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的科普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向日葵的科普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向日葵的科普知识

篇1

解放街小学五年级(2)班

王炫博

科普知识之——灰尘害和益

灰尘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所以人们特别讨厌它,因为它带着许多细菌病毒和虫卵到处飞扬,传播疾病。工业粉尘、纤尘能使工人患上各种难以治愈的职业病,过多的灰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诱发人类呼吸道疾病等等。

但是,灰尘的功劳也决不能抹杀。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太阳光就得不到吸收、反射、散射和折射,天空不是太亮,就是太黑。由于灰尘是吸湿性微粒,没有它这个核心,空中的水汽无法凝结,天上的云就难以形成,地表失去了云层的覆盖,就会变得干旱贫瘠,天气不是太热,就是太冷。没有灰尘,宇宙中的许多有害射线会毫无阻挡闯进地球表面,并对人类和各种生物产生致命的威胁。

虽然灰尘有许多不是,但是它的功劳也无量,它能使地球温和地获取太阳能量,也能使大气中有足够的凝结核,以增加云、雨形成的机会;调节地表的气温,使之适合于生命的生存和繁衍。

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即使是一些被人们看成是“废物”的东西,往往也有其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科普知识之——日常小知识

1.白天,鸟儿们在枝头穿梭呜叫,在蓝天下自由飞翔,到了晚上,它们和我们人一样也要休息、睡觉,恢复体力,不过它们睡觉的姿势可是各不相同的。

2.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3.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广义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旋光性弯曲。

4.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就是蝉蜕。

5.蜂先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

科普知识之——科普谜语:

打破砂锅问到底(打一我国科普作品名)-

十万个为什么

零点(打一我国现代文学作品名) 子夜

拜年(打一鲁迅短篇小说名) 祝福

篇2

关键词:观光农业;个性需求;都市化;探讨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81);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LYSX[2015]24;2013年苏州市高职高专优秀新专业观光农业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2.001

观光农业功能分区通常从观光农业的观赏性、参与性、科普性、体验性、采购性等功能性角度出发,对应分为观赏区、采摘区、认知区、休闲体验区、农产品展销区等等[1]。根据都市人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功能区都应该有个性化的设计。

1 观赏区的“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1.1 与城市景观错位,迎合都市人的视觉审美

田园景观与城市景观的表现形式有差异,田园景观指的是以田园为载体,以生产农业特色产品和农业审美产品为目标,通过农作物与田块、田埂、沟渠、林带、道路和机井、棚架、电网、房屋等生产设施的合理排列、美学组合,形成的田园风光[2]。不能一味用城市园林景观的技法去营造田园景观。而实际应用中往往大多田园景观的设计方案都是以城市园林造景的技法在实施。从都市人的观赏需求出发,来到农村向往的是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种类独特的、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体量比较大的植物群体或农业劳作场景。同时,还要强调田园景观的季节性选择,要将观赏季相最好的季节与旅游旺季同步展现。

1.2 体现农业景观的文化内涵,对应都市人的文化品味

田园是多样的,形成的景观也是多样的,可分为单一型田园景观、相间型田园景观、点缀型田园景观、设施型田园景观、林网型田园景观、阶梯型田园景观、文化型田园景观和园林型田园景观[3]。都市人的文化水准相对于农村人要高,单一传统的农业季相不能满足都市人对农业景观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景观中要体现文化性。比如,苏州相城区的荷花主题园设定为“荷塘月色”,这就大大提升了荷花这一农业景观的文化性。再如,苏州凤凰泾观光农业园将稻田主题园设定为“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把原本很单调的水稻种植场景设计成了名著《红楼梦》中的意境。

1.3 观赏内容动静结合,让田园景观和农业劳作过程相映成趣

田园景观的内容除了“静态的农业植物生长形态”还包括“动态农业生产场景”,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为增加旅游场景的动态性不妨让插秧机插起来、撒水车撒起来、收割机割起来,这样的场景更能吸引都市人的眼球。

2 采摘区的“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2.1 降低采摘难度,提升采摘乐趣

传统的种植往往考虑的是产量,而人为设定一个“合理密度”,在生产中这样的“合理密度”却不能更好地为游客采摘留有舒适的空间,这就给从来没有参与过农事劳作的都市人增加了采摘难度。在设定采摘区时应该降低密度“行间宽度能走人”;降低果树高度“伸手可摘高枝果”;增加土壤疏松度“徒手可挖土中圩”。

2.2 预设采摘专区,提高采摘效率

都市人由于缺乏农产品采收的基本经验,往往不能采摘体型合适及成熟度高的农产品,应该预设专门的采摘区,培育整齐度高、成熟度高的专用采摘品种,便于游客识别及提升采摘效率,增强都市人的采摘信心,同时也增加农业园的收入。

2.3 清除采摘障碍,确保采摘安全

都市人对农业种植区的环境不熟悉,采摘过程中容易遇到因地势不平而扭伤,因杂草过密、树枝过硬而划伤皮肤等危险。应该在设定的采摘区预先做好整平地面、去除杂草、剪掉横枝等工作,减少安全隐患。

3 科普区的“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3.1 因人而异多层次设定,各取所需

都市人往往一家老小同赴农业园游玩,对于农业科普知识,小孩子只求简单认识常见的品种,如哪种是萝卜、哪种是青菜,成年人则对农产品形成过程相对感兴趣,如板栗在树上的形态、瓜子在向日葵中的形态、萝卜在土中的形态等等。应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设定不同的科普内容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3.2 系统排序多类别设定,各尽其效

科普知识在内容设定上不能孤立,要根据都市人的好奇心设定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场景加以满足。比如农具的展示应该分设原始农具、传统农具、现代农业机具,在各个时间段上有个延续性展示;再如蚕的展示,应该分设蚕的幼虫形态、蚕蛹的形态、化蝶后的形态,在空间上有个连续性的展示,这样的科普内容设置形象、系统、丰富。

4 休闲体验区“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4.1 体能消耗要有限度

都市人的体能相对比在农村坚持劳作的农民要弱,在设定休闲活动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到休闲时间与体能消耗强度的协调性。

4.2 活动内容要有变化

休闲活动内容不能单一,且不同内容间要有主线串连。

5 农产品展销区的“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农产品展销区的功能应该充分考虑都市人的生活习性和购买心理,在景区出口处设置一条货架式的“购物廊道”满足都市人需求。购物场景要结合休息的功能,同时做好产品功效讲解、设置食品专柜、配制简易包装、标注产品运输贮藏注意事项等服务。

参考文献

[1]潘贤丽.观光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罗凯.田园景观的内涵及其美的形式与特征[J].林业世界,2013,(04).

篇3

关键词:社团建设;可持续发展

G635.5

在进一步推进人文特色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学生社团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社团的专业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岛十五中第二期生态社团于2015年初组建起来,如何有效弥补原有生态社团建设中的不足,尝试创建一个内容更加系统化,管理更加科学化,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社团,成为本期生态社团建设着力探索的新课题和新目标。

基于原有生态社团种植的经验,通过集体讨论和实地考察,本期社团活动内容确定为以作物种植为主,参观访问为辅。2月生态社团走进了“蜘蛛达人”郭学长的家,近距离感受了蜘蛛的神奇。3月生态社团走进中科院海洋所,在博士的指导下亲自实验,深刻体验了海洋生物研究的魅力。5月开始校内生态园种植,向日葵、南瓜、生菜等作物,纷纷入驻生态园。社团活动内容的充实,社员管理的加强,使每个成员更具责任心,社团朝向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社团生命在于活动和社员。活动内容如果过于松散和随意,会导致社员能力提升有限,失去社团建设的意义;活动设计如果缺乏新意,无法吸引社员参与。如何设计有价值和系统的社团活动,让社员在社团中有所得、有所乐,是新一期生态社团建设力求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社团成员来源具有广泛性,成员间较为陌生,如何加强成员管理,培养成员的责任心和合作能力,构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社团,是本期生态社团力求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生态社团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并初具成效:

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挖掘身边有价值的素材,设计系列化的社团活动。以种植为主的活动内容,将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主要表现在:一,社员招募以对种植有兴趣和基础为前提,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将会在活动中更有效的发挥指导作用;二,定期开设交流会,讨论学习作物种植相关知识和技能;三,开辟校园生态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生态园建立之初,需要对土质、阳光等环境做出充分调查,以确定种植作物的种类;需要准备各种工具、种子和种苗,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聘请有一定种植经验的人员进行指导,以提高种植的成功率。

十五中生态园的建设中,社员们将瓜子播种,每天定期观察、记录和护理,从幼苗的破土而出,到茎叶的旺盛生长,到花盘的美丽绽放,社员们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种植南瓜时,社员们学习了南瓜的人工授粉,课本中枯燥的知识,在实践中更有意义和价值。在活动中,社员们不断发现问题,如无性繁殖的土豆为什么也要开花?南瓜雌花雄花如何辨别?……在做中学,社员们收获了比课堂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其次,利用生物相关科普知识的学习,营造浓厚的社团文化。

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生物特长,开设讲座,对其他社员进行知识扩充和榜样引导,如植物水培和嫁接、宠物饲养等。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寻找有生物专长的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对他们是极大鼓励和赞许,主讲人和听讲人更容易产生共鸣,正所谓“高中阶段是学生社会化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学生有独立的心理诉求,期待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独立性,对自己能力的期待更高,因此,减少成人的指导意味更能深入他们的内心。”[1]生态社团曾经组织了一次《探秘蜘蛛》讲座,主讲人用视频展示了蜘蛛捕食和产卵的过程,并带来了他饲养的蜘蛛宝宝,社员们亲自给蜘蛛喂食,热烈的交流,社员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感染了主讲人对生物的热爱和坚持。

另一方面,挖掘适当的校外资源,组织参观访问交流活动,体验生物知识的价值。有效的参观访问,使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在活动中生成知识与能力。可以挖掘的校外资源可以是科学研究所、大学的实验室、博物馆等机构,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讲解中,拓展知识和学习技能,如中科院海洋所的参观,社员们在倾听了关于海洋所研究成果和方向的介绍后,纷纷询问,“螃蟹壳里有神奇的甲壳素,那么蛤蜊皮里有吗?”“获得科技创新奖的‘黑烟囱’究竟是什么?”“海洋农业指的是什么?”……参观海洋所重点实验室时,博士指导进行了“DNA电泳”和“有机物分离”两个实验,课本中讲述的生物知识和实验,用更加专业设备和手段展现出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加感受了科研人员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科学研究的魅力。

再次,建立小组合作机制,使社团管理更加科学。

社团的建立、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指导教师的热心指导和协调,有证据表明“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或辅助课程活动计划的程度与教师组织者的热情和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密切相关”。[2]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问题时,指导教师需要协调各方面力量,帮助活动顺利进行。在社团中,社员自主性的发挥是社团成功的关键,社员们自主管理,自主活动,才能提升素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团。生态社F将社员分组,将每一种作物分给各个小组管理,要求组员间合作完成作物的日常管理,认真作好记录,最后进行成果交流,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安排优秀组员担任组长,给组长一定任务,并恰当进行指导,使其能力得以锻炼,成为后期社团建设的骨干力量,从而推动生态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对社员之间的矛盾,要及时发现,及时劝解,营造和谐的社团氛围,加强社团的凝聚力,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走进自然,在活动中拉近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这就是生态社团创建的意义。社团建设还将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更系统、更贴近学生兴趣的活动内容,更有效的活动方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社团建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申敬红.学长制在重点高中校学生辅导工作中的实践探索――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