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考查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实验考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实验考查方案

篇1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实验 教学

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增强记忆,同时通过物理实验还能发现新的问题,获取新的知识。因此,物理实验的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在新课标下,有关物理实验的考查都是分两块来进行的:一是有关物理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二是有关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对有关物理知识的掌握不仅要能“纸上谈兵”而且还要能实际操作。那么如何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物理实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呢?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

一、给演示实验注入新的活力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然而有不少物理教师对演示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没有实验器材为借口,在课堂上以讲实验、画过程来代替做实验。这种做法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的。那么如何给演示实验注入新的活力呢?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教材有好多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都可以将它搬上“讲台”,所用的实验器材大多数可以用我们身边的东西来代替。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把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再现给学生

二、积极营造探究实验的探究氛围

探究教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施瓦布,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一致。因此学生应象“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能力。他认为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的东西,让学生被动无条件的接受,而应关注学生如何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新的更完善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性实验强调的是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探究性实验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标准》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科学探究试题越来越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显然,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在进行某一探究性实验时,教师始终都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通过物理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并积极思考提出探究的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探究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探究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精心组织和策划分组实验

实验前,首先要让学生搞清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以免学生盲目做实验。实验前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主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主要数据,若没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实验过程将是手忙脚乱,糊里糊涂的,甚至得不到正确结果。实验开始前再进一步检查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是否明确,同时指出该实验的关键和应注意的问题。实验开始时教师的讲解应简明扼要,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对策

物理实验是整个物理学体系的奠基石,物理学能有今天的成就,实验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物理实验不单单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初中学生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本文结合自己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供同行探讨。

一、存在问题

1.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一方面,很多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不做实验照样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所以能不做便不做了;另一方面, 教师匆忙的演示了物理实验,不仅实验效果不好,学生由于没有很好地观察到实验过程不明白实验的结论,会产生更多的疑问,会得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久而久之,教师会有“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想法。教师的这种观点无论是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都是有危害的。

2.实验仪器的不足

实验仪器的不足一直是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理实验是在物理实验仪器的基础上做的,没有实验仪器,就谈不上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近年来,在实验仪器的问题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大部分地区的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实验器材,但是有的学校虽然有实验器材,有部分却已经破旧或者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导致不能进行实验或实验效果不佳。

3.学生对物理实验不重视

在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有部分同学形成了不劳而获的习惯,他们不善于动手操作,也没有那种经历自己动手获得知识的欲望,所以即便是老师提供了实验仪器,有很多同学也不积极的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而是等着其他同学做出结果;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多做几遍题,考试就能得满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做实验不仅浪费时间,有时候用了很长时间做实验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久而久之,使学生们对实验产生了可有可无的态度。

4.教学方法枯燥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学方法有很多,我们在上课时最常用到的是讲授法,讲授法很长以来得到了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部分教师认为,需要讲授的知识太多,而课时又不够,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只有采取单一的讲授法,讲授法是在最短时间教给学生最多知识的方法。可是讲授法只能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目标,现在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已经将知识和技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获得技能的训练、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物理知识,并且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训练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使教师明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有能动性的、 独立发展的个体。物理老师在物理课上要确实做到以初中生为中心,让他们名副其实的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要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促进者转化。

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 年)将能力培养列为中学物理教学目的之一。能力主要是指: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主要是指会使用实验仪器,用实验仪器进行测量,分析处理数据,根据实验目的的设计实验方案等等。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要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片面的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也不要夸大实验的作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学习知识能够促进能力的提高,提高能力能更快更好的学习知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爱,尽量多的提供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逐渐的使实验技能加强。

(2)重视演示实验。教师在做演示实验之前,要向学生清楚地交代实验目的、意义,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观察。

(3)全面指导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由自己完成的,学生在实验之前一定要对实验原理、目的、实验步骤等提前预习,要有清晰的思路。注意告诉学生要以实验结果为主,不要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当实验结果和理论上的不一致时,不要轻易地怀疑实验的准确性,要认真的分析原因。要提醒学生做完实验后将实验仪器摆放整齐,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损坏等,要在细节上养成良好习惯。

(4)定期考核实验。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学生认真的做实验一部分原因是对实验感兴趣,这种兴趣属于直接兴趣,持续时间较短,当时间长了学生觉得没有意思了,对实验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没有开始时认真了。如果定期的对实验操作能力或是对实验的原理考查,学生就会重新的提高警惕。

教师要正确认识到物理教学的目的,要真正认识到物理实验在这一门学科中的重要性。要意识到物理实验对物理教学效果的影响,要承认实验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是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

2.使学生正确对待物理实验

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指导,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完成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很重要的角色,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要想让学生重视物理实验,教师自己必须得重视物理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的向学生渗透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渗透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在讲课中,要尽量多的在课上进行物理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的乐趣,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意识到物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密切,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动手参与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学习理解物理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有助于同学之间的协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探究,逐渐的意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3.改革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评价体系都是以笔试为主,笔试内容单一,注重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考察,但是不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素质,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只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评价应该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应该只看重结果,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习是没有捷径的。我们应该提倡发展性评价,学生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有:注重发展的评价目标;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评价理念;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关注个体的差异;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认为: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将寸步难行。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将考试的作用给夸大了,虽然考试在学校教学中仍然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而且还会继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考试并不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考试改革需要时间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在考试的内容方面,要注重物理实验的考核,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要使考核方式多样化,打破传统的以笔纸考试的方法。不要过分注重考试结果,不拿学生的成绩排名给学生施加压力。

4.开发物理实验资源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物理实验的成功与否又是建立在物理实验资源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开发和利用物理实验资源自然很关键。

一些物理教师在上课时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或者用多媒体来演示实验,其理由是缺少实验仪器。缺少实验仪器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不做物理实验,教师本身要想办法改善这种状况,要开动脑筋调动学生一起来解决这一问题。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充分发掘我们生活中丰富的物理实验资源。讲到物理实验资源,在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物理实验器材,其实物理实验器材只是物理实验资源的一部分。物理实验资源是一切服务于实验教学的资源。从这个定义来看,物理实验资源应该是非常丰富的。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能够对现阶段从事初中物理教育的教师有所帮助和启发,使得物理教师能够在今后物理教育工作中,很好的把握初中物理教学的课程目标,更好的进行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第三版.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2002.24.

[2]史江云.初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新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8:116.

篇3

关键词:实验报告 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及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物理的实验教学,形式多样,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从其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可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但不论做哪种类型的实验,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实验教学的准备过程,即预习实验或者说是准备实验过程,而我们恰恰可以让学生从动手撰写实验报告开始,巩固学科知识,进行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

一、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大多数的实验,教材或资料都已经设计好了实验原理、过程和步骤,那么为什么还要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呢?

1.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历届中考的设计性实验题都是考生的薄弱之处,这些题难度不大,而得分率却很低。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从哪里入手来叙述实验步骤,更加答不到得分点上。因此,解决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差的最好办法,是平时多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写,以撰写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练习。物理实验比较复杂,有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需细致观察,认真辨别;有的实验条件要求很高,实验进行缓慢,需要耐心操作;有的实验不易成功,需要反复操作掌握技能和关键,因此在实验前学生必须认真准备和设计实验,培养一丝不苟的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撰写一次实验报告基本包含了一次完整科学探究过程,而完成实验报告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与实验技能作为依托。要设计好每一次实验,学生势必会主动复习和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融会贯通。所以,多让学生动手写完整的实验报告是巩固学科知识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探究性学习”是目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而加强物理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也是当前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运用这一原则,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实验的改进、变通方法,对知识进行迁移,探讨实验的内涵和外延。教师放手让学生动脑去探索,通过动脑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创造技能,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他们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让学生亲手撰写实验报告可以把学生带入到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他们亲身探索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长期训练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3.促使学生完善自我,健康发展

学生开始撰写实验报告时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甚至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此得到了培养。在撰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中,学生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过程,在相互比较中就可找到各自的差距,而在改进过程中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真正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此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使身心健康得到蓬勃发展。从该点可以得出撰写实验报告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自我评估的能力。

4.可以提高学生书写简答题的能力

近年,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从考查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转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向考查学生的思维评价进行转移,特别重视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书写的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样,只有通过训练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所以,实验报告的撰写也是一个文字训练和提高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创造动机

“思”源于“疑”,设疑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有针对性的实验题目这个“大疑”,可以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课外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不象在课堂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具有深刻的意义。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可以看出,通过思考、撰写、比较、修改等几个过程学生发现了自己平时忽略的知识点和现象,以及潜伏在自己头脑中深层次的错误。所以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的整个过程中,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互相吸取对方的经验。长期地训练,会让学生逐渐养成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怎样撰写实验报告

(1)一类是对物理学规律的验证性探究。这是初中物理中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类科学探究,比如“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等。这些探究过程是前辈物理学家做过的,结论在教材上有些是有的,有一些是没有的,当然教师知道的,但对于学生是全新的、未知的。这类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这类科学探究的探究报告的指导应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上,要求学生写出所有的探究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指导。

(2)强调实验重点

要求学生围绕以下主要问题思考: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案;实验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等。要求学生掌握器材使用的顺序:所用器材是否恰当;器材是否齐全;使用顺序是否合理等。

(3)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实验报告的总结

在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能力的机会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师应认真地辅导每一位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先让学生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比较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教师再综合各个方案,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但也要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在课后安排这部分同学单独做实验,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不使实验方法复杂、实验室难以准备。

三、结束语

总之,只要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撰写中我们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都能撰写出科学、合理、周密、安全的物理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34-001

对于初中生而言,要适应从一门科学课过渡到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细分的科学学科和从对科学知识的初步懵懂的认识到清晰明了的分析的过程,在这个重要的过程中,初中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对于物理知识也不例外。产生了兴趣以后,当然有一个持久地保持兴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兴趣能否被持久的保持,关键就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而实验教学是兴趣保持的重要手段。离开了实验的物理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和“纸上谈兵”,其结果会把本来生动的、丰富的物理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不利于学生理解,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基地。开放式实验室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对于初中生而言,开放物理实验室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个方面,具体说来:

一、开放实验室能培养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进人21世纪,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素质教育。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开放的实验室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设备,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爱好,有选择的进行实验。在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验室的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再创造过程,它能影响人的思维方法,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内容和方法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必须依托有效的载体,把素质教育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自主地进行实验活动的环境,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实际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意识和思维,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通过学生亲自做实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向往,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解题能力和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近三年的南京市中考题显示,实验题是重中之重,所占分值远多于其他类型试题。因此,对课本上每个实验的熟悉是非常必要的。开放实验室可以给学生留下形象的记忆,便于分析解题。通过动手实验,增加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对实验过程的熟悉、对实验步骤的明晰、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有利于实验题的解题。

开放实验室补充了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分组实验时间集中,在老师的统一调配下完成,自主时间少,探究方式受到局限。为了弥补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对所学实验进行再做或者新的探究,从而基本消除了因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而引发的问题。

我校物理教研组从学生探索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验题在应试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每年都安排了面对初三学生的开放实验室活动,在总复习的时间里分别排在两个初三物理实验室,这样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开放实验室活动缓解了学生中考复习的压力,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和理解力。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特别应该注意劳逸结合。有的学生整天泡在书堆里,长期过度紧张,影响了正常学习。开放实验室的内容形式多样,学生既可以做实验,也可以讨论问题,有助于消除疲劳,使大脑保持最佳状态。我校上学期为学生们准备了四十一个实验,用时近一个月完成了整个初三年级的开放实验室活动。

我校开放实验室的具体活动安排如下:在准备阶段中,先由初三年级物理老师带领学生复习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所有实验。要求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熟悉实验过程和步骤,明了实验细节。然后,在学生中征集探究实验方案。最后,由物理实验室管理员把开放实验室所用的实验器材和学生中征集的合理的探究实验器材有序的摆放在两个初三物理实验室中。

在实施阶段中,每个班十几人为一组,一节课为一组活动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每一个感兴趣的实验。

在评价阶段中,初三所有学生,在凸透镜成像实验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两个实验中,抽签决定考查其中一个。每人动手做实验,监考老师实地当场打出级别分。一共有五个考查分项,每项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地。通过开放实验室活动,同学们都顺利通过了学年末的实验考查。

篇5

    一、民族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实验开出率低,实验效率低。目前,民族地区的学校对物理实验普遍重视不够,物理实验次数根本达不到《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据调查统计,笔者所在市共有7所初中学校,实验开出率不足60%。现实的状况是,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相对城市初中要落后很多,学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实验室尤为缺乏。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初二、初三共有24个班级,仅有物理实验室2间,且实验设备陈旧,物理实验员缺乏,造成实验开出率低。

    2.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师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普遍存在。教师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无关紧要,只要会动笔做实验题就行,由此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观念,存在学生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不做实验的现象。总之,民族地区多数的物理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大多放弃运用实验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已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3.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在物理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问题。例如,教师不愿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陈旧,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对实验存在包办代替现象,学生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4.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就分组实验来说,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等基本省略,让学生自己去确定。结果是,每次实验课教师都要根据教材要求花相当长的时间讲解实验目的、原理等,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教师做,获取几个实验数据就算完成。这样做实验就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还有就是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或者不留心观察实验,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认真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定势思维的思维障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与智能的发展。

    二、对民族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1.转变民族地区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落后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陈旧的教学观念有关,要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关键。笔者发现,虽然不少教师也深知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曾经设想或尝试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但迫于升学压力、教学课时限制和教师考核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得不放弃部分实验教学。因此,我们要转变民族地区物理教师的观念,真正使其树立起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理念。

    2.提高民族地区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物理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促进实验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要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以便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在职教师开展培训学习活动,或通过举办各类物理实验研讨会为物理实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提供机会,从而促进和提高民族地区物理实验教师的素质。

    3.探索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1)变课堂演示实验为师生合作探究式实验。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实验,印象自然不深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应变演示实验为师生合作探究式实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让他们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调动他们的多种感观,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质量与密度”第二节“天平工作参考和量筒的正确使用”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说明书,归纳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步骤,然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则台上学生亲身感受实验操作带来的乐趣和挑战性,台下学生也积极争取上台演示,全班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

    (2)变学生验证巩固性实验为生生合作探究式实验。针对农村初中学生进实验室机会非常有限的现实,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步骤,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用哪些器材探究什么问题,完成哪些实验,并设计、提出实验方案,教师再给予指导。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不仅熟悉了仪器的使用,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求知、探究的欲望也更强了。例如,在练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的实验中,笔者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能向他们提供的器材是天平、量筒、水,其他的因素可由其自行考虑。一周以后学生进入实验室,笔者看到他们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器具,有的学生带来了钉子、硬币、蜡烛,有的学生甚至带来了花生、果冻、鸡蛋等,实验器材之丰富完全出忽意料。在进入实验室后,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探究自己的问题,各小组协调配合,用天平称出各种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许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不同的方法测出多种物质的密度,提出疑问,分析误差。上述教学过程让笔者感受到实验课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

    (3)鼓励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勤做小实验。由于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仅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笔者在班上成立了物理兴趣小组,放手让小组成员去做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弹力、重力、生活中的透镜等知识后,让学生自制哨子、弹簧测力计、“不倒翁”、模型照相机等装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并及时给做得好的学生以肯定和鼓励,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改革民族地区物理实验考查方式,加大实验考查力度。在检查学生实验部分的掌握情况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理论考试,而应把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5.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后,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重活动的趣味性。二是抓好落实。每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教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三是举办别开生面的实验专题讲座、实验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及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等,以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

    6.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学校必须设有实验教学的管理机构,明确目标和责任。

    (1)安排专职实验员,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工作。实验员除了具备客观上的业务素质外,还要有主观上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每学期初,实验员必须提前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熟悉教材,熟悉仪器,认真拟订实验计划)。

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验,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物理学科对培养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物理学科能力是中学生能力结构中的一种关键能力.物理学是一门观察与实验的科学,通过物理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笔者在长期的一线物理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性思考.

1从感性到理性,逐层推进,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察实验能力

物理观察实验能力是中学物理学科能力的重要要素之一,物理观察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仪器使用能力、测量能力、实验方案的规划与执行能力、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物理实验课是物理课堂的核心课型,然而在物理实验课堂中,我们会按部就班完成课本要求的实验,缺乏对实验本身目的、观察点的引导,内容的认识,为实验而实验.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实验不再有好奇心,习以为常,也就无从谈及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了.因此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使用、测量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观察能力.

如做功可改变内能的实验教学.传统的课堂实验演示压缩空气引火实验或演示铁丝反复弯折处会发热.说明做功可改变内能.对于初三年学生来说,第一个实验新颖、刺激,但是缺点是实验现象太快,看到硝化棉冒烟或燃烧时间太短,稍不注意,实验现象一闪而过.笔者通过做两次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但是一直不尽如人意.第二个实验演示铁丝反复弯折处会发热.在生活中很常见,很多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怎么办?笔者想到了用气球做实验.

师:同学们会不会吹气球,现在让我们每个同学给气球吹气,并请同学交流讨论气球有什么变化?

学生实验、交流并回答:气球体积膨胀,浮力变大;气球会发热,温度升高……

师: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气球发热,什么原因使气球发热?(关注学生的观察点是气球的温度的变化.)

生:可能是我们从嘴里吹出的气体温度高?

师:如何摒弃这个因素?

生:用打气筒,因为周围的空气与室温一样,不会比口中的气体温度高.

师: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为了控制变量,同学们把桌上的第二个气球拿出来,控制两个气球的初始温度是一样的,用打气筒打气.(注意控制变量法科学方法的渗透.)

学生实验.

师:用打气筒打气的气球有没有变热了?

生:有.

师: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气球变热了?同学们再交流讨论.(注意研究的对象是空气.)

师听取学生意见并总结:做功可改变内能.打气筒对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所以气球会变热.

师:生活中有相关的知识吗?

生: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打气筒也变热了,也是由于活塞对空气压缩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也升高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活塞与打气筒壁摩擦生热,是打气筒壁发热的原因之一.同学们再来看课本上的两个实验;空气被压缩,内能增加硝化棉燃烧;铁丝反复弯折处发热.(注意知识知迁移,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师:当我们把气球里的空气放掉同学们再观察,气球是变热了还是变冷了,还是没有变化?同时思考为什么?

生:变冷了,同时气球口变得潮湿.

师:温度降低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思考,刚才实验说明: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那么现在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的水蒸气液化放热成小水珠附在气球上.学生明白了气球变得潮湿不一定是口水造成的.(全班同学大笑,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师演示,学生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2从形象到抽象,追根溯源,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理性的认识过程.物理思维就是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过程,在人脑中形成清晰图景,并进行合理改造,从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来认识自然界中物质运动、 相互作用的本质规律.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 其实这是他们学习物理不得要领造成的,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思维训练不够, 没有形成物理思维能力.厦门2014年试题体现了关注揭示问题本质,关注高层次认识的考查,重视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训练,避免长期在低层次、重复性操作上消耗时间.特别是物理实验课堂,要解决具体问题中让学生有机会应用综合和分析能力、评价能力等.

如测量大气压强的值.一般课上我们会通过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进行学习,但是同学们总是一知半解,为什么水银柱的高度能反映大气压的值?这个值大概多大?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听”、“看”和“做”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就测量大气压强,笔者引导学生做了如图1所示的探究活动.

如何让学生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呢?怎样估测大气压值呢?笔者思考并提供一些器材(玻璃、吸盘、秤、弹簧测力计、桶、袋子、石块、水、沙子等),由学生选择器材,使用器材完成实验.刚开始时,学生会使用吸盘和弹簧测力计来估测,因为实验室只有小量程弹簧测力计(最大最程为10 N),结果当弹簧测力计达到最大值时,吸盘还没被拉起.因为超过测力计的量程测不出来,学生用剪刀去修整吸盘的大小,结果修剪过的吸盘密闭性差,测量结果与大气压值之间相差太大.怎样改进呢?学生想到,用桶装石头挂在吸盘的挂钩上,进行实验,由学生讨论,出现问题是增加石头时很容易超过拉力的大小,而实验的要求是拉力刚好可以拉下吸盘,学生考虑用小石块……最后学生想到用沙子来完成实验,把桶换成袋子,效果更佳.经过讨论实验方案,实验效果好,很接近大气压值.

通过对实验的改进,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到利用它们设计实验进行大气压的测量.无形中传递给学生一种求新、求异、求美的意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常针对某个问题询问学生:还没有不同意见?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设计方案?无形中鼓励学生动脑思考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成长.

一位专家这样说:“如果一个实验能说明一个物理问题,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一节课即使花三十分钟来做实验也是值得的.”

3从问题到本质,误差分析,培养学生物理论证能力

物理论证能力包括分析论证、评估与检验假设等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验结果的评估,经常为实验结论与课本偏差而做出自以为是“误差分析”,这是不对的.误差分析一直是学生和老师在完成实验后要做一个重点,剔除无用的干扰因素,凸显本质,进而通过归纳总结法获得实验结论,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理论指导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对物理实验进行误差分析,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实验的特点和要求,是不容忽视的.

如在利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的密度实验中.学生一般会设计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把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再把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第二种方案是先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再把盐水倒一部分入量筒测出倒入量筒盐水的体积,再测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老师经常会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确定第一种误差大,第二种方案误差小,老师讲得有理有据,学生也认为道理信服.但是,真正两种方案的测量结果会相差多少,笔者也进行了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也让同学们大跌眼镜.

在大学我们学过误差理论,上述实验中对误差起主要作用的是体积的测量误差.所以,在固体浸入水之前把水的体积仔细地调整到某一整数,其读数误差就可以略去不计,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做这个实验时常要求学生先认真地将水的体积调到某一整数,正是误差理论的运用.同时,根据量筒的精密度,尽可能把被浸没物体的体积选得大些.

通过实验教学,通过真实的数据分析,以事实说话,展示实验结论,真正做好误差分析,才能杜绝学生去编造数据,也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生的物理论证能力.

4从理论到实践,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法国科学家笛卡乐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笔者认为,而在实际教学中,应避免贴标签式的教学法,重视科学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如讲授压强的概念.一般是用“压力小桌”先控制压力一定,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如何?再控制接触面积一定,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压强定义式:p=FS,这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比值定义法.

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研究问题(实验法)实验(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图像法)得出欧姆定律表达式(总结归纳法).

推理法、实验验证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等效替代法以及理想实验的方法,在整个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也是普遍运用的,这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极为有利的.

5从课内到课外,资源链接,培养学生物理学前沿意识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物理教学现代化已成了时代的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必须把握物理学前沿的脉搏.利用班级多媒体设备展示与物理相关的时事要闻,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前沿意识.

篇7

1.摒弃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物理学科的考查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例如:2009年苏州中考模拟卷的最后一题:有两杯没有粘贴标签的水和酒精,给出四组器材可供选择:第一组是铅笔和橡皮泥,第二组是小石块和橡皮泥,第三组是天平、量筒和砝码,第四组是压强计和刻度尺,请问采用哪组器材不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然后任选一组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辨别哪杯是水,并写出实验步骤。这道题目涉及几个物理实验,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再如:考查物体浮沉条件时,给出了弹簧测力计、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塑料瓶、螺母、抹布这几个器材,要求学生完成探究步骤。如果平时没有进行相关实验,学生是很难拿到高分的;在考查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时,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串联在电路中、采用“一上一下”接线法、开关闭合前应将滑片移至阻值最大处等,但如果并联在电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接线柱全部接在上方或全部接下方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开关闭合前未将滑片移至阻值最大处会出现什么现象?最大值不同的两个滑动变阻器,在实验的时候应该选用哪个,有什么好处?等等。这些问题都必须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去感受才行,如果不理解单靠死记硬背,则收不到好的效果。与之相类似的实验题不胜枚举,可见各地中考对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视。以后的中考考查只会越来越向这方面倾斜,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认识到大力开展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2.巧妙地利用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实验探究。

有很多的物理小实验可以用生活物品来做,不一定非得用专门的器材不可。例如:在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时,我用矿泉水瓶、自来水和海绵来代替,不仅探究出正确的结论,而且顺势启发学生思考使矿泉水瓶正放和倒放时对桌面压强相等的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就这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可以用它来探究的物理规律还有很多,如: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与方向无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与运动状态等。利用一把刻度尺可以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等等。利用一根可以弯曲的塑料吸管和激光笔可以从正反两方面验证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些事例都说明: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总结,就一定会把实验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3.因材施教,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物理实验贯穿整个初中物理教学,教材中不同的实验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目的,有些小实验是为了引出所学的内容;有些实验通过测量某个新学的物理量,从而达到熟练使用实验器材的目的;有些实验是为了探究重要的物理规律……不同的实验有着不同的要求,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验证大气压存在、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或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实验,现象比较明显,易于观察,可观性比较强,可以采取教师演示的教学方式;对于声音的产生原因、响度音调的影响因素等简单的探究实验或是温度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等实验器材的使用之类的测量性实验,则可放手让学生去体验;而像平面镜、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等探究重要的物理规律、实验操作要求很高的实验,则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对于某些现象看不见或不明显的实验,根据现有条件很难完成的实验,或是有毒、有害、比较危险的实验则可采用现代的多媒体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另外,还有一些小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将实验教学拓展到课外,丰富学生课外探究活动。

4.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课只有45分钟的时间,要使实验课堂达到高效,必须优化实验教学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之前,老师最好能在办公室先将实验做一遍,观察实验中有哪些需要向学生提醒或说明的,实验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存在哪些实验误差,以及实验数据分析的方法等,这样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指导或点拨。例如:在探究动滑轮特点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拉力的方向和保证匀速直线拉动。

其次,在选择实验时,要注意实验的趣味性和思维性。例如:我在引入“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准备了一个稍大一些的水槽,然后特地选了一些木块、石蜡、乒乓球、砝码、铁锁、玻璃球等重量悬殊较大的物体,用手把它们浸没在水中,让学生猜想松手后会出现的浮沉情况。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会上浮,有些物体会下沉?有的同学就会说是受重力影响,重的物体会下沉,轻的物体会上浮;还有的会说是密度大的下沉,密度小的上浮。这些都是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接下来,我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金属的牙膏皮放入水中,发现它下沉了,然后把它从水槽中捞出,做成中空的两端封闭的一个椭球形,再把它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发现它上浮了。

篇8

物理中考实验探究的素材虽然取材较广,但绝大部分还是集中于电学与力学内容.而本学期的探究内容涉及质量与密度、物质的物理属性、牛顿第一定律与二力平衡、压强和浮力等力学核心知识,集中了很多力学典型实验,涉及天平与量筒、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基本仪器的使用,同时也关联到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实验推理法等科学实验方法的理解与应用,所以本学期进行的实验探究是中考命题考查的热点.力学实验命题考查的能力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归纳总结实验结论;能够独立设计实验,使发散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得到发展;能真实再现实验的全过程,会撰写实验报告,能完成实验报告分析;能够将物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知识综合,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科学结论的能力.

二、解题策略

初中物理力学探究实验题具有如下特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不可少;经典内容考查不断创新;探究性实验成为亮点;侧重设计实验方案、评估实验的合理性、处理信息数据概括结论的实验题将占考查的主流.

1.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

测量工具使用的共同点:要求正确“调、放、看、读、记”(测量工具中只有刻度尺的测量中需用估读).

2.演示实验

弄清实验的设计、实验对象、实验的现象和相应的结论及实验的注意点.要做到“会看图说话”

3.对学生的探究性分组实验要求掌握

①实验的目的;②实验原理;③实验器材;④实验步骤;⑤实验现象;⑥设计实验表格;⑦归纳实验结论;⑧作出必要的评估等.

4.自主性实验设计

(1)建立正确的“等效替代”思想.充分运用各种仪器,明确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与间接测量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实验设计中要注意:科学性(设计原理要正确,量与量关系要正确);可行性(设计步骤要具有可操作性);准确性(选取最佳方案,使实验误差最小).

三、题型归类

1.探究摩擦力的特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实验,这些实验渗透着科学方法与创新方法,如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这些都是中考命题考查的热点问题.

例1 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运动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摩擦力.实验室提供下列器材:A. 带钩的长方体木块;B. 带钩的正方体木块;C.表面平整的长方体木块;D.几条毛巾;E.直尺;F. 弹簧测力计;G.几支钢笔.

(1)下表是研究滑动摩擦力得到的数据,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接触面压力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1木板面4N0.5N

2木板面6N0.75N

3毛巾面4N1.5N

①比较第1、2次实验得出结论:.

②比较第1、3次实验得出结论:.

(2)因为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大小,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无关系呢?

请你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研究.

①实验器材:(选填上面器材的字母)

②主要探究.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本实验通过改变不同的实验条件,从而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然后通过对实验条件和结果的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是考查的热点.

例2 小丽同学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两个线端挂上相同的钩码,观察卡片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

(1)如图1,在纸片处于平衡状态后,小丽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卡片却不能保持平衡.她这样做是为了说明不在上的两个力不平衡.

(2) 该实验中,为了说明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也不平衡,小丽可以怎么做?

(3)事实上,小丽的实验并不是十分严谨的,因为小卡片本身还有重力.这对小丽的实验结论影响(选填“有”或“没有”),因为 .

篇9

一、注重实验课题中的实验目的

素质教育具有自主性、全体性、全面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等特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任何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故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部分学校对实验没有足够重视,这样势必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素质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大物理实验的力度,尤其是增加学生实验的时间和次数,把学生实验作为创造物理学情境、探索物理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和科学之路。鉴于此,我校确立了“加强学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素养和能力”的教改课题。实验的主旨是探索一条“在现行教材编制体系基础上,创造条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真正突出物理学科特点”的道路。

二、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认真观察实验仪器的初始状态,了解各部分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功能,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对实验仪器装置有一个整体认识。最后,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演示实验一般要重复做两至三次,以便于学生反复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结论,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得到培养,对理论知识建立的过程就会有较清楚的认识。在演示实验的观察训练中可以逐步减少教师的指导,从实验前做详细的指导观察逐步变为有重点地指导观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后,可运用“无声演示”的方法,即教师在演示前和演示过程中都不讲解指导,而只操作给学生观察。演示结束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用科学语言正确描述出来,可以先让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请其他学生补充,直至达到目的为止。也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完教师的无声演示后,写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这也是考查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即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在实验中培养探究能力

许多初中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很多人“为了学习而学习”。因此,学生学习中显得十分被动,缺乏学习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对物理现象及规律探究的热情,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物理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帮助,很多物理实验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居多,相对而言探究性实验比例偏低。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从而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特别是增加探究性实验。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也是实验中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实验的结构程序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完成实验报告,从实验的结构程序中可看出,新教材实验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过分强调结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既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杜绝教师包办代替,又不可让这种探索式实验放任自流。

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在分组实验时教师往往是先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做一遍,因此造成一种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当观众、做配角的不良印象。所以实验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自己操作,真正成为实验的实施者。只要达到实验目的,就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有设计思路上的错误,也不随意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在中学教学中的实验多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分组实验,无论是哪一种实验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掌握教材,通过各种感觉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打好基础,以便学生很好地认识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和理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产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物理实验的运用。

五、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素养

严谨的态度需要从小培养,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态度时应注意:第一,实验是人们进一步认识改造世界的手段,人们用已有的规律性认识指导开展实验,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第二,实验要根据一定的操作规程实行,操作顺序有相应要求,否则无法得到实验结果。这里需注意的是,规范操作指的是不可随意操作,并不表示限制学生创新,只是规范操作是进一步创新的前提;第三,实验结果要尊重客观事实,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进行物质质量测量时,不同的学生在进行测量时会产生误差,这不一定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师应要求他们如实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不可主观臆造,并协助分析失误的原因。

篇10

一、演示实验首先要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三维目标”的第一目标就是“知识与技能”,而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这也是当前我们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验素质的正确教育思想。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认真上好实验课,既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训练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典范,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安排实验步骤、操作、读数和记录数据、列表和作图线、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及分析误差等。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在长年累月的耳闻目睹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实验技能。实验时,教师可先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在台上做示范,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做,这种方法对于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是合适和有效的。学生在教师的步步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实验方法、实验修养。随着实验技能的不断提高,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实验的能力。

二、改演示实验为研究性、探索性实验

“三维目标”的第二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要求我们在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并且近年来中考物理对实验的考查,已不仅从学生实验发展到演示实验,而且已从简单的实验知识、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对实验的思想、原理、方法的理解上,重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照方抓药”式的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探索性实验教学较普通的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通过尝试错误发现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八年级物理“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讲授时,课本上只提到“在一定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的越长。”笔者就提出“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具体是什么关系?”启发学生思考。然后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器材:轻质弹簧、钩码(提示给学生每个钩码产生的拉力)、铁架台、刻度尺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其研究方法:①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②探索知识: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拉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图象。③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在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这样,让学生用实验探索的方法自我进行推证,在推证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核定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使用范围、注意事项搞得一清二楚。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三、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

笔者连续多年分别选择了初二和初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有超过80%的学生对实验有兴趣,只有不足20%的学生害怕做实验。这说明实验以其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吸引了天生好奇、好动的中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加以诱导,这无疑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的良好的前提条件。并且从超过80%的学生愿意动手实验和愿意参加物理活动来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然也会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因此教师可设法通过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实验和想象推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出各自的实验方案后,可采用小组交流、全班评议、教师评价的方法,选评出最优的实验设计方案(可能有几种),在检查合理性、安全性后,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验方案,自己独立实验,以验证实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使学生在设计、实验、观察、对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并在探索的实验中获取新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标》强调“三维目标”的要求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由于学生在演示实验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这种被动性的意识程度,以及意识到自身主导性作用发挥的程度,这些都对我们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