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治学科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政治学科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教学内容看,近几年初中思想政治科教学内容修改的频率还是较高的,但总体上看,主要还是围绕“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国策教育”这三大块。对比其它学科,知识的衔接性并不强,但针对性突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三大内容先谈几点看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起步晚、发展严重滞后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与德育的关系上,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仍有着明显的区别。德育是自上而下的,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自下而上的,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更不能用纯粹的德育方法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强调理念,而其中就包括要求我们要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目的和方式。另一方面,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看,对比高年级学生,其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会更浅层化,学生本身的理解力也较弱,如果要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及能力提高,更多的应从生活、实践、体验入手,而不是从对心理知识的理解、方法的运用这一技术层面,因而我们说,初一政治课是最适宜活动课形式的。然而许多事实也说明,即使在新课程的实际操作中,仍往往难以跳脱这一点,使得初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止于知识,到头来必然导致一无所获。这理应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
二、法律教育:初二法律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学生基本的法律常识,学会掌握法律武器,培养有法律意识、遵规守纪的好公民,属于法制的启蒙教育。这一特点本身也决定了其法律知识缺乏系统性,而注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与国家、法律与个人的关系,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侧重法律条文、,知识的掌握及侧重法律道德意识的培养做出选择。从本质上讲,法律是从人性的恶出发,道德是从人性的善出发。那么,我们在初二阶级的法律教育就有必要在教学上做出一定的思考:对于初二学生,什么样的法律教学方式,理念才是适宜的?
三、社会发展常识及国情教育:说到底,这一阶段是理想,责任感的教育。初三部分的教学内容是理论性极强的一部分。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五个社会的更替、资本主义知识、青年人的崇高使命等,同时这些往往也是学生所认为的最“空洞、枯燥、无用”的部分。因而,我作为初中的政治老师认为,有必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以新的形式来加强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
从总体上看,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虽然衔接性不强,但从内容上讲,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际观念、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心理素质等几方面的教育应一直贯穿其中,在新课程下,我们的教学不能纯粹地分年级、分知识结构、割裂地教学,而应从这几方面去渗入、贯彻、联系而全面地、整体地把握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学,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充满个性的、富有活力的人,有了这诸多方面的启迪、启蒙,才能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好基础,即使一时看不到效果,但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以后也终会慢慢地显现出来。
另外,在新课程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操作中,是否有了教学理念的指导,一切都变得十分简单了吗?我们看到的也并不完全这样,其中务必把握或理清几个关系:
1、互动还是活动:新课程强调体验、实践、参与,毫无疑问的,这就使得活动课变得十分重要。然而,“活动”毕竟是形式,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活动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体验出来的感受、经验、感悟。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一些老师并没有完全把握好这一问题,而是盲目地运用活动的形式,缺乏真正的互动、交流、沟通,缺乏准备、组织、指导、针对性?特别是初三的政治课每节的最后一框.有活动(形式)而无真正的互动(实质)。
2、知识与能力:在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就意识到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而在课程改革中,能力的培养也进一步地不断被强调,我们可喜地看到初中政治科的诸多变化。如教学内容、出题方式、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但在喜悦以及成绩丰收的背后,许多地方的考试变化更多地是在考教师,而非真正在考学生的能力,故而出现考试结果一荣(师)俱荣(学生),一损俱损的现象,评价机制也当然离不开中考成绩的结果。什么时候,我们的政治教学评价,能从纯粹的考试制度中真正跳离出来,我们的初中政治教学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的也才真正是有能力的学生。
3、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重过程,意味着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获得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培养;过程往往就是结果,结果往往就是通过过程表现出来的。
4、安静还是活跃: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思考着: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活跃的课堂气氛。然而,活跃热闹的课堂,是不是意味着效果就好呢?答案是不一定的。课堂的活跃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活跃的气氛当中,有着充分的参与和投入。现今的政治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对于我们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气氛的营造有很大的帮助,但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而应注意教学的目的性。
5、人文还是功利: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往往更多的是侧重于其工具性,而培养的人也就常带有重学历、重技术、重功利的色彩。这也体现我们的教学(当然也包括政治教学)缺乏人发展应有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培养。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从其学科特点看,更有其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土壤和要求,然而,在片面地一窝蜂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即使是在课改中,也往往不免流于功利。
篇2
关键词:政治学科 科学性
就当代中国知识状况而言,没有一门学科像政治学那样,在发展的途程中还要为自己的 科学存在进行辩护。由于政治学长时间被视为伪科学,只是到了20世纪最后20年,才得到恢 复和重建。学科的稚嫩与知识的薄弱,使不少人对其科学性产生了疑问。再加上人们将“政 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痛苦的经历与政治学科荒唐地扭在一起,以至于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政治学 还怀有偏见,认为它不可能成为科学。这种状况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政治学的健康 发展。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科学,就必须对政治学的科学性进行论证。
一、思维水准与学科差异
种种关于政治学不是科学的论据中有一个共同的方面即都用物理学作为科学的典范来 衡量政治学。在自然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系统中,物理学的确发展得比较成熟,从其客观性、 精确性、规范性来说,它完全有资格充当自然科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科。用自然科学中最具 代表性的学科来同政治学比较,并以此来衡量政治学的科学性,这应当说是允许的,也是正当的。问题是,怎样进行 比较,从比较中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比较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方法。任何比较都是为了从异中求同或从同中求异。对于从同 中求异来说,其出发点应当是具有某种相同前提、同等程度或某些相似性的事物、现象、系 统。如果需要比较的两个系统本身就具有客观的差异性,那么在进行具体的比较时,如果不 去考虑这种差异性,只是简单地类比,其结论就不可能是可靠的。
这一原则也应当运用到物理学和政治学的比较上来。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力学、物 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比较早就创立起来的一个门类。以物理学为典型代表的自然科学同社会 科学中的各个门类之间在客观上显然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对物理学来说,它所考察的、研究 的客体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性在所有的自然科学门类中都毫无例外地存在着。当然,也有人会举出动物学的 例子来反驳。其实,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虽有感觉、知觉,但都是无意识的。因为,即使再 高等的动物也不可能有理性思维。
正因为自然科学所面对的研究客体不存在自觉的意识,因此,自然科学在获取经验材料 时可以进行客观性观察,一块石头、一条小溪、一颗流星,其运动的轨迹,其运行的速度,不 会因为有人在记录、在测定而有意地发生变化。石头的下落、溪水的奔流、流星的飞逝,都 是不以任何观察者、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所得出的规律的客观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
物理学知识的科学性还同这一学科实验的特点密切相关。在自然界存在的物理现象是 复杂的,比如气体,除有体积、温度、压力的因素外,还有流动的速度、比重等其它方面的物 理属性。但是,物理学家们却在实验室里利用各种装置使气体处于理想状态下,并探求理想 气体的温度、体积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再比如,物体的运动都会有摩擦力,但为了求得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 、时间、路程三者的函数关系,物理学家可以在实验室中限制某些种因素,创造某些条件,从 而得出理想状态下物体的运动规律。而且,无论是在物理学中还是在化学中,人们为了获得 某方面的知识,可以创造相同的条件,反复地做某个实验。一种特定的实验不仅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做,还可以在世界 上的不同地方做。在科学上,只有经得起人们依据规定的条件在同一地点或者在不同的地点 进行同一种实验并且得出相同的结果,这样获得的规律或定律才能得到科学界的普遍承认。
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在内的这些特性显然不是政治学也不是其它社会科学所能具备的 。在政治生活中发生关系的、活动着的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这是政治学同物理学乃 至一切自然科学的巨大差别,在政治学研究中,政治学家们决不可能把人们请进实验室中创 造理想的政治生活,也不可能在某个民族中反复地进行完全相同的政治试验。如果想用物理学上述的研究与实验方 法套用政治学的研究上面来,并以政治学不可能使用这类方法为依据得出这一学科不是科学 的结论,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违背科学的。政治学有无科学性决不能以这种方法或标准 来裁定,它应当从另外的角度来衡量。
篇3
马劭麟,男,32岁,2003年毕业于甘肃政法学院法律专业,2004年2月进入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现为甘肃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专家组秘书、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政治教研员。
甘肃省新课标版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题,命题依据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考试范围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中规定的内容。随着《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颁布,学习和研究《考试大纲》,把握《考试大纲》对考生能力的要求,理清《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查范围和相关考点,就成为了2013年备战新高考的广大高三教师和考生的必做功课。笔者现就2013年《考试大纲》文综政治学科部分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新高考的四个不变
从2013年《考试大纲》来看,我省首次新课标版高考中的政治学科部分考试不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无论考试形式还是考试内容,都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继承性。
1.“考试性质”的描述不变。新旧两版《考试大纲》对考试性质的描述均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能力目标”的要求基本不变。新旧两版《考试大纲》对“能力目标”的要求基本一致,前三项目标均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而对于第四项目标,2012年大纲版《考试大纲》表述为:论证和探讨问题,2013年新课标版《考试大纲》则表述为:论证和探究问题。两种表述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探究的要求却比探讨高,其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从“能力目标”的要求来看,新课标版《考试大纲》显然要高于大纲版《考试大纲》。
3.“题型与分值”的设置不变。从2013年《考试大纲》来看,高考政治学科部分依然沿用2012年的题型结构和分值设置,政治学科部分的分值为10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
4.知识考核范围不变。从宏观上看,新旧两版《考试大纲》政治学科部分的知识考核范围相同,同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学科专业知识,另一部分为时事政治。
二、重视新高考的四大变化
由于今年是我省实施高中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广大高三指导教师和考生应通过对新旧《考试大纲》的研读,把握其中的变化。
1.政治学科考试定位的变化。2012年之前的大纲版《考试大纲》对政治学科考试没有明确定位,2013年新课标版《考试大纲》则明确指出: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核目标与要求”在呈现方式、具体界定等方面的变化。“考核目标与要求”在2012年大纲版和2013年新课标版《考试大纲》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不同,在文字表述、呈现方式及具体界定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在2012年《考试大纲》中,“考核目标与要求”处于统领地位,独立于政、史、地学科说明板块之外,三门学科有着相同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而在2013年《考试大纲》中,“考核目标与要求”则置于具体的学科说明板块之中,每门学科均有各自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3.试卷结构的变化。2013年新课标版《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文综部分各学科考试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政、史、地三科内容基本分开,没有以往高考中政、史、地三科综合的试题,而是采用政、史、地各两道学科内综合题的形式,同时,政治学科部分不涉及选考题。
4.考试范围的变化。由于新旧课程的结构、体系不同,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知识也有着很大差别,从考试范围来看,我省2013年高考政治学科部分与2012年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点明显增多。
三、备考建议
篇4
【关键词】政治学科 枯燥乏味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86-01
政治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政治学科所涵盖的知识广泛,内容丰富,因此,政治课堂本应当是精彩纷呈的课堂。然而,如今很多人一提到政治学科,第一反应就是枯燥乏味。而之所以造成这种印象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如今,在新课改思想的带动下,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带领学生突破枯燥乏味的课堂重围已经成为了政治教学素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善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教学的效果。在以往的政治课堂上,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师所开展的政治教学工作始终秉持着“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在这种灌输式教学中,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唯一的主导,而学生仅仅是教师指导下的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平等的知识单一输出的关系。在严肃的师生关系之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有机会得到发挥,在课堂上基本上只能听到教师一个人的声音,这样的课堂自然会显得枯燥乏味,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因此,要想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努力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得课堂教学真正地变成教与学统一的课堂,这样,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善于利用灵活的导入增强政治课堂的趣味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入环节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承担着引出新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带领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等功能。对于教师而言,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开始的几分钟就利用一些有趣的导入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使得整堂课从导入环节开始就进入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这对于改善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导入呢?事实上,与其它的学科知识相比,政治学科在内容上更加灵活,这就导致在导入方式的选择上也会更加灵活。在政治课堂上,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热点时事、实践活动、实物展示等各种方式都可以进行新课的导入,只要所选择的导入内容与教学内容贴切,符合学生的需求,就能够有效地发挥导入功能。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第一单元第三课《知耻近乎勇》这节课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上课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一些学生表示听说过,接着我又说道:“那么你们知道‘卧薪尝胆’的典故出自哪里吗?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说一下这个成语的由来?”这时候,有几位学生自告奋勇举起了手,我从中挑选了一位学生,让这位学生把发生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以后,每天卧薪尝胆,不忘国耻,最终将吴国灭亡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一遍。通过这个精彩的故事,使得学生意识到知耻蕴含的巨大力量,从而顺利地引出本课的课题“知耻近乎勇”。由于有了前面的故事做铺垫,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表现的异常积极,从而使得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导入在打破枯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政治学科缺乏兴趣,其中有很多是由于对政治学科功能的误解。在很多学生看来,政治教材上都是一些枯燥无用的理论化知识,对于生活实际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再加上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把课本上的知识同实际相结合,只是照着课本照本宣读,从而使得政治学科内容显得异常枯燥乏味。因此,改变封闭的教学内容,把教材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但可以有效打破政治课堂内容的沉闷乏味,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讲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节内容时,我就给学生穿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有甲乙两个相邻的城市,他们共同竞争一个外商投资项目,由于这两个城市在位置、资源、人力等方面的硬件条件都相差无几,因此,这两个城市都把竞争的重点放在了软件方面的竞争。为了吸引外资,甲城市的领导决定在税收、土地使用等各方面政策给予了外商很大的优惠。这时候,我就问道:“同学们,如果你是外商,你会选择哪个城市呢?”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选择甲城市。而当我告诉他们,最终外商选择了在乙城市投资,这让学生感到非常意外,他们纷纷追问这是为什么。原来,甲城市虽然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了外商非常大的优惠,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优惠政策并不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在外商看来,甲城市的条件固然优越,然而当地政府在办事的过程中突破了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没有按原则办事,这样,会无形中加大投资的风险,因此,他们选择了做事更加规范化的乙城市。通过这个真实的案例,不仅使得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改革开放,同时也使得学生看到了看似没有什么用处的课本知识,在实际中却派上了大用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们一定要大胆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打破沉闷的学习氛围,使得政治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好之乐之的课堂,这样,自然有利于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华学宝.初中思想政治课趣味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第11期.
篇5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师生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担负着培养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重要任务(德育功能),由于本学科的独特性,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思想政治课有自已显著的特点,具体体现在:
第一,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文化、历史,甚至理科类的各门学科也都有涉及;
第二,学科交叉性强,互相渗透;
第三,时代感强,素材更新快。思想政治课内容更新快是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感受最深的,思想政治课一大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流里找到适合讲课需要的最新资料,如何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里处变不惊,这就涉及到“信息能力”(即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培养,其实质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出路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目前信息技术在许多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应用愈加普遍,但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讲,政治思想课教学大多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缺乏有机的整合。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使学生主动探索社会和人生的奥秘,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政治课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政治课的自身发展寻求整合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政治学科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记、背、写”,教学手段机械死板,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死记硬背,机械作答,“上课划条条,课后背条条”,其结果是“考后全忘掉 ”,课上毫无生趣。“记、背、写”是政治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但在现实教学中却成为了唯一的手段,于是,政治学科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科目,其地位每况愈下。政治学科要得到生存和发展,政治教师要取得自身的地位,就必须自我加压、自找出路。而很好地使用信息技术并使之与政治学科整合,能使政治学科占据有利地位,从而迅速抢占学科教学的制高点。
2.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支持整合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近年来校园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许多学校的网络教室不仅可供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而且具备储存、传输学科学习资源,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和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这些都为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无缝整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新课程改革实践呼唤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教师—学生”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迫切要求政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师—媒体—学生’、符合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寓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于视听等实际感触之中,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之中,对于促进学生接受教育、主动积极学习的基本观点,培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疑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可以激活课堂教学信息。由于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种以“填鸭式”为特征的封闭模式。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能使整个知识信息“活”起来。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气氛,使知识信息呈现出多种状态,从多渠道发挥作用。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感知、认知和交流信息,形成以人与媒体为主干的信息网络。同时,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知识转化为声音、图像,可以动静互换等等,让抽象、静止的知识概念“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奋,把课堂教学激活,从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2.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大多不感兴趣,而多媒体组合以声光图形营造的声情并茂的场面、直观生动的情景和动静交替的画面,直接作用于人的不同感官,引起师生的兴奋,进入愉悦的状态之中,为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导之以行。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项基本原则。导之以行,包括教师的“善导”和学生“力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表现学生自身的个性,弘扬好人好事,可以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展望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等。这些无疑会促进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4.有助于动之以情,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魅力。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动之以情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综合发生作用的。而具有声像特色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加富有表现力、激发力和感染力,在激发学生情感、开启心扉、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优化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四、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整合策略
1、要转变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只有真正同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高低,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成功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重新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模式转变为“教学、媒体、学生”三维互动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法、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这些变化都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
2、要明确整合的原则
先进的教学技术不等于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技术也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思想政治学科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研究,如: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整合;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适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多媒体软件的类型;多媒体软件的评价标准;多媒体教学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等等。弄清这些理论问题可以使教学行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有实效,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不会陷入盲目之中。
3、 要切合学生实际
在网络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指导,不能把网络课上成“牧羊课”、“网络浏览课”,对学生放任自流,浪费时间。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有机整合的互补关系,要注意避免将多媒体设备当作“现代化的黑板”、“知识的灌输者”来使用。因此,新形势下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的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教材、教学方法。唯有此,才能真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构筑思想政治新课堂,完成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新型人才的育人任务
五、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做法
篇6
关键词: 农村初中政治教学 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 社会实际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对政治学科缺乏学习兴趣,农村地区更是如此。政治学科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领域,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显得抽象、乏味和难学,再加上政治学科都是开卷考试,有些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只给学生讲讲重点,划划范围,然后让学生去记去背,导致学生不了解政治学科的真实内涵,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农村初中政治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上好入门课
第一堂课对学生来说是入门课,对引导学生理解政治课、喜欢政治课显得非常重要,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政治这门学科的关键。教师把第一堂课上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将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形象,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努力上好第一堂政治课。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的刺激下,人往往会迟钝,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集中注意力。所以,第一堂课中,老师没有必要一定要给学生讲政治课如何重要的大道理,因为每一个学科都这样会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丧失。因此,政治学科的入门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教师的讲授课,又可以引导学生对政治课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录音、视频、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每堂政治课都有新鲜感,提高学习兴趣。
二、加强师生互动
政治课内容相对抽象,容易形成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的初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摒弃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形式,避免扼杀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双向互动、达成共识、实现共享的活动。教学的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活动和交流。有效的教育取决于有效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它既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条件,又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因此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给学生搭建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祖国终将实现完整统一”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对其理由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积极思考,想了该想的问题,扮演了不同角色,自由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提高了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心得交流、讲故事、演讲等,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政治课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提高学习兴趣。
三、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方式。比如,辩论赛本来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引入政治课堂就成为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初中生上网的利弊”这个总论题,运用辩论赛方式,引入正方反方,明确辩论原则,划分辩论阶段,让学生站在正反两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发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充分暴露问题争论的实质和焦点,从而有利于寻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问题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自由选择正反方观点组成正反方,或是先把准备参赛的学生分成两组,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正反方,再由双方自己确定四位上场辩手,辩手之间要进行分工,其他未上场的参赛学生组成智囊团,为己方辩手出谋划策。同时教师要指导双方对辩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明确己方辩论要点,并分析对方会从那些方面辩论、反驳,己方如何应对等。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根据自己确定的辩论要点,双方辩手和智囊团成员分头去找资料,并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使它更精练,更有说服力,在这一双向互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生思想碰撞,激发求知欲,知识不断更新,兴趣不断提高。
四、联系社会实际
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策略研究
本文主要结合了作者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经验,对高中政治教学效果提升策略问题从重视课堂导入环节以及教学方法改革两个维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高中政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伴随着高考制度的发展以及社会整体思想政治水平亟待提高的现状,其实效性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才能够直接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等诸多问题的探讨逐渐映入人们眼帘。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高中一线政治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于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的提升,另一方面现代高中政治教师应当能够从传统的传授型教师逐渐向着新形势下的研究型教师转变,加强对高中政治教学活动的研究。笔者参阅了大量关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实效性的文献,同时结合自己的高中政治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我国政治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想要真正地提升我国高中政治教学效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重视课堂导入环节
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来看,对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视直接影响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论是对于高中政治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还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均有着重要作用。从学生注意力的凝聚程度来看,一节课刚开始的十几分钟之内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政治课堂,其注意力并不是十分集中。如果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导入环节能够好好把握,则快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很有可能的。其次,从目前我国政治课堂导入的基本内容来看,大部分是对于上节课的重要内容进行缺乏新意的总结与归纳,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整体下降。笔者认为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并不在于在课堂导入环节的十几分钟之中,给学生复习或者传授多少知识,而是应当积极的树立学生对于高中政治学习的乐趣。因为导入环节将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实际效果。
笔者认为在高中政治课堂导入环节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课堂导入环节要能够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政治教师高喊“大家注意”并不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好办法,而是应当注意课堂导入环节的情趣性。著名的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曾经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可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果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能够促成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则将大大的促进我国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其次,课堂导入环节应当注重直观性与简洁性的统一。从心理学上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来看,虽然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直观性的呈现,并非会达到儿童时期那样的效果。但是,从高中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习得方式来看,直观呈现仍不失一种较好的办法。注重高中政治课堂导入环节的直观性与简洁性的统一,可以使将单位时间内的导入的实效性达到最优化的效果。第三,课堂导入环节应当具有时代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思想政治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与时代最贴切,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具有时代性,而在课堂刚开始的几分钟,就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注重教学法的改革
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 高中 政治学困生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88-01
一 对高中政治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在行为表现上常会出现严重厌学、纪律观念淡薄等现象;在心理上缺乏学习热情,常自我否定,认知水平较低,常有巨大的自我实现落差,严重的依赖心理,意志较脆弱,情感淡漠;在思维方面,再认能力、迁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差,思维水平较低;在学业上表现为学习成绩落后、学科的两级分化严重。高中政治学困生通常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成绩低下,能力薄弱,有较严重的知识缺陷,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处在无趣与困惑之中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有两个特点:(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自觉性。进入高中后,因为成绩不理想,失去了学习的目标。于是,学习只为应付了事,免受教师及家长的责备就行。学习不是他们的内在需要,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政治学科的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2)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就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些学生毅力差,在政治学习上,习惯于采取“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只停留于一知半解。本文拟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对政治学困生的转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困生的转化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把人的智能概括为以下八种: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我认知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该理论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天赋智力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能满足和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好奇心。该理论认为人的每种智能都是以独立的方式存在的,每种智能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表现形式以及符号系统。人类的智能结构就是由这些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这种多样的结合方式是形成丰富多彩的个人智能特点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为转化政治学困生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工作思路。
由于政治这门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致使学生认为只是简单的记忆就足以应付了,对政治的学习根本都不上心。笔者身边的同事也有提高政治学困生成绩的尝试,但主要措施是通过面对面辅导、激发学习兴趣或施加压力等。这些教师大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困生的智能也有优势的一面。从事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政治教师若能找准政治学困生的优势智能,并充分挖掘这些优势智能,学困生们便能够在成就感和满足感中增强政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越大,学习的进步也就会越大。当这些学生随着自身优势智能的开发而获得成就感时,学习政治的自信心就会极大增强,从而为后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正迁移的作用,学困生自身的一些弱势智能此时也会被调动起来。此时,政治成绩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三 发挥学困生优势智能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要注意观察发现学困生的优势智能
根据学生优势领域“尚未显现但已存在”的特点,发挥学困生优势智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些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具有优势的一面。否则,发挥学困生优势智能就无从谈起。班级内的学生尽管政治学习水平不一,但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对于教师来讲,不是学生缺少高智商,而是缺少发现这些高智商的眼睛。所以,要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优势智能,教师首先要独具慧眼,从与学生朝夕相处中发现学困生内在的优势智能。这不但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还要有自己的情感投入,用心去发现。如通过辩论比赛和背诵比赛发现有记忆优势智能的学困生,通过默写竞赛发现有记忆优势智能的学困生,通过举办小品、话剧表演活动发现有表演才能的学困生等。
2.教师要重视自身优势智能的充分展现,以对学生产生示范带头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优势,再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成绩,就会对学困生自身优势的发挥产生强大的心理暗示和正向示范作用,这些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政治学习中运用他们的优势智能。作为教师,在政治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困生发挥自身优势,而且还要为他们做出表率。例如,对多媒体技术了如指掌的教师,可发挥自身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优势,为课堂教学制作出融娱乐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的高质量课件;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教师,可以发挥其辅导优势,对不同层次的学困生进行心理和学业辅导,使他们获得鼓励和信心。
四 结束语
高中政治学困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短期造成的,帮助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教师在转化时不能急于求成。笔者坚信,通过共同努力能够有效地转化已经产生的学困生,并防止新的学困生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覃海宁.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5)
篇9
【摘 要 题】新思潮
【关 键 词】政治学/政治制度/行为主义/理性选择
【 正 文】【作者简介】张桂琳(1955-),女,安徽蚌埠人,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政治学博士。(北京 100088)
一
现代政治学源于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研究。然而,20世纪的欧美,尤其是美国,开始了一场旨在把政治学改造成政治科学的方法论变革。这场变革的结果是,政治科学轻视或拒绝政治制度研究,转而更加注重两种建立在个人主义假定的研究范式,即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这两种研究范式都假定:个人作为个人自主地进行政治活动,其政治活动的主要依据是个人的社会——心理特征或者个人对自身利益的理性计算。在这两种理论研究中,个人不被或很少被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所限制,因而可以自我决定。同时,这两种理论研究也同样看重外因对政治过程的作用。除了在研究范式的变革以外,这场变革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不断增长的对精确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清晰的经验性政治研究理论的构建的偏好。很显然,这些研究范式和理论构建方面的关注排斥和拒绝传统的政治制度研究。(注:关于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最好的解释是Eulau(1963)和Riker(1973)的作品。)
然而,一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范式的反攻(counter-reformation)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使得政治学研究又开始关注传统政治学一直关注的正式的和非正式政治制度、公共权力和国家的角色和作用。尽管制度性的描述和解释在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研究领域里非常流行,政治制度研究者也同样关注对个体行为的制度性说明。这一“新制度政治学”不仅恢复了许多“老制度政治学”用来理解和解释政治现象的特征,它也在许多理论和个人体验层面发展了政治学研究。(注:笔者在本文中使用的“制度政治学”,与“政治制度学”并无实质的区别,调换词序的目的主要是想强调它的方法论意义。)它使用了许多传统制度政治学的基本假定,同时又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丰富了传统政治制度研究。它更加关注理论的构建和解释的明确与清晰,而这些恰恰是传统政治制度研究所欠缺的。
本文将以西方政治制度研究文献为对象,对政治制度研究的新趋向进行解释和分析,并尝试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新制度政治学对老制度政治学有哪些继承与发展?第二,新制度政治学与所谓的政治科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政治学)有什么关系?显然,这两个问题是很难分开的。因此,本文预先做一个前提假定,并以此假定为基础展开论述。这个假定就是:新制度政治学实际上是政治学者在结合传统政治学与政治科学方面的一次尝试。
二
尽管传统制度政治学或者老制度政治学对政治和政治制度有着丰富和深刻的描述和说明,但是,它缺乏理论的灵感和动机,而建立理论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因此,许多人不认为老制度政治学不是“科学”。另外,老制度政治学所采用的研究范式是“以智者的眼光和超凡的观察力,用具象的词句,尝试描述和理解研究者身边的政治世界”。老制度政治学的文献非常丰富。
追述一下西方政治思想史,不难发现,早期的思想家在思考人类的政治生活问题时提出的主要问题倾向于关注能够影响个人政治行为的统治机构的性质,并且往往致力于建立好政府或好政治制度。狡猾多变的个人行为以及把分散的个人行为引导成有集体主义目的的行为的需要,是建立政治制度和机构的主要理由和依据。最早的政治哲学家发现和分霄某些政治统治机构和制度的成功之处,然后,根据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设计出好的政治制度并向统治者提出制度设计方面的建议。亚里士多德等早期西方政治哲学家就是以这种方式开展研究的。尽管他们的制度设计和建议几乎完全是以道德说教的方式表达的,他们的确通过对政治制度和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的系统分析开创了政治学研究。
这种制度分析的传统被后继的思想家和学者不断地继承和发扬。有些学者尝试着用社会组织的观点分析政治制度在社会中的作用。霍布斯生活在社会政治生活混乱和转变的英国大革命时期,因此,他坚决主张建立强有力的政治制度,在道德和秩序的失败中来拯救人类。洛克提出了一个关于政府和政治制度的契约论主张,开拓一条朝向民主制度的研究道路。孟德斯鸠关注权力的制衡和自由的保障,他的理论后来被北美政治实践者用作美国权力分立的理论基础,以防止专制政府的出现。我们还可以开列一些政治思想家名单,但是,基本问题没有变:政治思想和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政治制度和设计政治制度。
19世纪末期,政治学逐渐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术专业而存在了,而在此之前,它只是历史学和哲学、伦理学的一个部分。即使如此,政治学的基本问题还是“老问题”:制度和规范(法律与道德)。政治学就是关于政府和法律的研究,其主要领域是统治体系的运行机制。另外,政治学的研究目标和目的也主要是规范性的(伦理和道德):在既定的政治体系中,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好?因而,政治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国家的。
英美政治传统和欧洲大陆国家的政治学比较而言,对国家的依赖要小一点,但是,英美政治制度研究者也同样非常关注正式的政府制度。比如在美国,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是19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学会会长、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后来还成为美国总统。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是关于美国政治制度和比较政治制度。他在1887年发表的关于文官制度的著名论文指出,美国政府可以向欧洲大陆国家学习,尽管大陆国家缺乏像美国一样的政治参与文化。他的其他作品,如《国家:政治历史和政治实践的方方面面》(The State:Elements of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Politics)也主要讨论的是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学的另一个前沿人物是沃尔塞(T.D Woolsey),其代表作是《政治科学或对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思考》(Political Science or The Stat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Considered),也是政治制度分析的专业著作。可以认为,当时这些政治学界的顶尖人物就是把政治学看成是国家和政府研究。
在欧洲,刚刚出现的现代政治学和美国的状况也没有太大区别,所不同的大概是它更加和其他学科(如法学)结合在一起,更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这使得欧洲大陆政治学的中心是对于政治制度和国家性质的研究。从本质上说,国家(政府)是法律的应用和外在形式,而政治只是这种应用的一个部分。欧洲学者对政治制度研究的倾向和依赖还被另一个事实或现象所影响,这就是,欧洲政治基本上还是精英政治,大众政治参与还刚刚起步。因此,欧洲学者的目光很自然地落在比较正式的政府制度和法律制度上。更甚之,欧洲国家似乎更加看重“法治”,更以法律的意义理解国家,所以法律就更成为社会行为规范和学术研究的重点。对于欧洲学者来说,尤其是对于德国学者来说,政治学就是国家学,任何社会结构只有得到国家的承认才具有合理合法性(legitimacy)。
我们可以将老制度政治学的基本特征做简要的总结,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老制度政治学注重法律,把法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第二,老制度政治学注重正式的政治结构,认为是这些正式的政治结构决定着人们的政治行为;第三,老制度政治学研究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无论是对本国政治和法律制度进行分析还是进行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都是力求对政治制度的完整和全面的把握;第四,老制度政治学研究具有历史性的特点,总是把历史做为分析问题的基础;第五,老制度政治学研究明显表现出伦理道德倾向,往往对先行的政治制度作出价值评判。
三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导致政治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社会学的重大转变,甚至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导致了学术革命。这一转变或革命的确引起了许多重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特别是美国的)在研究方法上的变化,也最后引领出一个更具影响力的政治学方法论的变革,即理性选择政治学的出现。尽管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政治学本身有很多不同,但它们也具有许多共同点,正是这些共同点深刻地改变了政治学这一学科。这些共同点包括:对理论和方法论的关注(concern with theory and methodology);反对政治学研究中的道德伦理倾向(anti-normative bias);个体决定论的基本假定(assumptions of inpidualism);强调政治输入(inputism)。(注:这里的翻译不是直译,而是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做的翻译。)转贴于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公开表达出来的对理论构建的关注。它的基本论点是:如果政治学研究要想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它就必须构建自己的理论。这就是说,政治学必须发展和构建“一般理论”,也就是“内在一致的命题”,这些一般理论应该可以用来解释和说明不同社会环境和背景中的政治现象;仅仅对一些国家的政治现象进行描述并做出有意思的解释是不够的;对政治现象的描述、解释和说明必须符合一般理论。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不断深入,一些前沿人物开始提出自己的一般理论并接受检验。比如,在比较政治学领域,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就成为主要的一般理论。[1]另一种理论关注影响投票行为的心理因素,如政党情感依附等等。[2]另外,在立法活动、[3]审判活动[4]和行政活动[5]领域也有不同的一般理论产生。根据上述理论,政治生活是个人特征的一种功能,但主要是一种个人的现象;假如我们要想理解政治,我们必须观察个人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或那样做。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确有构建理论的倾向,然而,当理性选择政治学兴起的时候,这种构建理论的倾向就更为明显和强烈了。理性选择理论家们把政治行为看成是经济利益和经济计算的产物。更准确地说,政治行为者和政治集团被假定为理性的个别利益的最大化的主体,比如,政治家用寻求再当选的办法保证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6]根据这种观点,政党的纲领和政府的政策是争取再次当选的手段,而不是政治活动的目的。[7]
消除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或道德因素的愿望是伴随着把政治学改造成为“科学”的努力产生的。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老制度政治学有非常明显的对于政治制度的价值倾向,经常使用“好坏善恶”这样的词汇描述政府和政府的政策。行为主义政治学对老制度政治学的批评是:它对政治制度的描述既不清晰也不明确,而且带有太多的价值倾向和暗示。这些暗示对于建立一个好政府并没有太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老制度政治学的批评者指出,政治制度的研究者往往带有对工业化国家和民主政治的偏好,主观上把工业化和民主当成“好”政治制度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对正式的法律制度的强调还会把那些虽然非正式但对政治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安排排除在政治研究之外。但是,很有趣的是,当行为主义政治学这样指责老制度政治学时,有学者也同样指责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偏见”,说这种“偏见”只不过伪装得更好罢了。
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又一个特征是它们都坚持方法论上的个人决定论。它们的理由是,政治环境中的真正演员是个人,因此,真正的政治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和他们的行为。在行为主义的研究中,个体决定论不仅有方法论上的理由,而且还与这类研究的焦点经常是个人的事实有关。也就是说,行为主义研究的对象经常是一个投票人、一个提意见或建议的公民、一个行政官员或者一个政治家。对于理性选择研究来说,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定是研究的基础,不论在讨论个人或个人的集合时,它都能增强研究者的分析和研究能力。这样的研究方法或范式有一个非常充分坚定的立场,即,个人或政治个体是社会和政治分析的适当的对象。社会集体,如政党、利益集团、议会等等不会做决定,真正做决定的是集体中的个人。然而,集体中的个人不是任意决定,他们也必须遵守规则。
最后,与老制度政治学不同,行为主义政治学反对把注意力放在正式的政府制度和宪法上,主张更加关注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输入”(the inputs from society to the political system)。根据这种观点,政治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投票行为、利益集团活动、大众媒体的报道,而不是“人造”的法律形式。[8]公共政策是这些输入的“输出”。至于理性选择政治学,它的研究范式本身就对老制度政治学有某种“敌意”。理性选择理论运用它的研究范式和模型不仅分析个体行为,也分析集体决策,但它总是假定:制度只不过是一种把愿意做让步和妥协的个体的要求聚合在一起的机制或手段。根据这种观点,制度的确对政治参与者有现实意义和影响,假如没有其他理由,制度和法律规则可以构成个体行为的限制因素。[9]这里,理性选择理论试图否认的是制度在决定政治参与者的意见过程中的作用。
四
正当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盛行并达到无所不在的程度时,作为一种批评和反对力量,新制度政治学出现了。最早的新制度政治学的倡导者,如马奇(March)和奥森(Johan Olsen)不仅命名了这一理论,而且从一开始就明确表达了他们对经验性的政治学研究的看法。[10]、[11]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提出许多对于政治学研究现状的批评意见,另一方面也指明了政治学误入歧途的原因。他们没有要求政治学完全复归到传统制度政治学,但是他们的确清楚地表明了对老制度政治学的某些特点的关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他们认为,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的研究范式有以下重大缺陷:过分强调社会因素(contextualism);忽略集体行为的意义(reductionalism);功能主义的滥用(functionalism);功利主义论(utilitarianism)和工具论(instrumentalism)。(注:同前面一样,这里也是根据上下文进行的翻译。)
首先,行为主义理论过分重视社会因素的政治意义。当代政治学理论降低了政治现象的意义并使它们在政治研究中边缘化,与此同时,过分强调其他社会现象,如经济增长、阶级结构和社会——经济分立的政治意义。更重要的是,一反政治学认为社会依赖国家的传统,当代政治学(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社会高于国家、国家依赖社会。以此为依据,当代政治科学才会大谈特谈“让国家缩回去”的话题。其次,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都有强调个人行为的倾向,因而都忽略了集体政治行为。按照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集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选择组成的,在个人选择面前,集体行为的意义已经丧失,甚至连制度的价值、规范和法律约束在个人选择面前都起不到主要作用。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坚持这样一种看法:集体性的输出是依赖个体的互动的。这种看法如果不是把集体行为的政治意义完全否认,也是降到了最小程度。再其次,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但理性选择更为明显。理性选择的基本假定是:人们通过政治行为来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问题在于人们投身政治活动不一定完全是为了实现自我利益,对于制度政治学的拥护者来说,政治活动的动机也可以是集体的或者政治价值层面上的。因此,即使人们完全按照制度的要求去进行决策,也是完全“理性”的。第四,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假定历史是一个有效的、达到某种程度平衡的过程,因此,比较政治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主张社会是一个政治组织形式。在这种政治组织形式中,任何能够影响政治平衡的因素都是“政治”的。制度政治学反对这种主张,认为政治要比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家所假定的麻烦得多。最后,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还有工具论的缺点,它们太关注政治输入和输出,而忽略了政治过程、政治特征和社会政治价值的作用,把这一切仅仅看成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政治输出的工具,都只是“政治符号”,都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目的。
在这样的对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批评基础上,制度政治学的拥护者公开地呼吁建立一个新的制度政治学研究范式。马奇和奥森宣称,新制度政治学将用一种新的范式弥补现在处于领导地位但却有明显缺点的主流政治学的五个方面的不足,这种范式将集体行动置于政治学研究的中心并将重新考察政治集体行为与政治环境的关系。
新制度政治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政治制度”的界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制度政治学的倡导者们列举了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一,任何社会都有某种结构特征,尽管这种结构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第二,这种结构要成为制度还必须满足一个要求:稳定。社会结构只有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存在才是制度;第三,只有某种社会结构影响到人们的政治活动时,它才是政治制度;第四,制度必须有比较的意义,可以和其他的社会结构相对照,并且在这个制度的成员中存在某种共有的观念或价值。
但是,对于新制度政治学的倡导者来说,问题并没有结束。因为他们为自己开辟的研究领域本身非常复杂,也因为他们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有的甚至是来自行为主义或理性选择理论的阵营),所以,新制度政治学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研究范式,新制度政治学派也不是意见完全一致的学术群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新制度政治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马奇和奥森是新制度政治学的主要倡导者,他们代表着一种有明显价值取向的研究方向。在他们的许多著述中[10]、[11]价值和制度的规范作用一直被关注。这些价值和规范可以被个体社会成员用来当成个人行为的参考,也可以被学者用来当作评价政治行为的参照。
与有价值取向的制度政治学不同,有许多学者坚持理性选择理论的某些观点,同时又关注制度的作用。这些学者认为,政治学研究不能被政治价值迷惑,政治制度是规则系统和行为的指导,通过政治制度,人们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12]政治制度可以解释理性选择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在一系列互相冲突的理性选择中,如何达到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政治制度的确满足了社会和经济的需要。[13]
另外有一些学者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政治制度分析的最好出发点是导致某种政策产生的最早政治选择。这些最早的政治选择以及从中产生的各种活动,决定了以后的所有政治和政策。假如我们不理解最早的政治和政策,那么,我们也很难理解政策发展的逻辑。比如,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学者同意政策有路径依赖的特点的说法。经验性制度政治学(empirical institutionalism)是最接近老制度政治学的一种研究取向,经验性制度政治学者认为,政治制度在政策制定的政府决策过程中有很大影响。政治学研究的中心应该是政治制度和相关因素。但是他们的研究手段显然借助了当代政治学的分析成果。
五
通过对新制度政治学的产生历史的回顾和主要内容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新制度政治学和老制度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理论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像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兴起反映了学术界对老制度政治学的不满一样,新制度政治学的产生也是学者们对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过度膨胀的一种反击。但是,很明显,这一反击与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的理论革命相比,其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的意义不是很大。换句话来说,新制度政治学的批判性高于它的建设性。另外,我们从上述的分析中也看到了思想的交流和结合,实际上,新制度政治学是当代政治学者在充分了解了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优点和缺点之后,把当代的分析手段运用于老制度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之上。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新制度政治学是一次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尝试,表面上是对政治制度的研究兴趣的回归,但是,正如我们已经证明的那样,新制度政治学决不是简单地恢复了老制度政治学,而是一种更新,是一种在新的背景中对政治制度和集体政治行为的关注。
但是,考虑到新制度政治学是一个在最近20年中兴起的研究范式的变革,我们可以说,任何对它的批评都显得太早和太不充分。
参考文献
[1] Almond and Coleman.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Areas[M],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2] Campbell.The American Voter[M],NY,Wiley,1960.
[3] Wahlke.The Legislative System:Explorations in Legislative Behavior[M],NY,Wiley,1962.
[4] Schubert.The Judicial Mind:The Attitudes and Ideologies of Supreme Court Justice 1946-1964[M],Evaston,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5.
[5] Aberbach.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in Western Democracie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6] Downs.A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M],NY,Harper and Row,1957.
[7] Fiorina.Coalition Government,Divided Government and Electoral Theory[J],Governance,1982.
[8] 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Political Science[M],NY,Rnopf,1953.
[9] Bachanan The Calculus of Consent:Logical Foundation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M],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2.
[10] March and Olsen.The New 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4.
[11] March.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M],NY.Free Press,1989.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J],Governance,1996,(9).
篇10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生;社会适应力;培养;策略探讨
在我国初中的教育里,政治虽然是作为一门必修的学科来进行学习,但是学生所掌握的政治内容却相对的较少,一般只了解老师教课的过程中讲述的一些基础知识。这都由于初中教育中的政治学科只作为了解,而不需要准确的掌握,所以导致了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的重视度不高,进而形成了他们对政治很陌生,因而就不能达到学习政治的基本目的。随着初中生的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智渐渐的成熟,开始能够独立的思考,但是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力却非常的有限,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三观的理解相对模糊、缺乏基本社会生活能力、社会经验不足。初中的政治教育正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并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和积累社会经验。
1.初中政治应培养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初中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会独立思考、有独立的空间,但经验不足、学识有限的时期,非常的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他们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非常的模糊,因此应该及时的树立他们的三观,将他们引入正确的方向。所谓世界观,就是人对世间万物的看法,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就会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人生观就是,人在不断的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们之间存在联系,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人生观也决定着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而政治这门学科正是树立学生三观的重要方面,青少年也正是树立正确的三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开展政治教育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三观的含义与重要性,进而建立他们正确的三观,并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直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政治教育的时候,也要多多引导学生,通过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通过思考来树立并加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初中政治应结合社会生活
我国的教育一直存在一些问题,总是存在应试教育思想,对与实践教育的重视度一直都不高,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理解学习的内容,也不能体会内容中的深刻的含义。在政治学科教育过程中这种实践活动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国的初中政治教育却相当的缺乏与社会的接触,这就导致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差。因此,教师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课外的社会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知社会并不断的适应社会。通过课堂上对政治基础的讲解之后,相应的设置一节社会活动课,将知识融进社会生活中,学生们就可以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学习的知识和老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的掌握相应的知识,拥有相应的社会经验,进而极大的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能力。
3.初中政治要引入社会实例
在初中的政治教育中,应引入社会实例,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初中的政治教学一般都是传递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都相对的抽象,不好理解,没有直观化的解释,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相当的枯燥,因此教师很难将政治知识直接的传递给学生们。但是,如果教师改变一下讲课的风格,不仅仅将课本上知识讲述出来,而是通过结合一些有趣的或是严肃的社会实例讲述给学生们,他们就可以通过对实例的思考,进而总结出理论知识要点,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并能够增强社会认知能力和生活判断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师讲述苏人版教材中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将书内的社会实例采用几名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表演的几名学生能够深刻的掌握知识的含义,而其他的同学在看表演的过程中也能更加的集中精力,并通过分析,而充分了解政治知识的概念意义。这种表现形式是现在教育下,教师都很喜欢的一种教育形式,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掌握了知识,同时也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
4.总结
在初中的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注意在教学中经常列举实际例子,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升学生生活技能;善用案例剖析,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建凤.结合学生特征浅谈初中政治综合教学[J].东方青年・教师,2013(12):156-156
- 上一篇:履行监理安全法定职责
- 下一篇:建筑技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