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输血医学文书;规范化管理;检查督导
输血医学文书是临床用血全过程信息的客观记录,涉及临床医生、护士、输血科医技人员,其规范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重视。本文对目前输血医学文书中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探讨解决的方法。
1输血医学文书涵盖的范围及管理要求
输血医学文书涵盖输血适应证评估、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审批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取血单、输血过程记录、输血反应回报单、输血后疗效评价等。201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85号令《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各种输血相关文书随病历保存,并在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五条中,对上述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2000年版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从输血申请、交叉配血、发血、输血过程及输血后反应的医学文书要求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诠释,是临床用血管理的依据。2018年中国医院协会的《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团体标准中关于输血文书的细节要求则更为明晰。例如,要求“取血单上应有取、发血双方的签名和取血时间,取血时间应精确到分”,输血过程中的记录应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频率、液体出入量,应注意观察患者输血前、输血开始15min、输血结束及输血后4h的状况”。另外,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病历书写规范》也均纳入了输血医学文书的相关内容。
2输血医学文书存在的问题
2.1输血申请单、审批单
输血申请单内容通常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指征评估信息(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等)、感染性指标监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等)、输血类型、预定成分、输血量、医生签名、时间等。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格式和内容不统一,例如,有的单位是申请、审批单各自分开,有的则整合为一份,有的单位“输血史及孕、产史”这些重要的基本信息未列入申请单必填项目,另外,输血指征信息是否需要加上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指标监测哪些为必填项目等未达成共识;二是填写不认真、表达不规范,例如,输血目的与输血成分不符合、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代替阳性和阴性;三是急诊输血时申请单缺如的信息不能及时补充;四是申请、审批签字医生未能严格按《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职称资历要求[1-2]。
2.2输血知情同意书
输血知情同意书在输血相关医疗风险的防范中具有重要意义,但部分医生填写时不够认真,甚至出现漏签日期、姓名等[3-4]。另外,各医疗机构在风险告知内容的体现上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在遇到多种血液成分同时或先后多次输注、自体输血或异体输血同时或先后实施时,风险告知中未能简洁而又充分地表达,当患者不能签字时,授权人或监护人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证明文件常常出现资料不全或缺如。此外,是否可以考虑将药物替代输血治疗和自身输血等替代方案加入输血知情同意书中,因为仅有风险告知而没有告知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也是没有完全履行好告知义务,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利。2.3输血病程记录输血相关病程记录应包括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注成分和数量、输血方式、输血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等。输血病程记录书写不及时、不规范是输血医学文书中最常见的存在问题[3-5],主要表现在:适应证评估缺少完整的依据、输血过程记录不详细和输血后疗效评价记录不及时或无疗效评价。刘晓丽等[3]调查北京地区81家医疗机构的输血病历,结果显示,输血治疗病程记录不完整的病历占3.8%,输血后无效果评估继续输血的占6.2%。唐先进[4]调查200份输血病历,输血相关病程记录存在缺陷的60份,占比高达20%。
2.4交叉配血报告单
交叉配血报告单是输血医学文书检查中容易被忽略的内容,由于历史上很多医院的配发血工作是由隶属于检验科的血库完成的,所以交叉配血报告单使用的格式、内容会参照检验报告单,未能真正体现交叉配血的特点,如标题有的使用“相容性检测记录单”,有的则直接为“输血报告单”,受血者信息不完整,诊断、输血史等重要信息缺如,无配血方法、配血结果的表述更是形式各异,如“合适”“合格”“相合”“无溶血”“无凝集”,另外血型复检的结果、复检人、配血时间、发血时间也存在填写不全或漏填。
2.5取血单、输血反应回报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2018年下发的“临床用血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第十八条中已明确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携带取血单到输血科或血库取血。目前尚有许多医疗机构取血时未设计专用“取血单”,只是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字或在专用登记本上签字,另外输血反应漏报、迟报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3输血医学文书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3.1提高对输血医学文书规范化的认识
2016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1号公告,在临床医学下增设二级学科———输血医学,下设6个三级学科:基础输血学、献血服务学、输血技术学、临床输血学、输血管理学和输血医学其他学科。据此,输血医学学科建设的方向和内涵得到了明确的界定。输血医学隶属于临床医学,科学用血、安全用血最终需要通过临床医务工作者来实现,通过输血医学文书的客观记录来体现每一个环节,输血医学文书还是保障患者权益、处理因输血引发医患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因此,规范输血医学文书是输血科学科建设的需要。
3.2加强对输血医学文书质量监管督查
检查督导是提高输血医学文书质量的重要措施[6-7]。输血医学文书是输血安全督导的重要内容,2016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下发的《血液安全监督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中要求进行临床机构用血督查时应:随机抽查输血病历,追溯输血申请单、核查申请用血医师资格、申请输血量、审核、核准情况;抽查相关检验记录,核查输血前检验、交叉配血记录,检验人员资格等。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在贯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范要求时,应督查医院质量控制部门切实将输血医学文书纳入了医院病历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建立输血医学文书规范化的核查体系,制订相关绩效目标,由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和输血科定期督导评估,找出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推进文书质量的提高。
篇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2011年全国已有99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136所,充分说明市场需求较大。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动态,熟悉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管理方针、政策与法规的知识;具有文化创意学、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品牌学、策划学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产品创意、策划、设计、开发与营销能力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等;但由于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造成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更不能为服务企业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文化产业经济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教学还存在教材内容体系仍偏重理论性、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案例教学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文化产业结构演变、文化产业组织更替、文化产业布局等经济现象,有必要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而且由于是新专业,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也各有偏重,笔者正是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际,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索。
一、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应用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日渐成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化产业?M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等,教学对象主要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该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1现有教材版本偏少,虽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利用现有理论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与新疆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低,理论与实践衔接性不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案例数量有限,内容较少,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科研团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利用。教学课件制作不精细,内容不够丰富,有的仅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变成电子版课件。
1.2授课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挑战。一是案例教学应用不均衡。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尤其是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内容重复度很高,信息量不足。三是没有探索模拟实验教学。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发展比较滞后,模拟实验仍然是空白。四是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空白。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没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教育形态,尤其是文化产业经济学没有利用慕课平台,不能进行互动式的在线学习。在新疆与各高校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缺乏交流,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五是实习实践基地涉及领域有限。文化产业经济学实习、实践基地建 设涉及的领域不够宽泛,不能有效地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重要补充。
2.学生基础素质方面层次不齐
文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宏微观经济学、金融知识的基础之后,对文化产业内企 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之间关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讨的一门学科。要对整个经济运行的态势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这方面安排的课程较少,学生知识涉及面窄,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更谈不上连贯性系统性用理论分析研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接受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困难。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36学时,其中课程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督管理,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2)校外实践环节管理不规范。校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建立用于学生的调研实习固定的实践基地,现实情况是老师分配小组自行联系公司企业去实习调查实践,调查内容在各个单位差异较大,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3)师资力量在实践方面较薄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时还要求教师本身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当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虽为高校硕士博士毕业,但均为“出校门、进校门”的形式,虽然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没有从事过文化传媒类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理论讲解,进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1]。同时,没有将具有文化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引进校园,新疆艺术学院也很少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工作,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薄弱。
二、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1.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实践教学方法。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主要范畴进行具体分析,理论应用能力和理论分析两部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文化产业领域经济关系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将文化经济学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实验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和校外的课程实验阶段。具体课时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课程实验仍然是采用的基本实践教学方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根据每模块的内容配备与时俱进的新颖案例,通过完整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掌握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要求综合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解决我国或新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对课程实验的进一步和深化。引进目前经济类课程实训的沙盘模拟实训。将每个模块的课程知识进行文化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提高学生整体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校外实践阶段。校外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课程知识落到实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在校内完成,例如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文化产业投资学等课程。建设ERP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经营、决策和博弈等方式处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问题。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教学软件运行提供保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自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以来,每年均有大四学生去专业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其中在新疆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有:年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世纪中天文化传播公司、新疆丝绸之路印象城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乌市红光山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顶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同时每年4月系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以上公司纷纷来校招聘。每年循环往复,但没有与企业建立固定的联系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校外实践时又让学生小组自行去联系,没有将以往的企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效率。校外??践教学基地必须由系部出面,与各类文化传媒企业、报社、银行等单位联系,签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保证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具体内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实践的形式化。
篇3
教学档案与教学管理是一种教学质量界面双向演化的互动过程。教学档案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形成的过程性与阶段性、构成的成套性、内容的专业性等特征。教学档案记录着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历史过程,字里行间蕴涵着高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真实信息,可以多视角地映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全校师生的精神境界。它真实地反映学校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过程以及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原貌。
二、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档案的特点制约了档案数字化管理
高校走在信息化的前沿,但高校教学档案因其数量大、涉及面广,且具有连续性、周期性、专业性与通用性并存等特性,使其在信息化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高校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教学档案相对于人事、科研、基建、会计等档案,在高校一直未受到相应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其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尽管教学档案本身多数已经实现了电子化,但在对其进行搜集、整理过程中,档案的规范性、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等无法得到确认。这主要是因为教学档案分布广,它分散在学校各职能部门,如招生就业处保留了学生招生就业相关的档案,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学生成绩档案、奖惩记录又分别保留在教师、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三个地方。这种档案的管理模式使得档案的规范化、集约化管理受到挑战,信息化管理也无从下手。
(二)教学档案管理手段较落后
尽管各高校基本配备了性能良好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但是由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一些高校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还采用手工操作完成工作任务,以纸张和案卷为工具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和检索,在向相关部门上报档案材料时,需要准备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两种材料,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严重影响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没有实现教学档案资源和档案管理过程数字化。有的即使建立了计算机检索系统,也只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抄写案卷目录,造成了档案管理软件功能利用单一,自动化水平较低。加上教学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普遍较低。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之后,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了解教学经验、内容、教学管理与质量等。但在实践中,教师利用教学档案次数很少,大部分老师依靠自身的经验进行教学,对利用教学档案进行教学创新的尝试较少,这也制约了教学档案的数字化进展。
三、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我认为可以从整合教学档案资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软件建设着手,这样对于教学档案数字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才有基础,有了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数字化才有牢实的根基;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各类教学档案数据库,才能服务教学管理。
(一)整合教学档案资源
1、整合教学档案实体
整合教学档案实体,将分散在学校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教学档案按照保管期限进行整合,即永久和长期保存的教学档案全部纳入学校档案馆室,短期保存的教学档案留存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对数字化档案的整合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保证整合后教学档案资源的可用性和共享性。
2、整合教学档案人力资源,确保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稳定性
整合教学档案人力资源,尤其是各二级院系的兼职档案员,一般由教学秘书兼任,在确定教学秘书时,要责任心、使命感强,懂教学工作的人员,平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培养,学校要引入激励机制,定期考核确保其职称职务的晋升,这样才能在仕途上给其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才能提高兼职档案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院系教学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整合教学档案工作提供人力保证。
3、整合教学档案设备
在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和利用的各环节中,设备投入是必须的,设备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效率和现代化建设程度,因此对教学档案管理设备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各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设备的配备水平不同,在整合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档案管理的需求,促进各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立规范和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教学档案建设目标,确定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职权范围,使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教学档案应采取集中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在学校实行二级管理制度,并建立档案管理领导小组,确实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及利用价值,把教学档案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定期抽查教学档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对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进行相互交流,促进教学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
篇4
论文摘要: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提出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民族地区的高校图书馆作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应注重做好本地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研究和构建特色文化资源系统和服务平台,有利于高校在文化研究上与地方文化发展密切联系,还能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实现。笔者以桂东南唯一的一所高校—玉林师范学院为例,试对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1.玉林师范学院概况
玉林师范学院是桂东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从组建开始,即对其发展作了科学定位,即“立足桂东南,服务全广西,把学院办成以义务教育阶段为特色的,在区内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
作为一所民族地方高校,玉林师院图书馆在藏书建设方面,从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以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为依据,教学科研藏书为中心,桂东南地方文化信息资源为特色的藏书体系。
2桂东南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十分注重对桂东南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为此,图书馆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桂东南地方文献整理研究所,主要开展桂东南特色文献、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为突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收集人藏后,应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而建立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专藏及专门阅览室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有利于保持收藏的完整性,提高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研究、服务教学和科研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重要作用。为此,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设立了桂东南资料室,专门收藏桂东南研究资料,兼收广西地方文献及本馆特藏图书,对收集到的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按照不同文种、载体类型和外表特征,购置不同样式的书架、柜橱,划分成若干馆藏区,分门别类地存放。
3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3.1做好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
3.1.1明确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范围
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收集的范围主要包括地方报刊、地方年鉴、地方丛书、地方史料、碑刻、族谱及地方人士的著述等,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来说,收集与地方特色学科建设及科研有关的信息资源更是责无旁贷。以玉林师院为例,“十一五”期间被为列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学科有:有机化学、华侨华人学;重点建设的实验室有:桂东南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桂东南特色资源与材料研发中心。教师研究的课题也很有特色,比如桂东南方言、民间音乐、徐松石、高山村,还有大蒜、红菇、荔枝等,都与当地文化、经济、历史等相结合。从这些学科和科研项目可以看出,桂东南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3.1.2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理、甄别、类聚
特色文化资源是记载地域内自然、社会和历史发展变化及影响的特定文献,素有“一地之百科”的称誉,对了解与研究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物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研究了解地情知识、为当地制订地方建设规划、实施科学决策、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桂东南地处广西东南部,旅游文化、音乐文化、语言文化、习俗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宗族文化均独具地方特色。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将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从桂东南特色旅游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音乐文化、宗族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进行分类,设立了桂东南旅游文化研究、习俗研究、文化研究、革命史研究、将军研究、华侨华人研究、地方语言研究等系列专题,每个专题的信息资源都由专人负责收集。
3.1.3采取多种收集方法
由于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具有多样化及分散性的特点,因此,应广开收集渠道,拓宽收集途径,采取多种收集方法。首先,负责采集的人员,要了解掌握地方文献的收藏与分布、出版发行情况;经常与当地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等文化机构保持业务联系;多与专家学者沟通,获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定期到民间采集资料;关注读者反馈意见。另外,由于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都较为注重对本地区特色文化的研究,有的高校还设有专门的科研部门,他们在进行教学和科研时,往往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图书馆在文献收集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与这些教师和部门建立顺畅的交流渠道。一方面图书馆采访人员要主动联系,及时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也能从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中(诸如查新、专题书目、数字资源、专家工作室等)得到启发和帮助。这样,双方就建立起良胜循环的互动关系。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对桂东南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立了“长远规划,整体论证设计,分阶段实施,联合共建”的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体系,通过多渠道采集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相关文献,主要有书目预订、征集、交换、捐赠、委托收集、网上搜索引擎收集等。对于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还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收集,例如通过摄影、录音、录像,制作成磁带、CD,VCD,DVD等声像资料,甚至以电子资料的形式上传互联网。如玉林电视台新开设一档很有特色的方言访谈节目《倾计》(注:即聊天),其内容涉及桂东南各地的历史、民间音乐等各方面,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对这个节目的影像资料也进行了全面收藏。
3.2加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时,首先是对桂东南地方特色文献的情况进行调查、整理,确定要建设的目标、重点、主题,然后利用采集网络对桂东南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评价和排列,剔除不相关的内容,对符合要求的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同时进行描述和标引。这样,经过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后,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献资源体系,可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2.1编制专题目录和综合性评述
开展服务的人员,需要多与读者沟通,制作新书简介、专题目录等,同时要综合运用目录、索引、文摘、综述等工具和手段,以及网上信息检索、网上文献传递等服务形式,广、快、精、准地为各类专家学者传递文献信息。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开展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服务时,还常举办各种报告会、讲座等活动,力求多主题、多途径、多层面满足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吸引广大读者利用图书馆。
3.2.2开发建设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应当重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利用其丰富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优势,做好深层次特色数据库建设,建立充分反映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的独一无二的特色文献数据库(包括书目数据库、索引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丰富网络信息资源,打破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重复和短缺现象并存的状况,使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布局逐步趋于合理,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做准备,更有效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篇5
1.艺术管理专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艺术管理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该学科,从而也带动了本领域课题项目的研究。随着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和文化活动的日益繁荣,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管理人才成为21世纪高校艺术教育的当务之急。艺术管理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交叉学科,艺术学是其基础,管理学是其依托,艺术鉴赏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诸学科渗透其中。艺术管理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招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功底与素质。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培养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产业、媒体、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有50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管理相关专业。本文主要对北京市的8所高校,即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准备、教学实践、招生就业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中国戏曲学院在2001年设立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并招收本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专业研究生,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本着以文学艺术为体,以英语为用,以管理营销以及经济法律为辅助的原则,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戏曲学院特色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办学之路,2001级毕业班学生已在全国各艺术行业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戏剧学院2001年开始招收艺术管理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能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和文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主要课程围绕着剧场、演出和艺术院团开展。
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重点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商业与艺术管理的实践技能、能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中进行管理的人才。
中国音乐学院从200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艺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以及能应用这些知识的艺术管理人才。
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招收艺术管理专业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2003年开设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旨在培养和艺术相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画廊和拍卖行的经营人员、展览和公共艺术的策划人以及包括艺术出版在内的媒体策划人员。
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的专门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2004年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类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学生以艺术(舞蹈)为媒介,具有从事跨文化传播及艺术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的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文化经纪人方向四年制本科生,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2.艺术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为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面临着很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文化艺术将立足自我,博采众长,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向世界介绍我国的艺术精华;也要积极引进世界的经典艺术作品,艺术管理专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要积极学习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推进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艺术管理专业在/第2期(总第642期)
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时间,虽然仍处于摸索阶段,但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在逐年提高,也培养出来1批目前活跃在我国艺术领域内的管理者。实践证明,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的艺术管理人才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既需要具备一般管理人员的素质,又需要有文化艺术专业的知识储备,因为他们是文化艺术管理运行机制中最重要的因素。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精神状态和职责行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文化艺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各高校应在不断的教学反馈中,试验、整理、调节、完善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其办学水平,培养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二、北京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艺术管理的优秀教材、案例汇编。艺术管理专业应重视案例教学,在课程设计中应强调应用性与可操作性并重,教学中应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营销学等作为实际操作的理论来源,而目前,这几所高校的该课程没有统一的较为系统的教材,亟待完善。
2.尚未建立合理的艺术管理课程体系。由于艺术管理的概念模糊,很多高校不明确该专业的外延,很多诸如“文化经纪人”等专业也并入艺术管理专业的范畴,大多数高校艺术管理专业所开设课程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缺乏合理性。除了公共基础课安排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其他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和理性分析。有些高校将法律、财会、商务谈判等课程列入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而有些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却没有涉及此类课程,但对于是否应开设这些课程或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没有统1的认识。
3.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这几所高校往往根据本校的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围绕中西音乐通史、中西舞蹈通史、中西戏剧通史、中西美术通史、文化产业管理概论、艺术概论、现代管理学、文化市场学、市场营销、法律等课程开设。如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侧重戏剧管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侧重艺术品经营与策划;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强调外语学习及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较高艺术鉴赏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艺术管理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1.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北京市8所高校艺术管理相关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各有其特色,以下选取几所高校艺术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第1,中国戏曲学院开设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50%,公共基础课占14%,专业课占25%,其他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设计与论文、军训国防教育等占11%。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英语听说类课程占2/3,艺术鉴赏与体验课程占1/3;在专业课中,文化与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一半。第二,中央戏剧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17%,公共基础课占31%,专业课占52%。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不强调英语,其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文史类课程;在专业课中,文化与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一半。第三,北京舞蹈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45%,公共基础课占18%,专业课占32%,其他教学环节5%。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文史类课程;在专业课中,英语、文化、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1/3。第四,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44%,公共基础课占26%,专业课占30%。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主要为文史类和画廊管理类课程;在专业课中,主要为艺术管理营销类课程。
从以上4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除公共基础课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这几所高校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所开设课程的名称也不同。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比例基本一致;专业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比例差别也不大。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文史类及文化营销类;中央戏剧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剧院管理和文化营销;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画廊管理、艺术策划;中央舞蹈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门类较多,如艺术管理、舞蹈史、商法等。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几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所占学分较少,几乎没有涉及案例教学的内容,因此,在未来的艺术管理专业发展道路中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使教学从“以理论灌输为基础”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观察者、鉴定与评估者,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过程而且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引入终身教育观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教学环节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人际交往能力、中英文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还需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还应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民间艺术家来校讲课讲学,使教师、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在导师的设置上,可采取校内外结合,交叉集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办法,改善专业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2.不断创新,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性、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加快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各高校为了培养既懂市场又具有创新、决策、管理能力的艺术管理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在教学中,课程居于核心地位,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比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建设,建立相对固定的优秀课程,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推出相对固定的优秀课程,培养具有国际管理理念、先进专业知识的开拓型、应用型文化管理人才。
在课程改革方面,这几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不仅开设艺术营销、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管理方面的课程,而且开设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学、中外文明史、艺术鉴赏等与艺术息息相关的课程。
在实践教学方面,如中国音乐学院把经世致用和实践第一的思想贯彻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他们的教学实践包含三项内容:第一项为调研。学生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调研,持续7个星期。每次调研时间为10天,每组2〜3人,深入中国一线乐团,了解情况,收集材料,一个月后提交调研报告并在全校公开演讲,展示课件。第二项为参加音乐会的策划组织。例如,参加中国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活动、策划音乐会活动。第三项为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他学校艺术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其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要。
各高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获得与该课题的直接体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建立责任感,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课题调研过程中,锻炼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方法以及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对艺术行业相关课题的调研中培养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辟新的教育资源,扩大艺术管理专业的有效供给。由于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在教学方面的经验较为丰富,艺术类高校可以与其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以提高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目前,许多艺术类高校之间以及艺术类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有一些艺术类高校正在筹划与国外高校建立共同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计划,在国际寻求新的教育资源,以扩大该专业的有效供给。
篇6
关键词:艺术管理 管理模式 艺术经济管理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也进步神速,和其他产业一样,我国的文化艺术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提升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人的理念在新的国际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变成一种国家发展策略,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范畴中的一部分,也是大文化发展中,具有产业性质的运行戏剧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的企业。艺术产业的发展和形式经历了初创、和不断更新。实践证明,用传统的艺术管理模式强化艺术产业管理,是无法促进和发展艺术产业文化的。因此,深化艺术创业管理体制,实现艺术产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艺术界和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艺术管理的内涵
艺术管理是随着艺术产业化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艺术产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艺术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艺术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制,最终实现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互赢。艺术管理者要为艺术家提供最佳机会发展其艺术,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艺术管理者也应将获得的成果呈现给理想的观众,为艺术体验准备条件。过去的艺术管理者主要由一些优秀的导演、演员、画家、编剧等自己成立的,这种情形下,因为艺术家忙于行政事务而淡失了艺术才华,同时管理事务也并不理想。目前,随着艺术产业的迅猛扩大,社会对懂艺术、懂管理的人才需求甚多,他们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素质,还需要有先进的创新创意、市场运作和经营管理能力。一位艺术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当中,明确自己在艺术发展中的位置以及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二、艺术管理的创新
(一)对艺术管理的深入研究
艺术管理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来研究所有艺术经济的管理行为。按照艺术市场的角度,可将艺术管理分为三种:宏观艺术管理、中观艺术管理以及微观艺术管理。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活动的管理是宏观艺术管理;艺术产业机构、艺术行业协会和艺术生产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活动行业性的管理称为中观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对本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所执行的管理是微观艺术管理。可知,宏观艺术管理归咎于艺术行政管理,而中观艺术管理为艺术产业管理;微观艺术管理也就是艺术中介管理,换句话说,艺术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密切相关,不能将它们作为两个类别而分开。
(二)对于艺术管理的新认识
政府对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美术品业、舞台表演业等的政策性管理体制,称之为艺术产业政策管理。而一切艺术产业自身编制的管理,如企业内部的产销行为管理、经济组织本身的经济行为管理、工业化组织机构的生产行为管理,也就是艺术中介管理和艺术企业管理,是艺术管理的最重要方面,虽然艺术产业政策管理不能与艺术产业管理的历史舞台划清界限,但是在艺术产业管理领域内它必将退出,市场高度自由发展、政府放权的结果就是这个原因。
(三)艺术管理的理论结构
艺术经济管理从宏观上来讲它属于艺术行政管理范畴,在中观上却属于艺术产业管理范畴,而微观上与艺术中介管理相关。这中说法与传统上规定的艺术管理分为艺术经济管理、艺术行政管理的结论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同时艺术经济管理的这种分类方式以及消解把艺术管理划分成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中介管理,而艺术中介管理又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因此,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同属于艺术管理。
三、艺术管理的模式
(一)艺术管理的模式及其创新
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与时俱进,共同促进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二是继承并且发扬传统艺术产业,推出崭新的艺术产业品牌意识;三是艺术产业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和艺术产业及其管理与是相互有联系的,艺术产业的基础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一个健全完善文化艺术市场,艺术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生存依据,独立不能进行。艺术管理模式与创新,与艺术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对于促进艺术产业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实施策略
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努力强化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产业的管理,首要的是更新观念、科学论证、大胆改革,着眼于快速发展艺术产业。第二,在艺术管理中发展艺术产业机制。艺术产业是一种具有创意和充满活力的无烟产业,创新是主要动力。但是创新的前提来源于艺术产业机制的完善,健全艺术产业管理,使艺术产业有序的健康发展,是市场的需求。第三,提高产业运营管理的力度扩大艺术产业资源挖掘。艺术产业不仅包括艺术资源、艺术人才、艺术遗产以及文化艺术设施,还具体包括经营要素和资本要素。第四,精心打造优良艺术品牌体系。艺术管理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打造特色艺术产业品牌,走创新发展道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以及对艺术管理的模式研究后,我们发现,艺术学科离不开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持,在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加强艺术管理者的角色意识,自觉地增强艺术管理者的素质,充分挖掘管理者的个性化优势。对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采取市场产业化管理、政府行政管理以及艺术企业管理相互结合的管理方式。利用法律意识与政策,结合艺术自身的本质和模式创新理念,只有这样,艺术管理才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赵志红.艺术管理的核心是艺术[J].艺术教育,2007
[3]宋建林.艺术传播的要素及其互动过程[J].美与时代,2009
篇7
那么,作为地方性综合性院校,在地域优势、单门类优势皆无法凸显的情况下,该将目光投放何处?如何打造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类专业的市场竞争力?“欲辨其症,先执其脉”,若想明晰此类专业的市场定位,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必须首先关注当今艺术活动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艺术生产活动的历史性转变与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艺术同其他经济、文化领域一样,在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其中,艺术的商品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经济的高度发展,刺激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绝大部分艺术生产被转化为艺术商品生产,创造了可与物质生产相抗衡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导致当今艺术生产活动发生历史性转变。
(一)艺术生产目的发生变化
传统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艺术强调对人的熏陶、感染、教育等社会意义,艺术家皆“耻于言利”。而当代艺术商品生产的目的则是为了谋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强调投入产出比,通常会以票房、售价以及是否赢利作为成败的依据。
(二)艺术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
传统艺术创作往往较为自由和率性,艺术家作为创作个体强调其艺术个性的表述,在创作过程中则须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封闭在清静的地方,经历较为漫长的创作周期,是一种相对孤立的自足式生产方式。而当今的艺术商品生产则由“创作”转变为“制作”。艺术“制作”是一种受制于市场规律的产业化运营方式,文化运营主体依据特定的社会或市场目标,对艺术生产活动进行整体策划、组织、经营和管理,依照工业化标准对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利用机器设备、艺术基地等生产线、流水线对艺术品进行批量加工、生产,同时实现生产、传播、营销一体化。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副院长杨建港在谈及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的楚剧《大别山人》时说:“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地方戏的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别山人》既是艺术作品也是艺术产品,拍戏之前我们即对剧本进行了项目论证,策划它的卖点、受众群甚至预估了票房后,才开始做这个项目,可以说今天展演的火爆是严格按流程制作出来的结果。”同样参加文华奖角逐的歌仔戏《邵江海》的编剧曾学文也说:“我们的创作就好像工业产品的研发中心,首先得有好点子、好创意,然后再进入生产流水线进行精心排演与制作。”这些剧目背后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项目运转机制。可以说,由“创作”到“制作”是当今艺术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三)艺术生产主体发生转移
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作品的所有权、支配权归艺术家或艺术团体。而艺术商品生产――“制作”的主体则为文化经营机构或个人,艺术家及其作品成为被经营和管理的对象,公司或制片人才是艺术作品的所有者。
(四)艺术生产活动的终端,即艺术接受发生了变化
艺术创作时代,虽也有“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大众文化理念,但由于艺术品数量有限,传播方式、范围有限,仍属难得一见的奢侈品。而在艺术商品生产时代,艺术品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数量极为丰富,加之电视、网络等新的传播形式的高度发达,艺术已经成为普及性大众消费品。
当今艺术产业化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使得艺术家不再把献身艺术与凭借艺术获取经济效益的观念、行为对立起来了。但是,作为创作主体,艺术家难以独立完成将作品变成商品的使命,更难以应对上述艺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市场需求。由此便导致艺术活动中另一类群体――艺术经纪管理者的出现。由此可见,当前艺术管理学科的使命之一,就是为了在“制作”时代解决艺术进入市场的问题(保证艺术的良性发展也是艺术管理学科的重要使命)。传统的艺术学科培养艺术创作人才,而新兴的艺术管理学科则承担着对艺术活动进行策划、组织、经营、管理、传播、营销等功能。
目前,国内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都针对“制作”时代的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各专门艺术院校分别就所属学科专业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并且迅速地自觉地形成了对艺术管理人才市场的细分,音乐、美术、戏剧、影视、媒介等领域皆已各得其所。在这样的专业市场格局中,地域、单科都不占优势的综合艺术院校该何去何从?是像专门艺术院校那样分门别类地培养专项艺术管理人才,在业已形成的人才市场格局中分得一杯羹;还是另辟蹊径,打造自身特色和优势,谋求并做大属于自己的“蛋糕”呢?
二、艺术活动的发展趋于“跨界”和“综合”
与专门艺术院校相比,综合艺术院校的优势显然在于“综合”,在艺术管理视域内,也应该围绕“综合”这一资源优势来进行市场定位和特色打造,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一)艺术活动自身的发展趋于综合
在消费市场要求“极视听之娱”的今天,艺术活动突破了单一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强调多门类的综合,这是当今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视觉艺术的展览,会融入听觉艺术的音乐和新媒体等艺术形式;表演艺术的演唱会、舞台剧,会融入多元的影视元素和美术设计元素;至于综艺形式的晚会、庆典更是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影视、美术设计、灯光音响以及高科技于一身,包容所有艺术元素……可以说,“跨界”“综合”成为当代艺术活动的一个突出特征。这对于壁垒森严的专门艺术教育而言是挑战,而对于综合艺术院校,则正是良好的发展契机,综合艺术院校整合各门类艺术资源,联合出拳,攻关重大艺术项目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综合艺术院校的独有优势。
综合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处在这样一个多艺术门类共生的学科架构之中,轻而易举地就能够享受到这种资源优势――一方面,校内活跃多元的艺术氛围,既可以养成学生开阔的艺术视野,启迪学生多元灵动的艺术思维和创意思维,又可以锻炼学生整合、运用多种艺术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唯有在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才有条件进行模块式艺术选修课程设置,对多门类相关艺术课程进行菜单式开列,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艺术管理的方法和规律的基础上,又可以依据兴趣,发展各自的特长方向,从而真正实现“宽口径、厚基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特色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艺术管理的相关领域内,综合艺术院校还完全可以凭借优势开疆拓土。例如,研究发现,“大众”消费的艺术形式,往往更强调综合性。而专门的美术、高雅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品市场,虽然繁荣,但人群针对性强,市场相对狭窄,对艺术管理人才专业素质要求很高,所需人员数量也有限;而综艺形式则属“大众”消费,晚会、庆典、节事活动等综艺形式,不仅仅存在于剧场、电视演播厅,同样活跃于企业、学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专门艺术院校未曾问津的大众艺术消费――综艺领域,恰好可以彰显综合艺术院校的优势,这块“蛋糕”不仅新鲜硕大而且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二)艺术元素向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普遍和多元渗透
艺术元素越来越多地渗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渗透和参与同样是普遍的和多元的,这是当今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艺术不再幽居在象牙塔内孤高地发展,而是积极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一座城市、一个企业、一次赛事、一个项目甚至一个餐厅,都会因为艺术元素的注入而变得生动而有格调,大大增加其文化附加值。如果说专门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是立足于行业内部,在人才培养方面求深求精的话,那么综合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则可以放眼公共文化策划,在人才培养中强调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多元灵动的艺术思维。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体现人类进步的一次顶级成就展,但是它完全突破一般展会陈列图片和实物的呆板做法,世博园中246个国家和组织的323个展馆,无一例外地选择以艺术作为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的载体,极富创意地实现视、听、触、控等多元互动艺术体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一场美轮美奂、让人留连忘返的视听盛宴。在这样的大型活动中,艺术的功能已经远不止是点缀和锦上添花,而成为一种设计思维和承载形式。联系当今艺术发展的这一重要趋势,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放得更远。应该说,借助综合艺术资源优势,以多元文化视角,有创意地运用多种艺术元素为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服务,是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类专业的更大市场。
综上所述,在艺术日益成为大众消费的“制作”时代,综合艺术院校开办艺术管理类专业有着无可取代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综合”这一突出的艺术资源优势,找准市场定位,立足大众文化消费,放眼公共文化策划,明确培养目标,打造专业特色,谋求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学科的健康良性发展。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2010年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全国本科艺术院校招生简章[EB/OL].华禹教育网(原中国高校网)省略/artzs.htm.
[2]王能宪.文化建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 新形势;群众文化艺术;发展
一、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1、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出社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一直是处于一种比较开放的发展状态,我国政治政策的开明,让我国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地呈现开放性。一个地区的群众文化是代表着这个地区文化的整体特征,某一地区的群众文化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会逐渐地形成具有当地特点的文化,这时就会逐渐地向外发展与传播,当向外发展的群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很难再发展了,这主要是因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局限,此时的群众文化就会不断地汲取外界的发展经验,通过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共同达到一定的发展。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就逐渐地表现出社会化的特点。
2、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逐渐规模化、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那么在文化的发展上也逐渐地国际化,群众文化艺术逐渐地形成“市场文化”以及“产业文化”,这就是说,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形势不断地改革中,群众文化艺术已经逐步的规模化、产业化,与国际相连的群众文化也在逐渐地完善,我国将群众文化艺术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而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地涉及了绿化、建筑、科学以及民间艺术等,这一系列的文化发展逐渐地演变成了群众文化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群众文化艺术也会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规模。
二、发展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策略
1、注重通俗文化的发展
所谓通俗的文化,也就是指群众通俗易懂、能够尽快接受的一种文化。通俗易懂的文化是特别接常人的心态的,群众之所以喜欢通俗易懂的文化,是因为通俗易懂的文化能够让人放松自己的情感,能够直接的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然而,在我国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通俗文化的发展是受抑制的。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就要注重通俗文化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群众文化的旧的工作模式以及旧的体制。在以往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工作的开展往往是围绕各种类型的文艺比赛,然后一级一级的评定奖项,但是在群众的眼中,这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有这一类的比赛都是一个模式,并不能为群众带来任何意义上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氛围,因此,发展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艺术就要改变以往的群众文化工作模式与制度,这样才能调动群众的情绪,实现群众文化的意义。其次,要想发展通俗文化,还要注重发展群众中间的人才,通俗的文化艺术都是源于真实的生活的,真实的生活中,群众是主人翁,培养群众中间的文化艺术人才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不断地汲取外来文化艺术,将文化所需的设备,诸如音响设备、器乐设备等,都要准备齐全,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群众中间的文化艺术人才,发展通俗文化,进而发展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艺术。
2、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要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拘泥于一种方式或者一个环境下的发展,而是应该尽可能多的发展多形式化、多空间的发展模式。在目前流行的文化中,包括老年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企业文化或者商业文化等等,其实都可以作为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空间,这些多样性的文化发展形势,对于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街头文化中,街头文化是现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是最接近通俗文化的一种文化。街头文化是多种多样的,那么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可以借鉴街头文化的发展,让这些文化逐渐地渗透到群众中去。再如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文化,学生从校园走进社会,将校园文化反馈给社会,这种高素质的文化逐渐地影响到社会文化中,进而影响社会中群众文化。因此,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就要不断地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3、注重城市广场文化的发展
广场文化,其实是由城市广场中逐渐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由广场逐渐展示出来的一种文化。在广场文化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广场内建筑本身的一种文化,一般在广场中都会有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或者雕塑,这些都是广场文化的一种,其二则是指以广场为地点,在广场上进行的文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发展城市广场文化,要尽量避免社会政治以及经济色彩的影响,广场文化主要是为了放松人们的心情,减轻高强度下、高压力下工作的人们的疲劳以及压力,让人们享受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广场文化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以及承受能力,尽管目前的社会发展中,物价上涨,群众的娱乐消费支出比较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也是不断地在增加的,这并不是代表广场文化就可以不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且,在发展广场文化中,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坚决消除低级、垃圾的精神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高尚的文化艺术。
三、小结
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而在精神生活上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建立我国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培养我国群众的文化意识,进而改善我国城市文化的品位,这样才能不断地与国际文化接轨,达到群众文化艺术改善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目的,缓解群众的压力,进而达到真正的全民娱乐的目的,提高我国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江续兵,谈基层群众文化现状[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2]谭国玲,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群众文化建设[J],科技资讯,2009年18期
[3]邵淑月,姚晓勇,郎爽,我国文化娱乐产品开发经验与休闲体育项目开发的思考[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石岩,浅析城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年11期
[5]王慧军,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探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篇9
【关键词】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宣传
我国文化艺术单位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但是,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文化艺术单位的重要工作任务。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思想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增大,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职工思想僵硬、认识不端正、素质不高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艺术单位必须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策略。研究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而且对文化艺术单位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文化艺术单位面临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一)社会思想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的利益格局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尤其受市场经济思想和利益思想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多边性,多种非思想在社会上疯狂滋长,对社会思想的稳定与和谐产生了极大影响,增加了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二)自我意识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社会群众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利益,很多人采用利益心态来对待学习和工作,尤其在工作上十分重视工作的条件和回报,希望能够通过微薄的付出得到丰厚的回报。另外,还有一些人在工作上以升官发财为目标,一旦自身的利益无法实现便失去了工作动力。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人们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不能够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出发为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考虑。自我意识的增强给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大。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逐渐开始快节奏的生活,而快节奏的生活会给人们带来工作、生活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无法承担自身的压力,在生活和工作上感到十分迷茫。还有一些心理脆弱的人不堪重负而产生很多心理问题。人们精神压力的增大给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增大了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四)社会公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文化事业开创了繁荣发展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艺术单位思想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大多数文化艺术单位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社会公众和文化艺术单位工作人员文化素质的提升为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二、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端正。一是部分文化艺术单位工作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认识偏差,认为文化事业只需要顺其自然地进行体制改革,不需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员工的思想与单位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二是部分文化艺术单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属于属于政工宣传工作和意识形态范围的工作,需要由宣传部门负责而不是由文化艺术单位部分,因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三是部分文化艺术单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在短时期取得明显的成绩,也解决不了实际的职工工作问题,因此,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工作与需求错位。在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政工人员缺乏对员工实际需求的重视,不了解本单位职工的思想和利益需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没有深入到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不能解决职工的现实利益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由于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不符合员工的生活实际,文化艺术单位的员工并没有从内心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政工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文化艺术单位政工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文化艺术单位政工队伍素质不高,缺乏完善的思想政治知识体系和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了解心理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工作效率不高,导致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专业性。
(四)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见效较慢,周期较长,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但是,现阶段,文化艺术单位缺乏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机制,在工作中,缺乏科学客观的思想政治评价标准。员工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主要依靠领导的主观印象。还有部分文化艺术单位将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等同于工作能力,以工作能力为依据来评价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缺乏科学性。
三、文化艺术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一)进行文化整合。针对文化艺术单位职工存在的思想偏差和思想僵硬问题,文化艺术单位应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文化整合,潜移默化地影响职工的思想认知,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文化艺术单位应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对职工心理的调适作用,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和职工的文化素质。另外,文化艺术单位应积极培养职工开阔的意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使职工能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主动投身于单位的体制改革之中,积极配合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加强职工的自我调控。职工的自我调控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艺术单位应积极加强职工的自我调控。一是文化艺术单位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及时调节职工的消极情绪,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职工的工作热情;二是文化艺术单位应积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职工之间的情感交流,拓宽职工情感宣泄的途径,为职工的情绪调节提供方便,保持职工健康的心理状况;三是文化艺术单位应加强对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念,使职工能够保持健康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三)优化工作环境。职工的思想意识不仅受到自身理想、信念和动机的影响,而且受到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影响。因此,文化艺术单位应积极优化职工的工作环境,积极创建健康向上的文化风气,培养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另外,文化艺术单位应坚持公正廉洁、团结奋进的作风,使职工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四)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文化艺术单位体制的改革会引起职工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而职工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文化艺术单位应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积极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舆论对职工的约束作用,通过舆论凝聚职工的向心力,统一职工的思想,并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进而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五)积极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文化艺术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职工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开展,积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文化艺术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将职工的权利和利益统一起来,积极关心职工的生活,了解职工的实际需求,尤其要重点强调弱势群体的需求,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为此,文化艺术单位应针对弱势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弱势群体感受到单位的人文关怀,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杨慧萍.以“三贴近”为切入点加强基层文化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31
[2]孙志敏.浅析文化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商业文化,2012,4
篇10
一、 工作定位
宣传部是学生会的喉舌,也是学生会的一个门面,它负责全院各种活动的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传递院团委、学生会工作信息,并根据形式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其主要工作就是及时有效地把院团委和学生会的信息传达出去,让广大同学尽快知晓,并且定期制作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板报、橱窗,反映全院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作为学生会的一个部门,它还负有组织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增进校园文化交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职责。并且要求协助其他部处作好各项活动的宣传,充当鼓号手和开路先锋的角色。
二、新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主要工作
配合学生会做好迎新工作;宣传部招新,为我部发展储备新的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上学期评优证书撰写发放;“新星杯”现场书画大赛;部内新成员培训;协助学习部新生演讲比赛和艺术团招新等活动的宣传;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保护草坪,美化环境” 公益环保宣传活动,在全校掀起了一股人人保护草坪,热爱校园的文明之风;积极配合校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的开展;
继续配合校文化艺术节相关活动;开展“废品也疯狂,工艺品diy制作比赛”和“圣诞化妆舞会”(待定),本学期工作总结。
日常工作
1、部长例会每周与各部碰头,了解他们的工作计划和动态。部内每周举行一次例会,安排下周工作和总结工作情况;
2、积极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并配合各部处活动,积极进行宣传;
3、每次活动后详细的记载工作情况,同时详细记载材料使用情况;
4、将工作主力转向大一干事,逐渐锻炼干事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5、安排专人记账,对每次买材料都要认真详细准确的记载,并做好预算;
6、每次大型活动后,或者至少每个月都必须将院里参加活动的情况加以总结,以照片和图文的形式备案并在橱窗里张贴;
7、部长、副部平时要热心关心干事,在学习和生活上予以帮助。
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发扬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活动。在坚持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广开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将管理学院的进步展示在全校师生面前。我们拟打算在这学期除了开展一些常规的活动(如现场书画大赛,公益海报设计大赛等)外,还决定探索新的思路,开展“保护草坪”公益环保宣传活动,“废品也疯狂,工艺品diy制作比赛”和“圣诞化妆舞会”(此项待定),为我院的宣传工作再添一亮点。
第二,加强新进成员的培训,以老带新,注意新老交替的适应过程,努力使各部员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讲求创新。
第三,努力做好校文化艺术节的宣传工作。重点落实校文化艺术节项目——“和谐安大”书画大赛、校园环保主题艺术设计评选、校园导向标创意设计大赛,为我院在文化艺术节上再创辉煌做出应有的贡献。
宣传部的工作任务在学生会各部中是相对比较繁忙的.我们将会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学生会及各部委托的任务,做好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完善宣传部自身的建设,把宣传部建设成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整体.宣传部各个成员将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积极主动的工作,丰富宣传形式,在工作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自己。
配合其他部处所开展的宣传工作由各部所组织的活动而定,所以在这里不便做具体设想。
三、创新宣传
1、创新宣传手段
校园内单一的常规宣传模式已经在某些程度上给大家造成了视觉疲劳,如何在宣传方式上创新,将成为决定宣传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宣传部将开拓更多的宣传途径,或是改良传单、海报的版面来吸引同学们对于活动信息的关注。
2、创新宣传内容
往常,宣传部一直是站在幕后,辅助其他部门做好每次的宣传工作。如今,宣传部希望能打破我们一贯的沉默,自主地策划开展一些活动,一改往日配角的立场。
四、后期宣传
往日的宣传工作,每每将重点放在前期宣传上,因而也就忽略了在活动举办后的后续报道。后期宣传不仅是面向大众的重要一笔,更是组织对于活动的一次总结。因此,我们可以积极主动的与各部处特别是与院新闻网络中心的联络,并通过与校级各种传媒(如安大青年,安青在线等)间的沟通来达到此目的。另外,我们建议院内部也可创办小报(制作成本较低),主要向本院的同学报告学生会工作开展的情况,也可对下一阶段将要开展的活动做出预报。共2页,当前第1页1
五、合作宣传
宣传不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做好宣传需要每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1、主办部门须提前于宣传部做好相关的沟通,包括横幅、海报、传单的时间期限,制作要求,活动现场的摄影摄像需求。
2、同时,我们也希望,在横幅、海报、传单挂置于发放过程中,能有主办部门的同学的共同参与,这样能够适当减轻宣传部同学花在这些工作上的精力,同时也能更加丰富宣传作品的内涵。
六、宣传理念
然而,宣传部的工作和任务不仅局限于此。作为每个组织的喉舌部门,我们所做的不仅是宣传好每场活动,让同学们知道在何时、何地有一个活动,而是要宣传我们的管理学院。较以前的工作,我深深感到:一个学生会也需要宣传。也许,当一个学生会被大众所主动关注后,他们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也将自然而然被关注。宣传活动的同时,我们要不忘宣传管院,提高管院在安大同学中的曝光率。因此,好的宣传不仅是为了宣传某个活动,也是在宣传某个组织,更是在宣传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