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景观工程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景观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最近笔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农业公园(庄园)贪大求全,动辄几千亩,甚至上万亩,大门修得壮丽华贵,有的园区建在耕地上,以农业用地的名义乱占耕地。园内规划设计内容雷同,华而不实,虚头巴脑,养几只孔雀,放几只鸳鸯,修几座小桥,或者挂牌几棵市民领养的树,收集几件当地过去的农业生产用具,就组成了农业公园(庄园)的全部内容,尤其建在北方的园子,一到冬天无花无草,叶落树枯,几只乌鸦鸣叫,基本就是萧条一片,农业的新功能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建设农业公园(庄园)要加强规划引导,因地制宜、因景结合,尊重当地农业的自然属性,忌凭空策划设计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不要让农业公园(庄园)成为人造景观,目前在城市人为建设的主题园林、蜡像馆、微缩公园数量过多,不少已经是门可罗雀、举步维艰,要吸取教训,不要在农村再造出新的人造景观。要围绕当地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在适宜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发展,不要在公园里不顾自然条件地引进一些当地没有的稀有品种,就认为是农业公园的亮点。要注意当地乡土味道,保留当地乡村风貌,这样才能让农业公园(庄园)留住田园乡愁。尤其要注重休闲农业专项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有效衔接,防止出现打着农业的名义乱占耕地。
建设农业公园(庄园)切忌贪大求全,华而不实。农业公园(庄园)建设是为了扩展农业的功能性,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等内容,一定要适度发展,应该在现有农业园区、科技园区、观光园区的基础上,按照已有的规划内容能升级就升级,能改造就改造,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强引导,尽量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农业公园(庄园),尽量做到园中有品、园中有景、园中有韵,切忌一味地让设计单位为了增加设计费,随意扩张地盘,增加投资,大搞农业新功能拓展的形象工程,不但农业公园(庄园)新业态发展不起来,而且容易造成既有传统农业功能的毁坏。要重点发挥好农业公园(庄园)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有效作用,着力将农业公园(庄园)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产业。
建设农业公园(庄园)要符合当地的文化传承,要跟区域特色紧密结合,切忌拉郎配、同质化。要让地域特色农产品、农业风俗自然适宜地展露出来,让地方特色优秀农耕文化适时表现出来。在农业公园(庄园)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当地农村文化资源挖掘,重视对乡土民俗文化的收集、推广、保护和延续,吸收当地农业文化遗产。让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产品新业态活起来。强化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升农业公园(庄园)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农业公园(庄园)产业融合的综合效益。
建O农业公园(庄园)关键在日常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严格按照2016年9月农业部等14部委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为推进以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融合的新业态发展创造条件,发挥好农业公园(庄园)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有效作用,大力提升农业公园(庄园)的发展水平,着力将农业公园(庄园)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
篇2
【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6]沈连峰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1):61-63.
篇3
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生态型;观光农业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06
Research on Ecological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Park Based on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WEN Wen, LI Yao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 try to put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closely together i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ystem engineering, improve overall efficiency of our countr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park.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d how to integrate the scientific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into the sightseeing agricultural park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Key words: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ecology;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观光农业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效益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它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了农业功能的多元化,为人们提供一种了解农业知识、熟识农耕情趣的生态体验。
生态型观光农业建立在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不仅具有生态、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经济功能,使农业生产活动与旅游观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将系统工程方法与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相结合,更加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健康、环保、可持续的发展。
1 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农田景观、生态资源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观光农业诞生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率先将路边的城堡或农场装修改造为饭店,用以留宿游客和发展乡村旅游,后来又相继出现法国的“工人菜园”、美国的观光休闲农场、荷兰的花卉旅游、日本的务农旅游等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都为本国的旅游业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值得一提的是,在70年代,我国宝岛台湾将观光农业发扬光大,视其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至90年代已经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型阶段,他们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农业政策和完善规划布局等方式来促进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将单一的观光果园拓展到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场、教育农园等多种形态。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主流的观光农业园不仅范围愈加广泛、规模愈加成熟、类型愈加丰富,并且也逐步获取生态效益。但是大部分的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施和生态技术还没有得到切实应用。
2 依托系统工程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作为一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还在不断地发展中。在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过程中系统工程方法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园区总体生态协调的需求,把系统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完善的策略和统筹兼顾的方法等联系起来,将观光农业园区看作一个整体,对其构成要素、组织结构等功能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最优化设施、最优效益目标。其特点主要有六点。第一,实践性。系统工程方法使规划设施更具有实践性,能保证农民利益和园区利益的最大化。第二,综合性。观光农业园是一种新型产业,它以农田景观为基础结合景区规划与游客体验,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第三,整体性。农业系统是一个大整体,其中观光农业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要用全面的眼光规划园区。第四,关联性。一个系统或个体内部的各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第五,有序性。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有一定的秩序性,园内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游客体验和农民劳作在不同季节不同物种上都各有区分。第六,最优性。系统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后实现最优化,从多种规划设计方法中选优利用。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方法的研究,能使本研究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究成果,也能使观光农业园区在最大程度上综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最终形成提高农业产量、提升游客体验、经济效益多样化的新型生态型观光农业园。
3 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原则
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以动态规划和系统规划为基础,结合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的生产特色与结构,并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农业生产和地域资源3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使其不仅要具备科学性、艺术性与观赏娱乐性,而且能促使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以获得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环境。因此,必须以系统性的思维对待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营造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农业园景观。
3.1 生态位原则
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园区中的生态位特征,它主要体现在如何选择配置植物群落及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是观光农业园规划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原则。在有限的土地上,恰当地选择适应农业生产、兼顾观赏种植的植物群落,以及观赏采摘富有四季变化的植物,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园区空间资源,形成具有园林美的中国式古典结构。在不大兴土木、不破坏既有的生态、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上才能保证园区农业景观的自然美、意境美、丰收美、体验美,使游客在享受观光活动时,地处于一片和谐的、绿色的农耕环境中,从而达到缓解都市生活压力、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美的体验感受。
3.2 可持续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可持续设计旨在保护、开发、利用园内资源,是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健康发展重要的保障之一,是对观光农业园区的各系统的具体规划,是实现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划设计的必要条件。可持续性原则从生产、生态、娱乐、经济、文化等角度,综合调整观光农业园区长久设施规划。在生态型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过程中,首先应当考虑园区的选址,当地的土壤性质、气候气温、水文与人文环境等条件都是选址的决定因素,例如会出现土地贫瘠则不适宜耕种;土壤盐碱性则要选择耐盐碱的农作物种植;水源缺失无法种植农作物;山体坡高陡峭修路成本过高;日照时间长不适宜人类居住活动;当地留守儿童、老人居多,缺乏劳动力;人文风俗排斥新鲜人等多种情况。
3.3 地域特色原则
地域特色是观光农业园发展依托之所在,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国内愈是优秀的园区其地域资源特色愈是明显,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愈强。因此,打造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园,可以考虑从园区的选址、园区所处的民风民俗及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等方面为园区营造鲜明的个性创造品牌文化,达到各个园区互不相同的效果,这样丰富了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形式,加速农业转变实现效益互补。设施规划可利用当地特有的民族风俗、居民习俗,开展富有特色的乡村生活体验活动或少数民族展示交流活动,也可根据四季的变换或农作物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开展不同的采摘观光主题活动,使游客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参观感受和体验收获。
3.4 以人为本原则
在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设施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参观者到园区放松心情、休闲游玩、体验农事、采摘收获、饱览农田景观的需求;满足经营者的日常生产活动、农业收益和游览收益的前提下,合理统筹两者关系,恰当地安排经营者的日常生产和游览者的观光体验,实现两者效益的最大化达到共赢。此外,我国大陆普遍的经营者为农民,他们熟悉劳作经验但缺乏专业的园区管理技能与游客服务意识,因此笔者建议,新型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应积极地转变提升配备管理者、服务人员或指导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从尚不完善的农家乐质变为生态型观光农业园。
4 生态型观光园区的设施规划
完善生态型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首先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了解该地农业系统的特色和民俗,再考虑不同类型游客的观光需求,为他们提供易观、易动、易感受的自然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的农业观光园区。本研究从造景设施、观光体验设施、服务设施3方面入手,分析生态型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
4.1 造景设施规划
自然景观规划包括观赏植物景观、景观小品、水体景观等方面,经过规划增强农业设施的观赏艺术性,在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产的基础上打造园区的视觉美,使游客仿佛身处中国古典园林之中。(1)农作物景观规划:在生态位和可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农作物景观设计尽量减少人工造景设施,设计者可以通过在合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的基础上稍加美化,尽量选择可以在远处整体性观赏具有统一的视觉效果近距离接触也不会有危害性和农民受益稳定的作物,达到收获乐、采摘乐、观赏乐的综合效果;(2)观赏景观规划:在选择观赏景观物种时,须根据植物物质属性和季相变化达到的观赏效果进行具有空间开合变化的种植形式,可采用观赏作物与农作物相结合的规划布局形式,比如用大面积的农作物达到“面”的形式,将特色观赏物种点缀在园区形成特色观赏“点”变幻无穷,再在沿路设置可随手采摘可近距离接触的物种,不仅使游客与自然更亲近,也起到了生态型的“线”形道路引导作用,增强了植物景观种类的丰富和观赏的层次效果;(3)景观小品规划:参照我国古典园林景观小品设计方法,将景观小品与游客的观赏活动相联系,起到为园区增加细节美,也为游客路线引导和休憩的作用。如设置水车、花廊(架)栈、观赏亭、汀步、观景窗等,丰富园区的景观层次和空间的引导及功能划分;(4)水体景观规划:首先,观察园区是否有自然的水系,如果临近灌溉水源或有湖塘就可在兼顾生产功能的同时种植水生作物达到观赏功能和生产功能,或亦可开设一些与水体有关的活动项目,如垂钓、踩水、捕鱼等项目丰富园区活动形式。
4.2 观光体验设施规划
观光体验设施的主要内容:一是游客体验农事生产活动,二是对公众进行农业科普教育。观光体验设施的所在是生态型农业观光园游客活动的重点区域,属于动态区,也是园区中游客、景区、景观节点最集中的区域。农业体验规划以传统农业设施为载体,通过让游客亲历农业劳作感受体验收获成就感。农业文明的技能魅力为主的活动,园区可设置如蔬果采摘类、动物养殖类、儿童娱乐类等活动。体验设施设计方法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无障碍设计,为老人、儿童及残疾人提供观光便利,通过将儿童活动区特殊化,如地面铺装为柔软的沙地、草地并且远离湖塘和刺激性植物;对于老年人及部分残疾人,多设置休息或静态观赏区域,降低地面坡度和台阶高度。农业科普教育设施是向公众开展科技引导、试验示范、以点带面示范的区域,目的是体现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的功能,满足游客的科普需求和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本区域主要内容是关于农业博物馆和农业科技实验室的多方面设计,它的建筑设计主要运用自然生态化的设计手法,要展现大自然的朴素之美,展示形式主要以特色农用具实物陈列、新型农作物科研成果展示、动植物标识展示、二维码电子虚拟导游介绍和民俗节庆活动表演等为主。
4.3 服务设施规划
服务设施与观光旅行相应而生,大到综合服务区小至园内卫生间、垃圾桶、引导牌等设施设计,它们通常设置在园区出入口附近,而小型服务设施可设置在园区内游客经过的地点,满足他们观光时的需要。生态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大型综合服务区要体现以农为本的文化原则,考虑到为游客提供极具农家特色的餐饮住宿和购物等旅游服务,园区内的卫生间、垃圾桶、饮水器的造型和色彩设计也要与生态自然法则相协调,它们以分散式的形式进行设施布局,园内引导牌的要选择醒目易识别、易耐用和环保的材质。值得注意的是,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停车场的设计,它的规模应与游客流量、可接待能力相匹配。
5 结 论
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是一种科学性、景观美学性、娱乐性的综合规划, 是符合游客观光需求的规划,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型观光农业系统中的生产率,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利用系统工程研究方法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旅游,为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观光农业园的综合效益探索一条具有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途径,营造良好的、可持续的、兼备生产和观赏功能的生态型农业园区。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40-42.
[2]吴忆明,吕明伟.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高源,李斌欣.观光农业园功能分区规划探讨[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12):2-12.
[4]李蕾,云兴福.内蒙古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1):98-101.
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态规划;园林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leisure behavior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design and with its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3- in-on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
Key words:leisur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Pla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一. 引言
近年来生态议题广泛进入人们视野,休闲农业也是应景而生的产业。休闲农业依托的是优美的乡村环境,结合一定的游憩设施、商业娱乐的旅游经营。如何让旅游业与农业有机衔接,又不对乡村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出适当的的生态规划途径,探讨合宜的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手法。
二. 休闲农业园林设计项目与生态规划原理
休闲农业资源主要可分为两类:环境资源与人文景观。环境资源主要可指乡村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农村生活生产设施空间等;而人文资源则主要指的是乡村社会资源、人文景观、文化传承、民俗风情、节庆活动等。对此可以将休闲农业景观项目分为:农事经营体验项目、农村生活与食宿项目、生态文化保护项目、户外休憩设施项目、乡村服务设施项目、安全防护设施项目、水土涵养保育项目、其它项目等。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的目的是将乡村景观各元素、资源等协调利用,以期达到协调环境生态并兼具实用与美学功能之目的。
生态规划奠基人麦克哈格(I.McHarg)认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或是大部分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最合宜的可能性利用;生态规划的本质是一种寻求人与自然、资源相适应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生态规划是一种尊重自然,有限度的的使用自然资源的途径,是体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有机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由此,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探讨生态规划中的生态不是符合自然食物链下的自然生态,而应该是一种满足人的需求的生态,同时又尽量减缓外环境破坏,具有折中性和以人为本特点。
三. 休闲农业生态规划的六大原则总结
如何在园林规划上既能体现乡村环境本身独特的生态肌理和自然风貌,又能在现有生态资源上实现休闲游憩功能,同时不让人工化的设施破坏农业生态资源和乡村风貌,则必须结合休闲农业的游憩功能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两大理念探讨如何将生态规划的原理应用在休闲农业的园林规划上,由此可尝试透过生态规划本质特点归纳出休闲农业生态规划的六大原则:
1、因地制宜、体现生态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生态设计。实现休闲农业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需实现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乡村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休闲农业实现旅游产业商业目的角度考虑,利用合理设计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等。
2、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注重休闲农业整体的优化,达到社会、经济同时生态环境三者功效最佳;同时,在整体统一基础上保持物种多样性原则,避免对自然系统、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的破坏;例如对特殊生境的保护、生态斑块的延续性等。
3、突显自然又体现人的需求原则
休闲农业立足乡村环境与农业资源,其园林规划应融入自然、仿生自然、突显自然、满足生态美学等,同时,实现休憩功能和旅游功能,又必须体现人的需求,尊重尺寸的合宜性、反应人的个性、品质与对美的要求。
4、协调共生、平衡生态原则
休闲农业园林规划需保持乡村景观各层次、各要素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与动态平衡,尊重水资源、土壤资源、园林绿地系统、大气质量、产业结构布局、生态功能等各要素的综合平衡,合理规划休闲农业人口、资源和环境,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以及乡村生态功能分区,降低生态环境破坏,达到生态保育、恢复自然功能原则。
四. 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设计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维持农业本身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三生一体的特点,又必须兼顾旅游的游憩和服务的功能,保持乡村整体环境、保存乡村生态与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提供旅游休憩体验并能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积极目标。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在处理环境问题课题时,同时需要协调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划方案与策略上必须具备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弹性,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反应的是人与环境互动之间一个过程。
综合考虑休闲农业具有旅游游憩服务功能,又同时对环境友善两大理念,本文探讨总结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主要步骤:
1、基础资料的现场踏勘调研: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方面:当地农业、渔业或牧业的生态系统、乡村地貌景观、乡村生态环境调研。在人文环境方面,调查项目包括:原有乡村建筑与构筑物、乡村特色空间(如:庙堂、祠堂)、乡村社会风俗习惯、当地人文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资料整合分析,并确定休闲农业主题:将收集的信息归纳整合,罗列归纳可利用的特色性乡村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乡村资源分类提炼;最后结合商业运作和经营者理念,配合游客意愿调研,结合当地特色乡村资源,确定休闲农业开发特色主题;
3、旅游活动导入和乡村农业资源的融合:将当地农业资源、乡村景观资源分类,结合当地特有的农村活动,发展旅游与民俗活动的结合、游线安排等。
4、休闲农业设施细部设计:尽量利用当地特色材料与植物配置设施细节的园林细部设计,当地的人力资源也可协助设计进行,使其能融入在地的智慧,发展出更适宜地方特色的风貌。
5、施工过程控制:工程的施工必须配合细部设计的施工图,并与设计师做好良好的沟通配合。随时保持因生态变化而变更设计的弹性,并且运用生态工法概念,需考虑当地的环境纹理、水文水利情况、设施安全等结构设置。施工工程中也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以避免工程开发造成自然栖息地的破坏。
6、完工后评估与管理:在工程完成后,环境监测的工作仍需持续进行,并规划长期的整体监测及调查工作,借由评估整体环境设计的效益。此时可通过当地居民或是社会自愿者的参与,组织、执行相关维护工作。
休闲农业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种循环前进式的过程。回顾休闲农业的设计原则有其层级性,依次由基层开始达成环境上的需求,达成机能上的需求、达成美学上的需求、达成求变化的需求、提供知识性需求、以及达成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满足等。
参考文献
[1]王仰麟,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265-269.
篇5
审美不是人类天生的禀赋,也不是人类在进入艺术领域后才增长的才干。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而产生的。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结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魂和力量的标志,能唤起人们的愉悦而成为美的事物。因此,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美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用上述观点来观照古今农业科技就能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美学因子实则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美学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及劳动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人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能够深切体悟、领会农业美
学本身无穷的迷人魅力,同时,通过对农业科技的了解,认识劳动者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再次,认识农业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美学的发展,把握社会、科学、美学发展的规律,以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农业科技旅游可以提高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更好地发扬农业科学精神,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种农业科技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的扩大,同时也是人们审美范围的扩大,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互动,自然而然提高了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在审美的同时,又受到思想的洗礼,知识的丰富,这就是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有异于它种旅游形式,是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必然地会成为当前一个时期内我国旅游的又一个热点,且会越来越热。
二、农业科技景观的审美内容
农业科技景观是地球上的一种景观形式,它除了具有一般景观所具有的客观的地物、地貌特征外,它更是社会的一种空间,是人类生活的栖息地、生产劳动的场所,因之,它也就具备了视觉审美的内容。农业科技景观内容,从宏观上,所有与农业科技有关的地物、地貌和人群,都可包含于内,从微观角度分析,即以人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科技景观,有水利、梯田、农具,技术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及其设施等,这些景观各自有不同的审美内容。(一)水利设施的社会美、动态美我国从古到今,有关水利建设的成果不可胜数,工程景观多有遗存。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劈山导洪,古今之龙门,传为禹所开凿,今人睹之,亦称其奇。四川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陕西关中农田水利,新疆坎儿井等均为天下名胜,近现代以来的长江三峡工程等大型水库,均为世上奇观。在技术上,过去自然条件的自流灌溉,到今天的节水灌溉,材料、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水利设施景观旅游,人们首先受到震慑的是它的社会美。当人们看到巨大的山峰被劈成两半,或滔滔大江被拦腰锁住,或暗河百里而清流欢腾,或“玉龙”随着人意而畅流不息,自会感叹人类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坚不摧的。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进步。笔者曾于2003年参观了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对这一点感受颇为深切,曾作诗一首对其赞颂。诗云:“生民自居造化力,掘地饮水举世奇。雪水奔涌五千里,清凌润口兼沁脾。灌出良田碧似洗,育得果瓜含饧饴。我披骄阳饮此水,江山同醉花影迷。”这恰是这次旅游产生的效果。同时,通过水利景观的旅游,可以加深人们对水的认识。人们对水的传统的认识是人与水的对立,水只是一种物,随人处置,故或视其为洪水猛兽,排之去之,或视水为索取无厌的物,灌溉、发电、不加节制地利用之,浪费之,污染之。要说审美,水之美也仅仅成为哲学家思想家借水论人,诗人、作家借物抒情,画家、音乐家发泄牢骚的寄托物罢了。现在,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水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亲水意识增强了,爱水护水,人与水和谐相处,通过水利科技景观,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设施的参观,更能很好地理解人喜择水而居和依水傍水的环境美,依供定需、量水而行的规律美,人水共处、相得益彰的和谐美。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其技术美亦令人叫绝。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已有22600年的历史。它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其特色,位居成都平原顶端、岷江的出水口,居高临下,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工程。鱼嘴分水,飞沙堰泻洪排沙,宝瓶口进水,三者珠联璧和,协调运行,互相制约,饮水入田,分洪减灾。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都江堰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的世界水利技术难题。由此可见,古代水利工程确实具备了科学美。(二)梯田景观蕴含的韵律美、智慧美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的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农田”。[2]一般说来,在磅礴逶迤的山坡峻岭上修建的梯田,将巍巍山岭依起伏之势,劈山积土,累石为界,便形成了高阜之田,其平如盘,层层映绿。[3]是体现农业进步的一种科技景观资源。梯田景观在世界各地均比较引人注目,其有名的如菲律宾伊富山上,2000多年来一直沿山修筑水稻梯田,位于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的水稻梯田,它被誉为“当地土著……通往天堂的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梯。”世界文化委员会已将巴纳韦高山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生生不息,辛勤劳作,开山劈石,垒土造田,在荒山秃岭上开掘出了梯田。创造了举世震惊的成就。著名的云南哈尼梯田至少有1300年以上的开发历史,并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以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构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传统人居环境和农耕文明的典范,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动的结果,是民族文化、古代科技、自然生态的巧妙结合的典范。当我们欣赏哈尼梯田时,一面面山坡,一道道山梁,一片片梯田,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让人惊艳,30多公顷的梯田世界是中国大陆的最神奇的景观之一。20世纪的最后一年,哈尼人为其千百年来创造的梯田奇观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在中国各个历史阶段,都遗存有大量的梯田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寨梯田,山西昔阳县大寨村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大寨几辈人数十年的艰苦劳作,改变了原来本
的生产条件,人力造出的梯田首尾相连,层层依偎,高低错落,绵延不绝。当我们欣赏这些高低错落、蜿蜒在等高线上的田块时:观赏水田,则田如层境,波光粼粼,细瀑清泉,飞花溅玉,水车飞鸟,别有天地;观赏旱地,则绿波涌涛,千迭起伏,山随田动,田随山高,一派生机,尽奔眼底。此时,梯田形成的“蛇形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绘的是“灵动”的感觉,这就是梯田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的韵律美。当然,我们观赏梯田,往往被劳动人民的力量所折服,被劳动人民的精神所震慑,越是条件艰巨的地方,劳动人民越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奇迹,创造出新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梯田所带给我们的社会性的人工美。(三)技术景观蕴含的技术美、功能美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技术的发展往往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标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自由自觉的创造和才能、智慧、意志、情感等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出来,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以至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证明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例如,精细农作技术的形成多熟制的应用,水利设施的多样等,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也提升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知识层次。在这里,重点例说的是我国的天文历法知识。这种知识,在我国远古时代就非常普及。《尚书•尧典》有: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故“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4]《尚书尧典》有:帝“乃命羲和,钦差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远古时代,是民由渔猎而进入耕稼,因而仰视天文以测寒暑季节,以备衣食住行之需,农耕稼穑,皆侍观察昏旦中星。所以我国极其丰富的天文历史知识,为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物候学基础。现在保存下来的北京古观象台,模仿元代仪器,制成筒仪、浑仪、浑象、圭表等,还有紫薇阁、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清康熙年间耶稣会士监制西式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等。清乾隆初年戴进贤制作玑衡抚辰仪,这里有世界现存古观象台中保存最旧的连续观察记录。倘佯在这些古代人们精心发明出来的科学观测仪器中间,我们怎能不为其精巧绝伦而摄心动魄,感受到祖先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呢?我国传统的历法,就是本着“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的原则设立的,所以年分十二月,又订立了二十四节气,还在一年中有许多与各地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的节日,这些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当我们随着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来审视这些古代历法、节气时,便可体悟出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到何等发达的程度。当我们欣赏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木,或历经春种夏收秋播冬藏各种农时时,我们在这种游览中体验到的是一种美的律动,美的演变,自当令人陶醉,从中我们看到了农业技术发展、应用的作用和魅力。(四)农具演进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在人类历史上,工具是生产技能的客观化,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具的演进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去欣赏从原始农牧业到现代农业生产工具,除深刻地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外,更能欣赏农具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我们知道,新旧时期的石器,便具备了砍砸功能,如现知最早的非洲奥杜韦文化的阿舍利手斧,一端较为圆润,适宜手握,一端锐利,适宜砍砸。我国山西丁村尖状器,也体现了这种双重需要。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又发现了对称、圆形、椎形、方形等行制,同时又体现出光滑、比例和谐、均匀对称等美感要求。在传统农业活动中,我国农具丰富多彩,仅元代《王祯农书》所描述的农具就有200多种。在历史上发生重大作用的如曲辕犁、三角耧、龙骨车(翻车)等。各地都有多种多样的适宜当地农活的农具,无论从材料、形制、功能等方面,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不断地解放出来,才会发展到今天的农业机械化农具的开发应用。我们说,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直接动力是满足生存的物质需要,但劳动工具的发明创造以及使用,却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人的自由,使人从自己创造的成果———工具中看到现实对人的智慧、理想、意志和创造力的肯定,并由此产生愉悦的情感,因此,生产工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逐渐获得了审美价值。所以,当今天人们在一些博物馆,特别是农业或农史博物馆时,在农舍小院看到各种仍在使用的农具时,当我们看到现代农机具的既有科学原理,又制造精美、使用便捷省力的特点时,我们便深深地获得了一种历史演进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在农业科技景观旅游中,对农具的形式美、艺术美的欣赏表现为:首先,审美的意义。人们制作农具,就是为了实用,而农具的外观的美一般要服从实用,所以,农具的外观就具有了形式美,例如整一、对称、均衡、比例、和谐、多样统一等,在实用的前提下,符合了普遍的形式美规律。其次,农具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设计师、能工巧匠在制作过程中,凝结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显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这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农具产品上直接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故而美便存在于其中了。再次,农具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有些转化为工艺品,用于装饰或者其他生活领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如我国春秋时期用作身份地位区别的礼器圭、璧等,据考
学家考证,它们的前身就是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环等。而石铲则发展为玉铲,用于佩带,成了一种饰物。即使在现代,我们为了美观,给有些器物如儿童玩具手枪柄上刻上交叉斜纹等,也是这样,早先在真正的武器手枪柄上刻交叉斜纹是为了防滑,而在儿童玩具手枪柄上只起装饰的审美作用。所以。当我们发现农具的这种作用时,就使得其审美价值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五)现代农业科技景观中体现的时代美、技术美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日新月异,这种变化速度快,涉及面广,与传统农业科技形成鲜明对照。在农业科技景观旅游中,我们能强烈而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即时代的流动性、革新性,并由此引起时代观念和审美需求的变化,这就使农业科技具备了时代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引起了农业生产的根本性的变化,如设施农业(即大棚农业)改变了千百年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动植物克隆技术开拓了育种保种的新的领域,无土栽培技术把农业从赖以生存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些无不闪烁着技术的光芒,同时也使我们从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活动中充分得到技术审美。在现代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具有代表性。在杨凌示范区的众多景点中,不同的景点分别代表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设施,光、温、湿均采用电控装置,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计算机自动控制滴灌技术,运用基质、水培等多种栽培方法展现了现代农业全新的发展模式。昆虫博物馆是国内展览面积最大、展出昆虫种类最多、展览档次最高、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昆虫科普基地。中国动物克隆基地集教学、科研、参观、游览于一体,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山羊群体,有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以及它们的“基因”传代。国际节水科技博览园荟萃了国内外节水设备的精品,体现了节水技术的丰富性、综合性、先进性。人工模拟降雨大厅是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施,能够非常逼真地模拟自然界的各种降雨情形。还有世界名优牛羊良种高科技繁育示范园拥有世界十大著名优良品种。中富绿色硅谷的克隆植物工厂化育苗、设施农业、自控温室以及各种名优特种质资源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农业高新科技已超乎人的想像,指示出人类可以一步步运用智慧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赢得更大的生命自由,并据此可以期望人类憧憬的美转变为惬意的生活现实,对高科技的美学诠释,就是人类本身潜能的自我审视和陶醉。同时,当下时兴的“农家乐游”人们也并不是一味去寻找原始的农村风貌乡俗,实际上也是对现代农业经营的一种观照和认识。我国的现代农业呈二元结构表现出来。其表现一,在同一家庭小规模经营体制下,传统的农业经验、技术与适用的农业机械、必要的农业技术设施、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等并存,依靠自然力、人力、畜力的传统生产技术与依靠机械力、生产力及社会力的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其表现二,同一农业生产区域内,小规本论文由
模的家庭经营与较大规模的农业企业或农业园区的农业技术相结合,这种二元农业技术结构,通俗地说,就是“镰刀+收割机”并存。故我国现代农业是一个传统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并存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开展的“农家乐游”,可以使我们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鲜明的对比中,更清楚地领略现代农业科技的内容,从而提高旅游者的文化性,产生审美愉悦,同时受到教育,升华认识层次,收到审美活动“净化”心灵的作用,更深刻地认识现代农业科技的时代美、科技美。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各地迅速的兴起了农业科技游,而且我们相信,这种旅游活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深入。
参考文献:
[1]杨陵区发展计划局.《杨凌区观光农业建设项目》招标书[Z].2004.
[2]贾恒义.中国梯田的探讨[EB/OL].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209227.
篇6
土地整体工程质量控制就是避免对生态系统原有生产能力、动植物生存家园造成损害,避免土壤退化、沙化情况出现,对生态环境发展进行有力保护。耕地就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耕地质量控制包含内容众多,其中包括了自然环境、经济因素等众多方面。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结合我国现行的土地资源规划应用法律法规,明确土地资源的应用目标和实际用途,应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应用有效性与科学性进行评判,从而对土地资源应用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良,更深层次挖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强化农业生产效率,避免土地资源不合理应用对生态环境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2土地整理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
2.1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现阶段,我国很多区域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侧重点在于增加区域的耕地面积,对耕地生产效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忽略态度。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中耕地质量控制问题越来越为突出。在土地整体工程建设中需要明确,一些列入到国家保护区域的土地资源是不可以在进行开发利用的,将这些土地资源排除后很多区域适合农业耕地开发的土地资源数量较少。为了保证区域耕地资源的平衡性,只能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开发范围内进行耕地开发,这一情况也加强了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难度性。在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中不能只是注重增加农业耕地的面积,同时还需要注重提升农业耕地开发质量,保证农业耕地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2.2忽略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忽略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没有注重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的保护。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脚步正在逐渐加快,很多农村区域都进行混凝土排水沟渠和路面的建设,虽然硬质铺装使得人们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也降低了原有道路维修等工作开展的成本投入。但是要认识到硬质铺装是不能涵养水源的,自然降水不能良好的渗透到土壤环境中,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较大程度变化,生物群落也会从以往的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承担的风险也有所提升。虽然通过规划建设使得农村形象和农村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善,但是却是灭杀了农村原有的韵味和特点,很多农村建设都大同小异,这对于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特有风貌是非常不利的。
3加强土地整理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3.1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统一工作。想要做好土地整理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相关人员一定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协调,并且做好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统一工作,明确整体整理区域内适合开发的土地资源以及需要重点开发的土地资源。如果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区域耕地资源的平衡性,那么一定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耕地资源开发计划制定,并且做好土地资源保护工作,避免农业耕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破坏。农业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综合性的考虑,不仅需要考虑到区域气候条件,同时还需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地形特点。在明确适合、重点开发区域后,要找寻比较容易开垦的区域,避免土地开垦导致土壤退化情况出现,尽可能的提升土地资源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效率。3.2做好土地整体工作开展的管理。在上文中也提到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区域内有效农业耕地的面积,对各项基础设施进行健全和完善,保证土地资源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想要使得这一目标可以顺利实现,那么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以及众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都需要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资源投入,其中包括我国的林业、水利以及农业管理部门等等。因为土地整理工作开展需求的资金量较大,以往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中并没有对建设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导致土地整理工程建设资金应用效率较低,甚至还出现了重复性投资情况,资金应用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随着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公众对土地整治项目与其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联已有普遍的认同,全体民众对土地整治热情越来越高涨,对土地整治的效益充分肯定。因此,在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整治的强烈愿望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创新理念,顺势而为,多方面引导民众参与土地整治,为土地整治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3.3做好土地耕地生态环境及其污染的管理评价机制工作。现在,我国的耕地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主要的污染源便是废气、废水、废渣和农药,并且污染严重的耕地已经占了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6%。耕地若是受到的污染比较严重,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会受到严重的污染,人、畜食用了污染严重的农产品便会给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做好耕地污染管理,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机制。若是通过了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的数量,并且农业设施也有所提高,但是这些耕地在将来或现在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那么进行土地整理的作用便很难真正的体现出来,所以在进行土地整理开发耕地的时候,必须注意其中的工程技术,对土地周围的垃圾、河泥以及塘泥进行一定的评价和检测,若是不能达到国家的要求,则不能够进行开发,水源达不到需求的也不能进行开发。在验收整理项目的时候,必须做好整理前后的土地情况的评价,只有土地整理项目改善了环境,才能验收合格。3.4土地整理景观规划内容。在土地整理的时候,有必要合理地利用发达国家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吸取他们土地整理教训,将景观规划和生态规划添加到工作去。进行规划整理的时候,把乡村自身的生态价值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多考虑自然因素,更好的将生态环境的优美体现出来。
4结论
通过对土地整理中耕地质量管理的研究可以发现,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对于土地整理工作至关重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土地整理未来的主要任务。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应围绕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并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朝着规范化、产业化、一体化、生态化和景观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克刚 单位:拜泉县不动产登记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兆胜,田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和工程监理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国土资源,2012(3):32.
篇7
关键词 生态型河道建设;要求;特征;必然性;涉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生态型河道是相对贴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生态型河道以安全、可靠、经济为基础和前提,以满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开发为目标,逐步形成陆域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水体鲜活流动、水质改善、具有多样水生物物种互相依存形成系统并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景观。
1 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
1.1要求
生态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涝安全要求的除害兴利工程。作为工程,安全始终是第1位的。生态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概地排斥硬质工程,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的局面。
1.2特征
(1)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2)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3)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2 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发展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向综合发展的小康式的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20世纪的80年代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而很少考虑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协调,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整治河道的方式似乎已经定格成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追求豪华洋派,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投资规模日益庞大,河道整治出现了新的“硬伤”。于是,生态型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问题。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当是生态的。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的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3 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问题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3.1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
3.2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投入问题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4 参考文献
[1] 彭历.城镇河道生态化建设初探[J].山西建筑,2008(30):349-350.
篇8
关键词:农业生态园区 景观 节点 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节假日期间到郊外观光休闲,去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绿色和美丽风景,所以生态农业园这个旅游项目受到了亲睐。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园区春笋般的出现,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谚语在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下显得有点无力,对农业园区周边的配套绿化,尤其是入口节点的景观设计已经显得尤为必要。如何将道路转入景区的门口景观做好,使其可以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又能成为引导游客入内的重要标志,更好的发挥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的。本文结合上海金山区廊下生态农业园区的漕廊公路道路两侧景观改造工程,进行实例分析。
1.0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位于上海市金山区西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较多,无霜期较长。自廊下镇2003年8月31日与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以来,已引进各类农业基地项目37个。廊下镇同时也是金山现代农业园区之所在,是上海所有现代农业园区中唯一一家实行镇区合一行政管理体制的园区,是金山旅游三大板块之中部生态度假休闲游板块的核心区。
由于廊下镇很多旅游景点的入口都位于镇内的高级公路漕廊公路上,为了更好的做亮农业旅游品牌,此次工程将对漕廊公路两侧绿地的重点地段进行改造设计,从而达到提高各个景点知名度,加强景点可识别性,打造了一个诗情画意、世外桃源的新廊下。
1.2基地现状
漕廊公路两侧原有绿化带宽14m,绿化以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形式种植。
优点:(1)林缘线自然流畅,形成有韵律有节奏变化的的道路绿化;(2)乔灌草的复合结构起到了吸纳废气、阻隔噪音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缺点:(1)原有绿化地势平坦,缺少地形的起伏变化;(2)绿化空间缺少封闭与开放的对比,部分重要景点如中华村农家乐、碧林休闲度假村的入口处,隐蔽在道路绿化中,不利于提升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旅游业的发展;而像漕廊公路靠近万春苑的地段,则又需要有更茂密的植物种植,加强阻隔噪音美化围墙外景观的作用。
2.0设计原则
2.1景观协调原则
漕廊公路两侧绿化建于2005年,两侧绿化较浓密,植物长势较好,发挥一定的降噪音、滞尘的作用,景观面貌较好。故在漕廊公路(金石公路至朱平公路段)调整时要考虑本次调整地段景观与漕廊公路全线景观格局的协调和呼应。2.2 经济性原则
对万春路、金石路等路口新增指示牌处,绿化进行局部调整,突出指示牌的指示功能,避免“喧宾夺主”,最大限度的减少资金的投入。对重点地段(如新天地、中华村农家乐以及廊下生态园等景点区域)进行重点设计,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3.0具体设计
本次漕廊公路两侧局部绿化改造工程方案设计,以聚焦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打通透景线、扩大金山旅游三大板块之中部生态度假休闲游板块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目标。强化新天地、中华村农家乐、廊下生态园等旅游景点的指示牌和门头景观效果,突出门头和指示牌的指示、宣传效果,创造优美、舒适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场所。同时,重视景观与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绿化形象中突出生态特色,尊重廊下文化背景和乡土特色,根据所处地块景点的特性进行节点的设计,有针对性,彰显文化。
3.1景区入口景观
主要针对几处旅游重点景点在漕廊公路上的入口绿地改造,包括中华村农家乐、廊下新天地、廊下生态园、灵芝基地以及草莓基地几个景点的入口。这几个地块的绿化郁闭度过高,遮挡道路沿线的景观和出入口门头,为方便来廊下旅游的游客,在原有绿化基础上,靠近门头区域以疏林草地通透的形式,展露各个旅游景点景观,使过往车辆在看见出入口景观门头时有一定的安全停车视距,在发挥指示功能的同时,保证游客和过往行人的安全。
3.1.1中华村景区入口
中华村农家乐是锦江国际示范点,农家客房在保留了具有金山民居“白墙、黛瓦、观音兜”原味风貌的同时,内部按照酒店标准进行了统一装修,是上海郊区设施最为舒适的农家乐之一,有大灶菜饭、干烧咸菜虾等特色农家菜。
中华村景区的入口就位于漕廊公路上,门头是一个农村原味风貌的牌坊式建筑,入口两侧绿地宽度为12米到14米。原有绿化类似林带式种植,遮挡透景视线,不能很好的烘托门头的特色景观。因此我们的改造是将两侧绿地与景区主题相结合,以农家乐为主题,选取各种果树为主调树种,运用瓜果陶罐、鸡鸭鹅雕塑等小品有机结合绿化,营造一处生机盎然的农家乐景象。植物配置在满足品种丰富,树形优美,林冠线错落等基础上也注重对透景的要求,最大程度将特色门头展现出来,同时景观效果突出的植物配置也增强该绿地的引导作用,使景区入口从周边绿化带中脱颖而出。
3.1.2生态园景区入口
生态园是上海对外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是金山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活动基地。园区集生产、加工、示范、推广、科研、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开发区,“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已经显现。
生态园景区入口两侧原有绿地类似林带性质,树木浓密,影响园区优美的莲花状温室建筑的展示,优化设计对两侧绿化做出较大调整,上层乔木选用大规则的无患子、榉树,在天际线的处理上作为建筑群的衬托,柔化建筑生硬的线条,中层种植桃树、垂丝海棠等开花灌木,下层在靠近门口处布置花境,设计与生态园的学农活动结合,在绿化中安放一组以农活为主题的雕塑,进一步深化生态园的学农助农活动精神,营造了一处自然、生态、落英缤纷的景区门口景观。该绿地施工前正值金山田野百花节开幕,生态园是主场地,应甲方要求,将门口中间11米宽绿地进行百花节的主题设计,将一个红绿草做的花钵立于地形上,花溪经花钵口,从上往下倾倒出来,使得这里成为了花的世界。
3.1.3新天地景区入口
新天地景区的功能定位于“展示、品尝、专卖”的展示中心,占地8000平米的梅花状玻璃温室,能容纳1500人同时品尝,有五个主题厅;另外有600亩香樟林、250亩的蔬果园,可新鲜采摘。该景区入口现在出入车辆和行人较少,与生态园是相通的,日后将变成主要出入口。现状是门口有两面大景墙,墙前杂草丛生,景观欠佳。
改造设计对门口两侧的绿地改造充分利用文化石贴面的大景墙,使其成为门口景观的一个大背景来进行植物的布置。设计对植物结构科学构建,形成层次与色彩的完美搭配。从两侧向门口方向,大乔木还是以比较稀疏的形式布置,以最大程度透景露景,中层种植桂花,石楠等常绿灌木,前方点缀樱花,地中海荚蒾,锦带花,花石榴等花灌木,下层考虑到日后养护和长期效果,则搭配开花地被鸢尾、地被菊、花叶蔓等。顺着微地形,形成多样的下层空间。门口景墙前在花境中放置一个牧童骑牛的主题雕塑,以常绿宿根花卉为主题的花境,多季花开不断,以园林绿化中常用品种自由组合,结合红花继木球,胡颓子球、红枫、独本毛鹃等植物,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浑然一体,打造一处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景区入口绿地景观,实现对景区面貌的最佳展示和引人入胜的效果。
3.1.4草莓基地入口
金山草莓研发中心内拥有办公室、会议室、优质农产品展示厅、草莓文化展示、游客接待处、餐馆等,成为集草莓生产、科研、采摘、观光、会务、餐饮于一身的综合性现代化的示范基地。同时又为市民提供采摘、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原有绿地宽度在25-26米,但是地块中间被一条排水沟分割开,绿化布置较凌乱。改造设计对该地块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旁边绿地排水沟和北面河流解决了绿地排水的问题,对该地块增加土方,营造微地形,选用树形较好的高挑落叶树作为背景树,前面搭配梅花、腊梅等开花植物,主要管花期为草莓采摘期,为该景区的游览高峰期呈现最佳的景观效果。考虑到与基地内部广场上的大草莓雕塑相呼应,同时为了在漕廊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能及早注意到景区,在入口两侧的绿地草坪上点缀了高度在80cm-150cm 的草莓雕塑若干个,增强概绿地的标志。
3.2公路路口景观
3.2.1万春路路口
该地块绿化改造同样以突出指示牌为目的,强化指示作用,植株配置上避免遮挡指示牌。
3.2.2金石公路路口
该路口植物配置以香樟、桂花和棕榈三层复合结构形式为主,全部都是常绿树种,过于郁闭、压抑,作为进出廊下镇的重要交通路口,路口的指示功能较弱。因此,本次改造,以乔木背景重心往后移,留出较大草坪空间,使金石公路上的视线向廊下镇的方向聚焦,同时结合该地块日后要做的标志性门头建筑,搭配廊下吉祥物和果蔬雕塑,展示廊下的农业旅游特色,进而提高路口景观的地域特征。
4.0结论
景区入口的节点设计对于提升景区形象,展现景区特色和主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需要立足景区游览内容和地域文化,紧扣主题展开设计,使得景观设计更好的服务于景区文化展示,同时结合入口设施,进行特色性设计,彰显其特色和标志性作用,提升其功能性。
其次,景区门口的绿地设计还要考虑到日后的养护,农业园区一般在郊外,道路绿地的日常养护等级不高,因此入口节点的绿地植物配置,得选用应用广泛,在当地长势较好的植物品种,以保证景观的长期效果。
通过结合廊下生态园的景观节点改造设计的实例认识到:因地适宜,从景区的文化背景和旅游主题去把握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节点设计的思路和内容,同时注重各个景观节点在整个农业园区里的风格上的统一,是我们做好农业园区景观节点设计需要注意的方面。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2]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城市规划汇刊,19962
[3](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篇9
关键词:现代农业 观光 绿化公园 建设
观光农业是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生态示范、生产创收、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它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农业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休闲结合,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自然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劳作、休闲、体验等,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因此,观光农业园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个新的旅游热点[1]。
1.观光农业的基本特征
1.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
生态农业旅游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1.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有害物质残留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的、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2]。
1.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
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农业旅游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1.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无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2.观光农业景观规划方法
2.1深入分析,巧妙立意
规划设计过程的首要环节就是主题的确定。正如园林古谚所云“造园之始,意在笔先”,立意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规划设计内容的质量除了应具备可行性与适宜性以外,土题创意还应具有专属性和独特性,适宜、可行是前提,而专属、独特是必需,换言之,土题一定是适宜项目区开展的,同时,又一定是项日区所专有的,所独具的。规划设计的土题应是在充分分析项目区的察赋特征、合理利用项目区的资源条件、深入挖掘项目区的特有潜质的基础上得出与确定的。主题确定后并本着“适宜、可行、专属、独特”的原则,具体景观内容的规划设计也就易于开展了。
2.2多学科论证,多元化思考
观光生态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涉及多种学科理论、面对多元设计对象、解决多项问题的系统过程。设计师应从景观设计学、美学、农学、园艺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综合分析各种设计对象,系统地给出多项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大化的实现多种效益。不能单单只从某个学科、某个角度出发,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不能只强调某一项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功能,只实现了一种效益而舍弃了其他效益。
创造“形”“意“,统一的景观内容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以项目区的历史、文化等地域性特征,项目区的独有性资源条件等为基础,对所要布置或营造的景观环节与景观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深入挖掘各个景观环节与景观内容的内在特征、渊源察赋、相互联系和深层涵义,从本质出发,进而到表象,营造出内涵与形式兼备而统一的景观。
2.3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景观游览体系
观光生态农业园的景观内容、游览项目应以农业观光、田园体验为主导,并以此为基础和摹本,加以丰富,形成多样化、立体化的景观游览体系,绝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和某一项活动。例如,自古以来,田园生活便与自然情像密不可分,正如古诗所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因借和利用自然风景、风光,设计游览项目,这对于单纯的农业观光和农业旅游是有益的丰富与补充。此外,对于农业观光、农业旅游项目而言,也不能墨守于老套路与旧形式,应该打开思路,广泛想象,创造出多样而富于趣味性的游览项目,在统一的基调和背景下,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景观游览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4塑造风格统一、形式和谐的整体景观风貌
观光生态农业园的景观风格应该以田园风光、自然风景为基调,形式自然、质朴、简洁、秀美,整体景观风貌应和谐、统一。各个景观元素、各种景观形式都应符合总体的景观风格要求,对景观元素的运用要精于取舍,对景观形式的塑造要逐一思酌。如古语所云“欲驾骇骥,必先悉之”,在接受设计任务后,设计师应充分认识项目区的自然风景、风光、深入了解项目区的民风民俗与田园生活、深刻理解项目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样,才会对其景观形式有更深层次的把握,才会有的放矢的塑造景观形象。
3.结语
观光农业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既有特色又在经营上有所收获的观光农业园必须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把握好观光农业园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并理性投资和建设,如此才能在良性的轨道上稳步发展,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路径
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我国华东腹地、淮河之滨,处于安徽省中北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资源城市之一。总面积2585kO,截止到2014年底.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煤炭开采沉陷区越32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约总面积的55%,根据淮南矿业区的地表水位勘察,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地面受沉陷影响将呈现出在前期面积上快速增大,在后期深度上缓慢增加的自然规律,预计到2020年,淮南矿业集团公司采煤沉陷区的总面积将达到369平方千米,最终塌陷面积将达到687平方千米,其中积水面积达最大积水深度将超过20m,相当于100个西湖大小。
造成塌陷区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的驱动。煤,被誉为“黑色的金子”,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因此,一些小商贩不顾环境的恶化,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煤炭资源大肆露天开采,导致地下排水管破裂,临近建筑施工、改造,引起地下水位急剧变化导致地面塌陷。另一方面是开采机制不完善。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小商贩违反国家规定,为节约开采成本,不购置先进的技术设备,导致煤炭开采技术不过关,开采方式不合理,导致地表及地下结构发生非常态化变化。
当前,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煤炭资源开采强度迅速增大,淮南市塌陷区面积也在飞跃增长,导致地面受沉陷影响范围迅速扩大,耕地面积锐减、环境破坏严重,种种现象影响着经济发展,冲击着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考验,同时也会导致煤炭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滑,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解决好采煤沉陷区的环境污染,对有效治理生态破坏问题,化解当前社会矛盾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土地复垦
随着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一并增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们开始采取一系列工程或生物措施优化自己的生活,但是同时也破坏了生活的土地。而土地复垦就是指将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破坏的各种土地恢复到社会所期望可供重新利用状态的一种活动。在我国的体现主要是: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综合养殖模式;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绿化生态模式;煤矸石回填造林模式;矸石地灌浆复土发展农业模式;粉煤灰填充复土造林模式;简整为农地模式;疏排法复垦为农林地模式;积水深陷区的“防护工程”;“田块”道路工程;塌陷区植被“滴灌”工程;煤矸石填充营建建设用地模式;基塘或生态农业复垦模式;生态农庄复垦模式。
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政府通过对后湖村塌陷区现状及其区位自然条件的细致分析,从本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入手,形成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治理策略,即“后湖模式”。
后湖生态园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后湖村采煤塌陷区内。淮南市潘集区政府积极探索采煤塌陷区的治理模式,治理因采煤造成的塌陷区,将沉陷区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实现塌陷不荒废、不浪费、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减收的目标。人们把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的成功做法称作“后湖模式”。目前后湖生态园已经完成1万亩概念性规划及一期工程4000亩详细规划和核心区1360亩土地整治。这就是利用地区所拥有的独一无二自然优势的塌陷区和本地农业所特有的模式,建成的为游客提供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和娱乐等综合活动的农业观光园。本次规划极具创意,在国内塌陷区治理模式中属于开创性方案。这不仅是一个全面的、生态的、科学的和可行的方案,也是生态保护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路径。同时后湖生态园不仅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营方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还让土地资源得到了全面的再生利用。为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与新农村重建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二、景观规划
在对土地复垦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城市矿区景观策略的规划。所谓景观规划是指基于城市土地的实际情况,对城市中采煤塌陷区、荒地、低山地等废弃土地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对土地重建使废弃土地具有具体的利用方式,为了达到最终的生态整体目标,我们需要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与周围景观的特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本文旨在探讨的景观规划主要包括:大地景观、农业景观和工业景观。
大地景观规划。指的是景观设计的艺术方式,在矿区景观重建过程中,利用各种采矿废料作为生态恢复的载体,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景观生产和生活空间。淮南市淮南公园正是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园林、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位于淮南市滨河小区北侧,东临龙湖公园,西邻十涧湖,是淮南市滨河绿地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该地的湿地、内湖、外河、农田及大片湿地滩涂占据主导地位,明确城市发展核心的文化,同时明确城市生态规划结构,形成生态核心以及沿河生态廊道。该公园的功能主要有:城市阳台、城市会客厅、生态湿地保育区、生态湿地公园体验区等功能分区。规划结构,形成城市发展轴线,进而通过产业延伸、两条轴线叠加,形成片区空间结构的布局。景观系统中,沿河形成城市公园景观带,作为淮河滨河景观保护区,与城市发展相对应结合。再融合了淮南市地方文脉特点,设计了富有多重功能的主题空间,如休闲广场,儿童游憩空间,树阵广场,户外演艺广场等,为公园周围片区内的商务、居家、校园等不同需求的不同人群提供了学习、生活、休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场所。这种设计具有两大优势:首先,因为大地艺术亲近自然,它体现出了对自然的重视,有助于土地的生态恢复;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恢复遭到破坏的土地过程中,它以艺术为主题,在提升了观景质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当地自然景观的视觉价值。而农业景观规划是指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结合,利用田园、湿地景观等环境资源,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而这种农业景观的应用最早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都市农业,如: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路边的城堡或大农场进行内部装修改造成饭店,用以留宿过往游客和发展乡村旅游。以后陆续出现了美国的观光农场、日本的务农旅游等,都为本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就我国而言,应用上述做法还尚属少见,而淮南市政府认为,土地农业复垦无疑为采煤塌陷城市的废弃土地充分利用、农业景观再造提供了契机。为此,淮南市政府建立老龙眼生态区发展城市农业景观。目前,老龙眼生态园区一期修复工程已经完成,山体水库周边污染产业已退出(其中4家石料场、5家养猪场、1处养鱼塘)。按“因山造景,因水造景,因势造景,返璞归真”的原则,已完成水系的疏导、水库坝体除险加固;完成库区水质治理(进行了清淤、换水、植被净化);完成库区的植被恢复(种植3万平方米的草坪,5000余棵乔木);库内增建了2座鸟岛,1处生态池;对水库边坡岸进行了修整,还建立了洞山生态区、大通湿地区等生态区。目前,淮南市政府对资源枯竭矿区修复与开发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8160万元(其中老龙眼水库生态区7400万元、洞山生态区200万元、大通湿地生态区650万元)。由舜耕山脉连为一体的大通湿地生态区、洞山生态区、老龙眼水库生态区,经修复治理,已初显盎然生机,这是淮南矿业城市治理的典范。除对土地本身的价值利用外,目前发达国家在矿区内工业景观艺术的创造中也十分重视,如:德国西部的鲁尔区曾经是德国的工业命脉,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基地,也曾是欧州最肮脏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德国北威州政府大力推动工业文化之旅,在进行矿区、工业厂房的景观重建的同时,特意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元素,再经过设计赋予其新的功能,即把多个废弃的工业建筑改造成公园、美术馆、设计中心等,这样不仅为老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气息,也让城市的寿命得到了延续。这种不仅体现出了工业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可以用作进行教育和环保宣传的生动素材。而对于拥有百年历史的煤都城市淮南市而言,加强对能源城市工业景观再造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目前淮南市望峰岗矿井场前区景观设计正是基于此种景观设计方法为基础,使矿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望峰岗矿区地处望峰岗镇,属于城镇内矿区,矿区场前景观设计十分注重城市内部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处处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保持矿区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相适应。其工业景观设计,放弃了钢筋水泥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材料,而是以软质景观结构为主,以硬质景观为辅。同时把人们的行为心理和环境心理需要与景观设计规划相结合。矿区内各类娱乐设施齐全,篮球场、乒乓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地等配套设施丰富,矿场区内演讲台也可用于矿区员工集会、表演节目、组织各项活动等。这种与建筑物、道路、办公区相结合的格局,针对特有的办公区环境主题的相关要求,采用现代景观园林建造理念手法,将环境与景观一体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概念,并兼顾不同矿区的员工生活需求,为人们创造出了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这种以工业元素为基础、兼顾以人为本的煤炭城市发展思路,对于加强能源城市工业景观再造、推动城市发展转型,促进城市保持好又快发展、永葆煤炭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淮南市对上述景观策略的探索还在进行中,城市各项发展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城市治理体制还在进一步加强,但在我国矿业城市发展中仍属于探索较早,这说明景观的再造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景观再造所创造出的活力和财富,可以为煤矿区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契机。
三、移民安置
对于采煤塌陷区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另一个重要的难题,即如何妥善安置因采煤塌陷区而引起的移民拆迁问题。近年来,随着采煤塌陷区范围的不断扩大,致使各种地面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许多村庄塌陷为大水面,且煤矸石粉煤灰又带来二次污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引发了群众失地失业生活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采煤塌陷区在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农户搬迁矛盾呢?笔者根据我省淮南市具体环境特点,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三方沟通,建立机制。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实行三级沟通,一是集团公司(如:淮南矿业集团)同市政府的衔接沟通主要解决涉及搬迁的政策性重大问题;二是集团公司同区、县政府的对接沟通,主要是执行搬迁政策、确定搬迁方案及区县政府指导搬迁工作,;三是矿井同乡镇的沟通,主要解决实施搬迁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确保搬迁进度,促进沉陷区村庄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模式探索,和谐安置。根据采煤沉陷区特点以“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为治理思路,对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一是集中式搬迁。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合理编写制定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治理规划,完善采煤塌陷区搬迁安置政策,使得搬迁安置由“应急”向“常态”、由“据实补偿”向“以人口补偿为主,据实补偿为辅”转变。把采煤塌陷区居民村庄的搬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发展思路相结合,与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相结合。迁村入镇、迁村入城,集中建设多层住宅,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或趋于城镇化,打造集住宅、商贸、教育、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以塌陷搬迁安置为主体的现代化新农村面貌,从而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安居问题。据笔者调查,截至2013年底,由于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淮南市采煤塌陷区治理工作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淮南市已建设安置住房面积649万O,组织入住4.48万户13.82万人,安置区环境、教育、医疗及卫生基础设施均有了较大的提升。二是发展式安置,即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搬迁失地农户进行合理补偿,截止目前,淮南市财政已安排6000万元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确保民众“搬得出、住得稳、可致富”。市、县、区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可用资金,建立了2400万元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发展专项基金,按照产城一体的思路,统筹安置区和工业园区、创业园规划设置,同时可根据农户原有的土地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也可为失地农民建设工业园区进行就业培训等,以便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三是开发式治理。所谓开发式治理,就是根据采煤塌陷区的现状与特点,因地制宜的将其建设成多功能区,妥善解决塌陷区的再利用问题。如:把塌陷区变成“经济开发区、生态园区、经济发展潜力区等。”
淮南市已率先在安徽省建立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中国工程院彭苏平院士工作室”,积极推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使塌陷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塌陷区综合治理效率大幅度提高,塌陷区区域经济也明显加快。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在国内乃至世界看来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任何地区的塌陷区治理都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因地制宜,若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必将适得其反。(作者单位:1. 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 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指导教师:孙功
本文系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410361096
参考文献:
[1] 吴中能、于一苏、刘俊龙、陈维、季琳琳、戴晓薇、何生富、刘德胜.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318-15320,15412.
[2] 夏海山、夏正伟、王凌绪.采煤塌陷区规划的策略方法――以山西司马矿的景观生态观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7.(10):31.
[3] 王辉、汪应宏、卞正富、刘小丽、鞠元江.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动态补偿机理与规划实践[J].中国土地科学.2011.8.(8):25.
[4] 孙功.淮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路径[J].环境保护.2013,(17):63-64.
[5] 宗云峰.采煤沉陷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J].中国煤炭.2012.10.(10):38.
[6] 王福琴.安徽省两淮采煤塌陷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建议[J].安徽地质.2010,20(4):291-293.
[7] 刘飞,陆林.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612-618.
[8] 康继田.矿业法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