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

篇1

文艺复兴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11.背景:

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摧毁欧洲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打破天主教会的思想垄断。

②意大利保留了古罗马希腊的古典文化。

2.实质: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

3.时间:

14-16世纪

4.地点:

开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西欧

5.领域:

文学、艺术领域

6.指导思想(核心):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要求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内涵包括: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

7.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①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

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全书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矛头指向天主教会,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②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8.影响:

①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将人们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其倡导的进取精神,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艺复兴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适应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对宗教改革也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2文艺复兴影响:①适应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②人文主义思潮的宣扬,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制度,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大潮。

③动摇了神学的无上权威,对宗教改革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①思想上:给封建思想以沉重打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宣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打下了基础

②政治、经济上: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高涨,为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化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掀起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④自然科学上: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局限性: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人文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抛弃宗教;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古代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也保存了下来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31.把握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点析】(1)经济方面,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这些城市各自独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封建神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文艺复兴运动首开始于意大利的最主要条件,也是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

篇2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与人的观念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突出特征。

    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愤怒就是我的主题”,就是集中体现了个人与群体分离状态的个体本位意识,其中神和英雄们对个人荣誉的崇尚,则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意识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体现了人对个体生命意识与欲望的放纵。在《奥德修纪》中,诗人高度赞扬了奥德修斯“求正道、求知识”的人道观,把人从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了,极力肯定人的力量,表现人的思想感情,鼓吹个性解放。古罗马文学是对古希腊文学的直接继承,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再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的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中。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灵”取代了“肉”,在关于人的理解上,与古希腊文学表现了明显的分野,“神—理性—人”呈三位一体之势,体现出一种尊重了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则是后世西方文学之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

    二.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与人的观念

    早在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自主精神与个性意识的苏醒则使人们重新理解上帝的内涵和人与上帝的关系,同时在宗教的名义下探讨自我的价值。而此期出现的圣母崇拜则是基督教人性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世纪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意大利诗人—但丁,他的代表作《神曲》张扬了中世纪人民努力挣脱精神枷锁,寻求思想解放的革命情绪。《神曲》在西方文学史上最早放射出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随后在文艺复兴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是以古希腊—罗马的世俗人本意识为主体的。它的以人为本,以人权反神权,以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等思想指导下文艺复兴运动将一度极端化了的人神关系,也即原欲与理性的关系作了调整,从而有了人的觉醒与解放。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人文观念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如果说,文艺复兴确实如布克哈特所说的是一个“人的发现”的时代的话,那么,只有到了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这个“人”才被发现得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人文主义的内涵也才发展到了最完整的境地。莎士比亚通过悲剧告诉人们: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仅有原欲的解放和满足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人性也不仅仅体现在原欲上,而且还体现在其理性力量上,因此,人必须在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原欲与理性、出世与入世、个体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作出准确地把握。莎士比亚的作品既沟通了人文主义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又延续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血脉,是世俗人本意识与宗教人本意识的融合的典范。由此,以肯定人的世俗的原始欲望之合理性为起点的人文主义文学,到了莎士比亚这里,又融入了基督教人本意识,欧美文学“人”的观念步入了新的世界。

    四.新古典主义文学启蒙运动文学与人的理性

    17世纪的欧洲强调理性与秩序,这种时代精神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从而也使文学中“人”的观念发生了新变。古典主义文学所表达的人对自我力量的肯定与颂扬主要是理性意义上的“人”。这种通过对古罗马的崇尚文学,歌颂了从神权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人自己,正好是对人文主义文学之“人”的解放主题的一种延伸,是从另一条道路、另一种意义上延续了文艺复兴运动。

    18世纪启蒙时代被称为“理性的时代”。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肯定个体的人的力量,张扬理性也就是在张扬人自己。启蒙文学肯定人的理智的同时又肯定人的天然情感的合理性,这种肯定理性力量的文学也就是肯定人的力量,张扬理性也即张扬人的个性,表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人与上帝、人与王权、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新理解。

    五.浪漫主义文学与人的情感

    资本主义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打碎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自我观念得到了强化,人的命运也得到了重大变化。这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艺术的方式描绘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崇尚“自然”,表达的主要是人对自然纯真的人性的崇尚,对被理性与文明压制下的人的自然情感与欲望的追寻。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展现的是渴望自由、热情奔放,张扬“自我”,个性主义的“人”的形象。夏多布里昂的小说通过狂野的人性、狂放的原欲之爱与宗教的尖锐冲突,显示了潜藏于人们心底的不可抗拒的人性之爱的美,说明了自然人性原本就是美的。总之,浪漫主义文学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丰富而纤弱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满扩张欲望的“自我”,表达了现代人要求摆脱传统文明束缚的强烈的个性主义愿望,使欧美文学中“人”的形象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体意识。

    六.现实主义文学中人的异化主题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延续着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进行创作,形成了普遍遵循的“真实”、“写实”原则,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的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从而改变了欧美文学“人”的观念。

篇3

了解和掌握文艺复兴的扩展,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成就,近代科学的奠基,“天文学革命”,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理论,开普勒,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的扩展和延伸到近代科学领域,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全貌,更加深刻地领会文艺复兴运动地性质及其影响。

通过学习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使学生认识到:新天文学的确立过程,说明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知识必然战胜愚昧,科学真理必然战胜封建迷信。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战胜愚昧,科学真理战胜封建迷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是重点。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在深刻性、广泛性等多方面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都有明确的提高,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发展成为波及整个欧洲、影响遍及世界的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以更加汹涌澎湃的怒潮冲击着封建神学,给封建制度以更为有力的打击。

难点分析:

近代科学的奠基者是难点。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不但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而且还冲击着其他领域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学生由于思维水平问题还一时间难于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向广度方面发展,二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向深度方面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介绍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主要作品及其作品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以下内容:①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巨人传》以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君主巨人的形象,歌颂“人”的力量。还通过幽默滑稽的故事大胆地嘲笑了僧侣的无知,激烈抨击教会的罪恶,成为批判性和讽刺性极强的文学作品。②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堂吉诃德》通过堂吉诃德的悲剧,歌颂了西班牙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真理、反抗压迫的崇高品质,否定了封建制度,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③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诗人、剧作家,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后期创作的四大悲剧,代表了其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中主人公的性格被注入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他们的悲剧结局,说明恶势力的强大和人文主义的软弱,他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舞台形象,广泛深刻地描写,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近代科学的奠基者”,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从文学和美术领域迅速波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补充说明。然后依次简单介绍“天文学革命”中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理论和开普勒的成就(行星运动三定律)。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列表整理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表格如下: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

难点: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何时何地?其主要思潮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15~16世纪)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法国作家拉伯雷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成就”,按照教材简单讲解,可以参考“扩展资料”部分相应内容。

关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教师要做重点讲解。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中关于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和悲剧作品《哈姆雷特》的介绍,提问学生,这两部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教师按照教材讲解。

二、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从文学和美术领域迅速波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

关于“天文学革命”,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自然科学领域的变化,为什么会首先从“天文学革命”开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神学赖以存在的根基彻底戳穿了天主教会的反科学、反人性的本质。

关于“哥白尼的、伽利略、布鲁诺和开普勒的科学成就”,教师依照教材讲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动学生讲解。

关于“医学领域的成就”,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理卫生”,让学生讲解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出示下列表格,由学生整理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填写表格,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相关材料的补充说明和表格的设置,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世界名著名作赏析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英才背出,巨星云集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的思想异彩纷呈,他们的精神光芒四射,他们的作品经久不衰如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甘醇味美,值得细细品味、玩赏。

建议教师在文艺复兴二课都讲完以后,组织一个阅读文艺复兴时期名著兴趣小组或开一堂名著赏析课。

1.赏析名画: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的名作。可用幻灯机或网络媒体。

2.由教师推荐名著,组织学生课余阅读,课外活动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尝试演戏剧<<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准备活动.

程序如下:

1.搜集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2.观看录像或演出戏剧<<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3.修改剧本,简化剧本.

4.选定角色,安排人物.

5.熟悉台词.

6.借服装和准备道具.

篇4

西方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浩瀚无边。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文艺复兴,启蒙时期等各种时期,各种主义,派别都自成一家,流传于后世,并且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如希腊罗马神话,法国浪漫思想,英国小说与戏剧,德国的古典哲学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自己光辉的一页。特到了近现代对整个世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反观中国,古代中国曾执牛耳,引领时代潮流。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繁星灿烂,一时不尽风流;但到了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两千年来都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没有别的思想能与之抗衡,有利的是文化统一传承,不幸的是缺乏批判和创新,自然也没有进步,导致中国在近现代史上的惨痛经历。作为文明倡导者的教育界,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这个反思重任,要探究教育的不足并寻求弥补的措施。作者认为现今中国教育最重大的问题是教育素养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 缺乏哲学素养

2.1 哲学的困惑

提到哲学,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哲学。其实不尽然,哲学只是哲学的一部分,而不是哲学的全部,再加上哲学的深奥,晦涩难懂,决大多数人便对哲学敬而远之,更谈不上去了解哲学。不了解哲学就谈不上了解西方文化,要了解西方文化必定要研究哲学。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的希腊文明,当中最为绚烂的双子星,其一为希腊神话,其二当之为哲学。从希腊早期最著名的学派毕达歌拉斯派的创始人毕达歌拉斯,到西方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些大师对西方世界产生的影响旷古绝伦,而他们最突出的贡献当为哲学思想的影响,告之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整个西方文明,理应当排在首位,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哲学素养。

2.1.1 何谓哲学定义。“哲学”一词是有日本明治时代哲学家西周在1862年从西语Philosophia(philosophy)一词直译过来的,次词源于希腊语是Philein(爱)加上?Sophia(智慧)构成的,原义是“热爱,追求智慧”。从古希腊的毕达歌拉斯到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儿都认为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虽说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但不等同于智慧而是高于智慧的学说。哲学的涵义广泛,是打开人队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大门,是启迪内心,通向浩瀚宇宙的道路,是派生出许多具体科学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更是探讨人生,宇宙,社会和自然的学问方法。综合而言,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2.1.2 不知哲学的价值。

因为不认识哲学而不了解哲学的价值,更因不了解哲学的价值而愈加不认识哲学。认识哲学的价值也就认识了教育最需要的东西。大学教育最应该重视的是什么。是否依然是分数还是掌握明天谋生的技艺,都不是。大学教育是构建知识体系和养成思辨习惯。人们很难想象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们给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混乱,我们把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热情投入到那些图书馆,实验室和大笔捐赠,浪费在教育事业中,却忽视了约书瑟,雷诺兹爵士的话:“无数的设备的投入,大量研究工作的匆忙上马,很可能导致我们逃避和忽视真正的劳动,真正的思想劳动。

???哲学本质的价值是“思辨”。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能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去对待,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而知识体系是思维模式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便不能形成知识体系,没有知识的支撑,思维模式便不会牢固,没有哲学的画龙点睛,思维模式就缺少主导灵魂。要培养自己独立的思考精神。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虽说有老师的指点,但更多的修行还是要靠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就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多阅读,多阅读不同学科的知识,文学,艺术,科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些学科知识都能帮助你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去分析问题,不仅应用于阅读文学作品上,还有应用于将来的发展。比如心理学,心理学在我国传统的教育里面是缺失的,但应用是相当广泛的。我们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从社会学的角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欣赏这部作品,所获得的美学享受是不一样的。不仅是在教育上,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掌握心理学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获得成功。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

3 缺乏美学素养。

西方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文学,而且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这些文明都给我们一种共同的享受――美学享受。为什么我们要提倡美学呢。著名教育家曾经讲过“中国最需要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美学教育关系重大,关系到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修养问题。大学教育,我们要提倡高雅的美学趣味,反对庸俗的趣味。美育可以促进鉴赏力和审美情感。柏拉图提倡合适的方法来引导每个人的自然禀赋,发展人的禀赋的潜在能力,又调节人的性格与性情,达到某种和谐。美学修养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人文素养,活泼的生命情趣与严静的意志结合,这一点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相通的。日本人曾经说过,学习中华民族的艺术,只能学习到宋朝,宋朝之后就不用再学习了。为什么呢。因为宋朝的艺术水平是中国历史的艺术顶峰,在那时所制定的标准,一千年来还在应用,水墨画至今都没有什么变化。反观欧洲文明史,各种流派思潮层出不穷,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巴洛克风格,拜占庭风格,每一种流派的出现都伴随不同的审美趣味。各种艺术,不单只是文学,音乐,建筑都是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高峰。相形而言,西方的艺术成就要胜于东方的艺术成就,那么如何提高美学素养呢。

首先要树立美学意识。意识作为行为之先导,人必先有意识而后有行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美学教育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走进校园,因此我们许多同学和老师都没有这个美学观念,美学作为一种西学,学习英语者更应该要学习和传播这种美的意识。美作为一种高雅的品位,可以为我们带来愉悦的享受。风花雪月,朗朗乾坤,巍峨高山,孱孱流水,世间许多的事物都是美的,缺少的只是发现而已,有了美学意识,我们就可以用心灵来参与,有情感去体验文艺鉴赏。譬如欣赏英语诗歌,除了欣赏语言美,音律美之外呢,还要品尝诗歌的韵味,这才是最高层次的欣赏。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些韵味的诗句,曾经给予我们多少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啊!可见美学意识是提高美学素养的第一要义。

篇5

关键词:古希腊文学;理性精神;个性主义

希腊是最先以理性为生活主导的民族,他们创建了一个以平等法律服人的城邦制社会。同时希腊人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文学中表达他们独特的个性主义和理性精神。由此所形成的早期文学虽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主要以神和英雄为描写中心,但意识超越了宗教和神。里面的神却有着与人一样的个性,有、有善恶,被称为人神“同形同性”。古希腊长期生存在土壤贫瘠、丘陵遍布的岛屿,他们天生自由奔放,喜爱冒险,有一种外向开拓的野性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古希腊文学逐渐摆脱宗教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体系,既拥有史上保存最完好的神话之一,也产生了史诗、戏剧、散文等文学形式并拥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古希腊神话和史诗与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带有一种纯朴、粗狂的气息,体现了希腊人崇尚自由的个性主义和与命运斗争的乐观精神。后来产生了新的以悲剧、喜剧为主的文学形式,展现了智慧的古希腊民族在面对无奈的命运主宰下理性地生活。而且文学所描绘的英雄,他们热爱生命、积极地追寻个人价值,与不公的命运抗争,体现一种个人主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古希腊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传播作品里所表现的人性主义思想和理性精神,表达他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看法。人文主义在古希腊语中指人和学说,在文学中蕴含着原始形态的“人”,注重人的利益与进步,探索人的世界的同时探求自然世界。在古希腊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超越了神的权威,开始思考人自身的行为,人与社会、自然是什么关系。他们站在自身的立场、理性的高度,思考文学,思考艺术,思考人生,他们认为一切都应该经过观察,经过质疑,对于思想,不能规定界限,思想高于一切,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希腊人的文学创作。

在非理性占据着重要作用的原始社会,古希腊民族就崇尚理性,在早期文学就有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他们通过想像丰富、富于哲理的希腊神话和规模宏大、内容精彩的荷马史诗等文学探求事物的终极真理,思考人类与内部社会、外界自然的关系,精密而又充满热情地研究一切未知的事物。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理性的思考并不能回答出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只能归咎命运。不论是早期的神话和英雄故事,还是后来的喜剧和悲剧,都有一种人与命运在相互矛盾和冲突下产生的悲剧情感。这种悲剧精神源于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价值和个体意识的追寻,这种情感是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永远处于冲突之中,并没有任何归结点的艺术表现,像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之间永无归结点的运动和碰撞。

在文学作品中,他们一方面举着“人文主义”的旗帜,高唱着人性解放和自由奔放,超越宗教的意识,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个性和权威。同时另一方面,人应该理性地思考,关注人的伦理和道德,思考人与命\的关系,探索命运奥秘、悲剧地与抗争命运。在悲剧色彩的影响下,文学作品更注重个人主义的彰显,展现他们英勇无畏地抗争,而这种个性彰显正是古希腊人在认识、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与命运抗争的无奈精神体现。人的意识与现实产生矛盾,而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一个既不依存于人、也不依存于神的因素――命运,命运是不可战胜的,神也是如此。古希腊文学中贯穿着“人与命运的冲突”,无论神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人有怎样的智慧、高尚的品质,像神话中宙斯和普罗米修斯、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奥德修斯、悲剧中的阿伽门农,他们都被命运主宰,他们总逃不掉被安排的定命。但他们都有明显的英雄主义,虽然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却仍理性面对,积极乐观、不屈不饶地与命运作斗争,尽展他们的英雄主义与个人价值。古希腊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斗争精神,认为人应该去与命运进行抗争,不管结果如何,这种抗争精神正反映了古希腊人们对命运的否定、对神的诅咒和反抗及对自由的向往。这种精神是古希腊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向后人昭示了勇敢坚定,蔑视命运的战斗精神,而且他们能够充分地实现个人价值。更能征服自然、战胜自己的命运。

希腊神话更具有“神人同人同性”的特点:神具有人的体魄、弱点、需求,它们不再是高高在上、冷漠无情的神,而是一些极富人情味的生灵,并且自由地混在凡人中间,神被降到了人的地位。取材于神话的悲剧表达的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主宰人事的是法则而不是神或机会。悲剧中的英雄人物不是一个任命运摆布的牺牲者,他是一个思考着的人。他需要理解自身,分析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被西方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是以理性眼光看待历史的第一人。他同以往的神话历史家最大的不同是他清楚地认识到历史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神话传说,而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类活动的科学。在分析希波战争中雅典取胜的原因时,他摒弃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完全归之于人的因素;希腊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装备精良。尽管在希罗多德的作品中有理性思想的萌芽,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在他的历史书中偶而也陷入超自然的解释,有预兆、神谕、灵验之类的神定论、宿命论思想。后来的修昔底德在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上则远比希罗多德成熟得多。修昔底德是西方史学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史学家。他首先否认神灵参与历史的说法,将神灵从史书中完全驱赶出去。因此,在他的著作中从未出现过神灵征兆应验之类的东西,也未出现神对人类事务的干预,力戒用超自然的力量去解释历史,而是用自然原因去说明各种自然现象。这种将人类历史独立于神灵之外的历史观点,恰恰是建立科学的历史学的基础。因此,休谟说:“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至此,希腊史学家确立了以理性为基础的历史批判方法,奠定了西方史学的基石。

理性主义是古希腊文化的精髓,它是古希腊对西方文化的重大贡献,并深深地积淀在西方人的心中,对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篇6

一、《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源泉的原因分析

《圣经》本身具有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使其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基本母题。《圣经》所表述人间的过失罪恶、是非曲直,反映人的悲喜哀愁与理想追求,探索人类命运与人生价值的哲理。《圣经》运用的语言明快,具有感染力;涉及体裁众多,包括神话、寓言、传说、杂文、小说;而且还囊括演讲、书信和布道等内容;《圣经》中体裁一般都蕴含这民主、正义与和平的思想观念,十几个世纪以来都是文学家所能够借鉴的创作题材。而且,《圣经》在叙述结构、体裁、人物塑造、修辞手法等多方面都具有很高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后世的作家能够使其信仰受到熏陶、道德得到提高,此外,能够使作家可以不断获得创作灵感,他们不仅可以从《圣经》中探寻到创作的题材,而且可以从形式与技巧方面受益匪浅。

二、《圣经》的文化价值及其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渗透

《圣经》对于西方文学方面,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圣经》中所包含的一些神话传说、小说、诗歌、“启示文学”、“先知文学”以及“智慧文学”等作品,都可以说是很成熟的文学典范。《圣经》蕴含的思想、名言警句也已经在西方文学的各个层次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圣经》在《神曲》中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体现

意大利的著名诗人但丁,于中世纪末期所创作的作品《神曲》,虽具有明显的宗教申雪内容,但是它却冲破了教学的束缚,沉重打击了中世纪所倡导的世界观,展现了新时代的思想光环——人文主义。西方国家历史上对《神曲》的定位很高,曾一度视《神曲》为精神食粮。《神曲》创作于但丁被流放期间,他在创作《神曲》时所采用的是中世纪的梦幻文学方式,根据自己梦游三界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创作出的一部可以分为《地狱》、《炼狱》与《天堂》三部分的叙事长诗。在《神曲》当中但丁对《旧约》与《新约》中的启示、说教、福音、象征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寓意上讲,《神曲》所采用由地狱至炼狱,再到天堂的整个过程,与《圣经》之中神学宣扬的人所具有的精神道德相契合,整个创作所蕴含的思想与《圣经》中所讲的神学理论是相通的。

(二)《圣经》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中一直竭力宣扬《圣经》中的博爱、宽恕与人爱的基督精神。虽然,莎士比亚是一名作家,但是却对《圣经》的内容能够熟练掌握。在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早期悲剧作品中,可以找到与《圣经》相联系的原型人物,比如说,劳伦斯神父就相当于是博爱的化身,剧中两仇家能够言归于好,正是在他的竭力劝说之下才得以实现的,这种理解与宽恕显然是对基督精神的写照。而《哈姆雷特》则更是引用《圣经》次数较多的一部戏剧。据有效统计,莎士比亚每部戏剧对《圣经》的引用都要多达14次,尽管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要受尽磨难,甚至失去生命,但是,在利己主义肆虐与泛滥的环境下,它所包含的仁爱思想体现出作家对所有人物都怀有坚定的信念。而且,莎士比亚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具有想要重新创建理想人际关系的美好愿望。

(三)《圣经》在清教徒文学中的体现

17世纪的英国在“清教革命”外衣下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因此,清教徒文学应运而生。清教徒就是以《圣经》为思想武器,进行宣扬革命观点,主要以约翰弥尔顿为代表。弥尔顿所创作的《力士参孙》、《失乐园》与《复乐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圣经》作为创作源泉。《力士参孙》则是出自于《旧约·士师记》,所描述的是参孙把大柱撼倒的复仇故事,反映出参孙自己内心的巨大痛苦,显示出参孙视死如归的精神。其中故事“撒旦反叛”取材于《新约·启示录》、故事“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出自于《旧约·创世纪》。在撒旦反叛这个故事中,赞美了撒旦所进行的法抗,弥尔顿笔下的上帝成为了暴君,对上帝进行歌颂的诗句显得极其苍白无力。而对于反抗者撒旦的描述却是热情洋溢。因为撒旦的形象,体现了清教徒进行革命的思想。这些长诗都是依照《圣经》为创作源泉,借助文学的寓意与象征手法,表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

(四)圣经在启蒙文学中的体现。

西方历史中,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人们破除了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上的蒙昧受到了启迪,需要对启蒙思想进行宣扬,进而产生了启蒙文学,并迅速成为西方文学的主流。西方很快涌现出很多作家、诗人、戏剧家。伟大诗人拜伦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诗剧《该隐》,该诗剧出自于《创世纪》之中“该隐杀弟”这则故事。而德国大作家歌德本身是反对宗教的,但是他所创作的《浮士德》却借用与模仿《旧约·约伯记》中的故事“天上序幕”,这就体现了歌德人生观的进步与积极的进取精神。在浮士德最后的一幕中,歌德很显然受到《圣经》的启示,天使竟然用爱火击败魔鬼,使浮士德的灵魂能得到拯救。歌德把约伯更名为浮士德,把撒旦更名为靡菲斯特,表明了辨证、善恶的哲学思想。

篇7

一、古代欧洲文艺发展的源泉

古希腊神话是古代欧洲文学艺术兴起的源泉和土壤。世界著名的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和欧利皮德思流传下来的三十四部悲剧中有三十三部是以神话为题材的。现在人们可以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中收索到大量的原始的古希腊神话。同时,古希腊神话为后期的罗马文学带来了无穷的素材资源和创作想象力。比如说,在古罗马神话中,诸神的形象与古希腊神话相同,取名不同。如爱神的希腊名字是Venus,罗马名字是Aphrodite;希腊神话中战神叫Ares,罗马名字则是Mars。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时期,古代欧洲的戏剧和文艺理论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的古希腊文学家、哲学家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众所周知,柏拉图被誉为欧洲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和文艺领域的心灵感应的命题,对后世文艺理论的形成影响深远。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希腊文艺创作的经验,开创了古代文艺研究学独立而精辟的新领域。如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悲剧的本质,他都发展了自己的独立、完善的思想。他的著作The Poetics《诗学》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二、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起源

希腊、罗马神话是世界文化瑰宝,通过后世手稿、传教士、学者和图书馆的保存及流传,最终传入欧洲。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一般认为西方文化起源于两希文化,两希指的是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神话及思想从中世纪到现代成为欧洲重要的思想源泉。欧洲文艺复兴的指导性思潮理论“人文主义”的来源其实就是古希腊神话中体现的人本主义。可以说,文艺复兴就是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兴起的。古希腊神话以其“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主张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古希腊神话中,神并非完美,诸神具有与人同样的情感、思想以及内心弱点。此外,神话中歌颂的“英雄”在其有限的生命旅程中不懈的追求自由、胜利和理想。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强调“人”才是万物理论的中心;宣扬个性解放,人类具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反对蒙昧。比如说,薄伽丘(Boccaccio)在他的The Decameron《十日谈》中肯定了人的尊严和现实生活状态,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表现出人本主义的觉醒。彼特拉克在作品中提出“人”与“神”的区别概念,并且深信“人”应该主宰现实生活和时代的发展。

其次,古希腊神话滋养、丰富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古希腊神话在后期的欧洲引起广泛的兴趣,为大量的诗人文艺家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Hymn of Apollo 《阿波罗颂》至今在诗歌界璀璨夺目。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的代表性雕刻作品David《大卫》和巨幅天顶画Genesis《创世纪》都传承了古希腊神话的英雄形象具有浓重的希腊神话色彩。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则运用神话主题创作了举世瞩目的Mona Lisa《蒙娜丽莎》,它成为人类文化不朽的瑰宝。

三、欧洲文学发展的宝库

古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一种传播土壤。”古希腊神话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装满了闪闪发光的思想和生动如画的神话故事。这为后世的西方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素材。莎士比亚在Hamlet《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为,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丁在《神曲》中描述尤里西斯如何开始。完成自己十年旅途探险的故事。拜伦曾做诗讴歌为人类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在拜伦笔下,普罗米修斯凛凛有生气,成为反抗压迫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力量的化身。“巨人呵!你被注定了要辗转在痛苦和你的意志之间,……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但你那抗拒的毅力,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 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雪莱的歌剧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歌颂了不屈不挠为自由而抗争的人类英雄的形象,并且以鲜明的描述色彩和博大的情怀,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向往,富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文学责任感。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直接抒发其对古希腊神话的赞叹:“神话真是伟大!”事实上,古希腊神话故事情节曲折而生动、人物个性丰满突出鲜活。人类发展的历程中遇到的许多重大话题,像和平与战争、自由与束缚、爱情与理想、道德与腐朽,在古希腊神话中都有实际的体现。

综上所述,古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想要真正了解西方文化,首先对古希腊神话的认知是必需的。在西方社会,人们一般有这样的认识:对希腊神话了解的多少,一直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化起源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部分,要想真正读懂西方文化,古希腊神话是必修的入门课。古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精神动力和历史发源摇篮。

参考文献:

篇8

每件事情都应该知道一点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字面意思为自由教育,但其涵义却非常丰富。liberal education最初指在古希腊时期给区别于奴隶、工匠等那些听从他人命令进行工作的人的“自由人”教育,而自由人则往往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路。

到了近现代,liberal arts education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代名词,它强调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对“技艺”的教育。它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具广博的知识背景、能独立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的健康个体。它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沟通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我看来,博雅并非仅在西方有之,在中国也是存在的。像中国儒家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体现的是一种使人性臻于完善的教育理想。之所以这样理解,那是因为博雅教育指的是一种教育方式,教育精神,一种培养通识而非仅授予某项知识的学问。是以,这种教育可以超出国界的限定。

当年,去北京参加会试,点了翰林。这位湘乡来的“老农”(章太炎语)便踌躇满志,以为天下学问尽在于己。等到他遍拜当时北京的文化精英时,结果发现人家所谈的学问,竟都是自己闻所未闻的。爽然若失的曾氏,这才知道以前所习的八股制艺,其实只是块用过后就该扔掉的敲门砖。他在家书中感叹道:“此中(指科举制艺)误人终身多矣”。曾氏从此发奋向学,转益多师,最终凝成了具有博通风范的“士大夫之学”。曾氏的士大夫之学,是一种“无用之学”,但是他以之治军,练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湘军;以之从政,成为一代中兴名臣;以之治学,则蔚然成为儒宗。

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对博雅教育的总结最为精辟:“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

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考察了中国、美国、香港和台湾的博雅教育后是这样总结的,博雅教育在中国的普遍称为素质教育,美国称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 香港称为博雅教育,台湾通称为通识教育。虽然对博雅教育的叫法不同,但是各方面都一致认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学应该注重通识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

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认为所谓的博雅教育就是一种全人教育。

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里所讲的博学就是博雅,这里所讲的笃志就是专业。

由此观之,博雅体现的是博,博之后方能有雅。博雅教育传授的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一种体现人生终极关怀的教育方式。

内在价值的终极性

谈到博雅教育,有一个概念无法逾越过去,这就是人文科学,什么是人文科学呢?

从学科分类上来讲, 中国的学术界通常把学术领域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而人文科学则从属社会科学。 美国通常分为自然科学 (sciences)、人文科学(humanities) 和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三部分。 人文科学,即humanities,顾名思义,是有关人的学科。

《大英百科全书》对人文科学的界定是:“人文科学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人文科学是一门对人的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定义最贴切、最直接的一种学问,一般人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人文学科包括如下研究范畴:现代与古典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等等。”照这个界定,人文学科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

自然科学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的问题,而人文学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 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是不同的,是什么不代表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也不代表是什么。这个道理在英国哲学家休谟那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从工具性和功能性考虑,人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产生的影响是缓慢的,具有渐进性和积累性。一项技术的发明或者一个管理理论的产生,马上都会引起生产方式或者管理方式的变化。比如袁隆平的小麦改良,蓝海战略理论的应用等等。但是,文艺复兴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不等于人文学科没有“用”。人文学科的功用最主要的就是“教化”。黑格尔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

既然人文科学是这样的价值追求,那么博雅教育的内在价值又是什么呢?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人文科学与博雅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挑战与出路

在市场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人文教育与博雅教育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可以发现,我们的博雅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夹攻,一个是从上到下的国家意志、另一个是从下至上的市场和风俗的力量。两者之间各自独立,还好对付一些。一旦它们整在一起,我们就更加艰难了,这就是博雅教育面对的问题。

既然现代社会都是倾向背离它的,我们为什么要守住博雅或者是人文的东西呢?因为现代社会,不管是社会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都是工具主义、经济主义的,用经济的语言来定义社会制度,这就是我们的博雅教育处于守势的原因。我们不是要学哪个制度,也不是要经济自由主义,我们唯一的根基,就是人类生活固有的内在价值。任何社会制度,任何现实的力量,都有背离人类基本内在价值的倾向,从而总要有一部分人担当守护者的角色,这与古代、现代、后现代、东方、西方都没特殊的关系。我们的任务不是去顺应一时的潮流,而是要守住和激活人文内在价值的永恒的源流,防止此起彼伏的潮流变成泛滥的洪灾。

篇9

从起初的民法学界小范围内(少数几个学者之间)开始进行的论争,现在已经逐渐广泛波及到整个民商法学界,并逐渐引起整个法学界的关注。好戏已经开锣,按照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表演体系——傩剧的演绎方式,那么就意味着没有消极的观众或旁观者,凡有兴趣者均可加入之。其中只有中心角色与边缘角色的差别。甚至,角色的差异也会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被淡化。但是,民法典编纂论争非纯粹戏剧,它不接纳任意演绎者的任性,它要求规范的学术推敲和论证。在已有的论争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博大、深邃、严谨以及灵性。因此,我担心我的边缘化角色与边缘化的观点(台词)不受欢迎。然而,我发现在论争的中心角色之间,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已经产生了最可怕的同化或趋同化。同化就是已经达成了共识。如果真的像徐教授所讲的那样,只是“人文主义内部的派别之争”,那么,难道说号称“世界民法典编纂史上的第四大论战”,就如此迅速地草草地偃旗息鼓了?!或者说,人文主义已经在中国民法学界胜利了?!

可以观察到,这个同化的标志:一切民法(典)都是人文主义的。我们是否可以将该判断置换为这样的表述:所有的民法规范都是人文主义的。这个判断似乎说的是“应该”,而现实中却不尽然。

一、 立法中有没有物文主义?

例一:《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让我们尝试着进行解释:1、加害人侵害国家的财产,应当承担民事责任;2、加害人侵害集体的财产,应当承担民事责任;3、加害人侵害他人的财产应当承担民事责任;4、加害人侵害他人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样一个令人厌烦的顺次排列可以让我们迅速看到,法律优先保护什么。

不比较不知道。《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则规定:“因故意或者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或者其他权利者,对他人因此而产生的损害负赔偿义务。”《德国民法典》的这一规定,“显然”与我国《民法通则》中的规定相异。然而,从技术的层面上看,我国的规定与德国的规定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甚至可以指责德国忽略了国家和集体,谴责这个拥有整体主义(日耳曼团体精神)传统的民族偏离了航向,德国的规定完全是个人主义者的论调,或者说原子化倾向。可是一旦我们越过了技术层面,就发现了不同。这种不同所反映出来的是观念上的差异甚至悬殊。

我们必须强调,中国的立法者其首要关注的是国家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条,1982年颁行,1999年修订),《民法通则》第106条的规定,实质上是《宪法》第12条的一个具体化表现。在中国,国家利益被强化,保护国家财产的法律使命必然要使得针对国家财产的侵害行为首先受到追究。保护财产的法律条款处于显要位置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因此,逻辑的发展就是,侵害国家的、集体的和他人的财产被置于侵害他人人身之前来加以规定。诚如徐国栋教授所指出的,法律规定行文的次序就像梁山英雄交椅的排列顺序一样重要。它所彰明的就是优先与劣后,或尊与卑的关系。次序表达秩序。程咬金被瓦岗寨众英雄推举(实际上是尊奉)为皇帝,理由就是因为他是大哥。皇位就是天下第一把交椅。也就是说,将财产保护列于优先地位绝不是随意的,相反倒是刻意追求的。所以,“物文主义”是存在的,至少存在于《民法通则》之中。然而,认为仅仅存在于《民法通则》之中,是肤浅的。“物文主义”存在于观念之中。然后,它才体现在立法之中和司法实践之中。

至此,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人类社会的悲哀:钱比人贵。让我们遥想当年。在十八世纪,欧洲工厂法是保护工厂主的法律。当发生工矿事故时,受害人要举证证明工厂主有过错,否则法律不予认定。这就是所谓“危险自担说”。马克思曾经严厉地批判资本主义的“吸血”和“榨取”,应该与存在这种法律原则有关。再往前看,在中世纪,意大利诸城市国家商业繁荣,如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商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商业组织形式——海上合伙(康枚达)。这种合伙中包含了一种新的要素:有限责任。凡有钱而不能、不愿或不敢到地中海(尽管相对于大西洋来说,它几乎是风平浪静的,但航海的风险依旧有:风浪、暗礁和海盗等)去冒险的人,均可以将自己的金钱投资到海上合伙中,投资人仅以其投资额为限承担生意风险。在这里,我们不打算进一步讨论有限责任原则的贡献和危害。我们要指出的是,海上合伙的分配比例,金钱投资人获取八成,而人力(包括生命、航海技能、贸易技能和勇气等)投资人只能获取二成。这两个例子都可以证明钱比人贵,即物比人珍贵。

因此,今天的所谓“物文主义”,只不过是由来已久的人类错误(误识)的再现。尽管经过了罗马法复兴的指引,尽管得到了文艺复兴的召唤,尽管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启迪,尽管经历了宗教革命的洗礼,尽管这一切让我们确知发现了“人”,但几百年过去了,“人”还是被“器物”所排斥、遮盖甚至淹没。发现了这一点,我们应当善待人的权利,为权利而斗争,而绝不能为不人道的规则去辩护。

二、司法现状检讨

在中国司法实践中,人的尊严(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被剥夺而不能得到司法的救济与补偿,其实例可谓罄竹难书。以侵权行为法中的所谓精神损害赔偿为切入点,试看,例二:某少女与另一游客在王府井大街玩儿“高空蹦椅”,结果因蹦椅失控而滞留空中(离地15米)长达四十分钟,经消防队员解救方得脱险。事后,两受害人以受到惊吓为由诉诸法庭,共索赔精神损失费9万元。法庭判曰:该事故未造成实际损害结果,系纯心理健康受损,不符合有关精神赔偿的法律规定,故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我们且不讨论瑕疵履行的违约责任(毋庸置疑),也不讨论违约与侵权的竟合(不可排除)。常识就能指明经营者要赔偿。甘冒风险并不包括毫无预期的“滞留空中”。英美判例法系合同法认为,当事人一方违反约定而造成相对人失望、苦恼、精神痛苦、机会丧失等精神压力、惊恐,这些无形损失或精神损害,必须估计给付实质性赔偿。而英美判例法系合同法所确立的这一原则,并非针对如本例所述的侵害,而是针对雇主未经与雇员协商而擅自变更雇员的工作岗位的违约行为,即便工作内容和报酬丝毫未动,雇员因此而生的苦恼将获法律救济;或者游客未能依约享受旅游合同中约定的诸如烛光晚餐、篝火舞会等机会丧失,法律照例给予精神损害上的抚慰。依照法律的“举重名轻”原理,顾客被“滞留空中”当然要给予法律上的人文关注。

然而,在中国有大量的人身伤害(实际的),在精神损害上得不到法律的救济,遑论所谓“纯粹的精神损害”。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精神损害也是实实在在的伤害。联合国卫生组织颁布的健康标准中就包含了精神健康。但是我们目前的司法当局所关照的仅仅只是“实际的”物质性损害。看样子,我们中国对人的尊严的认识,尚须假以时日。

三、扫描行政领域

近几年来,沈阳、上海、武汉、济南、中山、深圳等城市,先后出台了所谓新的“交通事故定责规则”。这些地方性行政法规,无一例外地是要贯彻“加大管理力度”的思路,彻底整治混乱的公共交通秩序。出发点(动机)无疑是好的。警方认为,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和行人均享有公共交通设施的平等通行权。因此,在特定的地点或者区域(不包括高速公路),当非机动车辆、行人违章并发生交通事故时,机动车辆一方免责。尽管这些新的规则被新闻媒体戏谑地称为“撞了白撞”规则,尽管学者批评了“新规则”,但是它们都顺利地生效了,实施了。学者们分析并抨击了这些行政立法的反人文主义(反人道主义)倾向。但这些努力丝毫没有改变一些地方行政立法的轨迹。

针对这种地方立法,有的学者从《立法法》的角度审视其适法性,质疑其是否符合《立法法》的精神,并再次引起了有关违宪(司法)审查的思考。

让我们用眼球扫描一下其他行政行为:新城区开发、旧城改造及居民拆迁、城市道路建设及市容整治、垃圾处理、饮用水改造等工程,尽管给市民带来了方便和实惠,但是市民毕竟有时感到所得到的是“嗟来之食”,有一种被“呼来唤去”的感觉。而一些“面子工程”更是缺乏人性化色彩,是做给上面的人、外地的人、外国的人看的,比如有的北方城市要在其广场上营造所谓椰岛风情,而以金属锻铸的“椰树”代之。昔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的讽刺,而今则有“树,以钢为贵,木则不富”的揶揄。而那种树,在我看来,直挺挺、硬苍苍、铿锵锵、冷冰冰,毫无婀娜的飘逸感,将人类置于机器人的环境。一言以蔽之,浪费纳税人的钱。

如果搬运工对货物采取野蛮装卸的方式进行装卸,货主是绝对不高兴的。如果政府的行政行为也是如此唐突、粗暴,而市民得不到人性化关注,那么能够说政府行为的尺度是人文主义的吗?

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在督导别人做文明市民的时候,是否要先以文明“包装”、“打造”、“夯实”一下自己?!驾车(正如牧羊)的人哪,请你礼遇那些行人,想一想不开车时,你也是一个行人。你握着方向盘时,要谨慎驾驶;当你步踱的时候,别人当会同样待你。黄金法则劝戒说:你要让别人怎么对待你,那么你当怎样对待别人。也许你说你不信教,这是你的自由,但是别人信教,这也是别人的自由。也许我们都可以不信“神的”教,但是我们必须信“人的”教。正如康德所言: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任何手段。在人类社会的维度,人自身就是唯一的目的,这就是人的尊严。

四、人文主义:一种逐渐异化的观念

人文主义或者人道主义问题,是一个哲学命题。从人文主义最初的观念“人是万物的尺度”出发,人文主义即人道主义,英语谓之为“humanism”。在理解上,它是一个存在严重分歧或歧义的词汇。我们知道,语言的特征不仅具有共时性,而且具有历时性。而正是历时性特征,语言呈现出极其强烈的时代性。语言的这种特征具体到言语也是如此。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含义,这是由于不同的观念包含在其中。人道主义一语就浸染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在中世纪晚期,由于古典文化的教师们或学生们热衷于文艺的复兴,即一种向古代文明的回归。在这种回归中,古典研究中的“人性”被用来反对想象中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野蛮性”。

学者指出,在拉丁语中,“野蛮的”(barbarus)是指外族的或者操其他语言的;而“人的” (humanus)是指人们熟知及有教养的。由于古典研究是“人的”,所以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的意大利人被称为“人文派”(umaniti)的。而实际上,关键的词是“人文研究”(studia humanitats);而且有证据证明,意大利词“人文学派”(umanista)在十五世纪以前没有被使用过(最早出现于1512年)。人道主义的(Umanismo)一词甚至是更晚一些被造出来的。人道主义这个词的文学-哲学意义是在十九世纪后期才完全确立起来。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所复兴的,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或理性主义。然而,人类并没有回归古希腊。“古代文化仍是现代世界的实质性基因之一,它通过晚期中世纪文化和文艺复兴而成为近代世界的形成因素,尽管复兴的古代文化已不再纯粹,但正因为如此,新古典主义(或新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的交织关系,才使近代现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起初,当希腊之风吹来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挣脱神权束缚之后的那种喜悦,人的发现就是人们重新找到了自己,自我意识开始走出“童年状态”,然而人类的世俗化的进程也就这样开始了。世俗化导致人类丧失神性,缺乏宗教上的、道德上的崇高感,于是失去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信仰。于是,人类再一次失去了乐园:心灵的乐园。这一次的迷失较之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被上帝抛弃,具有更为强烈的失落感,尽管这一次是人类主动抛弃了上帝。人文主义起初表现的是人的精神的解放,然后是肉体的解放。在基督教的神威之下,以宗教的观念来看,这种解放就意味着放荡、邪恶、。人的精神与肉体的解放,演变到今天,却已经变成了物质(器物)主义。当然这一演变过程是漫长的。人文主义最大的异化表现就是物质(器物)主义。人的物化,不仅是观念性的,而且是制度化的。

人文主义的物质主义化在19世纪就受到学者的批评。在20世纪上半叶,俄国的托尔斯泰就曾与中国的辜鸿铭讨论过对策:抵御现代物质主义文明的破坏力量。人文主义对物质主义的直接支持在于:人定胜天,理性的人可能支配、改造并战胜一切的万物。物质主义对人文主义的异化是从科学与艺术的分化开始的。这种分化催生了心智与心灵断裂。当我们重新评估人类的精神生活时,我们发现,人们的心智越来越发达,生活就变成了单纯的心智生活,一切都围绕着物质的占有与支配,而人的心灵却越来越苍白。当今社会之中,人们的空虚与无聊就源于心灵生活的贫乏,甚至丧失。经过新古典主义的改造,人文主义的要素之一:理性主义逐渐演化为工具理性主义。当弗朗西斯??培根揭示出“知识就是力量(权力)”之后,力量或者说权力就可以通过获取知识而得到。而对知识即权力的崇拜经常表现为对武力或暴力的崇拜,对武力的崇拜顺理成章地成为对武器的崇拜。进而,“战争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of war)当然就是这种所谓进化模式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将战争工业化模式作了全面的演示和实践,最后以投向长崎、广岛的原子弹暂告段落。然而,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向我们所展示的战争模式,则是“E时代的E化战争”(借用徐国栋教授的妙语:E时代的E方法)。杀人的手法已经愈越精妙、精准。而这些成就难道与新人文主义(新理性主义)没有联系?试问,徐国栋教授的新人文主义是否与这种新理性主义一脉相承或不同?或者学者们已经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

也许,我宁可相信徐国栋教授所秉持的人文主义是一种所谓“新新人文主义”。那么,“新新人文主义”就应该是心灵生活的复兴。而民法典不具有拯救灵魂的功能,至少没有直接的功效。尽管我们可以对自己所热爱的专业抱以宗教般的热忱,甚至可以像拿破仑一样把《民法典》当作“圣匣”对待,但《民法典》毕竟是世俗生活的法典。因此,通过《民法典》来实现心灵生活复兴的“新新人文主义”方案是行不通的。否则,《民法典》就成为“新新约”。

五、突破单维度进路,放眼多维度

合同法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后来的立法本应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可操作性、科学性。但是,近几年,在负责起草物权法、民法典部分章节的时候,梁慧星教授说他深深地感到,民法典制定的科学化还不够:没有拟定立法方案,没有讨论民法典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导方针、价值取向,还存在着由于个人因素人为破坏逻辑性的现象。梁教授说的“没有讨论价值取向”这段话引人深思。

我们必须追问什么是民法的观念或理念?罗马法、日耳曼法的理念是什么?法国民法的理念是什么?德国民法的理念是什么?英美法之私法的理念是什么?英国哲学家A.N.怀特海在其著作《观念的冒险》(Adventures of Ideas)中说:“在思考观念史的过程中,应该从我们头脑中清除出去,因为知识总是伴随着情感及目的等等附件。同时我们也必须记住,观念是有各种不同级别的区分的。因此,一个一般观念是以各种不同的特殊形式出现于历史上的,这些形式是为不同种族的、不同文明阶段的种种特殊情况所决定的。较高级的一般观念很少接受精确的语言表达形式。人们用适用于该时代的特殊形式来暗示它们。同样的,之所以有情感的伴随物,这部分地是由于人们在高级的一般观念中朦胧地感受到了某中重要的东西,部分地则是由于人们对观念呈现的特殊形式有特殊兴趣。一些人激动于某面旗帜、某首国歌;另一些人激动则是由于朦胧地感觉到了他们的国家所代表的那种文明的形式。对于大多数的人,这两种情感来源是混合为一体的。”(第5页)

笔者以为,中国民法典制定需要从四个维度进行深度思考:

第一,从政治维度上来看,民法中有政治,民法典草案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生活。民法在稳定私人生活秩序之后,政治也会稳定。例如,民法中对雇佣契约进行完善的规定会对公司的运行和社会责任产生作用。从政治维度,我们还可以看到民法典的政治目的和政治功能。卡尔。拉伦茨说:“《德国民法典》的制定,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的一个政治结果。”(《德国民法通论》第15页)在此之前,德国的私法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这种状态阻碍了德意志各地区之间的商业和交易,也阻碍了个法律区域的法学家之间的交流。(第17页)另外,我们不能忘记,德意志在1861年制定了《德意志普通商法典》,它是今天适用的、 1897年颁布的《德国商法典》的先导。甚至有学者认为,正是统一的商法典促进了德国的政治统一。或者认为,德国的统一是通过商法的统一开始实现的。因为商法最需要统一,而且最容易统一,商法的技术性决定了其统一上的方便。然而,我们追随德国法,却忽视了德国民法典在实现德意志帝国(今联邦)在政治上实现实质统一的历史功勋。我们应该学习德国法学家的政治智慧。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统一后,《德国民法典》适用于整个德国。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德国民法典对德国进行的第二次统一。我要质问的是,为什么我们不敢在探讨民法典制定的问题上提出:以民法典统一中国!

第二,从历史维度。我国民法学者能够古代法至现代法典中进行研究,但是许多基本的含义上因为历史的变迁多有不同。例如,“权利”在法国民法典中是指个人权利,到了德国民法典中受到日耳曼传统中的团体主义的影响,权利的主体包含团体权利。二战以后,现代民法的权利概念是个人权利为常态,社会公共利益为非常态。否则将会造成个人权利被湮没的后果。而且二战以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型的主体,如跨国公司就是一例,对其理解时就不能适用单纯的人的理解。因此,审视二战以后的变化,应当对人进行重新考察。

第三,从哲学维度上看,人是否享有天然的权利,这是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争论之点。我们认为,虽然在国家主义之下,实证法学的观点居于重要的地位,但是自然法学关于私人权利的维护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人作为人,享有一种与生命、自由、财产相关联的天然权利。

篇10

外国文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054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古希腊文艺论著《诗学》的作者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希罗多德

2.贺拉斯关于文学的论文是

A.《理想国》 B.《会饮篇》

C.《诗艺》 D.《歌集》

3.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的诗人是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4.16世纪西班牙最的流浪汉小说是

A.《羊泉村》 B.《小癞子》

C.《巨人传》 D.《堂吉诃德》

5.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大学才子派”的是

A.约翰·李利 B.马洛

C.罗伯特·格林 D.托马斯·莫尔

6.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是

A.“冰山原则” B.“人物再现法”

C.“三一律” D.“心灵辩证法”

7.莫里哀在《伪君子》中塑造的伪善者形象是

A.答丢夫 B.阿巴贡

C.史嘉本 D.奥尔贡

8.法国启蒙文学中成就的作家是

A.伏尔泰 B.卢梭

C.拉封丹 D.狄德罗

9.《阴谋与爱情》的作者席勒是

A.德国作家 B.法国作家

C.美国作家 D.英国作家

10.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是

A.骚塞 B.柯勒律治

C.司各特 D.华兹华斯

11.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代表作是

A.《高龙巴》 B.《卡门》

C.《萨朗波》 D.《情感教育》

12.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的作者是

A.冈察洛夫 B.奥斯特洛夫斯基

C.涅克拉索夫 D.车尔尼雪夫斯基

13.斯丹达尔的第一部小说是

A.《红与黑》 B.《巴马修道院》

C.《阿尔芒斯》 D.《意大利遗事》

14.《双城记》中的“双城”指的是

A.伦敦和巴黎 B.伦敦和柏林

C.伦敦和罗马 D.伦敦和雅典

15.被称为“短篇小说”的法国作家是

A.左拉 B.莫泊桑

C.都德 D.福楼拜

16.苏联文学“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家是

A.法捷耶夫 B.肖洛霍夫

C.邦达列夫 D.阿·托尔斯泰

17.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是

A.《嘉莉妹妹》 B.《永别了,武器》

C.《珍妮姑娘》 D.《美国的悲剧》

18.高尔基早期创作的浪漫主义短篇小说是

A.《切尔卡什》 B.《小市民》

C.《海燕之歌》 D.《伊则吉尔老婆子》

19.后期象征主义名作《海滨墓园》的作者是

A.叶芝 B.布勒东

C.庞德 D.瓦莱里

20.美国意识流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是

A.《尤利西斯》 B.《追忆逝水年华》

C.《喧哗与骚动》 D.《押沙龙,押沙龙!》

21.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书名的意思是

A.“历史传说” B.“伟大的婆罗多族的传说故事”

C.罗摩和悉多的故事 D.罗摩漫游的故事

22.印度古代文学被称为“宫廷九宝”之一的作家是

A.沙恭达罗 B.优哩婆湿

C.迦梨陀娑 D.豆扇陀

23.《万叶集》中的名篇《贫穷问答歌》的作者是

A.山上忆良 B.近松门左卫门

C.松尾芭蕉 D.井原西鹤

24.《一千零一夜》的重要艺术特点是

A.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 B.学习英国的讽刺艺术

C.框架式结构全书的方法 D.人物对话富有论辩性

25.希伯来文学中最早出现的独立成篇的小说是

A.《申命记》 B.《约伯记》

C.《路得记》 D.《以斯帖记》

26.中古波斯作家萨迪的代表作《蔷薇园》是

A.诗集 B.散文集

C.歌集 D.故事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7.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有

A.宣扬人性,反对神性神权 B.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C.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D.强调理智对感情的胜利

E.主张统一,反对封建割据

28.17世纪欧洲文学主要包括

A.教会文学 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骑士文学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E.巴洛克文学

29.浮士德精神主要包括

A.自强不息 B.积极进取

C.勇于探索 D.怀疑一切

E.否定一切

30.下列属于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的有

A.克洛德·西蒙 B.贝克特

C.罗伯一格里耶 D.尤奈斯库

E.加西亚·马尔克斯

31.左拉描写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有

A.《小酒店》 B.《萌芽》

C.《娜娜》 D.《崩溃》

E.《金钱》

32.集中反映川端康成创作美学特征的作品有

A.《浮云》 B.《雪国》

C.《千只鹤》 D.《古都》

E.《舞姬》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3.市民文学

34.唯美主义

35.“复调小说”

36.新小说派

37.《雅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8.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39.简述《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40.简析《戈丹》中的何利形象。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