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标准化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筹学标准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运筹思想;企业管理;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7. 033
[中图分类号] F2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7- 0053- 02
1 运筹思想简述
运筹思想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探究人们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利用与配置工作的基本规律,从而使得单位资源利用的功效可以得到最大化体现,以实现宏观整体优化的目的。运筹思想可追溯到中国奴隶社会时期。运筹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而军事运筹学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20世纪70-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运筹学界,就运筹学的根本、现状以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一次大讨论,从此,该学科就正式成为一门集基础性与交叉性于一体的科学。国内运筹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业和轻纺业。紧接着在交通物流、水电工程以及邮政领域开始方面均存在着应用,特别是在物流方面,图上作业法由此产生,同时从纯理论角度论证了它的合理有效性。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比如说,在企业管理里,利用运筹方法对为不同的决策方案予以合理有效的评估,从而为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服务,让单位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优化配置有限的资源。运筹思想之升华注定会与智能科技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2 运筹思想和企业管理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它在问题处理的过程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决策不同的形式,主要有标准化决策、双重决策、多方案性决策以及创新型决策。在标准化决策中,评估不同方案以及找出某一最优方案为研究问题的步骤里,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定性研究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若管理人员对要决策的问题有着很多的经验或这些问题不复杂,对此作出决策即偏重定性研究;相反,若管理人员对此方面的经验不足或要处理的问题非常棘手,如此一来定量研究在管理人员的最终决策里就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增强定量研究能力就应该学习运筹思想及其方法。运筹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以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 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一个单位为寻求长远发展,对发展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方式和策略设计的持续性以及整体性的计划。一个单位进行战略规划是为了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并且提高服务质量。如物流成本的主要成分有运输以及库存成本,选取最合理的运输线路以及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形式,成为增收节支的主要渠道,因此,必须应用运筹思想去寻求最科学的方案。单位战略规划是企业管理具体方面的一大革新,即把企业当成某一体系,力求使该体系内外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这其中就渗透着运筹思想。设计合理的战略目标为公司战略的关键,战略目标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在某一时间段里所期望取得的成绩。企业须根据内部拥有的资源去设计一定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以求使得这些资源能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
2.2 生产管理
企业的立足与成长须应用运筹思想,从宏观上确立与需求相适应的生产、仓储以及劳力分配等计划,力求使得利润最大,增收节支。在生产管理里,经常会通过作出运输规划、线性规划以及对偶规划来处理这种问题。
2.3 物流管理
在企业管理里不时会产生物流方面的问题,比如说,企业的原料由仓库送到不同的生产部门,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品再各自送往成品仓库。这样的物流方式通常均有一定数量的货源地,也有一定数量的售货地,不同的货源地有若干的产量,不同的售货地分别有若干的销量。物流管理在根本上说即为怎样安排调度才可以使不同地点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使物流活动的总成本尽可能小。
2.4 库存管理
要是说生产管理是从信息流的方面统筹以及控制生产活动的开展,那么库存管理就是从物质流的方面来统筹以及控制生产活动的开展。存储具有物质属性,所以对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发挥着更直接的功效,库存归零就代表生产停顿,但是它的存在却代表着占用资金与资源,如此尴尬的处境使得库存管理难度加大。
2.5 财务管理
运筹思想在财务管理里的作用十分突出。运筹思想与投资决策、成本核算分析以及证券管理等有关。公司债务重组以及通货膨胀会计等均须以运筹思想作支撑,同时应用到运筹学的若干方法。比如说,在投资决策分析当中,一公司拥有若干资金,在未来一些年份里,能够用其去买债券,能够在各年份之初以若干金额进行投资等,现在需要对此不一样的投资方案予以决策,从而选出最优方案,以求公司的收益能够达到最大。此时就应该用到运筹思想,通过运筹学里面线性规划的求解以及决策论的分析来予以处理。
3 总 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运筹思想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企业的战略规划、生产管理、物流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科学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精细化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工业工程的“泛效应”
工业工程在国际社会已经十分成熟和发达,而在整个社会效率和创新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中国,应用效果则更为明显。我国工业工程技术的引进要追溯到民国三十五年,当时的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就开始建立零件制造及装配之标准工时制度,利用马表测时,对于生产计画与管制裨益甚大。
我国某航天机械厂的数控车间是全厂最大的离散型机械加工车间,拥有多台大型高级数控设备,为此国家曾投入大量技改专款。工作中,工人每天三班倒,数控设备连续加工,但数控车间内仍然堆满了待加工的在制品,致使最大的车间成了整个企业的瓶颈车间。当实施工业工程后,3个月的效率改善并面向全厂制定了相关改善措施后,仅该数控车间一个环节,单元设备利用率就提高53%,车间工时总数提高50%。
还有国内的某重型车辆制造厂车型产品生产线面临的情况和航天机械厂相差无几,在经过4个月的效率改善工程后,单元数控设备生产效率提高40%,产品月产量提高50%,月产值提升超过2500万元。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工业工程的具体应用
近年来,我国把本质安全型煤矿建设作为煤炭生产安全治理的重要课题。作为国家煤矿安监局立项的“全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示范工程”实施单位之一的靖远煤业集团有限公司,骨干矿井多数为高瓦斯、双突矿井,自然条件恶劣,在2006年还发生了震惊全国的10.31特大矿难。灾难发生之后,煤矿运用工业工程原理,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入手,狠抓本质安全建设,将安全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008年第一季度,煤矿捷报频传。原煤产量达到220.7万吨,完成计划103%;销量253.5万吨,完成计划118%,矿井安全生产无重伤以上事故。工业工程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
在具体实施中,靖远煤业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其中综合运用了工业工程的原理与方法,从系统安全出发,对企业生产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优化:分析煤矿生产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研究消除各要素之间由于互相依存、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危险性,以保证最终实现要素本身及要素交互的安全性,有效提升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化。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具有对人、机、环境、管理等所有安全要素进行综合管理及智能诊断和预警功能的本质安全信息管理平台。
IE的技术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生产系统工程领域、人因工程和运筹学与作业研究。具体表现为面向各种工业化生产,研究和改善方法,提高生产的质量与效率,降低生产的成本,同时,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知识研究和改善系统中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研究和改善包含人的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再运用运筹学分析作业流程,优化作业效率。通过一整套的流程,其最初所追求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目的便顺理成章地达到了。具体到煤矿的操作中,就是从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的科学分析到职工安全行为生理心理研究;从先进计划调度技术的应用到高效物料与库存管理技术的应用;从机器设备的可用性分析到现场5S标准化管理;从实现生产过程作业标准化到单元生产方式的应用,工业工程所起作用的方式与达到的效果,是任何其他工程都无法企及的。
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构成了煤矿本质安全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基础。靖远煤业的“本质安全信息管理平台”适用于所有的煤矿企业的生产,而在类似的人本科技和人因工程的推动下的指导理念,是任何企业和单位所必须的,靖远煤业只是应用工业工程而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之一。
篇3
关键词:运筹学;商品分类法:采购管理:造纸企业
商品分类法与采购战略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根据运筹学的原理结合造纸企业日常生产所需的商品,在市场上采购的难易程度、技术要求、宏观环境以及企业的支出能力等,对不同的商品实行不同的采购管理规范的方法。商品分类法与采购战略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采购成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介绍如下。
一、商品类别的确定方法
(一)确定参数
根据企业界在市场上获得商品的难易程度、商品的技术要求、宏观环境、自身的支出能力等指标的分级量化来确定参数。分级量化方法是:
1、供应商品获得的难易程度,分为三级,每级加一分,该商品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为1分、处于垄断竞争市场为2分,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为3分。
2、商品的技术要求,分为三级,每级减一分,该商品是高技术含量为3分,中等技术含量为2分,低水平技术含量为1分;
3、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为国家限制进口商品:是1分;否0分。进口国的政治环境:好0分;中1分:差2分:恶化3分。国家限制或鼓励生产的商品:限制1分;鼓励0分。
4、自身的支出能力:好0分:中1分;差2分。
以企业每年对该商品的支出总额来衡量,在分析支出时,有一部分成本比较的模糊,如保管成本、延期成本等,根据经验或历史统计数据进行适当调高或调低(用综合系数β来表示)。
(二)确定权重值
难易程度、物资的技术要求、宏观环境、自身的支出能力的权重值,见表1。
表1商品各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三)计算商品成本价值风险系数,其系数越高,表示企业从市场上获取该商品的风险越大。
(四)制作成本价值风险图,用二维区间图来确定商品的类别,其中横轴x表示商品的成本/价值,纵轴Y表示该商品供应市场的风险,如图1四全区间分别为低风险低成本,低风险高成本,高风险低成本,高风险高成本。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区间的界值,风险界值为2,则0~2属于低风险,大于2则属于高风险;10万元为成本/价值界值,则0~10万属于低成本/价值界,10万元以上属于高成本/价值界。
例如,某纸业一年消耗纸筒蕊31961条,单价11.54元/条,支出总额368829.94元。其商品风险系数为:获得的难易程度1分,商品的技术要求为2分,宏观环境为0分,自身的支出能力为0分。其系数为:1×0.4+2×0.3+0×0.3+0×0.1=1,
考虑保管成本、延期成本等模糊成本,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及经验给出β=1.1,成本/价值=单个商品年支出总额×β
则纸筒蕊的成本/价值为
成本/价值=31961×11.54×1.1=405712.93元/年。
故该企业的纸筒蕊属于低风险高成本商品。
二、不同类别商品的采购战略
(一)交易管理
低风险低成本的物资,对增加最终物资附加值的贡献很小。其成本一般比较低,而且万一供应中断给企业造成的潜在威胁也不大。此类商品基本上是标准化的商品,市场供应充足,可选择的供应商数量多,对这种商品的采购战略是采用交易管理法(Transaction Management),交易管理是初级的采购管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为简单的买卖关系,供应商充当贩卖商的角色。公司的采购主要通过采购员进行的,采购过程较长,工作重复,一般适用低值、常用物品的采购,企业仅需重视对供应商的合约履行及准时付款。
(二)竞争管理
低风险高成本的商品,该类物资属于一些基本采购品,需要支出较多的资金,但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并不高。包装材料、基本的制造品、紧固件、部分添加剂等都属于此类商品。由于该商品的竞争性品牌之问的差异很小,供应商通常会试图通过提供相关的增值服务来获取采购者的青睐。对此类商品我们使用竞争管理(competition Management),竞争管理是中级的采购管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为传统的竞争合作关系,供应商充当合格供货商的角色。随着对前期大量订单的经验总结以及管理技能的提高,采购人员意识到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和集中采购的必要性。
(三)供应链管理
高风险低成本的物资,该类物资的成本较低,但进入潜在的市场较为困难,因而导致风险较高。对此类商品我们使用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是中高级的采购管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为伙伴型合作关系,供应商充当合作伙伴的角色。把供应商培养成为企业的战略联盟者(strategic Alliance)。
(四)战略采购管理
高风险高成本的商品,是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关键性商品。这种商品既给企业带来高风险,又需花费高额成本。对此类商品我们使用战略采购(strategicProcurement),战略采购是高级的采购管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为策略联盟合作关系,供应商充当联盟者的角色。公司的采购是以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采购,从而优化采购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采购周期、减少过量库存、降低采购管理成本、降低采购产品价格、增进企业间的合作。
三、讨论
篇4
关键词:实践案例;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选择
近年来,诸多美国大企业如苹果、罗克沃特等均采用平衡计分卡对业绩进行考核,其即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该方法将财务指标、客户服务指标、创新和学习指标,以及内部业务指标组成,以达到在考核员工业绩的同事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目的。医院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考核则需要更加严谨和科学,现就平衡计分卡这种先进的考核体系对医院临床科室的绩效考核问题进行探讨。
1 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的影响因素
绩效管理是提升单位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应从单位的战略角度出发,以构建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为最终目的。医院核心能力是竞争力构成要素中的最高层次部分,是医院很难被模仿也无法交易的知识。医院竞争力包括环境关系、资源、能力、知识四个要素。
1.1 绩效考核的涵义:绩效考核即指采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通过特定的指标体系,对比统一的评估标准,再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性对照分析,对被考核对象一定经营时期内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情况,作出较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断。
1.2 绩效考核的基本功能:即包括认识功能、考核功能、引导和促进功能、挖潜功能。绩效考核和管理体系流程:医院战略确定考核内容确定考核标准实施考核考核反馈制定改进计划绩效改进指导(再次进入)实施考核,然后反复循环,不断优化。
1.3 医院资源素质指标
(1)人的因素,包括管理人员、医技及护理人员、医教研及离退和其他人员。以医生为例,其素质指标包括:①学历、职称、年龄、平均临床工作经验年限、人数在各科室的分布情况;②临床工作经验年数和科研力量在20-30、30-40、40-50年龄段上的分布;③各专科医护比、医技比、平均工作饱和度等。
(2)财的因素,①财务现状: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可持续发展情况);②费用分析:运营费用、研发费用、固定资产投入等(成本控制情况);③医院的非盈利性质,财务指标归类在素质指标中的应用。
(3)物的因素,①器械配备:器械种类、数量、分布情况;②器械更新:器械的折旧、更新机制;③器械使用:维护器械、人员、使用强度及协同情况。
(4)医的因素,医院经营指标概述:①有关病人指标:医疗总量、治愈率、出院与入院诊断符合率、入院三日确诊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等等。②有关满意度指标:投诉率、医疗纠纷为零等等;③有关关键事件指标:首例成功事件、特定环境下的贡献(如SARS)等等。④其他重要指标:业务收入与业务支出比、病床周转率、万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支出等等。
2 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的指标选择
3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选择的标准化
当指标值(X)与绩效值(T)呈正比关系时,标准化结果为Y=X/N;当指标值与绩效值呈反比关系时,标准化结果为Y=N/X。其中,N为标准值,如果有该行业明文规定的标准值,则将其作为标准值,如果没有,则可使用预期值或过去某段时间的平均值作为标准值。
根据该院各临床科室相应的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出各临床科室的绩效值。从而进行科室横向(科室间)及纵向(年度间)的对比和分析。T>120表示绩效优秀;T>110表示绩效良好;T>100表示绩效一般;T
优秀绩效科室特点:①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突破口;②积极开发新技术、新项目;③抓学科建设、促进临床医疗;④以优质服务为主线。
根据医院绩效考核中,治愈好转率、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人均业务收入及固定资产回报率几个关键指标得分情况,对绩效提出改进策略:①加强病床管理,提高病床使用率;②加强流程管理,缩短平均住院日;③慎重分析投入,注意规模经济性;④开展新技术项目,提高医疗劳务附加值。
4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医院如何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当然,不同的医院或同一医院的不同科室的绩效考核模型难度较大。绩效考核的指标选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各医院应结合各科室实际,采用针对性的考核体系和方法,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选择和优化,以实现医院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5
建筑工业工程是一门应用型和综合交叉型科学。建筑工业工程在进入我国后,逐渐被高校、企业认识和接受,并开始应用于实践,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笔者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发现,建筑工业工程在我国还局限于制造业,在第三产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范围非常有限。而物流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通过供应链思想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工业工程起步时,是以现场为中心,作业者为对象,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进行时间及动作研究、工作简化、质量控制、物料搬运等工作,以提高单项作业的效率和降低作业成本。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步转向以工厂为中心、管理者为对象,采用综合的管理以及运筹学的思想,进行生产过程的分析、规划、改进、完善等工作,并提供系统最优化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向以企业整体为中心,经营者为对象,用系统战略进行管理的阶段转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企业的整体效益最佳。
二、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中的应用设想
1.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其实也有相当长时间的应用。先后以“工业管理法”、“实业工程”、“建筑工业工程”的名字向国内的教育和管理界做了深入的介绍,并已经开始局部应用于上海等当时工业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机制的过渡,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成为社会与企业的客观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工程学科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建筑工业工程的一些技术也被有意识地应用到工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评估和改进方面。
2.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的应用还过分狭隘
物流这一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原指货物配送。20世纪90年代末,物流的概念被进一步发展,与生产过程结合更加紧密,成为“供应链”中的一部分。这一特点与建筑工业工程提高效率、追求效益的目标有着天然的一致。国内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应用与建筑工业工程相同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物流系统和物流动作,例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存储论、运筹学、系统分析等。但是,从笔者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国内物流的研究和分析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对物流的研究集中于宏观层面,过于关注物流园选址、配送节点和道路设置等企业战略层面问题,较少关注微观的操作环节,例如配载、仓储管理、搬运效率、流程优化等。其次,物流研究大多集中于硬件设计,例如选址、道路、运输工具、仓储和搬运设备,较少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动作合理化、岗位分工、排班等的研究就更加匮乏。再次,许多物流研究与实际动作情况脱节,有许多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被大量学者研究和发展,但甚少应用于企业的实际操作,大部分企业还是凭经验和个人意愿行事,通过作业人员的个人行为改进操作,而不是遵从和应用科学方法。总体来说,无论是建筑工业工程还是物流系统的研究,我国都已经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但在实践中,物流行业应用建筑工业工程技术的水平还明显不足。
3.应加强经典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行业的应用
回顾国外建筑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局部优化—整体优化—全局优化”的发展道路,这对于我国在物流行业应用建筑工业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1)设立专业的建筑工业工程职位
将流程规划和改进的职能从管理者职能中剥离出来,聘用专业的人员进行建筑工业工程研究。这是因为应用建筑工业工程需要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而这部分专业知识不需要管理者掌握,也难以被管理者掌握。同时,建筑工业工程的实际应用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观察、记录、分析动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而管理者往往没有如此充分的时间跟踪整个作业流程,分析每个作业动作。
(2)应用标准化的动作研究、时间研究、规范人员配置和班组设置
物流行业往往需要24小时保持运作,同时又会在运输工具到达或者离开时出现作业高峰。因此,通过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确保企业运用最合理的人员安排,达到作业效率的最大化是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企业应用的最起码、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上述对于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企业应用的建议,其实都是属于20世纪初建筑工业工程时期的典型方式,虽然看起来似乎和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我国现有在物流行业的建筑工业工程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如果没有一套好的、稳定的、经得起考验的基础标准,将会使现代建筑工业工程技术方法和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既浪费了资金、花费了时间,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篇6
关键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中央对小城镇发展的重视反映了时代要求,也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城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乡村与城市的纽带,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目标。研究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也有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现,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做出合理的评价是为政府进行城镇建设提供必要的决策基础。本文在研究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分析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根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并考虑到小城镇的时空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理位置的小城镇评价方法必然会不同的因素,提出适用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三种方法。
2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内涵
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个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可持续发展讲求“共同、协调、公平、高效”的发展,其思想内涵是一种和谐的人地关系,发展途径主要有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2]。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近些年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小城镇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城乡联系的纽带,是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物资集散、农村科技推广与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若将小城镇看成一个系统的话,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就是它的4个子系统,那么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涵义就是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小城镇这个系统能够保证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持续性是指在外部条件改变时,根据小城镇的特点,结合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调整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以达到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人们的发展;稳定性是指小城镇各子系统在外部条件变化时能够维持各子系统间的关系,不发生突变,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协调性是指小城镇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4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才能达到最优化发展。
3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一种人地关系,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做出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引导小城镇和谐健康发展,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是客观评价的基础,因此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方法、常规定量评价方法、多元统计评价方法、运筹学评价方法、模糊评价方法和其他评价方法[3]。根据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4子系统,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确定三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生态环境指数法”、“生态足迹法”4个方法。
3.1专家打分法
专家打分法是定性评价方法的一种,是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大量难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对债权价值和价值可实现程度进行分析的方法[4]。
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选定若干个评价因子,再根据这些因子制定出评价标准,然后由业内代表性专家凭着他们以往的实践经验和现有的理论基础,按照此评价标准给出各因子的评价分值,最后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这种方法简便、直观性强,计算方法简单,但是主观性强,在进行多轮统计后如果不趋于合理,应当慎重使用专家打分法结论。
3.2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运筹学评价方法的一种,是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己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具体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系统性、简洁性和所需定量数据少的特点,应用在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中时,可将小城镇看成一个系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是它的4个子系统,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基础上构造成对比较阵,再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得出结论。层次分析法要求评价对象的因素不能太多(一般不超过9个)[5],因此在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因素的选择上,要选取对小城镇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层次分析。
3.3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定量评价方法的一种,将一组相同或不同指数值通过统计学处理,使不同计量单位、性质的指标值标准化,最后转化成一个综合指数,以准确地评价工作的综合水平。综合指数法应用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时,是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对小城镇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得到综合评价指数,以该指数作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一种方法。
3.4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是加拿大生态学家William Ree等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其学生wackermagel完善[6]的一种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提供或消纳废物,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7]。这种方法是从人对自然需求的角度,来计算需求量也就是生态足迹,同时计算自然提供给人的生态承载力,运用这种供需量的比较,从生态供需平衡的要求出发,衡量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是否满足该地区的发展,从而评价此地的发展是否可持续。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需求)计算模型是:
FE=Nfe=NrjEai=NrjE(Ci/Pi)
式中,FE为总生态足迹, hm2;N为人口数;fe为人均生态足迹, hm2/人;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商品的平均产量;ai为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hm2;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数;rj为均衡因子;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数。
小城镇生态足迹的运算可以为当地规划和决策提供信息,影响着关键资源的使用。有助于为小城镇制定可持续性目标;分析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可持续发展进程提供战略选择;还由于生态足迹易于理解,使它成为一个很好的公众交流工具。
4结束语
上面选取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可以作为一般的评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比如选取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为辅,从而确保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小城镇之间差异性较大,应根据被评价小城镇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取适用于当地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87.
[2] 李崇明,丁烈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内涵与评价[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3-46.
[3] 王雪铭,吴瑞明.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体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 (2):351-355.
[4]宋之杰,高晓红.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J].燕山大学学报,2002,26 (1):37-39.
[5] 陈衍泰,陈国宏,李美娟.综合评价方法分类及研究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4,7 (2):69-76.
篇7
[关键词]餐饮企业 成本控制 品质保障 外部物流 内部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31-03
一、餐饮企业成本控制与品质保障
(一)餐饮企业成本控制
在餐饮企业的运营中,存在三大项的成本,即店铺租金或自购店铺的年折旧、食材成本,以及人工、水电等运营费用。通过物流流程的改善与再造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则是食材成本这一项。此外,在采用特许经营模式的餐饮企业直营店与加盟店的全部物流成本中,有60%用于了运输,而运输成本中能够进行控制的比例同样达到了55%~60%。[1]由此可见,餐饮企业的物流成本至少存在25%的可控空间。
(二)餐饮企业的品质保障
餐饮企业对于品质上的首要要求为运营中的标准化原则,尤其是通过特许授权方式进行经营的餐饮企业,必须通过严格地执行产品上的标准化,从而使产品体现出品牌的内在价值,维护品牌的形象不受损害,保持企业的长期稳健经营。一个成长中的餐饮企业如果无法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保证自己向客户提供的是质量保持不变、符合品牌的产品与服务,会迅速失去其品牌价值进而失败。
而对于餐厅的服务标准化,更多需要通过培训与制度管理来完成。但对于产品的标准化管理,通过对物流系统中的供应商选择,采购、配送、处理加工、库存、烹制等流程中进行完善管理,可以实现产品高水平的标准化。
二、餐饮企业物流系统
(一)餐饮外部物流系统
针对餐饮企业,外部物流系统的概念应为从价值链的始端开始,至产品及原材料进店进行生产,即进入内部物流系统结束。其中的流程包括:订单下达,依照订单采购,集合装配,配送工具与配送路线选择,配送,餐厅确认收货,进店入库。
从成本与品质的角度出发,针对上述外部系统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分析目前国内餐饮行业的不足,即需要提升与改进的方面。
1.订单环节
国内餐饮企业关于订单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技术在订单管理中应用的不足,订单与销售情况不能完全挂钩,订单对于货源的要求标准不够详细严格,企业验收订单货源的方式落后。其中,前两项问题有可能导致订单与存货数量脱离实际销售情况,造成囤积,从而占压资金造成成本上的浪费;后两项上的落后则会导致货源质量与预计订单的要求不符,从而直接影响到餐厅所提品的质量。
2.采购环节
国内餐饮企业在采购方面的问题在于:采购流程主要依靠人力完成从而导致财务无法透明,面对大宗的采购订单时选择能够长期大量供应稳定货源的供应商难度较大,产品的货源无法全面地得到控制,购后入库的产品还需要通过较高成本的加工才能完全符合产品的标准化。
3.装配与配送环节
在装配环节上,餐饮企业的物流管理从成本角度需要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如何进行集合装配与决策适当的采购量。集合装配的出发点是将统一目的地的各类原材料进行一次配送从而不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这一点因不同原材料所需要的在途条件不同,如冻品冷冻温度、鲜品限时到达等,对运输工具的要求很高;采购量的高低则决定于对餐厅订单和库存的有效管理,在订单预测准确、库存管理有效的假设下,单次、高量的采购量能够为餐饮企业提供更强的买家议价能力以及更低的平均运输成本,反之,频繁、零散的采购意味着企业较弱的议价能力,并且包括重叠增加的运输成本。
由于配送的路线统筹与调度问题,涉及餐饮管理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并需要应用到运筹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考虑到企业规模、所属地区等具体因素。
4.收货与入库环节
国内餐饮企业在收货方面通常存在的问题包括:产品大宗到店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专业人员进行收货与验货,避免供应商以次充好;如果仅从同一品类的原材料供应考虑,多个批次、甚至多个供应商来源的产品到货,首先有可能与收货的标准差别较大,另外也使内部物流系统中的库存与周转管理更加复杂。另外,存在于外部与内部物流系统中的一项隐性流程即为收货后或入库前的处理。这一流程在生鲜蔬菜方面普遍存在。
(二)餐饮内部物流系统
餐饮行业的内部物流系统具体可以划分为库存物流、原材料处理和烹饪操作等三个部分。与外部系统中不同的是,库存物流并不完全与后两项内容构成前后衔接的流程,而是在餐饮管理的过程中,与后两项内容属于并列的内容。
1.库存物流
餐饮企业的库存问题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在多个方面构成了管理的不便。首先,在食材不变质、能够使用的最低要求下,从餐饮品质的角度出发,要求尽量为客户提供新鲜、口感良好的产品,即要求库存保持较高的周转率;同时,当库存的生鲜食品接近过期,餐厅只能通过向客户促销保证产品售出而不产生原材料变质无法使用的情况,出于原材料的销售成本因素考虑很难将原材料调送其他单店或直接销售;另外,对于菜单固定的餐厅,既不能使原材料空缺导致潜在的销售额丧失,也需要考虑采购、配送等成本来控制补货。
2.材料处理与烹饪操作物流
篇8
(北京铁路局劳动和卫生处,北京100000)
摘 要: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果。劳动定额标准化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劳动定额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的深化。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形势,企业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劳动定额标准体系,推行劳动定额标准化,用劳动定额标准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本文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企业现状和特点,对推行劳动定额标准化,促进企业管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劳动定额标准;劳动定额标准化;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071-02
收稿日期:2014-07-15
作者简介:徐波(1982-),女,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一、劳动定额标准和劳动定额标准化
1.劳动定额标准的慨念
劳动定额标准是对劳动定额制定、实施、统计分析、考核和修订的各个环节中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是以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
2.劳动定额标准化
标准化是以制定,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其含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的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践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所以劳动定额标准化就是以制定和贯彻劳动定额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
劳动定额标准是劳动定额标准化的核心。制定和完善劳动定额基础标准和时间标准,是劳动定额标准化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劳动定额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都是通过制定和贯彻各项劳动定额标准来体现的,所以说没有劳动定额标准,也就不可能实现劳动定额标准化,因此制定劳动定额标准是推行劳动定额标准化的起点。首先要根据企业管理状况、编制、补充、完善定额标准。贯彻实施劳动定额标准是标准化活动取得效果重要阶段。通过制定和实施劳动定额标准,开展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劳动定额标准化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不仅要制定、实施各类劳动定额标准,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变更、劳动者技能的提高,还需要修订标准,组织新标准的实施,通过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深化,力求建立新的秩序和统一。
实行劳动定额标准化,其目的在于促进企业建立正常的生产和管理秩序,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随着劳动定额标准化的开展,通过制定和贯彻劳动定额标准,使企业各有关管理部门和生产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在技术上、组织上与生产活动保持统一、协调一致,保证生产秩序有条不紊,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劳动定额标准化所要建立的秩序包括: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的作业规范和操作流程;劳动定额标准制定、贯彻、统计、考核、修订等工作秩序。这些秩序的建立必将促进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之间关系的协调和统一,保证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劳动定额标准化的产生和发展,是工业生产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后的必然结果,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商品的交换是按照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进行的。商品生产者要使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克敌制胜,其产品必须高质量、低价格,即产品的必要劳动消耗低于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因此,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状况,确定科学、合理的人力、物力消耗定额标准,是每个商品生产者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市场经济越发达,劳动定额标准化将越重要、越发展和越深化。劳动定额标准化的功能在于有效节约活劳动消耗;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推广应用科学合理的作用程序和操作方法,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劳动效率提高;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确立共同遵守的劳动规则,协调各方面关系;为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奠定基础,为劳动组织科学化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的劳动成果考核,建立公平合理的工资分配机制;促进劳动条件改善,保障劳动者健康,实现以人为本。
二、劳动定额标准化的意义
1.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劳动定额标准化的意义在于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使劳动定额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全面系统地推行、贯彻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使各企业的劳动定额制定工作具有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可以减少企业内部各生产单位、产品、工种,工序之间的(下转80页)(上接71页)矛盾。充分发挥劳动定额的激励作用,进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目的。
2.保证劳动定额工作持续发展
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只把劳动定额工作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看待,置于行政部门管辖下,成为政府行为,采用行政管理手段推动劳动定额管理工作,而企业是被动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通过行政手段,搞突击整顿,进行修改产品工时定额,提高劳动定额水平,降低定额完成率。过后又出现回落,反反复复,造成劳动定额工作在较长时期内处于时好时坏的状态,很难稳步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已进入市场经济中,一切都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因此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早已成为企业行为。因此,企业要想在经济市场中站稳和发展,就要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严格推行劳动定额标准化,提高劳动定额管理水平,降低人工成本,以适应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快速发展的需要。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为确保定额水平的统一性、先进性、合理性,只有通过推行劳动定额标准化才能实现。贯彻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使工时水平趋于一致,从而更好发挥劳动定额在企业中的作用,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提高劳动定额制定和管理的科学性
企业开展劳动定额标准化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在劳动定额的制定、贯彻和管理过程中推行劳动定额标准化,可以消除传统管理的不足,如“经验估工”制定产品定额所带来的不平衡性和随意性,客观反映产品工时消耗规律,使劳动定额水平先进合理。通过贯彻系统的劳动定额标准,可以使企业各工种定额水平趋于平衡一致。推行劳动定额标准化,提高劳动定额制定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劳动定额工作在具体管理中易于掌握和操作。
三、做好劳动标准化工作
1.明确劳动定额标准化的定位
劳动定额标准化是国家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标准化的功能,就必须明确劳动定额标准化的定位。只有明确劳动定额标准化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才能提高企业强化定额管理的积极性,才能根本解决指标经营过程中因经营亏损造成的职工出力拿不到钱的问题,扭转一些效益差的企业出力也拿不到钱的心态。
2.建立健全劳动定额标准化管理体系
在劳动定额标准化运作滑坡的条件下,建立健全各企业的劳动定额标准化管理机构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企业是标准的使用主体,因此,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机构是劳动定额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在恢复与发展劳动定额管理的重要时期,使用行政手段建立完善劳动定额标准化机构,做实基层劳动定额标准化管理机构,对劳动定额标准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3.加强定额员队伍建设
人才也是生产力,培养造就一批懂生产、懂技术、懂管理的定额员队伍,是劳动定额标准化事业的组织保证。通过不断完善劳动定额管理的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广纳贤才,凝聚英才,将思想道德好、敬业爱岗、技术素质高、专业技术精的优秀人才吸引充实到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中来。加大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建立标准化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标准化意识和标准化素质,更好地适应企业改革发展和新形式的要求,要形成广泛的标准化人才阶梯队伍。
4.技术发展迫切需要改进劳动定额管理
篇9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044-0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时间虽然不长,但各地在示范区建设实践中已初见成效,在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效评价上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方法,但大多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在示范区建设上重表面、重形象,往往以传统的工作总结形式完成对示范区的建设情况的评价。
一、示范区评价指标的设置
(一)设置原则
标准化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必须从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出发,坚持示范区基础建设评价与效益评价,示范区内部效益与辐射区外部效益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的统一,力求客观、全面、科学,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体而言,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科学性。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必须从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出发,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示范区功能、运行特点和各项目标的实现程度。
可操作性。 设置评价指标既要考虑理论体系的完整和理论概念的准确,又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考虑指标体系在实际评价工作中的运用效果,充分考虑到指标的量化和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 选择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评价方法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整体性。指标体系应包括多组指标,能尽可能全面地考察示范区建设特点和运行的结果,形成对示范区建设基础与示范区效益,示范区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方位综合评价。
动态性。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评价,既要包括静态指标,还要有动态发展指标。不同的示范区以及同一个示范区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变和建设时期的不同,其示范区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
普遍性。在评价指标的设置时,各项评价指标要有典型的代表性,指标体系并不是越庞大越好,应该排除一些特殊、极端的因素,使建立的评价指标具有可推广的普遍性,可作为管理部门监管与评价示范区建设成效的理论依据[1~2]。
(二)设置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二、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内容
茶叶标准化示范区作为政府的一项支农项目,对其评价应有一套完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示范区建设评价与效益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示范区内部效益,也要注重示范区建设水平和项目实施对辐射区的综合效益。示范区的建设规模与科学性是示范区项目实施的基础,是示范区产生综合效益的前提与条件,它直接影响示范区内部效益与辐射区外部效益的大小;示范区内部效益的大小又影响辐射区相关产业个体如茶农、非示范企业等采标的积极性,好的示范个体能树立典范,发挥辐射与示范响应,带动更高的综合效益,反之,则不光示范效应被弱化,还有可能受到负面影响;辐射区综合效益是政府扶持的示范区项目建设的根本,辐射区综合效益水平决定该项目建设实施效益的大小。
(二)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构建
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不仅具有“树枝型”结构指标体系的所有优点,而且这种结构指标体系,通过不同层次指标子系统间的支配关系反映出来。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来说,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指标体系的最优结构,因此利用这种结构指标体系描述农业科技示范区运行状况所得的结果也十分真实和贴切。
三、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评价指标权值确定
(一)评价指标初选
根据对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目标、评价原则、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法的分析,为能更科学、准确、客观的构建一套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和参考相关资料,初步构建评价指标,并设计问卷调查形式,在全省4个国家级、8个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中标准化技术人员,农业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等相关技术人员的问卷调查中,根据各层指标的认可数,经综合分析,最终确定36个指标(D1-D36)构成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这36个指标分别从园区建设基础、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三个层面度量和描述了茶叶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运营效果[3~5]。
(二)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1.构造判断矩阵
在有效回收的170份问卷调查中,根据各层指标的认可数,构建判断矩阵。设某层有年n个因素X=x1,x2,x3,…,xn
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或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准则所占的比重。上述比较是两两因素之间进行的比较,构造了判断矩阵。用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是因素ai与aj相比较的重要性程度量化值。
则A=(aij)n×n=a11a12…a1na21a22…a2n…………an1an2 …ann
A为成对比较矩阵。
2.确定各层次指标的单排序权值
(1)对判断矩阵行求积:
(2)计算Mi的n 次方根:
(3)对向量进行规范化处理:
得到层次单排序权值向量:w=(w1,w2,…,wn)T
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在对多因素进行比较时,人们往往难以保证比较前后的一致性。只有使这种不一致的程度保持在一个容许的范围内,判断矩阵才能使用,这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
4.计算各层次指标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值
利用上述1―3步骤计算好各层的权重数值后,还需要计算出各层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值。根据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分析,本研究共有A―D四层, C层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值WC i j = wB i wC j;D层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值WD i jk = wB i wC jwD k(其中,i=1,2,3; j=1,2,…8; k=1,2,…36,), 各层次指标与其上级目标层相对应,最终确定各层次指标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值。
初级目标层B的各指标基础建设评价、内部效益评价和辐射区效益评价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值分别为0.270、0.505和0.225;次级目标层C的各指标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值为建设规模评价(0.086)、依托单位评价(0.055)、示范区标准化评价(0.129)、内部经济效益评价(0.325)、内部生态效益评价(0.181)、辐射区经济效益评价(0.097)、辐射区社会效益评价(0.083)、辐射区生态效益评价(0.046);最底层各评价指标D1,D2,D3…D36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值为示范区等级(0.015)、示范区面积(0.020)、示范区茶农数(0.014)、示范区建设总投入(0.020)、地方配套资金比重(0.017)、依托单位茶叶种植面积(0.012)、依托单位茶叶年总产量(0.012)、依托单位职工数(0.012)、依托单位生产加工能力(0.009)、示范区依托单位紧密度(0.010)、采用标准数(0.037)、参与修订标准数(0.023)、专业技术人员比重(0.034)、参加标准化培训总人数(0.036)、示范区茶叶单产增长率(0.053)、示范区农民纯收入增长额(0.049)、示范区总产值增长率(0.039)、示范区出口创汇增长率(0.041)、示范区工作效率提高(0.051)、示范区产品优质率(0.052)、示范区名优品牌创建数(0.040)、示范区农药年用量减少幅度(0.065)、示范区化学肥料使用量减少幅度(0.065)、认证基地面积比(0.051)、茶叶单产增长率(0.021)、单位面积纯收入增加值(0.022)、示范区产品优质率(0.019)、茶农纯收入增长率(0.022)、辐射区名优品牌创建数(0.012)、辐射区域面积倍数(0.019)、辐射区域劳动力倍数(0.015)、涉茶个体采标意识程度(0.019)、标准化技术人员增长数(0.017)、辐射带动其他产品数(0.014)、示范区农药年用量减少幅度(0.023)、示范区化学肥料使用量减少幅度(0.023)。
四、小结与讨论
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模糊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可以更直观了解各阶梯层次指标的相互重要性关系;在评价指标初步设立时,设计问卷调查形式,结合专家咨询法(Delphi),以认可度为依据构建判断矩阵,其结果较为科学、准确;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以量化形式确定下来,表达各指标对总评价目标的贡献率,能更科学地对示范区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这将有利于客观判断各个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和发展水平,并为政府主管部门对示范区建设的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钟甫宁,孙江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J].农业发展研究,2007,(1):21-27.
[2] 孙江明,邢鹂,钟甫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与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110-111.
[3] 刘国强,李友华.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1):27-27.
篇10
当前企业物流信息化存在的几个问题
虽然有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实现了对于物流管理的一些主要环节(如仓库管理、销售管理等)的计算机管理,但是真正实现物流信息化的企业却极少。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企业实现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对所需财力、人才的认识不足或者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不能保证对信息化工作的投入,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工作往往半途而废或草草收兵。
其次,在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初期,需要管理人员辅助完成大量工作,花费精力去熟悉新的工作系统,新系统会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使得管理人员存在抵触情绪,不愿协助信息技术人员开发系统。
第三,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学校的教师或计算机公司的工作人员,缺乏对物流管理的感性认识,如果企业人员不予配合,他们很难实现一个令企业管理人员满意的系统。
第四,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可能需要花费几年时间。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往往会导致前期开发的系统所使用的平台和后期开发的系统所使用的平台不一致。如何使已经开发成功的部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不同平台的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部分集成,是企业在发展、扩大物流管理信息化范围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关于物流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企业如果能够尽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对其物流信息化工作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领导重视,业务人员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流信息化建设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资源及产、供、销环节在信息处理、工作方式、管理机制和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习惯等方面进行一次大的创新和变革。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互为依托。转贴于 2.重视开发企业物流的信息资源
企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开发物流信息资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落实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就要保证物流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许多单位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以至于系统缺乏信息源,因而大大影响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建设、积累和更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渐进过程,只有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准确、合理和充足的数据。
3.建立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建立企业物资信息系统是企业物流科学管理的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物流信息的同时,应该注意营造综合数据环境。在此状态下,物流过程的所有技术数据和事务数据,对所有参与单位都具有高度可视性和可存取性。
建立相应的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及数据仓库,是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根据库存模型、预测模型等管理决策模型,采用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实现物流决策支持系统,采集、利用好宏观信息、生产流通及价格信息等,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运筹学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