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普性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科普性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科普性教育

篇1

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了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而赋予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整体护理实践中最成功的环节之一[1-2]。卫生部健康教育中的儿童保健包含了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喂养和营养指导、预防接种、疾病的筛查、佝偻病的预防、贫血的预防等多项内容[3]。医院儿科的儿童保健教育是实施儿童保健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目前医院儿科的现状是只重视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很少涉及儿童保健教育。

本文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个不同等级的3所医院的儿科护士,就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找出医院儿科儿童保健教育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为今后加强儿科护士儿童保健教育的培训,提高儿童保健教育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两所二甲医院和一所三甲医院的40名儿科护士。其中工作5年以下13名、6-10年11名、10年以上16名;学历:中专10名、大专22名、本科8名,年龄20~48岁,平均31.55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 依据卫生部颁发的《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4-5],选取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设计成调查问卷,共设计6个问题,每个问题给出多个选项答案。

1.2.2 判定标准 (1)依据《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儿童体检:①1岁以内:3个月一次;②2~3岁:半年一次;③3~6岁:一年一次;(2)儿童开始添加辅食的时间:4个月[6];(3)含铁量较高的食物:鸡肉、猪牛羊肉、豆腐、绿叶菜[7];(4)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基础免疫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5)疫苗最常见的反应为发热、硬结[8];(6)肺炎疫苗主要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依据疫苗说明书)。

1.2.3 调查方法 分别向两所二甲医院和一所三甲的40名儿科护士发放问卷(三所医院儿科护士人数分别为12名、13名、15名)。采用打钩的形式答卷,40份问卷全部有效。依据判定标准,(1)、(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题选对4种食材为正确,选对2~3种食材为基本正确;(4)题选对5种疫苗为正确,选对3~4种疫苗为基本正确;(5)、(6)题选对2项为正确,选对1项为基本正确。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表格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情况 由表1可见,这40名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简单的儿童体检时间的知晓率较高,平均达到了78.33%;对儿童保健中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次之,为55.0%。

2.2 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儿童保健中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则较低,如基础免疫正确和基本正确率仅为30.0%;最常见接种反应,正确和基本正确率仅为27.5%;而对含铁食物的了解也较差,回答没有完全正确的,基本正确率仅为27.5%,欠缺较多,且存在着较大误区。

表1 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情况

项目名称 正确(例) 错误(例) 正确率(%)

1岁体检时间 28 12 70.0

2~3岁体检时间 34 6 85.0

3~6岁体检时间 32 8 80.0

辅食添加时间 22 18 55.0

表2 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项目名称 正确

(例) 基本正确(例) 不正确

(例) 正确率

(%)

较高含铁食物 0 11 29 27.5

基础免疫 4 8 28 30.0

最常见接种反应 6 5 29 27.5

肺炎疫苗 5 25 10 75.0

2.3 不同年龄对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调查情况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的儿童体检及添加辅食的时间,除了31~40岁的护士对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较低为59.1%,其余人员对上述问题的知晓率均达到了66%以上。通过对上述各年龄段回答正确人数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年龄段之间对体检时间及辅食添加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同学历对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调查情况的比较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专学历的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的辅食添加时间知晓率低为40.0%;本科学历的护士对1岁以内儿童体检的时间知晓率较低为55.6%;而大专学历的护士对上述问题的知晓率均在70.0%以上。由此可知,中专和本科的总知晓率与大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不同年龄之间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比较 由表5中可知,将正确和基本正确都视为正确来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护士对儿童保健中贫血的食补指导、基础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主要的反应及肺炎疫苗预防的细菌等这部分知识的知晓率总体较低,说明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较欠缺。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解太少,且有较大误区。从表中可得出,≤30岁和31~40岁这两个年龄段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差异不显著(P>0.05);≤30岁和≥41岁这两个年龄段差异不显著(P>0.05);而31~40岁和≥41岁的护士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则有显著差异(P

2.6 不同学历之间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比较 在表6中,通过对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儿童保健中较高含铁食物、基础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常见的反应及肺炎疫苗预防的细菌等内容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专学历的护士知晓率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护士(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健康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各医院普遍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且许多医院还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考核。健康教育的形式已被广大护士、患者广泛接受。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掌中宝,家长对儿童保健越来越重视,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儿童保健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儿童家长除了在科普书中、网上获得一些儿童保健知识外,更希望从专业医务人员那里获得有针对性的儿童保健知识。对于健康儿童家长来说,主要从儿童保健医护人员的儿童保健教育中获得保健知识;而对于住院儿童的家长,仅能从儿科医护人员的儿童保健教育中获得极少的保健知识,因此,医院儿科所提供的儿童保健教育严重不足。

护士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主体,儿科护士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高低,直接影响着儿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儿科护士和儿童保健工作人员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不同,且未建立沟通机制,儿童保健教育内容、标准又不一致,直接误导了儿童家长,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儿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方面,很容易使家长产生迷茫和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情绪,进而使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产生抵触情绪,使很多孩子错失了接种疫苗的机会。例如,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注射过肺炎疫苗(7价肺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23价肺炎疫苗统称)的孩子得肺炎,一些家长就错误地认为肺炎疫苗可以预防所有肺炎,因此而出现不满的情绪,儿科护士由于缺乏对此疫苗的了解,无法纠正错误的观点,也无法对相关疫苗进行宣传,使得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产生抵触情绪,使很多体质较弱的孩子错失了接种疫苗预防相关肺炎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儿科护士对相关喂养知识的缺乏,不能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就使得儿童贫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如果儿科护士在患儿住院期间和出院前的健康宣教中包含一些简单、常见的儿童保健知识,不仅可以起到满足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要,促使儿童积极保健,减少可预防疾病的再发病,还可以提高儿童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进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篇2

3月3日,公益组织“希希学园”的负责人韩雪梅正飞奔在北京五环外。她要赶到同心实验学校―― 一所打工子弟小学,像往常一样,给孩子们上性教育课。

自这家专注于儿童性教育的公益组织成立,并将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的《珍爱生命》读本引入打工子弟学校,时间已持续了3年。在北京大兴行知学校,北师大团队组织的性教育已平静实践了9年。

3月3日这一天风和日丽,韩雪梅没意识到,风暴正在逼近。

3天前,千里之外的杭州萧山,因学校失误,一位小朋友将这本需要老师辅导的《珍爱生命》当作课外读物带回家,在母亲面前大声读出了二年级下册的部分内容:“爸爸的放入妈妈的阴道。”母亲随即震惊。

课上到一半,韩雪梅的手机被疯狂刷屏。杭州那位母亲的微博映入眼帘,网上一片怒骂。这对韩雪梅简直是晴天霹雳。

第一次看到《珍爱生命》这套书时,韩雪梅说,“仿佛看到了希望。”在那之前,她是一名推广科学教育的公益从业人员。突然有一天,她得知学校的一个女学生被一位老师;过了一阵子,她的朋友,一位体育老师告诉她,自己三年级的儿子被初中生。

让她不解的是,女生父母觉得这事“太丢人了”;体育老师怕伤害儿子,选择忍气吞声,最K全家离开了北京。

“没有独立价值观的支撑,被人侵犯时,孩子会因为恐惧而丧失反抗的意志。而如果无法正视自己的身体,破除对性的羞耻感,就容易觉得被才耻辱。”韩雪梅认为,现在的人们更缺乏的是价值观。

因此,当她看到《珍爱生命》大段篇幅讲平等独立、尊重他人、以及性不可耻的内容时,认定了“这是一本好教材”。

想歪的并不是孩子

针对教材“太直白”“下流”的质疑,编写《珍爱生命》的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回应称,“当一个孩子遭受到害,他连什么地方被触摸都描述不清楚,如何得到有效保护?”

这也正是韩雪梅的担心。她知道,有小女孩曾反复遭遇他人,但每次和妈妈哭诉,只会说“谁谁打我”“谁谁弄疼我”,这样的表述长时间得不到重视。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教育专委会委员陶林觉得,孩子是一张白纸,给予规范的性知识,他们就会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遮遮掩掩、一知半解反而勾起好奇,再加上媒体、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性信息,更容易诱发危险的尝试。

陶林在初中组织性知识科普大赛,结果,台上的学生严肃地抢答、思考,台下的成年人反而偷笑、议论,想歪的并不是孩子。

“我们要帮孩子树立起科学的性观念,不应该羞耻,这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性学家方刚表示,《珍爱生命》教材“是小学阶段最好的性教育读本”。

最近,韩雪梅在公共平台上答疑,回应网友对《珍爱生命》的疑虑,可迎来的却是一些网友的破口大骂,韩雪梅的同事也曾在公开场合被人辱骂、殴打。一个尴尬的问题是,决策部门的暧昧态度和反对者们的质疑构成了恶性循环。

性教育“恐吓”了谁

给打工子弟教导性教育,困难倍增:他们的父母无暇照顾孩子,性教育知识更是少得可怜。

韩雪梅曾在小学的课堂上发现一名坐在后排的男生默默。调查后才发现,因为条件限制,孩子和父母租住在一间屋子里,孩子还没睡着,父母就发生,没有遮掩。韩雪梅相信,在流动家庭,这绝非个例。

即使具体实践方法不同,大多性教育工作者都把保证孩子一生安全快乐,不被性问题困扰作为奋斗目标。有16年性教育经验的讲师胡萍回忆,自己上完课后,有小女孩找到她说,自己家经常和另外一位叔叔出去郊游,这位叔叔会趁父母不在时抚摸自己。直到今天,她才知道自己被侵犯了。

“那你打算怎么办?”女孩想了半天,告诉胡萍,“以后郊游,我会一直在妈妈身边,拒绝那位叔叔!”胡萍说,看到一个女孩真的成长了,“这是最高兴的时刻。”

几天前,韩雪梅的邮箱收到一位女大学生发来的志愿者申请邮件。她回复道:“我们上课的教材正面临质疑,收到你的邮件,觉得充满力量。”

篇3

这样风趣的开头,来自于近日网络热传的《一分钟性教育》短片。片中,加菲猫、葫芦娃、蜡笔小新等可爱的动画人物,给小朋友讲的是“大人不教”的事。

然而,网友们并不知道,它的幕后有5个年轻人,其中两个刚当了爸爸。

打破“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三盏红头灯,一沓动画纸,一支科学毛笔、一支秀丽笔,一架数码摄影机,一幅桌椅,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

没有华丽的陈设,没有宽阔的房间,《一分钟性教育》短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破壳”而出的。

团队的5个人,大都是“85后”。

总策划“面包啊”,真名邹波。他介绍了团队其他成员,“Mo”负责前期统筹,“灰色泰迪熊”负责绘画和视觉设计,“刘很大”负责拍摄和后期,“Big.D”是果壳网性主题站编辑,短片的文字稿由他完成。

和为数众多的同龄人一样,在他们小时候,“性教育”也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在邹波上初中的时候,生物老师讲到关于“性”的部分,就“搞得过于神秘”。那几天,他觉得大家都“怪里怪气”的。

“课上老师将男女生分开看录像,老师和学生都不说话。”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只有屏幕上荧荧闪烁的录像资料。

“这样的方式,让我觉得性是很可耻的事情”。

有一天,邹波看到《科学画报》上介绍,“生孩子就是、卵子结合在一起”。当天回家,他拿着报纸,“如获至宝”地跟爸妈讲,想科普给他们听。但是,“讲到一半,他们就开始神秘兮兮地笑,后来我讲不下去了,红着脸跑了”。

“其实我们就是教家长,当小孩提出关于性的尴尬问题时,怎样用简单的形式来解答。”“刘很大”说。

他小时候就问过妈妈:“妈妈,什么叫月经啊?”

当医生的妈妈巧妙地回答他:“月经就是小房子里有一颗蛋,如果没有小朋友来住的话,这个蛋就不要了,它是有保质期的。”

但并不是所有小朋友都能像“刘很大”一样幸运,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2012年末,网友掀起了“我从哪里来”的大讨论。在近两万名网友参与的新浪微博投票中,近70%的人被父母告知是“捡来的”,只有不到16%的人被告知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

“石头里蹦出来的”、“被洪水冲来的”、“胳肢窝掉出来的”等中国父母的“神回答”,也让不少80后、90后网友大呼“中枪”。93.7%的新浪微博网友表示,自己将来会正视儿童性教育,但很多人也坦承,“如何表达”是一个难题。

“对于儿童的性教育必不可少,不宜太开放,但也不能太保守。”邹波认为。

挤时间做科普,这个36岁的男人有自己的动力。7月1日,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刚刚来到他和妻子的生命里。

在女儿出生前后,邹波在电脑前看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孩子的网页。但是,“校长猥亵女学生”、“官员”、“老人女童”等新闻,却一再映入他的视野,让他心里一阵发紧。

女儿的降生,让邹波开始陷入思考:“以后孩子遇到坏人该怎么办?”“怎么让她识别被侵犯的危险?”“我该如何向她解释这些事情?”

正值此时,邹波新成立的传媒公司,受到网络策划“兴趣大师养成计划”的邀请,给了他一个契机。于是,5个人一碰头,决定了短片的定位:“教会家长怎么跟孩子说性的事儿”。

在第一集“小孩从哪儿来的”片中,以打针比喻和卵子相遇结合的过程。

邹波告诉记者,此前本来打算借鉴电影《与性有关的那些事儿》中的内容。“片中把性的整个过程,描述成人体内的加工厂,包括指令、前进”。然而,考虑到短短一分钟时间里,容纳不下如此复杂的内容,所以最终还是把“如何钻到卵子里”,打了一个简单的比喻:“医院打针知道吧?”

片中还开了一个玩笑,以小朋友的口吻问道:“那么小,所以针管一定很小?”他们以此反映父母在遭遇孩子这类问题时的“尴尬”。

片子的教育不是到此为止。因为小孩子对于打针的印象就是“疼”,所以短片又延伸出一个问题:“会不会很疼?”然后就告诉小朋友:生孩子的过程是痛苦的,“要孝敬你的妈妈。”

一分钟背后的四个小时

网友眼里看起来很简单的一部小片子,仅有1分钟左右,拍摄时间却长达三四个小时。

片子里出现的拿笔的手,来自今年25岁的男生“灰色泰迪熊”。

“一条片子,他的废稿只有一两张,基本一次画成”,摄影师“刘很大”说,“绘画速度也并不慢”。

那么,为何会有三四个小时的拍摄时间呢?

对此,“灰色泰迪熊”表示,“是为了让手在画纸上没有影子”。

由于手的影子投射在画纸上影响效果,工作室里打了3盏红头灯,利用漫反射,打造强光效果,就没有影子了。然而,在这样的强光下绘画,却让“灰色泰迪熊”的眼睛难以承受。“平均半小时就要休息一次”,所以拉长了拍摄时间。

画纸的选用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画纸不能太大,否则绘画时手的动作幅度太大,拍出来不好看”。他选用的专业动画纸比A4纸要小,偏方正,“透明性也比A4纸好很多”。

邹波还向记者透露了“灰色泰迪熊”的一个段子。

“第一次拍出来的样片效果不好,大家反复看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原因――咱们画师的汗毛有点重。”于是,“灰色泰迪熊”每次拍摄前都要把手毛刮干净。他开玩笑说:“最近我买的剃须膏都用来剃我手上的汗毛了”。

由于不是本职工作,团队成员的业余时间――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都“交待”给了这一页页白纸。

在制作《一分钟性教育》短片之前,“灰色泰迪熊”在果壳网DIY站做文字编辑,“刘很大”在中央电视台做编导。

在大学时,他们两人就已经是做动画的“铁哥们儿”了。他们在大四时用相机拍摄的定格动画《伯顿伯顿》,曾获国际青年节最佳动画短片奖。

事隔多年,“灰色泰迪熊”还难忘当时的满足感:“人物的眼珠是陶瓷的,身体是用黏土捏的,里面是铝制骨架。衣服也是黏土做的,为了制造皮衣质感,我还在上面刷了一层透明指甲油,当时觉得自己是造物主。”

当邹波邀请他们加入团队的时候,两人都欣然接受。

“没有人觉得是加班,大家都是凭兴趣来做的。”“灰色泰迪熊”笑了笑。“刘很大”也并不叫苦:“晚上两三点睡吧,喜欢做动画,不觉得累!”

对孩子谈“性”不再难以启齿

在“怎么跟小孩子讲性”中,“尺度”的把握成为大家最头疼的问题。

“网上有些性教育的东西,写得太直白露骨,只是给网友找乐的。”邹波认为,“那样对教育小朋友不仅没有价值,也缺乏科学性。”

短片里,“85后”倾注了自己的童年记忆。李雷、韩梅梅、葫芦娃、超人、蜡笔小新等,都是他们自小熟知的动画人物。

在11月11日刚更新的第四集短片“男孩为什么撑帐篷”当中,比喻男孩性器官的创意,就让他们绞尽脑汁。

邹波告诉记者,一开始,他们打算在新一集中,添点“花样儿”。准备用手工制作的坦克模型“炮管抬起”做比喻,以定格动画形式来表现这个主题,但“实际操作时呈现效果不好看,比喻也不是很贴切,因为性器官时的伸长与缩短无法表现”。

“后来又有人提议用自行车胎。”“刘很大”说。

但是,又被他们自己给否定了。因为自行车胎打气前后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次,圆形的车胎在直观形象上也不太相符。

“想不出来了,有人建议干脆直接用安全套”,“灰色泰迪熊”告诉记者。虽然安全套最形象、直观,但他还是对这个提议“说不”。他认为,吹安全套是错误的使用方法,容易对青少年造成误导,“而且用安全套表现男性,有点儿过于简单粗暴”。

最后,他们选用了气球从瘪到充满气的过程。“这跟生理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刘很大”解释。

虽然“性”话题具有无法回避的敏感性,但是,邹波仍然不希望《一分钟性教育》片沦于庸俗。

在起第四集标题的时候,他总觉得很多标题有“猥琐”的意味,比如“小为什么会挺起来”。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的题目定为“男孩为什么撑帐篷”。

“撑帐篷的比喻更文雅,我认为这是《一分钟性教育》应当遵循的尺度。”

《一分钟性教育》虽然运用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卡通人物,却并不是滥用。“我们希望运用大家熟知的、幽默诙谐的,而不是很沉重的形象。”

比如,你注意到“蜡笔小新底下的手”了吗?

如果不是创作者的提醒,大多数观众可能和记者一样,并未注意到第三集“如何防止儿童性骚扰”中,骑着大象救生圈的蜡笔小新底下,有一只手好像在扯大象的鼻子。

“我们是在比喻,男孩也可能受到犯。”“灰色泰迪熊”说。

在曝光率逐年升高的幼童被事件中,网友“那时花开20040303”就感受到了防犯教育的必要性:“以前,家长对孩子闭口不谈性,但现在,不少变态盯上了我们可爱纯真的孩子,必要的防范意识一定要有!”

《一分钟性教育》上网后,一炮而红。“我爱泽霖宝宝”认为,片子“通俗易懂,也简单易记,呼吁有更多更好的这种教育方式出现”。对网友“源宝_源源”来说,片子也很有用武之地:“等自己宝宝出生了,万一她问,我也好解释了,总之不再是‘捡来之说’了。”

但也有家长担心,“孩子未必能看懂”。

对此,邹波向记者坦言,“最初是想给小孩看”,但是在为自己女儿学习“儿童大脑发育”的知识时,他发现,“小孩有可能接受不了逻辑性特别强、节奏快的东西”。因此,邹波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讨论中“摇摆”。

3集《一分钟性教育》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后,5个人开始思考和探讨,应该怎样做下去。

“灰色泰迪熊”透露,《一分钟性教育》接下来将涉及未成年人青春期初潮、遗精等困扰。不少家长给他们留言,希望团队帮助解答孩子的问题,比如“看到小女孩为什么会心跳加快”、“为什么喜欢跟小女孩玩,不喜欢跟小男孩玩”等。

邹波希望今后尝试跟观众交流的方式,“由他们出题,我们来讲,让以前家长对孩子难以启齿的性话题,变得具有讨论性”。

篇4

有一天,女儿对我说:“妈妈,我的豆豆()上长了两个洞!”我大吃一惊,一看之下,才哑然失笑,原来是她的上有了两个针眼大的乳眼。我告诉她:“这是你以后做妈妈给宝宝喂奶,出奶水的地方。”女儿有些不好意思,忸忸怩怩地说:“拜托你了,不要说得那么露骨好不好?”看她难为情的样子,我决定抓住机会消除女儿的害羞心理。“这是坦白,不是露骨。”我大大方方地说:“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都要像今天这样坦白告诉妈妈,妈妈也会坦白地给你解答。这是科学,是常识,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事情,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女儿听我这么说,一下子放松了。她说心里面一直还有个疑问不敢问我,害怕我骂她思想复杂。

“思想复杂是好事情,说明你长大了,懂得多了。有什么问题尽管说出来,还有谁比妈妈更理解你,更能直接给你帮助呢?” 我鼓励她。

“那我问了啊――你说,男孩子拉了女孩子的手,会出事吗?男孩子坐过的凳子,女孩子坐了不要紧吧?”女儿心一横的样子问道。

“你认为会出什么事,有什么要紧?” 我反问她。

“就是怀孕呀。”原来,她一直担心这个。

“不会。怀孕是很复杂的事情,拉拉手,坐坐位子,是没有关系的。”听了我的话,女儿像是放下了一个大包袱:“噢,太好了!真后悔没有早点问你,害得我担心了好久。”那以后,关于生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她都会和我坦诚交流。

今年,朋友送给我一套儿童性教育光碟,它通过有趣的动画片的形式,讲授了月经、、怀孕、生育、使用安全套、预防爱滋病等系统的性知识。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给女儿看。这一两年来,她似乎很少问这方面的问题了。我担心一下子给她灌输这么多也许她还没有想到的知识,会产生副作用。琢磨了好些日子,我终于想通了:迟看不如早看。早看了,可以消除孩子对性的不必要的好奇,免得她进入青春期后思想不集中。

我对女儿说:“你12岁了,以后你的身体里会出现许多你不了解的变化。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看一张光碟,它会让你对人的身体、对男女之间的性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注意健康和卫生。”

片子是用粤语解说的,我听广东话吃力,便有意要女儿这个“小客家”给我翻译,以打消她对片子里面谈到的有关性知识的顾虑。女儿一边看,一边把粤语解说翻译成普通话,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结合画面给她讲解。看片的过程,成了我们母女共同讨论性知识的一堂科普课,轻松愉快,半点没有两代人观摩性教育片的尴尬。

篇5

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由幼儿向成人转变的时期,此阶段是青少年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所以目前国家和社会已把青少年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1.1青少年教育的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仅在智力启蒙中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习惯、塑造品格,这是百年树人的起点和重要基础。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即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1.2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结合

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这项系统工程就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所能承载。因此,将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结合,在促使人的发展的更具完整性和全面性方面,就显得日益重要。

1.3亲子教育

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环境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普遍呈现出现重智力,轻情感和良好习惯培养的现象;还有不少父母因繁忙的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将希望寄托于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的普性教育无法满足更多家庭不同的需求,同时家庭角色的弱化和缺失也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为解决上述问题,倡导父母与孩子同乐的“亲子教育”便迅速发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父母与其子女共同学习、分工配合获得知识和情感的体验和收获,在此过程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不同的是,亲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教育模式,同时需社会教育和资源的大力支持即社会教育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基础,亲子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亲子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产物,并能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补充和延伸。

而目前,社会普遍开展的“亲子教育”仅以早教为重点,针对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较多,但缺少对青少年成长各阶段的情感培育、个性发展、禀赋和潜能开发的持续性和系统性。科学、系统的“亲子教育”亟待完善和发展。

2.科技馆在亲子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1科技馆教育工作特点

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科普设施,现代科技馆(科学中心)肩负着四个重任:向公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的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

其中,科技馆教育的核心和价值――针对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开展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科学理论实践、并注重其体验过程,则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必要延伸,同时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科技馆开展亲子教育的优势

科技馆教育重在人文修养、知识教育、实践探究与情感体验四者合而为一,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输,同时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这成为了开展亲子教育的良好场地。

2.2.1公平性

科技馆是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公众平等享受其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同时,科技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将使更多人有机会走进科技馆,接受科普教育和参与科学文化交流活动。

2.2.2多样性

科技馆教育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鼓励公众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强调探究过程而非结果。

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形式也十分丰富:如科教展览、科学实验、科技培训、科技制作和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等均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实施个性化教育,并通过不断地拓展内涵、丰富形式,营造有趣、愉快的环境和氛围,努力使每个参与观众特别是青少年都能从中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和潜能力。

2.2.3 社会性

科技馆不仅是普及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教育设施,也是体现我国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重要窗口,同时也是青少年课外实践基地。其优势在于借助更多社会资源,尤其是与学校、学会、科研单位和企业紧密合作,并利用自身现有的设施条件以及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使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

科技馆开展的各类互动展览和教育活动,使专家学者及社会公众能够广泛参与,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2.3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亲子教育平台

2.3.1发挥软件优势,开展亲子主题科普活动

科技馆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独立或联合社会单位策划并开展富有鲜明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主题科普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同时其形式丰富,内容贴近生活,富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可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和个性化需求的家庭参与,从而使得“2+1>3”!

如重庆科技馆在龙年春节开展的“吃、穿、动、行专题活动” 既营造了节日热闹的氛围,又充分满足了社会需求,基于国内首个国防主题展厅开展的“上阵父子兵―智夺国防小战士”活动在持续开展的一个月中让不少父子“国防迷”其乐融融;“相约母亲节、传递感恩心”的主题活动则让青少年观察身边可以利用的废旧报纸、杂物,并亲手制作加工成为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和漂亮的环保袋。

在活动中,共同的体验、学习的经历让孩子和父母更加深入了解彼此,互相理解;同时及时某些不是预先设计并铺垫的感悟,也在每个家庭中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变化”。这些改变来自于“一家人”在活动情境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目标的学习体验,家庭随着活动体验的增加,拉近了家庭共同的默契度、信任感,特别是凝聚了家庭的向心力,缩短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2.3.2利用硬件设施,提供亲子教育乐园

科普剧舞台是国内大部分科技馆建设的科普设施,其产品――科普剧是将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内容与剧情表演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了语言、舞蹈、声乐、绘画、制作等多门艺术,为知识插上有趣的“翅膀”。

将舞台打造成亲子乐园则是重庆科技馆的初步尝试:鼓励不同家庭组队参与科普剧本的创作及编排,并亲手设计制作道具、服装等,同时还可自编自导自演,打造具有小家庭特色的专属剧本,并面向公众演出。这个过程,将不断提高父母和孩子的组织协调力、团队合作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同时父母的参与和鼓励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为培养青少年自信、自立的精神奠定良好基础。

2.3.3开展针对父母的亲子教育培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1月―2008年4月在我站因非意愿妊娠进行人工终止妊娠的青春期少女146例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

由门诊医师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职业、孕次、避孕措施、接受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情况等,记录在统一表格并保存。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46例非意愿妊娠的青春期少女年龄14~19岁,其中<16岁29例(19.86%),16~19岁117例(80.14%);在校学生53例(36.30%),其中中学生12例(8.22%),技校及大中专在校生41例(28.08%),外来务工人员69例(47.26%),其他24例(16.44%)。

2.2 非意愿妊娠发生情况

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有44例(30.14%),避孕失败的102例(69.86%);首次妊娠77例(52.74%),再次妊娠69例(47.26%)。102例避孕失败者所采取的避孕措施情况见表1。

2.3 接受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情况

146例非意愿妊娠青春期少女性知识、避孕知识的来源:32例为学校的卫生课(21.92%),57例为大众媒体(39.04%),31例为同龄朋友之间交流(21.23%),17例为其他(11.64%),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知识的有9例(6.16%)。

3 讨论

3.1 非意愿妊娠的原因

本资料中102例(69.86%)少女意识到如果有了,就应该采取避孕措施,大多认为应该使用、避孕药,但是对使用避孕工具(药物)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此类障碍中,避孕知识的缺乏比避孕意识的缺乏更为严重。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一是盲目选择避孕方法,如月经周期并不规律却使用安全期避孕;二是避孕方法使用不得当。本资料中使用安全套失败的30例.除5例安全套破损外,其余25例均为使用方法不当,如未做到全程使用或选择型号不合适;长、短效避孕药避孕失败的11例,主要为未规范服用、漏服、药物失效;三是滥用紧急避孕药,把紧急避孕药当作常规避孕措施在每次性生活后使用,或紧急避孕后本周期的性生活不再避孕,从而导致避孕失败。

3.2 知识获取途径缺乏、不全面或不准确

在中国传统观念束缚下,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大多采取回避态度,家长、教师很难向青少年提供准确的生殖健康信息与帮助,青少年获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仍较有限。本资料显示,超过60.0%的人是通过大众媒体、同龄朋友来获取部分的性知识,从网站、影视获得性知识者较多,通过医学书刊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获得的较少,在家庭教育方面只有4例能够就性问题进行交流,而通过大众媒体获取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往往不够全面。本资料中外来务工人员占47.26%.这一人群社会接触面狭窄,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保健意识差。本资料中,再次妊娠的占47.26%,一方面表明青春期少女对生殖保健知识缺乏,对未婚怀孕及多次人工流产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还表明首次终止妊娠时医务人员对其生殖健康知识宣教不足,未了解其避孕失败的原因,未进行针对个体的避孕知识、避孕方法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导致再次妊娠。因此,拓宽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建立合适的咨询服务机构,注重性教育的时机和场所很重要。具体而言,要根据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青春期女性,采取不同的方式讲授生育知识、计划生育知识、性健康知识。应通过教育、咨询、指导,减轻青春期女性对性产生的羞怯感,意欲尝试又不知后果的盲目感,减少他们的好奇心及通过非正常途径的窥视,减少非意愿妊娠的发生。

在我国,由于健康和营养状况的改善,性成熟的年龄下降,首次年龄提前,少男少女中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生殖健康服务主要面向广大的已婚育龄妇女,在目前青春期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有效的青春期健康教育,为青少年提供生殖保健服务,减少青少年非意愿妊娠及性传播疾病的发生,是一个仍需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国家已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列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资料证实,在提供性知识信息和服务的欧洲和加拿大,青少年性活动并未增加,反而提高了对性的责任感。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意外妊娠预防的咨询和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关注青少年生殖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必须尽快改变目前性教育的“黑箱状态”,采用适应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的形式,利用口袋书、卡通漫画、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广播、热线电话以及网络等多媒体手段,普及现代性教育的科学知识,促进青春期女性的生殖健康。

4 参考文献

[1]华嘉增.青少年的生殖保健[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2):88.

篇7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习惯;教育;现状;实施策略

一、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具备的三个先决条件

第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就要为幼儿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这才是早起阅读的基础,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选择一些色彩鲜明,形象直观,深入浅出,富有教育意思的图书。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孩子阅读的基础、环境。幼儿直接还可以开展读书之类的游戏,通过孩子对游戏的渴望,达到阅读的目的

第二、要很好的方法进行指导

首先,应让幼儿观察图书的结构,知道每一本图书都有封面、封底,为了便于幼儿理解,可让幼儿把封面比作前门,把封底比作后门,中间就像是一间小房子。看书时,先把前门打开,然后走进小房子里去看故事,看完了把后门关上,有了这样生动形象的看书方法,幼儿就不会出现乱翻的现象了。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由于幼儿已认识1-10的阿拉伯数字,因此,先教他们按页码顺序翻阅图书,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

其次,教幼儿学习按从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在看书过程中,让幼儿直接感受画面与教师讲的故事之间的联系。亲自感受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的,而故事是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接下去看的,从而慢慢了解知道故事的内容。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正确翻书的榜样。

第三、要提供适宜的材料

1.根据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在为幼儿创作和挑选故事书时,要考虑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

2.从孩子兴趣出发,选择他们"喜欢"的书籍

现在市面上的阅读材料良莠不齐,有些幼儿读物中竟然充斥着不雅和暴力。对于没有鉴别能力的幼儿来说,我们要为他们把好第一关。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幼儿早期阅读的基础,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选择一些色彩鲜明、形象直观、深入浅出、富有教育意义的图书。实践证明,有趣的童话故事是孩子的最爱,而一些以幼儿视角编写的科普作品如《少儿十万个为什么》等,也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对象。考虑到内容和文化的多元性,我们还可以为幼儿选择《安徒生童话》等外国作品开拓视野。

二、早期阅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对于幼儿来说一切跟书有关的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早期阅读教育是均衡全面发展、超越特长发展的特色教育。通过早期阅读,孩子会个个想说,个个愿说,个个会说,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

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说什么样的话,对什么样的交往者做出什么样的语言反应,这是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一个方面,如在故事《打不开的门》和《贪吃的哈罗德》中,均有不同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幼儿在熟悉故事角色间对话的基础上,会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三、实施早期阅读教育的有效方法

1.明确早期阅读的目标定位

早期阅读教育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早期阅读教育在语言教育中又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构建目标时,应体现其特殊性,同时必须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早期阅读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兴趣培养,阅读的范围也不应只局限于文字,还有图画、标识标记等也应该纳入阅读的范畴。另外,通过早期阅读帮助幼儿积累一系列社会文化方面的经验;促进儿童人际交往和认识世界,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成为流畅的阅读者等等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2.提供新鲜、优秀的文学作品

到底应该给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算得上优秀的有价值有味道的呢?虽然目前还没有量化的衡量标准,但可以从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反映儿童的真实感受;注重作品的趣味性、戏剧性;注重作品的新颖性;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文学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3.创建适宜的阅读环境

早期阅读教育环境的创设,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软环境包括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到开放而平等,营造开放、宽松的阅读环境,还包括尊重阅读学习的个别需要,享受个别教育。硬环境包括社区、家庭、幼儿园的环境设置让幼儿感受到和谐、浓厚的阅读环境。例如,幼儿园中通过设置图书角、墙面设计等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发儿童的主动阅读的兴趣。促使他们在主动建构中,阅读能力获得发展。还可以定期向幼儿推荐优秀的图书,使孩子主动接触、喜欢并选择书籍,让幼儿真正喜欢阅读,并从中获益。

总之,早期阅读有效方法实际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提炼。本文对早期阅读教育的思考还比较肤浅,但愿能给关心早期阅读教育的幼教工作者一些启示,希望大家共同来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探索出一套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早期“和谐阅读”环境,为提高中国的幼儿语言教育水平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周兢.在创意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J].幼儿教育,2005(2).

[3]钱郭小葵著.婴幼儿生长及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

篇8

关键词:HighScope 家长工作坊 专业引领

一、HighScope家长工作坊

HighScope是海伊斯科普教育研究机构(High Scope Educ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的简称,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的主持人戴维.韦卡特于1970年创立的。主动学习是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核心,它倡导的主体性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理论顺应了各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它让儿童自主的,有目的性地追随他们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展了好奇,探索,机智,独立,合作,负责任的品行,这些品行作为一种心灵的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

家长工作坊是美国HighScope高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协助幼儿的成长与学习,家长和为幼儿服务的相关人员之间必须维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家长工作坊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家长们从实际生活中了解幼儿的发展、高瞻教学的原则,以及怎样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应用到家中以及社区里,从而使得孩子从中受益。

二、家长工作坊的特点

(一)参与的对象

邀请来参加工作坊的对象(统称为家长)包括:父母、祖辈、保姆、亲朋友好友,以及其他对分享和学习幼儿生活感兴趣的成人。因为这些人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尤其在国内,由于父母是双职工,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由祖父母或是保姆来教养,这时,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就至关重要了。

(二)教育工作者与家长之间保持平等的关系

当前家园合作中普遍存在家园地位不对等现象,表现为,第一种以幼儿园为中心,家庭只是被动配合与支持,幼儿园也很想帮助家长收获更多科学的教育理念,于是请来了各大专家与教授进行演讲,家长当时听了挺有收获,可是遇到实际问题是,还是摸不着头脑。第二种,幼儿园完全服务于家长,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幼儿园在丢弃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听从家长的各种要求,要求喂饭、要求户外一出汗就擦、要求学各类知识等等。其实,要想真正成功的合作,教育工作者与家长之间应保持平等的关系,家长与老师之间必须愿意倾听彼此的意见,以及跟对方分享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这样的关系基础上会让对方更容易澄清一些可能产生的误会或是观念上的误解。虽然每天接送孩子时,都会与老师交换信息,然而特别将一些时间抽出来,以便更加深入的探讨一些家长和老师们都有兴趣的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而加深彼此的了解,当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彼此会很默契的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三)支持家长建构教育专业知识

成人和孩子一样,如果能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将会增加他们受益的程度。另外,可以增加他们收获的方式是,协助他们以对个人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很多家长因从小受传统教育长大,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就会不自觉的筵席自身教育的影子,可是他们又在这种信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获取了很多的先进教育的知识;他们往往都陷入明知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困境中。当前专业的教师有责任引领家长走出困境,帮助他们专业的成长。如:如何指导孩子进行美工活动。有些家长知道,我不能直接教,可是我该怎样帮助孩子提升呢?在工作坊中,老师就会和家长一起进行现场表演,帮助家长了解可以提供各种材料,和孩子一起谈论他的作品,而不知道简单的说:画得真好,等等策略。帮助家长建构新的理念,并且在实践教育行为中体现这种理念。

(四)促进交流、延续观念

当家长们彼此熟悉后,只要聚集在一起,总是会有聊不完的话题。例如:我的孩子最近总是发脾气。我家孩子不愿意早上不愿起床及晚上又不愿意睡觉等等。第一:为了支持和鼓励这类讯息的交换,每一个工作坊中都腾出一些时间,让家长们可以分享他们在教育孩子上的成功经验以及所面临的难题;老师们也将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拿出来跟家长们分享,以引导家长们对孩子的成长及身心健康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第二:也可以成立家长QQ群,这样大家可以就某一个主题进行持续的跟踪的讨论。第三:将好的理念带入朋友圈或是社区,放学后或是节假日,孩子到楼下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或是参加成人的聚会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有趣的教育话题或问题,鼓励家长们一定要尝试着用科学的知识来处理问题,从而带动周边的每一位朋友,同时也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在下一次的家长工作坊中与大家分享。

(五)鼓励家长工作坊的连续性

家长和老师们家长工作坊中分析问题,分享经验,并讨论一些解决策略之后,老师要鼓励家长将这些策略在家进行运用。如:在“如我家孩子会收拾”的工作坊结束后,老师给每个家长发了一份记录表,和孩子一起记录家里的玩具分成了几个箱子,都分成了哪几类、怎样做标志等等。如:在“如何在家进行计划、工作、回顾”工作坊结束后,老师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进行计划、做、回顾的照片或是文字记录,带回班里来与同伴分享。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以协助家长与孩子达到一个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老师怎样来开展家长工作坊

(一)流程

1.发放问卷搜集问题:只有知道家长有什么样的需求,才能够有针对性来解决问题,所有发放问卷至关重要。

2.搜集问卷,了解问题,并从中选取家长最感兴趣而且老师也最有把握的主题,这样操作起来的成功率会大很多。

3.将这个主题以及举办时间提前告知家长,这样可以让家长知道,他们的需求,老师是很重视的。

4.在活动进行的前一周向发放邀请函以及制作海报。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们提前安排自己的时间,还可以邀约对此话题同样感兴趣的家人、朋友一起参加。

5.招募家长义工:家长不只是来参与活动的,他们应该和老师一起参与到活动的筹备中来,这样才更能激发家长们的主动性。家长义工完全采取主动报名的方法,老师将任务列出来,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兴趣来资源报名。大约有:影印资料、准备桌椅、准备游戏材料、负责签到、准备音箱等等。

6.在各项工作够准备好后,家长工作坊就可以正式开展了。

(二)老师需修炼好内功

1.在确定家长工作坊的主题后,老师就要搜集关于这个主题的相关各类资料,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制定出合适的方案。

2.将方案与领导、同事一起商议,进行调整。

3.召集教学伙伴进行家长工作坊试演。

4.试演后,再次修改、调整方案。

5.再次试演。

篇9

(一)校外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对校外教育概念目前存在几种理解和认识。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是狭义的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是由专门的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另外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校外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所谓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不管教育形式如何,但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如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上述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发现上述概念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次,校外教育的对象普遍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兼顾成人教育;最后,校外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开发社区生活,以其居民为对象实施的集体教育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社区教育。在我国,对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通常从“社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阐明社区的重要性,以“社区性”为突破口,进而确立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地位。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当前侧重于对社区内各类教育进行延伸、补充。总体上说,虽然目前对社区教育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社区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其区域性、强调其对象的全面性、突出其功能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另一种观点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社区教育”的重心放于“教育”这一概念,“社区”只是这类教育的一个特征,更多关注于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作用等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根据社区的界定,则所谓“社区教育”,已不是以往教育学中社会教育的概念,也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它是一个大教育观的概念,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的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其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投入运行经费,形成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模式。从机7构的行政管理来看,校外教育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领导主体,具有官方性,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学校——社区互动型”模式;三是社区学院模式;四是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五是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离退休干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要的,提高他们的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能力的全民教育,是一种“区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把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了3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3年,社区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结合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是一种单向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该阶段主要开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实现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

(二)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狭义的实施主体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三、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结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边界也日渐模糊。校外教育的社区化是校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四、问题与建议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区教育概念有待细化

社区教育内涵界定及定位至今不够清晰,发挥作用受限。社区在地域上如何界定,社区和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应等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不管是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管理上职能重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上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三)社会教育概念不甚明确

篇10

1为什么要搞三生教育

1.1机械-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

当今时代是一个机械-技术时代,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机械-技术时代,一方面是,机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是,机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带来了一个日益功能化、齐一化、制度化、物化、商品化、量化、图像化的人类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人类往往欣慰于机械-技术所带来的进步,而忽视、甚至无视它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诸种灾难中,最严重的不是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地球资源的枯竭和生存环境的崩溃不会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人类可以通过利用和改造手中的技术手段转向开采地外太空能源和移民其他星球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它所塑造的人类观念,终将导致人性的失灵。人类灵性的丧失,将导致人类人性的退化、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衰竭,人类将不能够再以一个人类的身份感受这个世界,而重新沦为野兽或半人半机械的新型兽类。到那时,不等地球资源完全枯竭和生物圈生态系统完全崩塌,人类就已经死亡,还奢谈什么开采地外太空、星球移民、文明、文化和人类未来呢。那么,这样一个机械-技术世界,即日益功能化、齐一化、制度化、物化、商品化、量化、图像化的人类世界,会给人类处境和人类观念,尤其是人类观念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呢?齐一化、制度化的世界,实现的是对人性的普遍规约,对个体的驯化、奴化。它把一切规约(纪律、习俗等)之外的东西,视为另类驱逐、监禁或消除,强求一种集体性、社会性的认同和整齐划一。单个人要想在这样的世界生活、存在下去,就必须自愿被驯化、被规整,学会服从,确切地说是成为制度的奴隶和守纪律的好公民。这最终将导致一个个性备受压抑,社会生活日趋平面化,人类心灵渐趋萎缩的世界。世界的功能化、商品化、量化,就是用经济学的原则和数学的量化标准,来看待世界和人类自身。一个物、甚至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就看它能不能实现自身的功能,能不能被物化为商品,依据市场的价格交换机制被出售和购买。如果不能,它就是无用的东西,毫无价值。如此,金钱和数字成了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人的精神、情感理应被忽略,如果它们不能够拿到市场上出卖和销售。这是对人性的最大侮辱和践踏。如果人人都用这样一种标准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对立物(人和世界),那必将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与自我、他人关系的紧张。这最终导致的是对自然的肆无忌惮的进攻、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无视和肆意屠杀,即生态环境的恶化、崩溃和人类自身的毁灭。随着电视和广告的发明,人类愈来愈生活在一个图像的世界。图像加深了这个世界的冷漠。我们由开始对世界遥远角落的事情漠不关心演变成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也持守同样冷漠的态度。图像,尤其是电视上滚动播出的图像也让这个世界日益变得无序,不符合常理。图像把成人的秘密暴露给儿童,瓦解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的隔阂,让童年消逝。图像的泛滥,也让人们日益厌倦深刻,停留在表象的非思状态,造成思想的懒惰、贫乏、萎缩〔2〕。

1.2中国学校里专门性、高密集性三生教育课程的缺失

在亟需“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来救治人类心灵和人类未来的机械-技术时代,中国学校里关于专门性的三生教育课程就极度缺失,更何况高密集性的对学生开展三生教育。是什么造成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已经分散在诸多学科(诸如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地理课、自然课、生物课等等)的教学中,没有必要单独独立出来作为一门课程集中讲授。②一个人该如何生存、生活,是他自己的事情,难道他自己还不知道。因此没有必要开展三生教育课程。③生命和生活理应是多姿多彩的,一个人该如何活,选择何种方式活,是这个人的自由。如果进行垄断性教育,岂不是对他人自由权利的侵犯和伤害,故所谓的三生教育是错误的。针对“①”,笔者认为,虽然在诸多学科中对三生教育的某些方面,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涉猎,但仍需进行集中和专门性学习。原因:第一,分散在诸学科的部分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容易被忽略或强调得不够;第二,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容易给学生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第三,作为一门课程集中和专门性讲述三生教育,能够突出关于生命、生存、生活三方面教学的立体性、整体感,昭明国家、社会、学校对国人生命、生存、生活的重视,克服第一、第二中提到的缺点以及其它缺陷。针对“②”,笔者认为,一个人该如何生活和生存,确实首先是他自己的事情,但这既不意味着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即使他知道也不见得就正确,也不意味着进行专门性的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没有必要,恰恰与之相反,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进行专门性的三生教育。因为人毕竟是有诸多缺陷的动物,他会昧于自身的无知或幼稚,做出一些不利于自己与他人生命、生活的举动,从而危害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幸福,譬如自杀和杀人。为了实现他的更好的生活和生存,他需要别人的建议和指导。别人的建议和指导,也不是对他生活的干涉、自由的侵犯,而是帮助他形成有利于他自己的生活准则和习惯,以确保他更加健康的生存。“③”的观点是对三生教育的歪曲。三生教育不是垄断性教育,它不但不是对自由的侵害,反而是对自由的守护。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权利。自由是有条件的,其充要条件是:(A)做的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B)以他人的自由为界限。一个人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下活动,他的自由才是自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如何活的选择超越了他自身能力之外或者侵犯了他人的自由,或者超越了自由的这两个条件,我们能允许他的种种自由吗?我们能说他自由了吗?三生教育就是要教导人们自由的实现离不开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对他(它)者生命自由的尊重,而这其实就是在守护自由。如此,怎能说三生教育是垄断性教育,并因为此等无稽的理由而拒绝它呢。由以上可以看出,我们搞三生教育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在机械-技术时代,我们亟需三生教育来救治人类心灵和人类自身;另一方面是,中国学校里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讲授这样一门学问。

2三生教育要面向生活世界

三生教育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有它的生活世界的基础,并为生活世界所要求,是面向生活世界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现今的世界,是异化的机械-技术世界。异化的世界遗失了生活世界的本根,造成了人类社会的日益萎缩和人类心灵的枯竭。这是生活世界所不能应允的,生活世界要求在人类世界开展三生教育,以救助生活世界和人类自身。只有找对了三生教育的生活世界基础这个大本大源,三生教育才不至于流离失所,纠缠于细枝末节,成为一个什么都可以塞进去的口袋。什么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首先是一个非课题性世界。人类不能把它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课题研究实现的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是性知识。这种是性知识,把生活世界看作是一个能够把握在人类头脑中的知识体系,用语词来代替事物,用语句来代替事实,遵循是性的逻辑体系,而不去过问世界的真实,并用逻辑化的知识和知识物化出来的技术产物来考问、进攻、吞噬世界,使人类迷失在人类语言的逻辑和逻辑的物质化产物———技术中,而遗忘了事物,遗忘了存在。其次,生活世界是一个存在的世界。存在的世界,有它的肉身,世界有世界之肉。但这种存在之肉,会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知性把握,被人类的理性吞噬。理性是形式,它仅知道规约这个世界,把世界整齐划一,但遗忘了存在物种的各异色彩;它仅仅知道,作为我思主体的人的思维的存在,看不到肉身和自然,感受不到人类的眼睛、鼻子、手脚所看、嗅、触摸到的这个(人类和自然)世界的难以言辞的奇异;它仅仅知道借助于技术产品去开发、挖掘、掠夺、剥削、敲诈、绑架自然,却不会尊重自然物种的生命存在。再次,生活世界是文化世界。文化就意味着生活世界不仅仅是科学和科学文化世界,它还允许宗教的存在,艺术和诗歌、戏剧、雕塑、绘画的存在。在这样的世界,我们不能像今天这样一味地独尊科学技术,要知道它也只是作为文化世界的生活世界的一个部类,仍需要与其他文化的和谐互动、和谐共存、和谐共生。最后,生活世界是人际交往世界。我们是生活在人群中的,而不是生活在孤岛的鲁滨逊。我们需要交往才能够生存,而且是平等的交往。不平等的交往,只会带来野兽出没的丛林。交往讲究的是对话的艺术,是对生命的敬畏感,而不是战争的艺术。交往是生存的条件,没有交往,没有商品的交换、情感的交流、婚姻和家庭的组织、政治国家的建构,就不会有人类的繁衍和今天所获得的文明成就〔3-4〕。

根据以上对生活世界的词义解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今天的世界是多么地偏离了生活世界的要求。生活世界要求实行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三生教育是对异化的人类世界的救治,是面向生活世界进行的对生活世界本根的重植,而这种教育却在中国的学校里长久没有人提及。赫尔德林说“:哪里孕育着危险,哪里生成着拯救。”在今天的机械-技术时代,生活世界面临着它的危险,但这种危险中也孕育着人类觉醒的可能。世界越是异化,个人越能够品尝到那种难以忍受的异乡感,对家乡的思念也就越浓烈。只要铁皮屋里有一个人洞察到生活世界的这种要求,勇敢呐喊,并用自己的喊声惊醒昏睡的同类,人类就一定能够得救。这种呼声已经发出,一个省的智力已经开始行动。三生教育的行动是面向生活世界开展的,目的是救助这个苦难的地球和行将枯萎的人类心灵。

3面向生活世界的三生教育如何开展

今天的学校课堂幸运地有了三生教育,人类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种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作为专项课程长久缺失的教育,应该如何开展的问题日益提上日程,摆在了我们的眼前。我们该如何面向生活世界开展三生教育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应该明确三生教育是面向生活世界开展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培养机械心灵的,而是培养有质感和艺术感的生命的,即恢复人类的性灵的。我们知道生活世界不是科学技术的异化世界。异化世界的人类是被工具理性、科技理性规约的单面度的人,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存在的质感的人类。因此三生教育不可能面向它展开。面向它,只能培养出机械心灵。拥有机械心灵的人类,在心灵内部,开不出人性之花。

第二,要把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专项性的高密集的讲授,纳入到学校的课程规划之内,并给出一定的学分,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学生学习。

第三,课堂讲授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真正把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运用统一起来。譬如,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野外生存技巧;参观地震博物馆,学习地震防震科普知识,并进行模拟地震生存和救生演练等等。

第四,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针对某项问题,制定合宜的调查问卷,定期调研,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认知变化,从而更好地调整三生教育的教学。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能够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和第一手材料,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感知。譬如,实地考察监狱、某片生态保护区或去法庭旁听等等,这些都比单纯的课堂讲解和观看视频影像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