科学实验的道理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实验的道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实验的道理

篇1

[关键词] 新课改;学导式;转变;学习兴趣

1 学导式教学能体现课改下师生课堂双边活动的有机结合

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入的积极参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课改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学知识的10%,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交钥匙”。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导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符合这一要求的。

2 学导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导式”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已逐年成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一种新理论。我们把它引用到历史教学中来。它是一种把教学重心放在“学”上,把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统一起来,以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学”为主体,“导”为主线,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下面我举一个例子介绍学导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的教学组织分析。

第一步自主学习。学生在学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后便会自觉地去预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这过程需要教师长时间进行培养,学生已形成良好预习惯。教师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分钟左右收集了学生对《》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同时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提问题。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后,各自带着问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同学在自学过程出现的新问题或疑难之处,可以向同学请教或者再次反映给教师,这一点要在课前完成。

第三步上课解决问题,并再引导学生提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

第四步解决问题。本课的重难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第三步留下问题:如为什么说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中国的战败标志者的失败,是为什么呢?

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是书本没有的,也是不必掌握的。但是它很重要,一是可以看出学生对历史事件能有整体认识;二是可以看出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突破教材匡囿,是自学的升华;三是学生对这几个问题爱听,对下一课的《》做了铺垫。

第五步检查落实。教师要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掉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记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一般可用5~10分钟时间)。最后,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

4 “学导式”的实践效果

4.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练与互练,探讨与研究,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练习向独立自主学习方向发展,时间约占到课时的40%――20%,长此以往,则必然养成自学,自练的习惯,从而有利于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4.2 有利于“教法与学法”的优化组合。“学导式”是一种先学后导的模式。从单纯重视教师的“传授”向重视学生“主动学习”方面转化,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教法与学法的优化组合,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3 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学导式”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情感、注意、意志等心理素质起促进作用。

4.4 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由于历史知识深广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接触交往频繁,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环境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5 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从“学会”变“会学”,变被动苦学为轻松愉快地乐学-注意力集中、感知锐敏、记忆牢固、思维敏捷、想象活跃;会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它注重开感一审美能力、激发兴趣对掌握知识、技能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体验到独立探求、获知成功的欢乐。

5 “学导式”有利于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三大转变

5.1 变教师作主体、以讲到底的讲堂为引导、启发、少讲多学、多演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堂。

5.2 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侧重提高学生智能:“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不如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一探索能力、革新一创造能力、自我教育的意志一调节能力、自我管理的社交一管理能力;兼顾表达一表演能力、健体一操作等能力。同时注重品格修养。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展示 实践研究

“教学生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理应以开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一、课堂展示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学生的课堂展示,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训练)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学习思维(解题过程)展示出来,与教师与同学分享的过程。课堂展示既有利于教师把握学情,揭示教学问题,更好地实施教学反馈,也利于同学间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根据教学实践,下面就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课堂展示的教学途径总结了些经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课堂展示的教学实践

1.以表述或转术为载体,阐述学习认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习题等,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与习题解答中开展探究学习。但学生探究过程的思路是否正确,思维是否严密?为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可采用让学生表述或教师替代学生转述的方法,以呈现学生各自不同的探究思路,展示学生不同的学习思维,剖析学生思维的正误,最终将知识难点与疑点各个击破,以高效完成生物学习任务,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高二生物《细胞概述》,让学生思考并评析以下观点,说明理由:(1)一切生物均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生物体的功能单位;(3)细胞学说的发现,说明动物与植物存在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学生在评析以上观点时,肯定会有“对”或“错”的判断,在陈述理由时,教师可从学生的表述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一切生物体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的参与下进行的”观点,有效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2.以表演或实验为平台,展示动作技能

林格伦认为:“让学生动、说、做比让学生听、看更能增强责任心,更能激发学习动机。”由于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因此在课堂上也可以借助生物实验,或实验设计,或实验方法等展示,为学生设置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锻炼平台,让学生能更充分的展示他们的动作技能。

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减数分裂、DNA结构等知识时,可以布置学生动手制作模型,让学生在动手参与制作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还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学习疑难。

3.以作业评析为途径,让生发表自己观点

在习题讲评课上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习题评析(如答问、质疑、讨论),允许学生对习题的解法思路进行阐述,可充分调动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整个讲评过程中情绪亢奋,思维得以激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解题能力。

如对于以下一题,可以让学生们评评或说说“S型肺炎球菌的荚膜基因的表达过程是怎样的?与生物膜有关吗?”“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植物细胞中氧气的产生、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分别是如何发生的?都与生物膜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参与评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

4.以课堂训练为途径,展示解题思路

对于比较经典的习题,有必要通过课堂习题演练,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练练解答方法,规范解题格式等,让学生从中巩固重点知识,训练解题能力,解决学习疑难,拓展与反馈学习效果。

如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D、d)、乙(基因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

(1)甲是_____染色体_____性遗传病

(2)6号的基因型为_____

(3)7号和8号生一种的男孩的概率为_____

(4)若11号和12号婚配,则生出病孩的概率高达100%,对吗?请作判断,并分析理由。

此题的课堂学生展示设计,可先让学生分别说说甲、乙两种遗传病类型的推断思路;写出该遗传家谱中那些可以确定基因型的人员,不能确定基因型的成员,写出各种可能的基因型及比率;根据家谱图与乘法原则,规范解答习题;拓展思考“7号和8号生一正常孩子的概率,生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分别是多少”;总结解题思路,说说解题的关键点与注意点。

三、课堂展示的教学成效

重视课堂展示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多次课堂展示中,有了更多学习的历炼,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课堂展示后,学生间的相互讨论、评析,有效提高了学生间教学相长的效果,丰富了合作学习的经验,也为学生课堂上更好地展示学习才能探索了可供操作的展示途径。

【参考文献】

[1] 齐鹏翔. 浅谈如何应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两级分化[J]. 中国校外教育,2013(31).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致语文教学质量越来越低。而此时,教育工作者们对于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阻碍教学质量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提出新课改就是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将理论上的教学方式实践到课堂中去。而且,在这种与时俱进的形势下,“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这种理论的实践性也越来越有必要。

一、关于理论上的新教学策略的归纳

1.教师自身必须得对新型教学理念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不能误将学生作为课堂中心的这种方式理解为是学生要代替自己的“统治者”的地位。而更多的是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去教导学生,用尽所有的方式和手段使课堂生机盎然。

2.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从潜意识中就有一种主动去追求、去探索从而去获取知识的欲望。一旦学生有兴趣学,自己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征服各种难题。所以,在这种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前提下,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众人瞩目的焦点。将兴趣引进到课堂就是希望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或者成为一种爱好。让学习不再是学生背上的一种“包袱”。

3.消除教师总是“一手遮天”的现象。所谓“一手遮天”就是教师自己讲解,对所提问的问题又自己进行回答,不激励学生去回答。那么想要消除这种现象,就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通过这种动手能力的锻炼,从而加强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初中学生正是处于各方面能力提高和所有习惯形成的阶段,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锻炼学生的主动性也是新课改的目的之一。

二、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实践这些新策略

1.教师应认真学习新标准对老师授课方面的要求。那么,首先为人师表,自身谈吐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极为重要。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学生调皮不听话,睡觉,不完成课堂练习等等突发状况时,教师不得打骂或者体罚,应当首先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之后,如果效果不佳,再采取适当的背词或者抄写生词的惩罚原则。

2.在兴趣方面的具体实施,首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对文学方面中哪方面兴趣比较高。如,诗词歌赋,散文或者书法等等的方面,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去阅读,让学生用自己最大的兴趣去体会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这种自己切身体会到的要比老师强硬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3.就如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学习风格、学习方式等方面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那么,此时作为老师,首先就不能扼杀学生的这些独特的想法,相反,以学生的独特个性为起点,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思考和学习,逐步地引导学生养成一种独立学习的习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针对性方法去改掉学生依赖老师的这种懒惰性。例如,学生在写作方面总觉得“词穷”,那必然是学生缺乏主动去积累所致。对于这部分学生,他们的课外作业就应该偏向于摘抄自己觉得优美或者有趣的词句,从而加强自己的文化基础。这样的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总之,想要将理论上认为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高效地实践到课堂中去,并且得到可观的效果,教师必须做教育事业的先锋,首先自己去熟悉新课标的教学计划,然后严格按照新标准用自己专业的知识水平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有所提升,从而赢得更多学生的青睐,让我们在教学中收获到更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韦秋晓.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1(01).

篇4

 

以往研究表明体验性学习对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示,让学生有切实的情感体验等是心理课的设计难点和重点。本研究以“适应中学生活”主题课程为例来探讨心理课在结合探究体验教学和内容传授教学模式上的尝试,从而呈现出学生课堂体验在心理课堂中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学生。学生整体水平较好,知识面较广,领悟能力较高,接受力也比较强;比较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担心在新集体中显露不足,对群英荟萃的新环境警惕性较高。

 

(二)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主要体现在同一主题下教学设计的改变,从最初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为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体验,再改进为强调学生的课堂情绪体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体现心理课堂中学生体验的重要性。

 

1.首次课堂设计

 

最初的课程设计主要以问答的方式进行,预期激发学生对校园的了解,思考如何适应新环境,主要环节为: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同学、介绍校园、对比中小学生活的不同、讨论如何适应这些不同,最后布置作业,作业形式为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定的提示,辅助学生思考。

 

本次教学设计,在内容安排方面,由简入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但存在问题较大,问题主要来源于课程设计的形式缺乏学生体验。

 

(1)教学模式单一,互动方面较少。首次课程设计几乎以“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贯穿全场,初一的学生尚且缺乏单以问题引导就能够进行反思和执行的能力。另外,学生对周围的同学和环境还不熟悉,可能还不适应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现。而且教师过多采用单独提问的方式,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参与。

 

(2)教师的提问缺少递进性和引导性,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地层次性提问,课堂缺少对学生日常体验感受的引导。

 

(3)教师在每个活动环节后,缺少必要的总结,难以完全呈现活动的价值,无法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2. 第二次课堂设计

 

第二次课堂设计增加了必要的体验活动,增强了提问的具体性和引导性,以及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渲染和情感交流。第二次试课的主要环节为:接力棒游戏,考察对同学的认识、了解校园设施和规则竞赛、对比中小学生活有哪些不同之处、思考如何适应这些不同,作业是为期两周的探索校园并回答问题任务。

 

本次课堂设计增加了学生的集体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活动过程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了解程度,弥补了首次课堂设计中的部分问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过于重视传授技巧,在重要的生活适应方面以讲述和传授为主,与实际实施起来的难度之间存在脱节,降低了学生兴趣,没有和教师产生应有的共鸣,在心理上依然缺乏依托感,认为适应还是一个“过来人”在宣传大道理。主要问题如下。

 

(1)教师的站位较高,希望能够一次性“教会”学生一些适应的技巧。但心理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成效的,对于适应这样大的话题更不是能够单凭一次课就能让学生做好的。过多向学生传授以往的经验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适用,学生缺少的是去了解在什么时候如何用这些技巧,或者在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是否能理智地使用这些技巧。

 

(2)教师缺乏对应对问题时应采用的态度的必要讲解。心理课的体验并不局限于活动体验,也要让学生有必要的情感体验,保持理性的情感。当问题不能快速解决时,过多的技巧可能起不到明显作用,而保持理性的情感和积极处理问题的心态很重要。

 

3. 第三次课堂设计

 

本次课堂设计的主要改进点在于教师的导入语没有过多强调对适应技巧的掌握,而是加入对适应问题的看待方式、态度和遇到问题应如何寻求帮助的方法上,增加了情感态度方面的介绍,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时应如何面对,适应生活的方式可以尝试由学生自己介绍,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能力。

 

本次试课将上次试课中由学生提出,教师总结适应技巧改为小组活动“问题帮帮忙”,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和技巧,并传递给其他同学。

 

第三次试课增加了必要的情感态度引导。在让学生回想自己遇到的困难,并整理最近的生活状态,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对他人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促进小组内部成员的讨论和组间的积极竞争,增加学生彼此间的熟识度和课堂的参与度。这个过程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遇到的困难可能别人会有一些解决方法,从而在活动中体验到寻求帮助的重要性。

 

二、研究结论

 

基于研究主题“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中增加学生的体验”,以“适应中学生活”为例,进行三次课程设计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一)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氛围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教师尽量避免给出过多的限制和方向导向,要能够充分理解学生出现的各类情感,避免在课堂中出现过多的“应该”“必须”等带有明确方向导向的词语,教学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体验式教学更强调这一点。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要适当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

 

(二)重视学生体验的课程设计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心理课的体验性教学主要遵循“三环六步”的策略,包括探究合作、归纳总结、巩固反思三个环节,出示教学目标、检查预习作业、展示预习成果、变式巩固训练、教学目标检测、教学内容反馈六个步骤。

 

在探究合作环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有必要的课程导入,让学生明白每节课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在设计任务时,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或繁杂,单一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过于繁杂的形式往往让教师和学生都陷于单纯的活动环节,而忽略重要的反思环节。教师在设计体验性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过高的教学视角会让学生有种无助感,能力达不到时更容易产生失落感和不自信,而过低的教学视角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的不屑,而不能达到体验情感的效果。

 

在归纳总结环节,心理课相比其他学科课程结论更为开放,不同学生给出的结论可能都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理解学生感受的基础上给出相对具有指导性的总结,总结的视角可以不同,方式可以相异,但还是需要有明确贯穿起整个课堂以及前后课程的主线。

 

在巩固反思环节,教师要注意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的作业,既要引发学生完成的兴趣,又要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对他们有所启发,并且作业的反馈也能给学生不同的体验感受。

篇5

马力克是好莱坞的一个异数,如同库布里克是好莱坞的异数。他是哲学家出身,25岁便翻译了海德格尔。不是翻着玩,是由名牌大学出版社给出版了的。可是,从1973年的《不毛之地》、1978年的《天堂之日》、1998年的《细细的红线》,到2005年的《新世界》,与其说马力克是一名哲学家,更不如说他是一名诗人。他的作品有一种缠绵的诗意,从骨子里渗出来,不经意地萦绕在天地间,比我见到过的几乎所有描写诗人的影片更加正宗。

《细细的红线》因为跟《拯救大兵瑞恩》同年推出,又属于同一题材,可以说被后者遮掩了光芒。其实,这是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不具可比性。《瑞恩》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对战争残酷的逼真刻画,撕下了遮盖在战争上的面纱;而《红线》在于对死亡恐惧的内心探究。贯穿全片的空镜头仿佛是人物对天地生死的冥想,在死神随时降临的日日夜夜倏忽闪现在人物的脑海,全然是无意识的走神,但又那么真切自然,没有半点故作深沉。这些主观镜头看似人物奔跑时所见,实为心灵的投射。人在行将离开人世时,往往会进入一种特殊的境界,从一片浮云、一片树叶上管窥一生的闪回。浮士德由此赞叹“你真美啊,请停一停!”《美国丽人》的男主角莱斯特在生命的终点也不再犬儒,“世上有这么多的美丽,你想生气都难”。跟《红线》的士兵一样,他们的死也都是突如其来,不受自己控制。

马力克镜头里的花花草草不同于小资眼里的风花雪月,它们指向灵魂,而非感情。看到《红线》里的士兵突然倒下,我并没有像看到《瑞恩》里同样场景那么揪心,而是淡淡的叹息:生命就那么脆弱,青春是那么无奈,虽然战争是正义的,但一切又显得如此无意义。《瑞恩》是入世的,积极向上;《红线》是出世的,令人消沉,但又消沉得那么美丽。到了《生命之树》,泰伦斯・马力克的宗教情结愈发彰显,整部影片可视为“从永恒的视角来审视生命的存在”(《纽约时报》影评人语)。这部西恩・潘和布拉德・彼特主演的影片包涵了宇宙的起源、地球物种的发展,以及时间的终止。当然,其中有些是用隐喻来呈现的。

马力克今年67岁,已过了耳顺之年。在这个年纪,人会考虑一些终极命题。(当然,有些人提前20年便思考这些重大问题。心理年龄因人而异嘛。)马力克在《生命之树》中想问上帝的问题是:“你在哪里?”以及“我来世上究竟为何?”这些问题是通过一个男孩提出的,你可以把这个男孩看成马力克的代言人,因为他生活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南方,恰好也是马力克的童年场景。人上了年纪,会特别怀旧,别说是50年代美国原本就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温馨的时代,即便是苦难连连,事后人们也会选择性地缅怀好的一面,并美其名曰“激情燃烧”。

篇6

贾晶,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大唐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南开大学数学系理学学士、计算机工程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

大唐大学成立于2009年。根据集团的人才发展战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唐大学肩负着教育部下达的工学硕士及联合培养博士的学历教育任务,以及集团要求的促进员工成长和再教育的培训任务;通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平台,吸纳科技人才协同研发,为集团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业务发展逐步多元化、规模化、市场化,最终形成集团的教育运营模块。

大唐大学目前拥有四大业务板块:学历教育、员工培训、在线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历经五年的发展,大唐大学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工学硕士的招生、培养工作,而且不断创新开拓,大力整合内外部培训资源和教育项目,承接集团总部及所属公司的教育培训任务,组建完善内部讲师队伍,开发内部培训核心课程,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本集团人才培养战略的培养体系。大唐大学为大唐集团的战略发展提供了人才与技术支撑,同时为整个通信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贾晶校长在此期间用丰富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经验,为大唐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一直默默耕耘着。

企业大学与个人共同成长

本刊记者:您如何理解“企业大学”这一概念?

贾 晶:企业大学是个舶来词,从最早的企业大学形式出现到现在已有大半个世纪之久。据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80%都有自己的企业大学,截至2010年,全球已注册的企业大学更是突破了3000所。企业大学进入中国的时间相对晚一点,其办学理念与形式,最早由摩托罗拉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带到中国,随后,企业大学在国内蓬勃兴起,2000年后,国内企业大学进入大发展阶段,一大批企业大学挂牌成立。

企业大学这种人力资本开发模式,在成立之初便根植于企业的整体长远战略,并且密切结合企业文化与绩效,是整合组织战略资源的有效载体。

本刊记者:那么您认为企业大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贾 晶:具体而言,可以从五个方面阐述企业大学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是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这是企业大学最基本的存在价值。企业大学通过整合企业培训资源,系统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将带有企业基因的成功经验与思想进行传承,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其次是从人才储备上为企业战略和文化落地提供有力的支撑。企业大学的设立与发展一定要立足产业发展和组织战略,为推动战略实施制定相应的人才规划。

第三是做组织绩效的助推器。人才是组织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作为人员培养资源池的企业大学,在内容设计上一定要紧密结合绩效,推进战略绩效主题落地。

第四是发挥对外合作的窗口和平台作用,促进与国内外同行的科研、产业合作。在这个窗口和平台上,有效展示本企业的文化、理念、品牌,从而增进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度,开创战略蓝海。

第五是与国家“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行有效互动。企业大学不同于传统大学,企业大学作为中转站,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的前沿技术优势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企业产业化能力实现前沿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本刊记者:大唐大学对大唐集团的功能和作用又是如何体现的?

贾 晶:大唐大学作为大唐电信集团旗下的从事学历教育、员工培训、工程实践教育等经营管理的直属部门,从2009年成立伊始就承载着为中国通信行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历史使命:大唐大学以原有研究生培养资质和教育部“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单位为依托,与国家“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互动;以大唐电信集团人才强企战略目标为指引,充分发挥集团在通信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知识产权管理优势,致力于打造中国通信行业培养尖端人才的平台。简言之,我们的目标是将大唐大学建设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大唐大学经过五年的创新发展,力求成为通信人才孵化器、战略变革驱动器、企业文化传播地、品牌营销助推器、产业链条整合器、企业盈利新模式和组织知识沉淀池。大唐大学的近期目标是围绕集团“1355”人才培养战略,整合内外部资源,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大学办学经验,开创办学新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唐大学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培训体系,探讨高效协同研发机制,为集团人才培养教育及研发提供强有力支撑;通过一个个近期目标的完成,将大唐大学建设成为中国通信行业吸引人才、培养尖端人才的基地,为大唐集团的战略发展做好人才与技术支撑的办学愿景。

大唐电信产业集团也期望大唐大学作为企业核心的人才培养平台,培育新的商业模式;建立新型联合研发体系,成为国家级创新人才基地;结合产业发展,发挥大唐大学人才培养作用;作为通信和电子信息行业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面向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培养技术人才,通过人才培养、输出引领产业发展。

本刊记者:结合您的个人成长与经验,您认为企业大学如何成为企业与高校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

贾 晶:我在高校从事过多年教学科研及教学管理工作,之后进入企业承担经营管理职责,现在则专注于企业大学的建设和运营。因为这些工作经历,我了解高校的特点以及企业大学的优势,我认为两者可以在多领域进行优势互补,共创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大学其实是在将教育市场进行细分。高校不可能针对每个行业提供对口的教育内容,尤其是无法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定的培训教育需求,而企业大学正好填补了这个缺口,不仅能满足企业对员工培训的需求,同时也成为员工职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主要平台。

就拿大唐大学来讲,大唐大学就通信行业领域内的课程,对员工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学历上的深造。除此之外,企业与高校通过企业大学,可以以开展研究工作、培养人才为合作基础,形成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大唐大学与北邮、北航、北理工、北科大、复旦、西电、重邮、海南大学等全国多所985、211高校达成协议,促进高校与企业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

如何做好企业大学校长

本刊记者:作为大唐大学的校长,您有着丰富的教育和管理经验,您认为胜任企业大学校长的工作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贾 晶:企业大学既有企业的属性,又兼具大学的特点,所以,企业大学校长的胜任力就需要匹配这两方面要求。我对企业大学校长的理解是:

第一,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不仅是大学校长,我在选拔大唐大学的员工时,也会把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程度,作为考察的第一个要点。教育工作绝不是突击战,而是要春华秋实、步步耕耘,所以我坚信只有热爱才能放眼长远,只有热爱才能高屋建瓴,只有热爱才能把工作做成事业。

第二,企业大学作为企业战略的支撑部门,其负责人要拥有战略思维能力与业务洞察能力,这也是企业大学校长作为企业管理层的一员,首先需要具备的能力。

第三,由于企业大学本身的工作特点,企业大学校长需要有人才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能力,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有自己的见解。

第四,我认为企业大学校长还需具有人际影响力与品牌建设能力。企业大学校长作为一个企业的学习官,对外要依托企业品牌,对企业大学进行宣传从而进一步优化雇主品牌,提升企业软实力,对内要强化学习价值,展示学习成果。

本刊记者:结合您个人的经验谈一谈企业大学校长、企业大学如何推动整个企业发展?

贾 晶:优秀的企业大学管理者一定要是个了解企业业务运转、能够把握企业发展战略的教授型学者。

企业大学校长不同于传统高校校长。企业大学校长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一员,不仅要对企业大学的建设与运营负责,同时也要对企业的战略实现、经营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企业大学发展的关键之一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并使其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转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大唐集团为例,作为高科技大型集团公司,集团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就是人,而大唐大学作为负责学习与发展的专业部门,势必成为企业建设本行业优势人才体系进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战略工具,是集团“人才强企”战略落地的核心基地。

企业大学建设的标准

本刊记者:企业大学发展至今是否形成了业内公认的评价和建立标准?

贾 晶:2014年是企业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有两大事件需要载入企业发展史。

第一件大事:2014年4月,全球首个“企业大学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版)正式公布。这是由亚洲企业大学联合会、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企业大学评价标准工作坊(workshop)的重要成果。接下来的半年内,多家来自亚洲各国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将对该标准进行测试、验证。同时,亚洲企业大学联合会将开通专门网站,在全球范围广泛征求企业界对该评价标准的修改意见,力争尽快“全球企业大学评价标准”(试行版)。

第二件大事:2014年9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在济南召开了“一流企业大学建设标准”评审会,我作为评审委员会主席见证了这一历史事件。本次标准的出台,填补了国内企业大学行业标准的真空地带,充分把握了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在中国企业大学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由此可见,自1955年全球第一所企业大学―通用电气公司克顿维尔学院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发展,业内对企业大学的建立标准的研究趋向于达成共识。

本刊记者:您认为建立企业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贾 晶:具体来看,第一,企业大学不同于传统大学,其建立的大前提是与对组织发展战略进行对接,从人才储备上支撑组织战略的落地;第二,企业大学之所以被称为大学,需要在组织模式、管理机制、职能行使方面形成一个纵向一体化、横向协同性的有效组织架构;第三,从业务内容上看,企业大学根据具体业务特点划分,有倾向于组织内部人才培养的内向型,也有主要互动于业务伙伴的外向型,但无论办学模式如何,都需要有一套完备的培养人才的发展目标与路径、培养项目开发与设计以及多元化的培养方法;第四是知识资源的储备与管理,这个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化的知识,二是知识的传播载体,即师资力量的储备,及软性的办学服务;第五,既然成立了企业大学这样一个独立的职能架构,那么它本身就需要有独立运营的系统和流程,形成一套完善的自我运转的工作模式;最后是企业大学的存在要有输出、有价值,企业大学无论被定义为业务中心,还是成本中心,其存在的价值都需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即推动企业战略落地、为组织绩效增长服务、传播企业文化与推广企业品牌以及帮助人才成长。

企业大学的发展与未来

本刊记者:您如何看待企业大学未来的发展?企业大学想要在未来竞争中取得更好发展,应该如何做?

贾 晶:教育产业在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企业培训作为员工的再教育阵地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需要专业高效的培训教育体系来支撑。企业大学作为企业与大学的有效结合体,其出现与发展十分契合未来企业人才发展战略。

企业大学的未来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企业大学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单纯的企业培训机构相比,企业大学在孕育之初就被赋予了一定的战略高度。企业大学要想具备持久发展的生命力,首先要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捆绑企业的发展战略,一定要为企业人才的发展做支撑。在这个大前提下,企业大学要有效规划办学模式和业务内容,不能为建企业大学而建企业大学。企业大学不能只被理解为一个美好的概念或者是一套硬件环境,而要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软实力的体现之一。

第二,做出企业特色。企业大学依赖于企业而生存,为企业的战略、业务与文化服务,所以企业大学的办学模式与业务设置首先要满足和符合本企业的需要,不能所有的企业大学都长着一副面孔。

篇7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地理课题研究在初中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大。对推进素质教育、教研教改意义重大。

为此,我深入进行了课题研究。2009年,我主持泰安市级课题《如何保持学生对地理课的持久学习兴趣》,并获得了一等奖。2012年主持了山东省课题《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方法探究》,于2013年5月由山东省研究室审批立项,2015年3月进行了课题结题。

我的课题研究方向主要是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采取的主要办法有:(1)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在地理教学中,形成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采取形式多样的开放课堂教学。例如,成立地理课外兴趣小组进行野外实践调查;课堂上采用学生自己讲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形成浓厚兴趣。(4)教师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巧妙的情境导入、图文结合的直观教学、幽默的语言艺术、合理的地理歌谣、口诀等。(5)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微课、多媒体教学,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7)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课题研究最终目的在于指导教学,我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反哺于课堂,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具体成果如下:(1)学校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我校引发了课题教学研究的新热潮。(2)学生方面: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质的飞跃。在泰安市学业水平考试中,我校地理成绩均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通过课题实施,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以致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3)教师方面:我通过课题研究,获取了很多的教学新理论,总结发表了很多实用的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多次受到市、县领导的嘉奖和表扬。

我的课题研究成果已根植于课堂,构建起了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结构,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转变了我的教育观念,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了科研素养。真正处理好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受到了学生、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篇8

关键词:学习理论;科教电视;节目编导

1.科教节目的创作

1.1科教节目的创作要求以及过程

科教节目能够帮助普及信息,帮助传递人文情怀以及探索精神。当前的科教节目包括教育传播的敏感,帮助拍摄出专业的作品,使得公众能够更好了解科学。再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因为节目涵盖的范围比较广,编导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拍摄出专业的作品。最后,需要教育传播的社会性,因为电视需要艺术的配合,结合艺术手段,运用好的试听语言,将知识向观众展示。

科教节目的创作包括:构思、撰稿、拍摄、编辑。科教节目的构思就是编导利用科学知识满足大众需求,对节目进行客观生动的策划构思,在节目的编排中帮助确定节目的主题、形式,完成整个创作过程。在对节目的形式进行规划后,电视编导需要及时撰写脚本,其中包括文学以及分镜头,在撰写的过程中需要精练的内容,等确定好脚本后,编导再编写镜头稿本,体现拍摄的进度以及内容。拍摄过程也需要编导参与,将拍摄的意图向摄像人展示,及时协调完成拍摄任务。后期的剪辑需要编导以及后期合力完成,制作出专业的电视节目。

1.2科教编导素养

编导首先应当具备策划能力,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达到节目的预期效果。成功的策划能够创造出一定的社会反响,在基于节目原创性的基础上带来相应的收视率。科教节目主要是以科学的知识传播为主的,将科学性纳入节目的策划理念中,激发观众对科学的热爱。在电视节目的编辑中还需要编导有较强的文字能力,其中包括节目的可拍性、专业性以及形象性。同时,科教节目编导需要选好合适电视表述的知识,时刻关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为受众提供养分,传达最新的进展。当然,编导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在准确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负责编导出合适的题目。

2.建构主义的理论以及节目创作

2.1科教节目以及建构主义理论

科教节目是以科学为主,借助多样化的电视手段,帮助宣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科教编导主要是以科学的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帮助了解科学知识,采用科学客观的手法,形象化的展示内容,促进建构科学知识。建构学习理论需要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经验,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主,强调当前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的目的在于寻找适合的教学途径,期间包括抛锚式的教学、支架式以及随机访谈式,抛锚式指的是事先确定好学习主体,选定典型的真实事件,围绕该问题进行学习。支架教学是把握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得学生的智力水平提升一个层级。随机访谈教学是向学生展示高级知识,其间强调情境,强调知识的架构,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相关的概念知识。

2.2建构主义在科教节目编导中的影响

科教节目主要是以电视选题以及高级别的知识为主的,回避高级知识中的不良结构,阐述知识的精髓,能够便于观众掌握理解。抛锚式的科学结构主要强调的是案例,根据当前的主题及时进行节目的编导。在选择好相关的主题后,引出相应的选题。抛锚科教编导需要尊重知识,保证知识能够准确的传播,使得观众能够更好的掌握与理解。在创作中,需要利用电视节目的试听手段,简化知识,使得知识能够使用得当,方便观众能够理解。在抛锚式结构的构建中,需要把握节目的相关节奏,理清故事的层次感,进行节目的布局运作,采用相关的叙事手段,将选题中的知识能够及时反馈给受众。随机式的编导需要选取合适的建构知识,从不同的观点以及调度解决相关的问题,满足情境需要,构建知识整体。在此期间,编导需要有充分的热情,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有效解决知识的传递以及普及,尽量挖掘有用的知识,正确传达信息,避免对于知识的误解,灵活的运用知识,及时阐明。支架式的节目需要采用概念框架辅助学习,这需要人们明确选题,完善与掌握知识,掌握知识的叙述比例,帮助显示节目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节目功底。科学以及电视艺术的构思中重视的是权威以及科学性,这需要帮助及时的诠释电视节目。

3.构建学习理论的科教节目研究创作

3.1科教电视编导的节目素养

科教节目是传播科学知识的节目,该节目的编导需要及时传播知识,他们的素养应当涉及教育、社会、政治以及文化传承。科学知识是编导最重要的素质要求,电视编导需要正确的认知世界,阐明知识,使得节目清晰,准确传播知识。科教节目的切入需要贴合生活,从生活切入,在撰稿的过程中需要笔者有丰厚的撰稿写作能力,准确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编导在解说电视节目的时候需要口语化,在前期的创作中有不懂得问题需要向专家请教,找出正确的读音,及时进行断句。在编导编写解说词的时候需要多用口语表达,避免过于书面化。

科教节目的镜头感一般比较朴实,编导需要向观众提供比较清晰的画面,传播科学知识。在科教节目画面中,应遵循画面主体,给予观众最现实的感受,缓解画面的单一性。电视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业务,作为科教节目的编导需要掌握专业的电视摄像技术以及编辑技能,熟悉各个摄像机的特点,保证节目能够顺利完成。此外,电视节目编导还应当了解灯光、音响方面,便于更好的把握节目的全局。

3.2构建学习理论的电视编导思维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编导的逻辑性比较清晰。理论学习的架构学习使得编导能够巧妙利用旧知识,构建新的科学知识。在构建学习理论中应当让编导认识到情境的重要性,寻找到符合节目主题的科教文化信息。科学性能够帮助构建学习基点,表现出来的枯燥的逻辑思维应当结合案例进行探讨,使得观众能够准确获知,灵活运用。把握科学知识需要及时帮助人们解惑答疑,推动节目的内容发展。当然,节目中一些未解的知识,编导需要正视科学的局限,不可盲目夸大。电视的编导思路还应当及时延伸节目原理,使得节目中的案例贴近大众生活。科教节目的叙事改变,也使得节目内容能够更加贴近生活,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枯燥形象,增加了观众的观看兴趣。

结束语:

在对科教节目的分析与挖掘后,我们发现科教电视以及构建学习这两者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在研究完科教节目后,我们结合了电视特性,深入研究了学习理念的应用模式,借助新技术实现了科学知识的架构。当然,研究中也发现了很多的不足,比如电视节目的质量需要编导的奉献。在科教节目的发展以及受众素质的不断提高中,科教节目的质量也在提升。加强科教节目的编导理念,能够实现专业化的发展之路,使得科教节目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2]杨尚鸿.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160-164.

篇9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科研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06-02

一、本科导师制简介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与研究生导师制不同,本科生导师制是指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本科生的学习、品德、思想、就业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1,2]。目前有多所高校将本科生导师制与科研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本科生的科研潜力,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本文将以作者所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浅谈本科导师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充分阐释了科学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和一个民族灵魂进步的重要性,而高校是培养科研精英人才的最大机构。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来看,多数高校将教育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3]。虽然这种模式培养下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明显缺失。大四毕业设计环节,虽然能让本科生一定程度地参与一定量的科研工作。但是大部分本科生只能参与基础的实验操作或者是简单机械的数据录入处理工作,不能深入分析实验结果,更无法指出课题的创新性,这将严重影响本科生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大学教师需充分重视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积极投身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

(二)科研导师的重要作用

将导师制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科研导师制,主要是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科研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3级全日制本科生开始,全面实施全程导师制。即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业指导为主,兼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及人生观,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导师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导师具有如下职责: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包括指导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构建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突出个性发展并拥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系。其中针对具有继续深造,有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对他们分配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或者是有科研项目的讲师,建立起科研导师制。

作为一名科研导师,需充分发挥导师的职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对科研课题的兴趣,导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国外内相关文献,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实验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实验预期结果等。针对本科生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方案,导师需要积极给予审查意见,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待实验方案确定后,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但是由于大多数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时候,并不具备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并不熟悉具体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这个时候需要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我们针对本科生的课题类型,给他们建立实验小组,并由研究生担任实验小组组长,充分发挥团队合作效应。实验完成后,需要及时整理分析实验结果。这时导师需要帮助本科生归纳总结实验数据,寻找实验规律,发现实验特殊现象,进行机理分析。最后及时引导本科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成果或者发表文章。从导师制实施以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多名本科生荣获各种科技竞赛大奖,例如2013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4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01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15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三等奖。

(三)学生在导师制中全面成长

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首先,专业知识面得到充分扩充。通过查阅相关科技文献,可以了解目前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现状,发现某领域的研究不足和缺点,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法或思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其次,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充分提高。所有实验操作过程均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实验失败,还需分析失败原因,寻找解决方案。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后,沟通交往能力得到增强。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时候,需要完成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结果、发表文章等工作。这将充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交流、论文撰写能力[4]。

三、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些措施和对策

尽管我国许多高校建立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但是存在机制不够完善,科研创新能力重视不足等问题。现结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导师制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关于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议。首先,激发本科生科研创新意识。为了充分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和社团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宣讲科技带给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明白科技能力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开设科研创新课程。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在本科生的课程中增开一些有关提高科研水平能力的课程,例如文献检索与管理、科技前沿学术讲座、创造力开发、数据分析与整理、科技论文撰写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本科生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学习有关科研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为将来继续深造或者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完善评价体制。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制,与本科生的奖学金、保研等挂钩,可以极大提高本科生的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5]。例如学科竞赛获奖、、申请专利等均可以计入学分或奖励加分中。同时,学校也要积极鼓励参与科研导师制的教师,例如将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时间计入学时,给予科技竞赛获奖或的老师一定经济奖励等。

四、结语

科学技术创新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目前高校急需重视的一项工作。通过科研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可以显著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开设科研相关课程、完善评价机制等,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沙靖全,周淑晶,张宇,钟晓华,宋琳琳.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中的实施[J].药学教育,2014,(16).

[2]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4,(154).

[3]苟建平.浅谈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

篇10

一 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能力的内涵

能力的定义在心理学中有明确的阐述,即人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的能力,是指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根据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指导数学专业学生考研学习和数学教育领域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将数学专业考研所需相关知识的各方面要素以及数学教育要素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相统一。

它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能力和数学科研能力。

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即为学生设计整体考研规划,为其未来考研把握大体方向的能力。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能力,即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授学生考研相关数学专业知识,并有效地进行数学考研专业课辅导的能力。数学科研能力,即为拓展自己的发展途径而从事专业科研、教育科研的能力。

我们把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分别看成三个坐标轴x.y.z。而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的能力看成三维空间立体的体积。用测度论的观点,只有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的测度都增大时,体积才增大,也就是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的能力才有提高。如果一名教师的“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的任何一个测度为零时,我们认为该教师的新升本高师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能力为零。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考研能力问题则转化为分别增加“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的测度问题。我们可以认为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三者中任何一个的测度增加都会提高系统的性能,即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考研能力。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以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和数学科研能力为基础,就目前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学生考研实际情况来看,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较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和数学科研能力薄弱,可见为了提高新升本科院校的考研率,应着重提高数学专业教师的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

二 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能力结构的构建

我们把上述各种能力细分如下:

1 把握考研动态,是指了解近年来各主要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初试复试科目、试题设计、34所自主划线学校的各科分数线和总分数线及A、B和C区国家分数线等问题。

2 考研心理分析,是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数学专业考研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新升本科院校生源素质,了解学生对考研的认识,对新升本科院校学生同各个成熟的本科院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具备准确的定位能力。

3 考研数学专业课基础能力,是指从事数学考研相关专业课教学和考研辅导应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运算,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准备,是指根据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学生特点,准备数学考研相关专业课能力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

5 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实施,即课堂讲授考研数学相关专业课及考研试题的能力和课堂气氛的把握能力。

6 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总结,是指总结考研数学相关专业课课堂讲授效果、总结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7 教育科研,包括数学知识与数学教育的转换(即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适合数学教学的数学知识)和各种数学教学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8 专业科研,包括对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发展和延拓能力。

上面8个小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都对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有影响。很多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生容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对自己的定位不很准确,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理应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导致他们对于县城或县级以下的单位不屑一顾,以致他们找工作的道路艰辛,而考研无疑会成为他们改变自己前途命运的一条途径,同时也会缓解目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作为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的一名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考研的思想,让学生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对学生的考研规划设计进行合理的引导,给予合适的建议,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对自己将来的道路有合理的规划设计。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精深的考研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并最好具有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成功经验,有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生考试初试科目及复试科目的能力;其次还要把握考研动态,了解近年来各主要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初试复试要求、试题设计等问题。再次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国家大幅度扩大研究生的办学规模,在高校和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强劲的考研热潮,在这股考研大军中,“80后”正日益成为主力军,而“80后”比其他年代人都更加现实,想法也更奇特,因此分析“80后”的考研心理是十分有必要的。这要求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初步掌握对“80后”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手段,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告知学生考研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考研的道路漫长辛苦,不能三分钟热血,也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考研目标,给自己定一个细致的考研计划,将学生从心理误区引导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来,从而对他们的考研规划设计起促进作用。

此外教师的考研数学专业课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总结也对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有影响,由于良好的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总结必然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有助于学生对考研数学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能对将来的考研充满信心,这必将有助于学生对考研过程制定更适合自己的规划设计。同时,教育科研、专业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讲课的深度,能更好地把握科研动态,科研方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之有继续深造的想法,进而合理的设计自己的考研方向,从而制定合理的考研规划设计。

总之8个小项都对引导学生考研设计能力有影响。进而得出8个小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都对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能力、考研专业课教学能力、数学科研能力有影响的结论。

三 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的实施

在引导学生考研规划设计方面,首先进行心理疏通,要通过与学生交流使其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要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有准确的把握,比如专业课、英语学习的如何。这关系到考研院校的选择。一定要权衡利弊,好好思量一番。不要一心想着名校,一定要从自己的客观条件出发,不能有盲从心理,随波逐流。其次要把握数学专业考研动态,告知学生学校不同,初试科目有可能会不同,但是大部分学校数学专业考研的初试科目都是《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少部分学校初试可能会加一些其它数学专业课,因此要根据自身实际和院校初试复试科目来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再次要告知学生制定考研计划,由于数学专业课较抽象,难度较大,建议学生提早复习数学专业课。有了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为进一步的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方面,首先要有考研数学专业课的基础,这样才能胜任指导学生考研。其次在准备考研数学专业课上,要了解使用教材与各高校考研教材中的异同,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重点。再次在实施考研数学专业课上,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讲授之外,要适当选择一些高校的历年考研题给学生讲解,使学生在平时的上课中,对考研就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排除学生的考研恐惧心理。还有要及时总结考研数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的头脑中能够形成体系,在今后的复习中能够系统化。良好的数学专业课教学,能让学生从心理上更了解考研,做合理的考研规划设计。

在数学科研方面,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考研中游刃有余。其次要搞好数学专业科研,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促进考研数学专业课教学的准备、实施,同时在教学中也能将高深的数学理论简单化,将前沿的数学思维和理论带给学生,也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做考研规划设计,还能让学生对自己更加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