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普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
公共艺术教育的学分有明确规定,但很多高校表示,若将所有要求的课程都开足,可能3000个课时也装不下。同时,课程内容是否科学,是否有足够的艺术吸引力,也是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难题。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各高等学校可开设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如“交响音乐赏析”、“戏剧鉴赏”、“戏曲鉴赏”、“民间艺术赏析”等。“从一般要求讲,限选课和任选课开得越多越好,以便满足广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但要开齐8门限选课,院校会花费很大精力。
二、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受重视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虽受学生欢迎,但不受领导重视,成为“鸡肋”。“当今高校里发生的负面的、消极的、恶性的事件,可以说很多都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相联系。由于认识问题,导致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一些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多头管理的无序状态,工作中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等情况,存在重视部分艺术特长生而忽视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要求,重视艺术演出效果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高等现象。各高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公共艺术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接受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例如:一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程的湖南某高校教师举例说,自2005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以来,上他的课的学生已经超过4800多人。从反馈情况看,只要能给学生们提供走近交响乐的机会,人人都拥有理解音乐的能力。一份针对全国6所高校大学生喜好音乐情况的调查表明,以收回的4790份有效问卷看,喜欢简谱的占89.8%,喜欢五线谱的占10.2%,喜欢中国音乐的占80.2%,喜欢外国音乐的占19.8%,喜欢声乐的占68.4%,喜欢器乐的占31.6%。根据调查得知,虽然这些学生中能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仅占0.5%,但普遍喜爱音乐。另一项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近70%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抱有良好的期待。“然而,当下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轻视公共艺术教育。哪一样对学生找工作有好处,就抓紧哪一样。艺术教育是一门软功夫,基本不产生显性效果,所以许多学校认识不到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
(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施舍缺乏
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少,教学设施严重缺乏。一方面各个院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或者写写画画,不需要好的条件或设备。另一方面,就是对艺术教育给以了足够的重视,但由于艺术类器材、材料确实也很昂贵,使得学校在艺术教育投资上舍不得,从而教学设施跟不上,影响了老师的授课质量。
(三)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师资匮乏。
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非专业化。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以下两类人才组成: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和人文学科的教师。有的学校还聘请校外的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自己校内的老师为主。由于缺乏艺术实践搞人文科学的老师从事艺术教育一般往往是开设公开选修课,讲理论的比较多,并且所有的理论性欣赏课基本上都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学生预想的那样生动、丰富,使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兴趣逐渐消失。
三、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艺术教育,是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精神等。而决不是单纯的传授和训练艺术技能,重点也不是增长知识、增强人的道德水准,它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感知、欣赏、实践来培植和丰富人们心灵的一个过程。另外,艺术的基础是感知,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而感知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艺术活动本身也就是知觉思维活动。由于艺术往往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答案,而这一点正是艺术追求的价值所在,因此,艺术教育能有助于年轻人去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与主观性的事物,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什么要一再的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是因为没有那个教育课程可以像艺术教育一样,既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又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智能开发。学习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学习,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全方位的使学生精神升华、心灵美化,还能使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高,各种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协调发展。
我院在历经升本、更名及办学定位调整之后,学校更应该坚持崇尚“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果还固守那种滞后的大学艺术教育思想观念,必然会造成培养对象的‘思想残缺’和‘审美情趣淡薄’,造成学生‘高分低能、高分低质’,使大学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公共’和‘艺术’的两个属性,包括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专业学习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篇2
你们好,在2010年新年到来之际,我们大家相聚在郑州市动物园科普广场,庆祝郑州市动物园科普广场落成,启动2010中国动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年暨虎年生肖文化节活动,感到无比的高兴。
郑州市动物园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如科普进社区进学校活动,2010中国动物园鹤类保护年活动,科普志愿者活动和其他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等,均取得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他们的科普教育工作得到了有关专家和郑州市科协的肯定。在2010年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评审工作中,郑州市动物园以优异的软硬件条件,成为郑州市2010年新批准的首批25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之一。这是对他们多年来坚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极大肯定。
科教兴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作为郑州市科普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我们对郑州市动物园能够专门开辟建设一个我市首家的科普广场,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大力肯定的,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科普教育单位能够学习郑州市动物园的做法,在取得了科普教育基地的荣誉后,能够再接再厉的搞好科普教育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是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郑州市动物园开展2010中国动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年”活动和举办虎年生肖文化节活动,是对广大市民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将会使野生动物保护的观念深入到人们的心目去。让更多的公众通过郑州市动物园这一鲜活的教育窗口,进一步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的行动中。
篇3
一、加强领导与管理,营造科普文化氛围
加强领导。开展科普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最直接的途径,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普活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班子成员、科学教师及班主任为成员的科普活动领导小组,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围。
健全制度。为了把科普教育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引领师生主动开展科普工作,学校先后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活动室制度、科普成果奖励制度以及专用教室使用规章等20余项制度,以制度规范科普行为,激励和促进科普工作。
二、夯实基础建设,落实科普教育举措
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科技教育的开展需要师资做保障。为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学校每年派领导和教师外出学习,并将省市科普教育专家请进学校,为师生开展科技教育培训。学校开设了科幻画特色课程。为了使教师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幻画的内涵,更好地辅导学生,学校邀请了郑州科技馆的资深科幻画专家陈宗铭老师给全体教师举办了《关于青少年科幻画的思考》专题讲座。
加强课程建设,渗透科技教育。科技素质的培养需要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来保证。为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学校结合实际情况,选准科幻画作为学校特色课程,从科幻画入手,走好科普创新的每一步,并从一年级开始,逐年增设科幻画特色课程。这一特色课程受到学生欢迎,赢得了家长们的一致称赞。
重视科普宣传,开展科技教育。学校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标,认真做好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学校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各班还将科普当作班级特色,在班级的宣传栏上辟出科普专栏,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以彰显班级科普特色,凸显班级科普文化,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这都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三、积极开展活动,提升师生素质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科技教育。我校在科技教育方面成立有探索号科学社团和机器人社团,每周活动一次,有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设计、指导和服务。每年暑假,我们还积极开展科普夏令营活动,带领学生到郑州市科技馆、地质博物馆和省博物院等地参观,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实践证明,我们利用学生社团把科技活动覆盖到每一个学生的做法行之有效。一整套制度和做法,使学校的科普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拓展科普视野。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学校定期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本年度,学校邀请校外辅导员到校开办了交通安全、消防演练、禁毒、预防艾滋病、法制等讲座,同学们大大提高了学科学、用科学以及安全防范、远离、远离侵害的意识和能力。
科普活动周掀起学校科技教育。2010年5月和2011年5月,学校先后成功举行了以“体验科学,快乐成长”为主题的科普周启动仪式和以“走进科学,放飞梦想”为主题的科普节开幕式。这些活动均得到了省、市、区科协及科技馆的大力支持与充分肯定。学生们在科普实验区、科普绘画区、科普大篷车区、科普体验区和机器人展示区亲身动手体验,尽情享受着科技的无限魅力。
承接各级科普活动,提升师生科学素养。2011年9月13日,郑州市金水区“全国科普日暨科普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我校举办。郑州市科协、金水区科协和科技局的相关领导参加了这次活动。通过这次启动仪式,师生们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学到了不少的科普知识,掀起了普及科学知识的新。
四、可喜的成绩,奋飞的起点
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20余名教师的实践活动、活动方案获奖,60余名学生的科技小论文、方案获奖,40余名学生的科幻画作品分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郑州市“低碳生活”先进单位。今年,学校又喜获河南省“十佳科普学校”称号和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称号。
篇4
关键词:环保科普;大学;通识教育;融合
1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界定
环保科普是以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播为核心,通过科普研究、知识传播、展览展示、资源开发等活动,借助科普场馆等实体,传播环境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知识,以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质。第一次真正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1]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大力倡导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具有国别性、时代性、地域性。尽管如此,通识教育还是有其共通性的内涵,即强调通过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3月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做出总体部署。党的十以政治宣言的形式,将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美丽中国、环保先行”,公民环保素质的提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环保素质、进而提升全民环保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2.1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有偏差
2000年前后,我国各个大学都开始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从形式上看,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通识教育是一种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的理念,没有贯穿至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专业导向,只是加入了少量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使得通识教育的内涵难以渗透到教育实践中。虽然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有一定的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让学生有较宽的知识基础和视野,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更为简单化。教师将其理解为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或专业导论课,即面向所有学生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专业发展概论等作浅显的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个性发展、年龄差异等因素。学生则将其理解为发展一点兴趣、爱好,选课时偏向较为简单、有趣味性的课程,考虑的是如何快捷轻松地拿到学分。[3]通识教育课程不免成为调味剂、开胃菜、混学分的课程。通识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对元培班的初步认识最多的选择是自由选专业(83.1%),远高于培养通才(38.8%)。[4]课程的开发及选择中的学科知识融通问题基本上被大学教师和学生所忽略,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的作用,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建构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培养学生通用能力以及促进合格公民形成中的作用。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呈现浅显化、趣味化(有时甚至是娱乐化),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大学中通识教育的地位远不专业课程教育。
2.2环保科普教育浮于形式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生态环保越来越重视,也呼吁向大学生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但由于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大学的环保科普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如下:
2.2.1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
许多大学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仅仅停留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常识教育上,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了解甚少,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譬如:对电子垃圾概念、废弃物回收标识的认识、白色垃圾危害等知识很多学生不了解。同时,“十三五”时期,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复杂,环境治理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环保科普教育内容应更丰富。
2.2.2环保科普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大学对学生进行环保科普教育的形式单一,主要是在基础课中极少涉及到生态环保知识,譬如: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中含有生态环保的内容,但该教材中只是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等较少篇幅提到了生态环保问题,有些基础课教师甚至忽略了此章节的讲授。非环保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外甚少参加环保科普活动。学校很少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环保知识。
2.3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度不高
目前,许多大学存在通识教育理念有偏差、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及形式单一的现状,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度不高。没有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环保使命感的培养当成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非环保专业(甚至环保专业)学生没有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缺乏使命感和热情,大多数学生生态环保知识肤浅、生态环保目的不明确、生态环保整体意识缺乏、参与环保科普通识教育的热情不高。
3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
大学应摒弃功利主义和狭隘的专业意识,将通识教育与环保科普有机融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环保使命感和责任心、有良好环保习惯、积极参与环保科普活动并能对环保新知识有一定了解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3.1开设环保科普课程
大学课程中,不仅要有专门的环保公共必修课,同时要将环保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与环保知识的相关性,将环保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要把环保科普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能深刻了解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将《新环境保护法》向大学生普及,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环保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环保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要通过环保科普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态观念,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此外,要把生态环保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与环保知识的相关性,教给学生不同的环保科普知识。譬如:土建类专业,应教给学生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旅游类专业,应教给学生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知识。同时,环保教育课程内容要广泛,应涉及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科学、环境伦理道德以及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手段、新工艺、信息化等知识。环境法制知识规定了公民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环境科学知识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知识,它可使学生认识生态环境,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道德伦理观是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能使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责任与义务,以及评判人类行为、意识的生态环保道德标准。[5]环保新知识是让大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环保新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
3.2打造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
大学应建设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无害化”为一体、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让教师和学生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天人共泰”的同时,也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去维持和宣传这种和谐。首先,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机能整体性的特征。应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校园里的人、生物、环境、文化等之间相互平衡协调,是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其次,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多样的生物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譬如:校园内有多样化的植物、有适合鸟类、鱼类等动物栖息的场所等等。再次,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态自组织性的特征。校园的整个生态系统内其结构、功能之间是融洽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自动形成有序结构,不需要将校园植物修剪成整齐划一的形状。最后,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态景观美的特征。生态校园景观美学即是让景观美具有生命力,景观美主要指校园的自然景观,是外在的;富有生命力是指景观具有内在活力,即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传递等,是一种蕴藏生命活力的美感;景观美与生命力具有独立性,两者又相互统一。[6]
3.3建设环保科普基地
开设了环保专业的大学(或有较强环保意识且有条件的大学),或几所大学、企业联合,可建设环保科普基地。环保科普基地可延伸产学研合作的外延,不仅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全日制学生的环保素质,而且将环保新知识、新技术向广大社会民众推广普及。环保科普基地实施“六个一”建设方案,详细如下:“一个科普场馆”,即建设包括生态校园展示馆、环保科普体验馆、环保宣教展馆、环保发展史陈列馆等,学生参与场馆设计,每年向公众开放;“一套宣传册”,即大学生参与撰写,图文并茂地宣传与社会公众衣、食、住、行相关的环保知识;“一支宣传队伍”,即相关专业师生全员参与,吸引合作企业的技能大师参与,组建专兼结合的科普宣传队伍;“一套宣传视频”,即教师和企业技能大师积极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科普宣传视频,宣传公众身边的环保案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环保等;“一套宣传讲解词”,即由相关专业师生自编、自讲,采取专业讲解员与兼职讲解员结合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向社会公众讲解环保科普知识;“一系列宣传活动”,即广泛开展有特色、有时效的环保科普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不仅使自身的环保素质得到提升,且能推动环保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常态化。在环保科普互动的内容与形式上,改革传统环保宣教形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视觉与听觉多重效果,凸显环保活动的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杜志强等.大学通识教育:回顾、反思与追求[J].教育科学,2009,25(6):51-54.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3]胥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112-115.
[4]陈向明等.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80.
[5]刘艳华.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63(1):69-71.
篇5
近些年,国内众多高校根据本校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建起了各类科普场馆,该类科普场馆一方面满足学校学生实验、实践等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承担起了对社会科学普及等众多教育功能。纵观国内高校各类科普场馆的运行情况,多数场馆由于承担对社会的各类职能对学校自身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多数高校科普场馆在管理方面逐渐凸显了诸多方面的不足,急需探索出一系列规范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国内众多高校科普场馆达到常态化的管理,以满足该类场馆多功能化的需要。
二、高校科普场馆管理模式现状
高校科普场馆的各种职能充分发挥了其正能量,既满足了高校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利用高校优势的专业资源和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知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发挥了显著的社会职能。但是,从管理模式上来说,诸多的管理措施并不是十分完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在满足学校相关专业综合实验室功能上,其实验环节多数并没有建立规范的课程体系,教师根据理论课程的需要灵活地安排现场教学的时间和学时,其实验室管理人也没有完全按照正规周密的管理,造成课前临时通知准备不充分的局面,有时造成社会公众的参观与实验课程出现撞车现象;二是在针对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等相关教育职能上,其管理也不是十分规范,如参观接待制度等常规制度,高校科普场馆多数不能满足年内全天对外开放,使得对外教育职能受到限制;三是针对高校科普场馆对外教育的职能,目前多数高校科普场馆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工作,造成科普教育活动随机性较大。另外,在众多职能当中,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安全保障等众多措施还不是十分完善,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场馆多功能化的发展,制约了场馆众多功能的最佳发挥,因此,对场馆进行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针对高校科普场馆目前的功能现状,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主要应包括:对内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内研究学习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外参观管理体系的建设、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激励管理体系的建设。
1.对内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场馆现场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将该类现场教学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做到按教学计划进行现场教学,与其它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同等对待,制定现场教学大纲,建立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安排、正规管理的现场教学管理体系。
2.对内研究学习管理体系的建设
作为校内专业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和教师从事科研课题的现场实践场所,要建全周密的管理体系,针对从事科研活动的特殊性,要建立学校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体系,教务处、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科技处、保密部门和场馆共同审批的进馆制度,以达到毕业设计有组织计划、科研课题不问题等得到规范。
3.对外参观管理体系的建设
针对高校科普场馆对外科普基地和其它教育基地的职能,根据场馆目前的接待能力等现状,需要健全参观管理制度,针对开放日的公众参观,要做到入馆前做好严格登记,确保出问题能够联系到责任人;针对基体预约参观,需要建立完善的参观审批制度,制定参观审批表,需要参观组织单位领导审批并加盖公章,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资质审批和场馆负责人进行形式审批后方可进行入馆参观。
4.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安全问题是高校科普场馆的重中之重,要细化安全管理制度,一是展品安全问题,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展品安全保障体系,人防要做安全保卫专人24小时巡视看护,保卫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政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确保人防万无一失;物防要利用防护手段使馆内与外界隔离,保证人员无法通过隔离墙等防护漏洞处跃入馆内;技防要做到馆内高清监控无死角,并且监控与保卫部门视频监控室联网,监控范围内有紧急情况自动报警等。二是人员安全问题,要建设完善的入馆参观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应急处方案等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在安全隐患处设立提醒标志,确保工作人员和观众的人身安全。
5.激励管理体系的建设场馆能否良性可持续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比不可少的。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工作人员和科普志愿者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兼职从事科普教育工作的体制,支持和鼓励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和专家参与到科普工作中从事科普产品的创作和科普工作的研究,以壮大科普工作队伍,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上兵工领域的相关人才关注场馆的建设,可以设立科普作品创作奖、科普工作建议奖、科普展品征集奖等奖励制度,同时,学校要将科普工作纳入到教职工考核体系中,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终工作考核等重要指标,另外还要酌情考虑从事科普工作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相关待遇,以稳定科普工作队伍,吸引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从事科普事业。第二,要健全对外合作激励机制,营造高校与其它高校、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联合从事科普工作的氛围,高校场馆可为合作单位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同时可为合作单位提供宣传服务,合作单位可为学校提供资金和相关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
篇6
历史作为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其实质反映的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历史发展长河为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例、素材和经验教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独特功能,吸取新的环保理念和史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和整个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深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中学历史教材中隐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如讲述大禹治水时,可向学生补充:当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结果治水九年未能平息水患。禹走遍九州考察灾情,实事求是地分析水情,制定治水计划,用“疏”的办法治水。他带领山民凿山开渠,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入大江大河,归入大海,最终平息了水患。讲述管仲改革时补充其环保思想:“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讲荀子时可介绍他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和措施:“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通过引用《秦律》中有关条例,给学生介绍秦朝的环保措施,再联系和比较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学生进行环保法制教育。教材多次提到了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治理黄河问题,如都江堰作为一项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既免除了水灾,又灌溉了田地,避免了水土流失,为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这是一个改造自然和保护环境的典范。史学巨著《史记》非常注重分析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响,南北朝时著名农书《齐民要术》阐述了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抓紧农时耕作,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具有环保意识的理念,其中许多做法和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二、总结历史教训,引导学生深入反思
学习《丝绸之路》这一课,可给学生补充考古学上的重要发现:古丝绸之路上发掘出的化石表明当时那里曾是茂密的森林,说明当时北方气候温暖湿润,森林繁茂,适合种桑养蚕,是我国丝绸的主要产地。而唐中期以后,由于北方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气候变得干旱少雨,环境恶化,桑树种植减少,蚕丝产量下降。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陆上丝路的衰落与我国北方环境的恶化有着重要联系,而北方环境的恶化又与先民们的过度垦殖、放牧,滥伐森林,不注重环保有关。讲元末农民战争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补充史料:元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水利常年失修,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黄河决口泛滥成灾,人民流离失所,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教育学生,在“治水如治国”的古代中国,抗洪治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历代统治者的一统霸业和政权兴衰。这使学生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同时,更加深了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三、结合时政热点进行宣传,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现代中学生对时政热点问题感兴趣,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可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进行环保宣传,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西部大开发是当前学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将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美国西部的开发结合起来,先给学生介绍美国开发西部的一些做法:美国开发西部走的是先开发后治理的道路。由于大规模开垦草原、砍伐森林而引发席卷美国的黑风暴,毁掉4500万亩耕地,造成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我们今天开发西部不能走美国的老路,既要开发又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谈到越南战争时,笔者提到: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植物杀伤剂,使植被遭到大面积彻底毁坏,动物受到毁灭性打击,有毒化学制剂破坏了肥沃的土地,曾经覆盖着热带雨林的地方现在只有齐腰高的“美国草”,这是一种干燥易碎的灌木丛,连家畜和野生动物都不吃。越南有60万人由于接触了落叶剂中的化学残留物而患了重病,先天性畸形儿剧增。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支持环保事业当中。
四、课内外结合,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除了历史课堂外,还可以课内外结合,通过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2001年邕江发生大的洪水灾害后,笔者结合邕江防洪大堤的修筑和南宁地方史给学生开展知识讲座,介绍历史上邕江洪水的情况和历代治水情况,从讲座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兴修的重要性。在历史科的考试和作业中笔者也有意识地出一些与环保有关的题目,深入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接受环境教育、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的过程,这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方法。
深入实施学校科普教育工作,是落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我校十分注重科普教育工作,把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开展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区、北海市创新大赛活动,收获很大,成绩显著。
一、学科教学融合科普教育
我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了一系列学科与科普教育整合的活动,如搜集资料出版科技板报专栏培养自学能力、参观科技园地写出参观日记和感想文章、组织科技小制作演示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开展科普知识竞赛培养综合概括能力等。通过活动深化了各个学科教学,宣传了科普知识,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促使他们善于运用学科知识去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敢于动手制作小型简单的科技作品应用于生活工作。 几年来,我校多次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校园行”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到学校做“中小学生真假性近视的识别和预防措施”“植物光合作用”“地震避震知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等讲座,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学校联系科协等单位组织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走进校园”活动,通过生动直观的图片展览和使人大开眼界的科技作品演示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参观过程中,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久久不愿离去,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语文学科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们通过写观后感表达了自己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二、科普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我们以每周升旗仪式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渠道,学生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利用每周班队会时间,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我们以“科技在我心中”“展望未来科技”“我的科学小常识”“我的未来”等为主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在科技小制作演示会上,学生们拿着自己的科技小作品边展示边介绍,既练习了口头说话能力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科技成果。学生的科技作品焕发出他们智慧的光芒,表现出学生勤动脑敢动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有些作品的实用性和创意非常好,如“防盗钱包”“防风雨伞”“轻便水鞋”“简易提物钩”“如意封口胶”等作品。不但从生活中发现了问题,学生们还在尝试着用学到的学科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以点带面。抓好科技竞赛活动
科技竞赛的成绩是反映一个学校落实学科教育和普及科普教育的重要方面。几年来,我校积极组队参加国家、省、市级科技比赛,每次竞赛都获得较好的成绩。2003年获广西“小学生天文小制作科普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自治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奖、北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2005年获自治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奖;2006年获北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北海市“我爱祖国海疆一未来工程师设计与技能竞赛(木桥)”一等奖;2007年获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北部湾海洋科普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2007年被授以海城区级和北海市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庞兴玲等5位教师获北海市优秀科技辅导员荣誉,语文教师劳英云获自治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教师奖。这位教师上语文课时,通过《观察讨论,优化作文教学》这个主题,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并且让同学们在“奇思妙想”中把发现和感悟记下来,整理成文。通过奇想——操作——作文,让科普活动和课堂教学整合,使学生观察有了途径,表达有了内容。她指导学生创作的科技作品“电动吸尘黑板擦”“环保撮箕”“太阳能换气装置”“伸缩黑板擦”“方便洗衣器”“电动起重机”等作品获自治区二等奖和三等奖。2006年辅导学生参加北海市小学组“造桥技能竞赛”中,以承重量118斤而木桥丝毫无损的绝对优势夺得小学组第一名。2007年我校选送了三件科技作品参赛,其中“无尘、不反光黑板”解决黑板反光看字不清,老师擦黑板灰尖多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找来磨砂玻璃作黑板的正面,背面用黑色的不干胶粘贴。这种黑板无尘,不反光,任何角度都可以清晰看到字。“音乐牙刷”针对小孩子不喜欢刷牙的毛病,设计了一个能放音乐的牙刷,让孩子一边刷牙一边听音乐。“爱儿安全书包”的设计是书包上的反光布可以在晚上通过灯光的照射提示“前面有人,小心行驶”,也可以通过按亮电子闪光灯来提示人们前方有学生。这件作品是学生看到城市清洁工人穿着反光衣服得以安全工作而产生联想制作出来的。作品被北海市选送参加2007年广西区科技创新大赛获二等奖。从老师和同学们获得的荣誉中,我们看到了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整合的良好效果。 我校在电脑绘画、科幻画等科普类竞赛中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近几年上送参赛科幻画作品18幅。其中科幻画“智能捕鱼船”是北海市唯一能进入全国比赛并获奖的少儿科幻画作品。获得广西区科幻画作品二、三等奖的还有“神奇耳机”“冰雪转换饮水机”“高空超声波击冰机器母”“多功能遥控防盗网”等作品。2007年我校有一幅科幻画“热管地热发电站”,内容是想象将来可以利用地热发电来造福人类,人们经过探测找到地壳较薄的地方,打进一根巨大铁管到地幔,再与地面连接建设发电站,利用地幔的热量发电,这个设想远远超出了我们现在熟知的电力发电、风力、水力发电。虽然还只是一个美丽而大胆的幻想。但幻想中透露出同学们对电和热量等学科知识学习的一个过程。
我校之所以能在整合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是抓了如下两方面工作: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制度有效
学校组建整合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为保证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期工作计划,并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学科教师和班级、少先队活动中去,以确保每项活动取得实效。为提高科技指导教师的水平,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学习。在整合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上,学校总是予以特殊的关照。
2、立足课堂,依托基地,面向社会
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在课堂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熏陶、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才能落实学校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科教学的探索与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实践,让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的整合工作深入开展。
为了加强学科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还专门设立了科普教育作品陈列区、荣誉区、研讨区等三大功能区,以此作为学生参观的基地,学科教师研究的场所。科普教育是一个社会综合性工程,学科教育离不开科普教育。因此,我们认为“社会即学校”,把图书馆、电影院、青少年宫、学生实践活动基地、果园田园风光、大海沙滩、绿地树林等公共场所和自然景观都作为我们对学生实施学科学习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同学们每次参观游览玩耍回来都兴致勃勃,收获很大。至今,我们已在乡园设立科普教育基地,每个学期都组织同学们到基地参观、学习、实践。
几年来,我校通过行之有效的学科教学活动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激发起学生“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有效提高了同学们的科技文化素养,培养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地开展这项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点,整合学科教育和科普教育,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转贴于 昌平区地处北京郊区,辖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552平方公里,占40.8%,山区、半山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占59.2%。辖区中小学生11万,城镇学校占一半,学生占了4/5。
2001年,北京市实施“校校通”工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昌平区所有学校都建有校园网、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能通过昌平教育信息网访问互联网,近90%学校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师达到每人1机。从人力资源来看,昌平区有80%的教师是年轻教师,经过计算机模块考试、未来教育及相关软件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在普及的程度上有所提高。所有中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并能完成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应用的关键问题是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
我区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施力。
一、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队伍,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化成长
区域性学科资源建设要解决资源平台的管理、技术培训、学科资源上传审核以及评价等问题,需要有一支具有共同核心目标的队伍。这些工作又分属于信息中心、教研部门以及科研部门,因此几个部门如何整合是区级资源建设的关键。
多部门合作的运作机制。建立以教委领导牵头、进修学校作为主要业务单位、基层学校积极参与的组织机构,由专家顾问组、领导组、课题研究组组成,明确各组的工作职责。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整合几方面优势在资源建设中可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整体规划作用,使得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效率提高,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二是保障作用,经费与技术为该课题的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
以学科为单位的分层管理模式。结合昌平区各学科教研员之间工作相对独立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学科为单位的分层管理模式。一是实现资源的分级管理,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限,用户可以实现分级管理。资源网群就是由多个学科组成,每个学科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网站。权限的逐级下放使得各学科能够根据年级和教材的章、节分设管理员,进行梯队式管理,减轻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资源审核的效率,保证资源的及时性。二是能够修改平台的组织结构,实现资源课程化,方便教师使用和查找资源。所有栏目和频道的管理员主要由教研员、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发挥着引领和带头作用。
二、建成具有昌平区特色的、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应该以直接支持教育教学的结构性资源为主。根据各版块的功能不同,教育资源可以概括成两大类型。
1.以学科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
学科栏目管理员进行了资源框架的搭建,将专题类、教材体系类、课标类三种进行组合,最低端都是素材资源,具体组合见图1。中学数学、中学地理等学科使用的是这类型框架结构,中学数学:按课程知识点、教材培训、精品资源等分类,每个专题都下设年级、章节,然后是资源。这样划分,便于教师检索。
构建课标和本地教材双框架体系,方便本区教学,具体组合见图2。中学生物、中学物理等学科使用的这种框架结构,方便使用不同教材版本的教师的交流和使用,使资源库更好地适应教材版本的多元化的发展。
从素材角度出发,具体组合见图3。中学语文、中学化学使用此类框架结构,如中学化学按化学课件、化学教案、化学试验、化学试题等分类,然后下设年级和章节,具有显明的学科特点。
各学科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将资源建设与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资源在教学的备课、教学实践、复习考试、反思交流等环节中发挥的作用,使之真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2.以项目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建设
在推进教学的进程中,很多资源并不是单纯以学科的方式呈现的,这些资源项目特色明显,以原创资源为核心。其框架结构很简单,具体组合见图4,一般以专题为主线。比如网络管理,是针对教育信息化学校校园网络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资源建设。
项目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在开放的环境中,激活、生成、提炼师生学习的各类资源。强调的是资源的动态生成性,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交往互动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起到支持作用。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保障资源建设的有序持久进行
制订资源建设资金管理方案。区教委领导高度重视全区资源建设工作,每年给予20万的专项经费支持,为规范和加强资源建设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和有效使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昌平区资源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为调动起广大教研员和参与资源建设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采取经费使用下放的办法,分阶段实施。第一年,为了扩大资源建设的参与度,我们对申报资源建设的28个学科给予5000元启动经费,用于本学科资源建设过程中培训、研讨、资料购置。第二年,在大面积参与的情况下,仍采取资金下放,但根据完成工作量来决定下放资金的多少。透明量化的经费管理是昌平区资源建设能得以有序持久运作的基本保障。
确定资源评价奖励制度。我们制订了《昌平区学科资源的评比、奖励方案》,从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资源成果三个维度进行,如优秀团队主要体现团队在资源建设中的组织、监控、管理的成效;优秀个人主要体现在资源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活跃度及参与优秀资源成果评比情况;优秀成果则是以资源建设不同阶段所反映出来的成果为主。通过评比、表彰有突出表现的团队和个人,奖励促进昌平区资源建设,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进程。
四、形成“开发、应用、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趋势,促进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
1.建成了昌平区学科资源网站群。目前已经有28个学科、13个项目参与资源建设,总资源数为117,322件;形成了一批与新课改相适应,与现有教材紧密配合,符合学科特色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满足了教师的教学所需。
篇7
宣传科普活动心得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由山西省妇联,山西移动和我校共同举办的为期15天的”百万农民学电脑”科普培训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在我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
本次“百万农民学电脑科普培训”,是为了引深科普惠农计划,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我下乡的地点是比较贫穷的xxxx县东xxxx乡,我们团队共有4人,我担任我们队的队长。第一次深入山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山里人的淳朴和热情,第一次登上讲台,第一次亲见村民尤其是孩子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我们在到达当地的第一天,主动与当地的乡、村干部一同开了一个座谈会,向他们了解情况。在交谈当中,我们了解到了村子里及广大农民的大概情况,并就当地在科普建设当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教育状况等问题交换了意见。时间虽然不是很多,可是我们从村领导的话语和眼神中读明白了他们的苦处,期待及农村的希望。
会后,我们还根据所得资料认真讨论了本次电脑培训的方向,制作了相关的问题,使下来的活动更有针对性。知己亦要知彼,然后就是把诺言付诸行动。为达到我们"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科普下乡目的,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我们设了一名通讯员负责培训人员登记,拍照以及整个资料的整理。在工作的初期收到的效果和我们的想象和很大的差别,有很多的农民叔叔阿姨对电脑方面的东西可以说一无所知,他们也只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的培训的地点学习,自己却不愿意接受电脑知识,经过我们的多次解释他们才同意听一下,他们的接受能力虽然很差,但我们不怕累,不怕苦,一遍又一遍的给农民朋友讲解电脑知识,让他们知道了电脑的一些基础,受到了农民朋友热烈赞赏。
我认为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本次科普培训不仅磨练了我们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大家理论运用与实际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广大农民朋友对电脑的认识,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双赢”。
宣传科普活动心得 在努力体现职教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学校树立起科技兴校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了科普教育的投入和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培养。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创设科普文化氛围
科普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最直接的途径,是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动手能力锻炼的有效手段,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普活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实习处人员为成员的科普活动领导小组,各专业组配合具体落实各项工作,教务处和实习处督查工作落实情况,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形成了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学习型学校建设,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很受学生欢迎。
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科普活动,在活动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我们以专业为主线,挖掘各种蕴涵于专业教学、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宣传阵地,耳濡目染、自然相机地渗透科普教育,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实践功能。
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橱窗更是学校创设科普氛围的“领衔设施”,早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时吸引着学生、家长驻足观看,啧啧赞叹。一件件科技作品展示了学生不断更新的科普意识和科技能力,更加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开展科技创新的强烈欲望。
二、加强师资队伍和科教园地建设,确保科普活动顺利开展
我校现有一批专业教师,他们业务能力强、素质好、热心科技教育事业。结合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每年暑假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参加省级、新技术培训,每年选派部分教师参加省科协举办的科技辅导员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高起点切入科普教育活动。
学校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成果,不仅把他们的工作列为评选先进、评定职称、晋级的业绩考核之一,还对他们在各级各类重大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辅导老师,按照我校《犍为职中奖励细则》的具体规定给予物质奖励。教师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强化科技实践活动,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学校每年保证投入一定的科普活动经费,确保科普教育和活动的顺利开展。结合专业建设,学校组建了局域网、广播站,增添了大量的科技活动设备设施。由于客观的原因,学校校园场地十分紧张,尽管如此,我们仍把科教园地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即将动工的综合实训大楼已规划建立科普活动基地。
三、搭建活动舞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新生的科技产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我们组织了三个层次的科普活动,诱导学生在科普方面的智力和创造力。
第一层面、普及型科学活动
1、组织科普知识讲座
一方面,学校定期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科普知识讲座。由各教研组轮流推荐业务素质高,科普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积极邀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科普知识、消防安全、禁毒、防疫、法制等讲座。本年度,我校积极邀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演练、禁毒、预防艾滋病、法制等讲座,同学们通过听讲座、观摩,大大地提高了学科学、用科学、安全防范、远离的思想意识。
2、组织开展常规性课外科技活动。
学校每天下午第七节为常规性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活动指导老师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为学生提供设计、指导和服务。
平时的双休日,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学考察、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层面、技能训练型活动
学科教育渗透科普教育,不但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它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发明创造才能。
为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制作的动漫作品、卡通人物、游戏软件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工艺节上大放异彩。
第三层面、创新作品制作活动
由于前面两个层面活动的开展,许多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导师。学生的小课题一旦得到导师的确认,就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时间、空间和经费的支持。学生们只要向自己的导师提出申请,就会得到导师的全程指导。导师会鼓励他们在科学课堂和生活中寻找研究的线索,了解已有的概念和认识,提出各种问题,集中探究的项目。但导师不会给学生直接的指示,而会用问题引导他们参与到研究、制作和改进中去。
以上三个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全校掀起一股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也落实了普及科学的目标,提升了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
我们科技特色学校通过一系列科普活动培养出的学生是具有思维特别敏锐,双手特别灵巧,性格特别执着的科学发展新一代。我校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规划着新一轮的科技教育蓝图,相信不久将会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科技之花。
宣传科普活动心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科技_工作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_市加强科普工作的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科普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抓好科普常规工作的同时,认真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圆满完成_市科普教育基地、_市科普标兵学校、_省科幻绘画特色教学与创作实验基地的各项任务指标,现汇报如下:
一、全员参与、以人为本,搭建科技教育创新智力平台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完善科技平台的建设工作,学校将科技活动工作纳入品牌特色学校的发展规划,同时把它规划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提出了学校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做了以下工作:
1.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我校成立了以巫荫强校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科普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校的科普教育活动,从组织上保证了各项活动的开展和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活动;由领导小组制定活动的规划,督促活动规划的实施,负责活动的管理,由校级科技辅导员负责活动的指导。
2.加大培训力度,夯实师资队伍
目前我校的科技辅导队伍是以兼职为主,内外结合校内为主的科技辅导队伍。在人员的调配及师资建设的问题上,我们选拔一批年纪轻、有朝气、思想活跃、善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青年教师参加航模、车模、计算机软件、科技创新、科幻绘画、服装设计等方面的学习培训,逐步把他们培养成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通过走出去的工作方式,组织学校科普组教师到其他科普教育基地学习、参观的工作方式,提高我们校科技教育的素养。本年度,我校李海明老师、罗秀艳老师、胡敏怡老师先后被评为“_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工作者”和“_镇优秀科普辅导员”。
3.经费是开展科技活动的有力保障
在经费投入方面,学校对开展科技活动同其他经常性教育教学活动等同对待,在科幻绘画教材普及与推广中,学校还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倾斜。目前学校开展的各项科技活动,除必要的直接材料由学生自己负担外,其他费用一律由学校负担,并在人员投入和交通工具等方面提供保证。
二、全力以赴,突出重点,打造科普教育基地亮点工程
随着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展,顺应课程的需求,我校结合人文理念、新美术概念,通过美术体现创新理念,探究如何推广、如何拓展,补充我们的课堂资源,从而开发教学资源,自主开发了校本教材《少儿科幻绘画教程》,并免费给全校师生使用。我们以科学幻想绘画的形式,将科学内容融入教材,让科学知识普及到每一个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幻想绘画创作,是我校最普遍的科学普及形式之一。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建立了以提高学生科技素养,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为导向,以创作训练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一).因地制宜,挖掘资源,顺利开展各项科技活动
结合学校的课程改革以及良好的学生素质,结合校区的配套建设,充分利用科学探究实验室、植物园、校园广播站、综合实践室、科技劳作室、客家文化风情实物展览室、客家文化展览室和版画制作室等功能室在科普教育中的功能,我们先后建设科幻手工制作室、科幻作品成果展览室。学校还十分注重科技环境建设,在教学楼之间开辟了科普画廊展板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们随时都能受到科学知识的熏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确立了镇污水处理厂作为我校的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水资源的调查,让学生们在调查了解对比中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其次,开展了科技制作作品展,内容包括模型制作、仿生机器人制作、电子报刊制作等;开展了环保宣传,同时积极参加由市镇科协部门组织开展的活动。
2.因地制宜,开展好各项兴趣小组
我校全面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第二课堂活动课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有读书小组、小发明制作、科幻绘画小组、仿生机器人制作组、文学社、电脑小组、车辆模型小组、服装设计小组、网页制作、篮球、乒乓球等项,这些活动我们逢周一、二、三、四都正常开展。其次,坚持开展科普“五个一”活动。阅读科技书报;观看科普影视;参观科教基地;开展科技宣传;制作科技小作品。在科普“五个一”的基础上,每班推选优秀作品参加学校科技活动。有效拓展了学生活动的空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在教学方面,所有信息技术课均是在电脑室,网络环境下教学,主要围绕电子报刊制作、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和电脑程序设计、查阅科普知识等几方面开展教学,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为主,并从中培养优秀学生参加每年一次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在省、市、镇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篇8
目前,在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方面,以及在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教育上,存在系统单一、普及面窄,持续性和受众群还远远没有达到社会公众对无偿献血的深入了解和自觉关注。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经过有益的尝试,经南京市科委立项建立了江苏省第一家无偿献血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暨无偿献血科普教育馆。该馆的建立突显了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传递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在帮助公众认识、了解无偿献血的同时也积极地促使其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笔者认为无偿献血科普教育馆的建立在助推无偿献血事业发展上有其积极的作用。
一、有助于消除公众误解,重建社会信任
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一个老中医对献血的忠告”、“血浆浇花”事件,以及“郭美美”事件,让无偿献血事业在公众中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公众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有些人担心献血不安全,会被感染疾病;二是有些人认为献血会伤及“元气”,身体健康会受影响;三是有些人认为“献血无偿,用血有偿”的规定是血站牟利的手段……,这些误解暴露了长期以来,我国科学知识与健康知识普及以及开展无偿献血公益性宣传的低效与失灵。
无偿献血科普教育馆通过有针对性地对适龄献血人群和团体进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专家答疑,以及现场参观、深入体验,正面有效地回应公众的质疑,实现采血、供血以及保存血液等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加无偿献血事业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可以有效地缓和因血液供应紧张造成的一些社会对立情绪,消除社会公众对无偿献血事业的误解和疑惑。
二、有助于培育无偿献血的基础人群,扩充无偿献血的队伍
国内外多家机构应用KAP方法,即“知-信-行”理论,是从认知到采取健康行为的一个成功理论,在对民众及无偿献血者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在诸多影响献血行为的因素中,民众对无偿献血有关知识的了解对其是否决定参与无偿献血的行为,及其今后是否能够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有资料明确显示,接受过献血宣传的献血者愿意再次献血率明显高于没有接受献血宣传者。据学者统计发现,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前后,自愿献血人数、再次献血人数、一次献血400毫升人数分别从20.16%上升到66.42%,1.23%上升到31.59%,0.32%上升到18.07%。
同时,这些人,每一个都相当于一个广播站,他会宣传影响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等,而一旦献血宣传活动有效的开展,整个社会将会开始意识到献血作为一种有意义的人道主义博爱延伸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献血者相互谈论献血经历,从而对献血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进而形成“宣传无偿献血——扩充无偿献血基础人群——更广更深地进行无偿献血宣传——继续扩充无偿献血的基础人群”的良性动念循环。
三、有助于提高血液采集的合格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通过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宣传,可以在公众中进行广泛深入的防止艾滋病、性病等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据研究统计发现,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后,由预前后献血者体检合格率从67.8%上升到86.86%;脂肪血的比例从5.80%下降到1.49%;主动退出人数从1.86%上升到26.53%;延期献血人数从36.03%下降到12.58%;不宜献血人数从62.11%下降到60.60%。
无偿献血知识的科学普及能够促使有意向的献血者了解自己所献的血液既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又存在着传播疾病的风险,使有高危行为者及其他不宜献血或暂时不能献血者主动放弃或暂缓献血,也能使有意向的献血者了解献血对身体健康的要求,进而有助于提高血液采集的合格率,减少作为稀缺资源——血液的浪费。
四、有助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培育未来的无偿献血者
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在献血理念上是一张白纸,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教育宣传,有利于在这张白纸上写出纯洁正确的内容,让他们从一开始接触无偿献血接受的就是献血助人的理念和动机,为培养未来的献血者人群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道德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学生时代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接受、模仿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在这个阶段学习无偿献血的科学知识,也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破除迷信、关爱生命,树立团结互助的意识。
篇9
关键词:科技馆 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33-02
科技馆作为对公民大众传播科普知识的公益场所,在国民素教育方面起重要的窗口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科技馆事业科技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在新旧体制转型的阶段反映了出来。面对科技场馆从行政到科普研发,管理指导到推广服务的一系列转变,如何培养好一支能适应当今形势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科普人才队伍摆在人们面前。
1 我国科技馆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科技馆事业发展近况
科技馆作为对公民大众传播科普知识的公益场所,在国民素教育方面起重要的窗口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望和需求越来越迫切,科技馆作用和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科技馆逐渐成为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科普事业投入经费不足15亿,到近10年间投入经费已接近100亿。据《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共拥有科技馆259座,其中,省级科技馆31座,地市级科技馆138座,县级科技馆90座。
1.2 科技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科技馆的场馆设施可以通过国家投资一次性完成硬件建设,但是摆在全国两百座多科技馆面前的是新建、改扩建后的科技馆的管理与运营,科普活动的开发与设计,科普展品、器材的升级和更新等一系列软件建设的问题。科技馆作为一个展教结合的科普公众场所,展与教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在硬件建设完成后进行有效的,配套的软件建设,是关乎科技馆能否适应未来科普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管理运营、开发设计,研发更新等一系列软件建设的实现的关键在于科普人才。科普人才俨然成为衡量一座现代科技馆软实力的标杆。
2 科技馆科普人才的现状及需求
2.1 什么是科技馆科普人才
科普人才,首先是从事科普工作的实践者,同时应具备一定科学素质和科普专业技能,其次在科普实践工作中进行了创造性劳动,为科普事业做出或愿意做出积极贡献的人。从科普人才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普人才是一种具有综合学科专业素质的科技实践人才,其综合性与实践性表明,科普人才不是可以通过单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习所能培养出来的。
2.2 科技馆科普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科普事业起步较晚,早期没有针对性的部门、机构来培养,在现有从事科普工作的人才队伍里,许多人都是通过长期工作实践成长起来的。从总体上,我们科普人才队伍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科普人才分布不平衡,局部地区形势十分严峻;兼职科普人才队伍不稳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面向基层科普人才短缺,科普培训人才缺乏。
随着科普事业快速发展,科普人才基础薄弱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从我国科技馆设立开始的运作之初,以事业单位体制的运营模式的科技馆人员配置存在着重管理轻科研的趋向。长期以往就导致了科技馆的科普人才队伍中专业人员比例不高,而在新一轮科技馆新改扩建过程中,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引进的时日尚短。
(2)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复合性人才缺乏。在科技馆的内部人员调控,在职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等一系列体制问题,使专业技术员难以得到综合成长,在一定程度制约专业人员的成长空间。
(3)科普事业单位体制下难以留住人才。现在有科技馆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的约束,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落后和缺失,加上薪酬待遇等问题,让真正人才难有发挥的空间和用武之地,人往高处走的人才流失难以避免。
3 科技馆未来科普人才的需求
科技馆作为一个科普教育的公益窗口,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的知识、传播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宣传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作用,以培育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满足公众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参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意识,增强公众求知、探索和创造能力,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所以,科技馆未来发展需要应备以下几类人才。
(1)创新型管理人才。科技进步在于创新,科普事业的推广与运营同样需要创新来促进发展。在传统行政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科技馆的发展,传统体制的限制与约束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科普知识日益的增长的需求的矛盾需要富有创新理念的管理者对新局势进行破冰。
(2)科研型技术人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生产”的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型的经验以及未来科技馆的需求定位来看,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的研发能力是一个机构,一个行业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有竞争力和发言权。科普教育的专业特点也要求,科技馆的科研人才是综合性的科研人才,可以不需要精通一个领域知识却需要把几个领域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3)专业型策划人才。一个科技馆的管理水平与科研技术水平怎么能够体现以及科技馆的科普成果怎么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这都需要一个好的策划。专业的策划人才不仅深谙科学技术的知识,也需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市场的脉博,策划出与时代气息符合的科普教育活动项目。
4 科技馆科普人才培养路径
近十年的发展,全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初显成效,科技馆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科技文化需求与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变化,而科技馆的人才结构却没有太大变化,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因此,培养一支观念新、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专业强的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是当前全国科技馆系统势在必行的重点工作,是巩固全民科普建设基础,实现科技馆工作蓬勃向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科技馆未来人才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4.1 转变观念,为科普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的前提,良好的环境氛围为人才成长成才奠定了基础。科普人才有应从工作转型,人事制度和文化建设等三方面来着手营造适应成长环境。
(1)场馆转型,从行政科普向科研科普推广转型。科技馆作为公益性科普教育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与科研教育一直存。在科技馆还需要自负盈亏时期,重行政轻教研是一些客观条件造成的,而随着国家对科技馆事业的大力投入与支持,生存问题已经不是困扰现在科技馆的主要问题,如何利用好发展机会,从行政为主向科研教育转型成为科技馆发展重要方向,从而促进专业技术的科普人才的成长。
(2)完善人才交流制度,有利于复合性人才成长。基于行政划分的业务部门,不利于科普人才的综合性成长,基于项目设计的矩阵部门结构可以让部门人员迅速成长成为熟悉各个业务领域的多面手,但在现有体制下难现实的部门设置调整,完善人才交流机制成为短期解决科普人才复合成长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在各业务部门的实践和煅练,才能让管理人员懂技术,技术人员会策划,策划人员能统筹,进而形成一个大综合的人才成长环境。
(3)增强科普场馆的文化建设,营造团队和谐氛围。科技馆作为国家的科普公益的机构,是肩负着民族使命的,,这就意味着从事科普公益事业不能与市场经济利益相衡量,培养科普人才的使命感和民族荣誉感,强调团队合作,相互关爱,共同促进文化建设,让科普人才成在一个和谐温暖的氛围中工作生活,做到用情感留人,文化留人。
4.2 完善在职科普人才培训体制
(1)建立建全在职培训体系,为科普人才做好职业规划。在职培训是科普人才继续深造学习的主要手段,科普人才的成长模式决定了在职培训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才质量,在职培训的频率也会影响到人才成长的效益的问题。所以,为科技馆员工职业规划的成长计划,完善在职培训体制,不仅易于科普人才的成长同时增强科普人才在科技馆的归属感。
(2)加强馆校合作,推动科普人才培训的学科专业建设。高校在科学技术学科上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学科体系,丰富的师资和理论创新成果,借助高校优势资源来人才培养服务,可以对科普人才的培训可以在知识上进行系统性培养,以弥补科普人才偏专业上的不足。
(3)加科普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促进科普实践项目发展。以项目促实践,以实践带发展的人才成长模式,很好解决了科普人才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工作的转接,可以有目标有阶段促进科普人才的成长。
4.3 推进科普人才建设工程的实施
科普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专业项目需求到基层普及推广,科普人才在不同领域、地区的类型划分和层次划分都有所不同。科技馆作为以场馆展品基础的展教科普场馆,科普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要对硬件环境熟悉,还需要懂得利用硬件设施进行持续的软件开发,然后通过一系列科普项目开展营造良好氛围带动所有人员联动成长,从而逐步把整个科技馆打造成基础研究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进而反刍科普人才的持续成长。在中国科协的《科普人才规划》中对科普人才建设工程提出了宏观指导意见和战略要求,在整个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框架里,如何设立多方面全方位的不同层次科普人才的培养项目和实施,如何搭建起整个培训、服务和交流的平台使其发挥枢纽作用是整个系统工程实施的关键。
5 结论
科普专业人才是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科普服务项目的开发、科普活动主题的策划、科普知识的传播等都在越来越需要植入科普专业化策划理念人及一定数量的专业策划人员的参与。我们在广泛动员现在社会各行业阶层的力量组建设一支强大的科普服务志愿者队伍是提高现科技馆科普服务工作的捷径,同时我们应该尽快推进和完善科普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高素质的科普工作队伍是促进科技馆事业及全民科普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任君福.科普蓝皮书――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12-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任君福,高宏斌.中国科技传播与普及报告[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篇10
关键词:高校科普;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171-02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其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我国的科普工作由科技部负责制定全国科普工作规划,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部委依据其主要职能开展相应的科普工作,各级科协组织是科普工作的主要执行机构,负责科普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高校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传承、普及的重要机构,不仅承担着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科学知识普及、传播、推广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肩负着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工作,实施科技扶贫的社会责任。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数据处理思想,大数据思想已经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普工作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主动接受大数据的思想,来重新审视、评价科普工作的进程、内容、传递方式、工作绩效等;需要主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将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各种知识、技能、思想理念等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一、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概念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处理数据理念:第一,数据分析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虚拟技术等新技术使得数据处理能力有了极大提高,以前科研工作中因为数据处理能力问题而普遍采用的抽样调查等手段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对所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第二,分析结果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大数据系统中关注更多的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基本无法用我们目前常用的分析手段进行分析。传统的数据分析会采用许多策略规避样本抽取、分析模型、数据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但是当我们收集是所有数据而不是抽样数据时,就一定会因为实现成本过高、数据收集标准不一致、分析工具太落后等问题而无法实现。第三,追求结果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分析相关关系是大数据分析师的工作,而探求因果关系是相关专业科学家的工作。大数据思想彻底改变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它更关注“是什么”,将来会“怎么样”,而不是“为什么”,更看重事物的关联性,更多用于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等。
云计算技术与大数据的关系就像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样不可分割。大数据技术致力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云计算技术致力于解决问题。大数据的“大”决定了其采集的海量数据必然要采用云计算的手段来进行处理。大数据的技术核心在于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科普工作现状分析
高校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传承、普及的重要机构,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拥有大量的科普教育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高校科普应该在大学生科学普及以及社会科普工作中承担重要的任务,处于领先的位置。然而随着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和新思想的逐步普及,我们重新审视目前的高校科普工作,会发现高校科普工作的开展依然很不尽如人意,高校科普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科普意识的提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大学生接受科普教育普遍不够
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很少阅读科普读物,主动接受科普教育不够。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几个方面:第一,部分科普书籍专业性较强,让其他专业的学生难以读懂,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第二,大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意识不足,更多把精力投入到有限的专业学习中;第三,科普知识获取渠道相对单一,主要局限在图书馆、标本馆等。
(二)大学教师主动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评价机制决定了高校教师必定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其专业领域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科普工作既耗费精力,不易出成果,又不被主管部门认可。所以高校教师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不高。
(三)高校科普工作的目标不准确,目的性不强
目前的高校科普工作多数还是基于传统教学的单向传输模式,大多数科普活动还是“因科而普”,没有“因事而普”“因需科普”,没有对科普对象进行充分的学习分析,不知道大学生真正关注和需求的热点是什么,不知道大学生真正缺失的是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没有充分考虑广大受众的需求。相关机构很辛苦地做了很多工作,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高校科普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科普活动的主要形式有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览、科技下乡等。具体到某个高校,主要手段依然是通过图书馆、标本馆等进行讲座、展示、展览,大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不多,学习热情不高。
(五) 全社会的认识误区
目前社会上对科普工作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多数人认为科普工作主要是科协、科技馆的工作,其科普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和农村人口,没有意识到大学生也需要接受科普教育,没有意识到科普工作对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培养科学思想、树立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三、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科普工作的思考
大数据技术提供的更多是参考意见,而不是标准答案,能够从大量杂乱的、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数据中发现事物发展的相关关系,已经被许多行业用于决策支持、预警分析等领域。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学生行为习惯分析
大数据技术使得高校有可能借助物联网技术大量采集学生的日常行为数据,并通过相关的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发现在某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知识缺口,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的知识普及、传授等工作,科普活动目标明确,学生关注度高,效果自然明显。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学生学习习惯分析
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认知结构等已经和许多科普工作者自身有很大差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知识呈现模式可能无法更多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科普活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挖掘分析,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采用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充分尊重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和过程,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小米手机的巨大成功,正是得益于充分尊重并鼓励消费者的深度参与和亲身体验。云计算、虚拟技术、VR等技术能够帮助科普工作者创设大量的虚拟或真实环境,可以普遍应用于学习者的体验式学习,让学习者亲身参与,亲身体验,在深度参与中获取知识,锻炼技能,主动思考。
(四)创新科普工作方式,提升科普工作效率
传统科普工作主要基于某一方面的科研成果、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媒体和手段对受众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播,无法与受众产生互动和共鸣,受众对科普内容的关注度不高,效果没有保障。
大数据背景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深度发现广大受众潜在的科普需求和知识缺口。当某一一旦发生,立刻借助该事件的某个方面为公众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相关技能,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吸引公众关注,采用微博、微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知识呈现给广大受众,提升科普效率。
四、结语
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的信息技术开创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大数据技术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关系不要因果关系的特点,使其能够为决策支持、预警分析提供高可信度的参考数据。高校科普工作也需要主动吸收新思想,采用新技术,在大数据思想的指导下,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积极探索精准科普、高效科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 李正英,赵良举.高校科普与科学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5,(3):157-159.
[3] 赵大中.对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5.
- 上一篇:监理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办法
- 下一篇:城管考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