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管理与考核制度

篇1

1.1企业能源审计要从促进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入手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一些企业认为能源成本占生产成本比例低,节约能源意识仍然较差。一些重点用能单位没有能源管理负责人,缺少能源管理部门、能源管理师和三级能源管理网络。没有能源方针和节能目标。没有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与考核制度。能源计量、能源统计、能源定额管理、节能技改管理、节能培训、能源成本管理、及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等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能源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只应付检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完好率低;计量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不完整,使部分能源的消耗无法计量,能源统计信息不全、不准确。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中,只核算作为原材料、动力的主要能源,如原煤、电力等,而对柴油、汽油及水等,在成本中则未作核算。部分企业对余热余能回收后转换的能源又用于生产时,不计入成本,使成本分析流于形式。能源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就可能使产品能耗统计不准确,从而使能效指标,特别是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单位工艺产出综合能耗等能效指标失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审计报告数据的准确度,也给对标带来困难。要保证能源审计中企业能源信息完整有效,必需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调查与分析。虽然工作量大,但也要下功夫。对能源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整,检查、分析并提出执行中的问题,逐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促进节能工作上台阶。

1.2能源审计技术仍不成熟能源审计是研究能源系统管理与节能技术的一门科学。它有一套科学、系统和操作性很强的程序。它包括三个层次(能源浪费在那里、为什么会产生能源浪费、如何减少能源浪费和改进能耗效率低)、八个方面(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管理、员工、废弃能)、四个环节(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其运用的原理有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能源成本分析等原理。能源审计属能源管理范畴,因此要提高工作水平,必须采用PDCA循环。目前,能源审计技术不成熟表现为在能源审计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一个完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与管理体系;缺少高效可行的检测方法。因此,难获得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完整、确切数据。如缺少针对生产工艺技术所需的能源加工转换设备,供电和供热管网及设备的运行状况。主要耗能通用设备、工艺设备运行状况、企业能源的阶梯利用状况、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状况、余热余能利用状况、保温等方面的能量平衡及热效率的节能检测。能源审计机构如果再没有节能检测能力与技术,缺少能量平衡与能效水平较一致性的分析。能源审计只能停留在能源使用量调查。能源审计技术不提高,也限制了能源审计的发展。

1.3能源审计与当前节能工作脱节目前,天津市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考核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对执行能耗限额制度的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进行考核。对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量核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执行情况审核。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完工项目等进行节能验收。企业除了所涉及上述的考核审查以外,还有需要对企业所确定的节能目标,如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产品产量能耗、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量等进行审定。但目前能源审计与这些考核和验收工作脱节,有的能源审计报告对这些相关问题只字不提。不能为企业提出适用、可行的节能管理与节能技改建议。影响能源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好能源审计成果的原因:一是行业管理职能的下降。有些标准或者指标没有考虑到行业内部的不同情况,使产品能耗指标的可比性受到削弱;许多行业缺乏耗能指标的评价体系,单位产值能耗指标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的比较存在的不可比因素太多。二是能源审计机构素质低,满足不了审计要求。审计机构不能深入企业,不了解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与执行的情况。缺乏对企业产品工艺技术、节能技术与节能技改项目的了解。也忽略了这些应该审计的内容。

1.4能源审计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和能源审计人员素质需提高天津市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低,有实力的能源审计服务机构经常因审计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不敌由三、两人组成的能源审计机构。由于相关审计人员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缺乏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理论与实践,部分机构参加审计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企业给什么写什么,造成审计报告质量较差。

2对能源审计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2.1明确审计类别与审计内容,加大能源审计资金的投入与政策支持建议国家修订《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1997,明确审计分类与不同类型的审计内容要求,更好指导能源审计工作。继续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加大政府能源审计资金的投入和能源审计单位节能技改项目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将滨海新区补贴50%审计费用的政策扩大到全市,对能源审计企业提出的重点节能技改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借助能源管理公司的技术,实现合同能源管理,帮助企业开展能源审计。

2.2提高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与能源审计人员素质建议提高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能源审计机构应具备节能检测能力、节能项目设计能力、合同能源管理能力。能源审计人员要有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精神,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知识。提高整合企业信息,综合分析和审计能力。当好企业领导改善管理的参谋,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发挥能源审计的诊断作用。能源审计人员也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2.3坚持能源审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与差异性原则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企业能源审计应处理好内容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完整与特色的关系。要根据能源审计报告内容与深度要求,保持其完整性;也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艺与产品突出报告的差异性。在审计过程中,应选择性的进行设备的现场测试,不陷入能量平衡的繁杂劳动中,能源监测也要注重“抓大放小”,即抓住重点的用能工艺和主要的用能设备,不面面俱到,合理评价企业能源、资源利用状况,科学地配置审计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避免报告内容空洞、重复、冗长。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做到能源审计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要加强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审计,加强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分析,还要重视结合当前节能工作,将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能源总量控制、能耗限额产品单耗、节能项目节能量、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完工项目节能验收等纳入审计范围。

2.4加强能源审计,构建企业能源信息共享平台在完善企业能源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审计质量基础上,建立企业能源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节能先进企业的经验交流,公布节能先进企业的能效指标,对能效领跑企业予以奖励。通过信息公开促进落后企业采取节能措施。

3结语

篇2

关键词:能源计量;能效对标;应用

1、能源计量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能源计量的对象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载能工质。能源计量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量大面广。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二是专业性强。涉及热工量、力学量、电学量、光学量、化学量等诸多学科;三是作用独特。能源计量是节能管理的基础。在节能监测、能源统计、能源审计、能源利用状况分析中,使用准确的测量数据可以保证能源统计的真实性、能源结算的公正性和能源消耗定额的科学性。

因此,完整、规范、准确是计量的核心:能源计量既是专业问题,也是一个涉及法律法规的问题。为了发挥能源计量在节能管理中的作用,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能源讨一量监督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包括《计量法》、《节约能源法》以及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有关的部门规章。

2、能源计量数据在节能工作中的具体使用

完善的能源计量不仅是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还可以强化企业生产经营核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强化企业节能管理,节约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获取齐全、完整、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数据,形成能源计量数据台账,并不能直接产生节能效果,而需要通过对能源计量数据的有效使用,才能产生节能效果。使能源计量数据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2.1 满足统计部门填报统计报表的需要

统计报表上的数据来自能源计量数据,它是按一定规则由能源计量数据经过计算、转换后形成的。企业的统计报表数据来源于基层企业,基层企业统计报表数据质量决定了整个统计报表的质量。基层企业向统计部门填报的有关能源的定期或年度统计报表的数据只有来源于能源计量数据,才能保证统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2.2 供用能单位领导了解用能情况

让用能单位的各级领导知道能源在本单位是怎样被消耗掉的彻底改变以前油糊涂、煤糊涂、气糊涂的状况,明明白白用能.清清楚楚节能。

2.3 用于为节能技术改造提供数字依据

节约能源的技术改造是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使节约能源的技术改造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就要用数据说话,通过对能源计量数据的分析,寻找节约能源技术改造的切人点。

2.4 用于内部节能考核

《节约能源法》规定:“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 用能单位贯彻这一法律要求,除了要建立节能目标考核制度外,必须配备足够的计量器具,以“满足分级分项考核的要求” 用能源计量数据说话,提高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节能意识和节能的责任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实践工作中,凡是内部考核制度比较完善、严格的用能单位,都能有意或无意地开展能源汁量工作,节能效果也显著。

2.5 用于能源管理活动

如实施能源消耗定额管理、能源使用管理规定和措施、能效对标、重点用能设备运行状况监控、做电平衡测试、水平衡测试、热平衡测试及能源审计等,这些活动都需要使用各种能源计量数据。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对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耗状况、能源利用水平作出诊断,提高能源管理水平。

3、能源计量数据在能效对标中的应用分析

国能中心对2012年确认的336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了能耗对标工作,完成了我区315家年耗能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耗能企业2012年度能源消耗计量数据、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和达标核查工作,对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审核,汇总分析。经逐家核实确认,具有完整有效数据的共计285家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315家的89.3%。

3.1 能源计量数据在能源消费中的应用

通过对285家企业填报的主要能源消费情况调查表的信息结果来看:

1.我区年耗能万吨及以上标煤的工业企业集中在煤炭、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热力7个重点行业;

2.能源消费的种类有原煤、洗精煤、焦炭、兰炭、电、天然气、热力、蒸汽、原油、汽油、柴油、炼厂干气、煤气、液化气、煤矸石等17种;2012年285家企业外购能源消费总量(当量值)是130368626吨标煤,其中原煤、电力、原油、天然气等4种能源消费量的合计占到了总量的71.16%,原煤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2.35%左右,电力占4.78%左右,原油和天然气分别是26.44%、7.59%左右。详见附件2《全疆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汇总表》及下图:

3.285家企业中能源加工转换的企业有103家,占36.14%,外购能源消费量111117927吨标煤,占285家企业能源消费总量130368626吨标煤的85.23%,其加工转换产出的能源量为57007591吨标煤,加工转换产出率为51.30%。

4.年综合能耗量低于万吨标煤的企业31家,占285家的 10.88%。

3.2 能源计量数据在产品能耗对标中的应用

285家企业生产的最终主要产品有原煤、洗精煤、焦炭、生铁,硅铁、锰铁、铬铁、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水泥、熟料、石灰、电力、供热力等122种,涉及煤炭、炼焦、冶炼、化工、非金属制品、电力、热力等21行业。此次对标工作用到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共计28个。通过对285家企业对标自查调查表的审查核实,以及与企业能源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最终计算出各企业的相关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符合国家产品单耗限额标准的企业15家,符合其他省市地方标准的企业39家,无对应国家限额标准的企业126家。

3.3 能源计量数据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能耗对标中的应用

285家企业2012年全年综合能源消耗总量(当量值)为73376373吨标煤,电力消费量(当量值)为5153701.320万千瓦时。2012年单位产值能耗为1.407吨标煤/万元;单位增加值能耗3.609吨标煤/万元;单位产值电耗为1017千瓦时/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为3375千瓦时/万元。

4、结语

能源计量工作是企业实现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重要技术基础。加强能源计量,为企业提供准确、可靠、全面、快速的计量数据,是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增效降耗、保护环境的最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保证。能源计量涵盖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测量数据来控制能源的使用,涉及到热工学、化学、力学、电学等多个学科,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篇3

关键词: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途径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港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单位,作为水运大省的浙江,构建高能效、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港口,绿色港口,必然会大大促进“低碳交通”的实现。

一、低碳港口

低碳港口是指依靠科技创新和国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大量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经济的港口发展模式。

二、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现状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港口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港口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竞争能力日益增强。沿海港口吞吐量由1995年的8853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139071.1万吨。浙江省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类港口企业对低碳港口建设高度重视,各港口在低碳港口建设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强化节能减排组织领导

各港口企业分别建立了三级能源管理机构,一级为公司节能领导小组,二级为公司节能办公室,三级为厂队科室节能小组。

(二)加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

建立能源管理制度,编制年度节能计划并组织实施,实施节能指标考核制度,加强非生产用能管理制度,定期编写能源分析报告。

(三)积极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实现港口节能减排的关键途径。各港口企业致力于通过技术攻关解决节能降耗和防污问题项目,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提高港口生产效率。实施并完成了如龙门吊油改电项目,试用港内LNG集卡,船舶岸电供电项目等多项节能技改项目。

(四)注重能耗统计及分析工作

各港口企业分别编制年度节能计划并组织实施,每月按时做好能耗数据的统计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定期编写主要能源消耗情况的分析报告并报上级有关主管部门。

(五)及时进行节能减排总结,并制订计划

各港口企业每年进行年中和年度的节能减排工作总结和计划,主要根据节能减排相关数据统计和实际效果,结合公司现状以及各部门反馈意见对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规划出今后的工作方向和要点。

三、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消耗缺乏完整的数据统计

完整的能源消耗数据,既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预测能源使用,制订政策法规的依据:也是企业准确地定位自己的技术设备状态,发现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找出解决对策的依据:没有能源消耗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那么任何规划、决策都无法展开。但是目前浙江省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均没有辖区内能源消耗量的统计数据。

(二)能源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部分大型港口企业管理规范,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能源管理制度,但有些中小型港口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没有设置能源管理机构,没有制订有关的能源管理制度。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低碳港口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而在港口营运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港口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其中以柴油、燃料油、汽油为主,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四、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途径

根据上述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设途径,以推进浙江省低碳港口的建设。

(一)建设思路

在发展战略上,建设浙江低碳港口系统应当立足行业实际,实现统筹发展。基于浙江省港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港口营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统筹国内与国际、国家与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要求,结合国家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统筹当前与长远,合理地确定浙江省低碳港口发展的目标,持续地推进浙江省港口建设的低碳化进程。

在发展重点上,建设浙江低碳港口系统需要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和政府政策保障。积极发挥科学技术进步力量在低碳港口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积极利用推广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促进观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

(二)建设重点

根据低碳港口的内涵,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浙江省港口发展现状,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重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一体化的港口基础设施系统

浙江低碳港口建设需要构建高度一体化的港口基础设施系统,使港口在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一部分,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衔接。从而提高港口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港口系统运行的综合能耗和碳排放。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应按照运输需求合理地进行配置,水运作为综合单耗最低的低碳运输方式,应得到充分发展。

2.集约化的港口运输组织系统

浙江低碳港口系统在运输组织方面应采用集约化模式,使运输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运输系统的服务效率,从而降低单位运输服务的碳排放。

集约化的港口运输组织系统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通过海河联运、水铁联运等方式,构建多式联运的系统,实现高效组合:另一方面通过水运由单船运输转变为顶推船队模式等方式,改进现有组织模式,提高单位运输服务的产出效率。

3.节能型的港口运力装备系统

港口运输装备是港口营运的用能主体,包括装卸机械、港区内运输车辆等。低碳港口系统的运力装备系统应当由节能高效的装备构成,提高运输装卸环节的整体能效水平,降低碳排量。

4.多元化的港口低碳技术系统

全方位的港口低碳技术使用,是低碳港口建设中的创新力量所在,也是低碳港口发展中潜力最大的环节。

低碳港口系统的低碳技术主要包含低碳产品、低碳材料、低碳工艺、低碳操作及智能交通技术等。在技术开发方面,对于港口系统各领域的能源利用,研究其中各个用能环节的能源利用、转化模式,不断改进其原有用能技术,充分挖掘各环节的减排潜力,开发相应的低碳技术:在技术应用方面,根据技术的成熟度、适用性、成本效益等特性,采取适宜的推广措施,形成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的有效机制。

5.清洁化的港口能源替代系统

能源消费结构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是低碳港口系统的重要特征和低碳港口发展的终极目标。通过替代能源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港口各领域的能源利用方式的根本变化。

替代能源技术的进步与港口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将是长期发展的过程。目前可用于替代汽油、柴油等交通运输传统能源的能源品种主要包括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以及太阳能、地源能、海水源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港口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需要根据其阶段性特征选择适宜的替代能源技术组合。

6.规范化的港口政策制度系统

充分发挥政府对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制定和实施推进港口低碳发展的相应政策,建立各项基础性制度,实现对行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有效监管,是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力量。

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低碳发展总体战略、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基础设施及运输装备升级,引导低碳选择、投融资、节能减排产业及市场发展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其次,在制度建设方面,应注重港口行业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三是考核、评价制度,用于分析评估低碳港口系统的建设水平。

(三)保障措施与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

浙江省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低碳港口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设立低碳港口发展的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各单位低碳港口管理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并加强低碳港口系统的规划、管理、资金、政策引导与扶持,制定出台有关低碳港口建设的相关实施意见、工作方案。

2.加大政策激励

各级港口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及奖惩措施,如设立低碳专项基金,保障碳排放量统计、低碳标准研究、低碳规划等基础性工作及低碳技术研究等项目及时开展并顺利实施:积极实施资金补助政策和规费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大型化、专用化、社会化运力,提高车辆和船舶的安全、环保、低碳水平:加强行业调控和运输市场监管,建立有利于低碳的运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价格对运输节能的积极作用,引导运输经营者和个人节能低碳:各级主管部门和港口企业要建立低碳工作激励机制,认真做好低碳工作总结,对在低碳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

篇4

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总结

一、企业基本情况下,实现了12.6万吨的历史最高产量,在化纤产品大跌价将近30%的形势下,实现了销售8.8亿元的可喜成绩。

公司利用回收的pet饮用瓶及其他pet工业废料生产再生涤纶短纤维,是国家鼓励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公司采用对生产和消费后的大量废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同时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其社会效益大大超过经济效益。

公司是宁波市重点用能单位,我们始终把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当作企业重点工作来抓,2005年列入浙江省清洁生产试点企业,2007年,又在新厂开展第二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持续进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工作,2008年第二轮清洁生产被审核通过,还被中国化纤协会授予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009年公司获得浙江省绿色企业和浙江省能源计量示范单位称号。

二、2009年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情况

(一)、以创能源计量示范单位为契机,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开展。

能源计量工作是企业加强能源精细化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是企业贯彻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合理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国家依法实施节能监督管理,科学评价企业能源利用状态的重要依据,对于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我公司围绕节能减排目标,扎实开展一系列能源计量工作。

首先,公司成立了计量管理和节能减排领导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每年公司都对节能减排的考核制度进行完善,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为强化这方面工作,公司专门成立了计量管理和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由公司主要领导牵头,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布置安排能源计量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并定期开展检查考核,机构的各项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实行了能源计量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公司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把能源计量工作落在实处。在管理体系里,把能源计量管理纳入其中,建立了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能源计量工作,在计量管理和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下面安排专人管理能源计量工作,专门设立能源管理员和能源统计员,定期统计生产工艺数据,通过对生产工艺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时总结节能减排的效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为强化员工节能减排意识,公司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橱窗、《大发报》、网站等方式,对员工进行计量管理和节能教育。不断提高员工对计量管理和节能工作的认识。

其次,公司强化了基础工作,完善了三级能源计量装置,保证了各个环节数据的真实有效。公司生产环节中,内部实行严格计量核算,各种数据作为考核指标和工艺参数。为保证数据准确,公司制定了能源计量管理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建立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编制能源计量器具网络图,计量器具严格按要求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器具档案,要求档案内有说明书、出厂合格证、最近两个周期的检定、校准证书、使用和维修记录、报废日期及原因。在管理方面,规定计量器具必须按规定校验和检测,器具上张贴合格标志,标识内容完整。在使用方面,要求员工爱惜计量器具,做好日常保养和维护,在电仪岗位设立专人管理计量器具,确保计量器具准确、完好。目前已有2人持证上岗,确保计量数据为生产工艺充分应用,为能源审计、统计、考核中提供准确有效数据。能源计量数据已经全面进入企业决策层,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依据,做到了决策用数据说话。

做好能源计量工作,是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一步。经过公司卓有成效的工作,2009年公司被浙江省授予能源示范企业称号。

(二)、以节能减排项目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

广泛开展节能减排项目是企业降低成本、减少浪费的一大法宝。2009年,公司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项目,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 2、锅炉循环油泵节能系统改造:本公司有6台导热油锅炉,利用煤燃烧加热导热油,通过循环油泵把热油打到需要的地方。经过分析,每个加热点温度不同,油泵供油速度也也应该不同,根据这一原理,公司按照工艺要求,设计成自动停启油泵装置,大大节约了油泵长期运转的能耗。

以上两项目已经申报了专利,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3、增加原料预干燥系统,减少干燥时间,节约能耗。例如二分厂有九个转鼓,每天三台真空泵二十四小时不停工作,以满足生产需要。预干燥系统利用锅炉烟道余热加热原料,使得转鼓由原来六小时干燥变为四小时干燥。三台真空泵只需开一台即可,仅此一项就节约电30万度。

4、锅炉进煤分层系统改造。公司在二分厂和三分厂各选一台锅炉进行改造,利用进煤分层原理,提高煤的燃烧率,达到节能目的。从目前来看,改造后锅炉可节煤5%。

5、集中洗料,实行规模生产,减少用水用量。原来公司三个分厂都有原料处理生产线,公司建有三个污水处理厂。经技术论证后,把三个原料处理厂合并,集中到杭州湾新区处理原料,实行了规模生产后,用水量大大降低,处理污水费用和人工费也大为节约。

公司积极发动全体员工开展节能、降耗、减污、

增效为主题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及“五小”活动,不但抓大的节能项目,对小改小革、点滴节约工作也不放过,有力地推动了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2012年节能计划 1、加强各道用气设备冷凝水的回收利用,把收集的这部分热水用于原料清洗,节省热能和水。目前用气设备的冷凝水还是比较多的,大多还是直接排掉了,如果全部回收利用,将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2、对烘箱排湿热风的热能进行回收,将这部分热量用于原料清洗。目前烘箱排湿热风温度为120℃,排出的温度还有60℃,回收这部分热能用于加热洗料水就可以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

篇5

    1.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探索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积极开发交易产品,健全配套的登记、结算、信息等制度,搭建交易平台,培育交易市场,完善交易服务,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自愿减排交易。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区域主体功能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结合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科学确定各地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合理制定碳排放权分配方案,选择减排任务重或潜力大的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包括总量目标、配额管理、监测报告核查、交易、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等要素的碳排放权交易基本框架体系。试点地区要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健全管理机构,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2.鼓励企业通过产品低碳认证。按照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标准,积极推动低碳认证工作开展。组织企业开展低碳系列认证知识交流会,开展低碳认证制度建设研究工作,以产品为链条,吸引整个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产品低碳认证标识向社会推进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以公众消费选择引导、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

    3.提高全社会参与水平。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的办公节能管理,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大设施低碳化改造力度,推进低碳理念进机关、校园、场馆和军营。逐步建立低碳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制订政府采购低碳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推动行业开展减碳行动。制定钢铁、化工、石油、建材、煤炭、轻纺、有色金属、交通、建筑等行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方案,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鼓励企业完善促进节能低碳生产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节能低碳企业文化,引导企业积极承担低碳发展责任。选择全省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企业,试行“碳披露”和“碳盘查”,开展“低碳标兵”创建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多种形式,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组织开展家庭、学校、社区、农村等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

    1.适时修订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适时修订已出台的节能、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法规、条例、行政规章。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行业管理条例、标准制定中的引领作用,参与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同时对我省相关法规做出补充、修订和完善,切实保持各领域政策与行动的一致性,发挥协同效应。

    2.及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规章、条例、标准。根据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总结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建章立制的经验,确定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满足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政策框架和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和工作要求。在制定和实施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各领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与管理要求,制定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报告制度及统计、检测、核算、考核制度,信息披露和管理制度,以及反映我省特点的配套法规、标准。

    3.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实施。按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加强相关领域的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形成督查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建立监察与帮促服务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加强对各市、重点用能单位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强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为落实相关激励约束政策提供支持。

    4.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宣传、法律教育力度,提供法律服务,保护合法权益,依法明确企业责任、政府职责和公众义务,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经济支持体系

    综合运用财税、投资、金融、价格和收费等多种低碳经济政策,制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投资导向目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加大政府引导和调控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构建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支持体系。

    1.财税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主导作用,建立相对稳定的政府资金渠道,确保资金到位和高效使用。设置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和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以及在农业、森林、水资源等领域的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从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财政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加大财政专项引导资金,落实节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大力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新能源应用工程,促进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工业、公共机构、商业和居民生活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支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完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对节能环保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对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给予企业所得税抵免,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政策。对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环保型建筑和现有建筑的节能实行税收优惠。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促进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对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及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实行税收优惠,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健全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继续实行《省级机关节能降耗考核奖励办法》,鼓励机关单位对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用电设备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调整政府采购目录,完善节能、节水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监督制度,定期公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补充清单,实行节能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加强对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将有关政策落到实处。

    2.投资政策。完善投资政策。规范和完善投资管理政策,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投资,引导投资更多地投向三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严格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审批程序,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低碳产业投资项目,要简化投资审批、核准手续,放宽投资领域,降低准入标准。鼓励拥有先进低碳技术的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完善循环经济投融资促进体系,将由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变为以市场选择为主。优化投资结构。合理确定政府投资规模,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促进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非化石能源发电、新能源产业、低碳技术研发、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以及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等领域倾斜,提高对低碳试点和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开发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能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市场需求,有效引导企业生产和公众的高碳化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创新投资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投资机制。政府引导资金,要灵活运用补助、贴息、杠杆基金等手段,探索建立以政策性投资公司、专业化担保公司和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投融资新模式,引导并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绿色发展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标准,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重点耗能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社会化服务。

    3.金融政策。加大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提高能效、节能减排技术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低碳高效环保项目实施金融倾斜,大力扶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加快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多层次低碳金融保险市场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增强对农业、水资源、渔业等行业的金融保险服务,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低碳经济领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利用中国清洁发展基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基金,支持我省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4.价格和收费政策。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助手段,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温室效应成本的资源价格机制,推进一次能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策,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推进水资源价格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电价机制。完善输配电价,竞价上网,以发电与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按照成本定价为目标,兼顾通胀形势和不同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稳步推进电价市场化。鼓励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气、余压等余能资源综合发电,完善余热发电上网价格政策和电价补贴政策,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适当提高加价标准。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根据产业实际,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类别及其耗能水平的评价甄别工作进程,修订差别电价加价目录,及时公布不同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的企业名单,对超过国家和省能耗限额的产品和用电单位,依法执行惩罚性价格,严格控制高耗能单位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适当推行居民用电阶梯式电价。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创新收费政策。全面实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谁受益谁付费”和“污染者付费”原则,科学设计收费政策。创新城市交通收费政策,建立分区域、分时段的差别收费政策,研究开征道路拥堵费,促进绿色低碳交通。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收费制度,推行环卫行业服务性收费,减少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的碳排放。

篇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28号)文件精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实现全市*”节能目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24号)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㈠节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尽量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产出,走投入少、效益高、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最大程度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及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课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规划《纲要》进一步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指标。各县、区及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㈡节能是缓解能源瓶颈的重要途径。我市资源相对紧缺。全市原煤保有储量约1亿吨,年开采原煤约130万吨,煤矿年开采能力已接近资源量的承载极限,且受多种因素制约,开发难度越来越大。20*年全市实现GDP177.32亿元,万元GDP综合能耗2.73吨标准煤,总耗能量480多万吨标准煤。20*年全市原煤调入约370万吨,煤炭需求缺口逐年加大。20*年全市企业用电量29.6亿千瓦时,全市完成发电总量28.7亿千瓦时,用发电仍不平衡。随着我市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钢铁、光伏、建材、化工行业以及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在我市“决胜500亿、冲剌1500亿”的时期,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不下大力气节约能源,难以支持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不走节能的道路,我市的新型工业化目标难以实现。

㈢节能是实现能耗下降目标的主要措施。我市是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但工业经济发展与节约能源的矛盾仍较突出。20*年我市单位GDP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7个百分点;且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在决战决胜工业500亿的基础上,向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1500亿冲刺,力争万元GDP能耗下降25%”的奋斗目标。面临着发展经济与节约能源的双重压力,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动节能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步伐,才能确保完成我市*”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5%的节能目标,冲刺工业1500亿的奋斗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㈠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基本国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依法节能为保障,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节能工作新格局,共同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㈡总体目标。坚持节约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原则,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突出企业的节能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期末,全市单位GDP能耗(以20*年可比价计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初步建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觉节能机制。

三、主要措施

㈠切实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工作

一是强化工业节能。抓好钢铁、光伏、电力、建材、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超过3000吨标准煤的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树立一批节能示范项目和企业。着力加强对新钢公司等13家重点用能企业、19家市重点监控企业、9家县(区)重点监控企业节能目标管理和节能监察;尤其对新钢公司、新电公司、江西二化等3家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重点企业,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做好跟踪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帮促企业加快节能技改步伐,确保实现*”期间节能目标。二是推进建筑节能。推广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加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力度,大力推广绿色建材、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在城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和现场搅拌混凝土。加大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力度,重点是墙体节能系统、门窗、中央空调系统及配套供用能系统的综合节能改造,着力提高宾馆、饭店、大型商场、会场、办公楼等公用建筑整体用能效率。县、区也要尽快制定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时间表,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把“禁实”工作推广到乡镇。三是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高运输业效率,降低燃料消耗。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现城市交通快速便捷联系,加快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及船舶,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推广小排量节油汽车。严格报废汽车回收管理,严禁报废汽车违规过户、消户、无证回收、改装上路;禁止拼装或已达报废标准的车辆承揽运输业务。四是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居民住宅中大力推广使用高效节电照明系统,减少普通白炽灯的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切实提高高效节能灯的使用比例。五是抓好农村节能。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加大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和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六是推动政府机关节能。重点抓好政府机构建筑物和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办公设备节能,推动政府节能采购。严格控制公共场所室内空调温度,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有关部门要据此修订完善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有关标准,并加强监督检查。

㈡着力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40号)文件精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带动向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产业,对企业搬迁改造严格能耗准入管理,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升工业增长质量,优化工业结构和用能结构,鼓励企业通过挖潜增效和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企业节能水平。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三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依托科研单位大力开发、推广、使用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示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达到超前性国家能效标准、经过认证的节能产品给予适当的补助,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广应用适合我市产业特点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做好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服务工作。四是大力培育节能服务体系。鼓励创办节能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各级各类节能技术服务机构转换机制、创新模式、拓宽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广泛开展与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及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节能领域的合作,增强全市节能服务体系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能力。

㈢强化节能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各地和各有关单位要把实现能耗降低的约束性目标作为*”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制定和实施本地区和本行业的节能规划,明确目标,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将规划落到实处。二是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期间我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求降低25%。要把节能指标分解到县、区和重点用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县、区也要与辖区内重点监控企业(单位)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要严格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从今年开始,节能降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地各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对超额完成目标的给予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进行通报批评。要建立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市经贸委、市统计局等部门要定期联合公布全市能耗指标。县、区也要建立本地区能耗公报制度。三是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可行性报告必须有节能篇章,并报省经贸委、省发改委评估和审查;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下的,由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站负责节能评估,市经贸部门负责审查。四是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各重点用能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高度重视本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配备专职能源管理人员,将节能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并加强监督检查。要在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上狠下功夫,完善用能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县、区和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企业的能源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五是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用户改变用电方式,优化城市、企业用电方案,提高电能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进发电调度规则,完善农村供电网络,优先安排水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对燃煤火电机组进行优化调度,实现电力节能。六是加大节能监督检查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禁止或淘汰设备异地再用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等情况。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不准开工建设。各级经贸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要公开曝光。

㈣建立健全节能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各级政府要对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示范试点、节能监察、节能评估、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工作给予支持,根据本地区上年度能源消费量,按每吨标准煤不低于0.5元的标准,安排节能专项资金。二是实行节能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节能税收优惠政策,对生产和使用列入国家《节能产品目录》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优惠。严格执行国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和控制高耗能加工贸易、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的有关税收政策。三是拓宽节能融资渠道。切实加大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和引导社会各方加强对节能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加快进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四是实行节能奖励制度。对在节能管理、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对节能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加强节能组织领导和基础工作

㈠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的节能工作负总责,把节能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成立全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发改委、建设、交通、质监、财政、统计、科技、农业、教育、环保、税务等有关部门为成员,负责全市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负责全市节能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各级经贸部门作为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切实加强本区域内节能执法和监督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同与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节能工作。

㈡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充实节能管理力量,完善节能监督体系,强化对本区域内节能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监察(监测)工作,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察(监测)。每年的节能监测任务由市经贸委下达,节能监测机构要按时完成监测任务,并向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全市各用能单位要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配备专职能源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与监督检查本单位能源利用状况。

㈢加强能源统计基础工作。健全能源统计网络体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统计部门依法行使节能统计调查、统计执法和数据等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特别是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统计和节能降耗情况的监测,严把能源数据的审核关,逐步建立数据评估制度。各级统计部门要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充实必要的人员,完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建立能够反映本地区能耗水平、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的节能统计体系。要强化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审核,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及时。

篇7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节能减排是我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政府制定了约束性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手段,大力推进节能工作。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超过70%,高耗能企业又是工业耗能大户,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政府面向量大面广的工业企业,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中高耗能企业节能,实施目标责任考核、节能重点工程、财政奖励与补贴、节能新技术推广等等,先后实施了针对耗能大户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统计数据表明,这些政策从总体上取得了显着成效。

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和国家政策的最终落脚点,其对待节能减排的态度、采取的行动和取得的节能绩效直接因影响到本地区及整个国家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关注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投资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措施是否有效激励了企业投资节能技术,具有哪些特征的企业会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是否存在其他外部因素影响企业投资节能技术等,旨在衡量当前政策在企业层面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为下一步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从实证研究看,国内研究企业的节能减排观念、意愿、行为和影响机制的论文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从时间上看也比较新,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缺乏全面的综合分析,在作者看来,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

二、 实证研究及分析

1. 模型与研究假设。离散选择模型是描述特定微观个体行为选择的建模方法,揭示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的决策单位行为选择的概率与相关解释变量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对解释变量变化对个体行为选择概率的边际影响进行研究。Train(1986)认为离散选择模型要求选项之间具有互斥性、选项集合具有完备性、选项数量具有有限性。Probit模型是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离散选择模型,随机误差项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是大多数情况下任何分布的自然的和首先的选择。

在本文中,因变量是企业是否采取节能技术投资,取值为0或1,其概率依赖于自变量,在研究中选用二值Probit 模型进行分析,即P(Y=1)=f(X),也就是说,Y=1的概率是一个关于X的函数,其中f(。)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设计作为自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政府管制与支持因素,包括:政府节能监察管制、政府技术支持(培训和能源审计)、政府节能目标管制、政府财政支持、政府金融支持、限额能耗标准管制和政府示范工程支持;

(2)企业内因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资源(是否有能源规划、是否设立专门能源管理岗位、是否建立能管系统)、对能源价格敏感程度变量、管理者重视程度变量;

(3)企业技术特征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先进性变量、工艺复杂性变量和流程合理性变量;

(4)企业所在行业特征影响因素,企业是否重点耗能行业。

(5)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包括行业协会、竞争者、公众以及媒体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压力等自变量。

(6)企业特征因素:包括企业规模、所在省份、是否上市、是否国有和企业年限。

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在问卷设计上,作者尽量借鉴既有量表,通过企业访谈和征求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完善,在发放之前预先进行问卷试填并改进,形成最终问卷。为提高数据有效性,作者在调研对象的选取上做了相关考虑:一是注重地域代表性,选取浙江、湖北、陕西三省进行企业调查,分别代表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经济发展发展水平,而且都是高耗能行业比较集中地省份,也是节能减排需要重点推进的地区。二是兼顾行业覆盖面,调研企业覆盖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及造纸等高耗能行业,也覆盖其他非高耗能行业;三是考虑调研企业在规模、企业年限和所有制分布上的代表性,兼容不同规模、成立年限和所有制的调研样本,以期更全面地反映真实的变量信息。四是数据可信性。通过三个省级的节能中心下发和回收问卷,使得数据的可信度较高。

考虑到离散选择模型是行为选择概率模型,具有预测性质,在检验内外部因素对企业的节能技术投资行为的影响应考虑到时间上的延后性,同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的做法,本文在问卷中设计调研企业在2013年是否进行了节能技术投资,但是考量企业接受政策支持与管制的相关情况,以及企业的能管系统、能源管理专门岗位以及能源规划等内部资源时,询问的是2013年以前的情况,以此来保障数据预测的合理性。在浙江、湖北、陕西三省各随机选择110家企业进行调查,历时2个月,共回收27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2份,含湖北省107家,陕西65家,浙江70家;有效问卷中汇报2013年未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128家,占52.89%,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114家,占47.11%。

3. 实证结果及解释。对采用STATA13进行二值Probit回归,以是否上市、是否国有、企业年限和企业规模等企业特征作为控制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到相关结果。如表1。

观测两个模型的LR对应的P值(模型1 Prob>chi2=0.049 5,模型2Prob>chi2=0.000 0),可见整个方程除常数项以外所有系数的联合显着性很高。对比模型1和模型2,在加入了政府节能监察管制等16个自变量后,Pseudo R2由0.042 0上升到0.252 8,说明上述自变量都对企业是否进行节能技术投资有较强的解释力。

截距为负,说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不倾向于实施节能技术投资。(1)企业特征方面,是否上市对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影响是显着的,其他因素均不显着;(2)政府管制与支持方面,政府培训和目标管制的影响是正向显着的,政府财政奖励、金融支持、能耗限额标准和政府示范工程的影响不显着;(3)企业内部因素方面,企业规划、能源管理专门岗位和能管系统的影响都是正向显着的,而对能源价格敏感程度和管理者重视程度则不显着;(4)除此之外,行业特征、技术因素和利益相关者因素的影响均不显着。STATA估计结果表明,本模型准确预测的比率为74.09%。

测算模型的边际效应,以衡量每个解释变量对行为选择的概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企业是否建立了能管系统、是否制定了节能规划、是否设立了能源管理专门岗位以及是否承担“十二五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节能目标这几个解释变量对企业技术节能行为选择的概率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

三、 主要结论

1. 政府管制与支持因素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政府节能监察对促进企业节能技术投资没有显着影响。专家回访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监察机构对于存在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增加监察频次,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使得这种督促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存在部分地区的例行监察工作有走过场的情况,难以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政府实施的能源审计对企业是否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影响并不显着。企业回访表明,能源审计能帮助企业发现用能管理中的不足,挖掘节能的需求,但是企业是否进行新工艺、新设备等技术手段的投入,除了需求因素外,还需要综合考量,尤其是资金的投入需要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来进行决策。

作为政府支持的重要手段,针对企业的培训产生了显着影响,接受过政府培训的企业更有可能进行节能技术投资。

政府针对企业采取的节能目标管制政策,以“十二五”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为代表,被纳入该行动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节能技术投资。一方面该行动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得企业受到较大的管制压力;另一方面该行动也对企业提出了在管理、技术上的一整套具体要求,也能帮助企业采取措施。

政府财政支持、金融支持、能耗限额标准、示范工程等对企业节能技术投资的影响均不显着,回访认为,这并不说明政府这方面的政策对于推动技术节能未达到预期效果,可能的原因是技术节能的投资具有阶段性,有部分在之前三年进行了投资的企业,在受调查的2013年度没有进行持续投资。这也对本文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即考量在一段时间内企业的持续节能投资行为。

2. 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能源规划、设立能源管理专门岗位以及建设能管系统三个因素对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影响都是正向显着的,这说明技术节能与企业相关资源密切相关,具备这些软性和硬性资源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节能技术投资。

企业对能源价格的敏感程度没有产生显着影响,企业回访的结果说明,很多节能技术设备的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与国外的研究结论一致。

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并不能显着影响企业采取技术节能投入的决定,这与技术节能的投入产出不确定也是相关的,即使是高度重视节能的管理者也会采取谨慎的态度。

3. 行业、技术、和利益相关者等因素的影响。是否属于高耗能行业,以技术先进性、工艺复杂性和流程合理性来衡量的技术因素,以及来自行业协会、竞争者、公众和媒体压力影响并不显着,说明我国节能除政策驱动和企业内因外,其他因素的作用还未充分体现。

四、 创新点与不足

理论方面,本文创新性地借鉴国内外起步较早的企业环境管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讨企业层面的节能行为选择问题,选用离散选择模型,利用湖北、浙江和陕西三个省份242家企业的数据,以企业特征为控制因素,分析政府管制与支持、企业内部因素、技术因素、行业因素和竞争者公众媒体等利益相关者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对企业节能技术投资行为的影响。通过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大部分影响因素存在显着影响,这一尝试,丰富了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业管理研究方法和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实践层面,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丰富了对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投资行为的认知,为企业节能政策改善提供了参考。

篇8

1港口企业的外部挑战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外部挑战

在我国倡导低碳经济的大前提下,节能型港口已经成为未来港口的发展方向,这不但是国家对经济环境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港口企业长远发展的利益需求。因此,如何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有效的实现港口节能,进而建设出标准化、科学化的节能型港口,已经是港口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1.2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港口运输能力的不断加大,以及港口企业自身等因素的影响,港口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制度理念有偏差,即在有的港口企业制度原则性的条款较多,涉及具体工作的标准条款却很少,尤其是检查程序较为模糊,这直接影响了制度的执行效果;(2)结构臃肿、岗位分配不合理,很多港口企业的体制十分臃肿,无用部门,或者可以兼并的部门并没有合理简化,相同岗位设置数量过多,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3)现场管理力度不够、方法不当。由于港口企业设计的人员较多,作业种类较多,企业监管部门往往采用“一把抓”的策略进行管理,没有针对部门和作业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这就导致了管理漏洞较多;(4)管理责任不明确,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管理工作的落实程度,而一旦发生管理问题,不明确的责任分配往往让管理人员更多地逃避责任,进而免除处罚。

2对港口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显然,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概念,但其中又隐含着管理方法。它通过关注企业经营过程,在保证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对包括现场作业、行政办公、绩效考核、费用审核等方面用细化、量化、程序化、标准化、精益化、协同化、经济化等基本方法,促进员工在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就港口企业面临的诸多管理难题,其优势表现如下:

2.1精细化管理横向可涵盖港口企业的各个部门,对企业管理的统一性、系统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纵向可对每个部门由上至下深入到最基层,对基层暴露出的问题可以及时响应,进而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2.2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精细化管理有效地梳理了各部门的经营流程,明确了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和内容,对各项支出都有详细的规定。而且,有效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对管理者本身而言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对员工而言更能清晰的认识自身不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3从各港口企业表现的问题看,若想切实地发挥企业管理效力,提高管理质量,就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落实管理责任制,精简臃肿的管理机构,合理实施岗位责任制,加强现场管理力度,对不同部门、不同作业采取对应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即彻底实施精细化管理。

3完善港口设备精细化管理体制

港口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其发展和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不断探索,推动港口设备管理维护工作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的发挥设备港口装卸的积极作用,提高作业效率,增强港口物流的竞争力。

3.1重视设备管理维护

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成本,而长时间的作业不能保障及时维护,造成设备性能低下,寿命减少,耗能增加,以至于安全标准上都存在缺陷。重视设备的管理维护,对于港口企业从长远上看是双赢的。

3.2健全设备管理体制

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设备的管理和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的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作业人员安全、高效的完成生产,保证港口作业的顺利进行。针对不同设备、人员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例如:设备的交接班制度、进入现场作业规则、设备维修保养记录、作业人员考核制度等。

3.3完善信息管理平台

大量的新技术应用于港口设备,大量的技术参数需要记录,实现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建立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技术交流,工作信息交换,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比如,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生产作业系统等。

4实现港口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若想实现港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即应从上述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入手,同时将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结合起来,由上到下,有效地控制中低层管理部门的弊端和执行力不当等问题,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鉴于当前我国提倡的低碳节能经济背景,各港口企业也应与时俱进,在精细化的管理中融入节能、环保的意识和具体方法,这不但是节约企业资本,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有益于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为此,对精细化管理在港口企业节能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4.1精细化的节能管理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的相关国家标准为前提,建立符合港口实际的节能管理体制。同时,设置相应的能源管理岗位,聘请具有节能专长或者实际节能经验的人才上岗,并定期组织相应的节能培训,同时明细岗位职责,推行责任制及相应的奖惩条例。

4.2将精细化节能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使所有参建人员提高对节能的认识,从而确保将节能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比如,可将节能部门与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生产建设中,降低调度不当而引起的能源损耗,从而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

4.3加强各种能源计量器管理力度,并进行合理搭配,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用对运量、运力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调整并实施监控,实行能耗定额测试和考核,如此在保证生产质量和进度的同时可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这也保证了在出现能耗问题时可及时发现,并形成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建立健全港口区域能量平衡测试制度的目的。

4.4注意精细化管理中的节约管理

以节约用水为例,除了对用水场地进行相应的规定和监督外,还应考虑到雨水和污水的合理利用,这同样可以达到节能的效果。比如,对于港口的雨水与污水经过技术处理后,达到一定的处理标准后,可将其用于道路的清洗、消尘等工作。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为依据,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目标,宣传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部署,突出宣传节能形势和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新技术、新经验等专题,增强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培养节能习惯,提高节能管理水平,推动公共机构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宣传要点

(一)宣传新形势下国家出台的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宣传节能法律法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二)宣传我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形势,反映我局公共机构在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挖掘节能潜力。

(三)宣传和推广节能降耗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宣传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

(四)宣传我局公共机构节能规划执行情况、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中好做法、好经验、先进单位和先进典型等。

三、计划及安排

(一)开展节约能源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今年全局公共机构要开展好三项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国情”教育,增强能源忧患意识和全局观念;二是开展节约能源政策教育,增强节约能源的自觉性和严肃性;三是开展节约能源常识教育,基本掌握节约能源的方法和技巧。我局通过宣传专栏和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学习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重大战略意义、“十二五”期间节能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及国家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等。

(二)营造浓厚氛围,开展节能活动周活动。以201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契机,7月份,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悬挂醒目条幅、标语、宣传画,办宣传栏等形式,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三)加强日常管理,开展创造“节约型机关”活动。一是节约用水。用水时水龙头开得要适度,用水过后要随手将水龙头关紧关严,加强对办公楼供水管网和用水设施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修,防止“长流水”和“滴漏”现象。提倡水的重复使用。二是节约用电。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照明设备能耗,杜绝白昼灯、长明灯现象。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切断计算机、饮水机及附属设备电源,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机关”。三是节约用材。提倡双面用纸,注意信封、复印件、回形针、大头针的再利用;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消耗;提倡使用钢笔书写,减少圆珠笔或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四是节约油料和车辆维修费。公务车实行定点加油,建立车辆百公里油耗考核制度,根据车型和排气量,严格燃油定额管理;工作人员公务外出需使用公务车辆时,尽量同行;机关各单位油料和维修费用要厉行节约,节假日非公务时不得使用公务车辆。五是严格控制会务及公务接待规模。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八项规定”,按照市政府公务接待的有关规定,本着热情、节俭的原则,做好会务和公务接待工作。六是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

(四)适时通报各股室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半年或年底召开会议,适时通报各股室节能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以及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办法等,交流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不断推进节能工作向前发展。

篇10

一、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节能减排政策,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1.02吨标准煤,比2006年降低4.96%;万元GDP电耗为916.44千瓦时,降低7.61%;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为24.63立方米,降低12.88%;万元重复用水率为67.37%,比2006年提高6.36%。在污染减排工作中,我市COD削减了2101吨,削减量居市首位。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去年以来,市政府及时调整了全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部门也相应建立了工作小组,并修订完善了《市节能目标考核办法》、《市节能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全市初步形成了责任明确、上下联动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工作中,把万元产值能耗、电耗、取水等指标纳入各镇街、企业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对重点用能、排污企业及规模以上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同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对工作不力的部门、企业通报批评,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二)突出节能重点,坚持全面推进。一是抓好工业企业节能。市政府建立了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及时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储备情况进行调度,保证了重点用能企业的安全运行;积极引导高耗能产业和重点用能企业产业升级,注重了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及余热余压和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二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深耕深松、膜下滴灌等旱作技术,指导建立节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农业灌溉用水浪费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10余种;大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等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在夏庄、大牟家等镇建设秸秆生物反应堆1000座、建设秸秆养殖食用菌示范棚58座,可消化秸秆95万公斤。三是加强交通节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推广节能新产品,大力推广沥青路面再生利用、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在危旧桥梁改造中采用灌注环氧树脂封闭裂缝、混凝土养护液养生等技术;在道路建设用地中,尽量利用原有的路基进行新修改造,减少土地占用面积;交通运输企业优化运力结构,整合货运资源,鼓励企业实施仓储、包装、运输等全过程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另外,市政府还积极推广建筑节能建材,加强商贸流通行业节能。

(三)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结构调整。一是重视高科技项目引进。近几年,市政府着力引进高科技、低能耗项目,推动高耗能企业产值比重逐步降低。如孚日家纺公司与德国合作的光伏电项目,是高科技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光伏电项目。这一项目的成功引进,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加强节能技术应用。长盛泰玻璃采用了新型耐火材料和电脑程控等先进工艺改造燃煤锅炉,年可节约用煤3000多吨;振原水泥公司淘汰了耗能高、污染重的立窑生产线,使用变频调速和软驱动调控先进技术,节电达40%以上;三是注重环保技术创新。银鹰、菲达、万仁等重点热电联产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脱硫技术改造并安装了在线监测设施;中大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资金进行高效环保节煤剂研发生产,新增节煤剂500吨。

(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近年来,我市积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生产流程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一是提高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如孚日家纺公司回收利用印染废水热能,年节约蒸汽8万吨、软化水30万方,节约成本1100多万元;孚日建材投资新上粉煤灰蒸压砖项目,新增生产能力1亿块粉煤灰标准砖、15万立方米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年节约土地100亩。二是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水平。以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为依托,在柴沟、井沟、大牟家等镇建成沼气池3600个,既促进了农村草堆、粪堆、垃圾堆“三大堆”问题的有效解决,又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我市化工企业围绕氯碱生产,利用产生的氯气生产高效低毒农药,利用产生的氢气生产双氧水,把工业废料变成了新的原料,实现了多层次开发利用;银鹰化纤投资230万元改进浆粕生产线和粘胶酸站循环水系统,使水重复利用率达87%,吨浆粕耗水比省定标准低137吨。

二、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从总体看,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深度和广度来看,我市的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着很大压力和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全社会资源节约意识不够强。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但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淡薄,措施不到位。机关、事业单位、居民家庭的节约意识还不强,节能减排尚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二)节能减排的组织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节能减排工作责任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分解到各镇街、各部门和各重点企业的各项节能指标落实得不够好。设在市经贸局的节约能源管理办公室,缺少专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热力工程、热电、锅炉运行与监测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要真正担负起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全市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任有一定困难。

(三)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还未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特别是在一些中小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完好率不能适应能源统计和考核的要求,能源统计制度也不够完善,内容不全、上报不及时,给决策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制订能源消耗定额、分解能耗指标、考核节能率带来一定影响。

(四)节能减排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节能减排奖励、激励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奖惩机制不健全,对节能项目和节能产品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为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努力营造全民重视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围绕节能减排工作开辟专栏,设置专题节目,及时报道推广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的各类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污染减排的经验和做法。要建立信息制度,定期公布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源消耗和排污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及时披露和剖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典型案例。要积极开展好节能减排宣传月以及世界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公众节约意识,逐步形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与实践活动,倡树节俭消费、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的社会风气。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要厉行节约,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在节能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尽快完善节能减排的组织管理体系。要以开展“企业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我市的节能组织管理体系,对规模以上企业以及其他节能机构的设置、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建立政府、企业、社会有机结合的节能管理网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要重视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切实加强节能监测队伍的建设,尽快对重点能耗企业的能耗设备进行监测。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制度,落实节能减排统计责任,为统计部门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制度、依法行使节能减排统计调查、统计执法和数据等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