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篇1

关键词:青瓷;五大名窑;宋代文化;工艺美术;器形;釉色;釉质;陶瓷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一、青瓷的历程

我国是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而瓷器在我国的最初形态就是原始青瓷,并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到了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状态,出现了胎体的瓷化程度接近现代瓷器水平的青瓷器。”这里告诉了我们青瓷形成时期。自北齐以后,中国瓷器开始出现青、白两大瓷系并驾齐驱的状态,但在唐代以前,青瓷仍然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我国瓷器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其中越窑的青瓷以“秘色瓷”著称,在唐代后期和五代期间作为供奉之器受到特别的青睐;到了宋代,瓷器的品种众多,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其中,青瓷更是受宠若惊。“汝窑,……它同官窑、哥窑、钧窑同属青瓷系。宋人以‘汝窑为魁’,其中青瓷最为精致。”北宋灭亡,南宋又在杭州一带设立南宋官窑,大量瓷业匠师南迁,从此创造了南宋青瓷的再一次繁荣和复兴。元朝后由于蒙古人的统治,青瓷受宠的地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元代早期仍然在生产青瓷,但这只是南宋的延续而已,并没有跳出它的阴影,反而有所不及。而在明清时期有一些仿汝、仿官、仿哥、仿均、仿龙泉的记录,甚至今天还在仿制,这只能说明青釉在南宋以后已经成为历史的美好回忆而产生怀旧之举。可见从元代开始,青瓷似乎已是“大江东去”了。

青瓷成于汉代,盛行于隋唐五代,造极于两宋,元代以后走向衰落。在过去对青瓷的研究文献中,仅仅谈到青瓷在宋代达到极盛,在元代步入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转折,但没有深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本文旨在探讨青瓷何以在宋代达到极盛,以及此后退出历史舞台的深层原因。

二、造极青瓷的成因

中国青瓷在宋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空前绝后的鼎盛状态?为什么会发生在宋代而不是在别的朝代?它的命运又何以至此呢?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揭开这个迷就必须探讨宋代青瓷之所以造极的原因。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结合青瓷考察它的艺术特点与宋代社会的政治、文化风尚和审美追求之间的关系来揭开其中的奥秘。下面我们从青瓷的器形、釉色、釉质、工艺四个方面予以分析,通过宋人的审美心理对青瓷的影响来揭开其命运之迷。

(一)器形之绝――简洁、清秀、合理造极于宋

宋代青瓷的器形相对之前的器形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宋代青瓷的空间占位不大,一般属于案台小品。其次,宋代青瓷外形比例设计的合理性推向了极致。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宋代青瓷,不难发现各种造型的比例从视觉上看恰到好处,给人感觉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这是在此之前的陶瓷形态所无法媲美的,甚至很多尺寸几乎符合了黄金分割的比例。再次,宋代青瓷外形线条一改唐代的圆鼓、向外膨胀感而变得更为流畅、简约和内收,富有韵律,并突出个性。曲线变得更接近自然状态,即使是以北方民窑青瓷为代表的耀州窑,虽然装饰手法以刻花为主,但其外形的简洁,与刻花线条刀锋的圆活犀利、流畅刚正相互映衬,既自然又富有韵律。最后,宋代绝大多数壶流的高度与壶口的高度基本持平,这种设计的合理性是之前没有过的,它一改过去壶流低于壶口的不足。从此,这种设计理念一直也为后世沿用。

宋代青瓷器形特点可以概括为:形态清秀、简洁、合理均已达到了极致,既是前所未有的,也为后世所吸收。它的这种器形特点反映出宋代士大夫的审美心理,因为在传统社会里士大夫的审美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在宋代那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帝王作为士大夫的总代表,痴迷于文学艺术的创造,无疑是审美趋势的主流。赵匡胤建国后摇身变成一个尊儒重文之君,以致后来太宗更是“锐意文史”,后来的真宗则“道遵先志,肇振思文”,到了徽宗成了“笔砚丹青、图史射御,无所不精”。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个皇帝能像宋徽宗那样痴迷于艺术,宋代青瓷正是他们赏玩生活的体现。这种清秀、简洁、合理的形态也是他们需求的反应,从心理角度来说,小尺寸器型便于把玩控制,用手拿起来比较轻便灵活,因为在他们的生活里,拒沙场于千里之外,视武士若匹夫之勇,他们身边除了“之乎者也”,就是琴棋书画,因而青瓷的艺术注定要从唐代的厚重走向儒雅,在唐代工艺成熟的基础上创造高峰。青瓷器形这种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合情合理的设计理念,反映了宋人的人情、入理、守节,它正是儒家的哲学思想在宋代达到最高峰的物化表现,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是儒学的精髓思想所在,孔子的“乐而不,哀而不伤”所提倡的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审美标准正好在青瓷器形上得到了体现。同时,宋代文人士大夫们具有既专权又畏缩的两面性:对外表现为畏缩而又对内表现为压制。青瓷的器形空间尺寸也反映了他们这种心理需求的两个侧面:一方面要宣泄身体欲望,从视觉、手掌、身体上的抚摸中得以释放而表现出的可控制心理;另一方面惧怕外力(器皿体积和空间过大)造成的无法控制的心里压力而表现出对器形空间尺寸尽量向内缩小的谨慎心理。

(二)釉色之绝――“天理”至上的理学影响

天青釉色,是宋代诸多青瓷系列长期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为什么会出现从唐代到宋代、从宫廷到民间都崇尚青色瓷器的现象呢?

首先,这种审美趣味的形成源于道家哲学,在唐代因为李氏王朝把老子追溯为自己的祖先,道家哲学再次盛行;在宋代老庄美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局面,从而形成宋学。特别是在宋徽宗时代,崇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和荒诞,徽宗因此也被称为“教主道君皇帝”。老子的核心思想――道论,在宋代更是推崇备至。道论的“自然”属性必然导向崇尚“自然美”,并作为最高境界去追求。汝官瓷的釉色以天青为尚,天青是“天”的本色,《老子》说“天得一以清”。所谓“得一”就是得“道”,“天乃道,道乃久”,因此天青也是“道”的本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自己原本的状态,青色也是天的自然状态。《庄子・天道》中,“……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天地之大美”体现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无为”、“朴素”都是“自然”的;《庄子・知北游》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都说明了天青色是最为朴素的自然状态,从而倍受推崇。

其次,青色之所以在宋代被崇尚的第二个原因是:先秦典籍《考工记》中说:“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青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周礼 ・春官・大宗伯》也说:“以青圭礼东方。”在周代,青与赤、黄、白、黑被当作“五方正色”,即尊者所用颜色。把青、赤、白、黑四色与东、西、南、北相联系,青色被认为是东方色,青色玉圭用来祭礼东方,在古代宗教中,东方为上;我们所熟知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是把青龙排在东方;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保留着这样的礼仪习俗,在席位的排列中仍然是以东方为上的原则。因此青色为五色之首就不足为奇了,它象征着政治和宗教的权力。

青瓷的釉色既有儒雅之风,又有祖制之道,也是天造之色,青色不仅有含蓄、冷静、自然、质朴、平淡之美,并且表现出克制、封闭、容忍的性格。所推崇的是合于天造,厌于人意,它既没有唐三彩的华丽、张扬,又没有白瓷的爽朗、矫揉造作,也没有黑瓷的幽玄、沉闷。这也正是唐、宋代以来儒学思想塑造出来的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色。

(三)釉质之绝――崇尚玉品的文人雅士的审美趋向

早在唐朝陆羽在《茶经》中说:“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儿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是唐代对代表“南青北白”两大名窑瓷器在品质上的典型评判。以越瓷青瓷“类玉类冰”、邢瓷白瓷“类银类雪”区分它们的质感。宋人把青瓷的品质奉为上品。其中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这又是文人士大夫们儒家思想的典型反映。我们知道,中国的玉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有爱玉、赞美玉的传统。关于玉的品质,喜欢用玉来形容人的人格和品质,“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早已为世人所知。可见,玉在中国人内心的情节之高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陆龟蒙形容越窑青瓷“姿如佳碧,色似烟岚”,佳碧就是美玉,烟岚代表神秘。青瓷在唐末五代就作为贡品的进贡给皇室,与青瓷类玉的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唐代诗人又将青瓷与玉类比,这是对青瓷品质的最高赞赏,也是给予人格化的美誉。宋代的青瓷,施釉肥厚若堆脂,晶莹透亮,使得是“类玉”的质地上达到完美。

(四)工艺之纯熟――前所未有

宋代是第一个设立官窑的朝代,使得瓷器的烧造丁艺达到前所未有的成熟。

工艺技术是表达造型意识的具体手段,特定的技艺必须与特定的审美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者缺一不可。宋代陶瓷在烧制上采取了“火照”来检查并控制窑炉的温度和气氛,这是烧造经验造化的表现。另外,印模、覆烧等先进技术和工艺,使瓷器的质量、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辘轳成型、印花成型、修坯技艺、印花装饰技艺等等都已经非常成熟。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宋代青瓷烧造技术,宋代是第一个设立官窑的朝代,这意味着国家会不惜成本去大力发展,可以想象很多奇迹都有可能发生,精通窑业的匠师们技术的之巧,从业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可见青瓷器物在宋代匠师们手中的鬼斧神工就不难想象。“玛瑙人釉”在汝瓷中的运用,使得汝瓷倍加珍贵,南宋《清波杂志》“近尤难得”的记载不正说明了这一时代的选择,更何况五代时已经烧造“秘色瓷”那样精美的青瓷。宋代以前的青瓷以玉质为追求目标,但与宋代的青瓷相比,玉质感方面就差得很多。这种玉质感主要是使用了石灰釉、石灰碱釉和采用多次素烧胎体,多次施釉,增加釉层厚度而达到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怀疑宋人的技术,即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在玉质感的烧造上并不比宋人高明。

三、命运归属及历史走向

综上所述,宋代青瓷的造型、釉色、釉质、工艺都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写照,并随着时代所留下的“烙印”而走向高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宋代青瓷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的宠儿,并在中国陶瓷史上形成的一个高峰,正是天、地、材、工的巧合;它集形、色、质、工艺全面理想化于一身并统一连贯,造极了一个瓷器艺术时代,作为形而下者之为器,我们可以看到其设计的合理性和完美性;作为形而上者之为道,我们可以揣摩出宋人人道、人理的心理世界,在小格局的造型中求变化,可见大干世界,它追求玉润的釉色,天然的神韵,全面阐释了“韵”的美学意义,“韵者,美之极”这一代表宋人审美思想之精髓,是宋人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结果。宋代青瓷正是以其“雅韵”奠定了它在历史上的至高地位,虽然我们今天有现代化机械设备可以达到非常精确的程度,但这毕竟是科学,科学无法取代艺术。艺术永远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且取决于参与程度。即使我们今天能够仿出宋代瓷器的形、色、质,也无法仿出宋人的“雅韵”,恰恰是其雅韵使得青瓷的形、色、质完美结合出现的“天造”绝品。因为只有它永远是属于宋人的。

宋代青瓷可谓是宋代文化的缩影,“所谓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相对内倾、色彩淡雅的文化类型。宋理学有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间;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词婉约幽隽、细腻雍容;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宋代建筑尚白墙黑瓦,槛房梁栋,不设颜色,专用木之本色;宋代陶瓷、书法、绘画脱略繁丽丰腴,尚朴澹、重意志。即如宋人服饰,也‘惟务洁净’,以简朴清秀为雅。”由此看来,说青瓷作为宋代文化的浓缩一点也不过分,笔者认为,宋代青瓷的造极与“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两宋之世”,与“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到于顶峰,不但超越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所不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青瓷的这种造极恰恰是此后中国陶瓷不得不另辟蹊径的原因重要之一。

正是宋代青瓷的形、色、质浑然一体和不可分割性而使得后世陶瓷发展之路敬而远之,另辟蹊径,或只能仿制以求怀古,尽管后世都有仿制,但都难以与之媲美。元代虽然仍然有大量青瓷出现,但那只是宋代青瓷的延续,即使有创新,也是不及宋代的,并大为逊色。

篇2

关键词:书法艺术;教育;审美素养;教学策略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组成,书法艺术在传统艺术中是一个非常耀眼的存在,书法艺术的背后蕴含着中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醇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勤劳汗水的文化艺术结晶。通过对实际的书法教育的观察发现,传统的书法教育工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是重视书法的笔画的教学工作,只是关注学生是否按照书法艺术的笔画构成和运笔的规范等方面来进行学习,导致过多的时间用在了这方面的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到书法艺术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的重要作用,这与书法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产生了偏离。利用书法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培养,这是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初衷,利用书法教育满足学生对于审美素养的需求,通过书法艺术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开辟道路。

一、学习汉字的历史,感悟书法的艺术特点,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

书法艺术就是通过高超的书法技巧和赋予汉字精神内涵来展现出来的,汉字最初的时候就是模仿生活中的声音而发明的,汉字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表意”,每一个汉字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同样的每个汉字都有其背后丰富的精神内涵,汉字独特的艺术特点也提高着人们的审美素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汉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特点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每个历史时期的书法艺术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审美潮流,也是时展的重要艺术体现,这些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字的起源是从商朝的雕刻在乌龟甲壳上的甲骨文开始的,随后是雕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叫钟鼎文),再然后是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宋体以及随着时展而逐渐演变而来的电脑字体。书法艺术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手段,引导着学生进行书法艺术的学习就需要学生首先要对中华民族的汉字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先了解汉字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了解汉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书法特点和所代表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学习汉字书法的发展历程,在历史的前进中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在读帖的过程中提高审美素养

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在不断积累中成长的,书法艺术所蕴含的美的元素也随着适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培养学生对优秀的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书法艺术的优秀作品都是反映着人们的实际生活,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书法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会不仅反映出了人们的生活,还充分的描绘出了美的意境。所以,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读帖欣赏,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书法艺术,从而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的目标。

让学生进行读帖的时候发现优秀字帖中的审美特点,所以学生的读帖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读帖过程。首先,学生读贴需要读懂字帖中的线条美,观察字帖每个汉字的运笔和线条构成,揣摩作者进行创作时的心情,然后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结果感悟书法的魅力;其次,从字帖中发现书法得章法美,想要读懂一幅字帖就需要对字帖的章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读帖的时候从字帖的章法构成中感受字帖的整体的协调之美;最后,要在读帖的时候体会到书法的意境美,書法艺术的灵魂就是书法中所蕴含的意境,这就需要学生对字帖作者的情感和个性进行全面的了解,再根据作者进行创作时的所处的时代来体会出书法作品中的意境美。

三、进行书法艺术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书法艺术教学,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书法的临摹活动,设置几种不同的字体类型,例如,行书、楷书、隶书、草书等,让学生选择一种进行临摹,让学生在实际的书法临摹中掌握不同的书法形式的艺术特点和审美。学生在选择陌生的汉字书写形式进行临摹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遇到不认识的汉字的概率比较大,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与简化字不同的繁体字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长期的书法临摹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华优秀和传统文化,也能帮助学生在进行书法临摹的过程中掌握简化字与不同书写形式的繁体字的不同,从而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在不断的积累中提高自身得文化素养,促进审美素养的良好发展。

篇3

关键词:陶瓷艺术 书法艺术 陶器上的文字 传统艺术 陶瓷书法

一、我国自古以来陶瓷工艺与书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史悠久,关系密切。

中国制陶起源很早。自古相传“神农氏作瓦器”,“昆吾氏作陶”。汉字起源同样是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出土的陶器上面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由此可见古代陶瓷和文字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上面多带有篆书雕印文字,陶器上的文字也成为后人研究战国文字和制陶业的宝贵资料。秦兵马俑身上多刻印有工匠的姓名,如“咸阳午”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则近似草隶。三国、两晋时期是青瓷器普及和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陶瓷书法艺术进一步提高与形成典范的过程。唐代楷书、章草、大草、行书等书写体系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由于饮茶之风盛行。书法装饰便出现在茶壶、酒坛上,有楷、有草,均有大书法家张旭、怀素、颜、柳之风韵。多写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酣畅淋漓,圆润遒劲,纯真自然,配以不同的器物造型之上,极具古朴、简约之美感。

宋代书法是我国书法发展的一次高峰,书法艺术方面趋于完善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反映在陶瓷造型中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之韵。陶瓷上的书法装饰在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成为其明显的特征,且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窑用书法装饰的酒具、茶具,其书法亦颇有“苏、黄、米、蔡”之韵。以至元、明、清各代书法装饰陶瓷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形式和艺术美感,这有其精神上的必然和谐。

2 0世纪6 0年代以后,随着陶瓷艺术的丰富和发展,随着人们对陶瓷艺术视野的扩展。陶瓷和书法的结合样式也越来越多,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品位也越来越有所提高,书法也逐渐地成为陶瓷装饰中所独具魅力的种类。众多陶瓷书法作品,或以笔写,或以刀刻,或以釉上,或以釉下,各具风采盎然。近年来各地陶瓷艺术家利用各地不同的材质和工艺,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我们汝州的彩陶、广东佛山的现代陶艺、山东淄博的色釉刻瓷,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书法刻划和堆字等。这些作品充分利用书法的形式美和陶瓷材质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的联系,和谐而自然地结合起来,为陶瓷书法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境界。

从陶瓷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原始陶器到彩陶、彩绘陶,再到后来陶与瓷的流脉和传派,陶瓷艺术的奥秘既深藏在历代传承的手工模式之中,更神奇地深藏在从配料、拉坏、成形、装饰到烧制的个体经验之中。因此,陶瓷与书法一样,它的原则、法规、模式、风格、内涵也都受到整个中国文化内涵与形态的制约。

简言之,陶瓷与书法都是当时文化、艺术及至政治、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

二、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其实质来讲,有相通之处,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有着和谐的审美情趣。

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

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汉代的杨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道明:“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中国作陶的祖先似乎一开始就赋予了陶瓷以艺术和精神文化的涵义。“陶者,淘也,依山取土,以水滤土,和水成型”,一个“陶”字竟是思想的象征,于是有了“陶冶”、“”等由“陶”字而生的人文意味,也有了陶瓷作品作为精神与文化象征的本质。在窑炉面前,每一个陶瓷艺术家都充满了希冀和期待。他们在用泥加火的特殊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灵魂。陶瓷艺术家在陶瓷创造过程中把精神与语言统一起来,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创造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的作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空洞的作品主题,而是自己的思想寄托。

再次,从表现特征来看,陶瓷与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两者都讲究和强调变化。清人陈介祺在其《习字诀》中主张“练字不如练气”,正是受到陶文与金文布局结构的启发。因为有些陶文、铭刻的书法多是随同器形装饰上的需要而自然变化,并不拘泥于行列的整齐;字体大小也不规矩一致,如此反而使人感到迭宕多姿、妙趣横生。我们知道“秦砖汉瓦”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其所表达的含义,不仅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臻上乘,更主要的是说明了“秦砖汉瓦”的创造性和富于变化性。陶上的图案、文字既表现了淳朴的时代风格,又富有天然的艺术情趣。刻的无论篆书或隶书,多在一圆形或方形、云形轮廓内变化其形体,介乎文字与图案之间,别有一种圆浑典雅的神韵,令人百观不厌。

总之,对陶瓷艺术和书法艺术两者特征的深入、完整的理解,有助于艺术家们在创造过程中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从而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三、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在于对两门艺术的解读和深掘,而后达到综合艺术的完美和统一。

河南省中国画院院长、全国首届“百杰书法家”、“德艺双馨艺术家”张万庆先生,首先提出了陶瓷书法新概念,使书法艺术因陶瓷而固化,使陶瓷艺术因书法而放出异彩。被业界誉为“陶瓷书法第一人”。

陶瓷和书法作为中华文化两大国粹,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热爱。陶瓷制作工艺复杂,既要求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又要精通烧制技术和造型能力,自古就有“土与火的艺术”之称,难度较大,成功率低;书法在宣纸上用墨书写,难度较小,成功率高。但纸质作品年代久远极易破损、霉变,不易保存,而陶瓷一旦留存下来,虽经千万年而色泽韵味依然。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完美结合达到了自然融合,互相映衬的效果,使其成为了中国固化的艺术!

篇4

关键词:书法艺术;形式美;招贴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29-02

一、中国书法艺术与现代招贴设计的关系

“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民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这两句话道出了书法与绘画和音乐的联系。那么,书法艺术和现代招贴设计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首先,它们都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书法从产生之初就和现实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即使发展到今天,它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实用的目的;而传统意义上的招贴设计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其次,书法是一门由“点”和“线”构成的艺术,“点”和“线”是书法艺术构成的最基本的单位;而招贴设计同样是由“点”、“线”组合扩展到面从而构成图像的一门艺术,“点”和“线”同样是招贴设计构成中的最基本的要素。书法艺术以笔画之美、结构之美和布局之美作为它的主要形式美法则,在一幅书法作品中,书法家通过各笔画“点”、“线”的交错,空白的切割与构成来体现书法的形式美;而一幅优秀的招贴设计作品也要做到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和谐统一结构之美。另外,书法艺术在“点”“线”的布局中,讲究空间的构成、趋势的构成,甚至体现出立体感;而在招贴设计的布局中,也同样讲究空间、趋势和立体感。

二、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及其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书法艺术的形式美

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一位书法家曾经形象地说:“书法艺术是‘无声的音乐’,是‘纸上的舞蹈’和‘诗意化的线条’。”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书法艺术形式美的来源。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主要在于线条和形体的丰富意蕴。具体表现在书法的笔画之美、结构之美、布局之美。

1、笔画之美

一笔一画是汉字构成的基础元素,只有把每一笔每一画写的完美,才能组合成一个完美的汉字。笔画之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态美,每一个笔画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美;二是笔力美,每一个笔画要下笔有力。

2、结构之美

结构就是一个汉字的框架,大部分汉字的结构比较复杂,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而合体字又有许多种类,如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等等。无论是哪种组合,汉字的结构之美有着很普遍的规律:一是笔画比例均匀,重心稳定。二是外松内紧,“外松”空灵豁达,显得潇洒飘逸,“内紧”则核心稳固,显得稳重集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有中国书法独特的美感。

3、布局之美

布局是一幅作品的总体结构。好的书法作品讲规律,求变化,主次分明,疏密得当。不同类别的书法作品的布局各有其规律,作品的布局结构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比如写扇面,在布局上要突出精致秀美的特点;而大幅中堂的书写,则应突出其大气之势。中国书法的精妙布局充满着艺术的魅力,使其产生无尽的美感。

(二)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将书法艺术应用于招贴设计,设计界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大成绩。招贴设计需要具有绝妙的创意和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传达所有的信息,特别是像招贴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达到使人过目难忘的目的,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书法艺术应用于招贴设计由来已久,并且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北京舞蹈学院的招贴,就是是一个狂草的汉字“舞”,并且把其最后一笔拉得很长,以此表达出舞蹈的张力和动感。又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就是以篆刻印章的形式书写“北京”的“京”字,使这个字既生动活泼富有动感,又古朴肃穆具有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这是都充分应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所取得的很好效果。

从招贴设计来讲,汉字是较为简单的设计元素,又是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它的内涵丰富、构架完美、用途广泛、影响深远,极具情趣意味和装饰作用。通过一定的设计创意和恰当形式的表现,赋予字型以形象化的再创造,既能突出招贴设计的文化价值,又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对现代招贴设计的影响

书法艺术是在平面上呈现点和线的构图,是二维空间的艺术。并不像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那样,人为的给人造成透视的错觉。它的书写平台决定了它与平面招贴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样都是表现在平面上的艺术形式,而其传递信息的功能又决定它们都是“给人看的艺术”,“告知的艺术”。

招贴设计作品主要以文字和图形为主要构成单位,这里的“文字”不仅仅用来传递信息,还起着装饰甚至传承一定文化内涵的作用。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招贴设计作品中,则是一律采用电脑字体,电脑美术字虽然有其一定的优点,它规范、使用方便;但是与书法艺术相比较,则显得缺乏精神内涵和活力,更缺少独特艺术个性。创新是任何设计的灵魂,而招贴设计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地从文字和图形上去创新。书法是原创性最好的文字艺术,高雅的篆书、古朴的隶书、刚直的楷书、清趣的行书、灵动的草书,它们的介入无疑给招贴作品的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而作为招贴设计作品的另一个组成要素的图形同样可以从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中汲取营养。我们可以通过排列、组合等方式来扩大文字的图形意义,以使之区别于平常的汉字来增强视觉上的冲击力。也可以借助于书法的笔墨手法来创造出新的图形形式。

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无论在结构、章法、力量,还是在情绪和情感上都与现代设计息息相关。例如,书法艺术与招贴艺术都遵循调和、对比、对称、均衡、律动等形式美的一般原理和法则。书法艺术具有广泛的形式美,谈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对招贴设计的影响,就是要深刻理解笔画之美、结构之美和布局之美,理解三者相互依附、相互作用的关系,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看待,从而应用到招贴设计的实践中来。书法介入到招贴设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途径。书法与招贴设计同属于艺术,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只有先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及其内涵,才能真正融入到平面设计作品中去,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这也正是我们借鉴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目的。

四、结语

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软件和媒体手段的应用,书法已经不仅仅是毛笔书写的形式。大量事实证明,文字的特别设计,在招贴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现代招贴设计中最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这也说明了具备书法艺术的知识和对书法汉字应用的能力,对于创意的发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更说明书法艺术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前途。作为现代中国的设计师,在学习西方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多从我国自己悠久的文化艺术历史中吸收营养,取其精华加以应用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在充斥着抄袭西方和内容重复的业界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倪国清.谈中小学书法教学中的美育[J].南汇教育.

[2]赵希岗.现代图形设计与传统图案[J].装饰,2003(4).

[3]张福昌、王延羽.视觉传达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篇5

计教学的可行性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只是一味地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精神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设计者在进行视觉设计的过程中,仅仅停留在对产品功能的介绍上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愉悦,这就需要设计者不断深化作品的文化内涵,迎合大众对传统文化特有的情感,从而使作品和受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引起两者的情感共鸣。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思想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也是我国的特色艺术之一。设计作为文化创造的一种,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书法艺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诠释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将书法艺术应用于视觉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再配以图画,让书法艺术和图画相互配合,可以凸显作品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使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二、书法艺术应用于视觉设计教学的有效路径

文字对视觉设计来说,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字是设计者最为常用的设计手段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书法艺术在视觉设计领域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也被纳入视觉设计教学的轨道。然而,一些设计者在视觉设计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书法对于视觉设计的真正意义,其作品中书法艺术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1.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书法水平

要想让书法艺术在视觉设计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首先,教师和学生都应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和文化底蕴。只有深刻领悟书法艺术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运用书法艺术,使其在视觉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使设计作品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注意的是,书法有很多种书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辨清不同书体的书法特征,以便在作品设计过程中结合设计对象的特征选择不同的书体。如,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在狂乱中有一种优雅的美;而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形体均匀整齐。无论哪种书体都有其优点和独到之处。

2.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对各种艺术的认知更加深入,书法艺术在视觉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升级和优化。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帮助学生找到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和习惯的设计方法,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目前,书法艺术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符号化结构设计,另一种是替构法。所谓符号化结构设计,指的是对汉字字体加以利用。我国汉字特点鲜明,属于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作为一种古老的造字方法,应用在视觉设计中有其巨大的优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汉字这个载体,将书法艺术中的抽象元素进行简化和创新,并应用在设计作品中,这样不仅设计出的作品较为独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是一个运动员在向前奔跑的图案,但它又像现代文字中的“京”字,取意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个设计可以说是符号化结构设计的成功代表。而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替构法,这种方法通过将字体分解,将其中的一部分用其他的事物代替,从而形成新的形象,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这种设计方法使设计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刻,意蕴悠长。

3.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将书法艺术和视觉设计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突破固有教学方式的藩篱,打破常规,对现代技术加以有效的利用,引导学生通过布局的调整、色彩的变换进行设计创新,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其作品设计新颖,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篇6

论文关键词:书法,包装,设计,原则

 

包装设计既是大众传媒活动,又是智力创造过程,或者说是艺术化的智力创造。在现代社会,包装设计一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大众化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既是文字语言,又是视觉语言”的书法艺术广泛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从而使现代包装设计因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而走向广大民众,走向国际市场。

无数成功的现代包装设计事例证明,现代设计所具有的强烈文化特征吸引力来源于古老的民族艺术文化特色。“泸州老窖”和“日本食品”包装(见图示)设计的创新实践就是一个现代设计与传统书法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例子。在这两个成功的现代包装设计中,体现民族文化特质的中国书法艺术成为现代包装设计的重要艺术元素———或者说深层文化根基,为现代包装设计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现代包装设计也使古老的传统书法美学特质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辉。

只有从文化的视角深刻理解包装设计与书法艺术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书法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关系,掌握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生成原则,才能把书法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有机融合,从而使现代包装设计焕发迷人的文化魅力。鉴此,笔者拟对上述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诚请读者参考指正。

1 书法艺术与包装设计的内在联系

从艺术学角度讲原则,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只要深入考察便会发现二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为什么二者能在现代社会中相融相生?其深层根源就在于二者都包含着对民族文化的归同与价值选择上的趋一。

1. 1民族文化的认同

书法艺术之所以能融入现代包装设计,关键在于书法艺术与包装设计二者在文化上的归同。中国书法艺术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在其艺术形质表象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深厚的华夏民族文化,正如学者所谓“书法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讲,书法是文化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

包装设计从本质上讲,同样是文化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包装设计要赢得市场和民众,离不开思维想象和创造,更离不开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吸收与发挥。包装的色彩、造型只能给予人们视觉的感受,而包装设计体现的文化则能激起民众心灵的共鸣论文格式范文。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们认同了包装,实质上是认同了文化。没有文化内涵的包装必然是苍白的。因此,书法艺术与包装设计的内在结合点在于文化,是二者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1. 2价值追求的趋一

从整个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长河去考察,不难发现,中国书法,不仅是传情、寄感、造意的艺术手段,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价值追求的折射。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虽然百家并存,但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主导地位当属儒家和道家。儒家倡导“天人合一”;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两种主流思想的碰撞,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儒道互补,刚柔相济,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中和美”、“和为贵”的价值观。

同样,“天人合一”、“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追求也是现代包装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在包装设计实践中,一样讲究和谐之美,追求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内在统一。从价值角度讲,包装要创造更大的附加值,必须充分尊重和考虑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必须依托其所包含的国度文化、企业文化、哲学思考、消费心理等文化信息的传递,实现价值观的趋同,才能赢得消费者。从工具角度讲,包装是产品营销的工具,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给予消费者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包装产品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价值追求。因此,书法艺术与包装设计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追求,这也是二者能够相融相生的内在联系。

2 书法艺术与包装设计的关系

书法艺术成功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实践,使现代包装设计获得了迷人的文化魅力,也使古老的书法艺术焕发出时代的青春。从一个包装设计的整体构成来考察原则,二者的形式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篇7

关键词:书法韵;生成;嬗变;书法审美

前言:

书法审美的主要标准即书法韵,书法家创作、临摹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而且还要意识到书法气韵呈现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有利于书法家激发创作灵感,有利于创作完成的书法作品延长生命力、全面彰显艺术气息,这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播、书法艺术发扬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了解书法韵的生产以及书法韵的嬗变是极为必要的,具体分析如下。

1书法韵的基本介绍

1.1定义

对于书法韵这一定义,不同书法研究者所给出的定义具有差异性,但概括来讲,指的是内在精神、内在气质和神韵。大多数书法家评价书法作品的过程中会将其纳入审美标准,实现书法作品全面性、客观性评价。赋有韵味的书法作品能够彰显本真性情,并且还会形成独立人格,流露自然情趣,不同时代的书法家对韵味的理解存在差异性,优秀的书法作品既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又要有蕴涵,进而韵味才能相应产生。赋有韵味的书法作品能够间接显示书法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同时,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也会得以传递,这类作品能够对学习者起到感情激发的重要作用,这对书法创作、创作思维拓展具有重要意义[1]。

我国书法韵味这一定义之所以尚未明确,主要是因为书法家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领域能力存在差异性,进而对韵味的理解自然不相一致,因此,不同书法作品所传递的书法韵不尽相同,书法韵的形成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正是书法家追求的主要目标。

1.2内容

书法韵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组成书法的基本元素主要有文字和线条,并且这两种基本元素会在宽窄、大小、刚柔、形神、长短、浓淡、喜怒、断续、雄秀以及断续等方面变化;书法韵追求轻灵园活,与此同时,书法韵避免出现呆板、滞后、僵硬等现象;运笔的过程中还应坚持八面出锋的基本要求,以此实现字条多变、字态丰富这一书写目标;书法注重得机得势和自然浑成;书法追求变化莫测、笔随意动;书法书卷气息浓厚,对学习对象没有严格要求;书法作品从整体来讲,应具备艺术感染力,同时,遵循辩证法基本原则。

2韵的形态

2.1气韵

“气”这一概念形成后,不同时代的书法家还会对其进行内涵丰富,实现气和韵的有效结合,气韵在书法作品中呈现,主要通过线条、结构组合、书法形式以及墨色等元素来呈现,并且各个元素间还需有效配合,高度统一,避免出现局部统一,个别元素呆板等现象,进而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完美形成。书法气韵是书法家的共同追求,彰显书法气韵的过程中,应坚持循序渐进这一原则,避免急于求成,最终实现字态、技巧等方面的精神气质。

2.2线韵

书法主要依靠线条元素来构成,再加上,线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境,书法家能够借此实现情感表达,丰富书法练习体验,创作完成后的书法作品能够显示书法内涵,并且书法内涵还会随着线条长短、粗细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从中能够看出,韵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变化性,这也是线韵产生的基础。

2.3情韵

书法家能够通过书法作品传递内心真实情感,书法作品能够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改变线条变化形式,以此完成情感传递这一内容,体验书法作品情感的过程,即体验线条变化、章法创新的过程。情韵体验这一过程应循序渐进,完成作品韵的转化,将其视为主要审美目标,明确书法作品基本特征,感受线条、墨色变化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情韵。

2.4墨韵

墨韵传递的载体主要为墨色和形式,具体形式主要有浓墨、宿墨、泼墨、积墨和焦墨。书法韵味能够借此完成墨韵彰显,除此之外,用笔速度、纸张材料也会对韵致产生不同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墨韵应体现自然之美,并且坚持得法这一基本的用墨标准,即根据书法需要使用浓墨、宿墨、泼墨、积墨和焦墨,以此彰显不同墨法的应用价值,实现书法艺术的有效传递。

3书法韵的生成

探究书法韵的形成,应从时代背景、自身规律以及艺术熏陶等三方面入手,这不仅能够对书法韵形成正确认识,而且还会了解书法韵的重要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3.1时代背景

书法家作为文人,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政府重视,同时,政府还会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给予创作支持,即书法创作相关的用品能够向精致化方向发展,书法作品也越来越注重审美享受,这为书法韵提供了发展基础。随着政治环境的不断开放,书法创作空间也越来越大,当社会动荡不安时,书法家希望通过创作表达内心愤懑情感,希望实现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并且书法欣赏者也能从中体验到宁静、美好的创作理念,此时书法作品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主要工具,因此,书法韵在政治背景下逐渐形成。

除了政治背景外,书法韵的形成得益于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发展经历不同时代变化,社会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能够相应发展,并且人们对精神追求逐渐优越于物质层面,进而这为书法韵形成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再加上,优秀书法家的数量不断增多,书法家的创作风格也不相一致,书法韵形成能够得到创作主体的有力支持。从中可知,书法韵的形成离不开政治背景以及文化氛围。

3.2自身规律

书法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艺术规律,即书法逐渐向艺术化、情感化方向演变,书法本体能够充分彰显个性化艺术价值,进而书法家在尊重书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临摹,能够实现自由化、独特性创作,投入创作的过程中,内心情感也会全部倾注,同时,书法作品评价活动也相应形成,这对书法作品资粮提升、内涵丰富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这还会充分彰显书法韵,实现书法韵潜移默化的彰显。此外,印刷术的发明又再次为书法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书法作品能够将韵味通过载体的形式保存,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书法韵的发展[2]。

3.3艺术熏陶

书法家开展书法创作活动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其他文化学、艺术家的影响,进而能够拓宽书法家创作思路,丰富创作内涵,同时,书法作品的审美标准也会相应提高、审美范围不断扩大,这为书法韵的形成提供了契机。无论是诗文艺术,还是音乐艺术,均强调韵律和韵味,因此,书法艺术也会渐渐提高对韵味的关注度,并将其作为书法审美的重要标准,这对书法作品全面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书法韵的形成是时代背景、自身规律以及艺术熏陶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中可知,蕴含书法韵的书法作品能够充分传播书法艺术内含,传承我国优秀的书法文化。但书法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能够在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影响下,与时俱进的创新,具体嬗变分析如下。

4书法韵嬗变分析

4.1魏晋之前

“韵”最早与音乐相联系,即指韵律之意,重点强调音乐声音悦耳性;音乐节奏和谐性;又指气韵、风度、标致之意。此外,我国诗歌还通过韵来划分音节,同时,韵被划分为不同含义,在诗赋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受韵的联系和影响,音乐、诗歌以及乐曲间能够有机统一,能够为实现和谐这一目标中不断努力,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中能够看出,韵的发展注重主体的主观感受,同时,韵内涵被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将其融入到书法艺术中来,以此实现书法艺术的持续、协调发展,S富书法爱好者的艺术内涵,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还能间接显示出,魏晋之前的人们能够在掌握韵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创新、表达手段创新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

4.2晋到宋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绘画事业渐渐兴起,画家完成绘画内容的同时,注重韵的渗透,无论是在人物画方面,还是在山水画方面,均注重韵的有效应用,同时,将韵作为绘画作品评价的基本标准,这不仅能够促进绘画事业发展,而且还会丰富绘画作品内涵,并且我国绘画作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了个性化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绘画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因此,书法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模仿绘画艺术融入韵因素,进而书法艺术能够不断提升艺术评价标准,这也是书法家对生活追求的基本体现,有利于提高书法审美水平,充分彰显书法艺术魅力。

4.3明代之后

明代后期,我国艺术流派形式多样,这又为韵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书法韵能够深入发展、有效融合,这对我国书法艺术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书法作品还能充分发挥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学习书法艺术的对象也会相应增多,从中能够看出,书法韵的持续发展能够实现书法魅力的有效传播,书法艺术传承活动也能得到载体支持。除此之外,书法韵现如今仍需要书法创作者和学习者具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书法作品质量,才能实现书法作品的有效传承,并且这也是我国传承优秀文化、彰显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具有积极意义[3]。

结论:

综上所述,在了解书法韵定义、内容以及形态的基础上,分析书法韵的形成和嬗变,这不仅能够提升书法艺术审美效果,而且还会实现书法艺术价值的有效传播,这对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书法内涵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加快我国精神文明社会构建步伐,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带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群,涂敏华.道教书法审美特征琐议[J].齐鲁艺苑,2011,01:50-55.

篇8

论文摘要: 从书法艺术的历史入手,继而从中小学生在书法艺术中的审美兴趣和想象力、创造热情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书法教育的艺术价值,并提出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的具体策略。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在世界艺术之林享有盛誉。中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教育,不仅仅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客观要求,同时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价值。 

一、对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行充分了解 

书法艺术在长远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的时候,就要对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行充分了解。因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写得一手好字,更重要的是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艺术情操、艺术修养的训练与培养。 

书法艺术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起源。中国文字的发展,从甲骨文到后来的小篆,经研究发现象形字的比例不断降低,会意字与形声字的比例则在不断提高。这个过程中,文字纯象形的成分正不断地减弱,而符号化的成分则不断地增强;文字的形体也在不停地进行演化,书写的工具也由最初的刀刻演变为用笔写。然而有一点却是始终不变的,同时也是汉字在整个古体字阶段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象形的特点从始至终都没有发生改变;并且,我们不同阶段的祖先在将汉字实用价值进行充分发挥的时候,也在对其使用的汉字不间断地加工、进一步美化,使其更加规范;且主动对其形体美感方面的效果加强,令之更加具备装饰性和艺术性,提高其在艺术欣赏方面的价值。 

这是书法艺术在初期阶段的发展历史。研究中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下人们所使用的文字作对比,从中了解到汉字发展演变的历程,引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书法教育不仅是对汉字的书写结构、书写法度进行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以及优秀作品中精华的吸取。 

二、培养中小学生书法艺术的审美兴趣,提高其艺术想象力 

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体味书法艺术的深厚魅力,在培养中小学生艺术审美兴趣、提高艺术想象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是培养其艺术情操和艺术修养的关键措施。 

书法教育,指在教师的帮助下,使中小学生能够从整体上领略到各种书法艺术的样式美,即对书法线条的不同节奏和力度、质感及韵律、空间关系等美感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与体验。对书法艺术而言,线条即是生命。因此,指导学生得到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具备的深厚内涵的体验,是书法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同舞蹈艺术里的基本步法,以及音乐艺术里的基本音阶一般,书法艺术内的线条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线条力度的刚与柔;横竖的曲与伸;笔画间的异同;笔锋的隐与显;以及运笔的疾与徐;提按和轻与重;体态的动与静等等,皆会产生出不相同的韵律感与节奏。 

由于线条本身所具备的质感,以及其对空间的分割所带来的节律,都能够使欣赏者产生不同的美感。比如:楷书书法中的线条使人产生庄重沉稳的感觉,欧书的特征是严谨险峻,颜书以敦厚雍容著称,赵书则具备流畅妩媚的特点;而隶书的则是强劲方正,有些是枯涩古朴,有些是秀美高雅;行草书里的线条以变化莫测为特征,万千的仪态将线条丰富的韵律感和节奏充分发挥表现出来。可以说,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其鲜明的节奏、无穷的意味,所表现出的艺术力并不低于一曲优美的音乐。 

总而言之,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是由韵律和节奏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对中小学生实施书法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在指导下通过挥动其手中的笔墨,细致观察,将不同的线条加以对比,自由地理解和体验,最终达到体悟于心、提高艺术审美兴趣和艺术想象力的目的。 

三、培养中小学生书法艺术的创造热情 

在理解体验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教育,能够培养其对书法艺术的创造热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而言,理解体验是继承,创造即是创新;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教育,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情操和艺术修养。 

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首行要培养其对书法艺术创作的自信心,以及在书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所能够获得的自由之感与趣味性,指导者要帮助中小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逐渐地掌握书法艺术的不同技法。 

毛笔的灵活运用是书法艺术教育的关键,教育中需要使学生通过笔墨的自由挥动,充分领会各种不同笔法所表现出的不同效果,包括中锋、侧锋、铺毫及提按、顿挫、转折等;而运笔速度方面的差异,则可以带给学生以轻盈、快捷、沉重、缓滞等各种不同的感观。这些不同的审美体验,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行草书等作品,而应当渗透进入各种不同书体的每一笔每一划,帮助学生们充分体验不同笔速下线条所表现出的力度、枯涩、苍润等不同质感。下一步则可以让中小学生体验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手指手腕的快乐感觉。书法艺术被誉为纸上的舞蹈,只有在对手指、手腕进行灵活运用的基础上,操作毛笔工具在纸面间翻转、顿挫,表现轻重、疾徐等不同特性,才能够创作出仪态万千、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艺术作品;而对腕力熟练的掌握运用,才能够使笔法更加灵活,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会更加地自然生动,具备打动人心的魅力。当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体会到自由之感与趣味性,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自信心也随之越来越强,继而更加充满自信的挥运笔墨,体会到更深一步的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如今的书法是以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而存在的。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对其艺术修养和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训练技能是培养艺术素质的一种措施,书法艺术教育要通过技能的训练,使中小学生获得审美兴趣,提高其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热情,才能真正体现其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狄德全.浅谈小学书法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林婥琴.现代书法艺术教育的价值嬗变——以小学书法艺术教育为研究视阈[j].艺术探索,2007,(02). 

[3]林兴锋.小学书法教育现状与对策[j].青少年书法,2009,(07). 

篇9

中国书法不仅以黑白为表现手段,且它们是“东方艺术美学的核心”(陈振濂),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熊秉明),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功的诀窍何在?成功的诀窍即在于书法的美学构成。在中国书法史中,美的阐述无疑成了书法美学构成的新起点。

书法艺术的生存形态是空间的,但它的表现形态中却更多地渗入了时间推移的特性并留下了明确的痕迹。书法艺术特殊的空间―时间性质(抽象空间的连续分割),暗示了书法艺术形式构成无比重要的意义,它是作品所有的精神内涵的载体。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是我们得以进入书法艺术深层文化内涵的“桥梁”。人们常用“积淀”这个词概括历史文化内涵进入书法艺术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无数个体选择中的共同成分――集体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民族的选择的结果,渗透和承纳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审美意识、时代精神等。因此可以说,书法无疑是东方艺术乃至东方文化的象征。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与汉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连体关系。汉字的初创只是为了实用的需要,但它的取材与方法却孕育了审美意识的萌芽。汉字的创造是在古人仰观俯察、博采众美的结果,体现了先祖对世间万物的审美观照,汉字之美来自自然,同自然之妙处,得自然之真谛。所以说,汉字与书法是一对孪生兄弟。

甲骨文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其中已蕴涵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小纂是秦统一六国后确定的标准文字,经李斯等人整理简化,其笔画停匀,刚健遒劲,结构平衡,上密下疏,沉着舒展,既体现了秦王朝一统天下的精整和威严的总体风貌,又反映了前儒所宣扬的克制理性的仁和庸之道的审美心态。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发展史的一大关捩,它完全改变了纂书线条的整齐划一,隶书的波运笔中所含的“S”形运动意味明显加强,使人们心里久久积蕴的情感运动节律得以痛快淋漓地展示出来,渗透了书家的意兴,有了更为丰富鲜明的生命意态的内涵之美。三国时,隶书向楷书演化,两晋、十六国时,草书、楷书都有发展,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璀璨的明星,后人以“晋人尚韵”作为对晋代艺术审美风貌的概括,这与当时的玄学思潮紧密相关。“东人尚意”,苏轼是开启“尚意”书风的杰出人物。“明清尚态”,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市民意识的觉醒,导致了明代文化艺术以反映市明生活为主流的创作审美倾向,因此在形式美感上似乎更趋于自由通俗,接近现实,表达人情,真正增加了文化艺术美学的社会容量,从而也显示了艺术反映生活的积极效应,清代的文化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代的传统。

纵观书法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从“近取诺身,远取诺物”到生命意识的表达,从朴素的“周关”意识到民族宇宙观的深化,从业实用需要到创造审美功能的自觉强化……我们看到,书写之美,在无意识的呈现到有意识的追求过程中,显示出书法艺术构成的多因性、系统性,折射出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之光。

篇10

1.当代平面设计的特点平面设计是设计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时代的变迁,平面设计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逐渐产生了新的设计理念和需求。平面设计是指文字、图形和符号等基础元素经过组合和创造之后形成新的图片或样式,从而通过“视觉”传达给人们一种信息或想法。平面设计既可以是一种设计方式和途径,也可以作为一种静态的艺术作品。它除了要给人们一种视觉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要传达给人们设计中蕴含的信息和理念。当代平面设计是时代的产物,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是现代商业化社会的一种快速、高效的宣传手法。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固有的平面设计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视觉和心理需求。新时代中的平面设计艺术需要探索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找到其得以生存的艺术灵魂。2.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发展的召开,为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而后,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成长期之后,迎来了现在的成熟期。当代平面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在新的时期有其新的理念和需求,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融入到当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中,为其赋予了新的特征和内涵,是当代文化多元化的新策略和新方向。

二、传统艺术精神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1.中国传统图形艺术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早在我国原始时期,图形就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图形为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泉。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从原始时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创造,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一方面,中国传统图形艺术有其特有的寓意,特定的图形象征着特定的事物,例如:“蝙蝠”因其谐音,常常作为“福”的象征,在一幅图中五只蝙蝠呈圆形围绕着中间的篆书写成的“寿”字就构成了“五福捧寿”的吉祥图案。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图形艺术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比如在一些古代陶瓷制品上常常绘有不同形状的图案花形,起到美观的效果。在当代平面设计中,无论艺术设计再怎么发展和创新,图形永远是设计的基础要素。图形有简单、直白的特点,在设计中通过图形传达给受众特定的信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传统图形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艺术鲜明的艺术风格,将中国传统图形艺术应用到当代平面设计中,能够使平面设计浅显易懂,更具民族传统性,可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能更加快捷、深刻地理解和接受设计中传达出的信息与思想。将中国传统图形艺术精神注入到当代平面设计中,可以使人们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内在寓意更容易理解。如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由奥运五环构成,形似中国传统图案“中国结”,寓意吉祥如意,世界五大洲人民和平团结。又如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为中国古代传统货币的形状,与名称相呼应,使人一目了然。2.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对当代平面设计内涵的影响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我国的国粹。从甲骨文开始,我国的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各种字体的汉字艺术文化。从象形文字到隶书、楷书、草书和篆书等,这些都是我国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最能表达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在中国传统书法行云流水的线条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体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张力和生命力。将中国传统书法应用到当代平面设计当中,会大大提升平面设计中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活力,体现出大气、恢宏的气势,为设计出的艺术作品赋予全新的生命力。另外,当代平面设计讲求的是创新,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相融合,不仅可以美化设计,而且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应用还可以使平面设计有更大的设计空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给人视觉的冲击力。例如,黑龙江卫视的台标为书法形式的“龙”字样,这一设计巧妙地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融入到台标的设计当中,既代表了“黑龙江卫视”,又给人一种恢宏的气势,使人印象深刻,起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另外,在一些茶叶的包装设计中,设计者将中国传统书法书写的“茶”字加到设计中,增加了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使中国传统的茶叶更具文化底蕴。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精神讲究“气韵生动”,因为气韵生动是宇宙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我们平面设计的高境界也是追求和谐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精神给当代平面艺术设计增加了新的内涵,提高了当代平面设计的气韵性和文化性,是当代平面设计进行创新设计的重要途径。3.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当代平面设计内涵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艺术追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讲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通过画笔在宣纸上勾勒出的流畅线条和形状传达出一种内在的气韵和神情。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墨画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水墨画以墨为料,通过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这五种不同浓度的“墨料”绘制出天地间所有可绘制之物。中国传统水墨画艺术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水墨画主张画面简洁,寓意丰富,“形单纯但意深远”,画中线条流畅精美,以水墨渲染、勾勒,通过线条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透漏出画中构图思维的缜密,深刻地表现出画中蕴含的情感。将中国水墨画精神和当代平面设计相融合,可以营造出一种安静、温婉又不失浪漫与意境的韵味。“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种艺术追求在水墨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平面设计方式简洁明了地传达出该平面设计作品的意境和底蕴,能给人一种温婉舒适的感觉,更利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与认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另一种艺术形式——民间美术也逐渐应用于当代平面设计,给当代平面艺术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意味。中国民间美术产生于我国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用最质朴的形式传达出最美好的愿望。民间美术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自由和随性美,如在人们的印象中老鼠是一个负面的形象,“老鼠上街,人人喊打”,可是民间美术却一改往常人们对老鼠的印象,将老鼠作为丰收的象征,使其形象卡通化,诙谐化,显得小巧可爱,惹人怜惜。将民间美术和当代平面设计相结合,可以使设计更趋于大众化,激发人们的兴趣。总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构与新生,对当代平面设计内涵的影响具有时代意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