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的寓意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援助的寓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要缓解矛盾,增加法律援助资源是根本,确切的说就是要增加参与法律援助的法律工作者的人数。目前《法律援助条例》主要是依靠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者。公证员等职业法律人提供法律援助,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法律预备役”—法学专业大学生。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00余所,在校法学生人数达到了80余万人。这些法学专业大学生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法律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同时又由于长期处于理论学习状态,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造成了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毕业生能力在法律应用方面的弱势。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不论是我国法学教育,还是法学专业大学生,为了弥补自身不足,都会产生参与实践的迫切需求。这正好能够缓解目前我国法律援助资源紧缺的现状。
二、大学生法律援助的现状分析
1、相关法律制度模糊
截至目前,我国专门针对法律援助制定的实体法只有《法律援助条例》,而该条例自2003年9月1日实施后,至今未修订或颁布司法解释及实施细则,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援助的规定仍是非常原则性的。这就造成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形式和认可度无法明确。在实践中,大学生自发组成的法律援助机构往往得不到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认可,学生只能以个人名义参与案件。而根据《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大学生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与刑事或行政诉讼案件的,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受到了较大限制,尤其是在阅卷和会见当事人方面的限制,直接损害作为弱势群体的当事人利益,使得法律援助的宗旨和意义得不到实现。
2、组织建立与管理不健全
目前高校内的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大多是由学生自发建立的学生社团,其基本成员(包括社团领导和骨干分子)主要是在校学生,指导教师多是受学生邀请而自发参与的。学校对社团工作基本不参与,对其持放任自流的态度。在校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历,与社会接触不够,对如何管理和运营一个团队缺乏经验。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主要依靠个体兴趣和新鲜感维持,缺乏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管控或有制度却不能很好的贯彻实施。这就导致了社团呈现出组织管理松散、成员流动性大,社团稳定性差等特点。
3、成员分布不均,能力有待提高
从在校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学生年级分布来看,各高校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人数的80%都来源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三学生所占比例很少,大四学生几乎不参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一、大二学生进入高校时间不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对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激情高,而大三、大四学生由于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多数学生都忙于备战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或者在校外找工作,空余时间大大压缩,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法律援助中来。但是由于成员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完成全部法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不完整,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不能够很好的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提高后,又因面临毕业而无法继续参与法律援助,造成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力始终停滞在较低水平。据统计,在上海接受过高校法律援助咨询的当事人对大学生所提供的援助服务的满意率仅为50%。①
4、指导老师人数不足
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活动,而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是不足以支撑其独立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因此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离不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办案经验以及较强的办案能力的指导老师。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老师除教授课程外,其主要工作是做学术研究,能够兼顾并做好法律实践的双能型老师数量不多。此外,作为法律援助指导老师,目前主要是以无偿帮助为主要形式,指导工作也不是像日常教学工作那样有固定的场所和工作时间,往往需要老师随着援助案件的处理进程不定时往返于司法机关、当事人和学生之间,需要老师牺牲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因此许多老师不愿意参与指导工作。
5、法律援助经费筹集难
大学生一般是以校园法律援助中心等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参加法律援助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但这类社团主要是学生自治组织,而非盈利机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校社团经费拨付和学生自筹,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固定的资金来源。与此相对,法律援助作为一种法律应用类实践活动,大学生参与援助必然要求一定的物质基础,例如办公场所、办公用品、差旅费等,而这些目前都是由高校法律援助学生社团自行承担。因此,高校法律援助学生社团常常出现资金短缺的困境。援助资金的匮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的正常开展。援助活动质量的高低受到资金情况波动的影响,造成援助活动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降低了当事人对大学生法律援助的认可程度。
6、与其他力量缺乏沟通
在大学生法律援助面临种种困境,难以独自前行时,更多时候选择的是暂停活动甚至放弃,极少与法律援助的其他力量进行沟通,寻求支持。《法律援助条例》第3条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第6条规定律师应当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依照上述法律,政府机关和执业律师有参与法律援助的法定义务,而且由于其所具有的特定身份,使得他们在参与法律援助的不同阶段或方面具有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所不具备但又急需的资源优势。如果不能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大学生法律援助将是举步维艰的。
三、大学生法律援助的意义
1、社会层面
(1)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我国法律援助资源紧缺的局面。我国现有参与法律援助的主体主要是职业法律人,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执业律师。但是目前我国在册的执业律师尚不足30万,仅仅是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的1/3。此外,职业法律人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覆盖面有限,但大学生因其来源的广泛性,造成其能够有效辐射的覆盖面要远远大于职业法律人。
(2)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减少政府负担。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自《法律援助条例》颁布以来,鲜有其他法律法规提及或完善,加上当事人寻求救助途径不畅通、政府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缓慢。依照《法律援助条例》第8条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不仅具有法律制度上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更是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模式单一的缺点进行了完善。同时大量愿意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大学生的加入,还能够减轻政府经济负担,促进法律援助经济资源的优势配置。
(3)大学生法律援助是对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补充。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总体而言是一种以教为本的应试教育。②这种教育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让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而鲜活的案例来源,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印证,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4)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切实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生通过与当事人交谈、收集整理案件材料、分析案情、拟定法律文书等方式将自己所学所会应用于当事人的实际案件。一方面,当事人通过法律援助能够平等的面对法律及司法审判,确保当事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成司法案件的个案公正;另一方面,当事人在接受法律援助过程中不断接收、理解案件相关法律知识,既能提高普通当事人的法律认识,帮助其树立法治意识,还能促进当事人对司法审判的理解,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2、个体层面
(1)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能够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参与法律援助不仅仅是简单的提供法律知识的咨询,还要求大学生在接触案件后从纷繁驳杂的现象中抽离问题的实质,这中间可能涉及多个法律部门或多门社会科学知识,可能还需要与不同阶层人群进行沟通交流,这些就要求学生具备多种法律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社交知识。而这些能力单单通过目前的高校教育是远不能满足的,需要大学生在处理问题中不断去探索、充实、提高。
篇2
【关键词】社区;法治;建设
高升社区命名寓意“步步高升”,前身为高升村,于2011年9月,作为长沙市7个城中村改造试点单位之一,首批挂牌成立社区。社区面积0.67平方公里,分9个片区,常住人口1.1万人。高升从1999年开始发展集体经济,历经十四年的奋斗,改变了在长沙市行政村中综合实力排名倒数第二的历史,写下了“集体资产二十亿,人人身价过百万,个个都是楼股东”的传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民“洗脚上岸”,农民变股民,村民变居民的十四年间,高升没有发生大的刑事案件,没有发生各类安全事故,没有非法,没有吸毒、现象,成为转型过程中平安建设的典范。究其原因,主要是高升人在发展集体经济、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和服务群众过程中坚持法治开路、法治护航和法治引领,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法治为民、育民、惠民的新路,在全社区形成了人人学法、敬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高升社区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坚持为民、育民、惠民为主线,以社区为中心,以社区组织为引领,组建了以法律顾问、“三官五员”(法官、检察官、警官;司法助理员、专职调解员、流动人口与出租屋协管员、治安巡防队员、法治宣传员)、法律义工等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队伍,完善了法律顾问坐班服务、调解队伍上门服务、“三官五员”预约服务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了高标准的法制文化广场,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打造了具有高升特色的法治文化。形成了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确保了社区的平安和谐。
法治建设为民。社区法治建设必须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社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必须是为民。高升坚持法治建设为民理念,紧紧围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工作重点,抓住法制队伍和法制阵地建设两个关键,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了社区法治建设“六个一”工程,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保了社区的平安、稳定、和谐。一是组建一支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队伍。14年前,在集体经济还非常薄弱的时候,深深懂得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高升人,花重金率先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由法律顾问对重大决策、合同签订、资产处置进行严格依法审查;组建“德乐调解俱乐部”和以盈科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为主体的法律义工队伍,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服务;邀请法官、检察官、警官进社区,开设法律门诊,为居民提供针对性的法律服务。二是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法制文化广场。鉴于高升的发展受益于法治建设,在完成农民“两安”之后,为进一步推动法治建设升级,投资30万元将高升市民广场改造为高升法治文化广场,为突出法治建设主题,在广场上建设了一个法治主题雕塑(和平鸽),两个宣传法治理念小雕塑、一排法治宣传橱窗,两个电子显示屏以法治宣传为主,滚动播放各类法治栏目、法治专题宣传片和各类普法资料。三是社区投资购置各类法律图书,形成了一个法律图书角;组织开办了一所居民法治学校,制定了一套居民学法制度,定期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法律讲座、法律咨询、以案说法等普法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居民法律意识。
法制文化育民。人民群众是法治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成败。高升社区在开展法治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宣传法制文化、传播法治理念、营造法治氛围这一根本,多措并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以宣传资料、挂图、宣传栏、居民法治学校、法律图书角、法治题材的电影、法治文艺演出、法律知识有奖竞赛等多种法制宣传形式为载体,采用方便群众参与,易于群众理解的方式,每年至少组织8场次以上的法制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以宪法和与公民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法律宣传教育,使社区群众受教育率达到100%。二是开展重点普法教育。在没有转为社区之前,组织支村两委、村民代表集中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征地拆迁安置等法律法规;转为社区之后,组织社区两委、楼栋长、志愿者队伍集中学习《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依法办事、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十四年来,各类矛盾纠纷都得到了及时的处理,没有发生过,没有发生非法,社区和谐稳定的局面有口皆碑、有目共睹。三是开展专题普法教育。利用德乐园青少年教育基地,开展“四个一”(上一堂法治教育课;看一部法治专题片;办一期法治宣传报;搞一次法治知识竞赛)法制教育活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未成年人密切相关的法律,使社区青少年法治意识、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利用居民法治学校,组织外来流动人口,邀请法律专家开展劳动保障、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法律援助等和流动人口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利用法治文化广场每月组织开展一个专题法制宣传活动。如一月份开展送“法治春联”活动,重点开展元旦春节期间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3月8日,组织开展“关爱妇女,反对家庭暴力”法制宣传日活动;3月15日,组织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日活动;”5·1”劳动节前后组织开展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宣传日活动;6月26日,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日活动……,丰富的广场文化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享受了学法的乐趣。
篇3
1. 新教材注重内容联系实际,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育即社会,即生活。教育要有服务社会之功效。新教材选取生活中的活生生案例,引人入胜,让学生和教师有欲望探讨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翻开教科书,发现书名变成《经济生活》,仔细阅读每一单元,里面每个知识点都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相连,让教师觉得上课有活生生的素材,学生也会有积极性融入课堂学习和讨论之中。而旧教材往往偏重深奥的理论学习,让学生觉得离我们生活较远,并且很假,最终只会导致师生厌学厌教。新教材在课程内容中注重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比如,在“生活与消费”这一单元中,教材编排顺序是第一课讲述神奇的货币,第二课讲述多变的价格,第三课讲述多彩的消费。学生可以根据这样的编排,很容易联想生活中我们先想方设法赚钱,对应的是货币的知识,然后有了钱再去关注每种商品的价格,对应的是价格因素。最后,花钱消费了各种商品,对应的是消费因素。显然,新教材的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这样编排调整的效果就是,学生可以从中学习科学的消费知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所以,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权衡利弊,搞好性价比,做一名理性消费者,当然也会学以致用,在体验生活中懂得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 新教材在知识的编排上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给学习者留有余地,让师生广泛参与其中,发挥各自学术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调整和完善新教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发现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淡化完整的逻辑体系,特别注重书本知识要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在某节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平等对话,可以让老师重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可以发掘和开发的。当然,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也会逐渐融洽,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往往话语权和想象力得到埋没的奇怪现象。令人欣慰的是,新教材时常穿插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学生在使用新教材时明显发现,每个单元中都呈现了研究性学习活动,故名此意。研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学生在此活动中是主宰者,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来组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分工明确,很好地完成本小组任务。期间,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可以采取文献研究、小组讨论和咨询专家学者等科学方法。比如讲到货币本质时,可以询问学生:货币和商品是一对孪生兄弟吗?可以先让学生不要看着书本,尝试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放手学生,让他们自己组成两方进行辩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师还可以设问,为什么两样物品可以交换成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从而引出一般等价物的概念。同时,师生讨论货币的演化趋势时,立即抛出一个小问题,纸币最终会被何种形态代替?可能性有多大,为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但可以激发师生的探索欲望,凸显教师引导者和激发者的角色。
3. 新教材最大改观可能是教材内容配了大量插图,其中文字通俗化和大众化。新教材充满了生活常识和漫画,把深奥和晦涩的理论通过日常的生活现象呈现出来,结果肯定是学生感兴趣并参与其中,乐于思考,在不断思考中提高高中政治课学习的有效性和探究性。比如,新教材呈现“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知识点时,书本上有一幅漫画,标题是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学生学到这一框时,首先不是看书本文字内容,会马上被这幅漫画吸引,因为图中两个人,一位是医生,正在为另一位病人看病,这位病人在于一条腿长得正常,另外一条很细,变得畸形了,再仔细一看,这条畸形的腿代表着文化,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这个病人的症结所在,是因为只重视物质消费,不关注自身文化消费,自然就引出书本知识,启示我们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和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虽然新教材做了较大改观,但现实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和低效现象不可回避。比如,学生开开心心听课讨论,甚至激烈争吵,可学生一考完试,学习内容和学习能力就会立即荡然无存。针对高一思想政治新教材内容改变和学生学习低效的两大问题,教师该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把高中思想政治课变成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并且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升华,成为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关键一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借新教材改革之际,努力探索出符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径。尝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恰当使用漫画,提升学生兴趣和关注度。正如上述新教材改进之处,教师可以参考书本上的各类漫画。众所周知,所谓漫画,就是以生动、诙谐和幽默著称,常引起众人瞩目,观察背后的深刻寓意。这也容易给学生和课堂带来欢声笑语,如果教师引导有效,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受到感化,悟出生活道理,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容易接受形象思维,不太愿意被抽象逻辑左右。何况思维活跃的高中生,他们的心理、生理和认知程度,更容易欣赏和接纳新生事物。上述现象给了我们教师一些启示,就是教师可在上课之余,当然也可发动学生一起通过报刊和网络搜集一些跟课堂有关或无关的漫画集锦。基于这点思考,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即漫画式情境导入。
比如,平常讲授新课时,尝试先打出一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漫画,依据本课内容和漫画的寓意设问,学生通常容易被漫画吸引,自然会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有一次,在讲授《市场交易原则》这一课时,我先展示了一幅商家欺诈消费者的漫画,漫画寓意告诉我们消费者要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刚开始,学生很愤怒,马上攻击商家不讲良心,赚黑心钱。教师立即打出一问题,这违背哪一条交易原则呢?学生一起对照课本回答,效果明显。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为什么消费者会上当受骗呢?学生很容易回答此类问题。在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一些看法时,教师随即转移话题,我们来做临时的法律援助者,联系生活实际,如何治理漫画中的不良行为?学生这时更加踊跃发言:有的说这是强行买卖的行为,应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约束;有的说国家应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市场监管,高效治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有的说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家要加强法律的监督实施,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等等。如此导入,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剩余内容。
其次,关注新鲜时事材料,补充和完善新教材内容。为什么会采用选取时事片段来教学,那是我们发现时事材料本身具备以下优势:
(1)时事材料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上跟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承受很接近,加之本身具有威力大、传播快和影响广的时效特点。如,新闻30分、新闻联播和新闻调查等等,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很恰当。
(2)时事材料的价值在于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教材中晦涩的理论知识。当我讲到《公民储蓄》这一知识点时,就下意识结合当时存款利息率下降和一些商品大幅降价等新鲜时事作为教学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投资的流向问题,告知学生要关注投资的风险性和收益率,更要从自身经济实力量力而行,切记不可跟风随大流。学生的答案有买商业保险、股票和政府债券等等,还有的学生告诉老师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作为教师很感动,因为只要老师稍作引导,学生就会熟悉书上的大概理论,弄清为什么和怎么办,从而提高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主动领悟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重点,很快突破难点。如,教师展示出国家重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热点时事,学生容易发现材料中就包含了财政的作用、银行的作用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等一系列重要知识点。
同时,也不能忽视时事内容本身的缺陷,由于覆盖面太广,有些内容与教材联系不大。所以,选取时事材料时不能太盲目,要有的放矢,更要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 上一篇:城市公交管理制度汇编
- 下一篇:简述建设工程监理的原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职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