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9 05:0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测绘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测绘专业实习工作计划

篇1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标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54?04

针对当前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设计等问题,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的要求而提出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1]。目前我国有61所高校被批准为卓越计划高校,其中部分高校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中南大学与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测绘工程专业已被批准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2]。测绘工程专业是地学领域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3],这使得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要求具有更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由于“3S”(GPS、RS、GIS)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使测绘工作从工具到理论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专业整合、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测绘学科内涵的不断扩展,使得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卓越计划”正符合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之一是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它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主要包括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方面的内容。本文针对信息化测绘系统下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分析制定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具体研究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制定原则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应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定好位,然后根据专业特点,突出行业背景,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

1. 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

行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从工程师的类型来说,有服务型、生产型、设计型和研发型[4]。笔者认为卓越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少应该分两个层次,即生产设计型和生产研发型。他们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前一层次应强调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后一层则应多一些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具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大类。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有明显的不同,本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包含这两大类型的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应根据学校的类型在培养层次上定好位。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或具体措施时,还要考虑同一学校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2. 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

每个专业人才培养都应符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主要有:①实践性强。从工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测绘产品制作,都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主干课程都应安排较多的实验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实践类课程,课程设置时,其占的总学时数应在30%以上。②专业涵盖面宽。从内容上来说,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因此,制定方案时要融合四个旧专业的主要内容,并以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的内容为重点。从专业服务来说,测绘工程技术可以应用于广泛的工作领域,如国土、矿业、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国防等,这就需要开设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地质学基础、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③依赖工具。测绘科学是随着测绘工具发展而发展的,现代测绘基本上就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包括体现测绘学科特色的“3S”技术。根据该特点,方案中应设置计算机技术与测绘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

3. 行业背景不同

虽然许多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大部分高校仍具有行业特色。各高校在测绘工程专业上一般也结合其行业特色进行人才培养,如: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河南理工等具有地矿特色,同济大学具有土木特色,西南交大具有铁路特色,河海大学具有水利特色等。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增加一些与行业特色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并在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行业特色。“卓越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其中的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案可以更充分地体现行业特色。

4. 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讲,“卓越计划”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生产管理与企业经营能力及人文素养。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校以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发为手段,联通教学和科研,采用案例、启迪、学科交叉、科研训练、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打造学生创新能力锻造平台,并设置相应考核办法以及必须达到的学分要求。在工程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除了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哲学、经济、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5],人文社科的知识素养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案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我校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在全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从培养人才层次来说,“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今后本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培养其领导管理能力,培养方案中除设置相应的管理类课程外,在课外研学中也应有所加强。

二、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是指学校层面制定的本校加入“卓越计划”的各个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它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参与高校制定的本校实施“卓越计划”的纲领性文件,一般在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基础进行深化,强调实践创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测绘工程专业总体应达到的标准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备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较强的测绘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的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学生可从事测绘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从事空间信息的采集、分析、整合、评价、决策等测绘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能达到工程测量师技术能力要求时,可获得工程测量员的技术资格,并具有在毕业4年后能获得国家注册测绘师的能力。对应国家标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拥有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第二,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应自然科学知识,具备扎实的测绘工程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①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②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③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体包括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编制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籍与房产测绘的理论与技术。

第三,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能从事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工作。

第四,能参与测绘工程生产过程和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经营能力。

第五,善于沟通,能适应环境,不断学习,初步具有竞争和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与能力矩阵设计

培养标准细化后,就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标准实现矩阵”,把相应的知识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本方案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六类:

①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测绘学概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等。

②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测量学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与技术、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测绘程序设计基础、地图学概论。

③“卓越计划”人文与管理特色课程。包括人际传播与沟通、文学与创意、经济法、领导学、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

④校企联合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测绘工程监理、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⑤行业特色课程。包括地下工程测量、地质学基础、土建工程概论。

⑥校企联合实践课程。包括测绘基本技能训练、测量学实习(含设计)、控制测量生产实习(含设计)、工程测量实习、企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其中,实践类课程可以全部或部分安排在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也可以部分在企业进行或者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课程体系建立后,应对照培养标准中知识能力大纲所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素,与用于实现这些要素要求的每一门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一一对应起来,即建立起 “标准实现矩阵”(见表1)。在此基础上,拟定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的制定应对照知识能力大纲中各要素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

四、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实践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的是通过此方式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问题。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有一年时间是校企联合培养。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培养方案分时段先后进入优秀测绘企业完成36周的工程实践,有5门课程校企联合授课。通过具体工程实践,参预测绘项目策划、技术设计、实施、技术总结、成果检查验收,使学生掌握测绘工程项目生产与管理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企业阶段的培养计划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指导与考核方式等。

1. 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①测绘基本技能训练3周。要求了解测绘基础知识,掌握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距离、角度、高差测量以及方位角、坐标、高程确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②测量学实习5周。掌握图根控制测量、小地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测绘成果检查验收的基本要求。③控制测量实习4周。掌握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布设、观测及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对控制测量成果进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④工程测量实习3周。深入实践,广泛接触各种工程项目,掌握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的技术与方法。⑤部分专业课程学习5周。主要包括测绘工程监理1周,企业实务1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1周,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2周。⑥企业综合实习4周。到所在企业的总经办、总工办、生产部、综合部、法律部、财务部、市场部、质检部、后勤部、安全部等部门,学习测绘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测绘项目生产、技术管理过程。⑦毕业设计17周。在优秀测绘企业,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测绘项目的技术设计、生产、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其成果作为毕业设计提交学校。具体内容和计划由学校和相应的大型测绘企业结合实际企业生产情况、岗位需求、学生特点综合制定。

2.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体要求

①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应根据各阶段实践的主要内容和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制定自身学习、工作计划。②掌握多种测绘仪器的操作及检校技能,掌握常规测量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③参加测绘项目的生产与管理,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初步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测绘工程专业素养。④了解测绘企业及测绘项目管理和经营体制。⑤做好企业学习日志、学结和实践报告或论文。

3.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指导和成绩考核方式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生的学习由在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联合指导,并实行导师制。中南大学在实施“卓越计划”时,要求全面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各有一位导师。校企联合培养首先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由校企联合制订阶段培养计划和预期培养目标,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要随时向企业指导教师汇报学习进展,在校指导教师也会定期前往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和指导,督促学生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

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学生除了需要获得上述课程的各科学习成绩以外,还需要获得企业综合学习成绩,该成绩由三部分组成:①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该部分成绩占校企联合培养总成绩的40%。②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③学生的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校企联合组成),该部分成绩占企业学成绩的20%。

五、结语

为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教育部与国家测绘局决定联合实施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并成立了工作组和专家组。以推进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的实施,协调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专业标准和实施方案,论证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等工作。在此背景下,我校制定了“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于“卓越计划”刚开始实施,其标准体系和培养方案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探索完善之。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92.

[2] 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3] 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篇2

关键词:《敦煌石窟全集》;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编撰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3-0040-07

Exploring the Compila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port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Dunhuang Caves

FAN Jinshi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completely, and systematically document the Dunhuang caves, Dunhuang Academy has been compiling an archaeological report on the caves. This paper looks back on the records of cave investigation, development of cave archaeological plan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volume, hoping thereby to point the way toward future work.

Keywords: Collected Works of Dunhuang Caves; Archaeological Report of Dunhuang Caves; Compilation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 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编撰的意义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因相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题材内容、艺术特征,共属敦煌佛教石窟艺术范畴,统称为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的建筑、彩塑、壁画,历经千余年,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已患有多种病害,科学的保护工作纵能延长它的岁月,却很难阻止它逐渐发生劣化,很难永远保存。20世纪以来,包括敦煌石窟研究在内的“敦煌学”各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仅敦煌研究院研究介绍敦煌石窟的出版物已有近二百种。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完整、系统地著录敦煌石窟全貌的出版物。及早规划并编辑出版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对于永久地保存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及其他敦煌石窟的科学档案资料,无疑十分重要。对于推动石窟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满足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对敦煌石窟资料的需求,也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石窟逐渐劣化甚至坍塌毁灭的情况下,科学、完整而系统的档案资料,将成为永久保存、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信息,乃至全面复原的依据。

二 敦煌石窟的调查和记录工作回顾

将敦煌石窟作为实物对象来考察研究,应追溯到清代末年的西北舆地之学,如清末学者徐松于道光(1821—1850)初撰写的《西域水道记》[1],陶保廉光绪辛卯年(1891)著《辛卯侍行记》[2]等。在他们沿途的考察中,对所经地域的城镇、人物、风俗、名胜、古迹、碑铭都作了记述,其中已有关于敦煌史地和莫高窟的考察记载。但上述考察只是中国传统的舆地考察和记载,缺乏科学的记录。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探险家盗窃藏经洞出土文物来到莫高窟,开始了莫高窟现代考古学方法的调查和记录。一个世纪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对莫高窟的建筑、雕塑、壁画进行调查摄影,其中对南区的18个洞窟编号,做了文字记录和平面测绘[3]。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在莫高窟调查时,对大多数洞窟进行编号、记录、摄影,绘制了南区石窟立面图和该区下层洞窟平面图,抄录了部分壁画题榜[4]。

1914—1915年,俄国人奥登堡在伯希和考察记录的基础上,对莫高窟做了更进一步的调查,增补部分洞窟的编号,逐窟测绘、记录、拍摄照片,抄录了部分题榜,摹写了部分壁画。在测绘南区单个洞窟平、立面图的基础上,最后拼合出总平面图和总立面图[5]。

1924和1925年美国华尔纳率哈佛大学考古队两次赴中国西北考察时,也对敦煌石窟进行了调查,其中对榆林窟第5窟(今编第25窟)的壁画做了专题研究[6]。

1925年北京大学陈万里随美国人华尔纳对敦煌石窟进行了考古调查,他回去后所著《西行日记》是我国学者对敦煌石窟的第一次科学考察记录[7]。

1941—1943年张大千对洞窟做了一次清理编号,对洞窟内容做了调查和记录,对年代进行了初步判断,以后出版了张大千的《漠高窟记》[8]。在张大千指导下谢稚柳完成的《敦煌艺术叙录》,对敦煌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安西水峡口石窟逐窟做了洞窟结构、塑像、壁画、供养人位置及题记的记录[9]。

1942年,何正璜来莫高窟调查,根据张大千编号,记录了305个洞窟的原建、重建、内容布局、时代和保存现状,发表了《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10]。

1942—1944年,中央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先后组织西北史地考察团、西北科学考察团两度来敦煌考察。其中向达的两次考察,对敦煌石窟大部分洞窟登录内容,抄录碑文、题记,考证洞窟年代,还对敦煌周边古遗址做了调查。他以《瓜沙谈往》为题发表了《西征小记》、《两关杂考》、《莫高、榆林二窟杂考》、《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等四篇文章,并首创了将敦煌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调查、考古调查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11]。

西北史地考察团成员石璋如按照张大千编号,逐窟做了文字记录,绘制平、剖面图,拍摄图版照片,编制莫高窟各家窟号对照及分期表,出版了《莫高窟形》三册[12]。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所长立即着手抓基础记录工作,聘请工程师盛其立测绘莫高窟南区立面图,请陈延儒工程师测绘了部分洞窟的平、剖面图。至50年代又由所内孙儒僴、何静珍完成了莫高窟北区立面图[13]。

与此同时,常书鸿还安排史岩、李浴调查记录莫高窟各窟内容①和供养人题记[14]。又安排孙儒僴等重新对洞窟进行编号[15]。

1951年,宿白、赵正之、莫宗江、余鸣谦到敦煌石窟勘察,指出了敦煌石窟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加强保护的建议。还特别提出要加强对石窟的建筑、壁画、塑像的研究,形成《敦煌石窟勘查报告》一文[16]。

1957年,在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主持下,制订了编辑出版《敦煌石窟全集》的计划,由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组成了编委会。1958年至1959年先后召开过三次编委会,制订了出版规划纲要、选题计划、编辑提纲和分工办法等文件的草案。1959年已经编出第285窟的样稿[17]。

1962年9月,宿白先生带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到敦煌莫高窟实习。在此期间,他在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做了《敦煌七讲》{1}学术讲座,首次发表了他经过长期思考探索而创立的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特别对石窟寺考古学的全面、完整、系统地调查和记录的方法做了深入的阐述。并以此指导学生按照这个科学的方法,选择莫高窟典型洞窟进行实测和文字记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对于逐渐衰老退化的敦煌石窟而言,20世纪上半世纪诸多敦煌石窟的调查和记录,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有的成果还具有开创性意义,如:向达首创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考古调查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石璋如的《莫高窟形》运用文字,平、剖面图和图版,逐窟记录莫高窟各窟,这是首次运用简要的文字、测图和照片相结合的方法,对莫高窟较为全面、系统的记录和研究;1957年,以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为代表的众多学者提出了编辑出版《敦煌石窟全集》的计划,高瞻远瞩,十分重要。虽然那时提出的《全集》规划还只是个“记录性图录”的计划,但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提出这个计划已是难能可贵,对日后按考古报告规范编撰出版全面、完整、系统地记录敦煌石窟文物的《敦煌石窟全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宿白先生作为考古学家,通过对多处石窟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参考田野考古发掘记录的方法,总结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石窟的调查、记录和研究工作,并经过长期思考探索,创立的石窟寺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18],使完整、科学、系统的记录敦煌石窟文物和编撰出版《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成为可能;推而广之,中国石窟寺都能以此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提供全面、完整、系统的科学记录,就能使中国石窟寺的保护、保存、深入研究和复原成为可能。因此,宿白先生创立的石窟考古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听取和学习了宿白先生《敦煌七讲》之后,正式开始了对莫高窟崖面遗迹的全面测绘和文字记录,以及对敦煌莫高窟洞窟考古报告的文字记录、实测绘图和照片摄影工作,完成了第248窟、第285窟的测绘图和第248窟考古报告初稿。终因“”,使刚刚开始尚不成熟的敦煌石窟考古报告工作被迫中断。

三 多卷本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

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三处石窟寺的数百个洞窟均应编撰考古报告,以达到永远留存敦煌石窟完整、科学、系统的档案资料的目的,故绝非只编一两卷而已。因此,敦煌研究院要担负的将是编撰出版一部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之重任。显然,这是一项艰巨、浩繁、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首先遇到如何编排多卷本考古报告各个分卷、各分卷如何组合洞窟、各分卷如何排列顺序、各分卷考古报告如何撰写编辑等问题。为使此项工程顺利进行,确保《全集》各分卷报告编撰和序列的科学合理,依据多年来对崖面遗迹的考察和断代分期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我们认真编制了《敦煌石窟全集》分卷计划。

如不经意观察敦煌石窟崖面,其石窟群现状排列布局似呈现不同时代参差错杂的现象,石窟群的修造似无统一计划。但依据崖面石窟分布遗迹仍不难看出,“洞窟开凿的早晚和它的排列顺序有极密切的关系”{2},北朝至唐代期间各个时代洞窟建造的位置和排列大致有序,同时代洞窟或成组,或成列,或各自有其分区的布局。至五代、宋以后,在崖面空间基本饱和的状态下,要继续开凿洞窟,只有或向崖面两端发展,或在石窟上层、下层崖面的空缺处,或在洞窟与洞窟之间填空补缺,或改造、重绘前代洞窟,或破坏前代洞窟另建洞窟。另外,据石窟分期断代的研究,不同时代的洞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同时代的洞窟既有建筑形制、洞窟内容、艺术特点、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的共同特征,又在建造规模、洞窟形制、艺术水准、制作技术和保存状况方面存在差异。上述石窟群形成过程的复杂因素,成为制订《全集》编排分卷规划的依据。为了使多卷本的《全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学术性,避免编排不当造成撰写时的混乱和重复,避免各册分量的畸轻畸重,避免只重视重点洞窟,而忽略其他洞窟的问题发生,我们以洞窟建造时代前后顺序为脉络,结合洞窟排列布局走向与形成的现状,以典型洞窟为主,与邻近的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若干非典型洞窟形成各卷的组合,进行全面规划和编排分卷。这是编排分卷的基本原则。这样,可避免过去各种分卷方案的不合理因素。已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和今后各卷都是根据这一规划要求做出的安排。

多卷本记录性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由20世纪50年代的计划发展而来,故仍定名为《敦煌石窟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因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三处石窟,《全集》拟分为“敦煌莫高窟分编”、“敦煌西千佛洞分编”、“瓜州榆林窟分编”分别编写。通盘考虑三处敦煌石窟的数量、体积、保存程度等具体状况,《全集》拟编成100卷左右。第1卷为《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即包括公认敦煌建造最早的“早期三窟”。由此卷开始至第86卷为敦煌莫高窟分编,第87卷到89卷为敦煌西千佛洞分编,第90卷至第99卷为瓜州榆林窟分编。第100卷为《全集》的总论、总目录、总索引及各专题索引。莫高窟北区除原敦煌文物研究所编第461—465窟外,其他243个洞窟经全面清理发掘,已单独编辑出版了考古报告[19],不再列入《全集》计划之内。

各分卷逐窟记录洞窟位置、窟外立面、洞窟结构、洞窟塑像和壁画、保存状况以及附属题记、碑刻铭记等全部内容。记录洞窟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彩塑和壁画,注意区分历史遗迹的层次叠压关系、注意观察和分析对于考古学研究具有意义的各种迹象。此外,附近的舍利塔群和遗迹、流散在国外的彩塑、壁画,应尽量搜集,争取编入《全集》。此外,全面、准确的测绘图和详备的照片图版是本书中与文字并重的组成部分。作为“全集”,本书亦不限于对现状的记录,在附录中,尽可能收录、汇集前人调查、记录的成果,以及有关洞窟的研究文献目录,还包括相关的科学分析实验报告等。

《全集》使用敦煌研究院前身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洞窟编号,附注伯希和编号、奥登堡编号、张大千编号及史岩编号。

《敦煌石窟全集》的编辑出版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最终完成。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分卷陆续编辑出版这套全集,将力求完备的文物资料留存于世。

为了科学地完成百卷本《敦煌石窟全集》各分卷的编撰出版,成立了由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保护研究所、数字中心、信息资料中心的考古、测绘、数字、摄影、化学、物理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组成的《敦煌石窟全集》工作委员会和工作小组。

四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

石窟考古报告的编撰

本卷报告是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按照《全集》编辑出版计划,通过多学科结合,以文字、测绘图和摄影图版等多种方法,完整、科学、系统地记录了莫高窟第266—275窟共11个编号洞窟的全部遗迹。本卷报告分为两个分册,第一分册的内容包括序言、第一章“绪论”、第二至第六章分别为“第266窟”、“第268窟(含第267、269、270、271窟)”、“第272窟(含第272A、273窟)”、“第274窟”、“第275窟”、第七章“结语”、英文提要、附录,以及插页“敦煌莫高窟近景摄影立面图”和“敦煌莫高窟及周边地区卫星影像图”。第二分册包括测绘图版、摄影图版和数码全景摄影拼图。全书大八开本(260×420mm),共780页。2011年1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敦煌石窟全集》是20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而一直未能付诸实行的老课题。数十年来中国考古学发展表明,在新时代完成这一重要课题,应以考古报告的科学形式,整理和公布石窟文物资料,取代20世纪50年代规划的“记录性图录”的形式。《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就是考古报告的科学形式的成果。

本卷报告是由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保护研究所、数字中心、资料信息中心等部门和美国戴世达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通力协作,由考古学、美术史、宗教学、测绘学、计算机、摄影、化学、物理学、图书馆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完成。

本卷报告的文字,结合测绘和图版,全面、科学、系统地记录本卷每个洞窟所有遗迹的迹象。敦煌石窟大多是以单个洞窟为单位分别建造,也有少量由多个洞窟成组开凿,构成组窟;石窟的内容由建筑结构、彩塑、壁画组成;大多洞窟初建后,又经过重建、重塑、重绘。故本卷报告的编写体例,是根据上述敦煌石窟特点,以独立的单个洞窟,或以成组洞窟为单位分别设章;每个洞窟由窟外而窟内,先洞窟位置,后洞窟结构,再分层分壁叙述,彩塑、壁画、坍塌破坏和近现代遗迹等,分别依次设节,记录阐述各种遗迹的迹象。各种遗迹对其所在位置、内容、特征、尺寸、制作技术、颜色、保存状况都加以详细叙述,有的还辅以表格说明。每章之后,概述洞窟营建历史和内容特征作为小结。报告最后一章为结语,综述本卷各窟的内容、性质、功能、特点,重点阐明早期三窟受到来自西域影响和基于本地传统的各种因素,并分析各洞窟的时代。本卷报告力求以简明、准确的文字,阐明所有考古遗迹的迹象,体现科学性和学术性。

本卷报告在学术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①早期三窟都与坐禅修行与弥勒信仰关系密切,这一观点过去学者多有论述,不乏真知灼见,而本报告就此问题作了进一步阐发,确认这种单纯的弥勒信仰源自由犍陀罗经中亚的佛教图像传播路线,与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典型的北魏石窟图像不尽一致,体现的无疑是相对早期的特点。②通过比对,早期三窟窟形、龛形、塑像、壁画内容、故事画构图、凹凸画法以及一些细部特征,明显受到西域的影响,与以西的龟兹石窟关系密切,并为此后敦煌北朝二期石窟所继承,给予以东的河西北魏石窟以强烈的影响;另一方面,报告强调本卷石窟中出现的阙形方龛和阙形建筑形象,仅见于敦煌莫高窟(早期,并延续至二期,以及邻近的文殊山早期个别洞窟),以东的中原和其他各地石窟均无此龛形,与云冈石窟的屋形龛大异其趣,就此揭示了与早期三窟同时或更早的敦煌、瓜州墓地频繁出现双阙建筑,敦煌及河西走廊许多砖雕墓照墙上也雕有双阙形象,进而说明本卷第275窟的阙形方龛体现的其实是敦煌及河西走廊的本地因素,与大同云冈石窟并无关联。③过去认为第275窟原建、重建、重绘有五个时代,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报告确认原建、重建、重绘至多有北凉、隋、五代三个时代,没有宋代和西夏。根据遗迹判断,重建、重绘与洞窟坍塌有关,确认重绘的壁画内容、艺术风格和供养人,为曹氏归义军的五代时期,从而也证明了此窟坍塌的年代。重绘的五代供养人服饰,说明了重建、重绘由曹氏归义军上层人士主持,他们重绘时,悉心保护早期的原作,仅在毁损的部分进行补绘,内容上亦与原创相呼应。第272窟窟外两个小窟原定为北魏,报告确认其与主窟同时建成,从其所处位置、形制及造像题材判定,系与主室在统一规划下建造。④本卷洞窟中一向较少受人关注的第266窟,现有的塑像、壁画在隋代一次完成,因而被定为隋窟。但是考察发现其洞窟形制与早期第272窟十分相似,穹隆形的窟顶具有早期的特点,窟内的图像布局亦与早期第272窟相当一致,早期开窟隋代补绘的可能性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⑤关于壁画技法,通过仔细观察,揭示了北凉、隋至曹氏归义军五代时期从起稿、敷色、晕染、线描的全过程及其特点,比过去的敦煌艺术研究更加细致,阐述更加明确。此外,发现了一些过去所没有观察到的迹象。例如,注意到早期壁画绘制的起稿、晕染应是在泥壁湿润的情况下完成,属于湿壁画的绘制方法。待泥壁干燥后敷罩白粉,于其上细笔勾勒,描绘细部。因年代久远,含胶的白粉层几乎悉数脱落,早期壁画面目全非,只留下绘制开始阶段变为黑色的粗线勾染和土红色的起稿,可能是湿壁画法的遗迹。如果此说可以成立,可依此纠正美术史上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湿壁画的观点。凡此,若非通过编写报告,对洞窟迹象做过细的考古学观察,诸多问题极易被研究者忽视。考古工作者应视完成考古报告为本职的第一要务。不从周详的考古记录入手,从事考古学或美术史的研究,无异于舍本求末,是不值得提倡的。

本卷报告测绘图,力求准确。由于洞窟建筑结构极不规整,彩塑和壁画造型较为复杂,测绘难度很大。由此,本卷报告改变了原来无法提供准确测量数据的小平板、罗盘、皮尺、方格网的传统测量方法和手工绘图的方法,而采用了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绘图的方法。考古专业人员与测量技术专业人员充分切磋、磨合和密切合作。敦煌研究院考古专业人员根据敦煌洞窟的特点,提出明确的石窟考古测绘要求,测量专业技术人员在充分理解石窟考古测绘要求的基础上,做到三维激光扫描测量仪器选型准确,又集成使用全站仪、全球定位仪、水准仪等多种测绘技术,以达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的高精度坐标点,利用点云影像校正下的纹理图像绘制矢量线图,在石窟文物测绘图上以方格网线作控制示意,各窟以平立面关系图校正夹角误差,又利用GPS技术取得测图基点的大地坐标数值。考古学测绘中这种先进技术的成功运用在我国尚属首次。虽然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采集精确的测绘数据,但壁画画面年久模糊,造型复杂的塑像总有被遮挡无法扫到的盲点;点云影像图上不同时代的重层遗迹无法用仪器来分辨;测量专业技术人员很难把握考古测图描绘的要点和时代特征。为了克服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局限性,考古绘图人员根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提供的点云影像图,需要按照考古测绘的要求,作进一步分析、校对、修改,区分层位、辨别形象、把握特征,进入洞窟反复核对,必要时还须通过手工测量加以弥补和填充。考古绘图人员在测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采用Microstation(微工作站)、Cyclone(赛孔)、Auto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描绘成图,并参照我国国家工程制图标准,执行其规定的线型、线宽。绘图人员在电脑中完成了本卷报告的全部测绘图。先进的测量技术和绘图方法,是石窟考古测绘的重大突破,不仅保证了测绘图数据准确,而且提高了绘图的质量和效率。

本卷报告的摄影图版,是通过摄影照片取得洞窟所有遗迹迹象的实证资料。鉴于洞窟结构和洞窟各种遗迹的复杂,要做到全面记录,且能使摄影记录与测绘记录和文字记录相统一,所以它是完全不同于石窟艺术的摄影。本卷摄影图版,根据石窟考古的要求,不仅表现洞窟的分布位置、整体面貌、洞窟结构、彩塑、壁画及其全部细部,而且还表现了不同遗迹之间的空间关系、重修、重塑和重绘的迹象、早晚层次的叠压关系、不同时代的施工工艺、近现代遗迹,给予充分的表现,并注明了每张照片的拍摄年份。本卷报告摄影图版对于科学性的追求,不仅与以往的各种石窟图录大不相同,也超越了以往的考古报告。

本卷报告除继续采用以往考古报告的文字、测绘、摄影等传统的记录方法以外,还采用了塑像等值线图、敦煌莫高窟近景摄影立面图、数码高清全景摄影拼图、碳十四年代测定、壁画和塑像制作材料的分析,试图采用更多不同学科的技术与方法,提升考古报告的科技含量。

篇3

关键词:测量实验;水准测量;实践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对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无论从实践教学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乃至于手段上都落后于理论教学,甚至落后于实际的工程应用实践。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高校实践教学落后于实际的工程应用实践。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在高校实验室而在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这给高等工程教育要把握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科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先进的生产工艺不在高校实验室而在施工现场,一些实用而简便的施工放样方法在建筑施工现场已普遍使用,而我们在教学中还在安排学生做那些陈旧且落后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如我们给学生讲了用皮数杆来控制每层砌砖的高度和墙体的标高,有一个学生不太理解,回家问搞建筑施工的父亲,父亲告诉他这种方法施工现场己不再使用,给他介绍了一种更为简便且实用的方法。由此引发了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质疑。

其次,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测量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一般为仪器的认识实验或某一测量原理及测量技能的训练。其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有关测量原理,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验证性实验教学就从属于理论教学,理论没有讲到,实验就不能做。

最后,实验过程程序化。传统的实验是一种再现式的教学模式,一般都编印了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到实验方案,实验步骤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学生只需按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照葫芦画瓢”,就可以得到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

为了激发我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根据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要求,我校对实践教学环节作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科研和教改立项

近三年来,我们积极申请了省级科研或教改项目4项,校级科研和教改项目13项。根据这些项目合同书所要求完成的内容和预期取得的成果以及完成项目的工作计划,我们结合培养目标,把研究内容整合成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来完成。

2.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从2001年起,我校开始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其重点内容是以教学院(系)为单位组建实验中心,到2003年此项工作已基本结束。目前我校形成了以学校管理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实训中心、院(系)管理的院(系)实验中心和少部分专业面较窄且与教研室关系密切的实验室三级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了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为实行实验室开放奠定了基础,从而为结合科研开设实验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我校还专门设立了开放式实验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实验中心(室)业余时间免费向大学生开放。

3.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根据《贵州大学SRT管理办法》,采取立项的方式,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经费为本专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06、07年共为学生立项400多项,参加学生1300多人次,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

从2007年起我校每年投入45万元经费实施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本年度122个项目已顺利启动,这批项目的实施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将直到积极的作用。

三、 优化和创新测量实验教学内容的具体措施

第一,结合实验基础建设,设计系列实验。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我们决定在校园内建立永久性的测量实习场地,为此我们把实验场地的基础建设与学生课间实验、集中实习结合起来,并利用学生实验成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验资料,将原来的9个独立实验(每个实验2学时)改为由下列四个部分组成的系列实验。即:(1)高程控制测量,包括水准仪认识实验(课外)、四等水准测量外业(4学时)和四等水准测量内业(课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内业计算);(2)平面控制测量,包括经纬仪认识实验(课外)、水平角观测实验(4学时)、边长丈量实验(2学时)和导线测量内业(课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内业计算);(3)地形图的测绘(6学时);(4)地形图的应用,包括读图(2学时)、用求积仪进行面积测量(课外)。之后,我们就分阶段把水准仪、经纬仪、求积仪借发给学生,水准仪、经纬仪每班3一4台,求积仪每2人一台。这样就可以把水准仪、经纬仪的认识实验和用求积仪测量面积实验放在课外进行,而对于控制测量的内业计算必须在教师对其外业测量数据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这样做可避免学生在误差超限时采用涂改实验数据的方法来满足精度要求,同时还可防止学生因用超限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而致浪费时间。

第二,结合生产,设计系列实验。我们曾利用学生测量课间实验,完成了我校青教公寓1:500地形图的部分测绘任务。教师先在拟测区范围内埋设满足密度要求的水泥桩,然后要求学生在设计控制网时,必须经过2一3个水泥桩(将来作为测图控制点),其它点则由各组自己选定且各组互不相同,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抄袭别组的测量数据,以保证测量数据的真实性。经过04级各专业学生课间实验的测量,我们得到了几十组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的测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测量数据的整理、分析,剔除有错误的小组测量数据后,便得到一套精度较高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材料。

第三,结合学生自己的科研项目,自主设计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目标,自主设计实施方案,自己组织仪器设备,自己选择观测方法,实验的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控制。教师的任务只是审查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否有严重的原则性错误和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结合教师的科研或教改项目,开设创新性实验。实施程序为:(1)学生根据项目需要完成的内容、预期要取得的成果和工作计划,自行收集资料,进行文献研究;(2)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课题的总体方案设计;(3)交教师审阅。在无原则性错误的情况下,尊重学生的设计方案;(4)经教师审阅后,学生自己设计实施的具体方案;(5)按实施方案组织实施;(6)分析观测结果;(7)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并进行结题验收。

四、 加强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第三实验楼沉降分析”为例说明。

1.分析实验数据

水准测量成果计算中,我们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程序来完成各点沉降量计算,要编制出一个运算程序,同学们首先必须弄清楚计算原理和计算步骤,通过上机反复调试才能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在测量成果的计算中引入计算机这一计算手段,使学生加深了对测量计算原理和计算步骤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们要求他们对测量误差存在的原因以及误差的大小对测量成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分析计算中超限的数据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我们要求将各个沉降点连接成为闭合水准线路,各个测站的误差均在规定的限差内,但最后的线路闭合差却超过了限差,有时竟达到分米级。

2.给出沉降结果

要求学生编制运行程序,输出各点沉降量,并绘制时间――沉降曲线。

3.进行稳定性分析

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们在学生进行观测之前,课题组教师先进行了2―3个周期的观测,并分别给出了各个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和时间――沉降曲线,这样学生每次作完观测后,要求学生将本次观测沉降结果与以前的沉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沉降出现异常的点(沉降量过大或过小的点),要找出其原因,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观测方案是否合理,比如选择的观测周期是否合适,若不合理,要求提出改进的方案。

五、结论

结合科研项目开设实验,以真实的工程实践作为实验内容,避免传统的“模拟”真实工程实践过程来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改“假戏真做”为“真戏真做”,培养学生探索真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结合科研进行实验,使学生尽早熟悉科研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初步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结合科研开设实验是更新、充实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科研课题为内容开设研究性实验,其特点是只给任务和要求,实验方案和实验的组织均由学生自己设计,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主动性。结合科研开设实验,其工作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均比单纯进行实验的要求高了许多,并且实施的周期较长,这给实验的组织和成绩评定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建议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并免修相应课程或实验的学习,以激励学生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课题需要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中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利于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由于研究型实验方案和内容的不确定性,在实验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这就要求实验指导教师不断拓展和延伸本学科的知识,建立起深广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科研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毛根海,章军军.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87-88.

[2]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81-85.

篇4

【关键词】高职 专业办实体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就业岗位“零适应”。要实现此目标,仅靠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仿真实训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依靠大量的社会实践,而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我院依托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先后成立了七个具有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专业实体。实体在对外经营承接业务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习实训场所。经过13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依托专业办实体,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

“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就是依托专业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坚持“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通过引进社会、行业、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同校内资源进行整合,创办专业实体。这些专业实体既是生产、服务和研发的经济实体, 又是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实体的主要领导和部分技术骨干都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既负责工程项目的管理,又承担着专业课教学任务,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创办专业实体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学与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真正做到实训生产化,建立一个企业环境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

二、“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开设最早的专业,自198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24年的发展历史,为社会输送了合格人才2300余人。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开放式办学已成为必然。学院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寻找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多数所谓的校企合作只是企业给予学校一定的资助,这只能称之为有识之士的慷慨助教,这种合作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告诉我们,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为了建立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校技术和人才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能,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我院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从1998年以来,我院依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先后成立了开大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开元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开信招标咨询有限公司、开封大学建筑结构研究所、开封大学土地科学研究所、开封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开封大学测绘服务中心等专业实体。其中,开大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具有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市政工程乙级资质,是豫东地区资质最高、实力最强的监理公司之一;开元工程质量检测公司具有行业最高的一级资质,是开封市唯一一家建筑工程材料社会检测机构,是市政府重点项目定点检测单位。每年,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在专业实体中进行学习和实训,可以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就是实体中的员工。在真刀实枪的实践中,学生获取和积累了实践经验,获得了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毕业后的就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专业实体实际运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第一,兼顾效益”的原则。专业实体既然是经济活动实体,必然要按经济实体进行运作,在市场经济中,追求赢利是一切经济实体的共性,但赢利行为要为人才培养服务。

三、“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学校方面

依托专业办实体,创建了“专业+实体+行业”的专业建设模式,构建了“4+1+1”三段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了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带动学院其他专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校重点专业;2004年专业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确定为开封大学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重点专业;2009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得到34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订,注重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结合。全面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融“教、学、做”合一、“岗、证、课”合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咨询、帮助和陪伴作用,“教学过程中流汗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通过在专业实体的实训即能顺利完成相应岗位工作任务。

学院每年都选派青年教师轮流到专业实体挂职锻炼,专业实体中业务精、水平高的技术骨干也受聘到学校担任相关专业技能课程或实习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近几年来,教师们通过在专业实体的挂职锻炼,完成5项设计、5项咨询、10项招投标、3项土地评估等工作,既服务了社会和企业,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专业实体的纽带作用,使专业和行业接轨,专业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收到了实效。目前,专业教师中有国家注册一级建筑师一人,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师一人,国家注册二级结构师两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两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四人,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两人,国家注册造价师一人,省一级总监理工程师两人,还有16名教师具有河南省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资格。

(二)企业方面

一方面专业实体通过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学生全面接触,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等都有比较直观的了解,能有效挑选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专业实体充分利用学校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开大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每年承接的工程项目占全市工程总量的30%左右,依托专业教师的强大智力支持,解决了工程中所有的技术难题,连续4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监理企业,近3年所监理的工程获得了河南省中州杯、河南省优质结构等多项荣誉;开元工程质量检测公司承接着全市80%--90%重点项目及国家投资项目的工程项目检测工作,在本地区已处于领军地位,对开封市建筑工程质量的整体提高,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三)学生方面

专业实体在通过社会服务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建筑施工、工程监理、概预算编制、结构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项目管理等实习实训场所,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各种实践技能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院学生在2009年中南地区结构设计创作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在开封市第一届图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在2011年河南省第一届图学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在开封地区结构建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

专业实体培养了“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培育了“双证书”学生,即“双师”育“双证”。截止到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双证率为100%,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也保持在83%以上。

四、“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经验

(一)专业办实体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

首先,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实体的生产、经营、服务性内容应一致;其次,专业实体应有市场,能基本盈利;第三,要有数量足够的“双师型”教师和相应的场地、设备以及资金。我院在开办这些专业实体时,进行了认真和充分的论证,有了较大的成功把握之后才开始运作。

(二)要处理好学校与专业实体的关系

专业实体成立后,学校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下放了人事聘任权、财务分配权和生产经营权等,专业实体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学校通过指导、协调、督查、评估等手段,引导专业实体处理好教学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鼓励支持专业实体尽可能盈利“反哺”教育。

(三)要制订灵活的工作计划

要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和专业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既要保持教学活动的相对稳定,又要满足专业实体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做到教学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二者兼顾。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我院通过“依托专业办实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增强了校内实训基地的系统性、生产性和开放性,更好地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色,为建立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开封大学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总结报告. 2011-10.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汽车电子技术 人才培养方案 学习领域课程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被评选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期间,汽车技术服务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以就业为根本、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在对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当中,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与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习领域课程特点

社会进步和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使企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注的重点由原来重视技能训练,转变为注重专业复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学习领域则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一种全新的、为企业要求而设计的课程方案。

所谓学习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每一个学习领域是一个学习课题。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及资格。

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1-4-1”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

1.打破“三段式”,构建“1-4-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深谙传统 “三段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在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里,课程被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大块,即“三段式”专业课程模式。“三段式”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自成体系。“三段式”课程设置的弊端是忽视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知识体系虽完整,但学生的职业能力却未能形成。

参照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我们构建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1-4-1”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1-4-1”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模型

2.“1-4-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4-1”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工学结合的思想构建的,在第1学期整合公共基础课,将数学、语文、外语等向专业渗透;参加各种汽车文化活动,去汽车企业参观等。学生要撰写调研活动的报告、论文;要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写出专业文章,力达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

在第2、3、4、5学期进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通过“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步教学法,使得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在独立操作中去掌握职业技能,构建经验、知识、能力的个人体系。“学习领域课程”中,学生已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现代轿车的结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自动控制技术,学会阅读英文汽车维修手册。在实践技能方面,应能熟练掌握和使用智能化的仪器,能检测诊断和维修现代轿车出现的故障,进而形成专业能力。

第6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中亲自操作,在工作情境中成长,并在企业实际中选题,撰写毕业论文。并且聘请企业人做指导教师,采取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校企共同管理的模式,将论题融入企业实际,使学生初步形成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围绕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设定学习领域课程

从企业调研中得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应岗位有:汽车维护业务接待员(维修顾问)、汽车维修电工、汽车维修业务主管(业务经理)、汽车维修技术主管(技术总监)、汽车配件管理员。

学习领域是跨学科的课程方案。我们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一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据此,构建出10个学习领域课程,如有:汽车F1车模制作与测绘、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修复、汽车底盘电控系统认识及修复、汽车局域网技术等。其中,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修复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框架(见表1)。

表1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其修复教学计划框架

专业: 汽车电子技术 学习领域: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及其修复 学时要求:120

职业行动领域描述:

汽车检测员必须有能力对年检车辆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并及时准确判断其是否合格,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能进行调整,并了解其合格标准,能对顾客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从事工作时要遵循标准的规范要求,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遵守事故防护规章。

必须有能力对故障车进行判断故障点,会用解码器、万用表、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示波器等仪器进行检测,会用正确的维修思路进行故障分析,并能解决故障。从事工作时要遵循标准的规范要求,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遵守事故防护规章。

学习目标:

能根据作业合同,查询相关信息,制定发动机的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计划,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进行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及其原因分析,完成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任务,做好记录和归档工作,掌握安全环保知识,并能与顾客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工作中安全和环境保护。

教学内容:

1.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2.维修资料的使用和查询;

3.工作安全与环境保护;

4.工作场所的准备;

5.空气供给系统控制原理与检测方法;

6.燃油供给系统控制原理与检测方法;

7.发动机点火系统控制原理与检测方法;

8.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原理与检测方法;

9.发动机计算机管理系统原理与检测方法;

10.用检测设备读取数据流,进行分析,确定故障原因;

11.制定工作计划,维修质量的检验和工作评价;

12.向客户解释维修工作;

13.填报工作记录单。 实践、实训内容:

1.会填写接车单、派工单和工时估算;

2.能够制定维修计划,其中要有诊断分析思路和排除故障的方法步骤;

3.在教师指导下或借助维修手册,实施故障车辆的诊断与排除;

4.能够对检修工作质量给予评价和鉴定;

5.遵守设备和车辆的安全运行守则;

6.工作场地要清洁、有序,正确处理维修作业中产生的污染物质;

7.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且符合操作规程;

8.填写维修记录,它包括:维修故障部位、维修内容、实施步骤、实施结果、客户和车辆的信息及其相关说明、交车时间等。

工具:

1.多媒体教学平台;

2.汽车维修手册、数据库;

3.汽车发动机台架和整车;

4.发动机检测设备及工具;

5.常用材料;

6.教学课件、软件;

7.视频教学资料;

8.网络教学资源;

9.任务工单。 要求:

1.具备汽车拆装的技能;

2.具备汽车电路及元件检测技能;

3.会查阅维修手册;

4.能正确使用常用工量具;

5.能正确使用举升设备;

6.具备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2.任务驱动教学法;

3.四阶段教学法;

4.角色扮演法;

5.引导文教学法;

6.问题导向法;

7.范例教学法。

汽车运行之中,其性能的变化总会以故障现象而显露出来。在汽车修理工艺运作中,也总是从故障现象出发,通过检测其故障参数,遵照相关的工艺方法及步骤,诊断和排除故障。在专业学习领域,即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其修复中,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都设有工作任务。任务分别是:发动机系统管理的结构认识、发动机不能启动的故障检修、发动机启动困难的故障检修、发动机怠速过高的故障检修、发动机怠速过低的故障检修、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故障检修、发动机排放超标的故障检修和发动机爆震的故障检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为从业人员所需完成的一个完整的汽车维修工艺过程。因为,一个故障现象往往由多个子系统或元件所致。同时,一个子系统或元件会引发多种故障现象。为此,针对每一个工作任务又确立了若干个工作项目,即学习情境的子情境。学习情境选择的载体可以是故障现象、项目、任务、设备等。如学习领域中的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其修复里,在“发动机不能启动的故障检修”学习情境设计中的子情境电控点火系统引起发动机不能启动的故障诊断排除中,确定典型电控点火系统工作原理等学习目标;介绍电控点火系统主要元件的构造与检修等主要内容;明确使用工具或器材;阐释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提供学习型工作任务单等教学材料。

4.学习情境过程考核

每一学习情境中,皆建立过程考评(任务考评)与期末考评(课程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考评占70分,期末考评占30分。这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见表2)。

表2 考核要求

考评

方式 过程考评(项目考评)70 期末考评(卷面考评)30

素质考评 工单考评 实操考评

10 20 40 30

考评

实施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表现集中考评 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工单情况考评 由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项目操作考评 按照教考分离原则,由学校教务处组织考评。

考评

标准 根据遵守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和生产纪律等情况进行打分10分 预习内容10分

项目操作过程记录10分 任务方案正确7分

工具使用正确3分

操作过程正确7分

任务完成良好3分 建议题型不少于5种:填空、单向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

备注 造成仪器、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的本项目计0分

不难看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以此形成基于学习领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三、关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实施的思考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针对基于学习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有以下几点思考。

1.行动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实施原则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无论是从教学论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都被认为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集成化的教学方案。“学习领域”以行为活动为导向,强调涉及更广泛的社会活动,着力于在活动中重新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岗位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其他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

2.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基点,开拓职教课程改革的新维度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它的教学理念是:职业教育应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于各学习领域中的典型案例来学习,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

3.课程实施以行动体系为依托,提出了职教师资培养的新要求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构建采用主导型问题方法,形成学习主题序列。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到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行动领域,从对其进行通用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再从学习领域转化为“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特别是课程标准确定之后,教师对学习情境的构建就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要求教师按照跨专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的“学习与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把原先封闭的专业课与现在开放的行动课的教学理念、专业内容与跨专业内容有机结合。这意味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职业学校教师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徐涵.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对教师的新要求[J].教育与职业,2007,5

[3]姜大源.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