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篇1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Strengthen Cohesion between Basic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 Guangming

(Wuhan No.1 Commercial School, Wuhan, Hubei 430022)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basic education stage is lack of career education system, which has caused that students can't adapt to transition from basic education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ow to strengthen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elp freshmen adapt to college life, and set up consciousness of career planning,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of our study. With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find themselve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to promot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life, complete the career planning, making good foundation for later to society.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hesion

1 我国基础教育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个性倾向比较明显,但是他们的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成长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国的传统应试基础教育缺乏职业素质的教育,这使得许多步入大学或社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往往会因为盲目而随波逐流。通过调查说明,100%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96%的学生都没有制定一个实现理想的计划,他们只是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热衷于探索实践的道路,很多中学生的目标就只是考个理想的大学。还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校大学生中,有73%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也没有做一个长久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中,普遍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明显缺乏指导。高三学生在“对高考志愿中所填报的专业的了解程度”方面,仅有3.6%的学生非常了解;22.7%的学生比较了解;57%的学生了解一部分,剩下的学生都是完全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有相当多的学生选择自己专业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中学生尽早认识自我,熟悉各种职业,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职业,学会职业决策。

2 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以间接经验、系统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其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突兀的职业教育根源在于基础教育的缺陷。而职业教育弱化的职业特色,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观愈来愈远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先天不足与后天不良造成了职业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只能通过二者的有效衔接才能解决。

2.1 招生难

由于职业教育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学生普遍对职业教育没有很大的兴趣,而这也正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中阶段普职平衡分流的压力较大,很多的家长和学生不愿意去选择中职教育,他们更愿意去进入大学深造,这就导致中职院校的招生工作进行的很困难;二是近年来,高中生源逐渐减少,高职院校招生压力日渐加大,与普通高校争抢生源时没有竞争优势。学生和家长选择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时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当然更倾向于普通高校。而职业教育是平民化教育,是那些读不起大学或者说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来就读的,他们认为接受职业教育难以向上层社会流动。不过,当今的社会就业趋势越来越严峻,在就业竞争中,学历文凭几乎成为了好就业的首要前提,所以学生和家长更加倾向于普通大学,而不会选择职业教育。

2.2 稳定难

现在的高职院校常常会出现有不少学生退学的现象,这些学生退学并不是因为读不起,因为现在国家对中职教育的补贴日益加大,经济原因已经不再是辍学的主要因素。那么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选择退学呢?笔者认为,是因为他们对新学校的生活和学习都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对就业前景感到不满意。这就恰好反映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机构在学习、生活、行为各方面的突变使很多学生难以立即接受;还反映出学生进入职业院校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工作。由此造成了学生感到疲劳、心理压力大、学业失败率高、课堂违纪现象多、学习自信心差,随之而产生厌学、辍学的现象。

2.3 就业难

职业教育是指为了某项或某类职业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是要求接受职业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业务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显示出就业方面的强大优势。但是,由于众多职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性不高,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混完学业,其实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学到什么又用的知识,也就导致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及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也有些不接轨,这也是导致其社会需求萎缩的重要原因。

3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路径选择

3.1 观念衔接——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克服重智轻德倾向

教育并不是纯粹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地注重升学率,渐渐忽视了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现象高度重视,发扬重德轻智。不能在想以前那样片面强调认知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于对“技术理性”的推崇,职业教育也普遍存在忽视通识教育,忽视社会知识与技能、职业倾向与态度等职业人格领域的教育的倾向。职校学生知识视野狭隘、文化素质低下、职业人格教育缺位,相当多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是指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让个体形成适应一定职业活动要求一系列个性特征的总和。无论是职业人格还是人格在教育中是一脉相承的。

3.2 课程衔接——开展职业预备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业预备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初中与普通高中阶段增加职业教育课程,以引导学生广泛认识科技世界和工作世界;二是职业学校教育应该从现代职业融合发展趋势和职业对人才标准不断变化实际出发,注重通用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小学与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与评价方法要全面接轨。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引入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具体做法就是在传统的中学教育课程中纳入另外一种教学方法,从而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一边进行学术知识传授,一边提供职业技能指导。

3.3 教学衔接——搭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交流平台在教学内容上,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应注重向学生介绍有关基础教育后教育机构的相关信息,使广大师生毕业分流前对职业教育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而职业院校应注重对新生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包括普及性的学术性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等,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普通中学到职业院校的过渡。

4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保障机制

4.1 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案

1996年我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但是在经过了17年后,社会和教育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很难落实《职业教育法》了。无论是办学体制还是评价方法,或者教学内容等方面,这套法规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我们呼吁国家尽快出台一部新的政策法规,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4.2 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与下移

教育是通过传授蕴含着人类的创造的精神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使受教育者通过系统学习,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可以立足于社会的谋生手段。将职业教育下移,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职业技能与意识的培养,也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况且,初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效应要比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效应弱,尤其在初职地位获得过程中,初中教育分流的效应需要通过高中教育分流才能呈现出来。职业教育下移至何种层次,只能说因人而异。

4.3 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

面对职业学校招生难,有些学校采用的方式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问题是,在信息传播迅捷的今天,学生不会被骗来或哄来,而是靠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把他们吸引来。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即是要求学生在职业学校留得住、学得好、用得到、走得高。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直接影响学校的吸引力。因此,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尤为关键。还要面向产业集群设置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后的待遇及发展前景好的专业。

4.4 强化学校的职业生涯指导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指导,并不只是要求学生选择某一具体职业,或者单纯为将来从事的某一职业做准备,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促进个体职业社会化。随着时展,许多学生将不再终身从事一个职业。普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建立在个体在单一组织内终身从事单一工作的假设,没有考虑到职业类型、职业环境以及年龄等的变化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因此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适应时展需要。在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阶段均适用。

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不是培养学生具体的职业技能,而是培养职业兴趣。它们的有效衔要求各级学校教育不仅有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而且全部的教育教学都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促进学生思考人生道路,探究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王璞,李玲玲.技术准备计划:美国衔接中学与中学后教育的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0(6).

[2] 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内容研究[J].外国教育究,2010(6).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现状;就业

一、引言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类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计算机技术作为当前高新技术的基础技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其中教育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开展了较多的教学活动。在此现状下,关于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也引起了较多人群的关注。如何有效的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成为当前教职人员以及研究人员长期研究的课题。

二、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获得较大的成果。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计算机设备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前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主要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渠道之一,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落实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为我国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在部分细节落实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教材更新问题、教学方式问题等[1]。

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稳定。但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手段落后、教师专业技能不足、教学内容跨度较大、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过于片面。针对此类问题,笔者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2]。第一,教学手段落后。当前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之一为: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手段落后,造成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缓慢。最终对于学生的技能掌握,以及未来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第二,教师专业技能不足。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发展也较为迅猛。计算机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础板块,其技术方面的发展也获得了较大的成果。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学生家庭配置计算机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整体分析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较好。但教师方面却存在了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师专业技能不足。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造成学生无法有效的获取新型、有效的技能技术。第三,教学内容跨度较大。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侧重点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学习专业的技能。因此当前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跨度大为主要的问题之一。职业院校学生整体分析,计算机专业技能基础较弱。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直接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程度较慢,接受能力较弱,最终无法发挥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针对当前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第一,根据专业需求指定教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学目的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应进行差异性的教学。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专业特性以及市场需求,进行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并且促进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加强学生后期对于新型技术的掌握学习能力,改善整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第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其周期性为3-6月。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教材内容普遍较为落后,由于对于新型技术的录入较少。最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市场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时更新技术教学内容。并且针对教职人员进行培训,此后进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此保障学生学习技能以及知识的及时性,确保学生后期就业以及未来发展中,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第三,教学中注重引导教学和实践教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自我学习习惯的培养意义重大。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教职人员可通过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实际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技术的基础操作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作业项目的完成和训练。以此增强学生的操作记忆,保障后期对于技能应用的熟练性。此外,为了保障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掌控能力。后期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设立实践教学课程,以及“校企联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掌握。并且促进学生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加强后期的技能训练。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现状较为良好。但在实际应用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未来为了有效的提升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校方应从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方面进行改善。此外,实际落实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于教材内容的更新,以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和基础教育的考核,以此促进学生学习内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萍.试论新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通讯世界,2016(19):253-254.

[2]古丽苏木•依拉英.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4):159.

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及电子商务平台对现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是以实用型和应用型为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是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是高职教育不断探索的。计算机基础是高校教育中的必修课,在高智能发展的全新时代,掌握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面对来自不同环境地区、不同计算机水平的高职学生,教师教育标准过于单一化,而忽略了学生的不同特点及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也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

1.1计算机认知程度不同

由于我国地域性及经济发展等情况因素的不同,各省市地区对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及普及也存在差异,种种因素造成了大学新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了解及使用程度不同,这就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方法方式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面临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如何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将是一个重要问题。

1.2学生学习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存在于任何阶段,面对问题,有的同学能够快速理解和接受,有的同学需要仔细阅读后理解;有的学生依赖于教师课堂讲解或同学指导,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同学偏爱模仿来学习,有的则喜欢小组学习模式等。

1.3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和生活联系不密切

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获取数据信息以及如何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只重视理论的讲授及考核,忽略了实际中的应用及操作,在学生的能力操作培养环节较为薄弱,没有实现利用所学知识来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意识。成为学生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也造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个人学习生活的脱离。

2改革教学模式

2.1改革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将教学重点放在一些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即学习计算机就是学习WINDOW和OFFICE。导致学生在完成课程之后除了打字、排版什么都没学会。实际上,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应该介绍一些常用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办公软件,但不能把重点放在这方面。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展开软件的共性和常用知识。此外,计算机基础课中应当有计算机硬件、数据库、程序设计、信息系统安全等方面的常识性知识。这些内容对于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理解上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取舍和知识的连贯上下足功夫。课程内容选择那些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没有深入到需要解释原理或推算算法这种程度的基本知识点就足够了。课程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以后面对计算机常见知识应用不会感到陌生,学会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建立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科研和技术问题,更好地位学习计算机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上机课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环节,因此必修抓好实践教学环节。为保证上机课的课堂效果,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为每一部分知识设计一些相关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枯燥的上机课变成有趣的过程。如:针对EX-CEL2003的使用,教师可设计学生成绩统计分析表、学生基本信息表、企业仓储统计报表、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表等一个或几个既符合教学内容又符合岗位需求以及现实生活需要的任务,同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为了督促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引入验收环节。如理论课上,教师可利用课堂上的一点时间,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复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具体操作演示,并交流学习心得;实践课堂上教师布置学生一定的任务,要求其独立完成并随机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实际情况给出分值,该分值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根据此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任务驱动小组学习

利用新型的教学理论基础上发明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的任务和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可以采用两种形式做采用任务驱动的上机题:(1)在初期上机阶段,可以老师先写明具体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要求逐步操作,完成实训内容。这种形式的实训适于学生能迅速熟悉操作。(2)后续阶段,学生必须在上课认真听讲,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实训目的,目标明确,因为没有给出具体步骤,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另外,可将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合作参与到任务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小组学习作为任务驱动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可以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间竞争关系,提高完成任务的效果和增强教师、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精神。

2.4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改进

传统方法是在教学中先提出问题———详细作问题的定义说明———举例,详细定义。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适用于一些基础理论课,但未必能在所有专业课程里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著名计算机教育学家谭浩强在计算机教育中提出了引导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结论和概念。新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其优势在于从实例到概念,逐步引导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甚少到熟能生巧,最后到抽象的概念。这种教育方式可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是改变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也间接的改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创新和自主性能力尤为重要。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上,教师要经常学习做自我总结,另外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加强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只有深入学习计算机理论,在课堂上传授计算机相关理论时才会游刃有余,才能将枯燥的理论更加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简单而又固定,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生已经掌握,这时候就要教他们一些操作技巧,使学生在课堂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操作,而这些就需要教师平时的经验积累,提高自身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

3考核方式创新

教学最终的效果是期末考试来测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最终教学考核方法的多样性。针对课程,计算机公共基础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性质和教学目的都具有普遍性,为保证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提出革新。采用了“1+5+4”的考核方式,即平时听课出勤成绩占10%,随堂小测验测试占50%,上机操作考试成绩占40%,并且明确了评分标准。在考核方式中可以通过章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通过上机考试考核出学生对软件的使用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作者:杨娇 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隋庆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

[2]纪良浩.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探讨.计算机教育,2012,3.

[3]刘素楠,谢中梅.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2007:58-59.

篇4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理论;现代生产;现代教育;“教劳结合”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类的劳动分工是十分粗浅的、笼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为典型的“第二大(社会)形态”阶段,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人类劳动的体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对立达到了顶点,人被视为完全不需要具备任何专门技艺的工具,人手的灵巧被机器的精确所代替,他只需被动地伺候机器的运转,在资本眼里,人仅仅是大机器工业中的一个活部件。马克思说道:“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再次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自欧洲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学校教育又开始被要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改良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谋生、糊口联系在一起。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突破古代学校教育对原始社会广义职业教育的异化,创造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成为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为基础。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以机器生产形式代替了手工业的生产形式,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它使单个人的生产经验和技能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而使人类世代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进行生产劳动,劳动者再也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直接在生产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依靠间接经验。因此,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和训练,授以劳动者各种间接经验,就成了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国家和有为政府就必须重视与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

其次,近代大机器生产和学校职业教育是同社会分工细化、专门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革命以后,现代生产体系和技术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生产中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不断出现,促进了技术革命,于是就对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熟悉机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技术。这同时也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同现代生产活动相结合,传授生产中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性质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这就说明,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分工和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生死攸关的问题。

职业教育打破了古代社会以来学校教育仅服务于统治阶级治国治民需要的局限,使教育重新回归于本初状态,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服务。同时它也冲破了正规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就当时的职业教育具体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18世纪末出现的技术工人讲习所(mechanicsinstitutes),如1799年,在格拉斯哥大学生产科学仪器的工厂中开设的科学和数学夜校讲习班,对象是技术工人;二是政府强力推进建立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批准开办的公共工程中心学校(1794)、综合技术学校(1795,即后来著名的巴黎理工学校)、德国虔信派牧师开设的“实科学校”(1708、1747)等。但马克思并不推崇这两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而是从工厂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是托马斯·莫尔,他在《乌托邦》一书中阐述了教育与农业、手工业劳动结合的思想。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劳动学校”的想法,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主张。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是儿童教育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促进人的智慧和道德发展。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并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试验。

在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生产中使用童工是普遍现象,童工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4—16小时,其体力、智力及道德备受摧残。1800年1月,29岁的欧文从岳父大卫·戴尔手里接任苏格兰新拉纳克纺织厂经理一职,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学说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工厂中实施了“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人的性格,从而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的改革计划。他将每天劳动时问缩短为10小时半,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工人子女开办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为6~10岁的儿童开办初等学校,为11~17岁的童工开办夜校,教授适合儿童年龄并且对未来生活有用的知识。1816年1月,欧文将他的工厂教育机构命名为“性格陶冶馆”。

由于欧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英国议会先后三次通过工厂法,规定若干保护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条款。例如,《1802年工厂法》规定,工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工厂法》规定,纺织厂14岁以下童工每天必须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1844年工厂法》规定,8~13岁童工每周须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天,否则不得受雇。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他发现工厂教育制度中实践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是改造旧教育、促使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二是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劳动同教育的早期结合,必然发展为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

三是马克思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上。他们通过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现代工业生产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了物质条件。提出了客观的需求。

四是马克思直接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的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秀思想成果,确立了科学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的工厂教育制度,从《工厂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萌芽。

马克思十分推崇欧文在自己工厂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他在《资本论》中说道:“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的基本原意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马克思是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发展规律中预见到了未来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工业使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社会生产这个伟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资本的统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亦即现代工业性质的生产劳动;所说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匹配的学校形态教育。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第三,马克思所说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同生产劳动结合,也包括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专门指出,技术教育与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在以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出现之前,职业与教育是分离的:从事谋生糊口的职业劳动者一生一世都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而从事传道授业的教育活动者也是一生一世都远离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之前以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职业教育建立在以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新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既可以使学校教育获得社会实践的基础,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以使生产劳动受到科学原理和智力活动的指导,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指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之间的互相作用问题。现代生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生产使教育在体系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教育第一次在革命性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有了完整的体系,既“劳心”又“劳力”,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合二为一。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十分强调治“学”的正统观念,长期以培养治国的“接班人”为目的。不屑培养治“事”的“建设者”,所以,职业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边缘位置。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对提高生产力,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以及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作用,都得到各个国家的一致认可,都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马克思这句话的重点是强调教育的作用,强调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职业教育对现代生产都有哪些作用呢?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职业教育起着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科学是一种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没有物化的生产力。把科学物化在生产中就可以变为直接生产力。这种物化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把科学变为生产技术,物化在生产工具中,改革工具,革新技术;其二是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劳动者,使劳动者具有生产技术和能力,提高智力水平。职业教育是实施这两种物化的重要措施,是这种物化的最有效的形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人类长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和概括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又是在教师科学传授方法引导下进行的,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这对于现代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所传授的某些部门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于生产中,转化为生产的一个条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训练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另一方面,现代学校教育还起着促进科学知识的联系、积累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一般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如各类学校所传授的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学科,都不是某一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过程的知识结晶。在这一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职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直接参加了劳动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不仅要为社会生产培养有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劳动后备大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和造就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人才,即工程师、科学家和各种技术人员等。这些人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物质生产的重要劳动力。马克思有一句重要的话:“充分发展起来的个人自身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里说的“反作用”,主要是指人通过学校教育,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到训练成专门劳动力的过程。人通过教育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就会使自身充分发展起来,具有较高水平的劳动能力。

篇5

一、注重市场需求,完善教学

“专业围着市场转,教研围着企业转”,这是当前许多职业中专总结出的道理。所以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重新编排组合课程内容,突出专业技能特色,系统地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授课能力才是当务之急。首先,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职业中专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Office的应用以及一些基础的网络知识。目前,计算机软件发展速度非常快,软件的版本不断更新,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更新速度较慢。因此我们始终提倡“计算机教育不断线”,把新的内容融入课本中、融入实践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软件的使用。

二、研究学生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职业中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获取信息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要加强上机环节的指导,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机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学习、实践、创造的环境,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三、高素质的师资是关键

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学习、开放型的教师。

1.学习型。“计算机知识基础教育”教学是基础教学,但是又不同于诸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其他基础课,因为“计算机知识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是“信息化”的,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将日新月异的“新硬件”和“新软件”知识信息反映到课程中来,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学习性”,即:教师应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指导者和教育者。

2.开放型。面对新的形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应与时俱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难度、深度和强度都将有明显提高,因而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另外,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学校应每年为计算机教师提供1~2次短期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的重要性

在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时,我第一堂课的内容就是列举一些例子。我会告诉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你可以做什么样的工作,比如,学习完Word后,你可以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学习完Excel后你可以制作一个学生成绩统计表,学习完PowerPoint后你可以制作一个精美的多媒体贺卡,学习完FrontPage后你可以制作一个精美网页……这样学生不但对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有了一个整体了解,而且对日后要学习的内容更是充满期待,因为学生总是对自己将来要用得着的东西非常有兴趣。

篇6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基础 就业

众所周知,目前的中职教育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与市场保持零“距离”,使学生毕业后能在求职中具备充分的竞争力,要求学校这个人才加工厂生产出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当今社会需求各层次人才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企业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始步入了一个普及的,重实用应用的与就业接轨的深化改革阶段,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原有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硬件设置诸多方向都要适应这个大方面。在此,笔者对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如何适应就业的需要,如何为就业服务谈几点意见。

一、教学内容方面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一个内容庞大的知识体系,它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是按照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尽量系统地介绍给学生。而现在我们应该根据应用的需要,需要什么才学什么,把计算机知识不当成一门学问,一门学科,而是处理问题的工具和手段。比如: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进制及与其它进制转换方面是一个老师必讲的基础知识,其实中职生一般却不需要过多了解,需要转换时也可直接使用附件中的科学计算机器来完成。类似这样的知识,我们可以舍弃不讲或一带而过。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学习方法上应采用应用为先的教育方法,要通过应用引出概念和理论,围绕应用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有关概念。而不是以往的先学理论知识然后开展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操作,我们应强调“会不会”,而不是“懂不懂”。例如,我们在介绍鼠标操作的知识时,传统教学中先讲什么是鼠标指向、单击、双击、拖电、右击、右健拖动的概念,然后再每个演示一个例子。基于应用的教学是通过学生在窗口的基本操作中,比如窗口最大化、窗口最小化、调整窗口大小、移动窗口以及滚动条的拖动中自然学会鼠标操作即可。又如关于计算机病毒这个问题,我们费尽苦心地讲述什么是信息安全,病毒的概念、种类、传染途经,防治和检测等这些较为抽象的内容,不如把精力花在如何使用常用的杀病毒软件,把目前最常用的例如瑞星或诺顿杀毒软件教会学生使用。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教材在编写上要考虑完整性,系统性,必然充斥各种概念、理论,而教师不应简单的依葫芦化瓢,应灵活多变,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

三、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逐渐完善和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学校在有限的计算机课时里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面面俱到。更加上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专业无论在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理论方面都变化非常快,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新技术、新的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所以计算机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使学生掌握几个孤立的知识或者是几项简单的操作技能,而是力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构造具有个性的、具有可发展潜力的知识框架和支持这种框架的学习能力。“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个道理在计算机教学中尤为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不需要花过多的精力去灌输某个软件如何用,而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学使用软件,培养他们的自学和应用能力。教学组织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学生练而不是教师讲,按自学的方式辅导学生学习一、二种较为常用的软件的使用方法,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自学使用和尽快掌握新软件的应用方法的目的。

四、结合专业特点,面向专业开展应用教学

随着计算机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因此以前的计算机基础课全校所有专业统一课程和内容、统一要求和学习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中职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特点来进行,面向专业应用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同时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以及专业应用和就业方向,满足各层次、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五、注重启发学生对计算机技能课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由于大学和普遍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学生入校门坎很低,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其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某方面的能力并不比继续深造的同学差,甚至超过他们。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可喜的是,社会对技术人才需求回暖,中职学生不仅比本科生更易就业,高级技术工甚至在沿海地区拿到相当高的薪水。这种现象使中职生也看到了自己有优势的一面,也希望在未来干出一番成就。中职学校要善于抓住这种很好的教育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我们看到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的学生往往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门技能课,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学习其它的专门技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发现自身的优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入校之初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对整个中职以技能课为主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学生入学之初开设的课程宜重点强调趣味性的课程,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强烈的探索愿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师资方面

在新的形势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学习多种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将计算机基础课与其它专业课整合,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艺精”,而且要能“善导”,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必备的。

总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要不断改革完善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其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浩强.解放思想 勇于实践——开创计算机基础教育新局面.

[2]许晋京,胡美燕.浅析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及教改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4,(28);41~43

[3]向政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6,(3);53~54

篇7

关键词 城乡统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机制;重庆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0-004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1]。职业教育经费的充足投入和有效配置是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市县以下的乡镇区域,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培养服务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类型[2]。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中农村生源约占 70%[3],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针对现有研究过分重视教育经费收入而忽视教育支出情况的现状,本文结合近年来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情况以及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相关数据,以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揭示重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经费支出结构的主要举措。

一、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网站2015年2月27日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4》为依据,以2014年重庆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杆,选取差距在600元以内的省份湖北省、安徽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参照,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情况,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进行比较研究。

(一)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情况

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为22576.01亿元,比2013年的21405.67亿元增长5.47%。但2014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情况分地区统计表明,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虽然人均收入相差不大,但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分别为447.14亿元、743.07亿元、690.63亿元和659.35亿元,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4省(自治区)分别为13.53%、15.93%、14.00%和18.95%,这两个项目重庆市都排在最后一位。这与2014年重庆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65.40亿元,同比增长10.9%的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更加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该市虽然公共财政教育支出2014年比2013年增长10.9%,但财政经常性收入2014年比2013年增长10.75%,相比较而言,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相对于2013年下降0.85个百分点。这说明,重庆市整体性的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农村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

教育事业费是指国家用于发展社会各种教育事业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两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中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9128.83元,比2013年的8784.64元增长3.92%,自治区增长最快,比例为61.40%。但表2的统计表明,虽然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均收入处于同一个水平上,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却差别很大,2014年4省(自治区)该项目分别为7387.96元、7516.91元、8586.94元、6978.79元,相对于2013年的7560.24元、7414.91元、6483.7元和46528.29元,增长比例分别为-2.28、1.38、32.44、6.90。统计表明,2014年,重庆市的农村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不仅远低于国家9128.83元的水平(相差1740.87元),而且其增长比例相对于2013年下降2.28%。这充分说明,在重庆市,相对于更多为城镇化建设培养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2014年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达到13119.07,增长比例达到6.16%),政府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三)农村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情况

公用经费支出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为完成工作任务用于设备设施的维持性费用支出以及直接用于公务活动的支出,具体包括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表明,2014年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虽然人均收入仅在600元以内,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情况却相差很大。统计表明, 2014年4省(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分别为3639.83元、2759.18元、2901.20元和3949.08元,相对于2013年的3995.18元、1960.47元、2001.29元和4244.24元,增L比例分别为-8.89%、40.74%、44.97%和-6.95%。这说明,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数量不仅未达到3680.83元的国家平均水平,而且增长比例在4省(自治区)中处于最后一位,且为负增长,很难保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尽快实现。

(四)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4》相关数据,我们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全国和重庆市事业性经费支出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分别为95.41%和88.57%,相差6.84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和重庆市事业性经费(个人部分)支出占事业性经费支出分别为48.85%和44.51%,事业性经费(公用部分)这一比例分别为51.15%和55.49%。这说明,重庆市投入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事业性经费与全国平均值还有一定差距。全国和重庆市基本建设支出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分别为4.10%和11.43%,相差7.33个百分点。这说明,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楼宇、宿舍方面的基础设施支出比例比较大。总体来讲,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完善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机制

(一)建立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提高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水平。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健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4],重庆市不仅要实现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各地GDP的比例达到4%的要求,而且要提高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水平,大幅提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二是建立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增长机制。重庆市要根据GDP增长的比例不断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在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和职业教育总经费中的支出比例,逐步缩小重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与城市职业教育经费支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的差距。

(二)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统筹机制

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经费支出统筹力度是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一是统筹重庆城乡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在统筹城乡背景下,不仅要加大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等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支出,而且要加快建设一批重庆市市级示范和骨干中等业学校。二是统筹东部发达地区对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帮扶力度。要鼓励东部沿海地区政府与重庆市政府建立省际、府际合作关系,支持发达地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与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合作,从财政经费支出、社会捐赠支出等方面支持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从整体上讲,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要与经费投入保持适当比例,使生均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维持在合理范围。从内部结构优化角度来讲,一方面要统筹农村职业教育事业性经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的比例,既要保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又要满足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投入方面软件需要;另一方面要保持事业性经费公用部分和个人部分适当比例,既要保证公用部分的教育事业发展支出,又要在教师收入、福利待遇、社会保险方面加强投入,从而保持事业性经费均衡支出,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教育审计部门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监督,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财政拨款资金绩效评价体系[5], 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 [Z].新华社,2010-07-29.

[2]王浩林,董黎明.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制约因素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70-75.

[3]周青.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定位的双重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196-198.

[4]闵宏.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5]宋凡金,田书芹,王东强.城乡统筹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39-43.

Study on Funds Expenditure Mechanism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ongq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Areas

Tian Shuqin, Lu Bubi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data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fund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he article take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funds expendi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of Chongqing.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overall public expenditur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needs to be optimized;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 emphasis o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enough; the average public budget public funds is negative growth; the expenditure structure needs to be further optimized. It is necessary for Chongqing city to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of public expenditur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optimizing the overall mechanism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and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篇8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1-0000-01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er Architectural Major

Wei Wei

(Gansu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This class will be focused on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computer-based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discussion to find a suitable architectural students to develop computer skills and effective way.

Keywords:Architectural profession;Computer basis;Teaching methods;Innovation

一、前言

我国高职院校对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源于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或一系列必修课的基础课程,处于与数学、英语等课程重要性相当的地位。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非计算机专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教学方法要与之相适宜,才能更好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本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去。针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侧重数据库、多媒体制作和实用软件的应用与开发等能力的培养,并且结合实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建筑类专业在工程造价、工程经济、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为减少工作量常常需要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因此,高职院校在针对建筑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当适应该专业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予以改进,最终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建筑类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特殊需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一刀切”的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考核标准,根本无法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需求。与文科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建筑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更深入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软件的操作和运用,比如CAD软件、PS软件、SU软件。

(二)教学对象水平参差不齐,兴趣差异大。这方面的差距主要是源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表现在普通高中学生和“三校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和起点不同。前者由于在高中阶段便学习了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与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复,而后者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也已经接受了一部分计算机课程教育,因此学习的兴趣有所降低。另外,还表现在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也不同。

(三)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偏重理论部分。主要表现在课程的教授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又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计算机基础不同,容易造成听课效果的不一致,从而影响总体的教学效果。另外,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扩充,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课时的安排满足不了实际教学需求,造成教师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较弱。

三、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分级教学法。分级教学就是指在入学之初,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的了解和考核对学生进行分班,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进行差别式教学。分级教学适应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易于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则可根据层级的不同,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学负担,也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等级的划分是动态的,必须根据学习情况予以适时调整,更大的激发学生热情,尤其是初级班。运用到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教学模块,不同等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并完成相关的课程任务。

(二)项目驱动法。项目驱动法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特点是由教师对项目进行选择和优化,并进行示范操作,由学生负责对项目进行具体实施,最后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一种教学结合的模式。项目驱动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运用到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工程预算项目为例,就要求掌握EXCEL软件的操作方法,在完成投标报价表时需要进行内容输入、基本样式及单元格数据的引用、公式、数据间的运算等。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应适时予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小结

总之,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逐步完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索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采用的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统考作为期末考试成绩形式的考教分离形式,对于建筑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各班已经尝试分别制定了与建筑类专业相结合的项目实例。实践证明,分级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能够有效地将计算机基础教育融合到专业需求中去,不过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完全可以考虑将两种方法的优点予以结合,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泽琛.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1:48-49

篇9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这一点日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日益成为我国全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热切期盼。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以来,提出要积极倡导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有这些,便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提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之下,随着十三五的开局,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所有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广大的中小学校,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经过以往的探索和改革,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许多重要的进展,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当前和今后基础教育事业,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库存。

站在新的高度,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切实的成绩,就要在充分肯定以往的成绩与进展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尚需解决的问题,看到亟待革除的弊端。在现实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尚在期待着切实的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喊口号发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的现象,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依然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顽固。具体到课堂教学,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新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情况仍程度不同地存在;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当前,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作为国家战略措施加以推行,依然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治国方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认真落实同志早在2012年11月15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所指出的满足“人民第一个期盼”,即办出“更好的教育”指示精神,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体系,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和各项工作。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随之而来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这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了外部原因,从高校自身来讲,培养质量下降,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亦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并能直接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既注重专业知识又注重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要求,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应该改革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升计算机毕业学生软实力,走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的路线,努力帮助学生拓宽就业广度和深度。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一定模式、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具有创造性。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计算机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在上课时,经常进行编程训练。这时,我们就注意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试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笔者在数据结构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图表让学生认真领会数据元素之间抽象化的相互关系,建立优化算法,建立良好的思考能力,使其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

二、针对职教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和调整

学生必需的文化基础已经在高中阶段形成,进入高等教育层次后,学生的文化基础更多表现为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后续的学习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优秀教育,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终其一生的知识,只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作为计算机专业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精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加大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比如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适当压缩,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3DMAX、网页制作,这些课程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做到精通,并能够举一反三,自学与之类似的其他课程。笔者在与毕业两年已经就业的一批学生交流中得知,一个会做网页的毕业生比一个会基础编程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亲睬。

(2)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

(3)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的特点,教学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应根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教学中实时加入信息技术的新元素,让学习能够跟进新技术的发展变化。

三、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观念

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思想、功能目标、操作要领等,它是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一方面,它来自教学实践,是教师和学生对某些有效的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和加工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实际执行者是教学的实践者和实践对象,即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在课堂上讲很多理论,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面对计算机却手足无措。有的学校教师只管上课,而上机却由实验员负责或教师只备上课、不备上机,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很不起眼的配角。这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学习方法死板教条,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粉笔+黑板”的模式,现在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是无法在黑板上向学生讲解明白的,使用演示设备则更直观。学生也能在老师演示过程中记忆深刻,而不会出现记了大篇笔记,上机时却感觉无从下手的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当然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等,在诸多种教育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采用那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当然,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四、大力发展现代网络教育技术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校内课堂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师和巨额资金,因此很难在近期大规模发展;还有一种是传统的函授教育,但这种教育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化教育,以解决上述矛盾,“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交互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教学模式。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了传播的一体化,开拓了人类学习的新方式。利用远程教育网进行教学可以让异地的学生加入同一个教室,教、学方式更加自然,学生们可以加入网络上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任何人均可得到一流教师、一流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现代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的组合等已广泛服务于社会、学校、家庭。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即现代教育技术。把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中进行普及和应用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五、加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现代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尽管基础科学的分科分类越来越细,但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职业则呈现综合性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日益变细,职业知识、技能的交叉面日益加大。交叉职业和新兴职业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大大超过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已经呈现了一个强有力的态势,它的普及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求职场上逊色于熟悉计算机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作为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现在就业的渠道大大降低了。因此,在学好本专业知识求精的前提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学习手段,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计算机专业,我们更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加大其他学科在计算机专业的融合,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认知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学习第二专业。

六、提升师资力量,提高办学水平

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老师知识的纵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老师自身需加强学习,以科学发发展的积极态度,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学校应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聘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交流指导,同时派出一线教师到外校进行学习,多给教师提供相交交流学习的机会,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琼梅.浅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改革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