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演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表演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表演实践报告

篇1

管理和管理学概述

自从人类开始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管理就一直伴随其中。从历史来看,任何团体,任何组织,任何有组织的活动都需要管理。为什么要管理呢?就是在社会中,完全由一个人完成的事情是不多的,一个人做不成的事情,就需要由一个以上的人来完成,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就需要进行协调,这种协调实际上就是管理。什么是管理?管理从哪儿入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一样。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对管理本身的认识不断地深化的。

国内外的许多管理学家,都阐述过管理的概念,并都试图构建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管理理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指出了管理的职能,或者管理的本质。尽管侧重或中心点不同,所解释的职能或本质有差异,但是都符合管理的规律,都从不同的侧面阐明了什么是管理。管理学对管理最简明的表述,就是认为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我们可以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或多个人去协调他人的活动,目的就是达到一个人做不到的这种效果。这就是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目的。综合起来看,管理有几个要素。就是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实现管理的有效性。这三个要素是不能少的。

我们国内的管理学理论一般是直接从管理人员的职责入手来论述管理问题,就是管理人员是什么,他的职责是什么。尽管在讨论管理者管理活动中,看法不太一样,但是有一点认识是很一致的,大家都认为管理人员是最终负责协调他人所从事的专门活动,以达到工作的有效性。

从这点出发,一般认为管理人员有以下几项职责。

一是通过预测调研,提出一个管理工作的目标。第二就是制订具体目标、战略、程序,包括经费的预算。第三,任何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管理组织的控制措施,这个控制措施不是我们一般说的控制什么东西的控制,这种控制实际上是一种协调。协调是有效管理的保证,在制订具体的目标和接下来的程序中,必须通过有效的协调来组织这个部门的工作,通过协调人们的活动来达到目标。协调人们的活动非常重要,我们看管理是不是有效,实际上是看组织是否有效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在一个管理的组织之内,要想达到组织长远的目标,或者短期的目标,对人的协调的有效性是第一位的。人都不听指挥,或者人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是不可能实现目标的。所以协调人,把人协调好,是最重要的。第四,就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或者实现这个目标之后,还要提出新的目标。一个组织的管理,不是一件事情的管理,一件事情的管理在事情结束之后也就结束了,而我们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的管理。实现一个目标之后或还在实施这个目标之中,就要想第二个目标要怎么来具体实现,组织总体的目标怎么实现,总体的阶段性目标实施之中或完成之后,又要设想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只有不断地设定目标,组织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第五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达到大家思想的一致,或者是行动的一致。同时,为了大家思想和行动的一致,需要经常地指导和培训下属。指导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地总结经验,创新管理实践。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组织的管理者,并没有完全按照管理学教科书上的规定去进行管理,而他们同样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并不是说书上的理论不可用。成功的管理者懂得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工作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管理理论的内涵和深度。这就是创造性。

总的来看,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的本质,第一项是调整人际关系。在一个组织里面,作为管理者或领导者,必须要协调人际关系,这是做好管理的基础。只有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并努力建立起生产性人际关系,以生产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中心,不是庸俗的人际关系,使人们都能愉快地工作,才能使组织的工作更好更快地推进。

第二项是引领组织的工作方向。这指的是对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中的人的愿望的了解、对他们追求的了解、对他们状态的了解。这很重要,管理者必须很准确地掌握这个群体的人的想法,他们的愿望和他们的追求,并对群体的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这些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管理者必须对他们的这些变化随时能够了解和把握,把它作为组织运行的一个必须环节来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样,才有正确决策的依据。

第三,就是正确决策。管理者必须要决策。在一个组织里面就是要拿主意,要出主意,你是管理者,或者是领导,就靠你来做主要的决策的时候,你没有决策,没有主意,不能提出目标,不能提出怎么做,那当然就不行了。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对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工作程序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人和组织发展的进程的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的基础就是管理者清醒的认识和大胆的判断。这三个方面是管理者职责的本质,也是管理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简单地说,管理工作一般就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当然随着对管理认识的深化,对其它职能认识的深化,人、财、物的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如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就是不可见的“物”的资源,而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又如人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的资源的把握,也不是一般地像以前管理一个人,而是增加了许多新的含义。人力资源中的智力资源凸现,其所处的地位远远超出人力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

管理一般分为五项职能。一是计划。二是组织和人员的配备。第三是指挥和领导。第四是协调。第五是控制。这五项职能所要产生的效果就是管理的有效性。一个管理者,应该时刻追求的,也是管理的最高的一个境界,就是有效性。

管理工作本身的目标,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就在于把管理系统中主要因素的功能协调起来,从总体上予以放大,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就是要取得一个集体的和群体的效能,这就是管理。

管理学又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管理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第二,管理学有两重性,就是它的科学性和它的局限性。第三,管理学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的学科,它有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四,它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所有历史性的学科都是动态的,前面讲的对管理的定义的变化,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结论不同,都说明管理学是一个动态的学科。从古典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到社会系统理论,到全面管理理论,经理角色理论,经验管理学派……都在变化。这个变化过程首先是注重于物,或者注重于把人看成物来管理,然后感到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的主体,从而产生对人的行为,对人自身的需要的关注。第五,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管理注重技巧,注重人,注重物,注重人的精神,人作为主体,从对人的精神了解、把握,从对人的关注到管理有效性的追求。在这些过程中需要人们对管理涉及的其它学科的理论进行掌握,才能对管理学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在当代,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开始把一个组织或一个机构等看成是一个技术――社会――心理的多元系统,对管理已由单一学科的描述,进化为管理学、科学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导学、社会学、系统学、运筹学、文化学等等多学科的综合。所以美国的管理学者P・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所以,他说,管理是“艺术的艺术。因为它是智慧的组织者”。

在管理学研究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把管理理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研究管理的原理和原则的纯理论(又称领导理论);另一部分是管理艺术,这是在具体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千变万化的具体管理过程中运用技能的生动的艺术。两者研究的对象是同一个,即整体的、系统的、具体的社会管理现象,只是方法不同。一个把研究对象作为原则系统来表现,把管理看作是规律性起作用的领域,另一个则以案例(范例、个例)形式来表现,把管理看作是发挥创造性积极性的领域。其实,两部分反映的是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即以基础理论和实用理论的整体来构成管理理论。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便是那些已成定论的具有普遍性的管理理论,也不可能永远涵盖当代管理的实践;同时,由于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一下子便十分明晰地透彻地掌握管理这门科学的一切规律,也不可能制定出解决一切复杂问题或具体问题的万应对策。所以,管理又作为一门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性即实践的天地。人们的管理实践是难有止境的,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内涵也很难形成“公认”的定论。

什么是艺术管理

现在要谈到艺术管理。在掌握艺术管理的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是指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的手段及物质材料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们给艺术的概念,一般是给它这么一个概念。而管理者为了一定的目的,对艺术创造活动的生产全过程和艺术事业的总体发展所进行的管理就是艺术管理。艺术管理实际上就是协调和组织一个以上的群体,进行艺术生产,这种艺术生产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它主要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它有它的复杂性,所以艺术管理跟一般的企业和事业管理是不同的。

“艺术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宏观管理就是对艺术事业的总体发展的管理;微观管理主要是指艺术表演团体等的管理。艺术管理这个词一产生的时候,就是专门指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为什么艺术管理专门指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呢?电影及绘画等造型艺术当然都在艺术的范畴之内,但因为电影的制作较之舞台艺术更具商业性,所以人们在研究电影的制作与发行时,是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来对待的;而绘画等造型艺术,因为艺术创造中更多的个体性,就管理角度而言,往往是“无为而治”。因之,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主要呈现为协调和组织群体来进行艺术生产,靠任何一个单一的环节都不能完成整体的艺术创造,甚至舞台艺术产品的构成,还包括了观众的要素。在艺术领域中被人们普遍引用的“艺术管理”一词,实际上是专指舞台艺术生产的管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他门类艺术的管理开始不断地推动扩展艺术管理的新领域,使得现在的艺术管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首先,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是从后现代艺术开始延伸发展之后,应该说艺术成为一个扩展的概念。原先传统的艺术形态被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方法有了很大变化。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艺术,包括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行为艺术,实际上就是人的表演,但又不同于舞台的表演。它就是在生活中的特定情景中的表演,这样一些构成艺术的媒介和材料及呈现的新形态,扩展了艺术的概念。如此,我们现在看艺术的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观念:过去说什么是艺术,现在则问什么不是艺术。有的艺术家爬到树上去,在树上住十多天,他说这就是一种艺术。所以,现在人们要问什么不是艺术。艺术管理就要首先明确现在的艺术概念,才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作为可以进入市场流通的商品,可以被人们购买。绘画等艺术也主要通过商品的形式,被收藏或者被传播。这样绘画等艺术需要一些像画廊,包括拍卖等的中介,这些中介过程的复杂性,就构成了艺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管理形式。

凡是需要通过协调和组织来完成的艺术创作的过程都需要艺术管理,那个住到树上去的行为艺术也是有组织策划的。所以,新时代环境下的艺术管理不仅是艺术表演团体,其他艺术形态的管理有不少也呈现为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管理。我们要发现因艺术形态的变化而带来的艺术管理的拓展和特殊性,确立艺术管理的整体原则,这是艺术管理学的主旨。

当然传统的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现在仍然是艺术管理的重要领域。为了以明确的指向来论述艺术管理,我今天仍然以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为例来讲艺术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其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方面。宏观管理的主要目标应是为艺术生产创造正常发展的客观条件(即外部环境条件,如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一般来说,宏观管理主要是对艺术事业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以及实施其它间接的协调、控制等手段。艺术管理的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对具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包括演出)的有效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主要是从事微观管理。

当前,我国艺术管理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共同目标是,尽快确立艺术表演团体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地位。同时,宏观管理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形成主要以文艺方针指导和以实施完备的艺术经济政策等间接手段为主促进艺术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微观管理的目标是形成艺术表演团体依法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觉追求整体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良性机制。

(一) 宏观管理的基本思路

1、 在努力扶植办好代表国家和民族最高艺术水平的优秀表演团体和某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以及具有独特保留价值的艺术表演团体的同时,鼓励大力兴办民营艺术表演团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社会办团。

2、 制定实施完备的艺术经济政策――主要是对国有院团实行基本保障性补贴,包括演职员工资、设备购置、房屋修缮、重点剧目投入等专项费用。同时,对所有艺术表演团体实行政策性(项目性)补贴及奖励性资助。

3、 制定并颁布文艺法和完善、实施保护优秀艺术表演团体和作家的著作权法、版权法。要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健全立法。

这里要特别强调国家对重点院团的经济投入,是实现社会整体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弘扬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同时,从艺术本身发展规律来说,艺术的许多形态要通过市场成长,但却不是所有艺术都听任市场摆布,自生自灭。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学者都指出,对一部分传统文化等就有必要在市场之外创造某种适合其发展的公共环境。我们只有对那些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表演团体和坚持“二为”方向显著的艺术表演团体实行扶助的经济政策,才能使他们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与其它艺术表演团体处在平等的地位。

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谈,“艺术是与其它行业同样需要实际投资的产业”。慕尼黑伊福经济研究所对文化、艺术范畴创造经济价值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艺术不是消耗国家资金的部门,而是起重要作用的经济因素。美国约翰・耐斯比特、帕特里夏・阿伯丁所著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也曾指出:“艺术既是文化财富,同时又是经济资源。投资艺术将对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它有着乘数效应。”所以该书认为发展艺术行业也需要投入,即“艺术是与其它行业同样需要实际投资的产业。”(政府部门不应孤立地看待艺术表演团体的效益问题,要从精神价值和整体经济的角度去认识发挥其作用)

(二)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微观管理)的一般原理

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指管理者按照预定目标,对有从事艺术表演创造活动兴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艺术表演团体)中的人、财、物,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即对管理职能因素的实施,围绕艺术生产全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要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必须符合艺术表演团体管理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决不能以主观随意性为之。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即管理的一般原理(如系统整体性原理、要素有用性原理、动态相关性原理、时空变化性原理、信息传递性原理、控制反馈性原理、人的能动性原理、规律效应原理等)和一般原则(机构设置原则、激励原则等等),个性即它涉及到的艺术、经济等方面的个别的规律。只有把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科学化。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艺术性,主要是指管理要体现符合艺术生产规律的管理技巧。艺术表演团体从事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部门相比,虽有共同点:都要有生产者,都要有一个生产过程,都要出产品,并且在艺术产品主要以商品的形式流通方面也与物质产品有共同性;但是,艺术生产更多的并起关键作用的是一种精神生产过程,即艺术创造。演员要以体现剧作家思想感情、愿望、理想的剧作为基础,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体验渗透到艺术形象创造的全过程中,要将自己独特的创造个性和风格体现在产品中,这就决定了艺术产品的独创性、多样性特征及演员创造的自由性。艺术产品最终在舞台上主要是以演员的身体作为物质材料完成,所以马克思说,演员对于自己的企业主来讲,是生产工人,对观众来说,是艺术家,他从事的是一种生产,但“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因此,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主要对象――人,带有这样的特征: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身体进行艺术生产活动。这就决定了这种生产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如主演不能上场全团就要停演)。对这样一种艺术创造活动的管理,决定了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可以说,它是一切管理学中最富有创造性最讲求艺术性的一门专业科学。一位团长曾对我说,剧团管理应让演员的每根神经都兴奋起来,才能演得好。我想,确应如此。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应是每一个从事艺术管理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对艺术表演团体实行科学的管理,首先要科学地确定它的性质与任务。社会主义的艺术表演团体,是由艺术工作者组成的,以从事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为主体,用精神产品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它的方针任务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发挥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努力创作和演出好的剧目、节目,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艺术爱好及审美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贡献。除此以外,艺术表演团体还担负着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艺术,以及进行国际艺术交流等任务。简单地说,艺术表演团体的任务就是出人出戏,通过演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欣赏需求。

对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应该通过管理职能的实施,最充分地体现它的性质,很好地完成它担负的任务。但是,由于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国家对艺术表演团体统管的体制,实际上艺术表演团体难以充分体现它的性质,难以全面完成它的任务。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往往要求艺术表演团体服从政府管理部门的意志,影响和削弱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特别是在“左”的影响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简单地要求艺术表演团体直接为政治服务,艺术生产密切配合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把本来应是“绝对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更为广阔的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更为广阔的天地”的艺术生产领域扼制得失去生机。本来应是由艺术工作者组成的相对独立的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却成了动力行政化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团体。管理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国家手中,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国营艺术表演团体本应是指所有制形式的全民所有,却成了地地道道的“国家经营”。在经济上对艺术表演团体统包统管,没有了竞争和流动,更促成了艺术表演团体运行机制的僵滞。所以,确立艺术表演团体应具有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地位,确立艺术生产者作为以演出经营活动收入为主的、在契约规范下自由流动的艺术从业人员的地位,是实行艺术表演团体科学管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完善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的性质、地位才会得到真正的确认和科学的体现,从而使艺术管理在符合自身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管理是一种与有形的物质资源并存的无形的资源,用于开发管理资源的投资是一种投入少产出多的高效益投资,不仅在现代经济中如此,在艺术生产中也同样如此。只有通过科学的艺术管理,才能把院团中各种活态的和静态的生产力要素联结起来,使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强调艺术表演团体出剧(节)目、出人才和效益是对的,但产生剧(节)目、人才和效益的基础是管理。

(三) 艺术表演团体的特点

艺术表演团体有着不同于其它生产部门的特点,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只有符合它的特点和内在客观规律,才能行之有效。

1、从生产方式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有不可分割的综合性和集体性。例如戏剧是一种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仅靠某一艺术门类的创造是不够的,需要编剧、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等不同艺术专业的共同协作。戏剧以外的其它艺术形式,如音乐,即便是独奏,也要有它种乐器的协奏配合。舞台表演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排练和演出都要由群体的人来完成。在当代,离开了集体,任何个人都不能完成舞台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所以,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又是集体性的。认识这种生产的综合性和集体性,才能重视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和艺术素质的提高,才能重视形成全团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从而提高整体的舞台艺术质量。

2、从生产过程的范畴来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主体是精神领域的感情活动。但精神领域的创造是通过物质材料体现出来的,而艺术生产依靠的物质材料,除了财、物外,最重要的是表演人员的身体。表演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表演人员形象思维能力的高低和形体表现技巧的高低。因此,首先要为艺术人员精神领域的艺术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保证从内容到形式创造的独特性、自由性、多样性。同时,要为艺术生产寻求和提供必需的财、物等物质材料保证,并采取措施,严格进行演员表演技巧的训练。

3、从艺术产品属性来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产品,既是精神产品,同时又具有商品属性。社会主义表演团体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该按照艺术生产本身的规律去创造精神产品。但是,社会效益的实现,首先要有观众通过经济方式与演出见面,艺术产品得到观众的承认,票房是直接媒介。所以票房价值虽然不是衡量艺术产品精神价值的惟一尺度,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生产的一种效果。艺术表演团体要适应观众审美要求的变化,努力开拓演出市场,艺术产品要与市场、与观众紧密结合。

4、从艺术表演团体艺术产品的存在特征看,它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一经产出,即成为另一种区别于原材料存在形态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如茶杯、影碟机),而是依赖于演员的舞台表演而存在。演员一旦停止表演,便不复存在,这个产品就没有了,面对观众的表演存在着,产品就存在着。舞台艺术产品的生产,可以说在全过程中都必须具有创造性。舞台艺术产品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演员的艺术创造活动对外界如生活、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冲击干扰极为敏感。外来因素的冲击如较强烈时,即通过演员的思想波动而影响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演出质量。

5、从艺术表演团体艺术生产的开放性来看,艺术生产是开放性的,它的开放是面对观众的。排练可以是封闭的,但是真正的演出都是面对观众的,没有不面对观众的生产过程。产品的艺术质量很重要,有远见的团体管理者都把演出质量看作剧团的生命,这样他就重视从每一个生产的环节上提高质量。因为表演的开放性,演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树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6、艺术表演团体进行艺术生产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很大,这样来看,就要重视演员的后顾之忧。有时候上午演出,有时候晚上演出,节假日还要演出,有时一天要演几场。这就需要对演员的生活给予照顾,对他们的辛苦予以理解,尽量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7、从艺术表演团体人员构成的成份来看,艺术表演团体是艺术家占比例很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每个方面都有专长,或者是表演、导演、编剧、音乐、作曲,或者是舞美专长。但是,他们在艺术方面虽然有专长,而整体的文化基础又不是很全面。这样,就要注意提高他们全面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艺术表演团体的人员,因为他是艺术家,把艺术追求看得高于一切,他们愿意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富有个性。他们不会原谅一些对管理漫不经心的管理者。这也是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复杂之处。

8、艺术表演团体在社会上、观众中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本团体主要演员的艺术水平和叫得响的剧(节)目;因此,要重视打得出去的拳头产品的创作,重视积累保留剧目,如像北京人艺、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那样。除此以外,我们应该看到,主要演员是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活动和艺术创造的中心,是剧团艺术生产的主体。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应造就自己的尖子演员。造就,既指培养和使用,也指宣传等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演员知名度的其它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调动和发挥主要演员积极性、创造性,处理好主要演员同艺术表演团体的关系,也是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9、从艺术表演团体生产岗位的劳动量来看,艺术人员的劳动量存在着突出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一台戏的主演和一般演员之间,付出的劳动量有时相差几倍甚至更多;另外,有的演员在一台戏中担任主角,在另一台戏中又可能担任劳动量较少的配角。从演员之间劳动量的突出差异性和一个演员在演出中劳动量的不确定性看,这都不像从事物质生产的职工那样在同类劳动岗位上付出的劳动量差别不大。同时,扮演同一角色的演员,也因艺术造诣的差异,形成艺术创造质量上的高下之分。从按劳取酬的角度着眼,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表演人才成才早,青年时期是舞台艺术创造的高峰期,他们的工资报酬等应同成才早和艺术高峰期短的特点相符合。在艺术表演团体,更应重视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并注意合理安排使用全团人力。

(四)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主要内容

1、人才管理。人才是艺术表演团体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是体现艺术水平的重要保证。人才问题,关系到艺术表演团体的存亡盛衰。对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系统实现创造最佳效益的整体控制,是现代管理的实质内容。对人才的培养、发现、使用、爱护是管理者第一位的责任。艺术表演团体各类专业人才集中,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客观物质环境与主观心理环境。前者包括尽一切力量和可能解决他们生活、学习、排练,演出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后者包括对他们的信任、友谊、使用、关心、爱护等等。艺术生产更多的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艺术人才的感情因素对其发挥艺术创造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要特别重视创造人才需要的主观心理环境。人才资源的管理是多层次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多种可行的方式,形成人才竞争、人才流动的环境、充满机会的环境、激发创造力的环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管理的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开发,要把人才管理的重点放到激发人的潜能上。

应强调一点,艺术表演团体人才的开发、使用,除各类艺术专业人才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经营管理人才。随着艺术表演团体成为独立的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选用和培养一大批懂得艺术生产规律、懂得经营管理的艺术管理专家,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把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潜力和人才潜力转化为舞台演出的整体优势,从而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艺术经营管理人才往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剧目管理。艺术表演团体在社会上、观众中影响力的大小,除了主要演员的艺术水平外,还取决于叫得响的剧(节)目。艺术表演团体要按照艺术生产的规律创造精神产品。剧(节)目只有被观众接受后,才能产生连动效应。否则,再有思想意义的剧(节)目,观众不理睬,只完成了制作过程而没有完成艺术生产全过程,有什么效益可言?在当今艺术的多元化和观众选择的多样化面前,艺术表演团体选择上演剧(节)目时,首先要把思想、艺术因素与文化市场的制约结合起来考虑。这里关键是要寻求思想、艺术价值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另外,剧(节)目的创作题材领域应当是广阔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继承传统,又可进行多种形式的现代艺术探索。但具体到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做到这些又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宗旨任务,从本院、团的艺术力量、资财能力的实际出发,创作演出独具特色的适应某一层次观众的剧(节)目,雅俗共赏的作品不是没有,但有一种情况似应引起思考:按照适应多种层次观众的要求去选择上演的剧(节)目,演出时往往是哪一个层次的观众都不欢迎。当然,无论适应何种观众层次,剧(节)目在保证艺术质量上的要求是共同的。艺术质量是艺术表演团体的生命,要从创作、排练、演出的每一个环节落实提高艺术质量的措施。粗制滥造是在断送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发展前程。

一个艺术表演团体,要有一种艺术风格,这应该是艺术表演团体通过上演剧(节)目努力实现的艺术追求。要把艺术表演团体办好,就必须把剧(节)目的开发战略作为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来抓。打得响的剧(节)目不仅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还是使艺术表演团体产生强大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

3、演出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经营成败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一点是能否与观众建立最密切的联系及根据观众的欣赏需求作出灵敏的反应。这除了靠剧(节)目的适销对路,还要靠演出市场的开拓。演出管理不再是单纯的联系剧场,坐等观众买票的时代已经过去。想方设法主动争取和扩大观众群,已成为演出管理更主要的工作内容。多年来,在统包统管的体制下,“推销”二字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思维之中,精神产品的圣洁也使我们羞于说“推销”二字。今天是认真思考艺术市场学的内容并付诸演出管理实践的时候了。一台演出从排练之初,就应通过可能的方式进行宣传,利用各种方式组织观众,例如除网络售票外,对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社会团体、村镇上门售票,联系包场,或采用电话、邮寄、委托代售机构预售以及优惠售票等方式,或通过扩大社会联系,如建立经济文化联合体、组织票友协会等手段,开拓演出市场。

各级艺术表演团体都应重视选任和培养演出管理专门人才。他们除担负剧(节)目的演出推销外,还应从观众调查和剧(节)目售票记录入手,分析研究观众的成份、文化、年龄、职业结构及欣赏需求,对上演剧(节)目的反映等,从而为本院、团选择上演剧(节)目及调整演出计划提供决策参考。

4、劳动管理。目前不少艺术表演团体存在人浮于事、纪律松弛、艺术生产效益低的问题,这些都是管理水平低的集中表现。所以,加强劳动管理是建立正常艺术生产秩序的关键。要通过劳动优化组合,院、团内演出团体与非演出实体人员分离及聘任合同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以及健全的规章制度,但核心是实行责任制,进一步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秩序。

加强劳动管理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加强劳动管理,仅靠强调无条件遵守劳动纪律是不行的,要同思想政治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和改革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结合起来。第二,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显然不能用一般劳动管理的手段、方法来管理。管理条例的制定,要注意与其创造性劳动的特点相适应。第三,传统管理是以“事”或“物”为中心的,而现代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的。没有演职员的支持配合,任何严格的管理都难以奏效。要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健全院、团长负责制的体制下,通过演职员代表会议等有效方式,使演职员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变消极的被管理者为自觉主动的管理者。

5、财务管理。首先是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的使用。艺术产品要通过商品的形式来流通,因此在排练制作及演出中必须贯彻“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严格艺术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核算,使资金使用合理并产生最大效益。其次,除国家经费补贴的收入外,要根据本院、团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开辟演出收入以外的多种经费来源渠道。

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系统,在实践中应考虑管理的整体性,使以上几个方面的管理协调发展,但不是平面推进,没有重点。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某一时期有所侧重。我要强调,管理中三个核心问题一定要把握好。第一,任何一个团体,必须要有规章制度。第二,就是物质利益原则,要体现物质利益原则。第三,就是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三者是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行的保证。而物质利益原则是激励人们工作的最根本的原则,如果不能很好地体现物质利益原则,这将逐渐演变成为管理中的大问题。同时,物质利益原则也是对人的基本的劳动的尊重。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组织全体成员团结协作的基础。

加强管理,要解决好与改革之间的关系。艺术表演团体的经营管理是直接谋取艺术活动效益的社会实践,改革是为经营管理开辟道路、创造条件的社会实践,改革与管理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变革与稳定之间的矛盾。体制改革与管理机制的完善如同一只鸟的两翼,任何一翼不能扬起,艺术表演团体都不能起飞。企望“改革一抓就灵”,或在不改革体制的情况下去抓管理,都不可能长远解决问题。

艺术表演团体院、团长(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

院、团长能否体现出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实现艺术管理有效性的基础。

现在我们来探讨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管理者的素质是他的素养、品质、思想、作风和管理能力的总称。主要包括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先天素质,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个性,或者形成的特性,对于外界刺激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艺术表演团体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政治思想素质。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第二,能够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第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正确的敢于坚持,对于错误的敢于批评。第四,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第五,作风民主,密切联系群众。除了政治思想素质,管理者还应具备的品德素质:第一是实干。第二是无私。第三是容忍。第四是勇于承担责任。第五是政治思想过硬。第六就是热情、真诚。第七是坚韧、进取、忍耐。第八就是公正。第九是谦虚。第十,是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

作为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者,还必须具备各种能力。

第一,是经营决策的能力。善于决策的院、团长,通常都是把日常纷繁的行政性的事务,纳入健全的规章制度的范围去解决。这样就把决策的注意力,放在关系到院团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和决策的有效性上。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往往是不做许多决策的,也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决策上。很多决策是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过程中,有时候有很多决策自然就形成了。但是在两种情况之下,必须要慎重而又及时地决策:第一种就是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时。你管理这个团体,面临生存发展困境的时候,你再不拿主意,什么时候拿主意呢?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有决策,要有摆脱困境、走出困境的决策,这个是很重要的。第二种就是面临可能的、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你必须要决策,就是抓住机遇。你感到这个团体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必须要做出决策。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决策过程中,要有民主、程序决策的能力。这个决策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你要符合实际,必须是听取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没有完全出自一个人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都是符合实际,都是集思广益,积极采纳各种利益群体的人的意见基础上的决断。将这些集合之后,才能拿出一个适度的决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集思广益的能力。另外,就是在有效决策的实施过程中,面临风险和反对时,绝不妥协和半途而废。你的决策出来之后,要得到实施和贯彻,半途而废是不行的。任何的决策都可能是利益调整的过程,都是要涉及到利益的,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也有。说反对,不是再听一听,再等一等,就是再改一改,这样就把你正确的决策,改得支离破碎,最后一事无成,避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较少的时间,以最佳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要力求高效率和彻底地解决实际问题。即便是一些不大的问题,也不要推来推去的。有些简单的,可以一次性解决的,就不要进行两次。当然,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事无巨细都要包揽,这里边有一个授权的原则。另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从善于实践表现出来。我们看几乎每一部管理学的书,主要是近20年以来管理学的书,基本上都谈实践的问题,就是管理者怎么做都得有实践,这个“实践”非常重要!

第三,是艺术知觉的能力。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艺术知觉的能力问题。作为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长,在剧目的选择和剧目的评价上,必须具有强烈的艺术知觉。一个剧本拿到手中,要凭借敏锐的艺术知觉能力感知和判断。对剧本或剧目的艺术水平和质量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艺术知觉的能力,是做好一个院、团长最重要的前提表现。一个制片人看到一个好剧本,有市场潜力的,他却看着不行,这个就是要误己误事的。艺术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感觉相互联系和综合活动的结果。而且这个感觉,又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所以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地方,还应该强调一点,虽然说院、团长的艺术知觉能力高低是建立在个人艺术爱好和兴趣上面,而同时,作为一个团体管理者的时候,这种艺术知觉,或者是对业务主体的判断,还要更多地建立在这个团体的实际生产需要方面,个人兴趣和团体的需要两者是结合的。比方说院、团长,可以对一个剧目有个人的看法,但是作为院、团长,你的这种评判,也要从团体本身的职能,或者团体本身的演出,或市场上去判断。要结合起来,不能以个人的审美喜好,代替团体的上演剧目选择。所以,艺术表演团体建立艺术生产的民主决策机制是重要的。

第四,是组织指挥和协调的能力。就是按照效益原则,把人、财、物和艺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协调。使这个单位所有的部门都要在整体的目标下生产、组织活动,能够非常和谐,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能实现最佳的管理绩效了。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就是尽可能地使这个团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能够预见性地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个团体里面,作为管理者,要能够尽早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这个团体经常保持活力。

第五,是用人的能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管理知识,都是无限的,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精通每一个专业,这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在一个需要管理的团体里面,管理者就专业方面,往往不是这个团体里面最突出,最优秀的。何况管理学有一个定义,或者是一个原则,就是在任何团体里面,都有比最高的管理者优秀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这么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人才价值的发现和人才能力的发挥是一个管理者成败的关键。所以,优秀的管理者不在于自己是不是一个精通所有专业的内行,而在于能使组织的人员作用发挥得更大。

第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靠一些规章制度,或者是行政的力量所做不到的,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沟通协调能够做好。

第七,是公关的能力。公关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管理学家认为,一个团体的绩效,它的效能、效益,这个公共关系的作用能够占到30%,实际上公共关系价值的发挥也可能更大。在某些时候,可能起到一个非常巨大的、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一般地来说,还是团体本身,它的自身能力的发挥是主要的,但是公共关系的能力,作为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生产,特别是艺术表演团体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和封闭的,所以只要跟社会发生联系的管理,都有公共关系,这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管理需要创造性,需要管理者创新的能力。“创新”实际上就是能够发现资源,同时把这些资源调动和组织起来产生效能。比方说,我们看到路边有一块石头,一般的人可能把它看成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用处。但同样是这块石头,一个内行的专家却能发现,它原来是一块玉石。他为什么能发现呢?他有这个眼光。所以管理者,也需要有一种眼光,如果没有眼光的话,就会把玉石等同于普通的石头而忽视了它的价值,也就是忽视了人才的价值。所以管理者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和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就是能够发现资源的价值。这种价值从管理上来讲,主要是指经济价值。发现它的价值,并且把这种价值组合起来,产生你想达到的那种目标,那种效果,那你就是有创新的能力了。创新的前提是发现,你要是发现不了资源的价值,怎么创新啊?管理就在于创新,真正创新的能力在于发现,发现之后,把那些资源怎么调动和组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文化产业”的灵魂就是“创意”。有一位日本学者说,文化产业就是把“文化”做成品牌,并把它推销出去。这话说得很好。

现代艺术管理的核心就在“创意”,而且随着艺术概念的延伸,带来艺术管理的延伸。很多艺术管理的范畴或者是领域,都需要有一种“创新”和“发现”的眼光去审视。还需要“发现”之后把各种元素有机的组合,成为品牌,或者说达不到品牌的话,成为一种有效益的生产过程。这样之后,管理就有效了。一个社会组织,不仅是艺术表演团体,任何团体的管理,有效性目标的确定都非常重要。有一句话讲“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但只做可能的。”即说明了做事情要追求有效性。

我们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管理,有一个思考方法的问题。管理是动态的,不是僵化的。对管理的认识,管理本身的实践都是动态的,都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因为管理不是按照书上来照搬照做的,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社会实践,这种认识对研究管理和管理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教科书和任何管理的课,都不可能讲清楚管理,管理只有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够成为我们自己的创造,才能形成管理的成功个案和范例。

篇2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江南名城——芜湖,学校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历史悠久、学科齐全,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2013年被教育部与安徽省政府确立为“省部共建”重点大学。

学校办学性质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分为两个校区,赭山校区和花津校区。赭山校区校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花津校区校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2015年安徽省考生报考我校工艺美术(培养侧重徽派艺术应用)、摄影、播音与主持艺术I(培养侧重专业播音与主持)、播音与主持艺术II(培养侧重空乘与礼仪)、舞蹈表演I(培养侧重专业舞蹈)、舞蹈表演II(培养侧重体育舞蹈、健美操)等6个专业需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测试。各专业及其招生、考试和培养等情况如下:

一、专业介绍

(一)工艺美术(培养侧重徽派艺术应用):本专业于2012年招收首届本科生,是以学习、研究和掌握徽州传统雕刻工艺技艺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专业。我校地处徽州文化腹地,美术学院不仅有着较为齐全的专业设置,同时还拥有一批研究方向明确、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工艺美术专业是依托学院设计学、美术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办学,培养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从事徽派工艺美术设计与研发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除开设艺术史论、绘画、艺术设计等基础课程外,还开设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徽派传统工艺图形设计与应用、徽派传统工艺的保护及研发等专业课程。

(二)摄影: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想、敬业精神与健康心理,拥有摄影专业所具有的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摄影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摄影学科创作与研究能力,能够在广告公司、文化宣传部门、有关事业单位,从事摄影、影视制作、计算机平面设计、广告策划与制作、文化宣传、社会教育、商业摄影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影视剧制作中心、广告公司、音像出版社、报刊杂志社、新闻出版单位、平面设计形象设计公司、摄影艺术中心及其它有关单位。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I(培养侧重专业播音与主持):培养具备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基础和扎实系统的中国播音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播音与主持实践能力,擅长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传播媒体中各类节目和大型综艺晚会的播音与主持工作,也能够胜任文化传播机构和相关部门宣传、公关工作的综合应用型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II(培养侧重空乘与礼仪):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团结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乘、地勤等领域的高级服务管理人才。

(五)舞蹈表演I(培养侧重专业舞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全面系统地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舞蹈表演能力,能够在专业文艺团体,高、中等院校或相关机构从事舞蹈专业表演、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导、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作品鉴赏、剧目排练等。

(六)舞蹈表演II(培养侧重体育舞蹈、健美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系统地掌握舞蹈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从事表演、创编、组织、经营与管理的能力,为适应体育艺术表演市场和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开设体育艺术表演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包括音乐理论、艺术概论、中外音乐欣赏、体育舞蹈、健身健美操、啦啦操、竞技健美操、流行舞蹈、艺术体操、芭蕾基本训练、健身健美等40余门课程。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级大、中、小学校、艺术类专业学校、专业表演团体、健身俱乐部等。

二、招生计划

工艺美术:30人;摄影:30人;播音与主持艺术I:35人;播音与主持艺术II:150人;舞蹈表演I:20人;舞蹈表演II:60人。

上述专业招生计划,均为暂定计划。最终计划根据生源情况作适当调整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以审批后的计划数为准。

三、专业课考试报名

(一)报名条件

已在安徽省参加普通高考艺术类报名。其中,下述专业还需:

1、工艺美术专业须参加省美术类专业统考且取得合格成绩。

2、播音与主持艺术I(培养侧重专业播音与主持):

(1)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气质优良;

(2)声带状况良好,发音器官无疾病;

(3)无色盲,无夜盲;屈光不正者,任何一眼矫正到5.0,其度数均不得大于500度。

3、播音与主持艺术II(培养侧重空乘与礼仪):

(1)男生身高172cm~185cm,女生身高162cm~173cm,无色盲、无色弱,牙齿完整、整齐、无缺失。该项目要求的身体条件以地方招生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普通高校招生体检结果为准。

(2)五官端正、身材匀称、身体裸露部位无明显疤痕;

(3)年龄不超过二十周岁(1995年1月1日以后出生)。

(二)报名时间、地点安排

学院 招生专业 报名时间及地点 美术学院 工艺美术 2015.03.02~10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美术学院 传媒学院 摄影 2015.03.01~05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传媒学院5楼502室 播音与主持艺术I 2015.03.02~03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圆形报告厅一楼 播音与主持艺术II 2015.03.11~12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圆形报告厅一楼 音乐学院 舞蹈表演I 2015.03.04~05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音乐学院 体育学院 舞蹈表演II 2015.03.04~05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北侧体育馆(三)报名办法:一律面报,报名时须提供下列材料:

1、普通高考报名号或身份证号(务必准确);

2、缴纳报名考试费;

3、舞蹈表演II考生报名需要现场提交考试用音乐(以MP3格式存储在U盘上)。

四、专业课考试

(一)工艺美术专业考试

1、考试科目:设计(100分)、徽雕白描(100分)

2、考试时间:2015年3月15日,各科目时间安排如下,

《设计》:上午8:30~11:30;

《徽雕白描》:下午1:30~4:30。

3、考试地点: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详见准考证。

4、报考我校工艺美术专业的考生须于2015年3月14日到我校花津校区美术学院报到,领取准考证及考场安排表。考生自带画具器皿。

(二)摄影专业考试

1、考试科目为:《设计》(100分,占总分的60%)、《速写》(100分,占总分的40%)。

《设计》、《速写》两门课以中学现行美术教材内容为主要考试范围。

2、考试时间:2015年3月8日,各科目时间安排如下,

《设计》:上午8:30-11:30;

《速写》:下午2:30-3:30。

3、考试地点: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详见准考证。

4、报考我校摄影专业的考生须于2015年3月7日到我校花津校区教学楼1号楼大厅报到,领取准考证及考场安排表。考生自带画具器皿。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I(培养侧重专业播音与主持)

1、专业考试分初试和复试,通过初试的考生方可参加复试。考试内容:

初试(100分):(1)面测身体自然条件;(2)朗读自备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寓言、小说等体裁任选一项,2分钟);(3)播读指定新闻稿件

注:初试成绩合格方可参加复试,初试成绩不计入最终专业成绩。

复试(考试过程录像,考生不允许化妆,100分):(1)上镜形象状态考察;(2)播读指定稿件;(3)即兴评述(依据所播读稿件,不超过2分钟);(4)自备模拟主持(新闻节目、体育节目、娱乐节目、少儿节目等,不超过2分钟)

2、考试时间:初试2015年3月5-6日,复试2015年3月7~8日,详见准考证。

3、考试地点: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详见准考证。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II(培养侧重空乘与礼仪)

1、考试内容:

初试:形象考核、风度考核。初试合格,方可参加复试。

复试(600分): 形象风度、语言表达(指定稿件朗读)、动作反应、才艺展示(1分钟)

2、考试时间:2015年3月14日开始,详见准考证。

3、考试地点: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详见准考证。

(五)舞蹈表演I(培养侧重专业舞蹈)

1、考试内容:

(1)基本素质测试(包括形体展示、规定技术动作、自选技术技巧展示,45分);

(2)舞蹈剧目展示(舞蹈剧目种类不限,时间3分钟内,30分)

(3)动作模仿,满分10分。

(4)舞蹈即兴创编(现场抽题,根据音乐要求即兴创编,10分)

(5)节奏测试(5分)。

考试服装要求:女生穿舞蹈袜、连体服、舞蹈鞋,男生穿舞蹈衣、舞蹈裤、舞蹈鞋,自备舞蹈作品音乐和表演服装

2、考试时间:2015年3月7日开始,详见准考证。

3、考试地点: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音乐学院

(六)舞蹈表演II(培养侧重体育舞蹈、健美操)(考试内容及要求详见本校本科招生信息网)

1、考试科目:1、形体气质(25分);2、专项身体素质(15分);3、专项技术(60分)(任选健美操专项或体育舞蹈专项)。

2、考试时间:2015年3月7日开始,详见准考证。

3、考试地点: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北侧体育馆。

五、文化课考试

均须参加安徽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六、录取原则:

(一)工艺美术

文化成绩达线,专业成绩合格,按专业成绩择优录取。

(二)摄影

文化成绩达线,专业成绩合格,按专业成绩择优录取。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I

文化成绩达线,专业成绩合格,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综合成绩计算方法:文化成绩/文化总分*专业总分*40%+专业成绩*60%。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II

身体条件符合报名要求(学校正式录取时以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提供的“安徽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体格检查表”所载信息为依据确认是否符合要求),文化成绩达线,专业成绩合格,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综合成绩计算方法:文化成绩/文化总分*专业总分*30%+专业成绩*70%。

(五)舞蹈表演I

文化成绩达线,专业成绩合格,按专业成绩择优录取。

(六)舞蹈表演II

文化成绩达线,专业成绩合格,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综合成绩计算方法:文化成绩/文化总分*专业总分*30%+专业成绩*70%

七、学费

播音与主持艺术II(培养侧重空乘与礼仪):12000元/生·学年,其他专业:7000元/生·学年。

八、毕业证书

学生毕业,核发安徽师范大学普通本科学历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艺术学学士学位。

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I、播音与主持艺术II均核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证书,播音与主持艺术II同时颁发空乘与礼仪培养证明。舞蹈表演I、舞蹈表演II均核发舞蹈表演专业毕业证书。工艺美术同时颁发徽派艺术应用培养证明。

九、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校招生办0553-5910161;美术学院5910565,音乐学院3869376,传媒学院5910916,体育学院5910709。

电子邮箱:asdzsb@163.com

信息网址:zsxx.ahnu.edu.cn

篇3

关键词:音乐;表演艺术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抒发感情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音乐通过其超强的情感传达,在带给人们精神慰籍的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性情感。因此,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极为重要,以情感人是音乐表演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表演者在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通过想象与联想,传达给观众最真切的情感,从而使表演获得成功,展现出音乐作品。

一、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

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且诉诸听觉的艺术。音乐不像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那样,能够直接提供空问性并且在时间中凝固不变,它在时间中展开并完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同时,声音对应于主体的听觉器官,人们对音乐的把握主要是靠听觉来完成的。所以,音乐又称听觉艺术。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声音的非造型、非语义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是一种抽象的非描写的艺术。音乐不能够描绘、造型、叙事和写景,不能够提供空间的视觉形象,也不能说明思想与概念,生活中大量的视觉形象也难以用声音再现。但是,音乐却擅长表现人的情感、情绪的状态及运动过程。因此音乐主情而不主形,是情感的艺术。

受表现媒介的制约,音乐表现的情感往往是微妙、复杂而宽泛的,甚至只是某种抽象的情绪本身。音乐形象是欣赏者心灵建构的高度自由的表象,带有极大的抽象性、不确定性。构成音乐组织的声音,不是自然界中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概括的有组织的乐音,是人类的直接创造物。包括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等,统称为“音乐语言”。音乐家就是利用它们,创造无限丰富而又有感染力的情景氛围,传达某种情感的。

二、音乐表演中的情感与理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习惯于把音乐与感情画符号,这当然没有错,音乐表演是需要极大的情感投入的,演奏家对于作品产生感情共鸣也是绝对必要的,演奏家们探求音乐表演中的“投情”已有几百年的时间了,直到今天,音乐表演中投入热烈的感情仍是必需的,但在音乐演奏过程中,表演者始终不能失去“自我”,需要保有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和评论者的地位,这是作为一个表演者必需要明白的道理。如果一个演唱者,他在演唱时太过投入于作品内容,从而造成声音的失控,气息不足,当然观众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感情成分是够了,但是作品却缺乏了完整性。一位小提琴演奏者,在表演某部作品时,其中包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但凡演奏过这部作品的演奏家,他们对此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了解作品内容,也投入了很多感情,但是没有一个像看过这部作品的观众们热泪盈眶,他们都有理性的一面在控制着,如果他们也失声痛哭,那么,他们的运弓会失控,音色会受到影响,情绪再不能得到控制,演出将怎么继续下去,观众们还欣赏什么。

同样,演奏者如果太注重理性,观众看到就是一具没有血肉的躯壳,机械化的,还不如作品的原谱,人们看到乐谱的时候,还能顺着强弱记号和各种表情术语来想象,而理性化的演奏却什么也感觉不到。可见音乐表演的感性与理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三、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是情感传达的基石

音乐表演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其中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所谓内涵是指内在的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是音乐表演的基础。在音乐表演中,演员一定要有客观的认识和基本的忠实。只有对作品深入细致地分析,才可能真正进入表演的创作过程,从而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对音乐作品理解肤浅不能投之以深情,或者进行歪曲原作的情感表现,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握乐曲情感的基调,同时也要细致地体会乐曲情感的发展逻辑和色彩变化,将情感的表现真正建立在充分理解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之上。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再运用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方法,真切、生动地把音乐的情感传达给听众。

情感性是一切艺术给人以美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有情与无情,情浓于情寡,常常决定着一部艺术作品的兴衰成败。舞蹈作为以抒情性为内在本质属性的艺术品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它的体现形式主要是情绪感染的直接性和情绪感染的强烈性。

四、不同音乐表演形式中的情感传达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音乐表演实践,笔者明白了不只是为了展现和打动自己,更重要的是把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能够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或听众,从而给他们带来一种审美体验。但是不同的音乐形式由于情感的表现方式不同,所呈现的特点和听众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其实,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表演和作曲一样,都是创造性地行为。因为只有通过它,才能使作品感性地呈现,才能使同一作品呈现为形态各异的美。音乐如同其他艺术形态一样,通过音符、节奏、织体等表现手段,表达人的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音乐以其乐音的运动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表现作曲家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如果从乐曲中抽掉感情内容,乐曲就会沦为毫无意义的零碎的音响。而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不仅仅需要把谱面上应有的东西表达出来,还应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作曲家的个性、创作时的心理、演奏者的生活阅历等)进行创造性的表演。表演者在表演音乐表演就不仅仅是一种再现的艺术,更重要的应该是将音乐赋予创造性,以丰富音乐的内涵,并赋予音乐新的生命,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创造力,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理解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音乐体验。因此,音乐就随着不同表演者不同的创造性而具有不同的姿态,而这些也恰恰构成了音乐的多样性,也体现出了演奏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创造性在音乐中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过程中,应该完全进入该作品的情绪、内容,才能比较充分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本意。

五、音乐表演的三层境界

音乐表演艺术拥有三层境界,首先是直觉。直觉对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是否拥有直觉是能否进行创作的先决条件。对直觉,我们一般的解释是;人类感知世界的能力和方式。由此看来直觉是人人都有的。而在艺术家那里,这种直觉方式则发展为一种艺术语言的直觉,也可以说是艺术的直觉。

1.境界之一――直觉

艺术直觉包涵着深刻的内在心理因素,直觉是一种最基本的理性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和深刻的心理体验过程。直觉绝非单纯的感知,而是与情感的想象、感知交融在一起的多种心理 功能的综合体。

所以,在音乐表演艺术中,音乐家的艺术直觉,在其对客观世界的感悟中、在对艺术形式的把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使音乐家不断发现、不断启发自己的艺术思维,不断地提高音乐的艺术创造能力。直觉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生命线,任何一个伟人的音乐家无不凭借着他的独特而又非同寻常的艺术直觉而驰骋于音乐的神圣舞台。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大师门德尔松,用激情和灵感催生出了不朽的传世名作《森林交响曲》,那阵阵林涛,那隐伏于林海万山丛中的无穷故事,被大师用音乐诠释得精妙绝伦。

“音乐神童”莫扎特4岁会作曲,6岁开演奏会,天赋的音乐艺术直觉造就了他如此之多的伟大作品。在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个曲子《求爱神给我安慰》中,看似简单的一个乐曲,并没有大喜大悲的华丽却表现了人性的本质,而且主要通过悟性和直觉来实现,并无依据任何心理分析。所以我们在感受莫扎特的声乐作品时,要是真正领悟到了,就能感受到蕴藏在心底的一种力量,那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他对乐曲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是与生俱有的,而且他将此天赋与他那半来自学习、半来自直觉的万无一失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在歌剧中不仅表现出迄今仍无人可及的戏剧感,而且还透过与当时几位最伟大声乐家的接触而扩展了歌唱艺术的天地。由于具有极强的敏锐度与能以超然物外的态度洞察人生,他所塑造的舞台人物可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同类人物媲美。

2.境界之二――兴趣

在充分感受直觉对于音乐表演的重要性后,我们必须关注的便是第,个层次――兴趣。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

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某种实际行动。我们在生活中,通过对生活的体会,必然会对某些东西产生喜爱或者厌恶,一个人对艺术的某个特点的喜爱正是形成他自己风格的要素,所以兴趣对于音乐艺术表演尤为重要。音乐家肖邦对波兰音乐和文化的浓烈兴趣,在肖邦的后半辈子的作品中显示出重大作用,他为我们谱写了如此优美的旋律,让我们到现在还回味无穷。

在音乐艺术表演中,不仅需要掌握技巧,更重要的是把握艺术的精神内涵,因此,兴趣在音乐表演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我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是我们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

一般来说,兴趣就越广泛知识面越宽,所以,我们需要博览群书或常去音乐厅、学术报告厅等,多受熏陶,培养对各方面知识的浓郁兴趣。因此,人的兴趣不仅在学习、生活中发生发展起来,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3.境界之三――风格

因为有了兴趣,音乐表演艺术才能表现得更加丰富,才能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所以,解决了兴趣以后,值得我们长远考虑的便是音乐表演艺术的第三层境界――风格。

当我们在欣赏音乐表演艺术时,往往会觉得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不同钢琴大师的表演让我们感觉有的柔和优美,有的雄浑有力。不同指挥家的指挥,有的质朴热情,有的温柔亲切。声乐表演、舞蹈表演也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民族特色,这些都体现了艺术的不同风格。

任何一位伟大的演奏家其演奏技艺与风格都会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这一点上梅纽因大师也不例外。总的看来,他属于世纪交替间,演奏观念和风格逐渐变浅时期的演奏大师。从他的早期演奏上来看,其风格明显受到克莱斯勒和埃奈斯库的影响。尤其是埃奈斯库作为梅纽因的老师,他将自己赋了音乐以丰富的表情和甜美意境的特点尽数传给了这位非常善于学习别人特点的学生。

此外梅纽因在一段时期内也十分推祟海菲茨的演奏,当时梅纽因为了能像海菲茨那样精确而科学地掌握技术,曾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导致了他在一个时期的演奏中,同样揉进了华丽和令人惊叹的炫技效果。然而梅纽因最终并没有成为炫技型的演奏家,而是在汇集了百家之长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深邃的逻辑性和细腻的音乐性为特点的演奏风格。梅纽因接受的是典型的法比学派教育,帕辛格曾经是伊萨依的学生,而埃奈斯库则是马而西克的学生他们两人是法比小提琴学派的主要传人,梅纽因从他们的身上全面地掌握了法比学派的精华,后来又在自己的演奏实践中将这种精华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六、结束语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以生命的创造性的行为,其本质意义就是如何真实地再现原作,如何使音乐作品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如何把握好“二度创作”,如何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表演是技术与表现力完美的结合,是音乐表演获得其独特品格的基础和保证;而如何通过自己的表演把音乐的美传达给观众,如何使听众在音乐的熏陶下洗涤心灵,如何使人们因为有了音乐而感到充实快乐,是音乐工作者毕生的事业和追求。综上所述,在音乐表演艺术中,直觉是一个前提,拥有了好的天赋与直觉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首要条件,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值得我们关注并需要我们去解决。在探索音乐表演艺术时,我们对风格需要进行横向纵向的研究,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长远考虑的话题,这三层境界在音乐艺术表演中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译,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书号

[2]张前,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4):3-10

[3]施敏,论声乐教学中二度创作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4]高鲁生,歌唱家与二度创作刍议,音乐世界,1992,(08)

篇4

关键词:主要表演者;范围

中图分类号:D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一、“主要表演者”概述

(一)“主要表演者”的由来

我国陆续缔结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如《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的国际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与录音制品条约》、《视听表演》。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就必然要对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进行修改,其中的表演者权自然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革。

视听作品是2012年《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中新增的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类型,是指“固定在一定介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技术设备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的作品”。现行的著作权法中也没有出现“主要表演者”这个概念。“主要表演者”概念伴随着视听作品的出现而产生,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视听作品不同于其他类型作品的特性,而可能出现的演出者人数众多,受邻接权保护的范围界定问题。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国家版权局公布的《修改草案》第二稿第36条规定了视听作品中主要表演者享有署名权和他人使用该视听作品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第三稿第37条也规定了视听作品的主要表演者享有署名权和经济性权利(包括分享收益的权利、与制片者约定财产权及利益分享)。《修改草案》二、三稿在规定视听作品的表演者时,均使用了“主要表演者”这个对很多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本文仅对视听作品中“主要表演者”的界定问题进行研究。

(二)视听作品“主要表演者”范围界定的必要性

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来的看,缺乏统一、一致的概念界定标准,不利于未来法律的适用。尽管《修改草案》第二、三稿中对主要表演者权利内容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规定了视听作品的“主要表演者”才能够享有相应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也就是说,将来修改完毕的著作权法如沿用“主要表演者”这种概念表述,那么视听作品中的表演者如希望获得相应的权利就要首先解决何为“主要表演者”。但问题在于,在《修改草案》第二、三稿中并没有对“主要表演者”的定义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预想的是该定义的模糊将直接导致法律适用和司法审判的无所适从。

实际生活中表演形式多样,很多艺术形式中主次表演者的判断标准难以“一刀切”,无法给出统一的标准,需要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视情况而定。例如,实践中许多艺术表演形式从其自身称呼上就已经可以体现出“主、次”之分,如相声表演中的“捧哏和逗哏”。甚至有些表演形式就必须要求是有主有次,以“双簧”表演为例,该表演一般为两名演员,其中一名负责坐在台以丑角的形象及简章的肢体动作,配合躲在其身后的另一名演员生动、诙谐的台词。在类似这样的表演形式中,演员虽然人数比较少,但仍然可以相对地进行主、次之分。在杨其峙、任军(奇志、大兵)诉北京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和表演者案中,被告网站上涉诉的《开会》和《金盘洗脚》Flash作品取材于原告的作品,但只是使用了其中的声音配以动画,并没有使用涉诉表演者的形象。审理此案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认为,“表演者的表演为动作、表情的表演与口头表达相结合,――双簧表演中的声音与动作表演互相依托不可分离,因此双重表演者的表演属于不可分的表演。”因此,即使是出于表演形式的要求而对表演者进行的“主、次”的功能性分配,也绝不可简单的与法律性质的“主要”或“非主要”划上等号。

但如果泛泛地对某个视听作品中“主要表演者”范围无节制的扩大化,给予其相应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不但是不经济、无效率、也是不可想象的。例如某些影视作品其中的出演者有时以万人为单位计,如果其中大多数都要被宽泛地认定为“主要表演者”,那么可以预见的是制片者和使用者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才能足以履行相应的义务,观众也只得延长或牺牲观影时间去“检阅”那长长的演员表了。针对表演者范围界定必要性的问题,西班牙著作权学者德利娅・利普希克在论述表演者的署名权时认为,一般情况下法律只承认主要表演者,只承认那些在戏剧、文学或音乐作品中担任主要角色的表演者的姓名受尊重权。

由此可知,“主要表演者”范围的界定是存在的现实性的需要,但把生活和论述中的观点上升为法律概念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未来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况,以达到平衡视听作品中参与演出者、制片者和公众利益的立法目的。因此,有必要在著作权法修改时界定视听作品主要表演者的范围,并且界定的范围既不能过于狭窄,也不宜过于宽泛,可以结合国际立法实践与我国行业惯例对主要表演者的范围进行界定。

二、“主要表演者”的国际立法实践

在谈及哪些参与演出者可以被定义为“主要表演者”并可以主张相应的权利之前,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国际公约以及国外立法的相关规定。国际立法实践大致有反向规定可以被省略、忽略的表演者和具体限定“主要”的范围等几种立法模式。

(一)不直接界定“主要表演者”

1961年由罗马公约外交会议总报告人编写的报告在定义“表演者或演奏者”的时候排除了一些不应该包括在其中的人员。该报告的表述为“那些不做艺术性工作的配角演员(群众角色和其他哑角),以及那些搞技术工作的人员(置景工、道具管理者等)。《》中规定表演者的署名权的例外为“除非因使用表演的方式而决定可省略不提其系表演者”。《法国著作权法》在定义表演者的时候,就将“依行业惯例认定的辅助人员”排除在表演艺术者的行列之外。德国著作权法(即《关于著作权与有关的保护权的法律》)在其第三部分“关于电影的特殊规定”第93条第2款规定,“如果表演者在电影作品中的付出微不足道,那么就无须在电影作品中署名。”《日本著作权法》第九十条之二第三款,“表演者名的表示,按照表演的使用目的以及方法不会产生损害表演者对其表演主张的利益时,在不违反公众的惯例情况下,可以省略。”《英国版权法》在表演者表明身份的例外条款中规定“在表演者身份的表明不可行时,该权利不适用”。

从以上国家的立法例可以看出,国际公约及国外立法例大多与我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规定相左。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一,在定义表演者的时候就将其不包括的演出者如非艺术性配角等排除在表演者之外,这种立法方式比我国相比,从表演者的范围上来说已经达到了限制表演者数量的目的。其二,不直接对表演者进行“主要”或“非主要”的界定,而是在规定权利的时候限定可以被省略、被忽略署名权的参与演出者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反其道行之,限定“非主要演员”的范围。

(二)“主”、“次”之分

《意大利著作权法》第82条将演出者的范围划定在“在戏剧、文学或者音乐作品演出中包括第二主角在内的担任重要艺术角色的人;乐队或者合唱队的指挥;其演奏或者演唱部分具有独立艺术价值,或者并非简单进行伴奏或者伴唱的乐队或者合唱队。且第83条还规定“在戏剧、文学或者音乐作品的演出中担任主演的表演者和演奏者,有权要求在向公众传播其朗诵、表演或者演奏时载明其姓名,并在唱片、影片或者类似音像制品上给予固定性载明。”从这两条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意大利著作权法中“主要”限定条件包含为“第二主角在内的担任重要艺术角色的人”、“指挥”“具有独立艺术价值”、“主演的表演者和演奏者”。这些限定性条件将表演形式中的“主、次”轮廓大致分明的进行了展现。

三、建议

依据视听作品的特性对其中的演出者进行区别对待,既符合视听作品的特点,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符合制片者、视听作品使用者、演出者及社会公众的利益。笔者认为,无论是给予其中部分演出者精神权利(如署名权)还是经济权利都需要首先有效界定该部分(即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中的“主要表演者”)演出者的范围。否则可以预见的是,法律规定的不明确在未来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引发争议。

篇5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梅兰芳》 京剧文化 民族精神

素质教育是完善人格的全方位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京剧是我国的国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京剧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特定的流派,这些流派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都展示了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其中梅派是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2008年末的贺岁大片《梅兰芳》通过“死别”、“生离”、“聚散”三部分,讲述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传奇的一生。这部影片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让观众在充分感受京剧艺术美的同时,更为剧中展现的梅兰芳不屈不挠的抗日民族气节而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高度洗礼。可以说这部电影借助影像为京剧艺术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境界,达到了知、情、意的交融统一,为个体人生意义的实现提高了精神动力。这部影片的出现,为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内容、思路和途径。

一、影片展现了独树一帜的梅派京剧艺术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优秀文化的授受。使大学生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梨园世家,他8岁学戏,10岁登台,20岁左右就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旦角演员。梅兰芳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四大名旦的出现,标志着京剧表演艺术走向又一座高峰。四大名旦中又以梅兰芳的“梅派”唱腔影响最大、仿效者也最多。在电影《梅兰芳》剧情的推进中,大师曾演过的经典剧目的片段贯穿始终,特别是第一部分以梅兰芳初露锋芒和老艺人十三燕梨园争霸的故事中,由余少群扮演的梅兰芳充分展现了扮相俊美、唱腔婉丽、表演优雅的青年时代大师的风范,使观众在满足视觉观感的同时,在听觉上也充分领略了梅派京剧艺术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梅兰芳的唱腔在总体上是以继承前辈旦角演员的唱法为主,长期为梅兰芳操琴伴奏的著名琴师徐兰沅,曾提到梅兰芳的艺术是“通大路,集大成,广博精深”。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唱腔是集传统旦角唱法的大成。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他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成为当时京剧旦角唱腔的杰出代表,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旦角唱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的另一个成就是用“移步不换形”来诠释京剧艺术的发展规律,“移步”,就是改革,就是创新,“不换形”指的是京剧的本质形态不变。“移步不换形”不但是梅兰芳当时在排演新戏和创作新腔时的一贯做法,而且对当代京剧艺术的改革实践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梅兰芳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京剧艺术大师”,除了他的唱腔上的创新与成就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梅兰芳待人谦和,洁身自好,人品在梨园界内外有口皆碑。梅兰芳不仅是中国京剧艺术的代名词,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抗日英雄的杰出代表。

二、影片展现了一代京剧大师的抗日爱国魂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然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在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时,要始终坚持把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当中。

(一)京剧文化的传播使者

1919年、1924年和1956年,梅兰芳带着京剧,三次访问日本。影片中记述的是1930年,在政府与民间的支持下,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一批京剧表演艺术家到美国访问演出。演出的剧目有《贵妃醉酒》、《汾河湾》、《霸王别姬》、《春香闹学》、《刺虎》、《虹霓关》、《天女散花》、《芦花荡》、《青石山》等剧目。梅兰芳一行所到城市有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和西雅图等,共演出72天戏,每次演出都受到热烈的欢迎。著名戏剧理论家斯达克・扬发表评论说:“在梅兰芳的艺术表演面前,我们感到卑微。他的表演已到了完美的地步,将你带到梦境一般的艺术殿堂。”

另外,在1935年和1952年,梅兰芳两次率团到苏联访问演出,出色的京剧表演和丰富的京剧文化给苏联的表演艺术家与表演理论家极大的启发。

梅兰芳到国外的数次访问演出,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得以传播,也让外国观众从京剧艺术中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二)拳拳抗日爱国心

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优秀文化传递的方式,同时也是某种精神、情操的传递与弘扬。

1931年“九・一八”后,梅兰芳迁居上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在影片《梅兰芳》中,黎明扮演的梅兰芳为了拒绝为日伪演剧,蓄须明志,深居简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电影《梅兰芳》,在影像的世界中为广大观众传递着中国优秀的京剧文化和闪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影片传递出京剧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

与其它地域色彩强的地方剧种相比,京剧,是无界限的,东西南北都有它的知音,许多外国人称之为“中国歌剧”。京剧,是优秀的 中国文化典范之一,梅兰芳在《谈谈京剧的艺术》一文中曾总结说:“京剧是继承了传统的说唱文学,又加上歌舞表演的综合戏曲形成。它把无限的空间都融化在演员的表演里面,又利用分场、连场、套场,使故事连贯,一气呵成。演员的表演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从传统的表演方法中。可以看出京剧的舞台设计,不是写实的设计风格,而是一种民族戏曲歌舞化的写意风格。”

电影《梅兰芳》通过“死别”、“生离”、“聚散”三部分剧情的展开,让观众在感受跌宕起伏的情节时,也欣赏到了一幅幅京剧表演的优美画卷。京剧是融文学、舞蹈、音乐、美术诸多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京剧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一)角色行当的多样化

京剧的行当,从大类来分,分为生、旦、净、丑,每一大类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戏曲长期运用角色行当来表演人物,让演员、观众从角色上把握人物的忠奸善恶、富贵贫贱,让观众去考察演员的表演技能。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高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来组织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以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地从学生角色转换到社会角色,尽早地融入社会。

戏曲的角色行当虽与社会角色行当不尽相同,不过也有相通之处。戏曲表演追求“演什么象什么”,塑造的人物要符合剧中角色的要求,不然,表演痕迹太多有失真之嫌。通过对京剧的欣赏、对京剧角色行当的了解,甚至学唱几段京剧唱段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强化学生的角色观念,这对于大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处理好自身与工作、社会的关系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个性化的脸谱

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脸谱,即根据人物的类型不同或具体人物性格的突出之处,用各种油墨与水粉在演员的面部以各种色彩、线条。勾画出相对固定的图案。

脸谱的主要功用是让观众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生、旦是戏中的男女主人公。一般都是正面角色,所以都是面部为不化妆的本色俊扮。脸谱在净角的脸上用得最多,因为净角可扮正面人物,也可扮反面人物。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科学文化、创新能力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素质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取广博知识,还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是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全方位教育。

通过对京剧脸谱个性化的认识,结合京剧优秀剧目的观赏,有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处理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能力,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音乐的民族化

民族,“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音乐文化,也必然表现该民族所特有的“共同心理素质”,并成为这个民族心理的外化形式。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京剧的音乐和唱腔无一不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京剧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在其音乐中的外化体现。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文化多元存在并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接受各种文化的信息。大学生,因为其年龄、心理的特征加上其他各种原因,对民族音乐文化包括京剧在内了解甚少,但只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情境设置,民族先天遗传的文化基因就会唤起大学生的民族亲切感和认同感。无疑。影片《梅兰芳》通过影像特有的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的冲击,可以在激发大学生艺术审美心理之余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一次精神的高度洗礼,从而产生艺术的心理效应,达到唤醒他们民族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舞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61-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代会上也提出了“建设幸福广东、创建文化强省”的战略。在文化建设大发展的背景下,全省文化事业、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越发突出。

在这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优势背景下,看到如此大好的市场发展趋势,广东省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舞蹈表演专业。但由于办专业时间短、急,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定位不准确、缺乏自身特色等制约发展的问题。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界定不统一,特色不鲜明,理念欠先进,研究不系统。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结果显示,对高职类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参考价值不高;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工学结合理念,与企业脱节,毕业生得不到企业的认可。

因此,高职教育提倡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通过校企合作搭建校内校外实践平台。根据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的存在问题:目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表演专业校企合作仅限于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活动。因此提出的“学+练+演”工学结合的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突出了表演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又为高职表演类专业建设开辟新途径,对同类专业比如音乐表演、影视表演等专业具有重大的辐射作用,并带动不同层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据调查,广东省以歌舞演出为主的艺术剧团有138个,民间剧团和大型娱乐场所不断增加,还有许多大型企业都有宣传企业形象的艺术团。与此同时,民间的舞蹈培训中心、演出公司等急需大量的青年演员,全省舞蹈艺术团体形成了政府办、企办和民办的良好格局。

为了更好地“学+练+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院团合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积极探索“院团合一”的校企合作模式,拟与省企业艺术团等合作培养学生,提前如下改革方法:

第一步引团入校:收集、整理和研究国内外有关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资料,特别关注教育领域实施的案例。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访问、访谈、问卷调查等了解目前企业对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技能要求;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及举行专家论证会等,分析培养高素质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条件及职业岗位要求。初步了解表演艺术团体对舞蹈演员的要求,再引进相应的企业团体。

第二步与团共同开发课程:要不断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这样才能真正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需求,及时与企业团体开发课程,及时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

第三步聘请团的专家讲授课程:还可以在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前一学期请企业的教师到学校担任排练课教师,尽量避免教学成果与企业所需的人才脱节,真正实现企业需要与舞蹈表演专业育人之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第四步参与团的排练与演出: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生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要求的窗口,也是学生专业技能精进提高的实际大舞台。而实训项目是学生实践技能模块在艺术表演舞台上课程表现。因此舞蹈表演专业不但要在既有的实训基地数量上继续扩大,更同时注重实训基地所能开发的实训项目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关联度和匹配性。这样就可以保证就整体资源来说,数量充足,可选择的余地大,实现因材施教的可操作性就更强。也就从根本上将学生的舞台表演技艺的培养和提高落到实处。

第五步送学生到团参加对外演出:引导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得到加强。

并且我们所提出的“学+练+演”工学结合的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先和老师学,然后自己练习,最后扮演演员、导演、观众等角色模拟舞台表演的方法;二是各课程模块教学的组织和衔接中,形成了知识学习+特色方向训练+岗位实习的递进式课程体系模式;三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院团合一”的专业特色,通过校企有效对接,借助文艺团体的演出,把“学+练+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通过新的“院团合一”校企合作建设机制,更好地实施“学+练+演”工学结合的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如何实施“引团入校”。如:结合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表演专业的实际情况,把实习时间调改到第五个学期,并积极地与各相关企业团体联系,扩大舞蹈系实习实训基地。与此同时,与广州长隆集团、梅州市顺丰县青年歌舞团建立了实习与实习基地关系,因此2011届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分成两支队伍,一支走进广州长隆集团,一支走进梅州市顺丰县青年歌舞团。在进团前,广州长隆集团首先前来我系商讨关于实习的各种问题,观察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上课情况,结合广州长隆集团舞蹈演员的要求,进行详尽的说明及介绍。在学生上学课余期间,长隆定期有老师过来进行实习期间在长隆表演的排练。我系已有学生在长隆实习,在她们回校之前做好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接,使院与企业之间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梅州市顺丰县青年歌舞团也前来到学院了解我系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情况,对学生尤为满意,亦建立了实习与实习基地关系。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得到加强。

舞蹈表演要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专业办学方向,创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育规划与人才市场规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构建:一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在仿真环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完成作品的制作,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解决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学生感受真实的生产氛围和企业文化,适应企业人事管理,并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岗位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学生完成由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三是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文素质。构建“院团合一”的校企合作模式,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艺术团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在政治上能严格要求自己,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岗爱业。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负责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履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能力。对学校布置的工作任务无条件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满腔热情地奋斗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二、教育工作方面

在带领几次的艺术考试班级管理中,我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原则,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首先根据艺考生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和各种奖惩条例,让学生有班规可依,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培养一批艺术艺考生,充分发挥艺术的魅力,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优秀生形成,并以优秀生为榜样,如潘韵如。招沣誉同学学习成绩优异,并考上重点大学。在平时工作中,坚持以“真心、耐心、细心、”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对每一名学生一视同仁。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入手,注重对学生成长内在的动机唤醒,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入手,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得到学校的政教部门和领导、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

我具有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我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业余学习,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锐意改革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2016年参“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高中音乐学科一等奖。有过循环教学,能胜任高中各年级的音乐教学,主动承担公开课,每年至少承担一次校级以上的公开课,效果好,均获得领导、同行的好评。2011年在参加县的中小学教师音乐优质课上获二等奖。

在常规教学中,我能认真钻研教纲,考纲和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学情,精心设计行之有效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认真组织好学生,注重学生的练习过程,注重学生的人性发展,培养骨干。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会积极让学生参与课外比赛活动,多锻炼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2014年带领学生参加我们县体育局举办啦啦操比赛获得中学级的二等奖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2018年带领学生参加2018年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县的一等奖,市艺术表演的二等奖。2014年以及2017年获得高中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先进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积极参与学校的公共事务,从不计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教研工作

篇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1—02

一、课程的性质

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音乐鉴赏》课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中规定的8门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

《音乐鉴赏》课程通过学习艺术理论、鉴赏艺术作品、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二、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音乐鉴赏》以音乐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通过学习音乐鉴赏理论,对比中国和西方各时期的音乐、中国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在时代流变和文化脉络中介绍音乐。

本课程充分发挥艺术教育“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指导学生在培养科学知识、提高理性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运用美的规律观察事物、参照美的标准指导科学实践。因此《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大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等方面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实施“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创新思路

《音乐鉴赏》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围绕高职高专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要求,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能力目标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将“体现四个特点、实现四个融合、达到四个目标”的理念,贯穿课程教学内容与“理实一体”的教学全过程,达到《音乐鉴赏》课程的培养目标。

四、实现“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辅助环境

学校应高度重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工作,配备多媒体教室、钢琴、电子琴等基础教学器材。任课教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制作课件、编辑音频视频资料。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师进行课外的学习交流,并通过教师在网络空间中上传的电子教案、课件、推荐音乐视频等,温故知识,拓展学习内容。

教师在课堂给学生提供音乐制作、编辑软件,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软件上自由编辑、创作音乐。

学生能够通过开放的学生活动场所开展社团训练,较大型的阶梯教室以及投影设备场馆可定期为学生举办音乐会、聆听艺术讲座。

五、“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1.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编排

《音乐鉴赏》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围绕 “体现四个特点、实现四个融合、达到四个目标”这一主线。打破传统的以音乐发展史为主线、按照中国音乐篇与西方音乐篇简单分类的讲授方式,围绕教、学、做相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需要,以中外民歌、民乐、民舞的学习鉴赏和为导入,以艺术歌曲鉴赏和中外大型声乐、器乐经典作品为主体,以中外歌剧、戏曲、舞剧、音乐剧为提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教学过程的编排上,将文字、图像、乐谱、动画、音响等融如音乐理论教学,讨论、表演、展示、互动等融入音乐作品鉴赏教学,大胆地把“吹、拉、弹、唱、说”等表演形式融入音乐实践教学,并将三者紧密结合、融为贯通,形成《音乐鉴赏》教学知识化、视听化、演绎化、互动化、立体化、新颖化的教学过程。

2.教学方法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借助网络媒体技术和资源,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演示教学内容,恰当穿插教师演唱、演奏及表演,点评学生答题、

才艺、演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学手段

(1)课堂采取多媒体电子课件化教学。运用大量的音乐作品和音像资料,介绍音乐的基本知识、表现形式、作品体裁、风格特征,以及音乐与人文历史、名人轶事之间的必然关联,把基础知识与直观展示和音像视听讲授结合起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借助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按每学期30个课时要求全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课内知识、信息、音频、视频上传互联网,使课内知识在课外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方法和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艺术表演实践。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参与三次以上独立或者集体音乐实践的机会,并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富有乐趣地参与各项音乐教学及课外艺术活动。

(4)引导学生课外搜集音乐。通过课堂研讨的方式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自己搜集和整理的音乐信息和资料,建立一种良性的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音乐的能力。

(5)课堂的音乐鉴赏教学与课外的音乐欣赏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教师推荐音乐作品录音在校广播站播放等充分发挥音乐鉴赏教学对课外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作用。

(6)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是本课程的第二大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军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等大学生艺术社团,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音乐。使学生在获得本专业技能同时,获得另一项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六、“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块设计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方案设计上,采用将文字、图像、乐谱、动画、音响、讨论、表演、展示、互动等融为一体,形成《音乐鉴赏》教学知识化、视听化、演绎化、互动化、立体化、新颖化的教学过程。

如:第一章节的教学活动中分别设计了两个实践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实践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实践教

学模块 实践环节教学方案设计

理论教学内容与模块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目标

发掘

潜能 第一章

音乐与鉴赏的概述

走进缪斯的魔法世界 1.模拟实践——单声部节奏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拍打身体的不同部位、敲击身边不同材质的物体获得不同的音质体验;进而模拟教师打击出不同的节奏类型,获得节奏的体验;

2.分组协作实践——多声部和声练习。通过分组合作进行节奏展示,获得和声的体验。 1.通过实践是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产生强烈的兴趣;

2.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篇9

1.教师间的专业交流。

虽然专业之间差异很大,计算机专业老师要经常和艺术专业老师进行专业交流。可以鼓励老师们举办公开课的形式,艺术专业课程行课期间,计算机专业老师去随堂听课,了解艺术专业课程的行课特点,努力去发现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计算机的相关应用。例如原来的艺术舞蹈中老师的形体示范就可以录制成视频进行展示等等。计算机课程上课期间也鼓励艺术老师在旁听来寻找艺术的闪光点。互相旁听课程之后学校多多举行教师教学方法交流座谈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多多谈论,一定会有意外的灵感迸发而出。

2.课程设计间的交流。

建议学院的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多多加入平时老师间交流的想法。各个专业的知识本来就不是孤立的,我们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共享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可以了解学生专业特点,从他们专业内容角度上介绍计算机的知识,计算机专业老师还要帮助艺术专业老师设计课程内容,可以在行课期间多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这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多多见识一下计算机的应用。

3.实践应用层面的交流。

任何专业在教与学的活动之中,都非常重视实践。高职学生强调的是实践能力,学生新接受的知识需要进行实践才能很好的消化。与其每个专业课程都安排自己的学习实践还不如多专业融合起来一起设计实践课题。实践中尽量体现每个专业知识的特点,这样学生参与这个比较大的综合的实践课题就能促使其学习多门学科的知识,而且在结合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要求更高。就像学生参加高考时,有一门综合测试把几门学科集中到一起解答问题。只有不断给学生营造这样弱化学科界限强调问题解决的教学氛围才能消除每个专业课程的孤立乏味感,才能促使学生开始思考原本孤立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二、尽量安排艺术专业学生体验计算机前沿知识介绍课程

虽然说我们在课程设计和专业融合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但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对计算机这种技术不是那么感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陌生的感觉,对计算机产生兴趣,这是艺术院校的计算机老师普遍面临的问题。计算机老师作为学校IT界代表群体有义务向学校广大师生普及拓展计算机领域知识,可以平时多关注计算机前沿新闻和科技动向,多多收录一些吸引学生眼球而且接受起来又不是很抽象的内容。积累到一些就可以开设一下类似于IT科普之类的讲座课程。也就是尽可能多的宣传计算机领域新闻和知识。越是这样看似和授课没有关系的专题讲座越是能培养兴趣群体,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普及会对艺术类学生产生影响。有个形象的比喻,这种方式犹如垂钓者用随便扔撒饵料的方式吸引鱼群到来一样。随撒饵料看似和钓鱼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吸引鱼群必定会更加鱼群上钩的几率,虽然这个比喻不是那么适合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因此本人还是建议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老师多多在培养学生兴趣,扩大计算机兴趣群里方面多多留意,也不用有太多的针对性,时间长了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了。

三、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积极创新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计算机专业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艺术高职院校的资源,大胆创新授课内容和形式。艺术类学生艺术细胞多,想法更加丰富。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根据学习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解决其他的问题。例如,建议学生举办一次艺术表演赛,要求学生采用网络报名,然后根据参与者特点进行分组,制定赛制。赛前要求准备宣传海报,赛间准备大赛流程,做好比赛费用预算,制定打分机制,最后做好赛后总结工作。从这个小小的活动就能调动学生的根据计算机应用知识进行实践的热情。这里面会引导学生学习网上报名需要的技术,制作赛制规程和报告等要用到Office的Word文档技术,费用预算要用到Office的Excel技术,海报宣传要用到Photoshop等技术等等。通过这个活动就能够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好多知识利用到。所以只要积极探索思考就会创新出适合的教学方式。

四、制定适合艺术类专业要求的计算机技能标准

篇10

农村地区的信息,虽然不及城市丰富便捷,但是如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如网络、报刊、电视等,就不会因此成为与世隔绝的桃源人。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位学生的要求,也是新课标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其中利用热点话题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它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去感受、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近年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动荡不安,叙利亚、伊朗、埃及、乌克兰,一个个国家陷入了动乱和内战中,为了让学生对国际形势有所了解,我设计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收集关于叙利亚的资料、信息,学生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渠道搜集了有关资料,充分地了解战争的原因与过程,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危害,认识到我国维护和平稳定的意义。很多学生在这次活动后养成了看电视新闻,看报纸的习惯。

(二)风俗文化

农村的风俗文化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它是课程资源本地化的重要体现。了解本地风俗,挖掘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认识本地乃至中华文化的特点,领略它的博大、丰厚,从中吸取营养,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斗门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间文化艺术品种繁多,每年春节期间均举办民间文化艺术大巡游,莲洲舞龙、皇族祭礼斗门水上婚嫁、三灶鹤舞各呈风采,这是学生了解本地风俗的好机会。其中本地乾务“飘色”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是珠海市和斗门区各大节日中不可缺少的民间艺术表演节目,也多次应邀参加港澳和周边地区的大新喜庆活和文化艺术交流。在学习课本有关风俗文化生活的文章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有我色彩”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去了解乾务镇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飘色,要求学生用相机拍下“飘色”时的照片,了解“飘色”的起源、表演方法以及文化意义,让他们认真调查、访问,并作好笔记,写出调查报告。课程资源本地化,就近取材,大大丰富了农村的语文教育。

(三)日常生活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从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既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情感,又方便学生的参与近距离的直观性、感受性。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既符合儿童的需求,又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统整性明显的特征。我们生活在海边。如何从中寻找教育资源呢?学生父母大多数从事捕渔工作,我于是设计了“大海•故乡”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近海边,走进渔船,了解大海和捕鱼过程,了解渔民的生活,从中通过活动学生了解了渔民的工作情况,并从中体会到其工作的性质、艰辛以及他们工作所创造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对渔民的敬佩之情,并进一步让他们理解“珠海”“渔女”的象征意义,使他们在对海上人家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对故乡人民的敬仰,最后“海上人家”的专题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用采访录、相片、感想等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树立了自觉维护大海,维护自然的使命感。之后,再通过“设计一份礼物———表真情”主题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悟。还有学校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这里有自己的历史,有朝夕相处的老师和伙伴,有自己的农村特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它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让他们由融入学校来融入社会,热爱学校来热爱生活,并在综合实践中提高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我设计了“学校,我们的家”这一专题活动,学生通过“前人的足迹”、“为老师画像”、“他(她)为学校增光彩”等等的活动,对学校由陌生到了解,对学校的感情也从自卑转化到自豪,在熏陶感染中,不良行为减少了,维护学校的责任感增强了,爱校的好品德形成了。并在自主设计、组织、评价的综合性学习中培养了合作探究的好习惯,提高了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能力。

(四)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