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文学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文学艺术

篇1

现代主义的小说作品是一个矛盾逻辑的产物,追求的是真实的虚构和冷漠的抒情。后现代主义小说在矛盾对撞中产生,在矛盾中发展,故意以麻木冷漠的态度,裸地向阅读者昭示小说作品纯属虚构。而在后现代的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采用反讽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进行含蓄化地表达,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对读者形成了明显的感觉冲击力。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就是通过矛盾对立的统一结合,打破有形与无形的传统界限,将其糅合在一起,在矛盾碰撞与火花激荡中将作者的感情加以宣泄,并将这种感觉和思维模式借助文学的途径传递给读者,传递给世界大众。他们大声地向世界宣示,这世界没有什么可以不用文学手段表达的,文学并非清高地独立于世,而应该是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真真切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学表达的认识,扩大了文学创作的领域和范畴,创作的形式也有了较大的突破。美国作家冯尼格在其小说作品《绝佳的早餐》中,直接采用图画这一画面感最强的方式,将作品中难以言表的思想内容进行表述,拓展了读者的思维空间,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小说家库夫在《临时保姆》中,将小说的要素进行了划分和打乱,108个独立的片段单元使得小说的内容更为抽象,却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片段进行欣赏等等。这就是后现代文学艺术家们创作的手法和技巧,在他们心中,艺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他们将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更为广泛的阐述和发展。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冷漠孤独的法国新小说和充满嘲讽意味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

二、后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消费趋势分析

西方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社会的现代性影响,主要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所形成的产物。其鼎盛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受这一思潮影响,在西方当代文学中又形成了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投射诗、具体诗、语言诗等在内的不同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最早兴起于法国,其后扩展到整个欧美;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最早也是始于法国,继而漫延到整个西方文学界;“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源于美国;魔幻现实主义则由拉丁美洲开始,继而影响到整个世界文学;具体诗产生于德语国家和拉美国家,而语言诗则兴于美国;元小说的兴起地域要广得多,包括英国、法国、美国以及阿根廷等欧美国家。借助于全球化的力量,这些形成于欧美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创作思潮很快就影响到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学,并在东西方文学之间形成了相互碰撞、影响和渗透。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将消费对象逐渐锁定于文学的附加值上面。这种消费模式虽然并没有改变文学作品的使用价值,但却经过包装加工,大大改变了其内在的价值。人们就是借着此种消费方式,来提升自我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强调自我或社会地位的确认和证明。当今社会,所有的社会消费或者说经济消费,特别是文学的消费,都有一种欲望性消费的趋势,追求的是没有内涵的,肤浅的快餐文化,更强调的是一种身体或精神上的暂时性的获得和压力释放。

三、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消费现状的反思

文学对于人类自身来讲何以如此重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是,无论有多少种解释,文学所具有的基本意识形态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意义都是无法被抹杀的。文学的后现代性是当代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共同特征,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属于文学共生与发展的产物。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欧美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趋势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是整个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产生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转性。首先,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后现代文学创作方法的多元性,使世界文学呈现出各个流派多元发展的态势,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与各国文化的交流。其次,受高科技发展的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必定是利大于弊。虽然网络文学是对精英文学的化解,但网络文学的快捷性和娱乐性可以加快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速度,在当代人快速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中,网络文学对后现代文学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第三,电子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是对纸质图书市场和印刷业的极大冲击,但是,图像式和网络式的文学作品对于人们的视觉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冲击力并以更加快捷的传递方式传递给读者和观众。因此,以图像和网络形式出现的后现代文学,新颖的表现形式无疑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欧美后现代文学消费的产生和发展,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唯有消费才有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二定理。消费将原本高处不胜寒的,只属于贵族阶层欣赏的文化,向社会底层的文化素养不高的民众展开了双臂。在这里,无论高深还是肤浅,无论庸俗还是高雅,所有的文化、文学内容都被打碎打乱,并重新柔和形成了一种可以被所有阶层都欣赏和喜欢的文化形式。同时,欧美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欧美后现代文学的消费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的影响。首先、人们对于文学的创作,需要浓厚的文化积累和创作灵感的碰撞,同样,文学的修养也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累加和积淀。但是随着消费趋势的大行其道,直接就导致了文学作品的程式化生产,追求的是快速,以满足消费者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以迎合大众,追求庸俗肤浅的商业化过程,对于文学的价值提炼和积淀是非常不利的,偏离了健康、积极的方向。欧美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趋势对于人们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学读者来讲,进行了消费至上,甚至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输出,从而攫取了大量社会财富。

四、结语

篇2

产品语义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出产品设计形式在传达过程中的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形式表号在语义方面的构成关系。20世纪以来,在结构主义理论影响下,产品语义学研究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倾向于结构与功能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现代艺术设计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以德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基地——包豪斯学院为中心,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国际设计领域中崭露头角。随着国际主义的泛滥,以标榜“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真正成为了艺术设计领域内的主导。通过产品语义学研究发现,设计是一个完整的“表达—传递—接受”的体系,设计师的语言或词义往往借助于符号或艺术符号传达给受众,而受众总是间接地领会符号的内涵,二者之间唯一的媒介就是“功能”。因此,结构主义产品语义学在包豪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包豪斯的创建者格罗佩斯曾说:“包豪斯深信,在家居用品以及家具之间,一定有着理性的联系,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在形式、技术以及经济领域里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物品的自然功能与限制因素出发,创造出它们的形式。”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建立在传达产品语义学基础之上,形式符号的研究基于培养学生理解功能意义的方面。由此可见,尽管当时的语义学研究仅仅涉及美学领域,但是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机构已经把设计视作一种语义,甚至是生活语言,其表达的主旨内容就是对功能的满足。因此,产品产品语义学是专门研究产品设计语言意义的学问。产品设计理论及其产品语义学研究架构始于战后对于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延续,在1953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出现的“符号运用研究”成为产品语义学的发端。乌尔姆造型学院的教育体系完全围绕产品设计在工业社会中的语义传达来进行,形成风靡世界的现性设计和功能设计教育观。在强调功能与应用为理念的教育体系中,科学与工程学成为设计学科的重心。譬如,战后德国布劳恩公司的产品设计便是学院师生共同设计实践的成果。

二、产品语义学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意义

就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说,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所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均采用基础原理与技能、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三个部分构建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以绘画基础课程群、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以及设计实践环节课程群组成教学体系。但是,这种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少文化内涵和现象分析的内容,使得学生一知半解,对很多内容的模糊和认识的不深刻。产品语义学研究的方法在这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增强某些基础课或专业课程内容的人文性和知识性,为推动设计文化显露本土民族性的教育策略中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与此同时,产品语义学在传达产品的形式语义和设计符号的内容等方面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三、结语

篇3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

《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愉快学习的源泉。教学时,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直观、形象的再现客观事物与现象,它的趣味性、生动性和鲜明的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心理。

比如,在讲解“充分必要条件”这一课时,采用情景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天上飘来一朵乌云”之后“瓢泼大雨”导致“地面积水成河”。设置此情此景,引出问题:“下雨是否为地面湿的充分必要条件”很快使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像这样,通过动画的播放,生动有趣,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在解决“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间的关系”这一难点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描绘及二次函数图像变化的动画演示(几何画板,powerpoint等)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活动形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内容呈现的方式上都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贴切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强调着人的个性的发展。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有所“表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整堂课围着习题转的那种“版本”下,学生很难有所“表演”。教师不仅要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衔接,更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为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

比如《概率与统计》中抽样方法一节的教学,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愿编成几个学习小组,观察并收集生活当中的一些相关数据,输入电脑;这过程中,学生有的把数据制作成图表,也有用直方图的,有用线条的等等,每个小组都热情高涨,直到后来讨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的操作过程,了解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这一系列的过程,借助于多媒体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的成果,使学生了解各种抽样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小组热情洋溢,列举出很多实际生活中的抽样方法;如成绩统计、人口普查等等。又比如在上《椭圆》第一课时,教师利用《数理平台》软件,先根据椭圆的第一定义,一步步动态地画出椭圆曲线,这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是否还有画椭圆的其他方法?(至少还有四种)。这样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后,还可以主动进行探索,如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引申和推广等,借助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这种引申推广很容易产生质的飞跃,获得新的结果,学生们在展现自己个性,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的同时,也明确了选择各种优越方法的必要性,而他们脸上露出的自信与阳光让整个数学课堂文化又显得那么清新自然。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启发思维,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

大抵一种学科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探索之美,就是它指导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还有一个是应用之美,就是它指导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理论性非常强的科学,数学综合了人类思维的理性之美,以及大自然的规律之美。掌握了数学,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物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等。“几何画板”这一软件的诞生,让我们可以演示三维空间中那些复杂的运动过程.绘出标准的数学图形,还可以利用电脑进行动态的数学描述,它能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复杂的数学问题的教学,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广更精彩.而且,这种动态的过程可以是互动的,可以由学生控制。在学生自由控制数学各种元素变化的过程中,一种人的学习情感也悄然而生。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截取大自然中数不清的数学现象,以直观、动态的演示,生动的强有力的画面地吸引着学生。比如:只要走进一个普通的花园,我们就可发现各式美妙的曲线与奇特的几何图形,它们涉及到基础教育中所有的数学理论。又比如,光用语言讲解中心对称、轴对称和镜面对称是异常无趣的,难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自制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可以搜集到上千幅的图片,还有不少的动画,并使用Dreamweaver等软件将文字与图片等有机地组织成网页,例举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对称现象,也可探讨理化生学科以及社会文化如建筑、文学等方面的对称问题,此外,还有数学美学、数学分形图以及黄金比等三个专题。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上网搜寻更多的知识,不断发表自已的见解,让他们体验到数学之美。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演绎数学课堂文化要注意几点

数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常常是不拘言笑,一脸严谨,缺乏幽默。本该是思维最活跃的数学学科,在学生心中却是刻板单调,甚至有些冷漠,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开放。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学生参与面广,主体性强,课堂时间利用率高,学习渠道拓宽,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夸美纽斯也说:“我们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孩子身上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课文中的很多内容相距较远,没有生活实际作为参照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困难、生涩,久而久之就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而多媒体所展现的色彩鲜艳、音色动听、画面活泼的视频、音频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之中,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手、眼、脑并用,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句谚语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之美;还有一句谚语叫“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苏州园林,领略它的美景。随后播放苏州园林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看后不由惊叹:“真美啊!”于是我因势利导,让他们以“苏州园林真美,美在______”的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情绪高昂,踊跃发言,为下面的授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语文教学资源具有了多样性和丰富性。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其中仅听觉与视觉获得的信息就占94%。而多媒体教学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要,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达到速度快、质量高的效果,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如在教授《故宫博物院》时,由于好多学生没有到过故宫,头脑中缺乏实际感受,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所以理解课文不免浮浅。我利用多媒体把参观故宫的动态路线图展现出来,指导学生分别阅读相关语段,分析故宫复杂的建筑结构,了解其布局的讲究、摆设的豪华以及各宫殿的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文中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说明方法也有了深入的理解,还对我国举世闻名的故宫建筑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产生了敬仰与自豪之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化静为动,突破重点难点

作为较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课文中的重点语段、教学的重点内容往往无法全面板书出来。多媒体却能最充分、最有效地传达出教师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帮助学生展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如在教学文言文《口技》时,我先在课前播放了视频《边防哨所的一夜》,用相声演员高超的技艺唤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在讲到文章的写作特色时,屏幕上出现了能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的若干句子,学生通过合作将不同的句子填入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的表格中,然后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不但明白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而且也学会了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同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四、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前学生预习课文,只是读一读课文、写一写生字、记一记作者。而现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将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就文章的写作背景、主要情节、语言特色、景物描写、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等进行选择性了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扩大了知识面。

篇5

论文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更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把那些学生还未认识到的或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自学能力等都得到增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具有组织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们进行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新颖巧妙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场景,从而达到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的目的。

例如,在上《黄河颂》一文时,课前配乐《黄河大合唱》,同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很好地展现这一情景,从网上下载了Flas课件,形象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礼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难以得到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教学重难点更加直观地呈现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从而能促进和启发学生思考,一些教学的重难点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认识、理解。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

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

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加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如在《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之前,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在大量的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学有余力的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集体的、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个性的、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使其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如教学《绿色蝈蝈》一文时,请同学先观察图片,然后回答: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蝈蝈的外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蝈蝈的外形描写的语句。最后指导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观察感受。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观察素质得以提高。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讲授《月亮上的足迹》,课前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搜寻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以及登月全过程图片资料、登月火箭升空录像资料等,并整理成文,制作成视频、ppt。学生在品读课文精致描述的同时,观赏着飞船升空的影像视频、登陆月球的现场图片、地面指挥中心的热闹景象以及踏出人类第一步的宇航员的光辉形象等与之相关的丰富图片与视频,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掌握这些本来繁琐和枯燥的知识。通过课前资料搜集及课后相关宇航兴趣活动的开展,全面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增强。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交互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课堂”,拓展中学语文的学习内容

所谓宽泛的课堂时空是指教学中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的广泛概念。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传统教学时空上的局限,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哪里有计算机网络,哪里就有语文课堂教学;只要一开机,动动手指就可以“授课”--进行体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阅读、作文赏析、音视频交流等语文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有课堂,处处是课堂。

所谓宽泛的课堂主体是指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概念。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以后,现在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互联网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专业语文教育,在这样的网络化、信息化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数量群庞大、专业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多层次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具有了“学生”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法与学法不断交融,带来的必将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蓝本”,拓展中学语文的学习方法

首先,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大纲要求为中心,抓住其学科结合点(知识点、内容交叉点、情感点等),设计一些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阅读资料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教学实践活动,要求把网络上的语文学科资源充实到现有的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教学支撑辅助资料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单一的语文教材引申到无限宽广,把基础的语文教材充实起来,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层次化、多元化,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引导学生借鉴互联网上的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答题、网上模拟测试等网上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聚沙成塔、百川汇海的新形式,把网络上的优秀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汇集聚敛并融会贯通,力争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工具”,拓展中学语文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语文教学作为“资料搜集工具”,将会构建崭新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探究性、专题性的研究意识和新时期语文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中学生的目光引向宽阔无际的知识海洋,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问题,面对崭新的知识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重新组合,去创新、举一反三。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

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窗口”,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它同样显示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文章是从生活中来,生活是学习的灵感源泉,它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原材料,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此世界为他们开了另一扇窗,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来丰富个人的知识积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把中学语文教育带入一个划时代的崭新世纪。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现代性;文学研究;新视野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14-01

一、现代性的内涵及特征

十八世纪,现代性初步形成,其是对历史实践的预示,社会化的组织结构自此开始进入转型期。从某种程度上,现代性可以看作是社会的思想、文化理念等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同时,现代性也标志着人类自省意识的觉醒,人类对历史和未来进行深刻反思。因此,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人们对于自身和历史的批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进行自我建构。可以说,反思性和批判性是现代性最主要的特征。

1.反思性。反思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反思过程中,包含了批判、质疑、分析以及推理等多项内容。归根结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反思性。实践活动开展的背后,总伴随着一定的意图或者目的,这种目的与整个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活动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反思性。

在知识分子活动中,反思性的体现最为明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知识分子通过反思性逐渐确定了自己的社会自主性地位。对于我国的现代知识分子,虽然也确定了这样的自主性地位,但其也同时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由中国公共空间在硬性制度方面的局限性带来的,在这种特定的时代大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反思能力也受到了限制。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中国现代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使知识分子的反思受到了一定影响。现代性中的反思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有利于将人们的思想和实践联系起来,有效推动社会发展。

2.批判性。批判性是现代性中很重要的特征。批判性范围较广泛,对传统的批判,对现实社会以及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均属此范畴。这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包容性的充分体现,因为在前现代社会,批判行为和活动往往会面临诸多限制性因素。批判性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排斥心理,其强调的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存在。然而,批判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可以针砭时弊,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历史发展。

二、文学现代性的涵义

文学艺术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想形式,其对现代性的意义进行了直观的阐述,并申明了现代性的历史愿望,有助于历史变革的开展。与此同时,文学艺术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力量具有一定保守性,并体现出对于历史变革的过程和环节的反思,注重将历史片段联系起来,消除断裂和鸿沟。以上是文学的现代性的涵义,具体可概括为对历史断裂的促成和抹平。

三、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文学的现代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目前阶段,将当代文学研究从传统意识形态框架中解放出来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同时,这也是一项较为艰难的任务。现代文学的框架具有一定断裂性,在内部表现形式之间建立关联并非易事。从各种表现形式间的历史的一致性着手,不失为有效的途径。

现代性难以提供稳定性较强的理论方案,更无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或者仅以公式来概括。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文学现象的解读是复杂、简单的事项。完成现代性的指认,对文学史有充分认知,有助于文学现象的解读,但并不是其中的全部。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最终会表现出一种回归性,即回到文学。为此,有效探索文学历史以及从不同的方向认知现代性和文学构成的关系尤为重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探寻现代性的根。从文学出发,最终回归文学,可以对文学的现代性形成更加丰富、立体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现代性体现为对文学本质的揭示,现代性的视点是对具有一定深度的审美品质的体现。在文学的层面对现代性展开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建设现代性的情感系谱学。

一个与现代性相对的词汇是“后现代性”。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后现代性得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将后代性看作是对现代性的替代,这是一种狭义的认知。后现代性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既是对现代性的研究,也是对文化的研究。根据吉登斯的理念,后现代性即是现代性对自身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研究现代性与文学的过程中,对于当代本土经验的处理是一项难点。为此,抱持这样的观点和立场很有必要: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尚有挖掘的潜力。将其与当代社会现状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中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然而,自后现代主义理念在学术领域得到认可后,在对中国的现代性进行反思的同时,也使现代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凡此种种,增强了中国社会现实的包容性。以上是我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王晓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现代性”话语批判[J].理论学刊,2012(11).

篇8

【关键词】苏格拉底 “诘问式”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48-02

一、苏格拉底“诘问式”教学方法内涵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在长期和雅典民众辩论和宣扬美德的过程中,他发扬了爱利亚学派芝诺的反证法,创立了后世广誉的“产婆术”教学方法,也称为苏格拉底法。在辩证过程中,苏格拉底采用一种特殊的提问方法和众人进行对话,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诘问式”(len-ehos)。

“诘问式”是指对话一方通过不断以问题的方式帮助对话另一方发现认知上的错误,从而改变自身认知观念,完善知识框架,达到我自省察的方法。苏格拉底之所以采取“诘问式”的方法和众人辩证,传授美德教育,是因为他认为人的知识早存在于脑海里,只是心智尚未开启,知识未被调试活用,通过“诘问式”可以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纠正认识上的偏见和错误,把正确的知识从大脑中释放出来。他认为人的无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上的无知,二是定义上的无知。道德上的无知实际上等同于知识的无知,因为知识无知,人们在道德上无法得到最完美的信念。定义上的无知表现为一个事物的定义具有不确定性,人们无法得到一个最准确的定义。例如苏格拉底和辩论者就“勇敢”下定义,就存在定义不确定性。基于两个无知,苏格拉底提出通过“诘问式”来帮助人们认识无知,让无知完全暴露出来,并通过省察重新获得道德和定义知识。

苏格拉底“诘问式”包含四个程序:一是发现问题。苏格拉底善于在与别人辨论过程中抓住他认为无知和错误的观点,然后把无知的东西指点出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对某个观点或事物认识的无知,使之产生羞愧并激发寻找真知。这些问题在苏格拉底看来是正常的,因为他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人们一开始总是无知的,人们不可能一开始就看清楚事物的本质,从无知到认知的过程需要经过思考,但前提是有人指点。二是“助产”。苏格拉底在让辩论对方认识到自身的无知后,开始慢慢引导对方积极思考,不断纠正对方的错误认知,否定不合理的观点,使之在脑海里重塑新的知识构架。由于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孕妇生产,主体在对方,因此后人也把这个过程称为“产婆术”。三是寻找普遍规律。苏格拉底在帮助对方树立新的知识构架后,还继续和对方进行辩论、分析、从个别到一般,归纳事物具有的普遍性规律。四是结论。苏格拉底在最后辩论和问答中,帮助对方给事物下定义,进行规范性总结。以上四个程序都建立在一个共性教学模式,就是不断地“诘问”。苏格拉底并没有急于自己下定论,而是通过“诘问”,使观点变得清晰,认识变得深刻。

二、“诘问式”教学方法应用的积极意义

第一,与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相吻合。现代课堂教学要求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情景体验。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而苏格拉底“诘问式”教学方法就是体现教学双方的互动性,通过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知识的建构。

第二,知识传授方式的多元化需要。知识的传授方式有很多,例如讲授、自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感觉枯燥。新课程改革当中一个核心思想是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授课方式。而问答式和启发式教学被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广为认可。

第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群体学习价值。苏格拉底“诘问式”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的参与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同时,通过参与式教学,不仅是参与的学生可以获得认知的提升,班级的其他同学也会提高课堂关注度,从而更有效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第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苏格拉底“诘问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进行思维活动,通过自身观察、验证、领悟、思考、交流等,发现自身存在的知识欠缺,重塑知识构架,这是学习过程的一次亲身体验式飞跃。

第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是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学生通过“诘问式”参与课堂教学,是对教师教学的回应和互动,由此鼓励教师更加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二是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课堂教学互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强化记忆,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六,便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通过“诘问式”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掌握情况,对课程知识框架和应用有所欠缺的地方,可以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发现,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三、“诘问式’,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艺术

第一,掌握学生的知识功底和交流能力。“诘问式”教学方法核心在于激发储存在学生脑海里正确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之前,应全面掌握学生的知识积累基础,对所设定的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语言表达和沟通上能否得以实现等应加以考虑。设定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知识传授的有效性,造成课堂教学的无用功;设定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没法掌握原理,在引导下仍然回答不上来,无法开展问答式教学。

第二,问题设计与情景相符。课题教学所设计的问题应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符合在课堂上讨论、积极健康向上,同时,应该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问题设计应考虑地理环境、互动主体、与教学的关联性等。另外,可以借助声音、图像、多媒体、网络视频、文字、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问题设计和“诘问式”教学过程,便于学生多角度接触知识碰撞,更好理解问题情景,加深记忆。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一、小学语文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家庭作业是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以及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的重要因素,但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往往存在机械重复,不够灵活以及总量大的问题,而这种低质量的作业则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因此,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应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创新和改进,以多元化的、新颖有趣的形式使学生能在愉悦轻松地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当代信息技术在声音图像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处理具有独特的优势,信息技术逐渐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受到广泛运用,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将当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到小学语文作业中,以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今后教学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业中的运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写作作业中的运用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作业相结合既有助于教师拓展写作作业的选题范围和讲评方式,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取材条件。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师生间能够达成及时的交流反馈。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写作作业的主题,通过网络平台查找相关资料,寻找创作灵感,并且能够在网上进行写作,无纸化作业能实现师生间的时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管理,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公开化的评价。信息技术与写作作业的整合目的是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由于网络平台上具有海量的信息和资料,学生可以接触到广泛的写作素材,并且可以根据自我定位进行针对性的查阅,以积累更多的知识,达到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的目的,使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阅读作业中的运用

小学生阅读作业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丰富自身的知识层面,拓展阅读思维,以及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接触大量的阅读素材,在对课文不够理解的情况下,还可以自己在网上查找相关解析,达到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针对小学生能够主动在网上获取知识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以网络为依托的相关实践性阅读作业。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草船借箭》的课外阅读实践作业可以做以下设计:教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对学生们提问是否了解过《三国演义》,并在课堂中布置了解《草船借箭》一文的相关背景和故事的课后实践作业,让同学们利用阅读相关书籍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通过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课文。由于《草船借箭》一文只是《三国演义》里的一段小故事,很多没有读过该著作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难免会产生疑问,因此,教师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通过网络完成实践性的阅读作业,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口语交际作业中的运用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与人顺利交流,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营造对话情景,将教学视频制作成动画或其他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中来,以实现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目的。由于口语交际的训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难免会产生疏漏,而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口语交际作业则能有效解决此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各种语境下进行自主思考,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篇10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国经历了一个从思想解放到文化反思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中期,我国在西方现代哲学,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使得我国文学界出现了一

种用荒诞扭曲的手法,来以揭示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即非理性的潜意识的反传统的新型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中表现出‘重写文学史”、“文学的现代性”、“现

代文学的转型”和“现当代文学的分期”等方面的问题讨论。新时期,我国社会从思想到现实的巨大变化,从创作、阅读领域都已经发生的种种变化,包括我国社会文学的进退、

纯文学的潮涨潮落以及通俗文学的持续走红,使得我国现代文学及后现代文学的价值面临冲击和挑战,本文将讨论我国现代文学及后现代文学的价值。

一、我国现代文学的价值

1、文学的人文属性和文化价值。新时期,不论是在创作还是阅读的领域,纯文学的领地都在不断缩小。“纯文学”在“纯”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单色的丝织品;而“文”方

面就是我们说的色彩交错、斑驳的器物或者是图案。“纯”与“文”两个字就是一对对立的定义。“纯文学”虽然属于文化方面,但是一方面体现出一个科学主义的口号,另一方

面展现出一个很难摆脱其想象性的东西形式。我们已经将一种本属人文领域的东西强行纳入科学的体系,但是结果出现的是很难不陷入一种难以克服的困境。假设我们用这样一种

科学主义的观念去寻找文学性,我们能得到的将是对文学语言的极端重视。而如果文学活动一旦脱离生活价值的领域,那么就将变成纯粹的“语言游戏”,这样他的存在意义也就

走到了尽头。 文化价值其实就是一种关系,也就是能够满足一种文化需要的客体和某种具有文化需要的主体,在文学理论和研究领域中,我们需要不断增强的对通俗文学的重视,

而且对正体现关于文学史的本体性追求的那种,并且采取以形式演化为中心的文学史写作。我们也需要在适度释放了它的写作激情之后,但是最后慢慢的显出了它空洞与苍白的一

面。人们在 “纯文学” 中认识到关于理论、实践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所以在以后,我们只有不再执着于那种科学的追求,而应该是从充分承认文学活动的人文性和文化价

值,才能使得文学活动才能焕发出真正的活力。那么同时,对于新世纪以来,在文学研究或者是从文学转向文化研究,已经很极具说服力的证明标准。

2、 我国文学民族生活价值。在全球化席卷中国之际,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作家队伍急需输入新鲜血液, 当前,对于当代的人们已不会很

排斥,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类说词,来防御性的口号来为文化的多元存在的理由,更多的意识到世界文学存在。并不是一色的、单极的,同时需要构建全球化时代真正的

世界文学,由于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形成的世界观念往往并不是一个平面的、均衡的,尤其是在各部分之间意义对等的存在,而在以西方文化视域为中心形成的是逐次向外扩展的

放射状圆环。对于我国,在文学方面应充分理解,尤其是需要承认各民族文学文化生活自身的意义。那么,我们只有在冲破单一的文学史秩序,并且对于以西方文学为中心的世界

文学,需要在想象之中才能形成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才更深层的表现出真正文学的价值。

二、中国后现代文学的叙事价值

后现代文学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它全方位地批判现代文明发展的传统,主张反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束缚起来。后现代文学没有中心,对各种

不同的标准都给予充分宽容,没有固定的作家或批评家群体,也不存在任何可以一呼百应的纲领和宣言,充分展现了其“不确定性”、“非中心性”、“非整体性”、“非连续性

”的特性,后现代文学注重个人的价值体现及其个性的发展。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始于八十年底末,基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上的解放,使中国的文学附上了浓厚的后现代主义

色彩。这个年代的作家,深受的影响,具备烙印下特有的被遗弃的孤独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质疑,对现实感到迷茫和困顿,代表人物有苏童、余华、

陈染等作家,其作品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无中心主义、飘忽不定、多元化,他们主张没有限制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对文学创作产生制约的模式或规则。中国后现代

主义作家的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极度杂芜。中国后现代主义不但批判现实主义的旧传统,还反对现代主义的新规则,可谓将反传统推向了极致。在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

,涵盖了地下文化,街头文化,广告语,消费常识,甚至是生活指南等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许多看似极其生活化,与文学价值联系不大的范围,被作家给予精心包装,得以登

上文学艺术的殿堂。其审美价值和内涵许多读者自行思索归纳,作家只是对社会、人及客体作相应的展示,而没有强加预先设定的意义。后现代主义作品体现了现代出文学与哲学

的完美相融,具有精深的哲理性。作家通过自我表白的话语欲望,对人物进行塑造,打破以人为中心讲述完整的故事,作品的情节内容也具有极为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作家极

为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体现出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例如,王朔的消费小说体现了反理性主义思想,对世俗化的欲望加以放大,并大力提倡,在《千万别把我当人》

、《浮出海面》等一系列作品中,王朔塑造了一批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属于真正独立但从社会体制角度看又是零余人的人物形象,他颠覆了传统的价值体系,解构传统的人的归属

感。又如,在格非的名篇《青黄》体现了解构主义的为了文本放逐历史,文本之外,别无他物之说。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将传统的文学观念给予颠覆性地消解,使传统的文本、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