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南京市;六线上网;河道蓝线;规划
Abstract:The six-line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planning, als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Nanjing, six-line Internet works on the blue line of the urban river planning process and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in the planning scheme should be noted that were discussed,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lanning of the blue line of the urban river in the future to carry out.
Keywords:City of Nanjing;six-line Internet;blue line of river;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六线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据。为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提高规划管理效率,南京市规划局从2003年起逐步构筑了“六线上网”工程的平台。南京市“六线”是指文物紫线、道路红线、轨道交通橙线、河道蓝线、电力黑线、绿化绿线。
河道是行洪的通道,是水资源的载体,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3]。然而随着城市土地的开发建设,填埋城市河道、水塘,变明沟为暗渠,在河道上方及两岸盖违建的现象时有发生。
城市河道蓝线(上口线、保护线)的划定是河道保护的重要依据,也是城市河道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因此,从城市的防洪安全、景观文化、生态系统角度考虑对城市河道蓝线进行规划是必要的且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河道蓝线定义
城市河道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就南京市而言,河道蓝线包括河道上口线和保护线,其中河道上口线是指按规划标准核算后,河道为满足规划流量而采用的合适断面所产生的两条上口线;河道保护线是指为满足河道的堤岸稳定、防汛抢险、清淤养护以及沿河埋设污水截流管道等要求所需控制一定宽度的沿河带状用地。
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以下活动: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其它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2、河道蓝线规划流程
首先,收集规划区内的相关规划资料,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外部条件规划、排水专项规划、工程设计(河道工程、泵站等),还应收集国家和地方的法规、条例。将所收集的规划资料拼合在一张图纸上,便于下一步现状调查和初步方案规划。
其次,对规划区内的所有河道现场进行踏勘,调查内容包括:河道护砌、排水情况、岸线利用、雨水泵站位置及规模。在河道变化的地方拍照片,在图纸相应处作记号,以便于后期方案的修改和完善。
再次,在资料收集、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形成河道蓝线方案,包括确定河道上口线位置和宽度、保护线宽度、雨水泵站规模和占地。其中,河道上口线、雨水泵站规模要在现状基础上,参照已出的外部条件规划、排水专项规划等确定;河道保护线宽度应参照地方有关条例确定,例如《南京市防洪堤保护管理条例》中河道的保护和管理部门分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的防洪堤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依据条例确定,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的防洪堤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划定。
最后,将蓝线规划方案与规划管理部门沟通,听取管理部门意见及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再经规划局市政例会讨论;最后提交规划局技术委员会进行审查;技术委员会通过后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的河道蓝线规划方案。
河道蓝线规划简易流程见图1。
3、河道蓝线规划案例
以南京市2008年“六线上网”其中一个片区即六合的雄州老城区为例。
雄州片区西起宁淮高速东至金江公路,北起宁启铁路南至雄州东路,面积约13.5平方公里,见图2。
规划片区涉及的河道有5条,包括:招兵河、八百河、滁河、护城河、旭光河。招兵河上口线按现状上口宽度控制,河道保护线为背水坡堤脚外10米;八百河上口线按现状上口宽度控制,河道保护线(宁启铁路-冶浦桥)为背水坡堤脚外15米,冶浦桥-滁河段保护线按已出外部条件控制;规划区内的滁河上口线、保护线按已出《滁河环境整治工程外部条件规划》(宁连大桥-六合大桥)进行控制;护城河上口线按现状已护砌上口宽度控制,保护带按5米控制;旭光河上口宽按10米,保护带按5米控制。
规划片区内雨水泵站规划共15座。详见表1。
规划片区内雨水泵站规划共15座,其中保留现状3座,扩建11座,规划新建1座。详见表1。
表1 泵站规划信息一览表
4、河道蓝线规划注意事项
“六线上网”工程的河道蓝线规划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在规划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资料收集要齐全。因为资料包括不同种类,也包括不同时间的资料,例如一条河道它会出现在控详,也会出现在排水规划中,还有可能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外部条件规划。资料收集齐全有利于做出更详实的蓝线规划方案。
现状调查要仔细。因为地形图有可能与现状不符,所以仔细调查现状能增强客观认识,是规划方案的依据。
法规条例学习要积极。南京市的条例对城市河道蓝线有相应的规定,因此在河道蓝线规划时应遵守相应的法规条例的规定。
与规划管理部门沟通要频繁。规划管理部门是对河道蓝线审批的部门,最熟悉河道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及时地沟通有助于方案的完善。
5、结语
“六线上网”工程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了南京市主城区上网工程范围,为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河道蓝线是城市河道保护的重要依据,也是城市河道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六线上网”工程中的河道蓝线规划应遵循上述的工作流程,并且在工作中应做到资料收集齐全、现状调查仔细、积极学习利用法规条例、频繁与管理部门沟通、方案不断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
[2]南京市防洪堤保护管理条例,1999.
[3]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主城河道蓝线规划,2002.
[4]郑月芳,河道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篇2
城市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的中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主导作用,城市规划是“龙头”,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是将城市建设好、管理好的重要基础。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最为基本的依据;是保证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营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城市经济稳步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地实施,离不开科学、合法、合理的规划管理。本文就城市规划管理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城市规划管理概况
1.1城市建设规划管理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是一项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内容是协调城市空间的布局,改善市民居住和生活的环境,目的在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地、持续地发展,使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相协调一致。这项工作是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施加给城市建设活动的重要控制过程。从控制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来区分,规划管理一般分为两种:1)积极的规划控制,该管理办法是采用引导式的方法,主动的给城市建设施加控制,促进城市建设自觉地沿着规划的目标实施和发展;2)消极的规划控制,该管理办法是在城市建设即将进行时,以同意或不同意的方式,城市建设是被动地被限定在了规划及其目标的方向上。
大量的建设实践和数据表明,在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中,积极的规划控制占据着主要地位。
1.2在城市建设规划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规划控制方法
1.2.1 开环控制 该方法以初始条件为主要控制对象,通过控制驱使事物向要求的状态转移,同时,在控制时设法完成对干扰的排除,避免系统受到干扰的影响,确保事物能准确无误地达到目标状态。该方法是现阶段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中主要的工作方法。这项工作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是管理者对规划可行度的判断,大多只能依赖于目前并不充分的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文本,是一种已有的规划预期的比对,对号入座是主要的方式,管理上多为“管、卡、压”式的管理。除此之外,开环控制的另一个问题是必须尽力排除干扰,只有排除干扰控制才能发挥效用。但是在实际的规划控制过程中,城市规划系统在排除城市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所形成的干扰因素时表现得非常软弱,抑制作用难以形成,失去了规划的控制作用。
1.2.2 前馈控制 该控制方法在其本质上仍属于一种开环控制,不过它在排除干扰影响的方面与开环控制有着区别。它是积极地、不断地直接接受干扰信息,结合分析干扰对城市建设可能的影响,得到新的决策来抵销干扰的影响,这样系统的输出可以继续符合实现规划目标的总要求。这是一种规划的方法论思想,通过对未来的预测,规划出能够按照城市发展的趋势,对于可能出现的干扰则是接受、改造或顺应,力求城市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发展。用在系统层次的控制上行之有效,不过对于行动层次的控制,因为缺少对既往决策、活动的反馈,缺少以修正规划预测和现实发展的差距,同时也不能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弥补。总的来说,该方法不太适用于城市建设规划管理。
1.2.3 闭环控制 该控制方法是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能产生直接影响的控制。因为受到干扰的作用,系统的输出和原有的规划相比必然存在偏差。分析这一偏差,规划管理就生成了一个控制决策,通过对周围地区土地使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整,可以使规划管理继续维持在规划目标的方向上。大量的事实证明,闭环控制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可运用的主要方法论思想。
在闭环控制方法中,反馈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尤其需要被强调,这是闭环控制方法与其他控制方法的重要区别所在,同时也是规划控制的基础,是现时我们规划实施过程中较为薄弱的内容。
2.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2.1管理主体内部制约制度不健全
大量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力度愈来愈强,违法建设数量总体上的下降效果非常明显,其中以“超面积违法建设”案件的下降最幅度最大。不过,我们在发现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的开发活动较往年有明显减少的同时,也不难发现有一些新的违法建设行为(如擅自搭建)却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近年来规划审批许可后再进行变更的项目数量也有所增加,其中有很多建设单位没有完全按照规划许可的内容实施建设,擅自改变总平面布局和增加建筑面积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工程为了能通过规划验收,大多选择在竣工前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变更规划许可内容,使实际建成工程状况与变更后的规划许可内容一致来逃避处罚。虽然《城乡规划法》对规划的修改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但是这些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反映出出管理主体内部制约制度不健全。
2.2缺乏公众监督
在很多城市,城市规划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决策者”往往只有领导,决策权集中在书记、市长、四套班子和几个规划专家手上,规划师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公众只是决策的贯彻人。这种决策主体的错位使得规划领域的决策呈现封闭型、政治家型的特点,缺乏公众监督,容易致使城市规划决策与城市规划目标相背离,某些群体、个体利益替代了公共利益,导致城市偏离良性的发展轨道。
3.改进创新之路探寻
3.1深化规划审批制度改革
制度上的改革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规范行政许可、缩减行政审批时间、减少审批程序,同时对非许可类审批事项加以制度上的规范,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积极运用规定、标准、协调和监督检查备案等等。坚决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这不仅仅限于清理和规范行政许可的范围,对建设行政管理的理念、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管理职能,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有具体的要求,目标是建立起建设行政管理体制行为规范、协调运转、透明公正、高效廉洁。
3.2健全规划决策机制
以往城市规划管理常常被认为是政府的职能,不过现代的城市管理理论让我们认识到,政府不应该是唯一具有履行公共事务职能权利的组织。规划管理除了政府机关外,还需要公众社会的参与和各种利益集团及组织的介入,共同协商以促进政府与社会的互动。这样做还可以取得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和关心,促进政策的目标的尽快达成,实现科学有效的城市和区域管治。具体做法上可以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由专家、学者、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等组成城市规划委员会来一起参与决策的协商或参与决策规划事务。
3.3严格实行“四线”管制
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对各类脆弱资源如何有效保护利用及关键的基础设施如何布局是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的重点。建设部为了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推行了“四线”管制方法,即“绿线管制、紫线管制、蓝线管制、黄线管制”,城市的绿地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街区、水系、城市干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及周边上地通过规划划定四线范围,规划设计审批后,须按线严格管制,原则上不得调整和变更。实行四线管制,目的在于防止由于决策上的错误造成的城市资源不可挽回的损失,切实有效地保护了城市历史资源、生态资源和空间资源。
3.4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
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设具有长期性,这就决定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必然是一项长期的、不间断的经常性工作。为了确保城市规划能够顺利、有序的实施,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就不能掉以轻心,对于该项工作,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4.结语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最为基本的依据;是保证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营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城市经济稳步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地实施,离不开科学、合法、合理的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较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对其动态跟踪,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分析总结,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此才能妥善处理并解决好我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兆木,邵宁. 跨世纪的发展道路研究[J].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2] 周承水. 21 世纪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与对策[J]. 长江建设,1995(4).
[3] 许广安. 关于城市建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7,10(5).
篇3
关键词:苏州;水域生态网络;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管制体系
引言
在旅游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之中,苏州摒弃资源的“同质”开发和产品的“克隆”,在分析苏州旅游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苏州旅游产品的发展战略时空布局,即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特色旅游为补充的产品战略,突出发展城市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发展水上旅游和夜间旅游,全面丰富“东方水城”的旅游内涵,形成了“品名园名府名曲,游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域景观旅游。同时,弥补传统旅游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不足,强调城市人与水相和谐、融合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利益一致的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内涵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及相关实践进展
1、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是环境旅游的一种,最早由Ceballos-Lascurain(1987)提出,是指到不受干扰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地区旅行的一种旅游方式,该旅游方式怀有特定目标,即研究、欣赏、享受当地的景致和野生动植物以及任何现存的文化特质(包括过去与现在)。生态旅游是一种亲近自然,对环境友善与负责,并能改善当地人福利的旅游综合形态,生态旅游的目标是实现旅游地与周围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作用。
3、可持续性理论。判断生态旅游的三个核心标准,即以自然为基础、具备教育性或学习性因素、要求可持续性。根据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和目标,旅游关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减少过度消费和污染,保护多样性,将旅游纳入国家或地区的战略规划框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社区参与,利益主体和公众咨询,员工培训,有责任的旅游营销,进行旅游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旅游可持续性的实现依赖于和某地环境、社会、经济相关的规划制定、贯彻实施和持续的旅游管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中确定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关键要素为:综合、动态、系统、整体、面向社区、可更新、有目标和可操作的。
二、苏州水域网络生态旅游与传统水上旅游比较
在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方面,和传统的水上旅游活动相比,水域网络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当地居民、旅游者、当地政府以及投资者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1、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水域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实质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对于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而言,保护性体现在对苏州整体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谋求苏州长久的最佳综合效益上。
2、水域生态旅游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社会经济效益的机会。只有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当地居民公平地获得分享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权利也是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内容之一。
3、水域生态旅游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启发和提高游客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三、苏州水域网络生态旅游的构建
苏州地处长江、太湖下游,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全市有各级河道21,454条、累计长达21,255公里,大小湖泊323个,水面3,609.0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2.5%。全市多年来平均降水量为1,093.5毫米,区域降水总量约9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太湖常年蓄水量的2倍。雨量充沛,但蒸发量大,地表径流量为24.9亿立方米,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多亿立方米(其中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1亿立方米),加上引水入境和过境水量,总水资源量平水年份约为100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份为60亿立方米,丰水年份可达180亿立方米。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苏州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
苏州由水而兴,因水而秀,其古老灿烂的文明与得天独厚的水环境密不可分。自泰伯奔吴、阖闾建成姑苏大城,到唐宋明清以至近代,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苏州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无不与水紧密相连。建于公元前514年的苏州古城,虽经2,500多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水乡城市的独特风貌。苏州自古被誉为“鱼米之乡”、“人间天堂”,这种美誉本身就说明了水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苏州已经开发挖掘了环城内河水游览项目及夜游项目,苏州水域网络生态旅游是在环城河水上旅游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将全市水系纳入了规划范围,从而构建起苏州内通外联的整体水上旅游网络。规划确定了构建“1-2-3-4”的水上旅游空间格局,分别为一个古城,平江河、山塘与上塘河环线的两条文化水廊,环城河、京杭大运河、沿江游轮度假观光带等三条特色旅游观光带,娄江、胥江、元和塘、外塘河四条旅游通道,以及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市湖生态休闲度假区、金鸡湖现代风情休闲度假区、阳澄湖美食休闲旅游区、尚湖湿地生态旅游区等五大特色旅游区。
近两年内将重点开发环城河、城内平江河、城外胥江至横塘、石湖一段,优先建设以古城为中心,太湖为重点的水上旅游新线路,其中太湖要成为“十一五”期间苏州旅游的拳头产品。中期主要开发胥江道太湖,大运河、环城河到金鸡湖,阳澄湖、长江的水上旅游产品,使之不断丰满。远期主要开发元和塘、娄江,这两条水系作为沟通环城河至尚湖、太仓的航道,都已具备水上旅游开发的通道条件,但航线偏长,沿途旅游资源吸引力不够,还需深入挖掘。预计到2012年,苏州可全面形成互动、连通的水上旅游网络。
《苏州沿江旅游发展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常熟、太仓、张家港沿江三市,规划实践为2005~2020年。该规划明确了沿江地带将以郑和出海港、双山岛、苏通大桥为主体,构建张家港生态文明休闲旅游功能区、常熟江南风情综合旅游功能区、太仓江海文化博览旅游功能区、滨江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带的“三区一带”,以先东后西、先长江沿线后两翼纵深的开发策略,综合开发利用苏州沿江的旅游资源。
四、苏州水域生态管制体系的构建
水是苏州的灵魂,是吴文化的核心。水造就了苏州昨日的辉煌,支撑着苏州今日的繁荣。快速发展的苏州经济,既得益于丰沛的水资源,也给水资源、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早在上世纪末,苏州即被国家列为了水质性缺水的地区之一。除了饮用水取水口、太浦河以及沿太湖个别断面维持在П-Ш类水水平外,苏州内河水质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水生态日益恶化,湿地沼泽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系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认识滞后、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关于水的问题已经日益严峻地凸现在我们面前。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在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对河流流域进行综合性的开发与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1、应由市政府立项建立关于苏州水域网络生态长期资料库,并逐年分中、长期目标加以检讨,对环境实行严格的科学监控。逐年建立水域生态资料,不能长期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苏州的水面面积占到42.5%,是我国所有城市里水面所占比重最大的一个城市。太湖有2/3的水域在苏州境内,但苏州的水流量偏小,更容易受到污染。市政府应统一领导,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水域环境,为社区人民创建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城市水城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事务,强化社区理念。通过有力的宣传教育强化社区自治功能,逐步建立起强有力的社区管理体制,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日本,自然公园会定期举办一些讨论会等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社区有权参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讨论与决策,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全程监督;在经济上真正让社区居民受益。如,通过发展村民家庭旅馆、观光农业、农村休假旅游等增加乡村居民经济收入,并在诸如《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市民农园促进法》、《农村休暇法》、《促进农、山、渔村地区发展逗留型旅游活动的相关基础建设之法律》中进一步明确地给予了保证。政府在规划生态系统管理上,首先应加强与社区民众的交流,通过社区的参与,加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与相关教育体系一起建立“水域社区管理协会”、“社区咨询委员会”等,加强宣传,增强水环境意识。水是资源和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人与自然相协调、经济与环境相一致的高度,充分认识水资源、水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水环境、水资源的紧迫性,形成爱水、惜水、节水、护水的全民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居民的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通过科学攻关和技术改造,大力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尽早建成节水型城市。
3、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1)设立入口管制站,暗示经营管理的权威,并为游客提供相关资讯;(2)将游客中心视为环境教育的第一站,并提供完整的生态旅游资讯,以纠正游客的不当行为;(3)有效执行区内相关法律;(4)以各种解说教育方式,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生态之旅,且不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如导游同行步道之旅、晚间节目、展示等环境教育。
4、以严格的立法保障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保护。2004年1月1日起实施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之后逐步出台了《苏州市供水办法》、《苏州市河道管理条例》、《苏州市蓝线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了保证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水务、环保等部门加大了监督力度,苏州市水政监察支队还专门在市区设立了河道、供水、排水、节水等四个执法大队,对涉水事务的违法行为统一执法,加强了涉水事务的依法管理。今后更应注重:(1)用综合生态系统的理念指导我国的流域管理立法;(2)建立统一强效的流域管理协调机制;(3)在立法中确立公众参与流域管理制度。
苏州美,美就美在苏州水。苏州的街巷临河,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简静雅洁。自古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然而,现实中的苏州河道,时不时有垃圾漂过暗绿色的河水。这样的场景很难让人将其与“水天堂”联系在一起。“东方水城”的招牌,让苏州举世闻名,而如何保护好这块招牌,成了苏州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议题。本文通过对苏州水域景观生态旅游与生态管治体系的构建,希望能把苏州塑造成为中国最具东方特色的水生态旅游城市。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州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上海现代服务业.
[2]孙萍.生态旅游规划.扬州大学.
- 上一篇:数字城管半年工作总结
- 下一篇:工程监理课程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