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给人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音乐给人的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古典音乐的简介
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皇帝,《吕氏春秋仲勇记古月篇》曾记,皇帝令伶伦做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至昆仑之阴,取竹之邂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但是,经过无数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远远超过了皇帝所在的岁月。在河南所发现的古音乐仪器16支骨笛,据考证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见中国古典音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自有音乐的创作以来,经历无数音乐家的变更和创新,中国古典音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体系,在世界上拥有奇特的风姿,因其古典优雅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奇异多变的演奏形式,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音乐从其概念上讲,是区别于古典音乐的。广义的古典音乐指的是西洋古典音乐,其复杂多变的创作技巧以及蕴涵的深刻内涵,有别于民俗音乐。而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它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民族风俗、思想内涵和文化精髓。在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指引下,音乐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高雅、静谧的内在美,其中蕴含的思想是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古典音乐中的古典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音乐是利用文字来记谱的,宫、商、角、徵、羽与简谱中的1、2、3、5、6相对应,而在周代时形成七音阶,新增变徵和变宫虽然七音阶早已经形成,但是古代的音乐形式中多以五音十二律为主。在《诗经》《楚辞》以及之后的唐宋诗词元曲等,都具有相应的谱被乐队所演奏。但是,由于时代原因,演奏音乐的艺人几乎都处于社会的下层,如宫女、舞女等,因此,音乐才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和流传。所以中国古典音乐是与中国古典文化紧密相连的,它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诗情画意的美,音乐体现的意境较之文学而言,增加了音律的听觉效果,更能引起人们心中的情感和共鸣。诸如《关山月》《陇头吟》《阳关曲》等众多诗词,也作为民歌而广为流传,并以琴歌的形式得以保存。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征,某些词艳曲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中国古典音乐从旋律与和声来看,是追求旋律和节奏变化的。其形式就如同旋律勾勒的中国画,清新自然。同时中国古典音乐是古人情感之音的写照,如对恋人的思念之音,对自然生命的向往之音,对祖国山河壮丽雄伟的感叹之音等,无不体现了古人心中的情愫。然而,古典音乐与古典文化相通,都蕴含着古人浓厚的山水情結,因此,古典音乐总给人一种蜿蜒动听、细水长流之感,一些琴瑟合奏或独奏中,虽然没有惊人的场面,然而却是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在音乐中能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如遇知音般难舍难弃。而正是这样一种心灵上的艺术,使人们通过音乐能够体悟到自然之音在心灵深处的回旋和萦绕,意蕴深长,难以言表,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莫过于此。就如静水深流,意蕴在婉转流淌的同时,蕴含着不可言说的激情,平淡中透着新奇。
三、古典音乐中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篇2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分析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概念
中国古典音乐是众多音乐形式中的一种音乐类别。中国古代的音阶分为:宫、商、角、变微、徽、羽、变宫,称为七声音阶,就是现代音乐中的C、D、E、F、G、A、B。七声音阶通常以雅乐和燕乐作为主要载体。通常在宫廷的祭祀活动或者朝会仪礼中会采用雅乐。雅乐起源于我国周代,起初用于祭祀天地、祭祀祖先、宫廷朝会、军事大典等。燕乐指的是在中国隋唐时期到宋朝时期的宫廷宴请所用的歌舞音乐,具有很强的娱乐欣赏性,又称宴乐。宴乐由声乐、舞蹈、百戏、器乐等几种音乐形式组成,其中舞蹈、歌唱音乐在隋唐时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燕乐中的乐器有箜篌、方响、筚篥、羯鼓、琵琶、笙、笛等。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
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通常具有抽象、深邃和虚幻的特点,可以使人体悟到真实的高山流水、山竹花鸟,随着缓缓的音乐应运而生,通过这种深邃的音乐可以将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显现在人的眼前。那种说不清、道不尽的唯美感觉,就是中国古典音乐所崇尚的一种淡泊、典雅、含蓄、委婉之美,也是中国古典音乐独具之美。中国古典音乐注重的是心灵和心理上的感觉,就是通过音乐将生命的体验和领悟表现出来,最能体现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生命意蕴。中国古典音乐,无论是在心灵上亦或是在感情上,所崇尚的都是一种同大自然的交织相应,显现的都是诗情画意般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音乐注重对情感的反映,通过乐曲可以使听众得到一种主观上的感受,通过乐曲也能够展现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人类情感世界。中国古典音乐通过作曲者对情感的捕捉,再配上旋律、声调、词、曲等综合形式,把作品呈现出来。中国古典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声调、词曲等元素的变化展现作品的内涵意境所在。中国古典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听众在听觉和感官上得到一种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的意境感受。
二、钢琴演奏的分析
(一)钢琴乐器的表现力
钢琴是众多西方乐器中演奏的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之一,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演奏起来非常引人入胜。没有任何一种乐器,可以独自将宏大的气势表现得丰富多彩、绚丽辉煌。钢琴的音域很广,可以达到6到7个八度,通过力度由弱到强的变化,表现多彩的变化,足以同一支交响乐队相媲美,钢琴演奏者可以独自一人通过钢琴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作品,塑造一场生动的画面。
(二)钢琴演奏的音色特点
在数以百计的音乐弹奏中,钢琴演奏具有其独特的美学效应和发音特色。钢琴具有独特的如歌般的清脆悦耳的灵透的音色,可以将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钢琴的演奏,要求必须具有纯熟的弹奏技艺,加上演奏者对于音乐深层内涵的理解。钢琴演奏出的音色时而优美甜蜜,时而咆哮愤怒,时而微微细语,时而奔腾豪放,其音色的变化具有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延展性。钢琴所独具的音色之美,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和仿效的。
三、中国古典音乐同钢琴演奏结合所产生的美学效应
通过中国古典音乐同西方乐器钢琴的结合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音乐——中国钢琴古典音乐。中国钢琴古典音乐同以往所说的单独钢琴音乐不同,同单独的中国古典音乐也不同,它是一种通过钢琴所演奏出的中国古典音乐,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是一种东西方的艺术相互结合所产生的结晶。中国古典钢琴音乐演奏具有极强的复杂性,演奏者除了要对音乐深入理解,还要在演奏时极为投入,把握和领会中国古典音乐真正的灵魂及内涵。只有把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发音极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弹奏出极具中国神韵和静雅风格的中国古典钢琴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同西方的音乐,在情感和意境表达、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中国古典音乐追求的是“神”“韵”“意”的传达和表现,音乐所要展现的是意境和内涵。通过与钢琴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弥补中国乐器所演绎的不足,更好地将中国古典音乐通过钢琴的音色表现出来,完美地展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
(一)对于意境美的表达
钢琴具有极为立体化的音色,可以将中国古典乐曲的意境很好地诠释出来。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无法找到纯粹的写实之物,大多是用来歌咏和抒情之作,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借情叙景,都是一种在心理上的感情抒发。下面笔者以几首作品为例,对中国古典音乐用钢琴弹奏表达意境美做更深入的分析。
1.由王建中改编的现代钢琴曲代表作《梅花三弄》通过改编之后,使人们可以透过音乐感受到梅花的时而动态、时而静态的美,并且可以感受到通过傲骨之梅所创造出的意境,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出作者高洁冷峻的情操。改编后的《梅花三弄》不仅再度发挥了原创的艺术之美,并且在原作旋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诠释了原作的精神内涵。
2.由陈培勋改编的现代钢琴曲之作《流水》,改编之后,使这首作品更加凸显出作品所要展现的流水之动态和人类同自然界之间相互依赖的意境。听众可以通过钢琴弹奏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流水潺潺的小溪和波涛彭湃的江河,正是作曲者所要抒发的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由黎英海改编的现代钢琴曲《阳关三叠》,通过改编之后,成为一首三段式结构的重奏曲。这首改编曲既保留了原作唐代琴歌的音乐特色,又加入了钢琴的特色,融入了一些不同类型的音色,使作品更加丰富,使人能够感觉到更多的层次感,作品改编后,非但没有失去古曲的特色,还增添了音乐的充实感,使旋律线条的音乐更能适应现代钢琴的演奏。
由以上几首古曲改编后的代表作来看,在旋律和音调上仍然具有传统音乐的古朴特点,又在旋律和音调上做了新的创造和发展,使作品不仅能适应现代钢琴的演奏,更创造出了一种深邃久远与现代派融合的意境,彰显了古典音乐的古雅内涵,又使乐曲显得更加余韵无穷。
(二)对于情感美的传递
通过钢琴演奏出的中国古典音乐可以更生动地传递出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之美,透过音乐的聆听仿佛能感受到作曲者在向人们描述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无论何种艺术作品都有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附着在作品里,听众能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感悟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欢乐或是悲伤、幸福或是忧郁,都能够在享受乐曲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
1.感受乐曲美妙情感
对于乐曲美妙境界的感受,是通过钢琴弹奏出的音符来传递的,无论欢快的还是低沉的乐曲都能够带给人全新的体验,使听众跳出现实世界,暂时“停留”在乐曲里进行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更多地感触乐曲中的人与事物。
2.感悟乐曲情感之内涵
透过中国古典钢琴音乐,能够更深层次地挖掘到作曲者的思想意图,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感悟到作品中的灵魂所在,充分感受到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及情感。透过中国古典钢琴音乐,可以把作品中某一时期的情感灌注其中,充分展现作曲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3.灵魂的震撼体验
中国古典钢琴音乐可以拉近听众与作曲者的距离,排除时间的距离,实现两者间的时空对话,灵魂交流。钢琴所发出的的音色,可以使听众体验到作品当时所处的环境,从而通过对听众灵魂的碰触,感受到一种全新的震撼。在人类的灵魂深处,都存在着某种最为真实的情愫,恰巧通过音乐可将其唤醒,通过音乐使灵魂得到一种全新的震撼体验。
(三)对于旋律美的表现
对于音乐而言,其线条之美感是由旋律构成的。音乐透过旋律直接影响听众的听觉感官,使其直接获取到一幅臆造的景象盘旋于脑海。例如《渔舟唱晚》,透过颤音、滑音、跌宕起伏的旋律可以使听众仿佛置身一艘出海的渔船之上,感受到渔船被海水击打的水浪和渔家的歌唱萦绕在耳畔,击浪声、欢歌声美妙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中国古典钢琴曲在旋律上力求保留古典滑音、颤音,还加入了新的创造,在旋律上赋予了新意。通过对于音色变化、音乐力度和节奏的把握,使乐曲在旋律上更加丰富生动、起伏跌宕。通过钢琴演奏,不仅能表现出乐曲的古典之神韵,还能够融入西方的复调方法,使乐曲更加具有旋律上的线条变化之美,使乐曲更具表现力等。钢琴演奏更能够帮助欣赏者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激发其对美好事物、情感或生活的体验,进而展开对其的追求及创造。
(四)对于古雅典范美的诠释
中国古典音乐通过改编成钢琴曲,可以在保留原曲目的基础上融入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古雅之美的乐曲。中国古典乐曲通过改编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古雅典范之美,听众可以透过钢琴美妙绝伦的飘逸质感,呈现古曲的淡泊幽静的古雅之美,更加拓宽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意境。中国古典音乐通过改编成钢琴曲,会将原有的淡雅从容、从俗到雅的平和幽静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这种唯有中国古典音乐独具的博大、深邃、广袤的情怀得到一种极致的展现。如改编后的《梅花三弄》更加深刻体现了原曲的内涵精神,在乐曲的前奏上使用了低音八度的装饰音,使乐曲的音域更加浑厚辽阔,呈现出一种遥远的古雅之美;在乐曲的部分,改编者利用翻滚的音色凸显出梅花的孤傲之雅;在乐曲的结尾上,利用小二度的旋律使整个乐曲的基调变得轻松幽静,表现出古曲的格调及变化创新,让听众感受到梅花不惧严寒的高尚品格,同时又美丽孤傲的淡泊风雅之感。整个乐曲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旋律较和缓,在缓慢的乐曲中描绘出梅花的透明清秀;第二部分略见活跃之感,利用高音与低音的对比刻画出梅花的淡雅之美;第三、四部分则情绪高昂,显示梅花的刚烈气质;第五、六部分又转入平静舒缓,让听众联想到梅花的典雅之风。这六部分通过钢琴跌宕起伏的演奏给听众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梅花的超凡脱俗的气度及浑然天成的淡泊之美被一一呈现出来,极致地反映出东方艺术的古雅之美。
篇3
有效的音乐欣赏方式是充分理解所体验的音乐作品的前提条件。所以面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和欣赏者不同的目的应该相应有侧重地采取不同类型的(一种或几种)音乐欣赏方式,以期获得最佳的欣赏效果。从当前专业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实际和教材编排的情况来看,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曲目比例偏多,而现代音乐的欣赏曲目比例过低,造成了学生音乐欣赏知识结构和审美体验的不平衡、不完善,历史经典和旧传统与当代名作和新观念之间出现了断裂和分离。由于了解和欣赏的少,以至于学生在面对这类作品的时候出现了晕眩和困惑的感觉,在体验的同时却不能理解。
由于许多现代音乐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涵量相对于古典音乐来说大大降低,所以许多的音乐欣赏者在面对现代音乐时或是采取了慎重的回避态度――“袖耳旁观”;或是采取了极端的批判态度――彻底否定。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拒绝进入现代音乐世界的表现,而那些愿意进入现代音乐世界的欣赏者也因欣赏方式的不得当而未能深入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以本文在上述的六种一般的音乐欣赏方式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关于现代音乐欣赏的操作方式,以期为现代音乐欣赏的教学提供一套程式化操作的方法。
一
要获得充分的音乐审美体验和形成对音乐作品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没有欣赏主体的积极投入是不可能的,这应被视为是音乐欣赏的前提条件,无论欣赏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皆是如此。之所以在这里做出强调,是因为在现代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进入音乐作品的世界(包括音响世界和音乐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代音乐的音响形态和音乐理念异于传统,在人们审美的耳朵习惯了古典音乐的感觉之后,现代音乐往往在音响形式上给人以怪异、荒诞的感觉,让人无从去捉摸潜藏在这些毫无美感的音响形式下的深度表现理念,由此而产生的听觉排斥也就成为了现代音乐欣赏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现代音乐欣赏难以进入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音乐主要作为一种听觉的艺术,是需要欣赏者投入充分的听觉热情去感受的,所以对于现代音乐欣赏者而言,欣赏者首先要排除主观成见,将现代音乐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文化现象去感受,这种感性的体验将形成一种初步的认识,为尔后的音乐理解奠定必要的感性体验的基础。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面对现代音乐作品充分敞开听觉的同时,还要融合丰富的想象力于其中,通过充分的情感体验去探求音乐的意义。想象力是艺术实践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音乐欣赏来说同样如此,其重要性不低于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因为音乐欣赏是一种对未知作品意义的“读解”过程。由于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使得这种“读解”过程显得十分困难。只有在音响感知的直觉基础上充分想象,才能够在把握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的基础上去推论出音乐作品的意义。
二
除了欣赏者以一种比较积极的听觉状态面对作品以外,对于有关现代音乐的一些背景知识的了解也是充分理解作品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对于这些背景知识应该从以下的三个方面把握:
第一,基于社会环境方面的时代特征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的艺术作品都会带有时代影响的烙印,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充满着时代特征的。现代音乐作品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本身必然会受到时代精神的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作品之所以会和之前的传统音乐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形态差异和表现内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因为20世纪人类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所致。
20世纪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大灾难的世纪。一方面,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超过了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总合,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使得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人们的情感心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样也就导致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音乐作品的创作成为了表达某种观念、思想甚至于哲学的载体,这样,作曲家不再关注音响的审美价值涵量,而专注于音乐意义的理性价值涵量,同时充分扩大音乐音响的区域范围,做出了一种音响形式新奇、音乐表现深奥的作品,由此因为它不再以听众为根本而导致了现代音乐作品缺少听众;因为它不再以表现美感为中心而导致了现代音乐作品美感的缺失。另一方面,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的地区局部战争。这些战争对于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毁灭性破坏是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战争都无法比拟的。战争造成了经济萧条、生产破坏、社会混乱等等,但更为严重的恐怕还是人类精神领域中所产生的信仰危机。人生价值的丧失造成了人性的扭曲,诸如恐惧、忧郁、压抑、不安和紧张等心理状况常出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一切都必将反映到艺术创作中。比如勋伯格的《一个华沙的幸运者》,和诺诺的《飘零之歌》这类的作品,若没有对于时代特征的认识与感受是很难理解它们的。
第二,基于形式层面对于作曲家创作技法的了解。作曲技法是音乐创作的基础,是作曲家音乐表现意图的一种选择性载体,所以对于作品技法的了解将会有助于我们进入作品的形式世界,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音乐表现。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即使对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而言也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往往接受的是关于传统古典音乐的作曲学习和训练,所以在此特别提出这一点。
我们知道,现代作曲技术的出现本身是和作曲家新的表现意图联系在一起的,作曲家往往在表现要求上异于传统,如表现人的潜意识心理,如勋伯格的《期待》:表现某种生命状态;如凯奇的《芳塔娜混合曲》:表现一种灾难所带来的人的精神扭曲;如潘德雷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哀歌》。诸如此类新的表现要求必然导致对于传统作曲技法手段的更新。20世纪的许多作曲家都自有一套独特的音响结构方式,在现代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需要对这些作曲技法做一些初步的了解,以理性的方式从形式层面解读音乐作品。20世纪的新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专家音乐”,作曲技术层面的选择趋于高度的理性化,作品的音响结构体系本身就可能在表达着某种智慧。所以欣赏现代音乐也要从了解作品的外部形式结构入手,比如对中国作曲家赵小生的《太极》这一秩序井然的音响世界的欣赏和理解必须要从作曲技术层面做起。
第三,基于内容层面的对作曲家音乐创作的美学思想的把握。这一点是进入现代音乐欣赏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作曲家所创作出的作品本身就是某种音乐表现思想的结果。下面主要从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在审美意识层面上的差异来大略地谈一下现代音乐所依据的美学思想。
20世纪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社会变革加速发展、社会生活产生剧烈动荡的一个世纪,这一切使得人们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传统价值的否定、对于传统思维的背离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思想潮流,反映到艺术领域内,就有诸如意识流、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艺术思想流派,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艺术的创作。而现代音乐正是产生在这些现代艺术的理念基础上,可以说,现代音乐创作的美学意识是对于传统音乐的全方位的背离和反叛。
古典音乐的审美意识是以观审美好、美妙、美丽来进行的,它要求音乐作品的旋律符合人们歌唱声调的纯性美,节奏充满着律动感,曲式结构原则表现为对称、均衡,这一切都与人们的生活状况紧密相连,古典音乐的一切表现都反映为美好的,如:爱情、亲情、和平、歌颂英雄之类的主题常出现古典音乐的作品中,总之,古典音乐把哲理性与抒情性的统一,协调发展到了一种最为完美的境界。
现代音乐是传统的古典音乐发展到现代的一种必然。因为传统的古典音乐在发展到其高峰以后,自身也需要变革以获取新的发展动力。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现代音乐不再着力表现美,而是着力去表现丑、战争、灾难等一些反方面的价值和事物,因为作曲家认为现实就是如此。现代音乐了传统古典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曲式诸原则,以噪音取代乐音,以声响代替音响,以理性取代感性,比如把非歌唱性的人声加入音乐作品中,把表演性的方式加入到音乐表现的过程中等等,诸如此类的做法在现代音乐的创作中很常见,这一切做法实际上导致了现代音乐走向了其本质的对立面。
中国当代作曲家贾达群教授认为,音乐的作用有两个方面,即承载情感和表达智慧。如果说古典音乐更多的是将音乐用于承载情感的话,那么现代音乐则更多的在表达着作曲家的智慧,这样一种事实说明,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在审美意识上存在着必然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就最终导致了一部分现代音乐走向了一条非音乐的道路。
篇4
就如华语乐坛2010年最受欢迎的男歌手——周杰伦。他用音乐创造生活,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周杰伦坚持不懈的努力着。虽然遭受着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打击,但他始终没有停止自己的音乐追求。他用勤奋的执着,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沉浸于音乐世界的人心胸往往比较开阔,感情比较细腻,情绪比较平稳,更能体会别人的心情,因此比较容易与人相处。同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热爱生活。
音乐是一位好老师。它会将你的心灵从喧嚣和冗杂之中带出,带到一片静土,使你那烦躁的心平静下来。音乐是你开心时的朋友,音乐也是你失意时的伙伴。
音乐,可以体现出“乐以教和”的作用;音乐,也可以为我们解除生活中的疲劳;音乐,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生活远远离不开它。
偶尔,散步在城镇的大街上,相信一些流行的音乐是少不了的,音乐是那样温柔动听,优雅婉转,令人心旷神怡;偶尔,走在乡村的街上,一些古老的歌声总是音入耳帘。古典的乐器声,他不是那样喧闹,给人一种静静的美感。赞扬一下古典音乐,也许当你心烦意乱时,古典音乐可以成为你的好伙伴,他会成为你心灵的安抚者;偶尔,听取一些优美的乐器声,中国的古典乐器与国外的一些乐器都各有所长,有许多美妙的声音都是由他们创造的。只要不成为人们宣泄的工具,它们就是音乐世界中美丽的一员。
用耳朵去倾听,用心去感受,世界上有去多美妙的声音无时无刻的环绕着你。
有时候,独自一人攀爬小山坡或买入一片小树林时,自然将把一拥入怀中。躺在碧绿的草地上,清风微微拂过脸庞。小草在你身边摇摆着,静静点缀你的世界。白云在天空中,缓缓地,为你遮住那耀眼的阳光。轻轻的,你会听到小鸟划过的声音,它在为你舞蹈,名叫出一曲优美的歌声。“叮咚”消息在不远处为你伴奏,那声音是如此清爽而有力。清风吹拂着你的衣袖,鸟鸣声,溪水声与大自然的优美之声为你演奏。鲜花与鸟儿为你舞蹈。那一切,是那样的美丽,使人情不自禁。
也许,这才是音乐之美。人造只因与自然之音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许多人找不到音乐,也感受不到音乐,那并不是世界没有音乐,而是你没有心。
每一个人生都是一本书,一本唱不完的书。我们可以用音乐来打扮它,装饰它,开发它,提升它,让它绚丽多彩放射光芒。激情的舞曲给我线条,引我舞蹈;轻和的优雅给我安静,引我入睡;伤感的忧郁触我心弦,引我泪流;欢喜的音乐给我愉悦,引我开怀。我的音乐,有好有坏,有伤有悲。我有我自己的音乐,我也爱大家的音乐,给我们以触动的音乐。
篇5
关键词:音乐欣赏 现代音乐
音乐欣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确切地说,音乐欣赏指的是人们运用听觉去聆听音乐、运用心灵去感受音乐并从音乐中获得了审美享受的实践活动。
然而从当前专业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实际和教材编排的情况来看,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曲目比例偏多,而现代音乐的欣赏曲目比例过低,造成了学生音乐欣赏知识结构和审美体验的不平衡、不完善,历史经典和旧传统与当代名作和新观念之间出现了断裂和分离。由于对现代音乐作品了解和欣赏的少,以至于学生在面对这类作品的时候出现了晕眩和困惑的感觉,在体验的同时却不能理解。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当代的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在以某种方式遭遇着现代文化,包括音乐文化。现代音乐作品本身是一个现实的存在,不论我们喜欢与否,都应该正视它的存在,感受它的音响形式并了解它的表现内涵,所以现代音乐的欣赏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是有着现实的必要性的。
由于许多现代音乐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涵量相对于古典音乐来说大大降低,所以许多的音乐欣赏者在面对现代音乐时或是采取了慎重的回避态度――袖耳旁观;或是采取了极端的批判态度――彻底否定。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拒绝进入现代音乐世界的表现,而那些愿意进入现代音乐世界的欣赏者也因欣赏方式的不得当而未能深入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以本文在对现代音乐欣赏方式这个问题上尝试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关于现代音乐欣赏的操作方式,以期为现代音乐欣赏的教学提供一套程式化操作的方法。
一、首先是欣赏主体的积极介入。因为在现代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进入音乐作品的世界(包括音响世界和音乐世界)极易发生极大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代音乐的音响形态和音乐理念异于传统,在人们审美的耳朵习惯了古典音乐的感觉之后,现代音乐往往在音响形式上给人以怪异、荒诞的感觉,让人无从去捉摸潜藏在这些毫无美感的音响形式下的作品的深度表现理念,由此而产生的听觉排斥也就成为了现代音乐欣赏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所以对于现代音乐欣赏者而言,欣赏者首先要排除主观成见,将现代音乐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文化现象去感受,这种感性的体验将形成一种初步的认识,为尔后的音乐理解奠定必要的感性体验的基础。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面对现代音乐作品充分敞开听觉的同时,还要融合丰富的想象力于其中,通过充分的情感体验其探求音乐的意义。想象力是艺术实践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音乐欣赏来说同样如此,其重要性不低于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只有在音响感知的直觉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够在把握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的基础上去推论出音乐作品的意义。
二、对于有关现代音乐的一些背景知识的了解也是充分理解作品的有效手段。对于这些背景知识的把握应该有以下的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社会环境方面的时代特征的感受。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作品之所以会和之前的传统音乐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形态差异和表现内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因为二十世纪人类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所致。
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大灾难的世纪,这样也就导致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音乐作品的创作成为了表达某种观念、思想甚至于哲学的载体,这样,作曲家不再关注音响的审美价值涵量,而专注于音乐意义的理性价值涵量,同时充分扩大音乐音响的区域范围,做出了一种音响形式新奇、音乐表现深奥的作品,由此也直接导致了听众的缺失。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的地区局部战争。这些战争对于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毁灭性破坏是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战争都无法比拟的。这一切都必将反映到艺术创作中,比如勋伯格的《一个华沙的幸运者》和诺诺的《飘零之歌》这类的作品,若没有对于时代特征的认识与感受是很难理解它们的。
第二,基于形式层面对于作曲家创作技法的了解。我们知道,现代作曲技术的出现本身是和作曲家新的表现意图联系在一起的,作曲家往往在表现要求上异于传统,如表现人的潜意识心理,如勋伯格的《期待》;表现一种灾难所带来的人的精神扭曲;如潘德雷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哀歌》。诸如此类新的表现要求必然导致对于传统作曲技法手段的更新。20世纪的许多作曲家都自有一套独特的音响结构方式,在现代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需要对这些作曲技法做一些初步的了解,以理性的方式去从形式层面解读音乐作品。20世纪的新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专家音乐”,作曲技术层面的选择趋于高度的理性化,作品的音响结构体系本身就可能在表达着某种智慧。所以欣赏现代音乐也要从了解作品的外部形式结构入手,比如对中国作曲家赵晓生的《太极》这一秩序井然的音响世界的欣赏和理解必须要从作曲技术层面做起。
第三,基于内容层面的对作曲家音乐创作的美学思想的把握。这一点是进入现代音乐欣赏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作曲家所创作出的作品本身就是某种音乐表现思想的结果。
古典音乐的审美意识是以观审美好、美妙、美丽来进行的,它要求音乐作品的旋律符合人们歌唱声调的纯性美,节奏充满着律动感,曲式结构原则表现为对称、均衡,一切表现都反映为美好的,如:爱情、亲情、和平、歌颂英雄之类的主题常出现古典音乐的作品中。总之,古典音乐把哲理性与抒情性的统一,协调发展到了一种最为完美的境界。
而现代音乐是传统的古典音乐发展到现代的一种必然。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现代音乐不再着力表现美,而是着力去表现丑、战争、灾难等一些反方面的价值和事物。它了传统古典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曲式诸原则,以噪音取代乐音,以声响代替音响,以理性取代感性,
中国当代作曲家贾达群教授认为,音乐的作用有两个方面,及承载情感和表达智慧。如果说古典音乐更多的是将音乐用于承载情感的话,那么现代音乐则更多的在表达着作曲家的智慧,这样一种事实说明,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在审美意识上存在着必然的差异。
三、以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现代音乐欣赏的方式是异于传统的,要想真正地进入现代音乐欣赏,在音响体验中理解作品,需要对以上所谈到的时代特质、时代方法、音乐美学进行有效的把握,在了解具体作品的基础上投入充分的听觉体验,这样才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现代音乐作品,由此推之,现代音乐的欣赏需要付出必要的理性投入和充分的感性关切,因为现代音乐并不美,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引起人的欣赏欲望.所以以上的欣赏方式也就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基础》[M]张前、王次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M]庄署著 东方出版社中心2000年10月第1版
篇6
作为交通文艺广播的主持人,笔者认为做好广播音乐节目,创新是关键。新,是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重要元素。为了使音乐广播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应该是音乐节目的永恒追求。
然而,像大多数大众媒体一样,广播节目、特别是广播音乐节目的创新也颇有难度。在节目内容上,要挖掘新题材,选择新视角,揭示新内涵;在节目思路上,要拓展新的传播方式,用多种载体表现音乐;在主持语言风格上,要采用新思维,使节目拥有更多新变化,使受众更喜欢收听广播节目。
节目内容的创新
一般的音乐节目,往往局限于一段介绍性的语言,一段示范性的音乐,或者干脆“语言不够音乐来凑”,这样的节目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不可能获得较好的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笔者认为,音乐节目要获得突破,就要在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上做文章,换而言之就是要做有故事的音乐节目。
以笔者主持的一档音乐节目《我的故事,我的歌》为例。这个节目就是以我们周围那些有故事的普通人为主角,请他们自己讲述自己的经历,配合不同的歌曲穿插其中。主持人的语言仅用于在必要的时候起承转合。这一节目受到听众好评。主持人的作用,体现在编辑思路上,如何从大量的采访中,提出中心,让情节有机延展,并在合适的时候加入恰到好处的音乐,这些都是对主持人编辑思路的考验。成功运作的结果,就是可以让节目多线并进,包括故事、音乐、采访、背景声等,这些元素会让节目得到极大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声音版的纪录片”。
目前,从笔者所主持的节目的反馈来看,有故事的音乐节目更加受到听众的喜爱。“story types”,这个概念已经从新闻延伸到音乐,这个“故事”可以是音乐的创作者、演唱者、传播者的人生经历,可以是喜爱音乐的人的个人经历,也可以是主持人本人经历过的故事。和听众分享精彩的故事,把音乐融入其中,这样的音乐节目拥有更大的张力。
节目思路的创新
在新媒体迅速崛起、传媒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音乐节目要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节目思路方面大胆创新。
“混搭”让节目产生别样精彩。在各个广播电台,古典音乐节目都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节目。古典音乐的受众群体有限,而且入门门槛高,如何发掘更多节目资源,通过创新思维,让更多人接受,就是一门学问。笔者认为,音乐节目“混搭”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出新的方式。
例如,笔者主持的一档古典音乐节目叫做《古典也流行》。节目主旨就是把古典音乐节目通俗化,把大师请下神坛,让他们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让即使没有古典音乐基础的听众也能听明白。这档节目进行编辑时,多以著名作曲家、演奏家的生平故事作为贯穿整个节目的轴线,将他们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乐曲有机融合其中。节目中不乏大师的逸闻趣事和语言生动的欣赏提示。在这样的思路下,古典音乐迷可以欣赏到大量音乐,而入门的听众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古典音乐知识,在理解的前提下去欣赏,古典音乐节目也就变得容易接受了。“混搭”可以让广播音乐节目产生别样精彩。
探索广播音乐节目的个性体现方式。唐山交通文艺广播在制作“音乐+新闻+谈话”模式的节目方面颇有心得。当即时、提纲式的简明新闻越来越成为广播受众的“新宠”时,“音乐+新闻”模式的《城市地图》《汽车天下》等节目便应运而生。节目主持人以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向听众简短述说民生、交通、文化等新闻和话题,加以简洁的评论,再辅以点题的歌曲作为呼应,整档节目听上去软硬得当、有声有色,既弥补了新闻节目单调的缺点,又使音乐节目更具实用性。据唐山广播电视台聘请的数据调查公司统计,此类型节目收听率始终高居本土地方台众多节目之首。
将听众从被动变为主动。在节目创新思路上,致力于将播与听的关系从单向变双向,让听众从被动变为主动。以唐山交通文艺广播《本土最流行》节目为例。节目每周邀请一个本土乐队或是原创音乐人走进直播间,让他们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了本土原创音乐的发展,也使得不少人才从节目中脱颖而出,有的和国内唱片公司签约成为了专业歌手、音乐人。这档节目的成功,是听众通过有效互动,以主人翁意识推动节目创新发展的生动例证,也是节目创新思路的成功。
创新节目主持风格。传统的主持人往往在节目中扮演教导者或者知识传播者的角色,但在当今的媒体发展趋势中,与受众的平等对话和沟通,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广播媒体,作为伴随性媒体,更需要“平视”听众、分享交流的语言表达方式。简言之,在节目中改“引导”为“分享”,让主持人与听众成为朋友。以笔者的工作实践为例。在平时主持直播节目的过程中,笔者给广大听众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活力。节目中经常能收到听众短信说:“主持人丹妮为什么能天天这样开心?”笔者总是笑着说:“节目中我不是女士,更不是男士,我是战士,帮助大家打败生活的苦难……”风趣、诙谐的语言总是惹人喜爱,主持人如果能利用自身的机智巧妙地使用欲扬先抑、旁敲侧击等生动的语言技巧,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热烈活泼的氛围,这样的语言环境能使听众对主题迅速产生浓烈的兴趣。
当然,风趣、诙谐并不意味着矫揉造作,在表达过程中,主持人应突出温馨、恬静、可亲的特色,要在一种平和与自由的气氛中体味到平等对话的愉悦;要呈现出清新淡雅、活泼明丽的生活气息,这样才能使听众感受到主持人的亲切和平易,同时也能体会到对话的自由和交流的畅快。
节目主持语言的创新
主持人在节目中是否能创新节目主持语言,是否能运用广播中的“音乐语言”与节目有机结合,是决定广播音乐节目是否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
“音乐语言”在广播音乐节目中的必要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的核心是“情感”。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化、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不甘心成为“电脑机器”的现代人需要更多的方式和途径找回人性的本原,而广播音乐节目成为了很多人“休憩心灵”的港湾。所以,音乐节目不能只满足于充当伴听的功能,音乐节目主持人也绝不仅仅是音乐的传声筒,我们必须赋予音乐更多的人性和情感色彩,让声音穿透耳朵和皮肤,到达人的内心。所以在广播中主持人必须去研究“音乐语言”内在的准确性、逻辑性、思想性、旋律性,最后通过自己的感受进行再创造,使听众更加容易接受。主持音乐节目不是简单的事,音乐节目主持人既要创造最专业、最动听的声音世界,也要创造最丰富、最引人入胜的听觉世界。
巧妙运用广播中的“音乐语言”,使其与音乐节目彼此增辉。广播音乐节目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节目主持人的个人素质和语言分寸非常重要,怎样让听众把节目看作是不可或缺的、极具吸引力的,就完全取决于主持人在节目中如何调动自身的音乐素养、运用恰当的音乐语言提高听众的收听品位了。这种提升有时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在无意中使听众收获音乐的美感和感召力。
在一档音乐节目中,语言与音乐的结合更能增添听觉艺术的魅力。广播中的音乐属于听觉艺术范畴,它与语言表现的特性一致,单纯的音乐往往由于抽象不易被一般人理解,只有当音乐接触语言,则可互为补充。音乐语言最善于抒发和渲染音乐的情感,因此语言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强化了音乐的感彩,并可以弥补音乐无法表述的内容。笔者主持的一档怀旧音乐节目《音乐不了情》,有一期为听众推荐的是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里面出现的一些经典音乐。笔者首先带领听众回味的是拍摄于1983年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这一曲目堪称经典。《铁血丹心》的前奏一出来,就是“连续急促上行的弦乐和铺天盖地黄沙般的和声”,人就进了那个情境,英雄“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美人轻吟“藤树两缠绵”,“身经百劫也在心间”;“家国爱情,这是集大气阳刚的东西。作曲顾嘉辉,是香港乐坛的教父,演唱者罗文和甄妮,当时花正红、香正浓,声线里都是盛年的意气风发和功力劲道”。听众在聆听老歌的时候,就仿佛是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卷帙,每一页的字里行间都跳跃着灵动的音符,都留存了曾经唱响一个时代的交响。重新唱起那些熟悉的旋律,时代变迁的风云跌宕、我们的心灵历史就会涌入脑海,那时的泪水笑靥,那些人的背影足迹,就会历历浮现于眼前。因此在节目中,主持人应努力让音乐和语言浑然一体,使节目的感染力倍增。
“音乐语言”是广播音乐节目品牌化的关键因素。主持人作为音乐节目的灵魂人物,是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知识型的音乐主持人更是把自己在生活中对音乐的理性思考深刻地呈现给听众,极大地满足听众的音乐审美需求,从而使节目品牌逐渐深入人心。
篇7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1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节奏、音调、旋律等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音乐欣赏是一项简单而复杂的审美活动。音乐审美在音乐欣赏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欣赏者进行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从而激发人的内心情感,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其实,任何时代的音乐作曲家,他们都是围绕音乐欣赏这个中心进行的,如果没有音乐欣赏,就没有音乐创作。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审美情趣的全面发展,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音乐欣赏一般都是通过美感、表达、纯音乐等阶段引导欣赏者感受音乐的,通过情感的共鸣达到提升道德的目的。我们平时的音乐欣赏侧重于从音乐的主题、结构等方面进行,音乐欣赏是复杂的审美活动,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音乐审美就是很重要的方面。
一、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
音乐欣赏的基础是审美感知,如果没有良好的审美感知,研究不可能对音乐做高层次的欣赏。马克思曾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由此可见,音乐感知在音乐审美中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审美是从审美观开始的。何谓审美观?审美观是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对美的创造发展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其核心问题是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通过审美观可以考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身观和他的政治态度。审美观从属于世界观,但审美观并不等同于世界观,审美观在艺术实践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音乐欣赏有助于形成人的审美观,当人们欣赏音乐时,优美动听的旋律能使我们的心情舒畅,欢快的旋律能催促人奋发向上等。音乐作曲家通过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艺术作品,引导欣赏者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因此,当欣赏者投入欣赏时,会和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提高审美效果。如《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用优美的旋律表现出大自然的美景,正是作曲者对自然界的美景融入了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恬静的追求。所以当人们欣赏时,不仅能获得审美感受,还会向往大自然的美。
音乐作品的美都是通过创作者塑造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欣赏者通过审美观来欣赏这些艺术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加深对其内涵的感知与审美,从而净化、提高自己的情感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使欣赏者不自觉的产生对美的向往、追求,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音乐欣赏中音乐审美的作用
音乐审美是一项复杂的审美活动,但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感官享受,而是在音乐欣赏中提高对美的感受,从而陶冶情操。
1.音乐审美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产物,包含着人的喜怒哀乐只有用心去听、用情去品位,才能获得美的感受,形成音乐的审美。音乐欣赏的重要作用就是给人以审美,欣赏过程是培养人的审美兴趣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中使人的听觉感受到音乐的优美,从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情感。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会随着音乐的旋律感受音乐蕴含的情感,在音乐的欣赏中,人们对美的感受就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就有了新的审美体验。
2.音乐审美能培养人健全的人格
音乐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发展人格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人们对音乐审美作用都有着深入的认识,认识到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性格与行为。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音乐欣赏不仅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还能培养人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修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音乐审美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音乐审美不仅能培养人的想象力、敏锐度,还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培养人的创造力。当前,音乐不仅是给人提供娱乐享受的,而且还带有开发人的智力的作用,从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着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魅力。随着音乐的旋律,我们的想象力会不断地拓展,从这方面来说,音乐训练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同时音乐训练也能提高人的信息记忆能力,不仅促进人的抽象思维发展,还能促进人的联想能力发展。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审美能提高人的想象力,这是音乐得天独厚的优势体现。
三、音乐欣赏中获得审美感知的途径
1.通过音乐欣赏获得审美感知
音乐欣赏过程中,对不同的音乐获得审美感知的途径是不同的。如欣赏古典音乐。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人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品质的培养。古典音乐欣赏能使人获得审美感知,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导人们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时,除了欣赏音乐作品本身,还要让人们了解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及坚持创作的故事,引导人们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及不向命运屈从的精神品质。在音乐欣赏中感受美的同时还要领悟音乐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获得审美素质的提升。欣赏民间音乐,了解民间音乐知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文化,民间音乐丰富多彩。通过欣赏民间音乐能让人们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并发扬。如《二泉映月》、《梁山伯祝英台》等音乐,通过对音乐背景、乐器的介绍,能让人们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激发民族的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篇8
[关键词] 电影; 民族音乐;运用分析
电影《卧虎藏龙》自公映开始,就得到了市场和专家的认可,并在第73届奥斯卡电影评选中获得七项提名,最终获得了最佳原创音乐和最佳主题曲两项大奖,使得这部带有浓郁东方色彩的影片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对提升我国电影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目前中国音乐中民族元素逐步降低的情况下,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俗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导演李安、音乐人谭盾、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只要能够真正领悟到民族音乐的精髓,能够用适当的方式向世人表达,就能够得到各民族、各文化人群的认可,就能够展示其民族音乐的迷人之处。同时也要看到的是,通过电影这种文艺表现形式,将电影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就能使两者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一、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积极作用
电影音乐作为音乐范畴的一种,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影内容、实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对电影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具有增强艺术效果、提高精神内涵的积极意义。电影音乐通过与电影画面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对观众思想、情绪产生推动、催化的效果,从而更好的衬托电影需要表现的内容,提升电影艺术效果。正如著名音乐家门德尔松所言,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切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它能够将许多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思想通过自身的方式传递给听众灵魂的深处。就电影音乐而言,其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突出电影主题
电影《卧虎藏龙》叙述的是因一把青冥剑失窃而引发的一系列江湖恩怨故事,其实质上是一部爱情的悲剧电影,既有李慕白和俞秀莲的爱情悲剧,也有罗小虎与玉娇龙的爱情悲剧。这一电影主题就要求其配乐既要能够显示出电影中两段爱情悲惋凄凉的艺术效果,又要能展现江湖恩怨的生死与激烈。因此,导演李安就将《月光爱人》这首歌曲作为整部电影的主题音乐,自始至终贯彻于电影的始终。乐曲通过优美的夜景从侧面表现出电影的主题:凄美的月光下,凄凉的歌曲始终伴随着江湖的恩怨情仇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更衬托其无比的凄凉。而歌曲的英文名称A love before time,似乎也昭示这电影中的爱情如同时光一样转瞬即逝,也暗示着江湖中爱情的脆弱和不可知性。
(二)渲染场景氛围
好的音乐如同人们情绪的调酒师,能够为电影场景渲染出不同的色彩。其节奏的快慢、旋律的急缓、音响的高低,能够使观众如置身场景之中,更能够激发观众的情绪。在电影中,李安导演就将场景与音乐进行完美的结合,如在描写罗小虎在大漠出现的场景时,就使用了马头琴、二胡等音响效果的音乐出现,从而渲染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场景,同时选择一曲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展示出人物豪放不羁、对爱忠贞的性格特征。将人、境、乐三者充分结合,使观众一下能够深刻领会导演的意图。
(三)刻画人物心理
音乐作为一种最能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方式,是电影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形式,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向观众展示的人物复杂心理状态,加强影片的感彩,促进影片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如影片中反映玉娇龙盗得青冥剑后,下定决心闯荡江湖快乐心情时,就选用了我国传统的民间乐器竹笛,其音色嘹亮深远,同时选用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曲调,旋律优美委婉,配以边疆的特色乐器鼓乐,充分反映了主人公脱离牢笼,赢得自由,回归自然的欢乐心情,同时也展现了人物涉足江湖,不知江湖险恶的心理,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留给观众深刻印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够给人的想象的空间,由音乐带动听众的情绪,由情绪影响其思想,从而能够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因此,一首好的音乐往往能够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若干年后,每当音乐响起,依然能够将听众带回到那段画面之中。如电影中留给人深刻印象的就是主人公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比剑一段,两者轻灵的身姿、矫健的身手与随风飘摆的竹林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导演使用了以音色苍凉萧瑟著称的民族乐器箫作为此段音乐的乐器,成功地展现了古代江湖神秘的气息,给观众以巨大的视觉冲击。
二、电影《卧虎藏龙》多元化的音乐使用模式
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创作人谭盾,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其从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中走出,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取得了硕士学位,尔后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并顺利获得了音乐艺术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纽约生活。可以说,谭盾本人就是一个多元音乐文化的统一体,既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因此在为电影进行音乐创作中,就能够很好地将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进行较好结合,形成了电影《卧虎藏龙》多元化的音乐模式。
篇9
关键词:音乐鉴赏;犯罪;古典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31-01
音乐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音乐感知的过程
乍一看令人莫名其妙,惩治小偷强盗与播放古典音乐有什么关系?整治小偷、强盗似乎只能以毒攻毒,重拳出击,政府播放音乐与小偷、强盗减少,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规律,从理论上能否站得住脚?我们不妨作一理论分析,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说听音乐是因为听觉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虽然一般的听觉还不是音乐欣赏中的听觉感受,但在日常生活中所培养起来的听觉的敏锐性,毋庸置疑的影响到听者对所听音乐感受的敏锐程度,同时听觉经验对音乐欣赏中的某些联想、想像也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听者对于音乐的感知,总是以各种感觉经验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它也体现在人生理上的反应。轻松欢快的音乐使大脑及整个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节奏明快能使精神焕发,消除疲劳;旋律优美能安定情绪,集中注意力,增强人们生活情趣,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恢复。显而易见,音乐对精神、情绪具有极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良好的音乐既能消除人的不良体验,也能扩大其感受、感觉和体验的领域,又能使听音乐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结构得以提高。美国纽约医科大学音乐心理疗法研究组的教授们,在音乐对人们的感情影响的调查中指出:“节奏缓慢、悲哀的音乐,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活动减少,对话中常常充满怨气和敌意。相反,节奏鲜明、流畅快乐的乐曲,使人们之间友好交谈。
音乐欣赏也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但这种教育不同于纯粹的理论思考或是在直接的实践意志的趋势强迫下接受某种道德教育,音乐不仅能生动具体的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而且能激发听者对所听音乐所表达的理性认识相一致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听者的行为。音乐作品能把不同的倾向和思想内容强化在能够激起人们美感愉悦的审美形式之中,音乐作品的感染力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抽象的表达内在的情感并寓教育于娱乐。
(二)音乐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音乐能通过其音调影响人的情绪。在我国古代素来重“礼”“乐”。《乐记》中说:“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至则无怨。乐行则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里谈到了音乐对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古希腊也十分重视音乐,认为E调安定,D调强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高扬,G调浮躁,F调邪。亚里士多德推重C调,认为C调最宜于陶冶青年人。
英国一位医生给一个患神经性胃痛的病人开了依仗奇怪的处方,就是让病人听德国巴哈的乐曲唱片,每天听三次,都是在饭后,病人果然恢复健康。罗马的一位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除了用以外,还加上音乐的催眠,起到良好的镇静作用通力,在妇产科中也运用音乐产生镇痛和催产的作用。当高血压病人烦躁不安时,每天听一些抒情,平静的音乐,血压就会下降。音乐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庄严的旋律赋予了人们丰富的想象,悠扬的曲调能够让人愉快的休息,舒缓悦耳的曲子能够驱散疲劳。当然音乐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有人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对精神抑郁、急噪易怒、头痛胸闷者;对精神恍惚、心神不安、头晕、多思善感的,失眠健忘者使其听欢快明亮的乐曲病人欣赏之后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而紧张恐怖的乐曲,怪诞的音调,刺耳的和声,疯狂的节奏则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破坏心脏血管正常的运动规律,导致情绪不安,烦躁易怒,恶心呕吐,头痛以及血压升高等等。许多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起因多是黄色暴力书刊音像制品,就是反面证明。
结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能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时还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鼓舞我们的意志。优美、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视野开阔;雄壮、激昂、奔放有力的音乐会使人意气风发、热血沸腾。音乐可以使我们的情绪由愉快变为悲伤,也可以使我们的情绪由悲伤转为愉快;它可以使精神紧张,也可以使精神放松,以致影响人们的行为。
今天我们主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是人性规律的具体体现。
篇10
[关键词] 《卧虎藏龙》;电影音乐;民族性
影视中的音乐通常都是对创作者情感艺术的表达。电影中的配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想象力的空间比直接的电影画面和人物特写镜头所能表达的空间更为广泛。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电影配乐在影视中能够体现影片的整体构思和风格以及创作者的思想。有人评价,电影《卧虎藏龙》中最感人的就是其配乐的设计。影片中大胆使用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交相演奏,为影片营造出了中西合璧的音乐风格。影片中的民族乐器、民族乐曲和著名演奏家马友友的二胡指法演奏,都使整部影片的配乐呈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亦使影片极具包容性。
一、音乐创作阵容的民族性
《卧虎藏龙》音乐的原创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谭盾。作为享誉国际的音乐家,从小受荆楚文化影响的谭盾,其音乐在古典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等多方面界限上实现了自由跨越,对世界乐坛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谭盾以其对于中国古典音乐近乎执著的热爱,将其广泛应用于影片之中。而为影片配乐的特邀大提琴独奏音乐家马友友,是生于音乐世家的华裔美国人,被评论家认为“无所不奏”,并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甚至比普通的古典音乐家更为兼容,在《卧虎藏龙》中,他承担着大部分的大提琴独奏,其独特的演奏方式,让听者并没有感受到西洋乐器的演奏味道,而是有一种大漠的荒凉和悠长之感,极具东方特色。
而在影片《卧虎藏龙》中,谭盾大量使用民乐,当这些民乐被马友友通过独特的二胡指法透过大提琴演奏出来时,极具东方特色的曲风与西方的特色乐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同时表现出了独特的民族性。此外,谭盾、马友友、李安,这三位华人艺术家组合在一起,使影片具有明显的民族性诉求,向所有观众都传达出创作者的文化理念。
二、电影中中国古典音乐器材的运用
在这部华人导演、华人演绎的中国电影中,大量中国古代乐器的使用,使影片随处体现着中国元素。古代侠客常常吹奏的笛子,声音凄凉的二胡,表现大漠豪情的马头琴、气势激烈的大鼓等,众多古典乐器的综合应用相得益彰,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影感受。在一部《卧虎藏龙》中,可以感受到悠扬的笛声、苍凉的箫音、铮铮的古筝声、悠远的葫芦丝、欢快的热瓦普音和清脆的鼓乐,这些古典乐器的运用不仅诠释了雅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带给了观众热血沸腾的异域豪情,体现了民族性。
(一)灵动婉转的竹笛
在影片的《南行》一段中,其配乐应用了我国古代侠客常用的乐器——竹笛。竹笛没有应景地运用在玉娇龙与李慕白的竹林打斗之中,而是应用于玉娇龙逃婚之后南行的途中。因为竹笛曲调悠扬,旋律优美,并在此段配以云南民谣《小河淌水》,当轻灵活泼的云南歌谣以竹笛吹奏出来,再配上具有边疆特色的鼓乐,为女主角玉娇龙营造了一种活泼俏皮的江湖儿女形象。在稍后茶馆与众武林人士的打斗场景中,音乐多次变化,不仅传达了角色的情绪,同时也是顺应情节变化需要。同时,在影片的这一段,玉娇龙全面展示了她的武术功力,从其打斗强度的递进,配合其台词和面部表情,将玉娇龙的人物情绪色彩凸显出来。在玉娇龙酣畅淋漓的打斗中配合畅快的旋律,充分展现了玉娇龙的自我性格和快意恩仇的江湖情节。
(二)苍凉独特的箫
箫具有声音苍凉的特点,也是古代侠客的常备之物。《穿越竹林》的片段中,在声乐苍凉、节奏强烈的箫乐中穿越竹林的玉娇龙和李慕白,成功营造了江湖的神秘感。在满眼广阔碧绿的竹林之中,高手飞越带来的轻风掠过,竹林之上,挥舞着宝剑的世外高人李慕白,给人清俊脱俗之感;而如“初生牛犊”般的玉娇龙,在与李慕白的打斗中,映衬着绿色竹叶,分外绝色。当广袤的绿色、激烈的打斗场面、苍凉又强烈的背景音乐融合在一起时,便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
(三)扣人心弦的古筝
在俞秀莲和玉娇龙的《交锋》一段中,以一种类似于中国古典乐《十面埋伏》的古筝演奏为背景。当带有金属音色的古筝弦乐响起,角色打斗中武器的撞击声音给观众更为强烈的冲击。玉娇龙拿着李慕白的青冥宝剑,将俞秀莲的长剑、长枪、双刀等武器一一砍断,刺耳的武器碰撞声,不仅传达出青冥宝剑的名不虚传,更突出两位女主角打斗的激烈和玉娇龙对宝剑在手的得意。
(四)宁静悠远的葫芦丝
在《丝绸之路》和《夜斗》两段中,激烈的葫芦丝颤音,轻柔的音乐,带给观众悠远寂静的观影感受。
在《丝绸之路》段落中,葫芦丝吹奏出了一段质朴细腻的颤音,柔美、令人迷醉的颤音说明这一云南民间乐器的强大表现力,用其表现辽阔大漠的异域风情和月光下的大漠黄沙,异常协调。想象着在幽静荒凉的月光下,行走在寂寥无边的丝绸之路上,是一种怎样的异样感觉。
《夜斗》场景中,俞秀莲追逐盗取青冥剑的玉娇龙,尽管没有竹林打斗的虚幻优美,但其视角的不断变幻也交代了两位主角打斗的精彩。在不断变换的鼓声中,铮铮古琴音点缀了连续不断的鼓声,虽短暂,却精彩!
(五)具有新疆特色的热瓦普
在玉娇龙回忆与小虎相识相恋的场景中,一开始玉娇龙对于沙漠强盗的击杀场景的配乐,所使用的乐器是新疆维吾尔族中常用的热瓦普,热瓦普是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广阔荒凉的沙漠沉寂着,一群强盗正得意洋洋地分发着抢来的战利品,一位少女骑着马飞踏而来,与强盗展开激烈厮杀,强烈的打斗效果在热瓦普弹奏的《永恒的誓约》中,带给观众强烈的新鲜感,并具有深厚的艺术效果。
(六)清脆变换的鼓乐
鼓在《卧虎藏龙》中的应用较为醒目,几乎每一个打斗场景都用到了激烈的鼓乐,而层次最分明的则是玉娇龙盗取宝剑被发现并被追逐的段落。玉娇龙潜入贝勒府,盗取青冥宝剑并顺利到手,谁知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发现,伴随着两声古琴的清脆鼓音滴答响起,随着双方打斗场面的激烈度的增加,一只鼓、两只鼓、三只鼓……时而单只鼓简单交代;时而密集鼓声袭来,使人压抑不已;又时而节奏一张一弛,变换的鼓乐节奏,使影片节奏神秘又具有魅惑力。观影者在强烈的鼓声中,目光随着角色的武打动作而眼花缭乱,呈现出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三、民族音乐与西洋乐器的融合
在影片《卧虎藏龙》中,其配乐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大提琴、鼓、笛子,而这三种乐器又以大提琴占据大部分篇幅,但是当大提琴不再演奏具有西洋风味的乐曲时,又是一种别样的风情。
(一)西洋乐器演奏东方风情
影片中,虽然大篇幅使用大提琴独奏进行配乐,但是整部影片的基调,整体氛围,都决定了大提琴演奏出来的效果不可能有十足的西洋味,所以在整部影片的大提琴演奏中,我们可以听见具有东方韵味的琴音。
电影开篇,便是缓慢低沉的大提琴声调,发颤的音色、厚重的旋律,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带给观者极具东方特色的听觉感受。在如此配乐中,电影画面如水墨画般慢慢映入观众眼帘。秀美的水乡、古色古香的电影画面伴随着琴音慢慢展开,琴声虽然悠扬,但仍然有杀意潜伏其中,意味着江湖的龙蛇混杂和凶险万分,随着琴音的渐远渐弱,李慕白出现,向俞秀莲表示想要退出江湖,并拜托俞秀莲将代表其江湖地位的青冥宝剑送去京城贝勒府。随后,俞秀莲进京的配乐紧中有缓,然后到达京城的时候,音调变大的琴音配合古代特色的街边杂耍和宏大的北京城俯瞰画面,意味着影片故事正式开始。另外,在影片中,玉娇龙还剑过程中与李慕白的会面,也伴随着缓慢的大提琴演奏,抒发了侠士的深沉胸怀,在阴凉的月光下,两位侠客开始较量。整部电影的大提琴配乐,不带丝毫西洋味道,反添影片的东方风情,体现民族性。
(二)西洋乐器演奏东方民乐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不少民乐,各少数民族也各有其音乐特色。在影片《卧虎藏龙》中,除了表现出侠客们的江湖情仇,还穿插着风味十足的边疆特色。
在罗小虎与玉娇龙的一段情感纠葛的回忆段落中,增添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小虎认真地唱着民歌《阿瓦尔古丽》,少数民族味道十足的声音配合着悠扬的旋律,体现出罗小虎这个角色的质朴、真诚和执著的特征。而在《永恒的誓约》里面,欢快活泼的维吾尔族民乐,对应与强盗打斗的玉娇龙,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非常,体现了玉娇龙的顽强生命力。
在李慕白为了救玉娇龙而遭碧眼狐狸暗算的一段中,绝望无助的俞秀莲,拥着奄奄一息的李慕白,低低地喃喃自语,此时,低沉的大提琴声音配合着《再会》的曲调,表达出了两人隐匿心中,无可诉说的情感心事。生命轮回,来生再会,李慕白竭力的一句“我已经浪费了一生”和俞秀莲绝望凄凉的泪水,和配乐的大提琴融合起来,让人唏嘘不已。
四、音乐氛围的民族性
《卧虎藏龙》通过俞秀莲和李慕白两人爱而不得的情感压抑,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的约束和压抑,所以这实质上是一个悲剧英雄的爱情故事。那首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音乐《卧虎藏龙》,当马友友以忧伤又深沉的大提琴旋律穿透出来时,观众便能够体会当俞秀莲问李慕白是否已经得道时,李慕白回答的那句话:“我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却被一种寂静的悲哀缠绕。”由此,影片故事都在这种“寂静的悲哀”中展开,到俞秀莲抱着即将死去的李慕白痛哭时,这种悲哀的情绪达到顶峰。整部影片都在大提琴的声音中向观众传达出创作者对于江湖人文内涵的思索和追求,在无法调和的悲剧氛围中展示了创作者无限的寂寞和怆然。
综上所述,影片《卧虎藏龙》中的配乐极具欣赏价值,其配乐主要使用西洋乐器,多种中国民族乐器辅助配合,融入民族色彩浓厚的民歌旋律,为观众营造了一种低沉厚重的大提琴音和轻灵神秘的东方民歌相交融的特殊感受。电影的主题基调与特色配乐,使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具有一种强烈观感,体现了影片《卧虎藏龙》的配乐的民族性。
[参考文献]
[1] 张子骏.浅谈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符号[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葛姝亚.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及其发展走向探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7).
[3] 王寅.中西合璧 共求和谐——解读《卧虎藏龙》电影音乐中的中西融合及民族性[J].名作欣赏,2011(33).
[4] 梁红.从电影《卧虎藏龙》配乐谈电影音乐发展现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21).
[5] 徐大珂.谈中国电影音乐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J].作家,2009(14).
[6] 李丽梅,周箐.胶片中流淌的音乐——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综述[J].电影文学,2009(06).
[7] 秦婉丽.浅谈《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10(13).
[8] 井艳红.中国电影音乐民族性的体现与分析[J].电影文学,2012(13).
- 上一篇:幼儿园科普教育
- 下一篇:初中物理常用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