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的文学成就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语的文学成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语的文学成就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技巧;导入性提问;启发性提问;对比性提问;总结性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56-01

课堂是一个置疑问难、思维碰撞的展台。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问题冲突,既是一种智力交流,也是一种思维碰撞,充满问题情境的课堂,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思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人的思维需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释放和展现自己的潜能和才华,在多项的思维碰撞中,闪现创新的火花。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是多种认知能力考核成绩的表现,需要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怀疑、不唯书、不唯上等等,是提高科学素质的保障,也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物理学家牛顿正是凭借极强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能力,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的问题,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面对我们中学生正是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的年龄,这是向学生提出问题的良好基础。

经过多年来的实际语文教学工作的探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有意识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对学生提问的方式浅谈几点如下。

一、导入性提问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并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的欲望。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也就是让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内容之中,这可以围绕前面已学过的重难点知识设计问题导入,通过温故旧知识而引出新知;也可以从相关知识的信息中导入,启发学生思维,学生通过已获取的知识信息,产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及求知欲望,使旧知识在新知识中得到延续、发展和提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很注重新课导入情境的设置,这一点在我的教学案例中也体现得很明显。比如我在设计九年级课本中的《雨说》这一课时不急于讲解课文,而是先设置问题“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雨的诗句?”进入我的第一个板块――“听,雨声从唐诗宋词中来”,同学们努力回忆、争相发言,很容易将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启发性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通常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设计的。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重点知识,尤其是学生觉得无疑的知识,他们往往理解肤浅,这时可以巧设疑问,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反复揣摩,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而对于难点知识,只要设计合理性的提问,通过设疑问难、辩疑解难,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握思维方向同时简化、分解难点,尽快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达到释疑、排难的目的。《礼记•学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先置疑问,设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观察和探究,引起有意注意,增强感性认识,以便于更好地上升为理论。

三、对比性提问

在教学中,往往需要设计一些对比性问题向学生提问,有利于学生辨析知识的差异,认识知识的联系,使知识形成网络化。笔者发现在学习中同学们经常混淆一些概念,表现出问题最多的就是很难区分文章的写作手法中“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这几个概念,往往遇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就一头雾水甚至张冠李戴。于是笔者只要在教学中遇到其中一个问题,就一定会对比另一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提问,让同学在脑海中链接旧知识同时将两个概念进行自由的碰撞,使这两个概念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形成一个知识的链条,清晰、系统。这样周而复始,学生自己就会构架出一个知识网络,再也不会感到迷惘。

四、总结性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一般用于新课进行中某个知识点的小结,或一节课内容的全面小结。例如,在学完《羚羊木雕》第一课时后笔者会提醒学生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主要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学生自然会得出多用语言描写的答案,那么接下来就要学生通过一课时的学习自己来总结语言描写的作用,每个学生可以总结的并不全面、准确,但是全体同学集思广益,深入交流,再由老师精心点拨就一定能得出最完美的答案。

五、如何看待学生提出问题

笔者认为提出一个好问题跟完美的回答出一个问题是等价的。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别是在自习课里,努力创设乐学情境,激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极力鼓励学生提问题,期望学生主动地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以求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对教师的叙述发问:为什么会这样?不这样行不行?其目的是什么?如果――会怎么样?当学生习惯于提问之后,就会逐渐提高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从“死记”中解脱出来。这定能有肋于学生想象思维、理解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做好记载,以便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情况给予个别具体的指点矫正。教师还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不管其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都应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从敢问、善问过渡到“会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优化教学 方法策略

阅读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语文教学板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间接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温故。在此期间,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归纳能力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提高。但是在现阶段,反观我国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现状,却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教学模式一板一眼,缺乏新意,学生兴趣不够强;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缺乏良好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基于上述情况,语文教师在优化阅读课堂期间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从以学为本的角度着手,在秉持自身主体为止的同时也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置,即扮演好教学“指导员”的角色,也扮演好学习“合伙人”的角色。由此一来,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而且还能间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继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成效。

一、发扬教师主体地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思路是确保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前提。在具体方法上如下述两点所示:

1.巧用电子白板,让阅读直观性强

在以教师为主体打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首先要遵循学生的兴趣和喜好,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方法为例:电子白板直观性强,以电子白板为主导打造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为例:在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出示相关的解读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了解文章中的内容。比如“勾心斗角”,这在现代词典中的意思是用尽心机互相排挤,而在原文中,它的意思却是古代建筑的一种风格、结构。那么,这个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单纯地从字面解释来看自然无法帮助高中生完全理解。这时,通过对视频的观赏,学生在理解方面便会更加深刻。另外,文章中利用大量的描写刻画了阿房宫的外形和结构,通过视频播放,可以将真实的阿房宫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视觉上对其产生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2.巧设探究问题,让阅读有效性强

作为教学主体,教师提供的巧妙问题可以让阅读教学变得事半功倍、一石激起千层浪。以《荷塘月色》为例:在指导阅读期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文章在描述上分别使用了哪些修o上的手法?这些手法有哪些优点?第二,文章中包含了许多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和措辞,这些描述揭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第三,文章中的荷塘月色到底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语文教师在设计上述三个问题期间首先考虑了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首先,第一个问题的难度相对较低,适合大部分学生来操作。但与之相比,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在难度上则有所提升,更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去操作。如此一来,不同学情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获得良好的阅读锻炼。而且,语文教师可以在此期间鼓励全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这样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在能力强的学生的带领下更好地进行思考。

二、发扬学生主体地位,点燃智慧的火焰

在以教师为主导打造课堂阅读教学方案的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客观地承认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工作,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空间。如下述两点所示:

1.任务驱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是达成理想中的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计探究任务来完成课堂训练活动。同样以《阿房宫赋》为例:根据传统文言文学习方法,为学生设计以下探究任务:第一,参考教材注释,对全文进行翻译,了解文章内容;第二,对文章进行分段,了解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段落中的精彩修辞手法进行挖掘,分析它在文章中的用意;第三,思考作者撰述这篇文章的用意,他在称赞阿房宫的壮阔、优美的同时还间接渗透了哪些思想?为什么?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答案?当然,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有效性,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4802

国际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学属于外向型课程,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在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了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将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设置为学校的优质课程,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以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作支撑,以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为标志,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优质课程建设,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分析渭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对于促进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现对此基于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1 调查对象与问卷发放

以渭南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大三、大四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抽样访谈等方式进行。本次问卷共发放100份问卷,大三学生50份,大四学生50份,回收问卷84份,有效问卷94份。

2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问卷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堂教学、学生课下学习、教学能力以及课程考核6个方面进行设计。调查结果以问卷设计为基础,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有20%的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兴趣很大,49%的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有兴趣,31%的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兴趣不大。近70%的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有兴趣或有很大兴趣,说明学生有想要学习的愿望,因此,把这么课程建设好,让学生们真正学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2.1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设计了几个问题,包括:(1)你支持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吗:A支持;B不反对;C反对。(2)你认为开设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目的是:A提高学生英语水平;B吸收国外的先进知识;C培养国际化的经济专业人才;D其他。(3)总体上看,你觉得现有的课程设置达到你的期望程度是:A很满意;B基本满意;C不太满意;D很不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1.52%的学生支持国际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45%的学生不反对,2%的学生反对国际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2.25%的学生认为开设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21%的学生认为开设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吸收国外先进知识,49%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综合人才。

3.17%的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很满意,49%的学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满意,其他学生对课程设置不太满意。说明将国际经济学设置为双语课进行教学是可行的,但是学生对于开设双语课程的目的并不明确,这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引导阐述,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使教学过程更顺利,教学效果更好。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现有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周学时为2,一学期下来只能学习国际贸易部分,学生反映对他们感兴趣的金融部分没有学到,因此,从课时上可考虑进行增加。

2.2 教材选择

教材选择方面:你认为国际经济学双语教材应选用的教材是:A纯英文教材;B国内教材;C国外教材但有配套的辅导书。

教材选择方面:3%的学生应为应选择英文原版教材,54%的学生认为应选用纯英文教材加注释,43%的学生认为应选择一本英文一本中文配套。本课程一直选择克鲁格曼教授撰写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英文版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该书观点权威,设计独特,结构清楚,阐述详尽,语言生动简明,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系统学习和掌握国际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最佳教材。另外本教材也有相应的中文译本,因此,教材选择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

2.3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方面,设计了几个问题:(1)国际经济学双语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是:A英语为主汉语为辅;B汉语为主英语为辅;C英汉结合不分主次。(2)你期望国际经济学双语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是:A英语为主汉语为辅;B汉语为主英语为辅;C英汉结合不分主次。(3)课堂提问时,你的回答方式是:A英语;B汉语;C英汉结合。

调查显示,32%的学生期望国际经济学课程授课方式是英语为主汉语为辅,33%的学生期望是汉语为主英语为辅,35%的学生期望是英汉结合,不分主次。在课堂提问时,48%的学生使用中文回答,35%的学生中英文结合回答,只有17%的学生使用英文回答。由此可以对于教学过程应侧重于哪种语言,学生的期望没有一致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校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采用英文教材的同时,较多使用汉语教学效果会更好。

2.4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设计的问题是:(1)对该门课程,你的努力程度是:A很努力;B一般;C不够努力。(2)你在课前是否会预习:A会;B不会。(3)你在课后是否会复习:A会;B不会。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自学方面,能够在课前预习的学生占27%。能够在课后复习的学生占39%。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应成为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5 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方面,设计的问题是:(1)你对该门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主观评价是:A优秀;B良好;C及格;D很差。(2)你对该门课教师的英语水平的主观评价是:A优秀;B良好;C及格;D很差。(3)你对该门课教师的总体评价是:A胜任;B水平一般;C不能胜任。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能力方面,28%学生认为该门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优秀,44%的学生认为可到良好,其余学生认为可达到及格。30%的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师的英语水平评价为优秀,49%的学生评价是良好,其余学生评价为及格。对该门课程的总体评价,69%学生认为水平一般,25%学生认为优秀。说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还应继续提高。

2.6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方面:(1)《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是:A考试;B考查;C其他。(2)你期望的考核方式是:A考试;B考查;C其他。(3)你认为,期末考试双语课程的考核分值比例最好是:A平时和考试比例是2∶8;B平时和考试比例是3∶7;C平时和考试比例是4∶6;D其他。

课程考核方面,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试。19%的学生期望考核方式是考试,73%的学生期望是考查,另有8%的学生希望的考核方式是其他。17%的学生希望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考核比例是2∶8,42%的学生希望是3∶7,37%的学生希望是4∶6。

3 分析总结

通过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甚合理,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因此,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提高。

3.1 明确教学目标和增加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

教师在第一次授课时就应明确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目的,是培养专业化的国际经济人才,防止学生本末倒置,理解偏差,将英文教材当成阅读理解,单纯的提高英语水平,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也要强调学习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双语教学的正确方法。

3.2 根据英语水平,实行分班授课

由于高考不划分单科分数线,导致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将国际经济学课程分班授课。对于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采用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教学方式,对一些英语基础弱的学生,可选择中文讲解或较低比例的英文讲解。

3.3 联系国内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经常运用中国案例来阐释相关理论,如人民币汇率变动、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等。这些案例使得《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更强的活力。教师可以选择某个专题或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的内容,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在课前就相关内容查阅资料并研讨,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报告其核心内容,其他同学提问并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如针对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的学术争论,组织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在辩论中理清理论问题和政策导向,这一教学方式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4 优化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国际经济学课程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国际贸易,另一部分是国际金融。两部分加起来有五六百页内容,要在几时个学时上完难度很大。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分上下两册,据学生反映一学期下来只能学习上册即国际贸易部分,因此对于教师来讲,一定要突出重点,有所取舍,科学规划授课计划和进程,同时可考虑增加学时,优化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如将原来的周课时2增加为周课时4,保证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优化策略

本文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教学方法上提炼出优化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提高小学生识字的效率。

一、培养识字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兴趣对于意志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的提高学习动力与增强学习主动性的关键推动器。首先需要教师在识字课堂教学中引用激趣的方法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关注与思考,比如,用实物展示、色彩鲜明的绘画教学挂图等方式。这是由于小学生相对于抽象事物的讲述而言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事物在视觉上的刺激,另外,儿歌音乐也是能直接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二、识字学习提升可持续性

图像的直观刺激有利于小学生构建初步的汉字架构,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用生动的挂图或者现代化多媒体方式进行展示,促进小学生对汉字符号与具体事物联系的共同认识,并且有助于加深印象,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我国有很多形声字,大多数形声字的偏旁就代表着这个字的意思。小学生在学习过一部分合体字后可以大概理解这些都是与手脚运动有关的汉字,通过类似偏旁的不同汉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很多字的意思,比如提手旁和足字旁“拍、拔、打、抓、捉”和“跳、蹦、跑、蹬、踢”,同偏旁汉字的识字学习。

在一定量的汉字被小学生掌握运用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小学生用已掌握的汉字去触类旁通地延伸认识更多陌生汉字。以此来提升小学生学习汉字的灵活性。比如,熟字加偏旁之后的认知和熟字减偏旁之后的认知。

三、探寻生活化识字教学

指导小学生多多观察身边的生活事物,通过观察事物状态加深认识的同时写出其汉字。比如,看到的颜色或者亲自做过的运动,都可以让学生说出来然后写出汉字。

从生活中指引学生理解汉字用语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识字给生活带来的好处,让场景刺激和生活化学习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识字学习,以此实现学生识字学习的内化效果。

指导小学生多多参与实践体验活动,激发表达欲望。自我体验能帮助小学生更加努力与投入,更加体会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魅力和识字乐趣。

篇5

关键词:文化生态 通识教育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31-02

在全球一体化形势下,西方文化单边主义和“西方中心论”甚嚣尘上,在此情形下,作为拥有悠久雄厚、博大深邃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国,更应坚守民族文化阵地,充分保持民族文化自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资源向世界推广,为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贡献智慧与力量。高校通识教育本就肩负着人文精神濡养的神圣使命,在此境遇下,更应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庄严责任,培育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全球视野、民族情怀的复合人才。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生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至世界各地,特别是20世纪以降,全球化到来之际,西方文化以更加强劲的态势席卷全球,在此进程中许多弱小国家甚至失却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加入西方文化运程中。[1]

我国具有悠久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即便在强势冲击之下,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文化身份,然而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当下,特别是青年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举例而言,街市中随处可见牛仔裤和露脐装,为数不少的青年人对阿迪达斯、耐克、LV、GUCCI等国外大牌趋之若鹜,看电影务求美国大片,手机非iphone不用,餐饮追慕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旅行非欧美不行。过度追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遇事先问“有什么用”“给多少钱”,若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得不到随手即得的收益要么干脆不做,做了也是百般不情愿。言必称“民主”、行必追“自由”的大有人在,一些青年人不顾观点是否正确,必须争取发言权,不管师长的要求是否合理,必须追求绝对的自由。这些现象固然不是发生在全体青年人身上,但绝不应该视而不见。而提及原因,究其根本,不能不说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一些人对民族文化的评价是“土”“僵化”“过时”,而这些评价并不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之上的,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和分析。

西方世界希求全球一体西方化,这种企图既不合理,也不科W,世界文化本就应该百花争艳,丰富多彩,若单一推行一种文化,势必导致文化生态失衡。在此情境下,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唤醒民族文化记忆,传承、弘扬和推广民族文化优势资源,推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全球文化生态的和谐稳健发展。

二、全球化语境下高校通识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首先,唤起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

青年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喜欢刺激,爱冒险,很容易被陌生而新鲜的异国文化吸引,并不加区分地加以模仿,形成追求物欲、注重实利、逾越长幼界限、盲目追求自由等不良品行。当前,高校通识课程的着眼点应落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上。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经典的仁、智、和、美,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传统经典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唤起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鼓舞学生深入阅读和品鉴作品,并阐明全球一体化的利与弊,定能达到培养学生捍卫民族文化尊严、树立文化自觉的效果。

第二, 着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从本质上讲,很多学生之所以追捧异国文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一旦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热情,有了深入了解,便会主动地捍卫民族文化尊严,坚守民族文化自觉。高校通识课程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通过引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源流脉络,结合品读和鉴赏经典作品,学生自然会领悟到民族文化的智慧、仁爱与美,伴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精神与人格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濡染,民族文化素养日积月累间得以形成。

第三, 兼顾世界文化,培养胸怀天下、匡世济民的健全人格。

坚定了文化自觉,丰富了民族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还应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通识课程中开设世界文化经典赏析,带领学生了解和接触异国文化,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观照,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情怀[2],还有助于形成匡正天下的广阔胸襟和豪迈情怀。

第四,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讲解心理学、哲学、美学、阐释学、读者接受理论等知识和原理,引入历代学问家对同一问题的相似和不同看法,带动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做出判断,从同一角度对不同事物做出比较和鉴别,启发学生增强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辨识能力,形成正确而独立的思考习惯,加强批判思考能力。

三、当前高校通识课程面临的问题与因应对策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统整性安排,在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同时,兼顾其他东、西方文化经典,帮助学生铸成心系民族、胸怀天下、匡世济民、胸襟豁达、旨趣高远的健全人格。[3]中国文化经典类课程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渊源流脉的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前秦时期儒、释、道、名、法、墨各家经典作品,阅读各朝代诗词曲赋经典作品,其他东方国家文化经典课程可以有选择地安排埃及、波斯、犹太、印度、阿拉伯、日本、印度思想文化和经典作品讲析,西方文化经典类课程可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发生发展,指导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哲学经典,阅读西方各国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时期、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典型代表作品。

〖JP〗

第二,课程内容采取“典”、线、面结合。[4]“典”即经典作品,线即时间脉络,面即空间线索。以往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往往以概论课形式为主,即侧重关注“线”的脉络,而忽视了对作品原典的关注及同时期各国作品的横向比较,极易造成学生对经典作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只知其一,不闻其余的缺憾。实践证明,了解线、面的同时,对经典作品展开真正的阅读,才能切实体会经典的魅力,深切理解作品的内涵,并起到潜移默化的濡染作用。

第三,教学模式方面,以往国内高校以课堂教学居多,导致任务繁重的通识课程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教学时g里很难达成教学目标,最终不得不直接采用概论法或碎片法完成教学,效果往往不容乐观。当前,我们不妨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将不足以在课堂呈现的内容以网络授课或视频教学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既增强了授课的容量又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更为关键的是,通过采用网络在线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在线讨论、线上答疑、专题研讨等交流互动,同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泛在学习能力。另外,基于通识课程传授的内容,可以组织相关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读书汇报活动等赛事活动,以赛带学,以赛促学。

第四,教学评价方面,宜采用重过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改变“一张考卷定全局”的局面,将平时考核比例提高至70%-80%,平时考核由考勤、作业、演讲、读书质与量、阅读创见、品读深刻程度、小组合作情况、参加活动

情况等部分构成,期末成绩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采取论文、音视频、创意作品等方式。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在授课之初将学生分组,小组的任务是互相辅助、监督、合作完成既定任务。考核形式包含教师打分和小组成员互评、自评三部分。这种动态的重过程考核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能力。

综上所述,全球化格局下,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世界化”进程,面对西方霸权文化企图单边世界文化的严峻态势,肩负着人文精神培养的高校通识教育更应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以中国经验和中国元素建构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理念和生命价值观[5],培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有本有源的新时代知识分子生力军[6],为创建和谐稳健的世界文化生态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岳川.“中国形象”在全球“国家形象”的地位[J].资治文摘,2012(6):24-25.

[2] [3]周景辉,聂英杰. 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42-546.

[4]聂英杰,周景辉.全球化语境下高校文学类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5):102-104.

篇6

【关键词】中国龙行武术 文化 发展路径

龙行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是以渲染“龙”的精神情感,以武术套路为表现形式,以游龙的形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别于其它武术的风格特点。它是由刘志清吸取八卦、形意、太极、通背拳等精华融合演变而来,形神兼备,内外兼修。龙行武术是黑龙江传统武术门派之一,历史悠久,套路表演形式独特,在龙行掌的基础上探索创编龙行剑以及其他的龙行器械及对练。随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龙行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试图重新发掘龙行武术现今的存在方式,以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龙行武术。

一、中国龙行武术的历史演进

龙行武术在经历千百年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影响,龙行武术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时间可追随到近代1924年。早期的龙行武术,是刘志清借鉴其他门派的拳法,及武术门派与类别的特点演练风格与其拳种的动作规格来创编而来。1952年龙行剑的创编是由龙行掌的技术精华结合京剧以走为主的行进演练方式相融合而成。龙行剑是整个龙行武术的技术载体,龙行剑配制长剑穗,从京剧表演道具拂尘中演变而来。龙行武术的器械与对练项目都是在龙行剑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龙行武术具有独特而鲜明风格特点,它开创出了一个新型武术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广为流传,热爱龙行武术的人群曾达到风靡海内外的习练影响[1]。1950年全国体育总会,将龙行武术视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1962年龙行剑术的经典动作左右挂剑转身穿剑被国家体委吸纳编入到国家规定套路甲组剑术图解中。1985年5月,成立了“龙行武术研究会”。至今,已成立多家龙行武术馆及龙行武术培训班。这对龙行武术的传授学习、参赛与对外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中国龙行武术的价值

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龙行武术具有独特的价值,龙行武术的发展是自身的需要,也是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需要。中国龙行武术具有文化、健身、审美娱乐等价值。

(一)文化价值。武术是中国的文化符号的代表之一。龙行武术反映了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理念,体现着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龙行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相生,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武术文化。龙行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其蕴涵诸多传统文化理论,是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奇功异彩》、《中华武术》、《美丽的囚徒》等电影片子以刘志清习武、练武热于与外国侵略者抗争,功夫片的宣传所激发起的一股民族精神热潮。龙行武术的非言语传播形式,以闪展腾挪、博大精深的龙的文化形态,强化不同民族的内在沟通和理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健身价值。龙行武术吸取我国传统养生理论的诸多精华,练习龙行武术能够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祛病延年的目的。龙行武术注重对意气相练、内外相合的练习。演练龙行武术,以龙的精神意识来引导其动作练习,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龙行步以及身法眼神的配合练习,整个动作演练上下相随、虚实交换,轻逸潇洒,可使练习的各肌肉、关节等得到锻炼。以到达调节气息,通筋疏脉,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气血及调节内环境的平衡,增进身体素质发展的作用。

(三)娱乐价值。龙行武术套路对个人的修炼、陶冶情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人的品位具有重要的价值。龙行武术的一招一势连续不断,时而游于蓝天,时而翻腾于海,展示出龙行武术技术风格,犹如一条栩栩如生的青龙在舞动。演练者以龙的魂魄、神韵、灵活多变的磅礴气势来展示身体运动艺术效果,启迪美的情趣,振奋民族精神,使观众同时产生共鸣,在富有诗章韵律的运动中,在美的品尝与享受中感悟到中华武术文化和龙文化的意蕴,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民族文化的内在感悟。

三、中国龙行武术的发展路径

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传统武术的发展正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中国竞技武术独秀一枝,传统武术出现了萎缩甚至失传的现象。因此,积极地去寻找、发现更多有利于龙行武术的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龙行武术的创新。龙行武术以口传身授、苦修传承技艺的方法来传承,其中剑谱的一些术语,连传授者都难以理解,在言传身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龙行武术理论研究落后,从学科角度审视龙行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对传统武术发展有重要意义。龙行武术的理论研究,需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诠释龙行武术,完善其技术体系及技术训练体系。龙行剑融汇了京剧舞台表演的行走形式,形成独特武术风格特点。根据黑龙江的地域气候特点,可将龙行武术与冰上运动相融合而形成冰武,要求表演者不仅有很好的冰上花样滑冰基本功,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的武术基本功,以完成各种腾空跳跃的演练,配上音乐的背景效果也许会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其冰武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二)龙行武术的发展传播。龙行武术的发展受到传承人思想过于保守的制约。龙行武术需去繁从简,去难化易。根据其健身、审美娱乐价值及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创编大众龙行武术,引进学校体育领域内,以龙的精神来奋发中华民族精神。同时,引导更多热爱龙行武术的学员在不同场合习练,展示龙行武术,以其独特的运动形态使周围人群产生共鸣,让更多群众参与龙行武术的练习,参加大型武术表演活动及传统武术比赛。龙行武术拍摄的诸多电影片很好的传播了龙行武术。但龙行武术的发展,需要探索更多的途径。龙行武术与各大传媒公司、网络、报社等媒体合作,将龙行武术找到更新的传播途径。龙行武术需进入市场运作,应抓住机遇,打造武术旅游特色品牌,更利于更好的保护、传承。

四、结论

中国龙行武术是传统武术的精髓,历史悠久,璀璨多姿。经历了数千百年的历史演变,具有独特的文化、健身、娱乐价值。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传统武术正面临着强烈的冲击,积极探寻龙行武术的发展路径,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传播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国梁.龙行者长寿(二)――纪念著名武术家刘志清诞辰120周年[J].精武,2008.4.

篇7

摘要:小学生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语文课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相关的语文老师应该尽可能的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本文通过三个角度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讲解以及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文老师对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老师 互动式教育教学模式

1、小学语文老师能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解读小学语文的教学互动的目标

1.1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进行情感互染的互动目标

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积极的情感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或者影响。与此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互染相对来说是比较内隐的,所以它并不是通过语文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在老师以及学生的情感交流中进行表现,具体来讲就是不能够进行言传,只可以进行意会。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时候,小学语文的课本教材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通过这些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氛围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此同时能够完善自身的品格。

1.2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进行相关信息互通的互动目标

这里所讲述的信息互通主要就是指小学语文老师能够保持与小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或者信息交流,具体来说就是指小学生能够从语文老师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与此同时小学语文老师也能够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信息反馈,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或者掌握小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如果出现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能够及时的进行更正或者调整。从这些信息或者资料中,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互通是小学语文老师与小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基础工作。

2、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的互动式教学的主要模式分析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进行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方法是非常多样的。其中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与此同时在下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2.1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群集互动的教学模式

语文老师对小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群集互动的教学模式。其中具体来讲可以在进行课文的归纳段落的中心内容的时候,小学语文老师将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分组,与此同时需要挑选一名同学作为组长,对于不同的组来说可以给予不同的段落,最后通过各组的组长将所有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

2.2对于那些归纳总结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密语的互动教学方式

本文中的密语互动教学方式主要就是指将其中一个学生的意见或者见解,告诉其他的同学,之后大家对于这个见解或者意见一起进行相关的讨论,接着就可以让这个同学将所有学生的见解向语文老师进行反馈,最终使得相应的语文老师能够给予相关的评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共同学习。

3、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互动式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的各种互动策略分析

3.1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互动式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语文知识巧妙的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

无论哪个学科的老师都能够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掘或者引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就使得相应的小学语文老师,在采用互动式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该学科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与此同时融合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结构,把小学生实践的生活情况以及学习状况作为相关的素材,从而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并且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同时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

3.2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互动式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语文知识设置一些相应的游戏情景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年龄这个特征的限制或者影响,这就使得相应的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重点考虑。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性格上比较活泼、爱动,所以如果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与课本知识进行结合的游戏平台,那么他们就能够很快的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具体的做法就是小学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每次课程讲授之前,将要讲解的语文知识或者重点进行研究或者分析,尽可能规划一些相应的游戏情景,但是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与此同时能够使得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就是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与学生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4、结束语

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互动式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教育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与此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语文老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或者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承俊.浅析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J].教育界,2012(02):22-33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改革 职业素养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27-02

引言

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非常必要。如何进行精确的课程定位与设计、筛选精彩的课程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开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达到“察古以鉴今,彰往而知来”的宗旨。

1.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有最新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工作首年离职率达47%。通过对企业反馈信息和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调查表明,学生职业素养仍不如人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

本文旨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来推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

2.课程教学设计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关注

2.2.1课程的定位和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法律文秘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个知识领域,对拓展学生人文视野,积累知识和文化底蕴,养成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2.2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学会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形成文化意识,在课程的设计上遵循由浅入深,分为认识、体验与思考三个阶段,将理论引导与任务驱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素养。

3.课程教学内容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引导

3.1课时及选用教材

本课程共计34个课时,每节课45分钟,分13周进行授课,其中单周2课时,双周4课时,考查2课时,观看《中华文明五千年》相关历史视频2课时。教材选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2课程内容整体说明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知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特点,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识;体验模块的任务是通过两个具体项目任务近距离接触文化,进行文化体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思考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典籍,从思想层面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思考能力,进而将其内化为学生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的一部分。

3.3课程具体项目(任务)要求

结合教材及市场、学生需求,依据历史分期及参观体验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具体见下表:

4.课程教学方法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

每一个教学项目(任务)都有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道具,制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PPT,同时借助音频、视频播放来辅助教学,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观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营造浓厚的人文情怀。

4.1师生互动式课堂

以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例,每次课教师都会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为学生创造识记三字经、成语故事解读、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职业素养的课堂氛围。

4.1.1识记三字经。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由教师讲解三字经。通常铃声响过学生还不能立即进入课堂状态,所以教师应边讲解边让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有助学生转换脑筋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解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时,字面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教师引申为学生讲解“和氏璧”的小故事,告诉学生璞玉要经过雕琢、打造,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做人也是一样,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职业基本素养。

4.1.2成语故事解读。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由学生完成。每次课教师都会指定两名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脱稿口述成语故事,说清讲明史实缘由,不仅是事实的讲述,更要结合个人理解进行分析。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早已了解,但是细节性的知识大家并非熟知,通过课堂成语故事解读,学生才清楚地知道孟母带孟子从坟场搬到紧邻屠夫的镇子,继而又搬到学校附近,为孟子创造了积极求学的良好环境才铸就了孟子的卓越成就。同时学生又感慨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经典诗句,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增添文化素养,提高个人认识水平。

4.1.3学习传统文化。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75分钟进行讲授,在多媒体教师中辅以生动精彩、逻辑清晰、内容简洁的PPT,让学生将视-听感受融为一体。在第一次课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地位和作用这一内容时,师生共同观看奥运会的视频、图片、宣传语、文字等相关内容,引发大家思考,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观看蕴含悠久历史、辉煌成就的奥运会开幕式素材的同时,感悟祖先劳动生息的广袤土地,在有文字可考的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祖先以非凡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1.4提升职业素养。是学生在下课前5分钟独立完成。教师随即点名提问,问题涉及到本次课课堂讲授的所有内容,学生结合课堂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并引申至改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上。在讲完秦汉时期文化这一内容后,教师点名让学生结合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赞叹如此浩大的陵园工程时间近40年之久,征发近80万人修建,其中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对设计者李斯的智慧和修陵人的敬业表示极大的钦佩。当时虽然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但是依然能创造出号称“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留给今人众多的遐想与崇敬。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2学生体验式课堂

体验式课堂是转换师生角色,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场,启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成果的过程。本课程在体验模块上共安排4个学时,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PPT汇报。

在本课程的第一次课上,教师就简要介绍了首都博物馆的情况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游览,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汇报参观感悟。首都博物馆是北京悠久历史的浓缩,其中展现当代文化、艺术和建设成就及城市未来发展,馆藏中有丰富的珍贵文物,学生身处其中既可以学习历史及科学知识,又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拓展。

为保证体验式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会向学生发放任务单,告诉学生体验式式教学的具体任务和目的,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探访文化古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体验,制定参观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小组协作进行参观,制作PPT,汇报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欣赏馆藏陈列品,这些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文物标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学生切身的感受会引领他们进入忘我的传统文化的多彩世界中,之后再让学生走上讲台打造魅力课堂,让学生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结:

本课程教学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实际体验相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为途径,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文化、感悟传统、理解文化,并推动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能力完成项目任务,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蔡映辉,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11月

篇9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655000

1.开展教师辅助环节"道效"研究的必要性

由于语文长期的教与学都在讲、练、背、考等环节下不断重复,加上长期的教学积弊,我们看到语文教学仍然效率低下。就考试而言:教了的不会考,考了的教不会;就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言:积累的多是一些空泛的概念,对人文修养的提升由于难以量化,在功利面前总是被弱化。学生花了时间却看不到收获,而有些没怎么在课堂进行投入的学生,有时却在考试中能获得好成绩,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学生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境况下也对语文教学效率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自然又反过来危及到了现实语文课堂。本着学不学一个样的思想,语文课上真正听讲的也会越来越少。那么,如何把学生拉回到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成了语文界,特别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教师辅助环节探讨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和"有道",让师生轻松高效地获得语文教与学的双重发展。

2."有效""有道"的涵义

在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对"有效"进行解释的,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2012年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有效果"不是指所有的结果,而是专指最终所取得的好的结果、好的影响和好的作用。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说,有效主要是看活动对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对活动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后所做出的结论,是指活动的有效。只有在活动实施之后,实现了预期的目的,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样才能称之为有效的活动,否则,就是无效的。由此看出,"有效"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活动有结果。假若活动有结果,那么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活动没有结果的话,那么就肯定是无效的活动。二是活动有效益。若活动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并且还是好的,那么活动就是有效的;若活动取得非预期的结果,还是不好的,那活动就肯定是无效的。但这种理解没有说明活动产出和活动结果间的关系,因此是不全面的。所以说,"有效"应可以理解为有效率,即相对于活动投入来说,活动的产出是尽可能大的。

"道"就是方法和措施。教学有道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教学有效是教学有道的最终目的。

2.教师辅助环节的"道"之要求体现在哪里

2.1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教师进行课堂调控的一个策略是让学生肩负起遵守纪律、参与课堂学习的责任。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人格修养、文化积淀等方面的优势去吸引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建构的目的,让他们意识到课堂上自己的角色责任,意识到遵守纪律是自己的事,也是对知识虔诚的最大表现。强调学生个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和需要,重视让学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强迫学生改变行为,服从教师的指令;让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的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投入到学习中是自己现阶段的责任;让其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并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2.2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与传统教学一样,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同样具有的对象是针对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接受新思想快,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不喜欢盲从与灌输。有效的调控,必须融传授知识、健全身心、发展能力、培养素养为一体,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求知欲,为学生有效参与提供足够的时空,让所有让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看到一位老师在教学"《论语》选读"的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个人体会,有一个学生提出孔子立"礼"的社会秩序是对千百年来人们思想的禁锢。对于他的讲话,有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老师没有直接从肯定或否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角度去评价,而是侧重于另外的方面,从比较古代和现代的社会关系,去解释的意思往往不同。最后,多数同学比较认同这八个字的总纲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与规范复杂的人际关系。它的核心就是"无论是统治者、领导者或是平民百姓,无沦是长辈或是下辈,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与身份、地位、职责相称的事情,尽自己的本分与责任"。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孔子深处封建社会的洪流中,不可能提出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制度的理念,但他强调人人善尽职分,严格要求自己,构建和谐社会,格调不仅是积极的,而且也对我们生活的和谐关系有深远的影响。至于后来封建统治者利用他的影响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把它解释为下对上的绝对服从,所谓"君叫臣死,臣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能不亡"的说法,是背离了《论语》的初衷的,我们完全应该摒弃它。

教学调控的中心不仅是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更应是有效地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服务。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勇于提问与质疑,让猜想与想象成为习惯,努力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3 优化教学语言

语言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是语文能力的直接表现。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对教学是来说是最重要的媒介和手段,这对语文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应尽量避免毫无音调起伏,让学生听起来很平淡。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形象性等语言魅力。语文教师的语言或短小简洁明了,或机智幽默,或如排山倒海饱含深情,再加上恰当的体态语言,那么学生定有如沐春风之感,全都被吸引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不能自拔。

优化教学语言要从基本的发音入手,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发音已不成问题,最关键的是把自身情感调度得与文本感情一致。如果情感到位,那么想象学生自然会被之感染。同时有利于语文,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营造和谐氛围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人们在心理和身体皆取得安全和舒适的条件下,人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发挥。因此我们要注意自由开放心理机制的建立。教育学的研究亦显示,丰富的想象、联想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发只有在人觉得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才能进行的。由此观之,构建民主、宽松并让师生感到安全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走向有效,进而使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所必不可少的。不过,现实语文教学中,我们有许多教师还未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谓"师道尊严""学术霸权""知识权威"还严重笼罩在语文课堂,太多的条条框框禁锢了学生思维。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热情被压抑,主动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的能力被消解,反过来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激情与教学效果。只有追求民主与平等的语文教学师生观,走向对话与合作的语文民主化之路才有了希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现在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民主意识大大提升,教学中教师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过去教师常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学生身上,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走,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教师对学生不要过于苛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课堂教学是互动、对话,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还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其次善用赏识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面对错误,教师要及时鼓励、诱导,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敢说、敢想。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经常予以赞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积极学习,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的气氛,建立起积极的、亲近的、平等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师经常鼓励学生:"你说得太好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好吗"、"你很会思考""你很会活学活用""你找对了答题区域"……这些评价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感到一种满足,对学习产生驱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能力视域;外国文学;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3-02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张冰洁(1980―),女,西安翻译学院讲师,西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

对于教育来说,其关键在于教育质量的发生,而教育质量发生情况的好坏则在于考核的结果,因而教育考核的办法事实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人文社科教育来说,无论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外国文学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阵地,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来说,外国文学则注入了另一股血液,那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在新世纪的今天,中国也进入了全球化的范畴之中,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因而必须对西方的文化也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而外国文学则成为了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自然外国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无论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而目前开设的外国文学课程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那就是考核方式的陈旧与落后,导致了教育质量得不到最终的提高,有鉴于此,笔者立足外国文学教学,从中文专业的角度,来谈谈外国文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以能力培育为目标的改革理论基础

考核方式的改革,从实际上来说,并不是对一次考核的改革,而是对外国文学教育的改革,因为从考核方式的改革来说,这是不合时宜的,教育质量的发生,是一个连续而持久的过程,如果单就考核方式这个内容来改革,那无异于缘木求鱼,故要从考核的基础来先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也就是对外国文学教育的过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探讨考核方式的改革。

1.文本细读与文本阐释综合

对于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来说,其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走进外国文学的文艺作品,而不仅仅是一个走马观花地对课本的传输,但目前存在着极为广泛的现象即没有文学作品的细读环节。不可否认,现在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成为一门边缘的艺术,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其文学作品的阅读数量与教师这代人来说,有着较大的差距,众多的大学生其外国文学作品的读量都是极为缺乏的,而这种阅读量的缺乏导致如果仅仅是从课本的解读和文学理论的直面宣讲来说,对他们无异于天方夜谭,因而这对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审美特质的把握,就更是一种揠苗助长了,故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新的环节,那就是文本细读。

从文学教育来说,文本细读本来就是对文艺理论的要求,它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新批评理论的一种文学主张,其主旨在于对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进行挖掘,要求批评家对于文本中的每一个词进行批评注释,然后从词句的搭配等多个方面,找出隐含于文学作品之内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每一个细节信息量,从而真正地达到对其作品的解读,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自然这对文学批评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从而笔者认为这对外国文学教学来说,在当下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事实上笔者所认为的文本细读对外国文学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它可以带领学生走向文学作品,亲身研读文本,当然这也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切合实际的,但是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在一定的基础上增强其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二是可以引导学生对外国文学有全新的理解,尽管这样的文本细读或许也只能增加其一小部分的阅读量,但是却能使他们对外国文学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还可能带动一部分人的兴趣,从而培养其阅读和学习的兴趣;三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部分,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能够更好地深入作品,挖掘异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不至于使得学生产生过于盲目的感觉。

但是对文本的细读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相对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对文本的阐释,因为文本的阐释有助于其理论的深化,从而达到对课程的深度和意义的多层次的解读,使得多种可能性和多种解释出现,这才是外国文学的教学目的,对于外国文学的教学来说,不仅是一种文学的教学,而且也是对文艺理论的一种深入与阐释,如果失去了这个高度,自然也就失去了外国文学教学的意义,从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不能实现质的提升。

2.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其文化理解的能力

外国文学的教学,实际上是文学史的教学,而对于外国文学的本质来说,也就是文本来说,却在一个极为次要的位置,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且身处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学艺术边缘化的加剧,使得这个现象更为严重,因而笔者才在上文中重视起文本的细读,但是这个细读的过程以及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依旧不能解决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故必须更加深入地对文化进行理解,从而找出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脉络,真正地完成对现代西方文学走向的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文学作品入手,理解和深化对外国文学的理解,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对于学生能力的形成来说,外国文学教学不仅仅在于其对外国文学的文本理解的能力,故要真正地了解外国文化,仅仅从文学文本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了解其相关的阐释,这也就是文艺理论家对相关文本的阐释,从而使得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理论知识是学生能力实践的基础,又是其转化成为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这便是外国文学课程开设的根本意义,因而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实践过程,而这个过程综合外国文学的特性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外国文学的文本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在每个学期内,阅读十到十五部外国文学作品,然后在这其中选择学生自认为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即可以表现为读书笔记,也可以表现为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如戏剧、评书等表现形式,从而使得学生对自己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化,然后组织相关的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中,将学生们的成果展现出来,或者是鼓励理论掌握比较深入的同学进行论文的写作,从而对其向理论性研究转变的学术培养。

另一方面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专业的设置转型,对于大多数中文教育教学来说,其最为普遍的职业选择也在于教师的培养,因而在外国文学的教育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关的解读和讲课,也就是在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组织对相关的文学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然后再进行教育教学的比赛。

二、以能力为核心视域的外国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以能力为核心视域的外国文学课程考核,不能再与传统方式一样,而应是一个信息过程的传递和一个能力过程的传递,因而应注意考核思路的制订与考核的过程性理念的加入。

1.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对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来说,则应该注重几个方面的多样化,首先是目标的多元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目标。知识的目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传统考核方式的主要部分,不论怎样都是不应该缺乏的。这对于外国文学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然而对于传统的来说,却成为了全部,故显得不够科学。

(2)能力的目标。能力的目标对于外国文学来说,则是最为主要的,即是一个鉴赏力的培B,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外国文学文本独立分析的能力,而这主要包含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准确地把握文本处理的能力。

2.过程化的考核思路与理念的制订

对于教学质量的生成来说,诚如上文所言,这是一个过程化的东西,因而这也是一个多元化思路的过程。对于外国文学的考核方式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革:(1)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不再是考核的主体,而只是一个内容的提供者,而具体的考核内容与方式的制订,则可以是多样化的、全面化的,例如对于内容来说,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制订,也可以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说。(2)鉴赏力与能力的考核,在很大的程度上,既是一个知识信息的考核,又是上文所说的知识的考核。而鉴赏力的考核,则是一个能力的考核,对这种内容的考核来说,可以通过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教育教学设计以讲课或者是说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思考,是一个过程化的改革,因为从主体来说,对考核方式的思考,如果没有在学习中进行思考,是呈现不了东西的,而鉴赏力的考核则更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尤其是对外国文学,这更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双重结合,如果这两者之间缺少了一种文化的理解,就不能有水平地表现出来,因而对于外国文学教育来说,就必须进行一个过程化的考核与过程化考核理念的加入。

参考文献:

赵世举.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时间.中国大学教育,2011,(11).

袁文平.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李蓝玉.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