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与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统计与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计划经济实质上是由政府主宰着经济活动,统计为政府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多数统计数据对于政府之外的机构和公民是保密的。而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和消费者,企业和消费者是根据市场信息从事经营和消费活动的。在市场经济国家里,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出来的信息和在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属于全体公民所有,是一种公共产品,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把统计信息作为公共产品,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统计立法,制定统计制度、调查规则、资料保密、数据等制度。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就统计信息产品的归属、统计服务对象等基本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方针,反映到统计设计上主要是考虑政府的需要,而很少研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需要。在统计数据披露方面,实行先内后外、内详外略的“政府优先”的政策。在一些政府部门把统计数据当成部门的私有财产,甚至被政府机构中的少数人所垄断,成为他们谋取部门和个人利益的资源。这种统计数据归政府所有、部门所有、个人所有的观念,导致了政府统计行为的商业化,出现了一些政府部门以数谋利的行为,增加了企业获取统计数据的成本。
二、树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法律地位上平等的新观念
至今,政府统计部门仍把企业当成附属于自己的被领导者,由此引发出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行为。一些地方规定企业统计人员要参加政府统计部门办的上岗培训班,并通过考试取得统计上岗证方可从事统计工作。一些地方将统计报表和统计制度印刷费、培训费摊派到企业。企业需要综合统计数据,一些部门和地方统计机构不提供,让企业花钱买资料。这是违反公司法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的。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机构设置包括统计机构和人员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政府无权干预。政府统计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法律上完全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统计部门要求企业填报统计报表是法定的权力,而向企业提供统计资料则是统计部门的义务。统计部门不应当只行使权力而不尽义务。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统计部门在普遍重视统计法制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政府统计部门的公共关系建设,他们不仅是靠法律维护统计的权威,更重要是通过统计部门的各种公关活动,比如开展统计宣传活动、免费提供统计资料、搞好与被调查者的合作等,提高社会公众对统计的认知度和配合程度。
三、依法规范政府统计调查工作,增强为被调查者保守秘密的观念
政府各部门行使统计调查权力的时候,不受法律约束随意印发调查表的问题较为突出。政府部门在行使统计调查职能时,必然要涉及到被调查者的权益。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里开展统计调查时是严格依法进行的,一般来讲有法定填报义务的调查表都要有法律根枯,通常要在调查表中注明法律依据,并且将统计调查制度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公布。市场经济国家的统计调查一般都分为强制性统计调查与自愿性的统计调查,强制性统计调查填报的对象一般是企业,调查的内容是经济类,要求被调查者必须要填报的,否则要追究法律责任;自愿性调查对象一般是公民个人,调查内容是社会类,被调查者可以填报也可以拒绝填报。依法规范统计调查行为是统计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维护被调查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公民和企业的单项调查资料一般只用于汇总和推断总体数据,而不允许用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对于被调查者的资料,制定施行如此严格的保密制度,是为保护被调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使被调查者放心地为政府统计部门如实填报资料,提高公民和企业对政府统计部门的配合程度。
四、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数据制度
篇2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维度划分
人力资本是指个人与生俱来或后天取得的智力与体力资产,包括知识、能力、技术、智慧与创新等,主要通过教育、训练、经验累积、终身学习以及劳动力流动等方式获取。在组织系统中因人力资本的发挥使得组织的竞争优势得以提升,并进而带动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尽管人力资本被视作促进组织发展与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但对人力资本的度量一直是研究的难点,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比如,胡鞍钢(2002)用人口受教育年数来表示人力资本,计算了1982-2000年中国各类文化程度人口及人口受教育年数,来分析人力资本增长情况。钱雪亚和刘杰(2004)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有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和卫生保健投资三层面构成,并将人力资本存量区分为“人力资本资源总量”和“人力资本运行总量”。周德禄(2005)以人口规模、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工作年限和平均预期存活年限作为群体人力资本的核算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在业人口的群体人力资本积累进行了实证分析。朱平芳和徐大丰(2007)基于Casey B. Mulligan和Xavier SalaI-Marti的人力资本估算思想,借鉴教育年限法和收入法,构建了中国城市人力资本估算框架。李海峥等采用了Jorgenson-Fraumeni的终生收入法(J-F法),构建了中国人力资本测度指数,并对1985-2007年中国人力资本年度总量及相应的年度人均人力资本进行了度量。上述对人力资本度量的方法尽管各有不同,但都涉及到人力资本理论所阐明的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工作变动与人口迁移等构成要素。
本文综合学者们度量人力资本的层次与指标,结合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发展署、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在测度世界各国人力资本存量中所采用的指标体系,考虑到国际比较的通行性,将人力资本存量划分为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流动性人力资本3维度共计16项测量指标,来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与其它国家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总第437期
孙东生: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
商 业 研 究
2013/09(二)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Schultz正式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后,学者们开始采用定性分析与计量实证等多种方法对人力资本存量与一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Benhabib和Spiegel(1994)基于主要发达国家横断面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向国外的学习能力这两个中介变量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效应。Engelbrecht(2003)对25个OECD国家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存量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显着性的正向影响机制。Fleisher(2010)等对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在提升中国经济效率和缩小地区差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陈灿平(2009)构建了基于经济增长内生理论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研究了教育所引致的人力资本产出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发现:总体上,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促进作用微弱,而在短期来说,这种效果又比不上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刘帆(2012)建立了以 GDP 为被解释变量,物质资本和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为解释变量的生产函数回归方程,利用1998-2010 年我国 GDP 总量和人均 GDP 的统计资料,对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就业人员总体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并不高,因而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除了从整体上研究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之外,学者们也从人力资本存量所包含的各维度出发,研究了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流动性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中,教育性人力资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贡献:一是通过劳动力素质提升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二是通过教育促使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观念的改进来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效率。学校教育提供了劳动力进入社会之前的资本存量,而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则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构建终身学习投资从而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健康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也有正向贡献。Edward 和Wolff(2000)将预期寿命作为健康性人力资本的替代变量代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结果显示健康性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具有重要作用,若将健康资本从人力资本变量中剔除,则会产生估计上的偏误。罗凯(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健康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有显着的正向关联,预期寿命每延长1岁,GDP增长率相应提高106%-122%。在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优质的人力资本已成为国家、地区以及组织间竞相追求的重要资产,从而带来了人力资本的流动,这种流动不再局限于国家内部,而是全球性的跨国流动,由此劳动力流动成为新形势下人力资本的重要维度。林季平(2005)对台湾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台湾在1962-1969年间的劳动力流动与转移促进了台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经济增长做出了921%的贡献,这表明流动性人力资本具有提高劳动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段平忠(2007)对1985-1990年间我国分地区流动人口的素质状况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仅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就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大约72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价值;同时,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也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综合以上对学者们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推测,无论是在人力资本存量的总体效应上,还是在人力资本所包含的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流动性人力资本3维度要素效应上,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都大致具有正向的影响机制。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H1a:教育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H1b:健康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H1c:流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三)人力资本存量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除了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之外,人力资本各维度之间还存在相互之间的影响并由此形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间接效应,主要体现为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的关系和教育性人力资本与健康性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
1.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的关系。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作为人力资本存量的一个重要维度,劳动力流动的程度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又与健康状况、学校教育、在职培训、成人教育等密切相关。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传播借助于网络呈现倍增的全球化时代,劳动力自身养成终身学习习惯,通过在职培训、成人教育、知识分享以及系统性的学校学习等多元化、弹性化的管道来不断吸取新的知识,累计自我的人力资本存量,通过人力资本市场的流动效应,来实现人力资本存量的保值和增值,并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张利萍(2007)等认为,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已有的受教育程度对劳动力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教育对劳动力流动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当前存在着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流动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机会不相适应等问题,从而阻碍了劳动力的顺利流动。吴克明和田永坡(2008)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提高了教育收益率23%。因此,提高教育收益率的有效途径在于进一步深化劳动力流动制度改革。Makenzie和Rapoport(2007)对墨西哥与美国之间的劳动力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劳动力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会明显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意愿和方向。Judith和Gordon(2005)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国际人才流动的过程中,高收入国家常常通过罢免低收入国家缺乏健康的劳动者来确保生产效率的稳定性;而那些健康且受过良好高等教育、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往往成为发达国家人才引进的主要对象。综上分析,对教育性人力资本、健康性人力资本与流动性人力资本的关系,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篇3
[关键词]旅游收入;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管理
[中图分类号]O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89-03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四川旅游收入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这一经济现象引起了笔者的重视,并逐步开展了对旅游发展与GDP 关系的研究。本文基于四川GDP与旅游收入10年的统计数据,就经济增长的趋势与持续发展作一实证研究,提出旅游管理政策建议,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 数据与模型介绍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四川旅游政务网上近10年的年度样本数据用于实证分析。从样本数据看出,除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下,四川旅游总收入环比下降之外,10年间旅游总收入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并且一直呈上升态势(如表1所示)。
1.2 主成分指标选取与处理
我们选取2000―2009年四川GDP与旅游总收入这两个主要成分,在同一张图表中将其直方图和折线图分别作出。因为直方图、折线图是非参数统计中估计总体分布特征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
从图1、图2可以看出,2000―2009年四川旅游总收入与四川GDP的数据都随时间呈线性增长的态势,而且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折线图为我们寻求分析模型提供了线性回归研究的思路。
1.3 模型设定与最小二乘估计原理简介
由于上述问题是收入随时间线性增长的分析,我们设定一个时间自变量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将其表示为:
由表8知道,四川GDP与旅游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56,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从数量关系上看,四川旅游经济水平随着年度变化不断提升。从动态相关性上看,四川旅游收入不仅与旅游系统业内人士的努力程度有关,还与四川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态势有关,旅游业各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国民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是四川旅游收入持续增加最主要的因素。旅游收入随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及自然事件的影响程度而发生变化。
2.3 回归分析结果解读
回归方程(1)表明,2000―2009年的10年间,四川经济增长保持着一个斜率为1129.597,截距为-2256426.624的上升路径,意味着四川国民收入增加额保持在大约平均1129.6亿元的一个水平上。四川旅游收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平均增幅的定量分析。因此,我们有理由认定所作实证分析的合理性。从表1的数据也能看到,四川旅游收入占GDP的份额逐步提高到10%左右,旅游业已经成为四川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尽管因2008年特大地震影响,四川旅游收入总体出现了10.3%的负增长,这一数据对于建立回归方程(2)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2)显著有效,该模型的拟合度非常高,仍然可以接受。从表1看到,四川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从2000年的6.4%提高到了2009年的10.4%,10年间提高了4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的趋势得以延续,显示出旅游对四川经济的强劲拉动力。
从拟合优度R上看,回归方程(1)、(2)的R值都在0.96以上,拟合情况都很好,表明四川GDP和旅游收入的实际值总体对(1)、(2)这两条回归直线的偏离情况都较小。再从方程(1)、(2)的形态来看,方程(1)的形态表现得比较陡峭,方程(2)的形态则表现得较为平缓,意味着四川经济和旅游锐势发展齐头并进。
3 持续发展化管理
第一,旅游业要适时进行危机管理。从四川旅游发展10年的数据中看到,2003 年SARS危机事件对旅游的影响,使得旅游收入增速比GDP增速低1.2个百分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等对四川旅游业综合影响,造成旅游收入10.3%的负增长。以SARS、“5•12”汶川地震为代表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对旅游业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保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系统需要建立起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危机事件后续影响的预见机制,完善危机管理体系,适时进行旅游危机管理很有必要。
第二,旅游管理要贯彻动态相关性原则。任何系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系统状态是时间的函数,这是由系统的动态性决定的。旅游行业的系统状态也是这样。系统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都要由系统的相关性决定。旅游产业是关联度很强的产业,旅游系统动态性取决于其相关性。旅游行业管理要贯彻系统动态相关性原则,要把系统要素、系统内部和系统环境三者的关系协调好、统一好。
第三,旅游经济也要转变增长方式。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四川旅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经济增长的潜能将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去,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社会资源投入的多少,一旦社会资源的投入减少或者增长不能满足递增的要求,经济增长速度就不可能再维持下去。现在,旅游产业需要转型成集约型或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能表现出同样的要素投入带来经济的更快增长,或者是用较少的社会资源能达到同样的增长率水平。因此,集约型或内涵式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是现阶段的一种更有潜能并且质量更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旅游发展要走质量与效益并重的道路。表1反映出四川旅游收入的数量有了大发展。但四川旅游总收入常年处于全国第9位,这与四川拥有名列前茅的旅游资源并不相称。因此,旅游业需要尽快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走靠质量发展的道路。在旅游发展质量上,一要打造旅游特色产品;二要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三要加快旅游产业和文化紧密融合;四要坚持发展旅游大产业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旅游业大发展与培育旅游大市场相结合、推进旅游大众化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保护旅游大环境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志勇,黄建山.美国旅华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1).
[2]康蓉,吴越.中国旅游消费统计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及解决对策[J].统计研究,2009(12).
[3]王起敬.旅游产业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马庆国.管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Haiyan Song & Stephen F Witt . Forecast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to Macau[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
篇4
摘要:目前有效的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是区域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运用因子分析找到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因子分析得出因子得分情况。以云南省为例利用回归分析重点对第三类地区进行经济指标的分析。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确定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并得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多元统计
0引言
近十年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的增长,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陈斐等人[1]将空间统计分析嵌入到GIS系统中进行可行性分析。李雪梅等人[2]将主成分分析应用于区域经济分析中,吴涛等人[3]基于粗糙集理论对区域经济进行了分析。S.Luo[4]通过聚类分析研究中国区域经济。但是区域不平衡的现象并没有真正地解决,为了对每一类地区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的方案,本文对近几年中国的各类经济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找到加快发展的动力。
1分析方法的理论
本文在对区域经济的数据分析过程中采用了两种数据多元统计的方法,分别是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模型由主成分分析发展而来。在降低维度思想的基础上,将多个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转变为少数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的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相比,因子分析的特点是更注重于描述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近年来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提高,人们将因子分析的理论成功地应用于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不断丰富了因子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回归分析属于统计学中的基本分析方法,一般用来确定因变量与若干个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通常称为回归方程或数学模型;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可控变量的数值,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因变量进行预测;回归分析还可进行因素分析,寻找出影响显著的变量,从而可以区别重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2经济指标的选择
区域经济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区域经济反应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每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3区域经济的数据分析
3.1因子分析本节主要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
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原始变量进行分组,从而提高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通过该方法提取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因子。将收集的资料导入数据分析软件SPSS19.0。
3.2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对以上各省份的区域经济的划分,可以得出属于第三类地区的省份最多,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必须大力促进第三类地区的省份的经济的发展,从因子分析的结果分析选取了三个因子得分较高的指标X1(工业增加值)、X2(城镇居民人口数)、X3(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为了便于分析第三类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这里以云南省为例,选取2005-2015近十年的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模型,以便于对未来的生产总值做出预测。
4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区域经济的划分,无论是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的区域划分还是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的区域划分都能够得出属于第三类地区的省份占到绝大多数,所以在进行经济战略部署的时候,应该以第一类地区的发展带动第三类地区的发展为重点才能够达到缩小经济区域发展差异的目标。通过区域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区域经济问题:①以广东、山东、江苏为首的发展迅速的三大省份,都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这说明中国沿海地区的省份拥有经济发展的资源更加的丰富,也可能在地区经济制度方面更加的完善,从而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②从第二类地区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直辖市,这说明该类地区的发展影响因素最大的应该是社会因素,人类的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③第三类地区的占到全国省份的2/3,这些地区的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差异,说明影响这些地区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应该从自然条件方面找到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应该从社会资源等方面寻找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5结语
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经过上述的数据分析在众多的指标中确定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工业生产增加值,所以应该从行业发展的状况中找到适合各类地区的有针对性的经济发展策略。以第一类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锋,继续保持该地区省份的经济发展势头,整合该地区的各种发展资源,能够为第二、三类地区提供有效的经济发展资源,能够起到各地区相互帮扶的作用。为了加快第三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以第二类地区为联系的纽带,通过第一类地区对第二类地区的经济带动,进一步的使得第二类地区帮助第三类地区的发展,形成一个经济发展的链条。通过建立的回归分析模型可以得出城镇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国家要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的原因,所以在今后的经济战略部署中应该加快各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不断的增加城镇人口的数量。
参考文献:
[1]陈斐,杜道胜.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2002,27(4):391-396.
[2]李雪梅,张素琴.主成分分析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19):204-206.
篇5
>>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空气质量吗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空气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亚洲城市空气质量分析模型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空气质量分析 基于优化高斯模型的井下空气质量分析 昆明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关系初步研究 EXCEL在空气质量指数计算及环境空气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MATLAB的城市空气质量评价体系 城市规划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评价 空气质量与发展 基于Android的城市空气质量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的分析与研究 多元统计方法在空气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新疆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分析 基于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差异变动特征分析 城市群经济集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基于MATLAB仿真的城市群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 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测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是有关2012年我国各省份在城市交通和空气质量方面的一些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数据,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数量(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数量(标台)、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消费支出(元)、地区生产指数(上年=100)、省会城市废气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省会城市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各地区平均每起交通事故直接财产损失(元)。
三、数据处理
1.数据整理
因为原始数据是分散的,且未按规定排放,所以需要先将数据整理到SPSS中的数据视图中。数据整理将分以下步进行:(1)将所有数据依次载入到excel工作表中;(2)在变量视图中定义变量,并依次用x1,x2,…,x8代替原始变量;(3)将excel中的数据导入到数据视图中。
2.主成分分析过程
通过分析――降维――因子分析,依次将各个变量加入到变量中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特征值大于1的每个主成分,依次得到描述统计量,相关系数矩阵,公因子方差,解释总方差,成分矩阵,成分得分系数矩阵以及成分得分协方差矩阵。
四、结果分析
1.变量及对应内容
x1: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数量(辆)
x2: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
x3: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元)
x4: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消费支出(元)
x5:地区生产指数(上年=100)
x6:省会城市废气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
x7:省会城市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
x8:各地区平均每起交通事故直接财产损失(元)
2.相关系数矩阵
在由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省会城市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与各地区平均每起交通事故直接财产损失呈现完全的正相关(=1);
(2)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消费支出相关性也较强,几近完全正相关(0.95以上);
(3)省会城市废气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与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消费支出两种因素呈现的相关性都很低(0.05以下);
(4)其余各变量间相关程度普遍偏低。
3.解释总方差矩阵
在得到的解释总方差矩阵中,总共得到3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依次为3.742、1.734和1.361,依次的累计贡献值为46.777%、68.456%和85.468%,已经达到了总贡献率在80%―85%以上的要求。
4.主成分载荷矩阵
计算得到的主成分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主成分载荷矩阵
从成分载荷矩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主成分中绝对系数相对较高的有两项――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可支配收入(x3)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消费支出(x4);在第二主成分中,绝对系数相对较高的也有两个――省会城市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x7)和各地区平均每起交通事故直接财产损失(x8);在第三主成分中,绝对系数相对较高的还是有两个――省会城市废气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x6)和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x2)。
5.主成分分数系数矩阵
计算得到的主成分分数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主成分分数系数矩阵
(1)计算得到每个主成分[4]
令ai表示每个特征向量(列项)(i=1,2,3),X=(x1,x2,…,x8)随机变量,Fi表示第i个主成分,则Fi=Xai。
(2)计算得到每个观测值在某主成分下的得分值输出如表3所示,并加黑标注出得分均为正数的几个城市。
表3 各大城市主成分得分矩阵
可见,重庆、河北、内蒙古、上海得分均为正,平均得分最高为上海。
6.结果分析
以上已经得出了各个主成分及其构成要素,附带各因素在相应主成分中所占的系数及比重,总结并得到以下结论:
(1)从第一个主成分的构成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支出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作为决定城镇交通状况与空气质量的主导因素,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其他各项水平发展,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买车的想法,特别是在城镇的一些繁华地带。当人们普遍都买了车,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交通拥堵,既而引发一系列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而且,私家车的不断增加,会使更多的汽车尾气排入空气中,引发一系列的空气污染,严重的时候会使雾霾天气大量增加。雾霾天更加难以避免交通事故,既而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2)由第二个主成分的构成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虽然不是造成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却与交通事故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在许多城市,汽车尾气早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源,大气污染使能见度降低,会严重影响到行车安全。(3)由有第三个主成分的构成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不断增加的城镇公交运营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公交运营数越多,空气质量越差。(4)从总体得分情况来看,上海是交通与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一个城市。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就现今城镇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一味地发展经济早就已经对城镇空气与交通状况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虽然经济发展依然在首位,但应当多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结合,真正做到城镇经济又好有快发展,以保证人民生活安定。为了城市的健康,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人们应该尽量不用或少用私家车出行,多坐地铁,以保证绿色出行。
参考文献:
[1]王保进.多变量分析――统计软件与数据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2]宇传华.SPSS与统计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M],2007.2.
篇6
关键词:企业经济 创新性统计 相关问题 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内市场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符合知识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为了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进行创新改革是不可避免,探索出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统计。
一、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企业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企业改革,尤其是创新企业经济统计,从而符合知识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增强的经济的实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开创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新局面,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财政数据,帮助企业进行决策支持,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企业应该要求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
(二)企业经济统计的自身问题是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的客观要求
我国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企业进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较差,工作情况不佳,从而使得企业必须要采取措施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实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可行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管理成为可能,有助于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以及科学的思想理论都为企业进行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具有可行性。
(一)科学发展观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理论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国快速发展,并且,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理论。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中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实现企业长远利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
(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
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变更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数理统计科学的不断进步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使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成为可能。
三、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是必要的,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创新思想观念
由于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长期受到经济体制和传统的统计理论束缚,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质量,因此,企业必须要创新经济统计观念。首先,企业应该在经济统计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次,企业在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树立市场观念,企业不仅要做好内部统计工作,还要重视收集和统计相关竞争企业的各类信息。最后,企业在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防范统计风险。
(二)创新经济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应该创新经济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保证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该创新统计方法和手段,例如,科学的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尤其是采用先进的ERP技术,从而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网络信息平台,使统计人员能够全方位的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和经营运行状态的检查、监测以及预警,提高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质量。
(三)创新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
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放弃传统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应该创新出新的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例如,企业统计信息管理中心就是很好的经济统计运行模式,这些运行模式充分体现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有效结合的统计管理模式,合理的采用新的信息技术、传输技术和处理技术等,完善企业经济统计。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关于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企业通过进行创新性经济统计,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继梅.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5)
[2]李茂春.浅谈统计管理体制与企业统计创新.[J].现代商业.2008.(4)
[3]赵慧,李向真.以ERP带动企业统计发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4]张毛红,陈香珍.试述企业统计创新.[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篇7
关键词:金融服务;货币流通;现金收支
中图分类号:F83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1-0057-03
一、沧州市货币投放回笼的现状和特点
(一)现金大收大支,总体表现净回笼
从总量上看,2007年―2009年10月份沧州市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总量增长走势呈现一定同步性,现金投放回笼总体上表现为大收大支,连续近三年净回笼。2007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累计3134.67亿元,现金支出年累计3129.90亿元,净回笼4.76亿元;2008年现金收入累计3107,27亿元,现金支出累计3084.43亿元,净回笼22.84亿元;2009年前10个月,现金收入累计2458.70亿元,现金支出累计2451.55亿元,净回笼7.15亿元。
(二)现金回笼“首季效应”明显
通过对2007年至2009年的现金收支进行季节性分析,各年现金回笼的“首季效应”较为明显,表现为第一季度回笼强劲,此后回笼速度逐渐减弱,且一季度回笼占比逐年增大。
2007年一季度现金回笼7.98亿元,占当年回笼的167.64%;2008年一季度12.24亿元,占比53.59%;2009年一季度9亿元,占比125.87%。形成这种回笼特征的主要原因:一是元旦春节期间,按传统薪金支付习惯,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除正常发放个人劳务报酬外,还会发放一些年终津贴补助。春节过后,居民手中尚存大量闲余现金;二是春节期间,返乡民工带回大量打工收入,正常消费后仍会有所节余;三是不发达地区投资渠道单一,储蓄仍是当地居民的第一选择。上述这些闲钱以储蓄存款的形式回到银行,故出现节后现金大回笼的局面,形成了特有的“岁末年初”现金大回笼的现象。
(三)现金回笼渠道结构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变,储蓄净回笼速度逐年减缓并出现逆转
与全国其他地区类似,沧州储蓄存款现金收支占整个现金收支的比例不断提高,2007年、2008年、2009年10月末分别为79.44%、80.84%和84.05%。储蓄存款现金收支的快速增长与居民的收支预期有关,也与近年不断增长的储蓄存款一致,但储蓄净回笼占现金回笼的比重逐年逆减,2007年储蓄净回笼7.10亿元,是现金回笼总量的14.91倍,而2008年和2009年发生逆转,储蓄存款收支相抵后表现为净投放分别为55.83亿元和100.69亿元。储蓄存款回笼状况发生逆转并呈现加速态势,一方面表明储蓄存款不再是现金回笼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金回笼项目增多,增加了现金净回笼的份量。
二、形成现金持续回笼的经济因素分析
(一)地方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强大的回笼力量
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716.16亿元,比2007年增长17.11%,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投放回笼状况。首先,地方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日趋优化。2008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1.7:50.5:37.8,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较2006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表明沧州三次产业的演变在优化中升级,在发展中科学和谐,这也带动了金融机构服务业项目现金收入的增长,增加了货币回笼量。2008年沧州市金融机构服务业现金收入152.56亿元,比2006年增加44.83亿元,增长41.62%。其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增强了货币回笼趋势。2008年全市社会品零售总额达415.94亿元,比2006年增加127.59亿元,增长44.25%。2008年金融机构商品销售现金收入258.28亿元,比2006年增加10.40亿元,增长4.19%。
(二)商品贸易市场的商品流转特点决定了现金流通的回笼态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沧州市一批专业市场应运而生。特别是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的物流业因较大比例地使用现金结算,因而这些专业市场成为了现金汇集之地。沧州位于河北、山东交界处,毗邻京津,区位优势明显,加之交通便利,因此商贸物流业比较发达。目前沧州已建成535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到了372.4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305亿元,占81.9%。超亿元市场36个。这些中心或集散地的商户、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大多采取“钱货两迄”的交易方式,各个层次的经销商为便于及时进货,加快货物的流转,愿意使用现金,这样不但使跨区域物流日益活跃,而且还带动了区外现金的流入。
(三)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域外现金净流入的重要渠道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放开,农村劳动力开始加快向城市转移,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从沧州的情况看,沧州是河北省农业大市,目前农业人口540万,域外务工人员约80万人。按每个农民工每年净收入1万元测算,每年共挣回80亿元,农民工返乡为沧州市带来了大量现金流。据人行沧州中支“对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以什么形式带回家乡”的调查显示:除了以汇兑或农民工卡之外,65%的人选择“现金”。按此比例计算,农民工从域外带回的现金应在52亿元左右,因此,农民工打工收入带来的现金流对沧州的现金回笼起着重要的影响。
(四)银行非现金结算方式和结算工具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金投放量
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的启动使客户资金结算更为方便、快捷,而银行卡等结算工具的发展,为客户提供了更为安全可靠的结算方式。随着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各金融机构陆续开办了工资、代收水电费、电话费等中间业务,使得许多现金业务转化成了转账结算。据统计,到2009年10月末,沧州市金融机构办理托收承付业务金额17.41亿元,汇兑结算2390.85亿元,委托收款业务89.80亿元,签发支票2747.52亿元、汇票95.23亿元,银行卡交易笔数391.2万笔,交易总额591.68亿元,有效地支持了商品流通和地方经济发展,减少了现金使用量,减轻了货币投放压力。如,2009年10月末,沧州市金融机构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工矿及其他产品采购支出和城乡个体经营支出分别为10.94亿元、46.32亿元和40.9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50%、45%和23%。
(五)县域信用投放功能弱化,现金支出量减少
统一的客户授权授信制度下信贷准入标准单一,在操作上缺乏灵活性。基层行不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客户的发展前景、信用程度自主、合理地选择贷款投放对象,只能根据上级行确定的一些硬性指标,如资产规模、年销售收入、资产负债率等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同时,各商业银行不断加大吸收存款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考核办法,把存款作为县级支行员工绩效工资发放和负责人考评的重要指标。县级商业银行竭尽所能吸收存款,却很少发放贷款,使县级商业银行逐渐变成了“储蓄所”,由此导致存差逐年不断扩大,资金上存增加。统计资料显示,沧州金融机构2007年存差630.56亿元,2008年887.47亿元,2009年10月1025.81亿元,年均增长27.51%。
(六)金融危机背景下沧州市经济发展格局不断改变,外资流入增加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条件下,相对于世界经济而言,我国经济出现转好趋势,呈现良性发展局面,提振了国外对我国投资的信心,引发新一轮的外资流入。从沧州辖区来看,跨境资金流动表现出以下两个相反的特征:一方面是贸易出口收汇同比减少。沧州市10月份出口企业同比增加148家,增长41%,但出口额仅10928.15万美元,同比减少7820.67万美元,下降了41.71%;贸易收汇9262.49万美元,同比减少4299.30万美元,下降31.70%。而另一方面,国内投资形势企稳向好,外资外汇流入迅速攀升。日趋稳定的中国经济使外国投资者前来投资的信心逐渐恢复,沧州辖区资本市场已出现企稳回升态势。2009年第三季度,外资外汇流入3676.61万美元,资金实际流入量与上半年相比增加了2808.85万美元,增长高达223.69%,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0.44%,资金主要来自港、台地区,投资项目规模相对较大。如沧州华润热电有限公司一次性投入12250万人民币,对现金回笼产生较大影响。
三、货币大收大支格局下折射出来的问题
(一)增加了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和业务量
现金大收大支,必然增加金融机构到人民银行交取现金的次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现金保管和运输成本。现金业务量的增加,加重了柜员一线人员的业务负担。同时,过于频繁的现金运输也给银行的现金安全增加了风险。
(二)金融服务缺失和金融创新不足,对现金的循环流动加快不利
近几年县域金融机构急剧收缩,使乡镇仅有农行或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适合农村使用的非现金结算工具缺乏,信用社资金汇划没有搭上“直通车”,不能提供银行卡和POS机等网络设备。金融服务缺位及电子货币功能的未充分发挥,使得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不得不大量使用现金,金融机构虽然发行了借记卡用于替代现金这一结算工具,但由于普及率不高及用卡环境的限制,在辖区替代现金广泛使用仍有很大距离。
(三)严格的现金管理与经济主体对现金交易的偏好,使现金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的增加,经济往来日趋复杂化,一些规定已无法约束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现金收支活动管理出现“真空”地带。特别是部分私营企业、个体户大量把储蓄账户作为结算帐户使用,成为现金管理的一个巨大“空白点”;二是对新型金融创新工具没有进行相应的现金管理,跟进不够,出现漏洞;三是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经营与政策性管理的矛盾,使现金管理流于形式。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现金管理,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
当前,社会经济主体随意用现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大增加了对现金的需求,未来几年要进一步加强现金管理,严格监督社会经济主体的用现行为,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对开户单位现金使用的控制,按照现金管理制度切实规范现金支取,控制不合理的现金支出。人民银行要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对违规金融机构和企业实施处罚,从而提高现金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加快结算制度的改革,推进金融服务电子化进程
要充分考虑科技进步、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等对现金投放回笼的影响,特别是加强金融创新对现金投放回笼发生作用的机理的研究,估计到衍生产品、创新工具对货币供给、需求以及货币政策操作、传导机制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确保管理和服务能及时跟进。加强对新型支付结算方式的宣传,大力推广普及票据结算、信用卡结算等。
(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信用支付工具的发展创造安全的环境
当前,社会信用环境差是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被动性选择现金交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和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刻不容缓。有关部门要加强信用宣传,正确引导市场参与主体树立信用意识,弘扬和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严厉惩处,加大其失信成本。通过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环境的根本好转,从而减少商品交易主体非现金结算的各种顾虑。
篇8
关键词:财务指标因子分析因子得分竞争力
一、引言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工艺独特,历史悠久,享誉中外。
“十一五”期间,白酒行业加强了产品结构、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调整,优势白酒企业不断调整升级产品结构,从而带动行业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使白酒行业成长性和稳定性领先整个酒类行业,持续表现出收入增长大于产量增长、利润增长大于收入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2007-2012年,我国白酒制造业行业规模不断扩大,1-9月我国白酒制造业销售总产值298,941,422.00千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9.25%,也说明了白酒业的增长速度在所有工业行业中处于前列,是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
然而,由于2012年以来高端白酒市场受到“三公消费”的影响,年底又受到“塑化剂”事件的影响,给高端白酒市场极大的冲击。而近日海南省出台的“禁酒令”,更是被看做“先例”,势必会对高档白酒“雪上加霜”。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出当前白酒市场各个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状况,并做出合理评价及总结。
二、指标选取
为能准确全面反映出各家白酒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本文选取了能综合绩效评价的12个财务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
三、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有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使因子具有一定的命名解释性的多元统计方法。
1.数据检验:根据SPSSS检验结果显示,Bartlet检验的Sig值为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即拒绝原假设,即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同时,KMO值为0.64,接近1.0,说明选取的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
2.提取因子:对12个财务指标的初始值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最终选取了3个公共因子,并得出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92%,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三个因子便能够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解释。
5.探讨与分析:根据各公司的各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就可以对各公司业绩进行排名、评价,从而得到以下结论:
1.我国白酒行业上市公司总体绩效不稳定。以“0”为基准分,我国16家白酒上市公司,有9家因子总得分大于0,7家因子总得分小于0,在宏观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的大背景下,白酒行业保持增长势头没有问题,但是2012年在增长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一线的高端白酒增速放缓,但是二三线白酒将加速增长。
2.天音控股这一上市公司拔得头筹,充分说明了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化值得关注。继苏酒集团之后,湖北省和江西省均提出组建当地就业集团整合省内资产。其代表公司便是:凯乐科技的黄山头酒业、天音控股的江西章贡酒业等。
3.二三线白酒成长空间巨大。酒鬼酒、金种子酒、山西汾酒等二三线白酒的因子总得分均在0以上,且较于零有一定差距,说明发展潜力很大。在一线白酒承受社会舆论压力的背景之下,二三线白酒非但没有受到负面冲击,反倒给他们创造了一定机会,获得更高程度的追捧。当然,也有排名靠后的上市公司发展能力一般,公共因子得分在0左右游动,大多数仍为二三线白酒,如ST黄台、老白干酒等,经销商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尽快改进,多多尝试开通多类直销渠道。
4.今年一线白酒走低趋势不可避免,五粮液、洋河股份这样的公司并没有领先很多,反而有滞后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2012年以来发生的“三公消费”、“塑化剂”、禁酒令等事件的影响,然而另一方面,原来高端的政务和商务消费因为宏观放缓的原因转而去采购二三线的品牌的情况其实并不多,贵州茅台仍稳居第二。所以整体情况不足太大担忧。
5.坐拥牛栏山及宁城老窖的顺鑫农业、收购枝江大曲及拟收购贵州醇的维维股份均是隐形白酒股。事实上,在酿酒板块整体估值提升的同时,隐形白酒股亦同样得到了二级市场的认可,虽目前名次靠后,但随着酿酒行业的进一步升温,隐形白酒股同样不乏机会。(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关键词:流通供应链 对称性 协同创新 竞争与合作
自2008年以来,由全球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增长的普遍放缓,给我国的流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压力,对其规模扩张和利润增长面临巨大的挑战。社会的消费活跃水平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虽然给我国的流通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旧呈现放缓走势。从国内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由“快经济”向“慢经济”转型。国内的经济层次结构性问题急剧凸显,单一的、依赖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已经很难维系现行经济的发展,并且已经带来相应的社会和环境等众多问题。而且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创新、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降低、用工成本和地租显著上涨,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等,都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流通企业战略经营的转型方向,更是流通产业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
我国流通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直接导致了流通供应链的效率低下,而且,流通供应链问题产生的重要源头就是供应商与流通企业之间不协调、不对称的关系。所以,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流通企业需要调整现有经营模式,建立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对称性协同关系,以实现流通产业内涵模式的增长,创新流通企业的盈利模式。因此,流通供应链之间的信息共享创新、运营协同创新、需求预测创新、库存管理创新,都将是建立供应商与流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途径。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现实性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转换,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也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使得我国的流通产业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今,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的零售品消费总额虽然连年增长,但是相对于以往的增长率来说还是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因此,在社会消费增长率整体减弱的今天,更应宏观地看待经济发展趋势,不能一味地依靠超实力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方式,使社会承载力达到极限。所以,流通产业必须要制定新的战略目标,争取做到慢消费、好服务,整合和创新金融工具,升级社会整体服务体系,确立流通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国内流通的企业与外贸流通企业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因而,国内流通企业应该改善管理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缩小与外资流通企业和港澳台合资流通企业的差距,才能使我国的流通产业更具挑战能力。
(一)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第一动力
消费拉动了我国现行的经济增长,但是在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第一动力的全过程中,全社会承受着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和结构调整缓慢,以及前期政策消化的阵痛期。这就要求流通产业要确立新的竞争优势,将内涵式增长作为新的战略性选择,朝着好服务、慢消费的总体方向发展。
影响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平稳增长能够有效刺激居民的消费增速。同时,汽车市场和房地产行业是消费市场的两大主体,二者的持续回温,有效带动了相关消费的平稳增长。其中,楼房成交数量的攀升,能够带动建筑装潢、家具家电等相关产业的消费需求。而节假日居民的消费、网购的强力兴起、刷信用卡消费的持续上升,使得我国新型消费方式大受推崇。由此可见,我国的消费水平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重要时期,消费方式的更新换代,尤其是大众对高端消费、新兴的和服务类消费需求的持续旺盛,说明我国消费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在我国的商贸领域中,商务部更要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增长点,完善消费体系,倡导大众绿色消费,提供便利消费,引导热点消费,保障安全消费。同时,我国还要大力促进和实施流通产业的发展政策,降低流通产业的成本,提高流通产业的效率,创造有竞争力的消费市场环境,以减缓社会消费阵痛期带来的现实性挑战。
(二)社会消费增长总体趋势明显减速
依据近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来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08年至2013年增长了16.6%,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其中2013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8年翻了两倍多。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活跃带动了经济的整体发展,但是就社会消费品年度总额消费的增长率来说,尽管仍然维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但相对于2008年的增幅却已下降了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年年处于攀升的趋势,但其增长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走势。
近几十年来,从我国的人口结构来看,大学生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所以,80后和90后是现今进入收入增长最高的人群阶段,他们推动了我国消费水平的升级,而30岁到40岁的人群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人群阶段,他们推升了我国消费水平的速度。但是,随着22岁以下的人群中男女比例失调问题的出现,在这群人逐渐步入工作年龄和适婚年龄后,受女性人数的缺失影响,将很难产生新的消费潮流,会出现消费增长率减速的现实性挑战。
(三)我国流通企业与外贸企业差距明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强,促进了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我国流通产业的竞争力,并在独立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和借鉴外贸流通企业的先进技术,通过自主流通品牌创新和流通企业形象塑造,提升了我国流通企业的整体实力。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流通企业与外贸流通企业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从我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业务利润相比港澳台的合资企业以及外资流通企业而言,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在相同的时期内,虽然三者的零售业务利润增长率都不是很明显,但港澳台合资流通企业和外资流通企业的零售业务增长率仍然高于内资企业,这不仅说明我国的内资流通企业与外资流通企业的差距明显,而且反映出国内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相比于合资企业还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我国内资流通企业要在管理方式、品牌创新、成本降低、效益提高等方面着手,以缩小内资流通企业与外资流通企业的差距。例如,我国的外贸企业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和技术构成较低而形成的行业,就服装加工行业来看,这类产品价格低廉,获利微薄,因此这类企业需要加大在高科技含量方面的投入,以提高技术的竞争力。而且,外贸市场管理能力薄弱,缺乏品牌服务意识,在现代化的市场条件下,传统的促销政策已无法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要转向品牌效应下的产品魅力,以缓解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现实性挑战。
流通供应链对称性协同的作用研究
供应链协同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竞争环境动态的变化,其主要方法有追求价值链优势,保持核心文化竞争,构造竞争优势群,谋求中间组织效应等。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可将链上各个成员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流通链,以加强流通企业之间的合作,打破流通企业的界限,减少供应链环节上的冲突和资源的消耗。流通企业垄断市场将严重影响供应链的形成,我国一些大型流通企业,通过连锁运营的方式获取了不少利益,这种竞争方式不但不利于流通企业的转型发展,而且加剧了制造商、供应商、流通商之间的紧张关系,不利于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模式形成,且恶化了商业环境,加大了流通交易中的成本费用,遏制了信息的共享,形成了各自为营的状态,进一步加剧了流通成本。在传统以通道费为主要盈利的模式下,流通企业更要注重在战略上进行创新,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流通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和平台,这类企业要善于抓住机遇,从而达到质的飞跃。
本文的协同供应链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来处理流通企业和流通商之间的关系,协调生产与分销的关系,用最小的成本满足顾客对服务水平的最高要求。因此,流通企业之间应该建立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同时,流通企业供应链对称性协同更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在现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供应商与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完成交易,加剧了供应商与流通企业在市场控制权上的争执,因此,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促进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使供应商与流通企业改变延续多年的对市场主导权的争执,形成相互竞合的供应链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消费服务。
(一)流通企业主导市场控制的时弊
流通渠道以及其主导权控制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流通企业尤其是部分大型流通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取得了流通市场的控制权,占据了流通市场的主导地位,并且在这一模式下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流通供应链,讲究的是双赢,但是目前流通供应链上的各大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不融洽关系,已经成为阻碍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这种控制运营的模式,加剧了竞争与对抗的矛盾,损害了供应商的利益,使商业环境逐渐恶化,致使我国流通供应链上的问题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和严重。由于流通市场各方主体之间的不信任,以及信息的阻隔和不相互合作,致使流通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交易费用翻倍增加,加大了整个流通产业的流通成本。实际上,在这种流通环节不完善、不充分的情况下,流通企业根本无法主导供应链的发展方向,相反更会加剧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形成降低流通供应的时弊。
近几十年来,我国流通行业的主要盈利来源是通道费,通过拖欠供应商的货款以实现产业的快速扩张,但在这种以通道费为主要盈利来源的模式下,流通企业不注重改善内部的经营管理,仍然将通道费作为发展的重点。在这种不合理的供需关系下,流通企业根本不可能实现对供应链的主导和掌控,流通供应链的费用、稳定的终端销售价格、产品质量、以及稳定的供求关系等,这些方面的步步退缩已经严重导致大量零售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流通企业处理好供应商与流通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有效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我国流通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外资流通企业踊跃进入的情况下,我国要深化流通企业体制改革,争取与国际市场挂钩。可以通过海外设置连锁店,建立流通子公司,或采取国际独资经营的方式,使得母公司掌控跨国子公司,并应与其他国家的流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积累和借鉴外资流通企业的先进经营经验,从而使我国的流通企业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
(二)流通供应链对称性协同的裨益
流通供应链协同是使流通企业有效利用和管理供应链资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企业,通过联合组织或公司协议等方式,形成的一种网络式联合体,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充满竞争的流通局面,从而追求价值链的优势。因此,流通供应链在全局系统的高度上,视制造、分销、顾客为利益的相关者,协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商业企业和运输企业之间的关系,保证商品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良好的质量被生产和分销,以达到在缩小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水平。
流通供应链是在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全球化趋势下出现的产物,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和客户这四个维度组成了该系统的供应链,因此它的出现,不仅给管理者在运用操作方面指明了道路,更在战略经营方面给流通企业提供了新的视角。流通供应链出现的战略意义一般表现为:第一,在战略选择上,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制造商要源源不断地开发和制造新产品,因为好的产品是通过制造商与供应商、用户一起通过供应链合作关系完成的。第二,在经营理念与哲学方面,为了形成相互信任,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供应商和流通企业之间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将是结成供应链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在经营向导上,统筹企业短期利益、长期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安排,确立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以创造更多更有优势的客户价值。第四,在流通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上,应由之前的竞争对手关系,逐步转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逐渐从短期交易导向转为长期关系导向。第五,在资源配置与集成方面,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在多个流通企业之间流动共享,以实现重新继承和配置,使流通企业的运营管理由内部变为跨组织边界。第六,在操作方面,为了达到低成本、高质量、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各个流通企业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质的流通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要能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且协同的核心是要建立供应商与流通企业之间新型竞争与合作的对称性协同关系,需要摒弃以往狭隘的竞争对手思想,要坚持双赢策略,这不仅使企业之间的优势能够互补,而且可以促进和巩固市场竞争的地位,增强了流通供应链中各方的竞争实力。
(三)流通供应链对称性协同的重要性
消费者对于传统的消费行为和流通模式还有很大的依附性,在信息化时代下,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距离被互联网瞬间拉近,因此,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使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易通过电子商务完成,这无形中增加了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在市场控制权上的争执。从过去十几年流通供应链的发展历程来看,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渠道长度大幅度缩短,但是,流通环节并没有被供应链的发展方向所消灭,反而流通供应链促进了流通环节的加快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当下消费者正在追求更可靠的产品质量保障、更舒适的消费环境和更完美的消费体验,以及更到位的售后服务,而传统的通道费盈利模式已经无法再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流通企业应将固守传统的发展模式朝着多元化和更高层次的对称性协同方式发展,流通企业要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与变化的需求,仅仅依靠消费价值链一个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流通企业作为消费的前沿引领者,必须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将流通产业价值链的增值效应融入更大的价值体系之中,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合作观念,为消费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消费体验。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局面的形成,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快速多变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多样化,使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渐解体,新时代的商业环境要求流通企业发挥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剥下非核心业务的外包装,以新的互利共赢合作伙伴关系,对抗过去“鱼死网破”的竞争关系,才能形成促进社会资源在各个领域催生大规模的大企业。
流通供应链的对称性协同创新途径
社会消费品市场的活跃,虽然给流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契机,但是整体的增长趋势依然呈下降走势,所以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同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创新,首先是信息共享途径,在各流通企业之间构筑系统分交互动的信息化平台,梳理和改造业务流程,达到信息共享,互利共赢的目的。其次是运营策略途径,统筹采购生产和销售的关系,做好供应链的规划。再次是需求预测途径,创新需求模式的订货模型,改变传统需求预测的模式。最后是库存管理途径,通过优化库存量,增强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竞争力。
(一)信息的共享创新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优势涌现,信息共享创新可以作为提升供应链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间弱化牛鞭效应的重要举措。在早期的信息共享研究中,主要偏重于从下游向上游的信息传递,随着对供应链对称性协同的深入研究,其研究对象逐渐扩大,并且转向从上游向下游传递信息,具体体现在生产进度安排、交付时间和产品计划的安排、货物信息等方面。同时,信息共享创新还能提高供应商的服务水平,根据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完善的信息共享成本要比惨痛的供应链模式成本低12.1%,因此,信息共享创新,有效的缩短了工期,降低了订货成本,有利于实现流通供应链对称性协同。
(二)运营的协同创新
运营的协同创新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业绩和效率,流通企业应协同产能、库存管理、订单和订货量之间的关系,获取有效的信息,精准的计划、预测和补货,通过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信息共享、精确的市场预测、及时的补货措施,有的放矢的计划来提高整个产业的运营能力和绩效。
(三)需求的预测创新
流通企业担负着驱动整条流通供应链的重任,作为消费需求的第一接受者,其通过共享销售信息,以实现需求预测的创新,与制造商共同修订商业订单,为他们提前制定生产和材料的选购策略。以沃尔玛和CPFR企业合作为例,沃尔玛很早之前就采用协同统计计划,预测和CPFR的企业合作,通过网络化运营来鼓励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CPFR企业为沃尔玛建立起一套用来指导订货,并对每件商品短期预测的方法。这种相互协商确立的短期预测是需求管理改进的动力,实现了对供给和库存水平的控制,为沃尔玛和供应量上的企业都节约了库存维护成本,促进了沃尔玛的发展,极大地巩固了流通供应链对称性协同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库存的管理创新
库存管理创新是流通企业运营必须的环节之一,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其运作效率和资源管理集成的效果,库存的创新管理不仅使流通企业有效地应对缺货风险,更增强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有利于提高流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供应商库存管理为协同库存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和理论依据,在供需双方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互利共赢的合作基础上,供应商在达成共识目标的情况下,将代替方的管理职责转向供应商所谓的供应商库存管理。可以使供应商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做出更快速、更有效地反应,同时,还可以对零售商销售资料制定出合理的库存补货方法,并做出相应的市场需求预测,使库存管理高效运作。在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下,库存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及时供应的层面,而是着眼于科学的动态库存控制,协调零售商、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关系,使供应链高效运转,以改变库存运作方式,畅享库存信息,创新库存管理。
参考文献:
1.白玉琨,袁玉娟.M型双渠道供应链中制造商定价策略分析[J].商业时代,2014(10)
2.孙飞.中国药品流通供应链中资金流困境问题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3(5)
3.刘阳.供应链一体化导向下农产品物流整合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3(9)
4.杨利军.基于协同供应链的流通关系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4(3)
篇10
(一)我国在司法实践中一直承认善意取得制度,直到2007年才由《物权法》第106条对善意取得制度做了明确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文物保护法等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关于盗窃物等盗赃的处理,我国学者一般根据“举轻以明重”的原则,类推适用遗失物的规定。所以,可以对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做出如下总结:第一,狭窄的适用范围———仅限合法占有。我国的善意取得之物仅限于因合法原因占有标的物,即保管物的占有人、借用物的占有人等,不包括遗失物、埋藏物、盗赃等物品的占有人,因为这类物品不可能善意取得。第二,严格的成立要件。第三人交易时出于善意,对无处分权人的有占有权的权利外观积极相信;第三人与无处分权人的交易价格合理有偿;第三人的权利经过了公示公信,取得了合法的权利外观。只有满足以上三个要件,才能使善意取得成为可能。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传统分析框架和进路以上的分析立足于实体法对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规定,从中总结了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但是这一制度究竟是怎样生成的,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原理支持,法学分析是怎样对其进行论证的,这才是我们分析的重点。所有权神圣原则是善意取得制度的背景和历史渊源。所有权神圣、意思自治、过错责任等原则,被视为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则,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现代民法只是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有所修正而已。这里讨论的善意取得制度也是在对所有权神圣原则加以修正的基础上产生的。罗马法是民法产生的基础,但是罗马法中并没有善意取得制度,罗马法遵循“转让者所享有的权利不能大于所有者的权利”的原则,原始所有者权利优先的原则得到了一致贯彻。《法国民法典》也贯彻了所有权神圣原则,没有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直到近代,随着日耳曼法中的“以手护手”原则的发展,在《德国民法典》中才出现了善意取得制度。[5](P64~65)但是,善意取得原则依旧只是对所有权神圣原则的修正,只是将保管物和借用物等物品纳入其中,并没有将盗赃、遗失物等物品囊括进来,对原始所有者的利益倾斜保护,还是物权法的重点。对善意取得制度基础的误读。首先,制度基础是公示公信原则,而非交易安全。所有权神圣原则一直是物权法的重点,那么,为什么会设立善意取得制度?其原因就在于公示公信原则所给予当事人的法律公信力,使当事人可以自由交易。作为交易一方的第三人,对于无处分权人的权利外观给予了适当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法律所赋予的公信力,所以即使权利的外观和权利的真实归属并不一致,也要保证公信力的实现。这里的公信力其实就是法治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的体现,是法治基本原则的贯彻。法律所赋予的公信力使我们可以进行稳定的、可预测的活动。其次,善意取得制度是所有权神圣原则与公示公信原则的折中妥协。公示公信是物权变动的基本原则,所有权神圣则是物权归属的基本原则,当公示权利外观上的所有者与真实的所有者相冲突时,静态的所有权神圣原则就和动态的公示公信原则产生了冲突,经过综合的考量,最后用善意取得制度做了相互的折中妥协,其实也就是公示公信原则背后的稳定性、可预测性这一价值与所有权神圣原则背后的公平正义这一价值的折中妥协,从而产生了我国物权法所规定的狭窄的适用范围和严格的成立要件。
二、经济学的分析进路
(一)经济学分析视野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在经济学中,财产权的正当性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对人们努力工作和提高财产价值的激励;基于财产权而产生的有效率的生产方式———专业化分工和相互交易;赋予具体的所有权,可以避免所有权不明情况下产生的纷争。由于财产权的正当性之一就在于相互交易,所以促进交易就是符合社会利益的。但是,在交易中有一个基本难题:如何使买方知悉卖方拥有无瑕疵的所有权,如何保证买方能够得到完整、无瑕疵的所有权?如果这种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交易就不能顺利进行,而盗窃就有可能愈演愈烈。[6](P45)在不动产交易领域,登记制度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由政府设立的登记机关,用政府的公信力保证了所有权的有效性,交易双方可以以此为凭证。但是,在动产交易领域,由于设立登记制度的成本过高,解决这一难题还有两种路径,一是原始所有权规则,允许原始所有权人有随时的追及性效力;二是善意取得规则,只要卖方的权利外观完好,买方是善意的,交易的顺利进行就得到了保证,无论该卖方是不是原始权利人,一旦交易完成,买方就不必担心交易安全,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法律真正地保护了交易的安全。而我们之前在分析中所使用的交易安全概念只是不完全的交易安全,因为买方一旦以善意买到了遗失物、盗赃等物品,仍旧要承担返还原物的风险,所以其交易并不是真正的安全。在经济学分析的视野之下,善意取得制度的合理性来自于对市场交易的鼓励和刺激,不合理之处在于对所有权有效性的侵犯。经济学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可以看作是一种解决动产转让过程中出现的侵犯所有权的有效性问题的方法。
(二)经济学方法的分析框架和思路以上是对善意取得制度背后的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这种解释本身带有经济学论证的方法论特点:第一,统一的价值目标———效率。上文中对财产权正当性的论证全部从效率这一目标展开,经济学理论认为依靠法律来实现公平正义是不太可能的,用法律来实现公平正义会妨碍其他法律目标的实现,而用所得税机制则不会产生这种结果。第二,统一的理论预测———理性人。理性人假设是贯穿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上文中的善意取得制度之所以会对盗窃行为形成激励,就是因为盗窃者也是理性的,其盗窃行为的收益很高,而盗窃成本很低。第三,统一的分析框架———财产权。在经济学中,所有对权利的论证都是在有关财产权的正当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其他制度的存在都只是为了解决其中的一些矛盾或者不一致性。
三、经济学的统一分析方法
(一)传统法学的不堪承受之重———价值判断善意取得制度产生的背景是所有权神圣原则,这种原则贯穿于物权法之中,指导其理论构建。但是,公示公信原则也是物权法中的基本原则,两大基本原则产生了冲突和矛盾,作为最终妥协的产物,善意取得制度才得以产生。而两大基本原则的冲突,从更深的层次来讲,可以视为法治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和个人权利的正当性、神圣性之间的矛盾,是法律内在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在法律之中,原则与原则之间的抵牾和冲突非常普遍,几乎所有制度的创设都要做相应的价值权衡和判断,法学前行的每一步都要做出价值判断。但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性价值不断发展的社会,如果要在普遍适用的法律中做出清晰明确的法律判断,则是不太可能的,这样会带来非常大的社会成本。更进一步说,在当前中国这样一个急剧转型的社会中,如果想在相对稳定的法律中实现可以长久适用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太可能的,比较好的解决之道就是采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