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画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色的画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 化学实验探究题已成为中考化学学科的重要题型之一。实验探究题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题要求较高,区分度也很好。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灵魂,又是理解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中考考察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化学实验探究题已成为中考化学学科的重要题型之一。实验探究题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题要求较高,区分度也很好,成为近年中考题的热点,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上好实验课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为了省事,在讲到实验时,仅停留于“纸上谈兵”,“讲”实验,“画”实验。有时实验“画”都懒的画,直接用课本投影或让学生看课本图示。这就使得学生是索然无味“听”实验,“背”实验。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不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回答问题。而是听老师“说”现象,记现象,得结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上好实验课非常重要。我们尽量将实验课放到实验室进行,边做实验边讲解。必要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问题让学生自己提。让他们自己从实验中寻找答案。这样效果会很好。这既体现现代学生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借助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能力。
二、遵循课程标准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中的探究性进行创新。
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化学学科考试内容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制试题,活而不偏,适度开放。加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由于教材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时间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探究性实验内容有所侧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重点突破并有时创新。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图1所示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
图1
图2
实验过程: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
将课本实验进行改造和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做好实验探究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来掌握科学知识。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使用体现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专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很多老师仍按传统的教学思想去教学,对新课标准的要求视而不见,在实际教学中仍是以讲授、灌输为主教学方式,把自己放在了主题地位。以下是我听一位教师的课堂片段探究CO2 与水的反应实验。
老师:取两支试管,在A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问学生石蕊试液颜色是否改变?
生:没变色,仍为紫色。
师:在试管B中加入几小块石灰石,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迅速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气管伸入试管A的溶液中。大家观察一下紫色石蕊试液颜色是否变化了?(演示实验)
生: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
师:紫色石蕊试液为什么变成了红色?(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生: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师:给试管A加热至液体沸腾,大家观察一下颜色是否有变化?
生:红色又变成了紫色。
师:红色为什么又褪去了?
生:A中没有碳酸了。
师:碳酸是否稳定?
生:不稳定,受热分解了。
[板]
CO2 + H2 == H2CO3
H2CO3 CO2 + H2O
这样的实验探究乍一看进展非常顺利,而且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气氛都很好。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实际上仍是老师起主体作用。实验是老师做的,问题是老师提的,现象也是在老师提示下学生回答的。这样的教学实际上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像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感冒药—感冒胶囊,换成的氨酚烷胺那敏胶囊,从外观名称看,好象是新药,实际仍然是以前的老药。而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讲授灌输式教学,变成师生先一同进行原理学习,然后由学生自己寻找装置,师生共同设计实验,然后学生自己亲自操作。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与讨论,总结出实验结论。这样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联系现实生活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由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学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近年来的中考题注重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研值和学科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需要,将生活实际与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化学知识与经验。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留心身边的生活现象,把教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生活当中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课题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徐州市2008中考)2008年春季,特大暴风雪袭击了我国南方地区,在抗击暴风雪的战斗中,融雪剂发挥了—定的作用。小明现有一包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已知它由碳酸钠、氯化镁、硫酸铜、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
[提出问题]该公司生产的融雪剂到底含有什么物质呢?
[查阅资料]含钠元素的物质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时会产生黄色火焰。
[实验探究]下面是小明设计的探究实验,请你帮他完成。
①取少量融雪剂,加水溶解
②另取少量融雪剂,滴加稀硫酸
③向该融雪剂的水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④
[反思和评价]
(1)写出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融雪剂融雪的原理是
。
(3)使用融雪剂有很多危害,例如会腐蚀道路、桥梁。请你再举一例
。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切实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高度,提高对化学实验探究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8,(4)
篇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1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绘画蝴蝶,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2、通过对故事的欣赏,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色,体验与好朋友相亲相爱在一起的情感。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朋友间相亲相爱的友好情感。
活动难点:能尝试运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蝴蝶。
活动准备:
纸剪的各色花朵,范例,幼儿绘画工具,固体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景幼儿仔细观察蝴蝶的外貌特征,并能说说蝴蝶长的是怎么样的。
1、出示红蝴蝶:“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能猜出我叫什么名字吗?”“为什么叫我红蝴蝶?”
2、问:你们觉得我漂亮吗?漂亮在哪里?
3、请你们猜猜我有几个翅膀?
4、出示黄蝴蝶,问:这是谁呀?它有几个翅膀?它的翅膀上有什么花纹?
5、看看又有谁来了?它身上的花纹是什么颜色的?是怎样的花纹?师幼一起来找对称的花纹。
二、体验情景
幼儿在体验情景中感受同伴间的友好情感。
1、三只蝴蝶飞呀飞,飞到了一个美丽的花园,这时天下起了大雨,三只蝴蝶赶紧去找避雨的地方,它们找到了一朵大红花,它对红蝴蝶说:“红蝴蝶,你先来躲躲吧。
”红蝴蝶摇摇头:“我们三个是好朋友,相亲相爱在一起,等它们找到躲的地方,我再来躲。”
2、大黄花请黄蝴蝶来躲雨。
黄蝴蝶会怎么说?(幼儿说:我们三个是好朋友,相亲相爱在一起,等白蝴蝶找到躲雨的地方我再来躲。)
3、于是白蝴蝶在大白花的家里躲雨,黄蝴蝶在大黄花的家里躲雨,红蝴蝶在大红花的家里躲雨。
4、雨停了,太阳公公出来了,三个好朋友又在一起了。
三、融入情景
幼儿融入情景,扮演蝴蝶,自由绘画打扮蝴蝶。
1、三个好朋友又要飞到其它美丽的花园里,你们想不想请他们飞到你们的花园里呢?
2、引导幼儿先涂底色,再涂花纹。
3、引导幼儿画好蝴蝶去找美丽的花园,粘贴花朵。
四、延伸情景
启发幼儿在美丽的花园中三只蝴蝶会干些什么,它们会说些什么?
引导幼儿尝试表演。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2活动目标:
1.在尝试运用粗细不同的笔作画中初步培养幼儿线描的兴趣。
2.初步尝试运用线条的粗细变化进行装饰,初步培养幼儿认真做事的习惯。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尝试运用线条的粗细变化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粗细不一的记号笔若干、8的纸张若干、教师的范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近阶段,来小猪胖胖的公园的游客越来越少,于是他决定把最简单的三撞老房子翻新成高楼大厦吸引游客,小猪问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把最简单的三撞老房子翻新成高楼大厦?(画的高点、顶天立地;
装饰的漂亮点、可以是各种形状的门和窗。)
2.今天我们画高楼大厦的时候要和线条一起做游戏,你们知道的都有哪些线条呢?(直线、曲线)
二、出示范例图片、观察欣赏
1.这个美丽的图案是用哪个线条画的,是用一个什么好办法画出来的?(粗细的变化)
教师逐一出示相应的图片进行讲解。
2.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线条粗细的变化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这些美丽的图案还可以装饰我们的房子呢?
3.出示范例观察,看潘老师为小猪设计的房子。
你喜欢哪撞房子?最喜欢它什么地方?为什么?(要求幼儿把话说明白。)
小结:原来不用涂颜色,用线条一样可以把房子打扮的很漂亮。
三、引导创作及指导
1.提出创作要求:小猪的高楼大厦画的要顶天立地。
打扮房子的时候先想一想,你用哪个线条,用什么好办法来打扮小猪的房子?
2.介绍有创意的图案,鼓励大家学一学。
3.激励绘画中认真作画的幼儿,鼓励幼儿向他们学习。
同时要学习小猪一样不怕困难。
四、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为小猪设计了漂亮的房子,接下来请小朋友把走廊上的“娃娃新城”也设计的漂亮一点。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3活动目标:
1.尝试用海绵印章印出小鸡,并用棉签添画细节。
2.进一步感受墨色在宣纸上产生的特殊晕染效果。
3.知道工具材料用完后要放回原处,初步养成良好的作画常规。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过小鸡。
2.宣纸,颜料(黄、褐色、绿),颜料盘,棉签,海绵印章,抹布。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回忆、总结小鸡的外形特点。
教师:小鸡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它们喜欢吃什么?干什么?
2.师幼共同讨论小鸡的画法。
(1)讨论小鸡头部的画法。
教师:先用海绵宝宝蘸些颜色,然后把它印到宣纸上去。
(2)讨论小鸡其他部位的画法。
(3)引导幼儿丰富画面内容。
教师:小鸡喜欢在哪里玩?它们喜欢干什么?(可添画小草、小虫等)
(4)教师逐一介绍作画材料,指导幼儿将用过的工具材料放回原处。
3.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教师提醒幼儿添画细节和背景,也可在幼儿作品上适当添画场景,让画面更丰富。
(2)提醒幼儿用完物品后放回原处,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4.欣赏作品,教师评价、总结。
(1)教师:你画的小鸡在干什么?
(2)教师小结:今天你们画的小鸡真有趣,有的在捉虫,有的在唱歌,还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下次我们还可以把它们的好朋友也画上呢!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4活动设计背景
深秋来临,一片片树叶往下落,本班孩子捡拾树叶玩,为了孩子的兴趣,我特意设计了本次活动,加深孩子对树叶的认识和感知,进一步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培养孩子的仔细观察力和审美情趣。
活动目标
1、认识树叶的颜色、形状和特征,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
2、学习画树叶,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
3、游戏“帮树妈妈穿衣服”,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关爱树木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学会画树叶
活动难点:怎样帮树妈妈穿衣服才美丽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的实物,课件《美丽的树叶》,画有大树轮廓的图画纸
幼儿准备:彩色画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幼儿听儿歌《小松树快长大》进入课堂,教师问:“小树快长大离不开谁呀?”(树叶,树根,树干)“那大树的宝宝是谁呀?”(树叶)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学画树叶好不好呢?
二、观看树叶
1、教师出示树叶:几种形状不一的树叶:枫叶、竹叶、梧桐树叶、槐树叶、银杏树叶等。
2、让孩子观察树叶的颜色(红、黄、绿)
3、让孩子观察树叶的形状(扇形、心形、手掌型……)也可让孩子意会一下,不需要都说出形状的名字。
4、让孩子摸一摸树叶的构造(叶柄、叶脉、叶片)
5、导入画树叶
三、学画树叶
1、让孩子仔细观察教师示范画树叶的步骤
2、孩子学画,教师巡视指导
3、孩子练习画树叶
四、游戏“给树妈妈穿衣服”
1、教师播放课件《美丽的树叶》让孩子观看树叶的美丽。
2、大树因为有了树叶而美丽,可是寒冷的冬天到了,树叶都离开了树妈妈,大树不再那么好看,而小树叶多想念自己的妈妈呀!他们都想快快回到妈妈的身边,请小朋友帮帮他们好吗?
3、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画有大树轮廓的图画纸,让孩子在上面添画树叶,可以进行创意性的绘画,看谁画得最美丽。
4、作业展示:评选出好的作品进行鼓励表扬,把作业粘贴在好孩子园地上,以供大家观赏学习。
五、户外寻树叶
在音乐声中领孩子到外面去捡拾树叶。
教学反思
在《画树叶》的活动设计上,我首先考虑到中班孩子注意力不能长久的特点,利用了课件,实物,游戏的方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学画之前,先让孩子观察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并让他们摸一摸深化感知树叶的构造,为孩子的绘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游戏环节,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陶冶了孩子的审美情趣,同时让孩子心中有关爱树木的意识。
本活动教师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易接受,富有童趣,师幼配合默契,互动性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5活动目标:
1、学会用红、黄、蓝中的两种颜色调配,乐于探究三原色两两调和后的变化。
2、操作中能用三原色调配出橙色、紫色、绿色并完成涂色。
3、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变化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色颜料、调色盘、棉签、若干。
2、3个装着红、黄、蓝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及3个红、黄、蓝颜色的瓶盖。
3、颜色变色记录表。
红、黄、蓝颜色宝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魔术情景,变魔术引题。
师:"我是魔法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术,小朋友只要认真仔细看表演,你们也会变成魔术师。魔法师还请来了三个颜色宝宝来变魔术,它们来了。"教师逐一出示:红、黄、蓝三个颜色宝宝。
教学评析:用一张盖着桌布的桌子当台面,创设魔术情景。这样会为这节课增添些神秘色彩,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二、引导幼儿观察变色及记录。
1、出示装着黄色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引导幼儿观察:"看,这里有个魔法瓶,小朋友看看瓶子里装着什么颜色?"(黄颜色)。
师:"对!看好了老师在黄颜色魔法瓶上盖上一个红色的盖子,摇一摇、变一变。黄色变成了。"(橙色)出示记录表,请幼儿上台帮忙找出相应颜色宝宝,将刚才神奇的变化记录下来。黄色和红色手拉手变成橙色。
2、出示装着红色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引导幼儿观察:"装着红色的颜料水的瓶子盖上了蓝色的盖子后会变什么颜色?"(紫色)师:"同样我们要用颜色宝宝记录下这神奇的变化。
"
3、请小朋友猜猜:装着蓝色颜料水的瓶子盖上黄色的盖子会有什么变化?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当魔术师,让他上来变一变。
"请小朋友上来操作,得出蓝色加黄色变成绿色。
4、引导幼儿讨论:"你发现了这神奇的魔术是怎么变的?"
5、教师小结:黄色和红色在一起成了橙色;
红色和蓝色在一起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在一起变绿色。
三、引导幼儿变色。
1、启发幼儿:橘子、葡萄、青蛙是什么颜色?(橙色、紫色、绿色)师:"精彩的节目开始了。
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第一个节目:变橘子。看一张纸上画出一个白橘子,不像,怎么办?第二个节目:变葡萄,一串白葡萄,不像。第三个节目:"呱呱呱",跳出一只白青蛙。还是不像?怎么办?
2、请小朋友观察记录表,橙色是怎么变的?教师引导幼儿,用棉签分别取出黄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放在调色盘用干净的棉签将两个颜色调和在一起。
3、讨论:用了几种颜色?哪两种颜色?怎么变的?变成什么颜色?
4、引导幼儿说出:颜色加颜色变成颜色画。
5、葡萄是紫色的,怎么变?引导幼儿尝试操作。
6、教师归纳小结。
红色加黄色变成橙色画橘子;红色加蓝色变成紫色画葡萄;黄色加蓝色变成绿色画青蛙;
四、幼儿分组操作。
1、幼儿动手尝试用红、黄、蓝三个颜色分别调出橙色、完成操作材料《变色》中的橘子、葡萄、青蛙涂色。
2、强调要求:
(1)颜色不能混色。
(2)手粘到颜料用桌上的湿毛巾擦干净。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78—01
板书是微型教案,它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写出来的文字、符号或画(贴)出来的表格、图画等。科学研究表明:在进入人脑的各种信息中视觉信息约占75%,而板书的特点在于对学生的视觉进行冲击。因此,板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一、 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如此,板书也是如此。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在黑板上要板书什么、何时板书、何处板书、怎么板书,都应在上课前考虑周全,做到胸有成竹。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板书的形式。数学课题板书普遍存在书写形式单一、忘记及时书写、引入牵强和引入较晚的问题。这样的板书会导致学生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笔者认为,在课题板书形式方面教师可以尝试或横或竖、图文并茂呈现。
如,教学“图形的拼组”一课,笔者把“图”“形”“的”“拼”“组”五个大字分别写在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上,接着将图形拼组成火箭形状。又如,教学“认识圆”时,可以将“圆”用红色粉笔写成大点的艺术字。
二、灵活应用
课前精心设计板书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边讲边写边画,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的讲解刺激学生的听觉,教师的板书是对学生视觉的冲击。教师认真板书,不仅是给学生知识上的引导,同时还是给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示范。板书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应侧身半蹲,不要挡住学生的视线;关注调皮的学生是否在看;书写速度要适宜。另外要想好了写,不要随意擦,显得随意、不严谨。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笔者设计了活动式贴图,原来预设教师边引导学生寻找变化规律边利用贴图在黑板上演示,但是当摆了两行后,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被点燃了。笔者灵机一动,请学生代表上台在黑板上摆,其他学生随着该学生摆的过程说出变化规律。这样调整,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让教师有效地组织了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了这个动静结合的板书设计,使课堂其乐融融。
有时需要将一些已经写好的板书擦掉,这也是课堂教学的艺术,因为要先擦哪些内容、后擦哪些内容都要课前精心设计。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7的组成”时,教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红蓝两种不同颜色的花先摆一摆,然后请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红6蓝、2红5蓝、3红4蓝……(板书时红花用红粉笔画,蓝花用蓝粉笔画。)接着,教师擦掉画的花,引导学生观察剩下的数,发现:每组数合起来都是7;1和6与6和1(或2和5与5和2……)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下位置。最后,教师请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出: 1 6 2 5
\ / \ / ……
7 7
整个过程中最精彩的当数教师的那“一擦”, 那“一擦”绝不是随意地擦,那“一擦”是对学生思维的提升,把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初步的抽象思维。
三、反思调整
篇4
【设计理念】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联系生活教学,点燃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和主动性。尊重教学规律,采用激趣、感知、欣赏、引导示范、实践活动等教学流程,让学生感受美术学习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辅导。
【教学目标】
1.培养认识花的感知能力,培养多角度欣赏美的意识,能够绘画和制作美的花,形成美化生活和美化自身的能力。
2.激发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意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升自主和合作学习意识,激发主体意识,勇于表达和展示。
【教学重难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轻松导入,激发谈话兴趣
春天来了,我们欣喜地发现大自然的变化,同学们发现了哪些变化,哪位小朋友能告诉我们呢?(学生会答:小河解冻、泥土变松、小草变绿、树木叶茂、花儿飘香。)
【设计意图】自然是美术学习的大课堂,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意识,降低教学难度,激起他们发言和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积极性,能够融洽课堂学习氛围。
二、组织教学,展示花儿朵朵
1.花很香,也很美,我们今天就学习《花儿朵朵》这一课(板书课题),我们认识哪些花呢?知道花的名字和特点也是知识哦?
【设计意图】贴近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花,引导他们从某种花的名字、花的色彩、样子和气味有条理的表达。
2.看投影,一起来认识一些常见的花,希望大家注意观察,像刚才那样从种类、形状、颜色等方面谈谈,好不好?(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转换成学生喜欢的图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花的审美能力。
3.大多数花是美丽的,我们会给它们起一些好听的名字,如睡莲,大家知道我们还叫它什么吗?(板书:睡美人)还有的花有一定的寓意哦,我们知道吗,如冬天开的梅花,有什么含义啊?(板书:冰清玉洁、坚贞不屈)
【设计意图】由花的色形的认识过渡到花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为感悟生活,体验生活服务。
小结:花是大地母亲美丽的外衣,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赏赐,但是我们不能随便去折花,否则过几天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美了,但是我们可以画花,让美丽伴随我们。
三、教师示范,学生学会绘画
1.我们大家真聪明,认识了那么多花。如果我们能画好自己喜欢的花那该多好啊!下面大家看老师画一幅木棉花吧,注意观察哦!(老师一边演示,一边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注意到绘画过程的运笔、构图等等,让他们学习画花的方法,提高他们绘画的能力。
2.大家看老师的画,知道怎么画了吧,我们就画一幅木棉花吧!(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老师相机进行点拨;对一些能力弱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先描绘,然后再独立去画。)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动手绘画, 提高他们观察和动笔能力;可让他们在比较中进一步加工,提高习作的质量。
3.展示学生绘画成果,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处理画面内容的,说说自己绘木棉花的方法和感受。也让其他同学说说展示画的优点和不足, 提出修改建议。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画作,及时巩固提升。
四、动手操作,提高美化能力
1.我们大家画的花都是没有色彩的,有的同学画的非常好,有的同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现在能不能让自己画的花色彩鲜艳起来呢?我们自己进行思考和尝试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花上色,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也培养他们的个性能力。
2.我们给木棉花涂上了不同的颜色,说明这就是你喜欢的颜色。我们刚才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它们有的是紫色,有的是红色,有的是白色,五颜六色的真漂亮。我们看教材上只有一大片草地,能不能用花装点一下呢?(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让学生用彩色纸剪贴,也可以自己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他们认识到画有好的装点作用,让他们形成美化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五、情感教育,深化学习效果
我们同学今天收获了不少吧,也很辛苦,有花的自然更美丽,我们要自己生活的家园、校园美丽,就应该是保护花草树木的小卫士哦!(板书: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篇5
现象一:幕后导演显威力
在一些公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管授课教师抛出何种形式的问题,我们这些听课者都不用担心没人回答,因为总有人会把它接住,并顺顺利利地解答出来。可见那些学生个个是小神童,百问不倒。我们在惊讶之余也总会感叹自己所教的学生为何没像他们那样聪明。当然授课教师也不用担心课堂上学生卡壳、出现冷场的情况。一堂课下来,顺顺畅畅、圆圆满满,让人觉得授课教师整堂课设计得很好,学生的素质也特别高。如:有位教师在上“Toy shop”时,教师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好,但在这节课要结束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交际活动――让学生模仿Toy shop的会话,在“文具店”“服装店”“水果店”“饮料店”“食品店”等相似场景中,自编对话,现场表演。为了防止冷场,教师课前做了渗透与铺垫,到了表演的时候学生表达自如,表情动作都很到位,近乎完美。但是,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有人为加工过的痕迹,明显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反思】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的真正活力不在于教学活动是否完美,而在于是否真实。教师应该尊重教学规律,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放手让学生去说,即使他们在表达上有一些语言错误,但并不影响信息的有效传达。我觉得这种有缺憾的语言更具真实感。
现象二:活动热闹收效微
在教完水果类单词后,一位教师在巩固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分别用8种水果给小组命名,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拔河比赛,最后评出“大力水果奖”,奖励他们各种水果,并一一上台用英语展示他们的奖品,如“This is my apple/orange…”。整个课堂气氛热烈,但活动后学生还是没能熟练地说出各种水果名称。这位教师并不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活动形式很好,创意很新颖,但在运用上很遗憾。由于学生在拔河比赛的过程中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语言知识的训练过程,形式没有为内容服务,从而导致活动缺乏语言知识作支撑,使活动失去了意义。
【反思】其实同样的活动,如果教师稍作调整,教学效果可能会迥然不同。在学生拔河时,教师可以让台下的学生用英语为他们各自的小组或喜欢的小组呐喊助威,如印一pie、apple,加油!……这样学生边拔河边巩固单词,语言知识目标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顺利达成,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现象三:整合不当失本色
有位教师在教授完“颜色”的英语名称时,在运用图片进行单词和句型教学后,巩固环节设计了“听音涂色”的活动,这样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给一些图片着色,使后半节课几乎成了美术课。学生的着色活动完全脱离了英语语言的实践,而教师也未能适时通过画画来引导学生巩固语言知识,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反思】新课程采用活动的途径,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和画画等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任何活动都应是为了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设计的,如果缺少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应有的教学目标指向,采用的教学活动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善于将教学活动与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像这种脱离了语言实践的学科渗透是不可取的,不是真正的学科整合。其实在巩固环节教师可采用“变魔术”的游戏:教师拿出六瓶清水,对学生说老师要施展魔术让清水改变颜色,同时请学生猜猜会是什么颜色。学生只需说出颜色:It’s red\vel-low、blue\green、black.总之,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目标,使活动不仅富有情趣,而且富有实效。
现象四:依赖课件失技能
有位教师在上“feelings”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本课的知识点有“happy,sad,tired,angry,sick”及句型“Are you happy?”课前授课教师搜集了很多精彩的迪斯尼卡通让学生体会这些描述感觉的形容词。由于画面非常精美,动感十足,教师每点击一次鼠标,教室里总会“哇”声一片,可以说学生被这妙趣横生的图片吸引住了。然而到了后面的练习环节,学生却说不出几个单词,基本上除了会用happy,其他的都会混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学生们只顾着看动画,忘记了要记单词。
“feelings”这节课我也上过,记得当时我只是用粉笔随手在黑板上画了几个脸谱,让学生用中文来猜测它们的心情如何,接着引入单词,最后让学生一人画另一人问“Are you?”教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反思】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简笔画渐渐退出了我们的课堂。事实上,简笔画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和多媒体相比,有它自身的优势:其一,它用笔简练,形象简洁,能以最简单的线条准确勾勒出事物的特征;其二,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即讲即画,拥有信息传递的可动性和容量的可控性,应用十分方便。根据这些特点,对于一些常见的、熟悉的、易混淆的形象,我们完全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这样可以避免那些新颖、花哨、动感的外在因素对学生思维的干扰,从而让学生去关注真正需要思考的英语元素、英语内涵。上述案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那些精美的画面所吸引,自然对物体的特征少了几分比较,对知识的学习少了几分关注。
现象五:依纲据案轻生成
有位教师在上“Seasons”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赏了有关四季的美丽图片,接着想引导学生说出“The spring is green. The summer is red. The autumn is yellow. The winter is white.”
当大部分同学说出“The spring is green.”时,突然有位小男孩站了起来并大声说:“I don’t think the spring is green.”那声音仿佛是平地起惊雷,一下子打破了课堂的安静氛围,授课教师也一下子变了脸色,转向其他学生问:“Do you think the spring is green?”“Yes,we do.”全班只剩下这个学生独自在一旁嘟囔:“春天不是有许多桃花吗?桃花是粉红色的,怎么春天是绿色的呢?”
篇6
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营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
如那天我听一堂评优课,上课的是一位青年教师,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叫学生写字,老师巡视。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环节。我知道到这时候,课已经结束了。虽然老师还在巡视,但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我也已经把听课笔记合上了。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很幼稚、很响亮的声音:“老师,你走到我的身边,怎么不看看我啊?”听课的老师都笑了,我看见上课的老师脸红了。
老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可是如今的孩子却不再那么乖了,他们敢于对老师说“不”。课改最大的变化不是我们的老师而是我们的学生。老师们在脸红之后应该感到欣慰。
又如有位老师教学《春游》,在学习了春天是绿色的、是红色的、是黄色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地去聆听、去想象,可结果却令老师十分下不了台。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老师并没有着急,她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一看,听一听吧。”然后是配乐的课文朗读。还是那个学生,他说:“老师,我好像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绿绿的。”
这样的问题我们也经常会问,学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师要听什么,所以不会说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了,老师没有说再想想看,而是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这次学生感受到了。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
真实是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二、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的根本
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很多老师都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从而出现许多四不像的课。
最近一次年轻教师的评优课,课文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的《美丽的丹顶鹤》。教材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丹顶鹤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结果几位老师在教学时无一例外地都叫学生带来了水彩笔,让学生在课堂上画画。有个别画的,有小组画的,有到黑板上画的……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用在让学生画丹顶鹤上了。到后来,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
这个案例比较特殊,因为课文的题目是《美丽的丹顶鹤》,教师自然也就容易想到让学生把丹顶鹤的美丽画出来,特别是丹顶鹤的红宝石。可是这样的课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到底姓什么?学科融合,强调的是渗透,是为我所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融合美术、音乐、自然、数学等,走出小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但我们上的是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
同样是画画,有一位老师处理得相当好: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她让小朋友自己到黑板上去画,然后让画的小朋友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画,让学生画画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状况;二是画了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把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语文课的灵魂。
可是,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我听过一位老师上口语交际,题目是《我的妈妈》,孩子们都有很多话要说。可是,突然,有个小女孩在座位上哭了。老师很奇怪,走过去问她。她就是不说,一个劲地哭。老师摸摸她的头,又走过来了。过了一会儿,那学生终于止住了哭。老师就轻轻地问她:“是不是想妈妈了?”那孩子点点头。老师就说:那你来说说你的妈妈吧。哪知道那孩子又哭了。老师就说:对不起,等下课后,你再和老师一个人说好吗?
篇7
一、从身边的故事引导,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的时候,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可以引发聋生的许多思考 ,如能及时保护聋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聋儿的探索精神、研究能力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老师:“《我爱家乡—新疆》这幅画画面上有什么颜色?”
聋生:“有红色、桔红色、草绿色、土黄色,蓝色等……”
老师:“新疆风景给我们什么感觉?”
聋生:“高山,冰川”“大漠的、民俗的……”
老师:“新疆有什么美食?”
聋生:“烤全羊、奶茶、羊肉抓饭、拉条子、大盘鸡……这些食物”
我爱家乡—新疆什么呢?我说:“提起歌舞之乡,瓜果之乡,没有人不会想起新疆,这个美丽的地方,大漠瀚海,驼队古风,绿洲草原天马行空,翠湖雪峰云杉绿浓,曼舞轻歌古乐回旋,瓜果清甜佳肴美味,充满魅力的自然风光,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新疆是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省区,巍峨的高山,高耸入云的雪峰,苍翠无边的雪松云杉,晶莹的冰川,碧澄的湖泊,浩瀚的戈壁沙海,冰川与火洲为邻,沙漠与绿洲相映的奇特景观,加上古丝路上的文化沉积,古石窟,古寺庙,古墓及千年干尸等文物留存,还有47个民族,各个民族的风格的建筑,服饰,歌舞,习俗,美食组成新疆旅游最迷人的风景。”聋儿们开始激动,有想马上把家乡最美的一面描绘出来的热情。
二、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发现美丽的色彩
当我用新疆故事来激发聋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忽然发现,刚才提问的那个学生还低着头,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很显然,他的兴趣并不在这些故事上。
“你在想什么?是不是有好听的新疆故事要讲给我们听啊?”他满脸稚气地抬起头,看了看我,又环视了一下四周,还是低头没有说话?
我从讲台来到他的旁边,才发现他用手势在讲自己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它清澈见底,小河两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小草和树木,鲜花开的是那样的鲜艳,美丽极了!家乡的人们非常注意保护环境,从不往小河里扔垃圾。
“老师,我在乌鲁木齐生活了那么多年,从来没见过沙漠,它是什么颜色的?给我们讲讲吧。”孩子们仰起头,带着好奇的表情看着我。我又反问到:“你们说是什么颜色的?”大家争着说“是黄色的”。 我告诉聋儿,沙漠不只是枯黄色的,还会有其它各种颜色。如澳大利亚的辛普森有一片沙漠是红色的;在美国南部的路索罗盆地有一片沙漠是白色的;中亚的卡拉库姆沙漠是黑色的;而美国的亚利桑那沙漠是红、黄、紫以及蓝、白等各种颜色,真是五彩缤纷,绚丽至奇。沙漠会有各种颜色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沙漠里的沙主要是由岩石风化而来,但岩石里含有各种颜色的多种矿物质,因此造成了沙漠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辛普森沙漠的沙子里含有铁,铁被氧化后呈红色;路索罗盆地沙漠的沙子里含有石膏质,而石膏晶体被风化后呈白色;而卡拉库姆沙漠则主要是由黑色岩石风化而成;亚利桑那沙漠的沙子里含许多种颜色的多种矿物质,因此绚丽多彩。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雪峰插云,危崖耸立,冰川晶莹,峡谷深邃,林木葱郁,花草满坡,泉瀑淙淙,空气清新,景色迷人等等,都是聋儿观察和描绘的素材。启发学生用他们的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去感受色彩的美丽,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他们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
三、培养聋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聋儿创作的源泉, 聋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 创造思维的萌发, 更取决于聋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 多感才能多知。
1、尽可能多的运用题目的多种形式的变异,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如学习新疆风格的儿童画, 让学生自己根据家乡忆想作画。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 因此, 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 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 减去不入画的部分, 用加法方式,补充一部分, 使构图完美, 意境更充实。要求聋儿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 矮的更矮, 根据主观感受, 表现情趣, 加强艺术感染力。
2、消除思维定势,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讲清思路,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培养聋儿的创造个性,而对于聋儿来说个性心理因素表现为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和自信心。
3、创造需要勇气, 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 在创造活动中, 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 怕同学起哄, 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 因此, 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 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 尤其在评判作业或作品时, 不以干净、规整为唯一标准, 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 有独到之处, 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 成功的作业。
四、注重评价聋儿作品
评价环节格外重要。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欣赏的眼神可能对聋儿来说都是一次鼓励。在教学中我一般采取自评与互评为主,教师评为辅的形式进行对作品的评价: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自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让聋儿在班里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心得,尤其是在同学面前或在与其他作品的比较下,聋儿一般会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产生一种反思或批判的心理,这样可以很快帮助他找到差距。
篇8
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参与者。因此,一堂美术课不仅仅需
要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参与到课
前资源的开发、收集中。这正体现了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关注
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
一、师生共同开发美术课前资源的策略
(一)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力求形成知识体系。美术教学
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促进学科间的交
流,形成知识体系。例如:一年级上册《圆圆、方方和尖尖》
一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这三个基本形。在同一阶段中数学课上也正教授《认识形体》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我便将相关知识链接,既促
进教学,又形成知识体系。又如教授《美丽的印纹》这一课要
求学生能运用各种形状物体进行拓印、创作。我与该年级语文
课中《雪地上的小画家》相联系,利用文中描绘小动物在雪地
上留下的脚印组成一幅画,导入新课。
(二)加深对美术课程资源中文化资源的开发。例如:
讲授《社区模型》一课时则带领学生走进社区,由社区干部介
绍社区情况,参观社区环境布置。回到校园让学生以小组形式
讨论,该社区美在那?你有什么建议等?从而引向设计。讲授
《奇特的热带植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参观龙岩三中的植物
园,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了解植物。讲授《我最尊敬的人》一课
时,可结合少先队组织“红色之旅”活动,介绍、了解闽西的
革命英雄生平事迹,让学生肃然起敬。又如,二年级《认识图
标》,我联系一位学生家长――交警叔叔,结合实例来解说安
全知识图标,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而其它班级则观看这段录
像。把一些资源补充到美术课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可使
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单一的教师教授,转化为在实践中学习。
(三)课前巧妙设计导入,抓住学生的“心”。我力求运
用多种形式巧妙导入,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民族服饰》
一课,让几位课外学舞蹈的学生身穿几个少数民族服饰,随音
乐跳出该民族舞蹈动作,让学生说说是哪个少数民族?你是从
哪儿辨别出来的?同时,教师应翻阅自己以往教授该课的经验
总结,及时改变形式。教师要及时对每一课进行教学反思,将
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记录下来,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积累下来,为重
组课堂教学服务。
(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寻找切入点。作为一名小学美
术教师,应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美术教学课程常与儿童文学
相联系。儿童文学既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更是教师了解孩子
的窗口。在讲授《童话里的小屋》时,教师可以联系自己所读
的相关文学作品、故事。比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小红帽》等;在《花的世界》一课中教师可讲《拇指姑娘的故
事》,引导学生进入童话世界之中,让学生产生共鸣。
(五)教师课前收集相关拓展资源。教师平时要多读画,
多收集,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以便向学生推荐优秀作
品,引导学生欣赏。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后,教师要谈自己
的见解和看法。如此,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互相启发,教学
相长,有助于学生欣赏水平得到提高。
课前应准备好拓展知识面的资料。比如,课堂上让学生
欣赏了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教师要利用学生的期待、求知
欲,适时引导课后阅读《梵高作品集》。在上《动物的花衣
裳》一课时,为了解更多野生动物的相关资讯,引导学生观看
《动物世界》栏目。这样的引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
不可估量的。
二、学生对美术课前资源的开发和收集策略
(一)课前查找、收集相关材料、资料。美术课往往需
要学生收集丰富的材料,以便制作时拓宽思路。小学生知识经
验少,活动空间有限,查找、收集资料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
掌握多方面信息资料,查找资料是学生探究美术知识、技能的
一种好方法。低年级孩子引导他们以收集图片、玩具、实物为
主;中、高年级以课前设计“小小资料卡”为主,要求图文并
茂,可以用剪贴、手绘,有条件也可以上网收集、排版、打
印。这一形式在我校的语文、数学课中也得以广泛应用。
(二)在美术课上课前1―2分钟,针对低年级学生,我
让美术科代表带领全班集体进行色彩口语练习,主要在于纠正
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期一些不正确的色相表述。针对中年级,由
学生按座号, (每节课3―4人),轮流展示你近期的一幅课外
作品,可以是美术日记、剪贴画、小制作、绘画作品等,渲染
出“美术味”。也可以讲述画家的一则小故事。而高年级的学
生,可让其轮流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创作画、摄影作
品,甚至可以为画编一个童话故事或用一首歌来注释等。充分
尊重学生的创作成果,让他们体会美术创作所带来的快乐,对
美术、对自己充满自信。
只有充分地开发、挖掘美术课前资源,才能将美术课程内
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
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学生在美术课前就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从
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新
课堂中。
篇9
抓身边的数学,带动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巧妙运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我们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练习画线(在同一张纸上,画出两条直线);其次组织学生合作分类,分析交流讨论分类的依据,感受相交和平行的存在;再次让学生找出身边的相似直线,给朦胧的直觉以直观的强化。学生很轻松地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长和宽、课桌面上相邻的边、日光灯与吊线,教室地面上互相垂直的线等等。身边的实物成了教学的学具,为学生正确地感悟垂直与平行,呈现了详实具体的感性材料,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的正确建构提供了厚实的贮备。寻找身边的实物、感悟数学知识的存在的学习情境,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融入学生身边的实物,贴近学生的教学设计,更能加速建构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可以更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二、强化实践操作,激励学生参与
搭建实践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知识体系。充分关注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利用形象具体的操作不断强化学生的感知,促使其积累丰富的表象,为其逐步抽象深化认知,提供坚实的基础。“动手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有效地参与到学习研究之中,使学生通过动作形成表象,再通过动作制约改造表象,从而逐步正确概括表象,使头脑中知识的理解、记忆不断加深。这是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是一种不易外显的逻辑思维推理的过程。将动手操作贯穿于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活动始终,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大量的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推动教学的进程,更有助于学生对对称轴、轴对称图形等概念的内化。同时组织设计作品竞赛,让学生在作业本上设计轴对称的作品,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在思考和合作研究之后,展现了精彩纷呈的设计:对称的房屋、美丽的花园、漂亮的衣服、悦目的图案等等,使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利用对称的原理设计出各种图形。数学思维和数学方式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块重要的基石,其中的空间知识与观念是这块基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操作为这块基石的奠定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三、诱发图形类比,激发学生创新
波利亚说:“没有这些思路(普遍化、特殊化和类比的通用的基本思路),特别是没有类比,在初等或高等数学中也许就不会有发现。”“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学会类比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在教学要重视类比推理的引导,强化数学方法探索的研究与实践,使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运用、理解、反思等学习活动中发展数学思想。在空间和图形的教学中灵活地引入类比机制,可以促使学生迅速地建立图像之间的连接,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类比研究的过程中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进而催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段,通过类比将物体或图形分类,从而感受类的认知,以此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对应的几何知识。在中、高年级段,类比分析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例如,在“等腰梯形的认识”学习中,让学生从等腰三角形的学习中迅速迁移学习,在类似的辨析研究中理解认知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建立科学的完善的认知体系。
四、指导拓展运用,促进学生建构
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综合能力发展;方式
现今在艺术教育领域出现了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寻求综合的趋势。本文探讨了在实施音乐艺术综合教育实践时,如何以艺术为媒介,促进幼儿音乐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音乐与绘本综合,浸润艺术气息
我们以绘本为载体,使师生都浸润在绘本的艺术气息里,吸收绘本中艺术的养分,一同享受创造的快乐。从听辨音色、节奏、律动三个切入点进行了研究,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着音乐与绘本的完美结合。
如用乐曲《在山魔的宫殿里》与阅读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相结合,从绘本中的另一个角色――“狐狸”的视角出发。乐曲《在山魔的宫殿里》是由两个乐句短曲连续重复18次,在速度上越来越快,音量上越来越强,最后再加上一个情绪更强烈的尾声构成的作品。其结构中旋律重复所造成的幽默趣味,和《母鸡萝丝去散步》在故事情节和绘本画面的重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音乐与美术综合,表现艺术形象
(一)用视觉符号感知。如《铅丝变形记》。我拿出一根直的铅丝,再拿出一个玩具小人,将小人放在铅丝的一端,使小人慢慢向铅丝的另一端“行走”,同时发出平稳的“wu”的声音(没有音高变化)。接着把铅丝放到膝盖附近,提问:“这次小人走钢丝和刚才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低了)“那我们的声音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孩子们一边画出玩具小人行走的路线一边演唱。我将铅丝平举过头顶提问“现在声音又应该发生什么变化?”重复上面的游戏。此后,有很多种方法用玩具小人演示声音的变化。下图就是画出的玩具小人行走路线,声音也随着变化。
(二)音画相连。最初的音画相连教学活动,可以从听单个音或者简单的音列开始。如
(三)边学边画。在歌唱活动中,教师可用边画边学的方法教学,通过图谱中形象事物的表达帮助幼儿理解歌词,正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表达。如《画妈妈》中,我在教第一段时用黑色的笔画出妈妈的脸,在教第二段时换成红色的笔,当唱到“笑哈哈”时画出妈妈的嘴,在唱“胸前戴红花”时在妈妈脸下方画上一朵大红花。
三、音乐与语言综合,体验艺术节奏
(一)节奏训练卡农练习。节奏是语言、动作、音乐融合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节奏训练就是入门的基础。卡农是多声部的轮说、轮唱练习。作为日常教学活动中常用的表现形式,是培养即兴发挥和创造力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如《交通工具大汇展》活动:“交通警”(教师)指挥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玩具迅速站到临时用积塑隔开的“公路上”。幼儿按二拍子说自己的交通工具名称。熟练后说出以二拍为基础的“三个字”、“四个字”的名词,并总结出二种节奏型,教师指挥全体幼儿一起念。“交通警”又发出指示:“绿灯亮,可以行;但必须模仿出自己的交通工具发出的声响。”室内立刻响起了“嘀嘀嘀”、“铃铃铃”的声音,宛如交通工具“大合唱”。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的进行了“二声部”甚至“三声部”“四声部”的练习。
(二)分声部有节奏朗诵儿歌。在儿歌教学中,将语言富于音乐的节奏,加入节奏进行朗诵,还可变换节奏型,不但提高了幼儿对儿歌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而且使幼儿感受到了节奏美。儿歌朗诵中可以运用多声部练习来锻炼幼儿的听觉能力、配合能力和控制力,让幼儿在和谐又专注的合作中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四、音乐与动作综合,获得艺术造型
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包括声势、身体各部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身体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形体表演、即兴的民族民间集体舞等等。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每个儿童都能自然地使用。它是由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组成的。
五、音乐与科学综合,满足探究心理
一方面在平时多给些机会让孩子们感受下打击乐,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它们的性质、构造、声音,让其学到了有关形状、声音等方面的知识,使孩子们的打击乐演奏因其熟悉乐器而更容易。而自制乐器是另一种将科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范例。将小石子、沙粒放到易拉罐里,封上口,就是自制的沙球了。我还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编钟”,放上一排玻璃杯,和他们一起探究和实验,看每个杯子里要加多少水才可以敲出从低到高的声音,让孩子们自己去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制作乐器?
在探索中发现,只要我们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音乐艺术,就会发现音乐艺术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学会反思并融会贯通,就会发现音乐艺术综合教育活动设计的灵光随时闪现。我们期待艺术花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