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文化的传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积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美学等的文化结晶,以民众最能理解和传承的模式,在千百年来不断被积累及被丰富,继而作为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文化表现形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一种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文中尝试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需求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借此来促动其传承、创新、保护及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及保护始终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促动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继承、挖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梳理并认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点及发展现状,如何精准锁定并分析其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成效等,不仅直接回影响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常态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基本途径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极为重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因为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和保护的技巧、专业人士不足、传承保护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传承和保护成效有限的问题。以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缺乏社会舆论及资金等的支持。基于此,建议如下:
1.1逐步完善法律条款,做好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建议立足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萌发起点,结合其发展及传承方式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保护和创新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便做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有法可依,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可被有效展开等。具体而言,建议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的已有框架下,结合各个区域实际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及传承法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大沟通力度,有的放矢的设计和制定方法、计划及措施,并保障监督和执行效率等。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可作为辅助各层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统一管理的基础。同样需要相关部门自下而上的逐层级调查、归纳、论证、补充、撰写等。分层级的归纳和调研工作可同时展开,建议广调研,精准审核,准确评估,及时对外公布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名录。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力量需要被调动起来,可发动民众的力量成立农村明见研究会、文艺协会等,鼓励各基层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当然,各层级政府的力量和优势必须良好利用起来,为挖掘、保护、整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基本保障。
1.2培养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建设传承保护队伍。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其关键点就在于保持传承者的专业性及不竭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意识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极为重要。从现有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现状及问题来看,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日渐缺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不得不出现断层进而导致很多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流失的情况并不少见,以故宫修复为例,纪录片《故宫》中有多集曾提到因为民间老艺人的自然死亡,后继无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流失甚至消亡,再次依靠传统工艺修复故宫已经很难被期待了。正因为如此,如何通过宣传来提升民众自觉承担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创新的责任,如何自觉创造和运用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就应该成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点。对此,建议培养农民群众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开放性意识,加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力度,使之认识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还需要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与利润挂钩,使其成为可以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润值的重要元素,如绣品、民族舞蹈、与农村旅游密切挂钩的各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等。当农民群众看到并感知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实用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自然愿意打造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不断丰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二、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补充途径
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民间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构成,需要以继承为前提,以发展为必然要求。对于农民民间文化的自身发展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是内在要求,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贯穿文化创新精神。从根本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之一,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故而,作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辅助,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建议补充途径如下:
2.1强化民族记忆,创建各类民间群艺团体。植根于农村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伴随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吸纳广大农村群众的智慧和喜怒哀乐,民间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糅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各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其中的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人均可被树为典型,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形式,现身说法并展示其精湛的技艺,用实际效果来感染民众,提升农民愿意参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扬,甚至使之进入国际市场中与国外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竞争。此种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及民间艺术作用的形式,很有可能造就并培育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艺术能人,此过程也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民创办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过程。具体可借鉴河南汝南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传统优势融合,保护、引导、培育当地民间文化能人,创建群众乐意参与,又符合当地特色和文艺爱好者喜好的民间群艺团体,如乐队、合唱团、曲艺、豫剧群众性团体等的案例。
2.2丰富农民民间文化艺术内涵,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并非完全保持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成不变性,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保持其新鲜性和生命力的。建议继续开发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潜能,如借助民间文艺队伍开发群众身边熟识的文化典型,虽然部分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如河南淮阳泥泥狗、洛阳的皮影戏和泥娃娃、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以及卢氏木猴和虞城的泥砚,都可以伴随民间艺术的创新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步被提上文化产业的创建议程上。为推进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逐步拓展融资渠道,运用资本市场融资、金融信贷、投资控股以等方式,并逐步改善依靠文化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促动并加快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文化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李月云.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大学文化建设以桥马戏、泗州戏的传承保护和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6):1-4+93.
篇2
摘要: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中国民族艺术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诸多具有特色的音乐文化特质逐渐变异、濒临消失。在这种契机下,发展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任务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首要之重。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可行性措施对目前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传承 发展 高校教育
民族民间音乐是所有音乐艺术最重要最典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所有音乐文化的基础。它不仅仅是承载了浓郁的民族气息,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精彩,而且还写照了各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可贵的每种不同类型的民间音乐所体现的内容涉及到的人们生活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有些文化甚至频临消失。在各种音乐文化形式多样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展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一、 民族民间文化所处的新时代社会背景以及影响
(一)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传统的有意义的文化,将拥有深厚内涵的文化搁置在一旁。速食社会需要的不是千锤百炼的经典著作,而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脚步的,能够为人们提供即时文化享受的“速食”产品。不能否认的是,如今的社会形势是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产物。而即时享受、省时省力的便利生活方式成为当下人们的追求。
(二)影响
“速食”社会讲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要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正是为了避免“物质生活领域的富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贫者”的状况,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与“速食”社会下产生的现代音乐内容形式不相同,相应的服务对象也不相同。快速发展的社会下,并不代表我国各种形式的音乐文化是互不相容的。关键还在于它们能给听众带来什么影响或者熏陶,它们所蕴含的、要传达的、所表现的思想,只要带给人们有益的好影响,它就应该存在价值。快速的社会发展使得那些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缺失了部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以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为例,这项传统的音乐文化虽深得老年人喜爱,但在青年人的观念里属于老土过时的范畴。传统京剧节奏缓慢,乐器单调,唱腔冗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与现代人的文化“胃口”。不过,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必须要做到吐故纳新。
二、 发展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在面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时,不仅仅要为了传承精华而止步不前,还应不断地发展,吐故纳新,发扬光大。传承实际上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全面的,借鉴和吸呐的过程,给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输入新鲜的血液。在相应的健康向上的音乐环境中,为广大的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富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创造性的好音乐,从而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成为目前音乐市场的主宰力量,以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处境甚忧。所以,如何才能更完好地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成为我国音乐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跟随时代的脚步,吸收新的精粹。
漫漫历史长河中,民族民间音乐多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事物的不断运生,传统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随处可见的音乐播放器,随处播放的流行歌曲,这都给流行音乐提供了极大的发展平台。在这种强势的“压迫”下,民族民间音乐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协调发展,从而保持原有的特色,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固步自封的保留。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保护和传承原生态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最有效的办法。现代年轻人不喜欢甚至排斥民族音乐,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所以让他们直面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似乎是不太现实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换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音乐文化也可以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在我国,20世纪有一个十分伟大的音乐家,也号称“西部歌王”,即洛宾,他在我国音乐界的影响十分巨大,主要在于其音乐形式引人注目。他所整理的民族民间音乐,由于在任何场合可以以任何方式都能展现,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很快地接受他的音乐。
由此可见,发展和传承传统的音乐文化,就代表着我们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要找到适合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新的生长点。杜绝排斥任何外来的、时代的、新的音乐文化元素,也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护模式。我们也可以利用高新技术为民族民间民歌提供发展平台,为原始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输入新鲜的血液,选择适合的角度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民族性、专业性相对而言强的民族民间音乐放低文化门槛,先做到吸引群众来关注它、了解它,再以正确地思想观念来引导大众欣赏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迎合大众欣赏的标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并深入研究,从而更完好地去发展,去传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二)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有意识的传播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播方式的特点大都是无意识的,更多是民间各民族自娱自乐而衍生的音乐文化。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这种传播方式从无意识开始向有意识的方向发展,目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以学校为传承和发展的阵地,教师通过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将我国民族与民间的音乐文化知识等传承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引导下会逐渐去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与知识,同时慢慢爱上它,最终也会提升他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自信心。总的来说,当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系统都比较完善,因此一旦吸收了民族与民间的音乐文化,其就能利用自身的规律进行一定的整理、归纳及重组,促使其更加体系化与系统化,最终就会成为相应的教材并以授课的模式得以体现。这样便为传承和发展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结语
不管是什么时代的音乐都离不开对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音乐,只有不断地扬弃,取其精华,顺应时代的发展脚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琼.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国音乐,2007,(04).
[2]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02).
篇3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8-01
民族舞蹈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艺术价值。而舞蹈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民间舞蹈素质,继承、发展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舞蹈教学法,有必要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及相关知识进行探究。
一、民族舞蹈文化传承
文化传播的过程兼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民族舞蹈文化同样是时间和空间的共存艺术,兼有文化特质与传承的个性特征。民族舞蹈文化主要是某个民族在长期处于特定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以及劳动习作方式等生活环境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有别于我国其他民族审美特征、道德关键以及思维形态意识的民族舞蹈文化。可以说,民族舞蹈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是其存在以及传承的重要载体,且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舞蹈文化也相应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民族舞蹈“传承”就是其所赋存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过程。在此过程中,民族舞蹈文化的本体、传播与发展形成了文化发展的统一体,有利于民族舞蹈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促进文化的整合、积淀、增值和变迁。由于舞蹈是人类不同个体以及群体所共同构成的,所以其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文化特点以及文化艺术特征,涵盖了社会形态、历史背景、舞者技能知识与肢体动作、民俗风土、文化形态、意识行为、精神资源以及艺术特色等文化行为。因此,在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民族舞蹈文化的具体类型,切实做好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工作和发展工作,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工作,以便借此来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快速传承和发展。
二、民间舞蹈教学对策
(一)挖掘文化底蕴,探寻舞蹈动律
文化兼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既包含心理、制度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含人类精神活动及相关产品。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环境,舞蹈文化总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生相应改变。通过挖掘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可以充分明确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及其动作规律,即便是舞蹈动作也会受到舞蹈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从舞蹈历史文化中去找寻切入点,充分了解和掌握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和精髓,充分了解民族舞蹈文化与乡土特色,必要的时候需要顺应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这些民间舞蹈动作。
首先,在开展民间舞蹈学习之前,要以民族文化概述着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舞蹈文化的生态环境、历史沿革以及美学特征等基本概念。其次,要深入实践来开展调查,搜集和掌握第一手舞蹈文化方面的资料,了解和体验原生态民间舞蹈表演神态、心理以及肢体动作,探索民间舞蹈同当地民族居民生活之间的联系。再次,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借助民俗学、历史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明确民间舞的文化现象及具体成因,必要的时候可以从历史文化角度来探索动态舞蹈形象,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现象,使学生可以自行探索和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和韵律。最后,要鼓励学生多借鉴其他国家的舞蹈精髓和内涵,从而借助多元舞蹈文化来进一步推动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
(二)发散创作思维,传承民间文化
在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为了使学生树立文化传承理念,需要以文化为舞蹈教学的切入点,深入挖掘舞蹈深层的文化内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独立的舞蹈创作意识,同时还要使他们可以了解和掌握一些现代舞蹈动作的技术和风格,培养和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逐步促使民间舞蹈教学向创新教学方向发展。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民间舞蹈教师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下述的模式来开展教学,具体为:借助民族舞蹈文化遗产来激活民间舞蹈形象;通过对比舞蹈节奏来深化学生对于民间舞蹈形象的理解和认识;借助音乐情感来辅助学生构建民间舞蹈形象;通过富有动律的舞蹈风格来启发学生创作民间舞蹈形象的创作思维;借助情景教学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民间舞蹈形象,从而借此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文化,为学生民间舞蹈技能的提升奠定重要基础。
总之,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加快了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传统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顺应时代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此时为了进一步加快促进民间舞蹈文化及艺术的传承,就必须要创新民间舞蹈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动态知识观来开展民间舞蹈教学,从而全面提升我国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扬;艺术教育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篇5
关键词:镇江民间工艺;政府扶持;产业集聚;市场化;品牌建设
镇江是一座集港口、工贸、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名城,拥有3500多年历史,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间手工艺千姿百态、绚丽多彩。通过在镇江市各辖区进行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普查调研来看,本土民间工艺资源蕴藏十分丰富,展现着本地域民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是民众智慧的佐证。镇江地域民间工艺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剪纸、面塑、竹编、石雕、挑花、正则绣、扎染画缋、烙铁画、瓷刻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普查的辖区内民间技艺传承人中就有全国十大民间美术家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名,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有8名。
当前,镇江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主要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及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扩张,地方本原文化遭到外来文化多样性冲击,有的传统工艺品因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而被淘汰;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传承困难,一些传统民间绝技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民间工艺行业发展创新意识薄弱,地方民间工艺缺乏产业个性化规模运作:民间工艺行业亟待长远规范管理与保护;民间工艺发展资金短缺:民间工艺发展人才匮乏。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应当采取什么方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促进镇江民间工艺文化传承和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以下发展措施:
一、地方政府要正确引导和扶持民间工艺的发展
民间艺术的发展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作为地方政府,要想促进其发展,必须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其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对于民间工艺品的研究和生产要大力支持,给予多种名誉上的奖励,比如可以通过设立开发奖、市场开拓奖、理论研究奖、组织奖等进行引导,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同时要把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培养国家级的大师,提高名牌产品知名度,进而促进民间工艺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
通过打造民间工艺亮点产业,实现区域文化产业与全国乃至世界接轨,通过实践,镇江市在此方面已取得了可喜尝试。去年,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组织了彩蛋、泥塑民间艺术家远赴德国曼哈姆市参加复活节期间的展销,富有东方神韵的镇江蛋雕艺术品《慈寿塔》、《昭关石塔》、《十二生肖》等几十个品种受到德国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参展的140多件蛋雕艺术品供不应求。赚取了大笔外汇。而在德国欧洲第二大生态公园路易圣公园内举行的镇江民间泥塑艺术家葛志仲的泥塑展,带着东方特有的写意手法,为来宾现场惟妙惟肖地捏制了20多位德国名人的头像,直至镇江泥塑艺术家带去的5公斤上好的紫砂泥全部用完,德国艺术家同行们还仍意犹未尽,竞相购买。蛋雕和泥塑的热销,说明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质的民间工艺品通过产品的周密研发、包装、推介就能顺利开辟国外文化消费市场。文化是互通的,通过与世界的文化交流,镇江民间工艺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有效的战略应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业务优势和环境机会,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地域民间工艺的特殊优势已经开始凸现,它的内在文化动力是最具爆发的生产力,因此,要深入生产性保护和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通过生产性保护,将文化资源转为经济资源,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另~方面,作为镇江要立足“原生态”优势推动生态性保护,在保护中必须维护民间工艺资源“整体性”特征,基于其中的诸多要素存在于相互联系、作用、制约和促进的复杂关系链中,所以要全方位协调好产业集群的整体区位,引导好民间工艺资源的合理利用。
文化产业属于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的范畴,而软实力要以硬实力为基础。它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抓住重点文化资源项目的保护性再生产,即是抓住了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而带动了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耍创新思维更新观念.在破与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确立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通过符合镇江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政策,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具有镇江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产业集群,真正把镇江民间工艺资源潜力变成产业优势,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消费的互推互动,培育市场,激活消费,实现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政府要整合各方资源,为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法规等支持平台。
二、加大镇江民间工艺产业发展的投入
要积极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采取划拨专项资金进行项目资助、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确保地方财政对镇江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要积极借鉴民间资本在其他产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降低民间资本跨入门槛,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民间工艺的效益是多方位的,不能只看到它的经济效益,还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消除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陈旧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不断完善优化地方民间工艺资源发展的决策,营造出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产业、出效益的发展氛围。
三、从艺术的角度解决民间工艺品的质量问题
产品占领市场的首要要素是质量,没有质量的产品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是没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民间工艺品也不例外,而且,质量要求更为特殊,为此,一是民间工艺品必须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其表现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变异。即一方面要借鉴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比如镇江剪纸就可以吸收地域特色景观题材,如: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西津渡风景等,并把以此类题材制作的成品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使民间工艺品的文化含量再为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比如剪纸在图案设计上可以表现世界古典神话图腾,以加强国际民族文化的认同交流,同时外销产品要考虑世界各地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趣味。
四、积极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传统民间工艺品走进现代生活,必须与现代装饰结合起来,成为居家实用点缀,目前镇江丹阳的正则绣已有一些新的探索。如增加了特定背景的壁挂,使它成为装饰品进入家庭,使之实用化,深受人们喜爱。
要大力培育镇江民间工艺的特色企业。不论哪种工艺品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镇江扬中竹编在艺术手法上,编制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特色上
做文章。或在刀工上有突破。或在造型上有特长,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和流派,从而增加自己的艺术魅力。要以产品特色鲜明、基础条件较好、关联度大的民间工艺制作行业为重点,以资本资产为纽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镇江民间工艺的特色企业。
要积极促进民间工艺产业集群发展。按照民间工艺产业区域布局,重点抓好民间工艺项目产业集群的开发创意建设。并以此为中心,进一步抓紧建好特色民间工艺产业传习所及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要注重打造特色民间工艺产业品牌。一方面,要加强网路资源共享及与媒体的合作宣传。进一步加大外延推介力度,建立专业化的科研信息机构。联合组建一批民间工艺产业教研基地。共同开发一批核心品牌项目。另一方面,要整合民间工艺精品资源,增强创新力和辐射力。可以通过专家的评价、大赛的评奖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品牌。同时对民间工艺家创造的品牌要注册商标,要申请专利,专利是走向世界的敲门砖.既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产品。避免抄袭,又要学会用专利打开国际市场。
五、加强民间工艺产品的生产管理
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准要求高于一般企业。因为工艺品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既要懂艺术,又要懂市场。否则只懂市场,企业难以创新发展,只懂工艺艺术容易走入“象牙塔”。现在大多数厂长,虽对市场有所了解,但文化品位有限,所以很难开发出高品位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工艺品。因而生产企业非常需要一些既懂市场、又精艺术的人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其次是要打破家庭作坊式生产,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多数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都是一些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生产厂家,缺少产业化管理,规模小,艺术人才单打独斗。形不成技术优势。面对当今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产品必须提高艺术品位。然而,目前的家庭作坊,足不出户,观念陈旧,保守的传艺思想,使他们只能重复过去,难以吸收到新东西,立足点低,进步困难,所以发展工艺品产业,必须走开放式发展路子,艺术与市场的研究至少需要两人以上的人才,互相切磋,所以企业要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集中人才进行开发。
六、坚持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现在的民间工艺品市场正从低谷中走向回升,其表现是:高档产品的出现和价格的回升。随着经济的复苏,艺术品市场已从前几年的成本销售,转向为高档次文化精品的走俏,所以企业要树立长远意识,加大技术、人才投入,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重复抄袭。
民间工艺品多用于馈赠。由于它大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属自产自销产品,所以消费也均在本地区,是过年过节、婚庆喜宴、庆典之日的一种增加喜庆氛围的装饰性手工艺品,由于当地的交通不便,市场局限,几乎所有的手工艺品在很少的范围内流通,其数量很少,有些则属季节性销售,如镇江丹徒挑花女红制品,多在农闲季节制作,为贴补家用销售,这种经济营销模式,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已无用武之地。所以民间工艺品未来的出路在于走进都市生活,走向正在兴起的现代经济大市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间工艺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国际市场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镇江剪纸已在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看好,开发国际市场是它今后的又一发展出路。
民间工艺品市场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培育市场要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同时,民间工艺品的欣赏,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然而。现在的消费者,仅仅是个人喜欢,谈不上欣赏,所以导致消费市场混乱。可见,民间工艺品要走进千家万户,需要抓好大众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和培训,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民间工艺品的艺术点评、具有艺术欣赏的广告宣传、艺术培训班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民间艺术产品的推介销售中,让全社会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认知,使其得以扶持和弘扬。
七、大力培育民间工艺人才
几年来,通过在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也再一次证明,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所规定的保护措施中,重中之重强调的保护措施依然是为艺术遗产“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要求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所有民间艺术遗产的保护都是以传承人带徒传艺活动的保护为核心的。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民间艺术后备人才是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保护。应该全面地搜集本地民间艺人的资料,建立人才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彰和奖励,如定期举行民间工艺活动或相关的竞赛,对优秀的民间工艺传人应给予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点保护,政府或企业可设立类似“工艺创作设计室”的专门机构,集中地方上优秀艺人进行探讨和研究.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给民间工艺企业或家庭作坊予以经费补贴并提供优惠的政策.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制作出顶尖的民间工艺精品。
篇6
关键词: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同胞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多姿多彩民族文化。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用舞蹈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各族人民群众对生活热爱的思想情感及美好愿望的寄托,在人民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民间舞蹈在形成和发展中,诸多方面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在舞蹈文化内涵以及舞蹈动作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风貌。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可得到进一步地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体现了一个民族精神,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所以说,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延伸。
一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受新文化的冲击而濒临消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文化观念自然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带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不断改革及更新。由于新文化的冲击,本民族传统文化势必会受到影响而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濒临消亡。比如说我国的"四筒鼓"舞蹈,其起源于东北农村,是一种存在于葬礼上的舞蹈,自娱性较强。但近些年来,为节约土地资源,我国大力实施火葬,使这种存在于葬礼上的舞蹈也慢慢消失现"四筒鼓"舞蹈只存在于偏僻的乡村。另一个是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而面临同化的威胁。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讲究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大融合。如今网络已遍布世界各地,各国人民以及各族人民在利用网络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文化的相互融合,且这种文化大融合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在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一个民族要想保护其传统文化已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国不少民族传统文化已面临同化的威胁。比如说我国的"水鼓舞",其是我国德昂族为祭祀而进行的舞蹈,一般多出现祭神活动或是泼水节。但由于受周边汉族及傣族强势文化的影响,其已慢慢被同化而被傣族的"嘎秧"舞所替代。
二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面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濒临消亡及同化的现状,为保护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传承。通常来说,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环境传承;另一种是群众传承;还有一种是社会传承。
环境传承是指通过特殊的环境及气氛,让人们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及魅力,在对本民族舞蹈风格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将本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文化展现于传统节日或是祭祀活动当中,使人们能够将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民间舞蹈本身就具有群众性,其表演者就是参与活动的人员,因此其传承是发生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下的。如东巴舞蹈,其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舞蹈,通常多出现于民俗节日或是祭祀活动,而本族人民自然也可借大祭风或是祭天等活动将东收舞进行传承。
群众传承是指在群众当中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现群众传承的主要方式有家族传承及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又由父子传承及叔侄传承构成。由于亲情关系,家族传承受外界影响较少,传承内容相对纯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比如"跳菜"舞,其是南涧彝族的特色民间舞蹈,其传承方式就是家族传承,也正是因为家族传承,其才得以流传至今。师徒传承是最为常见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式。师徒传承虽没有亲情的联系,但其进行传承的范围更为广阔,不同传承师者门其指导方式不同,使得传统舞蹈文化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从而补充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比如"四筒鼓"舞蹈,其就是以师徒传承方式而使其得以发展并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社会传承是指利用社会力量来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的方式。我国向来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因此对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倍加重视。现我国已设立各种研究机构以研究并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如2002年,我国东巴研究院联合云南民族大学设立了"纳西族语言文字学和东巴文化"本科班。以社会传承的方式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
三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1.在传承中发生改变。随着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变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很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且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地区,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进行传承的过程当中势必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保有的本民族的"土风味",同时也会注入一定的商业元素。因此必然会进行适当的改编及加工。如云南的傣族,其在表演傣族特色舞蹈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其他民族的元素,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新时代特色舞蹈,比如《雀之灵》、《水》等。
2.在保护中获得发展。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来说,传承的前提是保护,而保护又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现人们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度已越来越高,很多地方政府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当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些还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来进行保护。
3.在同化的过程当中树立自己的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通过网络,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而针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不少民族通过吸取及借鉴的方式使本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同时也让各民族舞蹈文化呈现出趋同的状态。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势必也会作出更大的努力,以突显出本民族的特色。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影响。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我们不能迷失自我,要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分析国际形势,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吸取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给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劳动人民
民间舞蹈是一种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斗争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表达方式。经历过时间的洗礼,现阶段我国的民间舞蹈具备较强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文化内涵逐渐多元化、深刻化。新的发展形势下应当做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工作,从而确保民族舞蹈文化能够源远流长,最大程度地丰富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类型
草原文化型、农耕文化型、绿洲文化型、海洋文化型以及农牧文化型是现代民间舞蹈文化的主要类型。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拥有粗犷、豪放的动律,其是草原民族在长期的畜牧以及游牧生活中形成的舞蹈文化形式。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极为丰富优秀的农耕文化,广大农民在农耕劳作中形成了农耕文化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平稳、优美的舞蹈动律。绿洲指的是沙漠中的绿洲,绿洲文化型舞蹈是沙漠边缘地区居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类舞蹈,该类型舞蹈的娱乐表现型较强。海洋文化型民间舞蹈是深受岛屿与沿海地区居民喜爱的舞蹈形式,这种类型的舞蹈体现了海洋特色,给人以清凉、灵动、自然的感觉。农牧文化型舞蹈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等高原地区的居民在从事牧业、林业过程中所形成的舞蹈,这种舞蹈蕴含了一定的宗教文化[1]。
二、如何有效地传承民间舞蹈文化
(一)降低外来舞蹈对民间舞蹈的冲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地球村”逐渐形成。现阶段,大量外来艺术形式与文化涌入中国,对我国本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适当地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有利于健全完善我国的舞蹈艺术,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外来舞蹈形式与文化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也能够破坏民间舞蹈文化。外来舞蹈形式与文化一旦全面地占领了公众的生活,则我国的民间舞蹈文化必然会遭到破坏,甚至可能发生文化的丢失。为了做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工作,保持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力与常新性,国人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也就是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自信。在外来舞蹈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间舞蹈工作者应当坚守初心,致力于开展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工作,从而确保民间舞蹈文化能够顺利地传承下去[2]。
(二)构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体系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民间舞蹈数量正与日俱减,部分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工作每况愈下。为了做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工作,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体系,着眼于最大化地保留民间舞蹈文化的历史特征,使得民间舞蹈成为原汁原味的舞蹈形式。在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工作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牵头制定并尽快出台民间舞蹈保护法律,严惩故意破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体系的人员。文化单位应当深入基层了解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状况,为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提供资金与技术上的支持。
(三)开展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教学工作
舞蹈教师是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与“排头兵”,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工作对舞蹈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在此背景下,广大舞蹈教师应当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民间舞蹈知识,不断地拓宽民间舞蹈教学视野,及时地更新民间舞蹈教学理念,在民间舞蹈教学工作中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教学活动。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性,唤醒学生保护民间舞蹈文化的意识,通过不断地强化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性以激发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民间舞蹈学生是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开展民间舞蹈表演创新工作,从而促进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的扩充。
高等院校舞蹈系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文化的责任,积极强化民间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优化升级民间舞蹈教学的软硬件条件。高校舞蹈系应当建立有利于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激励机制,对在民间舞蹈教学上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学校应当定期组织面向广大师生的舞蹈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民间舞蹈学习与传承氛围[3]。
(四)继承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
我国的民间舞蹈拥有深厚的文化精髓,这也是民间舞蹈拥有巨大魅力的原因所在。因此,应当在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过程中注意保持舞蹈的原始魅力,最大程度地继承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避免改变民间舞蹈原本的特色,尽可能发现民间舞蹈中最有价值的信息。
(五)做好现代舞蹈与民间舞蹈的融合工作
现阶段,科W技术与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变革速度越来越快,在此情形下,单一的民间舞蹈形式已经难以有效吸引公众。目前,青少年群体倾向于跳街舞、机械舞等新潮的舞蹈,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认为部分民间舞蹈过于陈旧,学习难度也较高。为了扩大民间舞蹈的受众群体,提升民间舞蹈的影响力,应当要在合理地范围内变革、创新民间舞蹈。事实表明,将适量的现代舞蹈元素添加至民间舞蹈中有利于促进现代舞与民间舞蹈的融合,有效地扩大民间舞蹈的影响力,使得民间舞蹈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应当鼓励与邀请更多的现代舞表演人员加入至民间舞蹈的教学以及文化传承工作,如此能够有效地促进民间舞蹈的进步与革新[4]。
(六)做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工作
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者应当以动态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要善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创新型的民间舞蹈文化继承与发展模式。民间舞蹈工作者应当坚持传统民间舞蹈意识与现代民间舞蹈意识的有效融合原则。在弘扬与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工作中努力保持民间舞的原始审美观以及民族风格,使得民族舞能够表现出相关民族的生活、文化特征。
三、结语
新的发展形势下做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促进舞蹈文化的大繁荣,为此,政府应当制定并颁布有利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法律制度,舞蹈教师应当积极提升自身与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民间舞蹈表演过程中进行创新,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民间舞蹈的长足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莉. 双语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昌吉学院学报. 2016(03)
[2]林.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培养思考――从风格舞种专门化课程谈起[J]. 学周刊. 2015(32)
篇8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文化;文化传承;舞蹈教学
一、文化传承视野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关注点
所谓文化传承视野下,就是以“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为目标组织、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民族民g舞蹈源自于各民族不同环境、生活及风俗,是人们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它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与各民族的特色音乐、服装相互的搭配,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文化价值非常高。
(一)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中的文化气息
舞蹈的风格指的是在舞蹈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与个性创作。舞蹈风格中蕴含着历史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社会的以及舞蹈家个人的经历、个性、气息和审美观等因素。是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的。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主要包括民族的心态、舞蹈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舞蹈所蕴含的文化气息等。每个民族的舞蹈表现形式与本民族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下面以朝鲜族舞蹈为例进行说明。
朝鲜族居住在风景秀丽的长白山脚下,在大自然的熏陶与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一是形成了尚白、敬老、重礼节、喜洁净等习俗;二是形成了把鹤作为长寿、幸福象征的民族心理。朝鲜族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舞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韵,并以潇洒、典雅、含蓄、飘逸而闻名遐迩。朝鲜民族舞蹈的浓郁风韵与乐舞的节奏、伴奏的乐器以及演奏的技法是分不开的。如有着悠久历史的主奏乐器杖鼓,又被称作长鼓,其盛行于唐朝,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之,则唐之‘汉震第二鼓也’。”由此可见,朝鲜民族的舞蹈不仅继承了古老乐器的演奏技艺,更是把民族的乐舞文化融人其中,发展形成了具有很强的表演力、名为“杖鼓舞”的舞蹈形式。
朝鲜民族舞蹈具有各种类型的节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接拍类型是12/8拍,此拍不仅细腻而且跳跃感十足。不同的节拍会形成不同的节奏型,节奏型又被称为“长短”,例如“古格里长短”,“他令长短”等。“长短”不同其鼓点与敲击方法也会不同,相应的舞蹈动作也是不同的。此外,“长短”是朝鲜语中形容乐舞的特有名词,包括有:节奏、节拍、速度、风格等含义。舞者的呼吸在与“长短”相吻合中、在与乐手的默契交流中,随着“长短”流畅地进行,其表演才能充分体现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
朝鲜民族舞蹈中的典型步伐就是“鹤步”,此步伐特别强调呼吸与节奏,把朝鲜舞蹈中的“顿”“含”“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鹤步”教学中药重点讲解“呼吸”和“屈伸”,这是朝鲜舞蹈的基本动律,是朝鲜族内在美与舞姿美的完美融合。
(二)民族民间舞蹈服饰中的文化性
民族民间的舞蹈服饰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具有与地域舞蹈相一致的文化,它反映出了某个民族的地域特色及民族的风尚习俗、人文特点、民族气息。传统遗存不同,其所形成的舞蹈服饰风格也是存在差异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服饰文化同样是民族舞蹈文化的组成部分。下面以维吾尔族舞蹈为例进行说明。
维吾尔族的早期的服饰图案主要是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形。后来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其图案开始向自然物象转变。维吾尔族的妇女内穿齐膝衬衣外穿宽袖的连衣裙,胸前经常绣有花纹,襟边缀有金银片或花边装饰。男士主要穿着宽松无领的长袍,腰部扎一块方巾,下穿深色的裤子。维吾尔族不管男女外出的时候都会佩戴一顶花纹的朵帕(花帽)。
维吾尔族舞蹈中的托帽式、提裙式等词汇,非常明显的反映出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与他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关联。维吾尔族姑娘给人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有一头大长发,上边辫了很多的小辫子,头戴一顶别致的朵帕,而且还佩戴了各种饰物,看起来非常的唯美飘逸。所以说,从维吾尔族的民族服饰的特点以及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民族气息,这些都是形成维吾尔族舞蹈立腰、拔背、挺胸、昂首等特点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维吾尔族人佩戴好服饰,在热情洋溢的舞蹈中翩翩起舞,旋转迅速,花裙飘逸,头上的发髻自然的摇摆,无不散发着维吾尔族舞蹈的奇特韵味。维吾尔族舞蹈中的耸肩、挑腰、绕腕、晃身等动作与神眼、体态、动态的唯美结合,表现出了维吾尔族人们积极向上、热情奔放的内心情感。所以说,维吾尔族的舞蹈有的服饰风格是在长期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形成的。
二、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师生为了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采用教学方式或是手段。在文化传承视野下,舞蹈教师首先要有掌握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知识,了解当前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然后在根据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知情况与理解能力,合理、正确地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把民族服饰引入课堂
舞蹈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民族民间舞蹈所蕴含的韵律与美感,领略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厚文化,教师在讲解藏族舞蹈的时候可以把藏袍带入教室,学生穿上藏袍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藏袍对手指、对双臂的影响,感受到脚撩袍子时“似绷非绷”的细腻动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服饰文化,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把民族特有的风情、文化、习俗等渗透到舞蹈教学的每个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舞蹈文化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在原有的舞蹈基础上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创新。
(二)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感悟性
民族民间舞蹈无论是名称、形式、主题以及配乐等方面都具有很深的文化性,感悟这些文化性对学生理解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觉得那些理论性较强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知识非常枯燥,不愿意学习比较高的动作就会望而却步,很难用心学习与坚持练习,这时候情感的激发就容易激起学生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讲解舞蹈的创作背景以及舞蹈家为了创作出更加优质的民族舞蹈所做出的贡献,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与激情。
(三)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现文化内涵
教师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性。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与学生不必深入民族民间实地就可以直观地把民族民间舞蹈相关的内容呈现出来,其中不乏有许多与民族民间舞蹈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藏族舞蹈的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把藏族的美丽风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皑皑的白雪,神圣的唐古拉山脉,宏伟的布达拉宫,色彩艳丽的藏族服饰,独具特色的藏族舞蹈,耳边响起藏族的民乐),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无暇的想象。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了藏族人民的文化,对藏族舞蹈中的“颤”“开”“顺”“右”和“舞袖”等词语会有更深的理解。
(四)提高学生在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创作力与表现力
学生学习舞蹈通常都是从模仿阶段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就要从模仿阶段转入自我创作阶段。当然自我创作阶段不是胡乱的改编,几个大民族的融合,要在尊重民族舞蹈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创作。在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学生要自己组合音乐、编排舞蹈动作,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指导与加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舞蹈创作力与表现力,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的风格与韵律。
(五)将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导入到教学当中
舞蹈教师应结合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将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直接导人到教W当中,导入方式可以是教材讲解,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与网络中查阅相关文献、图片与视频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拿出专项经费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或民间舞蹈之乡进行实地调查,然后通过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传承意义以及传承策略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
(六)在舞蹈教学考评中渗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除了将学生的舞蹈技巧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之外,还应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准确、深刻的理解。当然,考核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学校除了对教师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能力进行考评外,还要对教师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策略进行考评,让教师成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积极传承者。
篇9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非遗由于其生态环境的改变,生存状况受到严重地威胁,正在大量的消失。传承至今,傩文化也面临着同样的冲击。虽然很多学者为此而大声疾呼,不少专家也积极宣传推介,政府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性挽救举措,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比如,民众的保护观念非常单薄,政府的投入严重不足,社会非遗的漠视或者功利性开发,设备落后、理论研究和法规建设不完善等。
毋庸讳言,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法国始终是走在世界前列,并带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掀起非遗保护浪潮。法国走在了最前列,从1840颁布《历史性建筑法案》,将非遗保护上升到立法层面, 以国家意志来引导非遗保护。法国人还把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定为“文化遗产日”,这在世界上是首创。文化遗产日当天,所有公立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私立博物馆门票减半。众所周知,社会是最为重要的力量,民间组织是最为全面有效的阻,凡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国家都非常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民间组织的贡献。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法国政府也非常注重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在法国,非遗保护工作尽管由政府牵头,做好政策引导和监督,而具体工作则由历史纪念物基金会和考古调查会等民间组织来实施。据统计,目前法国大概有一万八千多个类似的民间组织。
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民间组织”这词代表的是广义的范畴,包括一切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社区群众等等。赣傩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源自生活,来自民间。在赣傩保护中多发动民间力量,多听群众的声音,可能事半功倍。民间组织保护赣傩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专业技术指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保护”定义为:“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和传承。”这些工作都与学界、知识分子相关。保护中的每一项要求都需要认真研究,并在实践中得到遵从和落实,又要在专家学者的指导真正发挥效能。因为他们具备专业眼光,能更有效地提出方法和措施,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法国民间组织众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级协会组织。这些协会的成员多由学者、专家和文物爱好者组成。不仅具有非凡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知识能力,还应具有崇高的文化精神境界和职业道德的,能够从非遗保护、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延续的层面和高度全面考察和研究。赣傩文化的保护同样需要学界的积极引导和技术指导,这样才能使保护工作更为科学、合理的展开。目前来看,江西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的关于保护赣傩文化的民间组织。一些关于赣傩文化保护的组织多半都是政府统领,根本无法深入到民间。
二、筹措资金
在赣傩保护中,碰到的头等难题就是资金匮乏。非遗保护费力耗时,需要不间断的大批资金投入其中。虽然这些年国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但还是捉襟见肘。有些地方政府利用市场把非遗当作商品,进行商业化运作,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不仅不能很好保护非遗,反而让破坏非遗的文化性。赣傩文化的保护同样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法国的民间组织和经营模式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他们让更具社会关系潜力的协会组织争取更多的筹款,得到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意识的企业家的支持,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宣传教育
赣傩文化源于民间,很多赣傩文化遗址都是在非常偏僻闭塞的乡村,周边的村民对于赣傩文化或许会如数家珍、详细道来。但是对于那些离赣傩文化遗址较远的城市居民来说,提到赣傩文化都比较茫然,不甚了解。比如就南昌来说,樟树林非遗活态展示馆展示赣傩文化只是几幅面具,傩文化世界面具公园距离市区太远,不能普及民众。这时候需要依靠民间力量。社区可以印刷相关宣传资料、摄影集等分发给社区居民。通过科普宣传,人们能够对自家的文化家底做到心中有数。除了在社会上对赣傩文化广泛宣传外,还可以在学校联合博物馆开展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赣傩文化。
篇10
引言
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图书馆是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人们提供阅读服务、文化服务,在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是促进图书馆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在现代文化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对图书馆赋予了新的使命――文化传承,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文化延续的一个重要途径,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的文献资源、信息资源的聚集地,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宣传推广,就是传承文化的过程,是让更多群众知晓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途径。各地的图书馆收集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料,在图书馆创新发展过程中,要本着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以发扬和传承文化为目标,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均衡发展。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发展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主要民族有藏族、汉族、回族、蒙族,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局面。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7月,是全省建馆最早的地区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也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为各族群众提供文化、科技、信息、图书服务,承担了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古籍保护等工作,随着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的不断发展,馆藏资源越来越丰富,开展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例如开展“全民读书月”、“图书服务宣传周”等活动,通过图书流动点为各族群众提供服务。同时,图书馆的馆员队伍也逐渐壮大,招聘新馆员,对所有馆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馆员综合服务水平。
二、图书馆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图书阅读服务,还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传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图书馆中有十分丰富的资源信息、文化资源,通过图书馆中的信息传播,可以对我国古代的各种文化、历史等进行传承。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功能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资源具有文化存储功能,资源中存储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载体,而资源就是承载文化的载体,通过资源的积累,也可以实现文化的沉淀。第二,图书馆中的各种馆藏资源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传递、流动,从而使得文化得到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还可以实现文化增值。第三,文化延续功能。图书馆中的各种资源信息可以编制,并且通过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研究,对传统习俗进行完整系统的保存和流转。简而言之,借助图书馆对各种文化进行存储、传播和延续,达到文化传承目的。就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而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凝聚了当地各个民族人民的劳动结晶,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以通过现实转化以及开发利用,重新创造出新的现实价值,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优势。例如图书馆中收藏的与《格萨尔王传》有关的藏族民间史诗、传说、故事、叙事诗等,是研究藏族文化以及藏族宗教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源。图书馆中的资源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对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客观描述,而且图书馆具有文化记忆功能,可以对各种有价值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再现,总体说来,图书馆中的各种资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最好见证。
三、基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1.丰富馆藏资源
图书馆不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与流传的阵地,在新时期图书馆馆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理念和认知,尤其是图书馆员应该要转变自己对图书馆定位的认知,在工作过程中要发挥主动服务意识,为图书馆的发展建言献策。例如对图书馆的馆藏内容进行丰富的时候,应该要结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标,对图书馆中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丰富。要注重对一些具有较高文化载体价值的资源进行接收和征集,图书馆收集的资源信息应该要全面,要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涉及各个地区,要突破传统的局限意识。比如发源于徽州地区的宣纸徽墨本身已经成为文化产品,而这种产品具有历史性与文化性,是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加强对这类物品的收集整理。例如在图书资源收集过程中,要多收集一些普及性读物,以介绍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为主。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献比较凌乱,流失严重,虽然公开整理出版了一些民族文化文献,但是仍然有大量民族文献没有被收藏,所以图书馆员应该要深入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进行实地采访求证,收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整理成册,供读者阅读,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
2.开展文化传承活动
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基础,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为了使得各种文化资源可以真正发挥作用,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引导图书馆管理人员加强对各种文化资源的传播,从而真正挖掘出民族文化相关资源信息的价值。一方面,在文化资源传播过程中要注重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播的结合,例如直接将资源元件、复印件作为传播的形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在社会内广泛传播各类资源,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借助各种文化资源开展活动,通过图书馆活动的持续开展,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例如图书馆可以经常开设各种展览,如纪实类画展,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进行记录,还可以组织讲座,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人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活动的带动,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到图书馆活动中,并且也可以借助读者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传播,促进文化传承与发扬。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