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篇1

音乐作为人类特殊的共通语言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它最大的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并得以释放,把心灵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里。它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时而飘泊的灵魂找到一种回家的归属感。它是生活的调味剂,在情绪低落时,听一听激情澎湃的音乐会使人重新振奋;在心境烦躁的时候,听一听悠扬舒缓的音乐,会使人平静思索;在伤心难过的时候,听一听欢快柔美的音乐,会使人得到内心的安慰和精神的支撑。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灿烂而悠远的文化背景。在音乐方面具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随着时间的发展,勤劳的人们创造出了具有浓厚中华民族色彩的传统音乐与诸多的表现形式,并传承至今。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经受时代、社会和人民的淘汰、筛选、加工、重塑。随着时问的流逝,积累了相当一批十分优秀的作品。《阳春白雪》的圣洁、《渔舟唱晚》的闲适、《二泉映月》的绵长、《高山流水》的灵通,这些作品在艺术质量、艺术格调和艺术境界方面可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音乐作品相媲美。这些流动的音符是人与自然的呼应,是自然与文化的融合。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孕育的音乐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极其独特的个性,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透露着一种以“和谐”为本质的“中和”之美。它含蓄、典雅、情感力度适中,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但由于时代的发展,有些民间乐种和传统曲目在形式、创作手法、流行版本、记谱方式、音响效果,乃至思想性、表现力等方面,都已经与现代人的意识拉开了距离。人们觉得不满足了,不新鲜了,不过瘾了。那么我们在继承的同时,是否有必要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在观念上接近主流音乐,来满足广大人民对民族音乐的这种要求呢?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传播手段的进步,各种不同风格体裁的音乐渗透着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90年代末,北京曾掀起一股新民乐热。人批中国音乐人尝试以现代音乐元素来翻唱中国民歌。本世纪继“女子十二月坊”后又出现了“东方魅力”“林月冉冉”“女子五月坊”等一大批新民乐的组合。她们除了用古筝、琵琶、扬琴、二胡等民族乐器演奏配以流行音乐伴奏的著名中国传统乐曲外,还融合拉丁、爵士、摇滚等诸多西方流行元素。因为这些新鲜的声音,活泼的形式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但也同时带来社会上对此不同的看法,否定者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踏与背离、民族文化的淡化,肯定者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继续生存于现代生活中的一条出路,流行元素的加入对传统音乐的普及和传播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我国“西部歌王”王骆滨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于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所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现在依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再如,周杰伦,他是当今国内乐坛最受欢迎的年轻音乐人,从他的音乐里我们仍旧可以看到传统音乐的元素:《千里之外》中二胡的巧妙运用,《青花瓷》里古筝与笛子的对话,《台》结尾处的葫芦丝悠扬。再如流行歌曲《苏三说》《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地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也大受人们的喜欢。

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音乐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虽然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冲击,但它一定不会取代传统音乐,在千百年的人世沧桑变化中,传统音乐也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并已形成一个基本完整的艺术整体,以其以往已经定型并获得的艺术成就,在音乐领域已经占有了恒久不朽的地位。新的必然是新鲜的,它将会使传统音乐注入新鲜血液,但从以往历史来看,流行的事物都只是体现当时时代变化的产物,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欣赏品味而随之变化的,终将成为人们回忆过去的一种情结。

篇2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传统音乐文化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不仅要统筹推进,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还要在传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文化。传统音乐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勇担重任的精神,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各种情感。换句话说,传统音乐是对中华传统的一种审美体现,生动表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此外,传统音乐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较高,这些文化价值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因此,高校在音乐教学中不应忽略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应结合时代特点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这既是对多样性的传统音乐的保护,也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一、传统音乐传承依然面临困境

目前,仍有较多高校偏重教学西方音乐,没有意识到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实际上,这是音乐教学中的错误观念。探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各个民族音乐的风格,分析传统音乐的艺术标准,均是当代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需要关注的。在进行音乐教育改革时,高校应从全面、系统的角度,保护、传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创新现代音乐教育模式。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新时代的音乐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改变一成不变、强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校在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注重借助互联网、多媒体资源,用动画、图片、音频等多样的形式创造性地展示教学内容,在提升音乐教学的直观性的同时,提升音乐内容的生动性和有趣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作为艺术感极强的教学课程,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和弦、和声、复调和节奏型音程等均是音乐教学课堂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如果音乐教师能利用好多媒体技术,从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刺激学生的感官,那么音乐课堂定然不会枯燥乏味,学生也定会有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此外,在音乐课堂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背景知识。在正式学习音乐之前,理解音乐背景知识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从而与音乐中包含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对学生打好坚实的音乐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也需要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弘扬,不能一味地教学西方音乐。在进行音乐教学的同时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传统音乐教育在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一)传统音乐教育是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在不断发展,但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传统音乐文化同其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样,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因为传统音乐文化里包含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对促进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既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也是不断筑牢现代音乐教育基础的应有措施。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场所的高校,需要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改革中融合传统音乐文化,实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二)传统音乐能促进现代音乐教学结构的完善

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也体现在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上。重视传统音乐对完善现代音乐教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音乐中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元素,借助这些元素可以让现代音乐教学的改革方向更加清晰。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传统音乐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该重视音乐教育,尤其是对传统音乐的传承。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实际上,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不应该受到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限制。为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意义或价值,高校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传统音乐的优势,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从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标准不断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三、基于传统音乐视角的音乐教育改革措施

(一)挖掘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精髓,加强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

戏剧、音乐、舞蹈等均是体现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传统民族音乐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挖掘中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将民族音乐所体现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人文追求等传承下来,结合新时代的有利契机创新发展音乐教学。其次,在新时代,高校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要做的不仅是把音乐旋律、演唱技巧教给学生,还要将音乐所蕴含的文化传授给学生。此外,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往往对一个国家的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改革时要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音乐的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改进音乐教学方式,发展音乐文化。

(二)实例讲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中讲解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体验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举例讲解湖南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文化,并在课堂中以多种形式展示湖南瑶族、土家族和苗族的民族音乐,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的独特意蕴。此外,通过对各个民族之间音乐美学特征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总之,在音乐课堂中,对传统音乐具体实例的讲解与分析,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现代音乐的重要方式。

(三)创造性继承传统音乐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注重礼仪的国家。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容,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改革时,要尽可能地将传统音乐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融入课堂中去,这有利于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此外,传统音乐,尤其是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音乐是具有差异性的。因此,如果高校想进行现代音乐教学的创新改革,不仅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还需要他们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进行分析和研究,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展现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实现创新性发展、创新性继承。

(四)在音乐教学中体现民族文化

音乐教师在实施音乐教学时,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还需要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学生感恩的心态也是音乐教师需要重点培养的,因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许多传统音乐都表达着感恩之意。让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去学习音乐,有利于学生领悟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去展现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挖掘音乐中所包含的美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信。

(五)多元化发展音乐教学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知识。首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不会认真地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如果教师能借助多种教学工具,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例如,采用多媒体播放传统音乐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分析和鉴赏这些片段的经典之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多样化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传统音乐对学生形象思维的锻炼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传统音乐可以更好地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因此,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经典的传统音乐,从教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改革音乐教学方式。

四、结语

音乐课程是一门艺术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要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感知能力,更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音乐教育改革中,要注意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因为传统音乐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承传统音乐时不能生搬硬套,要提取其中的精髓,同时借鉴西方的音乐文化,不断地丰富现代音乐的内容,实现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最后,高校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意改进方式方法,要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

参考文献:

[1]乌雅汗.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研究[J].化工进展,2020,(06).

篇3

【关键词】戏曲音乐;配器;传承;创新

戏曲,顾名思义,有“戏”有“曲”。“戏曲”是“戏”与“曲”的组合体。就戏与曲的关系来说,戏(戏说的故事情节)是戏曲的载体,而音乐则是戏曲的灵魂。二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作为戏曲灵魂架构主体的戏曲音乐配器,如何才能做到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为戏曲音乐注入新的元素,使传统戏曲音乐的生命之树长青,在传统戏曲日渐式微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进现代乐器充实戏曲音乐

不断地采用外来的、新兴的、深受人们喜爱的演奏乐器充实到传统戏曲乐队中,丰富戏曲音乐元素,既是传统戏曲音乐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一部中国戏曲音乐乐器的发展完善史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引进、兼收并蓄的过程。无论是国粹京剧,还是曲剧、豫剧、秦腔、越调等剧种,其唱腔伴奏和间奏(场景)音乐演奏的乐器无不经历了由简至繁、从单到众的发展历程。如洛阳曲剧最初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月琴、古筝以及由八角鼓指挥的简板和云锣;豫剧乐队的伴奏乐器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拔共八口”的说法,亦即“八件乐器一台戏”。可以说,所有地方戏曲的演奏乐器都是从最初的一两件伴奏乐器,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建制完备的综合性大型戏曲乐队。没有借鉴、没有引进、没有革新创造,就没有戏曲昨天的辉煌和今天的存在。豫剧的主奏乐器板胡、曲剧的主奏乐器曲胡、京剧的主奏乐器京胡,包括那些能演奏出一首首扣人心弦的美妙音乐的所有拉弦类乐器,均是从隋唐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的拉弦乐器“奚琴”演变而来的。“以竹片轧之”演奏的奚琴传入中原后,改进为马尾弓拉奏,不同地区的人民又根据不同剧种戏曲音乐的需要进行改造,逐步形成了适宜于京剧需要的京胡、适应于豫剧演奏的板胡、适应于曲剧演奏需要的曲胡、适应于合奏或独奏的二胡,等等。“胡琴”的引入、改造与创新,增加了戏曲演奏乐器、丰富了戏曲音乐元素、促进了戏曲唱腔设计,带来了戏曲音乐的革命性变革。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度文化广泛交流的今天,为了戏曲音乐的发展,为了争取更多的戏曲爱好者特别是年轻戏曲爱好者,我们当依据各种戏曲音乐的特点,不断引进音色优美、年轻人喜欢的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等,以优化戏曲音乐乐队,丰富戏曲音乐元素,增强戏曲音乐的表现力,壮大戏曲音乐乐队,为戏曲音乐增音添色。

二、用新的音乐元素充实传统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的发展、创新,需要适合自身演奏特点的新乐器的加盟,更需要随时注入新的音乐元素。如果拉弦声部薄弱、单调,就可以增加高胡、二胡、中胡乃至革胡等富有表现力的音色元素,丰富拉弦乐声部;如弹拨乐声部不足,影响戏曲的整体音乐效果,就应增加或新添诸如琵琶、古筝、三弦、柳琴、月琴等乐器音色,以增强对弹拨声部的支撑;如乐曲的感染力上不去,则可运用唢呐、竹笛、笙、管子(闷子或筚篥)等乐器,以强化吹管声部的音色构成;包括在现代音乐中被广泛采用的套鼓、电声乐器、传统与现代打击乐器(鼓类、键盘打击乐类、色彩化打击乐类、拟声性乐器类)等,都可以根据剧种特点和不同剧目的演出需要,引入到传统戏曲音乐中,对音乐色彩的构筑进行完善。对戏曲音乐进行现代化改造,在配乐中引进现代音乐元素,如管弦乐队、混编乐队伴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推波助澜;依据剧情需要加入合唱、伴唱、变体饶舌(rap)等现代艺术手法,从而加强戏曲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结合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和欣赏习惯,对传统戏曲唱腔设计中的拖腔、花腔的冗长重复进行“删繁就简”,革新改造,用新的演唱形式进行再创作。针对戏曲音乐节奏变化丰富但板腔体意味浓重的传统特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不规则节奏及律动,打破传统的一、三重音,在某些特定情况尝试运用二、四重音,连续切分等技术手段,对戏曲音乐的动感不足加以推动,在现实的戏曲音乐创作中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用现代配器技法丰富

传统戏曲音乐巧妙运用现代配器法中点描、繁冗织体延续、通奏低音,反功能和声铺垫、块状结构对话等技术手段,从音乐本体对戏曲音乐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重塑戏曲音乐形象,丰富戏曲音乐内涵有着深远的意义。借鉴西方音乐技法,结合乐队演奏实际,以层叠式的配器手法优化既有的齐奏演奏模式,可以增强音色的多样性体现,有利于线条化创作思维的推陈出新,提高乐队演奏员排演参与感,活化听众观感体验。反映在音乐层面,传统的曲剧唱腔音乐包括配器,在层次上线条化构筑不足,齐奏多,点状支撑多;支声线条少,副旋律概念不明显。使得伴奏音乐层次单一,表现力受限,不利于戏曲音乐层次丰富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都是戏曲创作者在未来创作中可以关注的点和完善的面。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成品剧目乐队总谱的阅览、排练参与、音响实验与效果检听得论:戏曲音乐创作中的唱腔设计与音乐配器关系密不可分,合理分配乐队音响构成对唱腔乃至剧目有着重要的作用。唱腔设计服务于剧目行进需要,乐队配器服务于戏曲音乐构成,配器手法吸收各类管弦乐配器精髓,以延续与创新的态度,让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例如,按照传统戏曲乐队配器手法,对待音乐中长音的处理,往往依靠拉弦乐器以振音技术来实现:例01.而在传统戏曲乐队的配器手法中,为此长音附加弹拨乐以丰富音响,往往采用齐奏的做法:例02.这种配器手法,优点在于手法简单,效果统一,可以造成比较显性的声音效果,乐队排练容易协调。缺点在于缺乏层次性,在乐队演练过程中无趣味性可言,在音乐表现上较守旧,缺乏新意。在创新性的创作中,运用区别以往的创作思维,效果截然不同,表现形式呈现如下:例03.运用多线条、递进式的配器手法,灵活配置弹拨乐器与打击乐器,附加拉弦乐器的支声复调手法运用,使乐队色彩的丰富性、演奏的趣味性、形制的灵活性得以充分调动。从而真正实现戏曲音乐配器传承与创新的切实践行。艺术形式日新月异,表现手法千变万化,虽然万变不离其宗,但传承与创新始终是艺术保持生命力的唯一法则。戏曲音乐生命力顽强,植根土壤丰沃;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沉淀与生发是其不断延续的推动力。在创新中继承传统,在创作中开拓创新,从技法中提炼元素,自生活中萃取菁华。以技术服务于艺术,以艺术传达出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从灵感中总结技术,这是一种艺术生长的轮回,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诞生无数精美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激发创新意识与形态的进步,这个过程是传统戏曲音乐艺术的自我蜕变,也是自我认知与觉醒的丰翼与振声。把戏曲音乐真正作为戏曲的灵魂来进行戏曲的艺术建设,戏曲院团需要专职与专业的作曲,这一点应当引起地方院团、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关切。当代戏曲文艺创作者,将在党的领导下,以推动文化创新、建立文化强国为己任,唯不断开拓以求文化传承与创新,溯文化本之渊源,树中华强国声威,丰戏曲传统之翼,振民族文化之声。

作者:张展 单位:洛阳市艺术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S].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15-7-11.

篇4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进步,在我国院校的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已经有大量的现代科技应用。基于这种现实情况,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需要在现代科技背景下重构音乐艺术课程。本文在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传统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科技背景下音乐艺术重构的策略,希望为现代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科技;音乐艺术课程;传统教学形式

随着现代科技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传统的音乐艺术教学受到了挑战,原有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将现代科技技应用于音乐艺术教学上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音乐艺术教育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得到了改变。传统的音乐艺术教学,在感官上,体验上的不足,使得传统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学习要求。而借助现代科技能够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给受教育者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能让学生尽快的入门、感兴趣,并逐步爱上所学课程。

一、现代科技背景下传统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同时,也取得了技术进步,同世界科技步伐同步。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被应用到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音乐艺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选择,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等现代科技。现代科技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当代先进的音乐科技,而且丰富了学生现代科技知识、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凭借现代科技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音乐艺术教学课程中,教师将传统音乐艺术教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对于音乐艺术课程的学习。

二、现代科技背景下音乐艺术重构的策略

(一)注重场景教学模式的应用

现代科技背景下音乐艺术课程的重构,要注重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模式的应用。为了学生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能更好的理解音乐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科技,以多媒体、数字科技、虚拟现实等技术增强音乐艺术课程的直观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并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所学习的音乐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借助现代科技辅助音乐艺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具体实际,切合实际的在音乐艺术教学当中运用现代科技,不能脱离教学只强调科技效果。相对于音乐艺术课堂教学来说,现代科技可以实现音乐作品同场景的结合,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解决现代音乐艺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求知欲。

(二)注重学生艺术能力培育

现代正规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成为音乐艺术教学的主要阵地。因此,现代科技背景下音乐艺术课程的重构不能脱离原有教学主渠道,要充分利用原有教学渠道,使现代科技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才能促进现代音乐艺术教育的更好开展。现代科技对现代音乐艺术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强化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感悟能力、体验能力、欣赏能力以及评价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丰富情感,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联想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法强化学生艺术能力的培育,只有学生艺术能力得到增强,才能更好的将现代科技与音乐艺术课程重构整合起来,才能在现代科技背景下,更好的学习音乐艺术。教师要将抽象音乐与具体的声音、视频、画面相结合起来,以培育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学校要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的运用现代科技,以最大程度培育学生对音乐感知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完善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教学体系

学校必须对音乐艺术课程设置充分重视,完善音乐艺术课程设置。因此,学校在强化音乐理论的基础上,要引入音乐艺术的实践环节,以避免音乐理论和艺术实践的脱离。学校除了进行大班的集体授课外,还要充分视小班教学对学生的作用。通过大班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理论知识。通过小班教学,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要完善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教材建设,加入现代音乐科技相关的教学内容。这就可以克服原有教材不能跟随时代步伐的问题,满足不同不同年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学习的迫切要求。

三、结语

传统的音乐艺术教学,在感官上,体验上的不足,使得传统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学习要求。而借助现代科技能够使学生直观感受力。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我国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有大量的现代科技应用,在为音乐艺术教学的深化提供了技术基础的同时,也为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在现代科技背景下重构音乐艺术课程。本文在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传统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科技背景下音乐艺术重构的策略,包括注重场景教学模式的应用、注重学生艺术能力培育以及完善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教学体系,希望为现代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金玉玲.现代科技发展对音乐艺术的影响[J].视听纵横,2006,01:91-92.

篇5

一、当代传统音乐发展现状

在传统的艺术体系中,音乐艺术贯穿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夏商周时期流行祭祀舞乐,清代京剧艺术之大成,都体现出传统音乐一直都以最核心的艺术集群出现。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国传统的音乐在演奏和表演上形成了精妙的技术和技巧,以及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特质和音乐美学艺术观体系。上至皇室,下至民间,不同的地域、民族和文化之间也都形成了自身的音乐体系,这些音乐体系层次分明、风格迥异、内容丰富。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曾经传播到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在世界音乐舞台中展现着自己的魅力。从汉代一直到清代中期,中国一直是世界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贯通中西,使得中国和外国的文化在交流中进行融合,许多外来的音乐形式进入我国,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的文化艺术东渡,对韩国、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也产生了影响,日本现在的尺八实际上就是由隋唐宫廷乐舞发展而来的。总的来讲,中国的传统音乐,包括乐器音乐、民歌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主要形式在明清时期就被固定了下来。明清时期的传统音乐突出世俗性,当下许多地方的戏剧以及歌舞形式仍保留了这一特点。此外,演奏形式和表演形式也都基本没有变化,尤以戏曲音乐表现最为明显。

目前,快速发展的经济促使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形式,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使得传统音乐呈现的世俗性和形式化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传统音乐世俗性的艺术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比如山歌,这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但同目前主流的社会形式有所脱节;地方戏曲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形式化风格,虽然有些地方的戏曲艺术已经被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仍难以融入当下流行的文化氛围中。所以,目前传统艺术发展的最大难题就是与时展脱节。如今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较低,传统艺术通常使人们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在当下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第一,传统音乐艺术很难在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得到良好的传播,即便是发展最好、影响力最大的京剧艺术,其发展形势也不容乐观,市场经济的发展给这些带有强烈文化品质的艺术形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第二,传统音乐缺少继承者也成为阻碍其发展和生存的最大问题,现在有些文化艺术形式的继承者都处于高龄状态,年青一代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不高,使得传统艺术的传承出现了断代的现象;第三,传统音乐的创新有难度,传统艺人的创新意识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不高,配套的文化设施落后,国家也没有相应的文化政策作为支撑,致使有些传统音乐艺术已濒临灭绝。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音乐艺术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主义音乐,根据不同的音乐形式发展而来的摇滚已经影响了全世界。

二、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以传统音乐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融合了商品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意识。不论是具有强烈先锋意识的印象主义音乐还是古典的现代音乐,抑或是电子音乐,实际上都以传统音乐为基础,不断进行创新发展而来的。除此之外,当代一些流行的音乐形式,比如蓝调、爵士等是从黑人音乐中发展来的。所以,在19世纪末,流行音乐逐渐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主体,发展到今天,是对传统的不断创新。不同的流行音乐能在时代的发展中找到自己明确的位置,以及社会、文化、思想等层面的落脚点,与时代产生共鸣。

流行音乐能与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融合,其具有通俗性、时尚性和娱乐性,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从早期的唱片时代到录音机时代再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经济和技术产业紧密结合,成为流行音乐发展的活力。同时,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主要还由于其自身具有强烈的传播性。

从受众角度来看,流行音乐的表演形式具有时代感,其审美需求也紧跟时代潮流。例如摇滚乐,其是流行音乐的代表之一,讲究自由,在现在的社会中,自由和年轻社会主体的价值观相匹配,体现了追求自我和自由的理想,也是现代社会个体思想的主要特征。所以,现在的大众普遍追求更加新鲜的流行音乐。

总之,现在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生存和传承,要让传统艺术继续保持生命力就要找到将传统和当代融合的艺术理念。从音乐本质上讲,并不存在传统和现代之分,只是时代的规律在变化,要找到现代和传统艺术平衡发展的结点,传统音乐内容和思想的再生σ帐醯姆⒄怪凉刂匾。近些年,一些流行音乐家也逐渐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传统音乐元素,展现出传统音乐强大的魅力,展现了无穷的艺术价值。

三、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

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艺术的内核。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佛儒道三种道德价值观体系,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艺术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受到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比如最早论述乐学的思想家孔子,就对传统音乐做出了概括,对音乐美学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对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流行音乐中也有许多素材取自传统文化,有的流行乐曲就取自于佛教文化,将佛教文化与流行音乐相融合,使歌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融合或碰撞,最大的障碍就是二者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目前,有观念认为两者无法达成统一,但最近几年有一批融合二者的优秀作品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这说明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是可以在艺术手法上达到统一的。我们应从传统音乐中取材,不断创新艺术手法,将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进行融合,以满足社会文化要求发展多元音乐的需求及大众的文化需求。

在艺术手法上对传统音乐进行创新只能暂时地缓解传统音乐面临的危机,只有找到传统和现代艺术之间的连接点,促进二者的融合,才能促进传统音乐的再生。只有确立科学的艺术观,才能指导艺术良好地发展。

四、结语

篇6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代表的古琴,以其清、和、淡、远的音乐美吸引着历代文人士大夫一直将其奉为修身养性的雅器,它在现代文化日益多元的当下也面临新的审美拓展。虽然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古琴受关注度增加,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不断涌现的“雅集”或研讨即可见一斑;但它过于成熟的文化品格和高洁脱俗的内在蕴涵还是让人敬而远之,古琴音乐仍属于少数人的风花雪月。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它远离俗尘的傲骨秉性,再次使它与现代音乐生活日益隔绝。为满足平常人群接近并秉承古琴文化发展的需求,以学院派古琴教习者为主体的音乐家们正在不断探索其可行性方式,这其中,京沪等地的音乐学院中古琴专业的师生功不可没。2011年12月18日在贺绿汀音乐厅上演的以古琴重奏为形式的《丝竹更相和——古琴重奏音乐会》就是学院里的古琴师生对古琴现代新发展等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这场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策划、古琴家戴晓莲老师主抓的音乐会,一反往常举行作曲比赛推出新作的做法,音乐会特别约请了8位目前活跃在国内外并热衷于传承并推广古琴音乐文化的作曲家王建民、朱晓谷、徐仪、温德青、陆培、姜莹、于洋、玛丽·艾莲娜·贝尔纳德(Maric-Hélène Bernard),为古琴专门创作了一场包含多种重奏形式且风格迥异的音乐新作。戴晓莲除了亲自携学生登台表演外,还约请吴强、霍永刚、陈晓栋等专家对新作进行缜密、苛刻地排练指导,音乐会达到了全新探索的学术深度和推广古琴现展意识的效果,也引起了大家对古琴音乐文化现代性的思考。

从小受叔公、古琴名家张子谦先生家传成长起来的戴晓莲是上音古琴专业教师,除了演奏技艺精湛外,她还是古琴理论家,对古琴打谱、理论研究样样精通。这些全面的素养为她推广古琴现代化奠定了坚实而全面的学理基础。近年来,她在国内外琴乐推广活动中不遗余力,屡获佳绩。其中如2007年推出的“渔樵问答——古琴重奏独奏音乐会”、2008年以后与黄荟、杜聪推出的琴箫埙合奏《思君集》以及在上海大剧院的专题讲座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对开拓古琴音乐文化现代篇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使上海日益呈现出良好的古琴现代化的艺术空间,2012年新年前后多场与古琴有关的音乐会的成功举行即是明证。

二、古琴重奏新作的音乐新意

从形式上看,此次音乐会上推出的古琴新作打破既往古琴音乐惯常采用独奏或琴箫合奏的形式,而开放地选择多样合奏,力图实现古今中外多元音乐形式的融会。如:古琴与笛子、打击乐的《楚歌》,古琴与钢琴的《古舞》,古琴与长笛、大提琴、打击乐的《四合》,古琴与磁带、弦乐四重奏的《吴侬软语》,古琴与管子、男声、打击乐的《萍池》,古琴与箫、二胡、埙的《吟·潇湘·颂·水云》,古琴与中胡、中阮、笛子的《归梦去来》,古琴与大提琴、长笛、钢琴的《离骚碎影》。这些形式探索了古琴在表现现代艺术上所蕴涵的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开掘了古琴与多样乐器合奏而产生的新颖别致的音色空间,更多传统的中国乐器和钢琴、大提琴、长笛等西方乐器与古琴也能“相和”于乐。

从音乐手法上看,8首作品均从古琴固有的音色特点和内在的文化神韵出发来探索其新的技术革新。其突出的特点有:其一是古琴固有的音乐手法(如主题变形、写意发展)与开发的新颖别致的现代音乐织体同时运用,实现了在继承中发展的思路;其二是将古琴“独语式”音乐语言拓展为利于与其他乐器合奏的互补性的“对答式”形态,此消彼长,相映成趣,实现了古琴音乐形态的现代型式拓展;其三是多声音乐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横向的线性的可听性旋律线条等音乐思维与纵向的多声性的或和声式的或复调式的或综合式的动机型音型等音乐思维融合并予以相当地发展,实现了古琴现代音乐手法融入的真正意义上的转型,而非既往古琴音乐仅作为特色符号式的拼贴,实现古琴主体的现代音乐发展模式。其中,《四和》(?眼法?演徐仪曲)从古琴的“十三象”的音乐形态中挖掘出古琴优雅端庄与从容适度的内蕴的对比变化的各色织体,以现代多声思维探索出“和”的四种形态;《古舞》(王建民曲)从云冈石窟的观感中激发出古韵古风的多样化形态,在古琴既往写意、绘景的手法之上探索出现代语境下的新古意,古琴音乐的写意与钢琴音乐写实手法被予以多声思维的对比与互补,古琴的线性思维旨在写意,钢琴的多声思维旨在写实(见例1),由此产生新画意的虚实;《萍池——与王维的对话》(?眼法?演Marie-Helene Bernard曲)以王维诗为外在符号载体,将中国古典节乐律动融入其中,结合多声音乐的陪衬与烘托,将古琴线条予以了新奇的诠释;《吴侬软语》(温德青曲)以吴语中“我欢喜你”为音调原型而不断变形并贯穿发展,从而形成了绚烂多彩的预置磁带音乐线条,它巧妙突出古琴的新型线性思维,由此与多声音乐弦乐四重奏形成对比,形成多声多层性的新奇语言。

例1:《古舞》中古琴与钢琴的不同音乐手法的对比

以传统琴曲为基础而进行新发展是此次音乐会的又一目的,它不仅有利于古曲现展,还有利于现代思维的恰当融入。《吟·潇湘·颂·水云》(陆培编配)、《离骚碎影》(于洋编配)、《归梦去来》、(姜莹编配)、《楚歌》(朱晓谷编配)以传统琴曲为依托,将新的具有现代语汇的间插素材像插花艺术一样贯穿其间,探索了既传统又现代的新语言。如《楚歌》以原古琴曲为曲调素材,在不同段落中加入低音大笛或打击乐的新音乐素材,将原曲旋律予以对比强烈的渲染(见例2),以多彩性的形象转化推动了音乐形态的现代转化,从而较直观地拓展了原曲所表现的“楚汉战争”的画面色彩感。《吟·潇湘·颂·水云》以古曲《潇湘水云》为蓝本,以白描似的间插呈现原作素材和多维性的对话而植入新的音乐素材,以中国画似的多景象连缀,将原作发展为新意独特的多元复合风格的别样音响世界。《归梦去来》以《大胡笳》为音乐素材及结构基础,以中阮等新音乐织体的融入而产生与古琴音乐的对话(见例3),以简约对比的音乐手法而产生多声语境的新结构,并以哲学似的手法来表现浓墨重彩与苍凉悲壮的古味意境。《离骚碎影》以《离骚》原曲为蓝本,以点描似的手法将原曲素材散落于不断变化的音响之中,古琴原有写意手法被极度放大,再经过叠置多变的音阶从而使音响在新颖中呈现原曲的悲凉意境。

例2《楚歌》中原曲素材与新音乐素材间的对比与渲染:

例4《归梦去来》中的古曲素材与现代音乐织体间的多重对话:

三、古琴现代探索的理论新思

虽然戴晓莲对这些全新的形式与理念并未有十足的信心,但她希望能够将古琴现代化探索中欲意开掘的新语言、新思考带进传统的古琴音乐文化之中,让多元艺术语境下的古琴获得现代的气息,尤其融入西方的多声音乐技术,将传统音阶形态予以音色音响的全新开发,她同时恳请古琴前辈和年轻一代的爱好者都来重新认识新语境下的古琴。戴晓莲意欲在此次音乐会中继续秉承民乐系继承古琴音乐文化的传统,表达出古琴并非是孤芳自赏的独白,它也可以与其他传统乐器一样走向大众,立足“当代”的理念。“当传统技法远远不能达到我们所要表达的意境时,我们一直在为古琴与当代音乐的适应与融合反复尝试、比对新的演奏技法,从而呈现最流畅动听的古琴音色。”戴晓莲说:“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历史的脚步总是向前,行进的过程总要有人去开拓,希望通过此次探索和努力,为古琴打造一条更具大众亲和力、更具时代性的发展道路,使古琴这件古老乐器能在多元文化交融日益频繁的当下立有一席之地?选”为此,戴晓莲除了在音乐表演领域做足文章,与作曲家深入交流,潜心推敲演奏技术的具体运用和细节处理,力图将舞台艺术做到极致之美;她还在音乐会的推广上花了心思,如:在节目单上展示作曲家创作的内容和理念,在前期宣传上做足文化创意的介绍,还将延续其以前的做法——在音乐会后推出实况视频并出版新作总谱。音乐会前,音乐厅外甚至有了大量黄牛倒票的身影。这是不是古琴现代化发展的美好前景预兆呢?

“古琴重奏音乐会”必将引发古琴音乐文化现展的理论思考。首先,如何真正认识古琴传统精髓继承与发扬的问题。保守的观点认为古琴文化既已成熟就要原汁原味地保持,就像日本保持“能乐”那样。新锐的观点认为古琴应该脱下“古装”换上“时装”,就像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方式那样,将西方管弦乐的多声思维运用其间。戴晓莲的音乐会中体现的古琴继承问题是将其植入多元宏大的新文化背景中,深入挖掘古琴写意手法中的具体技术并将其充分发展,从而赋予其新的叠加、倍增的艺术新效果。

其次,如何全新发展古琴音乐技术语言问题。从技术的角度看,新旧之法无所谓好坏之别,传统古琴技术讲究的是气息的贯穿和主题的变奏发展,讲究的是线条的绵延波折。曾经将古琴以文化符号植入作品中的探索则取其表意手法,将其与宏大现代乐响形成对比或音响反差,从而产生古琴的古韵。戴晓莲音乐会中的新作水准虽然参差不齐、手法各异,但透露出一个共同的技术问题:它们都力图挖掘古琴原有特色性的技术,原有技术在多声现代语言之下形成新的多元复合风格,它们以古琴吟猱音韵、张弛线条为主要语言,以中外音乐多样化新语言为陪衬或烘托,从而呈现新颖别样的新音响,求新而不忘本。

再次,如何解析古琴新语言及其标准问题。俗话说,标准决定评价的结果。古琴新作或新形式每每出现后都会遭到责难或无视。戴晓莲认为,因为古琴姓“古”不姓“新”。古琴新作要想得到大众的认可,当然要有普遍性的新语言。以传统的观点看,唯美、深邃的音乐意境是古琴语言的评价基准,新奇怪诞是其“反面”。以现代的观点看,追新、出奇的语言是古琴新技术发展的评价基准,这其中不乏“技术至上”的“唯技术论”思想,但也反映出这一部分学术思潮的美学原则。戴晓莲音乐会中的新作以“古装”与“时装”相提并论,这就需在解析和评价时要以多维视角及其审美标准来观照,肯定与否定都要有具体性内容,不能单从某些局部赞其“超越”之新,也不能以某处“断气”而贬其“粗糙”之劣,要从整体音乐风格的呈现或主要乐思的构造来全面评价,技术手法、艺术风格、文化定位、思路开拓乃至音色音响的营造等,都将是解析与评价的基准。如此来看,多维视角的标准将是这些古琴新作审美评判的出发点。

篇7

陕西乃古秦地,素有“三秦大地”之称,极具历史厚重感,承载着西周乃至唐代十三朝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代表着东方文明。此地音乐文化繁盛,地杰人灵,留下了诸如:长安鼓乐、宫廷燕乐、宗教音乐、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印象中,秦地、秦腔、秦人是非常神秘、淳朴、激昂的,当今社会,如何运用我们的古代文化服务于经济建设,是“三秦人”值得深思的一个话题。

陕西号称“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在这里蕴藏着很多音乐文化瑰宝,她让我们看到了此地所具有的历史沧桑感和自豪感。陕西的音乐总体高亢、激昂,但是也有不乏陕北信天游的宁静和悠扬,不乏陕西山歌的缠绵和婉转。

当今社会,经济基础是一个省份也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然而,“文化经济”是一个新概念,是文化与经济共同作用催生出来的新名词,且是以经济为依托以文化为内涵的“文化的经济化”或“经济的文化化”共荣共和的新名词。文化产业带动经济产业的发展,当然文化对经济对政治的的渗透作用也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的高度融合使得艺术也对经济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力,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音乐更应该受到重视,这样使得当地的经济产业才能具有特色。

一、秦地传统音乐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当今社会,有人认为传统音乐老掉牙了,已经不适合灯红酒绿的社会发展,还是现代音乐更吸引眼球,其实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有着不同的服务对象,内容形式也不同。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并非水火不容相互对立,重点在于它们蕴含的思想情感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审美取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凡能给人以有益的影响,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历史上,古长安是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是歌、舞、乐文化繁荣的国际大都市,2000年前在西安郊区秦遗址出土的“乐府丞印”等说明秦代已有乐府,秦汉时期的“鼓吹乐”“相和歌”“大曲”到“雅乐”再到隋唐时期的“教坊”“梨园”,从周时期秦国的歌师秦青到唐玄宗李隆基,都说明三秦大地传统音乐极为丰富。如何让传统音乐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三秦大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例如:京剧这门艺术,其特殊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节奏不符,很难看懂,已与我们越走越远了。传统音乐作为国粹,是经过历史的检验的,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让我们值得骄傲的根本,是中国现代音乐确立独特乐风的重要途径,或许这就是立命之本。现代音乐的发展是传统音乐在当代的整合,是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发展。

(一)继承、发展和保护秦地的传统音乐势在必行,也是当代中国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需要。

秦地传统音乐文化是秦地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这样的艺术特色是秦地生活方式的折射。它的艺术特色持续而鲜明,千百年来秦地百姓一直秉承着特色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经受了现代生活的冲击,秦腔作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已经失去了其作为生活方式的现实空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拘谨是生存空间已经把秦腔挤到了特定的场所――广场。如果不注意引导,恐怕慢慢的秦腔也会在广场上消失的一干二净了。老百姓心里的那种豪迈,那种秦地音乐特征产生的内在气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对传统音乐的保护是音乐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内在需要。作为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有根,必须接地气,秦地百姓是生活方式就是根,秦地传统音乐就是根,继承、发展和保护秦地传统音乐势在必行,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

(二)继承、发展和保护秦地传统音乐,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经济的扶助。

秦地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的挤压下已经在生活中渐行渐远,继承、发展和保护秦地传统音乐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政策的支持和积极的扶助。

陕西的传统音乐也是一样的,有些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已经渐趋不适应,我们应该在这种冲撞下认识到人们的审美对传统音乐的冲击,借助于我们的传统音乐的本质来适应甚至促进经济的发展。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现代经济的冲撞,反映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我们应该实行切实可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让传统音乐在发展中求得传承,成为一种“流动的音乐”。我们的秦地传统音乐,也正是由于融会了当代的意识才得以流传下来的,既融合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又吸收了当代的风貌。在继承中,把当代的艺术形式融入到秦地传统音乐中,形成传统与现代相互补充的局面,让传统秦地音乐不断注入新的创作理念,源远流长。

秦地传统音乐的保护需要政策的优化,需要政府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保护性干预,更需要经济的扶助,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经济的扶助很难实现传统文化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政府应当拿出切实有力的措施,把保护、传承和弘扬秦地民族音乐文化的这而大旗高高举起,共创秦地传统音乐的繁荣时代。

(三)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与传承人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发展,秦地传统音乐的发展同样需要传承人的培养。应该加强秦地传统音乐的传承,在中小学校、甚至地方院校应该设立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科目,使得本地的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发展,这样一些传统音乐才能不断传承发扬下去。

二、秦地传统音乐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在对秦地传统音乐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与旅游等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丰富的三秦文化,滋养了传统音乐的发展。这片土地艺术品种丰富,影响广泛、深远。陕西单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歌就有紫阳民歌、陕北民歌、镇巴民歌,戏曲乐种就有秦腔、眉户、碗碗腔、商洛花鼓、汉调二黄、阴老腔、华县皮影、合阳线戏、陕北说书、西安鼓乐等等。仅陕北就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受人文风貌的影响,秦地传统音乐形成了豪迈激昂,粗犷且淳朴典雅,并以特有的形态与民众朝夕相处,生活即是艺术。如此种种都记录了百姓的生活,记录下了三秦大地的沧桑。

(一)秦地传统音乐在发展区域经济中的新使命

秦地传统音乐作为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推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独特的使命。

首先,秦地传统音乐作为特色艺术形式是陕西形象的文化窗口。大家知道,音乐是一扇窗口,是一扇认识世界、认识人的独特窗口,是一个地域音乐文化和人类生活的表达形式。透过秦地传统音乐,我们可以洞悉三秦悠久的区域文化。向世人展示自己富于特色的地域文化,恐怕惟有盛行于民众中的传统音乐。它音声依旧、风采依旧,能揭示出区域文化的深厚内涵。只有使世界认识自己,才能赢得发展机遇。

陕西应该借文化氛围浓厚、地域色彩鲜明的传统音乐,让世界了解自己秀美的陕南、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和具有浓郁特色的“陕北”,让世界认识我们三秦大地卓越的历史和文化。让世人感悟我们这个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诚实守信的“三秦之子”。我们应该借助优美的音乐,开展良好的秦地音乐文化导向作用,不断招商引资,把陕西作为一个优秀的投资发展宝地。

其次,传统音乐是陕西旅游、饮食经济赖以发展的一部分。秦地传统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仅秦腔就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激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冲动,诱发人们把这种冲动传递出来化为一种情感或意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同样也滋养的一个地区的音乐文化。秦地传统音乐作为文化载体,要映射出“此地”所区别于“他地”的不同之处,我们希望在陕西的旅游业、饮食业等方面都能和本地的“传统音乐”挂钩,这样既能继承了传统音乐,同时这些不同场合的表演也同样使得经济得以创收。

(二)运用传统音乐促进秦地经济发展的措施

经济发展赋予了音乐文化新的使命,我们也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实施。

首先我们应该从传承方面进行努力,不管是学校还是政府部门艺术院校,要努力以一种新的文化思维,为传承传统音乐这一“新兴产业”建立一套新的文化政策和技术规则,保证其传承后继有人,可以在中小学阶段甚至一些地方艺术院校设立一些针对本地区的特色课程,这样使得传统音乐可以会更好的继承下来。

其次,应该由本地文化部门建立一支具有本地特色的表演队伍。这些表演人员应该定期去一些本地旅游、餐饮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演出一些代表本地特色并受当地民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的传统音乐。从而通过不断地演出练习形成强大的传统音乐表演体系。从而促进旅游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篇8

一、 音乐教育电子化势在必行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方便和效率是有目共睹的。由于标准化带来的革命,使得音乐也可以用统一的语言进行数据交流,这就为音乐教育的电子化奠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电子化的主要内容是电子音乐,而电子音乐其实质就是电脑音乐。

美国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对有关电脑音乐等作了详尽的规定,要求儿童能够“即兴创作短小的歌曲和器乐曲,并广泛使用各种声源,包括传统声源、课堂内可用的非传统声源、人体音响和电声手段制作的各种音响。”,在高年级的内容标准要求中,更进一步强调了“在作曲和改编中使用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声源以及电声媒体。”

而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用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的建议。

由于诸多原因,我国音乐教育的电子化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电子音乐只是作为应用于教学领域的研究而局限于某些高等院校内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还是多年一贯制,空洞的教材和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得本应宽松活泼的音乐课变得枯燥无味,严重制约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告别传统的教材和教法,推广和使用音乐电子教材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们所共识,音乐电子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实践。

二、编制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的意义

传统的教材是以印刷文本的形式存在的。现代电子教材则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存储与传播(呈现与控制)教学信息的现代教材类型,它的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其所存储的知识信息。

基于信息资源的电子教材是现代电子教材的一种重要类型。基于信息资源的音乐电子教材,打破了传统教学狭小的时空范围,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二元教学方式(教师-学生),而是采用一种全新的三元教学方式(教师-学生-计算机),使得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来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内容,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思想。

三、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的特征

比较而言,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相对于传统的文本教材具有更大的优势,主要体现为:

1、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存贮容量越来越大,如以常用来作为现代电子教材的贮存载体的CD-ROM为例,每片CD-ROM具有650MB或具更大的存储容量,可存储上千幅照片,3亿多个汉字,足以包罗“音乐万象”,从音乐理论、视唱练耳、歌曲、欣赏到音乐创作、乐器演奏等,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音乐资源库。不但能使学生学到大量的音乐知识,还为他们提供了音乐实践的机会。

2、示范准确,有效率高。

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难以呈现出一定的标准答案。它是因个人的理解对音乐作品作出恰当的说明、演唱或演奏。由于教师水平的不同,学生也会受其影响,对作品作出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是错误的,特别是在视唱练耳和演唱演奏方面。

现代音乐电子教材是以电子音源作为发音体,首先保证了声音的纯正与准确,不致于使学生的听力受到任何影响和破坏;其次,高水平的教师讲解和示范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技术上的不规范和错误,使学生能最有效地掌握演唱演奏技巧,不致于在技术上走弯路,不会因为劣质教师的误导而扼杀了学生的音乐才能,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水平不高的缺陷。

3、具有直观性和交互性。

传统的音乐教材特别是音乐欣赏,只能是老师介绍和分析音乐作品,然后听录音。而现代音乐电子教材则能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把音乐作品的文字介绍、音响资料以及乐器的演奏等溶于一体,使学生在了解作品背景、作曲家生平的同时,听到乐曲的音响,看到乐曲演奏的场景。学生可以任意在文、声、像之间选择、观看、倾听,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乐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运用了作曲软件,界面上各种时值的音符和节拍尺度一目了然,在认知的过程中又能听到准确而纯正的声音。

4、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材总是在“说——唱——听”三点一线间进行教学,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

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由于实行人机对话和采用多种软件(特别是作曲软件)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例如在进行乐曲编配练习时,由于电子教材中融入了作曲软件及媒体音源中大量的音色、节奏型,学生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不同的音色和节奏,去为乐曲进行编配。在此过程中就会产生多种想法和创作欲望,达到创新和创造的目的。

5、知识信息的可选择性。

现代音乐电子教材从基础的乐理知识到乐器演奏、创作实践,是根据各人的需求而决定取舍的。也就是说,你只要涉足音乐领域,就必须学习乐理和视唱练耳,欣赏音乐。除了这些基本的东西外,你可以有目的地根据个人的需要学习。所谓重点应是指个人在音乐领域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如一个人主攻声乐,可以不学作曲理论等。因此,音乐电子教材适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在不同层次进行选择。

四、 现代音乐电子教材构建的目的与原则

(一)构建目的

1、 充分利用现代音乐电子教材信息开放型网络结构的特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音乐知识的认知规律,增强知识的联系与记忆;

2、 充分利用现代音乐电子教材交互性特点,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控制所需的信息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实践欲;

3、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学生掌握现代检索知识需求的方法;

4、 通过互联网,使学生接受更多、更深、更新的继续教育。

(二)构建原则

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的构建除了应该遵循一般教材的共性原则外,还应强调遵循下列原则:

1、 教学性原则

现代电子音乐教材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工具、伙伴与中介。因此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的知识信息资源组合及其表达技术等都必须符合教与学实际需要,为学生与教师应用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

2、现代性原则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反应。西方流行音乐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它强劲、快速的节奏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合拍的。所以在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的构建,要能与现代生活节奏合拍。具有刺激大脑皮层引发人们积极思维的强劲现代音乐应当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给学生以基础音乐知识的指导,这是一般音乐教材都必须做到的,现代音乐电子教材自然也不例外。而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基本音乐知识构建全新的音乐作品和正确的理解音乐作品,达到创新和创造的目的,才是现代音乐电子教材追求的根本所在。

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的开发者要增强现代意识。所谓现代意识,是以现代人的审美感知、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来审视、思考和对待现实生活的一种崭新观念。

3、娱乐性原则

现代音乐电子教材作为公众传播的一种方式,首先要引起人们的共鸣,争得人们的认可。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怎样能够使人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应是现代音乐电子教材构建中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不光是界面做的美观,背景音乐配的动听,更重要的是要有符合现代人心理特点的“粘合剂”来拉近音乐电子教材和人的距离。

4、 资源性原则

由于现代电子教材自身的特性,扩充音乐信息资源对于现代音乐电子教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5、 层次性和选择性原则

尽管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的内容很多,结构复杂,但它是以模块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应当具有清晰的层次,利于学习者有目的的选择使用。

五、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的编制策略

1、 现代音乐电子教材不宜象传统的文本音乐教材那样严格地按年级编写,而应从入门初级到高级音乐理论与实践一条龙到底,使学生可以随时学习任何一部分内容,非常方便地查寻相关联的知识;各部分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 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由于应用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从声像等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是枯燥无味的乐理与视唱练耳部分,也足以使学生流连忘返,乐学不疲,更何况还有歌曲部分的卡拉OK和欣赏部分的精彩画面。

3、 基于信息资源的现代音乐电子教材应溶入大量的数据信息和相关的音乐教育网址。这样能使学生在教材中直接连接英特网,去博览“众音”,和音乐家及朋友们互相交流、了解,充分显示人脑、电脑加网络的优势,同时也是远程教育的最佳途径,有利于社会化的教育。

4、 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的构建应加入键盘乐器的演奏内容,寻求以某种具有一定优势的乐器作为音乐教学的最佳辅助手段。

这是因为键盘乐器(主要是电子合成器或电子琴)具有音色多、音准好、体积小、节奏丰富、价格便宜等特点,且键盘乐器的演奏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手、眼、脚等肌体的协调性。它不仅仅是一种演奏乐器,更重要的是它可作为MIDI创作的输入工具和MIDI音源使用。

5、 音乐文献与作品分析能帮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去理解音乐,达到对音乐认识的最高境界,且能就具体的作品作出透彻的剖析,其中要用到大量的文学、地理、历史等知识,体现了多学科交互、综合的特点。

六、 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的基本框架

基于上述原则和现代音乐电子教材的特性,其基本框架内容建议为:

篇9

关键词:现代音乐视唱;教学;应用;发展

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我国主要以俄国的视唱体系进行教学。它包含了二十世纪以前西方音乐中各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音乐作品。并且形成了以自然大小调和声基础为主的完整的视唱练耳体系。之后,在经过我国视唱练耳专业学者多年来的反复斟酌与不懈的努力,并吸取了各国视唱教学体系中的优点,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融汇了各国视唱教学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在培养人才等各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现代视唱的发展过程

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以泛调性、调性扩展、自由无调性、十二音序列等为主的近现代视唱作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并对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视唱训练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有调性且调性变化丰富的转调作品,通常称为“传统视唱”:另一类是无调性音乐作品,被称之为“近现代视唱”。传统视唱中的音高关系与音程关系是相互并存的,以主音为主而结合的调式体系。在视唱练耳的常规教学与训练中,多采用自然大、小调调式的训练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程及调性感。我国民族音乐作品中的视唱练习,多以民族五声调式来培养学生的调性感。在转调以及变化音的练习中,虽然调性及音程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从教学的本质上来说,传统的视唱是建立在以调性关系为主的调式体系上。而近现代视唱产生于20世纪初期。它是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采用不同的调性在丰富自己的调性感。经过近现代视唱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摆脱了单一的调式及调性,出现了“无调式”的创作方法。使音高关系摆脱了调式调性的束缚。在视唱教材中,以无调性为主并创作视唱作品的音乐大致有:调性拓展视唱、泛调性视唱、自由无调性视唱和十二音视唱等无调性视唱。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视唱教学与现代音乐视唱教学逐渐融合,面对大多数具有“绝对音准”的学生,视唱练耳教学必须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确保传统视唱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还要不断的融入近现代视唱教学体系,并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解决融合问题的突破口,才能够彻底将现今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明朗化。

二、现代音乐视唱教材

如今,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一直以来,各个音乐院校都比较注重传统视唱练耳教学,而对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体系教学掌握能力较为薄弱。在现在的视唱教学素材中,对于我国现代音乐视唱具有一定训练价值的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教材是刘永平先生的《现代音乐视唱教程》刘永平先生的这本书与其他相关书籍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的视唱教学素材往往以曲谱为主,并没有对曲谱的自学以及教学加深讲解,而在这本教材中,则对视唱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是一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素材。教学素材中所例举的曲谱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中,又有一定的训练价值,素材内容既有器乐作品;又有声乐作品。曲谱以及谱例涉及的范围也及其广泛。

三、现代音乐视唱教学

1.训练中的难点

在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以及训练中,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的就是对节奏以及音准的掌握。对音准的把握也就是对音高的掌握。只有掌握好音高就可以很容易的掌握音准。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主要利用自然大小调的训练以及培养音准的方式改变学生的视唱方法。而在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则多以“无调性训练”作为音高训练来被广泛运用,虽然难度较高但效果较好,无论有无音高的调性关系,都可以以无调性音阶来建立音高间彼此的平衡,使学生摆脱调式功能的框架。以刘永平先生的《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为例:在刘永平先生的《现代音乐视唱教程》里,虽然第一章和第二章都属于传统调性音乐,然而却出现了很多不利于调性统一的乐音,从而减低了对音乐的控制力,作品中调性呈现片段性出现的特点。在第二章中泛调性音乐作品中,各种变化音程频繁地出现,调性感也让人感到难以捕捉;综观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的旋律特点,从而分析出,它的旋律非常的难以掌握,而旋律的这些难点同样体现于多声部。

2.教学中的重点

无论是传统视唱教学还是现代视唱教学,必然会形成音程关系。因此,在视唱的教学中,现代音乐视唱的核心便转为了音程感的构成。调性感虽然作为传统视唱中的主要核心内容,但在训练音程感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调性感的建立,而借助于调性感的稳定性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音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音程感。因而,要使音程感独立,就要打破传统音乐的常规理念,这也训练听觉的重要基础。在进行音程感训练的同时,想要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依据近现代视唱教学的变化形势来进行相应的训练。从前段分析音程感难点训练中可以看出,“半音化、全音音阶、复音程、变化音程”都与音高之间的距离把握度相关。在此之外,为突出近现代音乐的扩张力,在采用固定唱名法进行视唱的基础上,还可加上自编歌词来进行视唱,了解歌词的大意,有助于提高视唱在音乐中的表现力。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近现代音乐视唱作品一定会越来越多的融入到视唱练耳教学当中,可以看出传统视唱与近现代视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尽管视唱素材的写作手法越来越新奇,尽管视唱作品的风格越来越丰富,视唱的难度不断增加。只要我们能够了解音与音之间的联系。不断地总结并完善传统视唱与近现代视唱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两者相互并存、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耀.视唱练耳论文集[C].西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2]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篇10

中国民族戏曲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相伴相生,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横贯古今、已触及到文化生活领域的各个角落。这些影响在戏曲艺术中也是随处可见的。“本虚而实”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及根本。众所周知,儒家学说的兴盛皆因其所具备的教化功能而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而戏曲文化在古代也充当着统治者宣扬自我权威、教化百姓的重要工具。传统戏曲文化与儒家“本虚而实”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对戏曲的影响除戏曲本身之外,还在于戏曲的动作姿态、语言表达等。在此,道家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持久,除戏曲自身含义及上面所提及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其思想还渗透到戏曲的结构形式之中。例如,道家思想所宣扬的“,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就恰恰应验了许多戏曲中主人公一波三折的命运安排。同理,如今的许多大陆剧或者大陆电影的故事情节也多如此,先是让一个人饱受磨难,生活中处处都是障碍,然后峰回路转,命途顺畅。从虚实的角度上讲,对于戏曲故事里主人公充满波折的人生履历,在我们看来是“虚”,而故事的起因开端及结尾则属于“实”的东西。因此,传统戏曲中“虚实相生”的语汇表现手法处处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实哲学关系内涵,而这种相伴相生的虚实关系哲理对戏曲的语汇手法的影响至关重要,另外在社会的教化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创作中适当地植入戏曲元素的语汇表达技巧

随着音乐形式风格的不断丰富,音乐创作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创作方式及题材,多数创作者以生活为范本,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新的创作资源,使音乐创作与时俱进。音乐作为一种以流行元素为主的文化,其创作创新上都有着特定的要求。如今音乐创作“快餐”化,真正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原创音乐却为数不多,大众对不断兴起的音乐潮流已产生审美疲劳,流行、摇滚、通俗等音乐形式已逐渐失宠。音乐创作的创新不仅是内容,更是形式、风格,甚至是审美视角上的大革新。音乐亦属传统文化范畴,在音乐创新面临发展瓶颈期的时候,创作者把视角转向传统文化,从传统戏曲文化精华中探寻音乐创作的灵感,将其植入现代音乐之中。像吴琼的《对花》、魏晨的《少年游》以及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均属于此类音乐作品。为此,我们将对传统戏曲的语汇运用方式进行具体探究:

1音乐创作之不可或缺的因素———自然的语汇表达

所谓自然的语汇表达即语言表述简明而富有内涵,语句轻快流畅并且在意境意蕴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但是,目前现代音乐的创作过程中,这种意境意蕴的表达往往不被创作者关心,他们集中更多的精力在歌词及曲调的创作上,这么一来,创作出的音乐就明显觉得韵味不足、不够自然。以日本音乐为例,天地、日月、星空、星球、星光、季节、山、水、木以及风、雨、雪等一些天文现象、自然景光往往是其原创音乐中的高频词汇,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始终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这种天人合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怀在其民族文化、哲学观念、思想及宗教之中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戏曲中也不乏此类借助自然语汇进行戏曲创作表达的方式,而较之于地方文化往往同其地方语言不可分割,所以这些自然语汇大多是各地的地方方言。各地方言语汇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可以透过它看到这个民族在慢慢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形成的经济体制、家庭构成、婚姻体制甚至风俗习性。如一些戏曲形式中的能够引发观众笑点的表演部分。在清末著名戏曲演员刘赶三的经典戏曲《南庙请医》中,他被狗咬到之后,借机嘲讽卖国贼时,与仆人有这么一段经典对白,仆人道:“先生,这可到了,留点儿神,别叫狗咬了!”刘赶三手指台下观众亮嗓子叫道“:这门里头,是没有狗的。不过,有的都是走狗!”如今,将地方特色方言融入到现代音乐中去,这一创作手法被许多创作者模仿,即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原生态音乐。

2现代音乐创作中融入传统戏曲语汇音乐艺术形式与内涵日渐丰富

对于传统戏曲而言,在语汇表现力上用些夸张的色彩非常普遍,而对于音乐而言,将传统戏曲的具有夸张色彩的语汇植入其创作之中,所带来的效果就会远远超过戏曲所表现出的作用,音乐中运用不同语汇表达技巧的效果更多地体现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情感的传承和发展,像现代音乐中出现的一些转化、夸饰、类迭、譬喻、转品、倒装等表现手法都属于传统戏曲中常见的几类修辞手法。传统戏曲以黄梅名剧《天仙配》为例,其中就经常涉及到譬喻、转化、转品、类迭、倒装等修辞语汇的运用。现代音乐中像许嵩的《千百度》、汪苏泷的《桃花扇》等也有较多的地方运用到了譬喻、类迭、倒装、特写、排比、夸饰、等戏曲中常见的语汇表现手法。因此,戏曲中丰富的语汇表现手法在音乐创作中的合理使用不仅丰富创新了音乐的风格更加充实了音乐的内涵,同时提升了音乐的美感,使之更加具有韵味,即有古色古香的气息,又有现代化的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