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与策划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与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艺术与策划

篇1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活动策划;创意发展

一、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能够将文化工作者聚集在一起,更好地挖掘和发展群众文化的内涵,而且还能够促进群众文化队伍的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为有文化特长的群众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有利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政府和文化馆等相关部门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重要推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活动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政府和文化馆提升地位,树立形象。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策略和方法

(一)积极进行创作

力求原创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意的重要方法,其中常见的原创方法是头脑风暴法,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创意的各个成员都能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不会受到别人的批评和嘲笑,尽情的提出自身的想法,最终在内容丰富的创意中挑选出具有建设性的创意。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学习型、知识型社会,文化工作者应具备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充分的专业特长,过硬的文化技能,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接受更宽、更广的业务技能辅导,不断充实知识,更新业务,吸收传统,继承创新,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文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也应当与时展紧紧贴合,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积极调动思维,提出更多、更有新意的意见和建议。

(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

政府和文化馆等相关部门应当对自身掌握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要将这些现有的资源进行积极的整合,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方式。例如可以将现有的舞蹈演员、绘画者和书法爱好者等进行有机结合,在悠扬的琴声、笛声中观看各位艺术家挥毫泼墨,开创出书画艺术音乐会,将动态的艺术形式与静态的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的融合,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让群众能够深入其中,自由评说书画作品。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技术资源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形式以及内容上的新颖,更好的满足群众文化需要。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可以安装射灯、播放音乐等使观众的视觉效果更好,并通过微信、微博等将文化艺术活动展示在网络媒体中,通过网络评比、投票等加强群众的参与和体验。同时开展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活动,由政府主导,寻求市场合作,充分吸收企业、商家的资金、资源,促进文化艺术活动质量以及效果的提升。

(三)积极学习和借鉴

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还可以积极的学习和借鉴,帮助文化工作者进一步拓宽思路,避免陷入思维的死循环中。同时,文化工作者应当保持较高的敏感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重留意国内外比较优秀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借鉴其可行之处,并且注重各种类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和内容的总结和对比,挖掘出其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内容,并不断创新使其成为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的方式和方法

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就是要对文化艺术活动进行设计研究。活动策划能够进一步指导活动创意,使文化艺术活动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

(一)从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出发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群众生活进行服务。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的出发点应当是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在策划相关活动之前,文化工作者要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对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进行了解,调查的方式可以通过实地调查与网络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并且调查的样本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另外,政府和文化馆等相关部门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向群众推广某种目的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二)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掌握

在调查和明确群众艺术活动需求之后,就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例如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能力等等。其中人力资源包括演职人员、组织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以及安保工作人员等等。物质资源包括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需要的灯光、道具、摄影、影响和宣传栏等等。财务能力就是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顺利开展需要的资金和资金分配情况等等。要对这些基本资源和情况进行充分、全面的分析和统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规模。

(三)明确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主题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虽然是大众性质的活动,但是这不意味着要将所有的艺术形式都集中到一起,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要具有一定的主题和定位,这样才能够保证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够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人们的真正需求。例如可以根据文化活动开展的场地,确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主题。如果是在比较大的场地开展活动,可以开展一些活泼、大型的表演活动形式。

(四)把群众作为开展活动的主体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们职业之外的休闲娱乐活动形式,是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突出群众性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题。文化工作者要牢记,文化活动要贴近生活,结合实际,真实地反映广大群众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要求,把群众作为开展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结合他们的爱好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五)开展精密的活动策划

精密的活动策划是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重要保证,能够保证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人员在活动策划的时候,不仅要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确定,而且还要对群众文化活动现场可能会出现的突况进行充分考虑。例如如果是在室外开展活动,则需要对天气情况、观众数量的变化等进行考虑,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避免出现混乱。文化活动工作者要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能够冷静处理。

结束语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式。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和创意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注重学习和借鉴,明确文化活动的主题和相关因素,不断创新和丰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促使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明慧.浅谈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与策划[J];东方企业文化.

篇2

群众文化艺术始终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阵地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这是一项涉及我国全民的社会性工作。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能够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重大助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深入开展推进群众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工作有重要意义,这是由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决定的。一方面,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创新发展带来更多更好的群众文化艺术成果,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另一方面,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由基层群众参与的,其发展成果会最大范围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创新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二、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与特点

(一)呈现鲜明的社会化和地域性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统领着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化和开放性,不同阶层、学历、社会地位的人都可以投入到文化艺术创作中去,网络文学、大众文化、民间艺术的发展进入到了新时期。同时,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继续存在,鲜明的地域性为我国的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多样性和发展动力。

(二)日渐规模化和产业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和人民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的建设发展,但是就我国整体的文化事业发展状况来看,特别是群众文化艺术,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倾向。国内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加,群众文化艺术发展逐渐向产业化转型,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城市绿化、城市建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城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和民间艺术能够增强我国城市建设的软实力,不断扩大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化特征,从而提升我国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水平。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对策

(一)因势利导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

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这是由我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且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显著的现实决定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更多的外来文化艺术形式不断进入我国并逐渐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产生影响。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水平,促进更多“接地气”、“正能量”的文化艺术作品出现,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深入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创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所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群众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源动力,而引导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则是一切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工作和作品所必须扮演的角色。以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推进其全面发展。

(二)抓住重点促进城乡和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平衡发展

无论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由于地理、历史和现实等原因所带来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始终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回避的特点和问题。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创新我国新形势下的群众文艺活动就必须要抓住重点,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促进城乡间、地区间群众文化艺术的和谐发展。

(三)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创造更为多样化的群众文艺成果

篇3

在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的积极领导下,文娱协会经过上学期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但在协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新的学期里,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了在新的一年里,更好的迎接新的挑战,给协会带来新的发展,必须制定出新的解决方案,战胜和克服困难。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团结协会的所有成员,共同深思、探讨和解决协会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以期协会能够达到更加的团结向上,使协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确定协会各部门的建设工作,使各部门具有更高的独立运作能力和与其他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协调能力。此外确定协会各种文化标志,打造属于文娱自己的品牌,为协会更好地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活动主题

齐聚交流 共谋发展

四、活动举办

主办:共青团郑州大学委员会

郑州大学社团联合会

承办:郑州大学文化娱乐协会文讯部

五、活动时间

六、活动地点

郑州大学数学系402教室

七、活动内容

本次论坛总共分为三项内容如下:

(1)协会部门建设。由各部门汇报其部门建设的情况,包括工作制度、会议制度、部门特色活动、文化建设等。

(2)讨论和解决协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包括协会的制度问题、实施情况的问题、新学期出现的新问题等。

(3)确定协会文化标志。包括协会的宗旨、口号、会徽、会歌等。

八、活动前期准备

1、由会长助理指导协调各部门依据《文娱协会2011年部门建设模板》,进行各部门的一个包括制度、特色活动、文化等建设,并在活动开始前,将各部门的建设方案收集齐全,并在会上作相关报告。

2、由文讯部到各部门收集协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或一些解决方案,统一起来整理分类。

3、由会长助理和文讯部提前向各部门征集一些会歌、协会口号等。

4协会各部长干事要与对接会员联系交流,让他们指出协会发展的若干问题,给协会提一些好的方案和建议。

九、活动预期效果

本次活动是以一次大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开展,因此,能够让更多的协会成员积极配合和参与进来,畅所欲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协会的团结融合。

十、活动流程

1、由会长首先介绍本次论坛的主要目的,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带动起干事和会员的积极性。

2、由会长助理根据收集到的部门建设方案,向全体成员汇报各部门的建设情况,鼓励各部门在新的学期里,团结向上,共度难关。

3、有文讯部大体分析所收集到的协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和若干问题,让大家一一讨论想出措施,解决问题。

4、由各部门及成员补充协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和建议,让大家再次讨论交流。

5、随后由会长助理提出收集到的协会的文化标志,向大家公布,并作最终确定。

6、由会长做本次论坛的最总结,并鼓励大家共同奋斗,为协会的发展和后期规划作相关介绍,并结束本次论坛。

十一、结束后后续工作

1、活动结束后,文讯部及时写出本次活动的文讯稿,并发至社联文讯邮箱。

2、做好资料、照片的后期整理工作并上挂协会博客、邮箱和QQ群。

十二、活动中应注意的细节

1、协会各部门成员必须积极配合会长助理和文讯部的相关工作。

2、活动结束后要做好现场卫生的打扫。

3、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突况,要临时应变处理。

十三、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主要负责人:会长助理周后烽、丁建梅、文讯部长李书贞。

篇4

关键词:艺术特长生 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 应试技巧

艺术特长生既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也是高考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艺术特长生由于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专业课,因此大多艺术特长生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厚。如何因材施教,做好艺术特长生的地理教学,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淡一下我的观念。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醍、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对好中差不同的学生也要保持平等的关系,不能对学生有亲疏厚薄之分,要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快乐。教师只有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美好的口才,自然的教态,和脑子里丰富的知识,以及和蔼可亲的口语来换得学生的尊重,每当上课时,都让学生以笑脸相迎,把对老师的爱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2、教师要用恰当的教法,上好每一节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激趣、导言是一堂课或一个内容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导言应有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浓度、功能的宽度、表达的精度、色彩的亮度,要完成这种要求,就必须用浓厚的兴趣来支撑。教育家布卢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的兴趣,因此教师用将要在课堂上呈现的材料吸引学生;情境激趣、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的知识,从知识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发展中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或者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是我们现有知识所不能解决的,以这样的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活动激趣、让地理知识走近学生,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际效用,而且学生参与活动的成功感会进一步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3、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不仅能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能把知识变成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报导,观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等,举行基础知识竞赛,填图竞赛等都能丰富同学们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社会现象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增强学习效果

艺术特长生大多数基础薄弱,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中应重抓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具体做法有:

1、搞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教法活,教学上有一句老话讲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千千万,教师们要变无法为有法,变定法为新法,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其次教学内容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联系实际安排内容,对教材内容灵活处理,或增或减,或扩展或延伸,其目的就是要使教材适合学生,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中为了把教材内容讲深讲透或证明自己讲授观点的正确,也为了增加趣味性,往往需要老师补充一些内容。比如讲“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补讲“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讲“南水北调”补讲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等,起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启迪思维的功效;再次教学手段活: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总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作用于对象而实现预期的目的。教学条件较差一点的学校,可充分发挥常规教学手段如地图、教具、学具、录音机等的作用。而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特别是多媒体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

2、培养学生学法,提高自主学习效果:首先养成地理思维习惯:动手画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看图、填图、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使地理课更加充满“地理味”;其次剖析地理原理,指导学法:学会学法总结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细心揣摩答题思路,精心总结解题规律,认真解剖思维障碍,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其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三、注重应试技巧,提高学生应试自信心

要想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增强学习自信心,除了有扎实的知识实力外,还应掌握好的考试技巧。地理的考试题型总得分两大类――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的解答方法:

篇5

关键词: 汉英数字习语 文化内涵 翻译策略

一、引言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习语更深刻地反映了语言与文化,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字是基本的计数符号,却被广泛地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不同的民族色彩和社会文化,深刻地理解并把握数字习语成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尤其在数字信息化的今天,对英汉语言中数字及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不够了解会造成误会,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可见,我们有必要对汉英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相应的翻译策略,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帮助他们提升语言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探求中英数字习语的文化根源,帮助他们掌握相关背景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汉英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

数字作为基本的计数符号,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数和量。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由于不同语言所蕴涵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对数字的感知不同,数字习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也不同,而数字习语又有其结构固定、语义完整的特点,因此,很有必要学习和了解汉英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皆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双数代表着吉祥。中国人喜欢双数,追求好事成双,在文学作品中追求对偶,反映出汉民族对于偶数的推崇。所以汉语中的数字习语中带双数的多有美好之意,如“两全其美”、“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等。在英美文化中,“二”不是吉数,曾被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视为劣根邪恶之源。如“two-time”(脚踏两条船),“two-by-four”(不健康杂志),“Two of a trade never agree.”(同行是冤家。)等等。同样的还有“six”,在英语中也不大受欢迎,人们视其为凶数或野兽。如“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six penny”(不值钱),“knock sb. for six”,(给人以毁灭性打击,)等等。

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推崇奇数,比如“one in a thousand”(千里挑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十分感激),这里的“一”表示更深的程度。而“三”在英语中是个非常好的数字,这和英美人信奉基督教有关,基督教文化中的the trinity(三位一体)赋予了“三”神秘的文化内涵,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种物质,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因此,“三”在英语里是个幸运数字。例如:“The third time is the claim.”(第三次准灵。)“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号一定运气好。)同样,由于受宗教的影响,“七”在英语里是个神圣而吉祥的数字。根据《圣经》的描述,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日,被定为圣日;耶稣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有七七四十九次之多;主祷文分为七个部分。因而西方人讲究七种美德(seven virtues),七大精神财富(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与英语不同的是,“七”在汉语中是人们所忌讳的数字。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因此人们在送礼时忌七样,饭桌上的菜也不能是七盘,在挑选良辰吉日时也不选带七的日子。在数字习语中,“七”常用来表示不佳或无序的状态,如“乱七八糟”、“七嘴八舌”、“七零八落”等。英语中的“nine”有“多、深”的意思,如“nine times out of ten”(十有八九),“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针及时省九针。)“on cloud nine”(非常高兴)。而“九”在中国人眼里是最富神奇色彩的数字。中国人对”九”的喜好源于对天的崇拜。《素文》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九”就是最大的阳数,因此古人认为,天有九重,地有九州,比如:“九天揽月”、“九霄云外”和“九州方圆”等。“九”还代表龙,因此古代的皇帝为“九五之尊”。另外,“九”代表极限,比如“三九严寒”和“数九隆冬”。

三、汉英数字习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汉英数字习语之间种种差异的存在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而正是这些差异揭示了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关系,这不仅提醒我们在翻译时不能望文生义,而且告诉我们翻译时的重点和难点,即如何处理这样的不对称关系。关于如何处理这种不对称的关系,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或见解,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等。可以看出,做好翻译的中心在于译文要忠实准确地反映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也就是说,翻译数字习语的时候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字面意义,而且要准确地阐述其文化内涵,保存其风格,使读者获得与原文如出一辙或大致相同的感受。

1.替换法

有的汉语数字习语与英语数字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一致,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也相近,翻译时我们不妨用同义的习语替换,这样的译文既能表达原文的原意,又能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a.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b.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and three boys no boy.

c. 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

篇6

关键词:法律文化差异法律术语翻译策略

一、 文化与法律文化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曾把文化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洗的的能力与习惯。"[1]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根据职业划分的次文化,是使用法律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群体所特有的方式和现象。法律深植于文化之中,必须有文化的支持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文化具有特性"[2],因此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法律文化同样如此。

二、 中英法律文化差异及对法律术语翻译的影响

根据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中的解释,文化差异指被表述的事物、概念、行为等在不同文化中所指的含义不同。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廖七一认为"语言是文化最根本的统一,具有储存、描述、表达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3] 因此,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之间存在着互为映照的关系,认识文化差异是分析语言差异的基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上体现的最为突出。在法律文化中则反映在法律术语中。法律术语是某个国家法律制度中所特有的事物、关系、行为和程序。大部分法律术语不是在概念意义上而是在法律文化意义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源差异

法律英语主要指普通法国家在立法、司法及执法中使用的文体。法律英语术语多来自于日常用语, 也有本专业所特有的专门术语、行话。法语和拉丁语构成了法律英语词汇来源的主渠道。在法律英语中仍可见诸多的法语词汇,如:attentat (谋害,谋杀) 、clause commissoire (如不履行即使合同失效的条约)、court en banc (全体合议庭)等。拉丁语词汇如 de facto fort(事实上的侵权行为 )、ratio dicidendi(判决理由)、proviso( 限制性条款 )等。法律文件中的古词语如hereafter,hereof,hereinafter,hereon,thereby,thereof等。中国法律术语中也存在古词语,如 "自首"、 "诉状"、 "大赦" 等及一些文言虚词,如 "兹 "、"现"、"本" 、" 上述 "、"颇"、"未"、"均"等。

(二)法系差异

法系是根据若干国家和地区基于历史传统原因在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而进行的法律的一种分类[4]。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是当今世界两大主要法系, 我国是中华法系,法律制度因传统的原因主要受大陆法系的影响。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者在法律渊源、法律结构、法官权限、司法组织与诉讼程序等存在明显的差异, 并且最终体现在法律文化上。在不同的法系中,相同的语言符号可能会表示不同的概念。如: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员"是"juror",而中国的(人民) 陪审员则译为"judicial assessor "。

两大法系在法律制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如英美法系有专门的侵权法, 而大陆法系则没有, 大陆法系有公法和私法之分, 而英美法系则没有。我国 一 些 独 有 的 法 律 制 度 在 英 美 国 家 则 不 存 在 。如 在 中 国 法 律 语 言 中" 劳 动 教 养 "( Indoctrination Through Labor)是专门的法律术语, 有着独特的含义。" 劳动教养"是指对有轻微违法犯罪的行为而又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实行的一种强制性教育的行政处罚措施。而在英美法律制度中根本不存在类似的法律制度, 因此其法律语言中也就没有对应的法律术语。

(三)宗教差异

英美法系的国家都有浓厚的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在英美法系的体制下,法庭的审判过程中,无不体现出基督教的影响。而中国几千年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法庭审判无不体现儒家色彩。如下面的誓词内容, "god is the witness, I swear that everything here I say is …"如果翻译为"上帝为证,我宣誓我在此所讲的一切……"。在不信仰基督的中国人看来,这是依据毫无意义的话,其中蕴含的对基督教徒的巨大心理约束的信息根本无法传递出来。

(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英汉民族在观察事物和现象时 所采取的角度和思维方向有时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表现在语言上,如Theft(防盗窃法) 、Law of Unfair Competition(反不正当竞争法)、Statute of Frauds(防止欺诈条例)。又如英语法律文件中的"Put an X"应译为"签字画押"。英美的画押多用"X",有时也用"十"字或"T"字(通称为cross或mark)。因此在翻译为汉语时不能按照中国人的思维译为"画'X'号"。这种差异也是中西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造成的。

以上文化差异给法律翻译工作者造成很大困难。不同法律制度的大部分术语在概念上是不一致的,有些法律术语在别的法律制度或法系中没有对应词[5],因此中西法律制度中的法律概念在翻译过程中会产生功能上的不对等。由此看出,法律文化底蕴对法律英语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中英法律术语翻译策略

由于法律术语翻译比一般语言的翻译更为复杂,"法律翻译并不是用译入语中的概念和制度来替换原来的法律体系中的概念和制度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包括语言转码和法律转码的双重解码过程。[6]"因此,译者必须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使译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

(一)形式对等

1.使用确切对等词

法律文本具有庄重,严谨的特点[7],对法律术语的翻译一般强调忠实性。奈达的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也要求翻译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对等,因为形式也可以传达意义。如果直译的话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读者理解,并且能正确传达原文的信息的话,就可采用形式上对等的形式。

为了达到法律上的效果对等,译者应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原词确切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用语,尽量选用确切对等词而不宜任意自创新词,以免引起歧义或解释上的争议。如"fixed term -sentence"应译为"有期徒刑判决","civial law"译为"民法","criminal law"译为"刑法"。诸如此类以形式对等来翻译法律术语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2. 形式对等加注解

在没有确切对等而无法达到形式上的对应时,译者可以采取音译加注解法。如"discovery"一词的翻译就适合采用音译加注解的方法英美法系中的discovery指英美国家在法庭开审前诉辩双方在向法官提交所掌握的证据的程序,而中国的民事诉讼程序就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程序规则。因此,该词的翻译就可采用形式对等加注解法,将其照字面译成"发现程序 "再加上注释。目前常见的另外一种处理方法是按其内涵翻译为"证据开示程序"。

(二)功能对等

对等的概念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8]。如果形式上的对等会导致意义上的不明或错误,造成读者的理解困难时就不应使用貌合神离的 "假等词" 而应对原语做形式上的调整,来创造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词来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奈达认为,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差别越大,调整的需要也就越大。由于中西文化在法律制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达到语言和法律功能上的双重对等,译者可通过选用恰当的功能对等词、释义、译借的方法来实现双重功能的对等。

1. 使用功能对等词

如果汉语或英语中确实没有确切对等词时,译者可以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选择功能对等词,以保证译入语中的术语的概念与源语中的术语的概念对等。如法律英语中的"prison"与"jail"两个术语在汉语里的功能对等词就有所不同。"jail"的功能对等词应为"看守所"或"拘留所"。而"prison"的功能对等词则应该是"监狱"。又如"old dog"功能对等词不是"老腿"而是"惯犯" [9]。 "Power of Attorney"不应译为 "律师的权力 "而是 " 授权委托书 "。同样,汉语的结婚证不应以形式上的对等直译为"marriage licence"而应根据其内涵翻译为"marriage registration paper"。"straw man"应译为"挂名负责人"而不是"稻草人"。因此,选择最接近的功能对等词可以保证英汉法律术语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情况下获得较准确地翻译。

2. 释义

释义是指舍弃源语中的具体形象,直接用译入语将其意图内涵表达出来[10]。在翻译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律术语时,在译入语中找不到确切对等词而加注解又使译文烦琐时,也可采用释义法。释义法也是解决缺少确切对等词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如 "quiet possesion"按字面意思翻译为 "安静占有",读者很难理解。实际上,在法律文本中,该术语表示 "不受干扰的占有使用"。同样,将"yellow dog contract"直译为"黄狗合同",读者肯定不知所云。这里就可以释译为"不准(雇员)参加工会的合同"。 "挂职干部 "一词也只能采取释义的方法,即"cadre serving in a lower level unit for a period while retaining his position in the previous unit".

释义法既可以使法律译本简练,又不损害对原语信息的表达。在采用释义法时,译者必须准确把握原语的实质含义,以免造成误译。

3.译借

由于英语此和汉语词在发音、书写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以英语法律术语翻译为汉语法律术语时可采用译借的翻译方法,即在音韵上或书写上稍微经过改动,使之与汉语的本土词语相似。如"anti-trust law"是英美法系中的一个概念,在中国的法律制度里没有确切地对等词,可以通过译借的方法译为 "反托拉斯法". 又如:"solicitor"和 "barriter"的汉译就可采用译借法,分别译为"沙律师"和"巴律师",因为"solicitor"前两个音节似"沙"而"barriter"的前两个音节似"巴",然后再加上"律师"两个字对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又如"morgage"译为"按揭",因为"morgage"后两个音节似"揭"而得到此译。这样汉语读者能够把这两个词所代表的含义直接与外国所特有的事物联系起来,弄清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免望文生义,产生误解。

四、结束语

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翻译的一方面,法律术语的翻译不仅有其本身局部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翻译工作也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重现原语词汇的信息,根据原语词汇在特定文化中的内涵、功能等对上述方法创造性地加以选择、融合和补充。无论采取上述哪种翻译方法,都应该以两种语言的法律术语的内涵为依据来翻译,使译文和原文得到一致的理解,保证译文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实现法律术语语言学和法律上的双重对等,保证英汉法律术语翻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Nida , E. A. Language ,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 M ]. Inner Mongolia :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梁治平. 法律的文化解释[M]. 北京 :三联出版社 ,1994.

[3]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李慧 .法系间差异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J].大学时代,2006

[5] 肖云枢. 英汉法律术语的特点、词源及翻译[J ]. 中国翻译, 2001, (3).

[6] S?arc?evic?, S. (1997). 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lation. Th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7]李克兴,张新红.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8] 钱立武.功能对等理论在法律术语翻译中的适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

[9]宋雷.文化差异对法律及经贸英语翻译的影响[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

篇7

关键词:消防;大团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143-01

1 引言

在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生活习惯,人们喜欢群聚而居,三、五十户,甚至几百户聚居在一个寨里,家家相连,户户相叠、鳞次栉比,这样的村寨习惯称为大团寨。如贵州省黔东南州有50户以上的大团寨2814个,其中100户以上的800个,全国最大的苗族村寨雷山县西江苗寨达1450户,最大的侗族村寨黎平县肇兴侗寨达786户。寨内木楼不仅式样美观,风格独特,而且建筑结构巧妙,技术精湛,体现了少数民族古朴自然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为建筑学民族民俗学以及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不少村寨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建筑工艺(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大团寨的防火措施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2.1大团寨的火灾危险性

大团寨的火灾危险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村寨房屋布局密集,无防火分隔,火灾容易蔓延;二是村寨房屋耐火等级低,建筑内可燃物多、荷载大;三是村民用电用火不规范、不合理形成的消防安全隐患突出,造成的火灾多;四是村寨消防水源、灭火器材缺乏,自防自救能力差;五是村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外部救援力量难以迅速到达。

2.2目前大团寨的防火措施

针对大团寨存在的火灾隐患,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特别是消防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概括来讲主要是“六改”,即:“寨改”:结合旧村改造、农村安居工程,积极引导和动员农户搬离大团寨,改大寨为小寨,开辟团寨防火隔离带,提高大团寨防御火灾能力;“房改”:将木结构房屋改为砖木、砖石结构房屋;“灶改”: 首先是号召和鼓励广大农户修建沼气池,将传统火炉改为沼气灶、节能灶,其次是引导有条件的村民将厨房移至一楼,建节柴灶,条件达不到的,在原堂屋侧利用不燃材料硬化一块区域做厨房用,并建节柴灶,取消原堂屋中央的火塘; “电改”:结合电网改造工程,对村寨的供电线路和村民住宅内陈旧老化的用电线路进行全面改造,更换老化线路,电线穿管保护并安装漏电和短路保护装置,使之符合有关规范要求;“水改”:结合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改造,每个村(寨)建立高位水池,铺设生产、生活和消防共用供水管网,对设置高位水池有困难的村寨,修建地面储水池塘并设置简易消防车取水点;“路改”:结合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对村组(寨)道路进行加宽加固,保证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保证主干道能通行重型消防车,支干道能通行中小型消防车,并将公路尽量延伸至大团寨的中央,确保消防车能进入每个村。

2.3目前大团寨的防火措施对大团寨本身造成的损害

由于团寨自身的特点,火灾已成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团寨的最大危险。通过“六改”,大团寨的火灾隐患得以最大限度的消除,自防自救能力也得以增强。但改造本身对大团寨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寨改”,破坏了大团寨的完整和协调;“房改”破坏了少数民族的建筑工艺;“灶改”改变了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习惯(如火塘不仅是侗族家庭日常餐饮和供暖中心,同时也是家庭议事、聚会、团聚、交谊的场所);“路改”把原来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路换成水泥路。甚至“水改”、“电改”,如不注意,都有可能影响大团寨的美观和艺术性,如乱拉电线,铺设消防水管和消火栓不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等。

3 对策

3.1划分重点,区别对待

邀请有关专家对少数民族村寨分布区域进行详细调查,以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的完整性、艺术性与建筑风格的代表性为依据,划分出重点保护村寨和一般村寨。对重点保护村寨要采取原生态建筑文化保护的方法,就是让村寨建筑以原来固有的形态不做任何改动地保存下去。当然,民族村寨保护毕竟不同于文物保护,不应将它当成博物馆,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保护历史环境,又要改善基础设施(如电线线路可采用地下电缆沿并道路铺设),提高住民的居住生活质量。根据利用与维护相结合的原则,可以把重点保护村寨开发成为旅游景点或者建设成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保护村,通过合理利用,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其建筑风格在利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保存;对于一般村寨, 则应充分考虑防火问题,按照规范的要求和既有做法,改造消防通道,划分防火分区,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增设消防设施。甚至还可以引进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营造出具有现代性、适居性、安全性的现代村寨。如贵州省为保护黔东南民族建筑传统,帮助农民建设美观实用、建筑形式多样、具有民族特色的住房,贵州省建设厅组织编制了“贵州新农村民居建筑方案图集”,为农村房屋的改造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3.2贯彻“防消并重,防消结合”的农村大团寨消防工作方针,建立适合农村大团寨特点的灭火救援体系

我国的消防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这个方针正确地概括了群众同火灾作斗争的基本经验,准确地科学地表达了“防”和“消”的关系,正确地反映了消防工作的客观规律,对我国消防工作无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就现阶段农村大团寨消防工作而言,笔者认为,在要注重“防”的基础上,应该突出“灭”,加大灭火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做到“防消并重,防消结合”。这是因为:一是农村大团寨的根本性火灾隐患如村寨大、建筑布局密集、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低等短期内难以消除;二是村民的一些生活习俗如习惯在木楼上用火,在火塘旁烘烤衣物、腊味、竹笋、香菇等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改变;三是农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加上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不便沟通,消防宣传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村民的防火意识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提高;四是缺乏及时、有效的扑救是造成农村大团寨小火酿成大灾的根本原因,反之,如果扑救及时,可以有效地减低火灾损失。如2003年5月29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下乡乡土门村发生火灾,土门村18名义务消防队员迅速出击,扑救及时,较好地控制火灾蔓延,有效地保住了土门村189户、700余人免受火灾洗劫。

由于大团寨一般地处边远,起火后公安专职消防队难以及时到达,因此,建立适合农村大团寨特点的灭火救援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建议,从“人力、水源、装备、战术”四个方面着手,不断发展壮大专兼职消防队,积极加强志愿消防队建设,完善消防基础设施,修建消防水池,敷设消防给水管网,配备适合当地实际的消防车辆和必要常用的装备器材,由消防部门对村寨消防队员进行培训,使之具备必要的消防知识和灭火救援能力。对于50户以上的村寨,可以探索建立“一寨一队一泵(消防机动泵)一案(灭火和破拆预案)”的大团寨消防工作新模式,力争做到“小火能控制,大火不出村(寨)”。

3.3积极探索运用性能化防火设计理念整改大团寨火灾隐患的新方法

性能化防火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理念,是以建筑物在火灾中的性能为基础的防火设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确保建(构)筑物使用和观赏功能的前提下,针对建(构)筑物的消防安全目标,运用工程分析和计算来确定最优化的消防安全设计方案的防火设计方法。它可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它外部条件,自由选择和确定各种防火措施,将其有机组合,最终形成满足消防安全目标要求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提供科学合理的消防安全保护。其方法包括确立消防安全目标,建立可量化的性能要求,分析建筑物及内部情况,设定性能设计指标,建立火灾场景,选择工程分析计算方法和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估,制定设计方案并编写设计报告等步骤。与现行的设计方法相比,它所关注的是具体的消防安全目标的实现,而不是拘泥于满足规范的最低要求。依据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这些特点,结合当前大团寨火灾隐患整改难的问题,可以探索将这一设计理念引入大团寨消防工作中。

与以往不同的是,以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来制定的大团寨防火措施不仅要达到预防火灾的目标,而且还要从遗产保护目的着手,充分考虑建筑特征和居住者的特征,以同时满足生命安全、财产保护和遗产保护的目的。对于每个大团寨,它都要结合团寨本身的地理特点、外部特征、建筑构件形式、内部空间、管理方式等因素,对每种危害进行评估,最终采取一种特殊的设计变通方案使防火措施与大团寨自身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概念和原理在解决传统的“处方式”消防设计方法存在困难的大团寨防火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明确了大团寨的防火安全目标和性能要求;二是达到安全目标所采取的方法有灵活性,不作硬性规定;三是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使得防火措施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同时,不影响建筑原貌特征和内部结构的目的。尽管目前我们缺乏对农村大团寨房屋建筑构件燃烧特征和火灾情况下构件变化规律、建筑内火灾蔓延趋势以及烟气运动发展规律等方面必要的研究,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消防数据库,但这种方法作为将来大团寨消防工作的新趋势仍然令人期待。

参考资料:

[1]陈文贵等.中国消防全书[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2.

[2]罗德启.贵州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1.

篇8

(一)策划风格丰富多元化

策划人的策划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对策划流程、策划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大多数策划人的策划风格存在明显差异。也正因策划人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的不同,所以策划人的策划水平也会不尽相同。同一个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经不同策划人可催生出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而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结果与产生的效应,自然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二)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

大多数策划人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策划人并不具备任何特异功能,他们的所做作为均来来源于自身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所以,不要神化策划人的工作水平,不要认为任何事物一经策划人经手,便能在短期内获得理想效果。实际上,策划人功能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作为文化艺术活动的灵魂人物,只有充分满足策划人的必要条件,尽量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干扰,才能实现策划人的功能与作用。基本条件的缺乏,会导致策划人无法在工作过程中,施展开拳脚,其功能与作用自然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三)会受到文化体制的约束

事实上,策划人的策划工作,必须遵守文化体制的相关规定。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文化艺术策划人,在策划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文化遗址的约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策划人的妥协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化艺术活动策略的灵活性,进而影响到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有不少策划人在工作期间,由于受到文化体制的打压,许多创意无法得以实现,最终只能恪守陈规,继续沿用传统策划方式。从这一层面看来,文化体制制约了策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对策划人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艺术文化策划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备一定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名合格艺术文化策划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从本意上来看,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一种思想;底蕴则是一种内涵,会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底蕴是策划人在进行策划活动中的指路明灯,是策划人区别于普通人的根本依据。

(二)艺术审美水平高

审美其实是人类透过情感与想象,感知、审度世界的特殊方式。而文化艺术策划人,则是凭借自身审美,制造活动,重现现

实,表现情感,使受众在参与过程中,通过想象与审美,达到客体的相互对象化。众所周知,人类情感与想象力是艺术的主要来源。而策划人若希望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凝聚活动中心思想,实现社会意识的传递,首先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受众对文化艺术的主体产生共鸣,才能使受众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改变。

(三)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

策划是一种融合多种专业的行为,是策划人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策划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策划人本身业务能力的掌握情况。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是策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任何社会公益活动、文化艺术产业活动,若想要获得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出策划能力,做好前期策划工作不可或缺。身为一名合格的文化艺术策划人,不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极强的创意、创新、组织等综合能力。

三、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深刻地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

创意是否合理是决定策划活动是否能够赢得受众青睐、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各种创造性思维融合而成的最终产物,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策划人员的基本素质,直接反映出了策划人情商与智商。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的综合素质,有必要使策划人深刻意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策划人应懂得如何利用抽象思维,灵活运用各类有限资源,模拟出策划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精炼的语言或其他方法,突出策划的中心思想与实质内涵。一个具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是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的,明显区别于他人。同时,心音、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全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了策划人的意境思维。其实,从过去的种种文化艺术活动来看,策划是融合文化、艺术的主要手段。所以,身为文化艺术策划人,务必要将创意放在策划活动的首位。在开展现实工作时,勇于创新的,或从活动构思,或从活动形式,或从活动内容方面,充分融入创意理念,制造出充满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文化艺术审美需求,达到征服受众的目的。

(二)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策划务必要与时俱进,保守、落后的思维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代受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避免失去消费者,成为市场发展的祭品。积极改变旧思想,勇于打破惯性思维,突破思维模式对职业素质要求的约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在策划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与阻碍,大多数策划人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会因创新理念不被认同而感到气馁,长此以往,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会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其实,在工作过程中,心态决定了工作态度。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始终相信自己,以尊重原则为创新的重要前提,敢于向权威与现实挑战,突破思维定时,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策划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弱点,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出创新精神,突破工作拼尽,开辟自己的事业道路。

2.摒弃落后思想

事实上,人类的创新活动其实是实现对原有事物上的再创造。虽然传统的东西过于恪守陈规,策划人受其影响,思维模式自然会受到一定限制。思维定势的积极面在于保持思维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文化艺术策划人有必要适当摒弃落后思想,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知识,凝聚艺术主流思想,实现对思维方向的引领,进一步优化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效果。

3.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策划人应清楚地意识到,成功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一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只会逐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策划人应明确自身职责,了解新时期的时代背景给这个行业带来的严峻考验,通过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愿意付出,愿意投入,不怕吃苦,勇于进取,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为文化艺术事业做贡献。

(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懂得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调研、实践等活动,不选学习,不断进步。众所周知,策划是一项汇聚智慧劳动、团队精神为一体的活动,需要雄厚的知识素养作为有力支撑。所以,策划人务必要在业余时间,多听、多看、多积累,多想、多问、多分析,多走、多做、多行动,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创新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篇9

文化艺术管理(亦可称为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在我国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定位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开办该专业的各高等院校一直在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完善培养模式,其中项目化教学日益得到重视和采用。

一、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化教学的关联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于文化艺术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国内高校开始陆续开办文化艺术管理专业。

最早在1999年,山东艺术学院在国内的艺术学院中率先开始尝试培养艺术管理类人才,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前,国内开办相关专业高校已达400余所,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的专业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和普通综合类大学”[1]。各高校都根据自身实际,设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大致相同,即培养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上基本上都包含文化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基于此依托相关课程学习,进行项目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实施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当下,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来看,大多采用项目的方式开展相应工作,如各类型的文体、会展、竞赛、演艺等都是以项目进行运作的,因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懂得项目的运作程序,管理环节以及管理的方法。项目化教学的应用既符合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也符合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工作能力要求。

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必要性

1.项目化教学的运用解决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偏理论性的不足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新办专业,虽有近20年发展历史,但从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来看,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还是普通综合类大学,基本上属于偏理论性专业,在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设置比重大,尤其在综合艺术院校更为凸显。但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对人才的实际运用能力要求又较高,如何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能力要求之间的问题,实现二者之间相互的衔接,有机融合,符合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要的途径是将实际工作能力要求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和加强,以抓实践教学为核心,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这一途径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项目化教学的运用,通过项目化教学,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分成团队,进行项目的策划、实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化艺术项目的运作程序,管理环节以及管理的方法等理论知识,使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连结。提升学生的整体专业能力,解决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偏理论性的不足。

2.项目化教学的运用贯通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所学的课程知识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其课程体系设置涉及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且课程之间相互关联较弱,课程考核方式也多以闭卷考核方式为主,注重考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课程多,各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少。

项目化教学时学生普遍感到原来这些课程是可以贯穿在一起的,所有的课程都是“有用”的。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时以《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为基础进行开展,在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各课程作用的发挥开始体现,比如做项目策划阶段,需要《文化创意学》课程的知识,在项目执行阶段需要《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传播学》等课程的内容。

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一条线,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各课程知识串通起来,使得文化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形成了合力,同时为教学改革,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新途径。

3.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培养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实际包括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所有要求具备能力的运用,如文化艺术思维创新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市场营销推广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实际项目策划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项目的组织与操作,自2011年起已连续开展了7年。项目化教学过程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主要包括八个阶段的教学环节,即学生自主组建团队、提出项目建议、完成前期调研、形成策划方案、筹集资金、实施项目、总结项目、成果汇报等,至2016年共实施了41个项目。随着项目化教学逐年开展,项目开展范围从学校走向校外,项目资金来源由初期的系部提供,到学生联系赞助商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同时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反应了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不断显现和提升。

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反映良好,感到自身的各项专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普遍提升,对专业的“认同”也不断提高。在参加专业竞赛的成绩上也有所体现, 如2013年9月由全国艺术学学会在吉林艺术学院举办的“艺术与城市”2013年全国艺术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意策划大赛中,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系选送的三个策划方案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马峰老师指导的《丝路艺韵 西域艺情――首届新疆市民艺术节》荣获大赛一等奖。

三、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项目化教学的运用改进建议

1.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体系

项目化教学体现了“实践育人”的理念,对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进一步提炼、深化项目化教学理念,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体系。比如将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延伸,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相连接,让学生完成项目给予毕业设计成绩,改变只在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做法。

篇10

关键词: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营销特性;营销策略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以非常快速的速度进行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兴学科也逐渐崛起,至今已经达到了150多种。对于经济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营销学来说,其中的内容一直在不断更新,而且在社会市场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艺术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营销中一个重要的分流,在文化艺术市场的进程化发展中更是表现的非常突出。本文对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营销的特性和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营销的特性

(一)产品价值交换具有时段性

在进行文化艺术市场营销时,特别是商业演出的营销,产品价值的交换具有一定的时段性,而以往的商品市场营销产品价值的交换只是一个时点,因此,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一般情况下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实际上就属于商品市场营销的基本现象。

(二)产品价值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属性

通常情况下,市场营销商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生产的,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实际需要。但是,在文化艺术市场的营销中,比较注重产品的精神文化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其中,对于文化艺术产品的表现形式来说,除了部分产品是以有形的物质形态作为载体,比如书画、图书以及光盘等,其他的全部是以无形的状态存在的。也就是说,实际上消费者在文化艺术市场商业营销过程中的消费,并不是为了获取有形的商品,而是追求无形的享受和精神文化。因此,在文化艺术市场商业营销中,产品价值交换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属性,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满足[1]。

(三)产品所有权的不变性

在物质商品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商品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所有权的交换,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也获得了商品的所有权。但是,对于文化艺术市场营销来说,特别是商业演出的营销,都不会出现所有权的交换,比如,不管是看电影、还是戏曲和杂技等,都是一种文化艺术的欣赏,其中的所有权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

二、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的营销策略

(一)作品的主题策划和包装营销策略

一般情况下,文化艺术作品都是通过商业演出而展示在消费者的眼前,因此,作品的主题策划和包装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作品的感受。比如,某杂技团在北京进行巡演时,原本的演出主题只是杂技类的晚会,而且没有过多的布景,缺少创意,但是,在经过专业人士的包装和策划之后,将晚会变成了草原风情的杂技晚会,背景是蓝天白云,而且还有马、羊在草地上奔跑,杂技人员表演着一个又一个的杂技,给人们带来了非常新颖的感受,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二)作品的创新营销策略

在进行作品创新的营销策略时,主要包括剧情的创新、服装以及灯光等的创新,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创新,对于文化艺术市场的商业演出来说都是非常耀眼的亮点,给文化艺术作品带来了非常好的营销效果。比如,《赵氏孤儿》即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歌剧的主办方为其举办了一次新闻会,其中舞美设计是最为突出的,利用了超大型的倾斜舞台,给此歌曲作品带来了新意,实现了作品的创新营销。

(三)作品促销营销策略

对于作品的促销营销策略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票务的促销策略。在进行商业演出的票务促销营销时,可以将其扩展到专门的销售渠道,利用、电话销售、定点销售以及网络销售的形式,来进行票务的销售。而且,对于一些演出场次和批次比较多的商业演出来说,可以使用酬金责任制的方法,不管是自己销售还是销售,只要售票的时间早,票数卖的多,就会获得大量的酬金[2]。

2.开票时间的促销策略。不管是规模形式的商业演出,还是零散形式的商业演出,开票时间一直主办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果开票的时间太早,那么肯定会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等,导致成本的缺失。但是如果开票的时间太晚,又会对商业演出的票房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分析我国观众的购票习惯、观看演出的习惯等,商业演出的开票时间可以从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考虑:第一,对于一些比较大型的,在演出之前已经做好足够的宣传工作,开票时间可以定在演出的前45天左右。比如,在国家大剧院举办建党周年庆,就可以提前45天进行开票;第二,规模比较适中的,属于系列的商业演出可以将开票时间定在20天左右;第三,对于一些零散的商业演出,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一周之前进行开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是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中演变形成的,文化艺术市场的营销就是商品营销的扩展,而且也是营销内涵的延伸,特别是对于商业演出的营销来说,更是体现了文化艺术市场营销的特性,从而实现了商业演出营销的最终目标,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向观众传播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培养了观众的文化精神。

作者:李伟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