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感觉意识 歌唱教学 高位置和低位置
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除要掌握发声技巧、呼吸、共鸣等重要的歌唱技术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感觉。声乐教师们经常提醒学生要注意发声的感觉、注意呼吸的感觉等。找到这些感觉,需要学生具备正确的感觉意识。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体会到唱歌时体内产生的各式各样的感觉。尽管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找到自己的科学发声方法。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曾说:“有多少歌唱者,就有多少种歌唱方法。对一个人所适合的方法,可能对另一个人就不完全适用……”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曾说:“每个人的嗓子在结构上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每个歌唱者都应去探索他自己的歌唱方法。”虽然二位大师已为我们悟出了歌唱方法的真谛,但人们仍可以从实践中提炼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有关歌唱的问题——歌唱中的感觉。
我们把歌唱者的自我感觉叫做“内感觉”,把听众的感觉叫做“外感觉”。许多歌唱家都有过体验,米·康潘纳利说:“有那么多的人对于自己的声音的好坏,常常受自己耳朵的欺骗。”伊·威廉斯说:“当我的喉咙处于最良好状态时,可唱片却反映了使我感到羞愧的声音。它听起来和我歌唱时所得到的印象相当不同。”笔者认为,歌唱者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声音在听众耳中的感觉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到正确的感觉,先要让学生辨别什么是错误的感觉。与其说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唱”,不如说是教学生如何“听”,也就是学会客观地辨别自己声音的能力,寻求一种“内感觉”与“外感觉”统一的声音。学生总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感觉”后才能真正找对感觉:今天用这个感觉唱出来的声音,到明天用同样的感觉竟会唱出完全不同的声音,或者再次找到了那种声音,感觉却变了。
感觉不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出发点,有的学生追求音量,有的怕累;有的求亮,有的怕亮。他们经常会用教师要求的意识去唱自己心目中追求的声音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的意图,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调动学生的感觉意识,只有双方配合才能减少教学上的困难。然而,教师的心理因素对教学的成败作用更大,一些名教师也难免犯“内感觉”代替“外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坚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于学生,而不管学生的具体感受,动机虽是好的,却会扼杀学生的感觉意识。
还有些教师出于自己对某种音色的偏爱,不管学生原来的音色特点、演唱能力,而硬要学生们去唱教师喜欢的声音,结果也是可悲的。中国有“脑后音”的说法,有些声乐学生真的在脑后去找声音,造成声音出不来,这是混淆内外感觉的又一例子。为了防止把“内感觉”代替“外感觉”可能产生的反作用,有必要对有些经常可能混淆的概念做一些分析。
一、高位置和低位置
人们习惯于把声音位置的高低作为衡量声音正确或错误的尺度,这是不妥当的,原因是他们把声音“重”和位置“低”混淆了。如果以舌头为上下意识的分界线,那么人的发音中枢——喉,本身就是在低位置上。由于歌唱的传统要求,正确的声音必定要具有高位置的“外感觉”,因为没有声带质量的改变,高位置的“外感觉”永远也不会产生。可见,自我感觉上的高位置不等于实际上的高位置。反之,声带质量减轻了,即使唱者“内感觉”毫无高位置的感觉,从“外感觉”的效果来说位置却已相当高了。
二、靠前和靠后
声音必须充分唱出来,“外感觉”一定是靠前的,但“内感觉”却未必一定是靠前的。卡鲁索认为自己的意识在颈背后,并说自己的高音是从背后的地板上发出来的,但在“外感觉”上,他的声音具有极大的穿透力,是充分靠前的。还有一些人,接受了“歌唱的秘密是靠前、靠前、再靠前”的概念,而拼命追求靠前,结果唱出来的却是白声。可见靠前的“内感觉”和歌唱需要的靠前的“外感觉”不是一回事。正确的歌唱活动,是一组肌肉活动的结果。以瑞典声乐家发明的声道调节法为例,第一共振峰产生的调节原理是:放开下巴,打开喉咙。第二共振峰在放开下巴的基础上,舌根退后。这和有些声乐教师所强调的“口咽部分摸压元音,用口咽部分集中声音”的方法一致。第三共振峰在前面两个动作基础上,将舌后部抬起。这又和有些声乐教师提出的元音要在舌根和软腭之间形成的理论相符。第四共振峰在前面三个动作上,再加上舌前部向硬腭抬起。这与现代许多教师强调的声音集中在硬腭前、门齿后的要求是一致的,如果抽掉了第四共振峰所要求的舌前动作,不就是后面唱法常用的意识吗?如果抽掉舌根向后向上的动作,单一地使用舌前部的动作,先把声音安放在齿后的话,那必然唱出的是靠前的白声。这就是为什么靠前的“内感觉”不等于歌唱要求的靠前“外感觉”的原因。
篇2
关键词:歌唱,听赏,教学实践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这说明,如果人缺乏必要的音乐听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人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歌唱教学的任务,就不能不重视听赏这一环节。
一、“模仿式”歌唱教学模式的不足
歌唱课作为中小学以及专业音乐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如何大面积的提高歌唱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值得我们深思?
(一)回顾与分析
纵观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史,无论是中小学还是专业音乐教育 几乎是以唱为主的“歌唱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完成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60年代,音乐课受其它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播,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 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叫喊的歌唱,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等。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技能的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传入,开拓了我国教育者的思路,从观念上促进了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包括歌唱教学改革、欣赏教学改革等方面,使歌唱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二、听赏在歌唱教学中的重要性
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的欣赏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更好的了,” 因此可以这样说,歌曲演唱是为听歌曲的耳朵创造的,赏心悦“耳”是歌唱艺术的直接目的,也是人们进行歌唱活动的第一需要。
1.听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歌曲表现的情感,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而听赏在其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西风的话》这首歌曲,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化,歌曲中将“风”这一自然界产物作为叙说主体,通过去年与今年人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告诫大家岁月如梭,应该珍惜时光。在教学时,笔者没有提前过多地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试图在听赏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歌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令人高兴的是在听第三遍时学生被歌曲中那优美的旋律以及发人深醒歌词内涵深深感染了,禁不住随着音乐的节奏唱起来(虽然不是很准确),但可以预知,这样学习歌唱,学生的学习情绪较以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听赏教学可以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歌曲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此,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实现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想象和理解音乐形象,宣泄自己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歌曲《牧场上的家》教学 ,通过教案可知,这位教师首先是让学生在不知课题的情况下,听赏歌曲的伴奏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能力,然后老师问道:“你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好像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好像来到了美丽的农村,看到了一片丰收、繁忙的景象……”还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一群农村小朋友在河边玩耍、游戏的场面……”同学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能形象地描述一个欢快、热闹的场面。这就说明学生已经开始感受音乐,并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歌唱教学过程中,在不出示课题的情况下,让学生先听赏歌曲的伴奏音乐,使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去想象、去发挥描绘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效果十分明显。
3.听赏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学生在参与听赏歌曲的初级阶段,对作品感悟到的只是:高兴、欢快、优美、忧伤等情绪,随着参与听赏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寻找“为什么”,使学生从感官的听赏到理性的分析,掌握音乐要素在歌曲中所起的作用。如:旋律的起伏与平稳、节奏的紧凑与松弛等,正是因为音乐中有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要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如:《赶圩归来啊哩哩》歌曲的教学中,当笔者让学生初次听赏歌曲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对歌曲中那欢快、跳跃的情绪所表现出的兴奋和激动。这时问学生:“为什么歌曲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兴奋、快乐的心情呢?是音乐中哪些要素起的作用呢?”这样教师很自然地就将学生带入了理性的分析。通过反复听赏歌曲,使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歌曲中有了稍快的速度、以及跳跃起伏的旋律等音乐要素,才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兴奋、快乐的心情。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过程,符合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教学过程,也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总之,音乐听赏是以能给人带来美感的享受为宗旨的,它的最终目标是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而听赏在歌唱课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枯燥的歌唱课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感悟和学习音乐,去发现音乐的美,去表现音乐的美。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2](美)艾伦.科普兰著 《怎样欣赏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篇3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天性;唱歌教学;歌曲感情;演唱方法 ;歌曲情绪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00-01
小学生音乐教学是小学生们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享受音乐之美的初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建立起对音乐的整体意识和欣赏方法,会对他们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唱歌教学效果,是本文思考的重要问题。在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基础上,参考一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案例,提出了如下几种方法,希望可以对小学音乐唱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明确唱歌教学的重要作用
小学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做出了很多重要的新规定,在新的要求下,教师要明确教学唱歌的重要性。唱歌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知识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唱歌技巧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们发现音乐之美,建立对音乐世界的憧憬和喜爱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开展唱歌教学之前,要找准唱歌教学的定位,明确其重要作用,这样才能采取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们开始不断学习唱歌的基本知识。
二、关注学生们对音乐的体验
小学阶段,学生们的知识阅历非常少,对一些音乐的历史背景、创作目的、演唱方法等可能理解的不准确、不到位,学生们对音乐曲目的体验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去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关注学生们对音乐的体验,让学生们将不同的唱歌曲目体会写出来,纠正学生们一些不准确的体会感受,引导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唱歌的技巧和曲目的音乐艺术韵味及魅力。
三、探索唱歌教学的规律,提高唱歌教学的有效性
(一)做好情境导入
小学生在上课时往往注意力分散,教师如果不能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吸引过来,他们学习歌唱的兴趣就会降低。因此,唱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做好情境导入,让学生们的兴趣点随着教师的引导步步进入唱歌教学的情境中。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儿童节目插曲、背景音乐或者音乐律动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开始上课时就能静下心来,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才会更有效进行歌唱学习,并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唱歌教学的双赢。
(二)歌曲教学
1.做好唱歌示范。学生们在教师优美的歌声感染下,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同时模仿教师的唱歌方法,在唱歌过程中,还可以同教师进行互动,增进师生感情。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们对自己的依赖,采用声情并茂的歌唱示范教学,直接将学生们的音乐兴趣激发出来,为歌曲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聆听旋律,感受歌曲情绪。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例如,第一遍可以要求学生听出音乐的情绪、速度及内容;第二遍可以让学生配以肢体动作感受音乐节奏;第三遍可以让学生轻声跟唱,然后结合第一遍,抓住歌曲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以确立表现歌曲的内容、情绪及速度。在这一聆听环节中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3.巧妙处理难点。如歌曲《依马呀吉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的难点比较多,如果这些难点不能解决,就不能表现出歌曲的风格特点。所以,笔者结合学生喜欢音乐律动这一点,设计了快乐的律动,将枯燥的节奏练习渗透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难点,为学生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4.学会表达歌曲的情感。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唱歌的经验和技巧,同时生活感悟及经历有限,演唱歌曲时往往不能打动人。这时,教师生动地导入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声情并茂,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和神态来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情感被激发,心灵被陶冶的气氛中。
(三)完整的结课
音乐唱歌教学的环节比较多,教师要在学生们掌握了基本唱歌技巧的情况下,对学生们的唱歌能力进行初步检验,直到学生们的唱歌能力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之后,教师方可以准备结束课程,结课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完整性。
四、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的地位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达能力的关键课程。因此要重视歌唱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小学生的音乐天性。要想方设法,研究更合适的音乐教育方法,给孩子们一片纯净的、唯美的音乐天空,让他们在充分艺术色彩的音乐世界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于巧.把耳朵叫醒小学唱歌教学中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探微[J].儿童音乐,2015(9).
篇4
【关键词】声乐;气息;方法;教学
普通中学的音乐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仅要懂得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键盘乐器的使用能力;在演唱方面不仅自己能唱,也要使青少年懂得歌唱生理及歌唱心理,歌唱的技能上也要适当掌握。本人就从心里、方法、基础训练三部分浅谈我工作这几年的声乐教学经验。
一、注重心理教学
当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既含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亦有后天锻炼的因素以及环境影响的因素等,正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气质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因材施教。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在变声期内,上课时会提醒学生这是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过程,不必担心及烦恼,只要适当的保护和正确的用嗓就行。如遇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现象,就把歌曲适当降调,使用正确的唱歌技巧等,来消除学生对自身嗓音的疑虑。教师要做到动脑教学,让每一位学生爱唱歌。我们学校的百灵社团,是针对爱唱歌的孩子开的一个社团,孩子们都愿意唱歌,非常不错,但我的要求是,不允许大声唱,不允许用最大的力量唱。起初孩们不懂,可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的声音有了一定的共鸣力,其他同学听到后都觉得很美,她们都受到了影响,现在在音乐课堂上几乎所有学生都愿意唱歌,因为他们认为不用大的声音也能唱好歌。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他们,我会说:“某某同学,你的声音不错,很有特点,加油啊!”具体什么特点他们不知道,这个时间段的孩子希望与众不同,所以他们愿意用他那与众不同的声音唱歌。现在在我的课堂上除了爱唱歌的学生之外就是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唱歌者。只有愿意唱歌,他才能去学习唱歌,才能在这个堂上讲述关于唱歌的知识。
二、注重方法教学
学习歌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歌唱的器官小部分暴露于体外的在歌唱时可直接受大脑支配外,其余大部分必须通过科学训练才能达到间接控制生理功能的目的。所以要想立刻改掉歌唱时的弊端,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时间的磨练。
发声是根据发声生理学研究,人的嗓音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的又最省力的,是人们用于说话的一段音区的声音。声乐上称为“自然声区”,也叫“中间声区”。发声是建立良好歌唱状态的基本手段,是有效改善与发展嗓音、提高歌唱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变声期嗓子的明显变化就是哑嗓,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变化反映,合唱队中有位女同学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在一次练习中发现这位学生的牙关并没有打开,偶尔一次打开声音状况还不错,我让她单独演唱了两遍。第一遍,不予她说方法,让她用自己的方法唱,可唱到一半她停下来说老师我高音唱不出来。确实牙关没打开怎么唱都觉得压抑,怎么能唱上去,怎么能有好的声音,在鼓励下她吃力的唱完了一遍。第二遍的演唱我要求她每个字都要打开牙关,要撑住气息。这位学生也挺聪明,看着我的嘴形带着气息很轻松的唱完了第二遍。而同学们也惊奇的发现,这位同学第一遍的演唱声音是沙哑的,高音上不去,而第二遍的声音却是非常干净。所以接下来的集体演唱中,几乎所有的学生也能够尽量的打开牙关。我把这个例子在每个班上音乐课时讲出,现在学校每一位学生都知道唱歌要打开牙关。
抓住一些特殊的学生,让他们成为一个典型的例子,不予学生讲空话,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得到概念,获得方法。让学生用脑袋去思考音乐,去实践音乐。
三、注重技能训练及基础训练
歌唱的方法很重要,呼吸却是重中之重。歌唱呼吸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问。在意大利美声学派中就有着这样的说法:“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唱歌。”而在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里也有说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和“气动则声发”。今天,我们强调呼吸是发声的源泉,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生命。不仅是对呼吸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而且更加突出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正确的发声,良好的共鸣乃至对歌曲思想感情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关。因此,在歌唱时只有掌握最自然、最深长、最正确的呼吸,才能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歌唱物质动力,才能更为自如地进入歌唱艺术创造的境界,达到精神和身体的和谐,声音形象和角色形象的统一。
初中阶段的学生练习声乐不能够用喊嗓的方式进行,尤其是男生更不行。必须要用气息带动,这样才不会造成嗓子受损。到底怎样运用气息,实际上很复杂、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模仿迪里拜尔教学中的弯腰找腰部气息的方法,效果很明显,学生找到了腰部的气息位置。要把气息保住我让学生在腰部系一条绳子,用力绷住腰部,要求学生把握好吸气的状态,顶住气息。这个效果也很不错。有充足的气息,可以更好地抓住音准,可以让你的声音更佳的有质感。
合唱队中只有一位男生,嗓子一般,音乐感觉也并不是特别好,唱歌老走调,在社团课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走调或找不到调。很想劝其退出,可怕打击他的积极性。再说,有个差点的同学在内,可以给其他同学做个反面例子,这样所有同学进步可以大一点,起初我的想法就是这样。可上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学生并不是天生条件不行,而是后天的培养不够,我开始每节课特意在他身上花了一点时间,从练气息开始,还不错,小孩抓住了气息点。因社团中男生较少我让他坐在了钢琴旁边,盯着他唱谱,在气息的带动下,现在音准抓得还不错,进步不少。该男生有个优点,每次唱歌都会把嘴巴张得大大的,所以现在即使不让他唱大声,他在同学中的声音还是挺明显的。他从一个反面教材的学生通过气息、方法、音准的训练现在都成了每次正面示范的学生。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声乐艺术又是音乐教育中最容易普及的一门艺术,它不依赖其他乐器,而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修养,因此成为音乐教育中一种最简洁、最广泛的实施手段,所以在初中课程里也应当重视学唱的科学教育。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简单实用的教学经验,在实践运用当中还有待探索、提高。总之,初中音乐课声乐教学,还是应该给学生以深入浅出的技能方法,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为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想唱歌、爱唱歌、能唱歌。
参考文献:
[1]张重辉.声乐基础通用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邹初本.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3]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71
小学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对音乐教学更加重视更是抓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在小学音乐课上,我们不仅要传授基础的教学知识,还要向学生们教授健康的、全面的人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人的知识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认为仅仅让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习惯。
一、 培养音乐习惯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小学生的音乐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不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这一时期,我们就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联系加深了对音乐的热爱,而在这种练习过程中不断形成的音乐习惯就是培养兴趣和认识的关键所在。
(二)帮助学生缓解课业压力
音乐是有灵魂的,音乐可以帮助人们陶冶情操、抒感、释放压力。古往今来,音乐都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带给我们无限的震撼:歌唱的形式、聆听的形式、欣赏的形式、品评的形式等,甚至还可以采取思考的形式,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酝酿美妙的旋律。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哪怕是小学生,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每天放学后都有各科的家庭作业,她们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拿来学习了,根本没有闲暇的时间来放松休息,而音乐,恰好可以帮助她们缓解课业的压力。通过聆听音乐,放松心情,缓解紧张的神经,释放学习压力。
(三)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小学阶段音乐教育工作重要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于能够培养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小学教育的大多数学科都属于启蒙学科,学习这些学科的目的并不是说要让学生透彻的掌握知识,我们更在乎建立学生对各类学科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建立起知识的框架体系,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而众多的素质教育学科、艺术学科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则是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情趣,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形成良好的音乐习惯,有利于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音乐体验,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中表达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小学音乐教学中所用的教学素材在情感表达、意识形态以及审美情趣的界定上十分明确,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素材,把这种正能量更多的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习惯就能够将这种正能量由课堂教学扩散开来,而这种积极向上的影响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目的所在。
二、培养学生音乐习惯途径分析
成功的教育要从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始。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习惯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她们的音乐世界还基本是一张白纸,做好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关键。
(一) 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
要想感受音乐的真谛,那就必须要仔细的聆听音乐。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任何一个学科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不断的积累中,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要鼓励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聆听音乐,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音乐,把音乐学习当成是一种享受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聆听,渐渐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歌唱角度、技巧角度以及情感角度出发,系统的提高音乐水平。
(二) 培养学生唱歌的习惯
歌唱是音乐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多聆听,还要鼓励学生开口唱歌,鼓励她们大声唱出来。放声歌唱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让学生歌唱,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唱歌水平的掌握如何,然后根据她们的水平来进行下一步的教学;二是学生在不断歌唱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唱歌水平,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表演的习惯
表演也是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句成语"载歌载舞"说的就是这种表现形式。肢体的有节奏的运动能够加强音乐的节奏感,也能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鼓励学生自我拓展
和其他学科一再强调学生接受知识不同,音乐学科更追求的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的拓展。从身边的生活中不断汲取灵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最后演唱出来,教师再对这些作品要进行积极的评价。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应注意几点:1.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小学生因为幼小的原因,所以一直都保持着活泼、开朗、好动的基本个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在学习中抓住这一鲜明特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不能反对她们玩,相反还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抓住学生这些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与活动,把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对于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我们不能直接进行批评,而是要引导她们好好学习,我们要奖励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那些表现不好的同学。2.在以往的课堂中比较多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使学生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课堂上还应该鼓励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这样就能够大大提升我们的音乐教学水平。特别是小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关乎学生的歌唱水平、表演水平以及品评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正确审美情趣的培养。音乐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工具。因此,我们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把音乐教育当成一种生活艺术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使她们提高对音乐的认识。总之,通过培养小学生的音乐习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水平,陶冶她们的情操,让她们热爱音乐、喜欢音乐。
参考文献:
[1]梁伯霞.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歌唱教学 培养习惯
在普通小学,音乐课主要是以学习演唱歌曲为主。唱歌可以使学生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无穷的享受,也最容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但是,要想让学生做到“想唱就唱,唱得响亮”,音乐教育者就应该进行科学的唱歌训练,建立起学生良好的音准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日常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习惯。落实基点
教育即是培养习惯。音乐歌唱教育首先得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往往是比较活泼好动,在唱歌时易东张西望,或弯着腰,或弓着背,这些都是不良的唱歌姿势,这样的姿势会直接影响人声的良好发音,使唱歌时的发音显得散而乱,没有质量。因此,要想唱好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学生良好的唱歌姿势和心态,培养他们正确的唱歌观念。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笔者采用了这样的手段:1、在学生坐着唱歌时,告诉他们大约坐音乐小方凳的一半,把手自然地放在膝盖上面,然后抬头挺胸,精神饱满。2、在学生站着唱歌时,教他们两脚以小丁字步自然站立,然后挺胸收腹眼睛有神地看教师。3、尽量面带微笑,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唱歌,有了良好的唱歌姿势和歌唱心态,也就为更深层次的歌唱训练做好了牢固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激发趣点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找准趣点,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时,如果你设置一个精彩的导入,那将引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想唱的火花。如:在学习一年级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前,教师可先拉上教室的窗帘,使教室的光线相对变暗,营造夜晚的氛围,然后再放上一段《摇篮曲》,然后柔声地说:“夜深了,天上的星星月亮都困了,小动物们也累了,停止了歌声,我们家的小宝宝也要睡觉了。”然后教师扮演妈妈的角色,轻轻地抚摸孩子们说:“孩子们请闭上小眼睛,让妈妈的歌声伴随你进入甜甜的梦乡吧。”由于教师的角色变换,话语中时时透露着像妈妈一样的真挚情感,学生们渐渐进入了情境。这时,教师弹起歌曲《小宝宝睡着了》的旋律,再进行歌曲的教学,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了。教师激趣,效果事半功倍,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想唱”。
三、拓宽视野。填补盲点
“识读歌谱”是唱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也是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一个盲点所在。低年级阶段音乐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听唱,但忽视了识谱教学的重要性。到了中高年级之后,很多孩子就因为识谱的枯燥、厌烦而挫伤了他们唱歌及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不能放弃低年级段的识谱教学,相反可以借助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将音符、节奏、旋律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拓宽视野,填补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的空白,帮助学生完成音乐理论知识的建构,同时还可以创设各种音乐认音游戏,在各类充满情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发学生即兴创编演唱旋律,弥补只会唱,不会创的缺憾。让学生真正做到“能唱”。
四、优化过程。把握重点
小学音乐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鲜明生动,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吟诵歌词,可以使学生尽情地感受歌词的美。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再用优美的声音去表现歌曲。
在唱歌过程中,正确的呼吸方法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正确的呼吸,就谈不上气息的运用与控制,即使歌词朗读得再好,歌曲听上去还是会出现没有乐句感,该断不断,该连没连的感觉。因此,可以结合歌曲,让学生做急吸急呼,急吸缓呼,急吸匀呼,缓吸急呼等呼吸训练。做到口鼻共用,呼吸均匀。唱谱或读词时提醒学生哪个地方该换气、哪些地方适合用弱一点的气息、哪些地方应该强一点等。这样,唱出来的歌曲才会流畅,不至于让人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让学生真正做到“会唱”。
五、增强直观。突破难点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力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见识少,所以他们是凭借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的。而歌曲中的每一个“音”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靠耳朵来听辨,比较抽象。怎样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知道音的高低呢?
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手势和体态语言辅助教学,这样就能使音高形象化,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音高,在指导学生歌唱时,不仅仅是打节拍,遇到学生难唱准的音,则可以用手势的高低,面部表情的“松”、“紧”等体态语言来区分音的高低。音高,手势就高,面部表情就“紧”一些:相反,音低,手势就低,面部表情就“松”一些,音的高低一般以小字组的“5”为分界线,向上为比较高的音,向下为比较低的音。唱起来时,“5”上面的音面部表情就紧一点,“5”下面的音面部表情就松一点。唱同一个音时,手势的位置保持在同一高度。遇到比较简单的旋律时,则发动学生运用“柯尔文”手势自己感受音的高低变化,引导他们唱准歌曲。
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器乐;教学
自从我国推出九年义务教育以后,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速度就大大加快,国家对小学相关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加大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经费投资,这使得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经费投入的加大以及重视程度的提升并不代表着我国小学教育的水平就能提高。我国的很多小学依旧是坚持传统的教育观念,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来进行相关教学,这不仅体现在学校以及教师的教育观念上,更确切地体现在课堂内容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中。就以我国众多小学的音乐教学来说,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纯粹就是按照音乐教材或者完全依照教师意愿来教小学生唱唱歌,虽然这与我国落后的音乐教学条件有关,但是这也恰恰体现了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抛去教学条件的客观限制不说,音乐教学发展的乏力性、不完整性才是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问题所在。
一、小学音乐中器乐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虽然小学期间学生所学的音乐方面的内容不完全是专业性的知识,但是由于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这门学科所学的知识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不经常能够接触到的,因此,音乐教师在讲授音乐内容时要不断地为学生铺垫音乐基础,而这种基础的铺垫最有效的手段无非就是引导小学生了解各种乐器,在教学内容中穿插器乐教学的部分。
1.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音乐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因此,想要让他们对音乐感兴趣,对音乐中的任务、感情产生共鸣,那就必须从课本以外的方面对他们进行引导,而器乐教学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引导手段,如果没有器乐教学,小学生对枯燥的音乐专业知识,比如音符、音谱等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如果有了器乐教学,小学生不仅对各种乐器的好奇心比较强,而且对这些乐器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思考,这对开发他们的思维非常有帮助,小学生对器乐方面的学习,有利于教师将器乐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融合起来,帮助小学生产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创造力,有助于推动整个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
2.器乐教学对小学音乐教学观念的更新作用
器乐教学虽然很早就出现在了音乐课堂之中,但是那只是限于更高阶段的教育教学,并不是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在小学期间进行的器乐教学能够将小学音乐的教学观念进行更新,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并不断地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而且音乐教学的概念本来就不仅仅是唱歌这么简单,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乐感、感情、创造力、灵感以及思维等众多方面的培养,因此,器乐教学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器乐教学的不断实践能够使小学音乐教学更加完整,推动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
二、器乐教学对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
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从小学音乐的长期发展来看,器乐教学与专业音乐知识的地位是同样重要的,器乐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学生能够将音乐学好的基本标准之一,因此,器乐教学在课堂上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器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器乐教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分析
器乐教学在课堂中能够很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器乐的学习是将专业知识与音乐情感结合起来的纽带,为学生开辟出了一个更加丰富的音乐领域。同时器乐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亲自进行乐器演奏或者认知的时候,能够对各种乐器的音色与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由于器乐演奏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注重音色上的相互补充,因此,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也非常重要。器乐教学在实践当中更加能够将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作品联合起来,将它们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培养他们的气质。
3.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源泉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生动的内容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器乐教学就具备这样的气场。器乐教学能够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音乐的热爱,尤其是对某些乐器的喜爱,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存在,小学生学习音乐时才有强大的动力支持。
小学期间的音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内容,而器乐教学又是其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引入器乐教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篇8
1 怎样理解‘最薄弱最缺少的环节是范唱’这句话
吴斌老师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传递了哪些信息呢?我认为,首先,这句话明确的揭示了一个不争的现象和事实,那就是当今的唱歌课堂在范唱这个最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上做的很不够。到底怎么不够呢?一是大部分老师上唱歌课根本就没有范唱这个教学环节。二是大部分老师有范唱这个教学环节,但却没能充分发挥范唱的作用,仅仅把它作为完整教学设计的一个部分,只起到点缀作用,就像蜻蜓点水似的一代而过。这里所说的范唱更多的是指上课老师随时的范唱,而不是录音方面的死的范唱。因为只有这样的范唱你才能做到因生不同、因学情不同、因教学情境不同而随时调整范唱以适应之。吴斌之所以意味深长的说这句话,就是想提醒我们,范唱是唱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唱歌教学来说,范唱永远需要,永不过时。过去,大家都是非常重视范唱这个环节的,现在大家都忽视了范唱这个重要而有效的教学环节,这是一个避重就轻舍主求次的做法,这是一个不符合唱歌教学规律的做法。这种不良的做法必将会导致相应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2 为什么唱歌课堂会产生‘最薄弱最缺少的环节是范唱’这种现象和事实
在我们国家,十几年或几十年前的唱歌教学可能最不薄弱最不缺少的环节就是范唱,而当今的唱歌课堂之所以会产生最薄弱最缺少的环节是范唱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有老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有学校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原因;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等等。本人拟从以下几方面来简要分析唱歌课堂‘最薄弱最缺少的环节是范唱’这一现象可能产生的原因。
2.1从主观上来说,教师本人对范唱的认识不够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内因
(1)部分老师在思想上对范唱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了解,导致在教学中忽视了范唱这一教学环节:范唱是唱歌教学中最具学科特点的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范唱的作用很多,有技巧方面的范唱,有情感处理方面的范唱,有表情动作方面的范唱等等。范唱既能直观的把美的声音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能把歌唱的动作表情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感受和模仿。教师的范唱既可以直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师生的友谊,还可以以充沛的情感感动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范唱是最灵活的教学手段,它不像录音唱片那样死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嗓音特点,性格特点等等来相应调整自己的声音,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因势施教。比如,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老师的音量要尽可能小一些,音色要温柔亲切些,力度要轻一些,表情动作要夸张些等等。而对于高年级或者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来说,那老师在以上这些方面就必须要做相应的调整,否则,学生很难接受,你也就起不到范唱应有的作用。从以上这些来说,范唱理应受到老师的重视。而现实的唱歌教学中之所以出现吴斌老师讲的这种情况,那就是教师在思想上对范唱本身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老师在行动上的淡化和漠视,甚至是轻视和忽视。我曾问过一些老师在平时的家常课中是否经常范唱这个问题,但大部分老师都说很少有范唱。我自己有时也是这样,仿佛无形中就觉得范唱可有可无的一样。我曾看过许多唱歌比赛的课例,但真正没有范唱的课例却又很少,有范唱却没能充分发挥范唱作用和效果的却很多。由此可见,许多老师只是把范唱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却没能把范唱作为一个真正具有提高教学效果作用的环节来认识和对待。可以说,这个环节的加入只是为评委而加的,为了给人设计完整的印象而加的,为了比赛加分而加的。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教学的基本规律,这是每一个从事学科教学的老师最应该清楚的。因为只有你的心里清楚学科教学的规律,你才能始终在这个规律的指导下去进行教学。现实的生活中,许多老师只顾得去忙琐碎的教学事务,却忘了还要进行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提升,忘了范唱的作用和重要性。唱歌教学离不了范唱,犹如美术书法离不了临摹,语文外语离不了范读,戏曲曲艺离不了示范等等。当今的音乐老师上唱歌课没有范唱,这是对范唱作用的不了解,这是对音乐唱歌教学基本规律的缺失,是教学思想上的无知和迷茫。
(2)部分老师对教育教学改革思想片面的理解,总是认为要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曾几何时,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于是语文数学两科率先践行这一思想。继 之之后,其他各种学科都争相效仿,课堂上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自主的学习。如果你上课还在那范唱或逐句的教唱就显得你太落伍了,显得你的理念落后方法守旧。这样一来,搞的老师都不敢教了,都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讨论,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等等,老师比导演还要舒服。大家看这样的课例。上课开始,老师出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让学生分析歌曲名字的含义,接着让学生看歌词,了解歌词大意。然后老师不范唱,而是让学生听歌曲录音范唱,再自己谈歌曲的感受。接着跟歌曲伴奏自己填歌词,顺唱歌曲。唱几遍歌曲之后让学生自己找出歌曲中唱不好的地方并提出来。提出来之后,不是由老师范唱,而是让其他会唱的同学范唱并教不会的同学。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处理歌曲情感,讨论演唱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力去拓展歌曲。比如自己创编舞蹈,自己设计伴奏型,自己设计情境表演等。最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并找几个学生自我总结然后下课。这样一节课下来,表面上看是老师运用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上是老师在曲解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内涵下,忽视了学科特点,放弃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对于学生来说多少有点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感觉。殊不知,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对学生实行自学能力的方式方法就应该有所不同。试想在唱歌课上,老师连一声范唱也没有,琴也不弹,只是分布一下任务,播放和操作一下多媒体,这样的课不说谁都能上吧,就对音乐老师自身来说,老师的专业特长和学科特点一点也没能体现,专业技能一点也没能得到锻炼。常言说的好啊,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练嘴生。长此以往,老师的专业水平没能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就一定会下降,因为专业技能必须要不断的巩固和提高。再说了,即使是给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那也不能连范唱也不要吧,这岂不就是放弃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和示范引导作用吗?
(3)部分老师缺乏上进心和热情,从而以减少教学过程和环节来应付课堂:一旦教师缺乏上进心,缺乏从教的热情,往往就会不负责任的应付课堂。就会懒惰懈怠的敷衍了事减少教学过程和环节。为了图省事,上课听几遍歌曲录音,弹几遍伴奏,该范唱的也不范唱,只要学生会唱就行了。还有部分老师毕业时间长了,在教学方面也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不学无术得过且过,在演唱方面又没有继续学习和提高,导致自己演唱水平的下滑和退步。有的连一首三段歌词的儿歌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整的范唱下来。有的老师连节奏难一些的歌曲也不能范唱准确。长此以往,懒惰加技术倒退导致老师越来越不敢开口范唱,即使迫不得已参加比赛上课,也只能把范唱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教学环节一代而过,不敢在此多花时间和功夫,生怕别人通过范唱这个环节看到自己的不足。
2.2从客观上来说,之所以产生‘最薄弱最缺少的环节是范唱’这一现象,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外因:
(1)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对教师的范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我们国家音乐教学中的学生和老师,特别是城市的学生和老师就出现了这种现象。任何一首歌曲,学生都可以自己在网上听到,在电视里听到,在广播里听到,在录音机里听到,在VCD里听到,在MP3里听到等等。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音乐素养在先进的现代化的视听环境下自我或无意识提高的非常快,而老师演唱水平却没能随之快速提高,甚至十年几十年都在吃老本。有一句话叫水涨船高,那如果水涨船要是不高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显然,会出现危险不良的结果。学生的耳朵听惯了高质量的歌曲范唱,对老师的演唱水平在心理上和听觉上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老师的演唱一旦达不到学生的心理和听觉的要求,学生就会对老师的范唱表现出不感兴趣甚至是不满的情绪。老师的范唱如果得到的是学生麻木无所为反映,得不到赞扬和鼓励的情绪,甚至是不屑一顾的冷眼,那自己在内心就会对范唱逐渐产生不自信不感兴趣等不良的心里反映和情绪。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和初期,学生在音乐上都是一张白纸,老师是学生获得音乐知识的唯一途径。课堂上,学生对老师充满了期待敬佩羡慕之情,老师的范唱常常会赢得学生雷鸣般的掌声。一旦老师的范唱受到真诚热烈的欢迎和鼓励,那老师的范唱就会更加的自信和投入,就会更加的声情并茂,从而老师的声音就会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可以说是令学生崇拜的五体投地。那种情境就像歌曲里唱的一样: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来也惊天动地……套到歌曲教学来说,那就是: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唱上一首歌来就能让我们欢天喜地。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老师是越唱越想唱,越唱越投入,越唱越有激情。而学生是越听越想听,越听越喜欢,师生之间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反之,师生之间就产生了教与学的矛盾,这种矛盾就会产生一种结果,学生不喜欢听老师范唱,老师自己也更加不喜欢范唱,甚至越来越不敢范唱,越来越失去范唱的兴趣。
我们老师都喜欢带高素质的学生,谁都不愿意带素质很差的学生。殊不知,高素质的学生往往对老师更是一种挑战。特别在当今这个时代,而且又是带的专业技术非常强的音乐学科。好多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有的是你老师也无法比拟的。比如,有一些学生从四五岁开始就跟校外有名的专业老师学习,有些学生学声乐和舞蹈,有的学钢琴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乐器,并且有的四五年级就能达到八九十来级。我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时候我的范唱刚一结束,就有学生提出我那个地方没唱好,或者那个音乐记号没体现出来。有时我正在弹奏某首乐曲,就有学生马上指出我那个音弹错了。虽然我知到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但总觉的有点别扭,甚至有点无奈。学生进步了我们当然高兴,但有时我们的进步大大落后与学生的时候,心里多少会有一些难堪和尴尬。这难堪和尴尬就会自然的反过来消弱我们教学的自信心,消弱我们范唱的信心和勇气。
(2)电化教学与多媒体的运用解放了老师,同时也限制和挑战了老师:十几年前,我们的音乐教具非常的奇缺,没有钢琴,录音机,没有电子琴,如果有的话也顶多能有几件竹笛之类的小乐器。整堂课就老师一张嘴不停地说不停的唱,学生不停的重复不停的模仿,常常是累的老师口干舌燥。而如今的音乐教学条件就非常的发达了。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高度发展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把音乐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了出来。比如录音机,影碟机,电脑等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教学资源,省去了我们老师的许多繁重的课前准备劳动。想听那一首歌,想听谁演唱的,想听那一首乐曲,想听那个版本或者那个乐队演奏的瞬间都可以实现。现在老师上课再也不要像以前那样一堂课不停地范唱和逐句教唱了。事物就是这样互相矛盾的,电化教学和多媒体的利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无穷的好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他解放了老师,同时在某些方面也限制了老师。比如,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运用,虽然不再使老师像以前那样一堂课不停的范唱不停地讲了,但长期以来慢慢的就使老师对多媒体有了依赖感。现在的老师离了多媒体就不会上课了,不放录音不放课件自己就不会范唱了。这岂不是软化了老师,培养出了老师的惰性,消弱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一切教学都通过多媒体课件,都通过现代化的设备,那音乐老师还有什么作用呢?那我们还千辛万苦的学专业可干什么呢?
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播放出的范唱都是国内外一流歌唱家演唱的,哪一个都比老师唱得好。正因为这哪一个范唱都比老师唱的好,所以我听了哪一个范唱之后,如果再让我范唱,我总有些不自信。学习一首学生没听过的新歌,如果一开始由我自己范唱,我可能会演唱的比较的自信。因为学生欣赏的表情鼓励的掌声常常使我非常的兴奋。如果要是先让学生听录音机,VCD或电脑来播放的著名歌唱家的范唱,然后我再范唱,往往自己就不免有些胆怯和不自信。因为同学在歌唱家的范唱中情感体验都达到了陶醉的顶点,我在心里感到在这样的情境中范唱总觉得有点力不从心或者是自惭形秽,就是说,我总感觉我在先进的教学设备面前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渺小和无知。总之,先进的教学设备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教学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我们的惰性,同时,机器的丰富强大和优秀也给我们作为个人的教师在教学心理上带来了一些障碍和挑战。
篇9
一、正确认识初中音乐合唱教学
传统的合唱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往往只重视音乐知识和理论的灌输,以及教给学生们如何正确地演唱歌曲,而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从头至尾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学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为学生设计一些与音乐教学有关的趣味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有效激发,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合唱教学活动中来。此外,教师还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合唱教学的开展,如可以采用柯尔文手势,即唱名手势,它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具有较高的表演效果;又或者教师可以自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亲自编写一些歌曲与教唱歌曲一同来进行合唱,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们分别演奏两首歌曲的不同音色,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不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听音能力。
简言之,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音调来进行演唱。此外,教师还要规范学生们的演唱姿势和发声方法,它是学生们良好演唱习惯的前提和基础,对歌曲的演唱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合唱意识的传递
1.合唱呼吸
合唱不仅需要依靠多人的不同声部来形成丰富的声音效果,还需要各合唱人员之间的恰当配合,即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对于合唱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合唱是一个整体,它需要拥有不同声部合唱人员之间的合理搭配,在明确自身演唱职责的基础上,各合唱人员需要进行适当的分工,但是分工不意味着分家,他们之间还是一个整体,只是在分工上有所区别。在合唱练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对节奏和音准进行关注外,同样要对呼吸和发声进行关注,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合唱的讲解以及手势指挥中。例如,在练习《我和你》这首合唱曲的时候,当一声部开始唱时,二声部的进入老师需要给口气,这时候学生就会明确自身的呼吸方式,从而使整个合唱队的呼吸保持通畅。所以,为了提高合唱的质量,教师需要交代清楚气口的位置。
2.分析歌曲
在合唱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先要对合唱歌曲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去进行教学方法以及形式的设计。在分析合唱曲的过程中,除了对歌曲的曲调进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对歌曲的合唱声部类型进行认真分析。声部类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主调性,它需要突出音乐的主旋律,需要依靠低声部的扶持;另一种是复调性,需要依靠声部的横向发展。声部进出的部位是演唱中的重点部分,教师需要适时地给学生以提示,这样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简化合唱谱
目前,我国初中音乐教材大都是通用的,它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但是由于乡村或乡镇学生的音乐素质较差,他们在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开展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来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对于那些音乐素质较差的学生需要适当地降低难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地理解合唱的内容和要求,这样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坚持技能训练和合唱听赏
在开展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每天都抽一定的时间来使学生开展视唱练耳和练声训练,同样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练习要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学生们不断地练习,学生的音乐知识将得到充实,音乐能力将大大提高,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习惯,这对于学生的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10
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等在“听”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提高。
一、音乐欣赏教育教学与“听”的有效结合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感知和体验音乐中的想象材料。这种想象联想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一种意识的显现过程。通过想象及联想使得音乐形象更具体。音乐想象和联想主要是在描述性音乐和情景性音乐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引发而来。欣赏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而这个过程离不开“听”。
小学音乐教学中“听”的训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它比较直观。主要是围绕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音高、音色、强弱、时值、节奏、节拍等感知音乐。但对于平时接触音乐较少的孩子来说,提高他们的的感悟能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二、欣赏教学中“听”的运用
音乐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就是围绕音乐要素——音色,让学生通过对各种乐器音色的辨别,探索西洋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圆号等乐器的特征,了解它们及其塑造的音乐形象,来感知每种乐曲所代表的不同音乐形象和人物。
以欣赏《京调》为例,学生很直观的能听出是京剧音乐中的音调,而主奏笛子的音色学生也能很快能听辨出,而听辨乐曲的主题则需要老师的引导——学会听“过门”乐句,在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基本要素人手听辨主题与主题之间速度的不同,旋律的舒展与节奏的紧凑,情绪的对比等方面让学生仔细聆听,这样已基本达到了欣赏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可更进一步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上下功夫:例欣赏《京调》后可再让学生听赏京剧名段《苏三起解》中流水的唱段,再与《京调》(笛子与乐队)放律作比较。比较京胡与竹笛音色的差别。演奏风格的差别。听辨不同段落的情绪。这些教学目标的展现,都是围绕音乐的基本要素音色、旋律、速度、力度等展开的。这些教学要素的感知必须通过反复“聆听”这个过程去完成。因此说音乐教学中。感知音乐是教学的核心。而核心力量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听”。
三、“听”在歌唱教学中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歌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歌唱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教学途径和方法有所改变。歌唱教学是按照音乐乐谱(歌谱)来进行的一种主体活动,在歌唱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但歌唱教学的要求不能象专业歌唱演员那么高,而应从基本的歌唱方法上引导学生。如:音准、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等。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唱歌,发声放松自如,音准节奏正确,咬字吐字清晰,歌唱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老师在音乐的表现力——歌曲处理(强、弱的表现)等方面再加以引导,学生美妙的声音一定会萦绕在校园。
我在歌曲教学中常会提醒学生:学习一首新歌特别是学习一首合唱歌曲,“耳朵比嘴巴”更重要。这主要突出“听”的重要性。 如苏教版二部轮唱《五月的夜晚》教学; 我让学生听赏范唱时,不光要求学生能“听”出歌唱时演唱形式(卡农式)还要求学生能听出歌曲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两小节加入。唱到最后一小节第一声部要重复最后一小节。
老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听一听我们刚刚听得轮唱两个声部是同时开始的吗?二声部是怎么样加入的呢?两个声部又是怎么样结束的呢?带着问题去“听”孩子们就会专心的去听,而对接下来的学唱歌曲这一教学环节会更关注,学习兴趣会更浓。
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合唱教学很多老师都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开度。相比校的合唱团教学。普通班级中的合唱教学很多老师都不愿涉足。
教材中带有声部的歌曲,有的老师舍弃低声部,而只学高声部,这样学生在歌唱教学中很难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而合唱教学的基本目的;音准节奏的训练、歌唱声音的和谐统一就更难达到。
多声部的合唱作品本身就是纵、横两根线条的交织。因此合唱训练的音准就离不开纵横两个方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例如:学习一首二声部合唱曲,我首先要求全班同学学会低声部歌谱后再学高声部——这就是横向音准训练,也要会唱合唱歌谱——这是音准的纵向训练。如节奏旋律较难处老师与学生共同协作解决难点。在此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听辨自己声部的旋律,(老师在钢琴上分别弹出两声部的旋律,也可弹奏和声让学生听辨)学生会听了,唱就容易了。合唱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做到三个“听”,一听自己的声音,二听自己声部的声音,三听其他声部的声音。这三个“听”就是遵循音准的纵横交织训练的原则。这样合唱教学中最令老师头疼的音准问题会得以有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