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篇1

关键词:河南;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2―0056―06

收稿日期:2006―08―09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河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利用外资从1985年的1208万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162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565万美元上升到87367万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河南的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提升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和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却存在巨大的差距,2003年河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6位,但吸引FDI却排名第14位,存在巨大反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河南省尚需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提供外源动力。

一、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现状与特点

(一)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现状截至2004年底,河南省共有登记注册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600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486106万美元。平均规模为571.58万美元,其中投资规模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为301家。仅占全部企业的11.6%,体现了河南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规模仍显过小。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共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74家,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总数的2.85%,第二产业共有2035家,占全部的78.27%,第三产业共有491家,占全部的18.88%。第二产业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部门,从投资额来看,情况基本一致,一、二、三产业占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1.34%、76.94%和21.72%(表1)。

分时期考察,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存在变动,表2选取了1998、2001和2004三个年份来进行考察。总体来看,仍然是第二产业吸收了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最低的年份2001年,仍然超过60%,到2004年则高达78.23%。不同的是,第一产业吸收直接投资的比例均比2004年底统计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比例要高,2004年甚至高达4.94%,基本接近国际上对于第一产业吸引外资的一般比例。如果考虑统计口径的因素,比一般比例还要高一些。一个原因是河南省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加大了对:于二第一产业的倾斜力度,二是因为河南省有一些比较大的涉农企业,这也促使外资向第一产业进入;三是本表使用的数据是协议投资,而非实际投资,第一产业的实际投资比例往往较低。

深入国民经济各部门内部来考察,制造业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2004年底企业个数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分别为70.15%和52.53%。其次是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占22.37%)、房地产业(占8.403%)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5.278%)。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也是企业注销比例最高的行业,截止到2004年。制造业共注销512家企业.占全部注销企业633家的80.88%。体现了制造业是外商直接投资最多也是活动最频繁的部门。

(二)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非均衡分布的特点

1.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明显不足。表1可见,河南省第一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明显不足,仅为1.34%,这虽然略高于全国第一产业利用外资1.15%的水平,但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为5%,虽然这里面存在统计口径的问题,在国际上统计外商直接投资时,第一产业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农、林、牧、渔业,另一部分为采矿、采石、采油业,而我国统计时将采掘业计入第二产业从而降低了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即使将采矿业加入第一产业,河南省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也仅为1.75%,不足2%,距一般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2.第二产业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最频繁的部门。第二产业是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部门,符合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一般规律。截止到2004年底,河南省第二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的76.94%,和全国的68.93%相比。处于较高水平。这一方面说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第二产业比例较高,第二产业既是国民经济活动最活跃的部门,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最频繁的部门;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更注重于强调利用我国低成本劳动力的性质。从第二产业部门内部分布情况来看,河南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为52.53%,低于全国60.35%的水平,而河南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却高达22.37%,远高于全国5.09%的水平。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具有高垄断性的行业,换言之,高垄断部门的高垄断收益成为河南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力,这种情况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第二产业市场结构的优化。

3.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略显不足且内部存在不平衡。河南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的比例为21.72%,低于全国31.07%的水平,低了近10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总产值比重和全国相比而言,这一比例虽略显不足,但是相对适中的。2004年,河南第三产业总产值比重为30.08%,全国比重为32.01%。由于和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区域相比,河南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尚有差距,因而过度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未必有利。河南第三产业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较高的部门主要在房地产业(8.403%)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5.278%)。这两个行业占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61.17%,另外住宿和餐饮业(2.19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077%)的比重也在2%以上。虽然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尚需要时间,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国际直接投资的60%都是集中在第三产业,与之相比,我国及河南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1.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间非均衡分布的理论解释。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国际投资部门的重点具有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并继续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这一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可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得到理论解释:(1)配弟一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总是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转向第三产业,这是由产业之间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现实经济中第二产业的附加价值高于第一产业,而第三产业的附加价值又高于第二产业,劳动力便具有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的趋势,则产业结构的转移也

出现相应的梯度转移趋势;(2)国际投资引力定律指出国际投资部门投向的决定主要取决于行业投资密度的高低。据世界银行统计,1952年世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密度平均比值约为4:3.8:3.2,因此,战后国际投资重点必然依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3)产业内同向投资理论。产业内的同向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某一行业的企业在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时,也常把资本投向国外的同一行业。国内产业发展由第一向第二再到第三的梯度发展,导致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引起相同的效应。

2.国有经济产业分布的影响。一般而言,国有经济在产业或行业中的分布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变量。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背景,国有经济体系相对成熟,同时通过与外资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国有企业还能享受到国家为吸引外资而提供的一系列税收、信贷和原料供应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成为吸引外资进入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所有高国有比重部门都成为吸收外资的主要部门,因为受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指导目录》的影响,在同一部门内部的不同产业也受到较大影响。但总的来看,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如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房地产业同时也是吸收外资较多的部门,但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却是受到较多限制的部门。

3.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经营目的的影响。从河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性质来看,截止2004年未,外商独资企业725家,占总计的27.88%,而合资和合作企业分别占61.62%和10.35%,合资经营是河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从趋势来看,1995年中外合资企业登记注册为3532家,到2004年为1602家,10间减少了超过一半,而外商独资企业则从1995年的606家上升到2004年的725家。独资倾向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的一大倾向,这一点在河南表现也很明显,一般而言,独资企业更强调将中国作为一个出口的平台,通过大量使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要素,依托其自身较高的生产技术和全球营销途径来获取利润。河南虽然是农业大省,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高,难以成为吸引外资进入的力量,而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导致的工资成本低,和河南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高的特点,却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提供了条件。

4.外商直接投资初始行业分布的影响。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初始分布对后来的外资进入具有强的效应,这一方面在于产业本身的关联,如大量的处于同一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人员调动、商业联动等联系来实现“知识溢出”,相互促进。更重要的是,外商直接投资毕竟跨越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体制和不同的文化制度背景,从而会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而影响其投资和发展,这些信息包括对劳动力市场的动作、东道国外资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策略等,以前的投资无疑能够积累起当地经济和商业环境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

5.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东道国的行业市场发育情况也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多数文献证实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东道国市场竞争不够充分的结果,也有文献认为当东道国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时,会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抑制效应,但另外的研究认为已经形成垄断效应的行业对外商直接投资会带来吸引力,因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兼并东道国的企业而实现快速占领市场的目的。事实上,河南省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相对较小,2004年底河南外资直接投资共2600家企业中,投资规模超过3000:万美元的只有42家,而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就占了33家,这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过于注重短期利益,既不利于技术的获取,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长期调整。

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河南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2004年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增加值为144.2亿元,比2000年的85.72亿元增长了1.68倍,年均增长33.64%。同期全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增长了2.02倍,年均增长40.4%。从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贡献来看,2000年到2004年五年间,河南省分别为7.43%、6.87%、6.67%、6.56%和6.18%,而同期全国则为23.98%、25.16%、25.98%、27.62%和27.81%。和全国相比,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存在两方面的明显不足:一是贡献率过小,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在10%以内,而全国则高于20%:二是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全国则为上升趋势。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2004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099.38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经济为169.31亿元,外商贡献率为5.46%。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贡献率尚比上年的5.39%有所增长,并且比2000年2.69%的贡献率高了一倍,但低于1995年的7.86%的水平。全国情况来看,2004年外商投资经济对全社会固定资产的贡献率为9.89%。就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而言,2004年全国比上年增长了41.94%,河南省则增长了35.96%,仍然落后于全国指标6个百分点。而且,就全国各地区情况而言,全部“三资”企业对总资产的贡献率河南在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25位(图1),这与河南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是极不对称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近年低于往年的情况,一个解释是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更注重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所涉及到的科研及技术并不需要过多的固定资产投资。

(三)对工商税收的贡献2004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利税总额为50.51亿元,而河南省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为794.78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率为6.36%,相比之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贡献率为49.04%,集体企业为11.44%,私营企业为19.49%,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利税的贡献最低。从全国情况来看,产品销售税金和增殖税两项,“三资”企业的贡献率为16.62%,二者虽然并不完全重合,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商税收的贡献率仍显不足。

(四)对出口贸易的贡献外商投资企业在国际市场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所以为出口商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特别是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对出口商品的贡献率更大。由于政府在审批外商投资项目时,除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既是国家鼓励又是国家急需的产品,可以全部在国内销售不受限制外,对于一般产品,均要求投资者做出产品全部外销或至少70%以上外销的承诺,否则不予批准,这种规定在客观上决定了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较高的出口贡献率。2000年以来,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

总额的5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表3),然而观察河南,情况不容乐观,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仅16.87%,且在2000年以来呈逐年递减趋势(表4)。

(五)对城镇就业的贡献2004年,河南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为14.87万人,比上年的14.04万人增加了0.83万人,从其所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来看,2004年为1.71%,比上年的1.67%仅提高了0.04个百分点,基本持平。但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出口贸易的贡献来看,这已经是较好的表现.而上述各项指标均处于下滑趋势。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为15.16万人,对城镇就业的贡献为1.76%,这样看来,就业方面基本趋于稳定。但与全国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对城镇就业3.90%的贡献率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从趋势来看,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对城镇就业的贡献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到2004年分别为2.77%、2.80%、3.05%、3.37%和3.90%,相较之下,河南在这方面仍有不足。

(六)对地区平衡发展的贡献 以人均生产总值来粗略的度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则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是郑州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233元,其次是济源市,为18417元,最低的是周口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912元。从图2可见,除矿业城市资源存在较大差别外,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趋势线与实际利用外资走势线基本一致,各地区生产总值走势线和实际利用外资走势线也具有大致相似的关系。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存在重要影响。

三、加大吸引外资的产业导向性政策建议

(一)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从河南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下降,使得产业结构偏差变得突出。目前,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中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较之以前已有所上升。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则相对下降。如表1和表2所示,虽然截止到2004年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投向第一产业的比重仅为1.34%,但当年新签协议投向第一产业的比重却高达4.94%,已经体现了这一变化。但河南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与河南当前的产业结构之间仍存在差距,因此应该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这不仅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二)引导外商增加对重加工业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 目前外商对河南工业的实际投资中,大概有65%的“三资”企业分布在消费品工业,重工业只有35%左右。2004年,河南重工业中“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为80.23亿元,占河南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27%,特别是在重工业内部,重加工业比重较低,规模以上“三资”企业中,重加工业“三资”企业为91个,占全部规模以上“三资”企业的21.26%,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33%。但是,河南甚至全国的情况却是,消费工业的产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相比重工业却非常突出。“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适度重型化,加强重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相应控制消费品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因此,需要引导外商对工业的投资更多地转向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部门,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比重。

(三)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第一产业倾斜,包括向涉农第二产业的倾斜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强调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更强调产业发展与资源要素禀赋的结合情况。河南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农业大省,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产业从业人数达3245.6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58.09%。但河南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存在不平衡性,农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08%。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向第一产业的倾斜力度,有助于河南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有效的促进第一产业的市场化水平。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向第一产业的倾斜有两条思路,一是直接向第一产业投资,二是向涉农第二产业投资,特别是那些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公司+农户”型的涉农企业,加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的发展,在促进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拓展产业链条,密切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

(四)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利用外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引进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缺口,促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进步,从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除了大型跨国公司外,目前外商投资过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工业,而一般加工工业中,有些是生产能力过剩和竞争激烈的产业,包括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重复建设、引进的产业。外资的大量涌入,加剧了这些产业的过度竞争,造成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的强烈冲击,致使部分国有一般加工企业的处境十分困难。目前,外资工业虽然在机电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对河南省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外资企业同时在加工工业中占有更高比重。而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趋势,因此应利用这一趋势,进一步重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

(五)引导外商增加对薄弱的第三产业投资,减少对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 外商对河南省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这和全国的情况非常类似,从而导致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波动比较大,并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在经济扩张时期,外商对房地产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投资高度扩张,往往导致整个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在经济相对紧缩时期,外商对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迅速收缩,导致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下降。由于第三产业中投资结构倾斜现象的存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的外商投资大幅度波动会直接造成整个第三产业的大幅度波动。显然,只有当第三产业外商投资结构过度倾斜趋势得到逐步改变后,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周期性波动现象才会明显减少。第三产业中,目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的部门,如金融、保险、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等。多数属于层次较高的服务部门,要提高其发展水平,必须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资合理地向这些行业投资。

(李恒电子信箱:hdlh@henu.edu.cn)

篇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物流业;对外贸易;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51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国际化日益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外商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确分析外资结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确定新的引资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吸收FDI结构特点及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情况

1.我国吸收技术密集型外商投资比重增加,从而促进技术制成品的出口。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不但在总量上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2001年和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吸收的FDI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1.5%和12.6%,2003年吸收的535.05亿美元的外资水平位居全球第一,2004年创出606亿美元的新高,约占世界总量的9.8%。2004年,我国批准设立外资企业508941家,实际利用外资5621.01亿美元。2006年,高技术行业吸引了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1.4249亿美元,同比增长3.81%,尤其是通信设备制造业、光电子器件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幅高达61.40%、50.97%、48.63%。FDI对我国贸易结构从以初级产品和低技术制成品的出口为主演变成以低、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为主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2.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大大增加,非金融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增长加快。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开放度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如在通讯领域,我国承诺加入世贸组织的《基础电信协议》,承诺不仅开放基础电信市场,还要开放增值电信市场;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承诺开放完全的分销领域;在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承诺视听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股权限制降低;在金融领域,承诺参加《金融服务协议》,2~5年后逐步开放资本市场。这些新开放的服务领域是外商投资的新热点,使得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大大增加,投资比重有很大上升。2006年,非金融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6.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9%,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上升近4个百分点。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0.77亿美元,同比下降5.6%,所占比重下降6.78个百分点。2005年以来,未批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外商投资新项目或扩大产能项目。2006年,钢铁、水泥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1.41亿美元和1.09亿美元,呈现大幅下降,降幅分别为66.67%和55.67%。

3.外资投资中国物流业,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006年我国物流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534个,其中独资企业392个,大型项目59个,并购项目14个。2006年物流业投资总额44.4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20.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随着外资物流企业将其物流网络作为原有战略联盟关系的一种延伸扩展到中国,将中国物流市场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二、我国吸引外资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对外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1.我国在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FDI主导的加工贸易不利于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对外加工贸易主要来自外商投资企业。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8311.27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66.2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5214.62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的74.97%。而加工贸易不仅附加值较低、价值链较短、易加剧贸易失衡,而且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的利润大部分流向欧美发达国家,因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并不高。

(2)第二产业外资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放慢。流入我国的FDI主要投向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外资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外资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外资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放慢、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

(3)物流业部分领域出现外资垄断现象。2006年,荷兰跨国物流商TNT以“购买式”兼并华宇物流企业; FedEx以4亿美元收购了和大田合资的快递公司; UPS以1亿美元的代价同中外运协议分手,出现外商独资化举动。2007年,阿联酋迪拜世界港口公司获中国批准,在中国青岛港兴建集装箱码头,工程竣工后将成为中国第一家由外商独资的码头。快递方面,荷兰天地快运(TNT)的服务已覆盖中国200多个城市,网络超过2000个,使中国市场成为欧洲以外的最大市场;德国敦豪公司(DHL)已覆盖中国318个城市,开设了50家分公司。物流市场80%的业务归于国外巨头门下。

2.我国吸引外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1)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外商直接投资做外跨国公司经营资源的综合体,通过示范效应、培训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对我国企业进行技术溢出。而这种技术溢出并不一定能够全部为我国企业所吸收。企业吸收这种技术溢出的程度取决于其吸收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

(2)扩大基础产业优势,培育吸引外资的新的、更高的平台。吸引外资既要注重发挥我国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但更要注重培植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最大程度上增强我国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把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先进管理方法摆到更高的平台上。

(3)加强对外资的产业投向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环节,积极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提升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外商投资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严格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的外资项目进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还应增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提高国内配套能力,延长国内产业链。

(4)政府深入研究物流业的外资进入问题,适时对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认识外资进入物流业对我国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全球供应链的控制权掌握在外资手中,将后患无穷。因此,要准确评估外资物流企业的潜在威胁性和真实威胁力,加强对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业的统计工作,并强化进入之后的跟踪统计与监管分析。

(5)培育竞争性市场,规范市场秩序。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步伐,通过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尽快培育竞争性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通过规范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导外商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转让,不断提高生产制造与研发活动的水平和层次。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江小涓.中国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02,(6):48-50.

[2]李荣林.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2,(4):14-16.

篇3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创新活动;分阶段;专利;溢出效应

0 引 言

我国经济改革不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和改革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国经济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外因就是外商直接投资(FDI)。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保持着良好势头。从我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08年底,我国吸收的FDI金额累计超过8500亿美元。随着我国吸引外资的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关于外资的进入是否会促进对区域创新活动的溢出效应发生这一问题,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主要在间接方面,外商投资会给所在区域的本国企业形成竞争效应,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后,本国企业在竞争压力下也会增加自己的研发投人,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由于本国企业是区域创新活动的主体,在竞争环境中,区域创新活动得到了增强。除了竞争激励之外,外商投资还会对所在区域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但是,这种溢出效应的存在不仅仅取决于外资进入带给本地企业的好处,还取决于这种好处是否足以弥补由于外资的进入而导致的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份额下降等负面影响。因此,众多的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我国的创新存在溢出效应,不同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我国有着不同引进外资和科技发展政策,同时由于历史、地理和政策等原因,我国各个地区在创新能力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1 理论模型

同研究FDI对劳动生产率的溢出效应相似,研究FDI对创新活动的溢出效应也需要构造一个与生产函数类似的创新产出函数。知识生产函数的概念最初是由格瑞里茨(Griliches,1979)在量度研究开发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时提出的,其基本假设将创新过程的产出看作研发资本或人员投入的函数。在专利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选择申请专利作为保护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专利申请量作为区域创新活动的度量。

因此,本文的研究也将采取将专利申请量作为创新活动的替代变量,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表示水平高的创新活动,实用新型表示水平较高的创新活动,外观设计表示水平较低的创新活动。

古典的知识生产函数本质上是一个具有2个因素的C-D函数,后经学者们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分析区域知识流动属性和检验其对区域创新影响的一个强有力的经验模型工具,该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Q:ALK (1)

Q代表产出,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A则代表其他影响因素。同样,类似于本文推导知识生产函数的过程,为了体现外商直接投资对知识生产和创新活动的影响,我们将方程(1)写成如下形式:

Q=AIKFDI (2)

此时的A’代表的是除FDI外的其他影响因素。Q表示产出,用各地的专利申请量来表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当地的知识生产能力产生影响,因此也将这一因素涵盖进去,在模型中用各地的人均GDP来表示。即:

Q=A’L=KOFDFPGDP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集,所以以下方程中的变量将使用双下标,下标i和£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

InPatent-+alnS(3)

Patent-地区在t年的专利申请数量

STP-i地区在t年的科技活动人员数

STEa-i地区在t年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PGDP―i地区在t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FDI-i地区在t-1年的外商直接投资

V-扰动变量,A、B、y、n称为弹性系数。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覆盖了我国内地4个直辖市和26个省或自治区的1992~2005年数据(由于部分数据未确实,在本研究中排除了地区;另外,FDI对创新的作用具有滞后性,本文选取的FDI数据是滞后1年的数据)。

2 实证研究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中吸引FDI的阶段划分,本文分别在大举进入阶段(1992~1997年)、调整阶段(1998~2001年)和恢复增长阶段(2002~2005年)3个时间段内研究FDI对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

由于经济变量自身的性质,它们之间的共线性或强或弱。本文将用主成分变量替代法进行分析,以消除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下面将首先对有相关关系的InSTP、lnSTE和lnPGDPI,进行主成分分析,用较少的变量代替他们,这些替代变量无相关关系并且反映了原来较多的信息。再用替代的主成分变量prinl、prin2改变方程(3)为:

Infkenn=S+APRIN+Bprin2+nlnFDI+u

(4)

由上式可以估计lnFDI前的系数n的值,以度量外商直接投资对专利申请量弹性系数。

2.1 FDI对我国创新活动的影响情况

首先我们考察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创新能力的总体影响情况,通过对不同类型专利申请的混合时间序列与横截面数据估计以及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总体上FDI对中国国内专利申请有稳健的正的影响。但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来说,只有在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理想,外商直接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11544;到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较高层次创新(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溢出效应没有前阶段密切,此阶段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5400和0.05982。对国内较低层次创新活动(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溢出效应较大。

2.2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东中西各区域创新活动影响

为进一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同阶段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下面分别对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进行实证研究。

针对东部区域的研究结果,在国内专利申请总量上,估计结果说明,在东部区域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1%,在这3个时间段内,将会带来国内专利申请总量0.19824%、0.20771%和0.38222%的增长。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的时间段内,推动了我国东部区域专利申请总量的增长,促进了我国东部区域创新活动的发展。

但是,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并不如专利申请总量上那样理想,显著性水平较低,只有21世纪初期的时间段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的显著性水平较高,这说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区域的创新活动的影响不一样。

中部区域与东部区域相比,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外商直接投资在中部区域的弹性系数明显低于东部区域,在3个时间段内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6416、0.38457和0.07721,可见并不理想。但在1998--2001年和2002-2005年2个时间段内对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影响上,中部区域的弹性系数值在东中西区域中是最大的,弹性系数值分别为0.31383和0.20251,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这与中部区域具有雄厚的科教资源有关,也与中部区域的吸收能力有关。

中部区域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前后2个时期很不明显。同样,在中部区域3种专利申请量中,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观设计专利的影响是最为明显,在3个时间段内的弹陛系数分别为0.19907,0.24961和0.45615。与东部区域一样,数字逐步增大,但逊色于东部区域。

在西部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专利申请量的关系显著。但在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专利申请总量的弹性系数的估计上,除了在1992~1997年时间段内高于中部区域的影响外,其余时段都低于东部和中部区域的影响,这与西部区域较弱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基础有关。

对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的弹性系数上,在本文所研究的3个时间段内呈现出影响渐降的趋势;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量的影响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2002~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只对低的创新活动(外观设计专利)有较好的溢出效应,对较高的创新活动(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没有溢出效应。可见,虽然我国西部区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不仅仅是引进的质量有待加强,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本土企业的学习能力。

总的来看,在全国层面上,外商直接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举进入我国时,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但对创新活动的影响程度较低。到90年代末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调整,外商直接投资对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有所扩大,但是到21世纪初期,随着引资规模的骤然扩大,重视“量”而不重视“质”的现象较为严重,FDI对创新的影响程度又有所回落;在区域的层面上,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中部区域,西部区域最弱,特别是21世纪初在西部区域有微弱的负影响;在3种专利上,对外观设计专利的影响最为明显,对发明专利的影响最低。只是在中部区域的恢复调整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对发明专利的影响大于对实用新型专利的影响。

3 提升我国区域创新活动水平的对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结合东中西区域的具体情况,充分提高外资在我国的知识溢出效应,活跃我国各区域的创新活动,提高区域特色自主创新能力,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吸收外资要与各区域特色自主创新相融合。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知识溢出效应

鉴于东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技实力较强,消化吸收外资先进技术的能力也较强,所以东部地区吸引外资的目的主要应转向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自主研发体系,提高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对一些重要技术。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以提高东部地区特色地自主创新能力。中西部地区高校较多,有利于形成产学研的技术联盟体系,中西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需要借助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促进内外资企业的交流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内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效应、模仿效应和学习效应,按照优势互补、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鼓励外资企业在研发方面与国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促进引进外资与特色自主创新相融合,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的发生。

3.2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提高我国东部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我国的产业集群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区域,要充分利用东部区域的这一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当地已经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甚至已产生产业集群效应的基础上,定向引进外资项目。同时注意政府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时,应突出产业集群特征,应由原来的区域倾斜逐步转向针对集群发展的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引导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实现地理位置上的积聚,有利于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人才在内外资企业间流动;在外资已经进入的区域,应加强外企与本地企业的联系,使外资真正根植于当地并致力于集群的发展,以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的发生,这样就可以利用外资在技术、机制、理念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刺激本地创新活动,提高地方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篇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外商投资经济已经在我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积极效应增加了我国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的投入,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我国产业的技术竞争力,但外商直接投资的消极效应加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拉大了三次产业的偏差。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持续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实质上就是要求技术不断进步。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必须正视消极效应,充分利用其积极效应,尤其是技术效应,这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很大的作用。

一、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我国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7871家,比上年减少8.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48亿美元,增长13.6%。具体情况详见表1。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外资在三次产业之间及三次产业内部的分布结构不均衡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一方面推动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及三次产业内部分布结构的不均衡。从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2007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分别为1.23%、56.63%、42.14%,第一产业比重很小,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

在第一产业内部,农业利用外资多数还停留在生产性加工项目上,70%集中在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而我国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农业历史悠久的中西部地区,农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相对较少。外商投资种植业、养殖业项目较少,大规模投资粮、棉、油等开发和生产项目更是少见。

在第二产业内部外资过度集中于制造业,根据2001~2007年统计数据计算,2001年制造业占第二产业内部4个门类利用FDI比重达90.7%,2004年达94.62%,2006年达94.28%,而2007年其集中度高达95%。另外,目前制造业中的外资加工企业严重依赖于外方的供货、采购、技术、市场等,这种“两头在外”的投资方式,很易形成对外方的产业依赖。从利益分配角度讲,中方只获得部分工缴费(全部工缴费中按股权比例,有一部分也由外方获得),因此实际效益不高。同时,由于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绝对比重,也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乃至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工贸易所需要的技术、原料、零配件、生产设备等都从国外进口,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小,对国内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带动并不大。

在第三产业内部,由于外资更多地集中在房地产业等投资周期短而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领域,于是,外资流向第三产业数量和比重虽然出现了较快增长,但其产业内流向同样表现为非均衡分布现象。2007年的统计分析显示,房地产业吸收外资达到17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54%。相形之下,流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等10个门类就较少甚至很少:2006年这10个门类的FDI共计26.17亿美元,仅占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9.92%;2007年这10个门类的FDI共计9.2亿美元,仅占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92%。从国际外资流动的情况看,全球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3以上。我国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比例偏低,而且发展缓慢,这与全球FDI流动趋势并不一致,导致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造成外商直接投资三次产业内部流向过度不平衡的原因,既有我国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地区差异较大有关,也与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在国际产业格局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以及我国服务业相对较为落后而且开放较晚有直接关系。

(二)关键技术被保留,部分外资对我国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外商对我国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水平总体来说不高,即使是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但其投入技术也只是中等水平,或者只有生产技术,没有研究开发、设计技术和动态技术,而且所投入技术更多是以成套生产设备、流水线等形式体现的,在短期内使得其所投资行业的有关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表现出良好的短期效益。但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和开发能力的欠缺,从长远看对行业水平的整体提高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力小,甚至产生了阻碍作用,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三)从投资的方向上看,外商投资更注重投向最终消费产品,而不是工业装备

我国的装备工业体系虽然非常完整,但这是模仿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而建立起来的,在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几十年后,其潜力已经消耗殆尽。由于体制的原因,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落后,资金严重缺乏,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得到了好转。我国工业水平的最终提高,取决于工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引进外资时,国家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吸引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的工业装备行业,但外资的趋利动机却使其大都投向了最终消费产品。在外商携带其拥有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入我国时,纷纷投入到其有竞争优势的差异化消费品的生产中,工业装备行业的外商投资比例一直较少,即使是跨国公司进入我国也更多的是投入到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而不是工业装备,这就给国内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竞争压力,也没有促进国内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四)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很可能会增大我国的金融风险

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自由港是全球离岸金融行业的中心,据分析,目前从这些自由港流入我国的FDI很大一部分属于国际游资范畴,其中一部分甚至属于国内资金的回流。由于国际游资很少采用建设生产性企业以获得长期的稳定回报的投资方式,而更多地利用种种合法或非法手段进行短期投机,因此,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很可能会增大我国的金融风险,甚至影响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对策

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曾对外商投资项目的产业导向做了一些总体性的规定。这些规定虽然对外商投资具有一定的产业导向意义,但并未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直接联系起来。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以及至今为止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及其影响看,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大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

(一)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适当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

我国目前第一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仍很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了外商投资的绝大多数。在2007年的外商实际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只有1.23%,而第二产业的比重达56.63%。因此,应当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进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加强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促进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较快提高,相应地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以适应和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

(二)引导外商增加对重加工业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

目前外商对我国工业的实际投资中,大概有近60%分布在消费品工业,在重工业的投资比重只有40%多一些。外资工业占我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的比重约为30%,而占重工业的同样比重只有15%左右。因此,需要引导外商对工业的投资更多地转向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部门,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比重。

(三)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相应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趋势,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也越来越多地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应当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这种产业变动态势,加大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引资力度和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以此来带动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

目前,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以及商业和交通运输等部门,对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等部门,目前外商投资仍较少,所占比重很低,而这些产业的发展既关系到国内需求的扩大,也关系到其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第三产业部门势必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因此,应当通过调整《外商投资企业指导目录》、再投资奖励等措施有步骤地引导外商增加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以引导这些行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率的提高。

(五)限制投机性外资的流入,防止金融风险

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对外开放要坚持有序推进、审慎监管和控制风险的原则,以限制投机性外资的流入。可逐步完善对QFⅡ的评审机制,对QFⅡ投资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本规模进行监控,适当控制长短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比例,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对流入房地产的外资采取适当限制性措施,以减少房地产业的泡沫。

参考文献:

1、彭继民.外资怎样影响我国产业结构[EB/OL].经济网,2008-07-22.

2、袁群华,李燕.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6(23).

3、蒋伟,孙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6(12).

4、刘新荣.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集团经济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

篇5

关键词:FDI;结构;产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85-03

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向我国的流入,而FDI作为一个资本、知识、技术投资的复合体,在过去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其在资本形成、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可以说,FDI与经济系统的市场化这个因素一起成就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一、我国利用FDI的基本现状

从1993年开始,我国利用外资就一直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在2002年还一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来投资最多的国家。1979―2005年,我国共利用外资8 091.5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达6 224.29亿美元,占我国利用外资的76.92%[2]。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年10月16日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增至72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全球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2006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也高达694.68亿美元,虽然较往年同比下降4.05%,但仍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了解现状:

1.投资来源方面

就我国FDI的总体判断而言,无论是外商投资协议额,还是实际利用额,我国所吸收的FDI中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北美和欧洲紧随其后。其中,亚洲部分,港澳台成为直接投资的代表。

2.投资去向方面

我国是一个工业基础较好、工资水平低、制造业有明显优势的国家,制造业又是优先对外开放的领域,因此,必然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领域。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74.1%和24.7%。2005年,全行业吸收FDI合同项目共44 001个,制造业就占了65.74%。(如表1)

3.地域分布方面。

由于我国鼓励外商多投资于沿海开放城市,使得利用外资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截至2004年底,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中国累计实际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6.25%、9.16%和4.59%,东部地区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4.投资方式方面

从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的比率情况表(见表2)来看,1982―2004年,不管是东部还是中部,抑或是西部地区,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都占据了较大份额,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多于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但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外商独资企业发展迅猛,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3]。

二 我国利用FDI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引资优惠政策存在负效应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曾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优惠政策”本身固有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是以牺牲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为代价,使得其负效应也日益突出。其负效应表现在以下方面:由于特殊优惠政策使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条件之下,造成不公平竞争,进而导致市场价格和企业行为的扭曲[4]。再者,由于一些靠吃“优惠饭”的中小外资企业只要优惠期限一到就转移投资,以便继续享受优惠政策,造成外资短期行为。

2.核心技术含量不高

从我国引进外商投资的情况来看,所引进的技术大多数属二流技术,真正属于世界领先技术的很少,这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目标相差甚远。即使有些外商提供了高新技术,但也没有真正将最新的、关键的技术提供给中方。如果中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上总是处于落后地位,那么将无法和国外竞争,这将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3.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总体上看,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地域分布过于集中、技术层次偏低、规模过小、一般性的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过多等问题,低水平重复引进现象较为普遍,不仅不能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反而会使未来结构调整的难度更大,代价提高。在外商投资中第一产业较少,第二产业则集中于一般加工业,而中国目前急需发展的能源采掘业外商投资比重较小,科技水平含量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极低。第三产业则集中于房地产业,而房地产业沉淀的资金则会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很多跨国公司利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环境污染的限制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把我国当成了“污染避难所”,将其母国消耗资源或环境效益较差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可以说,很多外商投资项目都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污染控制技术较低,给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国的环境状况本来就不容乐观,这一类FDI的进入对我国生态环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使治理环境污染的难度和成本加大。

三、关于解决我国利用FDI中存在的问题的若干对策

1.规范优惠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在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要以不牺牲财政收入为原则,以不牺牲公平竞争环境为准绳,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管理水平和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首先,要在优惠政策上作出调整,取消一些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不适当优惠,还国内企业以应有的平等权利,使国内和国外企业处在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其次,规范地方政府的引资行为,杜绝一些地方政府为赚取政绩、盲目招商、乱给优惠的现象,加大对地方政府所引进外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与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需要的审查力度;最后,努力创造优秀的除优惠政策以外的招商引资“软环境”,诸如便利的交通环境、先进的信息通讯设施、良好的信用环境等,使得外商投资在享受完税收优惠等优惠政策之后,还能够保持资本不转移而进行再投资再生产。

2.鼓励技术研发投资,提高FDI“含金量”

首先,国家要对有关FDI投资项目的科技研发优惠政策的相关衔接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配套和细化,特别是要明确和到位有关的合理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商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资;地方政府也可以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结合中央有关政策,加快出台配套措施和相关管理条例,以进一步鼓励和规范跨国公司在本地区研发方面的投资。其次,要加大对我国企业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尤其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与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可以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相互联系、研究开发的联合体,还可以与跨国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切实快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和企业的吸收、消化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再次,要加快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打破垄断,鼓励、保持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给“市场换技术”赋予新的内容,因为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竞争越激烈,跨国公司在竞争压力迫使下,自然会越发提高在我国的研发、使用新技术的程度,增加研发投资,进而形成产业或行业的集聚效应和加速发展的格局。最后,须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市场和人才流动服务机制,为投资研发供给人才、吸引人才,获得人才流动的双向效应。

3.调整FDI投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产业转型

外资投向的结构性调整政策无疑要兼顾国内产业区域政策的目标,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协调一致。首先,从推动我国结构升级的角度看,“十一五”时期,需要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引导外商更多地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其次,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科技水平,以适应和加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最后,加大对外商投资更多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的引导力度。目前,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以及商业和交通运输等部门,而对不仅关系到国内需求的扩大,也关系到其他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的金融保险业、社会福利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等部门投资仍较少,所占比重很低,我们有必要有步骤地引导外商增加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以加快这些行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率的提高[5]。

4.加大环保力度,引导和支持FDI“绿色投资”

绿色投资,即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要加大对FDI投资项目的环保审查力度,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项目不予以批准进入。对已投资建设的FDI投资项目,如果不符合环保原则,可以令其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定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在不损害国内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给予合乎环保原则的FDI投资项目更多优惠政策,加大对有利于环保的企业的支持力度,实行区别对待,以引导FDI项目的正确投向。

参考文献:

[1] 崔光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效应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07,(3):18-20.

[2] 商务部.2006中国商务年鉴[M].北京:中国年鉴出版社,2006:11.

[3] 桑百川,李玉梅.外商独资化:动因与影响[J].开放导报,2006,(8):50-53.

篇6

1. 资本要素供给方面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进入增加了资本要素的供给,进而对中国经济的进行产生了影响。直观地来进行分析,跨国公司的进入增加了国内投资的资金来源,在其他方面不变的情况下,就能相应地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曾有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美元,可以带动国内资本形成的总量增加24.208元人民币。这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到中国之后,需要为其配套增加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建设的投资,从而拉动国内投资的增长,扩大社会总需求,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跨国公司投资增加了我国的资本投入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资金的不足,从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 技术要素的供给方面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增加东道国的资本积累,提高资本形成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引进新技术,提高东道国的技术水平,提高资本产出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可以分为技术输入和技术外溢两种。技术输入是指跨国公司通过海外子公司的内部化技术输入,在合作经营中,外商企业通常以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作价出资,这必然伴随着生产要素的转移和使用而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移植到这些合资(合作)企业中。技术外溢是指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东道国技术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技术外溢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企业间的前、后向关联。当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与东道国的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发生联系时,后者可能从跨国公司的产品创新、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从而产生溢出效应。二是通过市场竞争和市场示范,促进国内产业提高技术自主创新水平。三是跨国公司子公司通过培训当地员工,使当地员工具备了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再就业于东道国公司或自己开办公司时就会形成技术的转移。

3. 示范效应方面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深层次来讲,主要是在跨国公司带来的资源配置示范效应方面,即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的根本影响不是资源供给总量的增长,而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概括来说,示范作用有三:

第一,制度创新的示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首先是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撕开了一个大口子,然后是在竞争中让市场经济在社会上逐步的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如果没有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重大突破,我国经济在整体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进程就不会有这么快。跨国公司的进入在国内市场上直接带来了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根本变化,对整个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

第二,企业竞争的示范。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效率的最基本的原因是把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完全使其失去了内在的活力。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引入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家精神,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在微观层次上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三,市场开拓的示范。从今年的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跨国公司在发现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往往起着先行者的作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轻工业领域产品的进入到近年来大规模的进入轿车生产领域,跨国公司的进入大大加快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升级产生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以上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消极的作用,如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引入,我国企业会形成资金、技术依赖,产生弱国心理等等,这就要求我国的政策导向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到以结构升级为主的时代,技术创新成为影响整个经济运行的一个关键因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应当停留在扩大国内市场投资总量这个层面上,而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可能带来的技术效应和示范效应,加速国内技术进步的步伐,进而解决好资源配置调整和自主技术创新培育等重大问题,有效地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

参考文献:

[1]陈飞翔,胡靖等著.利用外资与技术转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

[2]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8.

篇7

关键词:FDI;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9-0044-04 收稿日期:2007-06-29

传统观点认为,采取FDI的方式吸引外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保持金融稳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大幅增长,目前,FDI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私人资本的主要形式。随着发展中国家吸引FDI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吸收FDI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些新特点的出现,将使FDI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产生一些新的影响。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吸收FDI的新特点

(一)利润再投资成为重要的直接投资手段。FDI的三大融资形式为股权投资、公司内贷款和利润再投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FDI融资格局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发展中国家,利润再投资始终较其他两种形式重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全部制造业生产的约1/3是由外国企业进行的。外国企业致力于在当地筹集大量的投入资本,但却不把利润再投资于当地,而是汇往本国;各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外汇不同程度地流往国外,使其国际收支的赤字情况更加严重。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利润再投资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投资方式,利用再投资可以避免或减少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频繁变动而带来的风险;对于东道国而言,则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因而受到东道国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FDI的大部分收益都用于在东道国进行再投资:即使是对于比较成熟的美国跨国公司也是如此。如1993年美国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利润总额为570亿美元,其中50%以上用于再投资;仅在1994年,美、英、德的海外子公司利润再投资就多达568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23%;日本海外企业的利润再投资,通常占其全部对外投资的50%。

(二)服务业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FDI的主要行业 从国际比较来看,FDI的产业结构分布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70~80年代则主要集中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80年代末90年代初,FDI的产业构成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主要投资领域。在70年代初期,服务业部门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1/4;而2002年,它已上升到约占60%,估计为4万亿美元。在同一时期,初级部门占全世界FDI存量的比例由9%下降到6%,而制造业降幅更大,由42%降至34%。平均而言,2001~2002年,服务业占FDI投资总流入量的2/3,价值约为5000亿美元。

篇8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科学合理地利用外资,发挥其对经济全方位的带动效应,是一个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市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2009年,大连利用外资对推动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都起到积极作用。一是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拉动经济快速发展;二是“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三是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通过大力利用外资,一方面提升了经济综合实力,扩大了对外开放程度,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全市其他企业应对挑战的能力,为其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示范作用。

一、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本文选取2000年至2009年大连市引进的FDI和GDP年度数据为样本。FDI数值按当年美元与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

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可比增长141.6%,原口径为30.04亿美元,增长36.4%。

下面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作深入地研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Eviews5.1,检验可知GDP与FDI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6,说明两者有较强的相关性,即大连市吸收和实际利用外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为研究GDP与FDI具体的相关关系,需建立两者的回归方程,为了消除可能的异方差,对GDP与FDI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得出新的变量序列,分别记为LNGDP和LNFDI。为防止回归方程出现伪回归现象,我们以下将做协整检验,以保证方程的有效性。

为了避免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时造成虚假回归等问题,需要在回归分析之前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表2为各变量的原序列与一、二阶差分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检验表明:LNGDP、LNFDI在α=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的序列LNGDP、LNFDI在α=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非平稳序列,二阶差分后的序列LNGDP、LNFDI在α=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序列,即为二阶单整序列。可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前提是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当两个变量协整时,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反之,当两个变量不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就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LNGDP与LNFDI同阶。下面对LNGDP与LNFDI是否协整做进一步检验,若二者协整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若不协整则不能证明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下面对LNGDP与LNFDI用OLS方法做回归。

LNGDP=5.43+0.064LNFDI

(12.96) (8.90)

R2=0.91 ADR2=0.89 F=79.23DW=1.76

设e为LNGDP与LNFDI回归模型的残差,下面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残差e在5%临界值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即LNGDP,LNFDI为(2,2)阶协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检验结果及分析:从回归方程的数据可以看出,2000―2009年大连市FDI每增长1%,带动GDP平均增长0.064%,外商直接投资对大连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显著的。康书隆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动态影响》一文中用变参数模型分析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9年我国FDI对GDP的拉动作用是比较稳定的,大体上FDI每增长1%,将带动GDP增长0.0257%~0.0278%。与全国相比,大连市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效果是明显的,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大连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结论

大连市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趋势,二者相互影响。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引入促进了大连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大连市快速的经济发展及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又进一步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互动的大好局面。尽管现在很多外界人士认为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过热,但从大连市的经济状况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仍是大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大连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易发展及就业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大连市应积极采取措施,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改善大连市的投资环境,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以最大的限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继续保持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大好局面。

1、发挥后发优势,加大引资力度,注重外资的产业流向,引导外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技术落后的后发优势。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一度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线来努力缩短与西方国家技术上的差距,但是引进的技术一般都是发达国家落后的技术,即使有先进的技术往往也难以消化吸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技术,则可以消除技术贸易的某些弊端。同时随着技术的转移,与技术配套的资金供应、技术吸收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相应的管理知识,以及进一步的技术开发能力或新技术提供能力,都会随之进入,为我们独立研发新技术打下基础。不可否认,外商直接投资同样存在负面影响,由于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赢利,可能出现垄断某一行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这就需要注重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引导外资向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要消化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必须有足够多的人力资本存量,特别是高技术人才,这也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途径。这部分由于劳动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量可以归结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高技术人才的增加,带动了大连市企业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打下了基础;另一部分是由于高技术人才进入了外资企业,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人才流动,这些技术和经验流入了本国企业,改造了那里落后的技术和经营模式,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3、保持大连市场的充分竞争性,最大限度促进外商进行技术转移

外商投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高利润,而垄断能够带来高利润,因此,外资企业只要垄断了高技术,生产出独一无二的好产品,就可以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赚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有技术转移,因为技术转移就意味着垄断利润的消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保持大连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从根源上杜绝垄断行为的发生。首先,为国内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2010年12月1日起,我国统一了内外资企业与个人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至此,内外资企业税费征收制度实现了全面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给予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优惠由此宣告结束,实现了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的完全一致,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目前内外资企业地位平等,内资企业可以从多缴的所得税中拿出一部分作为R&D投入,提高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与外资企业展开竞争。其次,在同一行业中引入多家外商,形成外商之间的竞争局面,比如中国的手机行业,全世界各大手机厂商基本上都在中国投资设厂,客观上造成了技术溢出,使得我们自己的企业也能生产出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并对其他国家形成出口。

【参考文献】

[1] 赵晋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经济增长 中国

1.引言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吸引外商投资已成为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的重要体现。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其他形式的投资等,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又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亦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或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指一些国家和地区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把所有或部分必要的生产要素转移到国外,并通过对国外的生产要素进行整合、控制国际交易的一种方式。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中,主要以资本、技术、管理等形式在他国设立企业等。一般来说,跨国公司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同时亦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源泉之一。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不仅是出于对出口市场的保护,而且还有突破配额限制、寻求更低的成本以及将投资分散化等需要。自从上世纪起60年代,西方主要大多数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对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主要是从微观角度来探索的。当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是把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对国际贸易的一种替代,由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或是接近市场和原料产地或是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等,所以跨国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利用东道国经济、技术、劳动力、政策法规等来决定对外投资的方式,以实现其经济目的。目前,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具体到我国,通过研究利用FDI效果,分析对FDI 的经济效应,不但能让我们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有更为清晰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解决发展资金短缺、形成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形势良好,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约为3.5%。据统计,201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57.35亿美元,增长了17.44%,总体利用外资已超过1万亿美元;2010年445244家,增长了2.53%,201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为1160.1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72%,新批设立企业家数为27712。而2012年新增外商直接投资家数和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则有所下降,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为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也下降到1117.1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7%。目前,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上几乎遍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根据科尔尼(AT Kearney)调查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连续20年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且仍然是对外国直接投资者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国家。这说明外资对我国市场投资环境仍具信心。

随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到一定规模,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在提高。以2012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例,其特点大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产业结构分布进一步调整。2012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38.4亿美元,占比48.2%,超过制造业4.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6%。农林牧渔业实际利用外资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7%。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488.7亿美元,同比下降6.2%,占全国总量的43.7%。不仅如此,FDI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分布也进一步优化,尤其是零售行业和金融行业所占的比重继续上升,分别比2011年增加和0.82和0.1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利用外资同比下降10.25%。如图1所示。第二,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看,地区分布格局更为合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部地区引进外资规模达到92.9亿美元,同比增速提高18.5%,明显高于全国,高于全国水平2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东部和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规模分别为925.1、 99.2亿美元,同比增速下降了4.2%、14.3%,分别低于同期全国水平0.5、10.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2012年中部地区优势明显,发展强劲,吸引外资能力不断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继续优化。如图2所示。第三,对我国投资的主要国家投资份额持续增长。以美国和日本为例,2012年其对我国的实际投资金额分别为31.3亿美元、73.8亿美元,同比增长4.5%、16.3%。与此同时,欧盟对我国投资的整体规模为61.1亿美元,增速同比降低3.8%,欧盟各地区对我国投资则发生了分化,。如图3所示。

图1 我国东中西地区利用FDI金额比重

图2 我国各产业利用FDI金额比重

图3 我国主要FDI来源地投资金额比重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都已经取得很大进步,这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分不开的。同时,我国吸收各种形式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也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国FDI与GDP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

图1: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趋势图

由上图可直观地看出,从1985年19.56亿元逐步上升,到1992年增长速度大幅上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由1991年的43.66亿美元达到1992年的110.07亿美元,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这种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1998年,经过1999年、2000年的短暂下滑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年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2011 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60. 11 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 72%,再创历史新高,201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却出现下降,同比下降3.7%。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此期间也不断保持高速增长。图1中直观地表明了FDI增长与GDP增长之间总体趋势具有一致性,然而FDI与GDP之间具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如何?是FDI促进了GDP增长呢?还是GDP的增长导致了FDI规模的不断扩大呢?本文将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作进一步分析。

3.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为了更加明确地验证外商直接投资(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选用的指标是GDP与FDI,选取1985-2012年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通过利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来进行分析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即GDP与FDI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动态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程度等。本文主要选取FDI与GDP指标经过了对数化处理,以消除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对数化处理后,分别表示为LNGDP和LNFDI,其相应的差分序列为LNFDI 和LNFDI。

3.1.ADF检验

表1:变量值的ADF检验输出结果

变量 ADF统计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检验形式 结论

LNGDP -0.646369 -3.752946 -2.998064 c,t,1 非平稳

LNFDI -1.833549 -3.752946 -2.998064 c,t,1 非平稳

LNGDP -2.867995 -3.752946 -2.638752 c,0,1 平稳

LNFDI -3.403059 -3.752946 -2.998064 c,0,1 平稳

由表1输出的结果可以看出,LNGDP和LNFDI的ADF统计值均小于其在1%及5%水平下临界值,由此可知LNGDP和LNFDI皆是非平稳序列,因此,不能对上述时间序列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而应将其先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一阶差分后,LNGDP和LNFDI序列均是平稳的。

3.2.协整关系检验

由于序列变量非平稳,不能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所以要对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检验主要有Johansen协整检验和E-G两步法,一般来说,Johansen检验主要检验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而E-G两步法则多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此,对于LNGDP和LNFDI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使用E-G两步法进行分析。器主要步骤是,首先利用传统方法对序列LNGDP 和LNFDI模拟回归分析,并得到回归方程,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而后据此来判断变量序列之间的是否存在协整。通过回归分析,得到LNGDP和LNFDI之间的协整方程和残差平稳性检验结果,具体如下所示:

LNGDP= 6.766159+0.799396LNFDI

(0.294382)(0.052773)

(15.14782)(22.98429)

R2=0.905309 D.W=2.173

表2:残差序列的ADF检验输出结果

ADF统计量 -1.606352 1%临界值 -2.458329

5%临界值 -1.742468

10%临界值 -1.523426

在协整方程中,括号内分别为标准差和t统计量。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明确的看出,在10%水平下,临界临界值下-1.523426大于残差统计量的值-1.606352,所以,残差序列可以认定为是平稳的,同时也说明LNGDP和LNFDI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当FDI变动1个单位时,GDP增长0.799396个单位,协整向量为6.766159,误差修正项为:

ECM=LNGDP 6.766159-0.799396LNFDI。

由于已经确定了协整向量,下面我们可以建立VECM模型,并对其进行估计,具体如下方程 所示:LNGDP = 0.162955*LNFDI - 0.148732*ECM(-1) + 0.123800

(0.040430) (0.028992) (0.011882)

(4.030593) (-4.431029) (10.41886)

方程结果表明,EC(-1)的系数表示现在值受过去值的影响程度。由上式可知,系数为-0.148732,这符合误差修正模型的反向修正原则,从系数的t值4.431029可以看出,系数比较显著,这说明当前的增长受前期的误差修正项的影响很大。解释变量LNFDI的系数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的短期动态影响,即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弹性为0.162955。

3.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篇10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环境保护 污染密集型产业

一、前言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迅猛发展。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527.43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当年全球吸收FDI最多的国家。研究表明,FDI在资金积累、技术引进与创新、劳动就业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而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国际直接投资与环境保护问题正日益得到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人民的关注,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我国引进FDI的快速发展和愈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本文对进入我国的FDI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探讨。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行业转移问题,国外理论界有一个著名的假说――“污染避难所”的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非常严格而导致跨国公司成本上升,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跨国公司可能会把污染产品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而资本也随之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Long and Siebert(1991)建立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一种产品的模型,来分析政府征收污染税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污染税的征收,降低了从事污染产品生产活动的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在利益驱动下,资本开始流向国外,直至两国资本收益率实现均等化为止。

Oates and Schwab(1998)建立的包括N个国家、三种要素(可自由流动的资本、不可流动的劳动和环境)以及一个非贸易品的模型,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然而,在实证研究方面,却很少有证据能够证明“污染避难所”假说。

曾凡银等(2004)认为:环境标准的变化使企业生产的外部成本发生变化,由此引起总成本梯度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利润最大化。由于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相对较低,内在化的外部成本的增长率较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利润的增长率较高;相反,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相对较高,外部成本的增长率较大,利润的增长率较小,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会将污染产业转移到环境规则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直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环境问题的研究文献不是很多。He Jie(2006)意识到了环境污染,FDI和三种决定污染排放量的经济因素的复杂性并建立了一个FDI和污染排放量之间的同步模型,运用了我国29个省份的SO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通过从FDI进入到其产生污染排放物进行动态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总资产每增加1%,SO2的排放量将增加0.098%。研究同时指出,尽管外商投资企业治理污染的效率相对较高,但是我国近年来愈加严格的关于环境保护规制的法规却非常有限的限制了FDI的涌入。

关于废气排放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文献还有,沙文兵,石涛(2005)基于中国30个省1999-2004年度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经济计量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进行了测度。其计量结果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言,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每增加1%,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0.358%。

另外,杨海生等(2005)根据1990至2002年我国30个省(市、区)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和环境相关数据,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探讨贸易、外商投资对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认为贸易对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没有直接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的结论。这也是本文作者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想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FDI对我国环境的负面影响分析

下面,本文将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分布状况以及FDI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量之间的关系作出分析,以研究FDI对我国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

1、FDI在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分布情况

污染密集型产业(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ies ,PIIs)一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会直接或者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通常符合1989年《巴塞尔国际公约》规定的定义和特征)的那些产业,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动植物生命或者健康有害,促使环境恶化,影响生态质量。根据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定义,污染密集型产业(PIIs)在我国应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开采、加工、炼焦等石油化工;黑色金属采矿业、冶炼;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某些非金属矿采选业及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加工业中的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食品制造业中的发酵制品业、罐头食品制造业、调味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中的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制鞋业(不包括布鞋);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火力发电业等。

据对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的分析,在来华投资的312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投资于污染密集行业的多达16998家,工业总产值4153亿元,从业人员295.5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相应总指标的0.23%,5.05%和2.01%,占三资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30%左右。投资于严重污染密集行业(如纺织印染、造纸业、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加工、炼焦等)的7487家,工业总产值1984亿元,从业人员118.6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指标的0.10%、2.41%和0.81%,占三资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13%左右,占污染密集行业相应指标的40%以上。这表明污染密集行业,特别是高度污染密集行业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外资在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所占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如表1所示,1996年以来,在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十二个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中,外资工业企业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和总资产的份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造纸、石油加工及炼焦、非金属矿物制品、化纤、橡胶、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严重污染密集型行业,外资企业所占份额急剧上升。造纸及纸制品行业中,外资企业所占增加值份额从1996年的14.16%上升到2002年的33.21%,总资产份额也从20.99%上升到2004年的37.65%;石油加工及炼焦中,三资企业所占增加值份额从1996年的1.71%增至2002年的10.69%,总资产份额从1996年的4.76%上升到2004年的12.69%;其他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增幅也可从表1中窥见一斑。

以上对于FDI在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分布情况的分析,只是定性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生态环境影响的初步证据。下面将运用定量的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负面影响进行测度。

2、FDI在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分布情况

我国目前尚没有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污染排放量的统计数据。但是已经有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证明,FDI与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污染密集型行业的贸易出口量又是与污染排放量紧密相关的,在污染治理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PIIs行业出口额与排污量是呈正比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FDI与污染密集型行业出口额与FDI的关系来分析FDI与我国污染排放量的关系。

在污染密集型行业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这四个行业中很多细分部门都属于比较典型的污染密集型产业(PIIs),同时,这四个行业也是FDI在华投资的主要行业。因此,本文选择这四个PIIs行业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表2反映了这四个PIIs从1998年到2005年出口额的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6整理计算而得。)

为进一步研究FDI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将1998-2005年的FDI值与本文研究的四种PIIs出口贸易额列成表3。

绘制两者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分别用线性、乘幂、指数趋势拟合。

目前的比较有限的数据使得这三种拟合效果区别不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构造以下线性方程来拟合FDI量(F)和四种PIIs出口贸易额(T)的关系:

T=?琢+?茁F

对表3中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

因此,关于FDI量(F)和四种PIIs出口贸易额(T)线性方程表达式为:

T=-6444.325+17.729F

并从其结果知显著性分别为0.009和0.002,可以认为存在相关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吸收的FDI每增加1亿美元,我国这四类含有众多污染密集型产业(PIIs)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就增加17.729亿美元。而这四类PIIs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在治污技术和设备不变的条件下,必将伴随着更多的污染排放量。

由于缺乏FDI企业污染排放量和具体污染密集型细分PIIs出口额的数据,以上模型中仅仅将四个包含众多PIIs行业的出口贸易额作为研究对象,因而得到的系数?茁有所偏大,这是本文研究得一个局限性所在。但该模型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治污技术和设备不变的情况下,吸收FDI使我国产生了更多的污染排放,使环境恶化。

三、结论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污染密集型行业,这一点符合“污染避难所假说”,并且FDI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由正相关关系,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对我国工业污染上升的原因。必须认识到,FDI进入我国目的之一是想利用成本的差异,通过产业转移追求财富最大化。而一旦考虑到环境问题,把FDI和人民的健康以及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联系起来,FDI存在着诸多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深市FDI对我国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影响,把握并引导外资的流入,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曾凡银、郭羽诞:绿色壁垒与污染产业转移成因及对策研究[J].财经研究,2004(4).

[2] 沙文兵、石涛: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06(6).

[3] 杨海生、贾佳: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