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常用实验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常用实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常用实验方法

篇1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运用一定手段(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即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然后综合解决的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常用于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教学,我在“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首先确定研究对象是电阻,之后选取长短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金属丝,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然后确定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导体的长度,研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接着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大小,探究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最后将这些单一关系综合、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得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经过认真的分析,学生掌握了这一探究方法的精髓。在欧姆定律的实验教学中,我用这一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了怎样研究I、U、R之间的关系。

二、对比法(比较法)

“比较”即找出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可以很快认识新事物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比热容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装置,来判断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用同样的电热器加热,测出它们的温度升高相同值时所需通电时间不同,也就是吸收热量不同;同样的加热时间,它们升高的温度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但温度变化不同的物质的特性――比热容,使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顺利理解了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我用同一支锡制牙膏壳,先做成盒状放入水中,牙膏壳漂浮于水面,然后把牙膏壳挤成一团放入水中,结果牙膏壳沉底,通过对比得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对比学习不但使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学习掌握起来十分容易,而且印象更加深刻,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三、类比法

类比是指在新事实与已知事物间具有相似的方面作比较。它能启发和开拓我们的思维,能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是提出科学假设和探索新理论的重要途径,它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对学生物理的学习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教材中用橡皮绕绳运动与月亮绕地球运动作类比引入引力;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将电压类比为水压来认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很抽象,规律的总结也不容易理解,课本中用蚂蚁沿着电流爬行说“N极就在我的左边”,猴子用右手把螺线管夹在腋下,说“如果电流沿着我右臂所指的方向,N极就在我的前方”来类比……这样把晦涩难懂的理论具体化,学生被生动的图像和有趣的类比所吸引,学习物理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效果是明显的。

四、变抽象为具体和理想化法

变抽象为具体指分析概括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与熟悉的事物或知识联系起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含义。例如大气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气压产生的现象来认识它。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电流时,对导体中有电流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小灯泡发光,发热)来确定是否有电流通过;在研究大气压的值时,用水银柱高所产生的压强来研究大气压;由小磁针N、S极指向偏转,可以知道磁场的存在、强弱和方向;通过扩散现象,可以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在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等等,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科学的理想化绝不是无根据的幻想,而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超现实的认识。客观存在的复杂事物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处于多种条件下,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并不是所有性质和条件都起同样重要的作用。我们为了能更加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性质才使用理想化这一分析问题的方式。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教师必然要忽略一些次要性质,因此在实验探究时,应该对一些理想化条件加以限制。例如在杠杆一节的教学中,为什么使用的杠杆是一根粗细均匀的直杆,用线把它的中心位置悬挂起来的目的又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确实验用的杠杆可以看作理想的轻质杠杆,杠杆只受到动力和阻力作用,这样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问题就简单化,很容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理想实验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根据逻辑法则,对过程作进一步的分析、推理。伽利略通过对于一系列实验的分析,并进一步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一推理为牛顿的第一定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师运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篇2

【关键词】加强 物理 实验 促进 能力 发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它是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施新课改后,中考物理试题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在实验中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因此加强对物理实验的复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发展的核心就是强调自我的发展,而意识决定形态,由此可见,在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有无自主发展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只起着媒介作用,而能否完成自主发展能力这一复杂的内化过程,最终还得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依据课程标准,抓好物理实验基本知识的复习

1.认真仔细研究中考说明书,全面把握中考的方向。中考说明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中要考查的知识点制订的要求,全面了解说明书对教材中实验的考查要求,这样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2.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提高实验基本技能。当前中考对基本仪器、仪表的考查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选择仪器(含量程)入手;二是从仪器的使用规则入手;三是从仪器、仪表的读数入手。复习时可采用对比复习的方法,找出异同点,加强记忆。

三、理清实验题型的复习教学

1.估计、估算题。近年来估算类试题在各地的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成为中考新宠。试题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估算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长度、速度、时间、温度、体积和容积、质量和重力、温度和热量、压力和压强、功和功率等,此外还涉及一些估算方法类题目。

2.电学实验故障分析。初中物理电学故障只有几类:短路,断路,电流、电压表正负接反,电压表串联,滑动变阻器接成了定值电阻或接成了导线(接短路了)。

3.科学方法。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理想实验法、转换法、类比法、归纳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用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4.情景信息题。如奥运科技、航天技术、汶川地震救灾、雪灾防治、火车提速等,都可能成为中考的题型。

5.开放性试题,开放型实验题。这类问题往往答案较多,解题方法多样化,要选择简单明了的答案进行回答,回答时要有清晰的逻辑并使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求解开放型实验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6.对实验过程的评估、对评估类问题的解答。从实验元件选取、实验操作、实验推理、实验方法等入手,根据平时实验的要求,看是否违背实验规则,从而来评估方案、结论是否正确。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思路的条理性,要按自己平时做实验的顺序,逐项分析对照,就不难发现问题。

7.科学探究。随着科学探究内容写入物理新课程标准,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当前中考实验的重要考查内容。按照课标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学生应掌握的科学探究能力有提出问题能力、猜想能力、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前五项能力是中考实验命题的着力点。

8.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在近几年中考调研试题中已经出现了这类题,应注意复习。如自制测力计、自制密度计、自制天平、自制潜水艇模型等。

四、师生互动,探索有效的、多样化的实验学习方式

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也要注意加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要让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示范者,特别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基于不同的学习对象和不同的实验环境,探究的实验课堂可以采用自主活动、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自主活动是指通过学生自觉地参与实验活动,确定实验目标,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监控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从而完成实验任务。活动过程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实验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五、研究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答题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答好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从题型上看,主要是填空、问答、作图、科学探究中的交流合作与评估等几个方面,复习时可以精选习题让学生练习,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书面表达要用词规范准确,叙述合理。

篇3

关键词:渗透方法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03-02

前言:在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当中,一直存在着重视知识而忽略教学方法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学习,同时本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以后的学习帮助较小,在目前教育体制的改革下,通过相应科学方法的渗透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1.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1 观察法。作为最直接最基础的物理教学方法,观察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对比观察法、有意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由于初中物理教学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所以说,观察法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各个阶段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物理知识的引导观察,使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同时在原有物理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对差异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观察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观察法需要注意根据学生观察能力的实际情况来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感知性、观察的关注性、观察的关联性以及观察的创造性,在对这些方面进行实际的分析之后,才能结合初中学生观察水平的现状和所要学习知识的主要内容,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1.2 实验法。实验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物理是一门偏重实验的学科,只有在不断的实验当中,才能对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一般难情况下,这样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间接测量法,主要运用到声音的产生原理、平面成像规律研究和响度振幅关系研究当中,另外是实验推理法,主要运用到牛顿第一规律的研究和声音传播介质的研究上;控制变量法主要运用到密度概念、压强概念、速度概念和电阻概念的研究当中;最后是实验归纳法,主要运用到二力平衡条件、扛杆原理、光的折射定律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研究上。

2.下面对实验归纳法和理想化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2.1 实验归纳法。实验归纳法主要指的是在经过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大量观察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资料,然后根据这样的资料来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来寻找出其中的实验规律,得到相应的结论。一般情况下,这种实验归纳的主要特点是实验在前,归纳在后,归纳是在相关物理实验的研究下才能进行的,主要应用在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物理规律的成立上面,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实验目标进行明确,其次是对实验步骤进行确定,最后是做好全面的记录和观察,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能得到有效而准确的信息资料,以此来对物理规律进行研究。比如说在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实验归纳法来对成像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首先是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观察,学生发现在利用放大镜看书的时候,文字呈现出放大的现象,但是从放大镜中看远处的物理却变小了,由这样的观察可以引发出相应的问题,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物体的位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这样的问题和假设,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在对实验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物距分为三个区域,然后在这样三个物距当中,分别进行实验和观察,得出不同物距下像的正倒情况、像的大小、像距、想的虚实情况和成像物体的实际位置,通过相应的实验,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和观察,根据这样的数据,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研究,以此得出相关的结论。

2.2 理想法。理想法也可以被称为推理法,针对物理教学的主要特点,由于物理学习的许多变量不能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说这种方法比较适用。理想法其实是一种科学抽象方法,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相应实验或者问题的实际需要,为了突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对其中的部分条件进行排除,以便在理想化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从而创作出相应的物理实验模型,并且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来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或者规律进行探究。在初中物理的实验研究当中,这样的理想化方法比较常用,最常见的是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其中的摩擦力进行忽略,以此来对其中的物体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比如说,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教师用手推小车,手离开,而小车没有停止运动,从这样的现象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也就是说在物体不受力也能持续运动,并且得出摩擦力越小,小车的滑动距离越长的假设,最后进行理想化推理,教师准备三块摩擦力不同的平面,然后在同样的力度上来使小车在平面上进行滑动,根据滑动的实际情况,猜测如果处于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小车将会不停的运动下去。通过这样的理想化实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物体的运动现象,来对物体本质进行认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物理研究意识。

结束语: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所以需要在相应物理知识的基础学习上,进行渗透方法教育,使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应的实验结果相互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对物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桂珍. 初探初中物理探究教W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J]. 科教文汇, 2013(24):153-154.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理念、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虽然整个教育改革正往“结合实践,关注科学探究,重视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教学效率不够理想。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为例,教师缺乏有效的实验探究教学策略,不能很好地把控课堂,致使实验教学仍然停留在按部就班的机械操作上,失去了探究教学的意义。如何帮助教师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1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概述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是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物理知识、实验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深入地学习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教学模式。在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的是学生的导师与合作伙伴,相较于灌输式教学,则更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积极性的引导,以及凭自身的知识经验与学生一同探究学习,而学生则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在探究学习中自主地提问、探索分析、交流合作、总结乃至最终的体系构建,并完善自身能力。相应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是多维度且开放式的。

2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重要意义

2.1激发、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物理实验探究的教与学其实是一个提出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提出问题的过程,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得以体现,最终问题的解决无疑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他们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2.2加深学生的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物理学习成绩:学生物理实验探究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考认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基础上。学生在大量的观察、实验、调整、分析、总结的过程中,会自主的对物理知识和规律进行对照、验证以致最终的牢牢掌握,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习成绩。

2.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实验探究的教与学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参与并处理完成各项操作和挑战。当学生完成整个实验探究时,往往已经学会了设计动手、观察分析、反思交流、数据处理、总结演示等等,这恰恰是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

3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分析

3.1激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为学生创设物理条件和问题情境,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物态变化”章节,可以通过动态视频呈现冰块融化但天平未发生倾斜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各种物态变化与质量的关系。其次,教师应联系学生生活趣味,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并提出问题。比如在“运动和力”章节,为了让学生探究力的相互作用,可以让学生自制弹簧车,如图1所示,那么当烧断细线时,小木块和车将如何运动?

3.2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合理的猜想与假设才能帮助学生找到下一步探究的方向。为避免学生不够自信、大胆,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团队讨论、头脑风暴的形式共同进行猜想和假设。当学生无从下手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精心地设计问题,分层次、启发性地为其“牵线搭桥”。

3.3合理“收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由于初中生在知识和探究能力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阶段,教师应该拿捏好“收放”的程度,一方面,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限定范围,并提前向学生传授一些实用的实验方法以及常用设计思路,帮助学生适当降低实验难度,避免探究过程过于盲目无助,另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小组讨论及与学生的开放交流,不做片面的评价,而鼓励学生大胆常识。

3.4根据实验方式,多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改进:如果实验演示本身在时间上要求较长或者场地有所不便,可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呈现,效果更为直观。比如“噪音的危害和控制”,就搜集网络上的噪音污染和验证实验,剪辑重组后让学生观看。如果实验操作中存在认识误区,应及时调整操作方式。比如“用覆杯实验验证大气压强”,若学生误认为纸是被水粘住而产生实验现象,就可用漏斗和橡胶管再次操作。

3.5在分析论证中引导学生思路,组织实验评估与交流:教师在这个阶段要结合学生最初的猜想假设,重点关注学生的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方式、对比情况、论证的思路与结论,并从学生自我评估、组内评估、教师评估三个维度交流评价实验探究的过程,最后创建课堂课后交流的平台,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总结实验探究中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4结束语

目前,仍然有许多学校、教师更为关注学生的应试水平,甚至认为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对探究教学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学策略的不足和实践应用的匮乏。有效的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对学生的物理成绩,均能发挥显著的作用。因此,唯有深入研究教学策略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分析、升级,才能令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孙纪春.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解析[J].文理导航(中旬),2015,(4):41-41.

[2]王浩.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想象和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1采用赏识教学,多角度接纳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说,学生向教师学习,是为了习得知识,不如说,是为了学习如何做人。学生手中拿的是课本,但面对是教师。教师与学生能否顺畅的沟通,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学好这门课程。任何学科的教育,其实都是以情感教育为先导的。不能想象,一个与学生感情不融洽的老师如何能够教得好。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爱。这是一种人性的本能。学生也不例外,因为年龄的限制,他们无法更多地与外界沟通。他们呆得最久的地方,是学校;最经常面对的人,是老师。如何在每一节课中,使学生能够最多地体会到“爱”与“关注”,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注意引发学生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就有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向让自己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希望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所以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轨道去设计问题,并引导,这种做法实际阻碍了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发展。当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时,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不马上否定,而是先给予多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获得的。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因此教学中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解决问题能力。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课堂教学上除重视课本中的探究活动,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比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或者进行社会调查,比如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来源等。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1获取信息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多阅读,注意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或通过互连网,利用百度、谷歌等强大的搜索功能上网查找,培养学生的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资料、信息都注意收集,最终“厚积而薄发”。这样,各种资料的积累有利于开展探究活动,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2提出问题能力

学问,要学必有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要进行探究活动,也必须提出中肯的问题。要求学生预习,并时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

3在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要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 当堂实验 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应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注重科学探究和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問题。有初步的提出問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問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求,是每一个物理教师都需要认真考虑的問题。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小组合作,当堂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一、“小组合作,当堂实验”的提出及内涵

所谓探究,就是在一些已知的基础上,去探索、考究未知。在物理教学中,就是根据一些现象和事实,去寻求引起这些现象和事实的规律性的东西。新课标和教材都非常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设计了小探究,共19个,还设计了14个大探究,供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规律。学生愿意做也有可能完成探究实验。同时,由于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长,有的学生智力好,善于发现問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看到什么都很快能掌握操作要领,有的学生善于表达,有内容他就说出来,能正确表达一个过程和现象。怎样能更好的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当堂实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問优势互补进行探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他们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加强,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就是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互有专长。遇到有探究的内容,利用小组成员的不同优势和特长使每个小组都能顺利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使每个学生的脑、手、眼、口都充分被调动,通过学习其他组员的长处,使不同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当堂实验”就是能够在课堂上完成探究实验都放在课堂上进行,能让学生亲自做的老师不做,真正把探究作为学习的重要方法应用到教学中。

二、“小组合作,当堂实验”教学的操作方法

1、巧妙分组。在每学年刚开学时,先对每个学生都要认真的考查和分析,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特长。看看那些学生脑子灵活,那些学生好摆弄小东西,那些学生的语言表达好,都要心中有数。然后再对照学生問的相处的人际关系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以3—5人为宜,太少有些实验不能进行,太多则有些实验不能让每个人都动手,有些人不能参与,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分好组后要明确小组成员要互助,合作,要共同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团结意识、集体意识。

2、恰当选择探究内容。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都可作为当堂实验探究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实验的内容。例如,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会测量一些基本物理量,会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那么就应该当堂实验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相关仪器的使用和选择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相关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例如,八年级刚开始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学生第一次在实验中用温度计,将不同的温度计拿进课堂,过教学边实验,学生测量不同的水的温度,很快就掌握了温度计的选择和使用,为以后的测量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当堂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对照不同的电路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探究时,增加了“两表”的使用次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2)课本上安排的小探究全部当堂完成,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小探究实验和教材上的做一做,可以改为当堂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当堂实验教学。再如,凸透镜成像的探究,由于放大镜焦距短,便于观察,都可以让小组合作当堂实验。还可以将教材上的部分大探究改为小探究。如探究物质的密度、探究凸透镜成像、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机械的机械效率等,都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研究。

篇7

控制变量法是指适时恰当地控制对我们所要研究的物理量相关的或有影响的因素、条件,在众多的会引起物理量发生变化的因素中,只让要研究的因素发生变化、发生改变,观察物理量会如何随着这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让其他的暂时不研究的因素保持不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控制变量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下面就控制变量法和自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体会进行阐述:

一、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多数物理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想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熟练运用物理规律,就必须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物理学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办法,即把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而控制变量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得到了特别广泛的应用。许多物理概念或规律的探索和推导,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控制变量法不仅仅是用来探究物理规律,同时也是用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好帮手。

二、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在实验探究中,运用控制变量法能有序地分解和呈现问题

在物理探究实验中,如果影响某一物理量变化的因素比较多时,那么要研究这些因素的变化对该物理量是否有影响时,就需要使用控制变量法去研究,将复杂的、多变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变量问题,将多因素的、抽象的大问题,转变为直观的容易操控的小问题,转化为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测量数据的深入研究、分析判断、总结归纳,最后找出这个因素跟我们想要研究的物理量是什么关系。

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先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联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在这种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有序地分解和呈现了物理问题,帮助学生对影响物理量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研究。这种探究思路非常清晰,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设计和完成探究。

2.在习题中,运用控制变量法,能帮助学生迅速确定解题思路

控制变量法除了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外,还常用于比较物理量大小和分析、解析实际问题等。而且物理中考试题中有关控制变量法的考察是必考题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举一些有关控制变量法的试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点去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习题中的物理问题,使学生能熟习这类解题方法,从而有目的去应用这种方法解题和规范作答,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正确率。

同一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这种试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进行评价的能力。怎样才能比较出两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我们知道,在压力相同时,摩擦力越大,物体的接触面越粗糙。因此在设计本题的实验方案时,首先要保证压力相同(控制量),可将木块和铁块叠起来解决,木块在下铁块在上叠放匀速直线拉动弹簧测力计,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1;再将木块在上铁块在下叠放匀速直线拉动弹簧测力计,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2,进行比较说明。

三控制变量在中考实验题中的实例

密度概念是整个初中物理中重要概念之一,每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围绕密度概念做足了文章。如冰水互换后其质量、体积、密度的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两块砖合成一块后的质量、密度的变化情况等等,常常写试题来考察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密度有三种方式:

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大的,其物体体积就小。

2.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大的,其物体质量也大。

篇8

关键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验方法

G633.7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勇于探索、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作为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角色也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 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一、采用“合作参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的方式”的培养程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能力形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因此,应根据循序渐进与分层递进的原则,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合作参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自己做”阶段标志的培养程序,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实现科学化、系统化。

1.以“合作参与”的方式帮助学生自觉的学习之路

初二学生刚学物理知识,对物理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并且喜欢动手做实验,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的实验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通过实验探究使他们体验到了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兴趣,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到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入学生走上学习之路

物理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这是物理教学界的共识。因此如何增加物理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本人创设了“趣味实验”、“课后小实验”等新的物理实验形式。

“趣味实验”系列: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如声现象中的“木条听诊器听心跳声”,“土电话传声”等等。

3.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的方式鼓励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 。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让学生多动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课本上有压缩体积的演示实验,而没有降温液化的实验,我让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呵气,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让学生多动脑,观察实验可以使W生了解物理世界丰富感性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观察物理现象的条件,指导他们的观察方法,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的爱好和习惯,不断提高他们的敏锐性、深刻性、精确性,逐步形成较强的观察能力。

二、物理实验要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要害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会影响学生初中乃至高中物理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他们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学习,而不善于学习抽象的内容,初中物理概念是进行物理思维和运用物理方法的基础,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抽象概括的产物,因此教学中要采用大量学生已具备的感性知识,对缺乏感性熟悉的则配备演试实验,并用浅显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思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

三、从“学会”向“会学”的教育方式转变

现代教育不但要教学生学会物理,而且会学物理,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把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新知识,如何解释各种物理问题,做到举一反三。因此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要抓住“观察、操作、记录、 分析 、整理”。

对实验现象与事先预想的不相符时,教师应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利于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能力。

四、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学法的指导以实现创新

广泛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发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能根据典型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如常用的“间接测量法”等,我们可以考虑设计用相似的目的、手段、过程、结果等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实现创新。

五、正确看待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创新

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能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图形和动画表现形式及强大模拟功能而使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引发兴趣,进而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多媒体这种优势,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独具特色。

总之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创新,教师要善于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起学生不理解其中道理不肯罢休的求知欲,努力使物理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天地。

篇9

1 发展自主个性,启发创新潜能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自主学习的根本是张扬个性。创新与个性是相伴而生的,只有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时,创新潜能才会开发出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针对初中生年龄特点,应该创设物理探究教学课堂,可以给每个学生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得到启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设计。学生的活动是多样的,有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原理进行设计,有的学生借助实验器材进行设计,有的学生根据以前所做的一道作业题进行设计,有的学生根据教材的目标进行设计,这样这么多自主开放的学生活动是生动鲜活、富有创造性和张扬个性的,学生的创新潜能会在这么多学生探究活动中得到展示和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启发。

2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内在的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物理教师应抓住初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怎样能深刻理解物体的惯性?可以通过实验探究,也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加以体验,比如: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时刻的感觉。这样将会把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加强实验教学,训练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试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简介测量的试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试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4 重视合作探究,养成创新习惯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4.1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事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而造成的心理影响。

4.2 探究活动的选择

物理课堂要设计许多探究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选择那些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课题,对于达到这样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可以是包括所有要素的探究,也可以是只包括部分要素的探究。例如,“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问题已经有题目明确给出;“研究电磁继电器的原理”中猜想和假设的特征并不明显。对学生来说,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难度是不一样的,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熟悉探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十分必要。

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应该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因此在学习初中物理的最初阶段,应该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可以在容易出现困难的环节给予提示;而后逐步深入,最终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认识。

4.3 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习惯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的形成。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不应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要分组进行,每组两到三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一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在交流及探究的其他环节上,要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要有充分的根据。

5 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创新教法

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加实验活动。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篇10

关键词:实验农村物理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C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培养出会动手,会创造,会创新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趋势。然而要培养出这种会学习,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离不开实验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科学探究,我们要通过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填鸭式的理论知识,最后导致学生虽然每门科目满分,走上工作岗位上却不知如何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通过实验课教学,我们大致分为四步:观念的改变;研析实验;研读学生;改进实验。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最后具备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观念的改变

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从观念上,思想上着手,不管是学校的领导,任课老师,还是参与学习的每位学生,都要从思想上进行改变,作为学校的领导,一定要配合相关实验设备的补给,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教学,不要重心仅仅放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老师,确立好“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不要纸上谈兵,以教学成绩为主,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把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教学目标,通过设计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定要提高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实验的兴趣,通过课堂实验掌握理论知识,通过日常的生活发现物理,发现物理实验的魅力和意义。

二、研析实验

研析实验的主体者是我们站在一线的老师们,教师们要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教学改革,注重平时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积累实验案例,肯花心思,花时间为学生设计一节理论明晰、具有创新实践的实验。对于课本上的每个实验,尽可能想到学生的日常用品来完成该实验,这样浅显易懂,容易接受。那么教师课前准备就尤为重要。对于探究式的实验,教师要事先从图书馆或者网上等信息源查询相关的实验案例及实验知识,充实自己,对各种实验结果,实验方式,实验注意事项等有一个把握,做到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整个实验的知识结构网络,抓住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实践性研究中要不断地提出实践方案,再进行教学实践,对存在的问题逐步加于改进,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不断地优化实验。

三、研读学生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研读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了解实验的原理,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大胆猜想,大胆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最终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要想提高农村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必须要做好引导作用,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操作。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实验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以及加强和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协作的能力,通过自己的能力逐步得出实验的结果。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接收能力,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使每一个学生能对每个实验产生好奇产生兴趣,促使他去寻找获得每个实验的结论结果。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对他们有更多的耐心,让他们也逐渐体验到实验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改进实验

在课前,教师要注意实验教学的模式,摒弃一贯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真正能够参与其中,独自完成的实验,哪怕学生能力不够,把实验设计的简单些,而不是觉得农村学生实验能力不够,实验设备也不足,敷衍了事。在课后,教师要注重实验的创新。结合学生的学习结果,实验结果对实验进行改进,对于难度低的小实验,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发现实验,发现实验素材,比如把身边丢弃的空矿泉水瓶、小蜡烛头,电线都利用到我们的物理实验中,使学生感到物理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比如在讲折射的时候,我们把筷子放进杯子里面,看到的为什么筷子被折弯了?又比如在讲浮力的时候,我们把乒乓球放进杯子,然后往里缓缓的加入水,开始乒乓球沉底,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乒乓球就浮起来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浮力的来源,产生浮力的原理。当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种小实验的时候再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感觉我有能力完成一些实验了,但是一些难度大的实验还需要我去探究去摸索,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对实验的自信和兴趣,又能养成自己动手探究摸索的学习能力。为了实现农村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应用现代的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具有物理实验个性化的指导实验,不仅交给学生科学的理论知识,更让学生掌握每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探究能力,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能力,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对每次的实验进行一次教学评价,教师通过教学评价,结合科目特点改进实验方式方法。同时,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切合学生实际能力,以学生为本,把强化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作为导向。真正的做到提高实验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昭伟.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