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与开发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技术与开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将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众所周知,建筑能耗已经占全社会总能耗的约28%,甚至更高,因此国家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它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减少能源使用约305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减少水资源40%、减少废物70%。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绿色建筑也称“四节一环保”的建筑。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标准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近两年来国家加快绿色建筑推广步伐,目前有了统一标准和认证体系,但是由于教材更新的滞后性,绿色建筑相关的知识还没有在教材中出现,因此有必要依据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将其绿色技能进行开发,并将其融入教学加以实施,培养出施工一线的绿色技能型人才。
1国内外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色技能开发现状
采用文献检索的方式对国外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色技能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绿色建筑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有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在这些国家的本科或社区院校没有设立绿色建筑专业,但是开设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课程或者有涉及绿色建筑的课程内容,比如美国柯克伍德学院就开设可持续建筑课程,但没有针对绿色建筑设立专业。采用了问卷调研的方式对国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色技能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对8所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中4个国家示范专业)进行调研,其中有5所院校在该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考虑了绿色建筑课程,比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建筑节能技术、BIM建筑、BIM施工管理、BIM算量4门涉及绿色建筑的课程;其中6所院校在课程内容上设计到了绿色施工内容,比如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施工技术课程中增加了住宅产业化的装配化施工。
2概念界定
绿色技能是指在掌握完成一项工作所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意识、实现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责任感以及在工作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行为的能力[2]。绿色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在工作中实践获得的,本文所研究开发的绿色技能是广义上能力的统称,不仅包括获得一项工作的技能,还包括对此工作的态度、价值、知识。本文中绿色技能清单是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开发的,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技能、知识和责任感[3]。
3绿色技能的开发
3.1绿色技能开发途径
为了开发绿色技能,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平台组建了绿色技能开发团队,由双师型骨干教师3人及中级职称以上的施工一线工程师3人组成。开发团队首先进设计调研问卷,问卷采用聊天叙述的方式,在谈话中完成调研。该团队共发放调研问卷20份(华北地区),其中8所高职院校,12所国有大中型企业,回收19份,回收率达到95%。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色技能开发分两条路线。一是调研确定绿色的岗位,然后确定岗位所需工作的能力及内容,最后经过绿色技能开发团队的研讨确定是否开设新的专业及新专业的课程及内容。调研发现目前有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都组织过住宅产业化施工,住宅建筑构件由于订单较少无法批量生产导致成本增加,住宅产业化施工还没有广泛应用,但这种模式的确大大减少了水、光、扬尘等带来的环境污染,是国家推广的施工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建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增加住宅产业化施工方向。二是对传统施工员岗位进行调研,确定在工作中哪些改进后管理模式可以节约成本,减少安全隐患,哪些操作减少环境污染,最后由开发团队研讨转化为相应的教学及实训内容。通过对传统施工岗位的调研,增加了在地基处理、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屋面防水施工等操作、技术、管理方面的绿色技能的相应内容。
3.2绿色技能开发成果
依据调研的内容,开发团队经过研讨形成了三个维度(管理、技术、操作)、三个要素(经济、社会、环境)的绿色技能开发成果[4],见表1.
4绿色技能在教学中的应用
4.1建设绿色师资队伍
为了使绿色技能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得到较好的应用,首先要打造一支绿色教学团队。绿色教学团队由“双师型”教师构成,教师利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学习涉及所授课程的管理、技术、操作方面的绿色技能,并把绿色技能的作为教师专业能力考核的一项指标,同时教师把这些绿色技能纳入课程标准,并加以重点考核。[5]绿色师资队伍不仅关注学生绿色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绿色习惯的养成。成立绿色技能社团,不仅注重本专业的绿色技能,而且关注生活中绿色习惯的养成,比如学生将钢筋拉伸实验的废料用于焊接实验,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不使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习惯。
4.2构建绿色课程
经过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色技能的开发,增加了住宅产业化施工、绿色建筑2门课程、对于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及质检、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及质检、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及质检、施工组织设计这4门课程增加了在操作、技术、管理方面的绿色技能的内容。依托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电梯安装维修培训基地即将建成。电梯是高能耗的产业,同时它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因此,从电梯的安全、能耗的降低两方面按照三个维度、三个要素进行开发,并同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大对校内外学生的培训,真正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玉静.绿色技能开发:背景、内涵及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15):11-16.
[2]刘育锋.职业教育绿色技能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6(10):15-18
[3]林红梅.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绿色技能开发现状——基于37个专业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5):4.
[4]刘育锋.高职院校应关注和开发绿色技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5-37.
[5]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篇2
关键词: 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引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以期最终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的状态。
1.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特点
1.1以职业生涯为目标。
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与他们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终身发展的潜力。
1.2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按照工作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课程设置,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实施智慧的培养,开发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1.3以工作结构为框架。
按照工作结构来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框架,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工作中的知识结构相吻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4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1.5以工作实施为起点。
通过让学生进入工作实施过程,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定的转换,以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并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施相对应。我们应让学生清淅地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学,怎么写得更好。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才能明显提高,从而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2.1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
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结构(相关性)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平行”体系,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
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
2.2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二个因素。
2.2.1课程内容的选择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
2.2.2课程内容的重构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找到课程内容中由实践情境构成的过程逻辑,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2.3关于职业能力定位。
2.3.1专业能力
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知识。
2.3.2方法能力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
2.3.3社会能力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团队意识等。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也是基本的发展能力。
上述三种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将形成关键能力(或职业迁移能力),是一种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校开设最早的专业,为校重点专业,注重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自2006年底开始了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工作,改革指导思想为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开发方法为基于工作过程方法。在过去的几年中,经过实践,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人才培养方案更为优化合理,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建筑行业和企业实际生产,改革效果明显。
主要通过以下过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编写专业教育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标准专家论证定案。
3.1职业岗位分析是构建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的基础。
在进行课程开发之前,我们一方面进行行业调研,广泛走访大、中、小型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审计事务所等单位,摸清建筑市场适合我校学生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等情况(见表一)。同时对本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设想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准确地定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发展规划。
3.2工作任务分析是项目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
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了行业专家(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管理人员、行业协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骨干老师)、课程开发顾问(从事课程开发研究的专家学者)三方面的人士召开论证会,分别对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岗位进行真实、详尽的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对每个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我们获得了该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进而提炼出岗位能力,综合形成条理清晰的职业能力(见图一),为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作好了前期铺垫。
3.3组织课程结构分析是构建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的核心。
按照课程结构分析技术要求,根据“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原则,设计课程结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模式,编制专业教学标准,形成指导教学工作的系列化文件。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结构(见图二)的构建是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根据工作项目转化为项目课程的相关原则,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设的门类、顺序,以及相互间关系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
3.4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
我们从建筑工程技术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本省大中型建筑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应是施工员和质检员,扩展的岗位群是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和试验员等。由此,在工作分析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确定。
专业能力的培养分三个阶段(见图三)。
第一阶段: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主要在第一、二学年。
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主要在第三、四学年。
第三阶段: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主要在第五学年。
其中,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作为前序专业体验课程,可以通过企业参观考察、报告或新技术讲座等各种形式实施。前两个阶段的课程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为主,同时为第三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做好技术准备。第三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各种施工项目管理实践活动组成,其中包括:项目管理、工程质量检验、招投标、工程审计等建筑工程项目的综合训练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3]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4]谢日星.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计划制定研究.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篇3
【关键词】建筑师;开发商;设计单位;职业人
引言
传统意义上,建筑师是为甲方(通常为开发商、政府、社会团体等业主)提供建筑设计和咨询服务的一种职业,所以建筑师都是乙方。我国在九八年地产开发热潮来临前,许多地产公司尤其是小型开发商,在确定基本产品定位和初步方案后,通常直接组织建筑师(设计方)与施工方进行技术对接。随着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开发商不仅需要关注盈利,也对产品细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产品的全过程的房型、技术、材料等产品性能进行全过程监控与谋划。甲方建筑师在前期项目策划和管理上有独特的一面,在项目运行的协调上弥补了目前我国的乙方建筑师或设计单位院所不能提供的服务。可以说,甲方建筑师是目前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服务不够完善的特殊状况下的产物。
作为职业人,原本只供职于设计单位的建筑师,有越来越多建筑师从设计单位加入到地产开发的行列中来,扮演了地产品质控制与提升的重要角色。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地产产品的精细化与差异化需要更专业的人员对品质进行全方位管控;另外因为我国开发规模过大和周期的缩短,使更多设计单位建筑师沦为绘图工具,开发商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实现对建筑质量把控。虽然同为建筑师,但两类企业对建筑师在工作任务、方法以及要求上还是有诸多不同之处:
1 目标任务不同
1.1 两种建筑师存在明显的职责差异。
作为乙方的职业建筑师,一般说来主要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服务:概念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协助解决施工技术问题。主要任务是从规划设计角度解决设计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以保证开发项目在符合国家法规的前提下顺利进行实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事业单位的设计单位代表政府执行建设领域法规、规范的义务,而转企改制以来,随即国家实行了注册建筑师制度,以保证设计单位对法规规范的执行,形成了设计人员向项目负责人(注册建筑师)负责,注册建筑师向国家法规负责的体制,保证了设计文件的规范性和合法性。所以设计单位的建筑师的职责是完成一个符合各方要求的建筑作品。
有的国外开发商以及国内大型开发企业也会有自己的建筑设计部(In-house Design Department),设计部完全承担开发商的设计任务,不再委托给外界的建筑师事务所,这样的模式叫Design-build。它的优点是设计的周期短,便于协调,设计开发的某些阶段可以交叉进行;缺点是建筑设计变成了大批量生产,失去了建筑创作的灵感与亮点,也容易因为违规建设带来的法律风险。
相对于以上直接从事设计的建筑师,纯属于开发商的建筑师的职责则关注于从项目定位、设计、施工、选材、交付等全过程控制的商品(产品)。这就决定了甲方的建筑师站在开发商的角度,从设计角度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服务,而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需要接受市场检验以及产品符合客户的直接利益。甲方建筑师在工作中去平衡设计规范、成本、施工、材料、效果、进度等矛盾以及处理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为产品品质负责,为企业赢得利润。国内设计单位的建筑师一直以来以甲方建筑师(开发商)为中心,设计者缺乏话语权,建筑师的行业道德标准会受到挑战而难以在设计上保持独立性。因而导致了很多违规产品的出现,缩短了商品房的使用寿命和舒适度。
1.2 二者的工作任务不同
作为开发商的建筑师,虽然有职位的不同,但是其发挥的对项目的全方位管理职能是相似的。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任务:①研究项目市场定位;②对乙方建筑师设计成果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③根据产品定位编制各阶段的设计任务书;④把控各设计阶段进度和质量 ⑤组织设计单位建筑师进行施工配合(施工交底、材料封样、设计变更等)。以上工作都是围绕着项目以及产品的质量进度展开,任务归结起来是对乙方建筑师设计项目进行全过程管控,完成前期定位、项目报批、施工配合、工程验收等各开发环节设计协调配合工作。
设计单位的建筑师,需要理解开发商设计任务书和产品定位,分阶段对项目进行缜密构思设计,在遵守国家法规规范的前提下解决设计中的技术问题,最终将开发商的意图落实到图纸上,在设计过程中协助甲方完成各阶段的报批程序。目前中国乙方建筑师80%的工作着重在图纸阶段,重点工作是按照进度分阶段提供设计成果。
2 工作模式不同
2.1 建筑师在两类企业的组织构架的角色不同
图1金字塔型构架
图2矩阵型构架
上图为两种开发组织构架模型,金字塔型(图1)管理则将所有甲方建筑师归结为一个部门(通常称为研发设计中心),共同负责所有项目与设计有关的全部事务,而矩阵型(图2)也称为项目制,类似一个项目公司,与项目相关的负责人共同组建一个项目部,便于对项目开发全过程进行高效监控。相对来讲,第一种模式类似于设计单位的项目制,属高效的运作模式。
计划经济时期,有的设计院的采用专业分所(类似于金字塔型),但是较为高效的组织模式是采用综合所,即配有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各专业,有的还设置有总图和工艺专业,每个专业分别设置主任工程师作为本专业技术负责人,建筑的主任工程师一般兼任本所的总工,负责本部门技术指导以及技术建设。建筑师在设计单位主要负责具体的建筑设计,有时也分方案和施工图建筑师。设计单位的项目负责人通常具有注册建筑师资格,主要负责与甲方沟通、撰写统一技术措施,协调进度,并组织讨论解决重要技术问题。开发商的建筑师,则更偏重进度控制以及与公司各部门以及设计单位协调沟通,并且对牵涉产品品质的问题进行审查。在甲方,建筑师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则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组织并评审重大技术方案、保质保量提供各阶段报批图纸,通过图纸变更解决施工难点,给销售提供翔实技术资料。
2.2 两类建筑师日常工作方法不同
设计单位的建筑师通常围绕项目设计周期和技术来展开,所以建筑设计师的任务是组织设计小组按照甲方意图将所有的问题解决在图纸中,工作方法是按照国家规范解决技术问题,使甲方设想切实可行地落实到蓝图上,其他相关专业都围绕建筑师所确定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工作。平时除了查阅资料和绘图以外,主要通过与甲方开技术和进度协调会、内部技术讨论会、图纸审核会签等方法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为了保证项目开发进度,项目交图阶段通常加班频繁,劳动强度较大。
甲方建筑师因为面临的各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所以工作主要内容是协调、沟通和控制三个方面,在会议方面除了项目例会外,尚有技术方案汇报会、图纸会审、图纸交底等会议沟通,而且书面函件与设计单位、公司各部门、材料商、施工单位沟通多,贯穿于各个设计阶段以及施工配合阶段。这些所有沟通形成的文字材料都作为推进项目的依据,直接决定最终建成的项目品质。
3 知识层面不同
3.1 所需的知识体系的差异。
无论是设计单位的建筑师还是开发商方面的,大都从学校科班毕业的,但是由于角色的不同,两类建筑师在项目中积累了不同的知识体系。对新加入任何一类企业的毕业的建筑学毕业生来讲,面临着知识结构的重塑。相对于开发企业的建筑师,设计单位建筑师更强调理论知识的扎实和系统化。大学所学的绘图表达、设计原理、建筑设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许多基础知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都能得到具体的应用。在设计实践中,建筑师尚应了解不同类产品的差异,熟练理解和使用规范。尤其是施工图阶段的建筑师,对建筑构造、防火、节能、结构等具体技术问题都必须了如指掌,还应该结合设计了解新材料、新施工工艺。方案建筑师则需要不断在新理念方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参观、讲座、阅读等更新头脑。注册建筑师制度实行以后,由执业资格中心举办的建筑讲座也是更新建筑师的知识结构的必要途径。
开发企业的建筑师则更偏重于对不同产品的理解。体现对不同类型建筑的性能、产品要点、以及方案优劣的判断以及提出改进意见。相比设计单位的建筑师,开发企业更强调建筑师实际案例以及协调沟通能力,所以需要更需要从实际案例中获取经验。尤其是对新技术应采取审慎而周密的判定,从客户需要出发,通过专业知识为客户创造价值。开发商建筑师还表现灵活理解法规规范,适当为公司赢得经济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材料选用方面,建筑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对各种材料的选用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此外,地产商的建筑师应该具有进度管理、沟通协调、建设法规定方面的项目管理技能,保证项目按时保质推进。
3.2 对技术层面的纬度不同
同为技术岗位,开发企业建筑师对技术要求有弹性的。对技术有深刻理解的建筑师不仅可以和设计单位一起提出并解决重大的技术问题,而且可以审查出图纸中的疏漏之处,还可以从技术层面为企业节约成本。一般来讲,这类人员既有在大型设计单位十年以上的设计或者项目负责人的经历,有对地产经营有一定了解,是技术和管理型的复合型的稀缺人才。而有的开发商设置有设计管理岗位,这类建筑师一般对进度、专业协调等方面进行管控,只需要对建筑设计的流程以及常规技术知晓即可,其余技术工作由设计单位建筑师承担。地产建筑师的成长轨迹一般是这样的:建筑师―设计主管―设计经理(部门经理)―项目总(总工)―公司领导。
设计单位属于半科研性质的企业,需要对常规技术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对新材料工艺有一定了解,并且灵活使用相关的软件工具进行图纸表达,简单地说就是在技术上既能做到精深,而且有一定的广度,对相关专业有一定了解,懂得在协调图纸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配合。设计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或者领导大都是从技术岗位成长起来的,所以设计单位建筑师的成长轨迹是建筑师―专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部门总工(资深建筑师)―单位总工(部门长)―公司领导。一般设计企业的领导或总工都是业内有声望的著名建筑师。
4 结语
在中国特色的建设体制下,以上两类建筑师在工程建设领域的角色有明显的差异,一类偏管理,一类偏技术;一类侧重技术设计,一类侧重项目实施。这种分工由于企业性质、社会责任以及我国的开发模式所决定的。但两类建筑师的职责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项目推进中需要互相补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设计费标准与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管理2011年第5期
[2]夏联喜 主编 房地产项目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吴增胜 编著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应用
1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必要作用
待建筑工程建设完毕以后,便不可以随便移动,尽可以在建筑区域一直应用。在此过程中,建筑物和土地应用之间的关联极为紧密,多数情况而言,二者之间存有的关联具有较强的稳固性,而这和常规情况下的建设有所差异。当产品制造完成以后,会在多个区域做进一步加工,同时做好装配工作,形成一个整体。由此,建筑物便能够让建设施工之内的工作者和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之内所流动,基于此,建筑管理活动则必须深入工程施工现场之内,同时做好信息数据的传递工作。在常规的工业施工部门施工者与机械设备往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产品则需要在生产线上不断流动,并且产品的所有部件都能够在多个车间同时进行生产制造,将所有部件进行装配完成以后,便能够促使成品构建而成。但是建筑产品则完全不一样,由于建筑物自身是无法移动的,因此建筑工程参与的工作者以及机械设备就需要长期在一线流动。
2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2.1软件开发及其管理工作缺乏协调性
对于建筑工程行业而言,软件开发和建筑工程管理内容缺乏一致性是建筑工程在开展管理的工作时极易发生的现象之一,软件开发工作中包含的内容和建筑工程之间含有许多的不同。对于建筑工程建设而言,其软件多数都会在工程管理活动进行初期应用的较为广泛,然而当管理活动步入至下一阶段,多数管理工作都需要凭借管理者自身所具备的经验积累所开展。除此之外,在建筑行业之内,建筑企业之内的已有的技术管理者多数都未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所以软件开发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意识与专业知识,才可可以更好的对管理软件进行开发,进而为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2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思想意识存有不同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筑工程行业在其发展的历程之内,徐昂管工作者并没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高素质专业管理者较为匮乏,特别是在相同状态下所具备的信息技术高素质专业人才更是如此。建筑工程行业之内的管理者或者身处一线的工作者不仅没有具备优质的信息技术,并且其无论思想,还是意识都相对较为滞后,对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影响未进行充分的了解。
2.3管理者变动具有较强的繁杂性
对于现阶段多数建筑工程而言,建设条件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都未存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工程的连续性也有待提升。建筑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变动问题相对较多,所以,在此形势下,多数建设企业都无法在井然有序的状态下展开相关操作,由此便会造成管理者变动的现象发生。并且管理者频繁调动极易导致建设企业内部工作者无法构建更具凝聚性且优质的企业文化。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是否高效,对建设企业管理者变动问题对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合理的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就变得愈发紧迫。
3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3.1软件开发
针对建筑工程行业开展的有关管理软件开发工作而言,最先要做的就是进行试点,积极开展完善且优质的试验活动。若想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步伐,与我国政府大力扶持之间具有极为紧密的关联,所以就需要分清主次,积极开展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信息技术宣传工作。同时,将此作为首要前提,积极建立网络信息体系,不断激励软件开发单位和建设单位之间的协作交流。
3.2建筑行业之内的管理软件宣传机及其应用
对于建设企业而言,不仅需要积极展开管理软件的宣传应用活动,并且企业之内在开展管理活动时,还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协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建设企业之内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建设企业的管理效果与水平。除此之外,建设企业管理者还需要积极培养相关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把信息技术当做首要指导与工作者职位必备技能。对于市场竞争水平相对较高,其具备一定经济优势的建设企业而言,则应该按照工程开发的具体情况,根据建筑工程实际需求展开管理软件的研发以及应用活动,同时确保研发与应用活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3积极强化相关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对于建筑工程行业整个发展历程而言,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在其中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并且对建筑企业的战略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所以,提升对相关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就显得越发关键。而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积极作用,建设企业内部管理者往往可以借助各种有效手段,分层次、分阶段的展开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并根据工作者的具体特性与实际情况,借助更具针对性的方法对每位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进行培养。除此之外,建设行业之内的所有企业都需要积极利用组织继续教育或者是职业资格考察审核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也随之提升,促使该技术在社会生活与工作、学习中愈发关键,基于此,积极宣传信息技术就变得极为重要。如今,信息技术在多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愈发常见,将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不仅早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全面落实现代化管理极为重要,还是推动建筑工程管理效果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婼涵.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6):112.
篇5
关键词:传统建筑;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效益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推行节能减排,寻求和探索低碳、环境友好的建设模式,也将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在2010年9月20日召开的会上透露:目前我国建筑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30%,抓好建筑节能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据有关数据显示:低碳经济40%的份额可以通过节能的方法,作为对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大的建筑业的节能是最有潜力的。
一、我国传统建筑业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属于高能耗和高环境污染的行业之一。据统计,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全社会总能耗的50%,产生的污染物约占总量的34%,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42%。具体情况如下:
1.传统建筑业的资源消耗情况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建筑业对于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建筑所需的几大资源如土地、钢材、水泥、墙砖等材料都是高资源消耗的产品。目前我国建筑采用最多的主体结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1平方米房屋所需消耗的几大资源情况如表1。
按照我国当前每年房屋竣工面积20亿平方米来计算的话,每年需增加的资源投入如表2。
其中消耗的钢材约占全国钢产量的50%,而这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是惊人,约消耗6亿吨标准煤,占据全社会终端能耗的30%。
2.传统建筑业的环境污染情况
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以上,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据统计,我国每新建1平方米的房屋(包括从材料生产与建筑、使用期间能耗、维护与更新、拆除和重新利用的全过程)就要排放约0.8吨的二氧化碳[1],如按照我国每年房屋竣工面积20亿平方米来计算的话,相当于每年会增加碳排放16亿吨。整个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几乎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
由此可见,传统建筑业的发展是以大量的吞噬资源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而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它标志着我国各生产部门必须转变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筑业作为一个规模大、能耗高、污染重、相关产业链广、寿命周期长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和空间。建筑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行绿色建筑是势在必行。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绿色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差异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传统建筑是相对于绿色建筑而言的,传统建筑是指用泥土、砖、混凝土、瓦、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砌成的、封闭的、通风效果差、保温隔热性能低、污染严重的建筑。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存在如下差异:
1.两者注重的时间周期不一致。绿色建筑是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建筑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建设、使用、维修以及改造和拆迁)出发,将建筑的前期成本与运行成本结合起来考虑,力求使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降至最低。而传统建筑一般只考虑建筑的前期成本,而很少考虑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行成本,结果造成建筑的总成本居高不下。
2.两者的耗能情况不一样。由于传统建筑为了降低建筑的前期成本而采用保温隔热性较差的建材与低端的技术,结果造成耗能非常大。而绿色建筑讲求广泛使用环保建材、绿色新技术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其能耗与传统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十分之七以上[2]。
3.两者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不同。绿色建筑在设计师非常注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交通状况、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相关因素,使建筑和谐地融入环境中。而传统建筑的设计一般是封闭、通风不畅的,室内的环境差。
4.两者考虑的主体效益不同。绿色建筑立足于整个社会角度层面,将建筑物看成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复合体,统筹考虑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而传统建筑一般只考虑建筑自身的经济效益,甚至有的时候不惜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来达到自身的经济效益。
5.绿色建筑非常注重人的因素,其设计目标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健康、实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而传统建筑很少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可见,目前的能耗高、污染重的建筑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开发路线。开发绿色建筑之路就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开发绿色建筑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却一直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效益界定不清楚,人们只看到了绿色建筑显性的、内生的可量化的成本,而忽略了其带给社会、环境及消费者的外在的,隐性的不可量化的效益[3]。因此,有必要对绿色建筑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效益分析。
1.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建筑从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一直到建筑拆除的整个过程所消耗的总费用。包括前期的初始成本(如土地成本、前期规费、工程成本、开发间接费用等)与后期运营成本(如日常运营费用、维修保养费用、更新重置费用等)。
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来看,绿色建筑的总成本Ct是由建筑的初始成本Cs和后期运营成本Co构成的,即总成本Ct=Cs+Co。绿色建筑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就是通过科学的分析确定绿色建筑在一个适当的技术功能水平下,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即寻求各种绿色建筑技术、环保建材等与投资成本的最佳契合点P[4],例如:在为绿色建筑提供电力照明情况中,可以采用风力发电技术也可以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但究竟是采用它们中的哪种绿色技术呢?这就需要综合考虑这两种技术的投资成本与它们各自的发电量(技术功能)之后,再确定哪种技术是更加经济可行的。如图1:
图1 绿色建筑成本与建筑技术功能关系图
图1揭示了绿色建筑成本与建筑技术功能的变化关系:随着绿色建筑的技术功能的提高,建筑的初始成本会增加,后期运营成本会降低;反之,随着建筑的技术功能降低,其初始成本降低后期运营成本增加。
2.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效益
从绿色建筑的涵义来看,绿色建筑的效益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5]。
(1)环境效益。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强调采用较环保的建材与减少污染、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等措施,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了建筑物理环境以及周边环境,即产生了减少污染的环境效益和生态保护效益。
(2)经济效益。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强调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节水、节材、节能(“四节”),所以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四节”及减少运营管理成本等方面。
(3)社会效益。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采取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措施能减轻所在地市政公用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的处理负荷,并使居住健康和舒适性要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即产生了市政公用设施减负效益与居住健康和舒适性效益等社会效益[6]。
3.开发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分析
据统计,和传统的设计、建造技术和手段相比,对同一建筑物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造技术和手段,其平均增加额外成本约为总投资的2%,初始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5%~10%[7]。设绿色建筑成本为Cg,传统建筑成本为Ct,用ΔC=Cg-Ct表示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的增量成本;绿色建筑每年产生的环境效益为Eg,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环境效益为Et,用ΔE=Eg-Et表示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增量环境效益;同理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增量经济效益为ΔF=Fg-Ft;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增量社会效益为ΔS=Sg-St。将这些成本和效益按一定的利率i折现到基准年,即净现值NPV:
NPV= -ΔC
一栋建筑是采用绿色建筑方式还是采用传统建筑方式是属于互斥方案,所以当NPV≥0时,说明采用绿色建筑方案可行;NPV<0时,说明采用绿色建筑方案不可行。
四、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开发的对策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市场机制还未成熟,如果仅由市场来决定绿色建筑的供给与需求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多方面来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
1.加大绿色建筑开发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可以在一些发达城市开展绿色建筑的试点工程。并通过加强监督使这些试点城市的绿色建筑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来开发。通过这些试点工程的良好效果来达到推广绿色建筑的开发。
其次是为开发绿色建筑的各相关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市场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政府可以为绿色建筑设立专项基金,为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提供资金补贴;二是减免税收;三是放宽贷款金额和降低贷款利息。
2.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正在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如评价指标不够具体,定性指标偏多、定量指标偏少等等。如果不及时改正这些不足的地方,势必会造成评价结果使人难以信服,最终会模糊了绿色建筑的真正内涵,这将给伪绿色建筑提供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必须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这一点可以参照外国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如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英国的BREEAM体系等等。
3.规范绿色建筑市场
由于绿色建筑市场尚处在起步阶段,绿色建筑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而借“绿色”之名的伪绿色建筑却很泛滥,为了防止开发商滥用“绿色建筑”的标签来达到提高房价的目的,政府必须规范绿色建筑市场。政府应当加强对绿色建筑市场的监督,抬高绿色建筑认证准入条件和标准,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来保障绿色建筑市场的健康有序进行。
4.加大宣传绿色建筑的力度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难以推广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这类认识还不够充分,未能全面了解这类建筑的优越性,有的人甚至把绿色建筑看成了高档建筑的代名词。为了改变人们这些错误的观念,政府就必须加大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从而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绿色建筑。当市场有强大的绿色建筑需求时,供给自然会随之增加。
篇6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小型城市建设成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基础。由于经济推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住房要求也随之提高,从过去的“安居”物质理念逐步开始追求“绿色”精神理念,这促使建筑业走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
1中小型城市建筑发展现状
1.1粗放开发模式
1978-2012我国中小型城市建筑从17.9%提高到52.6%,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这种迅速的背后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不可持续的粗放式发展。我们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在推进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也面临严峻挑战。建筑粗放式开发不但吞噬了大量农业和生态用地,还出现许多监管不严,建筑垃圾过多不能有效处理,房地产规划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等多因素问题。
1.2既有建筑能耗
建筑运行对水、电、燃气等能源和资源的依赖十分明显。2000年以前城市建设开发中多数为非绿色节能建筑,其比例占城市建筑面积80%。大量非绿色节能的既有建筑不但加剧了资源和能源消耗,还造成不可逆的环境污染。据统计,城市中来源于建筑的改扩建及维持其功能正常运行的碳排放量占60%,来源于汽车尾气的仅占30%。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能耗需求[2]。
1.3中小型城市环境资源
绿色建筑本身是从建设开发的源头解决建筑对于环境的污染问题,在以往“先建设后绿化”的二次投入中解脱出来,依托中小型城市环境基础,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措施,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地质、地貌与开发前保持一致。以呼伦贝尔市为例,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水资源总量286.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1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66倍[3]。对比已经被雾霾、水污染影响的大城市,显然小中型城市建设必须选择绿色建筑开发理念,促使我们从源头保护为数不多的自然遗产。
2中小型城市应用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2.1人的自身需求
由于人们不断搬迁,中小型城市的城市化范围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建筑开发如雨后春笋。人口的密集,建筑用地价格的上涨,以及不断提高的大众物质需求,迫使城市不得不继续向外扩张。正如协同理论中的自组织原理一样,城市的扩大化并不是政府的导向,而是大众选择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
2.2生态环境需求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建筑能耗总量逐年上升,占能源总消耗量的27.45%。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占比例还将上升至35%左右。以此速度计算到2020年,建筑能耗可能达到1089亿吨标煤,夏季空调负荷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工作[4]。伴随着重发展中小型城市,拆旧建新蔚然成风,拆除带来许多无法转化的建筑垃圾。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交织的环境生态问题不断扩大,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
3绿色建筑在中小型城市应用中的问题
3.1认知问题
低能耗带来使用成本的降低、绿色建筑的长期环境效益,这些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市场动力和消费需求,也无法鼓励建筑商、消费者主动投身到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建筑技术环境效益的不确定性,效益显现的长期性,政府的推行力度以及建筑商对利益追逐的短期性等问题,都影响着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
3.2技术问题
当前中小型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最大阻碍并不是绿色建筑的技术落后,而是相关企业缺少技术培训,无法与时俱进了解当下先进绿色技术。这会影响企业在绿色建造上的积极性,减慢绿色建筑推广速度。中小型城市大学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高校科研与企业技术应用接轨,中小型城市建筑开发只能被动接受“绿色建筑”这种“新兴技术”,并没有能力开发研究与本土环境、经济、文化相融合的绿色建筑体系,导致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推广受到严重制约。
3.3成本问题
成本问题一直是阻碍开发商不能推广绿色建筑的主要原因,绿色建筑不仅选材造价略高于普通建筑,为实现真正的节水节地节能在建筑周围附属设施上更要花费高成本。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针对绿色建筑的优惠政策,但对于开发商的经济利益来说都是杯水车薪。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对2014年148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统计[2],住宅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23.9元/m2、70.9元/m2、131.8元/m2,公共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29.9元/m2、87.3元/m2、216.4元/m2,由此证明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高成本。
4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实施策略
4.1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
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主要集中于建筑的采暖和生活能耗,这也是建筑能耗的70%。我国气候条件、建筑形式、经济发展千差万别,所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措施要因地制宜。严寒地区既有建筑改造主要取决于建筑外墙保温。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改善门窗、屋顶及地面的传热系数,严格执行窗墙比规定,提高门窗的气密性,这些简单措施都能降低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应用。中小型城市一般人口少,资源丰富,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辅助设施可以利用风力、太阳能等技术实现简单的自给自足。如太阳能照明、雨水再利用、广场上小型风力、水力发电景观等。中水循环利用不单单减少了能源的消耗,这些简单举措也为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建造海绵生态城市添砖加瓦。
4.2被动式建筑设计
被动式设计是指通过最大限度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辐射等被动式技术手段,将供暖和空调需求降到最低,在达到舒适的室内环境基础上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体系。①以高效自然通风代替中央空调制冷系统。在开发或原有建筑改造上应用风压和热压原理[5],风经过建筑物由于阻挡出现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孔隙流入室内,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形成了有效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建筑空间上部将形成较高压力,而下部压力较低,当这些位置存在孔隙时,空气通过下开口进入上孔隙流出。②以自然采光代替照明及取暖。大型公共建筑采用被动式设计理念考虑建筑的朝向与太阳之间的夹角问题,自然光线穿过玻璃屋面进入室内,达到自然采光和提高室内温度的效果。屋面上附有自动开合的百叶,避免夏日阳光过于猛烈直射,降低室内温度。
4.3合理定位规划成本
绿色建筑的应用成本主要是前期的技术研究,如图1所示,成本投入大部分在研发和材料的生产过程中,设计和施工可以在多个项目中借鉴重复使用,后期运营则是项目赢利的关键。对于建筑商和消费者而言,在项目中不是直接承担高昂的绿色建材研发和生产,而是参与材料选取、设计、施工及后期维护使用阶段。就整个价值链而言建筑商和消费者参与的是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增值和盈利部分。在绿色建筑成本中我们主要分析的并不是建筑本身的单一造价,而应分析其增量成本能否带来后期效益。引用孙大明等人对21个绿色建筑项目的调查与统计见图2、图3[6]。一般项目的定位越高或选取的星级越高,则相应增量成本越大。建筑商和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合理定位和节能等级选取是影响增量成本的关键。
5结束语
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的应用首先要实现绿色建筑技术、城市规划、景观规划与市政设施衔接;其次政府在绿色建筑推行上要奖惩并用,实现从单一绿色建筑向绿色城区发展;最后提升消费者、建筑商对于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开发的定位,把绿色建筑开发技术理念以可行方案落实到中小型城市的开发建设前。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实施在城市开发利用前,这将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1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牛凤瑞,白津夫,杨中川,李学峰.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之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4]2016-2021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分析报告[R].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
[5]梁春峰,温静.耦合风压和热压的中庭建筑自然通风模拟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6(6):74-76.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 信息化管理节能成本与效益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无论对物质和精神都有了更高层的追求, 人们不满足传统的居住环境, 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使得人们对与居住环境相关的建筑物结构、材料等都有了新的认识, 随之近些年来出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
一、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 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是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 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 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 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 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二、信息化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应包括在建筑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开发管理、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和使用阶段的设施管理中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虽然在我国已经运用多年,但是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应用与开发问题。国外的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功能强大,但是由于这些软件是以国外的企业组织类型、项目管理模式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使得国外优秀软件在国内项目中的应用得到限制;另外,这些软件大多价格昂贵,企业投入过大。随着国内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国产的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也不断开发,但由于开发人员素质、开发投入、开发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国产软件的开发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想很好的用于项目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性。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不重视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管理,很多都集中在项目的某个阶段或某项工作,如设计阶段,项目施工的前期阶段,招投标、造价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工作,而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项目施工管理仍然主要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处理能力。
三、成本与效益
随着“ 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建筑行业开始寻求更为节能、环保和舒适健康的建筑模式, 在此背景情况下产生了绿色建筑并迅速发展起来。由于采用了新型设备、材料和全新的建筑设计方案使得绿色建筑的初始成本相比普通建筑而言大大增加, 这就会使得投资者望而却步。
目前绿色建筑得以发展的经济动力主要在于运行费用的节省包括低廉的管理和维护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 这部分效益是开发商和居住者共同直接享有的, 一次性投人的回报是长期的, 积泉的结果将大大超过初次投资成本, 这是开发商有兴趣搞绿色建筑的出发点。从徽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典型建筑最终的长远获利能够推动绿色建筑在整个社会的发展, 进而产生规模效益, 因而保证开发商和居住者获利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工作的重点。
由于发展绿色建筑某些技术还在研究中, 或者技术成熟但还没有推广应用, 使得绿色建筑建造的一次性投人成本较大,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开发商的积极性, 这是绿色建筑发展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障碍。虽然一次性投人成本可以从后续的运行费用的节省中得到弥补, 但是由于一次性投人成本金撅较大期限较短, 会使得一些追求短期效益的开发商望而却步。
要使绿色建筑大规模发展, 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开发上的投人, 同时通过在立法、税收、优惠条款等方面的政策调整, 尽量减少绿色建筑的一次投人成本, 增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是在开始阶段, 开发商的撅外投人成本较大, 特别需要政府扶持来帮助开发商弥补这部分颊外的成本, 使得绿色建筑真正走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切实发挥其经济效益。
四、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我够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实践将促进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提高人类的自身生活品质
六、结语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 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 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 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其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 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 不但提高绿化效果, 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
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且范围大,但我们应该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发展平衡的概念来设计,再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加上技术和法律的保障支持,绿色建筑必将成为我们将来建筑发展中的一支有力队伍,也许将成为主力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 人才开发 市场 人才质量
在现代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下,现代房地产业、建筑企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建筑企业间的竞争性加剧,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国有建筑企业以其规模化、经济化和政策化的优势,取得了一席市场,但是在人力资源效能提升的今天,国有建筑企业内部的高素质、搞专业以及市场性的人才缺失,仍是限制国有建筑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新时代环境下,国有建筑企业必须树立人才开发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观念,为开拓企业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最有力和最持久的人才效能保障。
1.市场环境下的国有建筑企业人才需求
1.1专业性精尖人才。建筑材料、结构等,还包括建筑设计、建筑环保等各方面,这就要求在建筑开发、施工、设计等方面具有专业性的人才。
1.2复合型社会人才。随着建筑业发展,建筑行业的任务包括施工、项目开发、工程管理等方位,这就要求建筑人才既要具备专业技术,又要懂得管理,既要懂得设计又要知道人们心理,既要习得项目又要进行人力资源调动等。小型工程所涉及的技术因素和人才因素,也对国有建筑企业人才开发提出了要求。
1.3市场性经济人才。不仅要求是建筑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还要求依据市场变动,进行企业发展规划和调整,实现企业控制与管理的职能,这就刺激建筑企业要具备市场化的人才,以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2.国有建筑企业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才整体素质低
由于建筑行业的高工作量、高流动性以及环境艰苦的特征,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参加到建筑行业中,在国有建筑企业中,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才仅仅占不到整体人员的五分之一,专业性的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技能素质较低,而在施工环境的作用下,供需矛盾突出,造成人员知识结构更新率低,这就影响了整体性的人员质量。
2.2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现阶段国有建筑企业的人才结构来看,其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其主要体现在:其一,专家型和复合型人才缺失。例如,高层次的人才,据统计,在中央管理的10家建筑企业中,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不足50人,工程院士不足13人,其所占比例远远小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其二,人才内部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体现在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构成不合理;另一方面,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
2.3人才稳定性不强
其一,国有企业的吸引力下降,造成人才流失,尤其是技术性人才转行。其二,国有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中,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很多有能力的员工选择跳槽来满足自身发展要求。其三,在现代经济的刺激下,国有建筑企业面对投标报价恶性竞争、工程资金垫付金额不断飙升,这就造成企业无力将优惠待遇提供给员工,在其行业环境刺激下,人才流失严重。
3.适应市场要求下的人才开发走向调整
3.1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国有建筑企业应当以市场的基础作用为根本,以企业的实际发展为基础,逐步健全内部人才市场,面向市场发展的多元性和动态化,进行社会人才接轨,发挥市场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和作用,积极引进先进人才、激励专业性人才、提升现有人才质量、分流或淘汰富余人员,以促进市场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优化,促进企业的发展。
3.2实现“双高”人才培养
这里的“双高”人才是指专业性人才和复合人才。其一,在进行其培养中,要把握住人才专业走向和企业发展项目相适应,关键岗位与关键人才相对应,重点培养和全面带动相适应,带头作用与榜样示范相统一,充分将企业的顶层人员的素质提升。其二,把握人才发展方向,通过专业课程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建筑企业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面向社会发展要求,进行复合型人才构建,促使他们提升自身的市场分析力、英语能力、交流能力等。
3.3实现人才更新与结构调整
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要求下,国有建筑企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想知识密集型转变,这就要求在人才结构上,实现人才数量向人才质量的转变,关注于建筑企业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以有效提升建筑企业人才的技能素质和管理素质。在企业发展内部环境中,要采用有效的手段,实现内部人员结构调动,积极提升新专业人员、年青专家的比例,进行部门间、项目间的人员优化组织与调整,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以促使建筑企业人员效能的充分发挥。
3.4把握市场机遇,实现国际接轨
在开放化的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的外在影响力也逐渐提升,其不仅要求国内市场的开拓,而且要求面向国际大市场。在新时代,国外企业对国内建筑市场的冲击力加强,同时,国内建筑企业也要走向国际市场,这就要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企业总体目标相一致,以实现国有建筑企业人才的多元化、国际化、跨地域性的发展,所以,要积极提升人才的外语水平、项目管理国际化水平,为实现建筑行业的外部市场开拓提供有力支持。
4.国有建筑企业人才开发的有效对策
4.1强化人才意识,进行人才开发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国有建筑企业一定要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认识,树立起人才价值观念,积极关注企业内部人才开发和外部人才引进。其一,认识人才的价值效能。其二,树立人才一线意识。专业性、技术性的人才是国有建筑企业效益实现的一线带动力,企业要充分意识到技能与技术的作用,加强企业骨干人才的开发与建设,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奖评手段、福利手段等,来提升企业专业型人才质量,促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效能,并以灵活的吸引力将他们留住。
4.2进行制度支持,促进人才优化
良好的人才制度是进行人才开发和人才挽留的保障,在现代国企改革的条件下,一方面要积极运用政府、国家的人才条文与改制制度,进行人才调整与留用,另一方面,要进行人才评价体系建设,促进国有建筑企业人才优化。其一,深化企业改革,提供有利于建筑行业人才开发的条文规定,如基础性设施的扩展,医疗卫生社会化配套措施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以促进国有建筑企业的人才扩充与专业性人才留用。其二,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要渗入竞争机制,以优胜劣汰的评价原则进行人才选拔和任用;实行人才等级评价,在专家、领导层、业务层以及基层等展开多标准的人才评价,并完善各个评价标准,打破以资论辈的观念,进行客观性人才运用。
4.3运用市场机制,调控人才结构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有建筑企业必须在市场基础上,实现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人力资源优化。其一,发挥市场竞争性效能,采用竞争机制,以有效地措施进行富余人员分置,同时,进行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引入,同时在企业内部实行竞争上岗、绩效评估、人员结构调整等,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实现企业人才结构优化。其二,发挥市场开放性效能,强化企业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展开校企合作,扩充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实现定向人才培养;展开就业定位或是企业发展重点定位,通过网络、毕业生交流会等引进国际工程管理、金融、法律、外语、市场管理等专业的人才,提升企业的人才适应性;加强企业外部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专业人才,重点扩展桥梁、电气化、建筑设计等技术密集型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施工项目与设计,强化先进技术与技能的利用与革新,实现国有建筑企业外部形象和企业内部势力的双提高。
4.4加强企业管理,重视人本效能
国有建筑企业作为本行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要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效能,其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国有建筑企业人才开发中,必须发挥国有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效能,以实现人才开发的质量性和实效性。
其一,以企业发展定向。从微观上来说,在国有建筑企业内部人才开发上,要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发展计划和目标,进行人才规划,并根据实际要求进行企业内部人员质量的提升和数量的调整,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消耗。其二,以人本管理为基。留住人才是现代国有建筑企业的重要任务,在其要求下,国有建筑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到关心人才,了解人员心理所需,积极帮助困难人员等;做到爱护人才,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民主化管理,实现员工自身素质与技能的提升等;做到留住人才,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统一、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统一、工作绩效与奖励相统一等方式,来实现人员福利提升、工资优待、职位晋升等,以从全方位实现国有企业人才人本管理。其三,以环境建设为撑。强化国有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学习型组织、竞争型组织,对员工展开施工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全面培训,促使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注重团队建设,以项目管理、部门管理、团体活动等方式,以民主型管理模式,以人员平等交流等手段,实现民主、开放、和谐的企业环境创建,为员工塑造良好的发展和工作空间。
5.总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建筑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这就刺激其进行企业人才开发方向调整,同时,在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下,国有建筑企业必须以相关的手段进行人才培养,这就要求国有建筑企业明确现代人才开发方向和任务,充分运用市场、政策、管理等个方位作用进行人才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金晓燕;国有建筑企业工程设计人员人事测量方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篇9
由于外部性原因的存在,导致绿色建筑发生了很多状况,必须建立一定的经济激励政策推动其发展。经济激烈政策是房地产开发商建立绿色建筑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完善经济激烈机制之后,才能促进建筑行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设计
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实现绿色建筑建设,可以降低我国的能源消耗,能够实现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对我国经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建筑的外部性建筑及其影响
绿色建筑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加额外的利益,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建筑产业的进步。但是很多建筑行业在实际发展的时候,都不能以“绿色建筑:作为发展理念,给绿色建筑造成了很大外部性因素。绿色建筑的外部性特点主要表示为绿色建筑的正外部危害、绿色建筑产生的正外部因素和外部产生的绿色建筑推广危害三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必须对此加以重视,促进绿色建筑的长远发展。
二、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机制设计
第一,对房地产开发、业务等相关利益的主体进行分析;第二,对中央政府和房地产产生的完全信息动态模型分析;一方面从模型的战略性表述分析,参与者分别是:中央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按照中央政府先行动、房地产开发商观察之后再行动。另一方面,参与人的行动空间:利用W表示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经济激烈政策实施,W1W2分别表示实施和不实施;房地产利用K表示对绿色建筑的开发,K1K2分别表示开发和不开放;参与人的战略空间:由于中央政府只有一个信息,有2个可以选择的战略,所以,战略空间为Sg=(W1W2)房地产具有两个信息,每个信息有2个可以行动,具有4个战略,战略空间为:Sd=(K1K1),(K1K2),(K2K1),(K2K2).经过一系列公式的详细比对得出。中央政府的最佳选择是:max{Ug}=max{Ug(W1,K1),Ug(W2,K1)},得到最优解为W*=W2;是表示政府的最优化选择是不进行经济激励政策。房地产的最优选择是W1:max{Ud}=max{Ud(W1,K1),Ud(W1,K2)},得到最优解为K*(W1)=K2。经过建立模型分析之后得出,经济效益是决定房地产绿色建筑开发的关键因素;中央激励政策是影响房地产决策的关键因素;只有激励产出大于激励成本的时候,才能实施经济激励;激烈程度超过中央政府的承受力,就不会实施激励。由此得出,经济激励目标、经济激励对象、经济激励程度、经济激励政策等是影响绿色建筑经济实施激励的主要因素。
三、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方案设计原则
第一,目标导向原则。目标导向原则主要表示绿色建筑进行激励政策时,根据目标实施的、以调动主体参与原则为目标进行展开,利用开发运营和绿色建筑等作为市场化目标。第二,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主要表示跟随群众的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和绿色建筑意识等各方面因素为标准,进行市场开发和成本控制。第三,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强调必须保证绿色建筑政策的实施的有效性,利用一定的步骤、按照计划等实施经济激励设置的目标,最后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性发展原则。
四、绿色建筑的激励方案
(一)、绿色建筑启动阶段
1,财政支持。中央财政可以设置“绿色建筑研究的基金”。使用科研经费,对从事建筑技术的人进行鼓励,让他们对建筑的相关工作进行分析,第一,加强绿色建筑的研究力度,例如,外墙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节能化绿化灌溉技术,形成绿色监护需要的体系;第二,开发绿色建筑产品,例如,节能电器、节能玻璃的使用等;第四,构建绿色建筑推广平台,可以利用技术展览会、洽谈会等多种方式推广绿色产品;第五,通过财政直接补贴和财政贴息的方式直接对绿色投资者进行帮扶,增加绿色投资者收益,对于绿色建筑更是一种激励。
2,税费优惠。如果房地产企业在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使用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则减少绿色建筑纳税人的税费;如果建筑方申请完成了绿色建筑,并达到了绿色建筑的五星级评价,给予建筑方减免维修费、教育费用等各项费用。4,政府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建设的发展,邀请绿色建筑商公开招标,在招标进行的过程中,对施工设计、运营、管理等过程进行加强,创造绿色经济带来的节能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先使用绿色材料。
(二)绿色建筑市场成熟阶段
1、中央政府要给予建筑方一定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对外国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加入一定额度的税款;第二,对实施绿色建筑的企业进行一定的经济补贴;第三,简化我国绿色建筑在实施阶段的业务办理环节。
2、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经济激励的各项规则,并积极落实到位。
我国在绿色建筑行业采取了多种经济激励机制,但是,其激励机制并没有形成一种长效的规则,在具体落实方面还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更大的力度,去落实好这项有利的政策,使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促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加大对绿色建筑的监管力度。
为了加大对绿色建筑行业的扶持力度,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法规来促使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如《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等。但是,只有这些标准和细则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逐渐加大对细则或者标准的监督力度,使绿色建筑的发展和管理并行前进,不可偏废。
结束语
实施绿色建筑的时候,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支持,建立符合建筑行业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给予建筑行业分阶段、分对象的激励。当建筑行业建筑的绿色市场稳定形成后,政府和建设部门一定要共同沟通,实施最适合建筑行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作者:汪海生 单位: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蔡伟光;武涌.需求端导向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激励机制设计[J].暖通空调,2014,(03).
篇10
关键词:低碳技术 建筑业 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046-01
1 低碳经济及低碳建筑的概述
1.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主要是利用污染低、排放低、消耗低的经济模式来减少碳的排放量,最后能够使经济健康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经济利益、产量的最大化,并没有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但影响了生态平衡,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危害及不便。所以,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被新的经济模式所代替,低碳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低碳经济适用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说建筑、交通、电力及石化等等。建筑行业的发展所消耗的能源及带来的污染是非常大的,不容忽视,所以更应该实现低碳建筑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经济的同时,节能减排。
1.2 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满足人类对居住舒适性要求,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阶段,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量的建筑。”是为了能够节能减排,能够循环利用能源的建筑。
2 约束低碳建筑技术推广的因素
2.1 是因为建筑行业缺乏低碳意识
低碳建筑可以说是刚刚起步的产品,因为建筑行业本身的自律意识薄弱,建筑师的绿色低碳意识也不强,人们对低碳建筑的认知度还是比较低,消费者也没有太多的低碳消费的需求,所以没有太高的低碳意识,所以低碳建筑很多时候并没有落实,而是一句空空的口号。人们对低碳建筑没有全面的理解,政府对低碳建筑的宣传也没有太大的力度,这些都约束了我国低碳建筑的推广应用。
2.2 是因为没有更多的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也缺少政府部门间的沟通
针对低碳建筑的开发与管理没有有效的系统,行政监管不科学也不完善,没有发挥管理系统应发挥的作用。因为管理系统的不合理,所以一些部门的鼓励低碳建筑的政策无法落实。低碳建筑专业机构的发展也比较缓慢落后,对一些专业人员的培训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低碳建筑的技术理论没有与实际很好的应用,建筑的废物排放量评估系统不健全,缺少低碳建筑识别方式,低碳建筑、一般建筑较易混淆,还有一些低碳建筑的示范推广没有发挥大的作用,所以约束了低碳建筑的推广应用。
2.3 是因为没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同时也缺少低碳建筑补贴税收政策
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低碳建筑管理的法律法规。一些涉及建筑的法律法规,只是关注建筑节能的问题,但针对碳排放的控制方面及违规排放的奖罚办法还不全面。政府在税收政策里,土地政策及产业政策里没有高度重视低碳建筑,也是主要的因素。
2.4 是因为经济与技术因素
随着我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低碳建筑的推广已经被政府及行业内部开始关注。那么,约束低碳建筑的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是低碳建筑的成本比较高,低碳建筑的经济效益短时间不突出,所以建设单位针对推广并应用低碳建筑技术没有太大的动力,政府的鼓励措施没有太大力度,节能减排工作多依靠企业。另外,低碳建筑施工的难度比较大、针对低碳技术的创新也不足,所以推广应用比较困难。
3 在建筑行业推广应用低碳技术
3.1 加大对低碳建筑技术的宣传,培养低碳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人们对低碳建筑的态度影响人们对低碳建筑产品的需求量,需求量的高低关系开发商是否有开发低碳技术产品的动力,所以人们对低碳建筑技术的态度非常的重要。因此,要不断的加大对低碳建筑技术的宣传,培养人们的低碳意识,不断的强化低碳理念,消除误解,全面理解。比如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宣传低碳活动,设立低碳教育基地、低碳咨询机构和公众参与社团等。
3.2 加强政府的监管
各级政府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推广应用低碳建筑技术,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管系统。加大执法力度,全面推进节能减碳的工作。对建筑碳排放量进行监控统计,对新建建筑进行全过程的碳排放量监督管理,严惩违法行为。全面开展建筑节能减碳工作,建立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服务绩效考核、专项考察,政府施行优惠政策、激励措施,对应用低碳技术的企业,国家应从税收、财政支持、贷款等方面给以优惠,奖励推广低碳技术的企业,惩罚高能耗、高排放量的建筑,正确引导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
3.3 健全法律体系
低碳建筑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目前的法律法规无法查询低碳建筑管理的定量指标,缺少对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的专项检查、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定和颁布实施低碳建筑相关法律,建立一个完善的低碳建筑评价标准,这样更能够有效的推广应用低碳建筑技术。
另外,还要建立低碳建筑认证体系。用法律的手段对建筑碳排放量标准进行界定,对于符合要求的建筑授予低碳建筑标志或者称号,以此大力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向社会推广以达到建筑减碳效果。
3.4 重视技术研发,培养专业人才
积极开展同国外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借鉴其低碳建筑技术和推广经验,实现我国低碳建筑推广发展的目标。要加大低碳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要借鉴外国的低碳技术,加强与研发机构的沟通,提高我国的低碳建筑技术。政府为开发低碳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提供经济支持,同时低碳建筑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建筑人才的培养力度,及低碳意识的培养。在鼓励开发新材料、新技术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产品、技术淘汰制度,对落后的产品和技术禁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生态平衡遭受严峻挑战,全球化变暖的情况不容乐观,同时地球上可利用的能源也逐渐减少,越来越缺乏,所以说,要走低碳经济之路。目前,建筑业是耗能与排放比较严重,所以推广应用低碳建筑技术非常必要。这样,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后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付刚.二十一世纪绿色建筑[J].建筑工程,2008(9):11.
- 上一篇:文学艺术的特点
- 下一篇:建筑工程主体施工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