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教育发展

篇1

(一)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科学发展观包含丰富的教育意蕴。学者们普遍认为,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进一步说明了现代社会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更加明确了教育与整个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进而突出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科学发展观来重新认识教育的作用,会发现教育的职能已大为拓展。有学者指出,教育不仅仅是扩大生产资源的手段,而且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就要求我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观,是推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学者指出,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体系中,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是其重要目的,协调发展是其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其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关键和核心是按照教育规律发展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有学者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原则下,深化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⑥另有学者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为本。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树立全面、协调的教育发展观。有学者指出,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处理好教育发展中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⑧当前,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四个重要的关系:一是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教育的区域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三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四是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域。有学者指出,应坚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这是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把握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也是促进教育更加科学和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把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支柱。与此同时,在教育发展中,要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用发展的观念来谋划战略、规划未来;用发展的观念来解决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政府转变观念和职能

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理念和原则,需要通过政策、制度和资源配置得以落实,政府无疑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决策和管理正是发展观的反映。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政府将起关键性的作用。发展观的偏差通常与政绩观的扭曲相关联,转变政府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转变政绩观。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建立公共行政和公共财政制度,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防范市场失灵,保证教育公平,是政府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五)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政策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政策选择的根本依据。有学者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为教育政策选择奠定了价值基础。科学发展观还指明了我国教育政策选择的目的和方法,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教育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即协调发展。

还有学者认为,科学的教育政策作为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支柱,其本质是通过教育资源、权利、责任的合理调配,促使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科学的教育政策除其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可操作性、规范性、理论性等一般特征外,还有前瞻性、相关性、权变性、人本性等特定的内涵。个人与社会、近期与长期、数量与质量、公平与效率,这四种关系不可分割、环环相扣,共同体现于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之中。

篇2

——石柱县“五结合五发展”打造渝东品牌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一个竞争的时代,一个强者的时代。总书记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拥有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民族核心品牌。品牌,成了我们价值的追求,实力的象征,交往的名片。曾几何时,石柱教育在渝东南

片区独占鳌头,无论是教育规模还是教育成果都是渝东南片区的一张名片。重庆直辖后,渝东南片区很多县奋起直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石柱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如何振兴石柱教育,重塑石柱教育形象,是摆在县委、政府以及教委一班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石柱县针对渝东地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不足、教育结构参差不齐、办学行为认识不够等制约和影响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全面提高“普九”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狠抓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以“五个结合”为抓手,力促“五大发展”,着力打造渝东品牌教育,走科教强县之路。

一、坚持与教师自身建设相结合,促进内涵发展

在去年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总书记的希望蕴含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包涵了一个合格教师的全部内涵,即师德、师能、师风、师魂。充分反应了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也是教师个体和群体需要一生为之奋斗的从教境界。石柱县把抓好师风师德建设作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

一是铸师德。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道是“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是所有发展与成功的基础。为此,石柱县教委每年积极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以充分发挥典型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号召全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做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

二是树师风。师风,就是教师从业的职业道德作风。俗话说“风正一帆顺”,良好的师风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石柱县教委充分运用石柱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常规宣传、重点宣传、

典型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党员教师的先进事迹。县教委也设立了热线举报电话,同时要求每个学校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强对各校师风的监督。

三是强师能。强师能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做到热爱自己的职业,以能做一个人民教师而备感自豪,踏踏实实从教,从从容容做师。教育是一种育人的事业,只要肯学习,能创造,就能做出骄人的业绩来。为此,石柱县积极开展“领雁工程”、“青蓝工程”、“三名工程”(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教育家工程”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先进教师外出挂职锻炼学习,着力培养一批教育的“领头雁”,创新和谐教育的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坚持与加强农村教育相结合,促进均衡发展

石柱县是一个集“老、少、边”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几年,随着政府教育投入的增长,该县教育有长足发展,学校教育网络日益完备,教育教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重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服务城乡统筹的教育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的不断增长还要差距,城乡教育资源分布有碍教育公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农村教育发展还明显薄弱。为此,石柱县教委针对农村中小学校硬件设施与软件条件不达标的实际,该县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送政策、送设备、送温暖、送技术、送服务的“五送”活动,启动“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二是积极推动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启动农村薄弱学校校舍、寄宿制学校、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规划建设10所寄宿制学校,面积5880平方米,总投资640万,目前已全部竣工。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投入资金1603万改善了乡镇4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加强远程教育设施设备建设,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大装备投入,乡镇中心校和中学文秘114 域网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帮助30所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提高办学水平,着力打造一校一品,把品牌打响,提升质量内涵。四是拓宽农村教育平台,采取政府贷款、社会捐资助学等形式尽力做好“一帮一互助结对”活动。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回乡创业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扶贫帮困体系。五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县政府要求,会同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遵循“公正、公开、公平、择优选调”的原则,全面实行“阳光”操作全县的中小学教师考调进城工作,同时建立城镇下乡支教活动,对支教教师在评职晋级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在教师待遇上,对农村教师实行适当倾斜,

多渠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城乡师资统筹,建立教师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管理体系。

三、坚持与规范教育收费相结合,促进和谐发展

近年来,石柱县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以规范教育收费为突破口,促进和谐发展。在治理教育乱收费中,坚持教育在先、防范在前、监察到位、处理从严,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一是媒体监督、增强透明度。全县各乡镇组织中小学校采取召开家长会、学生会和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收费标准、收费纪律,同时利用宣传栏、电视台、教育网宣传收费政策。在学校设立收费咨询台,解答家长、学生提出的收费问题。并充分利用石柱电视台“石柱新闻”时段对各中小学违规收费行为予以曝光,增强了透明度。二是深入督查、从严处理。采取多形式开展收费检查活动,将定期检查与平时巡查相结合,学校自查与上级复查相结合,一般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每年春秋两季都由县政府成立收费专项检查组,对全县32个乡镇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县纪委、县教委及时对全县学校收费进行逐校检查通报,彻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三是完善制度、构建平台。采取搭建“规范教育收费与办学行为投诉平台”、构建县、镇(乡)两级联动的投诉查处机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学校收费预审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收费监督员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四项制度”。四是整体联动、奖惩并举。建立治理教育乱收费台帐,实行两月一通报,一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同时向学生、家长发放“收费明白卡”;开展收费咨询进院坝活动和建设“教育收费规范年”活动等措施规范收费。今年以来,教育收费投诉明显下降,多数学校实现了教育收费“零投诉”。

四、坚持与优化教育结构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面临教育办学规模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专业设施设备严重奇缺等矛盾和问题。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该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要契机,紧紧围绕石柱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增长升级的需要,创新专业设置,全面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精心打造渝东地区最大的劳务输出人才基地。一是整合职教资源。整合

校内、教育系统内、外部职业教育资源。在石柱县城新城区周边另辟新址,新征土地15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0834.80万元。总建设面积65490平方米,组建新的职业教育中心,目前,新建工程已全面启动。二是加强“双师”型培训。按规定的有关标准,配齐教学所需的师资,以保障教学必须,针对骨干、示范专业,确保“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60%以上。 采用外送内培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目前,成功举办全县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共5次,全面提升师生的职业技能。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5万,对返乡农民工加大了培训力度,建立返乡创业工业园1个,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三是学习借鉴促发展。通过选派教师到江津区挂职学习的形式,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要求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四是不断探索新模式。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同时,切实规范招生行为,坚决查处对利用单位和个人职权买卖生源,谋取私利的行为。

五、坚持与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该县紧扣“建设全国民族地区现代品牌学校”的战略目标,以“五四”运动90周年、建党88周年、建国60周年等重要节庆为契机,在全县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评选10个“石柱县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和创建10个“特色文化名校”。初步构建了“书香校园、数字校园、和谐校园”,积极开展了“读经典进校园”、“唱红歌进校园”、“讲故事进校园”、“传箴言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树立了“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和顺管理—和雅德育—和乐教学”办学模式,打造了“和谐教育”办学特色。二是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健康发展。出台了《石柱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意见》和《石柱县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分别成立了教育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统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初步建立起了“片区教研中心”的活动机制,加大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督查力度。坚持科研兴校,强力推进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完善的三级教研网

络,全面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了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

篇3

【关键词】科学教育;发展;培育

科学文化是科学教育的灵魂,要解决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仅靠编写几本教材、改变课程设置很难完成。要丰富科学教育,传递科学的理性和实证精神,一定要传承科学文化基本价值取向,凸显科学的人文价值。构建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体系,不仅要丰富科学课程科学文化内涵,还要重新定位科学教育目标,培养多元化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科学文化品位的有效提升。

一、传承科学文化的价值取向,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文化是科学教育的灵魂,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承科学文化,科学文化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道德规范、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负载着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劳动的果实和产品,也是科学文化的基础。科学思维的过程和品质通过科学方法来体现。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将科学知识方法内化,科学教育中传递的科学文化,是科学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从古代以来,科学共同体就开始有组织的知识传播。体系化、规范化的知识进入课堂,作为一门门课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并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可以说,科学教育就是吸取最广泛的精神资源,通过一门门学科教学,武装学生的头脑。在认识传播科学规律过程中,构成科学文化的观念形态,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科学知识寓于科学文化观念形态要素之中。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应注意挖掘科学观念文化要素,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传递科学观念文化要素,在讲授科学知识的时候,不仅要讲解和论证,还要围绕科学知识的流派论争,把科学知识现实表现和可能,产生背景,发展路线等传授给学生。塑造一种极负责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不懈地探索真理,将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应该放在首位。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以及怀疑、批判的精神。

二、重新定位科学教育目标,构建科学文化的教育体系

培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开展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和造就科学精英,基于科学文化视野下,构建科学教育目标。传统的科学教育比较注重继承、传播,忽视科学育人的内在价值,强调科学的社会性工具价值。在科学教育发展与培育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比较专业的科学家,还要重视科学的人文价值,弘扬从事科技工作的职业道德,在我国当前的科学教育中,要突出科学文化精神,重新定位科学教育目标,追求多元化科学文化素养,科技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的最显著特征,这一目标的确立,符合当代的社会时代特征。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技能的训练、科学技术知识应放到教育的首位,为社会培养更多科技型人才。伴随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迅速渗透,科技理性要求排除迷信、教条与权威,把科学技术推广到一切可能的领域。但是,在人文价值领域,我们必须对于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质教育中,科学教育一定要将高层次上的批判精神、科学的理性精神融入其中。科技事业的发展要求完善的物质技术手段,突破现有的知识局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技的发展应当成为人类摆脱束缚的有效手段,必然落脚于走向自由,造福人类之上,不能成为奴役自身的枷锁。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专家,还必须注重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的培养。在给全体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获得科学精神的熏陶。

三、构建科学教育方式,凸显科学的人文价值

我国科学文化传递的缺失,教师的教学缺乏是一个很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将知识作为“现成的物”,缺乏思想的指引,采取“灌输”、“注入”的方式,忽视科学观念文化传授,过分强调知识内容本身价值。文化对话意味着文化交往、多种交流、意味着世界观以及思想、观点、理论冲突。在科学文化视野下,科学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学生完成科学知识的建构,创设一定的情境,凸显科学的人文价值。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要让们科学思想的成果有益于社会发展,科学文化并非孤立存在,科学教育必须要与人文文化的联系,与人、与社会紧密相联。在科学活动中,对科学进行人文理解不仅是强调人的价值取向的作用,还需要关心人的生存状态、关心人、关心生命、关心人的价值。科学发展需要人文导引,在科学教育中,要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让学生认识到科技与人文之间的互动关系,科技如何影响文明进程。在社会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合理定位科学技术,深刻领悟科学技术人文意蕴,更加准确地把握科学精神的内涵,从而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为合理应用科技造福人类奠定基础。总而言之,知识是科学的静止形态,科学教育应当探索与创造运动形态,科学活动之中,要鼓励怀疑和批判科学的精神。结语基于科学文化视野下,科学教育的发展与培育,应该重新定位科学教育目标,注重传承科学文化的价值取向,培养创新精神,构建科学文化的教育体系,通过倡导科学意识,培养科学态度,陶冶情操,传递科学理性和实证精神,以凸显科学的人文价值,体现科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发俊.公众科学素养测度的困难——以科学素养的三维度理论模型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03).

[2]蔡铁权,姜旭英.我国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科学史哲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

篇4

(一)使幼儿获得广泛的知识经验。

形成概念现代科学教育是通过幼儿自己操作,感知和身体运动,能够轻松吸收新信息,发现更多甚至超越老师给予的知识,还有助于理解事物的特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通过亲自拍球、滚球、用球做游戏,才能理解球的软硬、弹性,认识到拍球的轻重与球跳得高低的关系。

(二)促进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思考等智力技能的发展。

首先,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观察对幼儿来说是最基本的一种智力技能。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听、触、味、嗅参与观察,学习了观察的方法,观察的内容也由浅入深,由单个物体到多个物体,从短时观察到长时期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多种感官作用于物体,建立多种分析器的联系,形成完整表象,使观察全面深入。通过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可得到明显提高。其次,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分类是探索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手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幼儿在操作时把物体放入一定的关系中,有这种活动做基础,随着幼儿年龄增长,他们可以不必用手碰物体,而能够在头脑中把物体进行分组。

(三)促进幼儿形成新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更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新观念使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适应于社会。幼儿科学教育向幼儿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促使幼儿形成环境意识,科学没有止境等新观念。幼儿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生态”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之一,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纳入了生态环境教育。如“沙漠上的骆驼”、“清洁的水和不清洁的水”、“扫垃圾”等课题,把动植物及其生长环境联系起来,把水的污染、生活垃圾的污染、空气的污染和水源的保护、环境的保持结合起来,让幼儿从小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关心保护环境。

二、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一)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科学教育通过向幼儿展示充满色彩、声响、图形、数量、关系、联系、因果变化的大自然、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人体自身的知识,为幼儿打开了一本五光十色的大百科全书,吸引了幼儿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反复认识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缤纷神奇的大自然的美感;对科学知识浓烈的好奇心;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操作成功的成就感;品尝到劳动果实的喜悦感等。

(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

首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感。幼儿期幼儿也具有了初步相对稳定的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儿童的道德感已开始形成发展,科学教育促进了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像“中国的饮料”、“夏日的扇子”“今天的灯”等课题,幼儿的思索,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体验到科学是一种美。各种类型的美是具体的,它依附于具体事物,幼儿科学教育正是把具体可感的事物展现给幼儿,幼儿通过观察科学教育中各种动物、植物、物品的形状、结构;大自然的鲜艳色彩、有特色的线条、声响、运动、节奏等,都会使幼儿产生欣赏美的愿望,获得美的感受,有利于促使幼儿形成正确审美观和健康的什么态度。

三、促进幼儿身体发展

(一)幼儿科学教育使幼儿获得人体自身的知识。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包括“人体”知识教育,使幼儿了解到;人的体外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个体的生长教育过程和成人的关心照料;人体主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等,从而引导幼儿去关注,探索人体并愉快地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二)幼儿科学教育可防止挑食、偏食的毛病。

营养成分是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抵御疾病能力的基础,儿童营养的最佳来源是食物,幼儿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要摄入充足全面的营养素。幼儿科学教育向幼儿介绍蔬菜、水果等食物,让幼儿了解它们都是有营养的食物,认识到偏食、挑食的危害,使幼儿对各种食物产生兴趣,改正偏食,挑食的毛病,使幼儿膳食营养均衡,身体得以健康成长。

(三)锻炼幼儿身体。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一些课程为达到直挂效果,教师常常领幼儿到室外进行教育(包括室外教学、参观、劳动、游戏等)让幼儿在新鲜的空气里,充足的阳光下,愉悦地活动,不但舒活了筋骨,开阔了视野,也促进了体力的发展。

四、总结

篇5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市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区教育工作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走在全市前列,构建和谐”工作主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三名工程”,精心打造教育品牌,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各项指标任务,初步构建了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跨越式发展。2008、2009、2010年教育工作连续三年荣获全市十三区县综合考评一等奖。2009年被省、市教育、纠风、监察、物价、财政、审计、文体等七部门授予“省教育收费示范区”和“市教育收费示范区”。校园安全工作持续走在省、市前列,实现了“七个率先”,2010年5月在我区召开了市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防范工作现场会。

学前教育全区注册登记幼儿园67所,在园儿童18247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学前教育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创建省级示范园9所,市一级幼儿园11所。

义务教育全区小学50所,在校学生43743人,普通初中20所,在校学生22891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在99.99%以上,初中升学率达到了95%。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生达到18214人。完成了枣园小学、中堡子小学、二府庄小学、回民中学等4所薄弱学校治理工作,全面消除了薄弱学校,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2007年通过国家“两基”复查验收,2010年10月以优秀等次被省政府授予“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区”。

普通高中教育全区普通高中学校14所,在校学生12812人,创建标准化高中8所,比2006年增加5所,占辖区高中总量的57.1%。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实践能力,持续推进高中教育内涵式发展,形成了开放型、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集群。

职业教育全区中等职业学校5所,职业教育培训机构27所,其中省级、市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占全区职业高中总数的60%,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708人,毕业生安置就业率达到98%,拥有工民建、汽车维修、电子电器、制冷空调、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8个精品示范专业。形成了以职业学校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以辖区企业用人单位为载体的职业教育就业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作用。

特殊教育通过和枣园启智班实施随班就读为残疾学生提供了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就学能力的残疾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

民族教育区是全省最大的回族聚居区,现有民族教育校园9所。“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了“2142民族教育发展计划”和“民族教育集中改造项目”,计划投入8035万元对市第三保育院、洒金桥小学等民族地区校园实施集中改造和重建,“十一五”末已累计投入1830万元完成了回民中学、实验职专、新建幼儿园等项目,有效提升了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街区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中学巩固率达到99%以上,306名民族学生考上大学。

民办教育全区民办教育异军突起,目前已经建成了外语学校、益新中学、明珠职校、中华世纪城小学、蔚蓝花城幼儿园等48所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初步形成了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经济、科技和教育有机结合的科学发展格局。我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称号。

教师队伍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5729人,其中专任教师4538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100%100%、97.47%,小学专科以上学历教师93.03%,初中本科学历以上教师89.94%,高中教学研究生学历达到11.43%。建立了“名教师”培养机制。积极开展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及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新一德”培训;与陕师大等高校合作,在中小学教师中开设研究生课程研修,每年举办教师赛教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培训教师19000人次,评选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266名,涌现出全国和省、市级各类先进人物43人,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系统扎实开展了“教育发展提升年”、“教育科研年”等活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改进考试评价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坚持以质量为本,抓制度建设、抓常规管理、抓机制创新、抓评价体系改革,增强各校园抓质量的责任感,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狠抓中小学双常规管理,积极推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健全完善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加强了高中模块考试的调研,在全系统推广实施“导学稿”教学模式和网络教研,确保了素质教育有效落实,相继开展了“文明校园”创建、“小手拉大手”、“三讲两实践”等主题活动100余项,与军队、革命旧址、高校联建了16个德育基地,创建省、市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9所,2所学校被授予“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教育投入与建设累计投入2.63亿元,完成灾后重建、校舍安全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校舍建设维护、取暖设施、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等133个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全面落实了“两免一补”和教育资助政策,并于2008年秋季起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学杂费。2010年秋季开学,中、省拨付我区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12.9万元,资助学生3086人;2008年以来,全区财政投入和争取上级资金累计1858万元,用于解决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其中,国家助学金资助中职学生17967人次、贫困高中生1415人次,资助金额1460万元;374名贫困学生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贷款金额224万元;财政补贴农村贫困中职学生960人,补贴金额154万元;社会资助贫困学生100人,资助金额20万元,做到了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2008年以来,为42495人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解决了入学问题。2009年秋季起,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家庭困难学生中全面实施了“蛋奶工程”,10450名学生享受到了一天一包奶和一个鸡蛋的惠民政策。

校园安全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累计投入1003万元进行校园安全建设,实现了“七个率先”,即,在全国率先为学校办理校园责任险,累计投入280万元,为区属学校办理了校园责任险;在全国率先开展“警务进校园”活动,配置了180余名民警进驻各校园,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在全国率先实施校园视频监控工程建设,投入220万元,全区校园监控率达到100%;在全省教育系统率先成立校园安全管理专门机构,2006年成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办公室,2009年将其列入区教育局正式编制,进一步加强了校园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力量;在全市率先成立校园周边安全防范专职群防队,配置108名安全防范专职群防队员入驻校园;在全市率先为校园配置防割手套、强光手电等警用安全防范器械,有效提高了校园应对突况的能力;在全市率先为校园设立“交通安全辅导站”,指导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维护了校园周边交通秩序。全区共有48所区级平安校园,6所市级平安校园,3所省级平安校园。2008年荣获省教育系统稳定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经费投入依然不足,学前教育有待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还需进一步整合,教育管理体制有待不断完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待继续深入,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作为全省最大的民族聚集区和市中心城区,在民族教育发展和教育引领上水平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强化教育服务理念、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品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建教育强区,为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内涵发展原则。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生及群众的综合素质。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与调整,提高教育发展综合水平,确保持续走在全市前列,不断提高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坚持人才强教原则。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适合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人事制度,积极实施“区管校用”中小学管理模式,强化岗位管理,逐步将“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大力提高教师与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重视骨干教师与校长的培养,吸引优秀教师和管理者到我区从事教育工作,优化师资结构,整体提高师资水平,加大“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力度。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和专业机构专家、人才的优势,促进教育的科研、教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区域教育的持续科学发展能力。

坚持优质均衡原则。加强教育布局调整,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名学校”,不断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严格实行控辍保学制度,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全部学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

坚持科学创新原则。充分发挥创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确保和谐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运行模式等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切实把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优质发展作为核心工作,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加强教育布局调整、青少年德育、教师队伍人事改革,推进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校外教育加快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教育强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加强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进一步整合区域德育资源,完善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促进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的紧密结合。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科学规划不同学段学生德育的具体内容,紧扣时代主题,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民族精神,举办法制、国防、诚信、社会公德、环境保护等专题教育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科研,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培养德育骨干力量,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规范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把减负作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控制作业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切实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3.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和艺术修养水平。完善学校体育、艺术与卫生教育工作机制,优化整合学校体育、艺术与健康教育资源。加强学校教学管理与指导,切实保证中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艺术和健康教育课。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入广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到2015年,全区各学校95%的学生达到合格标准,全区新创建贯彻《国家体育工作条例》示范校5所。实施并完善学生营养餐工程,增强学生体质。推进中小学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卫生室和标准化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建设。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推进传统艺术、高雅艺术进校园,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全区新创建艺术教育示范校5所。积极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确保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自主发展一项艺术特长。加强高中学生军训基地管理,深入推进中小学国防教育工作。

(二)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4.调整优化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依据“大、大教育”理念,按照适度超前、相对集中、就近入学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区中小学、幼儿园空间布局和规模。结合“2142民族教育发展计划”、大兴新区建设、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趋势,坚持分步实施原则,以大力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高标准、高水平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在全区新建、改建、扩建30所幼儿园,在大兴新区、历史文化街区、汉城路西侧地区、枣园地区撤销合并6所小学,在汉城路西侧地区和大兴新区建设3所高标准小学,1所初中和1所优质高中。到2015年底,学前教育二级幼儿园达到21所,一级幼儿园达到18所,省级示范园达到12所;义务教育阶段省、市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达到8所;省级标准化高中达到11所,省级示范高中达到2所,各级各类特色校达到50所以上,形成富有特色品牌,在全市具有影响的“名学校”集群。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0人左右。

(三)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岗位管理制度,加强编制管理,推行“区管校用”中小学教师管理模式,强化岗位管理工作,实行全员岗位聘任,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深化教师交流及支教工作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幼儿园专任教师92%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小学专任教师96%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比例达到52%;初中专任教师9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比例达到14%以上;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双师型”教师达到50%。加强师德建设,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正确价值取向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的师德典范,强化师德在教师考核、晋级、职称评定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师德建设评估工作。深化选拔任用机制改革,建立中小学校长公开招聘遴选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公开招聘制度,实行小学校长任期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校长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中小学校长准入制度,积极探索校长专业成长标准。“十二五”期间培养中学“名校长”6名、小学“名校长”10名。

6.加强“名教师”培养。搭建“名教师”发展平台,到2015年在全区培养区级学科带头人100名,骨干教师400名,教学能手700名。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管理,实施骨干教师交流支教制度,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十二五”期间,培养省、市级学科带头人30名、骨干教师120名及教学能手250名。

(四)加快职业、成人、民办和校外教育发展

7.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水平,推行职业教育市场化、集团化运作模式。把发展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维护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办学,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拓展形式多样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扩大公办职业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精品专业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专业,全力做好招生工作,开展多层次、多区域联合办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底,建成重点示范专业10个,职业技术实验实习培训基地5个,实现年招生2600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8000人。

8.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充分利用职业、成人、校外教育资源优势,为广大市民提供学历教育、转岗培训、技能培训、在职培训,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深入推进“人人技能工程”,逐步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培训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求学愿望,每年培训各类技术人才500人次,形成人民群众随时随地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同时,把职业教育与民族教育结合起来,开设民族职业教育特色班,促进旅游、商贸产业发展。

9.规范和指导民办教育发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宏观调控民办教育布局结构。统筹规范民办学校师资、教育教学管理。发挥民办教育行业社团组织作用,促进民办教育依法自主办学,促进民办特色学校高水平发展。

10.持续增强校外教育工作力度,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开展以社区教育为主的成人教育,扩大“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成果;继续加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优化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校内外艺术交流与学习,拓宽素质教育实施渠道;进一步提升“小天鹅”校外教育品牌的影响力,推进校外教育就业及再就业培训实施。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融合。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及校外教育网络,促进国民教育、职业培训和其他继续教育的衔接。

(五)全面提高教育管理与科研水平

11.加强绩效考核和质量评估工作。完善与课程改革工作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检查和评估,建立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教育质量管理考核体系,注重全员、全面、全过程管理,完善学校绩效评价标准,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实施全员绩效考核。

12.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突出教育科研的管理、科研、服务、培训、应用五大职能,充分发挥区教师进修学校等教师培训机构在教育科研工作中信息中心、培训中心、教研中心作用,引领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鼓励教科研人员和教职工以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形成引领区域、学校发展的科研核心项目,积极推广“导学稿”、“高效课堂”等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持续开展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和教科研成果评比,鼓励学校结合传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完善网络教研运行机制,中小学全面推行网络教研,组织课改成果展评,开展教育教学专家诊断活动。

13.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优化教育网和网络教研平台,丰富学科主题网站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具有区域特色的网络资源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六)提升民族教育水平

14.进一步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步伐。整体规划民族教育工作,以实施“三名工程”为依托,统筹历史文化街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工作,全面实施“2142民族教育发展计划”,建成布局结构合理、优质高效、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具有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建立并完善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民族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全力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到2015年底,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95%,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60%,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四、组织实施

15.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认真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规划和安排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区级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提高对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力度,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加强教育督导和监督问责,提高教育督导工作水平。

16.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依法增加教育投入,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在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依法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并将不少于20%的新增财力用于教育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确保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融资和盘活国有资产,拓宽投入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教育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支持民办教育,促进教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监管和评审制度。按照有关预算法规编制、执行教育财务预决算。加强财务审计和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

17.设立专款,优先保障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发展。在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33%,并保证逐年增长的基础上,区政府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职业教育专款不低于100万元,用于重点项目配套、实训基地建设和示范专业建设,每年下达“双师型”教师项目专项经费80万元。2011至2013年期间,每年投入民族学校校舍建设资金600万元,并安排民族教育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改善民族校园基本设施和进行教师培训、教学研究以及对民族学校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

18.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办学体制,积极支持社会资本面向全市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举办高质量、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民办教育机构,鼓励部分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品牌优势,与社会资本合作,进行联合办学。

19.进一步推动教育交流创新。加强区域内外和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促进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国际间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管理队伍的交流与互访,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推动扩大教育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引导教育吸收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增进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加大校长、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境外培训力度。

篇6

选题本着小、活、实、短、平、快的原则进行,一线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小,即研究的范围、问题规模小,内容具体,但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意义,是个“类问题”,能有点及面,实现推而广之,可以围绕问题持续深入滚动研究;活,即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流程简化,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实,即问题是本学科、本校、本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成果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有效上,凸显实效性;短,即周期短;平,即符合教师的实际研究水平,快,即见效快。选题范围主要是研究班级教育管理和学科教育教学,学科教育教学主要是研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二、基本涵义及定位

与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研究范畴,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课题研究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立足校本、贴近教师、植根课堂的有效科研方式,也是实现教育科研大众化、平民化、草根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小课题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和参与研究。

三、研究周期

视研究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则两至三周,长则三至五个月,一般不超过一年。

四、研究方法

一般拟采取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教育观察(课堂观察)、调查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五、课题组成员一般为1—3人,不超过3人,可以是个人课题,也可以是小组课题。

六、操作流程

小课题研究一般可以采取“深入问题场景(课堂)———发现问题和困惑(提出小课题)——分析、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法(研讨对策)——合作实施或个体实践——总结提升”的操作程序。

1.各校于每学期期初由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为主题的科研论坛活动,指导教师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小课题,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填写《小课题研究方案》(见附件),选题要符合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实效性和推广性等标准。

2.教师收集有关这个问题的相关材料及他人的实践经验进行学习,思考和规划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和行动,筹策并制定出行动的计划。

3.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实践,及时记录和收集研究过程的原始真实材料(包括视频材料),写教育教学笔记。一个阶段后,教师进行行动反思,调整行动计划。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尽可能把小课题研究中的教育行为作为一个过程表述,即不是静止描述教育行为,而要说清楚事情的演变过程,总结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教师及学生行为变化的曲折过程,并尽可能用较为全面的事实表述实际效果。

4.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二度研究”),并收集整理研究过程的材料,准备参加学校或区级的鉴定和评审活动,学校要定期督促、检查研究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召开小课题研讨会,开展小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究课展示活动,促进各课题组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

5.学校和区教科规划办要及时帮助教师及时总结小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开展校内、校际或区级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评审、成果推广活动,校内、校际活动由学校自行安排。研究工作结束后,课题负责人要及时向学校或区教科规划办申请结题。结题时主持人须提交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或叙事报告)、《研究工作报告表》、《研究成果登记表》各一份(包括附件:结题研究课教案或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区级鉴定和评审活动每年举行一次,范围一般为区级立项的小课题。

6、学校和区教科规划办采取丰富多样的成果推广形式,搭建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如开展课堂研讨、科研沙龙、小课题成果交流会、小课题论文评比等活动;汇编《小课题研究课题通讯》、《小课题结题报告集》、《教师小课题感言集》、《教师小课题论文集》、《教师反思、评课集》等文本资料。

七、成果表达方式

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倡导多样有效的成果表达方式,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教学)和文字方式,文字除研究报告外,可以采用教育教学的叙事、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调查报告、个案报告等方式,经典或优秀的活动方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程资源、学生作品等也可作为成果表达形式。

八、管理要求

1、学校层面的小课题管理由学校教科室组织实施,区级小课题的申报和管理由区教科规划办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先由学校教科室对上报课题进行指导,并择优(小、实、新)上报区教科规划办。

2、区级小课题申报一般在每年4、5月份,研究方案字数在1000字左右,研究报告字数在2000左右,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进度)表、课题研究成果登记表、课题研究报告表样式见附件。

3、建立小课题管理制度。

篇7

在过去的10年,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得到迅猛的发展,独立设置院校数从431所增长到1184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1%;2008年高职教育招生数达到3n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近900万人,对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在这一状态下,只有依靠校企合作办学,坚持特色,以不断深化改革的思路来谋划科学发展,高职教育才能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办出高水平。专业改革与建设坚持就业导向,强调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发展来解决问题,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也是突破教学资源瓶颈的有效举措。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实践已经表明,仅仅依靠学校、课堂和实验室,依靠书本知识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工学结合的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朝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方向发展。这个平台就是把企业的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让学生们在平台上学本领,既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持,也解决了政府投人不足、社会共同分担办学成本的问题。其建设应该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管理平台的建设者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探索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实践先行者。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和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奇瑞”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订单班,通过“校企共定教学方案,校企共选订单学生,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生产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建设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人、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既保证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还使得企业将学生当嫡系准员工培养。

在国际金融危机汽车行业大裁员背景下,奇瑞汽车公司宁肯裁减合同员工,也舍不得放走“奇瑞”班的学生,与浅层次校企合作一纸协议型订单班在金融风暴中被退订单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下,师资队伍建设要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重点。随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师队伍及能力结构都明显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障碍。只有在密切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稳健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使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与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兼职教师相结合,形成新的师资队伍组织模式,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质的突破。要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实现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同时,创建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规范考核、运用激励,保证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力量、完善结构、提高水平,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提出“双师结构”概念及折算方式,是高职教育人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大制度性改革,对于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实践教学和基础课两个系统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是践行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将育人作为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对经济危机下毕业生就业难题对我们提出的新挑战,一方面,专业改革与建设必须坚持就业导向。就业导向的专业建设,就是要把服务就业、促进就业的理念贯穿至3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毕业生就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使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不仅成为专业建设的结果,而且当作推进专业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正如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作出的有益探索:专门成立职业发展中心,并将职业指导机构职能由学校中心的管理型转向学生中心的服务型,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规划为切人点、以品德教育为重点、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专业改革与建设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模式。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主要力量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阶段,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主要的发展任务,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因此,要努力抓好实践教学、基础课两个课程系统建设,也就是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顶岗实习)要成系统,基础课教学要成系统,并使两个系统相互交融。实践教学成系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系统设计符合本专业需求的实习实训,不是为了突出工学结合而片面加强实习实训,而是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方法、安全和管理等做好综合安排;要做好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使它成为顶岗实习前的准备;要做好顶岗实习的计划,加强管理,保证教学功能的最大化。同时,基础课教学也要成系统。应区别于岗位培训,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培养出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

三、注重培训功能的拓展.发挥终身教育的重要作用

从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发展和变革的源泉,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方法和手段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对长期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困难,不少表现为就业的结构性摩擦,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这些都为高职教育拓宽培训功能提供了新的机遇。建设学习型社会,使职业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高职院校不仅要承担适龄青年的全日制教学课程,也要为社会大众提供动态的培训课程,承担起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的重任。为此,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应注重培训功能的拓展,走出校园,主动承接企业培训,在企业内为企业培养在职人员。培训内容应覆盖技术应用各个层次水平,尤其是面向企业在职员工技术更新的最前沿内容。能否做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建设的水平。

与此同时,面向希望继续接受培训的企业在职人员,面向希望更换职业或者返校“回炉培训”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向为了充实自己而希望学习新专业或新技能的人们,广泛开设专业培训课程,并使全日制课程和培训课程相协调,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有为”求“有位”,在为社会作出贡献中实现自身的持久性、连续性发展。这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合作建立“海尔家电学院”,从培养“家电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到培养既熟悉家电维修技术业务又具有家电产品售后服务管理和营销能力的复合型“家电产品售后服务经理”,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学院累计为海尔集团及其售后服务网络培训工程师、家电售后服务人员超过1万人,并建立了由学院主导、海尔集团参与的集人才培养、培训、实训、技术攻关、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师资共享、售后服务示范于一体的海尔服务中心,成为海尔集团售后服务示范基地、家电维修技术攻关中心、培训教材产出中心、人才培养培训输出基地。学院为企业提供的培训服务赢得了企业的支持,海尔集团已作出规定,售后服务网络人员必须持有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结业证、国家职业资格证和海尔家电维修上岗证才能上岗;将新产品和新设备及时送进海尔学院供教学培训使用,为学院发展和专业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保障,提升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海尔学院先后有8名学生获得技师职业资格;在海尔集团工作的学生中有ros人担任了事业部部门主管和经理等职务,年薪为5万到巧万元;先后有25批次、62名毕业生被推荐到设立在新加坡的惠普、西门子、索尼等公司的分支机构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评价的权重

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学统筹学历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充分重视社会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办学者或教学者自己的评判。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制度性保障,将有效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务管理等基础条件,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应当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持下,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直通车”试点工作,努力在专业建设中实现四个统筹兼顾:统筹专业教学计划,兼顾专业教学覆盖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统筹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统筹“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兼顾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统筹考核评价,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毕业生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在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的支持下,在汽车检测与维修、电气自动控制技术、酒店管理3个专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教学模式改革试点,按照上述四个统筹兼顾组织教学,学生毕业时不用专门参加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举行的资格考评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在完成教学课程之后可直接获得相关工种的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3个试点专业毕业生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都已超过85%,走出校门就是一名高技能人才。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下,不仅就业率居自治区前茅,而且专业对口率高,从业收入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大部分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效果显著。

五、提高并形成政策合力,推进院校品牌专业建设

篇8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缺少创新类课程,难以满足新的形势需要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发展是二十世纪末以后的事情,专业课程更多是参考历史较长的高校本科学前专业课程而构建的,普遍而言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基本沿袭传统而设置,主要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三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五法”,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游戏教程、幼儿园政策与法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教育史等课程,而学前教育领域一些最新开发的课程,如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幼儿教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幼儿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幼儿的观察与评估、幼儿教育与社区环境、0~3岁婴幼儿发展与早期教育、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因专业教学的研究不够,把握不准,再加上新课程需要教师尽快地成熟教材,准确把握内容要点,所以普遍按传统“三学”及“五大领域教学”再加“游戏、活动”等课程设计教学。这样的专业课程体系显然是不能满足专业教师应有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文化素养要求,也很难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专业核心能力中欠缺观察、了解、保育幼儿能力的特别培养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观察、了解、保育幼儿能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幼儿尚处于发育期,他们的理解与沟通能力比较弱,更需要教师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发现他们出现的细小问题,并能及时、妥善地加以处理,特别是生活方面的观察与照料,这是幼儿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要求。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该专业的学生自身年龄小,许多还是独生子女,走进幼儿园的时间有限,零距离观察幼儿、与幼儿直接沟通的机会很少,很多学生对幼儿的了解、沟通,主要基于他们自发对幼儿的喜爱。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设计组织幼儿园集体教学游戏活动时,积极主动形式多样,容易得到孩子们的接纳和喜欢,幼儿园也比较认可,但在生活照料、针对幼儿个别学习活动时,很多同学就不知如何动手,特别是面对个性强的孩子更不知如何进行沟通管理。这些现象恰恰反映出在专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着“重教育,轻保育,重集体,轻个体”的不平衡问题。

(三)专业教师素质结构不能适应专业标准的要求,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比较年轻,绝大部分为近年新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拥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上也认真投入,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由于教师普遍缺乏幼儿园实践背景,在教学上讲专业理论比较深入,但在联系幼儿园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性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开展幼教实践活动方面,缺乏亲身感受性的教学经验,常常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按照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要求,这样一长一短的专业素质结构已经严重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急需加以完善。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培养的是全科幼儿教师,他们不仅要充分了解“三学“”五大领域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但目前承担这些技能课的教师普遍是本专业技能较强,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非常欠缺,因而开展教学时不能将学前教育特点与才艺技能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必须把幼儿为本、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是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首先确立幼儿为本、师德为先。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幼儿为本、师德为先是对其职业的特别要求。幼儿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培养的幼儿教师要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健康地成长。师德为先就是要求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必须做到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够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促进者的责任。为此,第一,强化入学专业教育,利用多种形式使新生懂得,学前教育作为人生开端的教育,对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等一生的发展起着全面奠基的作用,形成初步的专业理念。第二,通过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学等课程,强化师德理念与职业理想追求,通过课堂理论讲解、社会现象分析、深入教育机构实际观察、个人道德践行直接体验等,促使个人行为修养的不断提高。第三,强化专业实践类活动,扩展加大见习、实训、调研、实习,借助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增进对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的全面认识,解决学生思想上由单纯喜爱孩子到理性认识学前教育职业理念的转变,形成对学前教育的职业热爱。

(二)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切实处理好必需、够用、拓展的相互关系培养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幼儿园教师是许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特色,但参考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总学时的设计要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新要求,需要我们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对传统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优化,不断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理念、新思维,国内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的最新成果,以不同形式完善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一,增设必要的自主选修课,提供形式多样的专业或非专业课程,利用通识课、公选课、讲座课等平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课程,拓展知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和科学素养;第二,针对沿用传统课程过多、缺乏创新这一问题,应利用人才培养基地的资源,与幼儿园一起研发新课程,特别是优先考虑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一些课程内容并将其成果运用于课堂;第三,坚持专业理论课“必要、够用”的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实时优化课程设置,该增设的一定增设,该删减的一定删减,构建较为完善的专业理论体系。

(三)遵循保教结合的教育原则,提升对幼儿观察、了解、保育的专业能力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其自然科学的规律,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遵循这些规律,特别是要准确把握“保教结合”的整体概念,即“保”和“教”是教育整体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会对幼儿产生不同影响。保育是教育的基础,在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施教育。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安排基本以培养专任教师需要的知识、能力为主,学生普遍对幼儿保育知识了解不够,对幼儿观察、了解、保育能力更是缺乏,按照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全面精通保育和教育工作,以专业行动践行保教结合的原则。因此需要,第一,在目前开设的“学前儿童三学“”五大领域教学法”、游戏活动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保育知识的渗透,并且最终要体现在考核成绩中。第二,在实践教学环节,分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幼儿一日生活观察,向保育员或生活教师学习观察、保育技巧。逐步尝试熟悉幼儿,与孩子们沟通,协助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儿生活管理。第三,部署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专题社会调查,进入城市、农村社区了解各类幼教机构保教结合的现状,从而直观感受保育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进行分析思考,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篇9

规范民办教育办学与科学发展的

调研报告

民办教育是实现教育投入多元化的有效模式,也是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落实政策,制定民校发展规划,完善民校发展性评估,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方向,引导民办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努力实践我县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的战略构想,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调查,把握民办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问题,分析研究,探索民办教育发展的新策略,是有效推进我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战略进程的重要课题。为此,上饶县教育局以“规范民办教育学校办学与科学发展的对策”为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14所民办教育学校,通过现场察看、问题咨询、听取汇报、数据分析等调研方式,反思民办学校的发展思路与管理策略,研究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大力弘扬教育的公益性,努力实践民校办名校的发展思路,为民办教育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导向。

一、民办教育学校的发展现状

1996年7月上饶县教育人士徐子浩率先创办民办求实中学,建立上饶县第一所民办教育学校,开创了社会投资上饶县兴办教育的先河。特别是20xx年12月之后,国家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办教育学校的法律地位,确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地激发了社会力量投资上饶县兴办民办学校的热情。自1996年以来,我县民办教育学校已经历了12年的发展。在这12年的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大力解放思想、落实政策,统筹安排,为民办教育学校的创办创造条件,培育市场,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办学。县教育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法律精神,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实行严把办学审批,强化过程督导,实践教育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型管理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县民办教育学校的蓬勃发展。现今,社会力量在我县办学投资共计11870万元,建立基础教育民办学校14所,拥有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计254教学班,12367名学生,其中高中学生3086名,占全县总数27%;初中在校生5672名,占全县中学生总数18%;小学生3609名,占全县小学生总数8%,全县民办幼儿园333所,在园学生8368名。民办学校聘用教师1167名。形成我县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的发展促进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城市日益扩大,县城住户与外来务工人员日益增加,要求在县城接受教育的学生日益增多。我县是个劳务输出大县,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多,客观上导致需要接受寄宿制的学生不断增加。在我县教育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县城已有的公办学校招生已经饱和,公办学校容纳寄宿制学生的条件不足,县城新增公办学校尚在筹建之中,面对高中的入学率与县城中小学校的就学率年年不断增长的压力,直面群众要求子女接受县城寄宿制教育的需求,民办教育学校的发展无疑缓解了穷财政办大教育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20xx年、20xx年、20xx年民办学校高考学生达二本以上分数的人数,分别是140人、135人、183人,民办学校连续三年分别为县中输送优秀初中毕业生468名、473名、537名,实现了民办学校的教育持续发展,其中私立清林学校被省、市教育部门分别授予“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上饶市重点中学”、“上饶市重点民办中学”。

二、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科学发展既是数量的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教育内涵提升,社会效益增长的进程。尽管我县民办教育学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态,但是民办学校的发展往往只是表现民办学校数量的增多,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方面,就教育发展的本质而言,是量的变化,属于浅层次的教育发展。立足于我县打造“教育名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的发展需要来看,更亟待着民办教育学校的内涵发展。民办学校的内涵发展应该是以科学的办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管理,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开创优越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教育的最大社会效益。因此,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理性地透视民办学校蓬勃的背后所隐藏的制约发展问题。

1、民办学校发展极其不平衡

目前,我县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民办学校共有14所,从办学规模上看,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只有清林学校、龙翔学校、求实学校、德爱学校4所学校,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学生人数不足200人的学校,如:树人学校、天成女子职业学校 。从各民办学校的班级成班额来 看,规模大的学校成班额达到50人以上,规模小的学校成班额25人;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看,规模较大的学校其基础实施建设完备,教学实施、教学器材配套,完全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办学条件,具备优秀学校的硬件实施。但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至今没有自己的校舍,只是依靠临时租赁房舍作为校舍,教师队伍不稳、教师不具备教师专业水平,教学实施不全,教学器材严重不足,其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乡镇、村级幼儿园的教学实施与师资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形成了我县民办学校的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在近连续几年来,这种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尤其是一些规模小、投入不足的学校降低了办学要求,严重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办学思想滞后教育发展

由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与社会力量办学的公益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导致民办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往往会落后教育发展的需要,偏离《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首先在学校发展的指导意识上,民办学校注重扩大办学规模的发展,而忽视教育内涵的发展。民办学校的教育投入一般只是用在校舍的建设,满足于学校基础实施建设,但是对教育发展应当添置的教学设备、教学器材、教学资源等教学实施不作发展性计划,对教育科研需要的投入也不作安排。其次是在办学导向上,过于强调“优生决定论”。民办学校普遍存在着“优秀学生决定着优秀的学校”这样的潜意识,因此,民办学校招生往往倾向于各中小学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予接收。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原则,同时也制约了民办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另则,在学校对外宣传方面,特别注重宣传少数优秀学生的优秀学业,把少数优秀学生的发展简单地定位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其三是在学生教育发展观上,注重精英培养,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民办学校的发展意识里,往往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考试为导向,以分数为衡量教师业绩与学生学业发展的标强调,形成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不教的错误倾向。强化了应试教育的精英培养模式,致使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一教育宗旨难以在教育实践得到有效体现。

3、课程实施缺乏统筹兼顾

课程是学校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地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这就意味着学校在要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但是在课程执行过程中,大多数民办学校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学校教学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一些学科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其他课程,如美术、音乐等课程学校大多是被其他课程所占用。而新课程实验要求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则没有严格执行。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上,民办学校仍然是注重于教室里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了学科课程的实验操作。形成了重视国家课程忽视地方、校本课程;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重视知识课堂传授,忽视操作能力培养的三重视、三忽视的课程实施现状。民办学校的课程实施显然是违背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导致课程实施上的偏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更不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

4、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不规范。

管理理念决定管理的方式与行为。大多数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对办学有热情,但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对教育的规律缺乏整体而系统的认识,常常是家族式管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而聘用的校长常常只限于一般性事务管理权,实际上,事务管理权也仅仅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执行者的监督权而已,对学校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确立内涵发展的方向、教育投入的项目等重大决策没有有效的建设权或决策权,不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在管理方式上往往只是注重事务性管理,而忽略人才资源的培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一是忽视师资队伍建设。一味强调教师已有的素质,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因此,大部分的民办学校没有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为受聘教师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培训和业务培训提供条件,导致教育研究荒废,教师专业成长乏力。即便是有些学校零散地开展一些,也大多是以听课、评课为主,教研形式单一,主题不明,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策略僵化。二是教师岗位聘用低要求。目前,一些民办学校在教师聘用上,出于种种原因,聘用一部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教学岗位工作,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低下,同时也违背了《义务教育法》。

三、民办教育发展对策

民办教育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内在主要矛盾。民办学校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这一主要矛盾的集中表现。根据法律规定,民办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实现教育的公益性为宗旨,教育的公益性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有效地主导着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与投资效益。反之亦然,投资主体的行为是为教育的公益的,投资主体的盈利性是第二位。但是,在民办教育的发展实践中,民办学校违背了法律的宗旨,投资主体把投资办学的盈利性视为第一性,以投资的盈利性主导教育的公益性,因而形成一切投资以盈利为核心的错误倾向,导致民办学校重视规模扩大,忽视内涵发展;重视有形资产投入,忽视无形资产投资;重视经济效益产出,忽视教育效益产出;重视自由式发展,忽视规范化发展等一系列违背教育法规及教育发展规律现象。因此,认真贯彻落实法律的精神,坚守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兼顾投资主体的盈利性,坚持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实行教育行政的有效管理与主动服务,是促进民办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工程的现实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正视民办教育发展主要矛盾,把握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现状,理性分析,务实研究,探索、解决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这一主要矛盾的对策,才能为民办教育的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完善优惠政策,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精神,正确认识民办教育的性质。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确立民办教育事业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确保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的同等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把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教育、城建、规划、土管、人事、税务部门要共同参加研究制定全县民办教育发展规划,成立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由计划、人事、规划、土管、公安、税务、物价、城建、供电、供水等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为小组成员,统筹兼顾,协调动作,合力解决民办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的统筹,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民办学校的设置与审批、管理与监督、保障与扶持、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特别在民办学校征用土地、教师管理与职称评定、学生待遇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优惠政策,为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定民办学校发展性评估标准,促使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结合我县民办学校的发展现状,借鉴先进县、市民办教育管理经验,根据基础教育发展要求制定了民办学校的评估标准,并依据标准对民办学校定期进行年检和评估。民办学校及其举办者根据标准不断增加办学投资,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初步改变民办学校校舍靠租赁,教学无器材,发展无动力的现状,彻底根治只重盈利性,不重公益性的办学倾向。

3、加强管理,逐步规范民办教育。围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的文件。建立了民办学校设置审批制度、办学许可证验发制度、广告审核备案制度、民办学校收费、财务的管理、学校年检和撤销办学资格制度以及规范学校名称、更换办学法人等审核审批程序。同时,在工作指导上,提出了“民办教育一要发展,二要规范,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的基本思路,重视依法治教。加强对民办教育工作的管理,教育局设立社会力量办学管理股,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行为、招生信息、财务制度、教学管理、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监督与指导。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

4、注重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民办学校内部逐渐克服了“家族化管理”和决策不科学、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开始尝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健全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尤其民办学校要建立了董事会和理事会,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加强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民办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定期组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开展管理培训班,强化民办教育的现代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对民办学校教师建立教师人才档案,实行任职岗位资格准入制审核,杜绝不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任职不对应的教学岗位。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吸引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到民办学校任教,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学历层次较高的专任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教育局教研部门加大对民办学校教育科研帮扶力度,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定期深入民办学校进行教学教研调研,开展教学研讨会,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民办学校要制定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建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大力培养学校教育名师与教学能手,引领教学改革,壮大教研队伍,发展教师专业能力。

5、加强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工作,保持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从源头抓起,防范办学风险。民办学校要落实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投入学校的资产要经社会中介机构验资并过户到学校名下,保证学校办学资金、资产稳定可靠,防止假投资、假办学。民办学校要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按照财务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每个财务年度结束时,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依法审计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对弄虚作假,设立虚假财务,搞“账外账”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追究当事人和举办者的法律责任。把民办学校的财务、资产监管作为学校年度检查的重要内容。对办学资金出现严重短缺、招生人数明显下降、社会投诉增多等风险隐患的学校,及时采取措施加强重点监管,提出工作预案。

领题人:胡一萍

参与人:何钊 朱茶英 江慧春

课题组成员:彭熹 潘赞义 徐殿英 胡玉恒

篇10

科学性原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科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活动;人本性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人本性的教育要求和原则;时代性原则。在科学发展观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摒弃落后的思想内容,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全面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全面性,还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受教育主体的全面性;创新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得到加强和完善,必须根据国家的发展形势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在创新中求发展、求进步;实效性原则。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开展思 想政治教育,坚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能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在坚持实效性原则的同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将科学、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灵魂深处,做到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有效结合。

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首先,创新教育理念。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教育实际创新教育理念,不断满足受教育者各方面的需求;其次,丰富教育内容。科学发展观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再次,改进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成败的关键,所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教育方法的改进,一方面要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中,在渗透融合中达到精神实质的升华。另一方面注重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全体公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外在的主导教育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第四,创新工作机制。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快工作机制的创新,不断创新领导、保障、评价等机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最后,丰富教育载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丰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