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急救护理学 护理本科学生 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综合应用护理理论知识的课程,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急救护理知识,我们在护理本科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护理本科2006级、2007级2个年级的学生共170人进行了课后调查。现对教学实践和课后调查情况加以总结分析。
1 实践与改革
1.1突出专业重点,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急救护理特征
本课程从急危重症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入手,培养学生横向联系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中注意从护理角度出发,重点阐述对病情的观察、分折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要点。目的在于使学生明了,作为一名护士,当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应做什么、怎样做,包括对急诊病人要首先从呼吸、循环、体温、脉搏、意识、瞳孔等直接与生命有关的方面来观察判断病情,如何进行有预见性的护理,结合病情变化做好有针对性的抢救准备工作,主动协助医生及时进行救治等。
1.2强调因材施教
护理本科学生的特点是专业基础水平较好,有较强的求知欲,理解力强。针对这一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内容适应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就让学生参与进来,除开展预习外,分组制订抢救预案、练习、竞赛、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3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性很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需通过技术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故应加强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1.3.1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
1.3.1.1丰富单项实训内容
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急救护理技术,包括徒手心肺复苏、紧急静脉输液、电除颤、气管插管、心电监测、气囊面罩人工呼吸、吸痰、吸氧、微量泵和注射泵的使用、外伤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其中前4项技术为临床重要急救技能。实训与理论学时数比1∶2,丰富的实训内容为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1.2增设创新性实训
单项实训锻炼了学生某一项急救护理操作技能,但在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急救思维、综合急救技能、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其不足,我们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创新性急救护理实训――综合性实训。在单项实训结束后,教师以真实临床病例为背景设计一套综合性实训预案,预案涉及到心肺复苏、紧急静脉输液、电除颤、心电监护等常用护理技术。在综合性实训中,学生不但要掌握急救护理学中的常用急救技术,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静脉输液、吸痰、吸氧等技术。综合性实训强化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紧密衔接,淡化了不同课程实训内容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急救技能,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
1.3.2.1变演示性实训为探索性实训
演示性实训是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示教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模仿,因而学生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索性实训中,教师不直接讲授仪器的使用方法,而是提出学习要求,如学习某仪器控制面板按键功能、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课前自学实训理论,实训课上要求学生分组看仪器说明书和实训讲义,观察并练习仪器部件用途,启迪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总结操作步骤,亲自动手操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尽量小组讨论解决。这种学习方法实现了由模仿操作向探索尝试的转变,通过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3.2.2变机械性实训为情境性实训
演示性实训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指标,学生缺乏真实感知和体会,往往机械记忆演示的步骤,实训变得机械化。为此,我们一方面积极改善实训教具,引进多具全功能急救模拟人,模拟血压测量、心电监护、输液、气管插管等操作,增加了仿真效果。另一方面,部分无创的操作尽可能用真人实做代替用模型操作,如伤员搬运、包扎、吸氧、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等,同学之间相互演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1.3.2.3变封闭式实训为开放式实训
为确立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护理实训室向学生开放。实训课前每组学生与实验室老师预约登记,约定实训日期和项目,自行准备实训仪器,辅导教师针对预先演示的实训方案进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训,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创造力,培养了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1.3.3完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
在原来单项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平时实训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环节,使考核过程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1.3.3.1平时实训考核
平时成绩考核贯穿于全学期的各项实训中,贯穿于每项实训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实训操作阶段,考核学生能否按规程、仪器说明书正确操作,有无钻研精神,操作是否严谨、认真,仪器、物品有无损坏。实训报告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实训报告项目是否齐全,步骤是否准确,卷面是否整洁。
1.3.3.2期末理论考核
期末理论考试中增加病例分析题,题型设计突出体现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1.4应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意识
在讲解各专科的急救护理知识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式教学,将重点放在对病情的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要点上,并启发学生思考在医生到达之前应做些什么。这种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意识。例如,讲到“创伤”这部分内容时,先选择颅脑、胸部外伤病人的实例,进行讨论。围绕这一病例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简要询问病史来了解原因,通过基本生命体征的观察初步判定伤情并进行评定其创伤的程度,创伤的紧急处理原则和重点护理措施。通过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提出合理的紧急处理意见,参与制定护理方案等。
2 课后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急救护理学》教学实施效果,我们对护理本科2006级、2007级2个年级的学生共170人进行了课后调查。采用问卷式,共发调查表170份,回收170份,有效率为100%。结果表明:
2.1学生普遍认为,开设《急救护理学》课程十分必要,让她们学会并掌握了多种急救技能,为到临床实习和将来从事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2
关键词:探究层次 调控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设计并组织好课堂探究活动,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要求,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一种多层次的活动,课堂探究的层次水平应如何把握?探究活动的层次水平该怎样调节?这是我们在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时必须认真思考并作出回答的问题。
1.探究层次的基本结构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探究活动,在基础知识、探究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力度等方面对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我们把某一探究活动的这些要求的总和,称为该探究活动的层次水平,简称探究层次。由此可见,探究活动的层次水平是由基础知识、探究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力度等结构要素的层次水平共同决定的(如下图)。
探究活动中,各结构要素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因此,要准确描述探究活动的层次水平,就必须对探究层次各结构要素的层次水平加以说明。例如,图中所示的探究活动,基础知识(K)达到了第2层次(K2)、探究技能(S)达到了第3层次(S3)、科学方法(M)达到了第1层次(M1)、科学过程(C)达到了第2层次(C2)、思维力度(T)达到了第1层次(T1),所以,该探究活动的层次水平为:K2+S3+M1+C2+T1。
与笼统的“高”、“低”相比,探究层次的这种表述方式,能够明晰地反映探究活动在基础知识、探究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力度等方面的要求程度,因而,对操作实践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2.探究层次的调控目标
把探究层次置于科学合理的水平,是实现有效探究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调控探究层次的目标和归宿。何为“科学合理”呢?其基本要求有四:
2.1适应性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是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遵循的“铁律”之一。我们在确定探究层次时,首先要深入进行学情分析,准确把握学生在基础知识、探究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作为确定探究层次的基准,确保探究活动的层次水平能够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
2.2先导性
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探究的层次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上,而应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水平迈进。
2.3整体性
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在确定探究层次时,应结合教学目标等具体情况,适当照顾探究层次各结构要素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努力使学生在基础知识、探究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整体的发展,防止“短板效应”的发生。
2.4渐进性
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教学中,我们应时刻洞察学生水平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地提高探究活动的层次水平,既要防止原地踏步而阻碍学生发展,又要防止步距过大而导致探究脱节。
3.探究层次的调控方法
3.1结构要素的调整
探究层次的各结构要素中,任何一个结构要素的层次水平发生改变,都会导致探究层次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探究层次中某些结构要素的层次水平来实现对探究层次的调控。
3.2指导程度的调整
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探究层次的每一次提升,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其间,我们应安排好由“扶”到“放”的过渡,逐步降低指导程度,防止出现超越学生能力水平的形式化、表面化探究。
结构要素的调整能够大跨度改变探究层次,而指导程度的调整能够实现探究层次精细调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两种调控方法有机结合,配合使用,把探究层次置于“科学合理”的水平,从而确保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一、课内探究点的选择策略
1.课内探究点宜紧扣课本
课内探究应立足于课本内容,教师应当挖掘课本内涵,从课本上找出适合用作探究的情景和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思考、探索、实验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透彻、思维活化、运用灵活;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探究实在、实用,并不遥远、神秘、高不可攀,就在我们日常的课本学习中、触手可及.因此,化学课内探究不宜舍近就远、好高骛远,应结合所学知识努力从课本上寻找适合课内的探究点.
2.课内探究点宜小不宜大
课内探究点有别于课外探究点,一般不需要查阅资料、采集数据等耗时较多的程序.而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之上的深层思考,可以进行一些小组讨论、顶多做些小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索.总之只能选择适合于课内时间的探究,因此不能选择大或耗时长的课题.即使不大的一个课题,也要注意细化问题,要做到“小课题、多阶梯”.这样便于诱导进行定向的探究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紧紧围绕探究的问题且处于活跃状态.如新课程人教版《化学必修2》P・75“用食醋浸泡有水垢(主要成分CaCO3)的暖瓶或水壶,可以清除其中的水垢.这是利用了醋酸的什么性质?通过这个事实你能比较出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吗?”这个课题实验耗时较长,就不适合在课内探究,只能适合在课外探究.
3.课内探究点难度宜适中
难度适中,符合“跳一跳能摘到果实”的原则,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用学生原有知识回答不了,但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之下,通过积极思维、相互讨论、实验验证等方式能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所选择的探究点太容易、没有挑战性,学生就觉得平淡无奇,就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衰弱.如所选择的探究点太难,会使探究成为“空中楼阁”,学生无从下手,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就不会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去.只有难度适中的探究点,才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状态,积极投入,欲罢不能.才能激发探究兴趣、产生探究动力、培养探究能力.
4.课内探究点宜精不宜多
人类长河中,知识代代相传,越传越多.就一个个体来说,对于前人积累的的知识概念、总结的经验规律、归纳的结论原理等,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全部去探个究竟、逐个验证.大部分是直接继承,实行“拿来主义”.只有在生产生活、科研中如对于某个方面存在疑虑,则可以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有可能发现前人在某个方面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得出的的结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同样,在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都进行探究.我们只能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内容作为探究点,通过探究活动除了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内容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
二、课内探究点的选择途径
篇4
一、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
(一)适度指导学生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的总体原则是: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启发,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提问、自由表达、探究讨论问题等机会,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教师的引导要适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有需要学生自己探究的问题,教师不包办代替;所有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来的问题,教师不作引导。初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一开始不能够独立地探究一些问题和规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有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
第一阶段:探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完全由教师引导进行。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前两个月,探究活动可以完全依靠教师的引导。具体内容有:声音的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音调跟哪些因素有关、材料隔声性能的好坏,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光的折射规律、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规律等。
第二阶段:探究的一部分环节由教师引导进行,另一部分由学生独立进行。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个月开始至学期末,应适度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如:探究活动中物体的熔化与凝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等,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测定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了解电路中的一些基本规律等则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阶段:探究的全过程基本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八年级第二学期的部分内容,九年级的大部分内容基本可以放给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在学生的探究活动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引导。如:密度,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等,可以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力的三要素,固体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气压强的存在,简单机械、动能、势能、改变内能的方式等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究。
(二)引导学生获取探究方法
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还应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提高相应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为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尝到探究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将自己视作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在参与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三)把握探究活动的时间
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完全开放的,所以活动所需要的时间难以把握,学生探究的内容和结果自然也不会整齐划一,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根据活动的要求和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验、讨论研究等活动不偏离主题,做到开放、多样而有序,还能够适时地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层次,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思考
1.科学探究不是对过去传统物理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承中的进步和发展。一些科学探究并不是以实验的方法为主,而是融合了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优选方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方法、熔化过程研究的图像方法、信息传递中的社会调查方法等等。
2.初中物理也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一些知识点的讲授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更为合适,学生更容易掌握,比如功、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概念以及电流表、电压表、弹簧秤的使用方法等。在研究一些科学问题和规律性知识时,应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比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特点,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等。
篇5
一、准确把握“标准”中科学探究的考查要求
科学探究,重在过程,中考科学探究到底如何考查,有哪些考查形式,考查哪些内容呢?中考科学探究考在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分析现象与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价。具体涉及八个方面:①发现问题,准确地科学表述这些问题。②根据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成因提出假设,对科学探究的方向和实验结果进行预测。③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探究方法及器材,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④能收集数据和资料,尝试评估信息的科学性,会阅读说明书,能照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实验仪器,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⑤能描述实验数据,能对信息进行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⑥有评估意识,能注意假设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问题,改进探究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意识。⑦能写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观点的意识,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思考他人的意见,改进探究方案,有团队精神。⑧认识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重要性及关联性。以下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科学探究如何实现探究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以下结合实例说明。
从技能的角度看,中考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内涵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够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会记录实验数据;指导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和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以“测量密度”为例,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在考查测量密度之前,需要明确或掌握“密度是物质的本身属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的密度。”前提性知识。在进行与密度相关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则涉及一些关键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运用,比如,天平操作:游码归零,平衡螺母,左右位置;体积测量:量筒使用,替代法、埋沙法、针压法等。最后,要能够正确地进行结果表达,并能分清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
篇6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对于生物膜的结构,山东省2017级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要求为“概述生物膜的结构”。概述为理解水平,即不仅要说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还应该建立生物膜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2017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与这一部分有关的学业要求有:“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视角,解释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建构并使用细胞模型,阐明细胞各部分结构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细胞膜功能和生物膜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很好地使学生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提高生命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将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构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从而使学生对细胞结构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进而能阐明其功能,所以引导学生回顾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进而总结出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目标。另外课标要求注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而本节课恰恰是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可以让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改变”“科学工作依赖观察和推论”“科学工作采用基于实证的范式”。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生物膜的结构”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是上一章中“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内容的延伸,与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联系紧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使学生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材中选取的资料简明扼要,所以在教学中以教材提供的资料为主,补充了冷冻断裂技术,以便学生认识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情况和技术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荧光标记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不是直接给出,而是先让学生设计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2、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究蛋白质分子是否能够运动的实验设计;建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己经学习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认同了细胞膜作为系统边界对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但对细胞膜的结构完全不了解 ,所以应该从膜的功能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最终让学生认同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高一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的本质等缺乏深入认识,科学探究能力需要逐步培养,所以本节课应该通过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实验设计,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回顾生物膜的探究历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通过血型的介绍增强社会责任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2.说出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生命观念)
3.建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三、评价设计
目标1、通过目标检测题1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进行评价
目标2、通过目标检测题2进行评价
目标3、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
篇7
一、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是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能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能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探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二、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只有有目的、有条理地敏锐观察和深刻地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人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生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可能会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少”等“反常”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三、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性学习。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唯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内容的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2.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
篇8
首先,正确把握化学教育的特点:这是达到化学教育目的的前提.遵循化学学科教育的中心任务的要求,依据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原理,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依据“探究型”化学教学新观念来构建化学教学的方法和教学基本模式,同时,要将“探究型”与“训诲———驯化型”、“传授———训练型”化学教学观念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清楚,这样才能更为清晰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进行“探究型”的教学模式的自觉建构,使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得到落实.
其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达到化学教育目的的策略.让学生的化学学习在依据化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原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全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使化学教育真正体现科学素养的核心目标,完成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中要成为探究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重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完善.其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要通过创设情境,介绍背景、资料等一系列教学前提条件.其二,培养良好的探究态度和习惯.其三,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有了独特的见解,才能展开探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和灭火》一节的课堂教学流程是情景激趣导入新课———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群策群力探寻奥秘———实践应用火场逃生———趣味练习巩固新知———课堂小结认识升华———布置作业课外延伸.其中设计燃烧的探究实验,用蜡烛、火柴、烧杯等实验室较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燃烧”,通过科学探究得出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的定义描述.而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时,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考虑该实验在班级进行,如何尽量做到实验“绿色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纸上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小组汇报交流,进行论证分析,进行实验,将教材中用红磷、白磷的进行探究实验的加以改进,收效很好.
第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化学课程,这是达到化学教育目的的保障.营造科学探究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育因素,从而推动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灭火的原理探究教学中使用教材,不拘于教材的内容,适时进行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和安全防火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并及时进行情境再现教学,如在云南省的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的火灾,造成了古城335户群众受灾,烧毁了房屋242栋,还造成了古城部分文物、唐卡等文化艺术品被烧毁的后果,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找到解决方案.又如根据我校教学楼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等等.这些化学探究教学中设计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即STS教育理念与科学素养的培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体会化学学科的实践性,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篇9
王有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槁)》(以下简称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标准》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标准》和我们熟悉的教学大纲相比,由于课程的性质和倡导的基本理念不同,致使从内容、形式到编写的体例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从《标准》的内容上看,不仅有知识点,还有科学探究;从内容出现的形式上看,各知识点不像《大纲》那样以条目的形式出现,而是与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的还与思想意识融合在一起。这些变化使得读懂《标准》不易,理解起来更加困难。《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核心,《标准》的领会与执行是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本人就《标准》的学习与理解谈几点体会,以求和实施者取得共识。
《标准》的内容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和一个附录。四个部分分别是:⑴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⑵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⑶内容标准(包括科学探究、科学内容);⑷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一个附录是: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的界定。
一、关于前言
《标准》在这一部分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对物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整个前言部分突出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核心理念。
《标准》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时,首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标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定位: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明确了这一阶段的物理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课程设置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考虑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即“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第二,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三、提出“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突出科学探究,既能体现科学的本质,又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四、为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标准》提出要“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相互联系。教学内容要随时代的发展有所更新。让学生体会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关系。
第五、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摒弃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观念,建立能促进学生、教师和物理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应当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关于课程目标
物理课程目标是《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选择,但“课程目标”是刚性的,是物理教学活动必须追求和达到的硬性要求。《标准》将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并明确提出了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1、对总目标的认识
《标准》对课程总目标用五个自然段加以阐述,体现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教学要求。
第一、要重新认识学习兴趣。过去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把学习兴趣当作学好物理的方法和手段。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物理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检验初中物理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志。赫尔已特讲:“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
第二、要明确物理学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要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且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要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第五、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大趋势。过去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就科学论科学,对于科学的意义很少涉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当以物理内容为素材,让学生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
2、对具体目标的认识
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可理解为物理课堂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组成,并形成一定的层次。
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共有6条要求。其中,1—4条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要求。5—6条规定了“技能”的内容要求。其中第4条要求是关于三个主题内容中涉及的物理学史、物理学的内涵等人文科学的内容。它隐含在内容标准的三个主题之中。第5条要求是技能要求中较低的要求,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一些仪器去进行测量性实验。它在内容标准中隐含在三个主题之中。第6条要求可以认为是技能要求中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将实验技能不仅运用于实验及测量本身,而且能将它作为科学探究的工具,为探究活动的一些重要环节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要求与“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实际上是一种“能力”它在内容标准中也隐含在三个主题之中。
第二个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物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以形成一定的能力。《标准》在这个部分制定了六条具体目标。分别是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折概括能力以及信息交流方面的能力要求。
第三个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情感、乐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对自身价值的感悟、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意识领域,不能直接通过某种内容或方式去实现,它需要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逐渐形成。在《标准》制定的7条具体目标中,第1条是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所学物理课程产生积极的情感。第2条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欲望,对科学的热爱。第3条是关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的培养。第4条是关于科学态度的养成。第5条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精神。第6条是培养学生科学、技术、社会(STS)意识。第7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这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研究、学习、思维的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形成的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开始了又一个新的循环。在每一个教学循环中,过程与方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探究为载体。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实施新课程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过程与方法这一关键,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实现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关于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主要内容,它规定了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经历的过程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的作用相当于《大纲》中的各个知识点及其教学要求。《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
1、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篇10
一、逐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利用物质变化课进行科学探究的启蒙教育
物质变化课是初三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次实验探究课,镁条燃烧能发出耀眼的强光、小苏打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这些新奇的实验把学生带进化学的大门。讲化学变化的概念时,做镁条燃烧实验第一是为了引起学习兴趣,第二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达到的教学目的是: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生怎样观察,观察变化的前、中、后各阶段物质的状态和颜色,及是否有光、热等现象产生,从而为学生以后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其次是使学生明确实验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2.按照“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细致的初步训练
将整个实验分组,并按照规定课时完成,每一组内容都要经过教师演示、学生讨论、教师纠正、学生练习的步骤来完成。
3.在明确探究目的的情况下,按教材设计的探究程序,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目的是:练习巩固基本操作并解决具体实验问题;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形成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形成初步探索世界的能力。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科学探究要素,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科学探究的基本功――观察、记录和表达
观察强调在化学学习中关注物质和性质的变化,尤其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记录和表述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等形式加以表达。
只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观察,记录、表述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活动后,学生才会发现随着自己观察,记录、表述能力的提高,探究活动开始变得有序和轻松了。
2.科学探究的核心工作――分析和得出结论
在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探究学习的方式。所以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分析和得出结论获得具体化学知识;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科学探究的关键――提出问题和方案设计
提出问题和方案设计涵盖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等要素。对教师来说,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例如,在进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时,对所设实验可以进一步思考,是否只有一种金属不与酸反应。与酸反应的金属,可以根据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那么如果有两种都不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确定它们的活动性顺序?从而引出进行金属与盐反应的学习。
三、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1.用观察、记录、表述等科学探究的基本功来进行识记类知识的学习
物质性质的学习,可以设计成科学探究,一方面通过观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和表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例如,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可以将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持续观察现象。可以看到铁钉浸入稀盐酸的部分,铁锈慢慢消失,一段时间后铁钉浸入稀盐酸的部分继续反应,生成无色气泡。
2.通过分析和得出结论来学习概念和规律类知识
例如,溶解度概念的学习,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通过探究实验,如,加热使过量硝酸钾溶于水;等温条件下,等量氢氧化钙分别溶于水和酒精;等温条件下,等量硝酸钾分别溶于水和酒精。根据实验现象,最终分析得出温度、溶剂等是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3.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技能的学习体现在完成探究的整个过程之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实验技能有6条: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4)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5)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6)初步学习运用简单地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例如,进行碳酸钠和氯化钠的鉴别。首先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以及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都可以进行碳酸钠和氯化钠的鉴别。
在此基础上,可以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
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进行鉴别,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连接及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根据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进行鉴别,可以训练学生药品的使用、滴管的使用,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
根据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进行鉴别,可以训练学生药品的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