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其范围也不断拓展。若想保障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需要施工人员针对该技术的优势和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工程具体施工情况,选择合适施工技术,达到稳定提升建筑施工质量和效率的目标。当完成上述目标之后,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由此可见: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希望本文能对相关工作人员产生一定启示,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1.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概念
从装配式建筑概念来看,其主要强调的是在正式施工之前,将此次工程中所需要利用到的各种配件、施工材料等运输到施工现场,根据施工现场具体需求,完成配件安装工程。相比较为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施工成本的支出,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其工作强度也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只需要在施工现场完成对结构件配件安装工作即可,如果出现施工模板,则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化管控。最后,根据上级部门统一指示,完成配件安装工作即可。将此建筑结构模式应用到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促进建筑企业整体效益的稳定性提升[1]。
2.现阶段装配式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若想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整体水平,最为重要的便是在正式施工之前,结合建筑行业中所涉及的相关标准,对其进行不断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施工方案的各个流程中,提升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施工人员而言,主要按照施工标准和施工方案中所规定的相关性内容,便可以满足建筑质量的相关要求。如果行政机构需要对建筑质量进行考察和审核,也可以满足既定要求。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特点来看,在开始组织施工的时候,并没有专业化、较为严格的施工标准对其进行明确。就目前工作形势来看,主要是根据相关工作人员的设计经验,完成剪力墙结构方面的设计工作。采用这种方式,必然会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产生一些限制性作用。其次,在施工人员方面,其在专业性素养还表现为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正常施工进度和施工效率,对于该技术的有效运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情节较为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产生诸多影响。在开展装配式建筑施工工作的过程中,若想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必须借助专业化生产链的积极作用。但就现阶段所开展的建筑施工情况来看,其尚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管理体系。当开展管理工作时,没有完整的数据体系为其提供支撑和参考,导致整个工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在开展预制部件生产工作时,这更是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步骤。在原材料质量方面,缺乏统一化标准,生产厂家不能对其预制部件的质量提供保障。针对该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便需要生产厂家加强对施工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关注。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生产标准,并且安排专业化人员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生产厂家和施工单位也缺乏足够沟通和交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需要利用到的预制部件结构规格不明确,最终便会对正常施工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合理化应用,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给予足够重视[2]。
3.装配式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措施分析
3.1借助科学有效的辅助工具
从影响预制楼梯与层压板质量的相关性因素来看,其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针对该方面特点,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到这些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从细节入手,严格控制各个部件结构的生产质量。在整个工作流程中,都需要确保其可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完成既定操作工作。当开展部件设计和制造工作时,对其过程和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所生产的产品满足工程顺利开展的要求。在装配式平板部件输送的过程中,还需要着重考虑到外界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根据研究可以发现:在现阶段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内部结构出现损坏的问题。对此,便需要在工程开展之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可以对整个运输过程进行严格把控,尽量降低外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3]。3.2加强对部件堆放的科学化管理结合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来看,若想有效提升其施工质量,提高工程效率和经济效益,便需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工作在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针对各个部件的存放位置进行严格、合理管控,使得相关管理措施可以切实落实到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部件存放时,尽可能减少部件损坏问题的发生。如果出现部件损坏问题,则不可投入到施工过程中。否则将因为其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大量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在利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工作人员设立相应的安全生产标识,并对其标识进行保护。从其影响来看,这可以为后期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针对其中所存在的各种质量问题、安全问题,进行严格控制,促进整体管理水平的稳定性提升。在部件堆放管理时,还需要对其进行硬化处理。借助专门化排水系统的积极作用,对于各个部门所需要利用的不同部件,选择较为合适的堆放方法。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底层设置相应的防护层,尽量降低对部件质量所产生的影响。
3.3提升预制构件吊装施工质量
在施工管理工作中,施工分析制度也发挥了其独有的优势。具体来看,如果可以在施工之前,针对在整个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提前防范,并完成施工计划的制定。当后期工程中出现了问题之后,可以结合施工方案和计划中所规定的相关性内容对其进行有效调整。同时,还需要将吊装结构数量和编号进行综合性处理。对施工人员而言,其可以按照施工计划中所规定的相关性内容,顺利完成吊装工作。如果在工作中还出现了任何施工方面的问题,还需要管理人员展开深入调查和研究。针对该方面工作内容,便需要施工企业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让他们为施工人员讲解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不断提升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对于施工人员而言,还需要自发、主动地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作用,加强对专业性知识的有效学习,提升自身综合性能力,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从预制部件特点来看,其规格相对较大,并且塔吊运行效果还会受到各项附属措施的影响。对此,便需要在施工之前,针对所需要使用的附属部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其中所需要连接部件的位置进行明确,并完成相应的部署工作[4]。
3.4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技术
当开展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工作时,需要利用到专门化临时支撑结构的积极作用。将其设置在底层位置处,确保其在支撑时间、支撑距离方面呈现出一致性特点。如果某部分的结构不够稳定,还需要对其及进行重复性支撑操作。当完成整个安全工作之前,应该将临时支撑框架及时拆除。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双层结构安装工作,则需要对其叠合板安装位置进行相应调整。一般来讲,多是将其位置再往前一些。当发现混凝土已经彻底凝固之后,则需要管理人员针对其叠合板强度、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其可以满足施工设计的要求。如果发现在设计强度已经达到了整体的70%以上,则可以判定其结构相对较为稳定。对施工人员而言,这也为他们的工作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全的环境[5]。
篇2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外墙板;连接技术
某市规定城市外环线以内一切与新建民用建筑原则相符合的建筑,都需要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并且装配式建筑比例逐渐提升,实现了绿色建筑的目标。如今,装配式建筑与节能改造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这在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推进绿色建筑方面有着积极意义,需引起高度重视。
1 工程概况与施工关键技术探究
1.1 工程概况
本文所研究的工程,占地面积约为11270m2,总建筑面积约为19623m2。其组成主要由10-15层的高层住宅楼,加之由多栋一层配套用房所组成。
1.2 施工关键技术
施工关键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第一,墙板类型与构造。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主要指:利用水泥、石灰以及砂作为原材料,加之采用防锈处理的钢筋网片,经过高温、高压以及蒸汽养护等,对其表面进行加工,最终制成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材,将其用在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当中。
第二,表现在墙板特点方面。墙板特点主要表现为自重轻、保温性能以及隔声性能、便于施工等各个方面。而自重轻则为:干密度范围在0.5-0.55g/cm3之间,这约是黏土标准砖的四分之一左右,与空心砖相比,约是其三分之一左右。ALC板容重轻,具有B04等级;在保温性能方面,ALC板内存在较多的微小互不贯通的空隙,与普通的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相比,其要远远的超出10倍以上。ALC板拥有较小的导热系数,同时热传导比较慢。ALC板是一级耐火材料,耐火温度可达700℃。为此,该材料不仅拥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同时隔热性能也处于最佳的状态,如果厚度合理,那么不仅能够用在保温高的寒冷地区,同时还能够用在那些具有高的隔热要求的地区,这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满足节能标准要求;在隔声性能方面,该种材料主要是一种多孔材料,由大量的均匀、互不连通的微小气孔组成,隔音性能很好。实践表明,由100mm厚的ALC板平均隔音量在40.8dB;另外,该种材料也能够方便施工。利用该种材料,在施工期间可以对其任意开槽,宽度方向需要在300mm以内进行切割,立方体的抗压强度需要大于4MPa,单点吊挂力要大于1200N。作为一种非承重维护结构材料,能够完全的满足在各种使用条件下对板材的抗弯与抗裂等方面的要求,属于一种轻质的高强度维护结构材料,更加适合标准化与工业化的生产,拥有专用的连接件和配套体系,拥有极高的安装效率。
2 安装与节点处理研究
在装配式住宅安装与节点处理过程中,尤其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施工安全问题,需要保证能够按照安装方案和安全专项方案实施相关工作。拼缝主要采用砂浆填缝的方式,其节点主要有几个类型,即:
第一在外墙板和梁连接节点方面。双层ALC板与保温层相互使用,将这两者用在外墙保温施工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那么在施工中,首先需要对室外一侧的ALC板进行安装,应用卷扬机将其提升到安装楼层高度,通过缆风绳将其拉近到安装的位置上,固定L型勾头,将其固定在型钢梁下翼缘外侧的通长焊接在角钢上;与此同时,在保温板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其密实填充;之后需要对内侧的ALC板进行安装,在墙体内侧连接ALC和L形构件,在拧紧固定以后,再将最后一层的L型构件拧紧加固,使其能够处于焊接牢固的状态。
第二在保温外墙板和柱连接节点方面。双层ALC加保温层,主要被应用在外墙保温墙体施工方面。和钢柱连接的地方,需要在外侧ALC板安装固定以后,之后将连接件插入到两块板之间的缝隙当中,之后将其拧紧固定,并将T形节点焊接在钢柱上,之后将保温板铺设到其中,最后安装好内层的ALC板。
第三在外墙板和楼板的连接处。单层的ALC板,主要用于在那些保温要求较低的外墙围护墙体施工方面,其安装顺序与单层的ALC板外墙板和梁连接相比,要多一道箱形柱转角处的安装工序,转角ALC板材应用后,与相应构件连接,并将其和钢柱焊接在一起,连接ALC板自攻螺钉,使其最终形成相应的T形连接形式。通常墙面构造层的施工顺序为:首先要完成外侧的ALC板安装工作以后,布置卡件,将构件与ALC板连接,并且将其固定下来,之后将保温板安装好,再放置好卡件,内侧的保温板材还需要进行高质量的安装,这与吴山,霍永刚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接缝连接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最后连接各个部分构件,使室内建筑节点的质量更加符合相关规定标准要求。
3 结语
如今装配式住宅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建设形式,这在保障住宅建设质量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两个重要方面明确,某城市在住宅建设方面已经向装配式建筑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以某城市住宅建O为例,研究了该城市住宅建设的工程概况与施工技术要点,同时也明确了安装和节点处理相关技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相关数据的收集,确保其拥有精准性特点,并能够为装配式住宅设计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庆达,郑玲,王韬等.装配式住宅中的连接技术[J].施工技术,2014 (22):51-54.
[2] 陈建伟,苏幼坡.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及其连接技术[J].世界地震工程,2013,29(01):38-48.
篇3
关键词:装配式结构 建筑产业化 产业链 技术创新 集成住宅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036-01
当前我国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目的是提高建筑总体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适应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其基础是搞好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化、社会化大生产,而搞好工业化生产的前提是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体系集成配套的水平,提升产业链上的联动服务水平。
近些年来,国内的建筑科技交流空前频繁,信息扩散速度加快,范围加大。装配式建筑结构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在逐渐升温,截止目前住建部已批准50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并成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联盟,为推进建筑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据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装配式住宅分公司总工程师李哲龙介绍,“通过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解决影响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
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建筑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在积极探索与推进。笔者从产业化建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协作角度考虑,提出以下七个方面开展技术创新,逐步夯实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支点的科技支撑。
第一,结构体系设计。新型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研发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更是满足建筑产业化发展不同需求的基本保障。通过结构体系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居住空间要求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第二,节点、接缝连接技术。相比传统现浇建筑结构,装配式结构存在大量的节点、水平接缝、竖向接缝连接,这些连接是结构的薄弱环节。例如装配式框架结构中梁与柱;装配式剪力墙中水平接缝、竖向接缝连接均需要从其抗震性能、物理功能等方面考虑,并和抗震设计规范的“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相吻合,从而保证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整体性能。
第三,施工工法。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施工工法上,诸如具有施工速度快,对环境影响小,受环境制约小等特点。装配式结构涉及复杂工况下构件的吊装、翻转、就位、固定等施工技术、安全施工措施与防护标准的制定、构件校正技术等环节,如何提升施工效率、进行安全施工,对有效缩短施工总工期,实现住宅的高效节能,低碳环保起到决定性作用,也是能否真正实现绿色工地和绿色施工的重要保障。
第四,部品生产。部品生产不仅要考虑自身设计能力的发展,更要注重与结构设计及施工协作联动,共同推进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确保部品构件的高精度,开发更高精度预制混凝土模具是部品生产的前提和关键技术,河北雪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宁说,“无论是从成本角度、生产效率还是构件质量方面考虑,模具设计是关系到工业化建筑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另外各类预埋件的精确定位技术、流水线自动化生产技术、特殊施工工艺的自动化技术及部品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生产技术均需要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为降低施工综合成本、确保部品构件质量奠定基础。
第五,新型建筑材料研发。新型建筑材料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反之也将推动新型建筑材料业的发展。产业化建筑必将围绕新型建材的使用而全面展开,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新型建材从规格、质量、性能上都将提出新的要求,建材质地要采用密度小、易加工、方便运输、易成型的新型建筑材料,这就要求建材行业必须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设备改造,不断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建材生产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由粗制产品向精细加工的半成品、成品方向发展。
第六,软件开发。据住建部印发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指出,“加快推广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ldeling)、协同设计等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软件开发,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生产技术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据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高春荣介绍,加强适用于装配式结构设计、施工、管理的软件技术研发,将为装配式结构的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注入强劲动力。
第七,住宅集成技术。集成住宅是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满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发展住宅集成技术主要是围绕结构主体、围护材料、室内装修及设备安装进行,是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据唐山中材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巩俊贤介绍,目前困扰集成住宅的问题包括集成住宅设计缺乏标准、围护材料需要轻质高强、工业化的建造模式,只有解决瓶颈问题,才能更好体现装配式集成住宅的优势与市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作用。目前我国建筑生产方式正发生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变化,产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建筑产业化科技创新的同时,适应市场导向需求,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全面提升建筑产业链的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制度和互惠政策,使得各方优势资源(人、物、信息)有机衔接,提高科技研发效率和速度,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据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表示,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日趋明显,各地政府的热情也逐渐高涨,建筑产业化正步入发展机遇期。通过建筑产业链协作与产业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提升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与科技含量,推动产业化建筑整体水平上台阶,发展符合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环保要求的建筑产业化成套技术与建筑体系,促进产业化建筑生产、建设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秦珩.万科北京区域工业化住宅技术研究与探索实践[J].住宅产业,2011,131(6):25-32.
[2] 樊骅.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应用[J].住宅产业,2011,131(6):19-24.
篇4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质量控制
1导言
装配式建筑施工具有很多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施工不具备的优势,也是目前我国大力倡导的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十三五”期间,我国多地推出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规划,如上海市在2016年发文: 《上海市装配式建筑2016―2020发展规划的通知》(沪建建材[2016]740号),通知要求:2016年起,上海采用比例及装配率双控手段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借鉴外国建筑行业人士的工作经验,从而不断解决我国建筑行业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良性发展。
2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技术,它对施工质量、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施工组织能力以及图纸拆解质量等方面都要求的相对较高。该种结构及施工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大部分构件均需要预制,利用定型模板的平面作业方法替代传统的现浇结构作业方式。这种施工作业方式可以很好地控制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2.2由于结构的大部分构件均是由工厂生产出来,可以利用较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机械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产品质量、对施工现场的噪音污染也将大幅度降低、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避免了施工现场的粉尘等污染物。
2.3由于装配式建筑结构是一种较为前沿的工程技术,该建筑结构形式对前期设计质量和后期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的需求均比较高。
3装配式建筑存在的施工质量问题
3.1灌浆施工和构件连接管线安装问题
3.1.1灌浆施工不饱和。板墙在纵向连接的过程中灌浆施工的饱满程度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确定,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构件灌浆孔堵塞现象。通常情况下灌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从板的最上面孔洞顺利流出就算完成灌浆施工,但真正意义上的施工完成难度非常大,因为灌浆板内部的具体情况很难了解,并且在灌浆时饱和度很难做到精准化,常常会因为加工生产构件过程中的失误或施工人员对灌浆孔清理不及时,造成灌浆孔堵塞而出现的灌浆施工不饱和现象发生。
3.1.2套管链接错位问题。在构建套装连接过程中,因为钢筋套筒的安装位置问题常常会出现偏移现象发生,一边偏移现象产生分为两种:
3.1.2.1常规部分偏移。发生这种现象时是能将钢筋洞内,控制偏移。
3.1.2.2重度非常规完全偏移。只有通过重新加工安装构件,才能控制偏移现象,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无法做到与原设计重叠,给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3.2管线或者构件预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管线或者构件在预埋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构件预埋管发生堵塞或者脱落,从而导致预埋构件的位置发生偏移,而对施工现场穿线造成阻碍。主要原因是构件在生产过程中,预埋管线连接不到位,使得管线发生堵塞,或者管线和预制构件的固定不到位,在振捣期间发生脱落或者偏移。
3.3安装尺寸偏差问题
安装尺寸偏差问题主要表现在墙板拼接接缝处理超出规范要求,墙板、阳台板之间的接缝上下不通顺、宽窄不均,厨房、卫生间降板处标高误差等方面。
1)人员方面。与技术发展成熟、工程实践经验颇丰的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目前装配式项目较少,工人实战经验偏少,预制构件安装经验和操作技能有待积累和提高。2)物料方面。构件本身质量不合格导致安装误差累加,包括构件尺寸误差的累加、构件平整度误差的累加、构件预埋件位置误差的累加。3)机械方面。缺乏实用的精度控制工具,导致墙板拼缝误差偏大,拼缝宽窄不均,与工业化建筑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吊装构件时构件晃动不易控制安装精度。
4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1加强辅助工具使用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安装中,由于大部分PC构件重量体积大,给工程吊装和安装施工带来较大难度,因此加强辅助工具使用。比如,使用转角板“L型”吊具。转角板在运输、管理、吊装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折弯和损坏现象,为了最大限度保证转角板的质量,在吊装过程中使用“L型”吊具,把转角板吊装时所承受的张拉力转移到“L型”的吊具上,亩保证转角板的质量。又如,设置合理的平板护角。根据预制构件的型号和种类,设计制作出与之相匹配的、可以重复使用橡胶护角,从转角板出厂以后,就将护角套在的转角板的四角。从而减少转角板的损坏率。
4.2建立完善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机制
很多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施工人员造成的,而是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或者预制构件在生产加工中存在问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施工质量问题。通过建立科学完善质量监督机制,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把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控制在萌芽当中,进而减少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以便更加全面的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加强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监理工作。规范工程监理在施工方案审核、构建生产监督、构件出厂进场验收、样板房见证、灌浆防水等关键环节的旁站、安装风险点防护监督以及结构工程验收等方面的工作。
4.3选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我国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应当采用射频技术和建筑信息模型,这两种关键技术能够推动装配式建筑向绿色建造发展的进程。其中射频技术能够将构件的物理信息和几何信息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在组装和生产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需要在验收、安装、物流、仓储、生产等环节准确的辨识出构件的信息,防止出现信息孤岛问题,降低出现信息录入错误率,从而便于及时更新建筑信息模型的信息。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建筑工程的核心技术,有效的防止了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在构建建筑信息模型的时候,模型的核心数据主要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数据,持续管理单个设备数据、装配体数据等,通过建模计算对构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分析其与整体的耦合度,判断出装配的合理性,提高建筑的工程质量。
4.4基于BIM的构件设计和施工
在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中,通过BIM技术应用,进行精准的三维建模,以解决结构构件之间、预埋管线之间和交错钢筋之间的相互碰撞,指导预制构件生产、施工安装以及工程验收。
4.5加强对施工人员培训
邀请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专业人士,对施工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进行相关施工技术培训,从而规范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或者派遣人员到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先进的施工单位进行学习,把先进的施工设计和施工工艺应用在施工过程中,从而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具有很多优点的建筑和施工形式,具有施工效率高、生产周期短、节约建材、降低人工成本、施工质量较好、施工工人安全较易保证等特点,但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不断出现,影响建筑施工质量问题,但是通过建筑技术人员的不断学习改进能够有效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合理性,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月霞.试析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J].江西建材,2017,02:268.
篇5
关键词: 高层建筑;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吊装;连接构造
1工程概况和预制构件结构形式
1.1工程概况
新里城B04地块4#楼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中环线内,北靠川杨河及沿河高压走廊,东至浦三路,南临高清路,西侧为盛苑路。该工程总建筑面积10200m2,地下一层,地上18层,层高为2.93m,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54.98m。
1.2结构形式
本项目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外墙采用180厚剪力墙和85厚(含面砖)预制构件外墙模组合而成,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竖向及水平受力均由剪力墙承担。预制阳台板、楼梯、空调板采用工厂预制完成,吊装就位后,为建筑产品直接使用。
1.3外墙建筑装饰
外墙预制装配式构件和预制构件外墙模的外墙面选用230×60mm外墙饰面面砖,在外墙装配前由工厂化生产完成。外墙面砖有由供应商按成品标准,通过特殊转角砖和非整砖的工厂化处理和制作后,在预制构件成品制作时,采用与构件后粘贴、固定形式,与预制板构件连接在一起,无需另行安排现场面砖铺贴施工,避免了现场外墙湿作业和外墙施工粉尘的产生。外门窗采用断热型系列铝合金门窗,门窗框在外墙装配前,在加工厂内安装、预埋等。
2预制构件生产
预制构件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为:模具清理涂抹脱模剂模具拼装(塑钢窗安放)保温板安放钢筋骨架安放安装预埋件及保护层垫片吊模安装、五金件固定隐蔽工程验收混凝土浇捣成型带模蒸养脱模吊运翻身标识转运上架存放外观检验喷刷涂料出厂检验装车出厂。现对其主要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2.1模具制作与组装
根据不同构件形状,模具分为底模、内、外侧模、吊模等四部分,均为可拆、可移螺栓连接方式,具有足够刚度和精度,模板组装定位准确,操作方便。模具制作精度要求高,几何尺寸偏差必须控制在设计要求允许范围内,其长度、宽度及高度允许偏差为2mm,对角线允许偏差3mm,侧模、底模平整度允许偏差1mm。
钢模到厂后,根据工艺布置图放置到指定位置,底模安装到位后,用高精度水准仪测量标高,标高差值控制在1mm之内,经调整后固定。模具组装应按先内后外、先底后面再吊模顺序组装。与混凝土接触的模具面清理后须涂脱模剂,模板间缝隙需要用双面封胶粘贴,防止漏浆。
2.2保温板制作
HR保温装饰板的生产主要工艺是XPS板与硅钙板进行复合。由于硅钙板原板平整度、表面等原因,需辊涂UV底漆进行处理。XPS板需进行打孔,安装锚固件圆盘。为保证HR保温装饰板与混凝土层的机械连接,在本系统中,采用特制的锚固件,一头连接保温板,另一头锚固于混凝土中。为增加混凝土与挤塑板的黏结力,在背贴的XPS板表面必须进行开槽处理,槽宽5mm,深5mm。
2.3塑钢窗固定与安装
采用预制外墙时需事先预埋门窗外框,与钢模进行固定和安装。窗扇安装前应进行有关性能的见证取样检测,安放前应确认塑钢窗规格,检查有无损伤,放置好后,待钢模板及钢筋骨架放好后,将其锚固铁皮按要求折弯。
窗外框与钢模组装时,防止外框受到混凝土浇筑力挤压导致变形,先将制作好的带限位块的护框钢支撑放置在钢模下模板上,然后再将外框平放其上,外框与钢支撑中间采用7mm木板隔开,避免外框与钢支撑直接硬性接触。
窗外框的安装如图1所示,其中,在塑钢窗外框与钢架支撑间放置木条,使塑钢窗外框与铁架支撑柔性接触,在上、下支撑时,避免两者之间直接接触造成外框损坏。
2.4构件起吊脱模与翻身
混凝土浇筑后待养护到一定时间,检测同条件养护的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21MPa)时,方可起吊脱模。起吊须使用具有足够刚度的横梁式吊具,保证吊点垂直、平稳,严禁硬撬、斜拉,造成构件损坏。墙板须立式存放,脱模起吊后需平放搁置在专用翻身架上翻身90°立起,如图2所示。
搁置前须将翻身架上的4块活动垫板移至适合该板搁置位置,并在墙板底部装上保护支脚。翻身架是固定在摆渡平车上的,翻身后,开动摆渡平车至室外,由门式起重机将墙板吊运到划定区域存放。
3预制构件吊装施工
3.1吊装机械选择
根据预制构件的最大起重量、塔式起重机布置位置、最重构件与塔式起重机布置位置的距离等相关参数,本工程最重构件起重量为3.5t,最大起重距离为45m,结合相关塔式起重机说明书,选择4台F0/23B型、4台H3/36B型、1台QTZ125型和1台JL150型塔式起重机。
3.2 现场起吊
3.2.1 起吊
本工程设计单件板块最大重量3吨,采用132HC和ST60/15塔吊吊装,为防止单点起吊引起构件变形,采用钢扁担起吊就位。构件的起吊点应合理设置,保证构件能水平起吊,避免磕碰构件边角。构件起吊平稳后再匀速移动吊臂,靠近建筑物后由人工对中就位。
3.2.2 预埋吊点
本工程预制外墙板吊点采用预埋接驳器,吊装时拧入专用吊具作为吊钩。
3.3测量定位
篇6
关键词:建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398.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2
在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下,很多新型技术和新工艺水平被研究出来,推动了建筑领域快速发展。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诞生时间不长,但凭借其高超的应用价值,在建筑领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在施工中,因为施工工序复杂,构件连接整体性有很高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本文着重指出保证质量的措施,希望能够为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工程概况
此工程为多层住宅楼,地上共3层,地下共5层,地上建筑面积达2600m2,地下建筑面积达900m2,建筑高度达18m;为桩基础类型和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为了能够促进住宅建筑的产业化,快速推动建筑业的发展。结合建筑企业的具体要求,地上建筑结构运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应用了多种建筑构件,如:预制叠合楼板、预制空调板、混凝土墙板等等,预制率达到了42%。
二、布置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要求与使用优势
1.布置要求
根据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要求,在设计结构中布置合理的结构,需要遵循如下几点原则:(1)布置平面结构应形式简单,对称布置形状规则,防止结构有扭矩情况出现。(2)竖向结构形体规则,均匀布置结构,防止因为结构不规整而引发的内力集中,造成位移情况,影响了结构安全[1]。(3)预制剪力墙的墙肢截面形式需简单,设置洞口时保证上下对齐洞口,这样有助于提高结构整体性能。(4)布置短肢剪力墙数量不能太多,在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应对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进行限制,确保整体结构抗震性。
2.使用优势
与以前的结构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形式对比来讲,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优势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上:(1)与国家建筑工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相符。在以前的现浇结构施工过程中,现浇面积大,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并且养护混凝土需要一定的周期,延缓了施工工期进展。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利用的构件工厂预制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只需要装配构件,就能提高施工效率。(2)与国家节能减排理念相符。在施工过程中运用预制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既可以降低施工成本,也能减少施工中产生的垃圾,不会影响施工附近的环境。(3)具有现浇整体式结构和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多重优势,与预制装配式结构相比,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不但更好的联系了各构件,而且也稳定了各构件间的结构;与现浇整体式结构对比,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利用预制构件装配施工既能够更加方便控制构件质量,也能提高施工进程。
三、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方法
1.安装步骤
安装步骤:(1)熟悉施工图纸;(2)校对图纸编号;(3)放线测量;(4)校正预留筋;(5)起吊;(6)安装;(7)安装斜支撑;(8)墙体标高轴线与垂直度校正;(9)灌浆;(10)保护;(11)工程验收。
2.运输构件和现场堆放构件
(1)运输构件,在运输预制构件中应使用低平板车,并使用专用架,对于预制构件处的混凝土使用衬垫进行保护。(2)现场堆放构件,结合施工进度安排,分批进场构件,并记录好每批构件进场时间[2]。标注好吊装先后顺序。在安装每层构建前应仔细核对现场施工中的构件数量,并在第一时间内联系构件厂。存放墙板使用专用的架子,存放架上使用的槽钢要用柔软一点的材料包裹上,防止磕碰墙板表面。
3.测量放线工序
(1)轴线平面控制网的正确建立。在每一层控制点中预留出150×150方洞,每一层轴线投测都利用一层控制点方法,之后利用激光铅垂仪在各楼层上引测四点,之后利用经纬仪主控制线校对。(2)引测标高点和控制施工层标高。一是,结合±0.000标高,将两个标高控制点位引测,并校对。二是,引测每一层标高:结合两控制点位引测各层中,并使用水准仪测量细部施工高程。三是,在安装每层墙体之前,将每道墙底面抄两点水平控制点书写在点位处。
4.校正预留筋
对安装预留筋位置有较高的要求,此工程中在研究制作木模板的钢筋控制模板下,在浇筑楼板混凝土之前,利用钢筋控制模板控制预留插筋,确保准确将钢筋插入位置。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复核预留插筋位置,对于超过5mm中心位置偏差的钢筋结合施工具体要求来冷弯矫正。
5.安装预制墙板
(1)首先,墙板吊装。在此工程中利用汽车式起重机展开吊装墙板工作,在各个场地轮换进行吊装,在1-3层间利用25T汽车吊,4-5层之间利用50T汽车吊。在吊装墙板之前,应验收预留筋,确保插筋整体的垂直度,防止在连接预制板中出现插筋错位情况。其次,在墙板起吊使用卸扣,在墙板底边升到距离地面60cm后可停顿一下,检查吊挂的牢固性,板面是否有污染破损情况。再次,在距离作业层上方65cm位置可停顿一下,在确认没有误操作后,继续提升吊挂。最后,缓慢下降墙板,待到安全位置后,两个人扶正墙板。(2)墙板就位。在板面上放置墙体后,进行墙体的安装,三向微调墙板,保证调整的预制墙板标高与板缝隙保持一致。(3)斜支撑的安装。首先,墙体落稳核对轴线与标高一致后,应使用固定斜撑调整墙体的垂直度。之后,斜撑的使用可对斜拉杆进行调节,在结构楼板上固定住拉杆。(4)调节墙板垂直度。首先,调节墙板垂直度可利用斜拉杆,在复核墙板垂直度时使用尺杆。其次,校正墙板位置,可在楼板平面弹出的210mm控制线来校正墙板位置[3]。最后,校正墙板水平方向标高,可利用本层墙体下地面测量方法,对标高控制点进行测量。
6.灌浆施工工序
(1)连接管将钢筋的方法:连接墙板预留钢筋可利用钢筋灌浆直螺纹连接方法,在安装好墙板后,墙板顶部钢筋插入到墙底套筒中,之后连接套筒进行灌浆处理。(2)备制灌浆料。此工程采用CGMJM-VⅠ型泵送钢筋接头灌浆料灌浆料,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灌浆,待搅拌灌浆料均匀后,排出浆内气泡。(3)检查连接部位。对钢筋连接位置与长度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符合要去;构件水平接缝面进行检查;在夏季高温季节,应对构件和灌浆料接触面进行湿润处理。(4)分缝和分仓工作。首先,在固定住预制构件吊装后,封堵需要灌浆的接缝外檐,在封堵之前,使用水润湿封堵位置,控制好封堵深度。在封堵过程中,为填抹密实并避免封堵太深堵住套筒孔,应该在里侧加上一层内衬。其次,结合灌浆工艺对分仓位置进行确定。在固定构件后进行分仓。分仓使用的封堵料宽度最好大于22mm,在分仓施工过程中,应在分仓两侧加上内衬PVC。使用专门的工具在两衬中间塞入封堵料,确保堵料的密实,并同时记录好分仓时间,便于灌浆工作的进行。(5)连接灌浆。首先,在没有灌浆之前,对各个接头的灌浆孔进行检查,确保没有任何杂物。其次,灌浆中,使用套筒下端来灌浆,之后在接头上方排浆孔浆料流出后,第一时间内使用胶塞进行封堵。最后,检验接头充盈度:在凝固灌浆料后,将灌排浆孔封堵。
四、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见,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体结构容易控制构件质量,与现代建筑产业化要求相符。在施工中严格要求各项技术,加强管理关键技术的质量,这对于强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稳定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建筑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兰,李军石.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质量控制与验收要点[J].建筑技术,2015(46):216-220.
[2]王军强.新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41):31-34.
篇7
关键词:封闭箍筋;自动化;焊接技术;装配式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政策利好,PC预制构件需求量急速增加,但是整个行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是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钢筋加工环节普遍采用人工加工,耗用大量人力,生产效率极低,质量非常不稳定,急需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目前,建筑用钢筋箍筋大多采用开式,接口处有2个135°拉钩式的箍筋,拉钩长度为10倍钢筋直径,这样的箍筋无论是自身性能,制作加工,还是安装,都存在如下不利之处:(1)该形式箍筋未完全形成封闭式,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未断母材之前势必会开口,未完全发挥紧固的作用;(2)2个拉钩的存在对钢筋的使用是一种浪费;(3)拉钩的存在影响安装效率,且影响了混凝土灌注进度,可能造成振捣不均,降低钢筋混凝土强度[1],在梁柱节点等钢筋较密集处,易造成钢筋定位困难,位置偏差较大,致使结构抗震能力大幅降低,同时由于拉钩的存在使钢筋间隙较小,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振捣棒难于插拔,柱脚位置难以下棒,给混凝土浇筑振捣带来较大难度,很容易出现孔洞或露筋等问题,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2]。封闭箍筋的加工工艺简化,减少了搭接部分的弯钩,尺寸易于控制,形成的箍筋成品整体性能好,安装过程中不易变形,有利于结构钢筋绑扎的整体几何尺寸控制。同时由于没有弯钩,绑扎时减少了阻碍,能提高施工效率[3]。封闭箍筋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已纳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在贵州、重庆、陕西等省市的建筑施工中得到了较多应用,并相继了《混凝土结构工程闪光对焊箍筋施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目前封闭箍筋在制作时,多数采用现在应用广泛的数控弯箍机加工出半成品封闭箍筋,然后转运到焊接区域,人工将半成品箍筋待焊接端头定位在焊接电极块上,手拉顶推杆掌控散光对焊机对半成品封闭箍筋进行闪光对焊[4]。然而,以人工手动焊接方式制作的封闭箍筋存在焊接接头质量不稳定、制作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用工多、劳动环境差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封闭箍筋的推广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司联合其他单位对封闭箍筋自动焊接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发攻关,开发了封闭箍筋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取得了良好效果。
1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封闭箍筋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总体参数见表1。自动焊接生产线只需人工进行简单挂料和收料操作,即可实现自动送料、接头对中及焊接。设备主要由上料系统、显示控制系统、自动对中、焊接系统等组成。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与变频焊接技术,通过数字控制系统中的参数设置可实现不同长度、不同宽度、不同直径封闭箍筋的自动化焊接。(1)上料系统—包括上料机构、影像机、光源、镜头等检测机构。工人按要求将待焊箍筋半成品放入上料输送挂钩上随着链条向前运动,当影像机检测到当前位置有箍筋时上料机构停止运动,焊接夹爪将夹取待焊箍筋进行焊接。(2)自动对中及焊接系统—焊接机自动上下料自动对中自动焊接。自动上下料机构进行箍筋抓取并将箍筋未焊接侧放置于箍筋焊接机上,对中气缸快速对中,对中完成后进行焊接。(3)显示控制系统—显示屏、操作按键、键盘鼠标。这一部分是设备控制的核心,主要包括设备的启动与暂停、不同尺寸焊接箍筋参数的设置、故障报警及处理方法提示等。(4)下料系统—焊接完成后,下料机构手爪将焊接完成的箍筋从焊机上取下,并将其放置于下料小车上,当下料小车码放箍筋数量达到设定值时,自动上下料机构停止运行并报警提示,人工将已放满下料小车推走并换上空的下料小车,系统将再次启动。自动生产线设备组成和工艺操作流程如图1、图2所示。
2关键技术
结合国内箍筋加工制作及手工焊接设备,重点研究了快速上料、整形对中及焊接控制等关键技术。
2.1快速上料技术
上料输送线包括机架、输送链条安装在机架上,链条中间和尾端为取料口并位于上下料机器手上方,输送链条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悬挂箍筋的挂钩并连接伺服电机。运行时伺服电机带动输送链条步进运行,人工将待焊接的箍筋挂置于上料机构的挂钩上,未焊接的箍筋随着链条的运动向前快速移动,当影像机检测到当前位置有箍筋时,上料机构停止,自动上料机器人手抓开始,每隔1个挂钩夹持1个箍筋,实现了2台机器手交替夹取待焊箍筋进行焊接,大大提高了焊接速度。
2.2整形对中技术
箍筋整形机构包括下压气缸、长边压料气缸、推料气缸、线性滑轨、短边整形V型槽、长边整形V型槽、箍筋托板等,如图3所示。上料手爪抓取箍筋,通过Z向电动滑台提起箍筋,上料手爪沿X向电动滑台移动到整形对中和焊接设备正对面,将箍筋旋转90°处于水平方向,通过Y向电动滑台将箍筋开口处送动到短边整形V型槽上方,上料手爪张开,箍筋准确落入V型槽中,长、短边压料气缸下压对箍筋两侧焊接接头进行三维整形并对中。创新的长、短边V形整形对中机构,短边V形整形对中机构与焊接压头的一体化设计,彻底解决了箍筋焊接时接头极易错位的问题,为箍筋焊接质量的保证打好了基础,如图4所示。
2.3焊接控制技术
本课题研究的钢筋箍筋自动化焊接技术,广泛用于装配式建筑预制钢筋箍筋的焊接,适应箍筋规格广,可实现批量化自动化焊接工作。设备包含箍筋传送系统、整形对中焊接系统、循环冷却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为保证箍筋焊接质量,首先对焊接控制系统进行优化,采用变频控制系统,降低了电网对输出电压和功率的影响,能大大提高焊接质量的稳定性;其次对不同厂家、不同批次钢筋原材的焊接参数进行系统试验测试,包括焊接电流、焊接时间、顶锻留量、顶锻压力等。钢筋断面不齐对焊接质量有很大影响,对调直弯箍机的切断头进行改进,增加箍筋接头端头平直检查工序,控制断面高差在0.5mm之内,解决了箍筋端头不平直造成的焊接不合格问题;在大批量焊接前创新性增加工艺检验环节,能够确保将设备焊接参数调整到最优状态。与采用绑扎弯钩箍筋工艺相比,焊接封闭箍筋可对芯部混凝土形成侧向约束压力,大大增强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延性,特别是高配筋率柱、受扭梁和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明显提高。针对目前传统设备箍筋焊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质量稳定性差、产品合格率低、生产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本课题突破传统箍筋焊接机的“立式单图1封闭箍筋自动化焊接生产线设备组成点焊接”模式,研发的“封闭箍筋自动化焊接生产线”采用开口箍筋垂直化输送与水平焊接技术,通过智能化识别与特制夹持系统保证开口箍筋焊接形位精确、稳定控制,封闭焊接箍筋尺寸误差小、平整度好;针对国产钢筋特点,自学习功能实现焊接参数(钢筋类型、钢筋直径、焊接电流、时间等)智能化调整,提高焊点质量均匀和焊点强度;通过产品迭代升级,实现了封闭箍筋焊接机定型化生产。焊接设备总功率约为传统半自动设备总功率的1/2,节能减碳和降低成本效果显著。
3应用效果
研究的设备制作的封闭箍筋焊接合格率稳定提高到95%以上,解决了箍筋焊接质量合格率偏低的行业难题,打通了目前钢筋加工环节工业化过程中的一大堵点;该设备生产效率高,减少劳动用工50%以上,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劳动环境得到改善,安全性明显提高;同时,自动焊接封闭箍筋大量推广应用,还会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降低工程造价。利用自主研发的焊接封闭箍筋设备,公司实现了京津冀8个生产基地钢筋加工配送一体化,在承接的多个工程项目预制构件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应用,为今后在装配式和现浇混凝土工程中进行大规模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截至目前,公司共使用焊接封闭箍筋1000多吨,减少钢筋用技术工人、节约钢筋、节约用电,降低成本50多万元。公司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钢筋配送业务,已初步承接了1000多万元的订单。如在全国推广,将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结论
(1)封闭箍筋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只需要人工进行简单挂料和收料操作即可实现自动化焊接,焊接合格率稳定提高到95%以上,解决了封闭箍筋推广应用中最关键的技术难题。(2)通过快速上料、整形对中和焊接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实现了封闭箍筋的上料、夹爪抓取、整形对中、焊接和下料等过程的自动化,保证了焊接质量,提高了焊接效率,节省人工50%以上,而且明显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赵红学,侯爱山,纪恩龙.焊接封闭箍筋自动焊接技术的研究[J].建筑机械化,2015,36(6):51-52.
[2]刘吉林.电阻压接焊封闭箍筋技术特点与应用[J].中国建材科技,2018,27(2):150-151.
[3]何理,欧阳宁静.闪光对焊封闭箍筋施工技术应用[J].重庆建筑,2011,10(9):4-6.
篇8
《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专项规划之一,编制工作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牵头,会同标准定额司、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人事司,共同组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等单位编制完成。《规划》将由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各相关行业组织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造价咨询等单位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进行规划实施评估、规划调整、协调促进工作。《规划》涵盖内容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工程造价等行业以及政府对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工程标准定额、建筑节能与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规划》总结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建筑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
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48%,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9%;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3.19%;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66%。2015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6547亿元,占国内生a总值的6.79%;建筑业从业人员达5093.7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6.58%。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增强,为推进我国城乡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建筑金属结构行业的角度看“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筑业的主要成就: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建筑节能标准进一步完善。供热计量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加大,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9.9亿平方米,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降耗提速,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445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建立集中示范城(区),在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建设中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成效初步显现。
《规划》这样评价未来建筑业的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驱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建筑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宝贵机遇。尽管建筑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市场风险增多、发展速度放缓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市场供需结构的重大变化,下决心转变依赖低成本要素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不断适应新技术、新需求的建设能力调整及服务模式创新任务的需要。必须积极应对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任务艰巨、优秀人才和优质劳动力供给不足等新挑战,着力在健全市场机制、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升队伍素质、开拓国际市场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规划》提出了建筑业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四个坚持”:
――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核心。必须大力推行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加快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等融合,以创新带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全面提升建筑节能减排水平,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必须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围绕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健全制度体系,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壁垒和障碍,全面推动建筑业改革取得新突破,为建筑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质量安全为本。质量安全是建筑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健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建设各方主体责任,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及制度体系,为建筑业发展夯实基础。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统一开放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消除市场壁垒,营造权力公开、机会均等、规则透明的建筑市场环境。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建筑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能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共同发展。
《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建筑业发展的六个主要目标:
――市场规模目标。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全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年均增长6%,进一步巩固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促进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以开发建设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技术管理领先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施工,推进以特定产品、技术、工艺、工种、设备为基础的专业承包企业快速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质建筑工人,到2020年建筑业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数量达到8300万。加强业态创新,推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建筑承包服务方式和企业不断产生。
――技术进步目标。巩固保持超高层房屋建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体量坝体、超长距离海上大桥、核电站等领域的国际技术领先地位。加大信息化推广力度,应用BIM技术的新开工项目数量增加。甲级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一级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在“十二五”期末基础上提高1个百分点。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
――建筑市场监管目标。加快修订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工程担保、保险制度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更加科学完善,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建筑市场规则和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建筑工人培训、技能鉴定、职业身份识别、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完善。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基本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质量安全监管目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建筑抗灾能力稳步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规划》目标粗略分析,我国建筑金属结构行业应该有不低于每年5%的增长规模。其中,门窗考虑节能改造,发展规模更大一些,应该有8%左右的增长;钢结构得益于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在住宅建设方面的增长也要大于《规划》提出的建筑增加值年均增长5.5%的规模。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的“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共有九条:一是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二是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三是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四是发展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五是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六是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七是促进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八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九是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和自律作用。
《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中与我们行业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明确重点应用领域,建立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鼓励企业进行工厂化制造、装配化施工、减少建筑垃圾,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引导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住宅。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鼓励景区、农村建筑推广、采用现代木结构。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完善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机制,逐步推广智能建筑。
强化技术标准引领保障作用。加强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建设,构建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制定快速转化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编制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建立装配式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质量检验检测、验收、评价等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完善模数协调、建筑部品协调等技术标准,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公正性、科学性。建立以标准为依据的认证机制,约束工程和产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支撑。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着力优化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环境,针对不同种类建筑产品,总结推广先进建筑技术体系。组织资源投入,并支持产业现代化基础研究,开展适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培育国家和区域性研发中心、技术人员培训中心,鼓励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构件生产和科研等单位建立产业联盟。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支持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三维图形平台的国产BIM软件的研发和推广使用。
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推动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新建居住建筑普遍执行节能75%的强制性标准。政府投资办公建筑、学校、医院、文化等公益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要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有条件地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强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和施工图审查,确保新建建筑达到建筑节能要求。夏岫冷、夏热冬暖地区探索实行比现行标准更高节能水平的标准。积极开展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从使用材料、工艺等方面促进建筑的绿色建造、品质升级。制定新建建筑全装修交付的鼓励政策,提高新建住宅全装修成品交付比例,为用户提供标准化、高品质服务。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不断强化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组织可再生能源、新型墙材和外墙保温、高效节能门窗的研发。加快成熟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技术向标准的转化。加快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制度。建立全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信息平台。开展绿色建造材料、工艺、技术、产品的独立和整合评价,加强绿色建造技术、材料等的技术整合,推荐整体评价的绿色建筑产品体系。选取典型地区和工程项目,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基地和工程应用试点示范。
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制定完善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等有关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出台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生态城市规划技术准则,引导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和使用绿色建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绿色建筑品质。加快建造工艺绿色化革新,提升建造过程管理水平,控制施工过程水、土、声、光、气污染。推动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再利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切实履行建筑节能减排监管责任,构建建筑全生命期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和稽查。建立规范的能效数据统计报告制度。严格明令淘汰建筑材料、工艺、部品部件的使用执法,保证节能减排标准执行到位。
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坚持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逐步构建资质许可、信用约束和经济制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加快修订企业资质标准和管理规定,简化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电子化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对信用良好、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提供足额履约担保的企业,在其资质类别内放宽承揽业务范围限制。完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优化建设领域个人执业资格设置,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严厉打击出租出借证书行为。有序发展个人执业事务所,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
改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工程造价企业资质管理,完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统一工程计价规则,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满足不同工程承包方式的计价需要。完善政府及国有投资工程估算及概算计价依据的编制,提高工程定额编制的科学性,及时准确反映工程造价构成要素的市场变化。建立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核算制度,积极开展推动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各项新型工程计价依据的编制。逐步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的共享机制,加强工程造价的监测及相关市场信息。
推进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打破区域市场准入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加大对各地区设置市场壁垒、障碍的信息公开和问责力度,为建筑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健全建筑市场监管和执法体系,建立跨省承揽业务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督办、协调机制,加强层级指导和监督,有效强化项目承建过程的事中事后监管。
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履约管理,探索通过履约担保、工程款支付担保等经济、法律手段约束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履约行为。研究制定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建立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全面公开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信用评价,引导建设单位等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综合运用信用评价结果,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建筑市场环境。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的国有建筑企业监管考核机制,放开企业的自主经营权、用人权和资源调配权,理顺并稳定分配关系,建立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长效机制。科学稳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允许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途径,规范董事会建设,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引导民营建筑企业继续优化产权结构,建立稳定的骨干队伍及科学有效的股权激罨制。
大力减轻企业负担。全面完成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分析,完善相关政策,保证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保留的投标、履约、工程质量、农民工工资类保证金管理制度。广泛推行银行保函,逐步取代缴纳现金、预留工程款形式的各类保证金。逐步推行工程款支付担保、预付款担保、履约担保、维修金担保等制度。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建立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技研究专项投入,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及产品,形成完备的科研开发和技术运用体系。引导企业与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战略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重点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和自律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订立行业规范及从业人员行为准则、规范行业秩序、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律作用。提高行业组织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制定团体标准、反映企业诉求、反馈政策落实情况、提出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篇9
【关键词】BIM住宅产业化标准化 预制装配式
中图分类号: 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国内住宅产业化现状
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于1994年正式提出的。其实在此之前我国已两次建筑工业化。但与一些住宅产业化程度高的国家比我们还是落后很多的,这也与我们在技术和管理上的落后有关。现在伴随着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我国在住宅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在建筑材料、结构体系及施工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说我国住宅产业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层次水平不高,住宅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建筑的部品化、标准化和通用化水平都很低。住宅的建造方式仍以现场施工为主。
2、BIM技术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建筑与计算机学院的查克伊士曼博士提出,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将数字化的三维建筑模型作为核心应用于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等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它是用协调一致的信息对建筑全周期进行管理,对建筑物进行分析、模拟、可视化、统计、计算等工作,从而很好的降低生产成本,大幅的缩短建设周期,并减少对资源的浪费的。
3、BIM在住宅产业化中应用及优势
住宅产业化的应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住宅产业化不仅改变了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而且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设建筑,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住宅产业化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并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了契机。下面以某民用住宅楼群为例说明BIM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过程,并阐明其优势
3.1 单元式住宅设计体系
由于民用住宅可视为简单的单元重复,其具有房型简单、可模块化等特点,通过标准化地创建标准户型单元,利用单元组合的方式进行设计,这使得BIM建模工作的难度降低,
可以实现快速设计快速出图。如这个民用住宅楼群在方案设计时按要求设计了四种主要的户型,利用BIM设计软件先建立四个标准化的房间,然后拼装成一个楼。
3.2部品库的建立
住宅部品定义是出自“ISO/FDIS6707-1(2002E)房屋和上木工程处---词汇---第一部分”中有关建筑材料一节中,对建筑材料的通用名称,给出了材料(Material)、部品(Component)和产品(product)三个定义,其中component最接近于我们理解的建筑部品,可译为:“制成为一个独立部件的产品,用于完成一种或多种功能。”住宅产业化的实现必然对住宅建筑的标准化以及生产的工业化程度提出要求,而部品就是标准化与工业化相互作用的产物。住宅部品的特征: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规模化、工业化的生产。
根据部品的特征,建立部品库,部品库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库,预制构件库(预制梁、预制板、柱、栏杆、门、窗等),家具库(桌椅,厨卫,洁具,灯具等)。建立BIM模型时可以利用存在的部品库而搭建标准层。在建立部品库时,要完善每个部品的信息。信息包含:部品的编号,部品的构造信息,部品的位置信息,部品的厂家信息。
图一 构件的属性
3.3BIM专业施工图体系
利用BIM可以做到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管线设计。还可以利用BIM进行建筑物的性能分析,如:日照性能分析,采光性能分析,能耗性能分析,结构性能分析等。最优于传统设计方法是使用BIM时。可以利用BIM软件进行碰撞检测。使建筑物还没有在还没有施工前就解决现场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碰撞。这样利用BIM出的图可以达到零碰撞。并且通过BIM模型可以自动生成平立剖专业施工图,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工作还可以避免很多错误。利用BIM优化施工图设计,实现无错设计。
图二管线无碰撞
3.4施工进度模拟
BIM模型是虚拟的建筑,通过这个虚拟建筑,可以把工程现场在计算机里展现出来。在计算机里面进行模拟和分析,如果发现问题可以方便解决,这样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返工次数,这样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对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对比选出最优。这些过程由于只是计算机计算模拟,所以不会浪费太多时间更不会浪费资源。在3D的基础上又用4D更进一步模拟施工。4D是指在BIM的3D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时间的维度,可以对施工方案和工序进行检测,确保工程正常有序的进行。
3.5工程量统计
BIM模型不光可以进行4D的施工模拟还可以在4D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成本的维度建立5D模型,通过5D模型可以实现精细化的预算和项目成本的可视化,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5D仿真模拟,得到所有建筑构件的准确工程量,实现造价控制。
通过BIM模型可以了解到以下几方面
1、预制构件建筑材料统计
2、钢结构统计
3、机电设备统计
4、精装修构件统计
5、幕墙及所有预制构件精确统计,包含所有辅料和五金配件等
图三 内墙明细表
4结语
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建筑节能和提高住宅的综合性能。住宅产业化的推行主要是部品库的建立,要根据现有的一些企业部品库建立国家的部品库,使部品能做到标准化,系列化。这样才有利于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也有利于BIM技术的应用,最终实现住宅的“四节一环保”。
参考文献:
[1] 李恒,郭红领,黄霆. 推进中国住宅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技术[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09年02期
[2] 何关培. 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研究报告(2011).
[3]柏幕咨询有限公司资料
[4]熊诚 .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J].住宅产业,2012年06期
[5]何关培,王轶群,应予垦. BIM 总论[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项目;项目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64-04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企业间的竞争一直激烈,企业自身发展的压力、危机意识很强。基于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已日趋完善,仅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改善已经很难,时代的发展已让很多项目管理理论在应用上受到制约。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目前情况下,我们如何学习信息产业的运营模式,运用信息技术,结合项目管理理论来解决建筑项目管理和发展中的问题。跳出自己的行业,我们会发现,目前这个世界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行业无疑是最快的。所以,我们如何搭建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的项目管理方式,就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通过对建筑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让企业通过改变管理方式,从而提高效率,大量节约人力、物力,带来更丰厚的利润。能够很好地解决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安全、优质、节约、高效、创新等问题,也完全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
1.2 研究综述
目前,信息技术还没有在建筑项目管理上广泛应用。在建筑的前期审批立项上,我国已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国外的情况不太一样,有的国家的建筑是备案制的,所以不需要审批。有的国家也是审批制的,也普遍实现信息化,只不过信息化的程度高的不一样。在建筑的设计上,各国的情况不一样,主要反映在应用的方式和工具上。各国使用的设计软件和工具各不相同,尤其是广泛应用较先进的BIM设计的并不多,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领域中才能够看到。
1975年,“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unkEastman教授创建了BIM理念至今,BIM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BIM理念的启蒙,受到了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全行业需要考虑提高行业效益的问题,1975年“BIM之父”Eastman教授在其研究的课题“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中提出“acomputer-baseddescriptionof-abuilding”,以便于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在我国,一些重大的项目或用平面设计很难表达的设计已经开始应用BIM设计,但真正掌握的,依然是以国字头为主的大型设计院。装配式建筑在60年代时,被英国、法国和前苏联开始使用。由于最初技术所限,最早的建筑结构简单,空间变化小,所以并没有被各国充分重视,造成装配式建筑数量很少,甚至被人遗忘。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装配式的优点逐渐凸显,被很多建筑管理者重新重视,应用的范围和数量正在增加。现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好处,建设的主管部门已经出台政策,要求在新立项的建筑中装配式构件所占有的比例,而且,这一比例会逐年增加。目前,我国的很多建筑或开发企业已经迈开研究和应用装配式建筑的步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万科、中南集团、远大集团、亚泰集团等。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系统地应用信息化的企业或项目还没有,但在项目管理的很多环节上部分地应用一些信息技术还很常见。而大家应用的范围和深度,所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对未来的思路也不一样。但有一点大家一定能够取得共识,那就是,信息化一定会在建筑项目管理中广泛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中怎么应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如何信息化。经过采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施工工艺。达到降低项目管理难度,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以实现生产运营中安全、优质、节约、高效、创新的问题。争取最大限度实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节约、节能、环保的目标。
本文以运营管理理论为基础,主要应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对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分析,采用数理统计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2 建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生产过程中,虽然也制定各类计划,但计划不详尽,不准确的现象很普遍,虽然也有例会制度,交底制度,现场检查制度等,会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效率低,反映慢,不准确。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的漏斗效应,造成信息传递不准确,造成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思路不清晰,传递方式不科学,管理过程执行不到位,所以造成问题很多,困难重重。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找到科学的方法和用科学的方式应用应用这种方法。
2.1 设计意图等信息表达不清晰。
2.2 反映意图不准确不直观.
2.3 很多工程的设计施工中仍在不断变化,影响效率和造价。
2.4 存档资料专业性强,可读性差,查找效率低。
2.5 过程管理难度大,中间管理过程资料不准确不充分。
3 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
根据信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传递的过程,我们想要在建筑项目管理上应用信息技术,就必须考虑项目管理的设计方法、建筑的施工工艺和项目管理的方式。本文认为采用BIM设计,施工工艺上采用信息化的装配式砼技术,采用信息化的项目管理模式,是实现建筑项目管理科学化的较好方向。
3.1 BIM设计及其作用
3.1.1 BIM设计可以真实、直观地反映建筑物的各个部位
可以通过电脑操作,清楚地看到建筑的任何你想看到的部位和内容。BIM设计同传统的平面设计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可以用三维的方式,把建筑物的各个部位,从各个角度,用可变的比例,相对真实地展现出来。而平面设计只能从固定的角度,固定的尺寸比例,用专业的符号和语言来反映出建筑物的某一部位的某一面。这样就导致非专业人士绝大多数看不懂,专业人士也要花一些力气和功夫才能看明白,并且,有可能理解错误。造成由于设计方式的落后,产生,大家花大量精力来学习的并非建筑本身的知识,绝大多数时间学的是如何学习识图。并且,在工作中,我们把大量的工作放到了对图纸的学习、理解、修改、使用上,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资源,更可能导致错误频出、成本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可以说,设计技术的落后,会极大地制约建筑产业的发展。
BIM设计可以让绝大多数的人能看懂,并能够很清晰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筑模型,还能够同真实的建筑进行对比。当我们打开电脑,进入某一建筑的BIM设计界面,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栋建筑外观的尺寸、形状、颜色,让我们从建筑物的大门进入建筑物内部,我们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的操作,看到你想看到的任意部位,无论是各个梁、板、柱的位置、尺寸,还是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们还可以进入这些构件的内部,来看一看内部钢筋的配置情况,各种型号的钢筋是如何排列的,砼是什么标号的,各个部位的工程量是多少;各个部位间是什么样的结构关系。由于,BIM设计的特典和优势,才可能为我们的建筑项目管理,尤其是以信息技术支撑的建筑项目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才能够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实现我们建筑行业的“安全、优质、节约、高效、创新”的目标,才能够使我们在应用其他技术上提供保障,才能为我们的建筑项目管理实现科学后创造优质的平台。
3.1.2 使图纸中漏画、少画、错画现象降到极低
虽然我们的建筑施工图通过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又通过不同部门的尽力审核,又有不同环节的专业人员、机构尽力把关、签字确认,但建筑施工图出错的现象极为普遍,漏画、错画问题也极为突出。在生产实际中,很早大家就发现了这一问题。最后,大家发现通过一些程序上的管理,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这类问题,比如说,通过图纸会审的方式可以把业主、监理和施工人员发现的比较重大的、马上要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中的问题解决掉;工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通过设计变更、工程签证,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尽最大程度解决。如果是重大工程或结构非常复杂的工程,设计单位还会派驻现场的设计代表,让一些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更正或修改,避免不完善的设计导致错误的施工。设计这种活动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人力因素起很大作用的一种过程。首先,BIM设计直观,只要你把各个部位想到了、做到了,就能够在图纸中反映出来,便于设计者本人核对。其次,设计中不合理的环节,软件本身也会有所反应,提出预警。最后,审核人员,可以很快地、最大可能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使设计的错误率最大可能降低。由于BIM设计的出现,使建筑的施工图同建筑的竣工图一致成为可能。
3.1.3 解决施工图纸中各部位冲突的问题
在建筑领域,存在着诸多的专业划分。从大的专业角度讲,至少可以分为建筑、结构、管理、水电工程、通讯工程等等方向,而每个方向又分为许多专业方向。这种结构造成专业化程度很高,但整合时难度较大,一份设计在设计之初,设计主管会把设计任务按专业、按业务量进行分解,分解后会交给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去完成,然后不定期进行检查、协同、汇总,最后形成一份比较完整的设计图。这种方式导致各部门、专业间沟通较少,在设计过程中各自为战,很难发现矛盾,即使发现矛盾,各部门会相互扯皮,互相推诿。使设计的图纸在先天上就带有许多不合理的基因,极大地浪费了公共资源和社会财富,对建筑业的合理、有序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能看到的图纸,基本上展示的都是某一个专业的内容,在反映各个专业的关系上,大多能反映出其它专业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因为建筑设计是其它专业的基础,它定义了一栋建筑的位置、标高、尺寸、各部位的特征。而其它专业间的关系,很难再一张甚至几张图纸中反映出来,即使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协同各专业的人员,也很难在很短r间内,很准确地发现各专业设计之中的矛盾和冲突。BIM设计实现了各专业设计在同样平台上的展示。所以,极其复杂的地下室工程中存在的设计冲突问题,可以通过BIM设计,很容易地被大家发现并解决。并且,大家还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演示,寻找出更加可行、优化的设计方案来。
3.1.4 有利于复杂建筑物的识图
有些建筑物的尺寸极其复杂,很多专业人士在遇到这样的建筑图纸时也会非常头痛。这样的设计,民用建筑应用的较少,大部分应用于工业建筑和公共设施上。对工业建筑了解的人都知道,工业建筑的功能是为了满足工业设备或管道的功能服务的。这就导致,许多工业建筑的结构非常复杂,复杂到你从一个平面、一个角度根本就无法认清你看到的构件是什么样的。即使从平面、立面、剖面三个角度来看,也不一定能够清晰、准确地看懂此构件,主要原因是,即使我们从三个角度去看这个构件,但这个构件内部,不同高度、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内容,不可能通过二维的平面的方式显示出来。国家体育场――“鸟巢”项目,主体是一种空间的、编织形的钢结构,你很难在它身上找到一块为平面的部位。所以,用传统的平面设计不可能把这类建筑的所有信息展示出来,我们必须要借助于电脑,用三维的方式反映出它,BIN设计完全能够满足这种要求。另外,用BIM设计,降低了我们识图和用图的时间,降低了犯错误的概率,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使更多非专业人士参与、关注建筑成为可能,为我们建筑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3.1.5 BIM设计是各方面共同交流的平台
由于BIM设计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打破专业壁垒,可以让许多非建筑专业的人士,或者不同专业的人士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过去,有些建设单位,由于不懂建筑专业,或者也没有必要一定懂建筑专业,在描述一些建筑的设计意图时,因为信息传递存在“漏斗效应”,很难把自己的意图清晰、准确地表述出来,或者可以说,很难用比较专业的建筑中使用的语言表述出来,使设计方很难准确地领会设计意图,造成建筑单位的很多要求没有反应在设计中,建设过程中,又没能及时发现,或者发现后,改正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建设方、设计方甚至施工方矛盾重重,关系紧张。应用BIM设计,无论你懂不懂建筑专业,无论你学的是建筑学中的什么专业,你都可以打开设计,看一看你的意图是否实现,或者设计的内容同你的要求是否一致,或者同你的专业设计有冲突。如果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及时修改,避免损失。在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所有关注、关心,或者利益相关的各方,都可以广泛、深入地参与到项目的管理中来,都可以就你感兴趣的问题发表不同见解,过去的,由于专业的限制,会让很多想参与到项目管理中的人望而却步,现在,这部分人不仅能够参与进来,还能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并且,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在电脑上展示自己的想法的实现的可能性和科学性。使得过去我们非常封闭的项目管理过程向社会展开,使建筑的实施过程变成全社会普遍关注和参与的过程,会使建筑项目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3.1.6 使图纸会审变得简单
图纸会审是建筑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设计单位把施工图纸交给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后,由这几家单位进行检查和复核,最大可能地去寻找设计图纸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个过程很重要,同时工作量和操作难度也很大。需要大量的并有经验的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对施工图纸进行充分的学习、思考、核对后,尽可能找出同设计意图不符,同现场实际情况不符,同国家规范不符或同施工工艺不符的地方,然后会召开会议,组织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各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当时能形成结果的,会当时各方书面确认,不能当时形成结果的,需各方会后再进行计算、核对,然后形成书面的图纸会审文件。图纸会审的最大难度是工程量大,用传统的方式又不能在很少的图纸上就能把整个工程看透,也很难在不前后对照,各专业之间对照的情况下,找出图纸中各分部分项之间、各楼层之间、各构件之间的矛盾和缺陷,并在短期内形成认识,提炼出问题。用BIM设计的方式,可以有效回避上述矛盾,可以很简单的、迅速的在建筑的各分部分项之间、各楼层之间、各构件之间进行查阅,并且,由于BIM设计是三维模式,所以,很容易在多个角度去审查设计中的部位,并且很容易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为图纸会审提供素材。
3.1.7 有利于施工管理中的前期现场布置
我们做任何一个项目,不论这个项目的规模大还是小,结构复杂还是简单,都需要在施工前做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好与坏,充不充分,都可能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决定项目管理是否顺畅,决定管理难度的高低,影响成本的大小。所以,我们应该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中,最主要的工作是施工现场的布置工作,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从施工现场的布置上,我们就能够看出的管理水平,一个项目管理团队素质的高低。在现场布置中,要在拟建的建筑物周边,有限的空间内,布置办公室,宿舍等生活设施。布置塔布、钢筋作业区、木工作业区、砼加工区、材料堆放场地,周转工具堆放场地等等。布置后不仅要最大程度地满足施工需要,还要满足各地区建设主管部门对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要求。在市区内施工,场地狭小,周边障碍物多,现场布置难度大。如果用BIM设计的方式把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展示出来,就会很容易发现由于平面图中受空间制约而产生的矛盾,就会避免平面图中由于比例和视角等原因造成的误差,便于前期平面布置工作,为以后的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3.1.8 可以准确模拟进度、进行科学管理
施工进度计划是安排生产、组织施工的有效手段,计划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缩短工期、减低成本。过去,我们排计划多应用画横连图和网络图的方式。后期,我们又使用了一些软件来描述进度计划。比如,微软的project软件就可以清晰地描述建筑物各分部分项工程的主要特征、工程量大小、各工序之间的关系、各分部分项所花费的时间等等。即使我们使用工程进度计划编制软件、编制计划,调整计划,甚至看懂计划,依然是很难得事情。BIM设计,有效地降低了这些难度,它可以用三维动画的方式模拟各个施工部位的施工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整个施工过程。让大家都能够对将要施工的环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大家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及时调整,达到合理安排工序,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3.1.9 有利于施工过程的管理
施工过程极复杂,即使有完善的方案、有可行的计划、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有可调配的各类资源,施工过程依然困难重重。目前,我们的建筑施工工艺依然以手工工艺为主,所用材料又极为复杂,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又异常紧密,所以要科学的管理项目,必须借助有效地工具。BIM设计可以便于施工交底,它可以把过去用语言和文字很难清晰表述的过程、工艺、工序,用三维动态图像清楚地、全面的表达出来,让各个专业班组、各个专业的管理人员都明白下一步应该做什么。BIM设计在展示设计内容,模M进度的同时,还能够提醒工程技术人员各部位应注意的事项,尤其是对于一些预留、预埋件的加工生产和安装工作。对于一些专项的、比较繁杂的、难度较大的施工环节,我们必须要制订专项的施工方案,方案是否可行,现在通用的方式是开专家研讨会,在会上大家对方案的内容进行分析、计算、校核,最后形成共识,审定方案可行或不可行。如果用BIM设计的方式,就可以把专项方案整个过程进行模拟,很容易就看出方案是否可行。同时,BIM设计可以随时准确地描述各部位的工程量,这样使材料计划、预算、结算、审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都变得非常简单。
3.2 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
3.2.1 信息化在建筑项目管理上应用的范围
信息化可以应用于建筑项目管理中的从项目立项审批、工程设计、施工、竣工备案、售后维修的全过程。尤其是以信息化为平台的BIM设计,以信息化为基础的装配式砼的施工工艺,以及项目管理方式的信息化。目前,信息化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建筑项目管理的多个环节,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在建设项目的前期审批、报建、招投标等环节很早就已经进行了信息化的改造。在设计环节,设计单位内部可以进行信息化的交流,但同外部之间的信息传递仍然不多。所以,前文中提到的BIM设计,提到的BIM设计的诸多优点,正是未来建筑设计信息化的方向。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大多数施工企业已经广泛地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收集和处理信息,这些信息更多地表现在新闻、文件、图像等资料上,能够直接应用于整个施工管理过程的并不多。在现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工程的整个施工管理中,从现场的安全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计划统计管理、材料、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从而实现“安全、优质、节约、高效、创新”的目标。在竣工后,建筑使用过程的维护和维修工作,更应该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才能让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得到体现,让人们在信息化管理后的建筑中生活,才能更安全、舒适、方便!
3.2.2 信息化在建筑项目管理上应用的方式
由于我们有了计算机、摄像头、扫描仪、传感器等设备,有了互联网这样一个平台,有了BIM设计,装配式砼建筑等技术,使我们能够在整个建筑项目管理上应用信息技术。使我们达到“工厂化生产、可视化办公、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在建筑项目管理上应用信息技术,最好的方式是编制一个满足各项管理功能的网络化运营的信息化的平台。这个平台会非常庞大,可能一个软件公司都不能胜任这样一个任务,这个软件的编制时间也会非常长,系统的运营调试非常复杂,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这个平台很难建立。为了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了建筑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我认为,目前,比较合适的方式是,把目前我们应用范围较广的各类功能软件在一个可以通用的软件平台上进行捆绑,使它们的信息可以共享,使它们的各项功能满足建筑项目管理的要求。这种方式无疑也是一种创新。把BIM设计软件、预算软件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捆绑,可以基本满足建筑项目管理上安全、进度、质量、计划、预决算、成本等各项功能的需求。
(1)在管理方式上,可以实现开放式管理
开放式管理,在接受社会监督,让更多热爱和关心建筑业的人从分参与进来的同时,可以增加管理内部的自我约束,迫使项目管理团队提高管理水平,提升项目管理者的素质。具体的方法可以这样,在项目的施工现场的高处安装高清摄像头,摄像头通过项目管理的信息平台相连接,即时地把项目施工和管理的全过程到互联网上。通过信息平台上开辟的互动空间,让外部人士广泛地参与进来,可以提出赞扬和批评,可以出谋划策,可以借鉴其它行业的成熟经验来改造建筑项目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增强社会的信任程度,可以提高建筑物的附加值,可以提高建筑的销量,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可以说,管理上开放了,使许多事情变成了可能。
(2)在安全管理上,可以实现建筑物范围空间内的信息化管理
可以把BIMO计的数据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捆绑,为了提高数据的精度,我们可以在施工现场设置GPS的小型基站,这个基站可以为项目提供各种测量数据,也可以配合我们进行安全管理。我们把这些数据按照安全要求进行分类,设置各个安全或危险区域和部位,然后让所有项目的参与人员身上携带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无线连接的芯片,当有人进入危险区域时,芯片同项目管理的信息平台会同时报警,让人撤离危险区域。同时,根据需要,我们也可以在机械设备、工具或某些材料上安装芯片以满足安全管理的要求。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减少安全人员,节约安全成本,减少安全检查的主观性,大幅度地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这些安全管理的方法,会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改善之下,不断提高,并发挥更大作用。
(3)进度管理变得简单准确
由于BIM设计的进度模拟功能,我们不但可以用BIM设计进行进度模拟,还能更准确地进行进度控制。我们通过在所有预制砼构件上粘贴的电子信息芯片,无论构件在运输时还是安装时,随时监测到该构件的位置。当这一构件就位安装完毕后,信息系统会自动识别,视为该构件已安装完毕,同时形成数据,通过文字、表格或图像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进度,形成技术、材料验收、成本管理等资料。
(4)质量管理的难度降低
首先,预制砼构件为工厂化生产,工艺水平较高,质量均一可控,这就从原材料上降低了质量管理的难度。然后,在预制砼构件的安装过程中,由于受到空间数据的约束,只有当它进入合格的范围内时,信息系统才会提示合格,使安装过程中的控制变得简单可行,使质量可控,标准提高。
(5)提高了材料和财务管理的效率
当各类材料,尤其是预制砼构件进入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人员用扫描仪,扫描材料上的信息芯片或者目前通用的二维码,项目管理的信息平台会反映出该材料是否进场,进场的数量、规格、尺寸等信息也会同时反映到信息平台中。并且可以同计划进行比较,按照计划自助生成:什么材料已进场,进场的数量,材料未进场数量不足等信息,供项目管理者进行使用。同时,这些数据也会在财务上体现出来,财务系统可以随时形成所有的财务报表,供项目管理人员使用。这种信息化的方式,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3.2.3 信息化在建筑项目管理上应用的意义
信息化的优势在于高效,高效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主要手段。在建筑项目管理上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节约高效,还可以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理水平,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业的节能环保水平。通过对建筑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造后,还可以降低外部人士参与到建筑项目管理的难度,这样可以打破行业界限,破除技术壁垒,让管理回归本质,让其他领域运用的成熟可行的管理理论应用到建筑项目管理中来,让社会力量尽可能的参与进来并发挥能量,共同为建筑管理服务。
4 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应用的效果
信息技术目前在建筑项目管理领域应用的并不广泛,因为它在管理上的诸多优势,将来应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普遍。由于,目前的案例很少,所以很难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进行效果分析,但我们可以通过预测,来判断未来所产生的效果。从安全角度,由于BIM设计同装配式砼构件以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会使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如果我们能够把现场所有的人员、材料、机械、正建和设计的建筑本身全部信息化的话,所有的操作都会被数据化,及时地反映到信息平台上,安全会最大限度得到保障,事故率会急剧降低,甚至可能达到事故率为零。从优质的角度讲,BIM设计所提供的设计质量要远远高于普通设计;在过程管理上,信息化的管理水平,要在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多个维度上,远远高于现行的施工工艺。从节约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建筑项目管理所需的时间和人员的数量大大降低,节约了人工成本。在高效的角度上,信息技术应用后优势会更加明显,无论以信息的收集、整理,还是从信息的处理、应用,信息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在建筑项目管理的流程上,每个信息传递的环节几乎都没有间歇,使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在建筑项目管理的方式上,让所有管理内容的处置更快、更直接、更准确、更智能,效率都会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在创新上,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项目管理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会使更多的管理内容信息化,管理流程信息化,并且为更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供保障和支持,让更多人的更多想法、创意在这个平台上应用、运行,让更多更有价值的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应用后,会使建筑项目管理更科学,生产过程更智能,工作方式更轻松。同时,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5 结论
通过分析和生产实践,总结了一些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应用的方式和办法,用理论知识进行了论证,得出了信息技术必然会在建筑项目管理上广泛应用的结论,为下一步建筑业更加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其一,BIM设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一定会被许多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发现并积极应用。并且,BIM设计还为未来信息技术在建筑业的广泛应用提供优质的平台。其二,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笔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能够为为未来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应用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联双.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5):00217-00217.
[2] 邹子韬.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浅谈[J].城市建筑,2016(33):108-108.
[3] 郑乐.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研究[J].智能城市,2016(8).
[4] 张锡源.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22).
[5] 程丫.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5.
[6] 朱健丰.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J].工业c:00041-00041.
[7] 李传月.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J].环球市场,2016(20):281-281.
[8] 吉D.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5(20).
[9] 陈俊.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
[10] 杨家亮.探究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4(10):135-137.
[11] 任立东.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12] 杨斌.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3).
[13] 高志远,袁本智.浅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3).
- 上一篇:监理安全问题检讨书
- 下一篇:国外幼儿音乐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