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综合体停车场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综合体停车场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综合体停车场管理制度

篇1

【摘要】我国城市大多存在中心区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的问题,而停车设施利用率普遍不高。怎么分析这个似乎矛盾的的现象,进而帮助缓解中心区停车问题?该文从绿宝广场一期的停车现状着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改善建议,并由此引发了对一般中心区停车系统规划的思考,以及关于区域视角停车的启示,以期对类似情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停车问题;公共停车系统;苏州

城市中心区日益增长的交通量与其有限交通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一直是各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停车困难是中心区最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合理利用率高的停车系统是保障中心区高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而经实际调研发现,实际上中心区的停车设施利用率却普遍不高,而一边又表现出停车不足。本文以苏州高新区中心的典型代表———绿宝广场一期为例,对其现状停车系统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探索出能够对其起到实际作用的停车规划策略。

1绿宝广场一期停车现状

1.1绿宝广场简介

绿宝广场一期位于苏州高新区邓蔚路与长江路的交叉口处。交通便利,地理优势明显,可以通过区内的沪宁高速公路、苏州绕城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与外区域联系。绿宝广场的一期建筑总面积约140000m2,其中包括了大型购物中心、美食街等。绿宝的停车场采用地面和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地面停车场主要分布在绿宝广场主建筑前的广场,分为两个片区分布为组团形式。设有大约200个车位。地下停车场入口仅一个,设置在整个广场的西北角。入口通道是一条紧贴建筑专用的窄道。地下停车场分为B1、B2两层,提供2000多个车位(图1)。根据《停车位规划配建建议标准》,绿宝广场最低应配建700个车位,而实际情况,地下停车场配建2000多个车位,地面停车配建200个车位,充分满足了配建标准。

1.2现状停车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1.2.1停车管理和信息系统不完善

(1)硬件落后:绿宝广场停车场出入口以及提醒标识过于简陋,不够醒目,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无法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对绿宝广场不熟悉的司机在停车过程中容易困惑犹豫,耽误时间造成拥堵。地面停车场在出入口和主要道路的拐弯处安排保安人员,地下停车场出入口也配备了执勤人员,对停车车辆进行人工指挥。这样不仅效率低下,也浪费了人力财力。

(2)没有明确的人车分流引导:位于邓尉路的地面停车场次出入口存在于人车混行问题。在没有指示的情况下,车道直接衔接上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给邓尉路的行人造成安全隐患,并且当行人沿此入口进入绿宝广场时,与机动车并行,交通组织混乱。

(3)管理非智能化:绿宝广场停车主要依靠保安指挥,对各区停车情况也无法及时反馈。

1.2.2出入口布置不合理

地面停车场主入口离城市道路过近,停车场离道路过近会导致在车辆较多的情况时,容易在出入口造成拥堵,影响到城市道路的正常行车。整个广场地下停车场的入口仅在西北角设置了一个。出入口无法满足流动需求,设置于车库的西北角,车库各点到出口距离相差很大。

1.2.3行车流线存在冲突

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存在一处车流冲突点。即车辆由入车道进入车库左拐,将会与从地库驶出的车辆形成冲突。在调研中实拍,这种情况出现的非常频繁,往往需要保安人员协调指挥,极大影响了通行效率。并且驶出车辆存在溜坡的风险。

1.2.4利用率和周转率低

在一天之中,绿宝广场的车位使用率一般在消费者用餐时间出现峰值。而在一周时间内,尤其是工作日,停车场的利用率比较低,仅为周末的一半左右。调研发现,地下停车场的使用率要大大低于地面上的停车场。一方面因为地面可达性高,另一方面,地下没有监视系统。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停车场车主大都为商场消费者,但是存在着周边小区住户停车现象。此外,节假日的以购物为目的的停车比例、停车在2—4H间的停车比例及自费的停车比例,节假日都比平日的相应比例高。基于此,理应针对这一特点设置节假日与平日不同的停车收费标准。

2对绿宝广场停车的改善建议

(1)重视停车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指示牌的设置,电子监控设备的安装,保安人员的培训,以改进停车场环境,给消费者更舒适的停车体验。

(2)在次入口竖立指示牌,提醒行人注意进出车辆。做好与城市道路机动车的衔接,断开绿化带,将车流引入城市机动车道。加强商业广场步行街的建设,形成完整的行人步行流线,避免人车混行,完善各个系统独立的空间。

(3)建立停车诱导系统,良好的诱导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行车效率。主要包括实时车位信息牌、自动收费系统、停车收费表等等。引入高科技智能管理系统,采用红绿灯控制系统指示空车位方向,方便顾客寻找泊车位。采用更先进的智能车位引导及视频寻车一体化系统,为顾客提供自动车辆定位。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综合体系,它主要有车位引导系统、出入口管理系统、车牌自动识别及反向寻车系统、自助缴费等子系统构成。一般需采用中央收费模式、远距离读卡技术等来支撑智能化管理的功能的实现。

(4)延长城市道路进入地面停车场通道长度,增加缓冲路段,合理组织路面停车的交通流线。增加地下停车场入口,尤其是中间地段,避免在距离出入口过远的地块形成停车死角。均衡各区交通压力。停车场的入口与出口最好分开设立,一是避免进出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冲突,二是增加各区的交通可达性。

(5)建议改变地下停车场的出入口方向,车辆行驶流线如图所示(图2),既解决了进出车辆的冲突问题,也避免了对建筑中的人流出入造成干扰。

(6)加强物业管理制度,在工作日关闭部分停车场,节约管理费用。收费停车场,实行部分免费停车制度。即凭在商场的消费凭证,可以换取相应的免费停车时间。将地段较偏远的停车位安排给商场员工使用,将可达性高的车位让给消费者。结合“公共停车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停车信息查询、停车导向等;提供停车诱导等;为管理部门提供统计分析、决策咨询、行业辅助监管等数据。与周围小区协商,开放晚上存车功能。既解决了周围小区的停车问题,又增加了商场车库的利用率。

(7)针对停车时段差,充分利用好价格杠杆,比如采取错时停车、分时收费、缩短起步时长等方式来调节车流量。在停车高峰期,适当提高停车费用,促使消费者减少不必要的逗留时间,加快车位周转。在节假日购物高峰期间采取不同的停车措施也是一个方式,比如适当提高停车费用、缩短停车时间等进行限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停车场的周转率,达到缓解停车压力的目的。同时需要看到,作为购物广场重要配套的停车设施,不仅承担着停车职能,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与场内商业运营管理进行契合。制定相应停车策略,达到吸引客流的目的。

3关于公共停车系统的启示与思考

3.1关于阶段性规划实施的启示

公共停车系统根据短长期目标,而进行近远分期实施,这是有十分必要的。近期建设的目的在于满足当下的停车需求,主要通过主体建筑地下车库的联通,使地下停车库有一个较完整的系统,保证停车资源共享的率先实现,出入口的优化措施需要特别注意,其次是周边附近交通的组织方式,还需完善停车信息系统以引导交通流向;而远期的停车系统建设,要结合城区开发以及商圈周边路网建设情况,尽可能地利用停车,“近圈不进圈”是一种较有效的方式,主要依托轨道等公共交通方式满足人们出入商圈的需求,控制内部停车的总需求。

3.2关于整合地下停车空间措施的启示

整合地下停车资源,统一实施管理(如“一卡通”模式),是提高停车资源利用率和改善公共场所周边交通的重要措施。而目前不同车库的物权所有者和管理者涉及面较广,统一需求和事实现状有很大的出入,如此,实施车库资源整合的重要前提就是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一收购或租赁。相关政府部门对此的的政策倾斜和优惠政策,也是推动该措施实施的关键所在。

3.3思考:创新区域停车理念

一片区域内,如果居住与共服两大功能的用地混合在一起是有利于停车的组织的,它们正好相互填补了对方的空闲时间差,这样对整个区域来说,是有利于停车场利用效率的。是否可以像时间银行这个概念一样,有停车时间银行概念,探索这样一种机制,在停车管理设备系统高效高智能的基础上,提倡拥有车位的车主都参与进来进行停车时间交换,即:你可以把空闲时间的车位交换出去,这样就会被记录,使车主停车时间储存并不断积累,当车主到任何一个地方,需要停车的时候就可以在附近车库,把之前积累的停车时间拿来进行免费停车。

【参考文献】

[1]王炜.城市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元庆,周伟.停车设施规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关宏志,刘小明.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陈舣亦,楼.城市中心区停车规划策略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11).

[5]张俊芳.北美大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的发展与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1996,2:33-38.

[6]马文圣,赵国锋.大中城市中心区停车现状分析及建议研究[J].辽宁交通科技,2001,10:34-35.

篇2

一、S铁路局土地现状与案例

(一)S铁路局土地现状

S铁路局地处的“三省一市”,居民城镇化与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客货总量巨大,运输需求旺盛。截至2016年末,S铁路局所辖国铁铁路用地总面积30000公顷,约占全国铁路用地总量的5%,S铁路局管内可开发和利用铁路用地约1000公顷,其中:生产力布局调整的空置用地400公?,主要分布在铁路站区,具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适宜商业配套、仓储和停车场等开发;旧线改造形成的空置用地250公顷,主要分布在管内废弃线路用地,适宜种植或与地方政府实行土地置换;新线建设剩余用地和代征用地200公顷,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只适合保护性利用;其他空置用地150公顷,分布较为零散,根据地块情况多用途开发利用,适宜汽车驾校、租赁经营等开发。

(二)重介选煤项目案例

S铁路局所属J站主要承接铁路整车、集装箱的货物到达、发送业务,具有办理铁路、公路、水陆三项货物运输方式的中转、仓储、集配物流功能,J市到达发送货物主要是煤炭、化肥、有色金属、钢铁、各种百货等,区域内货运以公路、水运为主,铁路货运量较小。为拓宽营销,走向市场,S铁路局所属ZJ多元经营集团公司联合地方企业WX能源公司,以合作开发方式投资了重介选煤项目,并取得了较好收益。具体情况如下。

ZJ集团公司通过详细市场调研,在S铁路局和地方政府共同支持下,获得重介选煤项目立项与规划许可、环评验收等审批手续。重介选煤项目占地总计20000平方米,其中:J站区货场闲置用地9000平方米,货场外地方闲置土地11000平方米。ZJ集团公司利用自有资金投资1000万元,建设相关物流服务设施,包括:港池码头1座,10吨吊机2台,1500吨储量筒仓2个,煤炭装车用栈桥1座,场地硬面化。WX能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重介选煤厂。

项目于2012年7月建成投产,年选煤能力80万吨,通过铁路发送38万吨左右,增加铁路运输收入1900万元;同时ZJ集团公司每年增加场地出租收入60万元、选煤综合作业包干费(栈桥设施使用、煤仓使用、铁路装车费、铁路轨道衡计量、中转服务、场存费用)营业收入650万元,总计收入710万元,扣除支付S铁路局的土地租赁费、J站的作业配合费、本身发生的管理费、人工费、折旧费、税金等成本计580万元,净利润达130万元左右。WX能源公司物流成本大比例节约,精煤每发送吨中转费用18元/吨,比原通过另一码头短驳发运中转费用26元/吨(汽车运费15元/吨+费4元/吨+装铁路车皮费5.38元/吨+装卸翻堆费1.62元/吨),节约下降费用近30%,并且保持了精煤品质(如:水分、减少2次污染等),增加了精煤储存场地和仓容。

综上,重介选煤项目从立项、可研、实施、运营均达到预期效果,实现铁路方与地方双方共赢。

二、案例分析

通过重介选煤项目,铁路闲置土地得以盘活,资金得到有效配置,效益增量明显,路、地双方共赢,可以说该项目很好体现了国发[2013]33号文中“加大力度盘活铁路用地资源,鼓励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政策目标。该项目得到成功实施与运营,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为铁路企业带来长期收益,笔者认为与以下几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1.市场定位准确

ZJ集团公司通过对当地货运运输格局的准确把握,研究可以利用的铁路资源和区域经济优势,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和细致的资金成本效益分析,反复论证探讨,与地方多次对接,经过2年左右最终形成了项目方案。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充分,紧跟市场需求,同时项目又符合国家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相关产业政策,得到地方政府、S铁路局和地方企业支持,这些都给实施和运营达到预期打下了坚实基础。

2.符合企业战略

项目盘活了铁路货场闲置用地,通过自有资金和地方企业融资方式,取得长期稳定净收益,铁路资产得到优化和配置,资本运营高效稳定,投资、筹资、收益分配达到经济性、效率性,财务战略有效可控,铁路企业实现稳定与发展的战略目标。

3.有效运作机制

在市场化机制、内部控制机制等方面,该项目均得到有效运作和保障。场地租用、搬迁还建等方面得到S铁路局、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签订租赁协议市场化规范运作,项目立项、投资建设、合同签订、多元化一体经营等内部众多操作流程均按相关程序进行审批控制。

三、思路建议

铁路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涉及国有资源的统一规划配置,铁路资金的财务策略执行,成功与否要综合考虑市场化、企业化、集约化、效益化、产业化等各项战略目标。通过上述成功单个案例的诠释分析,在铁路企业资本运营与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针对铁路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业务,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和思路,才能真正做到盘活有限资源,推进改革稳步前行,使铁路企业有序、平稳地科学发展。

(一)土地开发利用原则

(1)坚持合法依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及部委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守行业管理制度,在此前提下,统筹考虑铁路与地方的发展规划,规范开发程序、责权界定、实施利用等各环节。

(2)坚持集约用地原则。土地是稀缺资源,各种开发利用要始终秉承节约高效宗旨,融合周边发展规划的同时,在整体设计、空间利用、价值发挥等方面进行思考,避免资源浪费。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现有生产力布局与周边市场配套情况,根据地块的不同属性进行开发利用,摒弃“一刀切”的开发模式,坚持“一盘棋”的全局思路,合理准确定位开发项目。

(4)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在既有产业政策框架内,研究项目的市场可持续发展性,加强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及过程监管,注重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打造产业、规模及品牌建设,提升整体开发能力。

(二)土地开发利用思路

要将铁路土地的不同属性与企业资本运营、财务战略相结合,分类重点实施开发项目,达到铁路企业效益可增、风险可控、发展可期。

(1)物流基地开发项目。在铁路货运设施布局和物流集散情况研究分析基础上,将存量铁路用地进行综合性物流开发改造,将物流关键节点用地建设为物流基地、战略装车点、交易市场等,将非节点用地开发为材料加工基地、厂矿专用线、仓储厂房等配套项目,综合实施物流开发。

(2)综合体建设开发项目。将地方城市规划与铁路站区规划相结合,站区商业开发融入地方综合体建设中,达到路地双方协同发展,经济与社会效益共赢。

(3)房产、商业配套以及产业链开发项目。通过收购、置换等方式集中土地资源,科学统筹,进行商品房及商业配套设施开发。在既有车站改造及新站建设中,充分利用铁路站线上部及下部空间,探索实施上盖和地下空间商业与住宅开发,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并拉动产业链。

(4)高铁沿线土地保护性盘活项目。在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对高铁沿线土地进行保护性开发,比如建设停车场、零星仓库、新农经济等项目,盘活相关用地,提升经营收益。

(三)土地开发利用建议

(1)更新观念。铁路企业要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要抛弃资本运营排斥商品生产经营思想,生产经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本运营仅是手段与保障,而非目标与基础。要抛弃资本运营就是单纯的资本扩张思想,资本运营要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管理,以企业整体效益和发展为重,不能为资本运营而运营。

(2)把握市场。市场是动态、变化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根据铁路企业自身区域特点和土地资源属性,甄选项目、运作实施,将铁路市场营销工作落到实处,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有效细化,生产经营机动可调。

篇3

关键词:中小城市;规划设计 ;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form, opening up and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number and siz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began to enter into the scientific track, city development in a good situation has never bee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Built a large number of residential and city infrastructure backbone project, improv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the cit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see,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still exists many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is not adapt to the demand of. This paper made a related discussion, reference for readers.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引言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是一个社会综合体,GDP并不是衡量城市发展的唯一指标,还应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时尚程度、环境质量等因素。城市建设决不是简单的种花种草种树,也不是简单的盖房子、修马路,而是通过一定投入来创造城市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小城市规划中依据科学的手段,参照当地适应的客观条件进行规划,并避免我们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城市建设质量不高,市政公共设施不完善。城区道路体系不够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完善,绿化水平低,缺乏公共活动空间。

2.规划管理中的有中小城市建设的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中小城市建设中违法批地、违章建筑案例仍然存在。

3.城市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地域关键过强,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4.中小城市的规模偏小。中小城市因其规模小,只能搞小而全,如:一条商街,一处公园,一所中学,两家医院,虽已铺马路,装路灯,搞绿,有城市基本外观,却无城市生活内在魅力和气氛。

5.工业布局分散,无法集中统一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空间布局分散,用地规模偏大,企业规模偏小,类型层次偏低,工业门类不清,从而使污染点多而广,难以治理,不仅带来环境污染,农田占用等问题,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是自身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6.分散布局制约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离土不离乡,难以转移的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的扩张;其次,地方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及相关资源条件的共建共享,效率和效益均难以提高;再次,农业释放出来的过剩劳力和其他生产要素,难以向城市聚集,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城乡的协调发展。

二、针对上述问题,根据中小城市发展实际,提出如下中小城市规划建设对策

中小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主要指导思路是: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城乡规划将充分发挥出综合调控作用,依据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规划重点放在培育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兼顾一般乡镇,提高中等城市的聚集能力和建设水平,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调、共同发展的发展格局,建立规模等级合理、布局和结构有序、相互联系、各具特色的城镇网络体系,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的一体化。

1.抓紧完成各类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各城市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并认真组织编制重点地段的详细规划。 提高规划和设计水平,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

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至少在有条件的小城市,应推行以居住地为条件划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以从事职业为标准划分农业劳动力和非农业劳动力的动态户籍管理办法。农民在中小城市只要有固定的住房、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就可在当地落户。对于迁入城市的居民,应当在就业、医疗、上学、入托、保险等方面,与原居民有同等权力。由此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小城市的迁移和聚集,从而为其发展奠定人口规模的基础。

3.建设工业集中区,积极推进地方企业的集中发展和规模经营。企业集中连片发展,既是推进中小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要运用规划手段和经济手段,在中小城市适当的位置,引导企业集中布局,形成相对集中的企业聚集区。事实上,许多城市都设有自己的工业区,关键问题在于既没有很好的规划,也没有很好的建设,形不成规模、缺乏必要的外部条件,也就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为此需要我们健全相关制度,制订优惠政策,确保投资者利益,鼓励企业的搬迁集中,限制新建的企业分散布局。

4.实行多种形式的建房购房制度。应制定有利于农民迁住中小城市的房地产政策。如城镇居民建房购房的抵押贷款制度、住房按揭制度,支持农民进入中小城市后能顺利解决住房问题。应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对离开农村迁往城镇的农民,提供购买住宅或商业铺面、厂房设施的按揭式贷款。还应当考虑集中使用宅基地指标,在小城市附近,按规划统一建设农民新村,将原有村落整体改造、搬迁,复垦还田。

5.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应当总结自己的经验,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创新机制的客观估计,广开筹措资金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积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实行滚动开发,逐步改善中小城市投融资环境,建立起政府、集体经济、个人等多元化投资体制。

6.城镇规划既要因地制宜,又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区域中找准自己位置和职能定位,构建中小城市体系。

7.基于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特色。根据最新研究表明,资本通常流向更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将更多的展现在可持续发展性上。城市文化、市民素质、公共服务质量正在成为吸引投资的重要砝码。一个没有个性、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无论如何都是没有前途的。特色城市不仅来自自然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是在于历史文化传统、地域民俗风情、城市功能定位。如果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充分体现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延续城市功能定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本原则,而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摒弃自己的文化、浇灭特有的文明传承的火种,从而丧失自己的城市特色。因此,我们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必须要延续历史,传承文化,在悉心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资源。同时,加大对文化底蕴的挖掘力度,突出自身特色。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管,推进城市综合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尽可能的避免城市规划中出现的城市功能定位的随意更改和断层。还要根据时展的趋势和要求,合理开发和塑造城市特色。城市文明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还在于继往开来,体现不同时代和发展阶段的城市形象

8.在实施中小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坚持的主要原则与三个重点。主要原则:专人专管原则;各部门通力协作,现场办公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经营城市的原则,如土地有偿使用、房地产开发、招商引资项目等。三个重点:以基础设施投入为重点;以建筑施工质量为重点,树立精品意识;以人居环境建设和投入为重点,如环境设施、公共设施、绿化建设、停车场建设等。

三、结束语

总之,在中小城市的规划中,要依据当地特有的客观条件,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环境发展和科技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环境宜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市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雪芳[J];中国金融;2010年04期

篇4

一、总体思路

以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为首要战略,以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追赶为总体要求,以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精准施策打好经济发展推进战,明确“1+4+N”(1即盐卤药化首位产业,4即箱包皮具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N即现代服务业、灯饰照明、新材料、新能源、移动物联网、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产业主攻方向,完善招商机制,强化创新驱动,夯实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在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同步全面小康提供新的关键支撑。

二、主要目标

(一)产业规模迈上新能级。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1+4+N”协同发展,实现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70亿元以上、工业税收9亿元以上,分别同比增长10%、9.8%、12%以上。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园区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上,工业园区在省综合考核中实现赶超进位。力争开工建设(含续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4个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

(二)项目招引取得新突破。力争年内引进1个投资50亿元项目,确保引进1个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3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个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个现汇进资超500万美元的非制造业项目,储备1个20亿元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利用省外项目资金66.35亿元、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外资9856万美元、增长6%以上,现汇进资2957万美元以上;生产型企业出口总额1.4亿美元、增长20%以上。

(三)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品牌效益更加突出。力争建成盐卤药化产业研发平台(中心)和箱包皮具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中心)。引进一批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制定一批技术标准。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瞪羚企业”2家,省级新产品10项左右,省级“小巨人”2家,省级“专精特新”5家,1家企业获省科学技术奖;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6%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25%、35%以上。

三、重点举措

(一)聚力产业提质升级。主攻“1+4+N”产业,培强一批现有企业,招引一批重大项目,促进产业提质提效。

1.做大做强盐卤药化首位产业。按照“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原则,主攻氯碱化工和氟化工两条产业链,着力引进氟化工产业龙头项目--中化蓝天新材料产业园、氯碱龙头项目--上海泰禾集团3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围绕两个产业链龙头项目开展上下游项目招商,完善和延长产业链,力争在3到5年内,氯碱化工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氟化工产业链产值超50亿元。发挥我县资源和现有产业优势,围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两大领域,着力引进一批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等产业项目,打造链条式、板块式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仰立新材料、天宇化工技改、禾田科技、鑫臻科技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年内投产见效。力争年内引进落户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3个以上,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实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以上。

2.提档扶优箱包皮具产业。紧紧围绕优质配件、高端成品企业和休闲皮包皮具项目三个主攻方向,着力引进纽恩特箱包、怡丰锁业、三和拉链等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推动华兴箱包、世纪行箱包、百诺箱包、凯威箱包、包容箱包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品牌代工、智能改造、品牌创建、外贸出口、研发设计等方面取得突破,深入推进全国箱包皮具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提高我县箱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加快推动箱包皮具产业提档升级。力争年内引进落户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个以上,其中2亿元以上项目1个,实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70亿元以上。

3.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策应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布局,依托全市电子信息首位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半导体照明、触控显示、移动智能终端、数字视听、LED照明、新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智能穿戴等细分领域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项目。力争引进落户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个。

4.集群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紧密对接国内一流的汽摩零配件、电线电缆、高端磨具、精铜制造等企业,千方百计促成一批高端化、智能化企业落户我县;鼓励企业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规模定制和云制造,推动产品由简单零部件向整台(套)和整机装备转变;大力引进中小型智能农机制造项目。加快推动华新电缆、大禾机械、赣齿传动、吉盛玻璃等项目智能化改造,推进园区内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腾笼换鸟”。力争年内引进落户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个。

5.加快培育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以资源整合和新业态培育为重点,聚焦种养、深加工、康养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紧紧围绕商洲枳壳、车前子、陈皮、黄栀子、草珊瑚、吴茱萸等道地、大宗中药材及地标植物资源,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药企和本地药企在全县现有中药材种植重点区域,打造一批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以道地药材深加工为重点,积极对接普正药业、江中制药、汇仁制药、济民药业等省内外知名药企,大力引进一批医药加工、医疗器械、保健品等项目。依托现有琴联米业、友泉食品、赣酒酒业等粮油食品加工企业,推动企业靠大联强、挖掘潜力,创建“国字号”“省字号”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带动农产品在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集群发展,培育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依托全县优质的“红、古、绿”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动种、医、游、养融合发展。力争年内引进落户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个。

6.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为总体目标,以满足我县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为主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商用、电商、金融、商贸等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兴盛。紧紧围绕“三区两网”布局,积极完善金果世界、海木源、莒洲岛等旅游项目业态,密切跟进康辉集团综合旅游项目和深圳捷晨公司健康养老项目,打造一批旅游引爆点。推进城市商业综合体、风情街、四星级酒店、高铁新区商圈建设,丰富商会大厦业态,打造滨江高品质夜间经济聚集区,做强城区商贸圈;改造提升县城农贸市场,建成城北农贸市场并投入使用,推动乡镇农贸市场由建设改造向小型商贸综合体升级,打造2个以上规模适度的乡镇商贸综合体,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商贸服务。着力优化电商经济,重点在扶持实体企业电商创品牌、补齐农村电商短板和扩大跨境电商总量上下功夫,力争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亿元以上,实物网络零售额突破9亿元以上。力争年内引进落户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个。

(二)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完成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机构精简、职能综合、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深化“两型三化”园区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增设5亿元工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企业培育、两化融合等领域,全面增强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完善一批保障要素。完成盐化工业城大气污染在线监测项目建设,推进盐化工业城门头土地收储开发,启动盐化工业城固废处理项目、危险化学品装运车辆停车场项目,实施盐化工业城配售电业务,提升盐化工业城综合保障水平。完成河西综合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启动河西现代物流园建设,增强河西工业走廊配套功能。加快推进城东箱包特色小镇建设,完成城东120亩物流园建设,开通盐化工业城公交、加密河西工业园和城东箱包基地公交频次,完善园区居住、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等配套服务功能,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收储一批工业用地。启动绿色科技产业园二期2000亩和北扩二期1600亩征地工作,完成北扩一期符合规划土地的用地、林地指标报批工作。依法盘活处置碱业等一批闲置土地,力争全年收储闲置低效用地1800亩以上。建成一批标准厂房。坚持向地上地下要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河西现代箱包产业园配件区20栋标准化厂房、员工宿舍楼、综合服楼和电子信息标准化厂房等配套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全面竣工,力争年内全县新增标准化厂房40万平方米以上。健全一批管理制度。强化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落实“标准地”要求,提升园区亩均投资强度、营业收入水平。在县工业园区管委会派驻生态环境所,大力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确保县工业园区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推行工业园区“1+3”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由政府聘请专家对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开展安全生产“三治理一注重”行动,进一步提高园区本质安全水平。

(三)完善招商体制机制。实行“全民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为招商重点方向,压实乡镇场(街道)和县直单位招商责任,聚焦“1+4+N”产业,不断提高招商实效。在夯实招商基础上,实施“一、三、六”计划。一即是由县商务局牵头高标准制作“一本招商政策手册、一个招商推介宣传片、一本招商画册”。三即是出台盐卤药化、箱包皮具、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产业三个专项扶持意见,增强产业招商吸引力,形成招商洼地效应。六即是建立六个重大项目招商队,组建盐卤药化、箱包皮具、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现代服务业六个重大项目招商队,由县领导领衔,县盐化产业办、县箱包产业办、县商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发改委等部门牵头。每个招商队安排10万元招商工作经费。各招商队要围绕“1+4+N”产业发方向,科学谋划50个以上产业链重点招商推介项目。力争年内每个招商队各引进1个以上重大招商项目(具体任务见附件)。在创新招商方式上,重点采取五种招商模式。一是集群招商,六个招商队要各自筛选2家以上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对接,引进一批集群式项目,做到引来一个、跟进一片。二是强链招商,聚焦各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着力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促进产业集群集聚。三是网上招商,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赣服通、公众号、微信群等互联网平台,广泛宣传推介我县招商项目、平台建设及产业扶持政策。四是以商招商,发挥异地商会、同乡会作用,举办“三请三回”恳谈(座谈)会,推动“三友”总部回归、产业回归、资本回归、人才回归、公益回归、市场渠道回归,力争年内签约引进12个以上“三友”项目。五是推介招商,积极策应省市重大招商活动,大力开展产业推介招商,六个招商队各要自主举办产业专题招商推介(座谈)会2次以上。在规范招商程序上,成立招商引资项目洽谈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县商务局),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商务、工信、工业园区管委会、财政、发改、税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林业、住建等单位人员组成,负责全县招商项目的洽谈。所有新引进项目,由招商引资单位与投资方先行洽谈,达成投资意向协议。需县招商引资项目洽谈领导小组参与洽谈的项目,要在第一时间提请组织洽谈。所有项目投资协议均需报招商引资项目洽谈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按规范合同协议文本统一由县商务局与投资方签约。对特别重大项目的洽谈,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重大项目洽谈小组,由县政府与投资方签约。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全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推进项目审批提效,以“只跑一次”和“一次不跑”为目标,全面落实“企业承诺和容缺受理审批模式”,力争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落户快速办”,确保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建立县领导联系企业常态化制度和重点企业驻企指导员制度,实行“县领导+部门+专人”挂点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以上骨干企业;对重大项目开工、投产、运营全程实行领办代办,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强化惠企政策落实,持续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严格落实企业投资协议条款,增强企业获得感。县商务局负责对招商引资、营商环境方面投诉件进行受理、转办及反馈处理。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要落实属地管理职责,负责协调解决企业建设过程中遇到难题。县工信局负责全县工业经济运行和企业帮扶工作的分析调度。县效能办负责企业帮扶工作开展专项督查,对服务不到位、履职不到位、无正当理由滞延工作进度的职能部门严肃问责。提高优秀客商担任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比例,营造全社会亲商、爱商、扶商的良好氛围。

(五)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开展企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落实企业研发准备金、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激发企业科研积极性、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和应用,着力提高新产品在企业主营业务的比重,支持新瑞丰生化、天宇化工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创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与南昌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盐化科创城建设。加快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力争推动5个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落地,1个以上项目列入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目录及省重大科技专项。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产业发展提质年活动指挥部,县委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指挥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领导任副指挥长,全县各招商引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县商务局,由县商务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产业发展提质年活动日常工作。按照“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的工作机制,建立指挥长、第一副指挥长、副指挥长、指挥部办公室、招商队牵头部门分层协调机制。指挥部办公室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强化调度督促,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重大问题,促进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定期通报产业发展提质年活动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