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能源管理思路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厂能源管理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厂能源管理思路

篇1

[关键词] 石油化工;中国制造2025;智能工厂;两化融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41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089- 03

现代工业或制造业经历了以蒸汽机为驱动的机械制造、以电力驱动的大规模生产,以及通过电子信息技术驱动实现的自动化制造历程。制造业强国德国将这一工业化过程描述为机器代替人工的工业1.0 时代、流水线生产的工业2.0时代、高度自动化生产的工业3.0时代。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上述技术对制造业产业形态的深度影响, 德国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伴随的制造业强国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均提出了适合自身工业制造业发展特征的国家制造业升级战略规划。我国在2015年也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同时围绕制造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相关的重点发展领域。比较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结合我国工业制造业实际,特别强调了要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以及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战略思路。工信部围绕这一国家战略部署,随即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在石化领域将中石化九江石化智能工厂建设作为示范。论文将结合国家战略方向,九江石化示范实践以及中石油炼化企业实际,探讨炼化企业制造升级及智能工厂建设。

1 炼化行业智能工厂的定位和方向

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复苏缓慢和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商品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国际市场动荡和市场竞争加剧。大宗原料价格持续波动,炼化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持续上升,绿色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在炼化行业面临巨大压力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升级发展契机。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煤炭和煤能源化工规划、智能制造等一系列惠及能源化工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高质量低成本的能源化工产品,国产能源化工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仍将存在。

炼化行业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对设备装备的依赖程度很高,整体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针对国内炼化企业,智能仪表、集散控制系统DCS、先进控制、油品调合、流程模拟、计划、调度优化、MES、ERP等自动化和IT技术均有在炼化企业应用。同时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炼化行业也在积极的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设备远程巡检、安全管理、企业IT治理等方面进行应用尝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国内炼化企业在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明显缺项并不多,特别是近几年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部分先进信息系统的部署速度甚至超越了国外同行(例如优化排产)。但是,大家普遍感觉企业的智能化制造能力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基层用户应用系统所带来的效益红利不明显等问题时有反映。究其原因,抛开人员素质,本文认为有六个方面的内容有待提升。一是基础仪表自动化方面还有欠账,重点部位仪表、自控的缺失直接影响上层物料平衡、区域优化的应用效果。二是装置级优化操作技术(流程模拟、APC、在线调合、RTO)的长效应用模式和投资维护模式有待改革。三是生产管理类信息系统亟待集成,完整的计划、调度、排产、操作执行、操作监控、平衡分析、绩效考核PDCA管理循环还没有形成,其上的优化基本没有实现。四是现场操作人员操作过程缺乏新技术支持,是炼化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盲点,环保监测有待加强,炼厂无线互联应用需要展开。五是设备装置的运行机理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不足,设备装置的检维修、挖潜增效工作难以科学评估。六是自动化信息化投资管理、项目管理各自为政,步调不一致,没有形成相互促进与弥补的螺旋式上升模式,没有形成应用合力,产生“1+1>2”的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国内炼化企业工业4.0或智能工厂建设,需要在深刻分析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建设模式。作为相对弱市场竞争、高危、大规模流程加工行业,炼化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炼化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围绕成熟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完善提升,以及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通过两化融合的过程推动技术和管理的优化进步,达到企业设备智能、管理智能、决策智能,最终实现智能制造。

具体到炼化“两化”融合或者智能制造的标志或特征,可以总结为下面四个方面:

数据:首先要能够最大化利用各类传感器、计量设备、存储设备,实现炼化企业工厂设计数据、产品数据、设备动静数据、研发数据、物料数据、运营数据、销售数据、客户数据的采集和信息化管理。满足对企业“透视”的需求。

互联:要能利用工业以太网/无线网/4G、智能手持或穿戴终端实现设备、人员、通信设施的网络化连接。通过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形成互联,满足人员与设备装置的信息交互和操作交互。

优化:在数据和互联的基础上,在过程控制层实现高自控率,同时结合计划、需求以及效益数据,实现装置、局域的操作优化控制;在生产管理层实现生产管理PDCA闭环,同时结合ERP信息进行全厂计划、调度优化以及设备维护优化;在经营决策层实现供应商原料采购、企业资金资源、产品销售的优化。

创新:自动化和信息化融合实施过程应该会深刻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势必伴随技术、产品、管理模式的创新。如果单纯是强调技术,拼装备,不能对企业的运行模式进行优化提升,也不能代表实现了智能制造。

2 炼化企业两化融合及“智能工厂”重点建设内容

围绕自动化和信息化相关系统完善提升,特别是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炼化企业智能工厂建设的核心思路。炼化智能工厂建设主要内容围绕三条业务主线进行,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生产管控一体化,对ERP、MES、RTO、APC、PCS等系统进行纵向集成;二是从原油采购、原油加工、原油运输到终端客户服务的供应链一体化,进行横向集成;三是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工厂的项目筹建、项目设计、到建造交付,再到工厂运行与设备维护,直至资产的报废退出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2.1 生产管控一体化

生产管控一体化主要依托MES2.0、APC、流程模拟、油品调合4个项目设计和实现,各项目之间通过数据流的无缝衔接,协同实现生产管控优化目标。

计划调度统计闭环管理:进行MES与APS的集成,实现炼厂生产运行管理的PDCA闭环。

生产运行优化控制:进行APC系统推广应用,同时与流程模拟、调度模块进行模型数据的集成交互。增强操作控制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安全环保质量管理:对能耗、危险源、重点区域视频、环境监测、质量信息进行整合集成。建立完整的企业QHSE管理系统。

2.2 供应链一体化

基于当前总部的APS系统为基础,增加产品价格信息(包括价格和基本趋势等,需要从销售ERP获取数据),生产成本信息(需要从生产ERP处获取),运输成本信息(需要从大区运输部门获取),结合销售需求和产品生产能力等要求,建立合理的线性规划模型,优化企业效益。在示范企业进行罐区自动化系统建设。

在化工业务领域,建立化工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实现化工品从客户需求预测、生产计划下达、排产、生产、销售配置、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技术服务全流程一体化。

在推进炼化ERP应用集成的同时,考虑建设中国化工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具有特别强的互联网特征,技术、运营、资金是三个核心关键点,网站的成功需要前期大量风险资金的投入进行市场推广,同时需要专业的互联网营销团队进行长期运行维护,并且按照互联网企业“数一数二、不三不四”的生存特点(只有做到行业第一第二才可能生存,排名靠后的企业基本无生存空间)。建议该项目采用中钢网等行业网站的运营模式,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资控股共同打造化工品电子商务平台。化工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和长期良好运行,将极大的促进企业化工品销售以及行业需求信息的收集,占领国内化工品市场销售渠道。

2.3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设备长周期运行:围绕设备检维修和运行管理,与ERP进行集成,实现设备检维修业务链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在数字化工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炼厂三维数字化实施,将数字化工厂三维模型与设备、生产运行数据进行集成,将虚拟和现实结合,从三维数字化模型可以快速进行设备故障定位,设备运行模拟,提高设备故障预知预判。同时与ERP进行集成,实现设备资产的财务管理和报废管理。

篇2

关键词:节能减排;融资模式;合同能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28-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07

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继续将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型指标,节能减排已被摆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一、节能减排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

根据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讨论通过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要求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1]。为此,2011年,我国利用中央资金大力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2]。地方各级政府也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我国还编制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四批)》和第九批、第十批《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印发《禁止普通照明白炽灯销售和进口的公告》等。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要实现政府设定的节能减排目标,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据计算,要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需节能6.7亿吨标准煤,以此为基础来测算,按节约吨标准煤投资额约1500-2000元计,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节能投资总额累计可达10000-1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如果以5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计算,节能融资市场约有5000亿元以上的信贷需求。但是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项目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的示范工程以及企业的自筹,点多面少且金额小,再加上缺乏对于项目的全面评价和监督,因此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为此,节能减排作为以国家政策需求和社会需要为拉动力的产业,除地方经济有限支持和企业自有资本的推动外,更需要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投入。

分析节能减排融资市场不够繁荣的原因,主要在于商业银行对于节能减排项目融资的热情不高。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项目的经济利益,即使潜在的社会利益巨大也不会作为贷款的依据,因而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相当困难。

二、节能减排融资创新:“碳谷基金”

(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具有融资功能

在这种思路下,发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融资功能被更多地提及。“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简称“EMC”)是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和融资、设备采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整套节能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例如,用能单位的节能改造无需出资,设备改造、维护等资金都由节能服务企业承担,用能单位只需在约定的合同年限中,将每月节省的电费按双方商定的比例进行分成,合同年限到期之后,节能服务企业投入的节能设备归用能单位所有。

运用“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不仅能够实现节能减排,还能为合同双方带来经济利益。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迅速流行,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自1996年开始,我国引进并大力推广EMC节能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规模相对于其节能空间和节能事业来说还非常小,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发展存在两大障碍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本土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导致其未能迅速发展成庞大的节能产业,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机制障碍:

1.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可信度(实力)的认可不够。目前我国的节能服务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建立年限较短,业绩也很难说优秀,缺乏良好的资信记录。

2.节能管理的融资困难是妨碍做大的最大瓶颈。节能投资收益回报通常时间很长,导致了现在的节能服务公司通常规模小、实力差,企业的实力和信誉环境都一般,现金流有限。该模式的实施前期的垫付资金压力很大,而作为“轻资产、重服务”的节能服务企业因为没有厂房、土地等有效抵押物,注册资金偏低,再加上很多银行对节能公司所从事的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业务不熟悉,不愿承担这个风险,难以融资。融资难成为了阻碍我国EMC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案例:“碳谷基金”

面对融资难的困境,节能服务企业能够有所作为。2012年,华中地区首只节能低碳创投基金——“碳谷基金”推出,为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也为节能减排趟出了一条投融资新路径[3]。该基金由湖北省节能公司倡导并联合十余家省内节能公司发起,计划分三期募集2亿元,5年内实现总规模20亿元,按照规划,将在湖北省内建立10个低碳示范区,扶持100家高新节能企业,为节能减排趟出一条投融资的新路径。该基金专注于低碳节能方向,将主要用作股权投资,主要投资于省内非上市和预备上市的节能公司股权、已上市节能公司定向发售的股权,方式则有普通股、可转债、优先股和各种附有选择权的股权工具等多种方式,投资对象主要是节能高新技术企业、低碳技术转化运用型企业、节能关键技术装备型企业、节能管理服务型企业、各类低碳技术示范园区等。

“碳谷基金”的设立,将为培养和扶持一定区域内的节能低碳产业中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先进企业提供强劲驱动力,对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创独特的投融资模式。同时,银行方面也逐步在探索跟节能服务企业的合作模式。比如,银行以签订的“合同能源能管理”项目合同中已明确的未来全部收益权作抵押“标的物”整体授信,按比例或实际履约额滚动放款、专款专用,这就要对节能服务企业提供的技术和产品以及用能单位的诚信度作全面考察和评估。这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最便捷、效益最好的融资方案,也能让在节能领域具有风险把控能力的节能专业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只要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推动下,完全可实现政府、节能服务企业、用能单位、银行等各方获益的多赢。

三、节能减排融资模式创新的国际经验

节能减排的融资难问题困扰着多数的节能服务企业,在参考了“碳谷基金”的初步实践后,我们应当将视野拓宽,适当借鉴发达国家在解决节能减排融资困境上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

作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源地,美国是该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为扶持和鼓励“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50个州中的46个州都通过立法要求州内的政府建筑必须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式进行节能改造,规定了最长合同年限(10~15年);制定节能目标,规定至2010年,联邦机构办公大楼比1985年节能35%,工厂及实验室节能25%;制定了相关标准,如验证和测试标准,各种建筑节能标准;制定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指导性文件,如编制出“联邦政府能源项目的方法和验收指南”;规范了节能服务市场,严格市场准入;设立节能公益基金,进行财政拨款等。

(二)欧盟

欧洲各国出台了能源服务指令、建筑能耗指令,制定出强制性能耗标准,并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对节能服务提供财税支持。如西班牙制定和了一系列鼓励开发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的“硬性”政策,极大地鼓励了私人投资者向热电联产和风力发电项目发展;在融资方面,西班牙主要采用“第三方融资”方式,即针对拟投资的项目成立专门的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具体落实项目的投资、运营、管理和维护,资金来源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直接投资项目。法国的节能服务企业在煤气、电力、供水等行业比较发达,主要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和环境污染收费。

从上述经验可以看到,“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反观我国,长期以来,“合同能源管理”并未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和扶持。

四、政策建议与展望

(一)结论和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扩大节能服务市场需求。针对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企业规模不大,资信记录一般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明确节能服务公司权力义务或者保障节能服务合同的条款,保障节能服务公司投入的资金能够有效地收回;制定服务标准、节能量检测和认定方法、合同规范等。

2.对节能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缓解财务压力。在税收方面,节能作为政策支持的产业,由于其典型的先投入、后收益的特点,在现行税收制度下纳税负担比较重,没有得到区别对待。节能服务企业为客户出资做项目承担了风险,如果它们需要为尚未得到的收入提前支付所得税,风险更大。尽管在2010年4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意见通知》已经明确指出将通过税收政策、相关会计制度等方面政策扶持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但具体实施细则却并未出台。因此,我国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对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税收、补贴、会计等方面的政策,具体细化实施政策。如借鉴美国税收政策,将节能服务公司列入服务业,按服务业的税种纳税。

3.通过设立节能基金等方式扩宽融资渠道。西方发达国家“合同能源管理”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本,也可能是政府贴息的节能专项贷款、银行商业贷款、设备供应商允许的分期支付、电力公司的能源需求方管理(DSM)基金、国际资本等。我国还能够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通过政府设立专项节能基金,配合和鼓励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进入节能服务领域,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渠道。

4.政府项目的倾斜能提升信誉并方便融资。“合同能源管理”的推广,可先从政府和国企做起。中央政府可以要求各级政府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改造,强制性规定合同年限和节能目标,这能基本解决合同能源管理的信誉和融资问题。各级政府还可以将节能资金的支持范围扩大到包括节能服务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节能服务企业的信誉,从而有利于解决融资难题。

5.国有企业做出融资的表率。美国较成功的节能服务企业一般有三类:第一类是楼宇设备和控制公司;第二类是电力、燃气公司或其他能源公司;第三类是独立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市场发展初期,独立的节能服务公司和依附于大型设备公司的节能服务公司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美国能源政策的变化,第二类依附于电力等能源公司的节能服务公司显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市场份额逐年提升。我国可参照美国,鼓励大型国有企业率先建立起自己的节能服务企业。

(二)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在2012年7月9日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基本目标是“到2015年,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应用,主要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4]。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节能服务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碳谷基金”等国内实践已经开了好头,未来仍需加快融资创新步伐,在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府项目、国企示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合同能源管理”的推广实施。对于金融机构,建议设立银行节能项目贷款窗口,建立节能项目商业贷款担保机制,在节能领域开展银行保理业务,加大对节能服务公司股权融资力度。此外,为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融资租赁,提供股票、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J].中国金属通报,2012(26):10.

[2]刘瑞芳.中国节能服务产业2011年度峰会举行[J].建设科技,2012(4):12-13.

篇3

数据中心管理者认为他们最大的挑战是用电和制冷。由于电力消耗增长迅速,公司需要想方设法来降低能耗,以及寻找更环保的替代能源。为达到这一目的,Google和Apple等科技巨头都在积极推行绿色化数据中心的策略,以节约成本。策略措施涉及范围广泛,力求在数据中心的各个方面打造能源效率,包括诸如测量和优化气流和空气/能源的来源,使数据中心在既定的能源消耗下有最大的工作产出;使用模块化的数据中心,从而尽量减少或避免将设备与标准数据中心匹配时的许多物理约束等。

降低能耗

为减少数据中心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考虑节能措施或替代能源(或两者)。一般情况下,节能是这两者中更容易获得的选择。

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高达85%的计算能力可能处于空闲状态。这一统计数据对每个数据中心来说都是诱人的机会,使用这85%的计算能力可以收回部分维护预算,从而投资于新的功能。要将这些机会变成现实,需要高效的能源管理,而高效管理能源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容量规划。理想的容量规划可以洞察工作负载,以及在保持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可以实现多大程度的整合。整合能提供相同的工作负载能力,同时减少物理平台的数量。由于机器数量的减少,增加的空间提供了更多的电力。例如HP在2008年完成了内部85个IT数据中心的整合,将其放置在美国三个城市的六个地点,这一项举措就将空间占用减少了35%。虚拟化可以提供更大的地面空间,并减少能耗。典型的服务器利用率大约是10%~15%,而虚拟化可以实现80%甚至更高的利用率。同时,虚拟化确保改善的连续性,并通过围绕故障资源的工作负载移动性实现灾难恢复。当发生故障时,虚拟化的服务器可以作镜像处理。在数据中心使用更少的物理服务器可以降低成本,不仅包括电力和冷却成本,还包括服务器硬件及随着时间推移所需要的相关的维修成本。

能源测量和监测工具在数据中心的动态基础架构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IBM的系统主动能源管理器能够测量、监控和管理内置到IBM系统中的能源组件,实现跨平台的管理解决方案。它将能源管理的范围扩展到包括设施供应商,从而对数据中心内的能源消耗有更完整的认识。利用其创新的测量管理技术(MMT)和对世界各地的数据中心的分析经验,IBM可以创建现有数据中心的热配置文件,从而识别达到冷却高效率和更明智的能源利用的可能性。2012年1月,基于欧盟数据中心行为守则,欧盟的执行机构欧洲委员会(EC)授予IBM位于15个不同国家的27个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效率参与者”的地位,这一荣誉是当时对单一公司的数据中心最大规模上的认可。

随着数据的继续扩大,Intel也正在探索创新途径来吸收这种增长,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012年12月,Intel推出了新的Atom处理器系列,专门设计用于微服务器和新一代的高效节能存储和通信设备的供电。改进处理技术可以让数据中心的性能发生重大改善,有时可以让计算机的效率增加60%。同时,Intel也在其数据中心内部探索其他创新和环保的技术。例如,在新墨西哥的Rio Rancho,Intel进行矿物油冷却试点。整整一年,Rio Rancho服务器被完全淹没在大桶矿物油中去除任何多余的热量,从而改善整个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通过使用矿物油冷却,Intel卸下风扇,节省了7%的服务器用电。对系统的模拟显示,采用该冷却技术可以让整个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源使用减少90%~95%。

Google对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努力使其每年节省数百万美元,并避免了成千上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它的数据中心设施的能源使用量只有典型数据中心的一半。除运行很多大型的专有数据中心,Google同时还保持若干个较小的网络室,它们就类似于世界各地数以百万的中小型数据中心。为了优化冷却并降低这类数据中心的能耗, Google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同时也是Google电源优化战略的关键要素。 通过实施这些改造, 这类数据中心的电力使用效率从2.4降到1.5, 而且未发生任何业务中断。

HP同样长期致力于开发创新的技术和服务以实现数据中心绿色化。通过收购专门研究数据中心设计和研发设施的咨询公司EYP,HP能够在数据中心设施层面上——从数据中心评估到数据中心的设计和改造——通过高效节能的电源和冷却技术来降低运营成本,提供尖端、空间高效的数据中心。HP的服务器安装有大大改善的电源管理工具。HP还在硬件层面上加入自己的创新,改进空闲模式下的PSU电源使用,使其效率水平达到90%。如果未使用,新的PCU卡可以断电,而RAM速度可以根据工作量微调,这有利于后续的能源节约。

Microsoft数据中心的效率来自专注于可持续性建设的文化。从1989年建立第一个数据中心开始,Microsoft就持续不断地减少现有的和新的数据中心的电力和水的需求。其最新的数据中心的电力使用效率为1.05~1.15,是业界最低的几个公司之一。Microsoft不断开拓创新,以减少用水量。水历来被用于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然而,Microsoft在爱荷华州、爱尔兰、弗吉尼亚州和华盛顿的最新风冷数据中心的设计用水量只有传统数据中心所需水量的1%~3%,新系统中惟一的水损失通过蒸发排出,因此不产生废水。

Fujutsu集团一直致力于运作可持续的数据中心。该公司开发的一种新技术能够准确、实时地测量有多个热源的大型数据中心的温度分布,使得测量一个设施中超过1万个区域的温度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了大型数据中心温度分布的可见性。与空调控制系统相结合,该技术能微调空调,进而在大型数据中心达到更有效的节能。使用该技术,Fujutsu在日本Tatebayashi的新数据中心比以前的数据中心减少了大约40%的设备能耗。它在北伦敦的绿色数据中心的能效提高相当显著,PUE值仅为1.4。

Apple同样也在工程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以达到数据中心的节能目标。它在北卡罗莱纳州的Maiden数据中心的节能方法之一是使用能够反射热量的白色屋顶。同时,那里有大量的冷水储水箱,用于降低冷水机组峰值时的能源需求,从而节约能源和Apple高电源充电器的使用。那里还具有精密的空气流处理程序,使得该设施大部分时间使用室外空气进行冷却,以尽量减少能源的使用。

2013年3月,eBay推出了其数字化服务效率(DSE)指标和仪表板。它将电源和二氧化碳指标与交易绑定,使得公司能够衡量并通过微调改进其数据中心。首次在绿色网格论坛展示的DSE让eBay能够看到客户购买和出售交易对成本、性能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有了DSE,现在eBay可以就如何优化技术基础设施中的一切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包括电力、数据中心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和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软件的采购等。

使用可替代能源

在致力于节能的同时,寻求可替代能源也是实现数据中心绿色化的重要方法。Apple、eBay和Microsoft都在使用燃料电池,而Google已经在风电场投入巨资。

数据中心的运作需要可以全天供电的基荷电力,同时还要有后备储量,以供电网断电时使用。Apple首选现场用再生能源发电,如果不行才会考虑从外部供应商购买。要达到这一点,Apple已在其旗舰项目——将于2013年内完工的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的Maiden数据中心——安装10兆瓦的燃料电池,这是最大的非公用发电厂。该项目将会是有史以来最环保的良性数据中心之一。使用燃料电池达到这一规模可能会改变数据中心运营商使用电网电源并用传统的柴油发电机做备份的方式。Apple的太阳能发电和燃料电池相结合,该设施将可以产出超过其全速运转所需要的20兆瓦的电量。这意味着Apple可以出售电力给电力公司,或者甚至独立运作,而将电网作为备份电源,这是一种全新的配置。可以说,在这里Apple打造了自己的绿色电源。

2012年6月,eBay宣称在犹他州的主数据中心安装6兆瓦的燃料电池来供电。这些燃料电池将使用垃圾填埋场或者农场的沼气运行。燃料电池是主要电力和能源来源,而不是作为电网发生故障时的备份电源。目前天然气价格非常低廉,这使得燃料电池在经济上也相当有吸引力。

Microsoft一直在评估数据中心更可持续的供电解决方案,通过使用现场发电和向与电网相连的较大发电厂长期购买,来部分取代从国家电网购买电量,从而减少对碳密集供应链的依赖。例如它在欧洲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将使用废物燃料运作,在美国西南部有大型光伏太阳能项目。2012年,Microsoft提出的数据工厂概念将计算和能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该概念也扩展了电力来源,使其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电力公司,而是将污水处理厂,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发电设施增加为潜在的电力来源。2012年11月,Microsoft已经开始了其雄心勃勃的计划的第一阶段,将数据中心置于可再生能源旁边,创造“数据工厂”而不是依靠公用电网运作数据中心。

由于可再生并且不对大气造成污染,水电越来越受那些想要更廉价、更清洁的能源的数据中心运营商的青睐。例如法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为开拓其美国和加拿大的业务,使用自己的专利冷却技术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建造了一个依靠水电运行的“绿色”数据中心,并且运行不需要空调,使得该数据中心的电力使用效率小于1.1。公司希望借此数据中心来开拓其美国和加拿大的业务。基于类似的原因,冰岛也同样吸引了数据中心运营商。

地理优势应用及其他新思路

北方国家的气候更适合数据中心,因为在那里不需要为冷却服务器耗费能源,并且有很多便宜的可再生能源可用。例如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2010年水电大约占挪威发电总量的95%。基于这一优势,很多有名的大公司在北方国家建立数据中心。Facebook在瑞典拥有数据中心。在芬兰的Hamina,Google将冷海水用于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这样,无需使用消耗巨大能源的冷却机组,同时减少了设施对当地用水的影响。

Google并非唯一的使用北欧水域的冷水保持数据中心低温,同时只用较少能耗的公司。2013年3月,欧洲数据中心供应商Interxion使用海水冷却其位于斯德哥尔摩的数据中心,产生显著的效率优势,其电力使用效率降至1.09,成为欧洲最高效的数据中心之一。Interxion的海水冷却系统特别之处在于它通过多个数据中心多次使用海水,而不是象传统的方法只让水流过一个设施。这种方法同时也能减少操作成本和环境成本,因为它只需要一半量的水来冷却各数据中心。采用这些方法,它的能源成本已经降低了80%。

使用冷水替代数据中心的冷却机组,需要有特别的地理位置要求,因此只有在少数的地方才可以达到经济性,更受欢迎并且经济的趋势是利用室外冷空气冷却数据中心。Facebook、Yahoo、Google和其他一些公司现在多使用室外冷空气替代数据中心的冷却机组,减少空调巨大的能源需求。2013年3月,FjordIT在挪威奥斯陆开放其首个数据中心空间。该数据中心占地1000平方米,采用自主开发的空气冷却技术,使用室外冷空气来保持室内温度的恒定,并且以当地廉价的水电作为能源,电力使用效率大约为1.3,意图吸引那些想要低碳云服务的欧洲客户。公司计划在Notodden开设的第二个数据中心的电力使用效率有望达到1.05。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TeraCool公司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数据中心与液化天然气厂紧邻。数据中心需要能量,也同样需要冷却。TeraCool开发的方法通过一个热转换循环将数据中心排出的热量与液化天然气终端的剩余制冷相连。这里有一个潜在的共生关系,即服务器产生的热量可以在蒸发过程中帮助天然气气化,而从这个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以为数据中心供电。该方法能将两个行业放在一起,实现相互节能。这具有显著的成本节约和环境效益,包括空气、水和温室气体减排。Tera Cool因此在2013年Uptime In- stitute的绿色企业IT奖中荣获“大胆创意奖”,该奖项用以表彰为实现能源和资源效率而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新思路。目前,在东京已经建立了放置在液化天然气厂旁边的数据中心。

篇4

【关键词】楼宇自动化系统;组成及功能;应用特点及技术优势

中图分类号:TP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之软件及硬件更加完整灵活地整合控制各种管理系统,并广泛应用到小区、写字楼、工厂等各种需要自动化管理的场所,节省更多的人力与管理成本。所谓楼宇自动化系统是通过中央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将分布在各监控现场的区域智能分站连接起来,以分层分布式控制结构来完成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的综合监控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目标是对建筑物内所有建筑设备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和管理,以保证建筑物内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和最佳运行状态。通常在楼宇自动化系统管辖下的有空调、给排水、冷热源、供配电、照明、电梯、停车库等设备。本文首先分析了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实现,同时也对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特点及技术优势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二、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实现

楼宇自动化系统按建筑设备和设施的功能划分为十个子系统:变配电控制子系统(包括高压配电、变电、低压配电、 应急发电等)、照明控制子系统(包括工作照明、事故照明、舞台艺术照明、障碍灯等特殊照明)、通风空调控制子系统、交通运输控制子系统(包括客用电梯、货用电梯、电动扶梯等)、给排水设备控制子系统、停车库自动化子系统、消防自动化子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消防专用电话系统等)、安保自动化子系统、公共广播与背景音乐子系统、多媒体音像子系统(包括扩声系统、 会议声频系统、同声传译系统、立体声电影放声系统、视频信息点播系统)。此外,为满足不同楼宇的不同功能需求,还应结合楼宇性质设置一些特殊的子系统,例如资产定位管理系统、智能家居服务系统、一卡通系统、物业管理应用系统等,实现自动管理的个性化。在实践中,要充分实现现代楼宇自动化系统的丰富功能,应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字控制体系,这是控制技术实现的应用基础,可通过KVM、CATS等模式实现设备与控制机房的链接,同时建立远程管理中心与本地控制台结合运行的双重管理模式,提高数控体系的可调节性。

空气调节控制系统一般由集中制冷、集中制热、新风、空调、温控等部分组成。系统根据室外气候的变化,对楼宇内各楼层、写字间的温度、湿度、新风量进行合理调节,达到办公环境的舒适。楼宇内每个写字间设有液晶调节面板,客户可根据个人感受对温度自行设定。单向新风输送避免了空气在楼宇内反复循环,适量的新风配比使楼宇内空气清新、氧气充足。系统常采用DDC控制,将装设在回风管内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送往控制器与设定点温度比较,并控制装在回水管上的电动调节阀的动作,使回风温度保持在所需要的范围内。

变配电系统:主要是检测楼宇供配电设备工作状态及供配电质量。

电梯监控系统:对电梯、扶梯的运行状态、故障信号进行监视。

给排水系统一般包括生活给水子系统、生活排水子系统和消防给水子系统。给水子系统的控制方式已由早期的高位水箱给水方式过渡到变频水泵直接给水方式;排水子系统通过监控各集水坑高、低报警水位的方式、自动控制水泵的启停,并实现故障复位。

智能照明系统:保证建筑内各区域的照度及视觉环境。并以节能为目的对照明设备进行节能控制。可以分回路、分场景、分亮度对灯光进行控制。楼宇的智能照明管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满足各种环境对照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使用要求自动调光,二是由现场控制器(DDC)按时间程序实行开关控制,以节约能源。

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是调节、控制建筑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变配电、照明、通风、空调、电梯、给排水、消防、安保、能源管理等),检测、显示其运行参数,监视、控制其运行状态,根据外界条件、环境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种设备,使其始终运行于最佳状态;自动监测并处理诸如停电、火灾、地震等意外事件;自动实现对电力、供热、供水等能源的使用、调节与管理,从而保障工作或居住环境既安全可靠,又节约能源。

三、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特点及技术优势

对于当前我国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情况而言,其应用特点及技术优势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楼宇自动化实现了对设备及其系统运行的全过程有效监控。尤其是在功能众多的大型楼宇当中,各系统的组成配件多样、结构体系多变、功能实现复杂,因此其在传统的运行模式下往往会出现控制盲区,从而造成故障的产生。而以楼宇自动化系统为基础的系统集成方式,主要利用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智能建筑的各个子系统通过各种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接口连成网络,实现了对建筑物内各子系统(包括变配电、照明、通风、空调、电梯、给排水、消防、安保、能源管理等)实时数据与管理资料的集成,从而达到高效、持续且实时的控制目标。其次,楼宇自动化技术不仅将楼宇中的安防、消防、通风、照明等系统整合为一个大的体系,而且充分加强了其联动性能,实现了各子系统之间的优化配置和联合互动。再次,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能非常强大。无论是设备问题还是操作不当,甚至是周边环境的不利变化都有可能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造成极大的风险,而该自动化控制技术就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系统对于这些不利的异常因素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反馈,并且能够采取遥控模式来极大减轻各种突况对于系统控制和维护人员带来的伤害风险。最后,楼宇自动化系统能够提供更加详实的数据和更加精确的计算。该自动化系统能够通过对其运行流程、问题处理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准确详实的数据库,以此来给后期的各种优化决策予以可靠的信息数据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楼宇自动化系统,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技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施工技术等,通过对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控制与管理,以满足用户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从而使智能建筑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达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毛菊英.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

[2]郭策,范然.设计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思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5)

[3]卢建兵.智能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4]沈阳,李同明.浅议高层建筑电气自动化设计要点[J].科技致富向导,2012(14).

篇5

莱钢始建于1970年1月,是山东省最大的省管企业。现控股莱钢股份、鲁银投资两个上市公司及齐鲁证券等29个子公司。莱钢是中国冶金行业首批通过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国家认证企业。2005年,莱钢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是全国最大、规格最全的H型钢生产企业,最大的齿轮钢生产企业。进入新世纪以来,莱钢创新经营理念,积极探索与实践提升企业发展品质的有效途径,制定并实施了《莱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纲要》,搭建起“科技莱钢”、“数字莱钢”、“生态莱钢”和“人文莱钢”的基本框架,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及社会、企业、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

———集团经济效益高速增长。集团销售收入、利税、利润总额2006年分别达到450亿元、43亿元和2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7•3倍、9•8倍和10•5倍。

———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成效显著。“十五”以来,莱钢吨钢综合能耗由872千克下降到679kg;吨钢耗水由13•58t下降到3•41,t达到国内第一、世界先进水平;累计节电33•83亿kWh,节水3•23亿,t节约动力煤297万,t实现节能降耗效益36亿元。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工业废水“零”排放,固体废物零抛弃,废气达标率100%,厂区绿化率达到30%。

———能源与资源高效利用。钢铁主生产线高效运行,转炉煤气全回收,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回收利用率达到97%,余热、余能、余压得到有效利用。

2战略思路

宗旨: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战略:突出结构调整,着力自主创新,打造钢铁精品,做出莱钢特色,建设一流强企。指导方针:生态理论工业化,技术创新边界化,四大功能完善化,资源利用3R化,企业环境友好化,简称“五化”方针。工作思路:理论先行,优化创新,“三箭”(管理、技错、研发)齐发,大力推进,实现“三个层次”充分循环,“四种物链”高效利用。

3发展模式

莱钢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生态理论研究为先行,以“五化”方针为指导,以“三箭”齐发为手段,以“三层四链”为核心,以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简称“一理五化三箭,三层四链一的”模式)。

3•1一个理论研究先行,建立3224循环经济运行体系

2000年,莱钢在工业企业最早开始工业生态学理论研究,聘请中国科学院殷瑞钰院士、陆钟武院士为课题指导,组织莱钢院士生态行活动,与钢铁研究总院、东北大学共同研究,2004年完成《莱钢生态化钢厂总体发展规划》课题。工业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要求工业生产从原料提取、制造、到产品使用和废物处置全过程,都尽可能多的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物质和能量得以充分利用,用最少天然资源和最小排放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我们把工业生态学理论用于实践,指导莱钢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新系统的建设,逐步建立完善3224循环经济运行体系,即遵循“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实现两提高(提高资源效率,提高吨钢减负量)、两降低(降低吨钢生态包袱,降低末端排放量),完善四大功能(钢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社会大宗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固废资源化功能)。实现将莱钢建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环境友好型、持续发展型的一流钢铁强企的目的。

3•2三个层次充分循环

莱钢发展循环经济重点突出三个层次的循环。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企业内各厂内部物质与能量合理流动循环,构成“小循环”;企业内部工厂(序)与工厂(序)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合理流动循环,构成“中循环”;企业与社会之间物质与能量的合理流动循环,构成“大循环”。

3•2•1小循环

企业各厂内部工业用水串级使用,污水回收处理后再利用;转炉溅渣护炉、烧结余热回收热风烧结、低温冲渣水回收等节能降耗技术措施,实现工厂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合理流动,构成小循环。

3•2•2中循环

在企业内部工序(厂)间进行:炼钢炼铁除尘灰返回烧结厂作为烧结矿原料生产烧结矿即构成中循环;热电厂除盐废水供炼铁厂冲渣使用;轧钢厂切头废钢返回炼钢做原料等构成中循环。

3•2•3大循环

研究开发高效节能H型钢,为社会提供新型建材用于钢结构建筑和绿色住宅建设,具有节能和易回收的特点,回收后又可作为钢铁冶金原料。这就构成了原料取之社会,经加工后产品供向社会,建成厂房、桥梁等,服役周期结束后又能回收回钢厂重新炼钢,即构成大循环;研究利用钢铁工业的高温工艺和设备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废塑料技术,将城市废塑料加工成为冶金工业原料,焦炉配加废塑料,高炉喷吹废塑料炼焦、炼铁,然后进一步转化为能源、冶金或化工产品,为社会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干熄焦发电、TRT发电、CCPP发电及低温余热等实现了社会与企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合理流动构成大循环。

3•3四种物链高效利用

抓住关键环节,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

3•3•1钢铁产品高效生产链

在钢铁企业,长期以来只注重工序内的单元优化,而不重视全工序间的全流程优化。莱钢自2001年以后致力于全流程优化,贯彻精料方针,以求源头削减,实施《炼铁系统赶超全国一流优化大纲》,解决炼焦、烧结、球团、炼铁等工序间的流程优化,制定实施了《愿景415,系统超越白皮书》、《深度挖潜方略》,实现了全公司全工艺流程优化,使轧机作业率从40%提高到83%,各工序间单位时间金属流量相等,高效匹配运行,实现转炉负能炼钢,炉龄3772炉,全公司生产效率从200万t钢/年提升到2004年的600万t钢和2006年的1073万t钢,行成高效铁素循环的主产品高效生产循环链。

3•3•2工业用水循环链

根据工艺特点建设分散污水处理设施,根据用水工艺,按质供水,实现水的串级利用,满足生产的用水和节水需求,形成“三干一串七循环”节水模式和工业水循环链。

3•3•3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循环链

推广应用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技术,高炉TRT、CCPP和干熄焦发电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炉窑废气CO与污氮合成氨技术,形成二次能源循环链,提高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水平。

3•3•4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循环链

依托氧化铁皮等钢铁副产品,自主研发生产粉末冶金;利用粉煤灰、高炉渣、石灰石尾矿生产水泥;利用焦化副产品建设煤化工项目;高炉除尘灰、烧结除尘灰、转炉污泥等含铁资源实现闭路利用,形成固废物循环链。

4具体实践

莱钢以生态理论工业化循环经济理论贯穿实践全过程,以科学管理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技措技改为手段,形成管理、科研、技措三箭齐发,一同中的推进方式,确保三层次充分循环,四个物链高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1第一箭:科学系统管理,创造发展条件

4•1•1强化计量工作,夯实管理基础

1999年,利用莱钢主干网,建立了DOS环境下的能源动力信息网,实现了部分能源介质(高炉煤气、焦炉煤气、氧气等)的动态监控。2002年,在原来基础上升级为Windows操作系统,目前,全厂煤气、氧气、蒸汽、水、电等能源介质全部实现了在线监控。2003年建立了基于B/S结构能源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能源系统信息网络化传递、自动化处理的目标,能源管理实现了程序化、标准化,各类统计报表完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能及时快速地查询相关资料,并通过网络传送给各个子公司和管理部门,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及时响应。对固体资源建立了一套实时的、远程监控的、智能的网络数据制造执行信息系统,实现了计量磅房无人值守,集中监控,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管理部门、物流能源管理和生产单位对数据信息的总体需求和个性化的要求,开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河。莱钢数据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不仅解决了企业数据自动化处理的需要,而且为莱钢ERP建设夯实了坚定的基础。具备了与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的新的信息化平台无缝连接的功能,每年降低人工费用700多万元。

4•1•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根据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莱钢各项能源管理、循环经济、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并着力抓好制度的落实,使各项管理措施执行到位,达到应有的目的。2006年根据莱钢《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制定《循环经济实施细则》和《循环经济推进考核办法》,把各项指标细化分解到工序,同时制定《工艺技术升级指南》,构建《做强莱钢—技术支撑体系》。每月召开一次“做强莱钢—技术支撑体系例会”,使循环经济工作强力推进,有效落实。

4•1•3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

目前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考核共分为三类:一类是月度经济责任制百分考核,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占百分之十五;第二类是日考核,纳入《循环经济实施细则》和《工艺技术升级指南》指标实行日考核,每天在公司晨会上公布考核结果,同时设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现场检查制度,检查结果及考核情况也在公司晨会上;第三类考核为单项考核,2007年公司与各有关单位签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目标责任书》,并对领导班子进行考核。设立否决指标,否决指标为两级,工序能耗为否决指标,工序水耗未完成视同工序能耗未完成。指标完成根据贡献大小进行奖励,指标未完成“一票否决”,不得参评任何先进,同时否决领导班子的奖励年薪。

4•2第二箭:采取技术措施,实现节能环保本质化

2000年以来,莱钢用于环保、循环经济、环境建设的技措总投资达21•72亿元,为推动环保、节能、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4•2•1钢铁产品主链实现现代化技术及集成优化技术

莱钢依托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引进和消化吸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和技术,实施工艺产品结构的重大调整,实现了高炉、转炉、焦炉、烧结、制氧等主体设备的大型化、现代化、自动化。同时,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共淘汰20t电炉3座,42孔4•3焦炉2座,从根本上治理污染源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实施精料方针。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废弃物减量化。包括炼铁精料、炼钢精料。高炉铁渣比由500kg/t降到280kg/,t转炉渣比由150kg/t降到100kg/t。低硅烧结技术。通过采取优化原料结构、提高烧结矿碱度、推行厚料层烧结技术等措施,成功实施了低硅烧结生产。烧结矿SiO2含量降低1•5%,品位提高到3%,满足了高炉增铁节焦的需要。项目实施后,高炉焦比降低6%、产量增加9%。750m3高炉创出品牌。21世纪初,750m3高炉因技术经济指标落后,被认为应淘汰炉型。在国内数量不多。莱钢以研究制定实行《炼铁系统赶超全国一流水平优化大纲》为主线,在750m3高炉上成功应用了PW紧凑型串罐无钟炉顶、顶燃式热风炉、高炉煤气全干法布袋除尘、炉顶布料成像等技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大幅提高,达到先进水平。顶燃式热风炉可使风温达到1200℃,比原用内燃式热风炉提高风温100℃,降低焦比15kg/t。高炉利用系数达到3•74t/m3•d,综合焦比473kg/,t煤比178kg/,t成为国内行业公认的经济型炉型,形成了莱钢750m3高炉技术品牌,并在中日金属学会技术交流会上推出。高炉粒煤喷吹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粒煤喷吹技术,改变了国内喷煤粉度不断细化的理念,实现粒度3mm喷吹。目前1880m3高炉粒煤喷吹量稳定在150kg。高炉低硅冶炼技术,通过加强管理及改进操作,提高原燃料质量,改造冷却系统等,低硅冶炼水平达到历史新高,高炉生铁含硅量降至0•5%以下,同时促进了高炉其它技术的进步,入炉焦比达到360kg/,t煤比160kg/t。铁水“三脱”技术。实现对铁水预处理进行脱硅、脱磷和脱硫,实现少渣冶炼,提高钢水纯净度,使大批量生产低磷低硫钢成为可能;降低全工序成本(如合金和耐材的消耗);转炉操作的简化和标准化,转炉产能提高;成分命中率提高,工序更易于调度。转炉自动控制技术。提高转炉过程控制水平,提高终点命中率,吨钢钢铁料消耗下降30kg/t。转炉溅渣护炉技术。使转炉炉龄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达到37000多炉,生产效率提高50%,耐火材料消耗降低90%,能耗降低10%。高效连铸技术。通过对结晶器、二冷系统、保护渣及作业率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造,流量提高5倍,铸坯收得率提高5%。钢坯热装热送技术。热送温度800℃,热送率95%以上;热装温度750℃,节能40%。直接利用钢坯显热资源,降低燃耗。数字化蓄热式加热炉技术。加热炉采用蓄热式燃烧技术,热效率提高20%。型、线材多切分轧制技术。提高产能,扩大产品规格范围。

4•2•2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

钢铁企业是耗水大户,莱钢地处山区、水资源匮乏,节水工作尤为重要。“十五”初期,专家曾经断言,莱芜地区的水资源,只能支撑200万t左右的钢铁生产。为此,把节水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任务提到重要议程,坚持开源节流并重,采取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手段,实施节水工程。吨钢水耗连续三年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带动国内钢铁企业节水技术突破。突出的做法是“三干一串七循环”。(1)“三干”———莱钢大胆尝试无水或少水工艺,在全国冶金企业率先推广和应用了干熄焦、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干法除尘技术(简称“三干”技术)。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坚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莱钢在国内首次使用了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技术,拥有六项自主知识产权,与湿法除尘技术相比,吨铁水耗由500kg下降到2kg,节水99•6%,节地50%以上,节省投资30%,煤气热值提高6%,TRT发电量多30%,杜绝了水污染,便于除尘灰闭路利用。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继宝钢之后在国内使用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与湿法除尘技术相比,吨钢水耗由200kg降低到40kg,节水80%、节电80%、节地50%,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提高30m3,杜绝了水污染,便于除尘灰闭路利用。2004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济南召开技术推广会,专门推广莱钢高炉、转炉干法除尘技术。干熄焦技术的应用。干熄焦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炼焦行业最先进的熄焦技术,它具有提高焦炭质量、改善环境、回收能源三大优点。莱钢焦化厂5号、6号焦炉配套工程而引进的1号干熄焦系统于2005年12月投产,杜绝湿式熄焦造成的大气污染,吨焦节水500kg;吨焦回收过热蒸汽0•55,t节约折动力煤8•5t/h;焦炭质量明显提高。“三干”技术实施后,年节水450万t。

(2)“一串”———水的串级利用技术。莱钢采用用水网络集成技术,优化企业用水网络系统,根据用水工艺,按质供水的原则,合理调配、控制水量,确保整个水系统的水量平衡,在提高各系统循环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各水系统的排污水进行串级利用,满足了生产的用水需求。如:串级一:炼钢工序新水达到了五级串级利用,即净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补充给浊循环水系统,浊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补充给煤气洗涤水系统,煤气洗涤水系统的排污水补充给渣循环水系统,最后被炉渣吸收或蒸发,实现了整个水系统的零排放。串级二:建设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的废水,返生产系统继续使用。在钢铁生产中,焦化污水是最难处理的工业污水,它具有污染物浓度高、组份复杂和危害性大等特点。焦化废水采用A-A-O法生物脱氮处理工艺,出水氨氮含量远远低于钢铁行业一级排放标准(15mg/L),可用于其它工序。莱钢焦化工序是全国焦化行业首家实现废水“零”排放的工序。串级三:生活污水资源化技术。积极回收生活污水和矿井外排水,建立水处理设施,中水用于工业生产,年回收利用各类社会废水540万t。

(3)“七循环”———水在焦炉、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热电工序循环利用,实现内部“小循环”。以上措施的实施,保证了莱钢新水消耗,保持了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水平,保证了莱钢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4•2•3二次能源高效回收利用

莱钢积极推广应用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技术及高炉TRT发电技术,干熄焦及燃气蒸汽联合发电技术(CCPP),目前余热余能装机容量达18万kW,2007年年底余热余能发电能力可以达到用电量的30%。积极研究水资源低温余热利用技术,即转炉余热锅炉蒸汽发电、加热炉余热蒸汽余热发电、烧结机余热蒸汽发电、冲渣低温热水发电技术等,不断提高余热余能利用水平。

4•2•4固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依托氧化铁皮等钢铁副产品,自主研发并掌握了国家“863”攻关成果—《轿车用高性能钢铁粉末规模化生产技术》,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2006年粉末冶金产量达4•6万;t利用粉煤灰、高炉渣、钢渣微粉技术生产水泥年产达到200万,t使全部炉渣等固废资源化;利用焦化副产品建设煤化工项目,目前已有产品14种,年产值5亿多元;高炉除尘灰、烧结除尘灰、转炉污泥等含铁资源实现了闭路利用。2006年莱钢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

4•2•5延伸钢铁产业链技术

依托主导产品H型钢,独家承担了建设部2001年重点研究课题———“H型钢钢结构节能住宅建筑体系研究”,于2003年9月通过了建设部的鉴定。对实现钢铁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传统建筑材料开发中对环境的破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莱钢是目前国内最早能够系统研究开发结构体系、建设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施工组织体系、墙体材料开发体系,并建设了示范工程的单位,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墙体材料采用了大量的矿石尾矿、粉煤灰、废弃泡沫、石膏等社会废弃材料。钢结构节能住宅体系与传统产品相比,节约钢材15%,并实现了建筑钢材产品可回收、再利用。与传统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生态、节能、抗震、抗火等特点。建筑拆除后80%以上的建筑材料可加工再利用,减少永久性垃圾。建筑节能50%以上,使用节能70%以上。

4•3第三箭:着力自主创新,引领节能环保未来

莱钢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生态理论工业化研究,研究和开发了大量先进实用技术,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4•3•1连铸中间包水口不断流及高寿命中间包研究与应用技术

该技术使中间包寿命从6h提高到100h,莱钢水收得率提高3%,全社会年效益10亿元。

4•3•2利用冶金废气生产合成氨的研究

钢铁厂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例如:焦炭干馏过程中产生的焦炉煤气;制氧过程伴生的副产品氮气;石灰竖窑产生的尾气;转炉和加热炉产生的饱和蒸汽。目前,焦炉煤气主要用于冶金设备的加热;部分氮气和饱和蒸汽用于生产和生活,其余全部放散;石灰竖窑尾气全部放散。焦炉煤气和石灰竖窑的尾气经过提纯,可获得纯度较高的氢气和二氧化碳。针对焦炉煤气低值利用和大量废气排放现状,提出了升值资源化利用的新思路。利用焦炉煤气中的氢气、氮气、二氧化碳和蒸汽生产合成氨及其相关产品的重要原料,该技术不但降低了合成氨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目前,可行性研究方案已通过论证,焦炉煤气短流程提氢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4•3•3废塑料利用技术研究

2000年生活垃圾总量已达到1•5亿t。2000年以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我国废塑料制品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5%~14%,“白色污染”极为严重。消纳社会废弃物是钢铁企业的重要功能之一,废塑料炼焦和废塑料高炉喷吹技术是治理“白色污染”,减少炼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使废塑料得以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和节约能源的有效综合利用方法。莱钢正致力于该项技术的研究。废塑料炼焦技术是传统煤炼焦技术与现代废塑料加工处理和热解油化回收技术的有机结合。生产中将废塑料与炼焦配煤混合加入焦炉中进行共焦化,产生的焦炭、焦油和煤气可直接利用传统焦化工艺进行处理和回收。莱钢计划2010年实现吨焦废塑料配加量10kg,每年可消纳废塑料4万t。高炉喷吹废塑料技术是将废塑料作为高炉炼铁的燃料和还原剂,利用废塑料燃烧向高炉冶炼提供热量,同时利用废塑料中的C、H元素,还原铁矿石中的Fe,并降低冶金焦炭消耗的技术。莱钢计划2010年实现吨铁喷吹废塑料10kg,每年可消纳废塑料10万t。目前我国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条件尚不成熟。垃圾的分类收集是钢铁企业消纳社会废塑料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4•3•4热泵技术的研究

莱钢一直致力于超低温余热利用途径的研究,提出利用热泵技术回收30~40℃冷却水余热的新思路。热泵从30~40℃的冷却水中获取低品位热量,经电力压缩机对循环的工质做工,输出介质温度可达70~80℃,用于生活采暖。同时,可将冷却水降低到20~30℃,满足进水温度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

4•3•5低温余热发电综合技术研究

针对转炉余热蒸汽、加热炉余热蒸汽、烧结机余热蒸汽、高炉冲渣水等大量低温余热无法高效利用的问题,按照“低温余热全部发电”总体布署,构建钢铁企业余热发电新模式。该技术不但可实现低品质蒸汽的发电,甚至90℃高炉冲渣水也可用于发电。莱钢正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将低品位或废弃的热能转化为高级能源———电能,为大型企业余热回收利用、节能降耗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4•3•6烟气脱硫技术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

钢铁工业产生的SO2污染源主要是烧结工序,占总排入量50%,加快实施烧结烟气脱硫是钢铁工业环境治理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内烧结烟气脱硫处于起步阶段,技术难度较大。按照“烟气高效脱硫、副产品能高效利用”的原则,积极研究开发适合钢铁企业烧结工序的脱硫工艺。目前正在进行“石灰—石膏法”脱硫工艺研究,在确保实现烟气高效脱硫的同时,脱硫副产品全部用于生产水泥和墙体建材。

4•3•7低合金高性能新一代钢铁材料的研究

莱钢参加了国家“863”新一代钢铁材料———低成本高性能400MPa级和500MPa级热轧带肋钢筋的重大课题研究,利用现有的Q235级别的碳素钢,在基本不改变材料成分,不提高材料成本的前提下,通过控制轧制工艺和轧制温度,在保证韧性和塑性的同时,使热轧带肋钢筋强度提高一倍,以代替同强度级别的低合金高强度钢。莱钢将在低成本高强度螺纹钢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将新一代钢铁材料技术用于扁平材和型材产品的开发,用普通碳素钢生产的300~500MPa系列低成本高强度热轧板卷和型钢产品,逐步取代一部分这一级别的微合金钢和低合金高强度钢,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推动钢铁及相关领域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全面提升钢铁基础材料产业的技术水平。

4•3•8耐候钢的研发

自2001年9月,着力于耐候钢、耐火钢、耐候耐火抗震钢和低成本耐候钢的研究开发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在耐候钢的研发上,先后进行了09CuPCrNi机车底梁用冷轧耐候钢带用钢和LWR390耐候抗震H型钢产品的开发,并在进行了LWR390(12MnCuCr)工业性试验并轧制成200×100H型钢,在莱钢H型钢民用建筑示范工程中得以应用。随后又相继成功试制出Q235级别的LFR390耐火H型钢和Q345级别的LFR490耐火H型钢,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物美价廉的建筑用高强度耐火耐候抗震H型钢。莱钢目前正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提高钢铁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冶金学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工业大气环境下铁素体/珠光体型耐候钢合金化与组织控制理论研究”项目研究,目前在LWR390B、LWR490B(12Mn2Cu)锰铜系低成本高强度系列耐候钢开发上取得突破,产品性能达到了美国Corten钢水平。

篇6

[关键词]煤化工企业 成本控制 对策

煤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是大批量连续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有较多的联产品和中间产品。产品由若干个有顺序的生产步骤连续加工完成。各个步骤既生产半成品也生产副产品。有些半成品是下一步骤继续加工的对象,还有些半成品为厂内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由于这些生产特点的存在,导致企业的成本核算及时性较差,许多费用的交互分配比较复杂,成本控制粗放、被动。这些现状的存在,需要煤化工企业对于成本管理更加精细、全面。焦化厂属于煤化工行业,焦化厂的成本核算贯穿于煤、焦、化工艺的全过程。因此,科学、准确地核算产品成本将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现作如下讨论:

一、煤化工企业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观念问题

目前,较多的企业及人员还将成本管理简单地视作相关生产部门、操作工作以及财务部的事情。而管理者也只关注和生产直接相关的成本。全面成本管理要求关注于和企业所有相关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在这种体系下。公司全员都会成为成本控制的主体。目前,较多的企业对这样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

(二)核算体系问题

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是将车间作为成本核算的一个单位即作为成本中心来考核。成本中心是对成本或费用承担责任的中心。不对收人、利润、投资负责。在成本中心模式下各个车间只是关心自身的成本情况,因为对外服务并不作为考核那么车间在“本位主义”下,往往忽视了车间协同的关系,从而对外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会大大折扣。

(三)核算方法问题

焦炭与化工产品所耗用的主要原料都是洗精煤,且具有相同的生产工艺流程,而且在计算各自的生产成本时,无法划分成本核算对象。根据中国冶金财务会计分会焦化分会1998年1月下发的《炼焦化学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规程》要求,无法划分成本核算对象的可以合并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先归集联产品总成本,然后按焦炭、煤气和各关联产品系数换算为焦炭产量,最后分配计算出各品种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焦化行业产品制造成本结构中,洗精煤占整个制造成本的90%以上,材料成本分摊是否准确、合理直接影响到各种产品的成本。

由于煤化工焦化行业在生产工艺方面的复杂性和在成本核算中的特殊性,这种方法其实也就是一种折衷处理的办法,如果要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上升到完全成本控制角度,还是应该考虑尽量对全产品,全过程进行测算,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成本分配系数与模式。

二、煤化工企业加强全面成本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一)煤化工行业属于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全面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煤化工行业产品成本中,煤的成本占完全成本(总成本)80%以上,在物料管理上需对关键材料或添加剂加以严格控制;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也中占有较大比重,准确地了解各级能耗对象(部门、设备)的能耗(水、电、汽等)数据,对加强能源管理,节约能源,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降低产品成本十分重要。

(二)煤化工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同时依托于资源型行业。具有实施全面成本管理的现实条件

多个辅助生产车间提品和服务,需要采用合理方法分配相关费用:设备占固定资产中的比重高达80~90%以上;多道工序中都会产生副产品,核算需要准确的核算副产品成本。此外。该行业往往由大型煤田企业组建,具有雄厚的实力与资金投入优势,也比较注重系统化制度建设。因此,煤化工行业也具有全面成本管理实施的现实条件。

(三)目前该行业中已经实施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与成本核算制度,具有向全面成本控制过渡的有利条件

目前,较多的煤化工企业都制定了基于工厂、车间的成本控制体系。对于成本计划与控制也有了一些措施与对策。但是随着生产的逐步稳定,管理的重点也由安全稳定生产转为如何“降低成本。增加效率”。这时,原有的工厂级别成本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这个阶段的需要。在成本管理体系不断深入应用过程中。公司更需要成本管理体系“升华”,通过利用成本的“挤水”效应来提升利润。这就引入了精细化管理与全面成本管理的思路。

三、煤化工企业全面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增强成本意识,树立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观念

以唐山中润公司为例,该公司属于开滦能源化工股份公司的子公司,因此,公司首先应从集团整体的角度考虑,按照集团《关于加强全面成本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本公司《关于加强全面成本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的落实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大全面成本管理宣传培训力度,开展好“全面成本管理宣传月”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成本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从“要我降成本”到“我要降成本”的转变,形成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局面。在全员重视的基础上,企业管理层要带头重视并贯彻成本管理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全面成本管理以支持,对于生产、财务、运营等方面。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实施指导意见。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1 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公司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企业成本控制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实践工作中,企业还应考虑引人计算机信息介入企业成本管理,比如DCS(集散控制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和ERP(企业资源计划),将会提高业务与财务的集成度。将成本信息通过统一的平台收集,改变以往的手工收集方式。信息系统应用后,来自一线的成本信息将更加准确。同时,成本的信息将具有可追溯性。

2 转变管理模式,由事后补救变为超前管理,将质量管理作为公司的重要工作,贯穿到每一个生产环节之中,降低返工成本与售后成本。如对于原材料选择低成本的采购渠道,较低的运输成本等。

3 公司应着力于建立成本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体系,把精细化管理思路融入到成本管理工作中,加强对管理机构与岗位的考核,把成本管理落到实处,使降低成本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动力。

(三)抓好生产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1 加强指标管理,完善生产系统,提高产品质量。以完善指标体系建设为基础,强化指标考核管理。这个方面,可以结合制造流程进行标准指标的制订。如从原料煤合格率、焦炭热量值、煤气含苯、氨量。氧气、氨气纯度及产品合格率等方面建立标准。制定标准可以考虑借鉴同业一般情况、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结合本企业实际得到。通过组织开展与同行业的对标工作,查找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

2 强化生产过程管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按照生产指标规范管理考核。生产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指标控制,粗苯耗洗油≤110kg/t,硫铵耗酸≤800kg/t,吨蒸汽耗标煤

3 做好原料与废料的综合利用工作。如做好中水回用、甲醇弛放气等回收利用工作。加快推进干熄焦项目早日实现并阿发电,减少公司网购电量。

(四)加强成本柱算,做好成本计划与控制工作

1 做好全过程的成本计划与控制明细管理。煤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计划、控制。生产初期成本计划根据“设计值”来进行设定。生产稳定运行后,基于成本数据库按照“成本构成”估算成本计划。物料成本根据“配方”估算,相关费用根据全面预算的费用计划估算,间接人工按上月人工费用估算。化工原料从投料、生产都需要记录过程。需要通过生产记录取得投料数据,成本按批次计算,直接按生产批次计算材料成本;制造费用的分摊,按设备的实际生产使用时间分摊(根据生产记录)。

2 合理分解企业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通过准确的找出成本动因可以正确的分配各项间接费用。

3 正确核算煤化工企业联副产品。煤化工企业有大量的副产品产出,而且副产品对外销售并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副产品的准确分离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准确性。

篇7

关键词: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促进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是首都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首都第二产业优化发展要求实现产业结构优、过程优、效益优,与服务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服务化发展是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现代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各环节全面融合渗透,制造业实现服务化转型升级,生产制造过程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效益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形成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品牌营销为一体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体系,产品结构以“高、精、尖”为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标准和自主品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智造”、“首都创造”品牌。

(一)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系统

促进服务与产品融合,以软件提升硬件价值,重构产业价值链。在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硬件产品与数字内容服务整合,形成以终端、内容分销渠道和数字内容为主的产业链。鼓励信息服务商与电子产品制造商联合,开发应用程序,与产品耦合提供附加服务和产品增值服务。在移动通信产业领域,开发适应4G/5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各类增值服务。构造以自主开发环境为基础、以应用软件商店为门户的商业模式,实现芯片解决方案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相结合。加强通讯设备制造、网络运营、集成播控、内容服务之间的融合互动。提高数字版权集约水平,完善智能终端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品设计制造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整合发展。促进机械、装备、电子、汽车等制造企业进一步完善与产品相配套的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系统等服务系统,提高产品的差异化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制造企业由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型升级。提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制造装备等行业的集成服务能力,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促进发展工程技术服务,加强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服务技术研发,建设工程项目协调服务平台。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工程设计、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拓展增值服务。通过成套服务、交钥匙工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成套安装,开拓集成化的专业服务,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级,实现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二)加强制造业产业链上的服务环节

通过内部服务增强、与外部服务战略合作,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提升研发设计、营销交易、售后服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服务能力[1]。

1、提高研发设计创新服务水平

在信息技术应用支撑下,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向个性化、网络化、协同化发展。建设协同设计云架构体系,通过云平台实现企业间设计资源共享、开展协同设计创新,创造全新的资源使用与组合创新模式。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电子信息、服装、家具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模块化等技术,实现个性化设计,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文化创意元素融入研发设计环节,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2、提高售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提高制造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开展智能化和实时化的售后服务。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等领域企业开展实时在线支持服务,对所提供的大型、关键设备产品进行实时监控、远程运行监测、故障诊断、预测维护;对客户设备运行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状态管理。

3、实现精准化的供应链管理

在电子、汽车、医药、钢铁、石化等制造业领域,加强精益供应链管理。建设信息平台,实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协同运作,支撑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机构有效衔接。支持骨干制造企业在提高自身供应链功能的同时拓展市场服务,面向行业提供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在电子、汽车等产业集群中,推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及第三方供应链管理企业共同组成运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加强电子商务功能

促进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骨干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交易模式,提高交易效率。建设集采购、销售、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采购实现全过程统一管理,对客户需求实现全过程服务。促进制造企业与信息服务企业实现战略合作,提升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推动龙头企业扩展自身平台,面向行业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持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收集、挖掘商品和服务供需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和服务系统,基于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精准物流、市场决策分析等智能商务服务。

5、开展多元化的融资服务

支持企业在产品销售和使用等阶段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促进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融资租赁销售,配合专业化集成服务,提供多样化的租赁方案,构建融资租赁销售服务网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公司,面向行业提供服务。

(三)促进制造过程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过程深度融合。在生产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分析能力,加强生产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提高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云环境下开展产品开发测试,推动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弹性地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为生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工厂设施、产品模型、研发成果和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建设生产规划和评价系统,提高数据分析对生产经营决策的服务能力。

促进3D打印技术的产业应用,提高设计制造一体化水平。支持核心装备研发,突破低成本材料与制造、智能人机交互、创意设计服务平台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3D打印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高端汽车和模具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带动制造技术变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网络和产业生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发展战略,到2020年,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策源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先导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成为带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引擎和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建设。支持以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领域的高校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标准、服务等产业联盟组织。创新体制机制,面向产业需求建设涵盖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功能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有效整合各方面的高端创新资源。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促进机制。

建设蛋白质、航空遥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纳米科技、生命科学等重要研发基地。建设一批国家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新型创新组织和企业承担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应用示范项目。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组织参与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的创制。

(二)建设研发与生产制造相融合的产业集群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提高系统集成和信息增值服务能力。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核心芯片、高端装备及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运营服务等。在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建设关键技术和评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无线通讯终端核心芯片研发及整体解决方案开发,建设涵盖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创制、核心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产品、运营服务的产业链,推动智能移动终端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融合。建设芯片设计与整机制造合作平台,推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等各集成电路产业链环节有效衔接协作,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和移动计算平台等重点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等专用基础软件。研发推广软件应用解决方案,创新软件应用服务模式,建立以运营服务平台为基础的软件核心价值链。

2、生物产业

推动生物高端制造、医药研发、医疗服务互动融合。加强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开发,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掌握新药创制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新药创制和安全评价体系。推动新药开发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发展。建设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药研发平台,推动在专业园区、医药孵化器等建设研发、中试、生产服务外包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实现医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医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突破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加强CRO(研发服务外包)临床研究平台、蛋白抗体药物CMO(生产服务外包)平台、医疗器械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生物产业链。支持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等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提升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相关服务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3、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打造全国高端研发和装备制造中心。构建技术开发、规模生产、配套设施完善、运营服务体系,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测试平台。推进关键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提升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能力。

4、节能环保产业

加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成为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培育集工程设计与建造、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运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集成商。

5、新能源产业

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核心装备研制及产业化、运行体系建设和重大示范应用,构建安全、经济、绿色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强风电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和风电技术服务业运营水平。提高生物质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工程服务能力。提高新能源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

6、新材料产业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功能材料、共性基础材料等的研发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面向电子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先进适用材料。形成纳米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与研发设计、服务等环节融合互动,提升高端装备的整体研发、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等系统集成能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现技术突破,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关键装备的自主发展,提高整机、关键零部件以及高端通用仪器仪表的设计制造能力。推动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

8、航空航天产业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涵盖研发、生产、运营的通用航空产业链。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以研发、总部、高端服务集成应用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引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三)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市场拓展能力

以新型应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结合云运营和大数据应用等,促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政务、金融等行业创新应用。建设云计算应用支撑的配套虚拟化平台,促进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技术的行业应用。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新媒体、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规模应用。在移动支付、远程教育、移动办公等领域创新移动互联网综合应用的新模式;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在制造等行业成熟应用。

以服务模式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在生物医药领域,促进生物技术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医疗保险、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等新服务模式。在节能环保领域,推动节能诊断、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及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合同管理、碳交易等创新型商业模式,提高涵盖设计、咨询、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车电分离模式、定向购买模式、租赁模式、换电模式等创新型营销和流通模式,推动产业化实现[2]。

参考文献:

[1]安筱鹏.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机理、模式与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篇8

两个方向

这场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初露端倪。当时,IBM曾设想,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信息。尽管这一设想尚未完全实现,但事实正如郭士纳所言,这个过程缓慢而坚定。我们很难预测具体的路径,但我们知道未来的方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最终得以完成,必将依赖几个重大的推动因素,而这些因素似乎可以归结为两个方向:云+端+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分布式能源的普及。

信息技术的成熟 如果说两三年前,CIO们对云计算的认识还只停留于谈论阶段,那么今天,云计算已经完全到了普及和实施的阶段。这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事实:首先,云计算的技术架构在硬件设施、软件部署上已经实现,将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内大幅普及;其次,随着CPU成本的飞速下降和虚拟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智能终端上的普及使用,端将更为普及,能力也更为强大;第三,数据分析技术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把商业数据、设备数据、人类行为数据以非结构化的形式在后台集中起来,进行非结构化的分析和挖掘,使企业对客户行为乃至设备使用有更深刻的洞察。2012年,全世界大概有十万亿个可以与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的设备,而对这些设备数据的分析和洞察将使我们对于商业、工业的下一步发展有一个全新的理解。2012年11月,GE公司在美国高调宣布进入工业互联网时代。如果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初期是由商业和社交驱动的,那么当工业企业开始进入电子商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时候,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真正地开始了。

分布式能源的普及 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能源的革命,人类将摒弃化石能源,并最大程度地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他的构想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包括社会化媒体技术,最大程度地进行分布式能源的使用,从而改变传统能源的集中式使用。集中式能源在美国、中国最为强势,而分布式能源已经在欧洲、澳洲大行其道。集中式能源的使用是传统能源的权力结构决定的,譬如中国,几大发电公司如果不能放弃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管理和使用方式,进而投资发展分布式能源,中国就很难走出目前的能源困境。当前,中国60%以上的能源来自海外供应,能源使用结构的变化才能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而这一改变需要国家能源产业政策的驱动。美国虽然也有类似的问题,但是美国在非常规能源特别是页岩气方面的突破,已经使美国从能源进口国变成能源输出国,这一改变将深远地影响世界能源格局乃至政治格局。未来的世界能源图景应该是分布式能源为主体的,这个趋势不可忽视。

新技术涌现

平台之争

虚拟化技术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的技术,这方面以美国公司VMware和Citrix掌握的技术为代表,但是相信中国公司会逐渐进入这些领域,因为这是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但是最重要的是高效地利用云计算技术,为客户提供可持续演进的产品和服务。这就不得不提到客户终端应用的开发平台,我认为,未来的中国会出现很多模块化的平台级公司,以及基础的操作系统公司。

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毫无疑问是国内“云产业”最积极的引领者之一,其理想让人尊敬。但是,他还是在用电信运营商的思路打造云平台:先建立基础设施,再联合软件开发商做软件,这条思路类似于中国移动这种增值服务商的角色,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尽管云平台的硬件、网络、基础设施很重要,但云时代最重要的是软件开发平台。他鼓励中国企业从开源软件环境入手来开发软件,但是只靠开源软件环境很难形成产业规模。因为,众多软件开发商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模块化的、可以持续扩展的平台。这个平台类似于安卓系统和苹果的iOS系统,应用软件可以在此平台上升级,而该平台最终将推动商业化软件开发的中小企业发展。硬件建设将不是问题,能够使软件开发效率大大提高的软件开发平台将是最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

2012年9月,阿里云系统被谷歌指称抄袭安卓系统,这个应该是阿里云平台的痛点。可以说,阿里巴巴的梦想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平台,更重要的是软件开发平台。

成都市政府曾消息说要打造中国软件之都,然而,如果没有自己的平台,而只是在iOS系统或安卓系统上做软件开发的话,那么最好的结果也无非是信息时代的富士康。目前移动互联网行业有三个平台,iOS,安卓系统和Win 8系统,它们的开放与封闭完全取决于商业利益之争,将来的格局如何还很难说。中国是个大市场,如果没有自己的平台级企业,就很难掌握将来的经济命脉。我看到,有一些中国企业是有这种做平台的倾向的,阿里巴巴和华为都在做;京东在做垂直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在自建物流,如果可以跟上游产业链有效整合的话,可以是一个差异化的纵向平台;腾讯拥有广大的用户群体,但是微信很难形成交易平台。互联网的精神不是垄断,而是自由和创业的精神,我相信中国企业会在这方面取得一些突破。

传感器感知中国

只有传感器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准,并且与IT技术有效融合后,物联网才有可能走进寻常百姓家。比如,传感器技术可以应用于汽车胎压测试,这就要求传感器低能耗,能够持续供电,不会出现故障;传感器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洗衣机污渍检测,冰柜温度控制(包括血库温度控制)等。这些要求都是很高的。但是,中国本土企业很难做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传感器。目前中国的传感器应用还是依赖于从美国、日本进口,中国在传感器技术方面仍然属于低端组装者的角色。

3D打印颠覆制造业

现在的制造业模式源于福特汽车奠定的流水线生产工艺,其基本逻辑是标准化和产业链分工。3D打印技术并不是新鲜事物,曾广泛应用于模型设计和制作,但是随着计算机3D设计技术的成熟和材料技术的突破,3D打印技术将真正颠覆制造业,真正实现按需生产。GE的科学家已经宣布,可以在四年内实现航空发动机部件的3D打印生产。航空发动机部件意味着高质量,极其低的缺陷和持续稳定的运行能力,可以说是3D打印技术的高端突破。3D打印甚至可以促进医学发展,因为人类器官将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通过逐层扫描、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在材料技术取得相应突破后,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这意味着,制造业的重心将重返掌握高科技的国家和公司,而中国的世界工厂角色将不复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对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颠覆,而中国甚至没有完全完成前两次工业革命。如果我们不改变思维,在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上面跟上全球的步伐,中国可能会像希拉里 · 克林顿所言,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管理升级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高效率地创造价值,这涉及到两个维度,一是价值维度,二是效率维度。云计算等新的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会使得企业与客户发生更频繁的互动;新的生产技术比如3D打印等新的制造技术的出现,将使得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发生彻底的改变。

再造价值链

旧的价值链会被解构,新的价值链、价值系统将会出现。

在创造价值方面,阿里巴巴等企业在谈论一个新概念:C2B,就是说商业的路径要以客户为开端,未来世界的生产方式将由客户来定义。海尔公司倡导的倒逼模式,可以说是对互联网时代的一种适应,是C2B的另外一种诠释。然而,真正的实现还需要企业的不断摸索。举例来说,如果3D制造已经普及,那么它就会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采购、粗加工、精加工、装配、运输等环节。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方式也会发生根本变化:在过去,我们研发新产品前要做市场需求调研,然后根据调研矫正研发计划;但是现在企业可以迅速掌握关于客户需求的海量信息,而客户的单个需求也能成为企业生产的基本动力。跟客户之间距离缩短,互动速度加快,对企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何与客户共同创建新的产品和服务,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而非选项之一,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公司将被淘汰。

这一点不仅应引起企业的注意,对政府也有启发意义。我看到有报道说,一位公务员辞官回乡后在河南农村种植各种水果蔬菜,但把销售点放在北京,通过互联网把订单传回农村按需生产,快速配送,保证质量。比起这种模式,更多的农业还是粗放型。今年陕西政府补贴经济作物,苹果生产成本里有三分之一是政府补贴,但因为不能与市场挂钩,苹果丰收后烂在地里。如果政府换个思路,资助建立一个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将广大的客户需求和农村生产能力对接起来,省掉中间各种低附加值、低效率的环节,将会是对传统农业的有效颠覆。

知识工人成主体

在效率模式方面,企业价值创造的流程和自身管理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首先,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知识的传播速度会极度加快,知识工人将成为企业主体。当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专家时,企业的目标就是如何激发更多人的智慧,而不是按照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分配任务。这个转变不仅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挑战,更是对企业经营哲学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架构和知识分享将不遵循过去自上而下的方式,而是更加平等和民主;不能获取信息、创造知识、带来价值的员工将不能在企业立足。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方式看待员工,看待知识分布的方式,看待企业价值产生的新方式,那么这个企业将很快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其次,灵活的小型组织将会更为普遍。在传统时代里,大型组织才能整合大量资源,也形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金字塔型结构。然而,互联网时代将不需要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大型公司将被逐渐解构,小型组织遍地开花。苹果公司就是一个例子。iPod颠覆了音乐出版行业和生产Walkman的索尼们,iPad、iPhone和App Store颠覆了软件行业和手机制造行业。苹果只提供平台,让别人去做软件,却给传统手机供应商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未来的软件开发平台上,十来个软件工程师就可以组建一个公司,开发极好的产品,根本不需要依附于大的组织。他们将成为价值网络的一部分。

第三,在未来的世界,知识工人可以找到平台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提供标准的客户服务。这样一来,人们互为服务提供者,也互为客户。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互联网精神就还没有发挥到极致,就还会有新的平台产生。互联网精神就是工作者和使用者界限模糊化,世界变得更加平等和扁平,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套用彼得·德鲁克的话说,企业的基本功能就是创新和营销。那么,企业要做的就是聚焦最核心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和营销。

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

未来互联网普及后,只有整合性的平台级公司和将自有产品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的公司能够存在。社交网络只是互联网技术普及的第一步,当产业界真正开始拥抱电子商务时,第三次工业革命才真正开始。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顺应潮流,领导企业变革的将是两类企业:一类是在新价值网络中具有平台级整合能力的企业,另一类是将信息技术与自身产品高度整合的企业。平台级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价值网络内的更多企业。例如,阿里巴巴就是一个把产业、金融、物流等相关服务高度整合的平台级企业,而且将来可能会涉及制造业。平台级企业掌握着客户的真正需求,是最有发言权的企业。

将信息技术和自有产品高度整合的企业则更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推出“Nike +”的耐克公司,利用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创建了一个网络社区,将客户有效地黏住。汽车行业、农业、家电行业等对传感器的利用,都将大大改变人类生活。

无人驾驶汽车将大有用场 有消息称,通用汽车在两个月前终止了跟惠普公司长达25年的信息系统外包合同,并为此招聘一万名软件工程师,将业务转至公司内部。这是一种战略信号,无人驾驶汽车将很快登上历史的舞台。2012年11月份,美国加州政府已经通过相应法律,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就在同一个月,中国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京津高速上试运行。GPS定位和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后,汽车行业将不需要司机。更智能的是,汽车的所有零部件将都由智能化终端控制,何时需要加油,何时需要检修,可是完全自动化的,不需要人工的介入。现在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包括德尔福公司都在开发类似的技术。所以,我认为汽车行业将会很快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农具也智能 全球农机巨头美国迪尔公司(John Deere)从一家单人铁匠店起家,开始只做最简单的农具,而现在,他们把传感器应用在农具中,可以测量土地的墒情等状况,并将数据通过卫星传递到总控中心。中心可以向农户提交一个解决方案,包括怎么改善土地耕种、施肥、使用农药,甚至是精确地犁地。最传统的行业跟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只需做出一点改变,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篇9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人人共有城市”,这是1999年的世界人居会议上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到2008年,已有超过50%的人居住在城市,世界已经进入到城市社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园里有一个“城市最佳实践区”,用于展示全球76个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情况。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各国可以展示各自的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理念,借鉴彼此在城市交通运输、生态环境、清洁能源利用、水资源使用、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比如,在上海世博园内,展示了各种低碳案例――马德里的低碳生活具体案例、伦敦的零碳案例、香港的智能生活案例、台北的垃圾分类收捡案例、蒙特利尔的垃圾场改建公园案例、罗阿大区的城市交通案例、上海的“生态之家”案例、欧登塞的自行车交通等案例,注重在城市发展中引入低碳、生态、环保理念。这些城市低碳发展案例已经不仅仅是愿景,而且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世博会是一个全球的平台,全球76个城市被引入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城市把他们的经验拿到盛会上,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能够分享他们的经验、方法、技术和成果,这样一种分享的含义不仅仅是一种展览,更重要的是一种推广,让这样一种案例成为每一个城市最佳实践。拥挤与密度。

如此拥挤的城市再覆盖上层层叠叠的广告会是什么样?展馆用对比手法予以表现。第二展区呈现的是“街道印象”。一间狭小的屋子里,上下左右全是五颜六色的广告:海报、招贴、灯箱、霓虹灯,等等,密密麻麻地叠加,加上城市嘈杂的噪声,压得人有点喘不过气来。为了展示广告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小屋设了几扇窗,窗户上也贴着层层叠叠的广告,只有拉开层层广告,才能见着阳光。这就是曾经的圣保罗。

为此,圣保罗市政府出台了《城市清洁法》,把清除广告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为了使清洁法落到实处,甚至实行有奖举报和严苛的处罚。但是,这一清除的过程是渐进的。第三展区展示照片主体大都是空架子。清洁法颁布后,大大小小的广告先后拆除,但是,还有许多广告架一时难以拆除。因此,圣保罗的城市景象中到处都是这种空架子。

当整个架子逐步拆去,圣保罗逐步还原了宜居的模样。城市广告一刀切清除,好还是不好?看了清除广告前后的照片,观众大都感叹:还是没有广告的好。

这个时候,观众会迫不及待地要看完全没有广告的圣保罗。第四展区从上至下清一色的白色架子,每个相框展示的是一幢幢现在圣保罗的大楼:清新、淡雅、宜人。

圣保罗案例馆的图章生动地诠释了“Glean City(清洁城市)”主题:黑色条纹构成的4个正方形组合在一起,由深至浅。它代表的正是城市从杂乱变干净的过程。去繁就简,这也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个例证。

英国伦敦案例

直到1947年,伦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大城市,都没有很好的城市规划。从1750年伦敦开始向北快速扩展,直到1939年的近两百年间,伦敦城市扩大了近10倍,公路填满了扩展出来的城市区域,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城市布局无序,道路杂乱。加之工业污染严重,城市又缺乏绿地,当时的伦敦几乎是“最不适合居住的城市”,“大城市病”的症状非常明显。1947年,伦敦通过城市规划法案,真正开始规划。城市周围逐步建成一条由公园和绿地组成的“绿带”和完整环状的机动车道。因为伦敦市政府意识到:不能以牺牲人的居住性求发展,要把伦敦建设成为大家愿意居住的城市,有足够的绿地和方便的交通。现在,大伦敦地区分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市,有各自的文化和设施。当然,伦敦现在仍然存在人口密度高、交通拥挤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今后20年,世界各大城市带的发展都将面临这样的挑战。

法国里尔案例

法国里尔都市圈有200万人口,是西北欧洲非常重要的都市圈,到巴黎只有1个小时的距离,离伦敦只有2个小时距离,距布鲁塞尔也非常近。里尔过去以纺织业、冶金业为主,污染非常严重。上世纪70年代开始,里尔用高技术治理污染,并且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当时失去了10万个就业岗位,但很快依靠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商务中心,吸引了许多法国及外国的企业前来投资,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现在,里尔是法国办公楼最多的一个城市。

西班牙马德里案例

马德里案例馆门口的“空气树”,在本届世博会上已相当有名。“空气树”是用回收材料建成的,内部是一个直径12米,有广场、花园环绕的空间,游客可在用废弃轮胎做成的秋千上尽情玩耍。树的顶部安装小型的风力发电机,与树中的气候调节设备和各种爬藤植物共同作用,可让周边湿度上升,气温下降,起到类似空调的作用,还是完全低碳的。

“空气树”在马德里,是配合廉祖房建造而设计出来的。天然的树木长大成荫需很多年,而“空气树”不仅能代替它们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更创造了交流的场所。等树木长成了,要拆除它们也极其方便。

德国不来梅案例

从不来梅案例馆所展示的“风能、电力交通”、“气候研究”、“能源管理”以及“汽车共享”等各种内容中,我们了解到这个城市在节约资源上所进行的探索。

在展览中强调“资源共享”:资源是大家的,怎么样减少对地球的索取?不来梅倡导用干净的能源,比如说,不来梅是一个靠海的城市,因此鼓励发展海上风电。海上建立风能发电的装置既不占有土地,对环境污染、对土地的占有也等于零。同时,鼓励汽车共享。每个人平均每天用汽车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其他的时间汽车则是停着的,而这就意味着会占有土地,为什么不可以把土地贡献出来,绿化城市?这些都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瑞典马尔默案例

位于斯科纳省的马尔默市在城市转型实践上有杰出的表现。马尔默是瑞典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近十多年来,从一个重工业城市转型成科技创新型城市,由于其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践行清洁科技的环保理念,众多知识密集型企业,如IT和清洁能源技术企业逐步取代了废弃的制造业工厂,一些国际大公司的研发中心也纷纷进驻该地区。而通过与当地及周边城市的大学、科技园区和公司三方的广泛合作,马尔默找到了富有创造力的发展方向,并带动整个斯科纳省实现GDP的快速增长。

同时,通过各种便捷交通方式,以马尔默市为代表的斯科纳省与隔海相望的丹麦哥本哈根在能源、建筑、交通和消费各个领域积极寻求合作,很好地贯彻了清洁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两国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作为两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模式的典范而被世界所广泛称颂和研究。

中国广东省中山市案例

广东省中山市地处珠江口西岸,改革开放以来,不仅经济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以广 东省1%国土面积、2.7%常住人口,多年保持全省第5位经济总量,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荣誉。

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亮点,“城市最佳实践区”汇集了全球76个案例,集中向人们展示了宜居、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典范。这些著名城市在“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四个领域展示最佳实践案例。在上海世博园的展示中,从物质材料的循环利用,到绿色能源的转化应用,从示范展示零碳馆,到借鉴童话主题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善,各种设计可以通过科技、人文等不同手法,从不同角度诠释可持续的理念,而这不仅是依据现实需要规划设计思维的过程,也是将观念落实为生活方式的过程,体现了“可持续性”是城市发展的最为主要的命题。

中国新一轮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指出: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决定政治稳定、民生进步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如何谋划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是中央和各级城市关注的重大问题。然而,在2010年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rnist)》的世界最宜居城市排名中,前10名都不是中国城市。中国大陆被调查的8个城市只挤进前100名,分别是天津第72位、苏州74位、北京76位、深圳82位、上海83位、大连86位、广州89位、青岛99位。以香港排名最佳,名列第31位,台北为第62位。如果我国的城市越发展越不宜居,那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吗?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40%激增到2009年的46.59%。发达国家过去100年分阶段出现的各种经济、社会、环境、城市建设与管理等问题,在我国快速经济增长的30多年中集中显现出来了,特别是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过去30多年里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已经使得城市发展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显著。在未来30年中国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经济还将快速增长,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状况不但会继续存在,而且会愈演愈烈。我们需要对城市的快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认真的探讨。

中国的城市发展政策的演变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从重点建设、稳步前进阶段,到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阶段,再到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阶段,目前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阶段。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08年3月的《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一级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将是持续推升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而二、三级城市(如成都、苏州等)也会快速壮大。受益于农民工转型的跨业发展,许多家庭工厂或私营企业将陆续兴起,带动大大小小的乡镇进入城市化。这股城市化浪潮将是未来20年影响全球经济的一大亮点。

在中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必须实现由速度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可持续型的转变,进入一个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整体转型时期。对低碳城市的发展,要用低碳理念来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我国公布了一个数据,如果我们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降到40%-45%,成本还是可以承受的。如果超过这个数,它的成本会占GDP的10%,是非常昂贵的。我国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当然有很多的企业是在城市,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势必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我们尽早提出应对措施,促进包括能源技术、传统能源的高效转化技术、节能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使用。绿色经济的发展现在是全球一个热点问题,联合国环境署建议把大量资金投到新的绿色产业,用于既发展经济,还能够改变地球面临的气候变化等重大的环境问题,它倡导要求各国至少把三分之一的投资投到绿色经济,而不是拯救那些银行。许多国家的政府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主要投资新能源产业,现在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出台了绿色经济的方案。

在当代城市的发展中,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理想。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伴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过去支撑进步的那些内容如今已沦为落后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人们终于觉悟到环境破坏对地球生命所造成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必须经得起最细致的生态学考虑和人文关怀

城市是在一定区域内人口高度聚集、经济高度聚集(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起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作用的人类聚落系统。一方面,城市由于经济聚集和人口众多,将耗费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作为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城市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处理好经济、人口和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节能、减排、宜居。

篇10

转型时机到了

施耐德电气所处的中国市场,以工业自动化业务为例,2005年过后,行业态势已经非常明朗:施耐德电气与另外两家跨国公司,共同组成行业中的第一方阵,在细分市场上各有千秋;三四家有实力的本土品牌构成了第二方阵,在规模技术、产品、性能与口碑上紧紧追赶第一方阵;此外,就是由大批本土小企业共同组成的第三方阵,以价格优势来赢得市场生存空间。

这样,在整体环境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市场争夺愈加激烈显而易见,如何保持甚至扩大其市场份额,几乎每个品牌都不敢忽视。大约是在2007年前后,施耐德电气的产品销售部门,在面对客户进行新品介绍或产品推荐时,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新挑战。对此,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负责人徐骏回忆道:

“那些对施耐德电气产品非常了解的老客户,会明确告诉施耐德电气的销售人员‘我知道施耐德电气的产品优势是什么,也了解你们同行的产品,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我明确知道我是需要买A产品还是B产品。我最痛苦的问题不是不了解你们产品的性价比,而是如伺提高我产出的性价比。”类似这样的情境下,尽管销售谈判气氛很好,彼此也非常坦诚相对,但是有一点很明显,销售会陷入僵局,即使是面对合作关系稳定的老客户。

“此外,有很多初次和施耐德电气接触的新客户,向施耐德电气提出的问题,不再是施耐德电气有没有这种功能的产品,这款产品有哪些功能特点,而是直接提出类似的要求:‘如果我选择你们,我的生产效率可以提高多少?损耗可以降低多少?你们能不能帮助提高我们的生产安全系数?’相似的遭遇多了,施耐德电气的业务部门明显感受到,市场上并没有任伺一种产品具备这么强大的集成能力。市场有如此明显的需求,但是要如何满足?”

这就像用户想要一个家庭影院,他最直接的需求是画面清晰、屏幕大,看着舒服,而采用等离子彩电、液晶彩电还是用投影仪,是方案提供商的事情。再比如家庭装修,很早以前是房屋主人自己买水泥、地板、涂料、电料、油漆等原材料,最终完成装修全过程,后来的趋势,是人们转向能够提供涵盖设计、安装、家电和家具采购甚至布置的整体服务,也就是说,人们的需求已经从要一所房子转向为要一个家。

施耐德电气颇有前瞻性地感受到,类似的情形即将在自己行业里上演。施耐德电气中国的决策层,也已经收到来自总部的转型信号,他们已经在思索:施耐德电气的销售部门,能否不再单纯地卖产品方案,而是换一种满足客户需求的思路?

历时大约两年的实践摸索和论证总结之后,2009年,施耐德电气宣布了面向未来三年的“新公司”规划,主旨包括一个目标(即打造一个施耐德电气)和“三个转型”——分别是从产品型向应用、解决方案转型;向新兴经济体国家转型,将金砖四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业务份额比例提高;从过去的多品牌向一个施耐德电气品牌转型,将施耐德电气打造成专注能效管理的全球能效管理专家。

转型落地“仪式”

从钢铁工业到电力与自动化的第一次战略转型,施耐德电气全球花费了数十年时间落实。这一次,作为集团业务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中国到底如何结合实际来落实集团的第二次转型?又会需要多久?

最终的答案尚未揭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2008年施耐德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亮相,本轮转型实践成功落地推进的“阅兵仪式”上演了。2008年的8月8日,对于时任客户关爱中心负责人的王洁而言,是紧张而忙碌的一天。在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中,北京47个奥运场馆用到了施耐德电气品牌的几十种产品,涉及多套配电与自动化解决方案。为此,在整个北京奥运会比赛期间,施耐德电气运送备件的专车,还有包括工厂在内的技术支持,全都是24小时待命状态,并且,每一个场馆都有专配服务。

此前一天,施耐德电气的工程师毛鹏飞,和来自各个公司的工程师参加奥运会电力保障团队的碰头会,工程师们自我介绍都非常简短,只是在小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单位、手机和名字,毛鹏飞也不例外。不过,当他把一本绿色封皮的手册交给主持会议的负责人时,会议室里的人们纷纷询问:这是什么手册?是奥组委颁发的吗?我们怎么没有?

毛鹏飞给出了答案:这是一本由施耐德电气中国编制的奥运保障手册。在这本手册里,施耐德电气针对场馆分配,还有施耐德电气的产品和控制系统分布,责任人均有详细分工,从统一调度中心到现场责任人,包括现场技术负责人、供应商联系人等,信息一应俱全。通过这本手册查询,就能联系到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

这份手册展示出的业务熟练度,让在场的工程师们惊讶不已,更令身为甲方客户的政府官员满意。对方连连点头赞许道:“我们局里都没有这样一份奥运电力保障手册,施耐德电气值得信赖。”

如今回忆那次盛会,王洁没有了当初的紧张和兴奋——后来的日子里,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到国庆60周年庆典,类似的大型项目,几乎都有施耐德电气的产品与服务,施耐德电气的员工们可谓“身经百战”,日渐娴熟。类似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的转型从理念转变,到工作方式调整,一系列的实践也渐次实施。

转型路径寻踪

施耐德电气如此定义这次转型:它并不单纯是从产品到解决方案,而是向产品+解决方案的转型,即由“产品导向”,向“行业,最终用户和服务导向”转型。换言之,施耐德电气既要保留目前的产品销售和市场优势——施耐德电气现有的中低压、智能终端、工业自动化控制、关键电源制冷等业务,始终处于行业市场引领者位置,更要开拓崭新的商业模式,即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通俗来讲,施耐德电气此次转型战略,是从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变成产品和服务供应商+节能增效解决方案专家,从一条腿走路变两条腿走路。所以,转型战略很明晰。问题是如何变出新增的那条腿,又怎么把这条腿支起来、动起来?

具体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此打下第一根桩的,依然是施耐德电气的业务部门。这和他们身处一线,最先听到“炮火的声音”不无关系。

业务员遇难题

真要开始两条腿走路,迎接改变的往往最开始不是掌声,而是疑问、不安或抵制,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比如,业务部门要为改变解决的第一道难题,是让销售员在卖产品和还是解决方案上,做出合适的选择。

转型初期,徐骏所在的部门销售人员仍然更倾向于继续卖产品,很少有人选择卖解决方案——对大多数销售员来讲,这是个全新的业务,无论是销售技能,还是客户资源,他们无法预料到会遇上什么问题。每个销售员都十分珍惜自己的客户资源和专业形象,珍惜已经赢得的信任,向客户推销自己不熟悉的业务,万一客户有所疑问,那下一次销售机会也就没有了。因此,当时的销售团队里两个声音最大:“我是卖产品的,我不会卖解决方案”,“我的客户只需要产品,不需要解决方案。”

不要说销售人员,就是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最初也的确不知道该如何销售解决方案。相比实实在在的产品,解决方案会让人感觉是虚无飘渺的理念。每个人身上背负的业绩压力,也不容许他们轻易冒险。

为了首先使销售人员转变观念,徐骏这样的部门负责人感觉到,得把解决方案的销售技能,提炼为可以实际操作的工具。不久,解决方案相关的销售知识,被制成了人手一本的客户问答小册子,罗列客户可能会提到的各种问题,以及销售人员针对每个问题,具体要如何进行详细解答。

这项工作,解决了让销售人员张口说话的问题。接下来,又怎么调动大家像卖产品一样卖解决方案呢?销售业绩是销售人员的生命线,绩效考核是销售内容的指挥棒。徐骏结合自己所在的部门实践总结道:“经验之一是,销售人员的KPI设置需要矫枉过正。”他举例说:“刚开始转型,可能施耐德电气产品的业务销售额占营业收入的99%,产品获得的市场关注度占90%,解决方案获得的营业收入不多,获得的市场关注也才10%。这个时候要制定KPI,销售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业绩提成占比,就不能按照90%和10%的比例来设定,而是平均分配,以表明企业的立场和发展方向,引导员工转变观念跟着一起走。”

施耐德电气做业务转型的另一条经验,是转型不应该是全员的,也不应该放任所有业务员做单向选择。改革先行者成功很重要,因其不仅可以鼓舞士气,还是重要的示范。因此,要有风险防范意识,最好是在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做试点,双向选择部分销售员组建探路队伍。

锻造转型体系

转型实践开展到第二年,施耐德电气通过分析客户,开始选择一些主要行业的大客户来重点推广能效解决方案,并希望通过它们产生影响效应。当时以节能增效为目的做解决方案,往往必须反复沟通客户的节能需求,然后才能设计精准的方案对接。

这需要施耐德内外部协力,比如,若是缺少沟通与耐性,对方一开始就不可能接受3~5年才有投资回报的项目。像施耐德电气能源解决方案的第一个客户项目,就实施了近3年。最开始客户不知道如何才能达成目标,施耐德电气也无法一上来就确定哪些产品集成可以满足客户需求,于是双方不断讨论,直到得出彼此认可的解决方案。

随着实践深入,围绕节能增效做转型这个系统工程,在更多新问题冒出来并逐个解决之后,框架和经验路径雏形初现。

比如,这个系统工程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吸引足够多助力新业务提升的人才,这些人不仅要对施耐德电气的产品了如指掌,还要对所涉及的行业、企业有深入理解,兼具咨询师、工程师、业务员等多重素质。

如此一来,施耐德电气的人才库,在工程师、设计师、销售人员、管理类人才选择之外,还必须引进咨询、风险管理、数据管理等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此,施耐德电气积极吸收来自应用行业、设计单位等领域的人才,努力加强对应用端的消化、理解、吸收,把客户需求真正落实到解决方案中。同时,施耐德电气还在内部制定并推动了一系列培训,以及人才发展新计划,以加速复合型人才成长。另外,是持续与各知名高校展开合作,培养并吸引年轻人才加入。

再比如,转型初期仍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境:同一家用户可能面对施耐德电气多个事业部都提供方案,就像当年卖产品的起步阶段,同一个客户要对接施耐德电气好几个销售员,因为他们卖不同的产品。为此,施耐德明确要以客户为导向,“一个施耐德电气、一班人马、一套解决方案”的理念明确下来。配套实践是,施耐德电气专门设立了大客户部门,由一名大客户经理负责与客户交流,由他一个人搞清楚客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把信息带回公司反馈到各相关部门,内部再由来自各个事业部的专业人才负责支持他的工作。大客户经理发挥了内外部协调作用。

到如今5年时间,施耐德本轮转型,已经涉及理念、管理、机制、组织架构、产品和服务扩大到软硬件……完全演变为系统性地转变工程,早已超越单个业务部门,并在集团层面由上而下进行。比如,基于转变观念,施耐德提出“we,we的影子是me”这个理念——看到we(施耐德)时就会想到me(我),提倡个人融入整体,以整体的目标和利益为出发点做事;再比如,集团内部后续也调整了业绩考核、工资奖金措施,以及为鼓励员工跨部门合作做相应配套完善等。

记者观察:施耐德自己的转型

施耐德电气的转型之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有人要问:“施耐德电气这么做会给竞争优势加码多少?”在颇受中国政府政策驱动的节能增效市场,面对节能改造有重重顾虑的政府官员,或者忽视后期运营和维护成本的不科学投资决策者时,施耐德电气的此次转型,确有竞争优势。

相比单个节能产品和节能系统,能效管理竞争的门槛要高很多:首先,要有大平台支持——即类似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那样的能效管理平台,这一平台融合施耐德电气在电力、工业、安防、建筑楼宇、数据中心5个领域的独特技术和专业经验,为多个业务领域的客户提供智能化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满足其提高能源效率的需求。因其中涉及多种软件和模块,平台的打造和利用离不开多年经验积累;其次,还需要人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组织架构,甚至管理思维都了然于胸,才能开展工作;最后,要有强大的专家团队确保实施效果。

另外,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可以很明确地看到,往解决方案拓展,锻造能效管理专家的能力,乃整个行业的大势所趋。不过,目前只有施耐德电气将趋势变化和组织的转型结合,并以系统工程的视野和心态来落地操作,堪称业内的转型先锋。

在行业外,与转型先驱IBM相比,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IBM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样成功完成了一次转型;都属于商业模式转型;都是向高价值业务转移;客户需求始终都是排首位的;都为转型增加人员或者其他投资;都因为转型诞生新的部门,或者设立跨部门甚至跨企业协作的人、平台;都基于需要选择外部企业并购或者兼并,或是在内部把不同职能、业务,进行切分或建组;从理念和文化,再到企业流程、组织职能、管理模式,都要基于转型战略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