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的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专业的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专业的培训

篇1

(一)男性和女性教师人数比例相差悬殊从现有的特殊音乐教师资源来看,女性音乐教师占有主体地位。通常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女学生数量要远远多于男生数量,因而这也是构成特殊音乐师资女教师较多的原因之一。在笔者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无论是特殊教育专业,还是音乐教育专业,男生数量也是明显少于女生,男女比例略显失衡。这就意味着日后的特殊音乐教学中,男性教师严重缺乏。女性天性温柔,容易和孩子相处,而且女性教师往往比男性教师更有耐心,尤其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女性教师或许更适合陪伴他们成长。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针对特殊儿童这样的群体,他们更需要男性教师的阳光之气,需要男性教师给予他们积极能量的引导。因此,均衡特殊音乐教师比例,也是构建完善的特殊音乐教育师资体现不可忽视的内容。

(二)高校对特殊教育音乐师资培训不够重视虽然现在的特殊音乐教学开展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特殊教育音乐师资培训还不够重视。尤其是大多数师范类高等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特殊教育专业,这也严重影响了师资培训的质量和数量。特殊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特殊形式,对于师资要求更为严格。但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对特殊教师人才的培养关注较晚,致使高校对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重视度不够。另外,由于高校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颇深,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音乐教育基本流于形式,对特殊音乐教育专业设置更是不够关注,甚至个别特殊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名存实亡。特殊音乐教育专业在高校的尴尬位置,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愿报考此专业,对特殊音乐人才培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河北省特殊教育音乐师资培训措施

(一)培养专业的特殊教育音乐教师对于特殊学校来说,音乐教师不再是普通意义上音乐艺术的传授者,而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赋予了特殊音乐教师新的使命感。特殊音乐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德育与美育的渗透,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特殊学校的孩子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心理。专业的特殊教育音乐教师,要全面的了解特殊儿童的需求,熟知他们的心理,针对特殊学生的学习特点去开展音乐教学。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被特殊儿童所喜欢和接受。基于此,特殊学校需要更多的优秀音乐教师参与教学,不断的促进特殊音乐教师团队的科学构建。只有这样,特殊学校才能培养出来一批会教育、懂管理、拥有专业的知识技能的音乐教师。也只有专业的“特教”教师才能针对特殊儿童学生的特点,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来帮助特殊儿童走近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

(二)广泛吸纳热爱特殊音乐教育的人才针对特殊院校音乐教师男性教师匮乏的问题,特殊教学单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吸纳热爱特殊音乐教育的人才来弥补。虽然特殊教育教师的地位现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仍不能满足男性对较高的社会地位的需求,加上特殊的工作环境,特殊学校一般都是女教师居多、男教师较少的尴尬境地也困扰着大多男性对特殊音乐教师行业的选择。要想改变男女教师比例失调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全社会提高对特殊教师的社会地位,让这部分教师获得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特殊学校也要放开门槛,让更多喜欢特殊音乐教育的男性教师加入到特殊教育事业的团队中来。

篇2

关键词:职业;音乐专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全国高等艺术学校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音乐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扩招的同时,音乐就业市场逐渐出现供过于求的趋势,出现了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失业,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改革。

一、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为市场提供专业的音乐人才

现阶段的音乐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片面强调了音乐技能的提高,忽略了音乐专业的专业特性和未来学生在以后职场竞争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培养。另外,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化素养不高,学生大多是因为音乐特招考上的音乐专业,所以文化成绩比较差,不具备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素质。

2.学校师资队伍不完善,学校硬件设施不健全

由于高校的规模扩大,音乐专业招生人数也在迅速增加,这就造成音乐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师资力量短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音乐专业的教师主要毕业于各类音乐学院,只熟练掌握声乐理论和作曲方法,而缺乏实践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照搬照抄音乐教材,造成音乐课堂冷场的现象。同时硬件资源建设远远达不到所需要求,很多学校都是几个学生甚至十几个学生共用一套音乐设备,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毕业生达不到市场所要求的水平。

3.音乐专业教学目标的定位偏颇

在当今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只重视音乐专业知识的教授和某一种音乐素养的培养,造成了学生音乐知识面比较窄,对于不同音乐之间的联系性不强,不利于学生多种音乐素养的形成。这些专业的音乐知识在以后就业中很难得到充分体现和验证,造成音乐人才综合素质不高,无法适应现代音乐市场的要求。

二、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从前面几个角度分析,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没有形成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我们要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进行以下改革。

1.了解市场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音乐人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就应该以市场为中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当今社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音乐教育方面、音乐理论的科学研究、音乐表演方面与音乐社会服务方面。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都要求从业者必须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同时不同的行业对音乐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中对不同的音乐从业者进行不同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

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自我封闭,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全面且系统的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情况,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业方向,办出院校的特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来确定以后自己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2.优化师资结构,加大投入改善教学设备

(1)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该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建设一支教学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还要抓住机遇,创造一系列的有利条件来吸引一些高职称、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的加入,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招聘模式,将内聘与外聘相结合,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另外,还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对于一些业务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进行深造或者选派他们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参观学习,改善学校的师资水平。

(2)加大投入改善教学设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工具逐步深入到音乐专业教学的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声像技术和视听技术来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内就能接受到音乐方面的知名教授、艺术家的熏陶和感染,感受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多媒体的运用使音乐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更加投入地置身于音乐课程当中。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远程教学的方法,使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在三尺讲台上,扩大了学校的规模和影响,提高了办学的效率和办学的质量。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要求

(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合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对于音乐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以培养单一的音乐师资为主,在课程的设置和选择上,既要重视音乐专业的学习,又要对音乐学科进行一定的发展,综合发展学生的边缘学科或者与音乐交叉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极大扩展,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还要重视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业务素质,使其在以后的职场获得较强的竞争力,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2)明确培养目标,设立适应市场需要的音乐专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我们首先要重视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还要根据市场的要求设置相关的音乐专业和音乐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音乐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音乐表演基础功底,又要有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社会判断力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音乐专业教学改革时充分考虑到这几点,在过去传统的音乐课程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如增加一些诸如流行歌曲演唱、舞蹈编排和音乐填词等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提供专业的音乐人才。

对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体现就业的方向。同时,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还应该重视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承担起保护和发展地方音乐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曾辉艳.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篇3

在我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首先是听别人说话,并进行模仿,然后才进入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文章等阶段循序渐进的学习。学习音乐也是一样,不仅要听要唱,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而这种能力则在乐理和视唱练耳的学习中得以培养。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这两门课程的掌握很难达到所要求的水平。

一、对乐理、视唱练耳的认识不清晰

在和学生交流中,很多学生对乐理的第一反应是习题练习,例如最让他们头痛的 “音值组合”、“判断调式调性”等。正如蒲亨建先生《对中若干问题的异议》所说:“教师和学生往往只关心乐理习题的具体操作与演练,而很少关心具体技术细节背后的内在原理与规律性的东西。”

而对视唱的认识就是把音高和节奏唱准,期末考试时把划定范围内所有的视唱背熟,很少去关心这条视唱的调式调性、风格特点,不去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练耳就是把听出来的音和节奏记下来,甚至有些听不出来的便选择放弃,很少关心不同音程、和弦的色彩的差别,调式调性的特点,每个节奏型的表现作用等等。

二、多方面的不重视,给学生以错误导向

(一)艺考中的“小三门”

音乐类的“小三门”,即指的乐理、视唱和练耳。艺考中,针对不同的专业或考核方式,各学校对这三门课程的考查分数计算方法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按总分的百分比,如西安音乐学院2014年本科招生简章中,作曲系专业考试乐理成绩占10%,视唱练耳占5%;另一种是每门划合格分数线,分数线根据考试情况进行调整,如该学院声乐系、管弦系等要求基本乐科以及格线为准,不占专业分数比例,基本乐科合格分数线50分。

虽然艺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专业的考核,但对基础学科的考核也至关重要,以上两种形式都有各自的不足,前者所占比例较小,后者合格分数线较低。这样会使考生误以为 “小三门”不够重要,学习过程中对其不够重视。

(二)考前培训中的“小三门”

在考前培训中,“小三门”课程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培训老师都能意识到“小三门”是影响艺考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以营利为目的的艺考培训机构,在其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则出现在师资上。

为节省成本,培训机构中负责“小三门”讲授任务的老师大多是在校大学生,或其他表演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他们本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不足,准确性不强,在授课方法上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老师总结的判断复拍子的方法为:“分子能被2或3整除的就是复拍子”,因此在指导交流过程中那个班所有的学生都一致认为8/8拍是复拍子。在视唱练耳授课中常缺少音阶、音程、属七解决等环节,直接进入视唱和听记环节,在视唱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到用正确的方法及时进行解决。在学习音乐入门的重要阶段,这样的教学实为一种错误的灌输。

(三)专业老师的误导

有些老师尤其是表演专业的老师,只注重学生演奏或演唱技术的培养,其本身对乐理、视唱练耳掌握的也不够好,但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甚至对此不屑一顾。与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经历时,对乐理、视唱练耳课程的消极态度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当然,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对音乐的学习。虽然新课标强调了音乐知识(乐理知识、歌曲教学、视唱练耳、器乐欣赏等)的学习,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正确认识乐理、视唱练耳,寻求科学的教学方法

乐理(本文皆指“音乐理论的基础部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解有关音、律制、记谱法、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与音之间结合的基本规律等等。它是学习其它音乐理论课程如和声学、曲式与作曲分析、复调、配器法、作曲法的基础和前提,对具体的音乐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非纯粹的理论研究。

视唱练耳包含两大项内容,即视唱和练耳。视唱是用来培养能按乐谱所示一切要求准确地唱出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的认识。练耳是用来培养对音乐节奏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内心听觉。

学习一门语言,少不了“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而乐理和视唱练耳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学习音乐语言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教学过程中,应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同时进行基本乐理的学习,在感性的经验中掌握、运用和巩固乐理知识,以视唱带动基本乐理的学习。

2.做好考前培训与高校学习的衔接

同样一门课程,在考前培训和高校学习两个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正如施咏在《乐理究竟教什么》中所说,乐理的教学目的分有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认为乐理是一门纯技术理论课,首先是给专业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其他理论课程做好准备。第二个层面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才能、开发智力,并培养审美情趣。

那么在考前培训的教学中,应注重第一个层面。由专业的老师任教,培训结束后学生应掌握音乐的基础理论,同时具有读谱、视唱、听辨、记谱以及对各类音乐要素以准确把握的能力。在大学教育阶段,应该达到第二个层面,这个阶段更应该注重音乐的本体和音乐文化的扩展。如:在记谱法的教学中,除了学习简谱和五线谱外,还应该使学生了解,在中国古代就曾使用过的文字谱、工尺谱等,而不同的乐器也有各自的记谱法;学习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划分时,如何去让学生理解大二度这个在乐理课本中划定为不协和音程,却在西南诸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得以大量的运用,颇具和谐之美与地域文化特色。五声性音乐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之处等等。

3.艺考中,在注重学生专业水平考核的同时加大对乐理、视唱练耳的考核力度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 问题 教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1-02

音乐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格素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师范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乡村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于小学教育师范生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涉及音乐课教学、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排练等工作,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他们胜任这些工作,同时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成为高水平的小学音乐的师资。本文试以乡村小学教师为考察对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熟悉小学音乐教材、加强学生岗前培训、制定考核标准等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小学教育师范生往往只学过几节简单的音乐课后便上讲台兼任音乐教师,而实际上,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他们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传统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较差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在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今天,小学教师的音乐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通音乐师范院校都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才能入学学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却不同,该专业在招生时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的考核要求相对较低,有一些学校甚至不作要求。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小学教育专业很多学生甚至从来就没有上过音乐课,受过音乐教育或是学习过某种乐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大部分都偏向流行音乐方面,对音乐课上教授的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兴趣。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有很大的差异,“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使得授课的时间、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音乐技能水平不尽如人意。

(二)课程学时较少

由于专业需求,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包括语文、数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还有许多通识课程,所以能安排音乐课程的课时非常少,有些是一个学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学时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都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模式。大班的集体音乐课主要在30到40人,它的优势在于通过扩大教学对象的人数,大大减小教师的教学任务压力。然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无法因材施教,同时,由于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教师上课感到吃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大班的钢琴课教学,一堂课90分钟的时间,教师对40多名学生一一进行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有时候都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新课的示范,学生课后只能“瞎练”,不仅教学进度慢,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原来的师范生音乐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参照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的内容包括乐理基础知识、音乐欣赏、音乐教学法等。学习的内容很多,有些内容比较深奥,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往往是什么都学,但又学得不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小学教育专业音乐培养目标不是学艺精湛的音乐人才,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通过技术技能的训练,能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特性有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是师范院校,有很高的音乐技能和很深的音乐专业情结,所以在教学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把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理念搬到小学教育师范生的音乐培养上来,把师范生当成音乐专业学生来培养,忽视了小学教育师范生对音乐针对性的学习和对未来该职业特色的音乐需求。

二、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师范生音乐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很多乡村教师不能胜任音乐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对乡村小学教师培养尤为重要。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及乡村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学对象和硬件环境的特点,可从以下方面采取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的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新课标的出台,使得教师创新教学有了更大的舞台,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开展指引了方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通过学习小学音乐课的新课标,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时期小学音乐课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内容标准等,为今后从事音乐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很多时候都是用专业音乐师范院校的教材来参考,以至于有时候也会把培养专业音乐师范生的那一套模式运用到小学教育专业来。其实,大多数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认为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技能训练,训练学生演唱歌曲难度有多高,器乐演奏能力有多强,会演奏多少种乐器,往往忽视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忽视了音乐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标中,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上要区别于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材的选择上,更应该强调师范性、基础性、实用性、审美性、创造性与多样性,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也同样重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是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兴趣爱好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烦。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必须把“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画家不一定会教画,音乐家也不一定就是好的音乐教师,“会”是一回事,“会教”又是一回事。教师要学会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上台、多试讲、多讨论和多总结,讨论如何设计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环节、如何将音乐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让学生做到与小学音乐教师岗位早接触、早了解、早熟悉。除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比如合唱训练、合唱指挥、歌唱比赛和晚会演出的组织等。

(四)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

受专业课程开设的限制,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时设置得比较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音乐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学生在课后的音乐技能训练就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的音乐技能水平较差,大班教学的人数众多,教师不能一一顾及,课后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为学生制订了一系列课后训练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以“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来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此外,还要合理运用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对训练内容进行录像、录音,保证学生课后训练的质量。

(五)熟悉小学音乐教材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要从事的音乐教学主要是小学音乐课,所以要求学生对近几年来小学音乐课使用的音乐教材要很熟悉。为此,在进行音乐技能训练时,可以参考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教学要求,编写一些视唱训练的教材供学生练习,也可以进行儿童歌曲表演唱训练。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技能上的提升,也对小学音乐教材更加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儿童歌曲量的积累,要多学、多听、多唱,丰富自己的曲库。还要对新出的儿童歌曲或是动画片的主题曲多留意、多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曲库得到及时的更新。

(六)加强学生岗前培训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培训,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得到巩固。根据实习学校情况的考察,为学生创造情景教学或是试讲,同时,还加入一些音乐教具的制作等,为学生站上教师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七)制定考核标准

音乐教学技能的考核,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课程教学掌握情况最直接的评价。应根据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音乐技能考核标准。这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更加重视,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对音乐课教学与训练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还要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的比例,使音乐课程的结构得到完善。当然,在培养模式上要具有灵活性,要根据学校与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与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丽娟.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从教能力结构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周晓露,刘霄.小教专业(本科)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践途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5]孙作东.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状态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 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就整体来说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即公共艺术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教育。公共音乐教育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等方面起到了不能替代的作用。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公共艺术师资队伍水平息息相关。师资质量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师资培养模式,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统招硕士的培养模式,这两种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师资的整体素质,而且也缓和了公共音乐师资匮乏的矛盾。虽然目前的公共音乐师资培养模式在特定的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对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行师资培养模式将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状况。

在普通高校担任公共音乐课的教师,大部分是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综合大学的音乐系和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师资。在这其中,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音乐表演型人才、高师院校则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这些院校的培养方向并不是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但是因为长期以来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很大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进入到普通高校,担任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工作,成为我国长期以来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主要来源。我国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综合大学的音乐系和高师院校多年来,基本上采取的是专业为主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课程体系知识面较窄,侧重于专业性的特点。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要求教师不仅专业突出,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也就是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所以,不能仅凭专业技能的优劣来衡量一个公共音乐教师水平的高低。我们要正视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育师资,一定要转变过去的师资培养模式,创建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

一、拓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培养途径

随着公共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现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更多的需要,首先:

(一)音乐本科阶段增加公共音乐教育专业,为培养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做好铺垫

目前,在我国音乐教育本科阶段还没有一个培养目标是针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这一新兴学科,尽管研究生的培养阶段有,但是这根本满足不了全国众多的普通高校的需求。而且,很多在普通高校担任音乐课的教师本科阶段的学习根本不了解这一学科,更谈不上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一学科的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等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他们都是担任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以后,才开始了对这一学科进行学习摸索,进入研究生阶段才开始了对这一学科的系统学习。如果在本科阶段增加这一教育专业,或者增加此类课程的选修,那就给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学科基础,那样的话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那么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就有了有力的保证。

(二)在全国有条件的院校推广首都师范大学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统招研究生培养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统招硕士招生点在全国是仅有的,这一模式的尝试非常成功。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说,仅靠这一所院校的培养力度是完全不能满足全国普通高校的需求的。现实情况是全国普通高校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开设了公共音乐课,有的虽然开设了,却处在一种散漫、不受重视的状态。所以,教师的缺口还是存在的,一线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并不够,远远达不到教育部文件中规定的:高校公共艺术教师与学生总数之比为千分之一点五至千分之二这一比例。所以,还需要加大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培养力度,最重要的是培养高规格的公共音乐教师。

招收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统招硕士,是培养高素质公共音乐教师的最好渠道,到目前为止,只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招收,这样的培养面太窄,培养速度无法跟上。所以,在全国有条件开展这一工作的招生院校推广此模式,为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公共音乐教育的专门人才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最重要的是加快了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速度,促进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方向在职研究生已经停招,考虑其公共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首先可以改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办法、攻读形式等。研究生课程进修教育肩负着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责任。所以,职后培训的形式值得我们去思考。要充分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职后培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加强,不仅是一项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长期工作。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师教育,既可以是攻读学位的进修学习,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短期培训、讲座,还可以是访学、函授进修等等,以及非正式的研究与团体工作、网络学习、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等方式。这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丰富了公共音乐教师职后培养形式,可以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具有一定的公共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公共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二、创建多元、灵活的培养模式

在具体操作中,可灵活实行公共音乐学科教育加音乐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比如: 4+1(4年音乐专业教育1年公共音乐学科专业教育,毕业时获双学士学位)、3+1+2(3年音乐教育, 1年到普通高校实践教学, 2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专业研究性课程学习,毕业时获教育硕士学位)、4+2(4年音乐教育, 2年教师专业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毕业时获教育硕士学位)、4+3(4年音乐专业教育,3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毕业时获硕士学位)等多种形式。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性尝试性的框架,是一种改革的思路或引示,各培养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一)本硕连读即4+2模式

本硕连读即4+2模式,主要指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到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进行教师教育的专业学习,最后授予硕士学位。4+2”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指在本科学习阶段,完全按照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本科学习结束后,经过一定的筛选程序,继续学习公共音乐教育教育这一方面的系统知识、当然还包括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研究生课程,最后撰写专业论文,获得硕士学位。4+2培养模式可以改善培养规格,提高师资的质量,从公共音乐专业、教育专业、音乐专业三方面加强对未来普通高校教师的培养,使未来的高校教师能够胜任工作。这种模式培养了高水平、高层次的公共音乐教师。同时,这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学得充分,又懂得教育,最重要的是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样的话,进入普通高校就能很快的适应教学实践。

(二)本硕连读即4+3模式(4年音乐专业教育,3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毕业时获硕士学位)这种本硕连读的方式首先在本科学习期间,按照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的训练,本科学习结束后,经过一定的筛选程序,继续学习公共音乐教育教育这一方面的系统知识、也包括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研究生课程,最后撰写与之相关的论文,获得双证。这种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也会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

三、建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专业培训机构

目前,师范院校综合化和非师范院校设立的教师教育的状况,教师培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为了突出公共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特色,提高其专业质量,建立如西安音乐学院筹备建立的专为高校培养公共音乐师资的教育中心(名称暂定为“西安音乐学院第二师范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中心的建立,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供了专业的培训机构,将会为全国的高校解决一批公共音乐师资问题。而这一专业的培训机构也是值得各个培养师资的院校所借鉴的。此外,可以利用院校设立的专业的培训机构来开展公共音乐教师的岗前培训,上岗前在培训机构培训一年,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 以此充分发挥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四、关于招生录取标准的思考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考试录取方式延续着多年来专业院校的传统方式,侧重于学生专业音乐技能的考核,而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考核不足。因为音乐表演专业的传统考试办法有其针对性,他要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音乐表演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的专业素质高水平要求是必须的。因此,对其文化课考试分数要求较低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现有的选拔演唱、演奏高水平人才的考试方式对以后要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学生是不适宜的。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面对的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通过公共音乐艺术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开拓思想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人格修养,促进身心全面。这一系列的培养目标就要求公共音乐教师本身就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要成为跨学科型的教师,这就与招生标准产生了矛盾。那么只有改革考试标准,才能满足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对生源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才能招收到具备高校公共音乐教师潜质的学生呢,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文化课的成绩,提高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其次可以增加一些考试科目,如:艺术综合知识等等;另外,也可以在录取的学生里挑选适合从事公共音乐教育工作的,可以进行考试,考察综合素质,最后择优录取。

五、构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通过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取得。为了培养合格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师资,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建立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统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明确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培养中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如全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承担培养任务的一共有13所院校,但是课程标准却存在很多不同。所以,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必然导致各个培养学校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本校师资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需要设置课程。所以,要完善公共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必须统一课程标准,各个培养单位在这个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以此解决课程设置较为随意的问题。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符合公共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人才,不是培养技艺高超的音乐表演人才,更不是侧重于专业能力的中学音乐教师。培养学校只有具备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出高素质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合格师资。

(二)改革课程内容,紧扣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工作需要一套特殊的教育知识体系,其课程内容应该紧贴普通高校教师教育的实际。

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内容,为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三大块。对于高校公共音乐育的教师在课程结构上要求需要接受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公共音乐学科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

教育理论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所必备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被重视。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学科的体系框架、技能技巧知识、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发展方向等。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教育课程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给教师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人文基础、广阔的视野、高品位的素养。它们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质量以及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有着实际意义。

对于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讲,教育理论知识是基础,音乐学科知识是教学的主线,而其他普通文化知识则是使音乐教育全面提升的保障。缺失教育理论知识就会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缺乏音乐学科知识则会缺失音乐教学的实际意义,音乐艺术教育就会干涸枯竭;缺少了其他普通文化知识的补充,音乐艺术教育将会失去了光彩。所以,文化素质低的的音乐教师来从事教学工作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一定要走专业化培养道路。首先,重视公共音乐专业这一学科,把握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别的专业教师培养相同的力度。其次,拟定合理专业标准,包括公共音乐教师标准、公共音乐教师质量标准、公共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公共音乐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定标准。我们应当认清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各个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师资培养模式作为基础。所以,构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石。高校需把师资培养当作首要任务来抓,给以合理的指导,并且认真对待,落实好培养的各个环节,寻求更好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北京当代师范教育研究院.中国当代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概述和教学过程

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主要包括“声势”教学、节奏旋律练习、音条乐器和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奥尔夫的课程是建立在一种称为元素性风格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教学和学习的元素性风格与其他音乐学校普遍所采用的主题-逻辑-内容方法的课程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过程”这个词至关重要,关键在于探索和体验。最初探索的音乐要素是极为简单的,几乎以原始粗疏的方式呈现。随着亲身体验的参与,这些要素会逐步地被提炼、升华到更为复杂的探索与体验中去。教学过程有空间的探索、声音的探索、曲式的探索、创造的模仿、个体到合奏(合唱)团和音乐的识读。动作是奥尔夫所有教学法的基础和基石,对孩子们能够歌唱、演奏、随乐舞动才是奥尔夫教学方法的最终目标。

二、奥尔夫教学法在国内发展情况

1980年,廖乃雄与奥尔夫先生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回国后的廖乃雄教授首次向中国的音乐教育界介绍了《学校音乐》(oerff-Schulwerk),为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廖乃雄教授作为中国大陆奥尔夫的“第一传人”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中国的推广做了大量工作,除了撰写相关文章外,还到各地讲学、举办培训班、翻译及创编教材等等。1984年他在上海首次举办了奥尔夫音乐教育讲习班,在这个基础上培养除了第一批奥尔夫教学实验的教师。廖乃雄教授还组织了中国学子远赴萨尔斯堡奥尔夫学院学习。

1993年,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2000年,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建立了网站chinaorff.com,目前己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网站,吸引了众多关注教育改革的目光。2002年7月“广州海婴奥尔夫咨询有限公司”成立,这是第一家以奥尔夫命名的文化教育企业。2002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奥尔夫音乐教育研究中心”这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并于当年举办“奥尔夫音乐教师师资培训班”活动,机会两年内举办三期,每期十天。

在我国,将奥尔夫教学法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于1997年率先进行的。该课程开设后,积极引进现代音乐教学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2001年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专业主课围绕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思路,确立了音乐教育系的学科定位,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三、在学校音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师资水平分配不均

师资水平是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保障,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教师的综合质量要求极高。但是当前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受到“专才”教育的影响,相对综合素质不高,师资分配不均。

“专才”教育即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大学生。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音乐表演”首次作为一个“专业”被列入在内并具有真正的“合法”地位,在此后的十多年,音乐表演专业迅猛发展,成为高校音乐系(学院)或专业音乐学院位居首位的专业。尤其是在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新版《目录》之后,“音乐表演”专业仍位于音乐类专业之首,在国内开办音乐表演专业的高校已多达一百七十多所。

这种超规模发展使得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与就业需求及不匹配,所以绝大多数毕业生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分布到中小学或者是幼儿园进行教学工作。“音乐表演”专业到一线教学的工作岗位上也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往往像奥尔夫教学法这类的课程是在“师范类”专业的课程中才开设的,称为“音乐教学法”的课程。表演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有少部分通过一些社会机构的培训或者是再学习,但这只是一部分的教师,很大程度上能够在课堂中应用到奥尔夫教学法的只是少部分教师,没有接受专业培训的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师资水平是一个首要的问题。

(二)学生对奥尔夫教学法的接受程度不高

教育观念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准绳,而作为课堂主导者的学生,他们态度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根据身边从事一线工作的老师们讲述,在幼儿园的课堂中实施奥尔夫还是可行的,学生很配合也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而一直延续到小学部的高年级课堂中情况就不再是那么乐观了,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强烈的自尊感,他们不愿意配合老师去做一些活动,这让老师们很无奈。最棘手的是中学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面子”,他们甚至认为奥尔夫的活动是一种哗众取丑的行为,而不愿参与其中。

作为一位老师去看待这样不配合的学生,当然是很气愤的。但是如果深入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根源,或许就不单单只是学生的问题。奥尔夫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法,是将音乐与舞蹈、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交融在一起的教学体系。需要学生有认知奥尔夫的前提和接触的背景,前面也提到了在幼儿园中奥尔夫进行的还是很顺利的而到了中学就是举步维艰的情况,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中学生没有接触奥尔夫的基础,要让他们忽然参与到奥尔夫的活动去,是会让他们觉得奇怪和不适应。对于新型的教学法还是需要一条线的教学,如果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奥尔夫,那么他们就不会不接受这种教学法,归根到底还是教育分配不均的问题。

(三)学校设备与设施不到位

奥尔夫乐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支柱体系。除了人体、嗓音这个重要的身体乐器外,还有一系列奥尔夫独有的乐器。在奥尔夫教学法中所使用的一整套乐器可以为提供各种各样的音色、颜色、质地的乐器,孩子们也很容易上手去演奏。正如奥尔夫全套乐器所展示的那样,它们包括:音条乐器(木琴、钢片琴、钟琴)、竖笛、鼓和其他鼓衍生过来的打击乐器、木制乐器(响棒、盒梆、木梆、锯琴、木鱼、沙锤、木制摇响器)、金属乐器、弦乐器(吉他、倍低音提琴、中提琴)。

篇7

1.专业性强

此次培训是由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院举办。纵观以往的培训班,被委托的培训机构一般由师范大学或教育学院组成,然而此次举办者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这种教师培训放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举办的例子在国外也呈现了良好的效果,如意大利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是由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相结合,对教师实施培训,这样整合了学校资源系统中的课程,让本来具有的专业能力形成全新的培训模式,能使学校之间有较好的合作机会,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掌握教学规律和运用教学方法上得到提高。

近些年,这种培训在国内的培训基地都有了较大的革新,为教师培训的地点设置打开了新思路,通过更加专业化的音乐氛围和环境,让接受培训的教师们可以更加接近“音乐本身”,从而更好地融入“音乐本身”,而这些优势在其他师范类院校是不能完全做到的。

2.综合性强

首先,教师本身的综合技能的展现。从授课教师的学习和经历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教师都是学乐器出身。如教“歌唱教学”的老师自幼学习小提琴,“音乐与动作”的老师自幼学习钢琴,在教授这门课程中不但展现了身体与律动的关系,即兴演奏的水平也很高。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声乐教师就是学声乐、舞蹈教师就是学舞蹈的传统观念。中央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各自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担任着数门专业必修课程(如“视唱练耳”“合唱指挥”“钢琴即兴演奏”)的教学任务。其次,培训课程具有综合性。如歌唱教学课,它有别于一般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的声乐课,它基于柯达伊体系,注重学生的听、写、唱等方面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声乐课“一对一”的模式,注重唱合唱这种更加综合的训练。结合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和民歌的改编歌曲大量应用于课堂,注重身体律动和歌唱结合,注重重唱、合唱的训练。

3.创新性强

(1)观念新

注重结合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本土文化,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启发学员们改变旧的、错误的观念,逐渐形成新的、正确的观念。强调“体验式”的音乐教学。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所使用的教材属于内部教材,教材的特点是重点突出中国民族音乐的部分,在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的中国民间歌曲,还有一些作曲家编创或改编的中国重唱、合唱作品。通过教材的使用,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深刻体会到,民间音乐元素的大量积累、认识、了解,是应用到歌唱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体现了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的素材要从民族的开始”教学理念。另外,奥尔夫乐器编配中关于“元素性音乐创作”也是国内较为少见的理念。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员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创编成一个成品展示出来,开发音乐创造性思维。

(2)内容新

在课程设置上有“音乐与动作”“音乐与舞蹈”等培训新课程。这些课程是在借鉴和吸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开设的,这些课程的方法让节奏、动作、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身体与音乐的协调性和律动感。

(3)授课方式新

分组讨论式:“奥尔夫乐队编配”和“音乐与动作”这两门课程,老师在对知识点进行讲授之后,给学员提出作业要求,要求学员用指定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再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编创任务,完成之后老师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有需要修改部分可以继续改进。教师点评式: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老师先把作业布置给大家,在之后的课上,老师要求学员上台演奏,在全班学员面前展示自己的钢琴即兴编配能力,学员展示完毕后老师会逐一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达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兼顾了共性与个性的发展。

二、现代音乐教师培训的未来发展导向

从中央音乐学院的培训和国内外一些研究相关教师培训的重大课题中可以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内容中,不仅有基本的歌唱内容、乐器演奏、作品欣赏,还有音乐的游戏、听音乐讲故事、音乐剧目表演等这些用以发展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内容。这种综合创新型的教师培训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中给现代教师培训一种新的思想导向,“专业的综合性”要求现代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歌唱、指挥、演奏乐器等能力,还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文学、戏剧、舞蹈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这种关于创新综合的教师培训手段和方法在湖南师范大学的2008年教育部的重点课题研究中也进行了研究探索。研究中以培养“能唱、能跳、能演、能编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目的是培养未来全新型的音乐教师。这次研究的课题以“音乐剧表演与编创”为教学途径,设置了多个具有特性的教学环节,如舞台表演、剧目创新、剧本创作等,使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音乐、舞蹈、表演、文学等内容,通过各种学术讲座来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开拓教师的艺术视野。这种新型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训更注重启发音乐体验能力和教师综合技能的培训,着眼于发展音乐教师对音乐的体验和组织能力。培养感受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密切关系,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音乐的表演、欣赏、创作等途径来抒感的能力。

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钢琴教学

一、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正处于转型和逐步建立阶段。因此,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比较模糊,大都是照搬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培养目标也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高职钢琴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几乎雷同于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只是认可自己的办学层次和生源质量略低于本科院校,把课程的开设时间相应减少,以适应三年的学制。再次,高职院校教材的使用大多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本,目前仍没有一套适合高职音乐学生学习的系统的钢琴教材。此外,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上缺少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指导思想,缺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各相关音乐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综合的教学理念。

因此,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指导思想,根据钢琴培训产业市场的需求,必须调整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提出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但多是以工科类专业的研究为主。国内外工学结合模式下音乐专业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为数不多,而由中师转型高职的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改革则更为罕见。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钢琴课程建设新思路,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理论、技能知识的实用、精炼性和综合浓缩性,强调教、学、做、用合一,学以致用。把钢琴作为工学结合、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是体现高职音乐专业职业化发展,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对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工学结合指导下钢琴教学的探索实践

(一)明确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是音乐教育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属于高等音乐教育层次,但同时又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区别于本科专业艺术院校,它培养的是普及型、实用型的音乐技能型人才,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与具体职业紧密相连。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培养专科学历层次为主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技能,面向音乐产业市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应是积极面向钢琴产业的培训市场,掌握实用的钢琴弹奏技巧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

(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音乐专业钢琴教学课程新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在钢琴课程的应用包括钢琴课程建设方案的开发以及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两部分。开发流程为: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高职钢琴教学岗位定位——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等环节。

1.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高职钢琴教学岗位的定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钢琴已从过去“百姓生活必需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器材。从1988年起,上海率先在全国举办业余钢琴考级活动,1990年12月,中国音协成立了全国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委员会,1991年中央音乐学院也开始了全国的钢琴考级工作。由此,钢琴考级的培训开始进入中国的大众视野,在社会音乐生活中已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目前,钢琴考级主要分为三大类:全国钢琴考级(中国音协钢琴考级)、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和各省级的地方钢琴考级。截止到2009年,仅中国音协钢琴考级在全国已有23个,190多个考点,考生每年达28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钢琴拥有量从2000年的1.26架,2007年上升到2.36架,8年时间递增了87.30%。据近期音乐周报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学琴的琴童已高达4300万人。仅在上海,钢琴考级人数每年就稳定在两万多人,“十万琴童”更是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数字。20年来至今,全国钢琴考级考生总数已超过百万人次。但目前,钢琴培训教学市场呈现“僧多粥少”的状况,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专业钢琴教师却数量有限,而业余钢琴培训教师的水平资质则参差不齐。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直接面向钢琴培训市场教学的工学结合模式还佷罕见。因此,面对巨大的钢琴考级培训市场需求,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应根据钢琴考级市场的培训要求,做出合理有效的岗位定位,认真严格地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的职业钢琴培训教师。高职音乐专业钢琴学生的市场定位应是合格的陪练老师,学琴儿童的启蒙教师,幼儿园、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宫、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私立艺术学校、艺术培训中心、琴行等培训的钢琴老师等。

转贴于

2.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分析。通过2~3年的学习,应具备弹奏艺术质量优化的车尔尼849以上技术能力,并能够弹奏钢琴考级5 级以上程度的钢琴作品,能胜任相应的钢琴教学活动。学会自弹自唱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在高职钢琴教学上,既要加强学生的钢琴基础训练,又要提高学生钢琴综合素养。钢琴应作为学生综合学习音乐必备的一个学习工具,是学琴、练声、练视唱练耳、练钢编、做乐理、和声和作曲的一个有效学习工具。使学生通过学习钢琴,不但具备基本的专业弹奏技能,而且学会综合分析和应用音乐的能力。学生应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弹奏能力。具备较好的教育心理学素质、耐心细致的教学表达能力、合理有效的沟通能力。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用,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弹奏和教学水平。

3.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这一环节包括众多的具体方面,笔者拟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性论述。

在教学理念上,钢琴教师首先应主动适应高职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位“多能一专”的“能师型”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强调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实用一致。在强调学生钢琴基本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善于结合钢琴培训的实际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音乐表现力来安排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在教学考核上以钢琴考级教材为蓝本,并能获得相应级别钢琴考级证书。在教学思路上,强调学生的积极模仿弹奏能力,逐渐形成会听、会看—会模仿—懂弹—会教的学习实践模式。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听、会看老师正确示范,并能自己独立快速识谱,然后学习模仿老师弹奏,学会理性分析弹琴,提高练琴效率,并为今后钢琴教学打好坚实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综合音乐感知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强调音乐分析、和声分析、乐曲风格分析与钢琴弹奏技法结合为一体化的实用综合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弹奏与教学的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在钢琴教学中把弹奏技能与方法理论结合起来,体会音乐理论、实践弹奏技能;在实践中学到实用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经验,感受一体化的综合教学理念。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钢琴教学中片面强调弹奏技能技法的教学模式,把钢琴作为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结合的有效手段。突出音乐职业化,反复强调学生实用的弹奏能力和钢琴综合素养的培养。钢琴教学与市场要紧密结合,形成钢琴学习与实际应用一致的教学培训模式,并通过教师的良好示范,以有声的钢琴音乐形式,将音乐理论、钢琴技能等综合音乐知识浓缩再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不但能准确弹奏而且真正明白其中的音乐内涵,以提高学生整体弹奏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钢琴教、学、做、用一体化。

篇9

1.电子音乐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电子音乐是现代音乐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与传统音乐不完全相同的音乐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改变了整个音乐的传统运作方式,也在现代教育领域深入人心,教育领域正在为建立系统和全面的电子音乐教育框架而不懈努力。它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日渐强大和具备特色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国际电子音乐学界极为关注的新动态。教育界电子音乐专业的建设过程可对每个学者提供专业上的借鉴和营养,对音乐艺术院校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面同样发挥着指导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电子音乐自身的整体发展和电子音乐学派在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无论是学科的基础研究,还是综合应用都走在了中国前面。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它们的差距并不仅仅局限于本领域。就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学科建设弊端的延伸甚至加速了我国这一专业的落后程度。我国没有历史性的深厚知识积累,研究和创新机制的完善程度不如发达国家。电子音乐在中国教育界的发展可积极吸取国外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扬长避短,对于建设有我国教育特色的新专业具有积极意义。

2.音乐教育领域中电子音乐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音乐传入我国,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室,1987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声学与电子音乐研究室,但是这些先驱尝试因为缺乏技术支持而终止。武汉音乐学院刘健、吴粤北两位教授秉承“传统与当代结合,理论与创作并重,音乐与科技联姻”的建学思想,于1987年首先开设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进入了专业教育阶段。其后1993-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张小夫教授创建“中国电子音乐中心”,先后开设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录音等专业;上海音乐学院吴粤北教授创建了音响工程系。2002年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大艺术学院共同发起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它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步入正轨。与此同时,普通高校、高等师范、职业学院、民办高校纷纷增设电子音乐专业。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相继发展。电子音乐也带动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从2004年起,十二个以上省和直辖市已将中小学音乐教师电子音乐培训纳入教育改革内容规划,开始有计划地分批进行电子音乐技术培训,并列入教师业务考核。20年来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电子音乐的大环境更宽容、宽泛,与各领域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3.中国电子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

当今,美国和发达国家在电子音乐教育领域,其基础研究和应用上都远远领先于中国。我国至今尚无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硬件设施不完善且教学导向带有盲目性;课程知识深度、教学范围及知识联系程度处于初级阶段。立足我国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发展和壮大我国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不足

当前,我国只有少数音乐学院真正有能力培养电子音乐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等音乐和科技两方面的复合人才,专业的全面性、多样性及教师队伍结构也欠合理。中国电子音乐教师队伍中97%属于音乐专业背景,3%属于非音乐专业,几乎无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电子音乐背景的教师则更少。美国教师除数量多之外,其队伍结构是多元化的,65%为音乐类专业背景,27%属于计算机、物理、数学等专业,且有近8%的教师有电子音乐的专业学历。教师复合型结构对电子音乐学科水平的提高有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体系的合理化已成为我国最迫切的任务。师资问题是限制中国电子音乐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直接牵制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教育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不仅核心音乐设备价格昂贵,一系列的辅助器材的配备也难上加难,一般音乐院校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配备多套系统。客观条件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成果。

(2)课程结构与研究能力的缺陷

我国的电子音乐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水平较发达国家低很多,主要是介绍性和应用性课程两大方面。无论是音乐系科还是非音乐系科都没有研究类的课程,这一缺失决定了我国电子音乐专业无法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和深入的有价值的应用研究,难以将电子音乐的各个专业总和为一个体系,来进行交流和补充,这对于本学科的长远纵深发展弊大于利。国内电子音乐的重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力度不足,而这些专业化和以创新研究为宗旨的研究所和实验机构不仅是进行电子音乐日常基础教学的必要环节,而且是学术和科研升华档次与水平的关键一环。今后,我国当大力建设研究中心以及专业实验室,为加快电子音乐的科研力度指明前进的方向。

(3)教育观念和体制僵化

电子音乐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壮大的关键是音乐教育观念的革新,这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经验之谈。近年来随着电子音乐课程的普遍建设和硬件投资的加快,国内对电子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强。但是据调查,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的问题主要在于对电子音乐专业的发展缺乏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说,观念和认识的不足直接阻碍了这些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发展。体制问题一直是音乐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就整个音乐领域而言,学科间缺乏必要联系与合作渠道,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单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失衡,学生难以接触到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且实践能力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体制对电子音乐这类具有学科交叉和融合特质的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4)交流和沟通的不足

在发达国家已经建立音乐领域跨学科的学术组织和机构,为电子音乐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音乐学科甚至艺术领域之间缺乏联系与交流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信息不畅,交流不便的的局面,形成国内音乐学科力量分散的不良局面,同时严重阻碍了电子音乐专业的迅速发展。今后当通过创办学术期刊、杂志、网站,以及每年举行定期的学术会议,为电子音乐人才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机会,同时应加强电子音乐和其他音乐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4.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践行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p#分页标题#e#

在电子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要注重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要以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摒弃局限于形式上的现代化发展。立足于我国电子音乐教育落后的现状,将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模式大力引进,并结合中国的教育现实,从而进行融合式的变革。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也要求电子音乐教育进行大的改革,以培养全面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电子音乐教育,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立足长远,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发展的模式,在长期可持续的过程中积累符合中国音乐事业现实的经验。

(2)采取“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思想

一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应具备系统性、原理性和普适性,应该形成一套由专业理论课到专业实践课、由理论的一般性到实验特殊性的教学规划思想。只有从“经验性”的传授到“理论性”的系统指导,学生才会从单纯和被动的使用工具转变为工具的“主人”。电子音乐设备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当抛弃追求设备的领先,而紧随音乐的“本体”并去掌握教育理念的真谛。重视本学科课程建设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系统性范畴的课程,在决定学科和本专业基本结构的关键课程上下功夫。加强课程内容的知识面、内在逻辑性和相互联系性,使课程设置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电子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设计应遵循内容的科学性,协调基础原理类课程和开发研究类课程的比例,综合型、应用型和普及型并重,创造合理的学科课程内部机制,使电子音乐专业具备自我改良的内部“微循环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加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电子音乐教师队伍和充足的资金、设备投入是促进电子音乐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首先,开展电子音乐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成熟的教学操作技巧与技能。在此,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再一次成为重中之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派遣学者进修学习,引进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按照先进的课程结构要求,合理配置有限的教师资源,施行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的培养策略。世界各国的电子音乐教育事业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电子音乐是中国新兴的学科和专业,相对来说人们比较陌生,要想普及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同时其实用性强,其电子器材昂贵,教学环境依赖性强。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正确的进行教学导向,实现其真正的教学价值。

(4)“因地制宜”,发挥特长

因地制宜就是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按照各自学科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所开设的课程。美国电子音乐教育的布局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综合类大学利用自身雄厚的基础学科优势,大力开展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质的课程。而我国,教育水平排名前40的综合型院校,除了部分师范院校外,课程比例的不合理大大浪费了其学科优势。今后应发挥综合类院校之长,立足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课程。对于文学艺术类的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加强应用性课程开设。若电子音乐的课程建设不问实际情况和需求,综合类大学非音乐专业和艺术音乐专业一刀切,这不仅是削足适履、事倍功半,而且可能带来教学管理上的弊端甚至失败。

(5)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

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发展,借鉴外来优秀思想,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是必由之路。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创作,增加我国经验,在合作中融会贯通国外模式。鼓励留学和出国进修,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和人才,对我国的专业发展和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国内,扩大受教育者范围,常规课堂教学之外,综合现代媒体和因特网等有效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加大我国优秀音乐院校的宣传力度。电子音乐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容易引进国外前沿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和课程配置,并付诸实施和快出成果,这是其优势所在。当然国内整个音乐界的体系也会较大的影响其发展,并与国外模式产生碰撞,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立足自身、寻找一条适应自己实际的道路。

篇10

【关键词】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45-01

一、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

(一)教师方面。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幼师专业的声乐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专业的音乐学院,他们有着较强的专业功底,在音乐的理论和自身的专业能力上毋庸置疑。但是他们普遍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幼儿声乐教学的培训,这就造成声乐课教师在幼师专业的声乐课上偏重于歌唱技巧的训练,教师教给学生的基本上是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到的方法和技能,忽视了幼师专业学生本应掌握的幼儿声乐的基本技能。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实际调研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幼儿音乐课的教学特点不甚了解,所以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脱钩比较严重,不能满足幼儿音乐课的需要。

(二)学生方面。很多幼师专业的学生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准确的定位,所以在学习中要么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操之过急,要么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其次,幼师专业学生在声乐课上对于歌唱的技巧不得要领,仅仅掌握歌唱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就是情感的投入。最后,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很多幼师专业学生对于音乐兴趣不大,他们选择幼师专业并非出于对幼教事I的热爱,而仅是为了今后找工作,自然就不会对声乐课充满感情,这样就失去了声乐教学的本来意义。

(三)教材方面。目前我国师范学校中的幼师专业尚无统一的声乐课教材,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是沿用以往的教材或者是学校自行编写的校本教材,导致声乐课上内容陈旧、不规范、脱离实际、随意性大,无法适应幼师声乐教学的要求。

二、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改进的对策

(一)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声乐课教学过于注重单一技能的训练,忽视幼师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转变落后的声乐教学观念。教学不仅是为了教,更是为了学。声乐课不同于幼师专业的其他课程,具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殊魅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声乐课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依靠“老师教唱、学生学唱”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要将体验式教学贯穿其中。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声乐课教师要注重对幼师专业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情感的培养。

(二)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对幼师专业学生来说,课外实践对他们声乐技能的提升绝对不亚于课堂的训练。学生只有不断地在课下去练习才能加强对声乐技巧的了解,达到巩固和熟练运用的效果。声乐技能的掌握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因此,师范院校要注重幼师专业学生声乐课的社会实践,在校内和校外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去检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去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自身声乐技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提高。

(三)加强师资培训。幼师专业学生加强声乐技能课内外实践的同时,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师自身也要加强教学实践活动。声乐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幼师专业学生怎么“唱”,更得教会幼师专业学生怎么去教幼儿“唱”。因此,声乐课教师应当经常深入到幼儿园中去了解幼儿音乐课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声乐课教学,让课堂教学符合幼师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

(四)开发声乐教材。目前来看师范院校幼师专业的声乐课教材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所以制定统一的幼师专业声乐课教材势在必行。幼师声乐课的教材必须要充分考虑幼师专业学生的特点,与科班出身的音乐专业的学生相比,幼师专业学生普遍起点低、音域窄、气息短。所以,幼师专业声乐课教材应该选择一些旋律相对平稳、节奏简单明了的儿童音乐作品。

三、结语

我国幼教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幼师的资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高幼儿教育的师资水平是当前幼师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对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师的声乐教学事关幼师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看甚至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师范院校幼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我国幼师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幼师专业的声乐课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师范院校幼师专业一定要以声乐课的教学和改革为突破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进行大胆创新,以找到最佳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