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渔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1

我们理解的健康食品,具有的一般特性是纯天然,无污染,而无公害园艺产品就是一类这样的健康食品。在近几年乌什县农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在逐步争取做好自己的无公害园艺产业,在这期间需要充分了解消费潮流,合理的找准战略目标,并以基地建设为根本出发点,核心关键在于高品质产品的保证,纽带是如何建立龙头企业。截止到2008年,我县农产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二十多个,面积接近三十万亩,这些基地大多是是各类果树,蔬菜,瓜果,花卉等。在无公害园艺产品加工销售并且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企业接近六家,每年所获得的纯收入超过了500多万元,这样可喜的成果正是向我们昭示着,在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乌什县的无公害园艺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一、乌什县发展无公害园艺产业的主要做法

1.科学规划定位,确立无公害园艺产业的发展目标

在2005年~2009年,县人民政府聘请了有关专家和学者,制定了“无公害园艺食品五年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将深厚耕地土层以及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好的土壤等自然优势发挥最大的潜力,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将无公害园艺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还可以从系列化、整体上推动,最终的结果是保证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2.严格实行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建设地区内一流无公害园艺产品的生产基地

想要建立无公害园艺产品的生产基地,需要我们做的事有很多方面:一是,最大限度的保证无公害产品质量;二是,在有关生产、销售环节实行严密的标准化生产;三是,在基地建设层面上,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对基地周边环境条件进行仔细的调查和分析,具体体现水源,空气,土壤以及所使用的各种化肥,农药,只有这样才会更好、更快的使农户朝向规模化的规模去发展。

想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园艺产业,我们需要做的是健全技术服务和执法服务等体系,还需要引进很多新品种,运用很多先进技术进行相应的生物防治和有机肥施用等,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应的科技含量。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很多有效的措施,例如技术措施监督机制,建立农户技术档案等等,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对于乌什镇县的无公害园艺产品基地来讲,它的建设与管理和国内的很多发达地区的要求基本都可以连接在一起。

3.培植无公害园艺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无公害园艺的产业化

各级部门应该将产业化发展理念和市场化手段充分的贯彻,达到同步推进发展龙头企业和建设无公害园艺产品基地的目标,将无公害园艺发展成为招商引资的一个主要支撑品牌,而且还应该增加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农产品企业和经销商的合作与交流,凭借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吸引企业和经销商来乌什投资和合作,从而完善和发展无公害园艺产品基地的建设。

4.培育品牌品质,增强无公害园艺产业的发展优势

在发展本县的无公害园艺产业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调动全县无公害园艺产品的相关资源,做好本县的无公害园艺品牌的培养和宣传。

首先,在县内树立和推广无公害园艺的品牌形象。并且使得无公害园艺基地的产品通过地区无公害园艺产品认证机构的质量认证,全县的20多个无公害园艺产品基地全部通过质量认证。此外,应该将本县的无公害园艺产品逐步向外推广,扩大本县的无公害园艺品牌的影响。并且作为地区的知名品牌积极的参加本省市和邻近省市的农产品交易会以及园艺产品博览会,加大宣传的力度;充分开发本省市内的无公害园艺产品市场,与此同时,还应该拓展本县无公害园艺产品的省外市场。

5.创新发展模式,增强无公害园艺产业发展的活力

创新发展是风险和利益并存的,而且是相互分担分享的,企业在此原则基础上可以与基地的农户组成经济共同体形式。乌什县内开展了无公害园艺产品股份制合作形式,大力推广专业协会,从而促进无公害园艺产品基地的发展,不断的提高基地内部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的局面。

二、乌什县无公害园艺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乌什县无公害园艺产业取得了一些进步和发展,但是总结后发现以下问题:

1.个别乡镇的无公害园艺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很可能是因为个别乡镇对无公害园艺产业重视程度不够。

2.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是十分协调。

3.对于发展无公害园艺产业的相关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4.无公害园艺产业在科技推广方面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发展无公害园艺产业的措施

1.制定落实发展计划

到目前为止,乌什县无公害园艺产业发展态势较好的乡镇包括:边院,乌什真,阿科托海,阿合雅,阿恰塔格,亚科瑞克,奥特贝希等乡镇,以这些乡镇为重点发展对象,并对其他乡镇起到带动作用,推动无公害园艺产业区域由乌什镇向奥特贝希乡扩展。全县初步计划到2012年建成无公害园艺产品示范区35万亩。

2.加强服务引导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从而可以提高乌什无公害园艺产品的影响力合知名度,这样就可能会获得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合作。其次,各级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扶持力度。最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做好相关诚信教育,从而维护乌什无公害园艺产业的品牌形象。

3.坚持不懈抓龙头

重点发展和建设无公害园艺产品基地的龙头企业。并且,逐步增加招商引资的力度和扶持政策,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到无公害园艺基地投资。

4.完善农民与企业的分配机制

确保企业与农民的合作协调发展,主要原则是保证质量,便于管理,运转协调,风险共担,进一步的完善利益分配体制机制。

篇2

一、系统总结“十一五”渔业发展成就和经验

“十一五”期间,全国渔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两确保、两促进”目标任务,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系统总结“十一五”渔业发展成效和经验,查找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和谋划好“十二五”发展的基础。各省(区、市)渔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这一时期渔业发展特点的回顾总结,全面把握和高度概括出这一时期渔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经验,为“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认真做好“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我国渔业生产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提早进行渔业重大问题战略研究,是规划起草的重要课题。请各省(区、市)渔业主管部门,结合“十一五”以来中央各项强农惠渔政策和当前金融危机对渔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客观评价有利、不利和不确定因素,科学判断渔业发展趋势和前景,研究提出下一个五年渔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既要坚持从全局出发,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注重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又要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渔业行业特色,注重规划的协调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篇3

关键词:渔业结构;变动速率;变动方向;优化升级

中图分类号:F316.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21

Research of the Problem on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GAO Dong-ya, BAO Teligenbai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China)

Abstract: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has been a hot issue committed to research in Liaoning, which to some extent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Liaoning fishery.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change to Moore value to estimate the Liaoning fishery developmen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 exploring a road to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oning fisheries development, it wa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 in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change of fishery structure, pointing out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 way of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sheries, fishing structure, culturing species and control measures, pointing a certain direction for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fisheri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fishery structure; rate of change; direction of chang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辽宁渔业凭借优越的自然区位优势、发达的腹地配套设施、雄厚的科研实力,现已基本形成一个集养殖、捕捞、加工、物流、贸易、科研、教育为一体的产业体系[1]。但是,长期以来,辽宁渔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而推进渔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此,加强对渔业结构的研究,探索合理可行的优化升级之路成为促进辽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辽宁渔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辽宁渔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根据各时期渔业的不同特点,可将辽宁渔业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图1)。

1.1 复苏发展阶段:1949―1952年

解放后,辽宁省制定了相应的渔业法规和制度,并进行了,向渔民分配了渔业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渔业复苏时期,各级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为渔民提供渔业生产贷款,并建立领先的水产养殖行政结构领导生产。同时,重建了渔业市场,通过一些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了渔民生产的积极性。到1952年,辽宁省水产品产量恢复到16.26万t,是1949年(7.96万t)的2.04倍。这一阶段,渔业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6.88%,辽宁渔业开始发展起来。

1.2 波动发展阶段:1953―1968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沿海市、县先后建立了渔政机构;重点市、县 (区)建立了技术推广站和水产养殖供应机构,加强对水产养殖生产和供应的领导,为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58―1961年的“”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极度缺乏,造成了渔业生产的严重受损。经过1963―1965年的积极调整,渔业又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初期(1966―1968年),渔业生产过于追求高产量、高收益,渔业管理也陷入混乱,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经济鱼类资源大幅度下降,且由于船只数量增加过快,经营管理跟不上以及生产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省渔业生产的发展。1968年, 辽宁水产品产量达到18.84万t,仅为1953年的1.16倍,增长幅度较小,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03%。在此阶段,呈现7次负增长,辽宁渔业缓慢地向前发展。

1.3 快速发展阶段:1969―1977年

20世纪70年代初,锦州、丹东、旅顺、营口市国营渔业公司和大连海洋渔业公司等相继增添了一批大型拖网渔轮。同时将大批术帆船改装为机动船进行海洋捕捞生产,使机动渔船捕捞产量超过了木帆船的捕捞产量[2]。在此阶段,水产养殖生产发展较快,到1976年贝类养殖产量达到3.27万t,海带年产量也由1966年的1.44万t增加到3.80万t。除此之外,淡水养殖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辽宁省淡水养殖面积1975年达到 5.53万hm2,到 1977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4.99万t,比 1969年的22.35万t增长了146%,年平均增长率为11.91%,渔业产值也由1969年的0.90亿元增长到2.0亿元,渔业生产快速发展。但由于钢质大型渔船的海洋捕捞产量远远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导致海洋捕捞的主要经济品种的产量下降严重,为今后几年的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

1.4 调整发展阶段:1978―1999年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海洋污染的加剧和高强度捕捞,渔业资源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衰竭。党的以来,我国提出了“以养为主”的方针,辽宁省也开始把海水养殖业作为其结构调整的重点,辽宁渔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1985年,辽宁省紧紧围绕解决吃鱼难的问题,发展辽宁水产养殖业。1982年,辽宁省渔业捕捞和养殖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总产量首次突破了50万t。1986―1993年,全省把重点转移到了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工程”上,并调整海洋捕捞业结构,积极发展远洋渔业。1994―1999年,全省认真贯彻国家的渔业发展方针,把工作重心放在调整渔业结构上。但在此期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海洋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二是养殖病害肆虐,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三是渔业科技发展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1999 年辽宁水产品产量达到333. 80万t,是1978年的6.08 倍。这个阶段的渔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8.98%,渔业产值也由1978年的2.10亿元增长到1999年的165.30亿元,辽宁省渔业生产开始全面建设和发展起来。

1.5 全面发展阶段:2000―2012年

2000年至今,全省渔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工作,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全省渔业经济的发展。辽宁省坚持优化渔业结构,不断创新养殖品种和模式。 2004年,全省海水精品养殖面积达10万hm2,产量120万t,产值140亿元。休闲渔业也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以沈阳、鞍山、丹东、锦州等市为中心的观赏鱼基地。2007年,水产品产量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为-17.86%,但产值一直持续稳定增长,这与国家的“零增长”有很大关系。2012水产品总产量480万t,同比增长6%,水产品产值达到了717.07亿元,为2000年的180亿元的3.98倍。辽宁省的渔业走上了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2 辽宁渔业结构变动及其测度

2.1 渔业结构变动速率

为了更加准确地判断辽宁渔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本研究采用Moore结构变化值来测量各产业此消彼长的方向变化,它是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

M+=cosθ=■(ωi0ωit /[(■ωi02)(■ωit2)] )

式中,M+表示Moore结构变化值,它的值介于0到1之间,越接近1,产业结构变动越小,反之越大;ωi0表示i产业基期所占比重,ωit表示i部门报告期所占比重。则θ= arccos(M+),它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与角度,且θ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化幅度越大。

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年均变化的绝对值[3]。它的计算公式是:

k=[■(|qit-qi0 |)]/m

k为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qi0、qit表示基期、报告期i产业的构成比例;n表示产业门类数;m表示基期0到报告期t之间的年份数。k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动的幅度越大。

辽宁渔业可划分为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内陆捕捞业和内陆养殖业4个部门。根据1949年以来渔业4个部门产业结构的数据及上述公式,可分别计算7个时段的Moore结构变化值、向量夹角、夹角年均变化值及渔业结构年均变动值(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种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建国以来,辽宁省的渔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渔业结构年均变动值为48.38%,向量夹角年均变化值为1.039 7°。其中,复苏发展阶段(1949―1952年)、调整发展时期(1978―1999年)的结构变动速率最快,产业结构变化程度最高,M+值达到了0.928 2,θ值为21.844 1。随后的全面发展阶段(2000―2012年)的结构变动速率略微减缓,M+值为0.936 9,θ值减少了1.381 4,但也远远超过其他时期。

2.2 渔业结构变动方向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是用来测定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的指标,可以作为表征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指标[3]。其计算公式为:

Ei =αi+(αi-1)/Rt

式中,Ei表示第i产业部门的结构超前系数,αi表示第i产业部门报告期所占份额与基期所占份额之比,Rt表示同期第i产业部门所在经济系统的平均增长率。其中,Rt=( ■-1)*100%,此式中a为起始年,其产量数据为A,b为目标年,其产量数据为B。如果Ei1,则第i部门产业有超前发展的倾向,其所占份额有所上升。

由表2可得出,1949―2012年,辽宁海洋捕捞业比重呈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发展也相对滞后;海水养殖业超前发展程度十分之强,大大超过了其他部门产业,同比上升了55%,发展劲头非常强劲。相比之下,内陆渔业发展超前程度和比重增加值都略有下降,捕捞业整体略微超前发展,养殖业比重则一直呈上升趋势,且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超强发展趋势。

2.3 渔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辽宁渔业发展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海水产品,且一直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增长,相对来说贡献率较小的是内陆产品,发展速度也相对较缓。近年来,养殖产品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渐超过了捕捞产品的贡献,对满足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和调整渔业结构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2)。

从表2可以看出,辽宁渔业结构呈现出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内陆养殖三足鼎立的局面,且水产养殖业在渔业结构调整中不断优化。尤其是海水养殖业,它对辽宁省的渔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重要性逐渐升级,已成为辽宁省沿海地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后,海洋捕捞业的比重出现较大幅度地下降,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产量的比例逐渐趋于平衡,说明养、捕两大部门的产量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加大其生产结构的调整力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其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主导品种培育研究相对滞后,“精品工程”有待进一步开发;对浅海、滩涂的利用也不够合理,养殖水域随意性较大;海水养殖业不够生态、高效和科学。内陆渔业中,养殖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捕捞业,内陆养殖与海水养殖逐渐协调发展,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渔业养殖的方式目前阶段还较为传统,新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应用程度低;养殖水域环境条件恶化,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的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之势[4];内陆养殖产品的趋同性较为明显,淡水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养殖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内陆捕捞近年来发展形势较好,在产量“零增长”的基础上,产值实现持续增长。因此,辽宁省应抓好捕捞业和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工作,建设结构比例更加协调、合理的渔业生产体系,共同加快现代渔业的建设和发展。

3 辽宁渔业结构优化升级途径选择

3.1 优化渔业生产布局,促进区域渔业经济协调发展

要想促进辽宁省渔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在大力发展全省渔业的过程中,既突出重点渔区的发展,又兼顾到全省发展的平衡。各地要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渔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渔业。

渔业经济是沿海市、县、区的主要内容之一,渔业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所占的比例非常大[5]。因此,沿海且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优势,在确保渔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名优特水产养殖和生产,形成产业化经营;适宜开发的旅游风景区应突出发展以观光和休闲为主的服务性渔业;其他距海较远和内陆的城市应重点推广新型淡水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高产技术,并大力发展内陆地区的水产品流通业。

3.2 调整优化海洋捕捞结构,大力发展远洋捕捞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不断枯竭,深海捕捞已成为发展趋势[6]。为保证辽宁海洋捕捞业健康稳步发展,必须压缩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提高远洋渔业发展质量。

首先,要围绕捕捞生产零增长的目标来不断坚持和完善相关的各项制度和措施,鼓励和帮助沿海捕捞渔民共同实现转产转业,积极引导他们从事养殖业和服务业等;促进近海捕捞作业渔船由单一的作业方式向多元化生产发展,优化作业结构;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的禁渔区、休(禁)渔期、禁渔具、渔业许可证等渔业法规和管理制度,并对休(禁)渔渔民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新增的捕捞渔船实施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坚决取缔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渔船;保护海域环境和渔业资源,发展生态渔业,从而保证近海捕捞生产规模适度、科学有序地开展。

其次,要积极开辟新渔场,在巩固和提高过洋性远洋渔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公海远洋渔业;以辽宁省内较大型的远洋渔业企业为首,提高其科学化管理程度,加强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建设,增强远洋渔业企业的整体效益;在提高远洋捕捞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远洋渔业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共同发展。

3.3 加快新品种引进开发,坚持发展名优主导养殖

辽宁省水产养殖发展势头较好,应继续积极探索名优特养殖品种的开发和利用,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促使其由重量向重质的方向转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在确立主导产业的过程中,要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坚持多种养殖,多条腿走路,区域化布局,一体化、规模化、系列化经营[7-8];加强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病害的监测和预报,开展水质分析等基础工作[9-10];培育和建设现代养殖区域,带动周边地区水产养殖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合理开发和保护渔业资源,采用健康高效的养殖技术,同时抓好病害防治等工作,推进全省名优特水产养殖向节水、节地、节能、环保方向顺利开展。

3.4 综合运用市场、政府等多种手段调整渔业结构

单方面依靠政府或市场是无法高效合理地调整渔业结构的,辽宁省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市场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新格局。

政府方面,要结合辽宁省的渔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调整计划和重大战略措施;多渠道增加渔业投入,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实施相关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各种补贴政策,并完善配套的渔业设施建设,为渔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扶持和壮大省内优秀的水产龙头企业,要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税收优惠等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为渔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11];以科技创新推动渔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建立起新型的技术体系,提高渔民的整体素质。对于以上各项措施,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要落实好各项工作的完成,推进渔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市场也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调控所不具有的独特功能,配合政府共同为全省渔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探索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且切实可行的道路。市场开发应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立足当地的市场 ,更要瞄准国内其他的市场和国际市场 [12];渔民是渔业结构调整的主题,应提高渔民的市场意识,从而保证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生产经营项目,达到增收增产的目的;政府应加强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健全,各种要素齐全,多元化发展的渔业市场体系,对渔业资源的配置起到应有的调整和配置作用,从而促进辽宁省渔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杨阳,曲永泉.辽宁省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15):201-205.

[2] 李军.辽宁省渔业资源发展现状分析及调控[D].沈阳:东北大学,2005.

[3] 包特力根白乙.大连渔业结构变动测度和优化途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5.

[4] 贺凌等.发挥区域优势加快辽宁海洋渔业产业化进程[J].现代渔业信息,2010(7):14-15.

[5] 孙建富.辽宁渔业经济发展的对策[J].辽宁经济,2011(3):75-77.

[6] 杨瑾. 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 振兴海洋经济[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11):97-99.

[7] 张耀光,韩增林, 刘锴,等.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2 192-2 200.

[8] 乔明,刘正垣,白剑虹.内蒙古渔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方向[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4-15,56.

[9] 周会文.转方式 调结构 推进抚宁县渔业健康持续发展[J].河北渔业,2012(2):56-59.

[10] 郑斯思,谭春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1(1):76-78,94.

篇4

1.1投资力度增加,苗种场效益大幅提高

江西加大了对苗种场的建设力度。从2004年至今,共投入国家资金7090万元,其中:国家项目2940万元,共建设14个良繁场;现代渔业项目5400万元。主要对40个苗种场进行标准化改扩建,使之达到年繁殖销售5亿尾以上的规模。一批通过现代渔业项目改造的规模化苗种繁殖场由于进行了进、排水系统等关键环节的改造,生产规模增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如宁都县鑫鸿水产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现代渔业项目的改造和农业部水产亲本更新项目的扶持,做到了当年投资、当年生产、当年增效。仅2012年,该公司销售“四大家鱼”苗种20亿尾,全年实现产值380余万元,纯收入超过100万元。

1.2苗种生产区域化集中明显、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在江西省渔业局的引导和扶持下,全省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苗种生产基地,苗种场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化集中明显。如宁都的“四大家鱼”早繁苗基地、南昌县向塘镇的草鱼苗种基地、新干县大洋洲鱼种基地、樟树张家山鱼种基地和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苗种场,这些苗种场的建立,在应对2008年冰冻灾害和2011年特大旱灾时发挥了重大作用,确保了江西水产苗种的及时调运,为全省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渔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1.3苗种补贴力度加大,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

为确保养殖品质优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至今,江西加大了对全省水产苗种场亲本更换力度,江西省渔业局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连续多年对水产苗种场的亲本更新实行了补贴制度,明确规定:凡是从水产原良种场购买亲鱼或后备亲鱼的,按计划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补贴50%的调种经费。具体办法是: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水产种苗生产单位的要求,下达调种计划,开具原良种亲本调拨单,由调种单位凭调拨单交纳应由自身出资的50%调种经费后,集中时间统一调运原良种。原良种场在原良种调拨工作结束后,凭调拨单与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结算。十多年来,全省累计调运长江“四大家鱼”原种亲本150000kg,彭泽鲫良种15000kg,婺源荷包红鲤1000kg、兴国红鲤400kg。从2010年开始,江西启动了亲本更新项目,已投资350万元,对规模化良种繁殖场进行亲本的统一更新。原良种补贴制度的实施既提高了国家级和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的保种、育种和推广良种的功能,也提高了全省水产养殖良种的覆盖率。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管理不严,原、良种的提纯复壮和选育工作比较滞后;二是虽然江西连续十多年不间断地对苗种场繁殖亲本进行更新,但仍有部分苗种场在使用自选亲本,该淘汰的没及时淘汰,亲本没得到及时更新,致使亲本老化,苗种质量下降,生长速度减慢,抗病力下降,病害损失加重;三是全省水产苗种场尽管数量不少,但有40%的苗种场都是六七十年代建造的,经过几十年来的经营,池塘塌坍,设施老化,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四是在水产种苗经营过程中,一些单位或个人以假充真、以劣充优、以少充多;五是有的名优品种的苗种生产技术有待提高。

3建议

3.1加大良种补贴力度,逐步扩大水产良种补贴范围

通过加大良种补贴和亲本更新力度,提高亲本和苗种质量,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延伸、拓展补贴内容和对象,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渔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3.2加大对水生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水生动物疫病防疫体系的建设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外向型渔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国家公共财政扶持的重点。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水生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规模,建立健全渔业病害预警机制促进渔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3强化水产种苗的法制化管理

一方面,抓好水产种苗法制宣传和技术标准、规程的培训工作,把相关的规定告知水产种苗生产单位和个人,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技术操作水平;另一方面,做到严格依法办事,加强对水产种苗法律、法规的执法和监督工作,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3.4实施科教兴渔战略

一是加大对地方品种的开发利用力度,驯化并选育一批新的名优新品种,增加新品种储备;二是开展科技攻关,尤其是对扩大养殖规模所急需的水产种苗的育苗技术进行攻关,解决“瓶颈”问题;三是努力引进一批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后再推广;四是大力推广和普及水产良种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全省水产良种生产科技水平和广大良种生产者的实际操作水平。

3.5积极推进水产良种产业化经营

篇5

一、我国渔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渔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渔业经济正面临着多方面挑战。国内方面的挑战主要有:

(一)生态资源环境问题

目前,我们对渔业资源的利用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衰退,渔获物的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现象严重;水生生物生存条件不断恶化,珍稀水生动物濒危程度加剧。其次,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容,传统的养殖区域受到挤压;渔民转产转业困难的现状加剧了其生产生活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和难度。第三,局部水域污染严重,限制了养殖业的发展;加上陆源污染不断加剧,水生生物赖以栖息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部分水域渔场出现了荒漠化现象。

(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我国,由于水产养殖不合理用药现象仍较为普遍,水产品药残超标事件屡有发生;加之企业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使用禁用物质或其他使假行为,导致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存有很大隐患。目前我国在监督检查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质检机构和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低。

(三)渔业管理制度问题

我国渔业管理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在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渔业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共有性的特点,而分级管理通常以局部利益为重,由此会导致渔业资源浪费、渔船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其次,许多基层管理部门的执法经费和人员工资主要靠罚款和没收物品来维持,渔业基础设施不能及时维护和保养,执法不公、执法犯法的现象大量存在。第三,各地在机构设置方面存在分歧,渔业管理职能和职责划分也不统一。这样容易造成部门反应能力缓慢,管理效率低下。

从全球视野看,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

(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动荡,特别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导致我国渔业企业的产品出口成本增加,出口困难。同时,国外大量物美价廉的水产品涌入,打压了我国水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路。

(2)以石油危机为代表的能源危机,给渔业生产资料和整个经营成本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原油价格涨落不定,严重影响了渔业效益和渔民增收的预期。

(3)世界渔业技术正沿着捕捞船舶大型化、捕捞设备智能化和鱼货处理冷链化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却在这些方面对我国进行了严格封锁;同时我国长期以来的低劳务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

二、发展建议

(一)逐步恢复渔业生态资源环境

渔业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人类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首先,认真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渔业法》,尽快建立环境监测网络,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还要建立污染补偿制度,有效控制海洋污染境况。其次,继续落实捕捞零增长方针,有效采取多种增长方式和措施,有步骤地推进渔民转产转业,促进鱼类资源恢复,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实行渔业资源限额捕捞和渔船强制报废制度,严格执行每年6月至9月在沿海省份实行的伏季休渔制度,完善长江禁渔期制度;全面整顿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查处电、炸、毒鱼违法作业。第四,倡导节能减排,发展碳汇渔业。简单讲,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碳汇功能,可能形成生物碳汇,相应地称之为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增殖放流、人工鱼礁以及捕捞业。

(二)优化渔业产业性结构

首先,要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渔业生产基础,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同时还要注重区域布局,抓好主导品种,以优势项目为依托,不断壮大基地规模。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促进市场信息的流通和传达,正确反映供求的变化和消费购买力的大小。第三,要促进渔业一体化经营,构建渔工贸一体化格局。第四,建立健全辅助体系:一要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推动渔业融入到全球化贸易中;二是要提高科技在渔业化生产中的贡献比例;三要加强交通、仓储等辅助。

(三)改革渔业管理体制

篇6

一、我区养殖产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的养殖产业主要包括渔业养殖和畜禽养殖。

(一)渔业养殖基本情况

我区发展鱼类养殖具有优势。嘉陵江__段长45.1公里,鱼的种类达163种,渔业种质资源较为丰富。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30,482亩,渔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名优鱼类养殖,是我区鱼类养殖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华倒刺鲃、中华鳖、奥尼罗非鱼、南方鲇、岩原鲤等16种名优鱼类在我区养殖试验成功,正在向规模化养殖迈进。全区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3,299亩,水产品总产量5060吨,其中名优水产品产量600吨,实现渔业总产值6300万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9.1%,全区农村人口人均来自渔业的收入为151元。

(二)畜禽养殖基本情况

1.生猪生产现状。近年来,我区生猪养殖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__年由于受去前年饲料价格上涨而生猪价格过低,以及我区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猪蓝耳病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区母猪数量、育肥猪存栏量、商品猪出栏量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猪规模养殖一时难以形成等因素的影响,我区生猪养殖量、出栏量都还将下降。预计全年生猪出栏仅为18万头(包含农民自食部分)。

2.奶牛生产现状。全区现有奶牛1388头,日产牛奶约9.5吨。我区奶牛分布的特点是江西片区相对集中,江东片区零星分散。目前,我区奶牛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较低,约为0.1%,但发展潜力很大。我区发展奶牛产业,起步较早,效益较好,并逐步向城区周边延伸,规模养殖开始起步,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天友乳业公司在澄江镇建立了种奶牛场,歇马镇还成立了奶牛协会。

3.家禽养殖现状。全区平均年出栏商品鸡260万只,主要是商品肉鸡和农户散养的土鸡。区内规模禽类养殖场养殖量不大。除正大集团在东阳街道西山坪建有10万只商品蛋鸡场外,区内的其他禽类养殖场养殖量都在2万只以下。目前,区内尚无一家禽类的二级良种繁育场。区内养殖户规模饲养的家禽主要是从区外引进种苗或种蛋在区内进行孵化,这种情况制约了我区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二、我区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养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区农业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养殖产业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或影响了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养殖规模量小。在生猪养殖方面,全区年出栏生猪上千头的养殖场不多,20__年只有8户,比20__年的14户减少42.86%。在奶牛养殖方面,牛奶产量低,农户养殖呈萎缩之势。目前,我区奶牛存栏量少,总体规模偏小;部分养殖户将后备奶牛外卖,导致存栏量下降而且出现奶牛断层。散养农户的奶牛年产奶量远远低于公司养殖。一般农户的奶牛年产奶量为4500公斤/头,与天友牧业公司单产6500公斤/头相比,相差20__多公斤/头。

(二)经营管理不规范。多数畜禽养殖场户没有建立饲料、兽药、添加剂、防疫、消毒、及无害化处理记录,这种状况极易造成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同时加大了饲养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益。养殖户饲养方式粗放,区内奶牛养殖户多是在以前的猪圈或房前屋后搭建牛舍,设施简陋,绝大多数采用人工挤奶环境卫生差。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养殖多是凭经验,对科学饲养畜禽知识了解不多,肉料比偏高,养殖效益差,养殖场户抗风险的能力弱。养殖奶牛多是依靠国营、集体农场发展起来的,在国营、集体农场相继退出奶牛生产领域后的10年来,奶牛的饲养技术、配种技术、疾病治疗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兽医站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四)畜禽重大疫病防控意识淡薄。许多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对防疫、检疫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区外购进仔猪不与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联系,购回后也不与所在地畜牧兽医防疫部门接洽。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动物疫病在我区时有发生,对生猪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口蹄疫、炭疽、牛出败、结核病等动物疫病极易影响奶牛。防疫管理体系不健全,防疫经费严重不足,畜禽产业存在动物重大疫病发生的潜在风险。

(五)发展养殖的市场风险大。去前年,育肥猪价格直线下滑,养猪亏损严重,养殖场户大量宰杀母猪,不再饲养育肥猪。今年以来,仔猪价格飙升,养殖成本加大,饲料、人工等也大幅上升,增大了生猪养殖成本,增加了生猪养殖的市场风险。同时,牛奶面临销售困难问题,花费的人力多、成本高。销售量受季节影响波动大。

(六)畜禽良种体系不健全。区内生猪主要以荣昌猪和长白猪杂交猪、荣昌猪与长白猪及杜洛克杂交猪、pic猪为主,没有标准的种猪良种繁育场。区内家禽主要是靠区外引进禽源,没有相应的良种繁育体系,既制约着禽类养殖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禽类重大疫病的防控。

(七)规模养殖贷款困难。由于养殖场户多是租用土地或建设简易场地,固定资产不多,因此,采用抵押方式取得贷款不是很现实,而其它途径的贷款特别是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困难,养殖户要扩大生产规模受到融资困难限制。

三、关于加快养殖产业发展的建议意见

(一)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合理布局。明确全区养殖业的功能区域划分,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养殖的需求和城市发展因素,合理设计和调整水产和畜牧产业布局,划定养殖区域和限养区域。积极稳妥调整全区奶牛布局,重点发展澄江镇沿澄八线一带,复兴、三圣镇一片,积极稳步发展龙凤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天府镇奶牛,并将主城周边北温泉街道、蔡家岗镇、童家溪镇的奶牛迁出城市规划区。

(二)制定扶持政策。要进一步解决养殖用地政策,落实规模养殖资金补贴,建立畜牧生产发展资金,实施培训计划,要由政府组织对从事畜牧产业的技术人员、防疫人员进行免费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同时加大对畜禽饲养知识的宣传 力度,以提高广大养殖户的饲养技术和防疫意识。

(三)大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选择产业优势较突出、经济实力较雄厚、外向程度较高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区级龙头企业,同时鼓励他们利用产品超市、连锁配送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方式,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培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规模,加速向外延拓展型经济转化,为__养殖业大发展打开一条通道,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促进全区养殖业产业升级。

(四)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养殖业投入机制。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集体、渔农和业主投资为主体,鼓励社会性投资,特别是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先进投资理念与经营策略的社会资本投入养殖业领域,促进产业发展。协调各金融部门,增加对渔业的贷款,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简化办贷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并给予优惠利息或一定额度的无息支持。

(五)加大科教投入力度。提高科技贡献份额,推广最新养殖技术,提高病变综合防治技术,加快养殖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全面提高养殖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深入养殖生产第一线,为养殖户送技术,解难点,降本节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保持和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成果储备,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投入产出率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探索奶牛高产技术。同时,搞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与畜牧兽医技术学院一起,联合科研攻关,尽快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六)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及市场、信息、技术和服务功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管理机制,不断增强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篇7

渔民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一)渔民拥有的海洋、渔业资源具有共有性特征

农民拥有的土地是其生活保障的主要资源,土地具有固定性和使用的非共有性特征,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状况来决定在土地上的劳动方法和劳动强度,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渔民是界于居民与农民之间特殊的社会群体,既无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福利待遇,又无农民的土地,唯一拥有的海洋、渔业资源及海洋捕捞权是具有共有性特征的。一旦渔民离开海洋、失去水域、滩涂就意味着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其它生活收入来源。

(二)渔业具有高危险、高强度和高风险特征

不论是农业还是渔业生产均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洪涝、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是农民耕作要面对的风险,渔业面对的风险相对于农业而言危险更大、强度更高,危害一旦发生,渔民一夜间便会倾家荡产。2006年我国共发生19次温带风暴潮,养殖业遭受重创,渔业受灾面积37万公顷,损失水产品120多万吨。因此,渔业是灾害频发危害最大的行业。

(三)渔民作业年龄、体力具有局限性特征

对大多数农民而言,土地不论是集体所有还是个人所有,只要其健康,他们是没有年龄限制的。而渔民以海、以船为载体进行作业,作业条件十分艰苦,劳动强度大,每次在海上作业往往连续10多个小时,漂流在海上短则需要半个月,长则一年或更长时间,所以受年龄、体力和能力等的局限大,退下来的渔民大多数没有土地或其它技能,只能依靠以往的积蓄、集体的补助或子女的赡养来生活,生活难以保障[1]。

(四)渔民居住具有偏僻、边远性特征

渔村大多临海,大多数渔民居住在偏僻边远的海岛、渔村,经济基础、通讯、交通运输等条件比较差。渔民进行渔业生产,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购买必需的生产要素,如渔船、渔具以及其他生产必需品,而且渔船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且折旧费高,还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需及时更新,使渔民支付的费用远远超过农业生产所需支付费用[2]。另外他们要和城镇居民一样需要购买生活用品,而基本生活用品大多是从外界输入,成本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渔民的生活负担。

二、渔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渔民技能单一,文化素质低,再就业能力弱

世世代代以海以渔为生的渔民对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依赖性强,大多只有海洋捕捞或养殖一技之长,缺乏从事其它行业技能,收入也主要依靠捕捞和养殖,一旦弃船失业就意味着失去以往的谋生手段。由于渔业的特殊性,渔民要追逐鱼汛到处迁徙,使一些孩子仅小学期间就要多次转学,一般勉强读到小学,受教育年限少。这样代代相传,使大部分渔民文化程度低,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大,能够看懂渔业科技书刊的人数不多,导致渔民整体素质低,学习掌握新技能重新寻求创业谋生途径的能力弱。大部分弃船上岸渔民失业在家,没有新的生活收入来源,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二)水域污染加剧,渔业资源日趋枯竭

从目前渔区看,由于海洋渔场水域污染加剧,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据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在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测的573个入海排污口中,约87.6%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显著增加。许多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尚存品种也呈小型化、低龄化,渔业资源状况愈来愈差。目前黄海渔场已经有16种主要经济鱼类、7种甲壳类、3种贝类资源濒临枯竭,传统的黄渤群系带鱼、黄姑等渔业都先后失去了产业价值[3]。由于中日、中韩、中越三个渔业协定的生效实施,渔民生计空间在不断缩小,海洋捕捞及与之相关的水产品加工、流通、储运和船网工具修造、港口服务等产业随之萎缩,效益大幅度下降,造成部分渔船停港歇业,大批渔民失海失业,直接影响渔民的增收。

(三)优惠政策少、负担重,渔民收入增长减缓

国家出台支农惠农的扶持政策比较多,农民负担逐渐减轻。但针对渔民的优惠政策缺乏,渔民需要交的税费种类多。渔民要取得合法资格,需要办10多种证件,每种证件收费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一条船受海洋、水产、土地、渔政、公安和海事等多个部门管理,重复收费。加上近两年渔用柴油价格一路攀升,使目前拖网渔船生产用柴油支出占生产总成本的比例已从90年代的30%上升到70%~80%[4]。虽然国家给予部分补贴,但补贴只能弥补燃油涨价的一少部分,远不能解决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给生产带来的压力,使渔船普遍亏损严重。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据统计,城镇居民与渔民的收入之比,2004年是1.08:1,到2008年升至1.27: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3700.48元;农民与渔民收入之比,在2004年是0.53:1,到2008年升至0.71:1。可见城镇居民与渔民的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与渔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渔民已逐渐丧失了高收入的优势,尤其老弱病残渔民家庭受其影响最大,制约和影响了渔区经济的发展和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社会保障建设滞后,社保覆盖面窄

社会保障对于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解决后顾之忧、体现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由于渔业是高风险、危害大的行业,而渔民经济条件有限,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弱,所以灾害、事故发生后,急需国家政府进行救济和补偿。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往往偏重于城镇居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对于渔民的生活保障重视不够,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保障资金缺口大,使渔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广大渔民还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之内,使受灾的渔民难以及时得到相应补偿,影响了渔民生产的恢复、生活的安定、渔区的稳定。

三、促进渔民增收的对策

(一)加强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保护渔民合法权益

完善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系到渔民增收、渔区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本着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要求,从维护渔区经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振兴“三农”、扩大内需、解决改善民生问题,增加渔民收入这一核心,尽快完善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加以突破。首先,要结合当前渔区的物价水平,考虑维持渔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当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渔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实事求是地确定保障标准;其次,民政部门要开展调查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支出、致贫原因等情况,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失海渔民或老年渔民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5];最后,建立以财政支持为主,个人缴费、集体补贴为辅,并结合其他途径的资金来源体系,保证社保基金到位,使渔民遭受大灾害时能及时得到救助,及早恢复生产;让渔民老有所养,切实解决渔民后顾之忧,保护渔民合法权益,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为渔民增收奠定基础。

(二)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集渔业、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是近年来随着海洋渔业面临资源衰退、渔业效益下滑的情况而新兴的一个产业,是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渔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提高渔民收入水平和渔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所以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引导渔民,彻底转变传统的靠海吃海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率领渔民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休闲渔业,充分挖掘“海”与“渔”的资源优势,创办休闲渔业基地,开发海上游览、观赏、垂钓等娱乐项目,提升休闲渔业档次,扩大休闲渔业规模,以吸纳更多的渔民就业,进一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增加渔民收入。

(三)发挥渔业龙头企业作用,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

渔业龙头企业具有引领和支撑整个行业的作用,尤其在当前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的严峻挑战,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的情况下,发挥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加工产业链长的渔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尤为重要。建议政府要从政策上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在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海域开发利用和科技指导应用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其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带动众多渔民进入渔业产业化的链条,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形成比较成熟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整个渔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渔民组织化程度、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四)加大渔民的培训力度,提高渔民创业谋生能力

渔民的文化程度、素质高低,是决定渔业发展后劲和渔民增收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渔民的再就业培训工作,针对渔民的需求,对转产转业的渔民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向渔民讲授科技与实用性强的渔业科技方面技术,提高渔民的技能素质和创业谋生能力;第二,要根据目前转产转业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通过税费、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加大对有利于渔民转产转业的相关行业的扶持力度;第三,坚持从渔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拓宽就业途径,为弃船失业渔民提供再就业机会,促进其平稳转产转业。

篇8

一、现状分析

我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全市海岸线长240公里,滩涂面积150万亩,负10米浅海300万亩,未利用宜渔荒碱涝洼地、水面100余万亩,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30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36万吨、产值49亿元。

当前全市南美白对虾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海水养殖科技含量低,单产水平不高。年全市海水养殖平均亩产只有30多公斤,而精养高产区亩产达到100公斤以上,淡水区最高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依靠科技提高产量的潜力巨大。我市海参生产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迅猛,而且苗种生产已初具规模,示范区效益显著,预计今年全市海参养殖面积将突破4万亩,“十二五”末可达到10万亩以上。贝类是我市最大的渔业优势资源,但目前管理粗放、产量低、年平均亩产只有300公斤。通过底播增殖、封滩护养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贝类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历史机遇,突出三大优势品种,以建设高效生态渔业为核心,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促进渔业资源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增强渔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做出更大贡献。

任务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市南美白对虾海淡水养殖面积40万亩,总产量7万吨,产值21亿元。其中,海水养殖面积32万亩,平均亩产达到95公斤以上,总产量3万吨,实现产值达9亿元;淡水养殖面积达到8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总产量4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发展海参池塘养殖面积达10万亩以上,亩产100—150公斤,实现产值20—30亿元。浅海贝类封滩护养面积达到85万亩,实现产量6.4万吨,产值5亿元;潮间带海水池塘立体养殖20万亩,实现产量20万吨,产值15亿元。贝类总产量达到26.4万吨,产值20亿元。

三、工作重点

南美白对虾:以标准化池塘改造为重点,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大规格对虾精养高产技术和优质苗种培育技术,实施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大力培植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绿色南美白对虾优势品牌。

海参:按照全市“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高标准、规模化建设养殖基地,加快池塘造礁、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多元化发展,加强海参苗种繁育与越冬保苗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养殖水平;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贝类:推广优质贝类苗种繁育技术和立体养殖技术,大力实施池塘生态养殖、封滩护养和增殖放流,打造全国贝类产业基地品牌。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研究工作和技术措施,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工作落实。

(二)统筹发展,整体推进。按照“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以现代渔业“3•20工程”、渔业科技“3•10工程”和渔业产业化“双百工程”为载体,推进3大优势主导产品产业规模扩张和效益的提高。

(三)加快示范园区建设。以绿色食品(水产品)生产为核心,以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在全市建成一批三大品种示范园区。建设水产原良种生产园区13处,海参标准化池塘养殖园区9处,岸基工厂化养殖园区7处,贝类、对虾等生态立体养殖以及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园区10处以上,发挥示范园区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全市渔业三大品种健康快速发展。

(四)加大资源养护力度。建设文蛤、缢蛏、青蛤等种质资源保护区,增加文蛤、青蛤、缢蛏、蛤等优质贝类底播品种和数量,力争每年底播优质贝类数量达到5亿单位以上。

(五)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市县(区)项目优先安排三大品种开发,积极争取海域使用金项目、优质鱼项目、平安渔业项目、现代渔业项目、资源修复项目等省级以上海洋与渔业项目落户滨州,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以项目建设促进各项规划目标的实现。

(六)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在优势产品生产区内,全面实施绿色食品(水产品)基地、产品双认证制度,大力推行高效、生态、清洁、安全生产模式。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完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检测制度,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篇9

关键词:渔船安全管理;渔业发展;渔业主管机构;水上作业;安全事故

笔者查阅了相关的书面资料后发现,现阶段我国拥有106万艘渔船,占世界渔船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海洋渔船的数量多达31万艘,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称我国为渔船大国是理所应当的。渔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渔业的发展对增加渔民生活收入、提高渔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我国渔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但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安全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是最为明显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渔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作业地点特殊,其是在水上作业的,水上环境往往难以预测,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做好渔船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事情。只有做好渔船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促进我国渔业的长远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1我国海洋渔船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为了保证我国渔业发展的安全性,并促进渔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的渔业主管机构已经出台了很多安全管理举措,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重点推进渔船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当然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和成效。但是渔船安全事故的发生仍然屡见不鲜,渔船在运行的时候仍然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对渔船上的工作人员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使我国的众多渔船存在着经济损失方面的风险。渔业管理机构为做好渔船安全管理工作付出了较大的努力,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每年由于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而造成的渔民死伤无数,虽然死伤人数没有增加,但也没有明显的下降。由此可见,解决渔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的。

2海洋渔船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没有对渔船进行良好的检验。质量检查人员未能严把渔船质量大关,对渔船的质量检查不够严谨与仔细,仅仅流于表面形式,质量检测工作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开展。为了节约成本投入,不在少数的渔船企业选择购买二手船只,对那些已经超出使用年限的老渔船仍然在使用,不仅不予以及时的淘汰,就连最基本的保养、维护与维修措施都无从体现,渔船的性能基本已经丧失殆尽,苦苦支撑导致渔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发生几率非常大。有的渔船公司不去聘请专业的人员对渔船实施维护与管理,而是交由公司内部的非专业人士负责,有的人甚至对渔船的发动机设备与结构进行私自的改装,使得渔船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技术与质量问题大量存在,降低了渔船的适航性能,高危渔船由此而形成,加之水上天气条件的不稳定,使得安全事故更加容易发生。第二,不规范的安全操作加剧了渔船运行过程中故障的发生。渔船公司内部通常缺乏健全而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即使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也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切切实实执行。与此同时,船员之间的素质参差不齐,未能对安全管理制度与规章做出正确的理解,有的人故意违背相关规章制度,经常自作主张、主观臆断,例如在渔船上作业的时候有没按照规定穿救生衣,值班人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加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第三,渔船上的有关装备不够先进与科学,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众所周知,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的信息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探测工作中,其技术的先进性不言而喻,但是渔民并不愿意对这些先进的技术进行引进和运用,因为其成本是较高的,但是其后期的回报也是很高的。渔民为了节省成本投入,没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安装到渔船上,直接致使渔船的通讯设施落后而且不够健全,一旦出现危险,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发出求救信号,也为营救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第四,港口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降低了渔船的航行能力,许多地区的航道不够宽阔、水流湍急而又捉摸不定、水的流动速度大、落差大,部分三角洲地区有严重的泥沙淤积,水中有大量的礁石,阻碍了渔船的顺利航行,搁浅和触礁现象时有发生,渔船的航行条件有待进一步的改善。除此之外,近海资源近几年来急剧短缺,主要原因是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为了谋求发展,很多的渔业公司转而发展远洋产业,渔船也朝着更大化的方向迈进,所以以前的港口已经无法满足现有渔船的要求,港口的集散能力过低,同时也缺乏足够的避风停靠能力。第五,渔船作业人员缺乏足够高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极其匮乏,随机应变能力不高。渔产养殖行业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加之市场自身存在落后性、滞后性、盲目性的弊端,使得大量的非专业人士进入这一高危行业,这些人员在渔业方面的专业技能极其缺少,不说专业技能,连最为基本的游泳都不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自救工作的开展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这些后来涌入的渔民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什么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对安全生产技能缺乏了解,降低了整个渔产养殖行业的发展水平,扰乱了行业发展秩序。

3渔船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既然渔船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对症下药,立足于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安全管理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加强渔船监督检验工作,消除安全事故隐患。政府部门要严格按照《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00)》的有关规定检验,比如对营运渔船的检验从建造检验或上一次换证检验证书生效之日起,每四年要进行一次换证检验。渔船的动力装置、辅助机械(空气压缩机、捞鱼机械等)、电气设备等都须按规定要求检验,完全合格后才颁发合格证书。船舶经营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制定并完善渔船安全管理体系,对现有的渔船予以高度的重视,全面而仔细地检查那些有一定使用年龄的渔船,着重检查其结构的安全性,同时做好书面的记录,要不惜投入大量的钱财进行老旧船只的维护、维修与保养,从根本上彻彻底底地保证渔船的安全性。一旦经过全面的检查发现渔船质量已经不能够满足使用,就要果断予以淘汰和更新,采购新型的渔船,而政府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进行财政方面的补贴或税收方面的优惠,为船舶经营公司减轻负担。第二,出台相关安全管理法律和制度,并确保其得到真正的执行与实施。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规范安全管理操作程序,例如:要想保证船只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必须从源头处保证渔船的质量和性能,这就对造船业的人员提出了较为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要求。其在造船之前一定要先申请国家的审批,只有国家的有关部门对船舶图纸予以肯定,才可以开始渔船的建造工作。安全管理机构要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一旦发现渔业发展中存有违背安全原则的行为要立即指出,并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予以相应的处罚。渔船驾驶员的职责十分重大,其操作是否合乎规范关乎整个行业的安危,所以他们应该自觉地学习安全驾驶技能,只有取得相应的船只驾驶证书才能够走上工作岗位,这一职位不仅要求驾驶员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备足够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三,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建设港口码头基础设施,使得渔船的航行条件得到改善,使得渔港的功能得到完善。消防设施在港口是必不可缺的,要将一定数量的消防设备设置在港口,以备不时之需。我国的船舶运营公司应该谦虚地向国外学习,学习其先进的渔船安全管理措施,保证渔船上的设备有序运转,将各种设备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置,渔船航行的时候不要忘记携带证件,这是出于方便渔船进出港的需要。第四,加强对船员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和自我防范意识。船舶公司要强化对于内部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建立奖惩机制,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在其位谋其政,对于那些严格遵循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表现优秀的员工要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奖励,而对于那些违背安全操作章程的工作人员要做出一定的处罚,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确保其下次不会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错误。此外,紧急事故的预防演练有着很强的警示作用,所以船舶公司要在平时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通过演练可以让员工更好地意识到遵循安全技术措施的必要性,而一旦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同或类似的情形也不会手足无措。第五,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增强安全管理意识。安全事故之所以屡禁不止,渔民安全意识与观念的缺失是内在原因所在。当前,渔船上的工作人员存在着职权不明、权责混乱、权利空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渔船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并且实际数据表明,渔船每年发生的安全事故有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安全管理不当、部门不作为而造成的。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增强渔船上各位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观念,对每一位渔民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遵循目标责任制,在安全工作方面做到谁出问题谁负责,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一方面会对工作人员形成一种有效的约束,使他们在其位谋其政;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此外,还要建立奖惩机制,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提高渔船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结语

通过笔者在文中的详细叙述我们不难发现,做好渔船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极其有必要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这项工作一方面关系到渔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而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支持;科学研究人员要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通过先进的技术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消除技术瓶颈与屏障;渔民自己也要接受安全培训和教育。如果能够做到以上三点,一定可以促进渔船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促进我国渔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刘艳杰 吕梁 单位:龙口市渔政管理站

参考文献

篇10

全面提升海岛特色产业加快推进**经济科学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县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海岛资源优势,确定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经过多年努力,生态旅游、现代渔业、特色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产业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二、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渔业生产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缺少品牌支撑,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渔业生产存在自发性、无序性,产业组织管理松散,生产方式粗放,全县没有一家规范化的渔业龙头企业,渔业生产多为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群众往往是看别人养殖什么效益好,就一窝蜂跟着发展什么,一旦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因素影响,就全军覆没;优势品种养殖规模小,许多海珍品有质无量,市场占有率低;品牌创建成效不佳,至今没有一个全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市场开拓力度不大,销售渠道不畅,主要依靠外地客商进行转手销售,缺乏对市场的预见性和操控力,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情况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韩国、日本等主要市场的水产品需求量大幅减少,我县水产品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立即受到严重冲击,海参、海胆、网箱养鱼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均下降50%以上,收入同比分别下降25.7%、36%和67%,尤其是网箱养鱼出现滞销,价格已低于成本价。以大钦岛乡为例,今年一季度鱼类收入仅有500多万元,同比下降80%。另外,由于很多收购客户经营出现困难,造成外欠款增多,目前全县仅海带和虾夷扇贝外欠款就达5700多万元,直接影响了群众加大投入的积极性。

(二)旅游业基础设施薄弱,整体服务水平较低,旅游项目形式单一,核心竞争力不强。旅游产业各要素的配套设施比较落后,宾馆酒店档次低,旅游车船状况差,购物和娱乐设施差距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不大,缺少高端产品,特别是海上游、文化游等旅游资源没有得到

充分挖掘;客源市场发展不平衡,对传统客源市场依赖很大,新的、高端的客源市场所占份额较少;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够充分调动起各方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工业发展受制约因素多,大项目进展不快,产业规模偏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海上风电开发项目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推进缓慢,一直没有开工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中度低,未形成规模效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修造船等传统工业只是在低水平发展,没有实现根本性提升;交通不便、土地、淡水资源匮乏以及人才短缺等因素造成海岛企业运行成本高,工业项目开发领域窄,招商引资难度大,导致**工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三、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和重点

海岛的特殊性决定了**的产业发展思路必须结合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肆虐,经济运行仍然很困难的形势下,善谋发展对策,突出发展特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突出特色产业发展这个重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才能求得**经济实现更高水平、更高效益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富裕**、魅力**、和谐**和生态文明县的目标,紧紧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省市支持**科学发展和我县实现局部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按照一二三四发展思路,统筹推进三大特色产业发展,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支撑力和经济整体素质,推动全县经济科学发展。

(一)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围绕吸引100万进岛高端游客,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岛的目标,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旅游要素,着力培育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一是大力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要求,不断完善各要素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重点规划建设**游客集散中心,进一步完善电子门票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增设多语种标志牌等公共信息标识,加快形成完整高效的旅游服务信息化网络。积极引导客船和旅游车辆升级换代,开通景区间旅游观光公交线路,逐步建立安全、舒适、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着力发展酒店餐饮业,加紧推进星级酒店建设,尽快提高接待服务档次。二是全力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抓紧编制**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规,强化规划对旅游项目开发的指导作用。加快南、北长山岛核心旅游资源的整合,搞好旅游的升级改造。推进旅游产品向海上观光、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等领域和环节拓展,不断开发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突出发展海上游项目,抓紧成立海上游实体管理机构,建设游艇专用码头,开通海上游线路,开发游艇观光、海岛探奇等旅游项目。深入开展渔家乐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活动,引导业户改造升级接待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渔家乐公司化进程,着手进行公司化经营试点,鼓励开发各具特色的渔村式度假村,全力实施渔家乐民俗风情园建设,形成多档次、多风格的渔家乐接待体系,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开发海岛文化资源,大力实施百年渔俗文化、千年妈祖文化、万年东半坡文化和亿年地质文化的百千万亿文化工程,把潜在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经济竞争力。当前要加快推进妈祖文化公园和大型露天妈祖塑像项目,积极运作好妈祖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妈祖对外影响力。规划建设具有海岛风情的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商品,设立指定旅游购物场所,不断增加游客在岛消费;开发独具海岛特色、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和娱乐活动,丰富夜间旅游市场,吸引和留住游客。三是强化旅游市场开拓。认真研究旅游市场新特点,采取各种促销方式,巩固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发新兴市场,充分挖掘周边市场,大力开拓境外市场,保证客源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四是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筹能力,调动各方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的合资合作,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打造旅游强势企业,全面推进我县旅游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

(二)做大做强现代渔业。围绕加快建设100万亩海底森林和10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深入推进渔业科技化、产业化、品牌化,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一是加强渔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原种保护区功能,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加快推进海参、贝鱼类和鲍鱼三处水产品良种繁育中心改扩建工程,完善科研配套设施,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搭建**渔业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引进和培养渔业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全县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引进和研发新技术、新品种,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强化对渔民专业技能培训,为渔业生产提供有效科技服务。二是着力提高渔业产业化程度。制定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生态养殖基地建设,采取人工布礁、藻类增养、技术改良等措施,逐步扩大海面养殖面积,不断拓展水下养殖空间,全面推广多品种、立体化、生态型养殖模式,进一步扩大优质品种养殖规模;突出抓好骨干企业培植,通过政策扶持、资本运作等方式,促进县内渔业骨干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快与岛外渔业强势企业合资合作,培植一批渔业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使渔业生产加快由分散粗放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水产品销售工作,认真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加大对**水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有效规避经济危机对水产品销售带来冲击。三是大力推进渔业品牌创建。全面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广泛推行标准化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紧做好水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等工作,不断加大水产品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力度,打出**渔业整体品牌。

(三)突破发展特色工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依靠项目开发壮大风电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改造提升水产品加工、修造船等传统产业,尽快形成支撑海岛发展的特色工业体系。一是全力推进海上风电场开发。加紧推进实施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开发项目,争取挤进国家风电开发总体盘子。加强与大唐、华能、华电等已签订海上风电开发协议企业的对接,争取及早进入可研编制阶段。当前要重点做好三融公司4.8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建设,争取尽快通过省发改委核准,积极协调投资商做好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二是培植壮大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推进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规模扩大,提高整体发展水平。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改进加工工艺,大力发展海带、鱼虾、贝类等小包装干品加工,千方百计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效益。三是加快发展修造船业和海上运输业。有效整合全县修造船资源,通过挂靠联合、整体出让等方式,不断提高修造船能力和水平。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发展海上航运业,鼓励各船运公司扩大海上货运能力,提高经营和服务水平,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

四、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的保障措施

特色产业的发展只有内在动力与外在条件和环境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最大效能,取得最佳效果。目前,我县产业发展正处在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完善的产业载体,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优越发展环境。

(一)高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国际性休闲度假海岛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合理布局、提升功能的原则,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突出抓好南、北长山主城区建设,全力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大力实施拆迁工程,尽快改善城乡面貌。坚持视生态如生命的理念,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和优化,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加大海岸线保护力度,搞好雨水积蓄等生态工程,打造持久整洁优美海岛环境。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近期要重点抓好南北长山大桥、环岛公路、陆岛交通码头、中心渔港、海缆扩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同时,要着眼长远,做好蓬长大桥、连岛工程等重大项目的论证争取工作,为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全力抓好投资拉动。推进重点项目是发展特色产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要坚持以加快项目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产业发展。要全力推进县委、县政府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把主要精力用在项目的实施上,争取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要努力向上争取项目,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历史性机遇,深入研究吃透国家的产业政策,摸清投资方向,认真筛选好项目,加紧做好前期论证,积极与上级沟通对接,主动灵活地向上做好工作,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为产业发展储备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