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重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化学重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机化学重点总结

篇1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 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篇2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常见考点 学习理念

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学科素养及学科能力的日益提高,时光把我们送到了有机化学的大门口。面对截然不同于无机化学的新知识,很多同学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其实大可不必害怕,我们应该想到的是:现在是同一起跑线,只要我努力,就会成功。当然真正地面对有机化学,是高二的选修,经过接触高一必修2上简单的有机知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相对来说,接受起来比较轻松。为了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有机化学,我们要合理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一、把握命题方向,紧抓高考命脉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不仅最后的选做题中有一道有机推断题,在选择题中也会有一道有机题。从命题涉及的知识来看,烃类物质的命题热点主要表现于:①新情景题中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应用;②几种烃类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③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分析;④利用燃烧规律对有机物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式进行推断;⑤烃的命名原则、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和规律;⑥基本实验的拓展创新。烃的衍生物主要侧重于:①各类含氧官能团的名称和性质;②各种反应类型,如:取代、加成、消去和氧化反应;③卤代烃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作用;④典型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有机物结构的推断;⑤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紧抓这种命题的走向,有的放矢,让自己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建立和整合知识体系。

二、认清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有机化学,只有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将自己学习的重心放在需要突破的地方。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我们要把握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真理,认真领会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把握各类烃的代表物(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制备方法;掌握各类物质官能团(双键、三键、苯环、醛基、羧基等)的性质;通过一种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掌握一类物质的性质,真正掌握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对于几种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要掌握牢固,如银镜反应、酯化反应、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等,这些都是在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我们必须理解其实质,并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高聚物的生成途径和单体的推断,从反应实质上真正理解有机化学物的结构和性质。

三、加强知识对比,归纳总结规律

对知识进行对比学习,既能巩固理解,又能加强记忆,如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时,可将五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进行对比学习;还可以对比各类烃代表物CH4、C2H4、C2H2的结构、性质、制法。又如在学习反应类型时,可将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对比,对醇的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和水解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和醇的消去反应进行对比等。这样的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习有机化学不仅要学会对比,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规律,如有机物燃烧时的耗氧规律和体积变化规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确定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的规律……总结各种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以后的解题大有帮助,既可节省解题时间,又可增强解题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加强习题训练,形成运用技巧

学习有机化学,必须正确对待常见概念:明确基和根的区别;掌握官能团的概念;理解几种反应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例如取代反应可用“上一下一”四个字概括,说明上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同时下来一个原子或者原子团;加成反应可以用“断一加二”形容,指断开一个键,则加两个原子或者原子团。全面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并将其运用到解题中,可以节约解题时间,形成运用技巧,逐步形成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因其知识点多、碎,而被人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因此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但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必须重视实验技能的提高,掌握各类实验习题的解析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题巩固基础知识。当然,做题不是说跳进题海,而是要有针对性地选题,按照高考命题重点、自己的薄弱知识进行有意识的对应练习,在习题解析中回忆知识,巩固记忆,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归纳,对各类习题的解析方法形成系统性的认知。

学习的关键是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有机化学中会碰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按无机化学规则叫化合反应的东西在这里改名为“加成反应”;从化学式来看,本来都是CmHn一种物质,偏偏说它是双胞胎或者多胞胎,还美其名曰“同分异构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以前所不曾认识的新奇的知识。感兴趣了吗?想探求有机化学的神秘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进有机的殿堂,共同认识有机化学、学习有机化学、掌握有机化学吧。

参考文献:

[1]张秀锋.有机化学高考命题走向分析.天利38套红皮书,2011.04.21.

篇3

蒙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蒙药学专业是实践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专业。本专业是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从事药物及其制剂的设计、制备和分析检验、新药开发及药品注册、合理用药、药品营销等工作的实用型药学人才。精选课程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教材是教学内容重点部分,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根据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丰富、理论复杂而深刻、实验性较强、与不同专业和多门学科互相交叉的特点,必须把教材的选择和教材建设做好。有机化学的内容丰富而复杂,需要结合专业特色认真挑选有机化学授课内容。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特征性地引入蒙药的有机结构,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等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系统总结,将学过的知识串起来。蒙医药学教育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不断与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生教育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准备精彩纷呈的教学内容,首先在准备每一堂课时,教师都必须为保证所授知识的准确性而翻阅足够多的参考类书籍,并在讲课当中以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内容,并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教材,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意识。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学科的专业,在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选材上需要注重专业特色,选用与之适应的教材内容和讲授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比较容易地接受知识,掌握要领。另外,尽可能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时代性。

二、教学方法

1.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需要一个衡量标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法,定期的教学考核很有必要,它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知掌握情况,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考核中应注意选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一些有机结构性、常识性的题目外,其余的应该贴近现实学习过程进行拟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中做习题、短时间的试卷测试、实验操作等,鼓励倡导学生对有机化学创新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实验课中的操作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等几个方面。教师结合教学情况做好考核记录,课程结束时进行各章内容总结及每章之间贯穿起来整体总结,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同时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考核方法,鼓励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蒙药学专业的学生进大学前一直是蒙语授课,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转换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多媒体上多做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图表,让学生慢慢适应汉语授课。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只有通过多媒体慢慢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课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一些与蒙药学专业相联系的知识,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与蒙药学的药物结构、药物分析和用途、药物合成等有关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到蒙药学中去,为将来从事蒙医药学研究的学生打基础。

3.合理使用双语教育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同,课时的多少也不一样,专业侧重点应当有所区别。双语教育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传授非语言学科知识的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本身有很多特点,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有机化学教学又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尤其是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特殊含义。汉语、蒙语,英语相结合的有机化学教学对蒙药学专业的未来肯定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三、教学与蒙药学科研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教好有机化学这门课,一定要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可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化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消化、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学科教学改革及现代科研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发扬蒙药学的专业优势,也要应用现代教学与科研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这个过程中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只有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和应用知识。随着我们国家教育系统的完善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思维,锻炼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能力,这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有机化学;复习;策略

前言

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笔者认为是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的,有机化学自身难度较大,很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在初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很多有机物的分子式非常冗杂,虽然有着一定的规律,但是学习起来也是比较吃力,而在复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复习方法和策略的话,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依然非常的棘手。

一、复习有机化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笔者也是高中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认为有机化学的学习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复习的过程中目标定位不准确的话,其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复习需要我们自己掌握进度,但是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笔者经历过的很多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都是采用同一个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复习,忽视了全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课堂复习的内容也缺少层次,在班级里,一些优秀的同学会感觉教师的复习策略简单而缺乏挑战性,而学习较差的同学则会因为复习内容的难度较大而产生挫败感,更加不愿意学习有机化学,因此个人认为目标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根据我们不同的学习水平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

(二)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复习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复习内容平均化,很多同学包括笔者在复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重难点把握不清楚的状况,经常是从头到尾进行复习,对于自己知识点薄弱的地方没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就导致对于有机化学的重点内容无法彻底理解,教师对于考试重点应该有着清楚的了解,在引导我们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复习方法和策略的科学性,将一些常考知识点让我们花时间复习,而生僻的知识点可以一笔带过,为我们划分出有机化学知识的重难点,这样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会更加有侧重点,复习效率更高。

(三)复习过度

虽然现在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但是应试的情况在很多高中都有,笔者自身感到很多教师都是一味的追求考试分数,为了让我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会让我们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自己,而有时会提高试题的难度,让我们做一些难题,尤其是在复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经常会违背教学规律,为我们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型,加重了我们学生的心理负担,属于复习过度,难度较大的有机化学题无法做出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这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复习方法,应该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我们自身的水平。

二、高中有机化学正确的复习方法及策略

(一)准确定位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应该对我们的有机化学水平有着清楚的了解,全班不同的学生其水平是不同的,我们应该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复习目标,成绩较好,基础扎实的同学应该为其选择一定提高水平的复习题目,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是我们应该为其选择一些巩固基础的题目,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复习。从我们自身来说,在复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我们自身的问题,对于知识点薄弱的地方应该加强突击,在教师划分重点的基础上,选择复习目标,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有机化学进行复习。

(二)优化复习内容

教师在我们复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复习的过程中复习内容的选择应该在我们接受的范围之内,精心的进行组织和设计复习内容,千万不要一味的追求新、奇、难,首先教师应该对我们复习的深浅度有效的控制,应该突出重点,根据我们的学习水平以及能力来进行复习,复习题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应该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优化复习内容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选择合适的复习内容才能让我们的复习更有效率。

(三)培养开发解题思维

死记硬背对于有机化学是无效的。复习主要还是靠我们自己,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自己思维的培养与开发,同一类型的知识点应该举一反三的练习,这样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才能更加轻松的解题,当我们培养了自己的有机化学解题思维,那么复习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三、总结

复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有机化学在高中化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复习中一定要注重方法与效率,把握重难点,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小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有机化学复习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篇5

有机化学一直是化学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在进几年的四川高考中,虽然此问题地位和作用没变,但是许多方面以发生了变化:1.有机试题题量在逐年上升,分值权重有所增加。2.有关题目信息量大,综合性强,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3.与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同学们主要存在的问题:1.畏难情绪教大。2.学法不足。3.题目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很高。

二、有机化学学法指导。

(一)、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有机化学。让同学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充满希望和信心。

1.有机化学与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对同学们生活的帮助很大。

2.有机化学在进几年的四川高考中,分值权重有所增加。

3.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学习有机化学将会很容易。

(二)、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和措施。

1.高度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2.重视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2).观察能力的培养

(3).动手能力的培养

(4).记忆能力的培养

3.注意有机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有机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和合成材料等几部分组成,系统性比较强。由于有机物结构组成复杂,反应繁多,而使学生感到初学容易,愈学愈难,最终导致一锅粥的现象,对有机化学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知识点,使知识点网络化,系统化,找出内在的规律和联系,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4.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有机试题更是求异变新,近几年的高考有机试题提供的材料新,信息量大,需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同学们平时没有见过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形式,是将输入的一种信息转化为多种目的输出,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多向性,灵活性和独特性,联系越多,发散越广,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注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储存的有机知识,将有机化学实际问题分解,迁移。转换,重组,寻求问题解决的立法的能力,使所学有机知识得以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有一定思考性,多角度联想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跨学科发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目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适应性。例如,根据某有机物的结构可推测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其实质是由求知推向已知,有机化学中的合成题也是高考的常考题型,在教学中,通过有机合成训练,使学生掌握“逆推顺展”的方法,打破通常的顺向思维的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3)、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习题课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可通过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把问题按照内在联系,让学生进行抽象归纳、推理、想象、分析、综合,找出问题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思维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三、有机化学教学中取得的成效。

在高2012届化学教学中,我一直引导同学们正确、客观的对待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并用以上的方法和措施指导同学们在学习有机化学。同学们学习兴趣很好,作题的效果也不错。

篇6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制药工程专业是为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培养具有较好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管理能力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要注重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理论课程为学生构建合理的、扎实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核心知识不断增加,知识面不断得到扩展,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有较好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邵阳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是2015年开始单独招生的,之前设置为制药工程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强调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务地方经济[1]。制药工程专业理论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有机化学是制药工程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为药物合成反应和制药工艺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服务的。因此,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核心知识结构的搭建。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多样,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抽象,而且随着科学不断发展,新试剂和新的化学反应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有机化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总是感觉力不从心,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把这门课程学习好[2]。学生觉得有机化学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发现有机化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拟从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围绕核心课程,整合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是制药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是为药物合成反应、制药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服务,所以必须强调有机化学的基础地位。有机化学是研究物质性质、转化、分离等方面的内容。根据有机化学课程特点和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使学生分类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基本原则和方法,这是学习药物化学和制药工艺学的基础,是对药物分子结构进行命名的理论依据。其次,要使学生掌握不同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如熔点、沸点、溶解性等,这是学习药物分离和制药工艺学的基础。在掌握了命名和物理性质之后,重点是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明白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标准,每一类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特征,不同官能团能够发生反应的类型和反应位点,为什么能够发生反应,反应的活性中间体或过渡状态是什么,归纳出反应的共性,以方框图的形式将不同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归纳总结,便于课后复习,一眼就能把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看明白,简单明了。在讲解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辅以一些有特点习题来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好了这部分内容,为学习药物合成反应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讲解每一类化合物合成方法,而实际上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是建立在有机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的,所以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实际上也是对有机化学反应内容的复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知识的印象,这样有利于制药工艺学的学习。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有机化学内容多,反应机理枯燥、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刚开始接触有机化学就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有机化学教学效果。在讲解有机化学反应时,特别是一些经典的有机化学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引入一些实例来提高学生的热情。如讲解格氏试剂能够和卤代烃偶联的时候,就可以引入对溴甲苯的格氏试剂与邻氯苯腈反应合成沙坦类药物的关键中间体--氰基联苯;在讲解醇无机酸的酯化时,可以引入硝酸甘油可以做炸药;在讲解韩奇吡啶环合成的时候,可以引入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合成。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3改革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渠道

随着科学的发展,多媒体在各种教学过程中得到普及,应用多媒体教学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3]。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直观明了,相对于传统的黑白板书,明显节约了时间。在讲解反应类型的时候,有利于开展对比教学法。在讲解反应历程的时候,可以根据反应过程逐步展示电子转移方向,更有利于对反应历程的理解。在讲解构型和构象时可以辅以动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纽曼投影为什么交叉式构象稳定而重叠式构象不稳定,环己烷椅式构象的翻转等都可以采用动画教学,在讲解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图时也可以引入动画,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渠道的拓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除了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动画来提高教学效果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采用QQ和微信平台为学生解疑答惑。本人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向学生公布了QQ和微信,并强调如果在课堂上有什么还没理解的,或者课后作业有问题的都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交流,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碰到了问题都通过这两种方式得到了解决。网络课程是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学习的另一种途径[4],邵阳学院有机化学是校级精品网络课程,本人是负责人,我会定期将更新过的教学课件挂在网上,同时对有机化学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录制了视频,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在精品课程网站上,供学生自主学习用,以加深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理解。为了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在精品课程网站上有典型题型练习。

4注重培养目标,改革评价体系

我校对制药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有机化学是为药物合成反应、制药工艺学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实验、各种实习服务的,所以在评价体系上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打破期末考试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方式。采取课堂占综合成绩的10%,课外占综合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70%的评价体系。课堂主要随机提问,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课外主要包括作业,与学生通过QQ及微信平台交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特别是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要强调有机化学反应的实际应用,如卤代烃在氢氧钾的醇溶液里发生消除反应,而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的马氏加成和过氧化物效应等。同时引入一些工业上实际应用到的有机化学反应和学生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期末考试试卷的选题过程中,也要强调对所学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实际应用。譬如分离鉴别题可以引入一些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分离问题,合成题可以引入一些简单具有特色药物分子的合成。

5参加科研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申请科研立项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申请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该项目分为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生要写好申请书必须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再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项目预期可以达到什么目标,取得什么结果,在此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若项目获批,必须开展相应的试验工作,这样使学生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机会,如果理论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化学化工课外作品竞赛,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参加大学生化学化工课外作品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6结语

为了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应该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为本,着重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锻炼。

参考文献

[1]刘进兵.地方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转型发展探索[J].山东化工,2016,45(10):112-114.

[2]吴爱斌,周五,李俊文,等.大类培养模式下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7(1):41-45.

[3]吴建一.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开发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6):99-101.

篇7

    1.1建成并实施了满足化学类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需要的课程体系从2009年开始课题组在学校教改项目“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又经过四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机化学课程新体系—必修+基础性选修+提高性选修。必修课:①有机化学,②有机化学实验;基础性选修课:①中级有机化学,②有机合成化学;③有机化学综合(设计)实验,提高性选修课:①精细化学品化学,②金属有机化学(双语)。通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和结构,开设有机化学系列课程,使学生更有利于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既获得系统、丰富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建立并完善了适宜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化学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采用常量与半微量实验结合的方法,以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技术,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在选修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利用现代仪器和实验方法研究有机化学反应、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多步合成与设计,通过综合、设计及开放实验,加强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训练活动环节,主要以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引导学生到课题组老师的实验室参与科研。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通过自愿报名组成项目组(3~5人)的方式吸纳部分优秀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学校每年资助的项目数只占当年招生人数的1%,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自己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这种方式直接进入课题组老师的实验室,作为研究生的助手,通过和研究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研素质,提高了创新能力,实现了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我院的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我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有机化学选修课时,介绍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并结合自己准备考研的专业方向提前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验,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得到训练。通过调研、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考研深造或找工作奠定基础。

    1.3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学和考核方法

    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直观式、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对比式以及自学式教学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师生互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开展创造性教学,以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运用能力。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个人教学风格,采用了多媒体、板书及分子模型、演示等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提供立体分子结构模型,加深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演示实验过程,示范操作;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思维。建成了集学习指导(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有机化学学习指导和解题指南、实验指导、示范论文、参考书目等)、习题解答(课后习题及解答、考试试题及解答、考研试题及解答、实验习题及解答等)、教案课件、授课录像、电子教材、知识拓展和研究性学习为一体的局域网教学平台。对学生的课后辅导采用集中讲授、个别答疑与网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该平台已成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良师益友,也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试题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标准化试题库建设,实行考、教分离。先后参研或购买了高师有机化学试题库、高等化学试题库(有机化学)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机化学试题库。这一措施的实施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既考虑教学重点,又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既满足优秀生的较高要求,又考虑其他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取材得当,因材施教。同时也使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加权的方法[6],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1.4依据学科专业特点,精选课程教材

    目前的有机化学课程教材多种多样,且各具特色。根据我们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师五院校合编的《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主教材,该教材系统性强、内容丰富,具有理论深度和广度,反映了学科水平和发展趋势,符合化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主要参考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邢其毅院士主编的《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上述教材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其他教材的优点,编写了适合我们情况的教学课件,以结构决定性质为主线,注重方法与过程,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既符合培养目标(大纲)的要求,又满足学生的较高需求(考研),深受学生欢迎。此外,我们还编写了一批与理论课教学配套的实验教学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包括《有机化学实验》(赵斌主编,程超副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解题指南》(赵斌主编,田来进副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机化学学习及解题指导》(冯金城,郭生主编,科学出版社)和《基础化学实验(II)—有机化学实验》(李吉海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5建立并充实了一支指导学生创新的师资队伍近几年以有机化学教研室为主体,形成了一支教学教研过硬、老中青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博士6人、硕士2人、学士2人)。团队成员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科院,2人具有国外(或港澳)留学或访学经历。这支以教授为课堂教学带头人,博士、硕士为教学骨干,教学与科研并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课程建设和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2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成果

    (1)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课程本身的快速发展。有机化学课程2009年被评为曲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有机化学课程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显着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010~2012年3年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与考研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我校名列前茅;课题组指导的本科生1人获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7人获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在SCI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9篇;获得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1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特等奖;多人在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上获奖。(3)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2011年医药中间体及天然药物开发团队获济宁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多名青年教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在教学比赛中获奖。(4)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包括有机化学实验室在内的基础化学实验室获山东省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推动了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2009年生命有机分析实验室获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2011年医药中间体和天然产物开发实验室获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有力支撑了化学专业的建设。2009年我院化学专业(师范)被评为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7)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2009年“高校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化学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10年金属有机化学获山东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2年“指向创新能力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获校级教学改革立项。

篇8

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医学专业有机化学的特点,提出抓好几个重要教学环节的具体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医学 教学

20世纪下半叶,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标志是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生物体和生命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从化学的观点去从事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对有机化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得医用有机化学在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基础课中提到了更高的战略地位。医用有机化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概念比较抽象,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反应多,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深入展开讲解,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如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笔者经常思索的问题。笔者近年来在承担该门课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医用有机课程的特点,处理好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精心设计绪论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等医学院校,一般将《医用有机化学》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与《医用有机化学》同时开设的还有《解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许多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对学习化学兴趣不大。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必须重视绪论课的教学,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用心安排好绪论课的内容,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离不开化学,化学是医学发展的基础,学不好化学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更无法攀登医学科技的高峰,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

为此,笔者认为在绪论课上除了介绍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外,还要讲授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有机化学新的成就和贡献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备课时应该查阅文献,了解有机化学的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列举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诺贝尔化学奖的主要工作来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因为通常诺贝尔化学奖所表彰的工作是10年前甚至20年前完成的,但是这一评选则是以现代科学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化学发展趋势和方向的看法。[1]值得注意的是直接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化学诺贝尔奖至少有10项之多。近年来,随着人类的约80000条基因测序工作的完成,接下来的后基因工作就是寻找相应的小分子去调控这80000条基因,包括天然产物和它们的类似物去调控基因的表达过程或直接作用于基因本身。这些实例能够激发学生科学地认识到化学在生理过程、疾病的防治、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人类全面揭开遗传、变异繁殖、疾病、死亡等生命的奥秘必须依靠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家们共同努力。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自己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授课计划等。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让学生明白应如何学习该课程。有机化学教材一般是按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体系划分章节,在每一章节,先学习命名,然后对其中一种或几种典型物质进行结构、性质、应用等内容的学习,并掌握它们同系物的相似性和规律性,有很强的系统性。医学专业学生要通过学习简单有机分子的反应,掌握有机化学的普遍原理,并初步具备联系体内复杂反应的能力。例如,醛与醇的亲核加成反应是糖的环状结构形成以及成苷反应的基础;含氮化合物的性质是蛋白质和核酸中涉及的一些反应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授予学生有机反应历程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孤立地陈述一个个具体的反应。因此绪论课上有必要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几大类型,使学生初步接触自由基、亲核试剂、亲电试剂等概念,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形成初步认识。

2 以“性质结构”作为教学主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笔者在历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觉得有机化学内容太多,头绪太乱,难记难学。其实有机化学课程的中心内容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因此学习有机化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认识化学结构上,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结构性质”就是掌握有机化学的“金钥匙”。

在各章的教学中, 讲解化学性质之前, 以“结构决定性质”为出发点, 对各类官能团的结构特征, 反应特性作全面的剖析, 使学生在接触具体性质之前, 对结构这一内因对化学性质的决定性影响先有一个轮廓认识。有了这种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 学生就会摆脱“不知其所以然”、“规律难寻”的状况。以《醛酮》一章的教学为例。醛、酮的分子中都含有官能团羰基,羰基碳原子为sp2杂化,碳氧双键由于碳氧的电负性不同而呈现较强的极性,电子云偏向氧原子一方,使氧原子上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上带部分正电荷,亲核试剂首先进攻碳原子,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由于羰基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影响,使α氢活泼,能发生一系列反应。由于醛羰基的极性比酮羰基的极性大,空间阻碍也较小,因而在相同条件下醛比酮一般较易起反应。醛、酮的反应与结构关系一般描述如下:

这样, 学生在学习醛酮的亲核加成、氧化、碘仿、羟醛缩合等反应时, 不仅不会有凌乱无序的感觉, 反而产生了刨根问底的求知欲,带着浓厚的兴趣,更加牢固地掌握繁琐的有机化学反应。

转贴于

在讲授有机物性质和结构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有机结构理论,从空间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等方面综合分析有机物结构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化学性质的微妙差异。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上理解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整个学科体系。例如, 在讲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试剂的亲电加成时, 如果不从电子效应来分析, 学生即使记住了马氏规则, 遇到下列情况时, 做错了题也不知为什么。CH3CH=CH2+HCl;CCl3CH=CH2+HCl;ClCH=CH2+HCl这三个反应都是单烯烃的加成反应,但是加成方式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影响上述加成反应的结果是共轭效应还是诱导效应?这时学生就可能就老师的提问,根据所学知识而给出种种可能的解释。再经教师指导性释疑,他们就会茅塞顿开,既明白了何种情况下是诱导效应或共轭效应在起作用,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3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好立体化学

立体化学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立体化学知识对于医学院校学生充分了解酶促反应、药物疗效等知识有着重大的基础作用,不仅要讲,还要把基本概念和关键问题讲深讲透。

适用医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一般都设有专章进行讨论,差异在于把这一章放在全书中的哪一部分,是否在其他章节提前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目前我们选用的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吕以仙主编的《有机化学》,在讨论烃类化合物之后便安排立体化学这一章,并且在烃的各章中就开始介绍一些有关的立体概念,例如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分析,烯烃和环烷烃的顺反异构现象以及烯烃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等[2]。这种安排有利于教学,使学生在开始接触简单有机物的分子时就树立一个正确的立体概念。在立体化学专章中是以旋光异构现象为重点,对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不仅要系统介绍,还要注意同其他章节或其他课程的配合。对已经学过的有关内容,可以扼要地再提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印象;对需要留待以后章节中才讨论的内容,有些也需要及时地予以指出,为后面的讲授埋下一条伏线。例如在引出本章重点内容旋光异构现象之前扼要地小结一下烷烃、环烷烃及烯烃的构象及构型问题,就会有利于全面了解立体异构现象的概况,对问题的提出也感到比较自然,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性。

为了使医学生能学好立体化学知识,我们使用了大量的分子模型,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地学习,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化学结构绘图软件Chemwin与Powerpoint结合起来,将立体感极强的分子立体图形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手段,我们使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了立体化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在基础课教学中主要使用球棍式模型(Kekule模型),这种模型代表价键的小棍可适当选择其长度,便于观察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学生可以获得立体异构体的清晰表象,认识到立体异构体分子中各基团在空间的排列本质。但这种模型构成的分子与真实分子的形象相差甚大,因此在适当时机还需要用Stuart模型做一些典型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示范和比较,使两种模型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分子结构的立体形象[3]。

理解概念力求准确,这是学好立体异构的关键。对于概念的模糊或误解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判断。例如:“旋转”和“翻转”这两个概念,顺反异构体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分子中存在不能自由旋转的因素”,如果误解为“翻转”,分子中各基团在空间的相对位置无任何变化,不能产生产生顺反异构体。旋光异构体的费歇尔投影式不能离开纸平面“翻转”,只能在纸平面上“旋转”偶数倍构型保持不变。如果“翻转”,使得费歇尔投影式表示旋光异构体的基团前后位置交换,其实质是改变了旋光异构体的构型,恰好变成它的对映体,所以不能“翻转”。由此看来,准确理解概念至关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此外,本章中还要注意结构和构造、构型和构象、手性和手性碳、顺/反和Z/E、D/L 和R/S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诚然,在医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探索、研究、解决。而每位教师因各自的教学方式不同,对上述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这里提出的几个问题仅仅是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供大家商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改善教学效果均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毓林,陈耀全.化学迈向辉煌的新世纪.化学通报,1999,62(1):3~9.

2 吕以仙,主编.有机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104.

篇9

高等有机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基础有机化学内容掌握较差的学生来说是望而生畏的。这门课程共计48学时,每周3学时,内容较多而学时相对较少,学生在学习时大多觉得内容多、难度大、学习吃力。经典高等有机化学主要包含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反应两大部分,课堂上重点讲授物理有机化学部分,即有机结构理论和反应机理。结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化学键、电子效应、立体化学、溶剂效应与活性中间体等内容。结构理论部分要精讲,讲深讲透。有机反应部分对照基础有机化学,选取延伸内容有侧重地进行讲授。例如,立体效应除了基本知识点外,“异头效应”作为重点,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重点讲解的是邻基参与机理和应用,芳环上的反应主要介绍亲核取代即苯炔机理,消除反应以介绍Saytzeff和Hoffmann消除规律和立体化学以及E1CB机理为主等。学生在掌握结构理论之后,有机反应部分的学习相对容易。

二、教师精讲为主

学生同步自学结构理论是高等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部分,而且是本门课的难点,学好结构理论对于理解后面的化学反应规律和化学反应机理有很大帮助。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将结构理论细讲、深讲、精讲,使学生深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原理和贯穿始终的主线“稳定性原理”。结构理论部分包括化学键、电子效应、溶剂效应、立体化学、分子结构与化学反应活性间的定量关系、酸碱理论和活泼中间体等。在结构理论中,共振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是重点。分子轨道理论以分子整体为研究对象,考虑分子中原子间相互作用,可以解决许多经典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休克尔(Huckel)分子轨道理论是分子轨道理论的简化,利用它可以很容易地解释关于芳香烃的4n+2规则,再辅之以Frost圆圈法,可以较好地理解共振和芳香性之间的关系。电子效应和哈米特(Hammett)方程是另一个重点内容。Hammett方程是在定量的基础上,将分子结构及其反应活性联系起来,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预测化学反应速度和平衡,是有机化学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的一次质的飞跃。以上这些内容相对枯燥,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并结合以前的有机化学基础,课前布置预习内容。例如,用共振论解释反应活性时,课前让学生复习基础有机中芳环定位规律和羧酸衍生物亲核取代活性,再用共振论加以说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机反应部分主要包括脂肪族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芳香取代反应、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碳-杂重键反应、分子重排反应等。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和预习,课堂上完成深层次教学和内容延展。

三、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创新意识培养在传统的高等有机化学教学中,注重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很少提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素质和能力的和谐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上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要想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必须打破原有单一教学形式,探索和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形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仅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也积极参与研讨,甚至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研讨甚至辩论,师生关系由主客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一)布置课程论文

可以指定内容让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最后以讲座或报告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这种以学生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科学素养,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合理分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相近并且与高等有机化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关联、剖析,进而了解高等有机化学的应用,并在科研课题中体现。如2010级一位学生进行萘的异丙基化反应制备2,6-二异丙基萘研究,首先用共振论解释α和β位的活性,然后阐述立体效应的影响,最后点明反应需要择形催化的必然性。这篇课程论文应用高等有机化学多个知识点,有理有据。通过这样的环节很好地实现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化理解和综合应用,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二)学生走上讲台

篇10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农科院校

有机化学是农科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具有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应用性强的特点。它是学好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其他一些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对学好本课程以及后续课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乃至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精心安排各个环节,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时发现、反馈、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结果的评判,以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1合理选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它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因此,一本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而农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统一的大纲、教材,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往往追求系统性和全面性,出现量大、深难的倾向。教师面临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增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研究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虽然农科专业的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要求不如化学专业的深难,但作为教师还是应博览群书,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知识的深度、精度、广度都不尽相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因材施教。例如,在对实践生的教学中,针对实践生基础知识薄弱就应偏重于应用性知识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坚持系统性和少而精的原则[1],并注重多联系实际。此外,课堂讲授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还应讲究自身特色,讲授内容、先后次序、时间分配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置。讲稿不是教材,讲稿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甚至精简,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新授课题的导入

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新授课题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良好的导课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一是结合化学史导入新课。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例如,在学习格林尼亚(grignard)反应时,介绍一下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他31岁才获得博士学位,一生的科学论文多达600多篇,并于191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2],这样学生便对格林尼亚反应产生浓厚兴趣,对其性能、用途的理解和记忆也就更加扎实。二是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新课。复习与新授课程有关的知识,以旧引新,有意识地使学生联系与后续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便于旧知识的温习和新知识的延伸,有利于教学的进行。三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化学演示实验是有机化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四是联系实际生活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可以介绍学生非常熟悉而又运用广泛的事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经常思考生活方面的有机化学知识,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也有助于建立轻松良好的师生关系。

3讲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注式教学为主,基本上遵循“老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规律[3]。而事实上,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按照化学特点来寻找规律巧妙的学习。例如,在讲述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sn1与sn2反应机理的特点后,可以启发学生对伯卤丁烷、仲卤丁烷、叔卤丁烷在这2种反应机理的反应速度进行比较。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科学的系统性,抓住有机化学的教学主线——结构、结构与性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积极接受知识。上课时还要注意语言简练、重点突出;甚至借助于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言,或穿插一些小故事、小趣闻,加深学生印象和趣味性;板书快而流利,注意在单位时间内语言有较大密度和适度的节奏。过快,学生不适应,太慢,学生的注意力要分散,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在学生基本适应后,可以加大单位时间的语言密度,以训练学生的灵敏性。

讲课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精讲、导学和研讨3个部分。精讲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一定要讲清讲透。因此,教师应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如何讲解使学生容易接受。如对于较难理解的化合物的芳香性,应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从有机化学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简单理论入手,讲苯环的共

轭大π键的电子云分布、轨道重叠和形成情况,从而引起电子离域、键长平均化、电子云高度均匀化导致其有芳香性;可以再引伸到其他芳香性物质的共轭效应,找出它们和苯环结构的相似点,推导出其具有和苯相似的性质——芳香性。对于导学内容,由于大学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化学知识,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老师可以结合导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回答问题或写出书面报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开拓思想、探索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缓解课时的不足。在精讲和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讨论。当然,也可就现在相关有机化学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比如环境保护、绿色化学等。这样的授课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拉近了师生关系。

4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中,有些内容如分子结构、分子轨道、共轭体系等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借助于分子结构模型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减少讲解的难度,但模型的保存、制作、使用都受一定的限制[4],而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轻易解决这些问题,且比传统的挂图、模型更接近于真实情况。例如,有机化学中对映异构体的理解一直是一个难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功能,设计成先显示出左旋体的结构,然后再显示一面镜子,将左旋体通过镜子投影得到右旋体,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关系。然后将镜子去掉,拖动其中一个异构体,无论如何放置,两者在空间上不能完全重合,即实物(左旋体)与其镜像(右旋体)是不能重合的一对物质,从而导出对映异构体的概念。此外,利用多媒体还可增加教学容量。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并不能排除板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适量的板书能使教学主题突出,并能克服多媒体教学中讲课节奏太快、学生不易记笔记、不利于课后复习等问题。因此,教师应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5选好练习,上好习题课

在讲课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用结合。在讲授一定内容后,让学生做一些练习,然后再讲下一部分内容。但如何在做练习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却需要对练习题有个精选过程。因为做题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既需要一定时间,又需要动脑分析才能完成。因此,在上完每个单元后选习题时,习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和代表性,又要有“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精选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学生在演题实践中就会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5]。

根据农科院校有机化学课的特点,需要有选择性地开一些习题课[6]。习题课要适时、适量。例如,在讲完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之后,安排一次习题课,重点用于比较这几种化合物的成键特点、化学性质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在大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理论课的传授,对习题课重视不足。事实上,习题课是学生强化记忆、调整思维、加强灵活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好时机,也是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错误的好时机。在平时,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反馈意见;在习题课时,教师可就学生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进行讨论,并及时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通过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严密性、全面性[7]。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思维灵活性,培养发散思维,加强思维敏捷性。

6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绩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应试指标,静态分析,形式单一,强调学生对知识过分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考试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8,9]。例如,根据有机化学规律性强的特点,可以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写出书面小结,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由此,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而且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标准应以考察学生创造能力为目的,建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动态性的评价制度。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包括知识和创造力2个部分。知识包括平时分、测验分、期末分;创造力包括自学能力、课堂参与分、动手实验分、答辩分。这种评判标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也符合未来应用型人才的评判标准。

7结语

虽然农科有机化学的教学量多、课时少,不能等同于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但只要教师善于研究、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使教学精炼化、系统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双赢[10,11]。

8参考文献

[1] 苏学素.提高农业院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

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77.

[2]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编委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第一卷)[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 高洪君.在有机化学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j].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1994,6(4):74.

[4] 梁开玉.有机化学教学如何面向新世纪——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200.

[5] 许志锋,邝代治,张复兴,等.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59-161.

[6] 丛恩同,李业霞.对有机化学习题教学改革的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0(4):56.

[7] 刘涛,熊伟,白玛卓戛.农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思考[j].西藏科技,2007(3):42-43.

[8] 杨巍.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12-13.

[9] 姚忠亮.新时期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76(5):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