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源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资源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资源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电子排班系统;效能管理;护理人力资源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在护理管理应用领域中的不断拓展,有效提高了护理管理者对信息数据应用的能力。科学有效的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一直是护理管理者关注的课题,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排班作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护理管理时代赋予了新的发展主题和内涵,以更好为患者需求服务。同时,科学合理地进行护士排班能降低人力资源的运营成本及护士离职率[2]。2012年,我院护理部以HIS为基础,成立护理信息小组组织架构,在全院范围内调研信息化弹性排班需求,通过外出参观调研,软件公司洽谈、前期开发测试、临床试点维护等阶段,研发出一体化电子排班模块,同年投入使用,以自动化排班模式代替传统手工排班,取得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全院共有护士1100余名,设有内、外、妇、儿、门急诊、手供及康复等系统,共有40多个护理单元。本院信息系统先后经历1997年His 系统、2002年lis扫码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2008年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与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2011年数字化医院建设、2012年物联网建设等五个发展阶段。HIS的广泛应用及大量数据,为护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规范的、系统的的数据平台。借助本院HIS系统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思路,2012年我院研究设计了科学、合理、快捷的一体化电子排班信息系统,应用于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1.2排班模块设计及应用

1.2.1设计思路 传统排班法存在低效、数据统计困难及随意性大、透明度低,不能充分体现公平、公开原则。同时,因护理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及部分护理管理者的主观因素,排班很难做到规范化、标准化,难以全面落实人力资源等级管理制度,难以保证排班质量[3]。因此,需要为排班者提供灵活的排班策略。改革后电子排班以HIS系统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以护理工作为轴心,建立全院数据平台,共享护理人力资源信息;以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为核心,实现实时监测、动态调度护理人力资源,逐步实现科学、精细、规范的人力效能管理;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为目标,提高护理人力资源效率(工作效率)与效益(能级对应)。

1.2.2 设计原则 电子排班采用病区护士长管理下的多个护理组排班模式,各护理单元可根据各自特点自由设置班次,护士长再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各护士当班时间,实行快速、简洁电子排班操作。综合考虑我院护理工作多方面需求,本模块设计原则:①体现责任制整体护理(通过PDA与排班系统对接实现责任制包干患者);②优化弹性调度(机动护士调度、片区护士调度、护理应急小组);③明确层级管理授权;④完善多元数据统计;⑤能级对应(色彩管理);⑥体现高效、便捷、精准原则。

1.2.3权限管理 电子排班实行护理部一科护士长一护士长三级管理负责制,层层负责。护理部可修正全院护理人员班次,对全院护理人力资源行统筹管理,并统一分配账户授权到各护理单元,各病区护士长负责本科室护理人员排班,病区护士只有查询权限。基于电子排班系统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系统对排班过程中的用户权限、部分数据等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如:护士长更改班次时不得超过3d,遇特殊情况需向护理部申请,并纳入护士长月度考核,护士无改班权限。

1.2.4排班设置 该排班功能菜单包括科室排班、科室考勤、排班查询、排班休假汇总、排班天数汇总、弹性排班及人员调动记录等功能。班次涵盖日班、中班、夜班、片区巡查班、各种休息等;功能菜单包含新增、保存、取消、删除、修改、排班计划(本周、上周)、审核等内容。同时,包含了护士姓名、工号、日历表,其数据来源于HIS系统的数据库,可以查看不同时间段的排班情况。通过排班系统,各病房每位护士的白班、中班、晚班、周末班、工时数、护理不同护理级别人数、平均工作量都可以显示并查询。

1.2.5弹性排班 电子排班模块建有机动护士库(病区人力应急储备班、夜间片区巡查班及节假日负责班),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通过系统查询可直观显示弹性排班记录、人员调动记录及调动原因,为快速调配人力资源提供了信息平台。机动护士库中人员详细资料包括员工号、护理单元、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时间、最终学历、联系电话。

1.2.6统计查询 统计和查询包括护理工作量、出勤天数、班次、病区人员饱和度及节假日休息汇总统计等信息,以提供任意时间段不同级别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休息的统计和查询。各病房每位护士白班、中班、晚班、周末班、工时数、护理不同护理级别人数、平均工作量都可以显示并查询,为量化、信息化护理工作量及护理人力资源测算提供了科学依据。

2应用成效

2.1排班效率显著提高 电子排班设置简洁大方,操作程序简易快速,实现了智能化一键排班。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管理者排班提供了各种辅助功能,如进行新一周排班时,可直接继承上1w的排班以及各天之间可以互换调整等,大大节约了排班时间和工作量,缩减管理者在非专业技术上的时间,月排班时间由1.5h降低至1h。同时,信息化是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通过电子排班,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了护理质量[4]。

2.2排班决策快捷、科学 电子排班提供的强大数据源,为护理管理者科学决策人力资源调配提供了系统、可靠、快捷、量化的评估资料。通过电子排班,护理部可随时掌握全院排班情况及每名护士的班时,且在排班表确定后,系统可记录在排班表执行过程中人员班次的调整原因,为优化人员配置提供了依据,改变了以往调配护士烦琐,而且对抽调人员情况摸得准、调得快,为应对临床突发事件提供了便捷。如通过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为硬件精确计算出病区在院患者数、危重、特级一级患者数、护士工作量及人员饱和度,为护士长准确调配人力资源提供了数据,避免了工作不均衡或岗位闲忙悬殊差别大等现象,而使工作饱和又不超负荷,特别是遇突发性事件时更显其优势,保证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2.3人力资源效能管理进一步提高 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的电子排班,将临床需求与护理人员能级差异、工作量均衡、个人偏好等诸多因素充分结合,以在全院层面上来弹性调配护理人力资源,优化了各班次的人员结构,减少了护理人员岗位异动性,实现了人力资源使用的最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不增加总体人力成本的前提之下,通过内部的调整来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了护理人力资源测算信息化,为科学统筹护理人力资源,合理使用奠定了基础。

2.4为实现护理人员分层配置及弹性排班奠定基础 各病房基于信息化护理人力资源测量,根据各班护理工作量需求,计算各班次在班护士数,形成各病房排班模式,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另外,护理部根据电子排班系统掌握全院各病房每天上班护士人数,在某些病区临时人员紧张及工作量突然增加的情况下,给予及时补充,以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满足患者需要,同时在合理人力配置基础上优化组合、最大化利用好不同层次能级的护理人员、合理配置不同等级的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才能,达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5]。例如在春节期间,我院护理部垂直调配了院内部分机动护士,充实到神经外科病房及急诊室,有效缓解了危重科室工作压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出色地完成了护理工作,是机动护士库在弹性排班管理中应用效果的一个具体体现。

2.5为精细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持 护理排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考勤、绩效、培训管理的重要依据。电子排班提高了护士出勤率、夜班数、节假日时数、片区值班数等护理工作量统计分析及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岗位设置、床护比等),为细化夜班费、节假日加班费、绩效考核等费用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直观的绩效统计系统,增强了护理人员绩效考评意识,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及自我管理主动性。公平、公开的激励考评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促进了护士个人成长和发展,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护理管理也上了一个台阶。

2.6进一步完善护理垂直管理体系 电子排班模块以三级管理架构为核心,采用护理部掌控-科护士长监控-护士长直接管理的垂直管理体系。通过电子排班系统护理部可全局动态掌控全院各护理单元人力资源结构及调配情况,对全院护理人员实施及时、统一调配,避免了因数据不全面、不准确导致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与临床实际需求的脱节,而影响管理效率。同时,电子排班系统自动生成全院护理人员机动支援、轮转、院内进修等调配记录,科护士长掌控并调度科内护理人力资源,进一步完善了我院护理垂直管理体系。

2.7 推进人性化护理管理 基于HIS系统,对护理工作量统计工作行标准化管理,对现有护理人力资源行信息化监测与测量,实现护理人力资源动态测量,既体现了"以人文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又公平地体现了护士的劳动与技术价值,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电子排班其规范、标准的管理体系,有效地减少了护士改班、换班及岗位异动等不良现象,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透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显著提高了护士排班满意度,满意度由2012年3月的 60.45%上升至2013年5月的90.55%,较陈璐[3]研究的护士排班满意度结果有所上升,有效保持了护理队伍稳定性。电子排班采用同级比较弹性调度,按职、按级上岗,起到以老带新,新老搭配,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有利于护士建立感情和调整心态,进一步增强了护士合作精神。此外,护理人员可提前提出需求,便于安排生活学习,体现了人文关怀管理。

2.8进一步推进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 护理信息网络化管理是护理工作在医院信息化发展需求中的必然之路,也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6]。电子排班的广泛应用,保证了护理人员信息库的准确,与院人事科的全院人力信息库保持一致,为开发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管理、技能培训管理、人事考核管理等护理管理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

3结论

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在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提升服务品质、保证护理安全、稳定护质量的基石[1],决定着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与前景。研发和建立护理人力资源电子排班体系,以实现护理人力资源信息化实时查询、监控和统计分析,为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弹性排班提供可靠依据,不仅是对现有HIS的拓展和延伸,更是护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改革后电子排班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遵循以人为本、能级对应、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使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步入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轨道,有效地提高了排班效率、护士排班满意度和护理工作效能,对护理队伍的稳定及护理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及护理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同时有效地开发了医院内部人力资源,促进了医院稳定、持续、快速发展[7]。

本院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分层次、能级对应的电子排班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对现有人力资源做到了合理分配,职责分明,分层使用,各尽其能,有效地提升了护理服务内涵。但该排班模块尚处于运行初级阶段,还需对影响排班效能的相关因素及制约条件做深入剖析,对相应的考核评价效果做进一步总结,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及不同等级医院的排班系统软件,以达到科学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蒋红,翟建霞,王屹骏,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护理人力资源测算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3):212-214.

[2]Maxson-Cooper PA.Empowering nurses through an innovative scheduling model[J].Nursing Clinics of NA, 2011,46(1):159-165.

[3]陈璐,陈湘玉,八卷直一.电子排班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1118-1119.

[4]陈君英,章雅杰.信息系统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52.

[5]杨翔宇,成翼娟.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0):16-18.

篇2

济源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现已逐步形成了以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五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格局,并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铅锌生产基地和煤化工基地。随着产业的集聚和人员的集中,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搞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及非常规水源利用,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为解决济源市面临的严重的水资源问题,2006年11月,水利部将济源列为第二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济源市累计财政投资15亿元,用于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节水宣传、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节水工程改造、大型水源工程建设等工作。

保障篇

加强组织领导:济源市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及16个镇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成立了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统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结合济源实际,出台了《济源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意见》,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有序、有效、有力地推进。

明确工作目标:按照水利部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2006年12月,济源市委托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编制《济源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重点从规划任务、基本情况、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投资估算、实施计划等方面开展规划编制。其间,多次召开专家咨询会,并深入实地调研。该规划于2008年5月经省政府批复实施,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强化责任落实:济源市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了《济源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任务表和工作台账》,把制度建设、规划项目研究、宣传教育、工程建设等目标任务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同时,进一步强化工作督导,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各部门、各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严格对照台账查进度、查质量,及时检查通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实地检查,亲自督办有关事项,定期听取汇报,现场解决问题。全市建立起一套运转灵活、信息通畅、责任明确、工作高效的工作考核体系,有效保障和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开展。

谋略篇

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我们举办了小学生‘节水杯’绘画大赛,中学生‘节水征文’比赛。现在,全市8万多名中小学生不仅从小具有了节水意识,而且,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一个孩子带动身边一片人,他们都自发地成为义务节水宣传员。”市节水办主任薛天印给记者介绍情况,谈到这一点时开心地笑了。

为营造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浓厚氛围,济源市每年都组织召开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建大会,进行全民动员。他们发挥电视、电台、杂志、报纸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节水宣传周”活动。通过移动通讯给全市所有手机用户发送节水公益信息。开展节水一条街创建活动,深入企业、学校和镇办、社区开展节水知识宣传活动。通过经常性、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使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活动深入人心,增强了人民群众爱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自觉性。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和文明用水程度明显提高。

完善制度建设体系

济源市制定出台了《济源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济源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济源市雨水中水利用管理规定》等17项制度,完成《济源市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细化方案》等18项专题研究,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推进城市雨水和污水综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使济源市节水型社会试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迈出了一大步。

价格调节使节水成自觉行为

济源市以合理配置水资源、计划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在水资源有偿使用、城乡供水保本微利和污水处理补偿成本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类水价,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市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按年度下达计划用水指标,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和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居民生活用水抄表到户,实行阶梯水价。工业用水要求企业层层分解用水计划,节奖超罚,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事业单位加大节水设施投入,强化节水管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节水工艺改造和水循环系统建设。

新上项目强化节水指导

济源市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指导新上项目认真做好水资源论证工作,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确保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加大自备井管理力度

为切实保护地下水,开源节流,治理地下水的无序开采局面,济源市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实施“一井一证一表”。对城市规划区内自备井进行封闭。目前,纳入管理的自备井为386眼。其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255眼全部停用,压采地下水年开采量146万立方米。

加强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为提高对水资源管理的科技手段,济源市投资450万元建设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目前,已经建成95眼自备井水量实时监控系统、49套水资源自动检测系统、39套地源热泵远程监测系统、1个中心站的济源市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实现了全市范围内所有取水管理的全覆盖,为全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篇3

通过培训学习交流,学到了理论,掌握了方法,明确了方向,把握了重点,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具体来说,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进一步明晰了关于政府采购的各项法律法规

首先,**将财政部令第18号和财政部令第87号(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通过对比的方式明确展示给我们,并且逐一进行讲解,重点条款还列举了案例,有效解决了日常工作当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其次,**讲述了《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机构管理办法》、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评标(评审)专家现场行为信用评价办法,为我们集中采购机构对中介机构进场交易和各评标(评审)专家的规范与管理起到了明确的指导意义。接着,**的授课最为精彩,他很透彻地将《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以及《招标投标法》串讲起来。尤其在讲义中列举出85条“政府采购常见违法违规情形”,为我们政府采购一线工作人员拉起了一条“警戒线”,教会我们如何在法律面前不越红线。最后,**完整、系统地解析了《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使我们从法律法规上将公开招标和非公开招标进一步明晰,从本质上认识到非招标采购方式的特殊性,让我们更好地在日常工作中能准确运用各采购方式高效、快捷地开展业务。

二、进一步提升了政府采购业务能力

招标文件的编制是政府采购业务的“重头戏”,本次培训班的讲义汇编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指挥棒”,尤其在**的讲义中对采购文件的编制给了我很好的指导,让我从此转变了“菜鸟”的角色。例如:采购需求的设置、采购文件应该体现政府采购政策(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采购文件评标办法的编制,评审因素应当细化和量化且与相应的商务软件和采购需求对应等等,这些编制要求都是日常工作当中我们不够重视的,甚至盲目认为有和没有一个样。

三、进一步明确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努力方向

篇4

关键词:新能源领域 人力资源优化 应用

一、“目标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管理机制提出的背景

据统计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70%和50%,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国家积极开发新能源,鉴于新能源开发技术新、投资高、风险大、协作范围广等特点,需要改进石油企业传统的运作模式,实行“目标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二、目标化管理框架的搭建

1、战略目标

2015年建成30亿方煤层气田;

2010年建成15亿方煤层气田;

2008年建成10亿方煤层气田。

2、年度的主要工作目标是

图上作业标定井位***口,现场踏勘井位***口,开钻***口,完井***口,累计完井***口,形成***亿方潜在生产能力。

3、将年度工作目标量化为控制指标和业绩指标

(1)管理费用指标体系

人工成本:工资、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动保护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

专项费用:低植易耗品摊销、劳保材料、水费、电费、运输费、修理费、取暖费、办公费、会议费、图书资料费、公司宣传费、租赁费。

其它费用:养路费、招标投标费、财产保险费、绿化及环境卫生费、独生子女费、劳务费、微机连网安装费、物业管理费、其他管理费、车船使用税、印花税。

(2)部门业绩指标管理体系

效益层面指标主要指效益类指标是全面衡量价值创造及投资回报的重要指标,反映经营和管理行为所产生的可衡量的经济成果。包括利润、收入等。

服务类指标是衡量服务水平、质量、效率的指标,反映服务对象界定和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定位。如合同履约率、测评满意度等。

内部运营类指标是衡量利用营运杠杆实现公司战略及完成效益目标能力的指标。包括投资计划完成率、节能降耗等。

战略能力发展类指标是衡量构建公司战略发展能力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指标。包括基层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

风险控制类指标是衡量公司管控水平的指标,反映公司经营管理的状态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包括重大决策、质量安全环保、维护稳定、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律事务、保密工作等。

指标权重的设置结合受约人控制力强弱、担负责任大小等因素,由绩效考核工作办公室确定,并根据公司各年度生产经营管理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

考核指标目标值的确定以分解公司发展战略和重点工作目标为基准,有数量、质量、时间要求,能够度量,既有科学性、可行性,又有挑战性,并得到发约人和受约人的认可。

三、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建立

市场化运作的基本程序:

工作(任务)目标的确立,工作分析,岗位设置,岗位规范的编制,人员需求分析,提出人员需求计划,人事部门编制人员配置建议报告,经理办公会议通过,实施人员录用计划,岗前培训,试用期考察,实施录用。

市场化配置的基本途径:

1、通过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配置;

2、通过当地人力资源市场配置;

3、通过劳务公司劳务派遣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4、通过协作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5、依托当地乡村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6、通过设备租赁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7、通过科研院校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8、通过专业化协作优化人力资源。

四、“目标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管理机制的保障措施

1、制度措施:下发月、季、年生产经营计划,企管部门下发了《****年内部薪酬分配与业绩挂钩考核实施方案》和《市场管理办法》,人事部门下发了《*****年中层管理人员业绩考核管理办法》,颁布了QHSE体系文件,编制了各岗位的《岗位任职规范》、执行了两书一卡。

2、组织保障:打破部室界限成立项目部,分别负责排采、钻井、作业压裂、物资保障、中央处理厂建设等工作,组建了地质研究所、工程技术研究所、审计部、安全质量环保部、设计室等部门。

3、人员保障:在企管、人事、科技等部门配备了强有力人员进行机制运行的建立和测试。

4、资金保障:通过专项费用、科技基金、经理奖励基金等方式保障机制运行的必要费用。

石油企业必须创新用工方式,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的充沛性、广泛性,将闭环式人力资源管理扩展为开放式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企业内部目标化管理改革,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

篇5

【关键词】能源工业 能源经济 发展 政策性因素

我国的能源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基础性地位,政策性因素对其产生影响时,还会把这种影响扩大到其它经济领域中去,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差异大,能源经济的投资之巨,涉及面之广,操作好坏直接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民心背向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只有充分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性因素的综合效力,才能为我国经济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1.产业经济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而制定的针对某一个产业的微观经济政策。对于某一个产业部门来说,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是不同的。而对于某一个需要使用特殊或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来说,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调节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特定产业的特殊情况及特点:

1.1 市场的缺陷。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符合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形成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实际情况并非如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这就是市场失灵。对于能源经济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1.2 资源条件的制约。

在当今世界一次能源资源构成中,石油和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形态,不仅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而且还存在着级差地租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石油或煤炭的持续开采,埋藏的深度就更大,地区就更加偏僻。同时,储量会随着开采而不断减少,开采条件也会越来越恶化。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另外,开采条件的优劣,以及离消费市场的远近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很大的级差收益。因此,市场在一个资源短缺而且分布既不均衡且地域条件差别很大的经济领域里,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显然是很低的。

1.3 外部性问题。

对于能源工业和能源经济来说,其外部性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能源形态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时,这些不同的外部性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决策。

2.区域政策因素

在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能源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制定和实施能源工业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的时候,应考虑和照顾到这些差别,充分发挥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功能,逐步缩小这些差别,达到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鉴于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巨大。所以,从制定能源经济产业政策来说,需要从多个方而进行研究,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土资源利用政策。在我国实施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以后,西部的一些能源开发项目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如地处云南西部山区的大朝山电站,据说因为征地的手续问题,被有关部门罚款高达亿元人民币。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必须先立项后征地。而立项的程序又要求工程必须完成准备阶段的工作,准备工作要做就必须先用地。如果不进行变通,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就只能陷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怪圈之中。二是移民政策因素。在西部进行建设,很大部分可能都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对于再生能源项目,又主要是水电项目,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移民问题。三是生产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由于东、西部形成的历史、文化、地域性以及劳动力劳动技能性差异,因此,若要提高西部各类产品的竞争力,就应当在作为生产资料供应的能源产品的消费政策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四是消费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目前,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薪柴和秸秆仍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形态。这一点,只要我们沿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走一次就会发现现实情况的严重性。因此,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作为消费资料供应的能源商品,除非有特殊的区域部类政策,才能把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带到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中来。

3.能源形态政策因素

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了,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有极大好处的,但是,对于能源产品的供给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新能源的步伐就不得不进一步加快;根据各个能源专业的技术人员估算,我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比较丰富的,这些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我国能源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相对于其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来说,水能是一种清洁而且容易上规模进行开发的优越的能源形态。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未来几十年的能源供应将呈现多元能源形态相互发展的格局。因此,今后能源经济的发展,从政策层面上就应当体现对需要鼓励发展的新能源形态的支持,以及对需要限制发展的能源形态的控制。

4.其它政策因素

如何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率,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管理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应当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4.1 资源开发政策。

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未来我国能源供应将起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和开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影响到这些资源开发的经济合理性;另一方面,资源的转化效率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寿命和替代资源的选择。

4.2 经济公平运行政策。

据国家电力公司的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历年累计拖欠的电费已高达数百亿元。由于电力生产和供应企业属于中央直接管理,因此,各地方对于清理这些欠款一方而政策不到位,另一方而工作不到位。其结果是,电费拖欠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处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势必会影响到各地的投资环境,最终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4.3 社会保障政策。

篇6

【关键词】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森林资源作为地球资源中最重要的环境资源,它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了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能够提供宝贵的生产生活原材料,更能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消除噪音、减轻或防止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同时孕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珍贵的药材等等,这种“绿色能源”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1.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提出森林资源管理理念以来,我国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在这些相关管理工作上下了大功夫,制定了一系列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制度和规范,改善了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几十年虽然为国家建设累计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耗材量达惊人数据50多亿m3,但总体上我国的森林资源仍然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良好趋势,目前森林覆盖率比建国初期的森林覆盖率翻了一番,由最初的8.6%增加到现在的16.55%,这种趋势与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正好相反,显示了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美好未来。

2.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所谓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良性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正面影响,经济效益则是发展林业,把其当做生产原材料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收益。普遍来说,一般认为森林具有三方面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效益的价值远超过作为原材料的经济价值。但是,林业发展所带来的三种效益中,由于经济效益能让人感受到,往往其最先受人关注,而生态效益则容易被人忽视。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也意识到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效益实质上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如果过分追求林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尽管在初期经济效益可能收获较大,经济增长速度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但是到后期,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环境恶化,其造成的损失会使经济发展停滞或萎靡。如果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不仅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能保持其良好的势头。因此,在森林资源管理时,要积极的注重生态林业和经济林业的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强有力的经济实力,从而支撑生态林业的良好发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可持续发展

要想实现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的协调统一,要想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的水平,就必须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生态支持力、经济能力和社会合力三个方面。生态支持力是指生态的承载力、自我调节力等。经济能力是指资源储量、资源使用效率、效益和增长率等。而社会合力则是指人口容量、素质和意识、文化道德、体制等方面。要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科学发展

协调统一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必须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改变以前粗放式发展模式(即以环境为代价),实现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发展为核心竞争力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实践检验科研成果这一真理,然后将经实践检验了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去,起到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严重脱节的难题。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鼓励技术人员采取技术承包、转让、服务等手段及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林业生产基础学科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做好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加强研究良种壮苗的培养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良种壮苗的成活率,抓好树种结构、布局的调整;研究开发先进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来替代传统的木材生产技术,加快提升木材生产总体技术水平的速度,提升木材和林产品的社会经济价值,增强林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

3.2实践中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目前,林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有效协调的措施,包括有:

林农结合。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建立林农结合的多样化经营,综合开发利用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使其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如林草结合、林药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种植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生态效益也得到提高。

规模化造林。规模化发展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林地,同时快速提高经济效益、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

3.3建立完善法律机制

法律是最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目前建立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完善森林资源利用管理、森林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实行强有力的执行力度,从“人治”转变为“法治”。

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和完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林业政策、法规、法律方针,逐步由“人治”过渡到状态。

4.结束语

森林资源管理在林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协调统一森林资源和生态林业,需要用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吴清文.谈如何加强森林资源管理[J].科技:科技天地,2011(17).

篇7

关键词: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04-02

1.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农业大国,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质资源,平均每年约有6~8亿t的秸秆产量,但是由于大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大量的秸秆直接在田间地头焚烧,由此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和消防安全问题,且此种方法的热利用率低,因而使得生物能源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浪费。当前,随着农民对于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对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秸秆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和政府研发和关注的焦点。

2.我国作物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基础的研究

目前的秸秆还田以直接还田为主,对秸秆残体腐解与土壤肥力、对植物纤维的综合性的分析分类、生理代谢、植物营养等方向的许多内在联系缺乏基础研究,使其在降解、吸收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2.2多学科交叉研究不够

秸秆作为一种极易获取的饲料的缺陷在于纤维含量较高,但矿物质和粗蛋白含量较低,缺乏动物生长所必须的维生素A、D、E等,以及钠、钴、铜、硒、硫和碘等矿物质元素,其能量值很低。因此,目前亟需形成一个将生物学、营养学和动植物学综合于一体的研究方式,以达到使得处理技术多样化的目的。

2.3加工设备落后

目前我国对于秸秆的利用途径仍停留在以80年代技术手段为主的农业利用方面,因而导致其利用率非常低。截至当前来看,秸秆在工业和食品包装方面等的利用才刚刚开始,所以开拓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技术,走出一条防止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的综合加工之路是当务之急。

3.作物秸秆资源创新综合利用

根据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原理来分析我国作物秸秆能源化的利用趋势,我国应研究和开发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综合技术,包括作物秸秆的复合肥料配制机械、收获粉碎机械等的研制与生产,以此来建立农机生产的产业化体系;研制开发带有高效复合肥的发酵菌及其生产技术,形成发酵工业体系,研究开发与秸秆生产有关的食用菌综合配套技术等综合技术。

4.对于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4.1加强资源管理

作物秸秆在我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物质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秸秆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管理机制。

4.2加强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

目前,部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够成熟,所以接下来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

4.3加强秸秆利用产业化发展

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产业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为了让全社会认识这个新生事物,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多引导农民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产业化经营,创造更多的资源与财富。

4.4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教育

教育农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营造一个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好局面。

篇8

一、**工业用水情况

**年,**工业用水量为9.01亿立方米,比2006年工业用水8.91亿立方米增加1000万立方米,增长1.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3立方米,比2006年下降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5%左右。

二、**工业节水主要工作

(一)工业和生活用水定额。2002年,**启动了工业、生活、农业用水定额编制工作,经过三年的用水状况调查、水平衡测试、资料统计分析与定额编制,完成了《自治区工业及生活用水定额》报告,并于**年6月6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共编制完成19个行业315种主要工业产品用水定额。

(二)组织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5号令),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实施工作,先后下发《关于加强水利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和取水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水资源论证许可的要求,开展管辖范围内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组织实施及日常监督管理。先后组织完成对中电投乌苏热电厂一期工程、华电昌吉热电三期热电联产项目、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二甲醚工程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的审查工作。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节水取得进展。近几年,我区先后在哈密地区、乌鲁木齐市启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吐鲁番地区、博州也相继提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哈密地区被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目前,哈密地区和乌鲁木齐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都已取得明显成效。

1.哈密地区工业节水情况

为加快推进哈密地区工业企业节水工作,加强节水制度建设,哈密地区制定了《关于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的管理办法》、《关于下发**年开展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企业名单的通知》、《关于对自备水源取水单位“定额管理、总量控制”用水总量核定的通知》和《关于哈密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用水季度报表的通知》。组织召开了“**年哈密地区工业企业节能、节水工作座谈会”,有关重点用能、用水企业介绍了企业节能、节水的经验和做法。

在工业节水工作中哈密地区着力推广“产品有定额、企业有总量”的“量化”管理,结合取水许可证的换发工作,对区域内取水单位按照用水定额重新核定了水量。全地区规模以上和重点工业企业共64家定额管理达到100%,其他工业企业定额管理达到90%。建立和实施工业企业用水季度报表制度,监督检查各企业取用水“定额管理、总量控制”的执行情况。**年,对哈密地区工业企业及自备水源取水单位用水计量设施安装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哈密地区开展了对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有2家企业完成测试,正在开展测试的有7家,进行节水技术改造的有2家。

2.乌鲁木齐市工业节水情况

**年,乌鲁木齐市颁布实施了《乌鲁木齐市城市供用水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了节水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实现依法管水。加强对水务集团公司、天山源水管理经营有限公司、城建股份供水公司及各污水处理厂的行业监管,积极推进计划节约用水管理工作:一是对用水单位实施计划管理,规范用水行为。**年,新增计划用水管理单位152个,计划用水管理率达95%,全年实现节水5225万立方米。二是对用水单位用水情况加强监控,强化超计划累进加价和加价水费的催缴力度,“户表改造”工作已经启动。三是加强计划用水程序管理,简化工作环节,提高计划管理效率。四是积极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了解用水单位用水状况和用水水平,已完成92家用水单位水平衡测试工作。五是修订了乌鲁木齐市各业用水定额。

鼓励工业项目使用回用中水,提高中水回用率。**年,已有华电苇湖梁热电联产扩建项目、中泰化工、华电西山热电厂计划采用七道湾、河东、河西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中水为水源,华电苇湖梁发电有限公司已开始进行中水管网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期工作。

三、**工业节水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工业企业对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节水减污、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轻供水设施压力,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措施还缺乏足够认识,浪费水、污染水环境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工业水价及水资源费标准偏低,企业普遍缺乏节水的积极性。

(三)节水投资严重不足,节水政策不配套,工业节水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激励机制,企业节水动力不足。

(四)污水处理及回用率偏低,水资源利用率低,工业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据自治区环保局《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我区废水排放达标率只有40%多,污水处理能力低。

(五)工业企业节水涉及各个主管部门,节水管理尚未形成合力,需要建立部门间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

四、2008年**工业节水主要工作安排

(一)加强节水立法和政策研究,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尽快制定《自治区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定有利于促进节水发展的制度、政策和激励机制及规定。

(二)做好《自治区工业及生活用水定额》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抓好工业企业节水试点工作,推进取用水计量管理,全面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

(三)继续推动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哈密地区、博州、乌鲁木齐市以及吐鲁番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奇台县、木垒县、呼图壁县、和田县、乌苏市和库尔勒市等6个县(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四)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扩大计划用水覆盖面,坚持计划用水、定额管理,推进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着力推行“产品有定额、企业有总量”的量化管理。

(五)加强对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监督和考核,促进企业落实节水措施,全面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篇9

目前民勤只有一座水库,即被视为沙漠绿洲的生命工程的红崖山水库。

1.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012年,民勤绿洲实际供水量3.14亿m3,其中蓄水工程0.82亿m3,占总供水量的26.10%;外流域调水1.10亿m3,占总供水量的35%;地下水工程1.22亿m3,占38.90%。现状供水以外流域调水和提取地下水为主,总量比上年减少26.80%,地下水平均水位下降0.39m,但水位相对稳定区域面积达1527km2,较上年相比增加951km2。2012年,民勤绿洲总用水量3.14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0.20亿m3,占总用水量6.40%;农田灌溉用水量2.67亿m3,占85%;林草用水量0.10亿m3,占3.20%;城镇生活用水量0.07亿m3,占2.20%;农村生活用水量0.10亿m3,占3.20%,用水结构见图2。与上年相比用水总量减少约26%,农业仍是主要用水部门,但经压缩灌溉面积,实施节水改造工程,使用节水新技术,农业用水减少较多。

1.2用水水平及用水效率分析实施治理后民勤绿洲用水效率逐步提高,生产用水定额进一步降低,生活用水水平稳步提升。绿洲人均用水量自2005年的1549m3下降到2012年的1134m3,下降约27%;万元GDP用水量自2005年的1957m3下降到2012年的1462m3,下降了25.3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自2005年的132m3下降到2012年的104m3,下降了21.20%;农田综合灌溉亩均用水量自2005年的762m3下降到2012年的420m3,下降了44.80%;以上数据说明民勤绿洲用水水平及效率在不断提高。民勤绿洲用水水平及效率虽然在不断提高,由于受自然条件、行业经济发展模式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全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民勤绿洲人均用水量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单方水GDP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较高,现状年民勤绿洲与全流域及全省全国的用水水平指标比对见表1。

1.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通过民勤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并结合其利用特点,提出十项指标对民勤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民勤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于100%,已处于开发利用失衡状态;人均年用水量约为人均水资源量的两倍,说明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高和地下水存在轻微超采现象;从水资源利用消耗率和农村耕地面积灌溉率,可以看出,水资源消耗量大于可利用水资源总量,水资源量欠缺、节水有待加强;红崖山水库水质不达标,需要强化治理。但总体来说,较上年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水资源趋于合理化利用,用水效益和效率均有提高,而且民勤盆地大滩、双茨科漏斗中心区域面积124.60km2,比2010年减少4km2,漏斗中心水位上升0.26m,可见民勤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已基本遏止,地下水超采得到了控制,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恢复。

2民勤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区域内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2011年民勤蔡旗断面过水2.80亿m3,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0.89亿m3,西营河向民勤专用输水渠连续3年超额完成地表水量调度任务,近期治理目标已全面实现。2012年民勤蔡旗断面过水3.48亿m3,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0.86亿m3,干涸了51年的青土湖连续三年形成了3~15km2的人工季节性水面,远期治理两大约束性指标也提前8年实现。通过治理,加快了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不断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地下水位开始回升,绿洲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理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为加快后期治理步伐并提前实现规划远期目标,流域提出将后十年的治理任务集中在前五年完成并编制《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调整实施方案》,经水利部审查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也已批复。民勤绿洲治理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虽然还存在水资源总体缺乏、地下水补排不平衡问题,相信在调整之后会一一解决,本文就后期水资源利用和治理中容易产生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2.1流域治理节奏较快,巩固治理成果任务艰巨由于规划实施步骤调整,原规划中对2020年预测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及制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发生巨大变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民勤绿洲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况且治理节奏加快,将原计划十年的治理任务于五年内完成,时间缩减任务量剧增,治理难度加大。水资源情势变化复杂,动态难以及时摸清及时控制,更容易导致实际工作难以落实到位、跟不上计划调整进度,影响整体实施,可见,巩固治理成果任务艰巨。

2.2水量水质调控不同步,节水治污有待加强水资源治理不仅是水量治理还包括水质的治理,目前民勤绿洲有外流域调水、西营专输水工程,新增民勤输水渠改建及调水延伸工程,水资源量紧缺问题大大缓解;据2011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民勤盆地水质恶化严重,红崖山水库矿化度年均0.40g/L,全年在0.20~0.76g/L之间,由2010年的Ⅲ类水降为Ⅳ类水,变化明显且有污染加重的趋势,说明水资源治理存在重水量轻水质的不同步问题,而有量无质或有质无量的水都会再次加剧水资源危机、生态恶化。目前民勤绿洲主要依靠外流域调水和开采地下水供水,农业、工业、生活节水、治污力度不够,有待广泛推行各种新型技术工艺设备并全面普及使用,增强整体治理效果。

2.3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涉及到的各方利益调整极为复杂,限于灌区间局部利益关系,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很难解决,理论上提出和制定的各种管理办法及利用方案,由于各级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具体,存在相互推诿现象,水资源统一管理困难重重。没有将市场机制引入水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与民勤绿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运行机制,为促进区域内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应当逐步健全并完善与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3民勤绿洲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3.1基本思路立足本区域及外调水资源,以生态保护与改善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合理配置与利用为核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区域治理与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统筹规划水资源,协调好“三生”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遏制民勤绿洲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2对策措施

3.2.1优化和科学实施调整方案,落实后期治理任务近期治理目标实现后提出了调整规划实施步骤,以调整后的实施方案为依据,研究制定新条件下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及配置方案,认真总结近期治理经验,尽可能地细化明晰治理目标和实施进度,强化对治理进度、实施效果的跟踪、监测和评估分析,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优化和科学实施调整方案,坚定不移地落实后期治理任务,巩固近期治理成果,防止治理反弹,确保目标任务按时实现。

3.2.2水量水质齐抓,开源节流并举在解决水量问题的同时不忘齐抓水质治理,结合整个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水源区保护,控制污染源,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严格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审批,采取污染物总量控制考核和排放收费制度,保护水库水质,逐步改善河流水质,遏制水质恶化趋势。寻找新水源,兴建新型水利工程,对被视为民勤绿洲的生命工程的红崖山水库实施加高扩建工程,增加有效库容、提高调节能力;重视节流工作,总理曾在视察民勤工作时中提到节水是关键,开源节流并举,科学合理地调配水资源,利于更好地实现远期治理目标。

3.2.3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健全管理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与考核制,实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及执法监督力度,落实“三水”联合调度制度,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及统一管理;继续深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大力开展水权交易,积极培育水市场,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的阶梯式水价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价格在水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确保远期目标如期完成与工程效益早日发挥。

3.2.4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民勤绿洲治理的根本措施是节水型社会的持续深入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增强群众节水意识,形成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政府宏控、市场引调、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大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破解“结构性缺水”命题,加快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建设,完善区域水资源科学配置工程体系,加大重点治理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撑力度,全力推进高效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4结语

篇10

美国页岩气革命产生的影响

页岩气革命有助于美国逐步实现能源独立的梦想。能源独立是自尼克松以来历届美国总统的梦想,页岩气革命促使美国能源自给率不断提高的目标得以初步实现。由于页岩气革命的推动,在过去的10年间,美国页岩气的产量增加了16倍,其在天然气消费中的比重也由当初的1%上升到了30%左右。2011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超过了1800亿立方米。由于页岩气产量的快速增长和页岩气的规模替代,使得美国在2011年已经有81%的能源需求能够自给自足,其能源对外依存度降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2011年美国已成为燃料油净出口国。一些能源专家预计,美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头号能源生产国。根据EIA《2011年能源展望》,未来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不断下降,2030年美国天然气消费对外依存度预计仅有6%。基于此,美国离能源独立的梦想越来越近。

页岩气革命将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油气生产国看,全球绝大多数石油生产国都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工业体系,主要靠出卖油气资源换回的美元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而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大幅降低,这些国家的油气出口无疑将受到严重的冲击。从油气消费国看,页岩气革命使美国成为油气出口国后,将有更多的油气进口来源,有利于降低进口风险,降低进口成本。同时,由于石油进口依存度降低,美国势必会从中东、北非等原来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区实施战略收缩,以节省庞大的军费开支。由此,世界能源格局将会相应地产生巨大的变化。对于仍然依赖这些产油国油气的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来说,今后石油进口来源地区会如何发展、怎样继续保持稳定,如何维持油气价格的稳定,都需要重新从不同角度进行考量。

页岩气革命可能会促进美国率先走出经济衰退。页岩气革命为处于调整状态的美国经济提供了稳定而价格低廉的能源供应,从而为美国经济的复苏提供了相对于欧洲、日本的强劲而持久的能源成本优势,这将使美国在经济复苏中占有先机。首先,页岩气革命促进了直接使用油气的化工行业发展。本世纪初,由于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美国石化企业开工率仅在60%左右。近年来,基于页岩油气的低成本,石化企业开工率跃升至2011年的93%。其次,页岩气革命也使得美国天然气价格降到了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日本的六分之一,这将给其他制造业产业集群带来明显的能源成本优势,从而有效降低美国制造业的成本,相对提高美国的产业竞争力,推动部分制造业回流美国。在2025年之前,这场页岩气革命会为美国制造业新增一百多万个工作岗位,同时让制造业年成本下降1100多亿美元。

页岩气革命也将给我国带来明显的影响。一是页岩气革命降低国际天然气价格之后,有利于我国廉价进口天然气和其他能源产品。二是页岩气革命削弱了能源出口大国的话语权之后,能使得我国在与传统能源输出国家进行贸易谈判时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三是页岩气革命取得的成就可以给我国页岩气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四是页岩气革命导致的美国能源独立、制造业竞争能力增强,会在很大程度上挤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的强大支撑因素

分析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的原因,在赞赏这一综合性庞大系统工程的倡导者们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及其正确的架构设计的同时,也能够明显地发现这场页岩气革命有着诸多强大的支撑因素。而这些因素,对于我国将要发生的具有广阔前景的页岩气革命来说,都很值得借鉴。

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是页岩气革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页岩气开采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的水平钻井技术与常规的直井技术相比,能够更好地利用储层的天然裂隙产气,并且减少对地面、环境的影响,减少对集输管线的需求量。二是新的多段水力压裂技术大大缩短了完井时间,降低了完井成本。三是新的压裂液配方技术根据不同的储层特性使用不同的压裂液配方,能明显提高压裂实施效果。

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是页岩气革命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页岩气作为一种新的能源产品,其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支持,而美国正好有着巨大的天然气市场需求。根据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2011年美国天然气消费总量为6901亿立方米,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上世纪末,能源专家还预计未来美国将需要进口大量液化天然气,以弥补国内天然气产量不足所造成的缺口。美国这种超越所有其他国家的巨大天然气市场需求,自然成为驱动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的关键因素。

政策扶持是页岩气革命获得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如果仅依赖于市场的价格调节,页岩气等非常规气在开发初期很难获得盈利。为了调动开发者的积极性,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的扶持政策。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极大地鼓励了中小独立油气企业参与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当时,美国页岩气企业的利润有30%是来自政府的支持。政府扶持带来的低成本,使得企业在竞争中能有财务实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了页岩气产业的迅速发展。

发达的管道基础设施是页岩气革命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由于美国常规天然气开发早,所以在各州均建有密集的运输管线,从州与州之间的主干管线、到州内或当地的集输管线都很发达,从而使天然气管网总长度超过了50万公里。如此庞大完善的天然气管网系统,大大减少了页岩气开发在末端环节的前期投入,降低了市场风险,有利于迅速实现页岩气开发的市场化和商品化。此外,美国天然气开发与输送分离,天然气管道网络运营商对供应商无歧视准入,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页岩气的输送成本。

中小企业的进入和成功运作是页岩气革命获得成功的机制原因。对于作为最活跃的市场力量的中小企业放开准入,为页岩气革命创造了良好的机制条件。美国实行市场化的油气开发机制,政府对投资者没有资质、规模、能力等方面的准入限制,各类中小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即可获得页岩气开发权,而勘探、开采、生产工作则可委托专业的油服公司。美同现有8000多家天然气公司,其中,7900多家是中小公司,美国页岩气能在很短时间聚集上千亿美元投资,并不断取得技术和产能的突破,主要源于众多独立中小油气公司的进入和成功运作。

美国页岩气革命对我国页岩气发展的启示

美国页岩气革命产生的影响极其实践模式对我国页岩气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首先,应该尽快将页岩气开发提上议事日程。随着我同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供应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美国页岩气革导致的全球能源格局和战略布局的调整则告诉我们,除了石油、煤炭等常规能源,世界上还有储量如此丰富的非常规能源有待开采。在石油、煤炭等常规油气能源产量逐渐下降的背景下,页岩气的开发将成为保障能源供应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页岩气储量大国,所蕴藏的约30万亿立方米页岩气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为此,我们必须主动应对挑战、抓住战略机遇,尽快将页岩气开发提上议事日程。

其次,要掌握页岩气开采技术的主导权。美国依靠持续的技术突破实现了页岩气的商业化,并开始向外输出技术,以图用技术控制资源。我国在地震储集层预测、低渗透气藏储集层大型压裂改造、裂缝性油藏压裂井产能评价以及微地震监测技术等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术经验,可以考虑通过开展技术共享等措施与美国等页岩气发展成功的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实现技术反超、再主导。在抓住机会引进美国技术的同时,更要立足于自主创新,调动多方力量,加快构建本国页岩气技术开发体系。

第三,要选择适合产业特点的页岩气开发体制。页岩气是新兴产业,专业分工要求高、创新驱动性强,比较适合采用多元竞争和分工协作的开采模式。如果我国页岩气开发一开始就形成垄断格局,就很容易出现像煤层气一样“占而不采”的情形。相反,如果在产业初期适度放开市场准入,引入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多元投资主体,鼓励技术开发,培育专业化分工服务体系,页岩气开发进程、技术进步以及产业配套就会明显提速。

第四,要加大对页岩气开发的政策扶植力度。借鉴美国页岩气开发经验,我国需在《页岩气“十二五规划”》基础上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撑体系。相关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支持和扶植页岩气开发的政策,包括在财政补贴、实行市场定价、减免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免缴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关税、保障用地和用水需求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最后,应建立和完善促进页岩气开发的相关宏观管理体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为页岩气开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要根据页岩气的新矿种地位,尽快研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页岩气资源管理办法,逐步形成配套的管理制度,以适应页岩气开发利用的需要。应以《页岩气矿业权管理办法》为核心,研究制定页岩气探矿权招标管理、页岩气储量管理、页岩气地质资料管理等办法,并且出台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

资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