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际礼仪差异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交际礼仪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汇兑差额;未实现交易汇兑差额;所得税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涉外经济业务日益增多。由于跨国经营的复杂性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动,加之日益突出的外汇风险问题,外币交易业务的会计处理已日益引起涉外企业的关注,而汇兑差额的会计处理就成为外币交易业务中的关键问题。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对外币币值的波动越来越明显,仅对美元汇率升值累计就超过20%。由此,汇兑差额对于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程度也逐渐加重。相关研究机构测算,目前人民币汇率每上调一个百分点,就会给航空股带来三亿元左右的收益。
本文在关注汇率较大波动状况下仅对企业正常经营期间外币交易业务中的汇兑差额(不含非正常经营期间发生的汇兑差额和经营期间特殊外币业务发生的汇兑差额)的会计处理进行分析,以期正确反映不稳定的汇兑差额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业绩和所得税负担的影响,便于企业进行外汇风险防范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汇兑差额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重分类
涉外企业存在大量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外币交易。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币与人民币的汇率经常会发生波动,从而产生汇兑差额。汇兑差额指的是对同样数量的外币金额采用不同的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所产生的差额。产生汇兑差额的既有货币性项目,也有非货币性项目。
(一)汇兑差额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汇兑差额的因素主要有:外币业务的记账方法、外币债权债务账户在交易发生和结算时汇率不同形成的汇兑差额的处理方法、汇兑差额的确认观点、汇兑差额计算和结转的时间不同形成的汇兑差额的核算方法以及企业对折算汇率的选择等。(见表1)
涉外企业外币业务的核算首先应明确采用的记账方法,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来选择采用统账制还是分账制;明确我国企业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采用的是两项业务观点、汇兑差额的确认是应列计观点,这对于汇兑差额的会计处理至关重要。
在外币统账法、两项业务观、应列计观点确认汇兑差额的情况下,外币业务按汇兑差额计算和结转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逐笔结转法和集中结转法两种;由于企业可以选用业务发生时的即期汇率作为折算汇率记账,也可以考虑选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作为折算汇率。这样便产生了四种外汇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外币账户按即期汇率折算下的逐笔结转法;外币账户按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下的逐笔结转法;外币账户按即期汇率折算下的集中结转法;外币账户按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下的集中结转法。
(二)汇兑差额核算的重分类
准则规范的外币交易包括:买入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劳务;借入或者借出外币资金;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但笔者认为按照汇兑差额的产生来源,正常经营期间内发生的一般外币业务汇兑差额按以下分类似乎对核算更为有用:交易汇兑差额(发生以外币计价的购销业务时,由于收回或偿付债权债务而产生的汇兑差额)、兑换汇兑差额(外币之间或外币与记账本位币兑换时产生的汇兑差额)、调整汇兑差额(期末将外币账户的余额按期末市场汇率进行调整时而产生的汇兑差额)、折算汇兑差额(期末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将外币表示的报表折算为以记账本位币表示的报表时产生的汇兑差额)。前三项属于外币交易业务中汇兑差额的范畴,第四项属于报表折算业务中汇兑差额的问题。“兑换汇兑差额”、“交易汇兑差额”是已实现了汇兑差额;“调整汇兑差额”、“折算汇兑差额”属于未实现汇兑差额,与此有关的损益尚未最终确定。
考虑到汇兑差额的重分类,可以认为,涉外企业正常经营期间发生的货币兑换业务会产生外币“兑换汇兑差额”;而除货币兑换外的其他外币交易,在逐笔结转法下平时可能产生外币“交易汇兑差额”,集中结转法下平时无外币“交易汇兑差额”的问题;期末,无论逐笔结转法,还是集中结转法都会产生外币“调整汇兑差额”。
按汇兑差额来源进行重分类揭示,可以明确反映企业各种性质汇兑差额的发生额,反映汇率变动对企业本期损益的影响是否实现,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决策更加有用。
二、未实现交易汇兑差额的会计及所得税处理
(一)未实现交易汇兑差额的会计处理
外币交易汇兑差额按交易业务是否结算分为已实现汇兑差额和未实现交易汇兑差额。按照现行外币折算准则的应列计观点认为,正常经营期间的不论是实际实现的汇兑差额,还是因为汇率波动引起的尚未实现的汇兑差额都应在会计核算中及时反映,全部确认为当期损益。这种处理方法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和全面收益观,在汇率波动不大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大。但在汇率出现较大波动时,对持有外币资产或承担外币负债金额较大的企业而言,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可小觑。如2008、2009年澳元两年内的贬值和升值幅度均超过30%,仅就中国中铁公司而言,2008年的澳元贬值,导致其2008年较2007年的净利润下降65%,2009年澳元又强劲升值,导致净利润又大幅增长。中铁公司这两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并非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所致,而是源于巨额的未实际发生的汇兑差额。巨额未实现损益和当期正常损益不加以区分势必降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
此外,进入当期损益的未实现交易汇兑差额并未引起企业现金的实际流动。比如,作为企业利润组成部分的未实现交易汇兑收益并未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但是由此带来的所得税缴纳和利润分配却成为企业的现金流出。在未实现交易汇兑收益金额较大时,这种超前分配,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现金短缺的风险。
正常经营期间,对于未实现交易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的处理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和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采取的方法一致,但鉴于这样处理的弊端,我国会计届也提出了递延法、备抵法等多种处理观点。
在全面收益观下,笔者认为可以考虑结合“全面收益表”的推行,补充列示现行利润表不能反映的已确认未实现的损益,增加汇兑差额对企业影响的透明度。目前,涉外业务较多的企业应专设“汇兑差额”一级科目,下设“已实现交易汇兑差额”和“未实现交易汇兑差额”两个二级科目进行核算,以明确汇率变化对本期损益的真实影响。在利润表上,应将未实现交易汇兑差额单独反映,并在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的汇兑差额的性质。
看来,尽快制定汇率较大波动时外币交易汇兑差额的核算办法,完善汇兑差额的披露乃当务之急。
(二)未实现交易汇兑差额的所得税处理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企业在货币交易中,以及纳税年度终了时将人民币以外的货币性资产、负债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时产生的汇兑损失,除已经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以及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相关的部分外,准予扣除。”
企业会计准则(2006)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汇兑差额的处理是一致的,不需要进行纳税差异调整。但是,在汇率大幅波动时,将数额较大的未实现交易汇兑差额作为本期损益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做法并非合理。未实现的汇兑收益作为计算当期所得税的基础,会导致企业当期多缴纳所得税;未实际发生的汇兑损失作为当期税前扣除项目,会影响企业所得税的税基,导致企业当期少交所得税,也违背了企业所得税的据实扣除原则。
笔者认为未实现交易汇兑差额其实是一种公允价值的变动,期末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而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不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可以考虑将未实现交易汇兑差额作为暂时性差异,其纳税金额部分以递延所得税形式反映并待实际实现期间缴纳。这样处理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变化的纳税处理也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刘资焱.未实现与实现利得、损失确认[J].财会月刊,2009(7下旬).
篇2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长期形成的一种惯用形式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又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商务礼仪行为上的差异。了解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同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我们树立在国际上的形象,本文将以商务谈判为例从打招呼、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三个方面论述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影响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152-02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国际性,又有民族性,随着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繁荣,国内企业要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因此,对于从事国际商务交际的人员来说,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的融合之前,迫切需要我们掌握中西商务礼仪的有关内容,差异和要求,以促进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如果某人没有按礼仪规范实施,便不够绅士风度,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举止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行为的客体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
培根曾经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在商务活动中要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行外语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一、打招呼差异
商务会面谈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初次见面就会出现问题。中国文化讲究“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习惯根据职业、官衔、辈分等称谓他人,要充分反映出对方的职务,地位和彼此的关系。而西方平等观念比较强,称呼规则简单,除了对某些特定人士称呼,一般很少用头衔称呼别人,在非常正式的商务活动场合下,西方人以Mr.称呼男士,以Miss或Ms称呼女士。一般情况下会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平等。与西方熟人之间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尊称为“Mr某某”会让对方误认为你试图与他人保持距离。
二、时间观念差异
守时是商务交往中的重要礼仪之一,但是,中西方对“守时”的理解,对时间分配和利用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认为提前一些赴约是礼貌的,然而在西方人则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事先通知是西方人时间观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西方国家,请人吃饭或参加商务谈判活动都要事先通知,临时的邀请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怠慢,不管多诱人基本上都会被拒绝,在中国现代商务交往中,邀请与会面一般也是要提前预约的,但是即使最后一分钟对方也会接受和欢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还表现在谈话方式上,中国人在商务谈判,经商中,喜欢感情投资,在交谈中不急于进入主题,谦虚,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保持选择的灵活性,有时让西方人摸不着头脑,被西方人认为是缺乏准备、表达能力差、低效率。而中国人却认为西方人的直接与简洁带有冰冷甚至傲慢的味道,不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商务活动往往无法顺利开展。
三、送礼方式差异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与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但却认为礼品越贵重越能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以促进谈判的顺利达成。西方商务人士也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但他们比起礼品价值更看中礼品包含的意义。他们讲求的是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及浪漫的情调。
四、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跨文化商务活动一定要适应当地文化,遵守国际商务合作契约和交际礼仪,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商务礼仪,充分尊重和理解商务礼仪差异,为商务谈判的顺利达成奠定基础。
所谓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获劳务的交易协商,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因此,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对商务谈判的进程与效果存在重要的影响,在圆满的商务谈判活动中,遵守谈判未必是谈判取得成功的决定条件,如果违背了谈判中的礼仪,却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对达成协议造成威胁,因此,在谈判中,要严格遵守谈判中的礼仪。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五、小结
总之,随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跨国交际日趋增多,在长期的国际往来商务活动中,商务打招呼方式,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应用十分广泛,商务礼仪贯穿了整个商务活动过程,由于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了解并熟悉商务礼仪有助于我们开展中外交流,经贸合作,友好往来,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大有裨益,在国际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务活动也越来越国际化,商务礼仪也不再局限于中国,我们要学的不仅是和国内人员谈判的礼仪,还要学习国际礼仪,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商场上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促成谈判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中西利益差异对国际商务谈的影响[M].实践与探索,2006.
篇3
[关键词]体态语 跨文化交际 中泰文化差异 宗教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061-02
体态语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信息载体,它常常伴随并辅助语言传达信息。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经常借助非语言交际手段来表达所思所想。体态语直接传递信息给人们的视觉器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意义也不完全相同,使用不当会导致交际上的失误。目前专家学者主要针对中国和泰国体态语差异对比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有的也只是简单的列举,并没有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中泰体态语差异、产生原因、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以及避免障碍的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让人们认识中泰文化差异,从而把这些认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此项研究对我们跨文化交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泰体态语比较研究的特点和必要性
(一)体态语的含义和特点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具体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服饰等。
体态语具有信息量大、连贯性和变化性强以及可靠程度高的特点。一个人的眼神、服饰、手势、身姿、距离等都能使对方同时、多方面、多渠道地接受多种信息。体态语多数是人们在相对无意识状态下显示出来的,大多都是实际心态的体现,因此,具有很高的可信度。非语言交际的暗示作用可以更有效、省时省力地传达信息。
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辅之以动作、表情,无疑更能让交际变得活跃、生动,受话人可以直接从说话人的动作中感受到说话人的内心想法,具有相当的真实性。说话人自然流露出的表情,如喜悦、惊奇、愤怒、悲伤等,能够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受话人,说话人还没出声,光是表情,受话人便已领悟其中的深意。非语言行为往往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中泰体态语研究的必要性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体态语所表达的含义也是不同的。体态语运用得好,能弥补语言不通造成的交流障碍,从而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体态语言,作为有声语言的补充语言,在国际交往交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5年中泰建交对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2003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是中泰经贸合作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国与泰国在文化和经贸上都将有越来越多地接触。虽然两国人民的交流和往来增加了,但由于语言、文化、宗教等不同,在语言交际上必然存在许多障碍,而体态语的运用,恰恰可以弥补语言上的缺陷。
中泰体态语比较研究,就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泰国宗教和文化的基础上,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正确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便运用正确的体态语表达方式。这样双方在进行非语言交际时,才能达到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同时又遵循了对方文化习俗的效果。
二、中泰交际中体态语的差异
(一)手势语
拇指下指:在泰国等一些东南亚国家,表示失败的意思。在我国对着某人拇指下指,则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ok”手势,伸出一只手,将食指和大拇指搭成圆圈,其余三指伸直,中国习惯表示“零”或“没问题”;在泰国仅表示“没问题”。“翘起小拇指”在我国表示“蔑视、微不足道、无用的、拙劣以及小”等意思;泰国则用来表示“和好、友好”。食指做弯钩状,在我国表示数字“9”;在泰国是表示“门匙、上锁”。泰国忌用食指指人,因为在泰文化中用食指指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不能用左手指人。
(二)动作姿势
1.见面辞别时的动作。泰国礼仪大都沿用佛教礼仪。泰国人见面或辞别时,一般避免身体接触,而是要各自在胸前双手合十相互致意。双掌举得越高,表示尊敬程度越深。在中国古代,见面辞别多抱拳作揖,以示尊重;而到了今天握手礼已代替作揖成为人们见面或告辞时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礼节。
2.其他日常交际行为。泰国人视头部为神圣之地,因此不要随便触摸别人的头部。如果你无意中触及他人头部,应立即诚恳地道歉。除了父母,只有国王或僧侣才可以摸孩子的头部。泰国人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重要的东西不能用左手拿,在正式场合还要双手奉上。脚部是卑贱的,不能用脚踢门或指点东西,更不能把脚掌冲向佛。
在泰国人面前,盘腿而坐或以鞋底对着人是不礼貌的。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不要让泰国人明显地看到你的鞋底。在中国则没有那么多规矩,摸小孩子的头表示对他(她)的喜欢和爱护,一般不会遭到孩子父母的反对。接收东西时,最好能伸出双手去接,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三)表情、体距
泰国素有“微笑国度”之称,这与泰国重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更多的微笑,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泰国人民的谦让和友好,这也是作为旅游大国不可缺少的人文素养。
相较而言,中国人的警惕性显得较高,遇到陌生人通常会不自觉地收紧神经,鲜少热情的微笑,有的甚至只用很简洁的语言或手势来予以答复。当然,微笑友好的人固然有,但总体来说,不像泰国那样普遍。
泰国人在交流时,一般避免身体接触,注重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见面时的握手礼,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身体的接触,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三、中泰体态语存在差异的文化因素
先生说过:“文化的深处时常并不是在典章制度之中,而是在人们洒扫应对日常起居之间。一举手,一抬足,看是那样自然,不加做作,可事实上全没有任意之处,可说是都受着一套从小潜移默化中得来的价值体系所控制。”①所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举止,体态语往往折射出中外文化的差异。
各个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模式和行为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国文化上的差异。很多学术著作通常会指出泰国人的以下特征:泰国人谦逊,对客人热情,乐于帮助他人。在泰国有一个很普遍的关于人的谈吐和行为的观念:一个人的语调代表他的语言,一个人的行为代表他的家庭。泰国人被要求在长者和客人面前谈吐举止得体,大多数人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泰国一些关于行为举止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仍对泰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着重大影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礼仪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以儒家礼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精神,世世代代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包括理想、信念和良心。
中国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这些非语言差异的形成有着形形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也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种文化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都是跨文化交际双方很难改变的,只有通过了解、理解和接受等途径去适应这种差异。
四、中泰体态语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障碍及解决办法
(一)体态语交流的障碍
由于各民族大都偏向自己的民族文化,对其他文化缺乏认同感,就会导致利用体态语跨文化交际时存在一定交际障碍。其次,认为外来群体不如本群体,否定其价值观念,并与外来群体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文化偏见”的一种表现,使得交际双方都不肯让步,不愿意接受对方的文化。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势必造成交流障碍,很容易与对方发生文化冲突,从而产生误会。
这些由于体态语误用带来的冲突和误会,必然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有可能给对方造成不友好或者故意挑衅的误解。如果是在日常的闲聊中,交际双方或许只会觉得对方不太友好,下次不再找他聊天就是了。但如果是有商业上的往来,那么双方很有可能造成谈判失败,并且永远丧失合作的机会,这其中的经济损失也就可想而知了。尤其是在外事活动中,对于目光、表情、语调等非语言行为运用得不好,很有可能给对方国家的人员造成抗议、蔑视、反感或厌恶等感觉,这样会在不经意间损坏别国尊严,不利于维护两国的外交合作。
(二)避免障碍的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中泰两国的相互访问、留学、经商、旅游等国际交往活动与日俱增。为了消除障碍,首先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清,各种文化并无好坏优劣之别,不能以某一文化价值观念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不是去同化文化间的差异,而是去了解,去适应,甚至去接受。文化、历史等原因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作为交际主体,只有主动去了解、去学习和消化,才能使体态语运用得更加准确,使跨文化交际高质量地进行下去。
文化具有传承性、流变性、兼容性,没有任何文化是自给自足的。为了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消除文化障碍,使体态语能够正确实现是非常必要的。这要求交际双方增强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跨文化交际的当事人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障碍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要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这会给两种文化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通过对异文化的了解,人们可以开阔视野,增长阅历,培养适应新文化环境的能力。所以对待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交流障碍是多方面的。既有身体上的,也有感情上的,还有思维方式上的因素。因此要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文化差异。交际双方在交流沟通之前最好去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了解对方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言行特征。要识别对方文化特有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并能够熟知它们的功能。
在了解对方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人们对异文化的适应有一个起伏的过程。刚开始接触异文化时可能会有一种新鲜感和兴奋感,表面上处于适应状态。时间久了便会遇到困难或产生疲劳,有一种被拒绝感,这是危机阶段。再过一段时间便会觉得有些适应了,对一些过去无法理解的做法也能够理解了,这就是所谓的回归阶段。所以我们在了解对方文化的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对方文化可以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语言和非语言差异等客观原因所产生的体态语交际障碍。
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只有预先了解某些体态语在对方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义,才能在交际的同时破译对方的体态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方的意图,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沟通,让交际更简单、更成功,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注释:
①龙晓明.从体态语看中西文化差异[N].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4(1):73.
【参考文献】
[1]吴亚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手势语[J].河西学院学报,2006,22(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汪晖.浅谈不同文化下的肢体语言[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4).
[4]李杰群主编.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5](泰国)邓丽娜,杨阳.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J].成都大学学报,2009.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策略
学习语言为的就是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流工作,英语的教学工作不仅是要给学生传播最基本英语知识,不仅是按照教材来教学,还是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好所学的语言的一个语言环境,提高对语言的认识,更好的用语言进行交流工作。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学生对英语的一个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新课改推行,旨在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实际运用能力。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跨文化交流的要求,就是老师要帮助学生对所学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了解,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及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辨别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1、高中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地球村”的概念已经被大家所普遍认同,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频繁。所以,就需要人们在一个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拥有交流的能力,而交流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因为生存环境的差异,各地的文化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性,所以为了更好的交流,就出现了跨文化交流这一概念。
1.1更好地帮助学生对自身文化的了解
在高中英语的教课书当中,有大量的文章是用来介绍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进程以及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对外交流工作当中,能够将这些文化知识传播出去,增进两国之间的互相认识和了解,达到一个良好的国际交流的目的。而且,这些知识也是对原本汉语教科书中相关知识的一个巩固,通过另一种语言的表达之后,能有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
1.2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学习,培养语言技能
所有的文化传播的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然要对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使用英语的国家的一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和发展变革等相关知识,也算是一个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能够了解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礼仪知识,对扩大学生的眼界有所裨益。
1.3能够将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实际生活有所帮助,自然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一个交流的工作。在传统的额教学模式下,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递,而不重视对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至于怎样的去“说”就不会了。如果交流的双方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共识,在交流当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会出现比如说不能够准确理解堆放所要表达的信息,甚至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理解,这就会必然导致双方的交际工作无法成功。在除了要学习英语的语言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好这项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的内涵,这样双方的交流才能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之下,交流工作才能良好有效地进行。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
著名语言学者B.D.Ruben(1976:334-354)曾经对跨文化交际下过一个这样的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这个定义的重点在于跨文化交际必须要是一种合适的工作,也就是说,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交流双方超出了彼此的文化背景,所进行的无阻碍的交流。
2.1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对交流的限制
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形成的文化就会不同,例如餐桌礼仪,中国人喜欢互相夹菜,显示主人的好客,而且客人会习惯早到,以显示对主人的尊重,但是在西方,对于客人到主人家去做客,一定不能太早到,要自爱约定的时间点到达主人家拜访,就算遭到了,也要在门口等到时间到才按门铃进去。在吃饭的时候,西方人喜欢自己吃自己的,不喜欢事物互相的换来换去,他们觉得这样很不卫生。所以,就一个吃饭和拜访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更不要说一些其他的方面了。如果在进行中西交流的时候,不能够对这样的而一些文化差异有所了解和注意的话,就会使得双方的交流变得极不愉快了。
2.2 摆正姿态找准定位
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正确的一个学习态度能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学生在对跨文化只是进行学习时,需要用一种端正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不同于自身国家的文化要抱着一种尊重的态度,不能看不起或者嘲笑他国的风俗文化。礼貌和友好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事。还有,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对自身代表的文化要有足够的认识,及时的审视自己的态度,做到一个友好交往,而且学生在提高自我意识的时候,也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结语
高中生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工作,出了自身的学习之外,和老师的影响也有重大关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好的老师的引导,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大有帮助。高中英语老师因为要考虑到升学率的问题,一门心思都放在自身的工作上了,基本上没有时间去阅读一些关于跨文化教育的书籍,这就造成有些老师在经过了多年的教学之后,对于跨文化教学的认识水平还是最基本的层面。这样老师的水平都不达标,还能给学生多大的影响力呢?所以,老师应该先丰富起自身的知识,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冀盈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教育探索[J] .2011(09):(11)
篇5
1、让学生了解话题的背景,体验中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学生会兴趣大增。如果能让学生了解话题的背景,则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比较英语国家与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的话题上做一个背景文化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 7 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shake?中介绍了西方人的饮食烹调方法。在这个话题单元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用英语介绍一道中国菜的制作方法,并查找西方人与中国人饮食习惯、餐桌礼仪的不同。这既能让他们对两种文化的差异会有深刻的印象,又能唤起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
再如:新目标八年级上册有一个教学单元谈论的是天气。为了让学生了解话题的背景,教师播放了一些英国人打招呼的短片,然后总结他们常用的句子,让学生发现英国人的寒暄礼节和中国的不同,此时再由教师介绍英国人的文化以及交际中的禁忌。学习完词汇句子后,让学生扮演两国人进行见面寒暄的对话,这就使文化融入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中。最后,教师用幻灯片制作一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天气情况的图片,模拟天气预报播放现场,让学生扮演一次播音员报道天气情况。教学的语境化,发挥了句子的交际价值,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了中外交际中的差异。
2、播放话题听力,让学生体验口语交际情景的魅力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谈论、辩论、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在交际情景中把师生、生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交际双方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观点阐述、互相评价的核心,是实现有效交流沟通的重要基础。因此,口语交际话题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口语交际课堂的成功与否。
英语四大技能中,听是基础,能听懂是口语交际的首要条件。围绕话题展开的或对话,或独白的听力材料,往往一个词组或一句话就揭示了整个话题。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捕捉关键信息,如语音、语腔、语调、对话背景或背景音乐等,让学生展开想象和逻辑推理,克服因生词及语速过快而导致的听力障碍,通过体验口语交际的情景实现听力水平的提高。
3、模拟话题场景游戏,让学生感受体验教学的愉悦
行为导向的思想原理告诉我们:阅读的信息,我们只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只能记得20%;但自己经历、体验过的事情,我们却能记得80%。而体验学习强调的是在做中学,即重视的是学生的感受、体验、领悟和认知,突显学生主体。在英语课程的设计过程中用多个片段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学习,谋求共同进步。这种体验过程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能体现在课前的活动准备中,学生在情景表演与讨论活动中感受英语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
模拟话题场景游戏,既可以巩固知识,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学生可通过模拟话题场景游戏体验的方式来学习、理解、运用英语知识。具体用在哪一步,教师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教版教材的话题素材相当丰富。例如:购物话题,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店员和顾客;餐饮话题,让学生扮演服务员和食客;预订酒店话题,分角色扮演酒店总台和旅客。学生在运用中学习知识,边学边用,快乐学习,感受情景,树立了对英语的好感,提高了学好英语的信心。
4、改编话题内容,让学生体验知识运用的快乐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1-02
一、引言
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和跨国界的交往日渐增多,但由于各国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不同而产生的文化距离和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善于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更能适应全球化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尤其需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母语和外语即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所以我们有必要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本族语和外语的文化知识与能力。本文结合整合理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具体探讨了如何整合大学英语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
二、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Byram(1997)提出跨文化能力,他认为跨文化能力指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异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求大同存小异的能力问题。诸多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对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有相关论述,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涉及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这能为跨文化教学的设计提供参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并将选修课分为三类:语言技能课程、语言文化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三类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相辅相成,它能培养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给优秀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平台。这使得在大学英语课程群中开设跨文化交际类选修课程有理可依。给非英语专业学生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同时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真正成为能活学活用英语的人才。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首先是它能促进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作品能在输入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同时,跨文化交际课程能培养学生对异族文化宽容的态度,提高人文素质。使学生能在文化体验中调节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和行为,理解产生差异的原因,养成欣赏和接受差异的积极态度,并学会处理文化定式和文化差异。
三、整合理论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地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黄甫全,1997)。对此我们了解了整合理论,就是把不同的课程或科目,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计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益的课程,在此课程中实现不同课程的独特价值和共同价值。我们把这一理论用于本文研究中,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使得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形成整体效益,因为它们的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的语言水平,又能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人文素质。这样的整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需要,能满足社会对跨文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具体措施
到底如何将大学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合理有效地整合,本文主要从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讨。在教学内容上,教材可涉及跨文化交际概述、本土文化、外国文化、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英语专业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知识,比如文化维度,高低语境等。但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精通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好处,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出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就教学目标的整合而言,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涉及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它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中外文化和对外交往礼仪,按国际惯例从事国际活动,处理各种关系,有英语沟通和完成工作的能力(王立非,2009)。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并不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跨文化知识,我们要求他们能阅读和欣赏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作品,并在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语言基本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增强对中西文化的了解,这些都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走向国际化应该具备的能力。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一般贯穿整个本科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通常只学习两年英语,我们可参照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群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开设适合他们的选修课,如跨文化概论、英语演讲、商务沟通、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文化等。开设时间建议在大二上学期,因为这时学生已经熟悉了大学英语的学习方法又正是学生准备四六级考试的时期,而四六级的考题又往往会涉及很多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这能使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的开设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达到整合。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教学内容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多元的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详细介绍与补充相关文化背景。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提高学生知识和兴趣并重,使得整个英语学习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
从上文对大学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整合,我们看出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选修课是可行和必要的。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能力,又可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社会对国际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Byram,M.Linguistic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for bildung and citizenship[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94(2).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黄甫全.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7,(3).
篇7
教材在教学题材上分为阅读和视听教材;教学内容上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笔者所在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心为非英语专业本科开展选修课《跨文化商务沟通》四年以来,所使用的两套教材及其他辅助教材给予任课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案例,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具体到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及沟通能力,特别是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有所缺乏。跨文化交际之父E.T.Hall提出,语言是文化地图。语言本身的词汇使用和篇章结构代表该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交流方式,语言学习最终目的是沟通交流。但是在实际交流情景中,往往非语言如肢体语言、语气及空间和时间等占据整个交际的90%,另外思维模式也影响了不同文化对于同一问题所采取迥异的方法,因此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成为本次研究的课题。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其间交际个体通过对新的、不熟悉的或变化了的文化环境的重新定位,与这些环境建立或重新建立起相对稳定、互利和功能健全的关系”。
二、课程设计
跨文化英语教学分为五个层次:跨文化的词汇教学(文化意义对比),跨文化社会语言学(文化价值定位),跨文化语篇(内容分析———写作方法,词汇分布),跨文化的正负语用迁移和批判性评价(语言标准———唯英语论和跨文化标准)。前三个层次重点在于语言输入,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后两个层次为语用输出,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灵巧性。针对前三个层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性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国家间的交流,也包括本土各民族、地区和性别的不同文化交流。案例收集包括外交、新闻、广告、旅行、商务和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析文化冲突的表象及其原因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案例教学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客观真实性;(3)较强的综合性;(4)深刻的启发性;(5)突出实践性;(6)学生主体性;(7)过程动态性;(8)结果多元化。学习者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掌握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了解外国文化的价值观,正确评价中外文化差异,从而能运用所学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活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各种情况。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检测
为检验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实际交际能力为目标,课后作业设计除了传统形式的写作、翻译、大量阅读相关和课后练习,还有音频、视频和文化报告等形式。其中文化报告包括新闻评论(要求要从文化视角来评论),视频为文化习俗介绍(介绍一种当地的文化现象给外国人,或者对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和采访在中国生活学习的年轻人(主题是外国人在中国所感受到的文化差异)、音频为采访外教录音(是关于文化主题,采访不限题材)。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需要设计针对性强的活动和课程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和发现。以学生自选中国文化主题拍摄视频为例,其内容具体要求如下:(1)虽然目前国内外文化贸易交流活动频繁,但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外国人对中国非常不了解,结合所学的相关跨文化理论,根据某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拍摄制作5至10分钟的短片视频,生动介绍该文化现象,如某礼仪具体每一个步骤;(2)各个小组负责的主题不能相同,如春节、婚礼、茶道、酒文化、新居入伙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兴趣来选题;(3)视频的形式由小组成员创意发挥,模拟某个文化现象,或现场拍摄,注意声音、图像和字幕的配合,非自创内容不能超过该视频的5%。学生的视频作品得到外教们的一致认可,他们反映,的确从这些视频上学到了某个特定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具体的步骤上。学生们用英语把本族文化推销出去,是非常成功的一次跨文化交际。但是在采访活动中,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如何设计采访问题,寻求对象和解决拍摄中图像、声音的问题都给学生造成困扰,文化敏感度、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决定了该活动的成功与否。
四、结语
篇8
1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了语言文字,人类社会的文化才得以记载、传播和传承。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它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促使人类文明进步。因此,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因不同民族间文化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在学习这门语言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该语言中所蕴含着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思维方式,民族习俗,价值取向等。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同步进行传授,在课堂中多进行文化差异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真正理解英语语言,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中西方因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地理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语言表达、传统习俗、词语构成和思维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对高职学生来说,只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对方的风俗、思维方式、礼仪等文化差异,才能真正使英语教学达到“为交际”的目的。
2.1 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是汉藏语系,注重形象和综合思维,所以中国人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则擅长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因此西方人往往使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这两种语系的构成差异,是造成中英文化和语言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同样的问题,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如在思考问题时的逻辑顺序上,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有很大差别,我们可以从信封上地址和日期的写法上看出来。如,我们要寄信的地址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机场路”是中文的写法,而英语写法则是Jichang Road, Luoyang, Henan Province, China。日期表达是2016年1月3日,英语则是January 3rd , 2016。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大到小,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形象、综合、整体的思维观,即自然与人处于一个整体(天人合一),先整体后部分。而西方人却恰好相反,他们是由点到面,由自己的小部分,再到大的整体,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更注重自我。
2.2 生活习俗和社会习俗差异的影响
西方国家是以父母及未成年的孩子为主的核心家庭文化。而中国式的家庭结构较为复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帮互助,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家族文化。西方人更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充分尊重自我,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注重维持自己的权利。而中国更注重以家庭为核心,注重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为了亲人往往能忽视自己的感受,甚至牺牲自我。
AA制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消费方式,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使用AA制付费,大家会欣然接受,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中国人而言,特别是在朋友间使用AA制就会显得过于生分,预示着彼此的关系生疏或有隔阂。AA制的付费方式,更不可能出现在工作用餐。又如,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如果客人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得几乎什么都不剩的时候,主人势必会诚惶诚恐,觉得食物不够吃,自己招待客人不周,其他客人也会认为主人准备食物过少,有招待不周之嫌疑。但西方人往往要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完,表示对食物的喜爱和对主人的尊重,同时体现出自己的修养。在送客时,西方人往往很简单只说“Bye-bye !” “See you next time!” “See you later!”或“Good night !”,但中国人在送客时主人常对客人说“再见,走好啊!” “慢走!”“欢迎下次再来”,同时客人也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你们回去吧!”等。
这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这就是中西文化差异之所在。
2.3 社交礼仪差异的影响
中国人遇到熟人的寒暄用语往往有“到哪儿去?”“上班呀?”“吃了吗?”等。但你在路上遇到西方的朋友,如果你这样和他打招呼,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 ?”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他会认为你干涉了他的私事,他会回答你无可奉告,后者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姑娘刚刚嫁到了北京的胡同里,早上和人打招呼用“吃了吗?”这句寒暄语,可这个人刚从厕所出来。这正是对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理解不到位,才造成使用的场合不对,于是就闹了笑话。西方人见面往往是 “Hi” “Hello !” “How are you ?” “Nice day , isn't it ?”“What a fine day!”等,在英国大家相互间的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是以谈论天气开始的。
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美时,往往会表现出非常谦虚,会说“哪里、哪里”、“惭愧”“抬爱了”等词语,但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坦然回答“Thank you !”以表示接受。在受到礼物时,中西方人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如果你一收到礼物就打开看,很可能就会被说成贪心,所以中国人收到别人的礼物时,往往会先放到一边,谢过对方,待人走后再打开自己看。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往往会一边表示感谢,同时也要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打开并连声称好。
3 高职英语教学导入西方文化的策略
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学内容仍是以语法、词汇为主,以应对考试为目的,忽视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教学意识,组织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 教师要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树立文化意识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高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误解、歧义等现象。作为高职英语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英语文化知识及中西文化之差别,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深层了解。其次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换思维方式,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所授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因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再者,指导学生要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认识到中西文化各自优势,切不可对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观念相互融合,树立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在课堂上尽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增强课堂上师生互动。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英语电影、美剧、英语歌曲等,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逐步使西方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思维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做到将西方文化引入高职英语课堂中去。
3.2 文化教育要渗透到高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我国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班级大,人数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授课任务重。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高职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对于中英文化差异了解并不多。因此授课教师应转变观念,把文化教学蕴藏在词汇、语法、课文、对话等各个层面的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分种类、分层次地将英语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全过程。结合每册书的内容,归纳涵盖全书的文化框架。根据课文内容,导入相关词汇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知识。在听、说教学中,可选择一些突出反映英美文化主题的题材让学生学习。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教育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信心,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3.3 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接触更广泛的西方文化内容
篇9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十分重要,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自从1999年重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毋庸置疑,英语能力已经成为社会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为使大学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大纲》,深刻领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交际能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给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以便他们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在今后对外交往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多年来,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和研究人员不断探讨和借鉴国内外诸多教学理论,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学家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既是英语作为语言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之前,大部分高校都将四级证书作为一个硬指标来要求学生,这也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取消了及格线和证书,此举在减轻学生考试压力的同时也在引导大学英语教学回到培养学生以口头和书面方式交际的能力上。
二、文化意识及其培养
所谓“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是人们对于文化的自觉能动的认识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要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场景、什么方式、说什么、对谁说”等等。同时,说的时候还要注意手势、表情、距离等非语言细节问题。
文化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对待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态度。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习一门外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在传授一种文化。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必然造成词义、句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不可否认中西方文化存在偶合现象,但由于中国人和英语使用国家的人生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读相同的词常常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然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将“亚洲四小龙”翻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 Four dragons of Asia"。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词组的。又如,在英语国家,年龄是个敏感的问题,因而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senior citizen”或“elderly people",而不用“old people"。尽管三者都表示老年人,但“senior citizen”或“elderly people”在英语中表示一个人的地位和尊严,含有尊敬的含义。沃尔夫森(N. Wolfson, 1989)曾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往往出现歧异、误解和语用失误的现象。美国语言教育家W. Rivers (1964)指出:“操母语者所写的话语的意义绝不可能孤立地领会和掌握,只有在语言和文化的情景中才能学会,所以,教一种语言意味着教说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然而,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偶尔涉及文化教学内容,也缺乏系统性。只是对英语文化进行零散的、肤浅的介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进行相应的文化导人。
三、文化导入的内容
关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导人文化的问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许多学者曾做过阐述和探讨。陈光磊先生(1997)认为文化教学的内容应分为三类: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其中语构文化指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语义文化指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语用文化指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具体内容包括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敬语和谦辞及告别语等。张占一(1990)则主张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类。魏春木、卞觉非(1992)将基础外语阶段文化导人的内容划分为文化行为项目和文化心理项目。
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文化导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交际语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
2.非语言的交际形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
四、文化导入的重要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文化内容的导人我们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一方面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效应。
2.选择性原则
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它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人类在其历史经验中创造的观念和物质的总和。”(吴克礼,2002)文化包罗万象,笔者认为不同的文化,在价值观念、信仰、规约、思维方式等方面既有其共性又有其差异性,人的一切行动均受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和支配,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目标语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规约进行有选择的导人,使学生从总体上熟悉和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内核和文化精华。例如:英语字母“I”在句中永远是以大写形式出现,这就是西方文化价值观中的“个体本位”的充分体现。教师要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认识西方价值观,只有充分认识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才能理解语言现象的本质。
3.适度性原则
外语教学的文化导人并不是只重视文化而不重视语言,更不是以文化为中心,它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过多的文化导人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力。因此,文化导人一定要谨慎从事,不可喧宾夺主,为文化而教文化,而应从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标出发,根据英语教学需要,适度地进行文化教学。如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应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同时还应该正确处理好文化内容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之间的关系。重点应在共时文化上,适当引人一些历时的内容,以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
4.动态性原则
了解和研究文化,要与民族历史、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语言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但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例如美国文化中,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美国基本上是一个以农场为主和企业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其价值观是一种新教伦理领域的清教主义,清教主义的主要道德规范是强调辛勤劳作,永不停辍,反对过度享乐和铺张浪费,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完成,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遭到猛烈抨击,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念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开始,一种强调高消费、主张享乐主义的消费道德观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导观念。因而,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文化输人的动态性原则,以动态的眼光看文化的发展。
五、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
1.直接导人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接触该语言环境,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有时甚至会错误地认为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与我们的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则须在备课时精选一些典型内容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可以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2、文化比较
王力先生曾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比较法是跨文化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结构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体态语言的差别、对比动物寓意的差异和送礼、宴请方式的差别,让学生既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本民族的习俗,从而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3、组织讨论
该方法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思索、讨论、归纳两种文化的特征,以分析他们对英语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感受,通过全面地、综合性的操练,从整体上理解和感受文化。例如,可以采用一分钟文化演讲(Just a cultural minute)和访谈(Real in-terview)等形式。讨论的话题可以是“Examining stereotype" ,"Cultural identity”,“Cultural shock”,“Proverbial value”,"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等。组织讨论给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的范围,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他们在讨论中获得了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
4.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接触外国文化的最佳途径莫过于浸人所学语种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但是并非每个中国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英美人士,经历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各种条件,如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问候、闲谈、电话预约等练习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电影、举办专题讲座、图片展、“英语角”等活动介绍英语文化知识,也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使用国家的物品和图片,如:地图、邮票、广告、钱币等,通过这些实物学生可以增长一些文化知识,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5.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么,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文化知识,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纸杂志,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篇10
一、中美商业文化冲突
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中,有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1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以高于其他地区5倍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经从当时美国的第九大出口市场变成目前的第四大出口市场。然而,无论是商品的跨国销售、企业的跨国经营都需要跨越文化的鸿沟。在中美商务活动中,因为经营者不了解东道国的文化习俗而导致投资失败或铸成大错的事例屡有发生。据专家分析,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经济价值将达40亿人民币。而“福娃”的国际译名“Friendlies”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首先,在单词意义上,“Friendly”有两个意思:一是:“友好的人”。二是:“运动队之间的比赛(也就是友谊赛)”。两种意思的复数形式均为Friendlies。其次,在发音上,“Friendlies”跟“Friendless”(没有朋友的)发音雷同,容易造成误解。第三,在单词拼写上会让人认为:“Friendlies=Friend(朋友)+lies(说谎)”,会产生歧义。为避免福娃英译读音引发国际人士误解,北京奥组委2006年十月决定将Friendlies正式更名为:Fuwa。这个通过音译的名字既简单、也最容易被中外的人们所接受。除了写法不同,中文名英文名发音一样,届时不必需要什么多余的解释,无论客人来自何方,只要一开口,大家就都知道是在说什么。这样的结果无疑避免了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为中国“福娃”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销售清除了障碍。
二、冲突的根源--中美文化差异
著名跨文化与管理专家Geert Hofstede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把它分为四个层次。最外表的一层为物态文化层或称象征物(Symbols),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第二层为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行为文化层或称礼仪(Rituals),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方法,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示方式,最里面的一层是心态文化层,包括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
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就是集体至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文化中对个人主义的理解就是利己主义,与集体主义相对,属于贬义词。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体,个体的独立、自由、平等构成了美国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中国是国家本位,美国是人本位。中国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亲情文化,注重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它不能容忍个人脱离集体而恣意妄为。这就决定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严。如果你对中国的商业合作者表达你强烈的不同意,使他们尴尬,当众批评他们或者表现出对他们的不尊重,这些都可以让他们丢失面子。让对方严重的丢面子可以彻底地破坏一个本来很有希望的商业谈判。而对于这一点,美国文化就不同,在“面子”和“利益”之间,美国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
2.和谐中庸与独立自由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从宗教发展来看,儒、道、释三大教派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包容性。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如果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够达到“和”的最佳状态。因此和中国人做生意,建立良好和谐的伙伴关系是整个谈判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
美国社会是一个十分开放的、自由放任的社会,它没有传统社会那种严格的舆论一律的制度。因此,在其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很难规范一个整齐统一的态度与口径。在美国政治架构中往往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而这种现象对于中国人就是不可理解的,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人性格外露,充满自信,热情奔放;在商业事务中,他们注重生意,精于使用各种手段,配合外交谈判,谋得最佳利益。中国人的表现往往是注重人的,注重等级的,被动的,间接的,委婉的,内向的,学习的,注重过程的,注重和谐气氛的,注重给予和获取平等的方式。
三、培养交流沟通能力,跨越中美商业文化鸿沟
要减少中美商业文化冲突,跨越中美商业文化的鸿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正视这种文化差异,积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首先,我们要解决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美两国的商业交流首先是语言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变化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的外贸专业人才来自于外贸外语专业。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受工具论思想的影响,强调以语言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在教授外国语言能力的同时,向学生进行外国文化的教育,忽视了在当今环境背景下,给学生传授语言对象国的文化价值观,这种误解不仅体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当中,而且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也屡屡出现。其最终结果往往导致我们不少企业的跨国商务活动效率低下,协调管理费用大幅度上升,最终导致大量的国际商务活动的失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钟美荪教授在2005年的亚洲教育论坛上提出:在外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输入多元文化的概念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敏感性的训练,来提高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通过文化的交汇形成既和谐又富有活力的跨文化思维方式。其次,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一个宗旨的指引下,我们必须促进和加强外语教育的跨文化交流合作,让外语学习者能在一个母语的文化当中介绍熏陶,这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也有利于国内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交流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例如:外语习得者和母语者之间的聊天、聚会、研究讨论、项目合作等等。
尊重对方的传统文化,容许文化差异。收购IBMPC业务的联想控股集团在合并以后,第一个季度的业务不降反升,市场占有率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也有所增长。柳传志先生认为,中美文化之间的融合很重要。收购了IBMPC以后,联想公司的董事局主席杨远庆是中国人,CEO是美国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团队互惠互补,齐心协力,取得了合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