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色技能开发;高职院校

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将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众所周知,建筑能耗已经占全社会总能耗的约28%,甚至更高,因此国家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它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减少能源使用约305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减少水资源40%、减少废物70%。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绿色建筑也称“四节一环保”的建筑。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标准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近两年来国家加快绿色建筑推广步伐,目前有了统一标准和认证体系,但是由于教材更新的滞后性,绿色建筑相关的知识还没有在教材中出现,因此有必要依据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将其绿色技能进行开发,并将其融入教学加以实施,培养出施工一线的绿色技能型人才。

1国内外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色技能开发现状

采用文献检索的方式对国外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色技能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绿色建筑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有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在这些国家的本科或社区院校没有设立绿色建筑专业,但是开设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课程或者有涉及绿色建筑的课程内容,比如美国柯克伍德学院就开设可持续建筑课程,但没有针对绿色建筑设立专业。采用了问卷调研的方式对国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色技能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对8所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中4个国家示范专业)进行调研,其中有5所院校在该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考虑了绿色建筑课程,比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建筑节能技术、BIM建筑、BIM施工管理、BIM算量4门涉及绿色建筑的课程;其中6所院校在课程内容上设计到了绿色施工内容,比如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施工技术课程中增加了住宅产业化的装配化施工。

2概念界定

绿色技能是指在掌握完成一项工作所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意识、实现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责任感以及在工作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行为的能力[2]。绿色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在工作中实践获得的,本文所研究开发的绿色技能是广义上能力的统称,不仅包括获得一项工作的技能,还包括对此工作的态度、价值、知识。本文中绿色技能清单是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开发的,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技能、知识和责任感[3]。

3绿色技能的开发

3.1绿色技能开发途径

为了开发绿色技能,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平台组建了绿色技能开发团队,由双师型骨干教师3人及中级职称以上的施工一线工程师3人组成。开发团队首先进设计调研问卷,问卷采用聊天叙述的方式,在谈话中完成调研。该团队共发放调研问卷20份(华北地区),其中8所高职院校,12所国有大中型企业,回收19份,回收率达到95%。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色技能开发分两条路线。一是调研确定绿色的岗位,然后确定岗位所需工作的能力及内容,最后经过绿色技能开发团队的研讨确定是否开设新的专业及新专业的课程及内容。调研发现目前有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都组织过住宅产业化施工,住宅建筑构件由于订单较少无法批量生产导致成本增加,住宅产业化施工还没有广泛应用,但这种模式的确大大减少了水、光、扬尘等带来的环境污染,是国家推广的施工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建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增加住宅产业化施工方向。二是对传统施工员岗位进行调研,确定在工作中哪些改进后管理模式可以节约成本,减少安全隐患,哪些操作减少环境污染,最后由开发团队研讨转化为相应的教学及实训内容。通过对传统施工岗位的调研,增加了在地基处理、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屋面防水施工等操作、技术、管理方面的绿色技能的相应内容。

3.2绿色技能开发成果

依据调研的内容,开发团队经过研讨形成了三个维度(管理、技术、操作)、三个要素(经济、社会、环境)的绿色技能开发成果[4],见表1.

4绿色技能在教学中的应用

4.1建设绿色师资队伍

为了使绿色技能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得到较好的应用,首先要打造一支绿色教学团队。绿色教学团队由“双师型”教师构成,教师利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学习涉及所授课程的管理、技术、操作方面的绿色技能,并把绿色技能的作为教师专业能力考核的一项指标,同时教师把这些绿色技能纳入课程标准,并加以重点考核。[5]绿色师资队伍不仅关注学生绿色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绿色习惯的养成。成立绿色技能社团,不仅注重本专业的绿色技能,而且关注生活中绿色习惯的养成,比如学生将钢筋拉伸实验的废料用于焊接实验,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不使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习惯。

4.2构建绿色课程

经过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色技能的开发,增加了住宅产业化施工、绿色建筑2门课程、对于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及质检、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及质检、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及质检、施工组织设计这4门课程增加了在操作、技术、管理方面的绿色技能的内容。依托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电梯安装维修培训基地即将建成。电梯是高能耗的产业,同时它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因此,从电梯的安全、能耗的降低两方面按照三个维度、三个要素进行开发,并同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大对校内外学生的培训,真正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玉静.绿色技能开发:背景、内涵及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15):11-16.

[2]刘育锋.职业教育绿色技能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6(10):15-18

[3]林红梅.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绿色技能开发现状——基于37个专业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5):4.

[4]刘育锋.高职院校应关注和开发绿色技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5-37.

[5]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篇2

1调研分析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进行教学整体设计确定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前,我们采用“个人访问”和“问卷调查”及召开专家委员会的方法对建筑工程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重点是恩施州翔宇有限责任公司、恩施宏城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等八个与我系签定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被调查人员主要是行业或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工程师、技术能手或管理人员等。调研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人才需求状况、行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能力结构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要求、岗位技能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建筑工程企业中对一线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除了具备必须的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以此为依据确定了:

1.1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建筑工程识图》被喻为“工程技术语言”。建筑施工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能熟练阅读和绘制本专业的工程图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土木工程职业技术岗位提供专业基础知识,为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工程技术管理员等工作岗位奠定识图基础。本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有: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造价员、监理员。

1.2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具备熟练识读施工图纸,合理组织指导施工的能力;具备熟悉相关规范标准要求,能根据构造要求,参与工程图纸会审。工程造价咨询人员:具备熟练识读施工图纸能力,能根据施工图纸、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预算。工程建设监理人员:具备熟练识读施工图纸能力,能根据施工图纸合理指导、监督施工,参预图纸会审。

2课程教学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2.1.1能力目标(1)能用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画出较复杂组合体的三视图(2)能用制图规范、标准完成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室内给排水工程图、道路工程图。(3)能用制图规范、标准及制图工具绘制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

2.1.2知识目标(1)掌握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及识读投影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掌握建筑工程图样的图示特点和表达方法。(4)掌握《建筑制图标准》中有关符号、图样画法、尺寸标注等有关规定。(5)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平法”制图规则和识读图的基本方法。(6)掌握室内给排水工程图基本知识。(7)了解道路工程制图规则要点。要实现以上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工学交替的项目化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将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既完成三个综合项目)第一阶段:课程基本能力形成的初级阶段,以选定的项目《组合体三视图的识读与绘制》为能力训练目标和知识训练目标,在课程设计中让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做、练建立空间想象,掌握制图标准和规范,完成组合体的识读与绘制项目。第二阶段:专业识图与绘图阶段: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合适项目。我们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职业岗位的能力目标,在综合考虑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和可行性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确定以“识读职院某住宅楼建筑工程施工图”作为该课程第二阶段的项目。为了使学生能在课程结束时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将这个项目分解成四个任务,在任务下设立多个子任务,并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到各个子任务中。建筑工程施工由三大部分组成。我们分别以识读这三类图纸为主题设计了三个子任务。这三个子任务既相互联系,又互为独立。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训练学生利用建筑制图原理及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的相关知识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通过三个子任务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不断巩固识图步骤和制图标准的相关知识,强化学生识图能力。而这三个子任务的不同之处则是所训练的专业术语不一样。例如:“识读建筑施工图”主要训练学生对建筑物开间、进深、层高、净高、建筑红线、梯段、踏步等专业术语的表述能力,“识读结构施工图”主要训练学生对混凝土、钢筋、抗震等级等专业术语的表述能力,而“识读设备施工图”则是训练学生对于建筑设备设施相关专业术语的表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每一个任务的挑战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这也是三个子任务单独存在的意义所在。第三阶段:专业知识的拓展阶段,通过对建筑工程企业的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随着恩施城市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不少学生毕业后就业于道路桥梁施工企业,因而,识读道路桥梁工程图是本课程项目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人员,识读道路桥梁施工图,运用道路桥梁相关专业术语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成为他们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我们据此又设计了“识读道路桥梁工程图”专业拓展能力阶段。

2.2《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

2.2.1环节1: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巧妙地提出任务设计任务情境的目的是自然地、巧妙地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明确完成任务后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教学中,我们可先通过一些建筑工程工作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用建筑专业术语与工程技术员交流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然后,带学生对图纸所表达的住宅楼进行实地参观,指导学生拍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以备识读图纸时使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程的总任务是“识读职院某住宅楼建筑工程施工图”。面对这一挑战性的任务,学生会在兴奋之后,产生信心不足的心理。此时,我们可引入子任务“识读建筑施工图”中的一个小任务———“识读建筑总平面图”,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然后,按照上述步骤,由简到难,逐步将各个任务引入。

2.2.2环节2:讨论分析任务,发现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出任务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任务,发现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识读建筑总平面图”任务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初步识读图纸,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通过识读建筑总平面图,我们可以获得有关该幢住宅楼的哪些信息?②建筑总平面图是怎样形成的?③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建筑总平面图上的内容去完成一些实际工作?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2.3环节3: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计划针对发现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计划。例如:在“识读建筑总平面图”任务中,当学生提出问题“建筑总平面图是怎样形成的?”时,我们不必急于回答学生,可先让学生试着绘制本校的建筑总平面图(局部)。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投影和影的区别,逐步认识到正投影原理。绘图结束后,可以选择部分学生展示其绘制的图纸,学生会发现由于各张图纸上表达方式的不统一而产生的误解,从而明确制图标准存在的价值,据此学生便确定了下一步自主学习的方向和内容———正投影原理和建筑制图国家标准。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3-0172-01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土建类专业,最常见的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出于专业群建设壮大、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的需要,同时开设两个专业。但若问起两个专业的区别,大家往往只能大概说一个侧重技术,一个侧重管理。但做过现场的人都知道,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是不可能完全分隔清楚的。如果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势必影响到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再多的教改举措都只是无用功。同时开设有两个专业的院校,必须认真分析两个专业的不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抓准专业人才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

1 专业现状对比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同属于建筑大类,前者属于其中的工程管理类,代号560501,后者属于其中的土建施工类,代号560301。2011年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该文件对于两个专业的主要区别建议见表1。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土建教指委认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专业的初始岗位是建造员,工程技术专业的初始岗位是施工员,但我们国家很多省市并没有建造员这一实际岗位,大部分都只有施工员这一职业岗位,或是建造师这一注册执业资格。从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初始就业岗位上也没有很大区别。

2 专业特色分析

要办出不同专业各自的特色,关键在于抓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正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方能办出专业特色。两个专业的不同特色分析如下:

①就业面向不同。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包括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方、工程咨询服务方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一般为面向施工单位的一线施工员,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则面向包括建设方、施工方等各方在内,从事如建设单位项目报建、招标工作;施工单位内业、投标及合同管理工作;工程咨询服务公司招投标、工程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工作。

②培养目标不同。如表1所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侧重培养施工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培养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需的项目投资策划、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造价管理、施工管理等人员。

③专业核心能力不同。一个专业的核心能力应该由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组成,以循序渐进、逐层递增的方式形成。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对比见表2。

从上述分析可得,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侧重经济类、管理类能力的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侧重施工技术类、施工组织类能力的培养。

④专业课程体系不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许多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有所区别,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等各类施工课程,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房地产开发等经济管理类课程。

⑤实践教学体系不同。不同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手段――实践教学体系是不同的,两个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对比见表3。

两个专业开设有许多相同实训项目,但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实训项目的侧重点、深度及广度要求是不同的。以建筑工程测量实训为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同学只要求掌握测量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完成工程测量简单任务即可,而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同学来说,他们除了掌握测量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外,还必须模拟完成施工现场的实际测量放线任务,满足工程建设过程测量需求。实践体系的不同,正是不同人才培养需求、不同人才能力要求的体现。

3 不同专业和谐发展

在同一所高职院校里同时开设多个相近专业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出于扩大专业队伍、提升专业群影响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考虑。但如果没有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进行深思熟虑后的准确定位,就会出现专业概念模糊、专业特色混淆、专业建设重复的现象,要不然就是出现专业建设各自为政、教学总量过剩、专业资源浪费的现象。

要使得同一所院校里的相近专业各自健康发展,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院校所在地的人才需求特征,结合本校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充分论证不同专业的人才定位,准确把握不同专业的人才核心能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建设专业群,才能实现教学资源利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效益最佳化。

篇4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6.039

1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和转型升级,建筑业也不例外。依托信息化、产业化,房屋建筑业必将产生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在房屋建筑业的新热点方面,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集成式建筑、被动式建筑、建筑维修加固等领域。

2人才需求规模分析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房屋建筑行业在未来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发展。但在规模上将呈现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情况,在人才需求规模上也必将有所减少。产业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高,大型建筑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兼并合并中小型企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相应的中小型房建施工企业生存艰难,将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随着行业的发展,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会更大,需求规模将会进一步压缩。

3人才需求能力和素质分析

综合建筑行业的人才招聘标准和要求,结合专业调研,房建企业对于人才需求能力和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功底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生到企业后快速上手的保障,是快速融入施工现场环境的基础。同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也是后期不断成长的基础,使人才的成长有后劲。

3.2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除了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外,大部分岗位都需要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施工企业对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是非常看重。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毕业生特别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去到用人单位后成长的也非常快。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3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专业实习经历

房屋建筑工程实践性较强,房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都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方面只能靠时间和经验的积累。高职学生在学校积累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缺少的就是实践经验。专业实习经验的多少、实习经历的好坏,对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也有助于毕业生尽快融入职场。

3.4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行和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要踏实能吃苦,肯付出,用心做好本职工作;工作态度是指负责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企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尤其对于我们职业院校来说更应如此。

4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结合前述分析,对于人才培养应“立足房建、紧跟热点,夯实专业基础、深化内涵建设”。

4.1人才培养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依然是以房屋建筑为核心的、服务于项目建设的、面向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4.2人才培养规格

4.2.1培养目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房屋建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2.2就业面向①就业企业面向: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②就业岗位面向:施工员、质量(检)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造价员、试(实)验员、资料员等。4.2.3知识和能力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四项专业能力,即“精识图、能计算、懂技术、会管理”,具体包括十项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专业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常用建筑材料的检测和验收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的设计能力、建筑施工测量与放样能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控制能力、安全施工管理能力、施工质量检验能力、技术资料管理能力。同时,应紧跟建筑行业的热点,加强BIM技术的应用能力、集成式建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被动式建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建筑维护加固的技术和管理能力。4.2.4职业素养要求由于房建行业比较艰苦,入职门槛不高的特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往往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对于毕业生长期的职业生涯成长也有很大的益处。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将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是获得社会认可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应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能够团结协作、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勇于付出。

5结束语

篇5

1.1学历结构

被调研企业需求人才学历结构如图1所示。结果分析:被调研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数量较大,平均每个企业需求量约为7.2人,要求技术人员必须高职高专以上的学历,省会的建筑施工企业多数需要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也可以有,其他地区的企业和省会中小型企业主要需求的人才为高职高专毕业生。

1.2岗位结构

被调研企业需求人才岗位结构如图2所示。结果分析:被调研企业对从事一线工作的施工员(含工长)需求量最大,占主导地位,同时,对预算员、资料员有较大的需求,另对质量检测的质检员、试验员、监理员、材料员需求占有一定的需求份额。

2职业岗位分析

针对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需求岗位是施工员(含工长)主要工作岗位进行了岗位工作统计与分析。今后的教学重点还是放在施工员的培养上。

3调研结论

高职毕业生在建筑施工企业用人量大。由于职业教育过程中,高职学生普遍接受了专业技能训练,能够很快融入到企业中去,就业竞争优势明显。但工作三到五年后,毕业生发展空间和岗位提升速度较本科以上学历的处于劣势。

4今后的工作方针

篇6

关键词:就业;学生;趋向;工作岗位;分析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专业,对人类的“衣食住行”影响非常大。建筑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对众多产业的振兴发挥了促进作用,工程建设是形成固定资产的基本生产过程,因此,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由此,对该专业的动态实际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一方面更多学子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就业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一个人只有从事某项工作、某种职业,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够享受劳动的喜悦,体验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个人自主就业”的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的变化,不仅改变了国家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对社会的就业观念产生了直接影响。计划经济时期“统招统配”的就业政策决定了毕业生自己不需要找工作,便成为“铁饭碗”的工作。而在双轨制初期,多数人还是国家分配工作,只有少数人自主择业,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期望和要求,主要是考虑自己要找一份怎样的工作,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工资高、收入好,发挥自己的特长。可是,这一期望并不是那么简单,找一份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工作着实很难。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反映的是就业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期望是个包含多维度、多要素的有机系统,对学生就业期望的测量也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全面。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期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生就业期望的内容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发展类就业期望,包括单位与个人的发展前景、工作岗位能否发挥个人才干、是否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工作条件如何、用人机制是否灵活等;二是待遇类就业期望,包括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工作的自由与舒适度等;三是声誉类就业期望,包括工作的地点、单位的规模、工作的稳定性、单位的性质等。这三类中,是最关注的是发展类就业期望,其次是待遇类就业期望,最后是声誉类就业期望。总的来看,就业期望就是指对自己就业的预期,是个人对能否就业以及工作状况的期待,是对就业的地区、获得的岗位以及薪水标准等各方面期望的综合体现。

2.研究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是浅析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及前景。通过调研分析,数据处理,对建筑行业各种就业趋势全面认识。调查对象为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动态的就业趋势的情况下,采取动态跟踪调研来掌握建筑专业学生就业及发展的情况。表格如下:

建筑专业人才就业调研情况表

三、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期望状况

1.就业是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

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就业并不是学生的唯一出路,考研究生、出国、创业,但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毕业后先就业。经过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毕业之后有更多的期望,其中,50.5%的被调查者表示毕业后参加工作,37.6%的人要继续学习,11.9%的人还有其他打算。但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调查中90.9%的学生表示要参加工作。从建筑类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目标来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主导思想,66.2%的学毕业生表示就业的目标是先就业后择业,24.4%的人希望是一次性就业,还有3.6%和5.7%的人不想就业和可就业可不就业。

2.学生就业趋向分析

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采用电话、邮寄、电子邮件以及毕业生回校四方面同时展开。问卷共发出300份,实际收回282份,统计完有效问卷270份。通过对收回问卷总结分析,为建筑类专业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一手材料,成为各项教学改革的重要借鉴。从调查结果分析,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施工单位,其次为监理单位,其他分别为造价咨询单位、房地产单位等。具体分布见图1。

图1毕业生行业性质分析

毕业生主要工作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方向,其次为道桥工程方向、建筑工程造价方向、建筑装饰方向、建筑安装方向等。

各类建筑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技术人才有一定需求,但要求改善人才知识与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与发展;其中企业的37%的技术人才最初学历为高职高专学历。具体需求如图2。各类企业反映大部分学生具备初步上岗就业的能力,但仍有33%的企业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能力跟岗位需求差距较大。主要差别见图3。

图2企业人才资源现状分析图 图3人才不满足需要的因素分析图

在中国建筑市场不断完善、建筑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目前我国建筑类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状况严峻的条件下,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要乐观的眼光去自主择业,消除“等、靠、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业人员全国有500万,有大学文凭只有10%。随着政府出台的多项就业优惠措施,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由“毛坯型”向“成品型”转化,社会职业的多样化。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去追寻,未来的路也需要自己去探索,需要自己去努力,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为那幅心中的美景而坚持不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篇7

1.1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实训中心的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相关,其最主要目标就是满足各专业实验实训、技能培养的需要。实训中心的建设要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和依据,在满足正常教学、实验、科研要求的同时达到实训锻炼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1.2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规划建设的实训中心,在满足当前专业教学和实训需求以及未来其他专业发展要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建设用房和财力状况。在实验仪器和实验室建设选择上,在考虑到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同时,还满足高起点、高定位的要求,合理规划、注重内涵、精打细算,避免造成无谓的浪费。

1.3资源共享、高效利用

实训中心建设必须本着“资源共享、利用高效”的原则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提高投资效益。建设的实验平台要在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后续建设的基础和研究平台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学院将来开办的工程造价、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等其它工程类专业服务。

1.4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实训中心的建设必须遵循和依据专业建设和与之相结合的课程现状、发展方向,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建设。因此,建筑工程技术实训中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阶段实施。但是先期一定要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总体规划,根据学校财力物力,分步组织实施;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又要做到以客观实际情况为依据对规划进行适时调整。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意义

2.1对学生的意义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立,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环境和强有力的实习实训保障,学生可以按照建筑工程操作规范,在各岗位上完成轮岗实训,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建筑工程现场的各种设备,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实训室侧重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训室配备的实验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筑一个基础扎实而又充满活力的实践平台,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良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实训室的建立,使得学生能够在上岗之前尽量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内容,对学生更好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2.2对学校的意义

实训室的建设使得学校的师资面貌和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吸引大批学生入学就读,扩大了生源;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接触到企业最新的需求和动态。实训室的建立,可以将理论课教学场所由教室向试验室、实训室、生产现场过渡,有利于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校企无缝连接,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实习实训平台,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满足了地区对于建筑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塑造了学校良好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3对企业的意义

实验室的建立,使得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体验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走到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转入岗位角色。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了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职业素质较高,进入企业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管理,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管理和使用

3.1制定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监督检查和奖励机制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充分规范实验实训课程的正常开展,保证现有实训(实验)设备正常维护以及全面提升现有设备使用效率。在实验室建设中需要从各个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便实验实训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为了将各个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还必须在院系层面建立、建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对实训项目的开展和实训设备的管理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考核落实到位。建立激励机制,对实训效果明显、效益突出人员,予以奖励,并纳入当年年度考核绩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是高一级院校的毕业生,即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但缺乏生产一线的经验,难以胜任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训教学。所以,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选拔部分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和顶岗实习;聘请或引进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高职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承担教学工作任务;通过“一对一”的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加入建筑行业协会组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组织,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进行产学研究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3.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特色实训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合建、共用实训室,如建材实训室建设就可以采取企业合建的方式,成立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为共建企业承担检测任务,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实训室进行授课,将实训基地作为企业的转岗培训基地,解决企业的培训要求。开展好项目实训,建立良好的实训保障机制,确保资金、耗材、设备的到位良好,保证实训项目的开展。加强实训教学的管理,每一项实训必须有经审核的实训指导书和实习实训规范,加强实习实训巡查和督导,建立科学的实训考评体系,确保实训效果。开展操作技能大赛,对学生开放部分试验室,广泛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平台。

4结语

篇8

关键词:贯通培养 职教体系 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能

上海积极稳妥探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开展了各种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以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贯通试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与上海城市科技学校开展了中职―高职贯通试点,已于2014年正式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探索该专业的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贯通试点,今后,有望进一步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通道、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1]

一体化贯通培养是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它给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同时提供了一个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用技能可持续学习的机会。贯通培养将专业教学要求渗透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升学只需通过重要核心课程考核和专业技能水平等级测试的转段审核即可。这种模式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和考核,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一种新型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

一、旧的教学体系与贯通人才培养的矛盾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课程均是传统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贯通后,若按此理念设计课程,则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会接触到许多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等,而且课程要求高,内容较难,课程的理论性强,也不利于学生“工程师素养”的培养,“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人才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让学生早些接触专业,培养专业素养。在现阶段,对有些专业大类,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认为要早些接受专业教育,如对艺术人才素养、音乐人才素养、外语人才素养的培养,而且从选拔制度来看,这些专业大类除了基本的文化课程考试外,也要进行专业素养的选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建筑工程师”的专业。[2]工程师素养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能够早些接触专业,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控制难度,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符合教育的规律。如果开始课程理论性过强,是不利于工程师专业素养的培养的,因此必须打破原有中职、高职独立的课程体系。

二、建设“四方共育”培养机制,做好教学体系整体设计

如何做好教学体系整体设计?做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

从国外的经验看,不论是美国的职业大纲衔接模式、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模式,都有一套国家认可的、用以认定和评价技能的职业教育标准和职业资格的体系,由国家级别的行业咨询委员会研发,分为不同的层级,与教育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间都相互联系,形成教育目标明确、层次清楚、衔接配套合理的标准化体系。

做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要依据专业岗位的要求,重新梳理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特点,进行一体化的重新设置课程。学校按照国家地方的政策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制定试点方案,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从一体化培养的角度设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建筑企业的龙头――上海建工集团合作,建立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制订专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组织专业教育教学。企业方上海建工集团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及考核标准制定的参与、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评价。企业支持学生进行主要岗位的轮岗培训、顶岗实习,人才的培养尊重行业、企业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教学培养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得贯通培养的学生具有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的优势,以尽可能形成教育目标明确、层次清楚、衔接配套合理的标准化体系。

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职业岗位群为基准,以施工管理典型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岗、证、课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核心能力,确定学习方向,优化教学结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构建一体化贯通的新课程体系。[3]

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对专业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定位专业面向的岗位,形成岗位调研报告;其次,企业分析专家和课程专家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邀请企业专家对他们所熟知的工作进行解剖和分析,分析出某个岗位包括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形成能力标准;再次,以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由课程专家和中高职教师共同分析课程结构,形成专业教学标准;[4]最后,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由课程专家和教师共同对学习项目进行设计,学校在新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工作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为标杆,强化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在调研的基础上,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三、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习实训不是仅仅作为学生掌握相应知识而设置的一个环节。在“目的―手段”关系下,从“建构”的视角来看,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利用已有知识,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关键。[5]基于此,实习实训是学生解决问题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实习实训在工程类人才培养阶段必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处于不同学习时期的学生要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不同种类的实习。

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训练周期长、技术含量高、复合要求高的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向施工现场,根据岗位需求,重视工学结合,把工程知识技能的训练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有课程内的实验、实习、实训(力学、建筑材料实验实训);有工程专项技能训练(工程测量技能训练、工程绘图技能训练、工程计量计价技能训练、工程质量验收技能训练等),有针对综合工程项目的综合实训(施工组织实训、钢筋工程实训、模板工程实训、砌筑工程实训)等,有企业顶岗实习,并鼓励学生一专多能,考取职业技能证书。[6]为创建良好的学风,学校定期开展工地参观实习、专业认知、专家讲座、实训基地实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连续不间断的、递进式的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可以牢固扎实地掌握职业技能。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属不同的学历阶段,但从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有着必然的客观联系。从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贯通的视角出发,探索建筑工程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建设,将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找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钱啸寅.“高本贯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6(3).

陈效民.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的外部质量保障框架设计[J].职教论坛,2013(24).

钱啸寅,刘颖.基于协同学理论的中高职贯通与人才培养方案――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5(3).

张园,李玲.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4).

篇9

1.实现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

为了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开展以“绿韵工程”为主题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互动。实践表明,杨叔子院士提出的“绿色”教育理念完全适用于髙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杨叔子曾精辟指出:“科学必须是人文的导向。”“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奠基。”“这就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就是“绿”。我们的教育,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更应如此。”近年来,应大力开展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绿韵工程”,以取得丰硕的成果。具体做法是:

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提出和谐职业人的目标,着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相统一的高技能人才。大力推行文化建设,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积累,提炼出“严谨、时尚、挑战、超越”为专业文化的内涵,并要求所在二级学院的学生以此作为职业追求。通过大力建设专业文化,取得一些成绩。

二是在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养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走切合髙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

三是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衔接。实现校园人与职业人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两种文化的互动;企业文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外来文化,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中可以拓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视野,实现文化的全球性与本土性的对接。

四是提升专业人文内涵,打造专业文化品牌。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内涵,推动“一院一品”的专业文化品牌创建,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和谐职业人。大力推行“诚信文化”建设,不仅开展了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诚信知识,渗透诚信文化,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文化素质修养,而且陶冶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依托,把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2.育人为本:创新完善育人体系

三门峡职业学院始终立足高职教育的办学特性和人才特点,重视学生成才发展的现实境况和职业祈盼,关注行业需求和市场导向,科学构筑髙职育人体系。

教学改革立新题。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注重办好专业、注重学业、关注就业、鼓励创业、强化职业、成就事业,通过深化专业与专业群建设、美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细化微观课程教学改革、优化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条件与保障体系、固化校企合作网络等,提髙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完善大规模订单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院的订单合作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订单课程与前沿技术的高标准一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对接。

素质教育树新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做人”与“做事”并重的原则,同步强化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职业素质,创新教育载体,可形成一个“学院各具特色,课堂有机结合”的立体、多元素质教育体系。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培育,注重女生才艺特长和淑女气质的培养;以分段和分类培养为特色,各具教育重心,彼此呼应、相辅相成,形成了多元开放的育人平台。课堂即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以社团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和校外以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第一课堂重教学质量,探索素质教育与建筑工程专业教育的融合;第二课堂重丰富多彩,搭建学生展示自我与提升自我的舞台;第三课堂重贴近实际,实现知行合一与视野拓展;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3.离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须要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真正“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是以培养髙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然而职业教育同样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始终要把人格的塑造、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放在首位。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大胆探索,不断开拓,使高职学生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学会坚持,又学会创新,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成为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3.1 抓住一个核心: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对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认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道德的新要求,髙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首先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办学理念之中。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学者们曾长期争论,在实践中比较倾向于认为“人文”是“文化”的核心的观点。“作为‘文化’核心的人文文化可简称为人的精神文化,其实质就是自我精神家园意识,就是学会做人。”季羡林、杨叔子等著名学者也有类似的论述。十年磨一剑。积极探索和创新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大力实施“以能力为本位,拓展载体、内化素质”的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努力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3.2 互动教学

在恰当的时间找一节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备课,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收集案例等,然后给学生走上讲台的机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自学能力;三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的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3.3 构建一个平台:以课余素质拓展学分制为平台

篇10

关键字: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对其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企业管理水平也各有差异,造成了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并且逐渐呈现愈加严重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将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合理化建议,为使更多的企业能正确对待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资料在工程开工建设以前就已经开始产生,依次形成建筑工程立项文件、预算设计招投标文件资料和勘察资料。由此看来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始前,就已经有大量的文件资料形成了,而工程建设初期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项目开始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也是对工程质量的一个有效保证。所有的原材料合格证、检测报告、使用说明书等都是建筑工程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资料也间接的反映了工程的质量。项目过程中,安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想达到预测、预报、预防、最终实现零事故,这就需要相当完备的安全体系结构,在这中间也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工程资料。所以建筑工程资料在建筑工程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程度不够是影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最大因素,我国在十几年前就已经了像《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条例,目的是增强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视,以及档案资料的归档和管理。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的在思想上的不重视,在行动上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执行力差,导致了建筑工程资料不能有效建立和管理,不能为工程竣工打下良好基础,以至于在工程完工时,拿不出有效的资料证明其质量。这个问题在建筑行业内十分普遍。上至管理者,下至执行者,都没有做到足够重视。

2.2施工之前的市场调查不足

建筑工程在开工之前都要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具体的调研工作的开展是需要在开工之前就进行的。但是很多项目并没有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而时间市场调研安排在了工程开工建设之后,这样就无法很好的对工程的各项事务进行很好的安排。更有甚者,建筑工程的市场调查实在工程竣工之后由一些文职人员“做”出来的,这样做完全没有取样实验,这样“做”出来的市场调研,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工程实况,而且失去了工程档案的意义和控制工程质量的作用。这样做也就失去了做市场调查的意义,市场调查也就成了应付检查的一纸空文而已。

2.3没有从专业的角度绘制图纸

图纸的绘制可以说是建筑工程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能否将图纸绘制到最适合项目的地步,关系到以后整个工程的建设,所以图纸是最重要的建筑工程资料。基于图纸如此重要的地位,按理说建筑工程羡慕单位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有些施工单位并没有从专业的角度绘制图纸,有的施工单位对施工图完全没有修改,只盖一个“竣工图章”就把图纸存档。甚至有些施工单位的建筑施工结构以及有所改变,但并不对施工图制作任何修改就封存归档,这样的做法为以后的后续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4资料的真实性不足

建筑工程资料不够真实主要表现在工程质量评定阶段,对于建筑工程资料的不够严肃性会损害整个工程的总体质量水平。比如一些建筑工程资料过于完美,就想土方的基槽挖开后的长宽的差距仅为几个毫米,这在实际工程过程中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还有就是资料管理人员仅凭自身经验就将资料在办公室内完成,完全没有现场勘查。有的单位甚至模仿工程监理的笔记进行签名,伪造文件,私刻公章等等,这样一旦工程出现问题,将给责任追查带来很大难度。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好多都是出了问题,上级追查下来,责任人的认定完全没有头绪,对后续的善后处理也带了很大麻烦,所以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3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对策

3.1增强管理者管理工程资料的意识

增强管理者管理工程资料的意识,是提高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总体水平的关键环节。为此,应首先抓好工程资料管理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体系的建设,明确不同单位,部门的责任。并且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宣传学习班,使工程各阶段人员都能明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意义。同时组织管理层人员重点学习相关专业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知识,使其了解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必要性,提高他们的工程资料管理思想及意识,为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升企业形象夯实基础。

3.2设置专业的资料员进行调研

在建筑工程开工前就要设置专门的资料员对建筑工程进行调研,给出合理的建设方案。并且此人应一直跟进整个项目进度,记录建设过程中的完整资料,要保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与施工进度保持同步。同时配合工程监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而这些完整的建筑工程资料有利于对建筑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检测单位也要严守质量关,对于不合格的工程资料不给出具项目验收报告。真正做到不放过一个不合格项目,为建筑的安全保驾护航。

3.3聘请专业人员绘制图纸,加强验收

一个合格的建筑工程一定要有其专业化的图纸制作团队,重视图纸的绘制与管理,如果小型工程,可以由资料员代替,但是资料员在上岗之前要进行学习,学习后再上岗,真正做到对图纸的有效重视。作为接收档案的档案馆,一定要出具相关证明例如《工程档案合格证》,真正做到在进馆之前档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将那些不合格的档案不予验收,建立一套有效地检验档案的科学体系,以保证进馆的档案真实合法有效。将这二者相结合,就能更好的保证图纸的真实可靠,这将有利于工程的后续建设。

3.4提高工程管理资料的真实性

一个工程的资料应具有真实性,资料员不能部门造车,应到实际工地进行实际勘测,以保证资料中数据真实有效,也就不会出现上文中长宽只差几个毫米的过于完美现象。对于代签,替签,甚至是伪签的行为,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进行严厉的处罚,使管理者不敢再在资料上动手脚。对于私刻公章造成重大事故的人员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按照这样的方法长期执行下去,也就不会再有管理人员敢做违法违规的事情了。长此以往,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就会计入一个良性循环,变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发展会影响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使其规范化,合理化,有助于提高建设方的最终收益。鉴于我国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给出上述合理化建议,旨在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建筑产业,使其可以长期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实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