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容管理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容管理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3年12.4法制宣传日活动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法制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二、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三、组织机构
成立以市市容管理局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中队负责人为成员的“12.4”法制宣传日活动协调小组,负责对该项活动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四、目标任务
通过法制宣传活动,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法治实践,依法开展生产生活和各种经营活动,促进“法律六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为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时间安排
2013年“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从11月20号开始,到12月底结束。
六、活动内容
(一)认真组织参加全市、局“12.4”法制宣传教育相关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收看一期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法制节目,登陆使用一次中国普法网。根据“六五”普法规划要求,组织全局干部参加2013年市干部学法用法知识统一考试,时间从2013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
(二)认真总结2013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研究部署2014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三)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广泛开展宪法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四)向服务对象开展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
(五)在本单位网站上传法律宣传资料。
七、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工作。各科室、个人要按照方案要求,加强对宣传日活动的组织,确保法制宣传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二)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教育要紧紧围绕“大力弘扬法制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这一主题,突出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性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提高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和法律素质。
篇2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城管执法局作表态发言。
争创第二届省级文明城市、首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要决策。我局作为文明创建和城市管理的职能部门,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志在必得的信心,优质高效地履行各项工作职责,为实现“两个争创”工作各项目标而不懈奋斗!
为此,我们将全力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着力提升城市观瞻水平。以“省内创一流、国内有影响”为目标,深入开展“市容提升年”活动,扎实抓好专项整治,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一是清理主要道路两侧城市立面废旧广告架和附属物,拆除临街乱搭乱建。二是继续实施户外广告整治和门头标牌改造,加快门头标牌提档进度,集中力量依法拆除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户外广告牌。三是开展建筑工地周边环境治理,实现市区建筑工地“五到位”,即围墙实挡设置到位、工地出入口硬化到位、冲洗设备配置到位、建筑垃圾密闭运输到位、防范施工噪音措施到位。四是开展易污染店面治理,整治市区范围内临街餐饮、洗车、金属加工及废品收购等易污染店面,从源头上杜绝污染街面环境、影响居民生活等现象。五是改善背街后巷和居民小区市容秩序,力争达到道路畅通,无占道经营,无卫生死角,无“牛皮癣”的管理要求。同时进一步落实门前三包,加强市容“两薄”管理,确保市容管理步入良性循环。
二、严格执法、拆管并举,坚决遏制违法建设蔓延势头。按照“早发现、早制止、早拆除”的要求,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建立“禁违”信息员队伍,落实执法队员责任到村制度,做到“发现得了、制止得住、拆除得掉”,使违法建设“预防、发现、制止、拆除”逐渐规范化、制度化。针对城郊结合部违法建设蔓延的态势,坚决打好“四大战役”,依次对古泉、五星、向阳、金坝境内的违法建设开展集中拆除,近期在区政府和市公安局等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已顺利对宣古公路沿线古泉镇及敬亭山茶场范围135户违法建设依法实施了,打响了“四大战役”第一战。同时,全面贯彻《市城市规划区违法建设管理考核奖惩暂行办法》,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努力实现外环线300平方公里以内区域无新增违法建设。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广大市民参与城管的良好氛围。一方面我们将加强城市管理宣传力度,通过建筑工地围墙、街头LED果壳箱等多种载体公益广告,开展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六进”活动,积极联系我市各类新闻媒体,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向广大市民宣传“两个争创”工作,努力营造“城市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我们将着力构建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平台,深入开展“百名队员联百户”活动,不定期组织城管志愿者宣传市容管理规定,纠正不文明行为,适时组织“小小市容监督员”参与市容管理,纠正违章行为,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两个争创”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3
一、概念的提出
现代城市管理的效率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的效益与为配置城市资源所付出的合理成本的百分比值。而城市管理的经济性是指城市政府管理城市达到城市资源的最优配置付出的优化成本。
二、城市管理的现状
1. 管理体制方面
由于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环境下、随着城市的发展自下而上产生的,因此,管理体制至今仍在探索中前行,具体表现为:管理体制不一,五花百门。有的城市是建委的一个下属或分支机构,名称有城建监察大队、市容管理局、建委城市管理分局等;有的是地方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名称有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办公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综合管理局等;有的为了执法的方便,挂靠在公安局的,比如公安城管大队等;有的归口工商系统,主要有工商市容大队等。在管理方式上,大多以属地管理为主,条线管理为辅。
2. 管理权限和责任方面
管理权限和责任结合交叉。一是权责一致。如工商方面的无证设摊、店外出摊、异地出摊,交警方面的乱停车、交通管理工作,建设部门的违章占道等以委托的形式委托城管部门管理。二是设区的市,权在市条线上,责任由市条、区共同承担。如创建卫生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城中村改造、撤村建居、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等工作。三是权利和责任相分离。如街道是辖区环境卫生的责任单位,但街道无任何有关审批执法权;又如工作,有不少群众投诉的问题管理权限在市有关部门,但责任由区承担,且多数属难点、热点问题。
3. 管理经费保障方面
现行城市管理经费保障一般采用分供制,比如设区的市,经费分以下几块:一是市财政专项经费,即环卫、市政、绿化等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维护费;二是区财政专项经费,如辖区内街道、小区公共设施维护费;三是市政府各项创建活动“以奖代拨”经费;四是市政府“费随事转” 专项经费;五是街道收取的部分规费,如“门前三包”清扫费;六是街镇投入经费;七是社会资金,该项经费主要是个别产权单位自行维护公建设施(如沿街建筑立面)费用,企业获取冠名权后付出的公建养护费。
4. 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方面
城市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主要落实在监督考核上。一是日常督办形式,市、区文明办,爱卫办,城管办等对城市各项管理实施监督;二是人大、政协对实事工程,当前中心工作等重点项目实施监督;三是推行“数字城管”的城市对各职能部门和各区履行城市管理职能的情况进行的监督考核;四是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对城市管理存在问题提出的批评和监督。
三、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管理不经济性
1. 管理体制不顺带来的不经济性
管理体制不顺所导致的管理成本是很大的。有的城市既有城管办,也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还有“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城建监察大队、城管应急指挥中心等等,这些机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有利时,大家争着干;无利时,大家推着干。一套机构一班人马,都由财政供养,不光是社会管理资源的浪费相当惊人,更麻烦的是由于机构重叠,还会产生一些负效应。有的城市管理体制条块纵横交错,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说起来齐抓共管,实际是相互扯皮推诿,削弱了管理权威,使城市整体功能难以得到发挥,事权、财权过于集中在“条条”,城管部门责大权小,难以起到协调作用。
2. 管理观念上的不适应带来的不经济性
由于“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观念还未真正扭转过来,城市管理还未摆脱传统管理的模式和框框,造成一些“安全文明小区”不安全、不文明,环境依然脏、乱、差的状况。管理观念上的不适应直接导致了城市管理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有的城市道路修了挖、挖了又修,老百姓戏称“拉链路”;有的城市户外广告遍地开花、管理无序、空间资源白白浪费。
3. 管理范围上的不清晰带来的不经济性
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城管部门经常化、规范化管理不到位,人手少素质低,致使占道经营、乱倒垃圾、违章建筑、破坏路灯、损坏绿化等现象得不到彻底整治,严重损害了市容环境;另一方面,城市与城镇、乡村之间职责不清、界限不明,管理层次参差不齐,同一件事情有的多头管理,有的缺位管理,尤其在城乡结合部,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乱搭乱建等公共资源被无偿占有现象屡见不鲜。
4. 管理手段上的不到位带来的不经济性
城市管理涉及的事情面广量大,但管理城市缺乏有效的手段。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管理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法律作支撑,管理队伍、管理装备、管理水平还停留在杂牌军阶段,另一方面城市管理执法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需要公安、城建、工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联合执法才能顺利开展。否则,行政执法缺乏必备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有法不能依,违法抗法现象时有发生。如私宰生猪、违章建筑、占道设摊、无牌无证门店的查处等。管理手段上的不到位使得城市管理成果经常出现反复,尤其是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反复反弹比比皆是,造成了很大的不经济性。
四、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与经济性
要解决城市管理的效率与经济性,关键是要理顺城市管理的体制,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完善机制,提高效率。
1. 理顺体制
由于我国目前城市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城市管理体制五花八门,因此,以法制为基础,理顺城市的管理体制,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成为当务之急。可以考虑撤销目前各式各样的城市管理机构,由城市警察承担起管理城市的职责,从而消除因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带来的政府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管理成本的不断膨胀。在公安局内部设立城市管理警察局,具体承担管理城市的职责。城市管理警察局内部可内设办公室、执法科(法规科)、数字城管信息指挥监督中心、市容中队、交通中队、城管行风建设督察室(文明办)等。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分离,消除城市管理目前存在的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具体管理体系见下图:
2. 健全法制
要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量体裁衣,制定一部合身合体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要从实际出发,明确机构、职能、经费保障、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司法救济等主要的方面。
3. 依法行政
城市管理警察局要切实承担起管理城市的职责,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严格遵循执法程序,细化量化行政处罚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坚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避免执法过程中“小过重罚”、“大过轻罚”和随意处罚现象;实行案件审理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定期对执法案件进行研究讨论,集体审议,确保案件办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处罚适当,把每一个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切实体现出执法办案的公正文明。
4. 完善机制
要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管理城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要充分发挥信息指挥监督作用,将信息巡查覆盖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将各城管职能部门纳入数字城管的管理网络,便于统一指挥和协调。要完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日常考核与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相结合,使城管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
5. 提高效率
篇4
1、开拓创新,打破传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市场化进程。
为改变以往的传统城管模式,实现“政企分开,管养分离”,通过我局积极探索,多次考察与分析、论证,今年3月,成功地将园林、环卫推向市场化运行,自运行以来,城区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环卫保洁、园林养护工作效果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明显提升,干部职工积极性明显提高。
2、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依法行政得到规范。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管理队伍,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自园林环卫推向市场化运行以来,经县政府决定,将原环卫、园林剩余人员充实到了城市管理队伍中去,城市管理队伍得到了加强。同时,为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县城管大队以加强教育培训为切入点,利用三天时间,对转岗人员进行培训,使队员充分了解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范了执法行为,提升了队员的管理水平。
3、加大园林、环卫督查力度,及时解决老百姓反映的突出问题
为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等突出问题,制定了园林、环卫目标考核评分制度,完善了督查机制,加大了督查力度。采取分组分人员分路段监管模式,每天对分管路段进行巡查,对发现的问题汇总后形成书面通知,下发至环净美公司,要求时限完成。制度的完善和督查力度的加强,使得城区市容环境问题得到快捷解决。
4、强化城区市容管理,推进城区治脏、治乱、治堵。
(1)加强市容市貌日常管理,整治影响市容市貌的违法行为。
采取专项整治、集中整治、突击整治的方法,纵深推进“三治”工作,今年以来,我局把市容整治作为整治的重点,截止目前,共整治占道经营1463起,违章占道堆放73起,拆除乱搭乱建79户660余平米;签订《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安全责任书》60余份,督促更新、清理破损、广告牌97块,补办审批手续48户,消除安全隐患10处;清理破损横幅496条、喷绘广告196块,面积达1870多平方米;清理违章种植物600余平方;查处中医院、县环保局、金莲山廉租房等工地施工运输泄漏、遗撒现象,规范运输车辆;配合交警大队做好车辆停放的管理,引导市民车辆在指定区域有序停放,特别加强对占道经营整治示范路段和易拥堵重点路段的车辆停放管理,做到车辆停放有序。改造涵管19米,新增雨水口2处,修补路面80㎡,清理化粪池15立方,更换雨水井13套、检查井盖2块;清理截污干管及水沟淤泥约880立方,改造山泉水直排埋设涵管60米,修建明沟盖板350米;安装、维修路灯280盏,更换灯泡364只;修剪行道树6700余株,修剪绿化带及草皮约12.6万平方米,喷药20余次,施肥3500多斤,洒水1.2万吨。安装小街小巷路灯145盏,维修城区主干道路灯364盏,更换灯泡501只。出动人员579人次,清理卫生死角164处,清理建筑垃圾103车,约516立方米,
(2)大力整治北门市场,解决以路为市占道经营问题。
城区北门市场因容量不足原因,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现象严重,对此,今年元月份,我局全员投入,放弃休息日,从早上5点半开始对胜利北路存在的占道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行为进行了综合整治。共拆除占用机动车道乱搭乱建行为47户300余平方米;占用人行道乱搭乱建行为32户360余平方米;清理流动摊点230余人次;清理石墩8车次100余方。通过综合整治使胜利北路(北门农贸市场)恢复了原有城市道路功能,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城市管理的瓶颈问题。
元旦期间的综合整治结束后,为巩固胜利北路整治效果,切实加强对胜利北路的规范化管理,城管大队由吴在生副大队带队,以三中队为主,各中队抽调人员组成北门农贸市场整治工作组,对农贸市场进行严防死守,防止占道经营现象的反弹。从6月15日起,城管大队又开展了新一轮的专项整治。通过宣传车、张贴宣传标语、标牌等形式对市民进行广泛宣传,要求广大市民遵守城市管理相关规定,到指定地点经营不得占道经营。目前胜利北路整治工作还在继续开展。
(3)大力整治市场广场,规范市场广场秩序。
①市场环境整治。清理市场内堆放的杂物、垃圾,清除市场内及周边卫生死角和墙面上的“牛皮癣”广告,对重点经营区内进行清理和疏通污水管道;强化保洁管理,提高保洁质量。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工作制度,做好结合部的垃圾清理工作,保持市场环境卫生整洁;加强临时农贸市场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维护好市场管理秩序。
②两大广场环境整治。实行每天两大扫,全天候巡回跟踪保洁,清除广场内部及周边卫生死角,广场内无乱贴、乱挂、乱画以及“牛皮癣”广告等现象;专人负责广场公厕卫生保洁,做到每天早、晚各清扫一次,全天每隔半小时用流水冲洗一次,做到无积垢、无异味;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巡逻巡查力度,确保管(养)护到位,市政设施完好,广场干净整洁,秩序井然。
二、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局在“三治”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市民管理城市意识不强,依赖政府较严重;二是城市占道经营反弹现象凸显,导致重复管理;三是全面履职仍存在较大差距。四是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仍是整治的薄弱环节。
篇5
一、当前我市城市管理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高度重视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城市管理工作力度,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魅力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工作,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形象得到了整体提升。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经历了由农村集镇向城市聚变的过程中,我市确立“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管教并举”的理念,实施城市管理的“三个转变”,即由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由突击整治活动向长效管理转变;由依靠行政命令向依法管理转变。同时确立经营城市理念,按照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对一些养护维修作业逐步实行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石。
2、改革体制,理顺关系。为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我市抓住机构改革契机,成立了城市管理局,明确了其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改变了过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个部门的模式,实现了建管分离,形成了城市新的管理格局,依法管理城市有了良好的开端。
3、广泛宣传,扩大参与。加大了城市管理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建设美丽新东莞”,并向社会实行“三公开”即公开政务、执法程序和投诉电话,扩大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积极引导群众支持现代城市管理。
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尽管日益得到市、镇各级政府重视而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人口密集、整体素质较差、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目前,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集中流向沿我市,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引发资源配置、劳动就业、福利保险、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人口质量存在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种不适应表现为,文化素质不适应,受教育程度不高,人口中大学生比重偏低;专业技术、技能素质不适应,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岗位的素质需要;文明素质不适应,意识观念、自我修养、言行举止、人际关系的诸多方面,同城市文明的要求存在不少的差距。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相对不足,如同一把双刃剑,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威胁。
由于现阶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量的人力资源流向市场,这部分动态群体在没有找到固定工作时,往往在街头上以各种低层次的生产方式谋生,例如加工、维修、开小餐馆、做小生意、摆摊点等,对这些经营活动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二)科学的管理机制难以形成
由于城市管理体制未理顺,条块关系不协调,法制不健全等原因,城市管理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形成共同负责,共同参与管理的制约机制,城市管理仍处于行政管理与依法管理并存,人治与法制相连,执法与抗法同在的复杂矛盾冲突中,严重阻碍了城市管理走上科学、长效的管理轨道。实际上暴力抗法问题属于法律体系不完善问题的范畴。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执法者与执法相对人之间的矛盾,就性质而言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由于执法相对人的素质参差,层次不齐,矛盾的尖锐程度很高,暴力抗法屡见不鲜。诸如取缔无证占道摊点,制止倚门开店等执法行为,遇到暴力抗法的频率十分高,执法受阻、执法队员受伤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市民的文明素质亟待提高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由于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动态性强,构成日益复杂,这部分人群多以个人经济利益为追逐的根本出发点。当加强城市管理与个人的私利出现矛盾时,城市文明往往便被抛在一边,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带进了城市空间,由于受到经费、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文明的宣传教育机制难以形成。因此,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方向虽然明确,但真正实施起来往往举步维艰。其所以难,就在于它始终贯穿着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简言之,即是个人、局部利益与整体、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无疑从全局的长远利益发展,这必然与个人的局部利益,无视整体的长远利益,甚至为了前者而不惜损害后者相矛盾。建设的违规违章,管理中的脏乱差问题,都能从此找到根源,有城市存在,就必然有管理,管理与被管理的就一定存在矛盾,就必须处理好这对矛盾,行使有效的管理,基本前提是以全局的长远的利益规划个人的局部的利益。
三、加强城市管理的对策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策略,这是我们党在执政方式和治国方式上的重大转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而通过纽约市长的“城市资源观”,可以对我市城市管理做出很大的启示。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管理的本质就是要在城市范围内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因此,从哲学的高度对这一本质进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城市,人的城市,人为的城市,为人的城市。城市因人而建,有了人才有了建设城市的必要,有了人建设城市才有意义,人创造了城市,也创造了城市社会,人成为城市的主体。城市是一个特殊的自然,由人创造而且有很强的人为性,但是人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和属性,而只有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城市环境,这个人为的环境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否则,这一环境就相当脆弱,容易崩溃,给人和城市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也就是说城市的人为性要与自然规律性相统一,在统一中获得创造城市的主动性。人建设城市并不是目标,是为了人的社会生活,城市必须为人服务,为城市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服务,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就是为了最好的实现城市的价值,使人、自然、社会在城市这个空间里得以协调发展。因此,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意识,才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坚定不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承认环境与自然资源价值的发展模式,发展中的环境损失被要求从收益扣除并用以对环境进行补偿。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社会的持续性,对城市生态的持续性就是要维护生态环境的自然秩序,经济的持续性就是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社会的持续性就是要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可持续性的本质意义,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协调发展。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总和,是城市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体验和活动的外部世界。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城市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成为城市共同的严峻问题。人类只有按城市的生态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办事,人与自然环境才能协调发展,否则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导致环境问题。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反对用牺牲环境的办法去发展经济,绝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坚决防治工业污染,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采取得力的措施,加紧治理老污染,坚决控制新污染;要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加强环卫基础建设,有效清扫、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改进不良卫生习惯,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要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扩展城市的绿色空间,还城市以自然。
(三)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城市管理,走法制化的道路依法行政,就是追求城市管理的法治化,是城市管理的方向,它要求管理主体依照法律管理城市的各项公共事务,同时也包括对管理主体的法制约束。只有走法制化的道路,城市管理才能跟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依法行政,强化城市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城市管理的法规、规章还是比较系统的,可以满足城市管理的基本需求。但从城市管理的法治化,仍要在严格执法和依法行政下功夫。一方面执法不严,管理力度不够,出现一些管理不规范的法外施恩行为,甚至人治高于法治,使法规显得苍白无力,干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序进行,给城市环境、城市生活、生产带来诸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执法主体和执法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纠正这些偏差,一是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城市管理的政策法规,让城市管理政策法规家喻户晓,人人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强化执法力度,尤其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使之不敢轻易触犯条例和规章;三是要规范管理,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并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严格按《处罚法》规范和约束执法行为,做到管有依据、罚有力度、惩有程序。
(四)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管理的优劣关键在于其功能的完善,因此,要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多做文章,实现城市功能,并使期蕴涵自然、人文特色,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规模要适度,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城市都要找准自己的规模定位,切不可追求建成区、人口的过度发展,否则将丧失自身优势,背上沉重包袱;二是经济要活跃,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创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开放性经济格局,活跃周边,辐射各地;三是设施要配套,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优先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如能源设施,供水及排水排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生态环境设施,防灾设施,充分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城市提供物质保障和服务;四是环境要优美,保证市容市貌的整洁卫生,维持环境秩序,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达到城市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高度统一;五是生活要舒适,重视对人的关怀,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生活的幸福,为城市生活赋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基准,既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又提高人的素质、启发人的本能,充分体现城市化的人类成果;六是治安要稳定,消除暴力、对人的危害,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安定,人们有安全感,进而轻松愉快地投身于城市生活。(五)建设城市的多样性,体现人本关怀,构建和谐城市纽约市长的“城市资源观”,让我们对城市多样性又多了些思考。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对媒体表示,小商小贩也是城市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城市对他们的态度应该更加宽容,在周末等合适的时间甚至可以放开管制。谈到城市的多样性,仇保兴引用国际著名设计师沙里宁的话说:“城市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出市民们的文化气质和抱负。”而这种气质和抱负正是决定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他还提出了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的观点:只有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的城市,是难以创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些不入流的经济形式,却是多姿多彩的经济马赛克。”事实上,小商小贩的分布反而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活力。在国外,很多大城市到了周六周日,在许多大街上,对小商贩都完全处于不管制的状态。国外的政府不禁止个人在城市的经营,只是有地点、时间和方式的选择。为此,政府提供各种场所给市民自由经管,如采取跳蚤市场、夜市、周末市场和家庭庭院销售等。因此,应该允许多年来一直受到城管取缔的部分街头游动摊点,在办理完简约的手续后合法经营,此举必将带来多方面的正面效应。首先,街头不时上演的“大盖帽”与游动摊贩之间“猫捉鼠、鼠戏猫”的荒诞剧将大为减少,使政府形象得到改善。其次,游动摊贩的经营将方便市民日常生活起居,尤其是那些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市民,将因此获取由街头巷尾小摊贩所提供的差异化和低收费的服务。再者,把部分游动摊点纳入正当经营范围加以管理后,利于居民小区周边的市容环境改善,利于减少游动摊点挤占马路而影响交通的副作用。第四,在广大低收入市民的服务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的同时,游动摊点经营者(其中既包括本市市民也包括来沪寻求生计的农村进城人员)正当的合法权利——首先是基本生存权,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和保障。以上四个方面的正面效应,还只是作就事论事的阐述。若从政府行政管理致力于善治的层面加以议论,那么以上行政措施的推出,其要义更着重体现为市容管理开始贯彻以人为本的善治理念。所指的“人”既包括接受服务市民,也涵盖提供服务的摊贩;所指的“本”则包括方便市民生活和确保摊贩的基本生存权利。想想每一个游动摊点背后,往往维系着一张嘴甚至整个家庭的基本生计来源,仅凭此一条,我们就该称此措施为善政,善就善在它有利于民生的改善!
(六)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实施有效的城市管理
充分认识搞好城市建设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社会稳定,改善投资环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发挥城市政府管理职能,把城市管理摆上重要位置,集中精力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以法制为基础,理顺城市的管理体制,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破除重建轻管的传统观念,实行建管并重,强化城市管理,在强调职能部门管理责任到位的同时,加强综合管理,建立强有力的城管网络体系,行政审批与执法查处权分离,各部门单独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健全城市管理机制,建设目标管理体系,监督管理职责的落实,强化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各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行业管理特长,提高城市管理素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培养自觉关心城市、爱护城市、管理城市的良好风尚。
(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不断加大城市建设管理法规宣传力度
篇6
时至今日,南京市大城管改革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初单纯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改革试点工作。其实质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是大部制改革模式的一种探索,由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向综合管理逐步推进,将城管从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管理的狭义范畴扩展到广义范畴,实现城市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适度分离,旨在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建设。
一、南京市大城管改革的特点
2010年4月,南京市全面启动大城管体制改革,市政府根据“三定方案”所确立的各个职能部门的法定职责,对涉及城市管理的15个部门的42项职责,共797项行政权力进行梳理,从实现现代化城市的科学管理目标,将原有的42个职能部门进行整合,调整变动了26个机构,减少了9个正局级机构,将过去有些管理交叉、责任分散的部门实行职能有机统一。撤销市容局、市政公用局、园林局,成立新的城市管理局,同时加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并在“三定”方案中明确市城管局负责“承担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市容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爱国卫生管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政管理、绿化管理和数字城管综合考评八项主要职能,以及城区防汛工作。原市容局所属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与原市政、园林的执法队伍合并,升格为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副局级建制。2012年,南京结合多年“大城管”改革实践,制定了作为城市治理“小宪法”的《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系统性规定了城市治理的主体和范围、城市治理原则、管理体制、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事项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内容。至此,南京大城管的框架基本形成,其主要特点如下所述。
(一)打破传统观念,树立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核心的城市治理理念
南京市在多年大城管改革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应及时将“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引入现代城市治理中,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私合作,提供多样化的利益表达渠道,确保决策执行的顺畅,落实民众权益,有利于秩序稳定和城市发展。因此,南京市在全国率先突破和创新理念,倡导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核心的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在城市管理中重视市场作用、贯彻参与式民主,处理好城市管理与改善民生,处理好公共秩序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树立“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为根本目标”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体制中注重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培育,积极发挥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区、公民的力量,有效弥补政府能力的不足。
(二)规划、建设、管理既分设又联动,优化程序、强化管理
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管理格局,实现城市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适度分离,南京市推行的大城管体制采取了规划、建设、管理既分设又联动的模式。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对涉及城市管理的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梳理,按照“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按照规、建、管三个环节进行机构调整和权力配置,进一步明晰规、建、管各部门的权责,充分体现权力制衡与综合协调,整合资源、优化程序、强化管理。
(三)设立城市治理委员会,构建高位领导、综合协调机制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南京市设立了城市治理委员会,由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市民代表、社会组织等共同组成。城市治理委员会的设置,意味着高位领导、协调和监督平台的建立,有利于解决涉及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交叉、工作缺位、监督乏力、协调不够等客观问题。
(四)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寓城市管理于社会创新之中
1.“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区总负责”的分级管理体制。“两级政府”是指市、区县级政府及部门;“三级管理”是指市、区县、街道或乡镇三个层级进行城市管理。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对各区实施指导、监督、协调和考核,以及重大项目的审批和重大案件的查处;其他事项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费随事移、责权统一”的原则,下放到区县。各区县政府及责任部门按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本辖区的城市管理工作,会同街道、镇政府做好辖区内的日常巡查、执法工作。同时授予街道部分城市管理执法权,向街道下放权力,下移管理重心,提高管理执法效率。将街道和镇作为城市管理的主阵地、主力军,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强化日常管理,协同各行业主管部门做好环卫、市政、绿化、物管等工作,并指导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发挥自治的优势,开展社区管理和爱国卫生工作;各区执法大队向街道派驻执法中队,实行区、街双重管理,中队队员则分别挂钩到社区,实行城管服务进社区。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主要承担着宣传、教育、劝阻、制止和举报工作。
2.“网格化”管理体制。南京市在市、区县、街道和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建立对口管理、网格管理的“四级网络”立体模块。江南八区原则上以社区为单位,划定了389个数字化管理网格,将公安、街道城管干部、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环卫个人以及社区工作者、城管志愿者等力量按职能进行整合,构建既各自分工、各有侧重,又互相支持、互通信息的管理体系,形成了管理合力。若干个网格组成片区,实行片长负责制,每个管理者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监督办法和考核标准,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存在问题的环节,找到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倒逼机制,并依据相关规定实施奖罚,促进问题整改。
(五)构建信息网络平台,营造公众参与机制,推进政府职能部门阳光运行
1.南京市以数字化城管平台为依托,将涉及城市管理物化的管理事项作为监管内容,实行全方位、跨部门的联合监管。数字城管在13个区县和18个市级主管部门设置了数字信息终端,实现了城市管理信息的对接和联动。
2.整合市民投诉举报热线。为方便市民投诉举报,南京市整合原有的市政、市容投诉电话,正式开通12319服务市民热线,作为市政府12345呼叫中心的二级平台,对市民各类诉求逐一进行登记、交办、回复。将涉及城市管理举报投诉的办理情况计入考评得分,对反复举报并长期未解决的问题增加考评权重。
3.通过城市管理局门户网站公布城管相关信息,并建立了紫金城管论坛,接受网络问政和网民监督。市城管局定期通过媒体城市管理的重点信息,公布城管动态,发动市民参与,接受社会监督。在群众中挑选热心公益的人做信息采集员深入全市街道、社区、公园、广场、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查找问题,以照片形式反馈,限期及时整改。
4.积极推进政府部门权力阳光运行体系构建工作,积极构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南京市民除了参加听证会、行业协会座谈会,还可以直接通过权力阳光运行平台参与城市管理,监督政府工作流程,促进执法公开透明,体现了行政的民主性。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民意调查活动、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万人评议行政机关活动、“向人民汇报”、“走进直播间”等群众监督互动活动,通过公众参与、“官民对话”,共同探讨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城管宣传力度,完善城管工作格局。
二、南京市大城管改革的成效
随着南京市大城管改革的深入,城市管理水平、执法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明显提升。这一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制定城市管理的一系列地方立法,奠定了法治化管理的制度基础
2000年以来,南京市先后在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公共环境管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城市公共秩序管理、城市应急管理等方面出台了10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更是在归纳和总结城市管理的基本理念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治理的主体和范围、城市治理原则、管理体制、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事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作出了系统性规定。这些地方立法紧扣城市管理创新,解决城市发展和民生的实际问题,为南京市的城市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和立法支撑,有效改善了以往部分领域立法、修法滞后导致的管理缺位和法律规定存在交叉导致的多头执法现象,使城市管理日趋规范化、法治化。
(二)加强城市管理的制度建设,增强管理力度和效率
近年来,南京市对涉及城市管理的若干项行政权力,逐项进行了主体、事项、流程的确认及转移行使,重新编制外部流程、内部流程,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加强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工作。在城市管理中,南京市坚持依法行政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制度;全力打造便捷高效的行政审批制度;完善城市管理的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城市管理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保证行政决策合法、科学、民主。南京市着重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的前期指导、中期服务、后期监督功能,突出新主体、新立法、新情况和三年“零”处罚单位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案件投诉举报制度;重点推进玄武湖公园、旅游执法支队等新授权和新建单位执法制度完善;认真落实依法行政考核制度。此外,在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中,南京市坚持学习培训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计划,加强督促检查;坚持评比竞赛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秦淮杯”城管创优、队伍执法“三学三比”等活动;坚持严考重奖制度,逐级对执法队员、门前三包协管员、保洁员三支队伍的管理绩效进行严格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实施“重奖”。
(三)科学精简机构和整合部门职能,优化了政府机构和运行机制
2010年南京市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把城市管理工作与经济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以市政府的名义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街巷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组建南京市“门前三包”协管员队伍的实施方案》,初步确立了城市管理工作在城市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南京市对政府各部门职能进行了全面梳理,进行机构精简和科学整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往部门职责重叠、交叉等问题,优化了政府机构和运行机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基本上做到了一事一部门管理。
(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整体水平
随着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区、街的管理积极性被全面调动,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鼓楼区搭建了“数字化城管”平台;玄武区积极推行“一家管、两班运、三清扫、全天保”的环卫保洁机制;建邺区在河西新城区率先实施“公交式巡逻”。同时,近年来南京市以几项重大创建活动和承办十运会、2014年青奥会为载体,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城市环境的明显改观,群众满意程度明显提高。
(五)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公众参与,推动了社区民主自治和公民社会建设
近年来南京市在城市管理中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民主自治的良性发展,也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育。《南京市治理条例》在第二章专章规定了“公众参与治理”, 明确了公众参与的方式、程序和效力,第19条还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
三、南京市大城管改革的不足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综合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城市管理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南京市的大城管体制改革尚在探索阶段,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制度设计及其落实方面尚有不足。
(一)大城管体制亟需完善
大城管体制确立后,有的机构虽然划归到一起,但融合程度不到位,尚处于“磨合期”;有的改革由于权力关系的制约而推迟,个别部门对撤并其下属系统的机构施加压力,导致改革进程放缓。而有的改革方案还有待于实践检验。
1.机构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提高
实践中,长期以来行政部门决策与执行不分的惯性对大城管改革形成了强大阻力。比较突出的是市旅游园林局,其职能整合有利于拉动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大旅游”的战略目标。但是,将有生命的城市绿化部分交给不同部门来履行职能,管养效果却大打折扣。景区、窗口地区执法边界也不清晰,善待厘清。
2.队伍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南京市的城市道路和设施建设由城建委和城建集团负责,按“三定方案”要求,建成后应及时移交城管部门清扫管养。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移交不及时、不彻底的问题。如近年来建设的大量桥梁、高架、隧道等,建成后的管养、清扫也直接由城建集团指定公司负责,没有移交所属区环卫、市政部门。这些公司往往技术力量不足、管理标准不高、保洁管养质量比较差,平时考核中发现大量问题,影响了城市管理质量。
3.改革改制尚未完全到位
2004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南京市全面展开事改企工作,市编制委员会发文,撤销了市容的两个局直属单位和江南八区环卫所,市政的三个直属单位和江南八区市政所,以及江南八区园林所的事业编制。目前各区环卫所既不是事业单位,也不是企业,符合国家退休条件的老环卫职工不能办理退休手续,农民保洁工无法签订用工合同。在市政园林改制上,各区也不统一,有的成立综合养护所,有的改为民营企业,有的还没有进行改制。市政所属三个直属单位取消了事业编制,成立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还加挂了市政设施养护处的牌子,承担事业托管职能,实施特许经营,改制没有完全到位。
(二)现有机制存在不足
1.执法保障机制不到位
一是城管经费保障渠道不顺、标准偏低。南京市大城管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贯彻一事一部门原则,建管分开、费随事转。但在执行中,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条条式管理”,导致没能按照建管分开原则来彻底调整城管经费拨付渠道,划分建管职能。目前,南京市城管局没有独立的财政户头,经费主要依赖于城市维护费,由住建委根据管理任务实施划拨。这种投入机制与日益繁重的管理任务、日渐提升的管理标准相比,差距明显,且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面对应急性的任务、突击性的项目,部门仍需要先申请立项再经住建委审核后方可拨付经费,这种工作程序很难保证行政效率。同时,南京市虽然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但在调整下放事权、事务的同时,却没有一并下放相应保障经费,以确保区级政府有钱管事、有权办事、有人理事。
二是执法人员编制不足,执法力量得不到保障。国务院在《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明确要求: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但目前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定的“三定方案”在机构调整、职能划分、编制配备上还存在明显不足,有的规定与法律法规的规定也不一致,与上位法的衔接不够。尤其是人员编制的配备,还没有完全跟上大城管体制改革的步伐,市城管局、市文广新局等部门的执法人员编制都明显不足。各部门、各区、街道只好大量聘用协管人员来辅助执法。但协管人员不具有执法主体资格,且大部分素质不高,执法理念、方式都还处于较低水平,成为规范执法的一大难题。
2.执法监督机制仍不健全
大城管扩大和集中了城市管理的各项权力,相应地,监督难度也随之上升。如前所述,虽然南京市监督形式丰富,民众参与途径多样,重大执法活动和领导干部党政监督有力,内部层级考评机制初见成效,但常规化的监督措施较少,监督力度远远不够。监督的重点还没有及时转向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媒体的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上,也没有建立起针对城市治理委员会的绩效测评机制。
篇7
受让人: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鉴于本合同甲方为本合同所指地块土地使用权之合法拥有者,并同意转让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本合同乙方同意受让本合同所指地块土地使用权。现甲乙双方就甲方向乙方转让本合同所指地块土地使用权事宜,经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合同。
1.总则
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_________》及其它有关规定,参照国内和_________市各开发区的通行惯例,由甲方向乙方转让_________号地块内的部分土地使用权,用于乙方兴办_________。
1.2 甲乙双方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土地使用权转让及与土地使用权转让相关的所有法律、法规、规章及_________与土地管理部门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出让合同”)。
2.双方法律地位及有关文件
2.1 甲方系经国家批准成立,负责_________土地开发和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具有中国法人资格。
2.2 乙方系经_________国政府批准成立,从事生产经营_________的经济实体,具有_________国法人资格。
2.3 甲方应向乙方提供下列文件: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甲方营业执照(出示原件或提供复印件)。
乙方应向甲方提供下列文件:
(1)投资审批部门签发的项目批准证书(复印件);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乙方营业执照(出示原件或提供复印件)。
3.甲方的确认与保证
3.1 甲方确认并保证,甲方有权转让本合同所定地块,并具有与乙方签署本合同的完全能力。
3.2 甲方确认并保证,在乙方实际获得本合同所定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之前未设置任何抵押、债权或债务,不被任何第三方追索任何权益。
4.场地位置和面积甲方向乙方转让_________号地块内的部分土地使用权,作为乙方的工业建设用地。该场地面积共计约_________平方米(以土地管理部门勘测定界的面积为准),其地理位置详见《场地位置示意图》。
5.土地使用权转让期限
5.1 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期限为自乙方申领的该场地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起始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自乙方领取该场地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日起,前款所述场地的土地使用权归乙方所有,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5.2 在转让期限内,除本合同另有规定外,甲方不得收回土地使用权。
6.土地使用权转让金和付款方式
6.1 土地使用权转让金为每平方米_________美元,_________平方米合计为_________美元(usd_________)。
前款所述土地使用权转让金总额最终以土地管理部门勘测定界的面积和前款所述的土地单价的乘积为准,并实行多退少补。
6.2 本合同双方签字后,乙方须按下述时间要求付清前条规定的土地使用权转让金:
本合同双方签字日后_________天内,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支付_________%,计_________美元(usd_________);
本合同签字日后_________日内,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付清余额_________%,计_________美元(usd_________)。
乙方应将土地使用权转让金支付到甲方指定的银行帐号:_________
7.场地交接
7.1 甲方应于乙方按本合同第6.2条规定付清全部土地使用权转让金后_________日内,将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交付乙方使用。场地交接时,甲、乙双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应在场地交接单上签字,以示场地交接完毕。
7.2 甲方应于场地交付日期前_________天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进行场地交接。若乙方不按甲方书面通知所载日期进行场地交接,逾期超过_________天的,视作乙方认可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已交接。
7.3 在乙方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转让金,甲方交付用地,乙方具备申办土地使用权证的全部条件后,由乙方向有关土地主管部门申办土地使用权证,甲方将积极协助乙方领取土地使用权证,并向_________市房地产登记处办理登记手续。
8.场地基础设施、条件
8.1 除另有说明外,本合同所称基础设施包括以下部分:
(1)供电、供水、电讯、煤气设施管道;
(2)雨水、污水管道及接口;
(3)道路。
本合同所称基础设施管线的接口的含义如下:
(1)雨水、污水管道的接入点;
(2)经专业管线单位确认的本合同第4.1条所定埸地周边的其他基础设施管线的接入点。
8.2 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为将按该地块的平均自然标高经过平整、拆除地面建筑物和/或构筑物、无地下公用设施的_________用地。
8.3 乙方项目建成投产时,甲方应向乙方提供雨水、污水管道的接口、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管线和道路。
乙方在受让地块内建设施工时,场地应具备供水、供电、进出道路及场地平整之条件,同时甲方应协助乙方办理好有关临时用电、用水、电话接入使用的申请和批准手续,从接口引进红线内的工程费用和容量费用由乙方承担。
基础设施管线接口以上(包括接口)的公用设施部分由甲方建造,并承担全部费用;需要向有关部门办理各类手续的,由甲方负责。
8.4 基础设施管线接口以下(包括与接口的衔接部分)的乙方自用设施部分由乙方建造,并承担全部费用。
乙方使用供电、供水、电讯、煤气、雨污水排放等配套设施,应向有关公用事业单位申请办理,甲方应提供必要协助,贴费(增容费、初装费)、接装费及所需器材和费用均由乙方负责。
8.5 乙方在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内进行建设时,不得损坏该场地周边道路及其地上、地下各类公用基础设施。乙方建设造成该类设施损坏的,应负责恢复原样,并承担全部费用及赔偿由此而造成的损失。
8.6 未经权利人许可,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开挖、占用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以外的任何土地,如需临时占用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以外的土地和道路,须得到政府主管部门或有关土地使用者的同意。
8.7 在转让期限内,乙方同意甲方在本合同第4.1条所定埸地内的边缘地带敷设热网管线,并向甲方提供施工方便,但具体实施方案甲方应与乙方协商。
9.其它权利和义务
9.1 乙方必须在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完成不少于总建安工程量的_________%,并须在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竣工。
9.2 在转让期限内,乙方对依据本合同所取得使用权的土地,有权连同建筑物依法自行处置,包括转让、出租和抵押。上述事实的发生,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上海市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办理,并不得与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本合同的有关规定相抵触。上述事实发生时,乙方须将有关法律文件送交甲方备案。因上述事实的发生而产生的土地使用权后继者、受让者,都是本合同所规定的乙方权利和义务的承受人。
9.3 乙方在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内兴建的一切建筑和设施,包括改建、扩建等涉及交通、通讯、消防、环保、环卫、绿化等方面的,由乙方报请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乙方的上述活动应符合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_________区的有关规划、_________建设单位规划、建筑管理公约及各类管理要求。
9.4 乙方依据本合同9.1条所定内容转让、出租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时,再受让人投资兴办的项目须符合_________区产业导向和整体规划等要求。
9.5 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边界以外的公共卫生、绿化养护、市政养护等事项由园区管理机构承担,乙方应按_________区市政市容管理机构公布的有关规定向甲方交纳管理费。该管理费应为合理之费用。
9.6 凡涉及土地使用权转让、再转让、继承、出租和抵押及有关建筑物、附着物的产权变更等的所有经济合同、契约、凭证等必须进行登记的文件,均应按有关法规的规定办理登记。
9.7 转让期限内,乙方应按规定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缴纳土地使用金。
10.续期与合同终止
10.1 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期满后,乙方欲继续使用合同所定场地而甲方仍拥有该场地的土地使用权的,乙方可以申请续期。
乙方申请续期的,应符合下列各项条件:
(1)续期的书面申请至迟于土地使用权转让期满前_________年送达甲方;
(2)投资审批部门同意乙方延长经营期限的批准文件于土地使用权转让期满前_________个月送达甲方。
10.2 乙方提出续期申请后,甲方在转让期限届满前不得就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的租用或使用权转让事宜对任何第三方作出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
10.3 土地使用权转让期满后不续期的,乙方应将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完整地交还给甲方。因乙方原因使得甲方不能支配该场地的,乙方应按当时的价格继续向甲方支付场地使用费用。
10.4 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期满后,乙方欲继续使用合同所定场地而甲方届时不拥有该场地的土地使用权的,乙方可以直接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续期。转让期满后,乙方不续期的,地面建筑物及附着物的处置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11.违约责任
11.1 除本合同另有规定外,甲乙双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构成违约:
(1)在乙方支付完全部土地使用权转让金后,甲方未按本合同第7.1条规定的时间提供场地的;
(2)乙方对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的使用和处置与“出让合同”、_________区建设单位规划、建筑管理公约及本合同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
(3)乙方未按本合同第10.3条规定将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交还甲方的;
(4)双方违反本合同其它条款的(逾期付款不适用本条款,按照11.4、11.5条处理)。
甲、乙双方任何一方发生上述违约事项的,违约方应向另一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按日计算,方法如下:
(1)日违约金为_________美元;
(2)违约天数=自违约事实发生之日起至纠正之日止日历天数;
(3)违约金金额=日违约金×违约天数。
11.2 违约造成的另一方经济损失超过违约金的,违约方还应支付超过违约金部分的赔偿金。赔偿金由双方根据经济损失的程度据实计算,共同核定,也可以由双方共同委托具有专业权威的第三方核定。
11.3 违约金、赔偿金至迟应于明确违约责任之日起_________天内偿付;违约事实于偿付当日及其之后仍在延续的,违约方应继续支付违约金、赔偿金直至违约行为终止。
11.4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视为逾期付款,每逾期一日按未付金额千分之五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1)乙方逾期支付土地使用权转让金的;
(2)任何一方逾期支付违约金、赔偿金。
11.5 乙方逾期付款,除依本合同第11.4条规定每逾期一日按未付金额的千分之五向甲方支付滞纳金外,若出现下述情况,同时应以下列方式承担责任:
(1)乙方任何一期付款逾期超过_________天的,甲方有权单方面终止本合同,并将乙方已支付的土地使用权转让金予以扣除(扣除方式详见本条第(3)款);但本款前述情况发生时,经乙方书面要求,甲方书面同意可给予乙方宽限期,宽限期自乙方付款逾期第一日起计_________个月,宽限期内,乙方仍应根据本合同第11.4条之规定向甲方支付前述逾期付款而产生的滞纳金。
(2)宽限期内,乙方任何一期付款逾期的,自逾期之日起,甲方就有权单方面终止本合同,并将乙方已支付的土地使用权转让金予以扣除(扣除方式详见本条第(3)款)。
(3)本条第(1)、(2)款所述甲方扣除乙方土地使用权转让金具体办法为:甲方将乙方已支付的土地使用权转让金扣除合同总额的30%及本合同规定的滞纳金、违约金后余额退还;同时,甲方有权向乙方追究违约赔偿。
11.6 如果乙方不能按本合同第9.1条之规定的期限完成建设工程量的,乙方可至迟在建设期限届满之日前_________个月,向甲方提出延建书面申请,且延期不得超过_________年。
除经甲方书面同意或不可抗力事由引起的迟建外(不可抗力的解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法律为准),自9.1条规定的建设期限届满之日起,超出_________个月以内的,罚以本合同转让金总额的_________%,超出_________个月不到_________年的,罚以本合同转让金总额的_________%,超出一年不到二年的,罚以本合同转让金总额的_________%,超出_________年未完成的,由甲方无偿收回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地块上全部建筑物或其它附着物。
11.7 违约事实发生后,守约方有权选择终止或继续履行本合同。守约方要求继续履行本合同的,无论违约方是否已实际支付了违约金或/和赔偿金,违约方均应继续履行本合同。
12.不可抗力
本合同的任何一方,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事故,致使不能按约定的条件履行本合同时,遇有不可抗力的一方,应立即通知另一方,并应在_________天内,提供不可抗力详情及合同不能履行,或者需要延期履行的理由的有效证明文件,此项证明文件应由不可抗力事故发生地的公证机构出具。双方可按不可抗力对履行合同影响的程度,协商决定是否解除合同,或者部分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延期履行合同。
前款所称自然灾害仅指严重水灾、火灾、台风以及地震等自然现象引起的灾害。
13.适用法律及争议的解决
13.1 本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释、履行和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13.2 凡因履行本合同所产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甲乙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本合同任何一方可将争议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员会并按其仲裁规则仲裁(或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4.保密事先未经本合同对方的书面同意,本合同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披露本合同的全部或部分条款,一经查实,披露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15.以往协议本合同的效力超过甲乙双方以往就本合同第4.1条所定场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事宜或与其相关的事宜所达成的协议,上述协议从本合同生效之日起失效。
16.其它
16.1 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可另行达成书面协议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经双方协商一致,可对本合同进行修改。在修改文件生效前,双方仍应按本合同规定的内容履行。补充协议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签字并办理公证手续后生效。
16.2 本合同(包括合同正本、附件及补充协议)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签字并办理公证手续后生效,公证费用由双方各自承担。
16.3 本合同生效后,国家或_________市修改本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颁布新的法律法规对本合同有追溯力的,双方应及时修订本合同,以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16.4 下列文件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效力:
(1)_________区建设单位规划、建筑管理公约;
(2)场地位置示意图;
(3)雨水、污水管道接口图;
(4)_________区市政基础设施使用和保护管理办法。
(5)“出让合同”(复印件)。
16.5 乙方可以自由决定以美元或人民币支付本合同6.1条所定土地使用权转让金,该支付的土地使用权转让金由乙方汇入甲方指定的银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按付款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卖出与买入价的中间价计算。若付款当日无交易,则以付款前上一个交易日的中间价计算。
本合同履行过程中若发生其它费用的,与前款同。
16.6 本合同用中文和_________文书写,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上述两种文本如有不同的解释、理解或不符时,以中文本为准。
16.7 本合同双方用电报、电传和传真发送通知时,凡涉及各方权利、义务的,应自用上述方式发送通知之日起_________天内,随之以书面信件通知。本合同中所列甲、乙双方的通讯地址即为甲、乙双方的收件地址(本合同一方或双方改变其通讯地址的,应于改变之日起_________天内通知合同的另一方)。
16.7 本合同正本一式_________份,甲乙双方各执_________份、_________市公证处及_________市房地产登记处各执_________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通讯地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
开户银行及帐号:_________ 开户银行及帐号:_________
- 上一篇:唱歌教学的重要性
- 下一篇:法律援助的法律意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