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水价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水价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水价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城镇供排水改革污水处理 发展战略方向

中图分类号:U6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化进程日趋完善,广大民众对各项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分析城市基础建设之一的城镇供排水改革状况和了解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城镇供水发展状况

回顾历史我国城镇供水历史悠久。1879年第一座供水设施建成到1949年,我国仅有六十个供水设施,单日供水186万立方米。到78年四百六十七座城市建立了供水设施,供水能力达6382万立方米/日。改革开放20年这一数字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全国668座城市建有供水设施,日供水20992万立方米。此后三年,供水能力更是突飞猛进,供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2.29亿立方米/日,城市年供水总量高达466.1亿立方米。当今,全国使用自来水的城市居民有3.23亿人,另外两亿多的农民也受益。供水的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三。城镇污水处理方面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截止2001年末,我国建成污水处理厂452个,城镇污水排放量为329亿吨/年,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106.3万吨/日。有效的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健康水平。

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存环境健康环保的重要,而作为主要生存能源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备受关注起来。城镇供水水质情况,供水量的强弱都成为老百姓争相议论的话题,他们对水处理技术、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供排水行业对于水处理方面不尽到位,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供水自由的短缺和水污染情况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达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尤为突出的是水污染问题,水质的恶化,水资源的短缺等情况十分严重,该问题成为了全国城镇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城镇供排水发展极不平衡,保障程度也相差较大。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城镇供水情况整体能力位于前列,供需比为1.35,而供水的普及情况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各区发展仍旧不均衡。一些县镇的供水设施仍旧落后,急需完善。

3、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得供水行业的管理及运行机制都显得落后。

4、对于供排水系统的改革不够标新立异,整体改革方向缺乏整体指导,一些创新方案不切合实际,一些方案实施起来较为复杂,运作不科学,重复性的实施和改造型的运作浪费了我国大量资金和物力,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对于城镇供排水的法制管理不健全。很多工作没有法律依据,损坏设施、刻意拖欠水费等现象不能及时遏制,给城镇供排水和处理污水管理方面的工作带来了困难。欠缺一个全面客观的可执行性法规和管理办法。

6、我国对于供水系统的建设投资太多,而整体水费价格过低,治污能力不强,成本高于收益,且无其他资金来源,供排水企业压力过大,负债情况严重,致使重大项目建成了却没有资金运作,成为摆设。

7、城镇水价急需改革。低水价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带来了水处理厂的艰难运行,这一日益凸显的矛盾都促使城镇水价改革方案的出台。

8、近年污水的处理费征收标准低,征收难度大,不够维持污水处理厂的运作成本,致使处理厂名存实亡,大量污水简单处理排放或者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都给城镇环境带来的重污染。

三、日后供排水和污水处理发展的战略前景

以保障城市供水需求为立足点,加强水资源整体规划、管理和协调,改变单一供水的状况,加强城镇水源地建设和管理,下力气杜绝水污染。让发展经济和城镇环境保护双手都要硬。这几年来国家对供排水和污水处理方面加大了力度,采用国家财政手段合理调配全国水资源,做到优化配置,统一调度。

目前我国正在加强供排水事业的立法法制建设,制定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来推进行业改革和市场监督,让供水管理更加规范,更有章有法可循。通过融资、股份制等方式促进供水企业改革,引进竞争机制调动供水员工积极性,订出社会资本与国外资本准入条件和实施程序,依法确定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出台相关法规和标准,不断强化市场监督力。通过不断修订现有的法规,来加快城镇排水立法步伐成为现今城市供水发展的主要方向。

政府监督管理仍需要加强,国家投资供水建设是必由之路。因为供排水行业运行机制的薄弱,政府予以一定的投资和政策鼓励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可以促使供水企业运行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我国城市供排水现状制定出合理地、具体的政策,并落实到每一步,推进供排水行业向前发展。供排水系统的改革,必须扩大开放和对外交流协作,才能有所突破有新的收获。资金来源不单单来自国家财政,也可来自国外的投资和国内企业之间的协调资金,这一渠道可以多元化。

明确目标,制定好详细规划,推进改革进程,有利于供排水企业长远发展。我们要在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上下苦功,来全面提高企业水平,促进全行业科学、统一的发展。推进城市供水价格全面改革,实施听证会制度,制定合理收费价格和制度,促进污水处理的企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吸收社会资金和国外投资,投入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加快运营机制管理。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和城镇供水价格以及污水处理费用和再生水价格比关系,利用价格杠杆推动水资源的保护和节水工作。

结合城镇整体规划制定供排水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城市谁行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地区建设管理方向制定适合的处理设施,来促进城镇化发展和规模效益的发挥。全国要加强统筹整合,整体一盘局,统一协调共发展,积极推进污水的资源化,重点加强排水管网规划配套建设,以保证市民用水安全。

四、结语

供排水事业是我国城镇建设国民经济基础之一,抓好这一事业合理调配现有水资源,加强水源地管理,抓好供排水设施建设工作,加快供排水法制化进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促使供排水企业良性运作,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近年来,省、市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水价改革的文件,安排部署了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提出了完成的时间节点和时限要求。根据省、市有关通知精神,为如期完成水价改革任务,现就我县水价改革工作方案汇报如下:

一、调整水资源税标准

依据**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陕政发〔2017〕61号)和**税务局、**水利厅、**财政厅《关于**水资源税征收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2017年第3号)精神,规定关中地区城镇公共供水水资源税税额标准为:居民0.30元/立方米、非居民0.72元/立方米、特种行业3.00元/立方米。

目前,我县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居民生活0.30元/立方米,非居民生活0.72元/立方米,特殊行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0.72元/立方米。

我县水资源费费改税政策实施后,按照税费平移原则,居民生活和非居民生活水资源税符合征收标准,拟将特殊行业用水水资源税由0.72元/立方米调整为3元/立方米,每立方米上调2.28元。

二、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

《**物价局转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关于制定和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要求:2016年底前,县城、重点建制镇原则上每吨应调整至居民不低于0.85元,非居民不低于1.2元。《宝鸡市发改委关于做好近期价格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污水处理费标准未调整到位的县,年内务必调整到位。

我县城区自来水污水处理费现行标准为居民生活、非居民生活、特殊行业用水均为0.60元/立方米,拟调整为:居民生活用水0.85元/立方米,每立方米增加0.25元/立方米;非居民用水和特种行业用水1.20元/立方米,每立方米增加0.60元/立方米。

三、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

**物价局、**建厅、**水利厅关于印发《**实施城镇供水阶梯水价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具备条件的县和建制镇要积极推进居民阶梯水价制度。依据文件规定和居民生活用水实际,拟定我县居民生活用水分为三个阶梯,各阶梯水价按照1:1.5:3的原则确定。

1、阶梯水量与水价

第一阶梯:年用水量120(含)立方米以内,阶梯基本水价为2.15元/立方米,维持现行价格不变;第二阶梯:年用水量121—180(含)立方米以内,阶梯基本水价为3.23元/立方米;第三阶梯:年用水量180立方米以上,阶梯基本水价为6.45元/立方米。

实施阶梯水价仅针对自来水企业的基本水价,不包括代征的水资源税和污水处理费。实施阶梯水价后增加的收入,应用于自来水企业实施户表改造、弥补供水成本上涨和保持第一级水价相对稳定等。

2、实施范围

阶梯水价实施范围为已实行“一户一表、抄表到户、户外计量”的居民用户。未实行“一户一表、抄表到户、户外计量”的合表用户不执行阶梯水价,水价按照第一阶梯水价标准执行。

3、阶梯水价计量结算单位和周期

我县居民阶梯水价以居民家庭户为单位,一个房产证明对应的住宅为一“户”,没有房产证明的以供水企业为用户安装的水表为单位。各阶梯年用水量是指每个居民用水户不超过4人的年用水量;超过4人的,每增加1人,年用水量增加30立方米。每户人口数由供水企业根据用户提供的居民户口簿或居住证认定,认定的人口数有效期为1年。计量结算周期以年为单位。

四、实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根据《**物价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2020年底前,各地要全面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为贯彻省市工作要求,我县城区实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方案为:

1、实施范围

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计划)累进加价实施范围为我县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非居民用水户(含执行居民水价的非居民用户)。执行居民水价的非居民用户是指福利院、养老院、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设施和各类学校、幼儿园。 对市政、环卫、绿化、消防等公共用水暂不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2、用水定额

按照**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行业用水定额》(**地方标准DB61/T943-2014)规定的分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执行。

非居民用水定额和超定额用水由城镇供水主管部门核定,供水企业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的实施工作。

3、分档水量和加价标准

我县城区非居民用水水量分为三档。用水量在《行业用水定额》内为第一档水量,执行现行一档基本水价标准,不加价;第二档用水量为超过《行业用水定额》40%以内(含40%)的部分,基本水价在第一档标准上加价0.5倍;第三档用水量为超过《行业用水定额》40%以上部分,基本水价在第一档标准上加价1倍。

对“两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产能严重过剩)等行业实行更高的加价标准。第一档定额内用水价格执行现行标准,不加价;第二档用水量为超过《行业用水定额》40%以内(含40%)的部分,基本水价在第一档标准上加价1倍;第三档用水量为超过《行业用水定额》40%以上部分,基本水价在第一档标准上加价2倍。

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仅为自来水基本水价加价,水资源税、污水处理费和其他资金附加不实行累进加价。

4、计费周期

根据非居民用水习惯和生产周期因素,我县城区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计量缴费周期以年为周期执行,当用户累计水量达到一年水量分档基数时,即开始实行累进加价。

5、资金用途

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形成的收入遵循“取之于水,用之于水”原则,可作为供水企业收入,主要用于管网及户表改造、完善计量设施和水质提升等方面,也可将部分收入用于奖励节水成效突出的企业,以促进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和工艺推广。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水价探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水利工程供的水也是一种资源,就是水资源。它的价格如何确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水利经济和经营管理工作中一直研究的问题。现根据个人在实际工作中所了解的情况,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水利行业的特点

1.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从水利本身的实际情况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已被大家所共识、它不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发展防洪保安全的任务,而且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用水和电力,还有养殖、航运等,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各个部门服务的,它的建设应是超前的。

2.水利工程供水的特点

水利工程供水,是由所修建的工程设施,通过蓄、引、提将水送给用水户。水利工程供的水是花费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通过交换的方式,将水卖给用水户,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商品,已逐步被大家所认识。但是它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的交换范围受到限制,它不像其他商品那样,到处都可以交换。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它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原材料的生产,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而形成的。在我国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产水量的多少和来水时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受天气的影响,年际间变化很大。你想多蓄水,天然不来水就蓄不到水;不想多蓄水,来水多了就要弃掉,造成水资源流失。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供水水价的制定

1.制定水利工程供水水价

国务院的《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水费办法》)中提出的核订水费标准的原则,目前仍然适用。即“水费标准应在核算供水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当地水资源情况,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水利既然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它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各部门服务的,当然这种服务应是有偿的。它的产品是水利工程供的水,是不可替代的垄断产品,它的价格制定,应像电力、城市自来水、天燃气等那样,由国家制定。

2.对不同用水部门应制定不同的水价

水利工程供的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在各个部门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水价时,也应分别制定。

(1)供农业用水水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还很低,且农产品价格也比较低。当时修建水利工程时农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这种情况,对农业用水的水价应按不完全成本收费,比较合理。

目前,我们国家工业还不太发达,是一个农业国,农业用水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是不可能的,没有这种经济力量。我国大、中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主要是国家投资,小型工程是国家补助资金农民出工修建的。工程建成后农民受益了,用水就应交水费,水管单位通过收水费。维持工程的简单再生产。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利润很低,供农业用水按不完全成本收费,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若水价比较高(成本加利润),农民一算帐,用水灌溉所增加的收入还不够所交水费的,农民就不用了,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2)对工业用水所定水价,应成本加利润。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商品水,它的价格制定,应按商品定价的基本理论制定,即P=C+V+M,成本加利润。水利工程供的水是工业生产用的生产资料,水利又是基础产业,它的价格制定应从整体考虑。成本部分可根据单位产品的消耗计算出来,利润部分应按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或投资利润率计算比较合适。

另外,还要考虑到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其资金利润率还可高于社会平均值,利用价格这个经济杠杆,促使节约用水。

利用贷款或集资修建的供水工程,在制定水价时,就不一定用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计算盈利部分。而应根据贷款或集资的条件(如利率、宽限期、偿还年限等),通过分析计算求出所需的资金利润率,计算出水价。

(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对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应分两种情况考虑。

第一种:水库供水给自来水厂,然后由自来水厂经过加工处理后,再售给居民,供这种用水户,在定水源水的水价时,要和自来水通盘考虑,两者利润要一致。否则利润大多都被自来水公司拿去,形成社会分配不公,影响供水的积极性。

第二种:水库供水由水源一直供到居民家中,制定水价时,要分别考虑。

①自有资金建的供水系统工程,所定的水价要和该城市自来水公司定的价格一致。

②水管单位利用贷款建的工程,其定价原则和方法应和前面讲的供工业用水一样。工程未建之前,进行评估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应将水价算出,向当地政府或用水户讲清,最好订下供用水合同,明确水价。

三、水利工程供水要制定浮动价格

上面谈到的几类用水水价的制定方法和原则,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要考虑的。由于水利工程供水随机性比较大,来水量的多少,是受气候影响。有时来水量大于所需的供水量,受工程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部蓄起来,需要弃水。这时的水价就要下浮,使用水户尽量利用自己的设施,将水蓄起来,免得将水弃掉。当来量很少时,可供的水量远小于所需水量,此时的水价就要上浮,利用价格杠杆限制用水、节约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四、水利工程供水要按时定额配给,超额加价

篇4

一、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减排有关问题的思考

(一)制定促进节约的价格政策

1、制定和完善节水的价格政策。在水资源费方面,根据水资源紧缺程度逐步提高水资源费标准;将水资源费征收范围覆盖全市,对未开征水资源费的地区限期开征,并做到足额征收。在水利供水计价方面,完善水利工程供水环节计费方法,合理确定农业供水价格,逐步将农业用水价格提高到保本水平;对非农业用水价格,逐步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在城市供水价格方面,结合磨盘山水库供水的实施,逐步将城市供水价格调整到合理利润水平上;加快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加快推进抄表到户。合理制定直供饮用水价格,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城市直供饮用管网和直供饮用水生产。对城市特殊行业用水实施价格抑制政策。对限制发展和淘汰行业、产品用水实施高水价政策。

2、制定和完善节电价格政策。一是完善差别电价政策,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实施加价政策,以抑制高耗能行业发展。二是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进一步扩大峰谷电价比实施范围,研究制定季节性电价、尖峰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高可靠性电价等政策,为用户科学、合理利用电能创造条件。三是积极落实煤电价格联动和油电价格联动政策,积极争取合理确定电力外送价格,缓解电力生产运营中的突出矛盾。

3、制定和完善节油节气价格政策。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建立与国际市场油价挂钩的灵敏反应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其他能源产品的比价关系,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完善燃气价格政策,在条件具备时对居民使用管道燃气实行超定额加价政策。按照国家的部署,适时推进燃油费改税工作。

4、制定和完善节地价格政策。完善土地出让竞拍制度和土地出让价格管理制度,规范土地出让价格行为,严格执行土地最低保护价政策,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制止招商引资中竞相降低地价的行为。充分利用收费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新增用地。完善土地闲置费征收管理办法和城市配套费的征收办法,适当提高耕地开垦费,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使用。

(二)制定促进环保的价格政策

1、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的收费制度。全面实施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产业化、市场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保本微利、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制定有关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全额用于规定治污范围。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理收费制度,积极促进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2、完善排污费的收费政策。按照国家部署健全和完善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噪声超标等排污费收费政策,提高污染物排放成本,建立“谁污染、谁治理”、“污染者付费”的收费机制,运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主动治污和限制污染物的排放。

3、制定鼓励清洁能源生产消费的价格政策。逐步按照脱硫实际运营成本和“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脱硫加价标准;同时落实脱硫排污费补贴政策,制定脱硫副产品综合利用的价格政策,促进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完善清洁汽油优质优价政策,促进清洁汽油的普及使用。合理确定乙醇汽油等清洁能源价格,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4、完善绿色环保产品认证和检验检测的收费政策。合理制定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环保产品的认证和检验检测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促进绿色环保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5、完善环境监测的收费政策。适当调整环境监测服务收费标准,促进环境评估、环境背景值调查、环境评价监测、治理工程项目环境效益评价监测等环保工作的开展。

(三)制定促进再循环的价格政策

1、制定鼓励减少一次性用品、抑制过度包装的价格管理办法。制定一次性用品价格行为规则,限制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使用。制定包装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比例,促使包装行业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抑制产品的过度包装。

2、规范维修行业的价格行为。研究制定维修行业价格行为规则,整治维修行业价格秩序,做好维修行业明码标价工作,促进维修行业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产品的修复、翻新的重复使用,延长产品使用周期。

3、建立废弃物资源化的收费制度。制定大宗废旧资源回收收费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回收利用废品废物生产,促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4、制定鼓励使用再生水的价格政策。合理制定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与原水、供水之间的比价关系,建立鼓励企业使用再生水代替原水、供水的价格机制,既为污水处理行业提供后续发展动力,又为使用再生水的企业降低成本提供条件。

(四)制定促进能源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

1、制定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政策。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建设项目实行还本付息、合理回报的价格政策,按相当于现行电力行业的利润水平,制定核电、垃圾焚烧发电、风电、水电、太阳能电、地热能电、沼气发电等环保电能的价格。大力吸引各方投资,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2、制定矿产资源保护的价格政策。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规范涉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收费,研究制定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运用收费政策抑制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制止矿产资源浪费行为。

3、制定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收费政策。全面规范整顿涉及木材生产经营包括造林、育林、采伐、加工、销售、运输过程中的各种收费。研究制定保障森林防火的收费政策。充分发挥公益生态林建设补偿金、育林基金的作用,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到对价格总水平稳定的影响

资源性产品价格位居整个产品价格的上游,对其他产业价格特别是下游产业价格是有很强的传导效应。调整和提高资源环境价格,必须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程度、下游企业的消化幅度和消费者的负担限度,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分步到位,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传导压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确保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二)制定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方案,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从成品油价、天然气价、煤价、电价、水价,到排污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公共交通票价等的改革,几乎覆盖了老百姓的全部生活资料价格。为了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必须大力宣传,加强沟通,提高改革的透明度。要改进和利用听证会等形式,客观评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正确把握改革方案的出台时机、提价幅度、实施步骤、预期目标,增强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三)实施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必须建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机制

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将增加群众生活支出。在推进价格改革的同时,要着手建立低收入群体利益保护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和失业养老保险等标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作用,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困难群众给予适当补贴,妥善安排好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对因资源稀缺引发的价格上涨和环保收费提高而增加的收入,要收归国库,真正用于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并对低收入群体和公共公益服务行业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必须与打破行业垄断、推动市场竞争相结合

从粗放型、低效型转向集约型、高效型增长方式,不仅要调高偏低的资源性产品价格,而且还要明晰国有企业产权机制,走出政策性价格保护的“怪圈”。国有垄断企业如果定位于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国家就应当对其政策性亏损予以弥补;反之,如果定位于以盈利为目的,国家就应当放开市场,允许私人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参与竞争。尤其要加大对那些投资回报率高的细分产业进行开放,由市场竞争决定价格走势,推动资源环境使用良性循环。

篇5

论文摘要: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是一个淡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黄河水资源是主要的可供淡水资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实施,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不平衡状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全面加强节水管理,有效治理水污染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加强城市工业节水、农业节水灌溉和水污染防治势在必行;如何有效地实施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已成为东营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2010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主题分别是“卫生用水”和“加强节约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看着这样的主题,我们不禁想起那句警世名言:如果我们不珍惜宝贵的水资源,那么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眼泪!在此,笔者结合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现状,呼吁人们从自身做起,珍惜水、关爱水、重视水、节约水,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促进事业发展、生活提高、环境改善。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主题,是永恒的主题。

一、水是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世界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水的供应相适应,不能无限制地采水用水,不能超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随着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水污染的加剧,本来短缺的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二、节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节水机制不够理顺、理论不够清晰、指导思想不明确。要针对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具体情况,形成建设节水防污型强市的理论,科学地指导节水工作。

二是节水目标不够明确。节水目标要定在水资源总量供需平衡的范围内,应以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为基础,与开源相协调,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是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从水的需求来看,生活和生产用水都在抓节水,但目前重点不够突出。生产用水应以行业万元生产总值用水定额为纲,逐步与国际接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用水应向国际节水型国家看齐;生态用水也应该节水,主要是系统规划,狠抓用水后的生态系统改善效益。

四是管理体制不够有力。节水应该是地域、流域和行业提高用水总效率的统一体,应该有权威机构在统一的法规和政策指导下,互相配合、相互衔接、互为补充、优化配置,才能实现用水总效率的科学提高。

总之,节水工作最主要的是解决机制问题。没有好的机制,节水工作只是口号,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在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和机制的约束下与广大用水户的积极自觉行动相结合,才可能全面开创节水工作的新局面。

三、节水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节水是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生态平衡的先决条件。通过节水工作的良好运行,进一步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节水用水应在效率、效益和可持续利用上做文章。效率的含义是降低单位实物产出的水资源消耗量,效益是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价值量,可持续是水资源利用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是水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采取工程、经济、技术、行政措施,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各个环节的损失和浪费;二是资源配置的高效益,构建节水型经济。非农产业的用水效益大大高于农业,低耗水产业的用水效益高于高耗水产业,经济作物的用水效益高于种植业,这要求通过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将水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三是社会与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四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精心管理,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优先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将农业、工业的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实现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四、发挥节水潜力促进节水工作高效运行

目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用水效率较低,水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节水效益低下的实际和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从源头上查找症结,做好节水工作潜力很大。

(一)用水效率较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的是粗放性利用资源的模式。在用水方面,普遍存在用水浪费和利用效率不高的弊端。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68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的8倍。具体到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的情况是:农业用水绝大部分为农田灌溉用水,主要由各类水利工程供水,形成分布于全国的大、中、小型灌区。农业灌区用水利用率只有40%左右,部分地区灌溉单位用水量偏高,仍存在大水漫灌现象,而发达国家农业用水利用率可达70%~8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55%(含乡镇工业),而发达国家则为75%~85%,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91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31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城镇生活用水一是供水跑、冒、滴、漏现象相当严重,城市供水漏失率为9%以上;有的城市供水漏失率高达12%以上;因此,节水潜力巨大。

(二)治理水污染。污水处理回用是节水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强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建设,提高污水的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处理水平将会有较大提高。回用量将进一步增大。

(三)利用微咸水和海水替代一部分淡水是沿海地区节约淡水的一条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淡水资源供应紧张,海水淡化、直接利用海水替代冲厕、冷却水等利用海水事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五、节水措施

(一)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形式,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建立健全节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多形式、多层次组织社会公众参与节水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树立节水光荣的社会风尚。节水工作要与需水和开源相配合,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共同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节水型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系,达到区域水资源供需的基本平衡。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建设重大项目都必须考虑水资源条件,要附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专项规划或论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在缺水地区要妥善布局城镇建设,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和农作物的发展,严禁引进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建立健全节水管理体系、法制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节水运行机制和节水产业,确保全民节水意识的提高。

(二)健全节水法规体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规。制定明确的有利于节水事业和节水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同时节水主管部门也应与有关部门会商,制定一些有利于促进节水发展的优惠规定,强化节水治污措施,鼓励废水利用,促进节水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节水工作的领导

应当切实节水工作的领导,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全民节水。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节水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职能,明确措施和责任人,定期部署、协调、监督和检查推动各部门、各行业的节水工作。应重点对高耗水、高污染行业进行监督和考核,将节水措施落在实处。

(四)建立健全节水管理制度

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制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供水部门,根据水资源统一规划和水的供求计划,编制供水计划,报同级计划主管部门批准,下达执行。实行区域和流域总量控制、定额供水。

(五)合理提高供水价格促进节水

篇6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水利厅等省上有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理清治水思路,强化水利发展措施,把解决城乡群众饮水困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坚持“城乡统筹、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批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坚持标准、稳定解决、注重效益、建管并举”的工作原则。经过各级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氟改水项目”的实施,建成供水工程355处,日增加供水能力3万吨,解决了全市142个乡镇、1056个行政村、65.6万农村人口的氟病区改水和饮水困难问题,48.2万人用上了自来水,占新增受益总人数的80%。全市农村自来水覆盖人口累计达到200万人。**城区和八个县城日增加供水能力6.1万吨,缺水状况明显缓解。城乡供水项目的实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缓解了经济发展的水制约矛盾。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夯实任务。**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又是一个十分缺水的地区。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水作为制约**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来解决。市委书记刘新文、市长曹莉莉在对**调研之后,提出**发展要“打水牌”的思路,多次专题研究**的水源建设和供水建设问题,亲自向黄委、省水利厅汇报工作,争取支持。2000年“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氟改水项目”启动后,为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主管市长任组长的专门领导机构,并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建设重点、完工时限、质量要求、奖罚措施,并把解决农民群众吃水问题作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作为考核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考核113个市级农民增收帮扶工作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年年抓住不放、年年工作力度不减。工程实施中,市政府专门听取了项目建设汇报,对建设用地、资金管理等突出问题作了研究。2002年4月,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城乡供水工作现场会,对全市城乡供水项目建设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解决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水制约瓶颈。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4.3亿元,用于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其中中、省、市财政投入资金两亿元,利用国内外贷款1.2亿元,群众自筹8000万元。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了使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我们加强对供水项目的调研,对缺水地区、群众吃水困难,逐乡逐村开展了普查,并建档立卡,因地制宜制定了解决的规划。在水源有保证、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集中连片供水,力求供水到户;在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北部山区和南部的秦岭北麓,打井建塘,蓄、引、提相结合解决水源问题;对老化失修、配套不全的饮水工程,利用原有设施,通过技术改造,完善配套供水设施;对渭北平原地区依托已成重点水源工程供水;对氟病区,在满足水质、水量要求的基础上,寻找优质水源,铺设管网,远距离调水解决。“十五”期间,我市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重点规划了渭北平原氟病区、南、北台塬缺水区等三区40个区域集中供水工程,总体规划范围包括了临渭、韩城、华县、华阴、澄城、蒲城、大荔、合阳、富平九县市区七个县城、145个乡镇1240个行政村172万人口。

三、城乡统筹,集中供水。我们一方面下大气力抓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一方面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强化统筹城乡供水发展的观念,强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观念,改变传统水利中重农村供水、轻城镇供水的做法,在供水项目的立项、建设中,逐步向城镇倾斜。我市渭北平原区属高氟水、苦咸水区,内府滩、卤泊滩、盐池洼周边以及中部低洼易涝区水质更差,属于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地区。我市和水文、地质部门配合,在渭北台塬富平—合阳段利用“380”优质水源,扩建、续建了蒲城袁家坡、大荔育红、合阳申都等10处区域性集中供水工程,新建了澄城东庄、富平页坡、合阳路井等26处区域性集中供水工程,彻底结束了110万群众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利用渭河傍河开采,开发地下水源,建成渭北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30多万人的吃水问题。依托水库水源,建设了华阴孟塬、韩城大池埝等供水工程,解决了15万人的吃水问题。全市区域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140万,覆盖城镇人口30万。目前,正在建设的涧峪水库供水工程、潼关县城供水工程等将可为城市年供水1200万吨。城乡统筹供水,提高了投资效益,和谐了城乡关系,培植了水利产业,也缓解了资金短缺的矛盾。

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一是加强建设管理。为了搞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我们从健全制度入手,制定了《**市农村饮改水项目实施细则》等制度、办法,明确了部门职责、项目责任主体,规范了管理程序,全面推行了“四制”,建安工程实行了“合同制”,主要材料实行了“招投标制”,质量控制实行了“旁站监理制”,工程资金实行了“报账制”。保证了工程安全,对已完工程,省、市验收全部合格,优良率达到70%以上。二是加强资金管理。制定了《人饮国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项目报帐实施细则》。工程资金全面实行“报账制”,变资金管理事后检查为事前审查、事中监管。工程开工前,预拨30%,拨款时坚持“三有”,即有符合资质要求的设计文件、有审批权限的设计批复、有县(市、区)项目建设单位的资金申请;工程建设期间,按工程进度报帐拨款,主要把好工程进度真实性、合同规范性、票据合法性三个环节。审核时报帐资料必须达到“六有”,即有项目建设招投标文件、有材料中标企业和价格备案、有项目建设和材料采购合同、有项目建设法人和监理签字工程进度表、有材料购置清单、有正式发票。并经县计划、卫生、财政等部门审核后到市水务局报帐;验收结算阶段做好五个核查,核查验收资料是否完整齐全、核查预决算资金有无大的变化、核查设计和报帐材料是否一致、核查实物工程量完成情况、核查资金使用情况。通过“报帐制”的实施,达到了群众满意、政府放心,保证了资金安全,保证了干部安全。三是加强水价管理。对建成的较大供水工程,由县水务、物价部门共同核定水价,社会公示,群众监督。以村为单位的小型供水工程,按照政府指导水价,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协商自定水价。积极促进水价改革,实现以水养水。

篇7

近年来,我市各级物价部门致力于加强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民生价费的监管,努力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对价格工作的肯定和支持。为充分发挥价格职能,服务我市民生工程,促进科学发展,我们结合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就广大群众特别是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广大农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及日常生活必需的资源产品价格等问题开展了认真的调研,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对当前民生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就下一步如何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为民生工程服务,从而在实际价格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我市物价部门在民生价格监管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民生价格工作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两年来我市各级物价部门一直把加强民生价格监管,作为推进其他各项价格工作的关键,把解决民生价格问题,作为搞好价格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多措并举,努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市统计局提供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044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85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1.4%。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这说明我市城乡居民目前尚处在从温饱向小康过渡阶段,有关民生产品价格的波动对我市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较大。为此,我市各级物价部门密切关注物价水平,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方式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一是精心组织实施调价备案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从1月25日起,对全市32家企业经营的成品粮、植物油、猪肉等5大类近500个品种实行调价备案管理。截至11月3日解除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全市共受理30多家经营企业调价申请200余起,对控制主要副食品价格不合理上涨,稳定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认真落实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对市场主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进行监测。进一步完善价格预警机制,密切关注价格走势,针对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及时组织开展生猪、油菜籽、成品油、抗震救灾物资、手足口病防疫、三鹿奶粉事件等相关商品服务价格的监测报告工作,协同财政、商务、粮食等部门研究制定全市宏观调控的综合治理方案,采取一系列扶持生猪、粮油、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管,查处价格违法行为,稳定低收入群体生活的措施,形成共同应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合力,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引导和监督管理的作用,维护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二)查管结合,有效疏导民生价费矛盾。,全市物价系统严格按照省物价局有关规定,控制政府性提价项目的出台,对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水、电、气、城市公交等公用事业价格和市内景点门票等价格,坚持管住、管好,保持基本稳定;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落实教育收费政策,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杂费基础上,全面落实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教科书费政策;加大力度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与所在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规定;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时贯彻落实药品降价政策,进一步加强县级以上医院药品招标和顺加差率管理;协同市卫生、税务等部门进一步规范民营医疗机构、社区及农村医疗机构药品价格行为,在县级以上医院全面实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强化突发事件期间的医药价格监管,维护患者权益。各县区价格部门加强与 房地产部门的协调配合,严格商品房销售“一价清”和价格备案制度。同时,还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和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住房价格监管,审定公布廉租住房租金标准,加强物业服务分等定级、按级收费,推进了我市物业服务收费规范化、标准化。各地还因地制宜加强民用液化气和农村自来水价格监管,无为、和县制定农村自来水价格管理办法,加强农村自来水价格的成本监审,规范乡镇自来水厂的价格行为。

(三)整章建制,全力畅通价格诉求渠道。,我局以全省价格举报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为平台,建立健全价格举报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发挥价格举报中心12358举报电话的窗口作用,确保价格举报登记、呈批、移送、调查处理、存档和反馈等环节在规定的程序、权限和时间限定内进行运作,并要求价格监督检查人员对医疗、教育、涉农收费、商品房价格等关系百姓民生的价费举报缩短调查处理时限,及时向举报人员予以答复。同时,我局还不断完善自开始的《在线回复价格问题工作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市政府网站“百姓论坛”、市物价局网价格投诉举报栏目及政务信箱有关价格举报和咨询的浏览和登记,及时通过网络跟帖进行答复或宣传解释,畅通了网络价格投诉通道,受到市政府网站和网民的好评,并被市政府网站确立为市直首家“在线访谈”单位。我局还重视市纪委、纠风办、市广播电台组织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对不同渠道反映的群众价格诉求,做到有报必接、有接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实现物价部门和群众“零距离”对接,切实解决百姓日常生活中民生价费问题。

二、进一步发挥价格职能,服务民生工程,促进科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市人均gdp达到1290美元,按照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这一方面标志着我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也标志着我市发展步入了利益格局急剧调整、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历史时期。民生问题是具体的,表面看起来有的很小,但“群众利益无小事”,往往小问题里隐藏着大矛盾;民生问题同时也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产生,并且其外延不断扩大,有些民生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扩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影响社会和谐、健康的难点。为此,结合物价工作的实际,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加大粮食直接补贴力度,加强化肥价格和涉农收费监管,逐步实行涉农行政性零收费,切实保护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问题是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粮农收入的稳定与增长的民生问题。价格部门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成本调查网络,为合理制定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提供科学依据。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粮农收入的稳定与增长的粮食补贴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在制定国家最低收购保护价时,要以粮食生产成本为依据,并考虑一定收益制定粮食订单价格,确保粮农稳定增收。其次,由于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逐步推进,种粮农资价格将呈上升趋势。在制定综合直补政策时,要编制种粮农资价格指数,作为实行对种粮农民因柴油、化肥等生产资料涨价而综合直补的依据,减缓资源价格改革对种粮农民的影响。在化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后,仍然要加强对化肥市场的监管,重点打击化肥销售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正当价格违法行为。要加强住房、婚姻登记、殡葬、农村医疗、教育等涉农收费项目的清理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力争涉农行政性零收费。要结合价格服务进农村活动,及时更新涉农收费公示内容、完善涉农收费公示制度,定期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检查,对涉农乱收费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二)建立城镇低收入群体监测预警制度、涨价联动机制和差别价格机制。在推进价格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在制定价格时,统筹兼顾企业和群众的利益,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如何降低价格改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减小社会的震荡,是当前价格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一是要加强价格监测和调控,建立健全与低收入居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价格预警机制,重点是加强与低收入群体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的监测,做好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防范工作。特别是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价格政策的出台,要首先考虑到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问题,认真研究、区别对待,尽量从政策上使这部分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二是开展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调查,科学制定并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综合考虑政府的财政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物价的走势情况和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并与失业保险金标准、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衔接,通过科学严密的测算和论证,制定一个较为合理、可行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经常性调整制度,根据居民整体收入的增长和物价的变动情况,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定期的调整。三是建立政府定调价补偿机制和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即政府在进行定价或调价时应该充分考虑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偿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减免或其它优惠政策。在价格上涨超过一定幅度时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动态补贴,并根据受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具体的补贴标准可以现有低保收入补贴标准为基数,根据价格上涨幅度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增加现金或实物消费补贴。最后,在进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时,建立差别价格机制,针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实行差别价格,减少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对低收入群体日常生活的冲击。

(三)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强化就业培训收费监管。加大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民就业致富能力。以被征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务工和专业农户为重点对象,以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积极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各级价格部门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价格服务进农村活动,积极与农民“结对子”,帮助农民“找路子”。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收费监管,严禁强制农民参加各种有偿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对农民自愿参加的培训实行不收费或低收费政策,促进农民技能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就业致富机会。

(四)消灭价格监管“薄弱点”,强化农村医药监管。农村药品价格和医疗收费管理历来是价格监管的薄弱点,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价格监管在有些地方则是空白。因此,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对乡村卫生服务机构销售药品实行差别差价率,即低价药品高加价率、高价药品低加价率;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结合国家对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基本药物价格管理的力度。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价管理办法,与财政、卫生、药监等部门联合出台有关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价格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及时制定和更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报销目录,充分发挥价格监管职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管,确保这项利民政策健康有序推进,有效缓解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篇8

1、增加政府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1增加各级财政性资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各级财政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主要对重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行补助,重点向粮食主产区、革命老区和列入省优势农产品(种植业)区域布局规划的地区倾斜。财政资金可以“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等形式予以补助。

1.2落实土地出让金使用政策

各级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投入重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省级留成部分,划分3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市、县两级土地出让金也要拿出8%以上用于农村水利建设。

1.3管好用好各项水利建设资金

依法收足收好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开发补偿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要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统筹使用,确保专款专用,严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以县(市、区)为单位整合各项专项资金,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2调动受益农户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投资投劳

2.1政府对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给予适当补助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鼓励农民更多地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2完善“一事一议”政策

村内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通过“一事一议”筹劳筹资解决。对农民确实受益的跨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将“一事一议”的范围由仅限于村内工程扩大到跨村的斗渠、小型水库等农田水利工程。跨村工程建设需要向农民筹资筹劳的,应按照“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的程序和办法实施,由县(乡)政府组织受益乡村,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用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办法,在“一事一议”筹劳限额内统一安排用

工。

3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3.1 大力支持发展民营水利

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农田水利建设的,可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给予适当补助或奖励。不断完善民营水利的市场准入规则,努力完善有关配套优惠政策,吸收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支持和鼓励公司、业主及其他社会力量对农村供水工程、荒山、荒坡、水库等进行经营性开发。

3.2积极运用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

允许将河道疏浚与土地复垦结合起来,利用增加的土地置换建设资金。鼓励通过优化工程设计,合理开发水土资源,“一土多用、以土换资”。积极探索通过拍卖工程冠名权、 “谁投资、谁受益”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兴办农田水利建设。

3.3严格执行损坏赔偿准则

因道路建设、开发区和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农田水利建设设施造成损坏的,按照“谁损坏、谁赔偿”的原则,制定修复方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项目建设单

位负责修复。

4深化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4.1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和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式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也可拍卖给个人经营。

4.2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

按照山东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正确划分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经营性水管单位,进一步理顺工程管理体制,落实管理经费,实行管养分离,实现高效运行。

4.3稳步推进乡镇水利站改革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核定水利站人员编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管理经费,认真履行公益职能。尽快理顺水利站的隶属关系,尽可能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4.4大力推进水价改革

加大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重点合理确定供水价格和水费计收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按方收费,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采限有效的水费收取方式,减少收费环节,提高水费收取率。

5、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领导

5.1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

尽快开展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试点,鼓励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编制规划,并报经同级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予以监督实施。市、县两级政府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把农村水利建设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认真制定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5.2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各级政府要加强法治宣传,依据水法律法规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依法查处各种破坏水利工程的违法行为。

5.3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

各级水利、各级发改委、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部门,要定期研究审议各部门年度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安排使用计划,落实项目资金。参加联席会议的各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积极支持农村水利建设。

篇9

1.水库水源地保护形势严峻,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铜仁市现有水库水源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源保证,全市水库山塘中有66座承担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主要水源。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率逐步提高、现代农业推广和各区、县工业园区建设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全面推进,给铜仁市水库供水水源地和水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与威胁,尤其是农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喷洒,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畜禽养殖排泄物大量排放,水库周边多种经营污水排放,水库自身水产养殖饲料投放,山林水源涵养能力不足,使得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同时饮用水水源地和水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滞后,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不够。

2.水利工程确权划界虽然有所推动,但效果不明显

近年,铜仁市积极争取部、省资金加大了水利投入,在水源工程、人饮安全、病险水库治理、灌区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保护明显不足,不同程度存在侵占、损害水利工程设施的违法行为,严重影响工程运行安全及效益发挥。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划界土地使用权未真正到位。由于确权划界时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难以全面解决。二是新建工程多数未进行确权划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土地经营的市场化,水利工程土地划拨越来越困难,占用补偿比例日渐提高,而水利工程建设概预算中地方配套投资许多难以足额到位,征地费用更是不足。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多。许多问题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比较复杂。如库区移民迁占赔偿问题、区划调整问题等,有的采取“两权”(所有权、使用权)分离的办法暂时解决以待条件成熟后再办理,但仍有一些至今尚无法妥善解决。四是国有小型水利工程确权划界难度较大。小型国有水利工程确权划界由县(市、区)负责,由于工程本身手续不全,权属不清,使确权划界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工程效益得不到发挥

通过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部门的努力协调,铜仁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经费基本得以落实,但各级财政没有把水利工程常年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到位。从2011年来看,全市测算需要维修养护经费1300万元,但实际每年能够保证落实的仅为省级财政安排的100万元,市、县财政尚未真正投入,中央维修养护经费则要根据地方落实情况进行补助。同时由于未实行管养分离,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难度和运行成本逐年加大,致使大坝不能及时维修,渠道垮塌渗漏严重,实际灌溉面积逐年陡减,相当部分工程面临报废的危险。

4.水价改革成效不理想,水费征收难度逐年加大

早在2000年,铜仁市就出台了《铜仁地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实施意见》,核算蓄水工程灌溉成本水价为40~50元/(亩•a),引水工程30~40元/(亩•a),3年内逐步到位,其他供水价格由成本加合理利润加税金组成。全市按照该意见积极开展了农村水价改革工作,但成效不理想。一是时至今日实际计收水价平均为25元/(亩•a),只达到政策规定的计收标准的一半左右;二是农灌水费计收面积不升反降,但水费收缴率不高;三是农业税的减免政策对农灌水费的计收造成一定冲击;四是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部分农户改种经济类作物,需水量小,导致水费计收困难;五是供水保证率不高,工程调配能力差,渠系不完善,支渠损坏严重,造成有水不能灌溉,干旱时无法满足灌溉的需要,同时由于工程建成年代久远,随着老一辈水管人员的逐步退休,新到岗的管理人员对工程实际的灌溉区域和面积底数不清,给计收工作增加了难度;六是体制改革后,职工计收水费的力度和积极性有所下降。

5.水管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不活,水管队伍到位率不足,结构配置不合理

通过水管体制改革,水库管理所人员及工资均纳入了县级财政和人事进行管理,但各级部门未能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制度对基层水管单位进行考核,缺乏竞争奖励机制,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体制改革前相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了领着工资不上岗的现象,导致了形成“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风气,对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如大坝清理、渠道清淤、水费计收等工作逐渐疏忽及不重视。通过两次招考,全市共到位水管人员338名,到位率77.7%,水管人员队伍逐步得到加强和正规化。但由于大多招聘的仍是原在水库工作的亦工亦农人员,总体看来管理人员队伍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术知识较差,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很难胜任技术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由于部分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年轻肯干事的基层管理人员被借调到县局或乡镇协助工作,导致部分基层水管单位人员不到位、工作难以开展。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强灌区渠系配套,提高灌溉覆盖面,提高灌溉保证率

一是完善原设计配套渠系工程。干渠部分以水利部门大中型灌区配套资金、农田水利重点县资金为主,支、斗、农、毛部分以烟草、发改、财政、扶贫、国土等涉水部门整合资金建设。由县政府组织,水利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各县、区灌区渠系配套改造规划、灌区渠系配套初步设计和年度实施方案,统一设计,施工标准,实行资金使用归口管理、项目建设归口管理、建设任务分摊。二是扩大水源工程灌溉覆盖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充分利用水资源,扩大灌溉覆盖面,拓宽灌溉范围,可采用延伸渠道、结瓜蓄水工程、增设渠系提水设施等方式。三是改变灌溉模式。重新定义渠系工程中干支渠为输水系统,斗、农、毛、田间渠道为供水系统。针对山区灌面分散,现有斗、农、毛、田间渠道均为明渠,占地多、造价高、浪费大的情况,建议在供水系统配套中推行管道供水。

2.制定水源地水环境保护专项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一是要根据已出台的法律法规,结合铜仁市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本市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严格划定水源地保护区,为依法管理提供法律的基础保障。二是要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规范取水和排水行为。制订禁止类、限制类、鼓励类产业发展名录。建立健全环境执法与监督管理体系,依法追究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处各类违法排污行为,严格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坚决取缔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工业排污口,关闭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有饮水供水功能的水库要禁止开展水面养殖,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快立法进程,加大对非法排污的处罚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和执法成本高的问题。

3.重新深入开展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加大对水利设施保护的宣传和执法力度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宣传力度。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是依法保护水利工程的重要措施,是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二是要依法依规做深入开展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各类水利工程应依法开展并完成工程确权划界工作,对工程用地申请办理土地使用证。确权划界工作要本着“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积极协商,合理解决”的原则,避免矛盾激化。今后凡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水利工程,必须在工程可研、设计中明确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在工程建设前征地等外部条件应满足主体工程开工需要,工程竣工验收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工程竣工验收后尽快完成征用土地的确权工作。三是要强化管理,巩固确权划界成果。完成确权划界工作的要及时埋设界桩,及时到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进行备案,及时向社会公告。要组织对原有埋设界桩情况进行检查,对损毁、缺失的要及时更新补充。要建立完整的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档案,对相关依据和资料文件进行整理归档。

4.建立市(县)两级维修养护经费,推行管养分离

一是必须建立市县两级维修养护经费。按照中央及省级财政补助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原则,中央和省级维修养护经费将根据地方维修养护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补助,建议市级财政每年落实400万元,大县每年100万元、小县70万元用于现有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同时出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筹集、使用暂行管理办法,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确保资金能用到实处。二是积极推行管养分离。成立市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中心,负责全市重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各县组建维修养护队伍,提高维修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三是积极鼓励多种经营,以弥补经费不足。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多种经济成份资金参与维修养护,保护合法收益,盘活工程资产存量。

5.深化水价改革,提高水费计收水平

一是组织物价、水务等相关部门对现行水价计收标准、制度等进行重新核定,以适应现代水利发展和水费计收的实际需要。二是要以对“三农”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灌区,走进农户,宣传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水利工程管理,激活水利工程管理机制,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服务到位。三是加大“依法治水”的力度,深化水是“商品”,是“生产资料”的认识。用水必须缴费,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自觉行为。四是认真探索水费计收新方法,强化计收管理,改进收费办法,减少收费环节,努力提高水费计收率。如实行分区水价、基本水费等,根据水利工程对不同灌溉区域所供应的灌溉水量实行不同的水价计收标准;实行分季水价,根据不同灌溉季节的降雨量实行不同的水价标准。将水费交纳与种田粮食直补挂钩:一是将水费计收面积与粮食直补面积相结合,确保水费计收面积;二是对不交纳农灌水费的不进行粮食直补。

6.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实行绩效考核

篇10

关键词:榆阳区;水资源;管理; 配置

Abstract: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yuya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defects is discussed deepl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trengthening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afeguard regional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yuyang;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榆阳区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管理一般分为水资源的经济管理、流域管理和需求管理。在水资源管理中,榆阳区主要在思路、体制和技术上存在问题。

1.1思路层面问题

榆阳区水资源管理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重六轻”,即重大型轻小型、重建设轻管理、重水量开发轻水质保护、重工程轻效益、重生活生产用水轻生态环境用水、重末端治理污染轻源头治理污染。造成“六重六轻”的原因: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榆阳区财力不足,水利工程作为社会公益性工程,主要由国家统一投资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发挥效益明显,所以形成多向中央争取的思想,自然就重大型轻小型、重工程轻效益。二是过去我国就业的主要特点是低收入、高就业,水利管理单位是事业单位,水是“福利水’,不收取水费,管理办法模式比较单一。三是重视了经济建设,忽视了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四是落后的生产不可能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必然是重末端治理污染轻源头治理污染。

1.2体制层面问题

最显著的特征是榆阳区水资源由多部门分割管理,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和防洪,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地矿部门负责地下水勘察,环保部门负责监督地面上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并控制污染物排放量,运用行政与法律手段保证达标排污,废污水管理等。水利部门与环保部门的职责界定为:“水利局不上岸,环保局不下水”。现行的水管理体制是将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工业与农业、水量与水质、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许多涉水管理职能,分别交给各个部门负责,实行多部门分割管理,从而形成了多“龙”管水的格局。在这种体制下,由于各部门认识不统一,利益不一致,职责分不清,具体工作中出现科学规划难、同步建设难、统一调度难、管理协调难等诸多问题。这一切都进一步加深了“水危机”的严重程度。其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水资源供需失衡。二是难以真正节水。三是无法有效地控制污染。四是河道积累污染和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五是无法建立统一的管理法规。六是容易破坏水资源,不利于进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1.3技术层面

一是水资源权属管理滞后,水权制度尚未形成,影响水资源的市场运作和发展。二是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不完善,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尚未全面实施。三是用水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和污染并存。四是水资源管理仍处于粗放、落后状况,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证防洪安全,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护水生态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榆阳区水资源管理与合理配置的建议

2.1转变治水思路

榆阳区在注重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考虑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经济能力,采取有力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强化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是应对今后榆阳区水资源紧缺状况的必然选择。水污染,水环境恶化已严重地影响榆阳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威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榆阳区各方面用水的节水潜力较大,是水资源管理应加强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要彻底扭转“六重六轻”。“六重六轻”说到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并日趋完善的今天,所有的水事活动只有被完全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水权和水市场,才能利用价格杠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必须实现从“福利水”向“商品水”的转变,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水权管理,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和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产权收益和产权经营,以及水权、水价、水市场问题。尽快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制度。建立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利用良性运行的水价形成机制,实行容量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的水价机制,计划用水,定额管理,超额累进加价。建立污水排放定额制度,把污水排放控制在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征收污水处理费。逐步建立水权交易、水权转让制度,利用场机制推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保护、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2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

水资源管理是在国家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下的水事管理,涉及水资源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属性,影响水资源复合系统的诸方面,因而,榆阳区管理方法必须采用多维手段、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水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目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在管理水资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法治水是根本,行政措施是保障,经济调节是核心,技术创新是关键,宣传教育是基础。我国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和统一收取水资源费,维护水资源供需平衡和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基本用水要求,支持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水资源的基本方针政策。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必须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

2.3进行经济社会宏观布局调整

榆阳区水资源开发历史悠久,生产用水压力较大,其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7%。鉴于此,建议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调整农林牧结构和研究生态移民问题,以粮食自给为原则,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逐步减少农田灌溉面积,修复应有的生态系统。石羊河流域内一律不得扩大灌溉面积,严禁开荒。同时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确保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用于生态建设。在城市和工业发展中,要贯彻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严格控制兴建耗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的项目。

2.4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促进节约用水

水权的界定和获得与转让是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法律依据和经济基础,获得和超过了额定水资源就相当于占用了他人的水权,应当付费,超过更应多加付费;反之,出让水权,就应受益。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我国管理水资源的基本政策。

2.4.1按照国家《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供水价格要逐步到位

要按照有关政策,根据满足运行成本、费用的原则重新核定流域供水中农业用水价格;根据满足运行成本、费用和获得合理利润的原则,重新核定榆阳区流域供水中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价格,逐步到位,以后根据供水成本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争取尽快达到成本水平。

2.4.2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水价管理体系

榆阳区流域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水价管理目录、水价管理原则和水成本核算,实行“统一领导”。水价审批管理应以物价部门为主,实行“分级管理”。推广分类水价、季节水价、浮动水价等经济水价形式,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用水的计划管理,制定各行各业用水定额,定额内实行基本水价,超定额部分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对超计划用水,也要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