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能源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能源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 高校 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 机制创新

一、合同能源管理必将成为高校节能工作的核心机制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简单的说就是节能服务商通过和客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帮助客户节能降耗,并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以此取得节能服务报酬和合理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其实质是一种以减少能源费来支付节能项目部分或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其突出特点是:零投入、零风险,客户不用出一分钱,也不负责设计施工等所有事物,一切节能改造的工作均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且客户还能按合同比例分享节能利润,合同到期后所有节能设备和节能收益均归客户。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机制根据客户和节能服务公司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以及用户向节能服务公司付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和节能设备租赁型四种模式。目前,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占据主流,同时节能量保证型项目增长迅猛,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和节能设备租赁型项目也纷纷涌现。

1、国家政策助推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解决了我国企业和单位节能投资意识不强、节能资金不足、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了各种高效节能措施的推广,减少了能源消耗。2010年我国政府全面出台政策法规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4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为落实意见的实施,财政部及国家发改委又先后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需求及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相应的全国各大省市也纷纷按照意见精神结合自身情况出台了相关规定和办法促进节能工作中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应用。如《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河南省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山西省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税收扶持、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改善金融服务、明确申请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的依据和程序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积极培育节能服务这个新兴行业。

2、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双赢双促作用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面向市场的节能新机制,在高校有其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首先,合同能源管理解决了高校节能资金短缺问题。节能服务公司与高校通过签订合同能源管理合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设计、实施、维修等一系列节能管理服务,使高校在缺少资金及专业管理人员的背景下节能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其次,节能服务公司为高校提供了专业化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其充分发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技术先进、管理全面、服务专业的特点,使高校由自我管理转变为专业管理,解决了节能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问题,有效地减少了项目成本,稳定地提高了节能效率。高校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仅获得了节能收益,而且将无偿得到高效节能设备,长期受益。再者,合同能源管理在高校的实施具有深远的社会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合作中不仅能为节能服务公司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还能为其储备大量的技术及人才力量,有效地促进了节能服务公司的快速发展。显然,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工作实现了高校与节能服务公司的双赢,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而且有利于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壮大。

3、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种种优势

(1)高校能耗高,节能潜力大,市场广阔。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大高校校园建筑面积都有了大幅度增加,高校已逐渐成为重要的能源消耗单位,建设绿色节约型校园势在必行。此外,很多高校建校时间长,设备陈旧,能源利用率低,管理粗放,浪费严重。虽然近几年各高校都加大了用能管理力度,进行了一些节能改造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备较大的节能潜力和广阔的节能市场。

(2)高校体制健全,信用好、风险小。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技改的项目回报期一般较长,节能服务公司普遍担心在改造项目结束后用能单位以其没有支付能力、政策变化、体制改革、领导更换等各种理由违反约定不支付款项。在社会诚信和商业诚信相对缺失、司法成本偏高、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节能服务公司对合同能源管理这种中长期的投资普遍感到风险性较大。高校情况则不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员稳定、管理规范、信用良好,具有健全的财务制度,避免了因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带来的风险,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优质客源。

(3)高校用能稳定,易于核定节能量,操作简便。节能量的计算与核定涉及节能效益的分配,是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在校园建设基本完成、学生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用能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生活几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高校节能量的计算方式比较简单,与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服务合同的具体条款上易于达成一致。

二、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资金短缺造成的合作困难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要集中于两种模式:节能效益分享型和节能量保证型。前者要求节能服务公司负责筹措,后者则要求高校用户方自筹大部分资金。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双方由谁出资,都存在困难。高校的核心职能是教学与科研,其资金多用于此。随着学校的发展,基本能耗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能用于规模化节能改造的资金是少之又少,因此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多希望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由节能服务公司筹措资金规避资金压力。而多数能与高校匹配的节能服务公司均为技术型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有限,项目基本都需要融资实施,加之国家对此类项目现有扶持政策的不完善,银行等金融业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熟悉,缺乏相应的项目评估体系,致使节能服务公司对外融资困难重重。此种情势下,势必造成不少数目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

2、高校管理人员节能意识淡薄

高校一般建校时间长,能源管理者管理思想陈旧、成本意识差,用能习惯粗放,只要保障了正常的科研教学秩序,能源开销花多花少一个样,效率高低无人问津;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能源管理者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能源价格存在侥幸心理,如改造过后,能源价格波动,则得不偿失。由此造成高校方节能改造工作均较为保守,不到迫不得已,不会主动地实施节能改造。再者在现有的高校能源管理体系中,能源供给方与管理方一般均隶属于高校后勤系统,属于自供自管,而高校的能源管理者与使用者――广大的师生、教职工则分属不同部门,一方面造成能源管理者监管起不到实质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得能源管理者又对使用者的不良用能行为、习惯无直接管理的能力,长期以来造成能源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淡薄。而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各环节的良好管理与支持。

3、高校对合同能源管理认知的偏差

在高校方节能意识、管理意识不足的不良影响下,再加上国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宣传的偏差,多数高校能源管理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认识非常有限,仅限于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用户“零投资”,“零风险”即可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对其他模式的了解甚微。对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流程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认识不足,对过程中双方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缺乏了解。另外,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目前又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加之高校相关管理人才的缺失,使得高校多数项目合作都是在摸索中进行。合作中双方一旦出现分歧,由于认知的偏差,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4、高校可实施节能项目的局限性

近年来通过对一些高校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在选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上还趋于保守。实施的项目都是一些成熟技术在小范围的推广尝试,而在大规模新技术应用上面则缺少魄力,这也与高校能源管理的核心职能――维持稳定的教学、科研秩序的性质有关,大范围、高新技术的改造在高校实施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虽说高校节能项目潜力巨大,但其规模有限,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吸引力不足。另外,高校节能项目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上,不同于工业节能项目的规模大、节能量大,使得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化的改造能力体现不出来,单位成本上升,难于管理,收益率降低。这与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的巨大资金及技术风险不成正比,因而节能服务公司拒绝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可能性较大。

5、相关政策及法规的不完善

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在能源管理方面,国家的政策压力及其在各领域都应起到的社会示范作用,是其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节能项目改造的主要动力。现有的国家能源政策不完善,高校执行不力是高校节能减排工作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使得高校这些“特殊”单位有空可钻,有机可乘;再者国家针对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相关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的缺失,现有的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一般多针对大型工业节能项目,对于高校来说申请难、审批难、兑现难,兑现周期也较长,自然无法刺激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展开。

6、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缺失

目前我国在权威的第三方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滞后,项目实施过程中在能耗审计、节能量计算上分歧不断。双方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合作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节能潜力是多少,实际节能量是多少。这些仅靠双方协商达成共识是不太现实的,我国正是缺少这种权威的双方均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告诉用户节能潜力是多少,实施后节能量是多少,通过第三方使得双方在信息上均衡,否则双方的合作就无信任可言。

三、加快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对策

1、多措并举,合力应对资金短缺问题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需资金按合作模式的不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采用节能量保证型时的高校方与节能效益分享型时的节能服务公司。现阶段实施的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要是节能效益分享型,高校方不愿意主动承担资金压力与风险。若国家及地方政府积极地政策引导,例如对自筹资金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奖励(资金)或在融资时相同条件下优先保障节能量保证型的项目,激励高校方积极自筹资金,资金上不全依靠于节能服务公司,这样不仅能极大地促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而且还可以使节能服务公司专注于专业技术的开发,获得更高的节能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用户。

目前多数高校确实存在资金压力及融资困难等问题,自筹资金无望必须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时,项目资金压力就全部倒向了节能服务公司方面。节能服务公司多数要面临融资局面,如何解决融资难问题,是双方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这就必然要涉及到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融资难源于银行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节能服务公司的不熟悉、不信任。针对此问题建议先由银行对节能服务公司建立信用档案,实行信用评级区别对待,对一些信用良好的节能服务公司在贷款利率及额度上实行宽松政策积极扶持,使有技术、有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得到迅速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金融行业内部成立或者由政府设立权威的银行认可的项目评估机构,对需要融资的项目进行评估,认定其技术风险等级与预期收益情况,银行以此来判断此项目的可投性。对一些技术风险等级较高预期收益不稳定的项目进行规避,对一些技术成熟且预期收益稳定的项目积极放贷,同时适当引入保险业服务,对项目进行投保,降低项目风险。这样银行既规避了风险又拓展了业务,在逐渐熟悉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后,此类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2、责任到人,强化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

对于节能意识淡薄这个问题,除了高校管理方加大宣传、自觉培养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管理者缺少有压力的行政性命令和明确的节能目标。没有了这些硬性的指标,一些管理者就得过且过,侥幸心理重。我国政府应当效仿国外政府对公共事业机构尤其是高校下达明确的节能目标及阶段性时间表,既要切合实际又要保持相当的压力,积极配合、按时完成的进行奖励,拒不配合、到期未完成的给予处罚,使得高校能源管理者无空可钻,必须付之切实有效的节能改造工作。对于管理意识不足、管理不利的问题,必须先解决能源供应者与管理者、能源管理者与使用者关系的问题。高校应摒除能源供应者与管理者为一家的现状,在高校设立独立于能源供给系统之外的管理机构,切实起到能源监管的作用;同时协助能源管理者积极与使用者沟通,使能源管理延伸到使用者内部,建议在各机关单位部门、各院系内部建立能源管理小组或者节能管理小组,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化立体管理模式。

3、加强宣传,全面认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在强化节能意识与管理意识的同时,要想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在节能改造项目中的应用,各级主管部门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比如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管理者培训,增设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相关课程,校内的节能新机制宣传等,以此加强对合同能源管理的客观全面的宣传,使各级主管部门、用户深入了解学习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培养相关人才,掌握其特点、模式、实施流程,消除双方在机制认识上的偏见,提高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自身意识和能力。

4、搭建平台,促进高校节能项目整合

高校节能项目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双方合作中的一大障碍。节能服务公司具有规模化的节能项目改造能力,希望通过规模化降低单一成本,提高整体收益率,而高校方一般不可能一次性提供大规模的项目平台,基本都是“前期试点”加“逐步覆盖”的模式完成改造。此类项目规模有限,有时还存在多点分散的问题,需要一个良好的节能组织平台――例如高校节能联盟,或建立一个高校节能项目协作平台来协调解决。平台既分享各高校用户节能减排经验与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心得,又可整合意向高校项目资源,化零为整;同时可以采取收取项目管理费用代替中小用户与节能服务公司达成规模化的节能改造项目,吸引节能服务公司与之合作,这样项目双方的意向匹配度就会高很多。由此高校方、节能服务公司、平台(联盟)相互促进,三方共同发展。

5、完善法规,强化经济调控手段

针对法规及政策不完善的问题,国家及地方政府应依照我国国情或当地经济状况,制定切实可行并带有明确阶段性目标的节能减排计划,严格执行。对于按时提前完成的高校进行奖励,对于完成不力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比如取消相关单位、管理人员评先资格,扣发相关单位及人员的精神文明奖,使节能减排工作成效与高校相关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切实推动高校节能减排工作即推进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除了上级给予的行政压力,我们愿意看到的是高校方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地进行节能减排工作,选择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这就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经济调控手段上要到位。现有的相关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多针对大型的工业节能项目,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出针对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相关政策,突出可操作性,例如《关于促进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中小项目的财税细则》等,利用经济调控的杠杆实现推进高校实施此类项目。另外,针对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自身的特点,相对规模较小、节能量较小,单一项目能够获得的财政及税收补贴数目少,高校碍于繁琐的申请、审批程序,相关部门应考虑设立高校中小节能项目申请、审批、支付的绿色通道,方便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及时落实到位。

6、完善机构,成立权威的第三方评估组织

推进高校实施能源管理项目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权威的第三方项目评估机构。我国应在有相关技术能力的权威部门下设立此类组织,用于对项目的节能基准、节能潜力及项目实际节能量作出具有权威效应的评判。以此来平衡用户和节能服务公司在技术层面的信息度,杜绝欺诈行为的发生,起到项目监督、风险提醒的作用,消除双方在节能基准判定方面的顾虑,使双方达成公平的合作。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GH-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史兆宪: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 阮丹:高校建筑节能减排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 魏新兴:合同能源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3(2).

篇2

 一、食品安全

1.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我院一直按照(甘政办发[2010]145号)、(甘教厅[2011)]32号)、(甘教厅[2011]99号)文件精神,建立了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成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有学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形成了健全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从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到普通的食堂监管员,都定岗定责,制订了《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餐饮服务中心管理制度》,从食品原材料采购、加工、销售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监督管理。

我院设有专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由后勤管理处与学院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餐厅按照 “统一领导、统一布局、统一采购、统一核算、统一价格、分户经营” 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进行运营。餐饮服务中心配备6名管理人员,每天对餐厅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建立了一支高效、快捷的管理服务队伍。

2.原材料统一采购,确保进口安全。按照高校后勤管理办公室对大宗物资集中招标采购的要求,采取了主体准入、质量准入、市场巡查、危品退市、分类监管、预警防范六项制度。餐饮服务中心对餐厅使用的米、面、油、干调、肉、蛋、设备等物资,公开进行招标,准入企业资质全部存档并报酒泉市食药局备案审核。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和电子追溯制度,确保原料安全,饭菜价格低廉、稳定。

3.强化现场管理,实施过程控制。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挑选、清洗、加工、切配、烹饪、销售。采取分类监管、定点存放的办法,完善了流程管理,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营养、安全”的管理,确保加工生产流程科学规范,避免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的发生。食堂从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健康体检率达到了100%。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到了100%。

4.严格执行食品留样制度。餐饮服务中心有专门的食品留样室,食品留样取样由专人负责,食堂所有窗口出售的食品全都要在专用柜中留样125克,保留48小时,有台账登记、为食品溯源、落实责任,做好基础工作。

5.蔬菜粗加工和餐具实行统一管理消毒,确保使用安全。学院建有蔬菜粗加工中心和消毒车间,学生所使用的餐具全部由学院提供,由餐饮服务中心统一发放、回收、消毒。严格遵守洗消流程,确保消毒彻底,并定期向卫生职能部门送检,检验合格率均为100%。

6.安防措施齐备,废弃处理得当,积极推进校园环保。所有餐厅操作间和仓库,统一按照要求配备了灭火器,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经常性对燃气管道进行巡查,确保后勤保障无安全隐患。餐厅废弃油脂统一收集处理,泔水统一无害化生物处理,没有对环境产生影响,积极推动绿色环保校园建设。

7.加大投入,进一步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2016—2017年我院共投资2850万余元夯实学生服务保障基础,提升学生服务保障水平。其中,投资420万元,对餐厅进行了“煤改气”,所有餐厅配备了全新的天然气不锈钢餐厨具;投资1600万元,新建一栋面积5000平米的标准化餐厅;投资100余万元,改造了标准化餐具保洁消毒车间和蔬菜清洗切配车间;投资500万元,对祁连餐厅进行了明厨亮灶和功能完善改造;投资230万元对大学生服务区进行了改造。现我院学生餐厅,在设施、设备、采购、加工、供应各个环节都按照标准化条件,达到了要求。2017年被甘肃省教育厅和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了”甘肃省高等学校示范性标准化学生食堂”称号。

二、节约型校园建设情况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和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养成良好节粮节水节电行为习惯。我院在原有能源改造、废水回收再利用、新能源推广利用、餐厅煤改气工程、社会化能源合作项目基础上,通过大宣传、定制度、抓管理把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到了行动上,2016年我院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评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篇3

关键词:节能监测系统;能源消耗;校园建筑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学校已俨然成为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大户,这对高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减排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节约型校园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如何准确、高效地监测能源的消耗情况并及时纠正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直接关系着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成败。建立一套功能完善、运行可靠、计量精确的能耗监测系统是实现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保障。为此,本文就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节能监测系统进行了详细地探讨。

1 节能监测系统建设的目标

1.1 总体目标。建立一套有效的节能监测系统目的在于实现对校园建筑的科学管理和指标化评价。根据国家教育部、住建部等部门的要求,结合各大高校自身情况,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节能目标,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校园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实现对校园内重点用水、用能单位以及建筑物能耗的监测。在此基础上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改善重点用能单位耗能情况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建筑节能的科学化管理。

1.2 具体目标。在建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许多具体的目标。第一,建立合理可行的水耗能耗监测平台,完成水耗能耗数据采集、数据中心建立和传输装置安装等工作,对全校水耗能耗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监测。第二,在对水耗能耗监测的同时,相关人员应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予以公示,实现对校园建筑水耗能耗的透明化管理。第三,完善水耗能耗的管理体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得到能耗的分析结果后,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分析结果详细制定出用水用能的管理办法,加强对能源利用不合理环节的管理。

2 节能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计量控制系统。计量控制系统主要由计量表、通讯设备和采集控制设备三部分组成。在节能监测的整个系统中,计量控制系统主要完成各种能耗数据的采集、状态信息的表达及硬件控制的实现等工作,对电、水、气能耗的数据进行计量和采集,并对电、水、气进行控制。

2.1.1 计量系统工作原理。计量系统工作原理在于:采集器和计量表可以随时记录下电、水、气的能耗值并且按表号存储起来,数据网关依靠低压电力载波自动记录下存储的数据,然后通过校园网将数据存入数据控制中心服务器,最后根据不同单位和建筑的需求情况对电、水、气能耗进行统计分析和安全监控。

2.1.2 控制系统工作原理。控制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实现对电、水、气使用的有效控制,其工作原理在于:用户安装一定数量的单相职能电表或三相智能电表,智能电表在接收到主控中心的指令后实现对用电的远程控制;而对于用水的控制则可以通过在建筑供水进户端安装智能控制器得以实现,智能控制器在接到主控中心的命令后对电磁阀进行控制,从而控制用水的开放或关闭;最后是对暖气的控制,以楼栋供暖回路为一个控制单元,在所有的控制单元处安装电动阀和智能控制器,同时在典型房间安装温度传感器,主控中心根据典型房间的室温自动下达对电动阀开闭的命令。

2.2 主控中心硬件。主控中心由硬件服务器、系统软件、网络设备和数据中心机房等构成,按照它在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表示层、应用层、Web服务和数据存储。

2.2.1 表示层。表示层主要是完成与用户的交互,有定制的客户端能实现完整的操作管理功能,而使用浏览器的用户则可以在完成多项授权验证后,实现数据分析、结果查询、管理监控等功能。

2.2.2 应用层。应用层主要是管理基础数据,采集计量数据和维系通讯服务。与客户端交互,实现对财务数据的管理操作,对管理任务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对系统中的数据实现严格的审计和管理。

2.2.3 Web服务。Web服务支持使用各种浏览器的用户,可以进行各种后台操作。

2.2.4 数据存储。数据库负责所有数据的管理和存储,同时协助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并完成部分数据的挖掘工作。

2.2.5 通信传输系统。通信传输系统包括了校园网传输和底层传输两部分。(1)校园网传输。通过已有的校园网络对数据进行传输,智能数据网关可以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密后发送到校园网络。(2)底层传输。采集器、采集控制器和智能数据网关依靠电力线载波收集计量仪表显示的数据,智能数据网关支持电、水、气能耗的数据采集。

2.3 节能监测平台软件。节能监测平台软件具有以下功能:(1)报警功能。监测系统会根据各部门以往能耗情况自行设置能耗的报警参数,当某个部门的能耗数据超过这个参数时看,系统会发出警报。这种设置实现了实时报警功能,对部门节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能耗分析。该监测系统可以对人均耗能情况和单位面积耗能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相互对比来反映当期能耗情况,并为将来的节能计划提供依据。(3)能耗公示。主要是将各建筑的总能耗排名、同类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排名、不同部门总能耗排名和各部门人均能耗排名进行公示,并将能耗的具体明细给予披露,这既实现了大众对学校建筑能耗的有效监督,又有助于鼓励各部门积极响应节能耗减政策。(4)用能控制。对实验室和教室的用电进行控制;使用远程控制的方式控制楼栋用水和暖气供应;

3 节能监测统建设的意义

节能监测系统依托其完善的监管体系,对校园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即时记录下各个部门单位和建筑的用能情况。监管部门对监测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分析,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能耗监控方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统计各部门的能源消耗量,对各部门实施一定的奖惩制度,并将各部门的能源消耗率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达到鼓励各部门节能降耗的目的。节能监测系统的建立对于实现我国节能降耗战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节能监测系统摒弃了传统粗放型的能源管理模式,对校园建筑用电、用水、用气进行实时监测,让监管人员可以全面了解能源使用的时间和用量,有助于监管人员及时地发现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节能监测系统的建立将使得节能改造工程得到准确的验证效果,通过比较改造工程实施前后的耗能情况,准确地计算出节能总量。

4 结语

大学校园建筑具有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和类型多样等特点,用能情况复杂多变,建立一套有效、可行的节能监测系统对于改善学校能源使用浪费、不合理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节能降耗的重点应当从节能监测系统入手,根据不同校园建筑的节能潜力和能耗特征,努力实现能源的最优化使用,积极打造一批用能合理高效的节能示范高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节约型校园 低碳意识 低碳规范 低碳技术

地球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决定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必然要贯穿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高校作为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关联的文化机构,作为培养人才、传播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它的人员众多、知识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在节约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高校源源不断的毕业生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最长远的支持,接受良好低碳教育的他们,将会把良好的节约理念、意识和习惯带入社会,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良好风尚。

一、低碳视野下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缺陷分析

在低碳视野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可以说技术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观念是先导,最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目的。以下,我们就从低碳意识、低碳规范和低碳技术三个方面对低碳视野下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缺陷进行分析。

1.大学生群体缺乏体现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低碳意识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学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以及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也迅速扩张。水、电、煤、气浪费现象严重,“白昼灯”“长明灯”,供水管泄漏、水龙头滴水,电脑和显示器空运行、打印机电源开关不闭,使水、电、煤、气等费用开支随之大幅上涨。学生食堂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剩饭、剩菜浪费现象。保守地估算,如果平均每位学生一天浪费0.3两粮食,那么每天全校(约1万学生)就会浪费掉300余斤的粮食,一年的浪费总数将达到50吨。

大学生中也确实存在一定量的节约行为,但这种节约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节约行为,而非主动的节约行为,更非精神层面的节约。很多大学生之所以节约是因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动,学生对于节约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省钱层面,而没有把个人的节约行为和节约型校园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联系起来。在面对他人的浪费行为时,不能做到有效制止,在对浪费事件的评价上不能上升到应有的社会责任的高度。

2.大学校园缺乏适合其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规范

由于学校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有限,导致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不活、管理设备陈旧,从而使得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着低效和浪费现象。例如,学校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盛行比阔气、讲排场等奢侈之风,造成重复建设、过度建设、超标准建设等大量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校园规划设计上,未能大力推广建设低能耗、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没有充分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节水设备和器具。

大多数学校经费与公务活动管理上不够严格。各院(部)都存在请客吃饭过于频繁、争相购物等不良风气,使学校各项活动开支大幅攀升。学校各项资产如汽车、房屋、电脑、通讯设备等的频繁更新,直接增加学校建设的投入。而且,高校之间以及内部长期形成的封闭式办学传统,目前还没有根本改变,这就严重制约了资源共享。以高校内部而言,各院系之间资源无法进行共享,有的课程重复设置,教学设施设备重复购置,搞“小而全”,教学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十分低下。据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我国部分高校教室、实验室的利用率只有60%;高校仪器设备中有20%处于闲置状态。仪器设备不能满“负荷”运行而造成的资产闲置,使教育成本明显虚高。

由于高校办学没有实行成本核算的内在要求,受益者与责任承担者分离,因此,大学校园中公共资源的浪费无人过问的情况比较普遍,致使水、电、气、耗材、设备使用等浪费严重。例如,办公用品、学生活动用品的分散采购,教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的低效益使用等,都是制度缺失造成的。

3.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缺乏多样的低碳技术

在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中,大多数学校把目光聚焦在了节水、节电方面,但是,大多数学校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用水控制系统,而且用水设施总体比较落后,仍然使用传统的设备,节电措施的选择上,各高校基本都采取了更换节能照明灯具的做法,部分高校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分段分区计量,用电价格与市场接轨等方法,而涉及到较为尖端的、高智能的低碳技术比较少。此外,针对其他方面的浪费现象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更不多见。由此可知,低碳技术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应用面比较狭窄。

即使某些低碳经济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校园中推广这些低碳技术或者保证低碳技术实施的产品的成本也很高,因此,低碳技术推广速度也比较缓慢,某些低碳产品在校园中受益面并不高。此外,在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中,某些学校虽然有节能、减排的愿望,但是,他们所面对的浪费状况,例如,食堂吃饭造成的浪费,课本、作业本使用带来的浪费,校内资源不能共享,设备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却没有恰当而高效的低碳技术可以解决。

二、低碳视野下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途径探析

如前所述,基于低碳视野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离不开观念、制度和技术三个层面,而高校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也确实在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处和缺陷,因此,有针对性地从大学生群体的低碳意识,适合大学校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规范以及合理利用高新的低碳技术方面解决相关难题,探询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方法,不失为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效路径。

1.倡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促成大学生群体的低碳意识形成

创建节约型校园,首先要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节约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将节约教育列为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倡导崇尚节俭,简朴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勤俭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习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做到厉行节约人人有责。

应该通过各种校园主流媒体和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广泛传播低碳观念,使大学生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低碳思想,从开始的情感上、心理上认识到勤俭节约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逐渐演变为行为上受到影响、价值观上受到引导。变偶尔的节约、被迫的节约行为为自主节约的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逐步养成,使勤俭节约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把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要我节约”服从变成“我应节约”的主动。例如,随手关停水电,最大程度利用纸张,在教学科研上杜绝重复建设等。此类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断作用于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最终能带来整个高校的节约氛围的形成。

2.创新低碳管理体制,促成适合大学校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规范形成

创建节约型校园,除依靠人的节约意识和道德自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约束和奖励机制。对注意节约、减少耗费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超出定额、造成浪费的行为,应给予批评和处罚。在管理体制上,要打破原有的资源能源管理体系,根据校情,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对教学、实验、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和公共服务区的用水、电、煤气实行“核定指标,节约奖励,超支自付”的管理办法,对教学、科研外的校办科技产业、后勤产业、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实行“谁使用、谁交费”的管理原则,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实行全成本核算,堵塞漏洞,降低损耗,减少浪费。同时建立起长效机制,加大高校资源、能源耗费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效果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范围。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学校还应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加强教学、科研、生活用水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和管理。提倡节约用电。减少电子办公设备电耗和待机能耗,合理使用空调,杜绝在学生宿舍、办公室、实验室等处私自使用电炉等电器;教工集体宿舍提倡使用节能电器。会务经费上要厉行节约学校应遵守勤俭办事的原则,严格控制办公、会务经费。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以减少传统媒介对纸张的大量浪费。各单位的日常办公用品要指定专人管理,严格配备、采购、领用和报废制度,提倡修旧利废。高校要进一步精简会议和各类活动,严格控制各类公务活动规模。严格执行出差审批制度,出差期间要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出差待遇严格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和报销标准。严格学校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切实降低公务用车成本;杜绝公车私用。

学校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的综合效用,开发利用好有形无形的潜在资源,真正做好整合和盘活各类存量资产工作,提升办学效益和效率。学校房产资源是现有各类存量资产中最大的固定资产,要加强对房产的科学管理,实行科研、教学和办公用房的管理改革,以达到合理配置各单位、各部门的公用房。调整闲置和使用效率低下的公用房产资源,扩大公共实验室开放性,促进学校优质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提高各类公用房产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坚持学校大宗物资、设备采购和维修工程公开招标制度,力求优质低价,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严格执行学校设备添置、更新、改造审批制度,可买可不买的暂时不买,能修复使用的不买新的;及时改造、淘汰耗能大、效率低的设备;妥善处理报损与报废设备,可修可用的不得报废,可用的零部件不得出售,报废出售严格按学校招标制度执行。

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采取各种手段在校内、校际和校外传输,促成广泛的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从而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是创建节约型校园必须解决的问题。高校还应采取固定资源和共享资源相结合的配置方法,摒弃部门所有制,改变各部门“小而全”的状况,要以学科为依托,建立跨系、部的科研中心、试验中心、测试中心等,充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和高档科研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物资资源的空间和时间效益,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将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室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和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力争产生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学校也要积极推行招投标和集中采购制度。凡属学校集中采购范围的基建、维修工程、教学仪器设备、办公设备、图书、教材等大宗物资采购,一律实行集中采购,并进行公开招投标。

3.多渠道探询低碳技术,促成低碳技术及其产品的有效使用

拓展低碳技术使用的领域和范围,尽可能多地在校园的各个领域尝试引入低碳技术,克服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保守观念,把低碳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当成一件战略事项,在设计规划、资金投入、技术引进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首先,要搞好基本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在满足学校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做到科学、节约、集约、合理使用校园土地,安排合理的容积率与绿化率。推广建设低能耗、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结构设计力求经济、合理、适用。要做好基本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和地下管网改造规划编制工作,充分挖潜各种现有管网资源,合理开发使用。基本建设要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均应采用保温、隔热材料,使用节能锅炉、节能电机、节能灯、节能水箱等降低能耗。

其次,在水电等浪费较集中的方面,要倡导校园水资源循环使用,要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例如智能淋浴系统、延时自闭、红外感应式龙头等,推广中水冲厕、绿化、景观,上层洗涤用水用于下层冲厕,游泳池和空调用水循环使用、雨水收集利用等节水新方法新技术,并利用好校内外两种资源,提高节水的科技水平。在学生宿舍楼、教学楼等用水设备集中处推广污水回用设施的建设.推动校园建筑节水。在节电的措施上,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如安装DD-T-154型节能灯和其他清洁能源,在电梯中安装变频调速设备,使用声光控灯具以及更换淘汰高耗能旧设备,引入节能新设备等。

最后,要重视制止其他小项目浪费现象时的技术手段的推广。对于剩饭剩菜(包括学生吃剩与食堂做的过剩饭菜)的处理,可以通过在食堂设有回收桶,由专人带走,交相关养殖单位处理。也可以采取了套餐制,销售半份菜,避免由于菜色多样,量大而引起的浪费。对于校园垃圾的处理,比较有技术含量的做法是由专人进行垃圾分类回收。

总之,节约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建成节约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高校作为承载着育人功能的高等文化机构,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以低碳、环保为主要生活和工作方式培育和熏陶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将成为未来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对低碳视野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路径进行有效地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苏运法,张玉彪,孔晓丹,张帆.财务在节能减排中的导向作用.教育财会研究,2009,(12).

[2]杨雪琴.对构建节约型校园长效机制的思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3]孙建峰,王俊利.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应用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8,(9).

[4]朱望强,何定淑,李曦,朱伯平.高校节水节能探讨.信息系统工程,2009,(12).

[5]王宗强,尹洁,王颖.关于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理性思考.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3).

[6]韩露.关于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10,(1).

[7]任晓峰.加强水电节能管理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8]徐克选.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10,(1).

篇5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2011年全市经信工作完成情况和2012年工作安排讲三点意见:

一、2011年经信工作回顾

2011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精心组织经济运行,狠抓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降耗、信息化推进等工作,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年度目标,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加大综合协调力度,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工业销售收入过万亿的16个城市之一。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在14%左右,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实现9500亿元、720亿元和11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6%和30%。二是要素保障扎实有力。积极缓解企业资金紧张难题,开展政银企协作平台建设、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银企互动的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与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为中小企业集中贷款35亿元。全年利用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10.86亿元,对上争取各类奖励及扶持资金2.2亿元。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29.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5%,工业用电2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全市冬季电煤库存达到21天以上;成品油零售82万吨,增长13.89%。

(二)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一是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加大。先后拟定出台了《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电子信息、机械等9个行业发展规划,《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工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和重点。二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投资720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技改投资620亿元以上(新统计口径),占工业总投资的8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约28%,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下降2%以上。三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百项重点工业项目开工107项,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有57个项目竣工投产。96个国家、省专项项目竣工48项,累计完成投资104.07亿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若干政策意见》,公布实施第一批重点产业链,目前配套的15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4个项目部分投产。四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6.7%,较年初提高1.4个百分点;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超过30%,利税、利润同比增长40%以上。五是物流产业发展迅速。预计全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80亿元,占全市GDP的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4%。六是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列入市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19家企业全部完成淘汰任务。宁夏石嘴山工业园顺利开工,被评为国家级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示范园区。

(三)突出创新载体建设,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创新载体不断优化。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有238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较上年增加50余项。全市地方企业主要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6%,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40%以上,我市被确定为省首批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二是集中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年开发新产品、新技术2000余项。动态无功发生器、船用双燃料发动机、美洛西林钠等2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三是产学研合作逐步深化。举办了陶博会、精细化工产学研洽谈会、新医药论坛等一系列产学研活动,成果540项,达成合作意向110余项。有20多家企业与高校签订共建研发中心协议。9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基地和研发实验室300余个。四是工业设计稳步推进。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举办“创意”2011年工业设计大赛,有40余所省内外高校参赛,征集作品508件,涉及装备机械、电子电器、软件设计等多个领域。举办工业设计创意展,展出优秀工业设计产品100件。五是军民融合步伐加快。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中心、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就核电装备制造、小弱信号智能处理等达成合作意向,7个项目进入合作实质性阶段。

(四)狠抓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以6%的工业用电量增速实现了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万元GDP能耗降低3.7%以上,能够全面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一是政策规章体系逐步完善。印发节约能源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修订《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等10余个政策法规,为“十二五”节能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严格节能目标责任制管理,开展“十一五”节能考核,兑现奖惩措施,分解落实“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加强督促考核。二是结构节能扎实推进。严把节能评估和审查关,对1010个投资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和审查,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水平低于全市“十二五”当期控制目标。实施地方节能标准提升工程,有6项标准上升为省级标准,产品能耗定额标准760个。制定《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关停淘汰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耐火材料、铸造等6个行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意见,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科技节能不断强化。印发全市重点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推荐导向目录,公布了9个行业54项节能技术,12项节能技术列入省重点推广目录。实施工业窑炉、双盘摩擦压力机和纺织行业绿色照明产品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节能服务机构10家,能源审计机构12家。四是加快节能重点项目建设。100项节能重点示范项目年实现节能量100万吨标准煤。77个节能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扶持计划。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定综合利用企业106家,居全省第一位,年减免税收近亿元。7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开展了300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能效对标,年可实现节能量100万吨标准煤。

(五)加强两化融合,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加快融合。实施两化融合示范项目30项,有8个项目列入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重点项目,12个项目进入省两化融合“四个一百”工程。开展两化融合助企行动,在建材冶金、纺织、机械等行业的160余户企业中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电子商务应用深入发展,有3家企业成为省首批电子商务认定企业。二是加强淄台信息化交流。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工业信息化和产业合作交流会、淄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高级领导研习班等5次对台活动,搭建起海峡两岸信息化交流合作的坚实平台。两地50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16项、合作意向50余项。三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平稳。预计全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同比均增长21%以上。31个在建重点项目竣工12项。四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加快文昌湖软件产业园建设,打造软件产业“两园一带”新格局。累计认定软件企业33家,5家企业通过CMMI3级国际认证,7家企业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三级资质认证。五是抓好信息安全保障和无线电管理。开展专项保密、数据安全管理备案等检查,为全市信息安全提供保障。加强“无线城市”建设,全市基本实现城区、主要乡镇网络全覆盖。重点做好应急联动、政府移动OA系统、医务通、智能公交等应用项目,有4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六)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整体发展素质进一步提高。一是企业管理创新力度加大,先后组织企业进行现场观摩活动、举办高级研修班和高层次专题讲座,培训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3000余人次,有2家企业和2项管理创新成果获得“省企业管理奖”,获奖数量居全省首位。48户企业被评为省级诚信企业。组织召开全市企业管理创新经验交流会议,出台了《市企业管理创新奖管理办法》,30家企业获得“市企业管理创新奖”。二是基础管理日益加强。目前全市重点企业中,90%的企业制定了生产现场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技术标准等,47.5%的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34.5%的企业实施了流程再造。三是大企业集团龙头作用更加突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78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10家,过50亿元的18家,过10亿元的77家,11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100强,6家企业进入中国工业企业500强。2011年度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5.15%,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超过41%。

二、科学分析经济形势,进一步明确2012年发展目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总体上看,今年经济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科学分析形势,保持经济和信息化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三大主要经济体发展困难重重,欧债危机日益恶化,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成为长期趋势。针对我国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外部需求持续疲软。随着外部环境对我国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明显加大,我市经济发展速度也将放缓,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二是区域竞争压力加大。近年来多次到苏锡常地区考察学习,明显感受到,他们的产业结构逐年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40%左右,新兴产业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了50%。在全省“一黄一蓝”两大战略中我市的区位优势明显弱化。三是发展要素受到严重制约。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土地资源紧张,房地产市场疲软,市场需求进一步下滑,将对我市建材、冶金等行业造成较大冲击。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受物价上涨影响,生产成本显著上升成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问题,目前,能源及原材料成本同比上升超过13%,仅去年12月份电价上调一项,将年增加企业经营成本6.93亿元。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今年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结构性减税,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实行有扶有控的产业政策,为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经过近几年转型发展,我市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有了质的提高。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总量突破万亿,为工业升级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工、建材等一批传统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提升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省级以上品牌达到360余个,具有市场话语权的工业产品达160余种,为工业内涵发展注入了活力。三是党的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将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增强信心、提供动力。另外,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这些都为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利用好新的优势资源,统筹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统筹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关系,统筹处理好突出重点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就一定能够趋利避害,战胜困难,把今年的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做好。

2012年经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牢牢把握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战略机遇,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政策扶持为支撑,着力稳增长、抓改造、调结构、强创新、拓市场、提质量、促融合、控能耗,做强比较优势,创造发展优势,努力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经济低碳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1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增长16%以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3%以上;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7%以上。

三、突出重点,创新实干,努力实现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新突破

在国内外环境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做好今年的经信工作,关键是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刻领会刘慧晏书记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内涵发展提出的三个重要诠释,坚定不移的转方式调结构,真正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由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向依托科技创新、人才文化支撑的转变。

(一)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一是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变化,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认真搞好监测分析,有步骤的开展电力、资金、财务管理、市场布局等方面的预警预测,及时提出调节经济运行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防止出现大的波动。二是切实抓好重点企业培育和发展。发挥企业评价考核和创新成长型工业企业培育两个方面的综合引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把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和优势企业聚集,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招才引智、区域带动等方面实现新跨越。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培育一批企业管理创新优秀企业,集中扶持20-30个重点管理创新项目,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引导全市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诚信工作和评价机制,协调建立部门联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三是强化各项要素保障。做好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加强政银企合作,优化金融环境,在全市商业银行中推广政银企合作集中贷款模式,探索实施财政风险补偿金贷款,在小微型企业贷款难方面实现突破。四是继续大力开拓市场。借助“品牌建设年”活动,深入推进市场细分与定位、渠道、品牌三大战略推广工程。组织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开展品牌品质培育,强化政策扶持,提高我市特色产业的名牌覆盖率、品牌知名度。鼓励品牌“走出去”,继续开拓国际市场,抢占中西部市场,大力拓展非洲、中亚、东欧、拉美等新兴市场。五是抓好企业安全生产。深入开展“本质安全强化年”活动,继续降低工业企业一般事故的总量和伤亡人数,坚决遏制较大级以上事故发生。

(二)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一是做强做大优势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努力占领产业制高点。重点抓好新材料、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支柱产业,在资金、税收、人才、技术、设备等若干领域给予强力支持和引导,促进加快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加大创新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力度,按照做强做大的目标,发展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按照发展壮大的目标,发展汽车及物流等产业,按照创新提升的目标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尽快形成一批支撑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产业群体。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优化结构、提升档次、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坚持创新发展、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两化融合原则,加快推动化工、建材、冶金、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围绕打造鲁中物流“旱码头”,充分发挥好保税物流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物流信息交易平台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4大物流园区,5大物流中心,10个特色配送中心,25家重点物流企业和40个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培育生产供给主体,抓好晶圆测试、新能源汽车研究、生物医药研究、MEMS研究等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五是加快特色产业聚集。以城镇化为依托,加快形成现代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新格局。抓好各类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现有示范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新培育一批省级示范基地,争取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基地。

(三)积极扩大有效投入。一是加大技改投资力度。继续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进一步推动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为主向对生产全过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总体改造发展,由单个企业的改造向对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改造发展,由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延伸发展。落实好技改项目免税、增值税转型等鼓励政策,出台技改项目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二是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对列入省“1000项”、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重大关键技术创新项目和市百项重点工业项目、重点产业链项目等重点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和协调,从项目策划、项目招商到项目建设,做到专人负责,一抓到底。充分发挥市工业经济协调小组和市工业调整振兴联席会议的作用,在项目的环评、安评、能评、备案(核准)等手续办理方面提高效率,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保证项目顺利投产。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央企业和国内知名民企的对接,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精心谋划和储备一批项目列入重点项目库。三是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用足用好国家各类扶持政策,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直接投资、合资合作、参与改制重组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重大项目建设,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支持条件相对成熟企业上市融资。认真落实国家、省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

(四)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一是明确发展重点。推动化工、医药、冶金等原材料类产业链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推动汽车、机电装备等装备制造类产业链,向发展高端装备产品、整机产品,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链,向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动服装、陶琉、丝绸等终端消费品为主的产业链,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二是高水平研究和策划好产业链。围绕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良好的产业基础等方面,认真研究,筛选策划一批重点产业链、产品链。通过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策划产业链,实施一批关键项目,争取尽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三是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围绕产业链发展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切实抓好市第一批重点产业链发展。落实项目责任主体,落实项目建设条件,集中骨干力量,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按期投产达效。各行业协会、各区县重点抓好产业链组织推进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产业链总体规划目标按期实现。

(五)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是着力提升企业研发水平。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的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高起点认定,开放式建设,规范化管理,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以上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投入达到5%。二是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产学研合作,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争取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主要行业普遍与国内最先进高等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快促进海藻纤维、超级电容电池、树脂纤维、微波干燥仪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三是深入推进工业设计。整合全市资源,把创意工业设计大赛打造成我市工业设计大平台,推动工业设计水平大幅提升,一批优秀设计作品实现应用,更多的设计团队和设计人才落户我市,把工业设计大赛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四是积极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搭建起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科研开发仪器共享、科技人才交流三大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和加强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研究试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以及科技文献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创意产业孵化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为重点的创新创意载体建设,吸引国字号、省字号的研发机构来我市落户或建立分支机构,促进我市整体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产业聚集。

(六)下更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一是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按照年度与进度相结合原则,对区县、部门和重点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出台全市“十二五”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建立能耗总量与能耗强度相结合的考核体系,通过控制能耗、电耗总量指标,确保完成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完善“一岗双责”考核机制,落实市直部门节能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村和商贸等领域节能工作。二是扎实推动结构节能。研究制定全市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工作实施方案,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合理控制区域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遏制“双高”和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分行业推进节能减排,出台塑料、棉纺等行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意见。实施中心城区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关停淘汰方案,着力在提高产业和产品结构层次、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财税贡献率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三是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开展“节能改造年”活动,围绕工业锅炉(炉窑)改造、换热技术改造等5类项目,组织万吨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改造。继续抓好“节能30项”为主体的重点节能项目建设。加快节能减排重大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力争新增清洁生产验收企业70家。四是抓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继续开展节能低碳行动,加强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组织开展能源审计和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现年节能100万吨标准煤以上。五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转移力度。制定出台淘汰落后工作方案,提高淘汰标准和范围,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淘汰任务。按照省里要求,认真做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工作。大力实施产业梯次转移,重点抓好宁夏石嘴山工业园等一批“飞地园区”建设,推动建材、冶金等资源依赖性产业向外转移,为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空间。

(七)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步伐。一是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物流等领域覆盖渗透、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加强两化融合试点示范,选择化工、机械、纺织等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20个,示范企业10家,推广一批信息化应用技术。出台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意见,建设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两化融合”促进中心,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抓手和技术支撑。扩大淄台合作范围,引进台湾先进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集成电路等4条产业链建设为总抓手,加快物联网建设,努力把我市建成北方集成电路、环渤海湾地区电力电子、智能电网生产集散中心和仪器仪表产业基地。2012年,力争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同比增长20%以上。三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查、管理、验收和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协同办公平台、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重点领域应用,促进我市政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做好电子政务内外网维护和升级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四是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到2012年底,实现全市无线基础网络全覆盖。继续推进“三网融合”,加强我市云计算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一卡通”应用,建成全省范围内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企业电子商务、第三方电子商务,积极建设商贸、餐饮、旅游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做好全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实施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为牵动,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基础,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二、基本要求

将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形成“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推动机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通过结构调整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乡载体功能和服务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于民。

三、主要内容

(一)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

1.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两轮驱动”的服务业发展模式为核心,紧紧围绕新战略,推动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强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体制机制保障力度,实现服务业企业水、热、气与工业同价。增加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做好服务业专项资金安排工作(市发改委、编委办、物价监管局负责)。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力度(市工信委、农委负责)。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在供地上给予倾斜(市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负责)。完善服务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服务业管理机构,建立服务统计体系(市发改委、统计局负责)。

2.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延伸产业链条。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民用航空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市发改委、工信委、农委、科技局负责)。

3.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完善规划和相关政策,鼓励与限制相结合,促进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推进工业园区发展,确定园区的产业重点和发展方向,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以园区为牵引,引导优势产业、优势行业向园区集聚(市发改委、工信委负责)。

4.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加大对重点能耗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节能评估和审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活动,加快淘汰水泥、建材、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探索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市发改委、工信委、环保局负责)。

5.进一步完善大项目推进机制。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活动,积极构建大项目谋划、招商、推进和考核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大项目责任体系,逐级细化目标和责任。充分运用领导包保和督导责任制、三级责任制、调度会、联审办公会等综合协调机制,解决瓶颈问题,强化大项目督导,促进督导服务经常化、深入调研常态化(市发改委牵头)。

(二)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6.实施积极政策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创业政策,确保就业稳定增长。促进就业优先发展,利用重大项目拉动作用扩大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促进充分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市人社局牵头)。

7.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资收入协调增长机制,继续完善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完善并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积极探索工资增长措施(市人社局、国资委负责)。

8.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落实国家和省“保供稳价”政策,突出抓好“菜篮子”、“米袋子”(市商务局、物价监管局、粮食局、农委、畜牧兽医局负责)。抓紧建立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市农委、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负责)。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市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物价监管局、统计局负责)。稳妥推进水、电、气等方面的价格改革(市物价监管局牵头)。建立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市局牵头)。

9.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从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逐步扩大到进城务工人员。建立城镇居民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将国有、集体困难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保范畴。将城镇居民门诊就医纳入统筹金支付范围,提高城镇居民中低保和重度残疾人员的医疗待遇水平。将关停破产企业的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管理。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养老保险身份认定及审核工作(市人社局牵头)。

10.促进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完善低保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制度,探索开展慢性病医疗救助,推进低保制度城乡一体化进程。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公办机构为示范、民办机构为骨干”的养老服务格局(市民政局牵头)。

11.加快保障住房建设。着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努力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配建管理和资金落实。规范配建保障性住房交付机制,引导、督促开发建设单位保质保量落实保障性住房配建及交付工作(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改委、财政局、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城乡建设委、民政局、物价监管局、各区政府负责)。深入推进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牵头)。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城乡建设委、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物价监管局、地税局负责)。

12.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提供,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不断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进一步控制,近3年重点任务基本完成(市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编委办、人社局、民政局、物价监管局负责)。

1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公正。落实和完善贫困助学机制,保障弱势群体子女完成学业。加强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加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加速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步伐。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市教育局牵头)。

14.加强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战略创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能级提升、创新主体培育、对外开放拓展、科技惠民支撑六大工程深入实施。继续强化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转移服务和科技投融资五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为主线,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环境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市科技局牵头)。

15.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健全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做好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牵头)。

16.促进旅游业发展。出台我市《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推进旅游业发展(市旅游局牵头)。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17.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开展政风建设年活动,继续加大各级行政服务和办事服务的公开力度。全面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试行工作,制定配套制度,调整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大力推进依法行政,逐步推进从“权力行政”向“责任行政”的转变。开展行政执法绩效评估,促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落实(市政府法制办、市监察局负责)。积极开展市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系(市编委办牵头)。

18.深化区、县(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区县(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区、县(市)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市编委办牵头)。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农委牵头)。

19.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体制改革。依法确定综合型行政审批服务体制机制,实行集中联合办理,统一规范管理。建立审批服务标准一体化、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的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审批效率,督促加快办理重点项目前期手续。全面推行绿色通道机制(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牵头)。

20.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深化供热体制改革,推进小锅炉并网改造和供热资源整合(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城乡建设委、财政局、环保局、质技监督局、各区政府负责)。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市水务局、供排水集团、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继续抓好交通环境治理,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负责)。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网格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市城管局牵头)。健全完善城市建管交接机制(市城乡建设委、城管局负责)。以建立社区物业服务站为主体,解决老旧住宅失管失养等问题,培育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物价监管局、各区政府负责)。

21.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适时开展事业单位调查模拟分类工作。继续规范、调整、整合政府机构改革中涉及机构调整合并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市编委办牵头)。推进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建立完善聘任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加强职称评审工作,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评审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市人社局牵头)。

(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2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逐步建立健全非公经济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继续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创新力和市场开拓力,鼓励骨干企业、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事业(市工信委牵头)。

2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轴集团、电缆厂等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做好电碳厂、工程机械厂和电影机厂等企业整体搬迁工作。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改制,确保基本完成市属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任务。推动企业业绩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岗位贡献与薪酬挂钩。逐步开展任期考核工作,探索建立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市国资委牵头)。努力做好国企改制并轨遗留问题处理工作,做好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认定工作(市人社局牵头)。

24.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工作,开展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建立外部董事制度,选好配好外部董事,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完善监事会制度建设体系,切实加大监督力度,逐步扩大对国有企业派驻范围。加强国资经营预算收益收缴及债务处置(市国资委牵头)。

25.搞好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以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为主业,做大做强产权市场。着力推进公共资源和涉诉国有资产处置等工作,扩大公共资源进场交易范围,推动涉诉国有资产进场交易(市国资委牵头)。

26.推动公交企业改革。深入推进以车队集体承包为主导的国有公交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具有产业优势的实体经济,妥善安置分流富余人员,多渠道实现创收,弥补主业亏损。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3项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内部竞聘上岗、竞标上岗和年度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市交通运输局牵头)。

(五)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27.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强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若干意见》的落实工作。建立工作考核评价机制。重点推进松北、平房、道外、南岗和宾县等区县的城乡一体化示范镇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户籍、土地、财政、税收、就业等方面的政策,促进试点工作向纵深开展(市发改委、城乡建设委、农委、公安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地税局、人社局、各区县市政府负责)。

28.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争年底前完成农村耕地、林地、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80%。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保障机制,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林权的确权颁证工作。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完善农村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市农委牵头)。

29.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配套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林权流转、信贷抵押政策措施,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逐步建立现代集体林业产权制度。以招标、拍卖等方式发包林地获得的收益,纳入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业市场体系建设(市林业局牵头)。

30.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完善涉农服务制,健全管理机制,改进服务方式,培训服务人员,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涉农服务制试点,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办事难的问题。继续做好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对乡村教育债务进行清理认定,加大化解力度,减轻乡镇债务负担。严格制止乡镇产生新的债务(市财政局、农委负责)。继续加大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培育、支持力度,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市农委牵头)。

31.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组建粮食集团,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强化市级储备粮体系建设,落实原粮储备规模,提高调控市场和抵御风险能力,保证全市粮食安全(市粮食局牵头)。

32.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稳妥推进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支持。积极推进团结镇、新发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科学制定规划,加快实施“百镇提档升级、二十镇试点引领、六镇示范样板工程”,建设一批有产业支撑、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大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启动第3批市级新农村试点,推进平新镇、红旗乡等一批村庄资源整合(市发改委、城乡建设委、农委负责)。

33.推进土地市场改革。依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市场模式,将地产交易市场建设成为多功能为一体的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健全公开、透明的运行程序,确保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土地交易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加强市场规范化制度建设,把土地一、二级市场交易纳入统一管理(市国土资源局牵头)。

(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扩大开放

34.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全力抓好百个招商重点引资签约项目,重点突出国内区域合作招商、产业招商,完善招商平台建设。重点改进和创新招商模式,努力提升项目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市投资促进局牵头)。抓好对外重点市场拓展,努力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带动原材料和设备出口(市商务局牵头)。

(七)积极推进金融和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35.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积极吸引金融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推进松北金融产业聚集区等项目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大力扶持自主创新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扶持产业投资,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杠杆效应。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扩张步伐(市金融办牵头)。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我市县域内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市金融办、农委负责)。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推进融资担保行业、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做好监管工作(市金融办牵头)。

36.进一步增强融资能力。扩大信贷融资,推动股权融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与天津等股权交易所的合作,努力建立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活跃股权投资(市金融办牵头)。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形式再融资(市国资委、金融办负责)。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扩大企业债券额度(市金融办牵头)。加快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尝试开展融资租赁(市工信委、财政局、金融办负责)。进一步增强投、城投、水司的投融资能力。完成药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工作(市国资委牵头)。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市工信委、金融办、财政局、商务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