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初探体验经济为新农业的发展提供平台,一方面新农业发展需要多元化和特色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就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发展相应的学农实践基地,为参加农业生产等提供保障,要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互动与探究式教学,推动教育趋势要向体验教育、启发式教育转化,其中农业体验教育受到了广泛支持,兼具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的教育农业应运而生。教育农园以农业为基础,以体验为形式,以教育为目标,注重启发式教学,已成为中小学生课外个人能力提升的最佳选择。
1教育农园
1.1教育农园概念研究
目前关于教育农园的概念尚未统一,学者张海[1]认为教育农园应以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兼顾其他人群,利用农业文化、自然生态、乡村风俗、农业生产、动植物等资源,提供认知、体验、教学活动,同时具有休闲娱乐性的一种农业专类园。罗依浓等[2]学者认为教育农园是依靠农村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城市中青少年提供农村生产生活体验,并具备科普教育和农业生产作用,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发挥良好的资源整合配置的作用。本研究的教育农园基于中小学生人群,以围绕“农”形成的生产、生活、生态景观资源为教育来源,并通过农事或与其相关的体验活动来达成教育目的,这一类地块不只是在乡村,也包括在城市中的具有弥补农业方面教育的地块。教育农园以教育为目标,以农业资源为载体,与市场上的其它休闲旅游产品相比,其教育意义是重点。相较于学校教育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为主,教育农园更多是科普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个性以及启发思维,有助于孩子学习、工作和生活思维方式的改变。
1.2教育农园景观设计研究内容
对于教育农园的研究,从政府、经营者、使用者三个相关联人群角度进行分析,政府主导宏观发展,经营者旨在经济效益最大化,使用者着眼于体验需求,而景观设计是站在使用者角度。景观设计具有文化性、景观性和使用性三大作用,据此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教育农园景观的三大要素,分别是教育要素、空间要素和设施要素。因此,本研究着眼于中小学生这一使用主体人群,对教育农园景观设计的教育、空间、设施3个要素进行分析,并依据现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2教育农园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2.1教育农园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以教育为名的农园多且杂,按照景观资源总结出教育农园三大类型与相应的景观特点,以相关案例为支撑,对教育农园景观设计策略进行分析。教育农园景观包含生产、生活、生态三大方面,通过总结分析,教育农园景观问题体现在:第一,在教育上的景观体验活动类型单一且数量少,游客体验性差;第二,贴着教育标签,定位不明确,空间功能布局不合理,景观环境差;第三,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基础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不达标。针对农园的实际情况,要使教育农园从同类型的休闲农园中脱颖而出,必须抓牢教育这个关键词,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优势,会比三方面都一手抓的农园更具有竞争力与特色,并利用好景观这一手段,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3-6]。
2.2教育农园的类型
教育农园可分为生产教育型、生活教育型、生态教育型三大类(表1),划分依据一是基于本课题对教育农园的定义,以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为教育来源;二是将乡村三生理论作为指导,乡村三生系统是指经济生产系统、聚落生活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据此将教育农园按照景观资源进行分类较为科学。教育农园的教育源自体验,景观以生产体验、生活体验、生态体验为方向,使农园景观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7-8]。结合三生理论各类型的景观资源特点,发现生产教育型农园、生活教育型农园、生态教育型农园3种类型分别有以下特点。生产教育型农园主要营造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资源有农、林、渔、畜牧,涉及农业生产整个过程,包括育种育苗、饲养栽培、管理、收获、加工、观赏、食用等,教育以农事体验活动为出发点,如种植、认养、采摘、创意手工等。以台一教育农园为例,主打生产景观,集农业生产、教育多元发展,以种子的一生为设计理念,景观设计利用花这一产业,并将其巧妙用于教育,规划了植物科普、花卉手工、蔬菜种植、机械播种、有机栽培等体验区块,生产空间规划合理,活动丰富多样,在强烈的景观氛围中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9]。生活教育型农园是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背景的,围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行教育,如日常劳作、民俗节日活动、乡规民约、以及风土人情等。以上海创智农园为例,这是一个位于开放街区的社区农园,属于生活空间的一部分,致力于儿童自然教育与体验,促进居民与自然的互动,景观规划有一米菜园、互动园艺、公共农事、朴门菜园等区块,教育活动包括开放的自然教育课程、专业沙龙、农夫市集、植物漂流等,按照居民的生活日常需求打造集日常服务、社区互动、自然教育三位一体的景观,可参与性强[10]。生态教育型农园突出自然生态环境,如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动植物等,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景观包括一系列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改善和保护活动。例如美国霍桑山谷教育农园,这个农园起初由鲁道夫·斯坦纳教育农业协会建立,目的是以有机学理论为基础实践生物动力农业,旨在形成一个自我包含的、充分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农园经过多年发展规划了包括幼儿教育到十二年级的分级教学,景观设计以自然生态牧场为基调,开辟了各种与分级教学课程相衔接的区块,教育活动包括农作物种植、搭建房屋、认养、学习气象学、研究乳制品等,儿童可以在实践中感受科学教育,体会农业生态。
3教育农园景观设计的策略建议
教育农园景观设计需要紧扣游客需求,把握市场的导向,按照政府的政策目标,依托农园自身的优越资源,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始终贯穿寓教于乐这一目标。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教育农园,景观设计都要围绕教育、空间、设施3个要素,故提出丰富体验教育活动、改善体验空间环境、提升体验设施品质三大策略,以全方位提升游客在教育农园中的体验感。
3.1丰富体验教育活动
这一策略主要体现在互动性景观项目设置上,体验设计结合农业规律、教育需求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对个体、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等形式有所区分。教育农园重在教育特色,来体验的学生大多会以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在得到沉浸式体验的同时,满足学生自我主导的需求。根据活动类型,通常由学生兴趣以及能力所主导这一特性,提出建议:一是为满足学生需求的空间布局要合理,活动类型要丰富,综合考虑解说学习型、五感体验型、手工创作型、场地实践型、游戏拓展型等多种活动类型;二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景观项目按照中小学生的年龄能力综合考虑多种难度系数的体验项目,充分考虑到孩子对教育的接受度,让孩子在愉悦氛围中实践、学习并得到成长。
3.2改善体验空间环境
景观空间设计着重于空间氛围的营造,让游客在各个功能空间中引绪变化。人在体验景观空间时,通过对空间的综合感知,重新整合各感知器官捕捉到的片面景观信息,从而获得对外在环境的整体性认识[11]。因此,在尊重现状、满足空间功能的前提下,设计的景观要综合多种感官刺激体验。儿童通过感觉认知世界,那么塑造结合五感的景观空间能够让儿童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样,基于中小学生爱好结伴同行的心理,在地形、道路、植物、建筑小品等景观的四大要素设计上,应着重服务于群体活动,旨在烘托环境氛围[12]。当人漫步于农园中,看到“春秋收万颗子”,听到“茅檐日午鸡鸣”,闻到“春风花草香”,尝到“好竹连山觉笋香”,感受到“汗滴禾下土”等环境氛围,让游客在这种沉浸式的景观体验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3.3提升体验设施品质
中小学生年龄跨度大,代表了孩子身高及智力水平相差大,基础设施要结合孩子实际情况,设计时要考虑突出教育内涵、利用农业资源、注重景观体验、提高艺术审美、保护生态环境。突出教育内涵重在突出景观的科普教育性,包括一些知识性标志标识介绍、智能化产品技术的使用等;利用农业资源是要符合农业的情景,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可以配合设置传统农业互动设施,如水车、石磨等;注重景观体验强调在保障儿童的安全下,顺应孩子的天性,充分发掘景观价值,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调动孩子玩耍好动的本能,设施需能让孩子玩,而不只是摆设;艺术是贯穿全园的重点,形式美传达的教育极大影响孩子的审美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就要求基础设施的材质以自然材料为主,支持可循环利用材料以及废弃物利用,设施建造宜选择环保材料,并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的运用,同时注重设计构成,包括图案、造型、材质、颜色效果,加强视觉心理认知[13]。此外,可以融入情景互动设施,让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直接刺激儿童的感觉,唤起他们的想象力与活力,达到人与景观互动的目的。
4结语
教育农园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产物,景观设计要紧跟教育农园的发展,充分发掘教育农园的农业价值与教育意义,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教育农园景观设计者要紧跟时展要求,要注重游客从农业体验中获得教育的需求,让教育农园更好发挥其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及科普教育的功能,也让中小学生在景观体验中受到启发,主动探索,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海.教育农园的发展与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2]罗依浓,马尚平.教育农园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9):101-102.
[3]邵丽兰,陶晶.体验经济时代下关于教育农园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4):207-208.
[4]吴刘帅.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20.
[5]陈奕捷,李敏.农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从休闲农园到教育农园[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03):16-23.
[6]李玉清,徐敏轮,董维春.我国农教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8(04):24-30+93.
[7]童成程,吴冬蕾.浅析“三生整合”理念下乡村景观空间设计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90-91.
[8]郑豪.“三生融合”理念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9]韦持章,韦优,卢艳春,等.浅谈新型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教育农园[J].中国热带农业,2016(01):68-70.
[10]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09):16-22.
[11]毛天慧.关于教育农园农业科普项目设置的思考[J].科协论坛,2017(10):32-34.
[12]凌翔,马军山.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的城市农园设计与建设策——以中成智谷火车菜园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02):33-37.
篇2
关键词:生物标本档案;管理;利用
生物标本档案是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通常由实物标本和文字记载组成,是一种特殊载体的实物档案。标本档案不但拥有其它各类档案所具有的原始、知识、信息及文化等共同属性,具备信息存储、文化传承和社会记忆等基本功能,同时又是人类认识自然、认知生命、探寻真理的历史记录,是其他各种文字记录所不能取代的,是人类科学、文明发展的载体与实证。[1] (P.18-19)目前,农、林、医、师、地质、综合性大学等高校都拥有数量不等的生物标本,且部分建有生物标本馆(室),如何规范管理并充分挖掘这类实体档案资源深层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有效发挥其在科研、教学、文化继承与传播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应是高校科研人员及科技档案管理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生物标本档案的价值体现
(一)科研价值
生物标本是人们对自然界生命物质以及其生活环境客观认识的产物,标本档案作为存贮和传递生物信息最基本的原载体,其蕴藏着大量的物种信息,是从事生物分类区系、形态解剖与系统进化等方面研究的重要科学依据,是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同时,标本档案的收藏情况也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区域一个部门科研工作的历史沿革、科学进展和科学水平,以及当地生物物种资源的分布情况。[2] (P.151-153)
(二)教学价值
生物标本档案所具有的直观性决定了其在生物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其形象、生动、逼真,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直观教材。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加深和巩固课堂内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科学精神,同时还可通过学习制作生物标本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育价值
生物标本档案是文化教育的实物载体,是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教材。高校通过将馆(室)藏的生物标本集中向公众展示,以扩大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自然界中神奇奥妙的生物资源的广泛认知,为公众提供基础生物学、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方面知识的普及教育。
(四)经济价值
生物标本档案是生物标本生产企业了解产品需求的重要窗口,是生物美术工艺品生产企业了解生物真实形态,提高艺术品科学观赏价值的重要依据。对企业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生物标本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高校在生物标本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上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生物标本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致使这些珍贵的实体档案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重复建设,浪费宝贵的生物资源和社会资源
目前,许多高校仍普遍存在生物标本分散管理的现象,即由各学科教研室自行管理并使用。此举存在如下弊端:第一,浪费大量资金。在高校,生物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都离不开生物标本,而高校自身财力有限,不可能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大量购买、制作、维护生物标本方面。第二,浪费宝贵的生物资源。制作生物标本的前提是捕杀、采集动、植物活体,其受国家有关环保和动、植物资源保护法规的制约。尤其是濒危品种和国家一、二级保护品种,更不能大量采集和捕杀。对于国家级保护区,更不允许采集任何生物标本。
(二)规模小,不能发挥生物标本应有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高校拥有的生物标本规模还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一方面,体现在管理规模上:仅就广西全区而言,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专门的生物标本馆,有的甚至没有标本陈列室,把标本柜放置在教学楼的楼道里,生物标本也没有单独管理,而是隶属于相应教研室。另一方面,体现在藏品规模上:一是品种少,有的馆(室)藏标本仅几百种;二是标本所覆盖的地域小,有的标本馆(室)生物标本仅覆盖本省或本地区。至于世界范围的生物标本,仅个别高校有少量品种。因此,基于上述原因,许多学校生物标本馆(室)藏品尚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更谈不上服务社区的功能。
(三)普遍没有建立数字化生物标本信息库,不能与国际接轨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生物标本档案的管理仍主要停留在标本实物和文字记录的管理,即使是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管理生物标本信息,也只是用于简单的著录、标引等操作,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字化生物标本信息库,生物标本信息的数字化转换与存储处理、标本信息的网络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四)管理机制及运行机制跟不上时代需求
1.管理模式封闭
目前,大多数高校生物标本的使用仍仅局限于高校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利用,其他专业的学生对其知之甚少;中小学校的第二课堂本来就缺少活动基地,其封闭性导致高校生物标本不能成为中小学的教学资源;对生物标本生产企业来说,失去了了解社会需求的宝贵机会,对生物美术工艺生产企业而言,不能了解其产品的原始形态,生产的产品可能因与真实生物差距过大而失去市场;社区居民失去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机会,淡化了环保意识。总之,这种管理上的封闭使高校生物标本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2.管理手段滞后
其一,管理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仍普遍以生物实物标本展示为主,使用方式陈旧,利用率低。其二,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各高校对生物标本档案的管理普遍缺乏系统的实体档案管理业务规范,尚未建立完善的标本档案管理体系。其三,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规范化管理意识和能力。
3.运营经费缺乏
目前,各高校的生物标本馆(室)普遍存在低投入、低使用的问题,有的多年没有购进标本,标本的维护经费更少,造成标本状态差,使用功能下降,教师、学生对标本的使用热情不高,陷入低投入低使用的恶性循环。长此下去,必将影响标本馆(室)的自身发展,使其面临生存危机。
三、高校生物标本档案规范管理与有效利用的途径
为完善高校生物标本档案的教学科研功能,充分发挥这类实体档案的社会效益,必须实施高校生物标本档案管理工程,其对策如下:
(一)资源整合,发挥规模效益
各类高校应根据本单位生物标本档案的资源情况,对分散管理的的标本馆(室)进行合并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发挥规模效益,最大限度满足于教学、科研需要。以师范类院校生物及相关专业为例,通过整合标本资源,集中建立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的生物标本档案馆(室),统筹安排,科学布局,有效实施教学资源的统管共用。同时,根据各地资源不同,各高校生物标本主管机构应加强信息沟通,建立规范、高效、有序的协作机制和标本交换制度,做到取长补短,降低成本,信息共享,共同发展,从而避免造成投入资金的浪费,且更有利于保护地球上有限的生物资源。
(二)推进生物标本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生物标本档案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信息和珍贵的物种信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信息资源获取数量和速度需求的提高,高校传统的生物标本利用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和合作交流的需要,信息化已成为高校生物标本档案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物标本的数字化处理,即运用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实现生物标本信息的数字化转换和存储,包括建立文本录入系统、图像输入系统、图文连接系统和生物学名查询系统等。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字化标本档案信息库,为逐步建立覆盖全国、联系全球的生物标本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奠定基础。数字化生物标本档案建设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其优点是环保、节约资源、信息量大、交流方便等等;数字化生物标本档案的建设是上层次、上水平的体现,是时代要求,是高校生物标本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实施开放战略,拓展高校生物标本的价值空间
生物标本作为一种特殊载体的实物档案,其价值的体现离不开教学、科研工作,然而如果仅仅将生物标本的使用范围停留在本学科或本专业的受众群体,生物标本档案在科学、科普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得以体现。为此,高校标本馆(室)可在不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向社会开放,使其成为不追求盈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可采取以下形式:
1.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高校生物标本馆(室)应充分开发利用自己宝贵的科普教育资源,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平台。通过向非生物专业学生的开放展示,既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又扩大了本专业在校园内的影响;通过向地方中小学生的开放宣传,丰富了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操;通过对社会团体(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及公众开放展示,强化了生物标本的知识传播作用,更有利于增强公民环保和资源保护的意识。
2.组织科普教育宣传周活动
自2002年我国颁布了《科普法》,各级学生团体及社会团体对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高校生物标本馆(室)应以此为契机,组织开展各类以生物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宣传周活动,如举办“青少年爱鸟周”、“环保摄影展”、开设动植物标本制作技术培训课程等活动,向青少年及社会公众提供教育、科研、设施、讲解等服务,以达到传播科学知识的目的。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生物知识奥秘的兴趣。
(四)提高生物标本档案的管理水平
首先,针对收藏生物标本规模大、数量多、品种较全的高校,急需建立起一支有学术专家参与指导、技术人员参与制作、科学管理、经营规范的生物标本档案管理团队,这是提高生物标本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其次,结合生物标本管理技术及实物档案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生物标本档案管理的业务规范、规章制度等,使生物标本档案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三,要加强对外联系及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赢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方面,可通过自制、购买、交换及赠予等多种方式扩大收集标本的来源,另一方面,通过申报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社区科普宣传基地等举措,多方筹集资金,改善生物标本馆(室)的条件。
总之,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阵地,蕴含着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承载着社会科普教育的使命,为此,高校应通过整合标本资源、推进标本数字化建设等途径,充分利用现有的馆(室)藏生物标本档案资源,有效发挥其社会效益,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扩大学校的影响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从而真正实现生物标本档案的教学科研价值与文化传播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一、主要工作
(一)狠抓科技项目建设,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打电话和发放企业创新情况调查表等方式,对企业创新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帮助企业更好的申报省、市科技项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等企业调查技术需求情况,指导企业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我局不能解决的技术需求问题,通过市科技局为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协助企业建立技术依托。今年,我局帮助企业包装申报明年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个,一个是金后盾公司的新产品,另一个是公司的新产品;省级科技项目2个,一是用品有限公司承担的抗水树脂锚固剂项目,二是区科技开发服务中心承担的蓝天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厅建设项目。申报今年市级科技项目6个,批准4个,一是抗水树脂锚固剂专利实施项目,二是新型中央空调压缩机转子座联合研发项目,三是生态园区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四是蓝天防震减灾科普展厅建设项目,争取市科研经费16万元。
(二)积极帮助集团跑办企业搬迁手续
在区领导的安排下,我局积极帮助集团跑办搬迁手续。由于集团拟搬迁的新厂址位于镇规划的非建设用地之内,因此,必须先调整镇规划,将拟搬迁的新厂址调整为建设用地。为此,区政府向市政府打了报告。市政府批给市规划局拿意见,而市规划局表示拟搬迁的新厂址是我市二级水源保护地,不同意向镇搬迁,建议搬出我区。后经我局多方沟通、协调,市规划局才表示只有市环保局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都同意搬迁到镇,他们才能同意调整镇规划,镇规划调整后,他们才能为搬迁出具选址意见书。我局积极协调市环保局、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征求这两个单位对调整镇规划的意见,经反复做工作,市环保局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都出具同意调整镇规划、同意搬迁至镇的意见书。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大有关手续的跑办力度,积极跑市规划、环保、土管等部门,力争早日帮集团跑完搬迁的各种手续。
(三)牵头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
按照省、市要求,我区全面启动了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制定了《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区工商、质监、教育等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开展了“打侵”专项行动。查处“商标侵权”案6件,其中,移送公安机关1件,查处其它案件8件,罚款3.7万元。查处地条钢企业1家,无强制性生产电热锅企业1家,生产假冒长城机油、防冻液企业1家,取缔生产假冒面包、无证桶装水等无证照生产黑窝点7个。收缴非法出版物560余册,盗版光盘100余张。经过共同努力,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查处了一批侵权商品和劣质商品,震慑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净化了我区的商品市场。
(四)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活动
年初,我局在东户村组织了送科技下乡活动。聘请市农科院小麦专家为东户村100余名群众讲解了小麦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知识,并到麦田进行了现场指导。4月2日,我局带领留客大棚菜种植主管人员考察了南和县蔬菜大棚植物生长灯的使用情况。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我局在金牛广场组织了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发放《专利知识一百问》、《知识产权法律常识》、图解知识等资料3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30余人次。5月18日,我局承办的全市2013年科技活动周现场咨询宣传活动在广场举行。来自区科协、中兴街道、中华北社区等单位的50多名工作人员,围绕“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题,分别在广场设置了5个科技咨询宣传台,摆放图文并茂的科普展板近百张,宣传节能减排、防震减灾和计划生育等科普知识,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9月29日,在留客村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为60多户计生户送科技图书300余册、光盘100多张。为了推动全民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倡导科学、文明、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我局将科技部推荐的涉及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36项家庭节能减排科技常识印制了1万余本《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于科技周期间送到区机关、街道办事处、社区和农村。该手册内容丰富、量大面广、可操作性强,最大特点是紧贴百姓生活,非常实用,受到普遍欢迎。
(五)举办了第二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5月20日,我局与区教文体局在郭守敬小学联合举办了“区第二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比赛分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分别进行,每人一套器材,在满足作品功能,制作精美、整洁的前提下,依速度快慢排出名次,进行表彰。该活动调动了中小学生参与科技制作、发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获得广大师生的好评。
篇4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1.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
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对整个活动的事宜作了全面具体的安排部署,并向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
2.成立科普活动月协调小组
按照县上的统一安排,科技局、宣传部、科协作为这次活动月的牵头单位,主要参与单位有:文明办、法制办、防邪办、农业局、水务局、畜牧局、林业局、计生局、卫生局、司法局、教育局、广电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单位。
3.精心组织实施
由科技局、宣传部、科协联合下发通知,对活动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并对有关部门,乡镇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科普活动的意义、科普活动的重点、措施和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做到了人力、物力、时间、经费、资料“五落实”。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多办实事
1.开展科技赶场,送科技下乡活动
3月14日、15日,分别在怡乐镇供销社门口、镇中心路农贸市场门口开展了由二十多个单位参加的集中科普宣传、咨询、义诊等服务活动,通过发放科技资料,开展技术咨询、展示展板、照片挂图的宣传,并免费为群众就诊,还结合当地春耕生产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认真为农业和农村及农民解答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问题,积极帮助群众增收想法子、出点子、引路子。此次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各种科技知识宣传资料、书籍4万余份(册),群众直接参与农村科技、卫生、计生、防邪、法律等咨询人数14000余人次,现场解难释疑1500余人次,赠送计生药具、农药、种子价值10000余元,举办科技科普专栏、墙报40余期,有线电视台、《新》等媒体也积极采访报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群众受教育面达90%以上。同时,还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为群众讲解生产技术问题。茶叶基地科技特派员应邀到镇同义村对茶农开展种茶技术培训,獭兔基地科技特派员到大井镇小井村开展獭兔养殖技术培训。很受到群众欢迎。县农业局到各乡镇开展科技抗大旱,成效显著。总之,今年的“科技之春”活动突出了科普活动月“科技服务农村发展”这一主题。
2.开展科普进社区服务活动
三月份,我县还组织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将科技知识、科技资料送到有关社区,向社区居民解难释疑,宣传有关科技知识,特别是宣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精神文明建设、防邪知识、城乡环境整治、劳动用工、法律援助、侵权责任等相关知识,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忱欢迎。
3.认真抓好上半年科普工作
为突出以农村科普为重点,针对农村青少年的需求,组织编发了防灾避险、公共安全、疾病防治等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的科普读物送进农村中小学。为认真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县科技局与团县委、少工委联合发文,发起在全县开展“科技小制作”竞赛活动。同时,依托我县南城小学、镇中学两个科普教育基地,还在全县青少年中大力开展了科技制作、竞赛、科技论文竞赛,组织1000余名中小学生参观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基地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4.开展科技抗大旱工作
县上主要领导亲自抓抗旱工作,成立了科技抗旱工作组。工作组先后来到北乡片区四面山、铁清、迎安等干旱严重乡镇,走到村、社、田间地头,查旱情,了解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情况。在听取乡镇抗旱保水备春耕等情况汇报后指出,要进一步树立抗旱保民生意识,积极应对旱情,超前谋划,科学部署,科学抗旱;要积极采取措施,合理调配水源,保障人畜饮水;要加快农业生产、生活、水利、道路等建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要指导村民科学抗旱,落实春耕生产抗旱措施,及时检查维修提灌设备设施,增加灌溉面积,全力以赴抗旱保春耕。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科学调度水源;科学抗旱,大力推广旱育秧技术,调、改结合,水路不通走旱路,因地制宜,组织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并抓好现有囤水田、山坪塘、水库、河堰等蓄水保水工作,保人畜饮水、保春耕生产用水、保生产生活用水。
面对严峻的旱情形势,各乡镇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水库放灌区及时清理渠道,合理调配水源科学进行抗旱,发动群众充分发挥机电井的作用进行提水抗旱。加强提灌设施建设管理,维护提灌设施,扩大灌面;将水务部门支持的柴油机合理地分发到旱情严重的村,并做好提水、蓄水、管水等工作,多措并举抗旱备耕。
三、科普活动月的体会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这次活动成功的根本保证
县上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成立了协调小组,分管领导具体抓,制定了活动月的方案,并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保证了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乡镇的集中科普活动中,当地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到现场进行指导,并组织乡镇的技术人员同台唱戏,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月活动为科普宣传大造声势,扩大了科普宣传的社会影响。
2.科技局、宣传部、科协切实履行牵头职责,促进活动深入开展。
牵头单位把这次活动作为今年的一件大事来抓,充分发挥了牵头作用,认真协调机关部门和单位,制定计划和方案,组织集中下乡科普宣传活动,深入第一线,开展科普赶场、送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等活动,认真细致组织协调人员、在车辆、资料、经费、活动安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认真的总结,切实发挥了牵头作用。
3.各部门团结协作,切实发挥各自作用,增进了实效
篇5
[关键词] 科普旅游资源开发线路设计
科普旅游是科技和旅游有机结合的高层次文化旅游,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技成分和要素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新的旅游活动或产品的旅游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普旅游在世界许多国家迅速兴起,已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因此,开发科普旅游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科普旅游开发的意义
1.科普旅游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先进性、神秘性,它所具有的高级智慧的光彩,迎合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获取新知识、体验新感觉、探寻未来知识的奥秘,科普旅游逐渐成为现代人渴望和追求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旅游目标。
2.科普旅游有利于完善中心城市的功能
科普旅游可以进一步健全城市旅游体系,增强中心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可以有效集聚区域科技发展成果,集聚科技人才,为创新开发科技产品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可以更前沿、更快捷、更广泛的开展国内国外各种信息的交流,发挥中心城市信息流的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并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发展沈阳科普旅游,可以有效的盘活沈阳大量的科技无形资产,提高城市品牌的科技含量,扩大沈阳的影响力,创造新的社会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沈阳中心城市功能。
3.科普旅游有利于提高沈阳市民的综合科学文化素养
开展科普旅游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条件。科普旅游可以使广大的旅游者学习科学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增加获取知识的乐趣和渠道;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技术知识的兴趣和精神, 增加科技后备力量。
4.科普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可持续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共同性。科普旅游可以让游客更多的感受人与自然与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提高人们热爱自然进而主动利用科学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旅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化的产业结构做支撑,科普旅游弥补了旅游业的市场空缺与结构单一的不足,为旅游业的发展寻找到新的闪光点,满足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沈阳科普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沈阳科普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客源市场较充足,基础条件较好,具有较强的开发潜力。如工业科普旅游(如东软、机器人、一汽金杯、通用、宝马、沈飞等)、生态科普旅游(以植物园为主体,以三农博览园为基地,中科院沈阳生态所树木园等为依托的生态知识旅游资源)、科普基地旅游(以科学宫为主体、以天文宫、气象局为核心形成了沈阳科普基地资源)等。
2.问题
由于我们对科普旅游缺乏整体认识,在政策及管理措施上不到位,致使沈阳科普旅游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开发科普旅游资源的整体观念和市场意识。
(2)政府缺少科普资源旅游的长期发展规划及开发管理措施,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3)科普旅游景点分散,产品数量较少,一些产品老化、单一,科技含量较低,更新周期较长,缺少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4)科普场馆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一些景点展区环境无序、展馆破旧,展品价值降低,缺少配套服务设施(休息、就餐等)。
(5)科普场馆产权不够清晰,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的现象普遍存在。
(6)科普场馆缺乏市场经营观念,现有资源价值不能够充分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偏低。
(7)缺乏科普理论研究、科普教育、科普宣传及科普专业培训;现有的科普场馆管理人员、导游人员的文化程度及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8)缺乏对科普旅游景点的专业设计、资源整合及合理的科普景点旅游线路设计。
(9)政府、科普基地与旅行社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对科普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统一包装及宣传促销手段不利;对客源市场缺乏调查、了解及有效的组织开发措施。
三、沈阳科普旅游开发对策
1.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科普旅游产品
(1)实现科普资源共享, 丰富科普旅游内容。旅游产品开发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有限的科普旅游资源,仅仅展示本国或本地的科技成果,而是应与国内甚至国外的科研院所、工业企业及同类型展馆联合协作,采取租用、互换、联合等形式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实现科普资源共享。
(2)体现时代特色,增强趣味性和参与性。采用集声、光、电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充分体现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意识,科普场馆要通过运用新颖、别致的多种设施和手段,尽量使科普旅游的内容通俗易懂,使游客在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能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而且印象深刻。
(3)科普、旅游、娱乐、学习完美结合。强调观众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实验和制作活动,将科普与旅游、娱乐与学习完美地结合是科普旅游的发展方向。
(4)突出主题特色,力求创新。在科普旅游主题的选择上要注重特色效应,避免雷同和模仿。力求特色和创新是科普旅游得以发展的重要法宝,每一个科普旅游项目都有一个独特的主题。
(5)采用多媒体及模拟仿真技术。为了提高游客对科技旅游的兴趣和参与性,应运用现代化的仪器、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数字压缩和编码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6)市场普及,精品化经营。由于经常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对象,因而,对这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普产品进行投资开发,就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越多,这些场所的社会影响越大,长久以往就形成了一个科普旅游的良性循环。事实上,国外迪斯尼乐园、大英博物馆、奔驰汽车公司等世界知名的科普旅游场所走的都是这样一条道路。
2.设计科学合理的科普旅游线路
有效整合科普旅游资源应从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入手,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方便快捷、服务于民。
根据沈阳科普旅游资源的特点,沈阳科普旅游线路应设计为:
(1)工业科普游。东线: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航空博览园。西线:顶益食品(方便面)科普生产线―可口可乐饮料科普生产线―沈阳重型展览馆。
(2)农业科普游。沈阳三农博览园。
(3)生态科普游。树木园――世园会――动物园。
(4)百科科普游。
南线1:中山自然博物馆―沈阳天文宫―沈阳科学宫。
南线2:沈阳科学宫― 沈阳气象科普园―陨石山公园。
北线:沈阳地震局―沈阳消防学校―沈阳市自然珍奇博物馆。
(5)高科技科普游。新松机器人――东大软件园。
3.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
(1)在开发科普旅游产品中政府应加强宏观规划,进行有序开发,不能盲目跟风,应用科学性、系统性和战略性带动工业旅游得健康发展。
(2)加大对科普旅游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沈阳工业旅游扶持基金,重点扶持专款专用。
(3)制定弹性价格,给景点一定的定价自,科普旅游景点价格的制定应遵循社会效益中与经济效益的原则,实行政府指导价。
4.重点开发学生市场
当今社会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科普旅游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因此应把学生市场作为沈阳科普旅游重点开发市场。具体措施是:首先,要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对科普旅游的重视程度,切实制定科普教育计划并将其纳入中小学的教学环节,要求学校每学期开展一定数量的科普活动,并有专项经费作保证,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次,科普旅游景点要主动为学校服务,制定服务于大中小学校的科普活动计划,如为教师举办科普研讨培训班,开展“科技宿营”旅游活动等。通过各类活动,使科普旅游真正成为科学技术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并在科技与学生的紧密联系中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领域。
5.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拓市场空间
篇6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让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旅游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
二、观光农业的特点
1、投入少,效益高
观光农业旅游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还减少了运输和销售的环节和费用,不会给地方或企业增加负担和投资风险。而且一经开放营运,即可边生产边收益,具有显著的效益回报。我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不同,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有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天然优势和区域性特色。
2、综合效益显著
传统农业在经营上一般是单一模式,即只生产或提供粮食和原料,生产与经营相脱节。观光农业改变了单一粗放模式,创造性地向综合经营模式和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集农作物种植和管理、生产与经营于一身,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美化了环境,同时还取得了生态效应,获得了综合效益,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例如:湖北随州炎帝神农故里的农业旅游区,其规划、设计的主题是再现炎帝神农“创耕耘、植五谷、驯畜禽、尝百草、创编织、兴贸易”的历史功绩,以万亩神农李、黄金蜜枣为背景,架起一个长达10公里的生态农业走廊———葡萄长廊,寓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观赏、娱乐、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其综合经营的特点,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2](P13-16)。
3、产出大,附加值高
由于观光农业采取一种综合经营模式,可以产生多种效益,因而它要比传统农业单一经营模式产生的效益大得多。例如:自动式农场,可以收到观赏、品尝和出售多种效益,使传统的农业生产获得较高的附加值。因此,人们认为,旅游观光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综合集约型的新经济形式。
4、潜在客源市场广阔
观光农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据韩国有关机构统计,仅1997年一年,利用周末和暑假到观光农园游览的城镇人口就达500多万人次,这个数字相当于该国城市人口的1/8。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有40•6%的人把中短途乡间旅游作为双休日休闲的第一选择。由此可见,观光农业旅游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客源市场前景广阔。
5、生活自然性
观光农业以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来吸引旅游者。这种朴素的民风民情很适宜都市人。通过农业观光,能使人充分地感悟到一种回归自然的轻松和惬意,这也正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
6、多功能性与相互关联性
观光农业集科研、科普、生产、销售、加工、观赏、娱乐、度假等于一体,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农业园区内,人们不仅可以观赏农业,还可参与其中,进行劳动操作,体验农民生活。它不仅拓宽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寻找到了一个闪光的亮点,而且为旅游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观光农业还将城市和乡村的相互排斥、对立关系转化为互补、融合的关系,使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异,使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大动力。观光农业涉及农业、生物工程、电子技术、旅游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等多学科、多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如此,它还指向技术市场、信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因此,它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各专业的携手合作,还需要与科研院所、信息机构、企业集团等共同形成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7、区域差异性与经济互补性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地形等区域差异很大,各地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也很大,而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俗。这就决定了观光农业的开发要根据农业区域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模式。观光农业将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二者在经济效益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例如在某种不确定因素条件下,常会使农业减产减收而减效,此时可以通过观光旅游,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而在旅游淡季,农业生产收入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发展观光农业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的优势。
三、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1、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主题公园是以农业的某一领域为主题材,进行较大规模投资,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打造某一区域农业生态建设亮点的建设项目。例如:东莞的“绿色世界”就是这一类型。此项目位于东莞市的农业开发区,占地约100亩,在园区中建有百果园、绿色长廊、丰收广场、家乡水、农业历史展览、现代农业展览、工厂农业等景点。各个景区错落有致、绿影婆娑、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共同衬托出农业和绿色的主题。东莞“绿色世界”是广东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规划中的成功案例之一[3](P41-46)。农业主题公园的规划应遵循如下开发原则:(1)与城市的发展、绿化和美化相协调的原则。农业主题公园作为公园,它是城市功能设施的一部分,兼具有休闲娱乐、增加城市绿化、衬托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2)以农为题,不以农业为主业的原则。在现代都市人中,不乏有恋农情结的群体。农业旅游对他们有特殊的吸引力,他们对农业的历史、农业文化、农业环境、农事活动、农业产品都十分兴趣,可以以农业为题打造一片为他们圆梦的绿洲。但是不能建成农业生产基地,尽量避免农业生产带来的脏、乱和臭等对环境美感的破坏。(3)健康环保的原则。在农业主题公园的规划上要遵循健康环保的原则,要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游人提供健康、安全、环保的游乐环境。(4)农事活动寓于娱乐的原则。安排一些农事活动可增加景区的动感和游人的参与性,寓农事活动于娱乐之中,让游人在“过把瘾”的同时也享受到丰收的喜悦气氛。
2、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即兼顾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模式。农学是一个综合大学科,专业门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农业科普教育,不但对农业工作者有作用,对中小学生作为生物课教学、科学课教学的实习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常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利用科研设施作景点投资不大。例如:著名的杨凌农科城,这里曾是我国古农业的发祥地,现在成了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园。这里有国家级唯一的农业示范区、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世界第二降雨厅———人工降雨模拟国家实验室、世界领先技术的克隆羊基地、世界最优羊种波尔羊场、亚洲有名的划艇赛地水上运动中心、现代农业产业化新途径的工厂化高效农业设施和特种动物养殖场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和一些学校在此开展课外活动、教授农业课程等,已成为全国有名的“青少年农业科技活动教育基地”和绿色教育园区,充分再现了昔日神农后稷“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的辉煌。它在突出农业高新特色,挖掘示范观光资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2000年至2001年7月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0万人次,观光农业给当地带来了8800万元的新增收入。参观后宾客高兴地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来陕西,要想知道中国农业的历史,想看中国现代化农业快来杨凌。在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的开发规划中,要遵循如下的原则:(1)知识性原则。尽可能把基地的一草一木都变成知识的载体,并将其系统化、人性化,使参观者在这里得到全方位的农业知识和生物知识的熏陶。(2)科技性原则。把农业科技、环境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新成果、新创意和新方法都表达出来,特别是表达和展示对当地农业生产有指导示范作用或对中小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基础性科技、综合性科技知识。(3)趣味性原则。寓学习科技知识于娱乐之中,通过看、听、摸、参(与),提高游人学习的兴趣,使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有机结合起来。
3、大型农业生产基地
有先进生产水平的、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光游览价值。广袤的田野、大群的牲畜、食品的生产流程等,都能让游人留连和兴奋。同时,观光旅游活动对农业企业的宣传、产品的推广也有帮助,相得益彰。例如:深圳的光明农场,有数万亩人工草地翻滚着绿浪,让游人有身临绿海的感觉;有分布在数十个饲养点的上万头奶牛,它们婀娜的身姿和日产数十公斤的超级让游人大开眼界;隔着玻璃看到鱼骨式挤奶系统的吸头随着游人的呼吸节律一张一缩地把一支支“生命之源”汇集到碗口粗的输奶管,白色的乳流哗哗地流进奶罐,人们再一次敬佩母亲的伟大[4](P11-16)。再如:亚洲最大的乳鸽场让游人联想起和平、信鸽和美味的红烧乳鸽;万亩荔枝园,春天让游人沐浴花香,夏天让游人品尝鲜果;驰名香港的晨光牌牛奶生产包装流水线,全封闭的厂房、全自动的生产线让人对该产品的卫生、安全性更加有信心。大型农业生产基地确实具备旅游的价值,对其规划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则。以生产效益为主要目标,主要是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在旅游线路安排和景点设置上不影响生产,适当安排游客服务设施和辅助景点的建设,要使旅游和生产互相协调。(2)旅游促进农业生产的原则。在旅游取得直接效益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游客这一群体,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可通过门票、导游图、游客用餐、纪念品等环节,宣传推广产品和企业理念等,获得促进生产的间接效益。(3)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原则。要让游客感受到大型农业生产基地的机械化实施优势,体验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4、特色农业基地
特色农业,就是不同于一般的农业,作为旅游观光,满足游人求“特”的要求。特色农业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地方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例如:位于广东西部的广宁县“竹海”,就是以竹为产业特色的农业旅游基地。广宁是著名的竹乡,素有“砍不尽的广宁竹”的说法。竹,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因为中国就是竹的故乡,国宝大熊猫就是以竹叶为食的。全世界有1200多种竹,有800多种在中国分布,目前中国是全世界竹林产量最大的国家。在广宁,当地的农民,每个人都会竹编,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些关于竹的故事,他们以竹为业,住竹楼、吃竹笋、用竹器,平时劳动的工具大部分是竹制成的,如竹箩筐、竹担挑、竹粪箕等。广宁“竹海”旅游区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有浓郁产业特色的背景下建设起来的。当游客登上观光竹楼,眺望着无边的竹海,在微风下婆娑的竹叶翻起滚滚绿浪,听着竹子摇动时那特有的吱嘎声,品尝着野生竹笋和竹筒饭时,饱受都市烦嚣的游客一定会心旷神怡。对特色农业旅游项目的规划,要把握好如下原则:(1)突出特色的原则。特色农业旅游,追求的就是特色,只有把特色突显出来,景点才有魅力。产业特色项目,可以从产业的渊源、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知识等方面去规划;地方特色的项目,可以从特色的人文风情、特色的自然景观、特色的农业环境去规划;文化特色的项目,如少数民族农耕、客家农耕、潮汕农耕习俗等,则要多从该地方或民族的农耕文化、特殊农具、特殊农事、农业丰收庆典方式等方面去规划。(2)延长产业链的原则。要发挥特色农业的特色优势,使农业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造就具有特色优势的第二、第三产业。(3)安全原则。特色农业旅游项目一般都在边远偏僻的地方,而且项目范围相对较大,甚至是没有边界的,游客和旅游设施的安全问题应作为重要因素在规划中加以考虑。
5、农家游
最经典的农家游是城市人到农村去与农民“三同”———同吃农家饭、同住农民屋、同干农业活。这是由农民提供或出租耕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参与经营家庭农业。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享受由播种、管理到收获的农作乐趣并得到一定的农业收入。近年来农家游深受那些在“”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五•七”干校的“老学员”的欢迎。他们回城后过上了好日子,想去回味一下过去的那段日子,别有一番意味。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农家游已成了许多都市人利用双休日去消除身心疲劳、逃避都市烦嚣的一个常设旅游项目。品尝田园美食、观赏田园风光,花费不多,既休闲又健康。投资不大,接待成本低,游客的花费较少。
农家游较少作专门的规划,一般都是根据各地的民俗,顺其自然,但也需符合如下原则:(1)入乡随俗的原则。各地农村都有各自的劳作和居家生活特点,农家游是在一般家庭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开展的,游客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当地农家习俗“生活”度过愉快的假期。(2)纯朴真诚的原则。传统农民由于生活在封闭、保守的环境下,使他们对新潮的生活方式的接受相对滞后,自然地表达出纯朴与真诚,这也正是疲于紧张生活的都市人所向往的礼遇。(3)绿色生活的原则。农家游的吸引力在于原生态的田野氛围和农家气息,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与和谐的社交环境等。食、住、行、游、购、娱,生产和生活都要维护绿色生活方式。
四、观光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全国观光农业总体上看,由于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理论研究不深入,试验示范少,政策措施跟不上和经营管理不完善等,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综合很多业内人士的真知灼见,把主要问题浓缩为六个字,即:“散”———场点布局分散,缺乏科学性合理规划;“小”———每一个观光农业场点规模小;“单”———场点观光游乐项目单一,多数单项农业观光,项目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不吸引人,使人有“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之感;“低”———构想和规划建设的起点低;“粗”———创意浅,建设粗糙:“同”———重复趋同化,即大多数场点的设计、建设、项目雷同,大同小异,缺乏独创性[5](P57-58)。针对上述问题,当前在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时在以下几方面应予以强化和优化。
1、突出特色
在观光农业每个场点和项目中,要力求展示最独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富有创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多种参与和特殊活动的需求;品尝、购物、加工等观光农业独有的特色,使之形成多功能的综合体系。在目前,针对观光农业竞争对手如林各地纷纷创建观光农业基地的状况,更要着力突出一个“特”字,譬如,特禽(超大型羊、猪和微缩型的如蜜蜂大小的“迷你鸡”等);特菜(袖珍型的番茄、茄子、辣椒、南瓜等);特果(橡冬桃、苹果梨、树莓等);特趣、特餐(如鸵鸟宴、全羊餐等);特饮和娱乐植物(如笑树、蹦跳草、炸弹树、挨刀树、光棍树、醉树、醉草、醉花等)。强调奇特,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使游客大饱眼福。
2、科学规划与统一布局
旅游业以其投资少、见效快、产业带动性强等特点,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如今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观光农业必须根据国情,不能盲目上马。首先应结合本地的特色,把内部发展经济的需求与外部对产品的需要结合起来,选准目标市场,再进行开发。其次,要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在布局时要以保护资源,发展生产为主要目的,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在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开展观光农业开发规划,各地在旅游地建设上,不能一哄而上,盲目重复建设,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基地。
3、生态与文化紧密结合
国外发展观光农业,并不是全靠渔场、农场等来吸引游客。如在波兰,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接待游客的农户都是生态专业户;在匈牙利,观光农业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略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这里悠久的民族文化;在美国,探险旅游与观光农业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游客的兴趣。我国观光农业(特别是农村)还处在起点阶段,节目内容很不充实,游客参与性也不强,而且内容形式重复较多。既然各地具有不同文化特色,就应该把这些内容蕴含在观光农业中,尽可能多地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民俗节目、工艺美术、民间建筑、音乐舞蹈、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不仅如此,还要利用特有的地理、生物等资源,大胆借鉴国外农业和生活开发模式。
4、运用高科技展示农业新成果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化和信息化扑面而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也广泛应用到农业上,引起了农业的知识化革命———向知识化农业时代迈进。同时,旅游业自身也从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经人造景观型旅游迈入科技参与型旅游。但中国农业科技与信息化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发展观光农业旅游时,不仅要采取“拿来主义”,快速引进国外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还要开展高新技术在农业观光旅游中的应用研究。在产业区内大力兴办科技型产业,建立高科技园区,向游客展示温控工程、生物工程和电子工程等高科技工程项目,充分调动游客的兴趣。
5、开发精品,塑造品牌
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仅仅限于观光层次,不能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而且许多产品具有雷同性,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旅客的重游率。这就要求在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要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设计旅游精品,充分体现民族历史性和地域性,使产品追求高文化品味和高艺术格调。
篇7
1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概况
我国的农业旅游最初是农民自发开放自家的果园、菜园,进行观光、采摘等旅游活动。如今,各类农业观光园、农业博览园和科技示范园等相继建成,我国的农业旅游目前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种类型农业园区有3000多个。
2发展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石家庄地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多渠道发展,是石家庄市建设现代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度假、体验等活动场所,不仅能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消费能力,而且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民收益,缩小城乡差距。
3石家庄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石家庄市农业资源基础相对较好,市区周边旅游资源众多,但是农业生产与观光休闲农业相脱节,农业旅游整体水平不高,问题主要如下。
3.1规模小、散户多,经济效应不显
著石家庄市农业旅游项目过于集中,主要分布在周边市县,最长车程不超过1h。由于大部分为一日游,在旅游地停留时间短暂,不能形成休闲、娱乐、住宿等系列服务项目。因此,普遍规模较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以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长此以往,个别农户收益低下,最终选择退出经营农业旅游,进而影响到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3.2项目单一、种类少,多元化特征
不明显石家庄市农业旅游开展时间不长,主要集中在农家乐和观光、采摘项目上,缺乏多元化发展。单调的采摘一日游已很难吸引散客,且季节性太强,游览时间相对较短,阻碍长期持续发展。同时,也不能适应大多数旅游者对深度游的要求,造成其发展缺乏后继支撑力量。
3.3农业旅游观念、水平有待提高
石家庄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部分旅游项目经营者注重短期利益,目光短浅,对于品牌、服务及开发新产品不够积极,仍停留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导致一些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生态恢复及资源的再开发。
4建议和对策
根据“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发展思路,把农业旅游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形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以农业有机生态为根本,以休闲旅游度假为主导,走出农业旅游发展的特色之路。
4.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土地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其自主使用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因此,在发展农业旅游方面,政府不仅应承担主要的引导作用,还应对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联合各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并加大投入力度。
4.2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多元化发展农业旅游
当前,农业观光产品在农业旅游向深层次发展形势下,显得单一、无竞争力。如何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精品线路,树立品牌,将是农业旅游做大做强的必须之路。首先,目前石家庄市有现代农业观光园、石家庄紫藤葡萄庄园、平山县滚龙沟观光采摘园和高邑县金世纪林果科技园等休闲农业景区。这些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可以在现有条件基础上,适当发展畜牧类型,增加自助养殖或养殖等项目,加大野生肉、禽、蛋和农特产等的加工与销售渠道。其次,在开发方式上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操作方式。如土地按时节承包,由租户按各自爱好,与农户协商进行相应劳作;或是利用假期,组织城市游客到农村和农民共同生活,分享农家乐;或是把土地分小块出租,假日到乡下的“自家地里”翻土耕种,浇水施肥;开发科普教育旅游模式,成立少儿教育农业基地,针对中小学生将农作物分类种植,并开展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参与活动,如葡萄酒生产、果汁制作等。
4.3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加强管理、科学规划
篇8
集团三产融合发展成效卓著
四川森肽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养殖生产、研发、加工、销售、观光、休闲、创意、体验为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农业龙头集团企业,已初步构建起产、加、销的低碳环保、有机循环全产业链。注册资金5000万元,规划投资6亿,已实现投资3.2亿。现辖四川丰森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泰森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宏森有机农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懋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智森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等5个全资子公司。
一、简介
1.四川丰森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集团有机循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公司主要是从事优质粮油、果蔬种植及优良畜禽养殖的现代农业企业。在西充县青狮镇大石坎村、观音寺村、苦竹垭村、青狮村、垭门村、杨柳垭村、中关村等7个村,义兴镇阳家庙村、武显垭村、黑柏山村、盐水垭村等4个村共11个村流转土地规模化进行有机水稻种植,近3年投入有机肥1.8万吨,其中已通过有机水稻认证面积4622.59亩,年产有机水稻1849.036吨,用于泰森粮油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深加工及储存。年产稻草1849.036吨,经由懋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隧道式二次发酵,用于四川宏森有机农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双孢菇原料。
2.四川泰森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西充县凤鸣镇佛归寺村,国道212线从公司大门口经过,占地约50亩。是一家粮油收购、深加工、销售、储存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粮食局颁发的粮食收购资格和地方储备粮承储资格。建有设计仓容10万吨的标准化储备仓,拥有先进的储粮监控计算机网络、电子测温系统、精密检化验仪器、地上笼通风装置、仓外投药机、吸湿散热等先进储粮设备,仓容完好率100%。
3.四川宏森有机农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森肽集团落户西充的第一家公司,是森肽集团的起步公司,主要经营菌种及菌系列产品的研发。公司位于南充经济开发区多扶食品工业园,占地近60亩,进行工厂化种植双孢菇及其深加工产品。丰森公司所生产的稻草经过公司,引进荷兰二次发酵技术,通过隧道式二次发酵,用于宏森公司种植双孢菇。双孢菇所产生的下角料用于懋森生产有机肥,用于种养殖业。
4.四川懋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西充县常林乡,距县城2公里,有发酵隧道29条,有机肥厂房10000㎡。公司主要经营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微生物肥、有机营养液、无土栽培基质、有机食用菌栽培料生产等。公司引进荷兰二次发酵技术,利用农业种养殖废弃物—秸秆及畜禽粪便,通过隧道式二次发酵。年产有机双孢菇培养料30000吨,用于宏森公司种植双孢菇。再将宏森公司种植双孢菇后所产生的废料用于生产有机肥,用于种养殖业。年产有机肥达20000吨规模。
懋森公司是整个森肽集团有机循环产业链的基础,既减少农业种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又对农业生产增强地力,提高产量提供优质肥料,是真正的绿色、环保产业。
5.四川智森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经营集团旗下所有产品的销售。
二、作法
近几年来,四川森肽集团注重三产融合发展探索,目前是一个比较健全的有机循环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各司其职,共同作为
按照县粮食局制定的《四川森肽集团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培育工作方案》和本企业制定的《四川森肽集团2016-2020年粮油发展规划及奋斗目标》要求,丰森、泰森、智森等公司主动作为,积极探索。
丰森公司建有优质原料基地4622.59亩,2016年至2018年共输送28名员工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取得了合格证,提高了劳动者种植技能,并和68户农户签订了订单生产和订单收购合同,保障全年基地生产有机稻谷1849.036吨。
泰森公司建有精深加工产地,占地95.81亩,总投资7000万元,规划建设“粮油仓储、加工配送、有机农产品展示体验”三大功能区。目前已建成现代化储粮仓,年加工粮食能力10万吨现代化加工生产线1条日产200吨大米,日粮食烘干能力250吨烘干塔系统;打造集有机农产品体验馆、绿色养生休闲中心为一体的百亩森林公园一座。已建成面向川东北、辐射成渝地区集粮油仓储容量10万吨、年交易粮油10万吨、年加工粮油10万吨规模于一体的区域性粮油集散中心。公司截至2018年11月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创建了森肽充国桃花香米、森肽充国香谷蜀锦香、西充充国乡谷莲锦香、森肽充国乡谷蜀锦香有机大米、西充充国乡谷云锦香有机大米等品牌。
智森公司,按照现代营销模式,采用订单农业的运营思路,结合成熟的消费观念,迈开营销步子,从产品的规划上就把产品的营销纳入进去,以“农业+互联网”为主要营销模式,打造专门的森肽充国桃花香米、森肽充国香谷蜀锦香、西充充国乡谷莲锦香、森肽充国乡谷蜀锦香有机大米、西充充国乡谷云锦香有机大米等“森肽香类”系列电商品牌。目前公司通过经销商+网点+电商+体验的多渠道销售模式,已形成了“基地(种粮大户+专合社)+加工(龙头企业)+销售+体验”的粮食产业链一体化经营。2018年公司销售主要以大众、商超对接为主。公司品牌粮油已直接进入到“宜家”“大润发”等全国性商超铺货销售,商超渠道占营业收入30%左右;通过经销售进行销售约占营业收入30%左右;通过体验和委托加工占营业收入20%左右;通过公司自营电商“有机体验官网”平台直营销售,约占营业收入5%左右,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天猫、邮乐购)约占营业收入2%左右,通过在成都、重庆、南充大中城市建有3个直营网点,约占营业收入13%左右。
(二)科技研发,品牌引领
1、科技研发。近三年,森肽集团每年投入600万元及修建专门的实验室,购买实验设备,积极参与新产品研发;并且和四川农业大学、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和南充农科院等签订研发协议。
2、创建品牌。森肽集团一直致力于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注重品牌创建,注册并拥有“森肽”“乌托村”系列商标,其中“森肽”商标获得省级名优品牌、四川味道消费者最喜爱十大四川特产品牌。
3、品牌营销。大力开展品牌宣传、市场拓展、营销方式、品牌、展销等活动;培育出来的新产品在“有机体验官网”、天猫、邮乐购等多媒体、自媒体等开展宣传活动,同时注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一直着力于直营品牌门店打造,开发和甄选优质商、经销商。公司通过线下线上互动推动渠道建设和品牌培育,定期开展大型展销活动并实行地推销售模式,在各个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点并展览推销集团的产品,并赠送集团深加工迷你产品,参加全国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活动,并获得四川农业博览会参展产品金奖,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了消费者的认知度,争取做到家喻户晓,实现销售收入稳步增长,拓展了新市场和新用户。
(三)示范带动,奉献社会
1、示范教育。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既经营各种蔬菜、柑桔、鸡、鸡蛋、猪、鱼,也打造了循环经济示范教育基地和有机生态园景区,在泰森基地园区内设有一尺田园、酒店、餐厅、茶坊、垂钓、KTV、深加工产品等,让每个人特别是幼儿和中小学生到那里后,都能了解到中国的传统农业并亲身体验以及不脱离原本生活,主要通过现场参观讲解、展厅宣传片观看、模型演示、技术座谈会、采摘体验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循环经济教育,根据参与对象的不同制定三种教育活动方案。其中实地参观线路3条,分为专业技术线路、科普知识线路和亲近田园3条参观体验线路。
线路1,主要为行业技术交流、技术普及。包括宏森公司双孢菇生产车间、懋森公司发酵床车间、有机肥生产车间等生产线、技术资料中心、会议室专家大院等,进行参观、研讨、培训。
线路2,主要为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团体科普教育设计。主要线路规划为:统一进入厂区(首先由领队进入接待室登记)办公楼外集合(进行安全事宜讲解)接待大厅(宣传片观看、模型观摩)-问题解答(参观对象提问)生产厂区1参观(双孢菇生产车间)生产厂区2参观(双孢菇深加工车间)模拟菇房(采蘑菇体验)接待大厅(集合整队及有奖知识问答,领队和参观代表填写意见建议表)离开(活动结束)。
线路3,作为“亲近田园”线路。主要为中小学生、社会团体室外参观学习设计,体现亲近自然、走进田园的理念。主要线路包含两条:以接待中心为起点的徒步线路和观光车游览线路。主要的教育教学点包括:1、接待大厅和生态文化长廊;2、观光小道;3、采摘果园、蔬菜园;4、亲水荷花池、睡莲池和垂钓台;5、大棚基地;6、观光车线路出口。 另外回到我们园区后,根据各个家庭需求及小朋友发育阶段提供相应的营养套餐及饭后文娱活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都是来自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并自身开发有机、绿色的菜品。让每一位到来的客人都感觉有机、绿色、健康、自然、放松、舒适,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2、乡村振兴。集团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利用自身的仓储、网络、物流、设施、场地、技术等优势,因地制宜、精细开发、发掘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土特产、优质产品和传统工艺,将其做强做大,带动西充县海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西充县观音坝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充县泰森粮油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充县绿农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充县明飞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充县垭门粮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六个专业合作社、21户种植大户和128户农民共同发展。
3、精准扶贫。集团招聘人员一直遵循精准扶贫户优先的原则,积极配合政府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每年给在职精准扶贫户发放粮油种子、有机肥折价款达3万元以上、并组织精准扶贫户去先进企业学习种养殖技术,培训时发放相应的补贴,企业年轻划拨这笔专用资金6万元,为在职精准扶贫户解决就医资金短缺和子女上学资金断缺的困难,并且为无住房的精准扶贫户提供住房,有效整合资源,以现代科学技术、农资设备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替代传统农业管理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道路,带动农民增收。
(四)创新模式,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链延伸发展,夯实利益联结纽带,形成“产、加、销”、“农、工、贸”于一体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低碳、生态、高效、循环”的生态有机循环发展模式,实现变害为利、变废为宝、节本增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发挥农业龙头示范带动作用,设“粮油烘储、加工配送、有机产品体验”三大功能区及粮油贸易信息平台,可免费对外提供烘储,让专合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种出的粮食免受天气和农忙无晒场的影响,同时企业收购农民产出的粮油并且免费帮助销售,我们企业就回收农业废物,生产有机肥,不仅做到企业内部的产、加、销同时帮助周边小企业、农户增收,与他们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三、效益
1、品牌效应。通过品牌引领,企业当年影响力明显,一是有机食品市场扩大到南充、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企业订单达到 1256份,订单金额达到 37680万元,企业销售粮油、双孢菇等产品收入增加20%以上;企业利润增长10%以上,企业品牌的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被评为四川味道消费者最喜爱十大四川特产品牌。二是自建立品牌以来,有机肥料的销量急剧上升,响应国家号召,融入乡村振新战略,为县内两万亩柑桔园区的柑桔和有机农业企业提供底肥有机肥每年达到5万吨,为县处生产提供有机肥3万吨以上,并且和希望集团这样的大企业签订销售合同,有机肥销量同比上一年度翻一翻。
2、经济效益。年收储秸秆1849.036吨,对收储的秸秆进行深加工成为生产食用菌的基料、然后再生产有机肥等,年增收218万元。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机会,招聘企业固定员工160名,有效安置农民 1053 个,农民收入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分别增长18%、24%、47%。
3、社会效益。三产融合项目以循环农业为发展方向,以食用菌为纽带建立“有机食用菌-有机肥-有机种植(养殖)-有机深加工-有机食用菌”的有机循环产业链,综合高效利用当地的农作物稻草、秸秆和畜禽粪便,使农牧业副产物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得到 充分、高效、循环利用,实现农业资源转化增值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4、生态效益。森肽集团建设的全产业链项目是低碳减排、环保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秸秆焚烧释放出大量的CO₂、C0是农业生产中的排放大项。项目有偿收购当地秸秆,经过生产形成优质有机肥还田,整个流程不仅提高了农田肥力,而且响应国际社会的减排呼声,为企业生产有机农产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项目实施能有效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较好的带动当地农民及员工收入增加,既减少农业种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又对农业生产增强地力,提高产量提供优质肥料,是真正的绿色、环保产业。
篇9
拒绝杀戮,让候鸟飞起来。从打鸟到爱鸟、护鸟和观鸟的发展历程来看,普及鸟类知识、发展观鸟旅游或可成为一个有益的尝试。科学合理地发展观鸟旅游,实现“人鸟共生”,解决“人鸟争利”、“人鸟争食”、“人进鸟退”的问题,不仅对鸟类保护意义重大,更有助于栖息地周边居民利益的实现,最终促进社会的生态和谐。
那么,我国在鸟类与鸟类栖息地的保护中存在哪些问题?发展观鸟旅游的前景怎样?观鸟旅游地应当怎样规划和建设?鸟类知识的科普和环境教育应该怎么做?观鸟旅游产品和产业链应该如何打造?本期“1+6议事厅”,我们将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
一头资源令人羡艳,一头保护压力丛生
主持人:我国观赏性鸟类资源丰富,占世界14%的鸟类种数,候鸟栖息地由南到北分布广泛。请介绍一下我国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段文科(鸟网总版主)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河流湖泊众多,森林和湿地资源丰富,加之生物多样性等诸多特点,为鸟类栖息与迁徙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从鸟类的种群数量上看,我国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属多样。在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在中国就分布着总计21目、81科、近1400种鸟类,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4%左右。其中有98种鸟类为我国所特有,如鸳鸯、相思鸟、褐马鸡、蓝马鸡、锦鸡,还有产于台湾省的黑长尾雉和蓝腹鹇等。再比如鹤类,全世界共15种,我国就有8种,占60%;雉类,全世界有185种,我国有50种,占27%;画眉类,全世界有1421种,我国有334种,占24%。
从鸟类迁徙的路线上看,我国是鸟类迁徙的重要国家之一。全世界上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经过我国的就有3条路线:东部沿海省份、中部省份和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区。
蒋勇(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公室主任)
我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候鸟保护责任,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家生态安全的维护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保护区,就为全球95%以上的白鹤种群、90%以上的东方白鹤种群、70%以上的小白鹤额雁种群等多个物种提供了越冬栖息地。从西伯利亚迁徙往澳大利亚的大部分鹆鹬类涉禽,都需要依赖我国海域和内陆湿地提供补给才能完成一年一度的往返迁徙。
在鸟类的国际保护方面,中日、中美、中澳――签署候鸟保护协定,数百种鸟类成为双边共同保护的鸟类。此外,中国还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等多个公约。这些公约中对濒危鸟类贸易、迁徙水鸟保护提出了十分明确和具体的国家义务。
同时,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确定的全球优先保护的旗舰物种名录中,都对我国的很多鸟类进行了分类分级的界定,以期达成国际共识,开展国际协同保护。
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是鸟类资源保护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由于传统上对鸟类资源的利用比较广泛,从食用到药用,从观赏到狩猎,鸟类资源的保护一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自我国颁布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至今,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意识宣传和执法打击,仍然有一些传统陋习没有消除,仍然有一些利益群体在捕杀和销售鸟类。
条块管理分割影响保护有效性
主持人:尽管我们在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有很大差距。您认为目前我国在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蒋勇(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公室主任)
相较国际而言,我们对栖息地的认识还有不足。我国的鸟类栖息地保护伴随着1951年广东鼎湖山首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拉开了序幕。在随后的近60年里,国家已经建立了3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2000多个省级和市县级保护区和保护小区,从整体布局上已经把全国所有生态类型和鸟类都涵盖在了保护的范围内。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相关条例以及国家林业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文件也对野生鸟类进行了保护等级的划分和措施的规定。
但由于各地经济的发展还不均衡,在执行和管理过程中,栖息地仍然面临着被蚕食、破坏、功能下降的威胁,保护能力也有待提高。何况,很多鸟类的栖息地是一个宽泛的领域,江河湖泊,人工或自然湿地,人工或天然林地,这些地方有着原有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有着一些基于发展的压力带来的对土地的需求。这个时候要来保护好栖息地,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
以长江中下游的湿地为例,大部分保护区的核心区或是农业、渔业、航运的主要区域,或是种植芦苇、杨树、挖沙、养殖的主要活动场所。如何置换土地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加强封闭管理,实施产业的替代生计,成为中下游多个保护区最为棘手、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绕不开这层障碍,栖息地的保护随时都面临着人为干扰、过度利用以及破坏、侵占或被更大的工程性项目所影响的局面。
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湿地是鸟类栖息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其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很复杂,我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缺乏长期的、连续的监测数据积累。即便是国家级保护区,在鸟类栖息地环境和鸟类种群监测数据方面也相当不完整,难以对其变化状况及保护的有效性等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已经制定的保护管理措施也显得针对性不足。在国际上,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等国家都非常重视长期连续监测数据的积累,很多保护区每年都相关的监测年报。
其次,栖息地保护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但现实中的条块管理分割及管理目标上的冲突,客观上影响了综合保护的有效性。目前,国内湿地水禽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管理的职责主要在林业或环保部门,维持水禽栖息地存在所需的水文过程及水资源补给又主要是由水利和农业部门管理。农业和水利部门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保障农田灌溉和防洪安全,所以很少考虑鸟类栖息地不同季节的生态需水要求,大量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得绝大部分湿地鸟类栖息地逐渐丧失自然水文过程。不少水禽栖息地在季节性水位涨落过程中消失,变成了生态环境条件单一的人工水库,导致水禽,特别是喜欢浅滩生态环境的涉禽种类消失。
反观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对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就特别强调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科学管理和调控。如荷兰的莱茵河口湿地除用于防洪水利设施和水文控制系统外,还专门建立了一套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包括水禽栖息地功能)的水文控制系统,两者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分别承担相应的管理目标。
段文科(鸟网总版主)
近年来,在我国沿海一些滩涂湿地,因大规模的开发与围垦,导致湿地面积不断被蚕食,或湿地生物资源剧减而丧失栖息地功能。如上海南汇东滩湿地原本就在退化之中,加之近年来不断地被“开发”成农田和养殖场,承包“鱼塘”的老板们对湿地原本已不多的水生动物更是捕捞殆尽。当大批越冬的水鸟到来时基本是无食可进。另一方面,在崇明东滩承包农田的农民和养殖户,曾因遭遇过大批过境候鸟为了补充食物,而把农作物及鱼虾一扫而光的事件,损失惨重,而这种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让那些养殖户们因“鸟害”造成的损失不可能得到及时和足够的补偿。
我国人多地少,一些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及其周边的生态资源,往往也是千百年来当地居民赖以维持生计的地方。“人鸟争食”自古有之,这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因此,在生态补偿机制缺失情况下,如何在保护鸟类栖息地与周边居民发展致富方面寻求新的结合点?如何让当地居民自觉参与保护并真正从中获益?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很多鸟类栖息地的有效保护是难以持续的。
武明录(河北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
我主要从法律法规方面谈一下我国在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方面的问题。
保护性立法滞后,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形势的发展。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是1989年3月1号实行的,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这些条款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形势的发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1988年12月10号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2000年8月1日由国家林业部的,这么多年过去了,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数量和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保护法和名录都没有调整,有的已经到了濒危的程度了,可是还没有列到重点保护动物名录里面,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对其进行管理,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款。
多头管理加大了执法的难度。各级林业部门是鸟类的主管部门,但实际工作中鸟类的执法部门又涉及工商、公安、交通运输、农业及海关等部门。比如说,禁止野生动物买卖的执法权在工商部门,但是在一些大型的专门市场,当地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又不让工商、林业等部门进入市场执法,这样就无法对市场进行监管,客观上又造成了多头管理。
自然保护区数量不够,保护的覆盖面仍存空缺。我国在鸟类栖息地保护上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划建了2000多处自然保护区,但是鸟类的分布范围是非常广的,纳入保护区范围只占鸟类分布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应该继续划建自然保护区和小的禁猎区,为鸟类的生存扩展更多的保护性空间。
让爱鸟行为成为大众保护常态
主持人:我国的观鸟旅游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随着大众生态与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观鸟旅游的市场潜力应该是很大的。除了观鸟和摄影爱好者外,您认为开拓观鸟旅游市场,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刘松涛(内蒙古达赉湖保护区副局长)
实际上,观鸟旅游是少数人的活动,不太可能像观光旅游那样有大量的人员认识、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同时,观鸟旅游也不可能容纳大量的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观鸟旅游的发展。
我认为,目前拓展观鸟旅游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观鸟设施建设与观鸟旅游行为规范的制定和普及方面。在不影响鸟类栖息的前提下,保护区可以适度开放一些观鸟区域,为大众提供方便条件。但更主要的是,观鸟旅游不仅是一项观赏活动,更是一项学习、理解、尊重自然的过程。
沈尤(成都鸟会会长)
拓展观鸟旅游市场,应该首先加大观鸟价值传播,观鸟作为新兴的户外运动方式,具有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获得美感、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我国观鸟业的发展应加大对上述价值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晓并接受。在传播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并与人文、艺术等社会领域有机结合,使观鸟的价值更具传播力从而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其次,我国需建立完善的鸟类资源监测网络,以便尽可能地掌握鸟类资源状况。受季节、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鸟类活动有很大的偶然性,持续的资源监测能及时地反应鸟类活动状况,以便为观鸟旅游者提供及时的资讯。我国应在持续资源监测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鸟类资源信息系统,为观鸟旅游提供短期与长效相结合、局部与大区域相关联的信息系统。
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要落实好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有效保护,我认为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做好。第一点是对于社会大众,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鸟、喜爱鸟,增加鸟类知识及其对我们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意义。只有营造好爱鸟护鸟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让大众的保护行为成为常态;第二点就是要解决好栖息地周边居民如何在保护中获益,从而自觉参与到保护过程中来。
我认为,观鸟旅游可能是将这两个问题同时协调好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体现生态旅游理念、倡导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观鸟旅游的核心是“寓教于游”和“社区参与”,强调保护前提下的适度发展。
蒋勇(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公室主任)
拓展观鸟旅游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和方向,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相当多的处于濒危状态下的鸟类需要更多的保护,承载不起太多无序的干扰和错误决策带来的后果。
首先,开发观鸟旅游需要鸟类保护地能够充分了解当地鸟类资源和栖息状态,并在此基础上适度开放一些区域,适度进行公众宣传和引导,开展充分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既保护好了资源,又能够为公众提供生态旅游产品。如果鼓励过头,开发过度,承载过量,生态利益屈从于商业利益,那么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挽回的。
其次,组织者和政策制定者一定要做足政策宣传的文章,做好科学知识、行为习惯和环境伦理的教育培训工作。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开发公众喜闻乐见的与国际接轨的宣传品。甚至可以从制度政策的设计上就充分考量生态价值和服务功能上的协调一致,审慎地搭建社会化管理的平台,凸显生态建设服务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基础地位,淡化商业利益,由此带动整个社会在保护鸟类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观鸟旅游的产业链。最简单的普及教育,也是最有效的
主持人:鸟类知识与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在观鸟旅游中占有其极重要的地位。请您结合一些成功案例,谈一谈如何生动、有趣地开展鸟类科普与环境教育?
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除了传统的书籍、标本、图片等展示方式外,我觉得还应该加强声光电等科技展示技术的运用。像我们的游客中心、鸟博物馆或鸟类救助中心科普室都可以适度运用,增加趣味性、亲近感。还可以利用远程监测技术,拉近游客观看与野外候鸟的距离,感受鸟类生活场景。通过创作鸟类童话与微电影的结合,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开发制作以鸟为主题的旅游商品、卡通玩具、艺术品等也有很大前景。
段文科(鸟网总版主)
鸟类知识的普及与生态环境的科普教育,不仅要在观鸟旅游中得到加强,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的高度重视。
在实际操作中,鸟类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教育工作重心应该逐步向中小学生转移,并向大众普及。深圳观鸟会每年都要印制鸟类识别手册,无偿发放到中小学生手中。我们鸟网深圳联络站的羽毛、洪雅等人,在今年“十一”期间,带着深圳市宝安区福利院的26名孩子来到深圳园林花卉博览园,让他们投入自然的怀抱,观鸟识鸟,给他们讲解鸟类知识,看鸟儿自由地翱翔。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他们用鸟类的个体及标本、图片,向前来参观者传授鸟类知识,展示鸟类的美丽。
鸟网作为我国最大的野生鸟类摄影网站,除了设立相关栏目以外,在日常的网上交流中,侧重引导会员更多地了解鸟类的生存习性和特点,了解鸟类对其生存环境的依赖,进而引起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密切关注。鸟网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0多个以爱鸟、护鸟和普及鸟类知识为主的联络站,并为每个联络站发放徽章和旗帜,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爱鸟护鸟的行列中来。
在观鸟旅游中对旅游者进行鸟类知识的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设立鸟类知识普及橱窗。如辽宁盘锦有一处“鸟乐园”,那里是鹭鸟的繁殖基地,每年有几万只白鹭、池鹭等鸟类在那里繁殖,为了让游人近距离地看到鹭鸟的生存状况,他们专门建起了一个“观鸟长廊”,并在通道两侧挂有鸟类图片和警示标语。在深圳红树林公园里,随处可以见到设立的爱鸟牌匾,当人们进入公园时,就会融入那种爱鸟护鸟的氛围之中,效果明显。
也可以给观赏者发放“观鸟手册”,如果能配备专业的“鸟导”,设置专人为来访者普及鸟类知识就更好了。
刘松涛(内蒙古达赉湖保护区副局长)
我们保护区科普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一般情况是组织当地学生开展夏令营活动、主题绘画比赛,在活动中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简单的说教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可以采用在游戏活动中设计一些环节的方式来进行科普教育,比如利用动物照片摆出他们的食物关系来告诉孩子们食物链关系,等等。
游客中心的科普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受众设计,要简单、明确、直观、有趣,不一定很大,也不一定非常专业,但一定要有专业人员作介绍或引导。将人类行为约束在最有限范围
主持人:观鸟基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请您就观鸟旅游地游览线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方面谈谈景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沈尤(成都鸟会会长)
我认为,观鸟旅游地游览线路应以鸟类资源的丰富度、珍稀性、易观察、可达到等因素为向导加以设计。如四川瓦屋山山顶的旅游步道,穿行于密林之中,触及各类生态环境,沿步道即可观赏到瓦屋山大部分的珍稀、特有鸟类。
观鸟旅游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与常规旅游无异,没有太特别的设施要求,只是一些地区为尽量减小对鸟类的干扰也便于游客观赏会修建观鸟屋、观鸟步道等设施。
此外,观鸟旅游地解说系统应有针对性地体现资源和产品相关信息。如在台湾合欢山、阿里山等地会见到鸟类相关信息的介绍解说牌,台湾官渡湿地公园则建有数个观鸟屋为观鸟者隐蔽观鸟之用。香港的米埔湿地公园有专门的接待处向观鸟爱好者提供专业的观鸟信息咨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观鸟旅游地往往也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敏感及重要的地区,因此观鸟游览线路的规划应尽量以不破坏觅食地和繁殖巢区、不干扰鸟类栖居为原则,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应遵循回避敏感区、核心区并小体量的原则。以此将人类行为约束在最有限的范围,将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的范围。
刘松涛(内蒙古达赉湖保护区副局长)
我国有一些地方的观鸟活动开展得很不错,设施也很好,比如香港米埔、上海东滩。观鸟设施建设要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有些需要、有些可以利用现有的设施,如洞庭湖在堤坝上、公路上就可以达到观鸟的目的。
接待设施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设施,够用即可,观鸟的享受不在舒适性上,而在观鸟的乐趣上,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鸟类的干扰,宁可看不见,也不能干扰鸟类的正常活动。人员数量的控制和管理也很重要,因为观鸟本身就是一种干扰活动。
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首先,观鸟基地建设应避开鸟类核心生态环境区,与鸟类栖息地保持一定距离,其外观和体量不宜过大,在建筑材料上应环保并与周边环境协调。对于保护区而言,观鸟基地和观鸟旅游线路应设置在试验区、缓冲区,原则上应严禁在核心区或其他生态环境敏感的区域建设观鸟设施或设置观鸟旅游线路,以杜绝人为干扰。
另外,观鸟设施应尽量利用地形和周边环境隐蔽建设。就国内而言,青海湖国家级保护区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设施的建设值得推荐。青海湖观鸟设施包括400多米的地下观鸟隧道和与其相连的观鸟屋,观鸟屋就隐蔽设置在鸟岛上,每年夏季,咫尺之外就能看到大量筑巢繁殖的斑头雁。同时隧道两侧以多媒体、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系统介绍了青海湖主要的湿地鸟类,达到了很好的科普宣教效果。
西溪湿地观鸟屋、栈道等观鸟设施在材质和外观上与周边环境十分协调,尽管没有进行隐蔽设置,但由于该区域鸟类大多为对人类活动干扰不敏感的小型游禽和涉禽,故对其影响也不大。观鸟屋内不仅布置了主要鸟类的图片文字介绍,还设置了若干加装600毫米远摄镜头的佳能专业照相机(5D-Ⅱ),游客自备CF储存卡后可以利用这些专业设备观鸟摄像并带走照片,这些专业观鸟摄影设施提高了游客观鸟旅游的参与性和兴趣。
在国外,不少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为减少人为干扰,采取隐蔽摄像的方式,在游客中心适时播放鸟类生活的实况,并在保护区网站上视频直播(如悉尼奥林匹克国家公园)。这种采取视频在线监测的观鸟方式即保护了鸟类,又提供了生动的科普宣教和科学研究素材,值得大力推广。
段文科(鸟网总版主)
观鸟基地的建设要以保护生态原始面貌为基础,决不能为了搞观鸟旅游或生态旅游,而搞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盘锦辽河口湿地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那里的湿地为鸟类越境提供了丰盛的食物。
可是,最近几年,地方政府为了单一地拉动地方经济,把原有鸟类经常出没的地方开发成了“观鹤亭”、旅游景点和养殖场,并且为了引导游客,在湿地中把辽河油田在上世纪70~80年代修建的道路不断拓宽,使湿地流失严重,进而形-成了“人鸟争食”、“人进鸟退”的非正常现象。
在观鸟旅游地线路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最关键的是要尊重自然规律,要“以鸟为本”,时刻牢记“关注自然就是关注生命”的道理,在享受鸟类精彩瞬间的同时,更要充分尊重鸟类的自然生存规律。围绕“鸟"主题,做长产业链
主持人:如何围绕着观鸟旅游产业拓展上下游产业链?观Ⅱ旅游活动如何有效组织?观鸟旅游用品、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沈尤(成都鸟会会长)
从望远镜到照相机,从工具书到录音笔,从影像产品到布偶玩具,从餐饮住宿到专业向导,观鸟旅游业拥有丰富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链的拓展应紧紧围绕观鸟旅游业的基本需求和外延而开展。
观鸟旅游用品、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应注意物品形态与鸟类的关联性,物品质量不可低劣且应注意低碳环保,还需注意地域文化与传统艺术的有机结合与有效表达。
此外,要注重观鸟旅游产品的设计,鸟类只是资源,观鸟才是产品。我国观鸟旅游业应根据资源情况和国际观鸟市场的基本需求,设计出具有我国特色、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体系。特别要注重观鸟点、观鸟线路与地区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吸引点与增长点。
段文科(鸟网总版主)
如何组织观鸟活动,以及拓展观鸟旅游产业链,国内成型的经验比较少。
首先,在观鸟活动的组织方面要有明确的观鸟路线和日程安排。鸟网在组织观鸟活动中,事先都有一个周密的计划,给会员一个明确的观鸟安排。鸟网曾召集过三次内蒙古鸟尔旗汗观鸟拍鸟之旅,每一次都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素:一要明确能看到或拍到的鸟种,二要明确活动的时间,三要明确出行天数与日程安排,四要明确每次活动的人数,五要明确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每次活动结束后,参与者都表示满意。
其次,拓展观鸟旅游产业链应该要做好“鸟”文章。我们在开发鸟类文化产业方面,应多出版科普读物。从摄影、科普、环保等角度宣传和普及爱鸟护鸟知识,开发户外服装与装备系列产品。如今年开发的带有鸟类图案的鸟网文化衫就很受会员欢迎。在影像产品、纪念品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在手机套、水杯、背包等日常用品上面,可以印制一些鸟类图案,在一些景点的商店里可出售以鸟类为题材的各种旅游纪念品等等。
在观鸟旅游纪念品开发上,台湾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台湾黑脸琵鹭保育中心就以黑脸琵鹭为原型,制作了品种多样的纪念品和商品,供游人选购,为宣传地域文化和爱护鸟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做好专项旅游产品需过几道坎儿
主持人:观鸟旅游如果向专项旅游产品发展和转化,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
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未来要进一步促进观鸟旅游向高端专项旅游产品发展和转化,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打造标准化的观鸟旅游产品。近年来,随着观鸟群体的扩大,出行活动的增加,原有的模式和群体诉求已经有了大变化。当前需要整合出标准化的旅游产品,例如:我国不同区域及不同栖息地类型观鸟旅游指南,将热门观鸟点和观鸟路线整合推广,让观鸟活动有丰富可选的内容,同时对如何进行活动,即旅游基本需要的吃住行内容要结合观鸟特点特别制定。
制定观鸟旅游服务行业的标准。如果要有专业的行业性发展,避免不了要借助旅游行业的成熟可用经验。首先需要有旅游专业从业经验的人,结合观鸟的特点,提供适合的服务。观鸟旅游离不开基本的吃住行要素,为了更好地配合观鸟活动,可能需要对这些要素进行一些调整,把传统旅游中不符合这个特殊旅游人群消费习惯的内容去掉,制定出符合这个群体的旅游服务标准。
培养观鸟旅游专业的从业人员。对于任何一个经济领域或产业,从业者的专业化首先是从职业化开始的,观鸟旅游需要职业化,才能逐步专业化。
旅游从业人员转型成为观鸟旅游从业人员,其中对吃住行等基础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加以培训,其很容易转入观鸟旅游从业者中;最难的一个岗位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产品设计人员和观鸟导游。因为观鸟在国内刚开始普及,也没有相关专业可以为观鸟旅游输送人才,早年通过个人爱好积累出专业能力的观鸟者多数不能马上转型成旅游从业者,因为多数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只把观鸟当作是业余爱好,不能从消费者转变成从业者。但是新兴的观鸟旅游需要这些高水平的观鸟者,如何培养这部分职业化专业人员从事观鸟旅游是个重要问题。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既然是旅游,就得有良好运作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是可复制和可发展的。例如开辟设施配套全面的观鸟营地,发展观鸟旅游公司(旅行社模式)、职业鸟导或信息咨询公司等带有典型特征的经济体,利用成熟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开放的保护区、景点、户外、公园,旅游吃住行体系,公共交通体系)形成在大旅游中的特殊细分产品。
篇10
关键词 景观农田;生产模式;观光旅游;潮汕地区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12-02
近年来,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影响着城乡生活的生态环境[1]。在党的十会议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效益农业转变,景观农业作为新时期下休闲农业新的发展方式得到迅速发展,主题观光园、开心农场、沟域农田美景、屋顶农业等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发展[2]。潮汕地区人多地少的问题更为突出,传统农田生产趋向破碎化而缺乏连续性,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季节生产与旅游观光时段不协调、农业旅游产品的观光效果不佳、景观生产的周年性较为计划零乱等难题,目前当地仍未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景观农田生产模式。因此,开展农田景观生产模式探索,对寻找传统农业与现代效益农业的结合点,为当地提供发展观光农业模式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田概况
1.1 自然环境条件
潮汕地区地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暖,年均温21.3 ℃,7月均温28.2 ℃、极端高温37.9 ℃,1月均温13.2 ℃、极端低温0.4 ℃,霜期仅数天,年日照时数2 000 h以上,常年降水丰沛,但夏秋季多有台风影响,据统计,每年4―9月降雨量超过全年的80%,冬春季常有霜冻阴雨。土壤为沿海冲积平原土质,类型有黄壤、红壤、水稻土、沙质土、盐碱土等。可耕作的农田多处于潮汕平原和河流谷地、山区谷底,土壤主要是经河流冲积而成的水稻土,土厚质肥,酸度较低,保水保肥力较强,十分适宜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是广东农业高产区,有“广东谷仓”之称。
1.2 当前农田生产现状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短缺。据统计,在近20万hm2的耕地中,灌溉水田、水浇地和菜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80%,其中以灌溉水田面积最多。成片农田主要集中在市郊等地,多数延续传统一年早晚两造的耕作模式,城区边缘区虽有小片农田利用为开心菜园、农家乐、林果景观等形式,但缺乏周年生产性和连续性,设计方法单一,农田景观效果偏于单调。总的来讲,该地区农田仍处于生产主导型阶段,农田的景观建设和休闲观光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1.3 试验地概况
本研究实施地为汕头农业科学园,位于北纬23°24′,东经116°41′,土壤为砂壤土,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两片大田占地面积约0.73 hm2,配套有简易的灌溉排水设施。
2 农田景观模式规划
2.1 规划思路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探索“一年三造”耕作模式(即早造、晚造和冬种),通过种植季节性多样化景观农作物和设计布局农田艺术景观2种方法,进一步发挥农田景观的生产性、观光性、体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田经济和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
2.2 设计原则
2.2.1 整体生态性。整体综合考虑生态、生产、技术、经济、文化等因素及相互作用[3],尊重自然和生命规律,坚持水旱轮作和作物轮作的原则,选择种植适宜的景观农作物,不因一味追求作物的新奇特而破坏农田的生态稳定性。
2.2.2 技术协调性。从实际出发,引种筛选适合的景观作物品种、建立完善景观栽培技术体系和拓展景观旅游功能的开发应用,促进农田高产高效多渠道发展。
2.2.3 经济文化性。以保证农田综合经济效益为首要,不仅要获得农产品而且要发掘景观农田的观光旅游、体验实践等功能以拓宽效益渠道,精心策划农产品文化旅游以传承发扬潮汕地区“耕田如绣花”的农耕文化特色[4],实现农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生产模式设计及实施效果
3.1 生产种植期的安排
据近几年观察分析,潮汕地区本地游旺季一般在每年的2―5月、9―12月2个时段,主要集中在春节、五一、国庆几个旅游黄金周和周末假期,近年来本地休闲游市场已形成春秋游的良好消费习惯,主要有大多数市民出游踏青、休闲观光、观花采果以及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实践活动等,为深入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较大的潜力空间。由于当地气候特点,夏季(6―9月)雨水充沛且多有台风影响,只能选择种植耐涝性作物或水生作物,其余月份均可种植旱生作物来打造景观。所以在种植安排方面分早造(4―6月)、晚造(7―10月)、冬种(11月至翌年3月)的耕作模式来实施;在景观类型方面分为春秋2季、生产观光型和采摘实践型几种应用模式。
3.2 种植设计
引种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生长周期较短、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农作物品种,运用园林美学中的线条、图案、文字、色块等景观元素,从形状和色彩两方面进行设计,做到景观有形有色[5]。表1列举了各景观栽培技术的控制与应用途径。
3.3 周年实施效果分析
总结近几年的生产种植经验,表2列举了部分品种的生产表现及技术运用。
3.4 生产模式的功能整理
按照汕头农业科学园主要应用功能分类,分为休闲观光型、采摘实践型等2种应用类型,由表2归纳整理出适用的生产模式(表3),生产者可依据景观需求选择适栽品种及播期。
4 结语
通过深入挖掘农田的生产、观光、科普、体验等功能,结合潮汕地区农田现状和生产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农田景观生产进行综合设计,探索出更多适合当地的景观生产模式,以实现农田和谐稳定的生态效应和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城市农田景观建设开拓思路、寻找到更加科学可行的方法,使农田景观能够融入到城市生态环境中来,成为城市生态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得到传承与发展。
5 参考文献
[1] 王菁.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2] 李锦华.景观农业 打造休闲农业新亮点[J].农村工作通讯,2015(1):43-44.
[3] 刘松杨,侯元凯,相延,等.艺术农田的景观特征及规划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09(10):2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