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艺术文化传承

篇1

1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而言,艺术教育主要是在创建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有关民间艺术的众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具有的艺术能力、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喜爱,帮助学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种文化自然综合的环境是艺术学习最佳优良的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综合使得对于艺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的附有生命力。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民间的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民间艺术活动中含有很多艺术教育的素材。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民间艺术承载着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进程。现代艺术教育是帮助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有效途径,以往民间艺术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子承父业的形式进行传承。很多民间艺术的创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很长时间文化教育的农民群众,他们本身具有的经验不能够应用文字表述进行传达,对于民间艺术技能传授的方式就是应用“口头”讲述,将自身丰富的经验授予艺术传承者。现代学校的艺术教学系统是非常完善,并且具有科学化、现代化特点的,将学校对于学生的艺术教学与民间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知,选择对于学生民间艺术培养的切入点,当然需要尽可能的选择本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要取其民间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将其写入学校艺术教学的课本中去,学会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可以对本区域的文化有着更多的了解,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着更多的热爱,同时对于传承民间艺术,弘扬区域文化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丰富学校艺术教学内容。

2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经典的民间艺术尽心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过程。继承和弘扬民间意识,是人类在如今时展民族文化,使得民族精神受到强烈的鼓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并且使得区域文化快速形成的关键。很多的民间文化正在被划为非物质遗产中,遗产两个字同样也表明了民间艺术传承面临的危机。在新时期很多的青年人员对于民间艺术文化并没有太多的重视,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文化太过于低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有一些人认为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并不与自身的发展有太大的联系,这些错误的思想误区最终导致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的民间艺术文化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无人问津,不仅消失了很多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也有着一些民间艺术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传承发展下去,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学校艺术教学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学生能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民间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类在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学生能够对生活区域的文化进行保护,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学校艺术教育是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员和热爱人员的主要路径,也是对于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明确自身需要肩负的重大义务和责任。

3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在上文中也提到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的保护不是侧重于对于文化进行变革,而是需要最大限度的保存民间文化的原始性。但是也需要了解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如果想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的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使得自身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的去满足现代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学校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形成最佳的艺术文化传播环境,为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走入教学课堂,使得学校的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特点,使得民间艺术人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度,对生活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文化进行调查,不断的找寻具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资源。以学生的实际调查为基础,找寻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并且与相关人员讨论其具有的内涵,将民间艺术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联系,加深学生对于区域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4结语

篇2

1、过门笺的起源

过门笺,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种类,过门笺是一种装饰在门楣上的装饰物。又称为活门钱、吊钱、罗门笺、挂钱、门吊、纸挂、吊挂、花纸等等。

在莒县方言中,人们称其为“过门钱子”。寓意新的一年富贵平安。春节贴过门笺是莒县尽人皆知的民俗文化。

2、莒县过门笺的特点

2.1广义的特点 莒县过门笺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其在2007年,其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时,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以上可见莒县过过门笺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莒县过门笺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2.1.1非物质性 非物质性,是莒县过门笺的最本质的属性。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过门笺是物质性的,但是它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内涵是费物质性的。

2.1.2传承性 民间艺术得以保留下来,并被后人发扬光大,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只有传承,才能使民间艺术渊远流传,莒县过门笺之所以延续至今,得益于先辈的传承。

2.1.3地域性 莒县过门笺是在日照市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过门笺自身的地域性文化存在于每一位当地民众的心中。

2.2狭义的特点

2.2.1制作工艺,以“刻”为主 莒县过门笺制作时,时用的工具是:刻刀。过门笺都是用刻刀刻出来的。并且这些工具大多数是手艺人自己制作的,大大小小十几件,每一件都不一样。

2.2.2色彩鲜艳,五颜六色 过门笺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色彩鲜艳,五颜六色。刚开始发展时,颜色大概有五种:赤、黄、青、白、黑,后来当地居民对于黑色和白色有所忌讳,所以把颜色确定为为大红、粉红、黄、绿和紫,最后把蓝色也加上,此后,过门笺的颜色是一套六色,有六六大顺的寓意。

2.2.3外形简单、结构和谐 过门笺的外形非常简单,全部都是长方形的。分三部分,上下分别是装饰纹样,中间部分是主题刻画。过门笺中间的主题刻画上的图案、文字种类丰富。最常见的是中间部分为镂空的图案、文字,四周刻有装饰纹样,如:万字纹、水波纹、鱼鳞纹、蝙蝠纹、花瓣纹、菱形纹等等。。

2.2.4文字朴实,情感真挚 作为一种装饰物,它的题材的选取出自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如“恭喜发财”、“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等,这些题材都贴近生活,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3、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创新

莒县过门笺发展到今天,面临很大的传承与创新的难题,已经有很少的人知道这一民间艺术文化,包括当地居民。90年代,国民间手艺人有50几户人家在做,但是,从2011年开始,全村子只有史龙江一个人在做。他是现在唯一的一个莒县过门笺的守护者。因此,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创新迫在眉睫。

二、莒县过门笺在手机壁纸中的应用

1、莒县过门笺在手机壁纸中的设计原则

1.1创意性 手机壁纸设计,要能够呈现鲜明的风格,并且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过门笺在手机壁纸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创意性原则,使用传统过门笺元素创新手机主题,增强手机主题的视觉冲击力。

1.2交互性 手机壁纸设计服务于手机的使用。在设计手机壁纸时,设计师要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使用。过门笺在手机主题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交互性原则,使过门笺元素与手机功能相对应。

1.3一致性 手机壁纸设计,要注重手机壁纸与手机界面风格的一致性。过门笺在手机主题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一致性原则,使手机壁纸风格一致。

1.4简洁性 手?C壁纸的简洁性要求手机壁纸能够给人以清晰的视觉感受,主题元素简单明了。过门笺在手机壁纸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简洁性原则,增强手机壁纸的简洁性和实用性。

1.5美观性 美观性是设计手机壁纸时的重点,美观大方的界面可以给用户带来愉悦的体验,从而导致手机壁纸的使用率得到提高。因此,过门笺在手机壁纸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美观性原则,运用过门笺艺术和过门笺元素美化手机壁纸。

2、莒县过门笺在手机壁纸中的实际应用

在手机壁纸设计中运用过门笺元素,可以采用自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图案元素,也可以使用十二生肖系列、古典人物图案等元素。还可以将现代动漫图案以过门笺的形式呈现出来,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图案作为手机屏幕背景(参见图1)。

篇3

关键词:民间民俗;群众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

在现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徜徉在科技的海洋。人们不再像以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娱乐全靠看演员面对面表演,或者只有上集市上才能看到杂技表演者的表演。现在许多娱乐都可以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实现,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变得多样起来。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有些文化宝藏来不及登上时代的大船,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该文就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探究,呼吁大家保护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

1民间民俗文化不断地发展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每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水平,就体现了当时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说文化和经济基本上是挂钩的。一个时期的经济水平如何,完全能够从文化发展水平看得出来。比如,在和平年代,文化发展水平基本比较高,因为和平年代大家都吃饱穿暖,温饱问题解决了,就会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了,那就是会想着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再比如,在战乱的年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个时候天天打仗,饭都吃不饱命随时可能会没有,谁有闲余时间去提高文化呢?由此可见,了解了前人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基本上就可以窥探过去古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把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下去。

1.1传承民间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共有的文化。有文化的产生就必须要有传承,要不然这个文化就会失传。而群众就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只有通过群众的口耳相传,代代流传,有许多古时候的民间民俗文化才能够被传承下来,呈现在当代人的眼前。群众文化大多都是大家共有的文化,而传承民间民俗文化就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群众文化的作用,但是传承也有失误的时候,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难免会出现误差,但出现误差的传承依然能够让我们窥见当时年代的辉煌。

1.2传承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经之路

中华上下五千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古人们不知道给我们积累了多少文化的精华,可是现代人似乎已经习惯了快餐文化,对古人留下来的民间民俗逐渐遗忘。中国好好的传统节日不去过,反而要去过外国的节日。还有多少人记得“小年”这个节日?大多数“00后”估计只知道外国的平安夜、圣诞节。而我们中国有许多像节日一样的民间民俗文化渐渐被人遗忘。说起中国画、工笔画,又有多少人了解,大家现在所熟知的大概都是水粉画、油画之类的绘画技巧吧。还有关于技艺方面的,有许多民间老艺人,因为找不到静下心来学习技艺的弟子,而导致手艺失传。大家也许看过“变脸”的杂技,只觉得好看精彩,又有谁知道这个技艺也快要失传?还有用复杂手法制作出来的油纸伞,古朴又美丽,但是又有多少个人关注过它复杂的制作过程?现在民间民俗文化在渐渐没落,要想发展群众文化,就必须先传承民间民俗文化,传承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经之路。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的确很艰难,但是万事开头难,做好第一步之后接下来的就都容易了。而发展群众文化的第一步其实就是开展娱乐文化活动。毕竟娱乐文化活动最接地气,最容易将群众聚集在一起。而且现在大家最感兴趣的活动估计也是娱乐文化活动。可以先从老年人入手,可以以广场舞或者打太极的活动将老年人聚集起来,然后慢慢将传承民间民俗文化的思想渐渐渗透到老年人当中,老年人应该会更容易接受传承民间民俗文化的思想,毕竟许多老年人也是从封建社会走过来的,对许多民间民俗文化可能会了解得更加全面。然后再由点到面,再慢慢向中年人、青年人以及儿童传播民间民俗文化,发展群众文化的思想。娱乐文化是最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彼此熟悉起来。所以开展娱乐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打入群众内部的切入点,是一个发展群众文化的绝佳办法。娱乐文化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将传承民间民俗文化的思想渗透到群众中去。

1.3在传承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动力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群众文化也不例外,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即民族性和民主性。因此,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切不可将这两大特征丢失,否则将不再具有文化意义。且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其快速地传承下去,达到又好又快的效果。

1.3.1发展群众文化中的继承从字面上也不难理解,群众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群众文化来源于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又寓于群众文化之中。因此,群众文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传承性。受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传统的群众文化的发展较为缓慢,或者说举步不前,甚至可以说呈现出倒退趋势。另一方面,群众文化还有一个相对的特征就是独立性,简单理解为即使经济体制瓦解甚至灭亡,群众文化中优秀、突出的部分仍然可以被传承下去。由于人们过度的依赖于电子科技产品的使用,导致民间民俗艺术文化严重缺失,久而久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就会变得很淡薄,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未来的每一代人,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科技产品的味道,民俗文化的发展将更加困难。且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式又过于单一,对两者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完全融入进去。再者我们在传承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文化衍生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淘汰,也要适当的做些借鉴。例如,在商周时期,人们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虽然现在这种文化已经不存在了,但也说明了我国的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应该保持理智的态度去看待这种问题,做出正确的审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3.2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是无数的积累、创新和扬弃的过程。因此,群众文化的创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是内容的创新。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容易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组成元素中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是形式的更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同时是思想交流和表达的渠道,要求我们要学会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更新。而无论是从本质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要保证两者的辩证统一性。

2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方式

2.1通过旅游业来发展民间民俗文化艺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娱乐项目的建设。不难发现,旅游业在近几年的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人们工作之余必备的娱乐项目了。尤其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乡镇旅游是一项高度放松的活动,让他们在身体得到享受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很大满足。笔者想绝大多数人喜欢旅游的原因无外乎是欣赏美景,而这恰好为民间民俗艺术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渠道,所以,民间民俗艺术文化相对浓厚的地方就更适合发展旅游业来传播当地的文化了。但是,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过犹不及,虽然要发展商业化,但是也不能过于商业化。要在保证当地居民收入的基础上,更加地注重文化的传播,而不是商业的发展。

2.2适度整理、加工及规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民间民俗艺术文化和群众文化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看它相似的、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缺陷的一面。而对于两者文化,我们不仅要了解其精髓所在,还要了解其缺陷所在,然后通过合理地挖掘、整理,将其发展传承下去。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民间民俗文化中优质的部分,要进一步整理和挖掘,而那些不太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则可以淘汰,推陈出新,将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

2.3依靠民俗文化资源,造就地方文化品牌

所谓民俗文化也就是蕴含着传统的文化,是对过去精神和文明的一种别称。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飞快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节奏飞快,如果想要将这些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首先要保证它能与时俱进,因此,我们需要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对它进行创新,加入一些与时俱进的元素。不难发现,在近些年,我国的GDP总值上升得很快,也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改变都将民俗文化的发展推向低谷,使它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创新才能让其继续传承下去。民俗文化既然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其创新当然也不只是简单的加入一些新元素就可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将现代工艺和技术融入进去,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接轨,变成一种群众文化,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随后才能延绵不断地被传承下去。例如,我们可以将民间艺术品发展为工艺品、在乡俗风情较浓重的地方开发旅游景区、将民间文化列入世界文化范围内以及利用网络来发展民俗文化等。虽然群众文化是财富的源泉和保障,但民间民俗文明才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将民间民俗文化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将群众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此来造就地方文化品牌。

篇4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 陶冶情操 艺术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应用,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了挑战。高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清末文人龚自珍曾说:“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可见历史对一个国家来说多么重要,因此在鼓励创新的当代社会,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历史,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艺术课程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摇篮,大学教师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艺术文化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界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艺术教师美育教化功能的强化等方面推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并通过校园的艺术课程、艺术生活、自然美默化作用及其他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利用汉字书法课程应对“汉字危机”

中国书法是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艺术,但面对如今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华民族的色彩”趋于淡化,“中国的烙印”逐渐消失。身处键盘时代,中国汉字在退化,许多人都会遇到提笔忘字的窘境,中国人面临汉字危机,许多专家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最近《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再次激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高校应把书法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轨道,加强书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书法教师的综合素质,引导、鼓励教师提高书法教育水平。学校可以开展各种书法比赛、书法展览等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提高汉字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通过舞蹈课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舞蹈尤其是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伴随全球化的到来,民族舞蹈不仅不应该停滞不前,反而应该创新与发展,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在保持本质与特色的基础上,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民族舞蹈课程是大学舞蹈教学中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是在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民间文化感受与特定情境创设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的一种舞蹈教学活动。高校教师要注重对艺术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将民族舞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且针对各民族舞蹈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将各个民族的舞蹈加以创新,这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不竭动力。民族舞蹈的开放性要求不断吸收其他艺术的特点,恰恰是这种开放性才可以让中华传统舞蹈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三、多措并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例如大学生艺术社团作为校园高雅艺术文化集中展现的重要窗口,是大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和提高艺术品位的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自由舞台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学可以开设象棋、朗诵、编织等社团。在团体活动中,学生相互启迪,共同合作,极大地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极大地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

(二)巧妙运用社会资源作为艺术载体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例如秧歌、京剧、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南方的昆曲、黄梅戏、西北地区的秦腔,绘画、剪纸、雕刻、制瓷、陶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更是琳琅满目,这些艺术资源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平,还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艺术修养,促进人们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己所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四、结语

高等艺术教育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形式多样,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进行必要的创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高等艺术院校应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追求,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我们要不忘记根本,不要丢掉宝贵的财富,不断创新,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冯远理.继承哪一个传统文化[N].贵阳日报,2005.

[2]刘成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N].河北日报,2005.

[3]张士钧.中国书法的民族文化精神[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

篇5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传承;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孕育、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它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特色鲜明的地域性,风格迥异的艺术性,体现出各族人民在观念、情感、视听审美经验上的差异,也全面反映了各族人民不同的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对生命的最真实的感悟、对自然最真切的感知、对生活最朴实的写照。

一、传统民间艺术地位堪忧

(一)传统民间艺术走向“消亡”

20世纪以来,各地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步走向工业大国,民族文化赖以生长的空间受到挤压。所谓的“文明”与“落后”,所谓的“流行”与“传统”,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变革中受着极大地冲击。现如今,大家更多思考的都是如何改变、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加上流行艺术的普及,挤压了传统艺术存在的空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冯骥才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他呼吁:“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但是谁来充当民间艺术的“守护神”?这是一个沉重但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二)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

传统民间艺术存在着现实问题,如我工作的城市———桐乡,其长年流传的说唱艺术“三跳”也不例外。当年老艺人演出唱满茶楼,只可惜弹指间,“至今唯有鹧鸪飞”。曾对“三跳”的发展和兴盛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许多老艺人都已作古,一些经过几代艺人锤炼加工、精辟生动、贴近生活、幽默风趣的好书目也逐渐失传,后继乏人,会演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作为桐乡的文化艺术遗产,“三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二、学校音乐教育日趋“西化”

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缺失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旧的传承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的主体地位动摇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民间艺术的缺失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学校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为重要的职责。无论是《课标》的设计还是课程实施,都不同程度的忽视地方音乐,不能有效利用地域音乐文化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乐学家樊祖荫曾说过:“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孕育着他们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精髓,是这个民族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土壤。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对人的本源的、根的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1]

(二)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失衡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多是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或以民间艺术社团组织来进行的,但这种传承方式现在却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我国社会教育体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渠道的文化传承,因此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该迎合新时代的步伐,思考学校教育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路径。而长久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文化、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忽视现象是个不争的事实。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整演唱当地民歌?这种现象已引起各国教育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挖掘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重视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未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主体地位动摇

回顾历史,上世纪前半叶外强入侵,西乐随之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巨大冲击。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富国之道,开始兴办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音乐教育也效仿西方。曾经传统艺术一度被认为是“四旧”、“封建”、“老土”。由于盲目崇拜西方音乐,传承西方音乐的现象泛滥。使得中国音乐文化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我们的音乐理论的基础是西方的,理论教学系统是西方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几乎断层。由于西方音乐教育及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价值观被摒弃。拥有几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民间艺术成为“昨日”,直接加剧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滞后现象的产生。

作者:郑芸 单位: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G]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美]艾伦•帕•梅里亚姆,穆谦译.音乐人类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民间艺术;开发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经过长时间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而逐渐形成的,其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意识形态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受到的冲击等多方面的原因,适合民间艺术生存和繁荣发展的环境遭到了破坏,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现阶段,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节奏也不断的加快,新时期、新形势下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现代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使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影视业、动漫产业等文化产业,这些文化产业为我国民间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所以,在当前形势下,从文化产业的视角分析和探讨民间艺术产业的开发尤为必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一方面,由于民间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以致于难以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复制和传播,难以使其较好的转化成文化产业。例如泥塑、刺绣等都是依靠精细的手工操作制作而成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是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产业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文化产业的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发展的经验也相对欠缺,急切需要相对应的经验指导。另外,我国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护,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缺少产业化发展的意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而处于频临消亡的危机。

2、民间艺术发展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

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生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方面的问题,部分民间艺术传承者空有一技之长,但却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甚至连自身的基本生活都不能满足,在当前经济社会下生活更是困难,民间艺术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可能部分民间艺人缺乏利用自己一技之长进行创业的意识,往往受困于固有的经验和意识而顺其自然的发展,缺乏将民间艺术进行推广的意识和途径。即使部分民间艺人具备这种意识但是受地域、格局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将其品牌化、市场化,不利于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另外,由于民间艺术具有强烈的传统性特点,人们对民间艺术商品的保装不够重视,对顾客也缺乏必要的研究,以致于商品市场不好,产业化发展步履维艰。

3、民间艺术资源丰富,但保护与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但是,民族民间艺术目前的生存状况仍然不太乐观,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民间艺术传承人老年化现象严重,以致于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很多开发项目经济收益不理想,民间艺术的传承也面临着断代,甚至消失的严重问题。许多民间艺术受现代社会文明的冲击以及在现代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下,其存在的基础逐渐降低和消亡,以致于在现代社会产业的开发中存在着难题,一些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盲目的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

二、文化产业视域下民间艺术产业科学发展的策略建议

1、坚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样需要在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中坚持,即对于那些适合开发的民间艺术要尽量的进行开发,而对于那些不适合进行开发的民间艺术也要做好保护和传承,不能放任不管。民间艺术的开发需要良好的保护和开发机制的保驾护航,所以在开发之前要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行必要的分类,以更好的构建出民间艺术资源开发的层次性。对于那些不适合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可以由政府牵头,在政府加大资金支持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建立如民俗民艺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等形式对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保护。对于那些在社会中流传和受众都比较一般化的民间艺术,应该有所选择的在一些受众基础较好的区域进行开发,只有这样才会较好的形成产业,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收益的共同发展。而对于那些社会流傳较广,受众较多的民间艺术还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开发的力度,以更好的形成规模和实现效益,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实现民间艺术产业的良好发展。与此同时,要做好民间艺术资源的价值评估和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管理的工作,为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提供保障和支持。

2、推广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实现民族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我国各地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主要包括民俗风情、民间工艺、民族歌舞和服饰以及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民族节庆活动等,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到现代旅游业中去,是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开发的新思路,不但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还能为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开发中要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引导人们打破原有的消费观念而尝试进行文化消费,并不断提高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开发和现代旅游业的联动水平,将文化旅游项目推广到现代旅游中,在民间艺术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民间艺术、旅游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在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品味,进而丰富其文化内涵。另外,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开发中还要不断的挖掘民间艺术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例如:民族技艺、民俗曲艺、民族体育、民间绘画、民间刺绣、民间雕刻等等,开发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独具魅力的产业项目,不断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但与此同时,也要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民间艺术和现代旅游融合和开发的过程中,鼓励老年化的传承人收徒传艺,逐渐改变那些“传男不传女”的旧思想,使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开发能够持久、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昂.文化产业视域下的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J].民俗研究,2012(3):112-119. 

[2]刘宝成,杨贺琴.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河北民间艺术品牌开发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4(9):140. 

篇7

【关键词】民间艺术;保护现状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思想认识等都有了改变,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失传,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下面我们就我国目前对民间艺术保护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民间艺术的种类

我国的民间艺术种类非常的丰富多彩,根据其不同的材质、制作技艺、创作方式、功能等特点,可以分为很多的民间艺术种类。下面以重庆的民间艺术种类与内容,来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民间艺术。

(一)重庆的民间音乐

1、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由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由重庆到巫山航道弯曲而又狭窄,并且充满了明石与暗礁,因而江上的船只大多都是靠人力来进行推挠或者是用拉纤来航行,往往需要的是上百的人在江上集体劳动,用号子来进行统一的指挥,这样便在重庆的滚滚川江上产生了与船工生活相关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这首歌谣中时而激越、进而舒缓的曲调,有助于解除愁闷与调节身心,因而受到了很多歌曲爱好者的喜爱。这首歌曾在全国的各省电台中展播,以及在法国的阿维尼翁艺术节上也登台亮相,通过对歌曲的聆听,仿佛能够感知到曾经的历史文化。重庆市的群众艺术研究室的彭孝纲先生,从五十年代起就开始对民间歌谣进行整理,收集了众多的民间艺术歌谣。

2、山歌民谣中的劳动号子

劳动号了有着固定的调子,是在劳动过程中由很多的人加工传唱而形成的,有着丰富多彩的种类,可以随时随地的M行添加歌词。

3、黑山谷的苗族民歌

属于我国的文化遗产这一,黑山谷的苗族民歌可以分为阳歌与阴歌,阳歌也称四言八句,多用于婚娶、庆寿等喜庆的场合,而阴歌一般只有在丧事时才会唱。黑山谷的苗族民歌的形式与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着听的唱腔与好记的唱词,有着非常明显的地方特色。

4、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包括了劳动号子、小调、风俗歌等一百多种的曲调,其中以禾籁与盘歌最具有地方特色,在1990年时,木洞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了山歌之乡。

(二)重庆的民间表演艺术

1、铜梁龙灯

铜梁龙灯是彩扎的龙和灯,同时也可以作为舞蹈的一种道具 ,是一种集合了舞蹈、音乐与手工艺品的一种民间艺术,最初开始于隋朝,兴盛于明清时代。铜梁龙灯这种民间表演艺术,不仅造型表现的非常夸张,而且还包括了素描、剪纸、刺绣等中国传统的艺术,从而表现出气势磅礴的气质与画面。

2、秀山花灯

花灯戏最初源于汉族的灯儿戏,集合了歌、舞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并且呈现出古朴与优美的情调,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的形成了独具民间风格的那时雨,在秀山花灯的表演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了花灯、扇子与桌子为道具 ,通过手工剪裁的各种花镶贴在非常精致的茶灯上,赋予花灯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3、西阳摆手舞

最初流行于唐代,至今仍然在流传着,摆手舞属于是土家族的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舞蹈,其中的舞姿多是对日常生活、农间劳动等模仿,从舞蹈中体现出了当地人民非常粗犷豪放的性格。

4、梁平灯戏

也被叫做为包头戏,属于梁平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在清代中期,每逢重大节日,就会筑台竞演,并向周围进行传播,从而在不同的地方形成多种腔调。

5、接龙吹打

在接龙吹打的民间艺术中,体现出了当地浓浓的风土人情与传统的文化习俗,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接龙镇的接龙吹打民间艺术也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了不同风格、色彩鲜明的特点,从而成为了当地农村的主要民间音乐力量。

(三)重庆民间的工艺美术品

1、纂江农民版画

在纂江农民版画中体现出了生动活泼、质朴与幽默等的特点,通过把石刻、剪纸、刺绣等工艺融入到版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纂江农民版画,并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曾被多次进晋展出,受到了高度的评价。

2、九龙楹联

楹联创作作为九龙镇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扎根土壤,开展了特色文化的路子,九龙楹联以书画、篆刻等为载体,表现出生动、高雅的格调,从而呈现出独有的韵味,同时又辅以书法、金石等,最终使得九龙楹联具有了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在2000年初,九龙楹联被誉为了巴渝的十大民间艺术之美称。

3、梁平年画和梁平竹帘

梁平三绝有着川东奇葩之美称,分别指的是梁平灯戏与梁平年画、梁平竹帘,同时也有着巴渝十大民间艺术的称号。梁平年画最初源于自清朝年初,至今有碰上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梁平年画的民间艺术中,主要是采用了历史故事、喜庆吉祥等作为题材,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以精美、独特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乡土气息与形式之美,因而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并且还赋予了它丰富的人文内涵。梁平竹帘艺术最初源自于北宋年间,至今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在传统工艺中结合了书画、刺绣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制作成非常实用而又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不仅工艺精细,而且色泽非常的典雅。呈现了浓浓的自然风韵。

4、重庆民间文学

一般多是民间故事、民歌、神话故事等,经过加工之后,演变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并体现出当地人民热爱生活的一种精神风采,例如比较经典的重庆民间文学摆龙门阵,一直流传至今,仍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二、民间艺术的保护现状

我国的民间艺术种类非常的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问题,例如龙门的民间艺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事民间艺术的工匠师们也渐渐的变少,与此同时,所制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精美度也有所下降,由于传统的民间艺术生产不仅规模小,生产数量少,而且多以家庭式传承,因而导致了龙门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正面临着渐渐失传的情况。

(一)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力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很多的领导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了在民间艺术保护过程中,没有责任意识与相应的措施,从而导致我国民间艺术的资源面临着不断被破坏的局面。

(二)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现代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了很多的民间艺术正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随着旅游开发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冲击,导致民间艺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最终我国的民间艺术将面临着失传与濒危的局面。

(三)民间艺术生存空间缩小,并濒临失传

以表演类的民间艺术为例,在民间有着非常多的剧团能够出演各种越剧、采茶戏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戏种正面临着绝迹,同时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如长台莲湘、吴村鱼灯等的制作技术与表演技巧的传承人因年龄已高,都将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局面。

(四)众多的民间艺术珍贵实物与资料被损

由于缺乏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与管理,使得大量的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与历史资料正面临着流失与损坏,而存在于民间的一些民间艺术珍贵品,由于保护方法的不当,使得很多的民间艺术正在遭受着破坏,以及一些极具当地特色的民g风俗习惯与民俗事象,正渐渐的被当地的风俗所同化,使得民间艺术正在被慢慢的淡化并走向的消失。

三、民间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对民间艺术的管事呈现出边缘化

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分别涉及了文化、工商、宗教、旅游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到对民间艺术的保护过程,由于其管理主体的不明确,使得对民间艺术的管理呈现出边缘化的情况,难以进行有计划、有保护的进行对民间艺术开发与利用。

(二)很多经典的技正面临失传

很多的民间艺术都是因人而在,由于受传统传承模式的影响,他们通过独门绝技、口授相传的方式,使得很多的民间艺术会随艺人的离开而消失。加上新生力量的缺乏,导致了我国从事民间艺术制人的人越来越少,因而我国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困难。

(三)大量民间艺术资源流失

因对我国的民间艺术精品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得国内外以高价对民间艺术精品进行购买,导致了我国的大量民间艺术资源呈现出流失的现象,为我们后期的研究、学习以及民间艺术的传承事业来了很多困难。

四、如何做好对民间艺术的保护

(一)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我国的民间艺术,是我们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有助于保证我们整个民间艺术的完整性与多样性。通过对相关组织的成立,积极开展有关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与宣传,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并积极的参与到保护活动当中。

(二)把民间艺术纳入到教育体系

把民间艺术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是对我国民间艺术保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助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同时,还可以在高校开设一些民间艺术的研究专业,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促进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

(三)提高民间艺术传承人的队伍,注重人才的保护与培养

加强一些民间艺术的继承人,有助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特别是对于师徒、独门绝技等这些艺术,要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民间艺术的学习当中,从而培养好下一代的传承人,同时还要创造一些条件,把民间艺术走进课堂,从小培养传承人,从而促进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研究。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解救民间艺术的濒危项目

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间艺术,因而要有效的保证当地民间艺术资源的资料的完整性,并得以长久的保存,这当然要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对民间艺术的信息资料要进行及时的整理、归档,特别是对于一些正面临消失的民间艺术,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民间艺人进行采访,并通过视频的形式,真实、全面的进行记录,从而促进我国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五)协调好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很多地区会把民间艺术与当地的旅游相结合,因此,在进行民间艺术的开发与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对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协调好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我国的民间艺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加大宣传力度,合理规划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

民间艺术的失传,将会导致我国经典文化的断层,由于每一件的民间艺术都凝聚着创作人的智慧与心血,同时也是我国中华五千年发展历史所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因此面对民间艺术的这种发展情况,我们应当加强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宣传,并有效的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依托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并积极开展一些交流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加有关民间艺术的展览活动,从而扩大民间艺术在社会中的影响。

(七)对民间艺术的管理进行统筹规划

首先可以先明确民间艺术的管理机构,并对其职责与民间艺术的保护范围进行划分,从而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与科研价值较高的民间艺术给予一定的保护;其次是提高当地民间艺术人的经济保障与社会地位,有效的确保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另外,在进行民间艺术的评审时采用命名制度,从而给民间艺术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八)科学规划,让民间艺术走可持续之路

有市场就赋予了民间艺术生命力,就会在经济市场中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进行对民间艺术保护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民间艺术的传承,同时又要民间艺术与企业、作坊相结合,有效的解决手工艺生产企业与艺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对丙者之间进行相协调,坚持走个人收藏、博物馆等的高端需求,从而促进民间艺术得以传承,除此之外,还要采有机器采替纯手工,对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时行开发,从而满足于大众化的消费需求,为民间艺术品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对我国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民间艺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发挥出民间艺术资源的优势,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民间艺术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保护,并为民间艺术品创作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得民间艺术得以长久传承。

参考文献:

[1]新媒体时代下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播的新思路[J]. 夏兆冬.美与时代(上). 2015(02)

[2]基于时事热点创作的科普微视频的实践应用研究――以《雅安地震特辑》为例[J]. 李雅筝,郭璐. 科普研究. 2014(03)

[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的亚洲经验与范式建构[J]. 潘鲁生. 民俗研究. 2014(02)

[4]当代语境下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学科的共生关系[J]. 肖振萍,彭辉华.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3(04)

篇8

关键词:高校美育;民间艺术;校园传承

一、民间艺术校园传承模式构建的重要价值

维护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最主要手段就是传承,也是保证民族特色的最可靠途径。而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民间艺术存续以及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传承。过去我国民间艺术传承的两种主要模式就是师徒和血缘,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民间技术属于一种谋生手段,可以让传承者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传承和学习中去,而且出于生存的考虑,这两种传承模式也更具保密性和唯一性,这样的模式虽然也为民间艺术的有序传承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和保障。然而,相对来讲其却存在单一的情况,而且传承范围也比较狭窄。同时,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因为受到社会转型发展的冲击,这两种传承模式所受到的冲击也更加严重,造成了非常大局限的出现。并且,在当前这个新的发展时代,要想为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贡献更大的力量,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把民间艺术纳入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理念,进行对应校园传承模式的构建,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育,进而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而且和传统的民间艺术传承模式相比,校园传承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点优点:首先,高校身上承担着推动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同样也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其次,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要想更加高效的完成素质教育,必须认识到校园传承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思想文化的创新。同时,利用这种方法还可以使学生进行民间艺术学习的可持续性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对高校的受众面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校园里面的学生拥有密集且多等特点,拥有广阔的受众面以及覆盖面,这样才可以从根源上解决没有学徒的问题。而且,从学习能力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拥有优秀的文化素养,理解能力也比较优秀,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且在完成基于美育的民间艺术校园传承模式构建以后,以此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他们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再次,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而且大学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展开基于美育的民间艺术教学可以为可以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都得到有效增强,让学生自觉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的身上还拥有着没有办法预估非常大的创造力,在完成民间艺术学习的时候,其完全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因子进行新文化的创造,这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基于高校美育的民间艺术校园传承模式构建措施探究

以高校美育为基础展开民间艺术校园传承模式的构建,可以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变得更加鲜活,并为其传承与发扬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进而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后备人才。

(一)进行课程的精神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更新优化

在最近这几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的流行文化对学价值目标以及审美取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展开基于高校美育的民间艺术传承模式构建可以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灿烂的民间艺术有一个更为清楚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包括了舞蹈、戏曲、说唱、山歌、年画、剪纸、木偶以及皮影等内容。所以,要想有效避免学生出现博而不精的情况,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情况为依据,基于学生的兴趣以及实际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并推动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创新,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使他们的文化自信得到有效增强,打造一个特色和优势并存的美育公共艺术课程,进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团队

新课改明确要求了高校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必须跟上时展的脚步,以此来把最前沿的知识给养教导给学生。而教师则是民间艺术教学传承模式构建以及推出的主要动力,高校要想构建一个更为优秀的民间艺术校园传承模式,必须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高素质师资团队。所以,高校在提高课程质量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先进技术的有效利用打造一个沟通交流平台,然而以此为基础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团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为民间艺术传承以及美育教育质量增强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有效避免内容枯燥、疲于教学以及师资不足等情况的出现。更是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民间艺术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防止模糊不清的问题发生。除此之外,高校在进行民间艺术校园传承模式构建的时候,还可以利用讲座以及课程的方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鼓励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展开民间艺术创造,从而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激发出来,使他们二度创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加强实践教育力度,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发展

在进行民间艺术教学的时候,要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高校教师必须要提升对实践教育的重视,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晚会以及作品展等活动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融合来增强大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和社会各界进行密切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到民间艺术研究所以及民俗文化博物馆等位置进行学习参观,从而帮助学生完成视野的有效拓展,让他们近距离和民间艺术接触,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打下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提升政策保障力度,对民间艺术监督机制进行健全完善

要想将民间艺术校园传承模式的作用更大程度的发挥出来,高校必须明确认识到监督以及评价的重要意义,进行相应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这样才可以课程内容的完善、课程形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师资队伍优化提供更有力的重要政策保障,从而为民间艺术教育的顺利展开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9

关键词:儿童美术;民间艺术;人文素养

文章将儿童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作为依据,对其教育意义、影响内容及教育的优化进行系统性的探究,旨在为儿童美术素养的提升及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

一、民间艺术引进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民间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彰显

民间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是对历史发展的见证。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使儿童在艺术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对于民间艺术而言,主要是对历史文化、物质生活及人文思想的融合,同时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如果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民间艺术及民族文化的传承理念,会使这些特定的环境及条件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并在最终脱离历史舞台[1]。

(二)民间美术是民族多元化发展的标志

民间艺术作为特色化的艺术形式,由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会充分彰显丰富的文化形式。将其引入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儿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性认知,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渗透,可以使儿童提升民族精神,挖掘审美潜能,实现民间艺术内容引进的意义[1]。

二、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分析

民间艺术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在现阶段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对幼儿的美术教学进行审视,认识到幼儿时期儿童思想的活跃性、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等特点,将民间艺术有效融入美术课堂中,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灵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幼儿的美术素养得到提升。民间艺术可以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的策略分析

(一)探究民间艺术的本源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为了更全面地融入民间艺术元素,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探究,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识,构建特色化的民间艺术融入形式,为民间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在教育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基本特点,丰富原有的美术活动氛围,在地方儿童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对地域特色的分析,将美术课堂渗透在民间艺术之中,例如泥塑、陶瓷、沙雕等活动。其次,将幼儿园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彰显。美术教学活动的构建,核心目的是将幼儿培养成审美能力强、立足本土的人,从而为幼儿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民间艺术融入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儿童教师应该强调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在美术活动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不只是将民间艺术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在儿童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有效利用民俗文化,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并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在活动构建的同时,教师可以有效运用民俗文化,使幼儿与家乡民间艺人的对话,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之中受到民间文化的洗礼。

(二)构建创新性的美术实践教育活动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怎样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传承良好的民族文化,逐渐成为幼儿美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民族素养及美术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构建文化传承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临摹、复制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例如民间美术中的彩绘、泥塑及上色等,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构建,可以使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基本构思,通过艺术中造型的变化、色彩的对比及线条的融合,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其次,实现资源统合性的教育理念,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民族元素的融合,使儿童沉浸在民间艺术的净化之上,并在教学活动变化、重组等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提高美术活动的灵活性。例如在材料、技术等创作内容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降低民间艺术中基本元素运用的难度,将传统模板雕刻转换为雕刻印制;在色彩吹塑中,将吹塑纸代替铅画纸进行拓印画的创作;在画面布局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圆形式、对称式及S形式的结构形式;而人物造型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空间,应该彰显人物形象基本特点,并将幼儿的质朴、夸张及大胆的造型进行保留,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所以,通过这些创作元素的融合及运用,可以使美术课堂充分的注入新时代的元素,并使文化在继承及发扬的基础上得到传承,使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充分彰显民间艺术的基本特点。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激发儿童对民间艺术的感悟能力,强化民间艺术的表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儿童的民族情感,同时可以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因此,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认识到民间艺术融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充分性融合,激发幼儿实践及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5]。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美术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在民间艺术融入的同时,儿童不需要对民族艺术的抽象内容及复杂内容进行解读,只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对于这种教学环境的营造而言,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模式,幼儿在整个氛围中,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实践进行美术内容的学习,而且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幼儿在活动同时充分彰显其个性化的特点,创造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提高儿童的思维及创新能力,使幼儿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主体意识。与此同时,通过民间艺术引入儿童美术教学,可以使幼儿在美术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民族素养,而且通过民族元素的运用,可以逐渐提高儿童的美术素养。

作者:丁江华 单位:绍兴市城东香莲公寓西区内世纪贝贝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10

河北民间艺术发展的困境

(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危机

自古以来,中国的民间艺术都是以口诀身授、家族传播,有些为了不外传的规矩甚至一对一传授。这些民间艺术被传承下来的几率大大减少。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熟悉民间艺术的老艺人也日渐老去,在繁华的当今社会,青少年一代成长环境迥异,他们更多的是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在面对传统艺术和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少人倾向于外来的文化艺术及其审美价值。因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正悄无声息地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例如,河北省武强年画在全国享有盛誉,而据相关部门调查,在武强县当地,精通传统年画刻版的人已是寥寥无人。有无传承体系的发展,关系到民间艺术的生命延续,这是民间艺术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民间艺术的运行体制不健全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和新工艺品应运而生。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艺术规模化的发展,然而由于个体化创造性的劳动被机械化的工业生产所代替,使得一些民间艺术品沦为了商品附属物,消减了艺术价值,且在一定基础上不再是拥有民族情感、个人智慧的结晶。这成为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运行中的一大难题。同时,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已形成品牌影响的民间艺术早已成为人们致富的重要手段,任意模仿,粗糙加工或复制,不仅放弃了对艺术品原有文化内涵的坚守,而且在浪费资源的同时,正在慢慢摧毁本土文化经济,并对民间艺术的声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盲目性、图利性的生产是民间艺术灭亡的催化剂,对此,相关部门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整体规划和指导,以引导民间艺术健康发展,有序运行。

河北民间艺术的发展策略

(一)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根据中国河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量及其保护现状,我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应该加大各地区对自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开发和利用。适时调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政府应逐步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4]。对非遗产保护、传承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培养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其宗旨是将保护与管理相结合。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努力完善管理体制的同时,建立具有高效的运营机制,采用分类、分级管理。针对消费性民间文化艺术,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加以积极引导,依法管理,规范运营,从而达到社会与经济的统一。加强有关教育方式并多融入民间艺术作品,以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发挥基础作用。民间艺术教育渗入教育工作在当前素质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又可储备传承民间艺术人才。在各级基础教育课堂的音乐课、美术课渗透民间艺术,如将民歌、民间舞蹈在音乐课上传授,将民间传统工艺制作在美术手工课上灌输。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过程中,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开阔了艺术视野,还激发其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因此,为复兴和传承民间艺术储备人才,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民间艺术的欣赏群体和民间艺术传播者的范围。

(二)河北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在实现持续发展文化产业而实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将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生产经营战略方式,将发展模式与文化产业战略相结合。首先,国家、区域还是文化企业无论谁是战略主体,都必须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落实到发展模式上。其次,必须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在实现形态上将会反映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1.层次开发模式

有效保护和提升民间艺术资源就要合理开发民间艺术产业,但绝不能摒弃产业开发过程中的民间艺术品。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建立完善的民间艺术保护机制;二是建立开发与保护民间艺术的金字塔模式,即所谓的层次开发模式。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可根据民间艺术资源的性质、发展现状及产业开发适宜度将其进行分类。建立民间艺术博物馆,依靠政府给予大量支持或争取注入社会资金及其自身收益维持发展。以此有效传承民间艺术资源,在寻求历史足迹和文化滋养中促进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这部分民间艺术资源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基。中间层次是既可以在社会中传播的民间艺术形式,又拥有广泛的受众,创造经济效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可在其流布区域内进行产业开发,得到文化传承,体现了较强的文化地域性。民间艺术中较活跃的部分是最上层,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在现代文化产业语境中置入从民间艺术中抽离出来的艺术元素,加大其发展速度并实现规模化经营,使其在区域间与国际间广为流传,打造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知名品牌。按照不同性质、不同品类的民间艺术资源,将保护与开发的模式进行分类,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利用,以使民间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河北梆子、评剧、杂技、皮影戏、民歌、剪纸、鼻烟壶、陶瓷、民间手工玩具等等,这些品类都具有河北地域特色,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因而,可通过实现多种文化品牌,完善文化产业链,为河北地区创造更多的文化经济效益。

2.特色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在该模式中,将河北民间艺术的资源评估作为其主要依据,在统筹规划的同时,考虑河北各地地域分布及当地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状况。盘点、整合区域内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形成联动开发的区域内地区,明显区分各区域间的特色,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按照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资源逐渐规模化、品牌化,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附加值。

3.支柱型产业拉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