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教学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启发性教学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启发性教学特征

篇1

【关键词】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思想政治教育

一、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

(1)期望独立,但又有依附性。根据青年文化理论,在青年成长的矛盾中,青年存在期望的独立性与实际依附性的矛盾。他们在生活上期望独立,但又对父母及其依赖。95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有些孩子在家里根本不用干家务。父母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上重点大学,因此95后大学生大多数是在父母的监督下学习成长的,对父母的管教及其不愿意,期望过上自己独立的生活。但是,95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监督和照顾,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就难以自律了。据我观察,很多大学生在宿舍玩游戏、看电影、上网聊天等,自己的桌面及衣服甚少整理,很多宿舍都买有洗衣机,有些学生甚至将一星期的衣服拿回家给父母洗。他们在面对就业时,期望独立,但又依附外来的帮助。95后大学生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又及其被动地就业,希望通过学校、老师及父母的关系协助自己找到工作。很多大学生自己不去找工作,对学校提供的工作又不满意,造成迟迟就业的现象。

(2)行为的功利性强,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他们在行为活动上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如学生毫不避讳地表示参加这个活动有没综合素质测评分加,并没有考虑这个活动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反之,一些不加分的活动参与度会大大地减少。所以,辅导员在要求学生参与活动时,一定要强调这个活动可以加综合素质测评分,有些学生对一些活动要求辅导员给予加综合素质测评分,要不就以活动没人参加威胁。面对这样的大学生,辅导员不得不感叹时代的不同了,以前我们作为学生巴不得参加活动,并没想过加综合素质测评分,现在的学生参加活动的初衷总是“加综合素质测评分”、“加社会实践学时分”、“第二课堂学时分”等,很少有学生参加活动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有些学生参加讲座,直接为了盖学时章,盖章后逃课或者盖章后在座位上玩手机,甚少有学生认认真真地听讲座。学校举办知识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及技能竞赛活动等,都是有一定意义的,不然学校也不会浪费资源,并不只是让你得到学时而已,真真正正希望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3)对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的困惑。根据青年文化理论,在青年成长的矛盾中,青年存在对发展方向和方式选择的困惑。他们大多数在未来发展方向上比较迷茫,目标不明确。经过紧张及充实的高考,他们渴望精神上的放松,加上大学管理模式的转变,自主可支配的时间较多等方面因素,他们大多数表现出对于主动求学的意识不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上课迟到、早退、课后不复习,很少主动到图书馆看书。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思考,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少部分学生认为读大学没有用,只不过是为了拿个文凭,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异,可以继承家业,根本不担心未来的就业。有些学生受现代社会自由职业的影响,认为到企业就业还不如创业、做淘宝、做生意等,所以觉得在大学里最重要是过得开心,根本不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4)易受宿舍成员的影响。根据青年文化理论,在青年成长的矛盾中,青年易受同辈团体的影响。同样,大学生易受同学的影响,更易受到宿舍成员的影响。据了解,一个宿舍里面只要有一个同学学习认真,其他同学一般都会表现出学习认真的态度,一个宿舍里只要有一个同学爱整洁,其他同学一般也会有整洁的习惯,相反,宿舍中有人逃课,一般这个宿舍的其他成员也受其影响,如沉迷网络,爱玩游戏,不爱学习等。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与宿舍成员相处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对大学生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避免宿舍成员间的影响产生负面效应,应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辅导员面对95后大学生如何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他们真正独立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其周期长,需要采取启发、疏导、讨论等方法进行。通过举办讲座,年级大会等形式,教育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具备的独立自主能力,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另外,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例如让学生策划各种活动,举办宿舍美化大赛,烹饪大赛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成长是要完全独立了,不仅是思想上要求独立,更重要是行动上要能真正独立。在班级和学生管理中,要采取放手信任的形式,让学生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现在95后大学生普遍养成不爱看通知信息的习惯,依赖老师的解答,辅导员要告诉学生遇到问题先看通知,再问同学,实在解决不了再来找老师,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学生管理中,采取“以大带小,以老带新”的模式,发动班级学生干部,班主任助理,党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服务,乐于奉献,乐于自主。

(2)促使大学生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95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眼前利益,自我利益为中心,使得大学生在做很多事情前都是以此作为价值参考标准,未能深入思考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要求学生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要深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动机,要清楚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的行为后果。比如,听讲座为了拿学时,逃课在宿舍玩游戏等行为,是否值得?读大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辅导员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自我反问游戏法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大学生养成自我反思习惯,经常性的审视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明白事情本身的意义,避免做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在大学真真正正地长知识,做学问,增能力。

(3)发挥同辈群体影响的积极作用。在引导新生的各种行为时,可以在新生中安排高年级优秀的学生干部担任班主任助理,通过他们的日常行为教育影响新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于在校学生管理,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举办宿舍文化创意大赛,选拔宿舍形象大使大赛促进榜样的形成,发挥榜样影响的作用,以榜样带动学生。另外,发挥学生干部、党员群体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干部、党员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他们自身行为和行动影响身边的同学。比如,在校园文明礼仪方面,首先要抓好学生干部和党员的行为;其次,让学生干部和党员做好监督和宣传工作。还有,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正面影响。同辈群体的网络交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辅导员要学会网络新媒体的使用,正能量和积极思想,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

三、结束语

95后大学生由于所处成长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行为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方法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真正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95后大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万蕾,金美伶.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J].营销教学,2016,(22)

[2]陈旭.面对“95”后大学生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新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5:211

[3]蒋亚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0,5

[4]黄静茹.积极心理学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运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4,6

篇2

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应是

第一,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第二,坚持最佳组合。教学方法的特征是由学科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所决定的,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顾及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带有"传习"和"复现性"的特征,比较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对能力的培养相对减少。开放教育的教学方法则带有"探求"和"创造性",较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这些教学方法由如下一些特点:重点教授与体系探讨相结合;讲思路、授方法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学生自学为主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教学指导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上述特点中,启发性教学是教学方法的精髓。

启发性教学方式一般包括

1、推理启发

教师在讲授中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生动而又富于启发的逻辑因素,借助推力中的逻辑力量打开学生的心灵,推理启发渗透到开放教育的一切形式,是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

2、联想启发

在讲授部分与整体、内涵与外延、种和类、原因和结果等知识时,可用类似、意义、关联等进行启发。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散发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动机启发

在讲授中,不仅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要时时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外在的学习动机不断激发为内在的学习动机,把近景性动机启发为远景性动机,使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好学。

4、方法启发

古人早曾指出:"……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则是无以学。"这就是说,无论是说还是学都有个方法问题。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创造一种趋向和条件。启发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取科学知识,使学生从老师身上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启发方法很多,不论运用哪一种,教师都要有饱满的热情,富有艺术魅力,引人入胜,感染诱发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篇3

1 讲好过渡语

课堂中的过渡语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孤立环节,而是学生进入新知识点的桥梁。过渡语一定要富有启发性、联系性和激励性,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将所要进行探究的新知识引出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主动获取新知状态。

2 讲好指导语

一个优秀的老师,在讲述每一节课时,都要设计好指导语。指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指导语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因此,指导语必须恰当地指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简洁明了,操作性强。

3 讲好提示语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新课的导入仅仅当作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在教学下一个新知识点前,不注意提示导入,导致了学生的注意发生不良转移,从而分散精力,使得学习劲头不足。提示语能及时提醒学生集中精力,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

4 讲好“后教”的话

后教的话为新知识的补充讲解、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做好准备。在“后教”环节上,教师要做到选准时间、把握好内容和方式,语言要准确、简明、有度。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用语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4.1 要有针对性。课堂用语设计的语言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引入方法。所以,在设计课堂用语时,必须遵循针对性原则,做到用语精炼。绝佳的课堂用语应力求自然、巧妙、有趣,不但要短小精悍,而且要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听之有味、欲罢不能之感。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教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学生听课如入胜地而流连忘返。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4.2 要有铺垫性。铺垫性语言的设计是为学生掌握新知识作必要的铺垫,为获取新知识铺平道路。其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使学生能进行迁移类推,从而主动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因此,好的课堂用语不但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找到有效的捷径,而且能分散教学难点,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有利于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4.3 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和智力发展的基础。课堂用语设计的得当有力,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点时,都有浓厚的兴趣相伴,带着兴趣进入学习状态。只有对所要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爱学、乐学。所以,在设计课堂用语教学时,我们必须遵循趣味性原则。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增强课堂教学导入的趣味性,使学生自觉主动紧张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去,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4.4 要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上课开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启发性的导语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篇4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第斯多惠的名言是“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学生学习,而不是强迫代替学生学习,因此启发性原则应贯彻教学之中。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楚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到百思不解时,不启发他;不到有所领悟时,不启发他。但要注意使学生的思考“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激疑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从而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应用启发性教学原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针对学生实际。所提问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问题不应过于深奥,也不要过于简单,切忌为少数人设置。(2) 问题简洁明确,所提问题应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3) 注意时机,提问的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提问过早,使学生思维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中,容易产生疲劳,提问过晚,使学生思维不连贯,不容易得到满意答案。(4) 问题少而精。一堂课中问题不要过多,要使问题难度适宜,少且精,使学生通过质疑答疑,得到学到知识收获成功的喜悦。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启发性原则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每堂课开始时,通过提问复习旧知识,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能紧跟教师思维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在每堂课中间通过提一些精心设计的与本堂知识紧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每堂课结束前,通过预习提纲,为学生自学预习下节打下基础。

应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应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现在教育改革大力提倡推行素质教育,在学习数学时,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更要“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篇5

一、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堂提问总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直接回答,但提问的目的却是希望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一些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应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

二、课堂提问要控制问题数量

对于课堂提问,教师要控制问题数量,总体要求是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与合并的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的繁琐、过于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的启发性是提问艺术的精华。课堂提问的启发性又来自于提问形式的创造性,问题应力求富有创意。高中生具有探索的欲望,富有挑战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么教师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就像投入平静湖水里的一粒石子,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浪花,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四、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处。把握发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进展及变化,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吻合,如教学达到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深奥处、精华处、创新处时,即为发问的时机。要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数学知识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

五、课堂提问要遵循梯度性原则

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学内容的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提问最好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六、课堂提问还要有效处理提问结果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不管效果如何,那么设计再好的问题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思维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进行指正。这是每一位教师一生的追求,有效处理提问结果显然是课堂提问的点睛之笔。教师不应过分关注错误本身,应更多地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了,教师不应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而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分析,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提升一个层次。许多名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有效地、风趣地、恰当地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七、有效的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尤其是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进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征,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

篇6

一、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预设

1.捕捉意外,迸发“生成”。

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发现、发明大多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从而取得成功的。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敏锐地判断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修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即时巧妙的应对,看似偶然触发,信手拈来,似乎丝毫不费功夫,实际上却是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和历经反复实践思索的艺术结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也是一种预设。

2.创设障碍,激发“生成”。

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像课堂上非得给孩子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孩子们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非得顺顺当当地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现在我们要生成就不妨给孩子制造些麻烦、设置些障碍、犯些错误,课上的顺不顺当又有什么关系呢?

3.立足真实,深化“生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可能全部完美。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真实才是最精彩的。叶澜教授曾提出用五个实来作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扎实、朴实、平实、丰实、真实),就让我们用“求真求实”的胸怀,去追求好课的境界。

二、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其次,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2.着重于思,注意启发性。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影子》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小组能测出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如牛顿所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师;锤炼;课堂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一、何为课堂语言艺术

对于语言艺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这样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表情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课堂语言艺术,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精炼的语言,用以培养人的技巧。

课堂语言艺术,不仅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往往乐此不疲;而有的教师却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思想开小差,甚至睡大觉,其原因就在于教师不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这些事实证明,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运用教学语言的水平和技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本身要抓的就是“语言”,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先生这样说:“小学语文教学,一是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二是语言运用的基本技能,三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良好机制。”欲胜任此等任务,教师自身除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之外,还得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二、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锤炼课堂语言艺术

1、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语言条件,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阐述观点见解、表达思想情感。对儿童说话不可轻率,如果认为儿童知识水平有限,思考能力较差,而又充分信任老师,教师课堂语言就可随意的话,从师德上讲是“误人子弟”,时间一长,也会使教师自己威严扫地。

(1)条理清楚。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2)简洁流畅。课堂语言应该做到言简意赅,把复杂的东西以最简单的话语清晰地表达给学生知道,否则学生听课会出现大脑疲劳现象从而使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如果说话结结巴巴,不但会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也会阻碍学生思维的拓展。

2、课堂语言的生动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规范,还要生动。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就能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变为浅显,枯燥变得风趣。

(1)直观形象。给小学生讲课,教师用直观性强的语言说话,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色,可适当运用故事或谜语讲述,如有的老师在教“碧”字时,让学生猜谜语:“王姑娘,白姑娘,一同坐在石头上”,教“公鸡”时,让学生猜:“头戴红帽子,身穿五彩衣,好像小闹钟,清晨催人起”,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字的字形结构和事物特征。

(2)富有趣味。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饶有趣味。怎么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富有趣味呢?平时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典故、诗词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赶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3、课堂语言的情感性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口语,应当是发声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的。当你带着对事业,对孩子的热爱,精神饱满地登上讲台,学生立即就会受到你的情绪“辐射”的感染。如果你将备课接触教材时的激动或感受,在课堂上表达出来,你的语言就有吸引力,这叫“以情夺人”。充满爱意。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有一种“期望心理”,这是稚嫩、幼弱者的本能心态。他们对有丰富感情负载的语言和寡淡冷漠的语言,是能敏感地加以区别的。甚至你无意中流露的一个眼神,隐藏于嘴角的细小表情,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把对儿童真诚的爱与感情溢于言表,那么,即使是脱口而出的话,也能“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饱含着慈爱之心的儿童化语言,会引起孩子强烈持久的内心体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富有个性。为使语言有情,首先语言要有个性,所谓个性语言,即自己的富于独特情感的语言。单单在授课中注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了吗?未必!小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个性特征应该是具有自己的风格独到的魅力,能体现出该教师健康的个性和心态。

4、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如:教师不善启发或启发不适时、不适度或启而不发等不利于优化教学语言的现象,使学生的思维扼杀在摇篮里,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语言的“引导”、“诱发”上下一番功夫,认真研究探讨,采用多种启发性教学语言,把握诱导、启发的时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语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包含着两层意思:

(1)发展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或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

(2)富于想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情并茂的文章,教师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启发性语言在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相通点,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增补想象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画面、意境等,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生动、饱含情感而又富于启发的。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教师就应该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郭启明主编《教师语言艺术》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语言 应用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6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可以研究教师的教学语言为突破口,寻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会用陈述式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但学生由于抽象理解能力不强,听到这种高度概括的语言会觉得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例如,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看托盘天平的平衡,先让学生看到在天平左右两端各放10克的砝码时天平会平衡,再把左边10克的砝码换下,换上5克的砝码和一颗小石头,这时天平也呈平衡状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托盘天平的两端也平衡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因为小石头重5克,它和5克的砝码加起来正好是10克,所以天平平衡。”教师又提问:“在看到天平平衡以前,有人知道这颗石头重5克吗?”学生回答“不知道”,于是教师写出5+x=10这个方程式让学生理解,并讲解:“如果一个等式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未知数,即为方程。”接着,教师写出20-3=4、x+8=64、x+x=65、x+y=34、4+x>9等算式让学生分辨它们是不是方程,使学生更明晰数学概念的特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获得所学的知识。

二、用准确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一些教师由于不能以精确、有层次、有重点的语言描述数学知识,造成学生理解产生歧义。因此,教师要用准确性的数学语言描述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事物的特征。

例如,教师描述4 / x=16时,不说它是等式,也不说它是方程,有学生对教师的描述产生疑问:“4 / x=1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什么说它是方程?”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描述4 / x=16是方程和不是方程的区别。学生经过思索,能理解教师说它是方程时,就意味着4 / x=16中,x的取值不能为0;如果它不是方程时,就说明4 / x=16中存在无意义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用精确性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这种描述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以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认识方程”的知识点来说,这名学生的归纳结果如下表。

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在归纳数学知识点时,会仔细地推敲自己的描述是否精确。因此,教师描述事物的时候,要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因为教师描述事物的方法能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科学的理解。

三、用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一些数学教师教学时描述的语言过于抽象,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有意识地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引导学生学习方程的应用时,教师可提问:“班主任带学生去玩摩天轮,摩天轮每次只能坐2个人,现在全班有58个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玩一次摩天轮,全班学生共需坐多少次摩天轮?”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在这个生活事例中寻找未知数,让学生从中了解方程知识的应用价值。然后让学生写方程,一个学生写出8+x=14,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个方程编成应用题。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这样编题:“弟弟手中握有8块饼干,哥哥手中握有多少块饼干,才能使两人手中的饼干加起来为14块?”……教师用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又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尝试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篇9

关键词 教学语言 科学性 启发性 趣味性 生动性 鼓励性

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学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语言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将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素质,体现出数学教师课堂语言的特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提高。

一、数学语言要准确精炼,体现其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严密的学科,需要把科学性放在首位。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打基础,教学中对各种数学概念以及逻辑关系的表达要求就更高。一般来说,数学教材上的概念表述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是权威和科学的。因此,数学课堂语言要求用词严谨,特别是数学概念要分辨清楚,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数学中的术语既不能增加内涵又不能减少外延。教学中的讲解和提问语言要准确,吐词要清楚,问题要严密,把抽象化为具体,把深奥化为浅显。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彻的正确认识。往往一字之差,会有不同的含义。如“数”与“数学”,“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扩大”与“扩大到”等。如果辞不达意、模糊不清,或用语含混,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如把“除以几”表达为“除几”,漏了一个“以”字,就把除数与被除数颠倒了。

二、数学语言要引导点拨,体现其启发性

问,是探索知识的起步;疑,是发出问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巧于解惑,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多问问学生 “根据……你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教师的教学主要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不露,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教师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如“这道题老师还没有教,谁会算?““谁敢试一试““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看谁的解法最多“等等。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数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处于“愤徘”之时,用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

三、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有趣,体现其趣味性

做为小学教师,自己的语言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教师上课时,用语要鲜明活泼,形象生动,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箴言等,使课堂富有趣味性。事实表明,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耐人导味的语言对学生最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讲完什么是循环小数后,我问学生:“你知道循环小数怎么表示吗?例如:1÷3。“有的学生回答:“在0.3后面点上六个小圆点,表示3循环。”我又问道:“为什么要点六个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答道:“我是从语文老师那里学到的。”这时我得意的说:“我比你们语文老师更厉害,语文老师用六个点,我只用一个小圆点就行了,你们知道怎么用一个小圆点来表示循环小数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纷纷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数学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体现其生动性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需要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因此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我们要善于用生活中的实例、简明扼要的口诀,以及充满童趣的语言把内容讲的生动、通俗。例如:在讲加法交换律时,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类比,两条鱼加三只鸡等于三只鸡加两条鱼,同理2a+3b=3b+2a。在低、中年级教学时,可借助于“讲故事”、“数学迷宫”、“智慧老人”等一些故事情节,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采用“抢答”、“用手势回答”等来调动课堂气氛。

五、数学教学语言要积极评价,体现其鼓励性

篇10

[关键词]教学情境 趣味性 现实性 启发性 积极性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19

为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使课堂四十分钟时间获得高效,创设情境这一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法宝。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其实就是把学生从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也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快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并激活思维,紧随教师的讲课速度进行思考。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创设趣味性情境,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先给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一只猴子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可是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不仅行得快,而且平稳,其他轮子的车子都不行。”看着猴子骑各种轮子的车子在路上颠簸,甚至差点摔倒的滑稽样子,学生哈哈大笑。于是我根据情境,问学生:“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言而喻。

二、创设现实性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取实际生活中的素材,让他们产生亲切感、熟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明的爸爸要买一辆5800元的摩托车,按规定要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小明的爸爸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钱?”学生一听这个问题就来了兴趣,因为这个问题在自己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学生经过思考,有的说“一共需要的钱数=摩托车的价钱+购置税”;有的说“购置税=摩托车的价钱×购置税率,也就是5800×10%=580(元),那么小明的爸爸一共要准备5800+580=6380(元)钱”。这样看似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其实在学生的心里,他们已经想到如何运用已学的知识在以后的生活中解决类似的问题。这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创设启发性情境,拓展学习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外,还要启发他们思考、发现、探索。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内容,给他们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例如,教学“体积概念”之前,教师可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乌鸦喝水》的故事,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学生肯定会说:“是因为放入了石头。”教师追问:“那么,问题来了,放入的石头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此时学生虽然对体积没有概念,但是他们知道石头放入水中,水面会升高。听了这样的故事与提示,学生心里肯定产生一个“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会使学生对这一现象充满好奇,他们在开动脑筋思考的同时,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再对体积的知识加以讲解、分析、拓展,学生会很快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