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的实验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实验的实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小实验的实验报告

篇1

一、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知道实验是怎么做的,但叫他填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他却写不出正确的假设、过程和结论。例如在教学《小水珠到哪里去了》一课时: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时出现了假设和结论表述不完整、假设的因素和实验步骤中的因素不一致、假设中同时改变几个因素、在实验现象后面写结论以及实验报告写的不完整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造成的。在针对实验报告单上的问题讨论交流时,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对实验过程进行了理性思考,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填写实验报告单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增强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之一”。

科学语言是表达和交流科学信息的一种通用语言。学生用口语表达与交流时,老师发现不了的错误在实验报告单上发现了。例如: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李程远同学说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小车自身的“重力”大小有关时,一部分学生听成了“动力”,引起同学们的不解。还有在填写实验报告单过程中出现的错别字等等。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能使学生的科学思想表达更规范、正确和严谨,真正掌握相关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及其表达形式,逐渐提高其掌握和运用的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通过对假设、实验设计等的编写,使实验操作过程在头脑中得以预演,可以明显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例如在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时,学生把假设、不变的因素、改变的因素都确定并填写好,实验操作时就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四、巩固新知识,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学生通过填写完整的实验报告,使实验的目的、过程、结果在头脑中得以重现,不足之处得以显现。因此,填写实验报告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及时弥补不足之处。例如通过对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的讨论交流,学生能能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整改、弥补,把假设和结论写完整,假设中只改变一个因素,把假设的因素和实验步骤中的因素保持一致,如实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实验记录,写出正确的结论。

五、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

篇2

关键词:学术导师制 本科生 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47-03

此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调研人员在广泛收集有关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化”教育下高校实行高品质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方法。调查范围和对象为北京城市学院在校的本科生和专接本。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

一、民办高校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现状分析

笔者主要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习能力这四个面,分析民办高校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现状。

1.学生对建立学术导师制愿望程度及了解程度的比较。本次调查男生人数有124人,占总人数的35%;女生有234人,占总人数的65%。女生的人数将近男生人数的2倍。但是,大多数同学对学术导师制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只有47%的学生相对了解,剩余53%的学生当中,有27%的学生对此基本上不了解。

如表2所示,男生中53%的人对此较为了解,非常了解的只有10人。女生对此了解的只有44%,非常了解的有14人。可见,男生对于学术导师制的了解程度略高于女生,但男女生对此非常了解的人数都很少,只有总人数的7%。超过90%的学生都希望学校建立学术导师制,可见,学生对学术导师制是比较认可的。

在调查的人群中主要为大一和大二学生,占到了81%,这对于开展学术导师制很有帮助。45%的学生对于导师制很有兴趣,非常希望建立这一制度。愿望程度和了解程度并不是呈相关性的,愿望程度不高的了解程度也不高,愿望程度很高的,非常了解的人也很少,只有14%。总之,人们对于建立学术导师制的愿望程度是很高的,但是了解程度远远不够。表2说明愿望程度和年级没有多大关系,各年级都有超过90%的学生希望建立这一制度。本次调查中的各个年级都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希望建立学术导师制。不太希望建立的只有20人,在这20人中,有17人对于学术导师制基本上不了解。所以,如果通过宣传使他们了解了,那么希望建立的人数将会更多。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超过45%的学生非常愿意建立学术导师制。愿望很强烈(9分)的是自然科学,有33%的学生。而社会科学只有14%的学生。不同专业对于导师制的了解程度不同,表2反映社会科学对于学术导师制非常了解的高于自然科学,将近2倍。

1/3的学生干部中,成绩优良的达96%,93%的人较希望建立学术导师制,61%的人比较了解。2/3的非学生干部中,成绩优良的达93%,95%的人较希望建立学术导师制,50%的人比较了解。由此表明非干部对于学术导师制的了解程度低于学生干部,但愿望程度与学习能力关系不大。

2.导师制收益和能力预期。学术导师制是一个老师带2~3个学生,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去请教老师。92%的学生认为这对自己有好处,如图1所示,5%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35%的学生认为一般,60%的学生觉得很有帮助。学术导师更加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个体智力和志趣爱好,并按照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学生认为这样做对自己的能力提高很有帮助,图1表明能力预期成效和导师制收益呈完全正相关。

调查数据所示,55%的男生觉得导师制对自己的帮助很明显,62%的女生觉得导师制对自己的帮助很明显,说明导师制的收益对女生的影响要高于男生。52%的男生认为因材施教对个人能力提高很有帮助,64%的女生认为因材施教对个人能力提高很有帮助。以上表明导师制的收益对男女生的影响和因材施教对男女生个人能力的提高是呈正相关的。

有60%的人认为学术导师制对自己很有帮助,63%的大一学生和64%的大三学生认为学导制对自己的帮助高于大二和专接本。不同年级的能力预期都大于50%,差别不太大,大一和大三的因材施教对个人能力的提高是一样的,而大二低于其他年级,只有55%。65%专接本认为因材施教对个人能力的提高很大。

自然科学认为导师制收益和能力预期明显高于社会科学。 65%的学生干部认为学术导师制对自己的帮助很大,68%的学生干部认为因材施教对自己的帮助很大。56%的非学生干部认为学导制对自己的帮助明显,55%的非学生干部认为因材施教对自己的提高很大,表明学术导师制对于学生干部的影响明显大于非学生干部。

3.专注倾向学术。对于学术导师制的倾向问题,88%的学生更期望它倾向于学术水平。高达93%的女生更期望倾向于学术水平,84%的男生希望倾向于学术水平,表明女生倾向学术水平的程度高于男生。

大三比较倾向学术水平的人数多达98%,位列第一,专接本比较倾向学术水平的最少,只有87%。33%的社会科学专业倾向于学术水平,40%的自然科学专业倾向于学术水平。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都有超过90%的人倾向于学术导师专注于学生学术水平。

4.非专业预期。90%的学生认为学术导师在非专业领域进行学术指导会对今后的学习成长有较大帮助。其中,5%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51%的学生认为一般,44%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仅6%的男生认为学术导师在非专业领域进行学术指导会对今后的学习成长帮助不大,52%的人认为帮助一般。5%的女生认为在非专业领域的帮助不大,51%的人认为帮助一般。男女生都有43%的人认为帮助明显。以上表明性别对于非专业领域帮助影响不大。

55%的大一学生认为学术导师制在非专业领域帮助一般,10%的大二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帮助不大,57%的大三学生认为对自己帮助很大。大一和专接本都有3%的人认为帮助不大。自然科学专业中73%的人认为在非专业领域对自己的帮助一般,27%的人认为帮助很大。社会科学专业中5%的人认为在非专业领域对自己的帮助不大,52%的人认为帮助一般,44%的人认为帮助很大。55%的非学生干部认为非专业与其帮助一般,46%的学生干部非专业预期帮助一般,低于非学生干部。但是,49%的学生干部认为非专业预期帮助明显,略高于非学生干部。

5.可行性。学术导师制度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学生认为这样的制度在我校的可行度是83%。其中,9%的学生认为不太可行,37%的学生认为非常可行,54%的学生认为较为可行。

调查数据显示,50%的男生认为比较可行,41%的男生认为非常可行,56%的女生认为比较可行,34%的女生认为非常可行。以上表明男生认为学术导师制的可行性明显高于女生。

通过分析3个系列的最值,可以看出,8%的大一学生认为学术导师制不太可行,13%的专接本认为学术导师制不太可行。61%的专接本认为学术导师制比较可行,43%的大三学生认为学术导师制比较可行。48%的大三学生认为学术导师制非常可行,25%的转接本认为非常可行。数据说明年级对于可行性的影响不太大,但本科生和专接本略有差距。73%的自然科学专业认为学术导师制的比较可行,27%的人认为非常可行。10%的社会科学认为不太可行,53%的认为比较可行,37%的认为非常可行。表明自然科学专业认为学术导师制的可行度高于社会科学。44%的学生干部认为学术导师制可行性很高,32%的非学生干部认为可行性很高。可见学生干部认为学术导师制实施的可行度高于非学生干部。

6.优势。学术导师制的优点有很多,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还能够加强师生双方的合作和交流。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每一个优点,都有超过50%的学生赞同。18%的学生认为每个优点都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27人认为,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师生双方的角度看,有17人认为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讨论、交流和合作。由此可见,学术导师制的优点很多,而且很明确,学生对于这一制度比较肯定,从而有利于其实行。

二、民办高校实行学术导师制,应扬长避短

1.根据性别比例,合理分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我们都知道男女生在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都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一位导师带的都是男生或者女生的话,那么在有些问题讨论上可能比较局限。所以,导师在选择的时候根据男女生比例及指导的学术特点进行合理分配,给学生提供参考意见。学生在选择的时候不要盲从,既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也要考虑到学术要求。

2.按照专业设置,开展特色指导。导师制对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的影响明显大于社会科学专业。由于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特色,导师制不能一视同仁,而应当分开,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特色指导方案。比如,自然科学领域在对待学术领域上需要精确的指导,而社会科学专业需要广泛的指导,思维要开阔。当然,并不意味着把二者隔离开来,只是说在指导的过程中发挥出各自的特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比较熟练地阅读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3.实行全方位、早指导、早提高的策略。为了使学生早提高,全面综合的发展。学校应该尽早实行学术导师制,从大一开始,采取循序渐进的,给学生提供指导。入学之后,除了上课之外,很多同学处于迷茫状态,不知究竟该读哪些书,向哪一方面努力。有些同学由于长期受到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将专业水平简单等同于考试分数,在学习上十分迷惘。这时,前期导师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指导大家该读哪些方面的书,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大家会被激发起浓厚的学术兴趣,初步接触了思考学术问题的门径。经过2年的学习,同学们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和严谨的思路,到了大三,再进行学术论文的训练,有了学术上的这一番严格的训练,就能比较自觉地遵循学术规范。到了大四,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对自己日后的深造帮助更大。对于专接本的学生,要适当的调整指导方案。不要急于速成,要注重质的提高,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

4.开展层次辅导,小班互助。由于同学们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悬殊,在开展辅导时候,不能填鸭式的采取同样的方法。可以开展层次辅导,每位导师可以采取自己的考核方式,进行筛选,按照学生当前的能力归为一个层次,当然,每个层次的学生如果表现优秀,通过考核能升级到上一个层次。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调查发现,学术导师制对于学生干部的影响要高于非学生干部,所以应当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单独开展小班,轮流对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帮助。大家互帮互助,积极讨论学术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关于学术导师制的几点建议

无论作为一种教学制度还是一种管理机制, 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具体定位、运行机制等问题, 我们的对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因材施教,明确定位,让本科生从意识上对学术导师制有明确的了解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建立学术导师制的愿望是迫切的。但是,大家对于学术导师制的了解程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只是停留在相对抽象的概念层次上,明确定位是实施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重要前提,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这从根本上吻合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我们应该把握好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素质,合理利用师资条件以及人财物的资源配置,使得学术导师制与当下广泛实行的学分制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准确的定位应包括正确处理学分制和导师制的关系,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合理界定导师的工作职责等。导师应侧重于对学生学术领域、专业技能、理想抱负、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立足学校实际的(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48页)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必须摒弃导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指导的状态,清楚明白地回答导师应该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面向哪些学生进行哪几方面的指导的问题,构建出本科生学术导师制指导方向的主体框架{1}。

(二)发挥优势,健全运行机制,展现学术导师制的优越性

健全运行机制是实施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有力保障。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导师的产生, 指导关系的确立,指导过程、指导结果认定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建立起相应的制度。

1.强化硬件和软件设施。导师的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视野和水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导师培训制度,定期为新增选的本科生导师进行有关专业培养计划、课程结构体系、指导方法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学习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实施的相关制度、规定, 以提高导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导师队伍整体水平有赖于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有限的培训并不能够马上提升年轻导师们的水平。但是,作为不同年龄、性格、职称、学历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工作中往往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年轻教师更富亲和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年长的教师熟悉高校教育规律,在专业水平上更胜一筹。如果能够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职称等级导师的优势来指导学生将不失为一种创新。就资源整合的方式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团队或教学团队的作用,也可将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纳入导师队伍,充当导师助手,对同一团队下的本科生进行管理和指导,或者重新建立导师组,共同指导本科生{2}。

2.指导关系的确立。导师和学生作为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合作。导师学生之间容易通过频繁的接触建立起亲密的师徒关系,也会因为性格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师生间的不和。在确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指导关系前, 有必要建立导师和学生之间信息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双向选择机制。比如,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合理选择,调整自己的兴趣点,发掘自我潜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导师更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加强师生双方的讨论、合作和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合理的建议,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从。

3.指导过程的管理。对过程的控制是确保效果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管理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指导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评价导师工作的质与量提供依据。为此,建议规定导师指导工作时数、建立制作面向学生个体的指导方案和导师工作手册, 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提交工作总结、跟踪学生表现等环节定期检查导师工作成效, 总结导师工作经验。对于导师带领的每位学生,定期提交学习成果或者学习心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本文是北京市财政专项“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群综合改革”(PXM2012_014202_0001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彭廷红,秦宝荣.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0(6)

{2}张慧典.对本科院校实行专业导师制的思考[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7)

篇3

调查时间:2017年3月24日(星期五)

调查地点:黄龙溪学校

调查对象:黄龙溪学校七、八年级全体学生

调查目的:深入了解七八年级学生对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认知度、参与度,以及同学们在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透过问题,对本次改革进行策略调整。

调查形式:问卷调查

主要内容:黄龙溪学校地处成都市双流区的偏远位置,一直以来都是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效率较低。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和团队意识,本校提出了五四三课堂教学改革。从开学到调查之日我校推进改革已有一月有余,对此我们对参与此次改革的七八年级做了问卷调查。本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五环的理解、小组学习的合作方式、学生参与度、改革后的优势和劣势等方面。通过对问卷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对学生集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问卷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设计有50个选择题,其中有47个单项选择题、3个开放性题目,主要针对五环课堂、学习四案、三生形成等主题。以下将是针对这些主题,结合问卷的数据对其进行分析:

一、 五环课堂:课前预习、自学合作、教师导学、当堂反馈、巩固拓展

五环课堂指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中的五个教学环节,而本次改革的重点环节就在于“自学合作”。自学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先自学,然后把自己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或收获拿出来与同学交流,然后合作解决困难问题,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团队竞争的能力,同时摆脱了老师一讲到底的填鸭式教育。本次问卷针对自学合作设计有28个问题,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独立与合作。问卷显示,在自学合作板块95.6%的同学知道要先独立自学然后合作,但是在后续问题中显示67.7%的同学独立思考程度不深。主要原因:一是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由于初中课程的知识量较大,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弱,所以时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二是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让本组处于班级的优秀组行列,急于向组内成员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造成中等及后进生不需要再深度思考。由于自学时出现了问题,所以后面的合作学习板块相应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合作交流时,中上层次的学生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后进生没有展现的机会、后进生又成了组长填鸭教育的对象等等。

(二)组内关系。此次问卷调查组内关系主要是组内角色分配、组员关系、组内纪律三个方面。组内有三个主要角色:组长、副组长、记录员,但是问卷显示32.3%的同学这三个角色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不清楚,从而造成50.1%的小组内关系不够协调。在合作学习时,成员的发言顺序不够明确,造成上述后进生没有展现机会、优生急于展示成果等现象。并且衍生出部分后进生有被忽略的感受,同学间关系紧张,学习积极性逐渐削弱,甚至是没有被明确分配的同学上课经常偷偷聊天起来等现象。

(三)效率及评价。对自学合作教学环节的效率调查显示15%的同学觉得效果很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训练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很明显他们是优生。约50%的学生觉得效果一般般和以前差不多,而剩余的同学则表示基本没有收获。这些数据也在告诉我们,中等生、差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在合作学习中没有真正动起来,所以受益较少。同时,80%的学生表示,希望老师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不能只看成果,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小组由优生直接向组内公布答案,另一方面是因为每节课能过展示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都希望老师对合作学习的过程也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度、组内协作的氛围等等。

二、 四案:预习单、导学单、当堂检测单、课后跟踪单

对同学们的四案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预习单和导学单中有些问题是重复的,45.6%的学生觉得是浪费时间,希望老师能够进行区分。(二)导学单上有些问题组内无法完成,必须要等老师的演示实验或点拨过后才能解决,所以希望老师能够恰当地介入、引导学生的学习。(三)当堂检测单做了后,老师能够在当天进行批阅、指导,以便于同学们能趁热打铁地纠正自己的认知错误。

三、 三生:生动、生成、生腾

学校提出三生,旨在调动孩子们积极性,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网络,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放飞自我,本次问卷也调查了同学们对改革后的课堂学习感受。从问卷反应出:95%的学生都知道在教学改革后,需要他们亲自参与的环节更多,思考的空间广阔,团队协作的机会很多,但是只有23.7%的同学反应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交流能力、自信心,甚至高达39%的学生觉得知识的达成度还不如以前。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改革理论支撑是对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的成效还不够,需要针对问题采取符合本校实际的办法。

改进措施:针对问卷反应出关于教学改革的问题,我们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由于学生层次不齐,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教学梯度,既能让学生雨露均沾,又能给优生思考和发展空间。这样就避免组内的主动权全部掌握在优生手中,让后进生也能感受到学有所得带来的成就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二)明确组内成员的任务分配,尽可能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在团队协作时,组长负责学业解惑,副组长负责任务分配及纪律维持,记录员则负责记录每个人的发言或成果。为了培养每位学生的责任感,记录员由组内的组员轮流担当(组长、副组长除外)。

(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尽靠成果,还需要对过程进行评价。比如小组协作程度

打分、小组纪律打分、学生知识提高度打分等等。

(四)老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做精准的导学,既能触发学生的学习点,又能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同时老师对四案的处理必须及时,学生应在当天内得知自己的学业完成度的反馈信息,老师也需要根据学生四案的完成度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篇4

关键词:英语课堂;真实语境;行动研究

一、研究背景: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实现这一改革目标中,就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对于听到或读到的英语词汇和句子虽然熟悉,却搞不清在具体语境中句子的确切含义;或者在运用英语时,常常有表达出不符合英语习惯的或与使用场合不协调的语句。二、真实语境的创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众所周知,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渴望获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课堂形式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英语教材中的有些重难点,学生听起来不一定能理解,但是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交际语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让他们感觉到学英语可以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设计的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交流、探索、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交际互动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一)行动研究的目标:

本文以课程标准和有效语境创设的相关内容为指导,通过行动研究探索真实语境创设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实践和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针对课文教学重点,总结出可行的教学建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方案:

第一次行动研究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实际操练。

第二次行动研究目标:利用本课文本设置有效语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行动研究的过程:

本次行动研究是在本校五年级的两个班开展的。将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版)第六册Unit 1 Lesson 5 What do they like to do?这一课分别在五(1)班、五(2)班实施课堂教学。课后通过前一个班具体情况进行反思并修改教学设计,再对下一个班进行教学,经过不断地反思和理论分析找出有效设置真实语境的方法。

教学内容: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版)第六册Unit 1 Lesson 5 What do they like to do?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介绍李明及家人喜欢干什么,属于My family这一话题。主要句型是I like to…和He/She likes to …。所涉及的是学生熟悉的活动,如play checkers, work on the computer等,重点要区别like to与likes to。

学情分析:由于是农村的孩子们,英语的学习氛围不浓厚,而且很多家长并不能起到辅导的作用。有一部分的孩子们对英语已经开始感觉到枯燥乏味了,因此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语境中去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掌握知识。

第一次行动研究: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真实语境活动,引导学生实际操练。

(1)教学过程描述

这是在五(2)班上的一节课,该班学生总人数为32人,英语水平中等。在本次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我设计的导入环节是看动作,猜短语。在做完动作之后,大部分的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到了课堂上,于是紧接着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呈现新知:首先,衔接导入环节的动词短语,抛出句子:I like to read a book. “What do you like to do? I like to ……”这个句型学生已经学过,所以表达起来并没有问题。接着,通过实物展示学习新单词“newspaper”, 并加上动作引出新短语的学习“read the newspaper”.在学生完全掌握了新词和新短语的基础上,接着便引导学生通过传递玩偶的游戏操练新词、短语和句型“What do you like to do? I like to …”

重点知识呈现部分:本课的重点是在巩固表示娱乐活动的动词短语基础上,正确区别运用like to与likes to,特别加深对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理解。紧接着我将引出I know Wang Tianyu likes to read books. She is a girl. So We can say: She likes to read books.通过师生交流和板书,自然渗透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变化的语法知识。让学生在理解中进行运用。接着便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展开采访调查活动来巩固练习所学句型。

课文的详细理解:在学生完全理解了新词和重点句型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通过提问,听音,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并让学生能整体理解文本。

拓展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写的任务Choose one of your family member, write about his/her name, age, what does she/he look like? what does he /she do?And what does he/she like to do?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展示。最后,让表现相对较好的小组上台展示。

总结环节:利用本课文本内容,让学生一起Chant,以巩固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记忆。

(2)反思与发现:

在本次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虽然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集中,但是却没有趣味性;在交际活动中,由于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好,学生的采访没有得到展示,因此,学生的成就感也未能得到满足。

为了了解学生的课后情况,我对全班的3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经过统计、分析研究调查问卷,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95%,这就意味着本课已基本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另外,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喜欢“小采访活动”,我分析是因为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表现自己的机会比较多。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以证明设置真实的语境可以将机械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总的来说,本次研究基本达到了研究的目标,即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真实语境活动,引导学生实际操练。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导入环节并不够自然,也未能体现本课的主题语境,没能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第二,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对于新句型的理解和运用不够。仍然是由于教师对语境处理的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对新句型的理解得不够透彻。

第二次行动研究目标:利用本课文本设置有效语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教学过程描述:

导入环节:课件出示Li Ming家人的全家福,提问:Who are they?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语境。复习了Li Ming’ s Family Tree之后,引出歌曲《Family Love》,紧接着出示问题: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do they like to do?”

新知呈现:课件出示课文的一幅插图,让学生回答问题。利用本课文本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在这样的具体语境中,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清晰、快速的学习了新知。

在文本的第二部分,利用有趣的猜一猜游戏:What do Li Ming and Jing like to do?猜测游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之后通过Li Ming和 Jing 的爱好的不同,让学生直接善于发现、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即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like后面要加 “s”.自然渗透了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变化的语法知识和相同与不同。

巩固练习环节:在本环节里,仍然使用“小组采访的活动”,让学生自由采访。

拓展环节:由Li Ming家人的全家福延伸到学生自己的全家福,小组内展开讨论,在真实的语境中,学生的表达更自然、更流畅了。

(2)反思与发现

在本次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大的语境,就是由李明的家人延伸到其家人的喜好。最后再拓展自己家人的喜好。学生们很感兴趣,由于是和他们自己息息相关的,所以表达起来也更流畅了,本次的教学各个环节也更加流畅了。

同样,本次研究之后,也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研究调查问卷,发现有59.5%的学生觉得本课不难,比较容易理解。有59.5%的学生能够选出“What does Li Ming’s aunt like to do?”的正确答案,这就体现出在设置的真实语境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的印象,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住本课重点知识。和上一次教学相比来说,本次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时间上也把握比较好,对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处理得相对得当。在最后的拓展环节,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四)行动研究小结:

本节课我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合作意识等。两次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使得第二次的教学效果更好。但是,本次教学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教学节奏仍然太快,学生有跟不上的情况。第二,在课的总结部分处理的不够恰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形成一个较好的知识结构。

四、小学英语课堂中有效创设真实语境的几点教学建议

有效创设真实语境对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通过本次的教学行动研究及深入的课后反思,笔者归纳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创设真实语境的几点教学建议:

(1)导入环节和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紧密、流畅。

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注意这部分内容与新知的联系性。例如,在第一次行动研究中,以做动作猜短语来做导入部分,并不能显而易见的体现本课主题,缺乏联系性,因此学生感觉会比较紧张。

(2)充分利用教学材料设置有效的语境,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新词句,为学生培养语言能力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我认为,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因此,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新词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所学知识,深化知识记忆。并在具体语境中去运用所学知识。

(3)在教学中,教师的训练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真实的交际行为,要密切与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信心、合作精神等情感态度相结合。

为了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取得学习的成就感,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的措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贯穿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走入语境、理解语境,处于积极地接受新语言信息的状态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

参考文献:

[1] 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廖传风,《语境与语境教学法》[J].外语界,2000,(4):33~37.

[3] 林立,2004,《小学英语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王金霞,2010,《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策略》,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篇5

研究者单位:

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工作,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          课题的选题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载体,开展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渗透,在细节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在家校联动中巩固,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个人今后成长成材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现不够积极,道德教育效果不尽理想。此外,家庭、社会也没有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都是制约现阶段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质量的因素。因此,必须要客观看待道德中小学教育现状,探究提升道德教育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          课题的选题意义

1.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客观要求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外界事物的辨识能力较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性,给予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就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接受到正确的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就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严重情况下还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通过在思想 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意识,提高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是贯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现实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教育基础,社会道德实践是关键。因此,新课程改革后,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或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一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并在下节课让同学们讲一件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人的事。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够让学生将所学道德教育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希望通过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既符合我校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能够行之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品德学科相结合,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发展观理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导下,研究教育科学,讲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开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

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将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小学品德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类传承与弘扬的过程。

•          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通过研究使教师明确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使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与中华传统美德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用多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的教学容量。

3.以“品德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品德课程教学策略及“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          课题研究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不可能面面俱到,首先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小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了研究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立足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了相关的思想品德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制定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中小学品德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          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品德课程的实践活动(如勤学篇、励志篇等以及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中小学品德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各个课题组的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从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教案、编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撰写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观察课并择优拍成视频、撰写研究成效、撰写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等方法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研究的具体发展

设计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主要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让全校教师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然后针对学科特点开展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研究的主题,同时填报申请表,研究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个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

进行课题研究中期小结,整理汇总研究产生的效果、产生的资料、讨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讨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阶段:2017年2月—2017年8月

进行第三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

1.进行中期评估

2.布置下阶段工作

第四个阶段:2017年9月一一2017年10月

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总结,形成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并上报总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表了相关论文,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意义、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完善措施与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录制了课堂教学视频音像、制作了微课课件以及教学课例,为以后的品德课程教学提供了经验借鉴。

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开展本项目研究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的新路子,完善了“科研兴校”工作体系,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加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充分意识到:教师要坚持先进的课改理念,要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完成角色定位的转变,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教师要敢于创设标新立异的课型;教师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切切实实感受到教改带了带来的好处:课好上了,学生变聪明多了,成绩也上去了,自己的教学视野也开阔了,不再是个“教书匠了。

九、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的意义

1.让全校教师初步认识到将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引进品德教学课堂的真正意义,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丰富了我校教师的教学素材,让全校教师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3.使我们学校的教学跟上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步伐。

4.增加了课堂趣味,从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十、分析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打算

当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课题研究还没有彻底“深入人心”,部分老师认为这些试验研究仅仅是“做秀”,无益于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没有什么帮助,甚至会影响中考,这种观点也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认同,因而一些老师对课题研究存在抵触情绪;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存在误解,有些老师花了很多力气设计教学过程,只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下,试验研究中老师们基本都能做到或意识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完全不必要;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努力克服课题研究中和其他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使教育教学改革结出累累硕果。

十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的问题和思考

经过课题研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有些申报小组不够重视,到要求结题时间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或是完成极少,甚至有些申报成员并没有收集到任何资料,更没有自己制作课件和提交体会。

2.有些申报成员并有真正认识到这个课题的意义,而是出于应付,所以收集到的资料并没有什么价值,对教学不起任何作用。

3.有些课件和课例和收集到的资料没有体现这个课题的最初宗旨――有效性。

4.部分成员在媒体选择上比较随意,出现完全使用下载材料,不考虑自己的学生特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5.部分成员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进中小学品德课堂中后,没有及时反思课堂效果,或是反思和说明太过简单,失去说明和反思的意义。不能体现课题“研究”的目的。

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大课题研究指导,让所有申报成员理解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要加大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和验收工作,让这个课题研究在我校产生更大效果,从而带动全市的课题工作的开展,推动我校我市的教育。

十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下阶段研究设想

在总结以往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不足,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设计了两方面的设想:

1.初步确定2017年10月以后加强教师研究能力的培训,在现在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与中华传统美德与品德课程教学有关的多个子课题。多方面提高教师的与教学相关能力。

2.加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展力度,确实落实学生研究性学习工作。

篇6

关键词:实验报告 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及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物理的实验教学,形式多样,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从其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可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但不论做哪种类型的实验,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实验教学的准备过程,即预习实验或者说是准备实验过程,而我们恰恰可以让学生从动手撰写实验报告开始,巩固学科知识,进行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

一、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大多数的实验,教材或资料都已经设计好了实验原理、过程和步骤,那么为什么还要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呢?

1.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历届中考的设计性实验题都是考生的薄弱之处,这些题难度不大,而得分率却很低。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从哪里入手来叙述实验步骤,更加答不到得分点上。因此,解决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差的最好办法,是平时多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写,以撰写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练习。物理实验比较复杂,有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需细致观察,认真辨别;有的实验条件要求很高,实验进行缓慢,需要耐心操作;有的实验不易成功,需要反复操作掌握技能和关键,因此在实验前学生必须认真准备和设计实验,培养一丝不苟的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撰写一次实验报告基本包含了一次完整科学探究过程,而完成实验报告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与实验技能作为依托。要设计好每一次实验,学生势必会主动复习和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融会贯通。所以,多让学生动手写完整的实验报告是巩固学科知识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探究性学习”是目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而加强物理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也是当前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运用这一原则,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实验的改进、变通方法,对知识进行迁移,探讨实验的内涵和外延。教师放手让学生动脑去探索,通过动脑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创造技能,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他们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让学生亲手撰写实验报告可以把学生带入到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他们亲身探索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长期训练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3.促使学生完善自我,健康发展

学生开始撰写实验报告时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甚至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此得到了培养。在撰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中,学生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过程,在相互比较中就可找到各自的差距,而在改进过程中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真正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此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使身心健康得到蓬勃发展。从该点可以得出撰写实验报告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自我评估的能力。

4.可以提高学生书写简答题的能力

近年,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从考查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转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向考查学生的思维评价进行转移,特别重视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书写的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样,只有通过训练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所以,实验报告的撰写也是一个文字训练和提高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创造动机

“思”源于“疑”,设疑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有针对性的实验题目这个“大疑”,可以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课外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不象在课堂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具有深刻的意义。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可以看出,通过思考、撰写、比较、修改等几个过程学生发现了自己平时忽略的知识点和现象,以及潜伏在自己头脑中深层次的错误。所以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的整个过程中,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互相吸取对方的经验。长期地训练,会让学生逐渐养成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怎样撰写实验报告

(1)一类是对物理学规律的验证性探究。这是初中物理中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类科学探究,比如“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等。这些探究过程是前辈物理学家做过的,结论在教材上有些是有的,有一些是没有的,当然教师知道的,但对于学生是全新的、未知的。这类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这类科学探究的探究报告的指导应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上,要求学生写出所有的探究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指导。

(2)强调实验重点

要求学生围绕以下主要问题思考: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案;实验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等。要求学生掌握器材使用的顺序:所用器材是否恰当;器材是否齐全;使用顺序是否合理等。

(3)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实验报告的总结

在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能力的机会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师应认真地辅导每一位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先让学生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比较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教师再综合各个方案,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但也要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在课后安排这部分同学单独做实验,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不使实验方法复杂、实验室难以准备。

三、结束语

总之,只要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撰写中我们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都能撰写出科学、合理、周密、安全的物理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篇7

1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是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根本前提

多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积弊,部分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较欠缺。一些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习惯于“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的视觉效应、定性定量的操作规程、新奇变幻的化学反应等,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巨大吸引力。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极大地影响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化学变化的观察思维能力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培养。故而,转变思想认识、想方设法地、有序有效地开展好化学实验教学是一些农村中学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极其重要的关键措施。

2 做好演示实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双边活动。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增课堂教学效益。为使演示实验获得如期的良好效果,化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每个演示实验,教师必须明确向学生展示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明朗操作规范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何更好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杜绝在课堂演示实验中顾此失彼,或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否则学生就会把实验当魔术,凭兴趣凑热闹,其收效必然甚微,甚至一无所获。

2.2 严格演示实验操作,发挥示范作用。教师的演示操作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演示实验中教师必须操作规范、步骤正确,药品取用、试剂滴加、仪器放置合理得当,切勿粗枝大叶,草率了事。

2.3 注意演示实验改进,增强实验直观性。对于一些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小或成功率不高的实验,最好选择变通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例如,新教材上册有关于面粉爆炸的实验,教材上提供的方法由于对纸盒的大小、蜡烛的长短、面粉的干燥程度以及口吹气流量的大小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所使用的纸盒往往又是不透明的,实验现象也不易观察,而极大地影响着实验的效果。因此可以这样来做:取一个易拉罐,在一端打上几个小孔,放上适量面粉,另一端也打一孔与脚踩的气筒相连,在易拉罐旁边点上一支蜡烛,再在外面罩一个带橡皮塞的大塑料筒(可由盛2.5L色拉油的油筒或其它塑料筒改装而成)。当面粉爆炸时学生可观察到火光及橡皮塞被冲掉的现象。此实验的优点是效果明显,且成功率高。

3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保证学生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实验前的准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提前试做实验,不仅演示实验需如此,分组实验亦如此。在试做的过程中,仔细考虑每一步操作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②坚持亲自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首先根据实验目的,选用合适的器材,一些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欠缺,我们可以根据身边的条件许可,在不影响直观效果的前提下做一些改、替。所谓改即在选择器材时,发现现有的器材使用不方便或效果不明显或组装困难,教师对其进行的或删繁就简,或增其功效或重新设计,使器材的功能更趋完备化,效果理想化。有时根据需要,教师也可大胆创新,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所需器材,以满足教学需要。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是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部分内容,是农林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创新思维,最终能运用化学实验方法独立完成测试分析任务[1]。作为大学期间第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开设为农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中药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后续专业实验课的开展打下基础。因此,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在农林院校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逐一进行讲解,演示实验涉及的仪器操作,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看,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只是按照实验步骤“照方抓药”完成实验,很难达到实验预期目标[2]。如何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进而发现问题以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重铬酸钾法测定亚铁盐中铁含量”是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中一个经典的滴定分析实验,本文以此为例探讨实验教学方式改革,以期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以设疑的方式指导学生预习实验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3]。为了引起学生的实验兴趣,避免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在实验报告上简单机械地抄一遍当作预习,在上次实验结束前,公布本次实验题目“重铬酸钾法测定亚铁盐中铁含量”,教师就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设定疑问。比如,滴定分析方法按照反应类型分主要有四种,即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那么这次实验内容属于哪一种滴定分析方法;滴定过程中使用的指示剂是什么;指示剂的作用原理、颜色变化;滴定前为什么要加入硫酸,使用盐酸是否可以;滴定时加入浓磷酸的作用是什么;重铬酸钾为什么能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能够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物质称作基准物质,那么基准物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预习本次实验、撰写预习报告。上课时教师就其中一部分问题进行提问,达到了巩固学过的理论知识、全面预习并深刻理解本次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的目的。

2学生演示、分组讨论实验操作细节

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调动和激发。本次实验涉及的操作有:一是使用电子天平称量重铬酸钾和硫酸亚铁固体药品,二是使用25mL移液管吸取硫酸亚铁待测液。完成本次实验的时间很充沛,而且这两个仪器的操作是前面滴定分析实验中练习过的,因此本次实验首先请学生自愿到前面来演示25mL移液管吸取硫酸亚铁待测液的操作,其他同学认真观看。然后全班分组(4人一组)讨论这位同学的演示操作是否有不规范的地方、怎样操作才是规范的。对于移液管的使用,从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这门课开始,教师就再三强调需要注意的细节,可是每学期期末还是有学生在操作时使用拇指来堵住移液管的上端出口。移液管的规范使用步骤中首先是洗涤。洗涤分三步,分别是自来水冲洗、蒸馏水冲洗和待测液润洗。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润洗吸取的溶液量大约是移液管容量的三分之一。接下来是吸取待测液,很多学生只顾着吸取溶液,吸完才想起没有试剂瓶盛装溶液。因此,在吸取待测液前先要准备好一只干净的锥形瓶。吸取待测液过程中,移液管下端要伸到试剂瓶待测液液面下1cm左右,控制洗耳球吸取溶液的速度,保持移液管中的溶液匀速上升。超过刻度线后即迅速拿下洗耳球,用食指堵住上端出口,再缓慢转动移液管,调整液面高度至刻度线。最后一步操作是转移溶液,需要注意的是移液管下端出口抵在锥形瓶的内壁,锥形瓶倾斜,保持移液管垂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挑出他人不规范的操作细节,反思自己,进一步明确规范操作移液管的具体步骤,使移液管的操作不规范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

3教师以提醒的方式指导实验过程

滴定过程是实验教学最重要的实验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我们采取的方式是以提醒为主,鼓励学生自己改正,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课堂的主角。例如,滴定管的滴定有三种方式,即连续滴加、逐滴滴加、半滴滴加。本次实验课上发现学生临近滴定终点时不会进行半滴操作,这时建议学生查找课本中滴定分析基本操作部分,也可以观看其他同学操作。通过观察、查找、独立思考这一系列过程,让学生自己掌握半滴滴加操作方法,从而加深印象。在接下来的几次实验课上,发现学生在滴定过程中掌握了半滴滴加的要领,操作十分规范。再如,溶解固体硫酸亚铁样品需要先加硫酸再加蒸馏水,以防止硫酸亚铁发生水解。有学生直接用蒸馏水溶解,发现自己的溶液颜色较其他同学有差别却不知道原因。这时教师间接提醒一下,如硫酸亚铁容易发生哪些反应,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教师以提醒的方式指导实验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及时总结实验情况并布置课后思考题

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规范实验操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无机与分析化学后继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4]。当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对全班的实验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醒注意事项,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掌握本次实验的要点,最后布置思考题[5],要求学生写在实验报告单上。(1)用二苯胺磺酸钠作指示剂,终点颜色为什么由绿色变为紫色或紫蓝色?(2)加有硫酸的硫酸亚铁待测溶液在空气中放置1小时后再进行滴定,对测定结果将有何影响?(3)为准确测得硫酸亚铁中铁的含量,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操作步骤?

5学生互相批阅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学生实验的全面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是基本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6]。实验数据处理是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注意有效数字和相关计算规则。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够测量到的数字,其不仅表示数值的大小,还是测量精确程度的反映,它的位数由使用仪器的精密度决定。本次实验数据处理中,有效数字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如使用滴定管滴定时,消耗重铬酸钾标准溶液21.20mL,学生容易写成21.2mL,忽略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固体药品重铬酸钾0.6020g,有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写成0.602g。另一方面需要规范的是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保留。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中,对于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一般要求浓度和质量百分含量的结果保留4位有效数字,相对误差一般保留1~2位有效数字。为了规范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提高撰写实验报告技能,我们采取学生互相批阅实验报告的教学方式。教师事先讲明批阅实验报告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尤其是数据处理部分。强调滴定管的读数要写到小数点后两位,而电子天平称量质量要写到小数点后四位。学生在批阅实验报告的过程中,要仔细检查有效数字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检查数据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经过学生参与批阅实验报告这样的过程,实验报告撰写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有效数字的使用错误越来越少了。

6结语

在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花心思策划整个实验过程,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实验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栾国有,刘俊渤,赵成爱.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1-2.

[2]赵桦萍,赵立杰,崔凤娟.让学生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堂的“主人”[J].化学教育,2016(12):27-29.

[3]徐悦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诱思探究”[J].广东化工,2006(5):102-103.

[4]张坤,徐静,宋少芳,等.提高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3):146-148.

[5]赵玉红,李欣,崔建林,等.维生素C含量检测实验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6):63-65.

篇9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预习;实验考试;实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77-02

无机化学实验作为大学新生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有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学会运用基本仪器测量数据和处理数据,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素养。如何才能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很多学生在高中期间,没有真正做过实验,一些高中实验是通过教师讲授完成的,学生没有实验基础;二是许多学生不会看书,因为高中教学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不够;三是学生本身不重视实验,由于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前的应试教育,只看理论成绩,不考核实验操作能力,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因材施教,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通过实验课前考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实验预习效果

只有做好预习,才能对实验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实验课效率.我们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并写好预习报告。针对学生不会看书,我们在课前讲授阶段,出1~2道题进行考试。考试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同时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考试成绩记入期末总成绩。比如,在做溶液的配制时,我们会考如何配制100ml 6M NaOH溶液?因为配制方法在书的下角标已说明,很多学生在预习时却没注意。在做气体密度法测定CO2分子量时,我们会考本次实验最少需要称量几次?在做硫酸亚铁铵制备时,我们会考减压过滤时滤纸剪多大合适?在做气体摩尔常数测定时,我们会考气体常数R的国际单位是什么?等等。因为一些学生在预习时不注意细节问题,虽然考试题非常简单,却答不对,得分很低甚至零分。考虑到学生总是得分很低,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也会偶尔考书上的预习题,学生一般都能答对,进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在做锡、铅、锑、铋时,我们会考设计分析铅丹(Pb3O4)组成的实验方法。这样做,虽然给教师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是,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越来越重视预习,效果也越来越好(见统计表)。有些学生采取集体预习的方式,互相讨论,通过讨论明确了实验原理、过程、影响因素。通过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深刻理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实验水平和实验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合作的重要性。

二、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讲授过程中,针对学生没有实验基础,基本操作我们都是采取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在做硫酸亚铁铵的制备时,我们把蒸发皿放在水浴锅(烧杯)上,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水浴加热蒸发浓缩是怎么回事。在讲减压过滤时,启发学生为什么滤纸要比布什漏斗的内径小。用酒精洗涤晶体时为什么要关闭真空泵?时刻提醒学生不断思考。我们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要用你的大脑去做实验。在学生具体操作时,我们不厌其烦,耐心指导,甚至对个别学生要从划火柴教起。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也想了许多办法。因学时有限,没有开设玻璃工实验,我们安排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一些简单的玻璃工,使他们多掌握一些实验技巧。一些实验,存在个别药品短缺,我们也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实验进行下去。比如,在做验证PCl5水解产物实验时,实验室没有PCl5,我们就让学生用5滴盐酸1滴磷酸混合物来代替PCl5水解产物,保证了实验的进行。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对设计实验我们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比如,在做氯化铵制备时,学生可以用加热法、冷却法或两种方法同时进行,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经过我们耐心地指导,学生的进步非常快,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实验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我们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非常严格。除第一周实验数据没有量化要求外,其余实验数据都有误差要求。我们要求学生真实的记录实验结果,并一再告诫学生:你的实验数据做坏了没有关系,找出原因,重做,老师也会一直陪着你,但绝对不允许更改实验数据。事实上,不管学生做实验做得多晚,我们都毫无怨言地进行指导监督,所有实验数据必须在实验室处理完毕并登记,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四、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批改实验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的总结,即要反映实验结果又要求真实性。由于是大一的学生,学生没有写过实验报告,尽管我们在第一次实验课中已经讲授了如何书写实验报告,但是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在批改学生实验报告时,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当面批改实验报告,及时给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及如何改正。最初几周,几乎每个学生都存在问题,随着实验的进行缺点和错误越来越少。(见统计表)这种方法对教师来说很麻烦,但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好。

五、改革实验课考核方式

以前实验课成绩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及实验操作三者综合来确定学生的实验成绩。现在实验课成绩是根据实验考试、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及实验操作四者综合来确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这样就更加客观和公平了。

多年的实验教学使我们认识到,对于大一的学生,教师只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他们就会以最大的进步来回报你,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高敬群,张向东,邓敏,王建平,齐立权.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的探索[J].化学教育,2001,(1).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学;演示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13-01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实验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便于学生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事物。它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况且,物理还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物理实验教学非常重要。

二、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教科书物理实验主要有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探究性实验、课外小实验等四类。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操作的实验,它能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产生的效果。温度计的用法就是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是课堂中嵌入的学生需要操作的实验,它能使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得更仔细,或者对器材的使用更熟练。用天平测量小物块的质量就是学生操作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实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一节就是探究实验。课外小实验是课后的补充实验,它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1、认识有偏差

教师对实验持以下三种态度:第一,实验不太重要,实验的结论才重要。持这种认识的教师比较少,况且很多地方都已普及了物理实验教学。第二,认为实验很重要,但却忽略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注重结论。持这种观点的教师比较多。第三,确实认为实验非常重要,但由于准备费时费力、课堂调控难度大、效果不见得很好等原因,所以不愿进行实验。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很多。

2、准备不充分

平时教学工作忙碌,教师也不太注重实验教学的准备,上课急匆匆拎着器材到教室,很难保证实验的成功率。一位教龄17载的教师说他从来没有做成功过用硝化棉压缩仪压然棉花的实验。其实这个实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活塞的密封性和硝化棉的质量,普通棉花(或长时间放置的棉花)是不容易被压然的,当然活塞压下的速度越快越好。

3、要求不严谨,忽视了实验的探究性过程

学生通常都是用准备好的仪器来进行实验的,使用哪些器材、怎样操作、老师往往都有提示,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基本一致,学生在“被提示”的环境中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高度一致”。师生们交流讨论的机会减少,“修改数据、以便得出结论”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严重违背了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实验技能监考中,学校原本提供的两节旧干电池根本提供不到3V高的电压,而学生用滑动变阻器分压后仍然“测出”了“3V0.1A”数值。

4、课外实验落实不够

不是每个教师都重视并落实课外实验,家长也认为做课外实验费时费力,学生回家的实验器材准备也有难度,因而课外实验很少落到实处。

5、实验报告撰写不规整、欠严谨

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被动”的填写《实验报告手册》,缺少了自己的思考,实验报告撰写也是基于步骤记录式的,实验思路、数据分析和结论归纳等环节做得不够好。

三、新课标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课标中提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等理念。新课标要求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要做好外,可适当增加少量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小实验。它对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很有原则性的,而且着重于技能目标对知识目标的辅助作用。实验教学的要求在三维目标中均有所体现,并且要求也比较具体。主要以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内容标准的三级主题中,也有明确的规定。

1、三维目标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到: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到: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到: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提出问题环节: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环节: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环节: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分析与论证环节: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3、内容标准三级主题中对实验教学要求具体

例:声和光

(1)内容标准。①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因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