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礼仪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R740.055,R74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2)005-0368-05
为了帮助具有不同程度焦虑症状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们不断寻找着更为精确的诊断方法和更为有效的咨询方案。要评估来访者对于某种咨询方法的适用性,仅靠人口统计学数据和症状描述往往不够充分。案例概念化(case fornq_ulation)的出现填补了这部分空白。目前,学界对案例概念化仍没有统一的定义,其内容往往根据咨询师的流派不同而有所区别。如,sperry将案例概念化定义为:为了帮助咨询师进行治疗和预测工作,将几组数据和信息联接成为连贯模式的过程。而wolpe和Turkat将其定义为,一个将当前问题全部相互联系起来,解释问题的现状,预测问题将如何发展的假设。尽管这些定义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不难发现其中有着共同的内容。简而言之,案例概念化就是在一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就来访者的问题成因和维持因素提出假设,为构建咨询方案提供指导蓝图。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愈来愈多地引入了案例概念化,这种方法可用于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CBT)。虽然不同焦虑障碍的具体症状有所区别,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核心症状。首先,所有的焦虑障碍患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上或者行为上的焦虑情绪表现;其次,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中都存在不合理信念。这些共性使得我们对焦虑案例的概念化有可能通过一个统一的模型来实现。Boschen等提出的针对焦虑问题的认知行为案例概念化(Cognitive Behaviour Case Formulation Framework,CBCFF)就是这样一个整合的模型,该模型包括7种主要成分:①趋近行为和刺激源;②高度警觉;③经验信息;④神经质;⑤降低自我效能;⑥减少焦虑行为与安全信号;⑦焦虑减少。本文将使用此模型制订一个针对社交焦虑人群的个人化咨询方案,并综合评估其咨询效果。
1个案与方法
1.1个案基本情况
来访者A,女,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上大学后感觉不能适应,特别是宿舍同学关系问题对她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主动来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来访者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比较顺利,和父母同住,学习成绩好,受到老师的喜爱,在同学中扮演“大姐姐”的角色。母亲对来访者的学习成绩方面要求比较严格,性格培养方面并不重视;父亲则管教比较少。上大学后来访者离开家住进宿舍,发现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了许多”,不像原来一样只要学习好大家都会喜欢她。为了让同学对她有好印象常常对人言听计从,怕别人不喜欢而不敢自我表露,但是心里又觉得十分委屈、痛苦,感到同学关系问题令她无法应对。近一个月来,来访者感觉和人说话时身体紧张,出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为此常常引发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一见到人,特别是宿舍的同学就感到焦虑、担忧、恐惧,不想回宿舍,常常回家,想转系甚至休学。初次见面时,咨询师观察到来访者外表正常,说话流利但声音小,愁眉不展。
来访者A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得分为65分,处于中度焦虑分数段;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总分为20分,其中回避分量表9分,焦虑分量表11分,分数较常模偏高。
来访者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因此可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症状。
1.2咨询方案
在来访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咨询师与其共同制定了一个CBCFF咨询方案,共咨询8次,每周1次,每次1h。
1.3咨询过程
1.3.1第1阶段(第1次会谈):摄人性会谈
收集来访者的一般资料,确定来访者的问题,共同制订咨询方案,初步建立咨访关系。
1.3.2第2阶段(第2-3次):案例概念化过程
从第2次开始,咨询师向来访者介绍Boschen等提出的焦虑症的案例概念化模型。首先,咨询师对模型包含的主要成分进行了简要说明。在来访者了解CBCFF的主要内容后,将案例的主要内容形成概念化,也就是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形成独特的概念化模式图,更加明确清晰地认识自身焦虑问题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图1展示了来访者A的案例概念化过程以及相应的咨询方案。来访者由于对人际关系感到困扰而不愿呆在宿舍,频繁回家,这种回避行为导致了对同学及宿舍环境更加敏感,害怕自己因不会交际而被人孤立和厌恶;由此引发了头痛,无法专心上课和学习;学习效率的下降以及头痛的症状引发了进一步的焦虑,来访者认为自己无法应对人际关系的想法进一步强化;来访者所使用的回避行为即呆在家中,熟悉而安全的环境能够暂时缓解其焦虑的症状,直到其又一次回到学校,如此循环往复。
由于案例概念化的过程是让来访者学习并使用一套之前从未涉及的模型,因此一次会谈时间并不足够,本咨询中安排了两次进行这一过程,并且在后面的咨询中要根据情况随时进行模型的调整和修改。
1.3.3第3阶段(第4~7次):干预技术
在形成了只属于来访者个案独特的案例概念化模式图后,按照每一成分的相对应咨询方法进行干预。本案中主要使用了以下4种干预技术。唤醒管理:根据来访者出现的身体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问题,咨询师选择了渐进式肌肉放松和呼吸放松训练法介绍给来访者,通过来访者的日常练习,逐渐学会在焦虑增加时灵活自如地使用呼吸放松技术,并且在睡前以及躯体紧张的时候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呼吸放松法作为一种放松训练,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注意分散方法,它要求来访者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呼吸,即将注意力从焦虑刺激上转移开,不要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情境当中的人际成分上面。
暴露:暴露是本案例中应对焦虑情绪的行为技术的核心。咨询师鼓励来访者通过暴露的方法着手改变其需要处理的目标行为,即人际交往回避行为。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定人际暴露的级别和具体内容,并进行练习。具体内容包括现实暴露以及想象暴露(如同学向自己发火)。通过逐级暴露,反复体验焦虑水平下降的过程,来访者在进入相应焦虑情境的时候焦虑程度就会逐渐下降。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制定适宜的暴露等级,确立有效的暴露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暴露针对焦虑情绪起作用。在本案例中,来访者选择如下事件作为逐级暴露的内容:和同学一起聊天(焦虑分数20,满分100);被同学拒绝(焦虑分数40);同学向自己发火(焦虑分数60)……以此类推。在制定适宜的暴露等级后,咨询师和来访者商定适度的惩罚措施,当来访者采取人际交往回避行为的时候给予惩罚刺激,如将手放在凉水中1分钟(本案例的咨询是在冬天,所以可以通过此惩罚刺激引起来访者一定程度的不愉受)。
本案例中仅安排了一次以暴露为主要内容的咨询,但暴露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需要来访者多次反复练习,因此咨询师将暴露练习作为每次家庭作业的内容。通过不断的练习与进步,使来访者逐渐建立起应对焦虑情绪的信心。
认知重组:cBT取向的咨询师认为,焦虑情绪来自于我们的不合理信念,识别并修正这些不合理信念是应对焦虑情绪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使来访者明白,是自己的想法导致了不良的情绪,因此自己对此负有责任;然后通过认知策略,如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关注积极想法等进行认知重组,将功能不良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现实的、可信的、积极的思维模式。
来访者A的不合理认知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和他人的以偏概全的消极观念,以及对社交情境“糟糕至极”的想法,其与此相关的核心信念为“我不行”。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是改变的第一步,只有来访者对其消极信念更加敏感,才有进一步改变的可能性。针对一些焦虑性认知进行认知重组,对来访者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想法(如,她不和我打招呼就是不喜欢我)进行识别和纠正,用合理有效的替代想法予以替换(如:她不和我打招呼可能是没看见我)。然后给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想法记录表”,让来访者记录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合理信念,并学习如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来访者通过案例概念化对自己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并对自己的不合理认知进行修正,从而促进了暴露等技术的进行,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相结合,使得积极转变加速发生。
抑制安全行为,放弃安全信号:减少安全行为的次数和放弃安全信号是来访者进步的明显标志。来访者A的安全行为表现为离开令其焦虑的人际环境,即避免和同学、舍友接触;减少安全行为意味着减少回避社交行为。如图1所示,来访者的安全信号是“回到家中”;那么完全地放弃安全信号并不是指来访者不再回家,而是不再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过于频繁地回家,即回家的次数至正常范围(如,1周1次),这就是完全放弃安全信号。这是咨询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来访者可能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没有逃离焦虑情境而引发的焦虑水平上升,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坚持不使用安全行为,成功应对焦虑来增强自信--也就是说,当来访者意识到自己不用离开人际情境而焦虑水平也得到下降时,自我效能感就得到增强。在放弃安全信号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通过上述技术以及咨询师的鼓励和支持,来访者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对适应当前环境的信心也会逐步增强。
1.3.4第4阶段(第8次会谈):结束咨询
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回顾了前面所讲过的知识内容以及来访者的改变历程,并针对咨询目标和来访者的现状进行咨询效果评估。然后咨询师向来访者阐明,咨询结束后焦虑问题并没有消失,还有可能发生反弹的情况,来访者需要对此做好心理准备,并且和来访者共同讨论预防复发的具体措施。最后,咨询师和来访者告别,结束咨询。
2结果
量表评分:咨询后患者SAS得分降为49分,不足以达到轻度焦虑的评价标准;SAD总分为14分,其中回避分量表5分,焦虑分量表9分。
咨询师评价:与咨询前相比,来访者的焦虑情绪症状明显减轻,生活适应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言谈举止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对环境和他人的依赖性减少,能够适当处理与宿舍同学的关系问题,。
来访者自评:不总是想着逃回家了,也不想转系了,呆在宿舍和教室等环境也不再觉得特别焦虑了,能够跟舍友和同学自然相处了。
3讨论
本文呈现了一个基于Boschen等所提出的模型的社交焦虑案例的CBCFF咨询个案,结果显示来访者通过这样一个方案进行焦虑问题的心理咨询能够在多方面减轻已有症状。有研究者认为,将CBT与案例概念化相结合能够获得较好的咨询结果,这在本案例的咨询方案中也有所体现。通过案例概念化使来访者深入了解自己的问题,并根据案例概念化模式图安排相应的干预手段,这样的方案具有案例概念化和CBT取向的双重优点。尽管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内并没有完全认同案例概念化的效果,但本案例的结果表明,CBCFF能够在某些方面促进焦虑患者恢复的过程。
在本案例中,来访者通过案例概念化的过程,为自己的问题制作了一张形象化的模式图,通过这张模式图,来访者能够直观地理解自身的问题源自何处,为什么会给生活带来困扰,是什么维持着这样的恶性循环。这张模式图的扩展内容包括来访者的早期生活经验,以及由此诞生的各种信念和想法。由此不难看出,一个好的案例概念化不仅能显示连接想法和行为的消极循环,还能帮助解决某些来访者可能会提出的关键性问题。例如:为什么这些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这些事总是不停发生?为什么这些麻烦消除不了?我该怎么办才能好起来?本案利用CBCFF模型,将具体诊断转化为每次咨询中相应干预方法,这也证实了CBCFF具有非常好的可操作性,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从咨询过程当中可以看出,当暴露练习产生效果时,来访者在人际场合的焦虑程度有所下降,惩罚次数也有所下降。暴露练习使来访者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正确的信息,即人际交往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难以忍受,和同学一起呆在宿舍或者教室也没有自己所认为的那么可怕。多次暴露后,来访者逐渐习惯了焦虑情绪增加的过程,从而降低了焦虑程度。在暴露中,成功应对的经验能够增强自信,来访者发现自己能够逐渐地在人际交往情境中待越来越长的时间,回避行为越来越少,从而提升了自我效能感。此外,通过学习使用认知技术,来访者逐渐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同学和舍友一直对自己有敌意,而事实也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样糟糕至极,自己的想法在其中负有很大的责任,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终,将不合理信念替换为更加合理有效的新的信念。通过这个过程,来访者的焦虑情绪逐渐减少,想法变得更加积极,自我效能感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由于CBCFF对个体独特性的重视,我们应该重视对来访者的问题以及最开始的症状触境有深入的了解,然后将各部分事物综合地、系统地联系起来。如,来访者一开始仅提到自己和宿舍某一个同学的关系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和扩展,咨询师逐渐了解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一两个对象之上。只有对来访者的问题有较为宏观的把握,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案例概念化模式图。在这一过程中,咨询师们应该注意:没有一张案例概念化的模式图是完美的,需要随时用新的信息来补充和更新这张模式图,这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案例概念化的个体性和复杂性要求咨询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参考多种CBT工作手册也有助于制定更为综合、全面的咨询方案。
4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作为一个个案,研究结果并不能推广到所有涉及焦虑问题的咨询过程当中。虽然本文所用的CBCFF咨询方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是,国内目前仍缺乏相关实证研究的支持,特别是缺乏较大规模实证的研究。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来验证该咨询方案的实际效果。
[1]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5-237.
篇2
【摘 要】小学科学概念教学是基于小学生思维特点与认知水平的生成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建立联系和表征特点这两种基本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在概念建构过程中,首先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认知,其次给予学生思维与表达支持,使学生对概念产生获得性理解。
关键词 概念教学;建立联系;表征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96-02
概念是科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基本类型为归纳形成概念或生活概念。教学设计时,如何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意义的概念建构,一直是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行行重行行,千锤突泉得概念——建立联系形成概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教学特别要求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怎样的运动叫振动,另一个是振动和声音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活动报告,对学生自主探究振动、振动和声音的关系这两个重要概念,起着重要的支持性作用。笔者试图从以下探究报告设计的改变,解读教学中概念建构的过程。
第一次设计:不见森林不见树木——迷雾重重。
上述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对学生实验的观察没有指导意义,对概念的形成没有指导性,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也没有做很好的关联性观察。
反馈交流时,学生得不出概念,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也还存在疑虑。
第二次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遮遮掩掩。
此次实验的观察设计,重视了单独的、多角度的观察,如“对钢尺的观察和对声音产生的独立观察”,但却没有从整体关联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因为没有从整体关联的角度进行观察,也没有找到概念生成的突破口。
第三次设计: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懵懵懂懂。
此次实验的设计,关注了整体关联性,即钢尺振动和声音产生之间的关系,如“钢尺运动过程中,声音的变化是怎样的?”“声音消失时,尺子是怎样的?”但忽视了对钢尺运动变化的观察,以及钢尺运动变化和声音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四次设计: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豁然开朗。
本次修改后的实验设计,既关注了钢尺运动和声音产生的观察,又关注了钢尺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声音变化以及声音变化与钢尺振动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你知道钢尺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这样的思考设计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更易归纳、概括出概念。
二、唧唧复唧唧,引线穿针得概念——表征特点形成概念
1.演示特点,抓住
关键词 理解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第一个探究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钢尺振动与声音产生之间的关系,老师会让学生注意观察钢尺是怎样运动的。在这个实验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特点,然后总结归纳什么叫“振动”。观察后,学生反馈:
生:钢尺在动。
生:钢尺动的很快。
生:钢尺动的时候,有时看不清。
生:钢尺是上下在动。
生:钢尺动的时候,开始快,渐渐慢慢,最后停下来了。
生:钢尺运动后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生:我发现钢尺运动时,它的振幅在变小。
……
学生的反馈有个特点,即片段式或是挤牙膏式,一点一点挤出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重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对“振动”的理解。
师:你能用“手”来演示一下刚才看到的现象吗?
生演示。明显手运动的速度不够。
生再演示
全体学生都来演示,钢尺的运动方式:快速—渐慢—停止。
……
在学生演示的同时,教师板书
关键词 :快速、往返,同时顺势破题:像钢尺这样快速的往返运动,叫做振动。
2.归纳现象,用不同表达方式突破概念。小学科学课的课堂实验常常用以解释或验证现象,带有探究的趣味。简单的归纳推理方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
本课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是研究钢尺是怎样产生声音的,第二个探究实验是研究皮筋是怎样产生声音的。
第一个实验后,得出结论:钢尺振动产生声音。
第二个实验后,得出结论:皮筋振动产生声音。
教师接着引导:
师:还有什么物体通过振动也能产生声音?
生:××振动产生声音。
师:我们把钢尺和皮筋等统称为物体的话,上面的话可以怎么说?
生: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
师:如果我们把“声音”和“物体”两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做个交换,可以怎么说?
师引导: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
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为什么在探究了钢尺振动产生声音和皮筋振动产生声音后,概念描述时需要将“声音”一词放在句首,描述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呢?本课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概念的主语,在概念的描述上往往要将“声音”放前面。
3.正反论证,在否定中强化概念。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是有的物体振动时能听到声音,却看不清它在振动,或是肉眼根本就看不见物体在振动。
在课的导入部分可以设计这样的场景:(在讲台前准备了一个大鼓)
师问:我们会用什么样的办法让这鼓发出声音来?
生答:拍、敲、打……
师小结:用拍、敲、打……等方法,我们都是对鼓施加了一个力。老师也对鼓施加一个力(手摁在鼓面上,用力向下压),你能听到声音吗?
生答:听不到、听不清、没有。
师问:你们对鼓施加的力,引起鼓的什么变化,因此我们听到了声音?(提示课题)
……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是反证实验,轻轻敲击音叉,肉眼看不清音叉的振动,但是可以用手感知它的振动;或是敲击音叉后,迅速将音叉插入水中,眼睛能看到水花四溅,水面出现波纹,跳动的水珠等现象。实验告诉我们,可以借助别的方法去验证物体的振动。
验证实验后提问:课的开始,同学们敲击鼓面让鼓发出了声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听到的声音
是……
生:是鼓面振动发出的。
师:你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鼓面的振动吗?
生:把手放到鼓面上
生:在鼓面洒些小纸片、细盐、面粉……
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概念——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证明物体在振动。
4.课堂延伸,在应用中强化概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到课程的理念: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强调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学习科学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里的现象,鼓励学生对生活熟知现象的观察与探究,建构生活现象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具体体现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设计,引导学生对声音的产生这一概念进行深度理解时,可以与生活现象联系,设计如下探究问题强化概念:
问题1:蝴蝶和蜜蜂都是学生熟知的昆虫,蜜蜂飞近身边时,我们能听到蜜蜂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声,而蝴蝶飞近身边时,我们的耳朵却听不到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2:根据声音传播的特点,科学家们通过科技创新发明,可以运用到哪些领域?
至此,一个完整的概念建构过程就结束了,学生的概念水平得到了新的发展。“好课是磨出来的,好教师也是磨出来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科感情和师生感情),一定离不开好教师和好课。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美)罗伯特.L.索尔索.认知心理学[M].何华译.苏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4.
[4]袁维新.试论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3(12).
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繁荣,以服务礼仪为代表的专门礼仪研究蓬勃兴起,公民礼仪学研究作为礼仪学学科研究的基础,其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同时中国在国际社会开放进取的形象和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在呼唤与大国形象相称的当代公民礼仪学研究。专门礼仪研究的蓬勃兴起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公民礼仪的概念和特点
在当代汉语语境下,“礼仪”往往指代“礼仪行为”而不涉及典章制度等传统内涵,确切地说,当代行业礼仪学的研究还都只止于礼仪行为的研究层面,应该称为行业礼仪行为学,如服务礼仪行为学、外交礼仪行为学等等。沿袭这一语境习惯,礼仪的概念可表述为: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随着人类社交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约定俗成的社交规范。礼仪行为的本质是社交规范,礼仪思想的核心是尊重。
(一)公民礼仪的界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概念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与当代“人民”的概念相比较,“公民”更多地关照了社会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从语词上讲,公民礼仪即公民必须遵从的礼仪规范,其研究与行业礼仪、涉外礼仪、传统民俗礼仪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公民礼仪与行业礼仪。行业礼仪是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行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如餐饮服务礼仪、军队礼仪、银行商务礼仪等等。在礼仪学学科体系中,公民礼仪是基础礼仪学研究的主体,是行业礼仪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与行业礼仪相比公民礼仪具有全体性和随时性,即:公民礼仪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行的,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公民礼仪的要求是随时的,不分工作与否,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从业人员工作时段的行为。
公民礼仪与涉外礼仪。涉外礼仪是国际交往中遵行的礼仪惯例,就其本质和行为个体而言是国际公民礼仪;而公民礼仪则是本国内部的礼仪惯例。显然,国际礼仪惯例(涉外礼仪)与国内礼仪惯例(公民礼仪)在确立的过程上无本质差异,但在适用范围上则有大小之别。可以预言,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和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礼仪必将弥合国界内外的差异,最终走向全球一体化。
当代公民礼仪与传统民俗礼仪。传统民俗礼仪是当代公民礼仪最重要的渊源,礼仪约定俗成的特性决定了任何礼仪形式都不可能是纯粹人为地凭空杜撰,都只能是在传统形式基础上的改造和重建。建构全民性的当代公民礼仪更是一刻也离不开传统民俗礼仪所提供的丰富文化营养。
结合以上分析,公民礼仪的概念表述为:
公民礼仪又称基础礼仪,是在约定俗成的前提下,经国家意志提炼、规定和教化逐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行的基本礼仪规范,是社会公共道德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二)公民礼仪的特点
1、约定俗成性。民间礼仪具有毫无争议的约定俗成性,公民礼仪体系的建构是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为基础的,尽管期间有国家意志的介入,但在建构过程中国家意志的作用是甄别、提炼前提下的规定和教化,而不是无中生有、闭门造车,换句话讲,公民礼仪是国家意志甄别和提炼出的民间礼仪,究其根本是约定俗成的。
2、德礼一体性。任何时代的任何礼仪都有其特有的道德内涵,礼仪行为与其道德内涵互为表里,德礼一体。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以儒家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内涵,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道德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3、差异共融性。当代公民礼仪的建构受国家意志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国别差异性和民族差异性;在当今国际交往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公民礼仪必将在差异的碰撞中走向共融和大同。
4、审美向善性。作为全体公民遵行的社会行为符号系统,公民礼仪行为的规定具有审美和向善的倾向性要求,如“坐立行”的规定中对腰部挺直的要求既符合人类行为审美的规律又关照了有益身体健康这一善的诉求。
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行业礼仪研究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繁荣,以窗口服务行业领军、以金正昆《礼仪金说》等为代表的行业礼仪研究应运而生。行业礼仪研究的触角广泛地触及到了服务、商务、家庭、旅游、社交、外事、教育、军队、司法等诸多领域,其中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乏可圈可点的精辟观点。三十年行业礼仪研究的成果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其一,探索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诸多模式,为公民礼仪的确立奠定了丰厚的标本基础。其二,廓清了当代礼仪行为的基本范畴。其三,端正了社会心理对礼仪的认识,提升了今后公民礼仪规范推广的民意认可度。
(二)西方礼仪登陆和中国传统礼仪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境外资本、先进技术一道,好莱坞大片、麦当劳快餐、情人节等等当代西方人文元素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大家庭等社会集体心理的影响下,作为西方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礼仪制度被广泛的介绍、引进和接受,吃西餐、穿西装、行洋礼、过洋节一时成为人们效仿和追逐的时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元素在中国本土文化体内的“排异反应”渐次显现,加之工业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倡导“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儒家礼乐文明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祭孔大典”、诵读儒学经典、倡导孝道文化等多种形式悄然回归。无论是西方礼仪的影响和渗透,还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回归都为当代公民礼仪的确立开拓了广阔的文化视野。
(三)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日渐清晰。特别是近十年来,以“2008北京奥运会”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等为代表的大型国际会议和体育竞技比赛的成功举办更是成为中国展现新风貌新形象的亮丽名片。同时,与国家硬实力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滞后。2006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余晓辉为“奥运礼仪工程”编著的《2008公民礼仪手册》,作为应对具体活动的急就之章虽然解了一时燃眉,但反映出的却是中国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本不该有的贫乏和缺失,其深层的话语已十分嘹亮,即:中国公民礼仪已到了不得不全方位建构的时刻。显然,提升综合国力、改新国际形象的国家诉求已成为确立当代公民礼仪的强力推手。
(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颁行。
篇4
关键词:司法礼仪;法律职业;法科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246-02
作为现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礼仪在法律职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体现法律权威、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法科毕业生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中坚力量,必须强化对他们的司法礼仪训练,全面提升法律职业素养,以适应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对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需求。
一、司法礼仪的概念属性
(一)法律活动的仪式性:司法礼仪的概念界定。中国乃礼仪之邦。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司法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必然要求有符合司法规律的礼仪准则,因此,法律职业人员除了要遵守普通公民普遍遵守的礼仪规范外,还应当遵守因其特殊职业身份所需求的司法礼仪。
司法礼仪是现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礼仪是指法律职业人员在司法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礼节、仪式和其他交流与行为的态度和方式,是对司法活动主体在语言、服饰、仪容、举止等方面的礼性化、仪式化的要求,是法律精神对司法活动内在要求的外在表现形式。司法礼仪是法律职业人员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司法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司法文化,靠精神和道德的力量支配着司法人员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司法礼仪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的“程序正义”的价值内涵,可以视为广义上的“正当法律程序”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经过一系列复杂而庄重的程序化乃至仪式化的运作和展现,法律超越世俗的非人格化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才能最终凸显出来。
(二)法律行为的具象性:司法礼仪的具体体现。司法公正以及法律信仰的权威性需要通过无数个小小的礼仪凸显出来的,形象公正最能直观反映司法公正,因为它最直接地为司法活动参与者所感知。司法礼仪在法律职业中的表现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仪表礼仪。法律职业者的仪表礼仪要求着装规范和仪容端庄。法律职业人员应该穿着相应的工作服装,这些服装都体现着庄重和严肃,象征着思想的成熟和独立的判断力,体现的是一种尊严,昭示着法律的权威、法治的权威,反映了现代司法的文明、有序和效率,而且也成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一部分。二是语言礼仪。法律职业特殊性之一就表现在其使用语言的魅力上,这是法律职业者职业素养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他们的内在素质、业务能力、文化水平、生活作风以及思维的敏捷性、思辩性和洞察力。法律职业人员必须使用“法言法语”,以凸显其专业性,体现法律的权威和法律职业的专业性。 三是行为礼仪。法律职业人员的行为礼仪应该是通过准确的角色定位和恰当的形体语言展示出他们庄严、高雅、大方、稳重的外在美。四是仪式礼仪。仪式礼仪是指营造一个维护法律权威、体现司法公正的环境和氛围。首先要有一个能够引起公众敬仰与神往、体现法律至上和法官中立的法庭环境,其次法槌的使用也是司法礼仪中仪式礼仪的一大进步。
二、司法礼仪与法律职业
(一)法律职业的特殊性:司法礼仪的产生基础。任何礼仪都在一定的场合使用,司法礼仪也是一样,其特定的适用场合是法律执业活动,即法律职业。各国对法律职业的概念和范围都有不同的规定,《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为:“以通晓法律和法律应用为基础的职业”。在我国,对法律职业尚未有明确的界定,更无明文规定法律职业的类别及职责的科学划分。一般而言,对我国法律职业的理解可大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法律职业是指法官职业、检察官职业和律师职业,也有学者认为包括公证人和企业法律顾问;广义的法律职业是指一切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各种职业的总称,除上述狭义法律职业外,还包括仲裁员、书记员、法律文秘、司法警官等与法律沾边的各种职业。尽管世界各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法律职业的界定和划分有所不同,但纵观法律职业的现状,对主要法律职业的定位是具有共性的,即几乎每一个国家的主要法律职业都是以法官职业、检察官职业和律师职业为核心构成部分。所以,我们姑且可以将法律职业定义为:以律师、法官、检察官为代表,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精良的法律知识、娴熟的法律技能与严格的法律伦理的司法工作者所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
法律职业人员所从事的司法活动常常是被视为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惩恶扬善,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法律职业的最高品格是公平、公正,对法律职业者而言,这既是执法的技术问题,更是一种道德要求。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不可动摇的正直品格,能够成为社会公众信赖的楷模。没有了这种正气,司法就不再是正义之源。维护公正首先被视为一种对法律职业者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鉴于法律职业者的活动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治性,相对于外在的监督制约,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保证机制。这些职业道德不仅仅停留在观念的层次或者沦为口号,而应当成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即司法礼仪。
法律活动的特性使法律职业人因遵循有别于其他职业的职业伦理而形成了一种身份意识,这种身份意识或职业伦理对法律职业人士构成了一种无形的约束,使之保持警觉和自我批判,以自觉维持自身作为法律职业代表的荣誉。社会对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有着较高的伦理期望,赋予法律职业神圣的社会使命。法律职业的职业荣誉感及法律职业人的身份意识反过来要求他们遵循法律职业伦理,他们需要严格地遵循相关的职业伦理规则,并且形成职业内部对这些规则的共识。
(二)法律信仰的权威性:司法礼仪的价值追求。司法礼仪作为一种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对实现司法公正、塑造司法形象、树立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尊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意义。司法礼仪内涵博大精深,实际上,西方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所展现出来的仪式化的东西,就是基于对法律的信仰,这点可以从伯尔曼著名的《法律与宗教》一书中得到印证:“法官袍服、法庭布置、尊敬的词令这类符号应当不仅使法官本人,而且也使审判过程的所有其他参与者、实际上使整个社会都铭记不忘,肩负审判重任者必须摈除其个人癖好、个人偏见以及先入为主的判断。同样,陪审员、律师、当事人、证人和参与审判的所有其他人,也因为开庭仪式、严格的出场顺序、誓言、致辞的形式以及表明场景的其他许多仪式而被赋予他们各自的职责。”
由司法礼仪支撑起来的法官尊严、司法尊严构成了一个国家法律权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律权威的一种体现和保障,而最终体现的是国家法治的要求。司法的文明程度最直接反映在司法礼仪上,司法礼仪还将直接助推司法职业共同体和对司法判决权威性的认同。法律共同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习惯,法律人之间需要一种对彼此的认可,制定一套能充分反映各种角色的司法礼仪,控、辩、审各司其职,司法审判的效果才能充分显现。
三、司法礼仪与法科毕业生培养
法科毕业生是从事法律职业的生力军,在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法科毕业生进入法律职业部门后普遍存在不懂法律职业规则,不懂司法礼仪的情况,甚至闹出不少笑话,而这也成为法律职业部门减少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从观念、知识和实践三个层面提高法科毕业生的司法礼仪水平,提升他们的综合法律素养,既是法律职业部门的现实要求,也是政法院校学生培养的重点课题。
(一)观念层面,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
1.培育有法律特色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大学具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其所培养的学生也深深地刻有特色校园文化的烙印。作为培养未来法律职业者的政法院校,必须培育和营造一种具有浓郁法律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每一个法科学生的言行举止中都透露着法律的气质和精神。我们认为,公正平等、法律信仰、维权、论辩等应该都是具有法律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
2.提升法科毕业生的人文素养。法律职业对司法礼仪的要求,可以看作是对法律从业人员的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法律职业者首先必须具备常人所具有的一般社会道德规范和做人准则,然后才能对其提出遵守司法礼仪的更高要求。如果一个法律职业者连基本的品性如善良、正直等都做不到,就不能奢望其遵守司法礼仪,维护司法公正。所以,要强化司法礼仪教育,必须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多开设通识类课程等方式完善法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知识层面,全面理解司法礼仪的内涵
1.法学专业知识是基础。必须强化法科学生对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是从事法律职业、遵守司法礼仪的基本前提。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与这种知识相关的思维习惯和品行修养的养成过程。法科毕业生只有学好了法学专业知识,才有可能深化对法治精神、法律原理的理解,才能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树立对法律至上的认同感,并从内心认同和执行司法礼仪的要求。
2.社交礼仪知识是补充。司法礼仪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般社交礼仪在法律职业活动中的细化和具体运用。法科毕业生只有掌握了社交礼仪的一般常识,懂得了与人交往和待人接物的基本技巧,才能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司法礼仪的理解,在真正从事法律职业活动时做到游刃有余。因此法科毕业生必须在大学期间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如可以通过选修课程系统学习社交礼仪知识,也可以通过参与社团、实践活动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亲身实践、切身体会社交礼仪。
(三)实践层面,亲身体验司法礼仪的魅力
1.开设法律实务类课程。通过开设法律实务类课程,请在法律职业第一线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到学校开设《法官实务》、《检察实务》、《律师实务》等课程,可以使在校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法律职业,近距离地接触法律职业者的风采。由于开设课程的法律职业者不仅在业务上出类拔萃,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上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风采必将深深地吸引法科学生,是对法科学生进行司法礼仪教育的活生生的教材,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
2.发挥法学实验室作用。法科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是法科毕业生中的普遍现象,也是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升法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当前法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法科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求。而法学实验室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法学实验室,法科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司法判例,可以在模拟法庭和模拟仲裁庭进行诉讼和仲裁的实战演练,可以通过不同法律职业者的角色扮演亲身感受法律活动,亲身实践司法礼仪,对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
3.强化实习与实践教学。与其它学科和专业不同,法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法学的实践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本上的法学知识与实践中的法律运用存在较大的差距,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法学的真谛;二是法律的运用和实践必须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下,与整个时代、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密切结合。所以法科毕业生必须强化社会实践,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法科学生可以通过在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的实习,与职场亲密接触,了解职场规则和司法礼仪;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法治运行状况,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来理解司法礼仪、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廖晓玲、许权耀.浅谈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J].科技广场,2008年第2期;
[2]黄菊良.大学生礼仪修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篇5
关键词:公关礼仪;实践
一、公关礼仪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礼仪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并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礼仪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加,掌握公共关系和交际礼仪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学生走向职场的需要,在各个专业都开设了公关礼仪课,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公关意识,规范其礼仪行为,提高其礼仪修养,以及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展日益迅速的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审美情趣高、礼仪修养好、人际关系运作自如的综合性人才,公关礼仪作为一门通识课,响应了高校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它是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课程,正因为如此,单纯的理论性教学已经不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掌握礼仪知识和动作要领,课堂教学应突出实践性,强调学生的第一地位,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模拟情境演练理解相关概念,促进公关礼仪课教、学、用三者的完美结合。为了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合都能把礼仪运用自如,笔者总结了六种关于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方法。
二、公关礼仪课程教学方法
1.精选教学内容
市面上关于公关礼仪课的教材多而杂,内容宽泛,同时公关礼仪课是一门考查课,只有36课时,如何在有效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讲授详略得当。同时应补充教学内容,搜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相关资料和即时信息,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强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改善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对于略讲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课下自学,通过设置疑问、回答问题、情境表演等形式审核其学习效果。
2.巧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能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师书写板书时间,使课堂教学的容量扩大。多媒体将大量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穿插到文字中,把单调、抽象、枯燥的概念和理论用直观、具体、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比如在讲“仪态礼仪”时,教师可以将站姿、走姿、坐姿、致意、鞠躬等不雅姿态和标准仪态放在一起。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会让学生加深印象,便于更直观地了解正确仪态的重要性,从而规范自己的举止。
3.进行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已经不适合大学课堂,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单纯的理论灌输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在公关礼仪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他们思考并讨论,突出其第一主体地位。比如在讲“问候语”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和别人见面却忘了对方的姓名,你该如何处理?”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点评并归纳总结,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4.设置相关情境
情景设置在学习过程中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指导学生分组、分角色模拟表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单独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演中学、学中演,这样的学习最后能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在学习舞会礼仪时,要求学生按照T・P・O原则(时间、地点、场合),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装扮和角色邀请舞伴和共舞。为了让学生的展示欲望强烈,可制造出庄重典雅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潜力和能动性。再比如学习座次礼仪时,根据东西方文化的区别明确到学生模拟的角色上,同时引申有关政务礼仪和涉外礼仪对座次的要求。
教师应利用新媒体搜集相关名人的案例,作为个案进行讲解和点评,比如观察某些企业家的仪容、仪表,留意某些明星出席隆重场合的行姿、坐姿,然后讲解规范的礼仪应该是什么。同时可以设置模拟招聘、模拟接待、模拟会议、模拟洽谈,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其记忆。
5.错误演示和正确示范相结合
动作示范一种是言语传授所不能替代的教学法,能使学生很直观地获取信息,并在头脑中迅速形成动作表象。公关礼仪课程中模特先演示错误的动作,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场景和情境的变化,恰当地纠偏。纠正错误之后,再演示正确的动作,这样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在课前对模特进行辅导,示范内容、方法以及动作要领,做好充分的准备。课程中把讲解和动作相结合,关键的部分重点阐述,提高教学效果。
6.注重应用练习
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了理论知识,再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礼仪知识。教师最好不要让学生被动、强迫去练习,可以让形式生动有趣。比如:微笑练习时要找到“咬着一根筷子的感觉”,挺胸练习可以“双人背靠背”,腿形训练时用“膝盖夹纸”等。
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礼仪规范要领,教师除了讲解示范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多练习,以便更快地领会和掌握。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能体现出礼仪,大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等都可以在平时训练。学院也可安排学生在各种会议和典礼中从事礼仪服务工作,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和提高,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这样礼仪教学会更有实际意义。
三、结论
公关礼仪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处事应变能力,以及增强道德情操、风度教养的任务。公关礼仪本身是一门生动而形象的课程,只有辅之以实践,才能把礼仪修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稳定的品质,并能提高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控制能力、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知礼、行礼的现代人,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兴国.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未来之舟.服务礼仪[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张岩松.现代交际礼仪[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张岩松.论高职学生公关素质培养[J].公关世界,2006,(1).
5.刘平,赵桂毅.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篇6
化妆的基本原则 1.化妆要视时间场合而定。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只能允许工作妆(淡妆)。浓妆只有晚上才可以用。外出旅游或参加运动时,不要化浓妆,否则在自然光下会显得很不自然。
2.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由于文化、肤色等差异,以及个人审美观的不同,每个人化的妆不可能是一样的。切不可对他人的化妆品头论足。
3.不要在他人面前化妆。化完妆是美的,但化妆的过程则实在不雅观。
4.不要借用他人的化妆品。这不仅不卫生,也不礼貌。
5.吊唁、丧礼场合不可化浓妆,也不宜抹口红。
发型要与服饰相协调 与礼服相配:女士在比较庄重的场合,穿礼服时,可将头发挽在颈后,显得端庄、高雅;
与连衣裙相配:如果穿V字领连衣裙,就可将头发盘起,如果穿外露较多的连衣裙,可选择披肩发或束发;
与西装相配:因西装给人以端庄整洁的感觉,发型也要梳得端庄、大方,不要过于蓬松。
不得在公共场合修剪指甲 社交活动中,人与人之间需要握手。手是仪容的重要部位。一双清洁没有污垢的手,是交往时的最低要求。要经常修剪指甲,指甲的长度不应超过手指指尖。修指甲时,指甲沟附近的暴皮要同时剪去,不能以牙齿啃指甲。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任何公共场合修剪指甲,都是不文明、不雅观的举止。
体毛必须修整 鼻毛不能过长。过长的鼻毛非常有碍观瞻。可以用小剪刀剪短,不要用手拔,特别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腋毛在视觉中不美观也不雅观。白领男士和女士应有意识地不穿暴露腋毛的服饰。女士在社交活动中穿着使腋窝外现的服装,必须先剃去腋毛,以免有损整体形象。在社交和公务场合,男士不得穿短裤,不得挽起长裤的裤管。女士在穿裙装和薄型丝袜时,如露出腿毛,应先将其剃掉。
保持牙齿清洁 牙齿是口腔的门面,牙齿的清洁是仪表仪容美的重要部分,不洁的牙齿被认为是交际中的障碍。在社交场合进餐后,切忌当着别人的面剔牙,可以用手掌或餐巾纸掩住嘴角,然后再剔牙。如果口腔有异味,必要时,嚼口香糖可减少异味,但在他人面前嚼口香糖是不礼貌的,特别是与人交谈时,更不应嚼口香糖。
不可不知的职场礼仪 握手礼仪
握手是人与人的身体接触,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与某人握手感觉不舒服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那个人消极的性格特征。强有力的握手、眼睛直视对方将会搭起积极交流的舞台。
女士们请注意:为了避免在介绍时发生误会,在与人打招呼时最好先伸出手。记住,在工作场所男女是平等的。
电子礼仪
电子邮件、传真和移动电话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职场礼仪方面的新问题。虽然你有随时找到别人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应当这样做。
在今天的许多公司里,电子邮件充斥着笑话、垃圾邮件和私人便条,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反而不多。请记住,电子邮件是职业信件的一种,而职业信件中是没有不严肃的内容的。
传真应当包括你的联系信息、日期和页数。未经别人允许不要发传真,那样会浪费别人的纸张,占用别人的线路。
手机可能会充当许多人的救生员。不幸的是,如果你使用手机,你多半不在办公室,或许在驾车、赶航班或是在干别的什么事情。要清楚这样的事实,打手机找你的人不一定对你正在干的事情感兴趣。
道歉礼仪
即使你在社交礼仪上做得完美无缺,你也不可避免地在职场中冒犯了别人。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真诚地道歉就可以了,不必太动感情。表达出你想表达的歉意,然后继续进行工作。将你所犯的错误当成件大事只会扩大它的破坏作用,使得接受道歉的人更加不舒服。
职场交际礼仪与禁忌 1.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的基本程序是: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和单位,同时递上准备好的名片。自我介绍时,表情要坦然、亲切,注视对方,举止庄重大方,态度镇定而充满信心,表现出渴望认识对方的热情。如果见到陌生人就紧张、畏怯、语无伦次,不仅说不清自己的身份和来意,还会造成难堪的场面。
做自我介绍,应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内容繁简适度。自我介绍总的原则是简明扼要,一般以半分钟为宜,情况特殊的也不宜超过3分钟。如果对方表现出有认识自己的愿望,则可在报出本人姓名、供职单位、职务(即自我介绍三要素)的基础上,再简略地介绍一下自己的籍贯、学历、兴趣、专长及与某人的关系等。自我介绍应该实事求是,既不能把自己拔得过高,也不要自卑地贬低自己。介绍用语一般要留有余地,不宜用最、第一特别等极端的词语。
我介绍有一些忌讳需要注意和避免:
①不要过分夸张热诚。如大力握手或热情拍打对方手背的动作,可能会使对方感到诧异和反感。
②不要中止别人的谈话而介绍自己,要等待适当的时机。
③不要态度轻浮,要尊重对方。无论男女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特别是别人尊重他的优点和成就,因此在自我介绍时,表情一定要庄重。
④如果一个以前曾经介绍过的人,未记起你的姓名,你不要做出提醒式的询问,最佳的方式是直截了当地再自我介绍一次。
2.他人介绍
他人介绍是经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介绍的一种介绍方式。他人介绍通常是双向的,即将被介绍者双方各自均作一番介绍。做介绍的人一般是主人、朋友或公关人员。他人介绍的顺序:
为他人作介绍时必须守尊者优先的规则。把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把职务低者介绍给职务高者;如果双方年龄、职务相当,则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家人介绍给同事、朋友;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把后来者介绍给先到者。
由他人做介绍,自己处于当事人之中,如果你是身份高者、长者或主人,在听他人介绍后,应立即与对方互致问候,表示欢迎对方的热忱;如果你是身份低者或宾客,当尚未被介绍给对方时应耐心等待;当将自己介绍给对方时,应根据对方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应对,如对主动方伸手,你也应及时伸手相握,并适度寒暄。
介绍时应注意事项:
①介绍者为被介绍者介绍之前,一定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切勿上去开口即讲,显得很唐突,让被介绍者感到措手不及。
②被介绍者在介绍者询问自己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拒绝,而应欣然应允。实在不愿意时,则应说明理由。
③介绍人和被介绍人都应起立,以示尊重和礼貌;待介绍人介绍完毕后,被介绍双方应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致意。
④在宴会、会议桌、谈判桌上,视情况介绍人和被介绍人可不必起立,被介绍双方可点头微笑致意;如果被介绍双方相隔较远,中间又有障碍物,可举起右手致意,点头微笑致意。
⑤介绍完毕后,被介绍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握手,并且彼此问候对方。问候语有你好、很高兴认识你、久仰大名、幸会幸会,必要时还可以进一步做自我介绍。
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点。
(二)握手的基本规范
握手礼节起源于西方,作为见面和告辞时的礼节。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的表示。
握手须注意的问题:
1.握手时,若掌心向下显得傲慢,似乎处于高人一等的地位。
2.用指尖握手,即使主动伸手,也会给对方一种十分冷淡的感觉。
3.通常是长者、女士、职位高者、上级、老师先伸手,然后年轻者、男士、职位低者、下级、学生及时与之呼应。
4.男士和女士之间,绝不能男士先伸手,这样不但失礼,而且还有占人便宜的嫌疑。但男士如果伸出手来,女士一般不要拒绝,以免造成尴尬的局面。
5.握手时软弱无力,容易给人感觉缺乏热忱,没有朝气;但是也不要用力过大,力度不超过两千克为宜
6.握手时间可根据双方的亲密程度掌握。初次见面者,握一两下即可,一般控制在3秒钟之内,切忌握住异性的手久久不放。
7.忌用左手与他人握手,除非右手有残疾或太脏了,特殊情况应说明原因并道歉。
8.男士勿戴帽子和手套与他人握手,但军人不必脱帽,而应先行军礼,然后再握手。在社交场合女士戴薄纱手套或网眼手套可不摘;但在商务活动中只讲男女平等,女士应摘手套,且男士仍不为先。
9.握手后,不要立即当着对方的面擦手,以免造成误会。
礼貌送客过程及交谈礼仪 一:礼貌送客过程
如客人提出告辞时,秘书人员要等客人起身后再站起来相送,切忌没等客人起身,自己先于客人起立相送,这是很不礼貌的。若客人提出告辞,秘书人员仍端坐办公桌前,嘴里说再见,而手中却还忙着自己的事,甚至连眼神也没有转到客人身上,更是不礼貌的行为。出迎三步,身送七步是迎送宾客最基本的礼仪。因此,每次见面结束,都要以将再次见面的心情来恭送对方回去。通常当客人起身告辞时,秘书人员应马上站起来,主动为客人取下衣帽,帮他穿上,与客人握手告别,同时选择最合适的言词送别,如希望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尤其对初次来访的客人更应热情、周到、细致。
当客人带有较多或较重的物品,送客时应帮客人代提重物。与客人在门口、电梯口或汽车旁告别时,要与客人握手,目送客人上车或离开,要以恭敬真诚的态度,笑容可掬地送客,不要急于返回,应鞠躬挥手致意,待客人移出视线后,才可结束告别仪式。
二:交谈礼仪
交谈态势语、称呼、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称呼中三忌、电话礼仪谈话内容、常用的礼貌用语、用词用语要文雅、言词的沟通技巧(讲话推销等)、交谈中的艺术。
1、交谈态势语
(1)姿态--站、坐姿优雅,手势语清晰
(2)表情--目光专注、注意聆听、产生共鸣
(3)距离--美国爱德华提出四种人际交往距离(私人空间)
-1.亲密距离50cm父母、夫妻、情侣
-2.个人距离50~120cm熟人
-3.社交距离120~360cm联系不多的商务、公务
-4.公众距离360cm以上演讲、难于沟通者
2、正式场合
A.姓+职称/职务等-徐教授、郭厂长,爱德华公爵。
B.姓名-彭华、吴兰、大卫麦肯锡。
C.泛尊称-同志、先生、女士、小姐。
D.职业称+泛尊称-司机同志、秘书小姐、议员先生。
3、称呼中三忌
一忌:无称呼语,如说:那个穿红大衣的过来!,那个背包的别走!
二忌:用嗨!、喂!等字称呼人,如:嗨!靠边点!、喂!帮我个忙。
三忌:不用尊称叫人,如把老大爷叫老头!、把某某叫秃头!等。
只有在称呼上尊重对方,才能继续良好的交往。
4、谈话内容
主题明确,围绕中心,观点鲜明。
语句简练、不重复、不罗嗦。
言之有据,有理、求实求是。
语言生动,有趣味。
需要时留有余地。
涉外谈话注意: -不谈论隐私问题
-不谈论荒诞离奇、黄色、疾病、死亡等不愉快事情
-不谈论双方国家内政和民族、宗教问题
-不背面议论上司、长辈、同事,回避对方不愿触及的问题
-用共同听懂的语言,讲大家参与的内容
-可谈论中性的话题(天气、艺术、体育)
5、常用的礼貌用语
1)问候语:用于见面时的问候。如您好!、早上好!
2)告别语:用于分别时的告辞或送别。如再见。、晚安。
3)答谢语:答谢语应用的范围很广,有些表示向对方的感谢,如非常感谢!、劳您费心!。有些表示向对方的应答,如不必客气。、这使我应该做的。
4)请托语:请托语常用在向他人请求。如请问?、拜托您帮我个忙。
5)道歉语:做了不当的或不对的事,应该立即向对方道歉。如说对不起,实在抱歉。
6)征询语:当要为他人服务时常用征询语。如需要我帮忙吗?、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
7)慰问语:表示对他人的关切。如他人劳累后,可说您辛苦了!、望您早日康复!
8)祝贺语:当他人取得成果或有喜事,如恭喜!、祝您节日愉快!
9)礼赞语:对人或事表示称颂、赞美。如太好了,美极了,讲得真对
6、用词用语要文雅
在人们交流中,言谈用词要文雅,杜绝蔑视语、烦燥语、斗气语。有些话,意思差不多,说法不同就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比如,请对方让开一点儿,可以用劳驾借光、先生,请让一下、躲开、靠边儿等同一关系的概念来表达。其中第二句最体现修养。
有些话,用词文雅些,既能讨人喜欢也动听多了。
-你找谁?就不如您找哪一位?
-来不了就不如真对不起,我确实不能来诚恳;
-不行就算了!就不如如果觉得有困难的话,那就不麻烦您了。妥帖。
-干不了--不如----
-有事吗?--不如----
7、言词的沟通技巧(讲话推销等)
(1)声音大小:全场听得见,声音有强弱变化。
(2)讲话速度:快慢适中,约100-120字/分钟,重要地方放慢。
(3)音调变化:根据内容改变,有高昂、有低沉,配合面部表情。
(4)重音运用:在关键性词句上加强,时而轻松叙述。
(5)顿挫使用:短暂的顿挫促使听者期待或思考。
(6)措辞格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粗俗或咬文嚼字。
(7)逻辑顺序:先后成章,不颠三倒四,举例后能回到中心。
(8)情绪修饰:要有表演者精神,依内容体现情意,吸引听众。
8、交谈中的艺术
耐心倾听:耐心、目光关注,不轻易打断,及时予以回应,不显烦燥。
善于提问:能打开僵局和沉默,善于诱导启发和提出话题,转到中心主题上。
调动气氛:用语言、语调、言词内容,个人情意营造谈话气氛,调动对方。
幽默处理:通过语言反常组合构造幽默意境,祛除忧虑愁闷。
9、交谈中的艺术
委婉含蓄:用不直接提及事情不愉快的侧面言词来替代令人不悦的内涵。
模糊回避:在某些语境和环境用宽慰式、回避式、选择式模糊语言传递信息。
言行暗示:通过语言、行为或其它符号把自己的意向传递给他人。
拒绝艺术:通过沉默、转折、诱导等方法否定,不直接说不。
10、电话应对基本礼仪
1.听到铃响,快接电话;
2.先要问好,再报名称;
3.姿态正确,微笑说话;
4.语调稍高,吐字清楚;
5.听话认真,礼貌应答;
6.通话简练,等候要短;
7.礼告结束,后挂轻放。
(1)打出电话
准备通话内容:5W2H
确定通话方向:代码、号码、人
礼貌对话:称呼、应对、礼貌用语
通话精炼:少影响他人
礼告结束:告别用语,轻挂、后挂电话
(2)转接电话
他人、同事电话,有礼接待,礼貌转交,接电话要要礼貌地向转接人表示谢谢
同事外出,代接处理电话并留言备忘。
上司电话,先确认对方姓名和身份,再动脑判断,应对或转交。
(3)电话留言
主动请对方留言
电话边备有便笺、笔
笔录牢记6W2H和对方的联络号码
注意复述核查
落上自己的名字、时间
放到适当位置(防丢或需保密)
确认及时收到留言
再次提醒当事人
(4)备忘的6W2H
1.WHO何人来电人的姓名、先生、女士
2.WHOM找何人姓名
3.WHWN何时来电提及的日期、时间和来电时间。
4.WHERE何处、来电提及的地点、场所。
5.WHAT何事、来电提及的内容。
6.WHY何故、来电提及的因由。
7.HOW如何做方法、要求。
8.HOWMUCH做多少、数量。
(5)处理不满意电话的技巧
一、首先平定自己的情绪
-耐心聆听,少插话
-平服对方情绪
-听到恶语不急噪
-真诚致歉
-二、解决问题
-主动表示出解决的态度
-及时应对,提出办法
-愉快结束通话
励志文章 故事情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加强ѧϰ社交礼仪,
可是为什么要学习社交礼仪呢? (一)学习社交礼仪有利于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没有谁能够与世隔绝,于是就有了交际。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
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
学习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满足你走向社会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培养你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你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二)学习社交礼仪可以提高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你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你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你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而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应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你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你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学习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7
【关键词】能力本位 课程设计 高职 酒店礼仪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46-01
礼仪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礼仪课程更是管理服务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将内涵建设作为提升院校综合竞争力的切入点,课程改革更是内涵建设中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教学改革大多局限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上,专业礼仪课程改革尚未全面启动,专业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仍令人担忧,制约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专业礼仪是求职应聘的重要敲门砖,因而高职院校的专业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传统高职专业礼仪课程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职专业礼仪课程教学停留在理论阐释和实操练习上,与社交礼仪等公共选修课的区别不大,管理服务类专业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其综合职业能力也面临着严峻考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新形势和用人单位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内容与专业岗位要求不对称
传统的高职专业礼仪课程是在社交礼仪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基础上发展的,教学时间一般为36学时,教学以专题的方式,分为个人礼仪与商务礼仪两大类,涵盖了礼仪概述、仪容仪表仪态训练、交谈礼仪、会面礼仪、应聘礼仪、接待礼仪、位次礼仪、餐饮礼仪、仪典礼仪等内容,包含的理论知识较多,针对性不强,不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行业为服务业,对礼仪的要求尤为重视,不能仅仅停留于熟悉酒店服务接待工作中的礼貌礼仪礼节常识,还应养成礼貌待客的良好职业习惯,具体适应具体岗位的礼仪要求,缩短与新的工作岗位的磨合期,加快理论性知识向实用能力转化的速度,因而在教学中应按照“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思路,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为着力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胜任服务行业工作。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陈旧
传统的专业礼仪教学通常使用理论教学与实操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课程的考核评价停留于平时的课堂考勤和学期期末进行理论知识的开卷考核相结合的传统考核评价手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酒店礼仪》是一门融合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重要的职业能力课程,应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要求和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与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教育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
二、能力本位教育观的内涵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从职业能力要求入手开发相应的课程以有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
三、能力本位高职《酒店礼仪》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能力本位的专业教学要求课程既要服务于专业更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通常采用“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带薪实习,在就业方向上主要是在高星级酒店等旅游企业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要求毕业生能胜任酒店的会务管理、涉外接待、文员秘书、主管等基层管理职务。
四、《酒店礼仪》能力本位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课程模式的构建因素主要包含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环节,推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酒店礼仪》课程模式改革主要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课程开发――借鉴各类礼仪教材的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
高职礼仪教材变化频繁,其所针对的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但因各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课时、教学改革各不相同,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强,开发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本校学生专业发展的礼仪教材尤为迫切。
(二)课程结构――结合专业具体就业岗位的模块式教学法
基于能力本位的《酒店礼仪》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应进行大刀阔斧式的革新,可结合专业的具体就业岗位,借鉴模块式教学法,先确定课程的模块结构,将酒店礼仪划分为若干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又再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建立各个具体就业岗位的模块课程体系。根据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生应掌握的能力要求和具体的就业岗位设置,可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行为能力模块、酒店主要岗位服务技能模块、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礼仪知识模块、实践操作练习模块等,在酒店主要岗位服务技能模块中又细分为前厅礼仪服务小模块、餐饮礼仪服务小模块、客房礼仪服务小模块、宴会礼仪服务小模块、康乐中心礼仪服务小模块、商务礼仪小模块等等,课程的模块教学与就业岗位设置一一对应,课程结构合理,实践性强。
(三)课程管理――专业必修课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模式
在将《酒店礼仪》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应加强对酒店管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拓展酒店礼仪教学的空间,搭建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平台,从而构建起以专业必修课为主题,以相关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为辅的课程管理模式。
(四)课程评价――构建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灵活采用教学过程评价和技能比赛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学过程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30%,技能比赛考核评价占总成绩的70%。教学过程评价分为课堂评价和平时项目训练评价两部分,其中课程评价主要通过每一次课的考勤和课堂提问、师生互动进行考察,以此培养和考核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沟通能力;平时项目训练评价是根据学生在每个模块训练项目的训练成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24).
[2]谢群.能力本位教育观在高职院校的确立与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
[3]张文.高职《酒店礼仪》课程设计对学生素质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0(20).
[4]李兴富,陈胜权,陈锡华.面向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运行模式[J].桂林航天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学报,2004(2).
篇8
20多年前,我在青岛的崂山洗过一次手,准确地说,应该读做洗手“涧”————深不见底的山涧上有木板两条自横,蹲上去,良久,方能依稀听到一声远古的回响。时已黄昏,寒气侵人,但觉胯下一凉,心境也骤然悲凉了起来。那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面那两句,就端的是越写越贴切了。
大约八年之后的一个烟花三月,我急匆匆地欲如江南某机场之厕:它的格局与餐厅里的那种“火车座”极似,你若背对着先来的那位,实属失礼之至;转为正面相向,则必然会产生要不要打个招呼或者点个头示个意这一类的礼仪问题。从那一刻开始,这个问题便不断地困扰着我。
老宣曾道:“有人问我‘自由’的解释。我说……譬如你进厕所,寻到尿桶,你尽量便溺,那是你的自由。你在大街小巷,无论白昼黑夜,不论有人无人,你若裸行便溺,不但不是自由,并且是违法。”此言给我的观感是,由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年追溯至老宣时代的厕所,相对还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以后的厕所,除了更名为洗手间、化妆室或卫生间之外,“自由”也是逐年递减的,同时民主化进程却稳步向前。厕所变成洗手间之后,它大了,明亮了,干净了,味道好极了,我等在那光可鉴人的地面上无声地滑行着,甚至会想到应该有点身段才好。当然我不是说洗手间从此就变成了一个社交场所,问题是,在设立于一座现代化办公楼或者下班后经常出入的消费娱乐场所的这些洗手间里,遭遇同事、朋友的机会很多,我们又该不该、或者说应该如何行最基本的社交礼仪呢?当然,像“吃了吗”这一类寒暄是一定应免则免了,但是握手又似乎不很得体。尽管我们从小就接受了饭前便后要洗手、见了熟人要问候等等良好教育,但该项教育的最大失误,似乎是严重地忽视了场合。
带着问题,我查找了大量资料,来看这一则“职场礼仪:在洗手间碰到同事不要刻意回避,尽量先和对方搭话。千万不要装做没看见把头低下,给人不爱理人的印象。”很好,礼多人不怪。以下一则是“怎样与上司相处:与上司一起出差,绝对不要订同一个客房,不要与上司在同一时间上洗手间,非凡是洗手间小的情况下,也避免与上司同室淋浴。”也很对,只是未交代这样做的后果,好在我还是为它查到了一个历史教训。据魏氏春秋:“小同,高贵乡公时为侍中。尝诣司马文王,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如厕还,问之曰:‘卿见吾疏乎?'答曰:‘不。'文王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鸩之。”
再一想又不对,一个精明到能在写字楼里上班的文明人还不至于蠢到要和上司“同室淋浴”并且连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也看不出来吧,不着边际。鉴于现代化洗手间之概念及其大部分基本设备系自美国引进,遂又将目标锁定于有“全民礼仪癖”的美国,检视月余,仍是一无所获,相关资料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有只这一段符合“美国标准”的情境会话:
篇9
一、礼仪课程能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以文明和礼貌为基础的行业规范。礼仪课程通过对礼仪基本概念的阐释,使学生认识到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正常的生活秩序所需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礼貌、礼节,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职业人士礼仪修养水平的高低,是受其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制约的。在职场上,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唯我独尊、嫉妒心强、虚伪苛求、骄傲自满的人,对别人不可能诚心诚意、以礼相待。真诚尊重、公平对等、和谐适度、宽容自律、遵时守约不仅是人们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也是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学习礼仪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情操的陶冶和实际的锻炼,而礼仪修养的学习、磨练和养成的过程也是职业道德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礼仪课程能完善学生的职业形象
职业形象是一个人在职场中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和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礼仪课程通过服饰、举止、仪容、语言礼仪等个人基本礼仪的教学,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职业形象的理解;通过称呼、介绍、握手、递物、接物、致意、问候等日常交际礼仪的教学,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在职场中,遵守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体现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观的外在表现。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更好、更规范地设计、维护个人职业形象,从而在职场上更好地、更充分地展示个人良好的教养与优雅的风度。得体的穿着、整洁的仪表、文雅的举止、风趣的谈吐、高贵的气质所构成的良好职业形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是职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礼仪课程能改善学生的职场交际状况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剂”。交际礼仪知识和规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职场交往技巧,积累社交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交际心理,为其营造良好的职场交际环境和发展空间打下基础。人们在职场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而要解决人际关系出现的障碍, 就需要在协调中运用礼仪,利用人际关系的互动性,用尊重、礼貌、友好、诚信、信任、宽容去获得对方的理解,缓解矛盾, 消除误会,进而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缩短人际关系的距离,造就和谐、完美的职场人际关系。只有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注重礼仪,才能在职场交往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才能在尊敬他人的同时赢得他人的尊敬,使人际关系更趋融洽、职业环境更为宽松、职场交际气氛更加愉快。
四、礼仪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礼仪课程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体系为内容,介绍和训练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各类礼仪知识,如公务活动礼仪、商务活动礼仪、涉外活动礼仪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课堂展示、师生互动、感知训练、情景训练、课外训练、综合实践、礼仪大赛、社会活动等礼仪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律和自主能力,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自觉、自然的行为习惯,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礼仪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在校园引入企业文化,创设校园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们逐步从学生角色转变为职业角色,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实战演练。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应职岗位的礼仪技巧,提高其职业礼仪技能的运用,缩短岗位适应期。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礼仪教育;高校;大学生
礼仪教育是高校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融入对于体育教育和礼仪教育都是一种较新的尝试,却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
大学校园内老师只注重学生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学生的自身礼仪素质修养得不到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修养关系到将来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和是否能够融入到社会中。因此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学校也开设了礼仪课程,但是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1.礼仪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起来。学校虽然开设了礼仪的课程也有老师授课,但是学校并没有明确规定礼仪课程的学习目的。学校只是吧礼仪课程作为了选修课程,而不是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要求学生选修课程考试只要是在60分就可以,学校的不重视导致老师的教学质量下降,据调查有些学校的礼仪课程考试真的只是形式,考试之前你老是会告诉学生考哪道题,考试的时候学生的通过率高,老师也变得轻松,知识形式而已。根本没有真正的把这门课程作为重点去学习。一门课程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只得到了60分,学生的礼仪根本就没有得到提高。2.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师在礼仪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礼仪教师的专业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礼仪教学工作的成败。当前,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专业的礼仪教师队伍,大部分礼仪教师都是有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教学能力存在严重不足。学生有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能做出专业的回答,还有可能误导学生。甚至有些授课老师的礼仪修养都很差。3.老师授课的目标不明确,老师上礼仪课只能教一些表面的知识,而学生为了以后求知更容易一些只学习一些技巧方法,不能把握礼仪的内涵和本质。4.没有规范的教学方法,授课内容比较随意,教学都停留于讲些礼仪规范,缺乏与实践的结合。现代大学生大都数能够认识礼仪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去接受和学习礼仪知识。但是现在我国高校的礼仪教育情况不是很好。高校对学生礼仪进行培养,必须提高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这样才能够提高高校礼仪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就当前我国高校礼仪教学而言,还学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加强体育教育当中礼仪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为学校而言,高校在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特点,制定具体的礼仪教学规划,有步骤、有目标的进行礼仪教育,这样才能够真正起到礼仪教育的作用。高校只有真正重视礼仪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交、公务礼仪包括涉外礼仪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增强其竞争力。中国高校大学生自身礼仪修养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身在“礼仪之邦”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迫切的需要得到提升。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如果拥有良好的交往礼仪,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中,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在求职中会变得简单些,用人单位重视人才的专业知识但是更注重的还是个人的内在修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用人单位对人才自身修养会越来越高,也会越来越新。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会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很缺乏,因此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文明礼仪教育是大学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大学的礼仪课程大多数都停留在课本上,只限于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只学习书本的知识是很难掌握礼仪文化的精髓,只能学到点概念性的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主要视为使大学生将礼仪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进行生活。因此在学习礼仪知识是应当和实践结合到一起。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尤其是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的礼仪教育,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礼仪培训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校园礼仪文化环境建设,通过文化熏陶,加强大学生的礼仪培养。比如大多数高校都有比较完整和固定的体育文化节内容和时间,在这些体育文化节活动开展期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加进来,这种参加不单纯是参加体育比赛,也包括体育比赛的报道,体育颁奖,体育赛事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等等活动,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都需要我们的体育教育在组织过程中,涉及到更多的体育礼仪的内容,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活动中,感受到礼仪素养的真实存在感。学校还可以建立讲文明、懂礼貌的各类体育社团。学校中的体育老师是礼仪知识的传播者应该从自身做起提升自己的素养,对于礼仪的教育都应当时刻渗透到所有学生中而不是单纯的体育专业学生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和学生沟通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得到提升。从目前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只注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但是在体育活动当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却很少能够引起管理部门和有关老师的关注,这就使得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利用各种机会模拟比赛场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相关的角色然后进行教育指导,让学生在体育活动能够改掉一些不文明甚至坏习惯,养成讲文明和懂礼貌的习惯,同时,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企业赞助或者社区体育活动等内容,让学生把所学的体育知识活学活用,在体育实践中尽可能的发挥和表现出来,达到自我修养的提高。当然,体育礼仪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和得到学生的认可,这需要一个过程,也可以成为一个学校体育教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作为体育教师,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发挥主导作用,帮助每一个学生懂得礼仪并学会礼仪,作为教师也并非简单的从理论层面去模糊的表述,更多的时候需要以身作则,并积极的进行礼仪方面知识的学习,因为只有老师掌握比较全面的礼仪知识,并在体育实践活动能够中能够准确恰当的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才能让学生看到礼仪的优雅和重要,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接触和感知,这种学习并非一蹴而成,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国际礼仪方式和礼仪内涵的变化,体育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礼仪也一定要准确和推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提高社交能力和事物应变能力。最后,礼仪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作为实践教学课程,理应加强与礼仪教育的合作,提高二者之间的融合性,最终在礼仪教育学习当中体现出体育的优越性和价值,在体育教学当中贯穿礼仪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在仪态仪表、行为举止方面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这既符合当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贾秀春.将礼仪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7期.
[2]张苓.21世纪大学体育教育改革[J].体育文史.2000年05期.
[3]唐立君.论体育美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上一篇:礼仪的具体内容
- 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