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可视化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管理可视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管理可视化

篇1

关键词:工程管理;管理模式;优化管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cluding content very many, such as cost contro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o on.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par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situa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optimal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imperative.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optimization proposals.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nagement mode; Optim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加快, 新时期对工程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所需要的管理也越来越专业化, 业主为建设一个项目而组建并管理一支高度专业化的队伍将是一件复杂而高成本的事,目前在我国广泛采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己不能适应现代项目对工程管理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 本文针对现行项目管理模式作进一步优化, 以期能找出一种较为适合新环境下的工程管理模式。

1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

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由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总包商等法人实体共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在这种工程管理模式下,业主在项目立项后首先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并交付整个项目的施工详图,然后业主组织施工招标,最终选定一个施工总包商,与其签订施工总包合同。在施工招标之前,业主与监理单位签订委托监理合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严格监督施工总包商履行合同。 其组织结构见图 l。

笔者在此就不再赘述其优点, 仅对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做分析:

l) 如图 l 所示,业主位于设计。监理。施工方三者的交点上,故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及协调。

2) 合同均由业主直接签署, 业主需要承担每一个合同履行的直接后果。

3) 与施工密切相关的设计、监理、施工方相互脱节,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 一旦工程遇到问题,都要通过业主组织、协调,这样必定会费时费力,不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

4) 监理单位对项目的介入深度不足。目前,监理单位大多仅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 而对项目成功甚为重要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几乎没有涉及,这样常会造成由于业主缺乏经验而导致工程项目决策的失误。

5) 对工程项目甚是熟悉的设计单位对项目的服务范围过于狭窄,一般不介入项目的施工阶段,从而造成设计与施工严重脱节,设计变更多,增加项目的投资。

2管理模式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这一原则包含两层意思。首先,项目管理模式选择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所谓科学程序就是坚持“先论证、后决策”的原则,坚决杜绝“边投资、边论证”的做法;其次,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是项目规模大、投资多、技术复杂、牵涉面广,单凭个人经验决策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在选择具体的项目管理模式时,就需要贯彻民主的原则,依靠集体的智慈,广泛集中经济、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专家,集思广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行决策的民主化。

3项目业主技术力量与管理能力

作为投资主体的建设项目业主既是资金持有人,又是建设项目所有者,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原则,不仅要对项目建设的过程负责,又要对项目建设的成败和项目运营的好坏负责;既要负责筹措项目的建设资金,还要对建设过程、生产经营及还款付息,直至发挥投资效益承担责任。正在全面推行的这四项基本改革制度中,业主都是直接的参与者,是项目建设的“龙头”。鉴于业主处于建设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的核心地位,因此必须运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3.1 合理分析项目资金来源与构成

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己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项目资金筹集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针对项目资金的来源与构成选择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选准选好,才能使投资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3.2 适应项目性质与规模

工程项目的规模有大小之差,技术也有难易之分。工程项目性质的差别和规模大小不同,决定了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方式和工程承包方式也要多样化 。无论业主选择项目管理模式,还是通过招标投标进行工程承发包,项目本身的性质与规模必须与之匹配。

4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特征

4.1 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它是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工程风险也就是指一项工程在设计、施工及移交运行的各个阶段可能遭受的损失。工程项目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不可能完全的回避风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能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对策。

4.2 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

按风险的来源可分为九大类,即: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设计风险、施工风险、财务风险、合同风险、环境风险、政策法律风险。

自然风险 ①自然力风险如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水;②气候风险如严寒、台风、龙卷风、高温,雨季;

设计风险 包括①设计技术风险;②设计质量风险;③设计基础资料风险。

施工风险 包括①施工技术风险;②施工现场条件风险;③设备风险;④材料风险、人员风险。

经济风险 包括①外汇汇率风险;②贷款利率风险;③宏观经济政策风险;④行业投资政策风险。

市场风险 包括①物价上涨风险;②人工费提高;③管理费及摊派增加:④市场需求变化。

4.3 按风险承受者的角度来分

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涉及到业主、承包商、设计单位、咨询监理机构、材料供应商等多个主体,有些风险对他们来说是共有的,而有些风险则不然,对某些主体是风险而对另一些主体则不是风险。还有些风险产生于其中的一部分人,一些人的行为有时构成对另一些人的风险。以风险承受者的角度分析有利于明确风险管理的主体及在风险管理中的任务。

5完善我国工程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业务形式单一、保险费率偏高、服务质量较差不仅与我国推广完善工程保险制度的要求相距甚远,而且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明显不足。我们必须注重建立培养懂保险、懂金融、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培育发展我国的保中介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为工程建设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保险服务。为了高度强化职业责任,有效防范责任风险,除严格建设市场准入制度之外,强制推行设计责任险、监理责任保险也是非常必要的。实行工程保险制度,势必增加工程成本,这与我国沿用的工程建设费用组成发生了冲突,因此,在建立推行工程保险制度的同时,应当对现行的工程建设投资体系进行同步改革,在合理确定保险费率的基础上,将保险费用正式纳入投标报价,最终计入工程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保险资金的来源问题建筑业属于风险丛生、事故频发的行业,我们有必要使之朝着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的方向转型。由政府委托其代表政府实施安全监督管理,并与强制雇主责任保险结合起来,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监督管理与雇主责任保险的发展道路。至于什么险种实行强制保险,什么险种实行自愿保险,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具体确定,没有必要全部列入法律强制的保险范畴。

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建筑市场,我们在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但在针对项目建设的管理模式选择却还存在着盲目性和投机性,尤其是业主方,而这对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赵涛,潘欣鹏.项目整体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 社,2004.

[2]莫非.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0):253-253.

篇2

(一)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的特点

课程考试在各种教育形式中都是永恒的主题,它不仅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办学主体教学和教务管理水平的集中反映,也是评估办学主体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过网络教育的课程考试比之于传统学校的教育考试,也表现出了许多鲜明的特征。

1.考试时间相对统一笔者浏览了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主页,绝大多数网络教育课程考试都是全国统一时间,考虑到成人学生的特点,考试时间一般都在周末,每一个科目的考试场次都是由各网络学院统一制定,但也有几所网络学院存在本埠和外埠的考试时间不同,各中心补考或者重考时间不一致的情况。

2.考试地点分散统计数据显示,各网络教育学院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设有学习中心,其中最多的浙江省有560个学习中心,最少的自治区有2个学习中心,[9]而实际考试中,有些学习中心为方便学生考试,还在学生的相对聚集地租用教室设置考试点,因此各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教育课程考试都是遍布全国学习中心、考试点范围内的一场大统考。

3.考试科目和考试人数众多有数据表明,平均每所网络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数达到12个,[10]这也意味着每所网络教育学院期末考试的平均科目数要超过百门,而网络教育在校生人数平均20,999人/网络教育学院。[11]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年秋季的网络教育期末课程考试为例,考生分布在遍布全国的50个学习中心,考试科目总数达到288门,试卷分装超过4千袋,印制总量达到11万份。

(二)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常见的管理流程

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的管理流程,每学期开始阶段学生要完成选课任务,选课结束后再根据网络教育学院统一安排的时间预约考试课程;网络教育学院根据学生的约考情况分配考场,再依据分配数据印制试卷;学习中心组织考试,考试结束按照科目分拣试卷,最后把试卷按时邮寄回网络教育学院。

(三)常见流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1.操作环节多,管理成本增加

选课是在学分制的改革下各个网络教育学院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自由选择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操作;约考就是学生对照考试时间向学校预约考试课程,主要目的是避开冲突课程,选择自己能参加考试的时间段。选课和约考是涉及所有学生的操作,选课结束不久,又要通知所有学生预约考试,这个环节增加了学习中心的工作量,而且约考和下游的考场安排高度耦合,有一个学生没有完成约考就不能由平台安排考场。考试流程环节多,涉及面大,每年考试次数过多还会大大增加学院和学习中心的管理成本。

2.信息技术运用不足,管理效率低

在课程考试管理中,信息技术运用不足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如由于考试科目众多,同课程试卷的归并在发放的分装阶段或者回收的分拣阶段都是较大的工作量,这些可以通过现在比较成熟的机读卡技术解决,不过目前只有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6所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部分课程使用机读卡。

3.考试样式多,标准不统一

部分网络教育学院在正考之后对于有课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安排有补考或者重考,有的网络教育学院在学生毕业前还组织有毕业清考,正考以外三种考试的自主性大,监管薄弱,甚至有些网络教育学院的三种考试还由学习中心自主安排。正考和三种考试的管理流程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监管不统一,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滋生学习惰性,影响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管理的流程再造实践与效果

网络教育的课程考试管理流程再造是以考试管理的流程为导向,以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出发点,对每个流程进行再审视、再思考,对关键环节进行再设计。针对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的特点和现行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现有流程进行再造,再造目标应该是达到这种理想的考试管理模式:“严格考试管理,考务组织应该采取相对高度统一的组织管理要求,每学期的开考课程科目由总校统一规定的组织管理要求,每学期的开考课程科目由总校统一规定并,考试要求(考纲和考卷统一)、考试日期、阅卷评分标准应统一。”[12]笔者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进行考试管理流程的再造实践研究。

(一)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管理的流程再造实践

1.重新审视业务,精简流程

重新审视业务就是要在流程再造的思维下把视野转移到现有管理范围及其环节本身的合理性上来。管理者对每一种管理都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管理必须存在吗?可以开展信息化管理吗?必须由本单位来完成吗(可不可以“外包”)?“外包”以后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吗?[13]约考环节必须要存在吗?约考是为了避开考试冲突,自由选择考试时间,这两个目的可以通过提前设置科目考试场次和考试时间达到。选课前设置科目考试场次,有冲突的科目不能被同时选择;每学期初公布课程考试日期,让学生足够预留考试时间,达到“所学即所考”,如果学生预留考试时间有困难,可以增加申请缓考环节,在考场安排之前“谁需要谁操作”,而不是“部分需要全部操作”的反向选择,这样约考环节的功能在选课时可以一并成完成,两个环节合并。试卷分装可不可以外包?试卷分装工作量大,精度要求高,笔者见过个别网络教育学院的试卷分装工作,全院动员,“全民参与”,业务流程再造中我们认为这部分工作可以外包给具有保密资质的单位来做,经过两次磨合,外包单位已经非常清楚学校的意图,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试卷分装的外包减少了学校的资金投入,节约了人力,使学校可以把管理重心转移到应该管、必须管好的领域。

2.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再造的“使能器”,是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石。[14]同课程试卷合并、阅卷登分等人工环节可以通过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2011年秋季开始推行所有科目使用机读卡,首先制定试卷的命题格式标准和统一的机读卡,学生作答前在机读卡上填涂学号和课程代码,机读卡回收以后全部扫描,机器把机读卡上的学号和课程代码作为关键字识别,能自动按照科目归并答卷,客观题由机器评阅,主观题扫描成jpg图片由阅卷教师在电脑终端上手工评阅,阅卷结束系统自动生成标准格式的成绩库。相同科目没有完全集中安排考场的要求,考场就能得到最大的应用,只有最后一个考场可能不足30人,这样能节约学习中心租用考场的成本。流程再造要求数据高度共享,学习中心完全共享学生的选课数据和场次安排,据此设立虚拟考场,学校见到考场数据后再把学生分配到位,最后导出分配数据交付印刷。考试结束后,学习中心将缺考数据传递至学校,学校将缺考数据、阅卷数据和考试数据三者对冲校验,检查阅卷、登分环节可能出现的错误。数据共享减少了数据的手工传递环节,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都得到有效提高。

3.完善规章制度,不留管理“死角”

所有考试执行相同标准才能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保障教学质量,杜绝学生产生“正考不过等补考”的侥幸心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每年只在6月份和12月份举行两次正考,教学计划中第一、三学期和第二、四学期的课程分别集中安排在第一天和第二天的第一至四场举行,学生每学期的选课数最多为8门,如第一学期课程不过,第二学期选课时可以把当前课程选完后再选择上学期没有通过的课程,第一学期未通过课程会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出现,所有未通过的课程都是在正考中完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网络教育课程考核管理条例》,形成了完善的课程考核规章制度,在标准上做到统一、规范、透明,不留管理上的“死角”,减少重感情、凭良知、依赖责任心办事的现象。

4.“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的网络教育有两种管理模式“学校—学习中心—学生”和“学校—公共服务体系—学习中心—学生”,[15]这两种模式中学习中心和学生都处于整个管理链的末端,都是学校管理服务的对象,流程再造应该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工程任务课程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

一.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涵义

工程任务课程化,系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首先提出,其含义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相关企业的实际工程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工作,将教学任务工程化,工程任务课程化。工程的的核心任务是设计和实施尚未存在的问题或任务的答案,以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社会或社会的组成部分。这种教学方法,改革以传统课堂讲课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工程任务与课程相结合,将真实的工程任务引入教学的一种新型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寻找问题,通过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来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其结果是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正吻合了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即“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以真实的工程为基础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需具备的教学背景

(一)教学环境

工程任务课程化的实施要有工程任务为载体,为此,要有校企合一的企业,或者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2006年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依托,成立了齐齐哈尔东亚旅行社,专业教研室主任即为企业法定代表人。

(二)课程设置

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教学方法需要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对学科性课程进行整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一个新颖、完整、实践性强的工程任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三)教师能力

工程任务课程化要求教师带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要求教师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指导学生进行工程任务的化解,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四)教学形式

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按照“PDCA”模式,完成“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全过程。这种形式的教学,打破了单科界限,教师要根据工程任务统筹多科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有利于任务完成的元素,让学习变得有趣,最终,学生的方法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探索

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按照学院“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一个会(所)、创一个品牌”的专业建设理念,旅游管理专业于2006年12月成立了齐齐哈尔东亚旅行社。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以东亚旅行社的实际任务为载体,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结合旅行社的常规业务,在同一学期开设了《导游实务》、《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旅游文化赏析》、《旅游市场营销实务》、《导游基础知识》等五门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旅行社的真实任务“课程化”,将行程设计环节在《旅行社计调与外联》课程上实现,将行程销售在《旅游市场营销实务》课程中完成,将带团在《导游实务》及《旅游文化赏析》课程中完成。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旅行社业务的整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工程分析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1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依托东亚旅行社共承接任务25笔,363人次。

总支,我们的探索是要借助工程任务来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学生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工程结束后要进行教学性总结。在这种实践中,工程与课程是交叉的,互相促进的。在具体实施中,教学的时间安排、场所安排、考核方式等,都可能打破现有的教学形式。“工程任务课程化”的不仅是要在每一门课程内部进行,最理想的是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宗旨,创造“让学生在校内学习方式与在社会生存方式相一致”的教学模式。

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教学方法,在经营管理旅行社的过程中,教师直接接触旅游业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接触,提升了教师对专业的认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师制定接待方案后,具体的旅游活动由学生实施,在这个学期中,大二的学生共有39人参与到旅行社的业务经营中,与《旅游文化赏析》、《旅游市场营销实务》、《导游实务》等课程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我们达到了以下效果:第一,使教育教学与实际工程任务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任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对学生岗位迁徙能力的培养;使教育教学与专业公司相结合,促进专业公司业务的运营;缩短学生就业时与职场的距离,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工程任务课程化取得的成果及不足

(一)取得的成果

第一,通过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使教育教学与实际工程任务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任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对学生岗位迁徙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成绩有所提升,从以下图中可见,分数不及格的比重降低,80分以上学生的比重提升;

工程任务课程化实施前后学生成绩对比图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60以下60-6970-7980-8990-99分数学生百分数之前之后

第二,通过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使教育教学与专业公司相结合,促进专业公司业务的运营;

第三,通过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缩短学生就业时与职场的距离,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通过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提升了师生的实践能力。

在经营旅行社的过程中,教师直接接触旅游业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接触,提升了教师对专业的认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师制定接待方案后,具体的旅游活动由学生实施,在这个学期中,旅游091学生共有39人参与到旅行社的业务经营中,与《旅游文化》、《市场营销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此期间,共获利1155元,生均30元。

(二)存在的不足及措施

1.教师的经营管理及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长期在教学岗位工作,对实际的业务了解不够,导致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以及相关业务,如财务等业务不熟悉,为实际工作带来不便。作为一个管理者,虽然不能做到多面手,但是对于相关工作都应该做到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多付出精力来进一步了解业务。

2.应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个学期中,教师虽然召开了动员会和两次推进会来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但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与旅行社的业务量不大有一定的关系,学生渴望真实参与到带团中,但实际上带团只能是一名导游的工作,更多的学生只能是在实施“市场营销”这个任务,应进一步鼓励学生做好营销工作来争取更多的业务,以增加实践带团经历。

篇4

关键词:造价管理 可视化管理职能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如何让工程造价管理更加直观,尽可能实现可视化管理?如何让决策层更方便控制成本?造价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常困扰着决策层及管理人员。本文以河北秦皇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改建项目为例,更侧重于成本预测、施工图预算及进度款管理方面对工程造价可视化管理及造价员职能作一些可操作性的论述。

二、管理状况

秦皇岛垃圾发电改造项目设合同预算部。造价管理的内容为工程的成本预测、招标、合同、进度款支付、材料认价、工程结算等。造价员的职能主要为编制工程预算并在施工过程中细化,审核施工预算,对施工单位提出的近期使用材料配合物资部进行询价及编制价格确认单,按工程部签认的月形象进度编制工程进度预算书,提供月进度款支付依据,对施工现场发生的签证、变更、联系单进行签认。

三、存在问题

项目管理中进度款的支付、工程预(结)算、签证变更贯穿了整个过程,时间长,涉及人员多,工作复杂繁琐不易管理,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工程造价可视化管理及造价员职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预结算及进度款的支付

本工程为工程量清单报价,原投标报价清单与施工图纸及实际发生工作量及市场价格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工程量变化较大,清单项目缺项、减项和模糊内容多。

2)部分单价与市场价差距太大。

3)水暖、通风、空调、照明、除尘等项目清单按照电力概算指标计入,与图纸施工项目相差较大。

我们分析,造成以上列项严重偏差的原因有几点:

1)原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依据不准确是造成工程量及工程项目不准确的根本原因。

2)原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不符合国标2003清单计价规范要求是导致综合单价与实际价格偏离的原因。

3)工程量清单投标项目平衡总价的概念。本工程投标报价为8002万元,让利1542万元后,以6460万元成为中标人。本工程为工程量清单投标,分析当时投标最终让利和衡量的是总价,但是按照投标清单计算已经远远低于总价。工程造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较大的成本差距和风险。

本工程项目进度款支付流程为:施工单位提出形象进度表,监理工程师按照实际发生的内容审核,交与业主工程部审核,然后进行月预算书的编制,完成月进度款审核。但是由于完成节点不是完整的段,只能重新计算。加上双方的沟通和流程部门多,占用了预算员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造成进度款不能及时支付,影响了施工进度。

2、签证,归档简单,总量失控,无法预判

一般来讲,电厂项目的变更签证会比较多,原因多种多样,比如设计图纸不完善,市场的变更、业主对使用功能或基于现场客观条件的改变等等。其流程为业主或施工单位提出变更或签证表,工程部与预算部认可,各部门签字归档,结算时计算汇总。

但是大部分合同对变更签证的结算有限制和约束,如单项重大设计变更(指因初设方案变化),且建安工程基本直接费(不包括设备费)增减在10万元及以上者,对超过10万元部分进行调整(例如:某设计变更引起建安工程基本直接费增加或减少11万元,则最终合同价款因此一项可调增或调减1万元)。而且这样的流程往往会造成施工现场不合理的签证,只有在结算时才能知道到底花了多钱,常会出现严重超支的情况。

四、解决方法的浅探

造价管理的最根本目的是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所以造价管理应将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及协商补充结算原则上。

1、综合发现的问题及分析的原因,我们认为,原合同中的清单造价是按照初设图纸编制的,且在本项目中工程的结构特性不宜套用电力行业定额,对该工程没有实际指导意义,该造价只能算是暂定价格,作为拨付预付款或工程进度款的依据。在实际施工中,原工程量清单与实际完成的项目从内容、工程量、单价方面有80%都不符,相当于重新编制项目及核算工程量。鉴于此原因,我们建议改变结算原则,双方签订补充协议。

2、成本控制

成本预测应包括项目成本测算及现金流预测,重点在现金流预测,所有不应简单地按照图纸算出工程预算就算是成本预测了,那样的预测只能是给决策人员一个比较用指标概算更为准确的投资而已,它对管理人员进行成本控制没有时间指导意义。而现金流预测结果准确与否,决定了企业决策层能否制定出更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

如何做好准确的现金流计划,笔者认为还得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做好施工图预算,及项目成本测算,详实的预测成本数据能对现金流计划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革。体现在进度款支付方式的变化,把前文所述的流程改成按改成节点进行进度款支付。按节点支付进度款,要求预算员的成本测算按节点进行计算,只能完成到该节点,办约定比例支付,工程完工后再结算。

这样做的有几个好处,既不必担心分包单位故意拖延进度,他只有完成节点才能拿到进度款,他比我们更关心进度;同时造价员也不必再做那些繁琐而无意义的劳动,可以节省更多精力做造价管理工作;对管理层而言,对工程进度款支付也会心中有数。

节点设置的原则:一是时间要合适,一般应设置成接近于月进度款支付时间点,这样各方都能接受。二是节点内容应清晰明了,便于确认。节点犹如里程碑,很直观地知道进度款将要支付的大致时间及数量,也方便领导层进行现金流分配。

在设置好工程节点后,按照节点完善施工图预算,改变进度款的支付方式这些做好后,要求工程提供按节点制作的时标网络计划图,这样就能很好地与预算部做的节点施工图预算衔接上。只有将资金支付计划计划置于时标网络图上,决策层就能一目了然看到现金流的使用情况,做到可视化管理。

五、造价管理员的职能管理

造价员最重要的职能是配合管理人员对工程成本、造价进行控制,对进度款、工程签证变更及施工预(结)算进行控制、整理。

1、进度款支付如要达到造价控制的目的,这就要求各个施工节点做好节点预算,不必要求精确。这期间的工作重点是在节点的合理设定,并完成时标网络图,匹配好节点概算后,决策人员对现金流就有了感性的认识。

2、为保证与签证变更管理步调一致,要求造价人员做好基础工作,不单单是现场确认签字就完事了。要求每一份变更、签证等签字后,即刻完成工程变更费用,做好分析表,整理好台账管理,并上报管理层。

3、依据图纸及相关资料,按照合同或者双方商定好的结算原则及早做好施工图预算,为竣工决算做好准备。

针对本工程相关情况,预算部研究、制订方案并做安排了以下具体工作:

1)按照施工图纸(或最终的竣工图纸)、签证、设计变更、联系单及现场工程洽商记录等重新计算所有工程量。

2)土建(包括水暖电、通风空调、消防等)工程执行2003年《河北省建筑工程预算综合基价》及相应费用文件进行计价;工艺安装部分按照(电力工程建设预算定额2006版)进行计价;

3)材料和机械台班按照施工同期秦皇岛市材料市场信息价或甲乙双方协商的价格进行调整。

4)人工费一类工按88元/工日,二类工按68进行调整.

5)甲乙双方协商,进行适度的让利。

按照以上原则编制全部结算,由业主初审并委托第三方咨询审计公司进行审核,最终审定结算。

篇5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89-1

伴随着城市绿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园林绿化事业也得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和适应城市绿化需要的园林绿化队伍,园林绿化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诸如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引种驯化、夏季移栽、微机电脑的广泛应用等,有利地推进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

城市园林绿化“三分种植,七分管理”,养护管理是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延续和成果的持续体现,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必须提高管护质量和管护水平,使其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1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能够增加城市的活力,提高城市的舒适度,但是,如果园林景观建成后不注重管理工作,种植好的花卉、树木、草地等不久就可能枯萎死亡,那么之前的所有工作将化为乌有,园林景观的作用更无从谈起。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实施很重要,后期的管理工作同样重要。在园林绿化中,能够体现活力的地方就是植物,而植物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细心管理才能保证植物的旺盛生长,而且这种管理是需要连续不间断的。只有在全过程中都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园林植物造景效果才能真正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的建造成本才能降低;有限的植物材料资源才能充分利用。

园林绿化养护在绿化工程施工结束后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养护,才能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才能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2 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

2.1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为之奋斗的目标。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发展,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的提高科技含量,利用更多的高科技手段,以达到省时、省力并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苗木繁育、绿化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将科学研究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从科学技术角度总结经验教训,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在目前的园林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任务是艰巨而繁重的,例如目前设备的利用与维护、新设备的开发、园林绿化经营管理内容机制、新品种的引种驯化、绿化施工、先进的科学综合管理等,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以使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得到更好的保障。

2.2 重视科技队伍建设,加强推广

提高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水平,就要加强园林科技队伍的管理,充分地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作用,真正做到科技领先,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促进绿化工作的发展。

2.2.1 重视发挥园林绿化管理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作用 园林绿化是艺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既要有很专业的技能,又要有美感,要创造出优美和谐,让人享受的景观,又要发挥出园林绿化的生态作用,因此,园林绿化管理技术人员与专业人员是城市园林绿化的生力军。在近年来的城市园林绿化中,园林绿化管理技术人员与专业人员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与精心管理,在我们如今的城市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见证。

2.2.2 要积极及时组织园林绿化科技成果与先进经验的推广应用工作 (1)提高认识:对于可供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中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先进经验和科学管理措施,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要进行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技术培训,落实措施,并尽快转入生产管理运行中。(2)完善管理制度:要完成好以上工作,应制定技术管理实施细则,有明确组织推广应用的负责部门、应用新技术的实施办法及试行期限、应用范围等。

将科技成果、先进经验推广应用定为考核单位管理的一项指标,纳入检查评比范围。

2.3 做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导致园林植物生长不良,叶、花、果、茎、根常出现坏死斑或发生畸形、变色、腐烂、凋萎及落叶等现象,失去观赏价值及绿化效果,甚至引起整株死亡,给城市绿化和景区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病虫害防治是园林植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

当前我们关于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一个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具体工作的导向上要集中技术优势,改进工艺,改进管理,以适应改革中的竞争能力,适应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建设的需要,通过在绿化管理工作中切实加强科学技术成分,把管理工作从经验型逐步过渡到科学型,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叶秀娟.如何对园林绿化树木进行修剪养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

[2] 赵大军.谈城市园林绿化树木养护管理[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3] 付平,于晓东,王艳梅.对园林生态问题的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4] 容振坤.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现代农业科学,2009,(03).

[5] 李小琴.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反季节种植技术[J].科技资讯,2009,(05).

篇6

关键词:仓储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环节

一、引言

当今社会化分工日益显著,使得物流仓储管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越发明显。物资的运输以及仓储管理存则是整个物流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被称为“物流的支柱’’,仓储管理是对仓库及仓库中储存的物资进行管理,为库存物品服务的一种经济技术方法,占据着物流管理的核心地位,是现代物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仓储管理能保持物资原有使用价值和合理地使用物资,是物资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任何一种物资,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都难免会造成物资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想要尽可能降低物资的损害,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仓储管理》课程是实现和制约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是构成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仓储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和实践影响着整个物流专业的教学效果。但怎样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一直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难点。仓储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仓储管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是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建设中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二、仓储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

仓储管理工作无论是对普通的生产型企业,还是对物流企业来说都十分重要。教育部2006年出台的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体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特点,要培养企业工作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各类企业的仓储或配送工作流程和一线工作岗位操作技能要求,以及岗位素质要求。

学院十分重视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目前学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无论是规模还是设备的先进性,在江西省各院校均处于领先水平。实训中心设有:物流综合模拟实验训室,国际货运综合模拟实训室,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财会综合模拟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旅游管理综合模拟实训室、多媒体专业教室,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计算机房,现代化语音室等。

三、仓储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仓储工作稍有差错,可能就会给企业的生产带来影响或是降低企业的服务质量。为保证仓储管理工作的质量,避免仓储管理事故的发生,一般企业的仓库都是“闲人免进”,能让学生进仓库参观就已经很不错了,学生要想在仓库中进行顶岗实践操作难度就更大了,万一发生操作失误,企业就会蒙受经济以及商誉损失。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曾在企业进行过顶岗实习,但每个学生仅被固定于某一岗位,而且大多从事的都是一些如理货、装卸等简单工作,真正操作仓储设备和操作仓储管理系统的实践学生无法接触到,所以目前仓储环节的实践教学大多都以校内模拟操作为主。现在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因此,仓储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仓储管理软件模拟教学为主。

四、优化《仓储管理》课程实践内容的措施

(一)优化《仓储管理》课程设计思路

(1)分析行动领域。通过分析生产企业的供、产、销、回收与废弃环节,确定了一系列真实的工作环节及完成该环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即行动领域。

(2)分析职业岗位。通过问卷调查,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座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3)确定学习领域。对生产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工作评价进行分析、归类、序化和整合,并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进行处理,同时参照物流行业职业资格技术标准,使其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过程的要求,从而获得了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领域,实现知识的重构。

(4)创设学习项目。以生产企业为载体来设计学习项目,采用引导教学法、示范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教学,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培养集于教学过程之中,并通过学习领域中学习项目的教学,让学生获得未来工作所必须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教学过程可以采用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反复演练透彻掌握。 教师先将学生分组,然后将教学内容分配到小组,要求学生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相当于仓储部门的班组长,对各自的学习情境进行研究,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资料,也可上网查资料,同时听老师上课的讲解,各个小组做出PPT和讲稿。 当老师将学习情境全部讲完后,学生项目小组上讲台讲解,并当场接受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作出答辩,然后进入仓储配送作业的流程实训。 这样反复讲解,反复演练,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考试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 评分可以采用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权重可以视情况不同。 该课程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宁武,AK公司原材料仓储管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2期

[2]眭安,第三方物流参与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年04期

[3]黄志平、范珍、莫仁边,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四维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年05期

[4]闫卫国,探讨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物资运输和仓储管理[J];青年科学;2010年01期

[5]康启来,如何做好纸箱工厂的仓储管理[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0年02期

篇7

关键字:PBL教学模式;文化产业管理学;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6)02-0142-04

一、PBL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一词最早出现于1944年JohnDewey的《民主与教育》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的医学教育最早应用,[1]随后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广泛应用于美国和英国医学院,[2]2000年左右引入我国,目前应用于医药学、生理学、心理学、经济管理学、物理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3-4]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问题(项目)为导向,设立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老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是问题与知识的发现者,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和扩展知识点,最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5]、交流合作等多方面应用性技能[6]。PBL教学方法在不同国家和领域的实施步骤略有不同,但基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为学生呈现预先制订的PBL方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与课题相关知识点的联想及整理工作———将学生分组,建立团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小组充分利用资源,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内容和结论进行整理及展示———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包括指导教师与学生本人的评价)。[7]PBL教学方法在10余年的推广和应用中取得了很多成绩,创造了“人人求知、人人善问、人人动手”的氛围,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普遍问题: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师负荷加重;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较难,大学管理层和支援体系不足等。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应该吸取经验,扬长避短,有序展开。该文以石家庄学院为例,探讨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特点及实施PBL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引入和应用PBL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原因有三:第一,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2015年10月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二、三类高校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石家庄学院属于新建本科类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改革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第二,文化产业管理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科生的一门基础平台课程,需要支撑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该课程涉及知识点宽泛,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于刚入校不久的一年级新生来讲,单靠课堂讲解来理解和掌握文化产业管理原理和理论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认识不清,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没信心,继而产生学习热情降低、动力缺乏、探究精神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引进和推行来改变当前的现实问题。第三,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文化产业本科教学中,“教学+笔记+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仍是主流。首先,教学偏理论,书本知识固化。学生为了应试,大部分课内时间只是听讲和记笔记,形成了“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涉猎仅限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固化内容,难以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和成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被束缚。其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自身学习多立足于教材和文献,缺乏社会实践技能,在课堂上所应用的案例大多是为了引出新知识点而精心加工出来的,缺乏实践基础与实际价值,学生很难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动手能力弱。

三、文化产业管理学实施PBL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应遵循“紧跟学科前沿,贴近企业实际,完善体系内容,改革教材教法”的课程建设思路和教学改革原则。[9]

(一)调整适合PBL教学的教学思路和大纲

目前石家庄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为4个学分,64个课时,平均每周课内学习时间为4课时。结合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和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将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确定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推行和应用PBL教学模式的计划:教师讲授课时为1课时/周,答疑、总结1学时/周,其余为学生小组讨论和交流学时。大体可安排如下:周一第一课由教师对上一个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并布置下一个任务,周二至周五为学生小组PBL项目学习时间,周三或周四的课堂3个学时为小组指导老师答疑时间。[10]

(二)做好适合PBL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主要发挥导向性、帮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设立—解决—延伸”的学习过程。在理论学习时,教师针对专题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讨沦。例如,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知识点,为该课程设立8至12个项目(Task),每个项目的标准学习周期为1周,可根据任务的繁简程度适当调整时间。其次,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的空间。把学生分成有课程老师指导的8至10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查找资料—信息交流—群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中,锻炼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最后,做好及时的总结和反馈工作。课程各个章节项目完成后,开会总结并发表成果,以便于鼓励学生并及时调整和控制进程。

(三)做好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支撑

PBL教学模式需要学生通过外部渠道获取大量学习资源,学习渠道和资源的匮乏会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首先,精心挑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和优秀参考书。学生研习文化产业课程,提高对文化产业管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主要依靠专业教材及参考书目的广泛阅读,所以课程组教师应仔细筛选和提供国内外知名教材和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之需。其次,由于文化产业管理在国内属于新兴学科,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不多,需要课程组积极编写有特色的教材、案例集和问题库。教学案例大体分为“了解型”“启发型”和“策划型”三大类,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市场的实际情况,思考案例中的现象,倡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解决方案。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组教师应总结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企业调研实践等多种方式编制有特色的、有现实意义的、适合高校教学改革的文化产业管理学案例集和问题库。再次,建立充足的习题库。习题集的使用便于学生对章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最后,积极设立教育教学改革基金,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

(四)构建促进PBL教学改革的外部条件和交流平台

PBL教学模式的完成还需要活动场所、多媒体设备及仪器等因素,需要给学生配备可供全天候利用的活动室、会议室、白板、投影仪、电脑、互联网等设备和硬件环境。首先,将声音、图像、视频等应用于课堂,开放文化产业专业实验室。其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和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多家资源丰富的学术网站和资源库,拓宽学生查询资料的渠道。再次,实现精品课网站建设和教学资源同步,以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和在线测试。最后,利用社交软件构建师生网络沟通平台。积极利用QQ群、微信群等社交工具和软件,建立相应的小圈子和小群组,实现群成员之间的及时沟通和资源共享,使课前和课后的交流沟通更加便利,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和有效。

(五)建立和稳定课程PBL教学团队

课程组教师是PBL教学要素中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特点和知识结构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和效果。该模式要求教师要有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有指导及咨询能力,有企业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心和爱心。因此有必要根据学校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需求,从人员数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从业履历等着手,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首先,多途径培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让老师掌握PBL的真正含义和意义、实施、评价过程。[11]其次,成立课外学习、指导小组。由课程组教师、班级辅导老师和学生会合作,在课外时间组织和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参加课外实践,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性和有序性。最后,吸纳和引进督导专家和外援人员。当学生小组提出的问题超出专业教师的知识范畴时,可咨询校内外专家或企业相关人员,让他们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去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六)完备PBL相关政策,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首先,石家庄学院课程的考核方式为“20%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点死记硬背上,关注于学生出勤率却忽视了课堂积极性。所以,课程考核方式应打破传统试卷考试,应展示学生创新思想和能力,比如增加项目综述的撰写和展示,实行项目得分累加等方式,其成绩评价由个人评价(笔试、教师的评价、进度发表会上的评价、组内的相互评价等)和小组评价(成果的评价、课程组评价、项目运营方的评价等)组成,比例各占50%。其次,应改变现行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估体系。目前教师绩效考核主要以课堂教学和科研为主,这种针对教师的定量监督和评估方式会掣肘于教师对PBL教学模式的尝试和应用。最后,学校管理层应给予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相应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保证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积极性和有序性。

(七)增设PBL教学辅的实践环节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可以配合性地增设一些调研、访谈、实习等课外实践性环节,例如,在“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讲授完毕后,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调研和了解河北省、石家庄本土文化企业的招聘计划、人才需求标准和就业现状;在讲授“组织结构与设计”一章时,安排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调研不同规模和性质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公司的组织结构类型、优劣点等。这些辅的践行环节既可提升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和知识理解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使得学习有的放矢,积极主动。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网络;课程实训;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7-6561-02

课程实训是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动手实践,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达到深入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目的。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课程实训包括毕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各类高校的几乎每门专业课中一般都会安排一到两周的课程实训,大概10~30个学时不等。尤其在高等职业院校,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实训更加的普遍和丰富。在今天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却很少见到一套为实训课程专门设置的管理系统。为了填补我院实训教学管理中的空白,在.net2.0框架下开发了一套设计课程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方便的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监控学生的设计任务完成状态;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互动交流,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管理者可以将题目、任务等信息在该平台上,方便与各个用户查看,同时能够为后期建设留下丰富资料。该项目课题获得2009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 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功能概述

整个系统基于B/S模式建立,用户无需下载客户端即可操作。系统采用技术,使用C#作为开发语言,使用sqlserver2005作为数据库。在平台中包括课程(批次)模块、学生管理模块、教师管理模块、课题管理模块、选题模块、日志模块、互动模块、考核模块、系统设置模块等几个部分。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不同角色的用户在每个模块中所起的作用和完成的任务也各不相同。

1)课程(批次)模块

管理员在系统中设立实训课程或实训批次,其中限定参与课题辅导的教师的条件和参加课程实训的学生的条件,这样符合条件的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进入平台在自己可操作的课程或批次下进行课题辅导和课题设计。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同时在多个符合条件的课程或批次中同时进行课程实训和课程辅导。

2)学生管理模块和教师管理模块

管理员可以通过平台手动单个添加、修改、删除学生和教师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批量导入的方式,将学生或教师的信息导入系统数据库内。首先将学生或教师的信息导入到固定格式的EXECL表中,再通过平台上的程序操作一次性批量将EXECL表中的数据导入数据库表中。学生和教师也可登陆系统后自行修改各自信息。

3)试题管理模块

教师可以自己在平台内题目,每个题目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唯一的题号,同时题目的教师对该题目有管理权限,可以修改、删除题目和向该题目上传资料。题目的教师本身即为该题目的辅导教师,也可指定其他教师为该题目的辅导教师,但其他教师没有修改题目的权利,删除题目仅表示放弃对该题目的辅导权。

4)选题模块

在平台中,管理员可以给学生指定设计题目,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题目。在自己选题时先选择自己可以参加的实训课程或批次,然后选择该批次下的设计题目,然后选择指导教师;或先选择指导教师,然后选择该教师名下的设计题目。选题完成后向指导教师发出选题申请,教师审核开题后即可开始设计题目。一个批次学生只能进行一个课题的设计,当前批次设计开始后则不能选择其他设计题目。如果需要改题的学生,可以向教师发出改题申请,指导教师同意后,取消其名下的学生,则该学生可以重新选择题目。题目完成后向教师发出结题申请,并附带设计结果或内容,指导教师同意后即可结题并由指导教师给出成绩。

5)日志模块

管理员在实训开始之前,根据实训课程的不同情况,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划分设计阶段,提出不同阶段的设计要求。要求学生按照固定阶段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并根据进度向指导教师提供实训日志,由教师进行评判实训进行程度。实训日志最后将打印输出并作为学生实训成绩的重要评判指标。

6)互动模块

学生在进行设计时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留言提问的方式向教师寻求指导,也可向教师发送问题文件,教师也可以将题目所需的参考资料或信息通过平台向学生。

7)系统设置模块

管理员根据教学需要,在平台中开设实训课程,导入教师和学生信息,导入课题信息、管理院系、专业、班级信息,系统公告等。

2 系统的设计实现

1)UML对象建模

在代码编写前,对整个系统进行UML对象建模,包括对系统中的用户对象建模,事件流程建模等等。

2)数据库设计

系统使用SQLSERVER 2005数据库。SQL Server 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它具有可靠性高,安全性好,易于使用,扩展能力强等特点。在数据库设计中,将学生、题目、教师、实训课程(批次)单独建立数据表,每个表中都包含各自需要的主要信息,比如学生表包括学生学号、姓名、专业、班级、联系电话、邮箱、照片等信息;教师表中包含教师的工号、姓名、性别、专业、特长、简介、照片等信息;题目表中包含题目的名称、题号、适用的专业、课程等信息;批次表中包含批次的编号、名称、内容、限定的专业、班级、课程等信息。

通过使用学生―课题,课题―教师两个表将学生、题目、教师和实训课程(批次)的数据联系起来,做成学生选题数据表和教师管理题目数据表。学生选题表stutosub_db结构如表1。

教师管理题目表teatosub_db结构如表2。

在日志表设计中,首先建立批次表,然后由不同批次建立出实训阶段表,学生在不同实训阶段填写实训日志。

3)代码设计

平台采用技术,使用C#语言编写。构架可以用Microsoft(R)公司最新的产品 Visual 开发环境进行开发,目前最新的版本是 4.0。它的优点在于强大的适应性和高效的管理性,并且在Visual 开发环境中提供非常多且好用的控件,用户也可以快速的创建自己的自定义控件,使其功能更为强大。安全性基于Windows认证技术和每应用程序配置,确保原程序的绝对安全。在使功能实现同时因其所见即所得和自动完成的编程操作使编程效率大幅的提高。

基于在系统中充分考虑面向对象的编程操作,为系统中的用户和操作建立各种类,包括各种对象类和操作类,在类中将对象的操作设定为不同的方法,在程序页面中基本靠调用各种操作类中的方法来进行系统操作,这种方法也大幅提高了编程效率,同时也使系统更加容易维护。比如关于教师的数据操作都放在teaoperate.cs类中,而关于学生的操作都放在stuoperate.cs类中。

4)系统测试

在系统完成后会进行大量的测试,测试是软件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我们主要采用动态测试的方法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软件的编写人员尽量不参与测试的进行。我们找了一个专业60名学生和10位老师,对系统的运行能力、可靠性、安全性等进行了一周左右的测试,通过测试可以发现很多原来编写中的错误和疏漏。进而保证了系统的正常运行。相对于静态测试,动态测试效率更高,但测试的漏洞可能更多。

3 结束语

课程综合实训管理系统在我院运行了已有两年半,其中经过几次升级和补丁。目前已比较成熟。系统结合目前比较流行的技术,适用于各类专业课程使用。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结构,易于维护,使用技术使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高。现在机械学院的全部课程实训已经使用了该系统,运行状态良好。很好的解决了原来课程实训管理混乱的问题,为教学管理保留的准确的资料。下一步是向全院其他专业及其他高职院校推广该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婵,肖云波,严思静.基于B/S模式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1(4).

[2] 侯群.基于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开发[J].信息技术,2009(11).

篇9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贺令辉(1964-),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龚敏(1963-),男,湖南汉寿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高危职业人才培养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XJK08BZC022)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8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规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应少于半年。可见,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是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形成职业能力、走入社会的必经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在个别学校出现了学生“被实习”的现象。由于缺少过程管理,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缺少督导,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也因为缺少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不了解,导致评分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与效果。改革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一、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模式的内涵

为了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力度,规范顶岗实现管理流程,完善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解决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技术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顶岗实习课程化的管理模式。顶岗实习课程化,就是把课程管理的模式运用到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将教室延伸到工作现场,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工作岗位锻炼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顶岗实习课程化,提高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职业综合能力、增强就业能力等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1.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供用电技术专业充分利用行业办学的独特优势,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市场和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创新“双主体、三对接、四阶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实现工作任务与课程体系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工作环境与教学场地对接,通过职业基本技能、岗位基本能力、岗位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四个阶段,培养具备供用电生产与管理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从配电设备安装、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及电力营销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用电技术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2.制定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顶岗实习顺利、有序进行。如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学院教师与现场专家定期沟通制度、教师实习指导管理办法、学生撰写实习日志制度、学生定期汇报制度以及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等,并严格执行,确保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和学生都明确顶岗实习的任务、时间和具体要求,及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成立院系二级领导小组

针对顶岗实习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建立院级二级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院系管理职责,加强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学院(教务处)主要负责审核顶岗实习的计划、检查和督导专业系部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专业系部主要负责制定顶岗实习的计划,安排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联系校外(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现场专家),落实顶岗实习的单位、内容、时间,检查和督导实习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及成绩评定等情况。

4.实行双导师制

学生顶岗实行双导师制,除选择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对现场比较熟悉的校内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外,还聘请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安全教育、技能训练及实习鉴定等工作。校内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顶岗实纲与实习单位一起拟订实习计划,定期到实习单位巡回检查、指导顶岗实习,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填写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负责学生实习考核、成绩评定及资料归档等工作。

5.建立课程标准

为了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学院或系部应与企业双向沟通,根据学生实习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按照课程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等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督促学生自觉学习、自愿学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技术专业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顶岗实习进行课程化设计,形成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描述、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教学资源使用等内容的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并用于学生顶岗实习。

6.设计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内容是顶岗实现课程化的关键之一。供用电技术专业在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围绕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融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确定顶岗实习的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模式,依据工作情境建构学习情境,实施“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职业能力。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供用电技术专业面向的核心岗位(群)是变配电值班、变配电设备安装以及农网营销,所以,在顶岗实习课程中,创设了供电企业用电业务管理、变电所的运行维护及操作、变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三个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景中,通过完成多个学习任务来实现学习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7.加强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过程管理,应由专业系部和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企业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到实习单位后,要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按照实习计划、任务和要求,认真完成实习任务。作为学院,要根据岗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实习单位,制定实习任务书与实习指南,建立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和学生定期汇报制度,并且要求指导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以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8.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结合、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实习单位和校内指导老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多重考核。实习单位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表现评定实习成绩。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企业每一个岗位的表现及实习报告等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及各部分所占的权重如下表2所示。

9.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足够数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基本保障。本专业与电力行业2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不断完善校企共建共管的校外实习基地运行机制,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将实训基地建成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

三、总结

总之,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对于规范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是学院、企业、教师与学生实现共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姚和芳.探寻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构建开放教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9,(6).

篇10

关键词: 《管理学》课程 项目化教学改革 实践

一、《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它沿用了过去纯理论性的教学体系和知识体系。高职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后只能死记硬背书中的概念和大道理,根本不会把《管理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达不到提高学生管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的形势下,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认为这门课程不但有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而且有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可能。因为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懂得把《管理学》知识应用到个人或企业管理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由于现代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增加和团队工作方式的广泛使用,不同管理者的职责是不同的,高层管理者的职责主要是经营,中层和低层管理者的职责主要是管理。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学》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这是一次教学改革和尝试,不一定成熟,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管理是一个工作过程,管理者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就是《管理学》中介绍的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决策、协调和控制等,把这些管理职能分解到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教学,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注重学生管理技能的演练,强调互动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的教学改革思路是:

第一步,把所教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六人为一组形成一个团队,全班分成若干个组(团队)。要求每个组中不能全是男生也不能全是女生,同一个寝室的不能都在一个组里。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是不能选择同事或下属的,更不能选择上司,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学会和不同的人合作共事。

第二步,每组为自己的团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和口号,选择正副组长并轮流担任。

第三步,教师根据每章的课程内容不同分别下达不同的管理任务,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进行团队内部分工和角色扮演来完成工作任务,填写工作任务管理活动分析报告交给教师,并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情况,师生一起比较评定各组成绩。依次类推。

第四步,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有关任务情况和平时表现综合评定学生的该门课程的成绩。

三、《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使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深度、难度,应该既注重技能训练,又兼顾理论传授。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出发调整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宗旨。传统的《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适合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所以我在《管理学》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中,首先对原来《管理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原来使用的《管理学》教材按照理论知识体系编写,一共有十一章,内容涵盖了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管理者、管理学和管理职能等方面。对这些内容,教师教得头痛、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所以,我把《管理学》的教材内容按照工作任务引领的思路分成八个项目任务分解并实施教学。如组建管理团队,展示个人能力;分析个人能力,制定改进计划;了解组织结构,明确管理职责;收集相关信息,分析工作环境;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决策方案;有效激励下属,提高领导水平;实施协调管理,有效监督控制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符合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

(二)以项目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培养和实践训练。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而动手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因此,职业技能的实践训练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理论教学一定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强化实践训练,强化技能培养;一定要改变重学术、重系统知识而轻技能、轻实际能力的传统教学的观念。不要总是想让学生多学点理论知识,而是要面向市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我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课堂讨论、案例讲解、角色扮演等形式,从竞选管理团队小组长开始,引导学生从目前做起,把自己作为管理者,思考如何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如何与老师沟通,如何进行周密的计划与决策,如何领导大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个项目教学任务等方式,最后以全班召开“我与管理学”专题研讨会为综合项目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大家分工合作,各显身手,使尽浑身解数,把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小品,有群口相声,有自拍的视频等。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学生不但能明确地回答“我学到了什么?我现在能干什么?我的竞争力在哪里?”而且能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和将来的应用方向,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学期末的座谈调查,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很新颖,很有吸引力,能培养自己的职业习惯,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对提高自身素质很有帮助。

(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

项目化教学改革,除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外,改革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了检验教改效果,设置了不同于以前的考核方式。为此,我们加强了过程考核,考核方式由过去以期末笔试考核知识为主改变为以过程考核为主,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的能力。该课程的期末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具体的成绩分配如下:(1)平时成绩(20%):以小组为单位,考查课堂到课率、发言情况记录、团队合作讨论情况等。(2)单个项目任务完成情况(30%):以小组为单位,考查课后任务完成情况、提交作业质量、团队分工协作情况等。(3)综合项目(50%):以小组为单位,考核“我与管理学”专题研讨会的准备情况,包括现场讨论情况。

特别强调的是,综合项目“我与管理学”专题研讨会是检验《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基本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管理学》后的重中之重。为保证该项目的实施效果,我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引导学生掌握《管理学》所必须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考核中以谁在讲、讲多少、讲什么、怎么讲四个方面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情况。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公开评分来确定考核成绩,考核效果令学生非常满意。实践表明,《管理学》实行了项目化教学之后,学生的平时作业上缴、单个项目任务的完成及相应的技能训练与以前相比,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年来两个学期两个班级的教学实践,我在《管理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以下效果:(1)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应知内容与应会内容、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在课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有效地解决了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脱节的问题;(2)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衔接有序,把应会内容与应知内容有机融入到每个项目化的教学活动中;(3)学生系统地接受了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利用了学习时间;(4)加强了形成性考核,学生平时的到课率、作业的上交情况明显好于以往;(5)通过项目化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教学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高;(6)《管理学》课程综合项目的实施结果可以检验和表现,有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全班学生均可参与做评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参考文献:

[1]梅晓妍,王民权.高等职业教育形成性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2]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