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26 17:3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云南;职业教育;现状研究

职业教育是指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生产、服务、管理领域对在第一线工作的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且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省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地州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使人们对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一部分人转变了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愿意选择职业院校,所以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办学规模都在不断扩大。特别是高职的发展,既满足了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心愿,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投入、职教基地建设以等核心问题。为此,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还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院校的办学实力也在不断得到加强。

3、学校师资建设得到完善。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当前职业院校教学需要是普遍困扰职业院校发展的突出问题。我省各地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重点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努力,我省的教师队伍结构逐步改善,教育能力和水平逐步加强。

4、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设置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取得了新成就。各地坚持面向社会、面向职场的需要,积极探索各种办学体制,实行“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的办学模式,既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我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省职业教育呈现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其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我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较深,虽然有些人已经意识到到职业教育重要性,但总体上大家还是轻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会选择,所以其社会认可度还有待提升。

2、我省的职业教育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云南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3、虽然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但目前仍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专业设置不够合理等相关问题丞待解决。

4、各职业院校虽然积极探索各种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但我省的产学合作仍然处于自发阶段,缺少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支持,具有不确定性。

三、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面对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我们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抓住机遇,实现我省职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的制度建设。面对一些通病,如当前职业证书种类繁多以及证出多门的乱象,各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各类资格证书管理的规范性,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在制定和执行各行业的准入标准的基础上,规范资格证书的种类、所需具备的相应知识能力要求、适用范围以及颁发部门等,避免造成同一类资格证书在不同部门之间重复设考、互不承认的局面。

2、完善职业资格考试门类。立足云南省情,应完善一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且与高职院校专业和层次相对应的资格考试种类。比如云南是旅游大省,茶叶是云南的支柱经济,所以可以完善导游资格证和茶艺师等资格证的考核。

3、加强职业资格课程审核力度。由于目前高职教育还没有统一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各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散乱,有些难以达到职业标准的要求。为此,云南省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各们课程的审核力度,把资格考证课程纳入日常课程之中。

4、致力于师资力量建设。云南省地处边疆,经济教育发展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也可以额外给出一些优惠条件,吸引优秀教师到云南任教。

5、强化学生的双证书意识。如今虽然提出了双证书制度,但实际上两种证书仍然是分裂了,很多高职学生都额外出钱去考取资格证书,因此要扭转这一现象就要从学生入手,因为他们是这个制度的当事人。

6、加大职业教育宣传。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欠发达地区较多,人们对职业院校带有偏见,认为职业院校取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没用,所以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宣传,使人们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人们更多的了解它并接受它。

参考文献:

[1] 孟丽涛,李庆芹.改革开放30 年云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 双师型

[作者简介]李媛媛(1978- ),女,吉林长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河北 邯郸 0560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35-02

一、邯郸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邯郸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关注民生、优化人力资源、打造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截至2011年底,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89所,其中,公办职业学校45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44所,2010年全年完成中职招生5.26万人,在校生12.2万人。从师资情况来看,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8262人,专任教师6345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3051人,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3294人,“双师型”教师960人。在邯郸市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中,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两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1所。2007年邯郸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邯郸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和保障措施。在学校建设上,与示范性高中建设同等重视,在全市16个县(市)均建设了占地百亩左右的县级职教中心,其中武安、大名职教中心占地超过300亩;在招生上,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支持各职业学校“免试登记入学”的招生改革,2007年起,邯郸市教育部门又采取了提高普高中考建档线、按职普1:1比例划分中考分数线等措施,大力引导部分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理性选择职业教育,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资金投入上,首先确保教育费附加的30%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增长,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事业费逐年稳定增长。从2008年起,市、县两级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其中市级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市、区)设立100万元的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下的县(市、区)设立50万元的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农村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农村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全部享受国家每人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补助和农学专业免除学费的政策。

截至目前,邯郸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职工大学、电视大学等成人教育培训为有益补充,鼓励发展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公办职业教育机构,同时,支持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民办职业教育,贯通各县各行业各企业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主城区以邯郸市职教中心为龙头,职业学校和成人中专为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正逐步建立,县域以县职教中心为主阵地、乡镇成人学校为依托、村成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职业教育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各职业院校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目前邯郸市的职业院校主要开设信息技术、加工制造、商贸旅游、财经、农林等11类50余个专业。但如今邯郸市职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是邯郸市目前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而以邯郸市财经学校、邯郸市工业学校为代表的公办中职学校都是由原来的社区普通高中撤并或由于国有企业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由原有国有企业子弟中学改造而成的,这些学校普遍存在整体规模小、实训实验室等基础配套设施少、办学层次低的问题,而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场所更是凤毛麟角。从37所邯郸市现有职业学校的占地面积来看,33所职业院校平均占地面积小于35亩,实训实验建筑平均占地不足3亩,特别是建筑、机电等对实训要求较高的专业,即使是作为市级重点职业中学的邯郸市职教中心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训室。狭窄的办学空间和简陋的教学设施,极大地限制了邯郸市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也与邯郸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

2.师资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通过对邯郸市职业院校的调查显示,除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他各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不足50人,且年龄层次偏大,中青年骨干任课教师数量更少。教师的学历结构方面,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还有将近1/4的一线教师没有本科学历,而研究生学历平均每所学校不足2人。从职称结构看,邯郸市职业院校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不到1/3,而具有专项技术认证、相关从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更是不足1/4。由此可见,目前邯郸市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技能型、专业型教师缺乏的问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技术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邯郸市职业院校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3.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依然较低,管理不够规范。通过调研发现,邯郸的职业学校多数由原来的职业高中转化而来,这些学校普遍起点低,规模小,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缺乏严格的教学计划和监督体系,办学水平较低。尤其是民办职业学校,在生源数量、质量方面竞争能力较弱,一些学校甚至为了生存走捷径,在招生方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4.专业设置不能很好地与县域经济特色相结合。邯郸市各级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与邯郸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没有做到职业教育根植本地,服务本地的办学理念,教育基础化、从众化现象明显。如会计、计算机这些社会热门专业几乎已经成为每个职业学校的必设专业,但是当地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已饱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在学校考虑之列。如邯郸市东部农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魏县、馆陶等县职教中心并没有服务于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开设种植养殖、农机维修等专业;又如,永年县是全国知名的紧固件制造基地,近几年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一大批模具设计、加工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永年县职教中心也没有开设相关专业。

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职业院校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质量取决于实习场所、实习设施、实践指导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及考核方法的科学性等诸多环节。从调研的结果看,邯郸的职业学校包括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内,实践教学场所的匮乏和“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足都是制约办学水平的瓶颈环节。从抽样调查的“双师型”教师的学校来看,由于对“双师”教师缺乏统一的认定规则,不少学校把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和具有某专业、行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均统计在“双师”范围,然而实际上这些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没有从业实践,无法真正胜任学生的实践技能指导。

6.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有脱节。通过与职业院校的师生交流,我们发现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随意性,或选择高职教材,或选择高中课本,有些任课教师甚至自主选择授课内容,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脱节,与各专业的技能和素质培养目标相脱节。

二、邯郸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措施

1.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创新办学模式,灵活高效地为邯郸市经济建设服务。2009年邯郸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为2.63%,而同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可见,邯郸市的教育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低,就河北省来看,其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连续多年处于全省下游位次。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不能输于教育投入。从邯郸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到,邯郸市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达到4%,并将在冀南新区规划协调区内启动建设邯郸教育新城,通过整合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做强高等教育,搞活职业教育,聚集高端人才,吸引名优企业,把邯郸教育新城建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逐步形成数量充裕、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教育新区,相信这必将助推邯郸市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议邯郸市出台相关的人才激励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大力宣传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这既有利于职业教育吸引更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促进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又有利于为邯郸建设人才强市和经济强市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

作为职业院校也要积极探索,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实行开放式办学,不局限于学历教育,在为转业退役军人、农村青年、农民工、转岗再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新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拓展生存空间。各县级职教中心要立足于当地农村、农民、农业。对农民开展短期培训并进行长期指导,通过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对有能力的农民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或相关学历教育。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推广借鉴磁县职教中心经验,运用股份制、租赁制等新的资本运作形式,将民间资本、社会闲置设备、行业学会和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引入学校,与省焊接协会联合办学,成立五星焊校,大幅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和高中院校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即是对工农业生产相关技术的实用技巧和掌握的熟练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和高水平的职业能力。邯郸市“十二五”规划中,未来五年邯郸市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占比应至少达35%。而就目前邯郸市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邯郸市政府和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或农村,建立起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或到农村进行实践的有效机制,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此外,还应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将工作在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引入校园,鼓励他们担任兼职教师,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接触企业生产经营或农业技术的最新成果。尤其涉农专业要千方百计把那些养殖能手、种植能手等有一技之长的行家里手请到课堂上,这样能更好地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3.创新教学质量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升职业教育为邯郸市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职教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是制约职业教育扩大教学规模,吸引高起点生源的重要因素。同时,涉农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邯郸市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之一,如何妥善解决这两个难点问题?职业教育可以在为邯郸市各县乡的新农村建设量身打造高素质农业后备军的过程中,寻求拓展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所谓“故土难离,乡情难舍”,只要具备了适用的、过硬的技术和本领,在本乡本土创业既有丰富的人脉支持,又有对民意、市场的准确把握,无疑增加了就业、创业成功的把握,这样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反过来,通过这些优质毕业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家长和农民选择及接受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为职业教育突破生源困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使职业教育和新农村建设就此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黄启泉.试论金融危机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9(7).

篇3

关键词:新疆;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52-02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之需、民生之要。党和国家对新疆职业教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新疆职业教育的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安排和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并提出了推进新疆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对完善新疆自治区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新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为新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培养适应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新疆职业教育发展成效

1.质量工程初见成效。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新疆职业教育体系已具雏形,同时开展实施了一系列质量工程项目,助推了新疆职业教育的成长。申报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开展自治区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项目,逐步形成了一批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目前,新疆已经建有4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学校、5所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27所自治区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其中24所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评选等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新疆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新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提高。

2.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新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为新疆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疆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中央专项资金,各省市援疆资金,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资金,其中,中央资金占比例较大。资金主要用于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教学改革、贫困生资助、改善实训条件等方面。2011年,新疆自治区建立了专项教育资金,用于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南疆三地州中职学生“三免一补”、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补助等政策,保证了广大学生更好地享受职业教育。

二、新疆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南北疆职业教育失衡。目前,全疆26所高职院校和176所中职学校,其中57所中职院校(占总数32.39%)和4所高职院校(占总数15.38%)在南疆,南疆三地州中高职分别为46所和2所,其他全部在北疆地区。截至2014年,新疆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2.42万人,其中,高等职业(专科)学校1.0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34万人;专任教师总数1.73万人,其中高等职业学校0.7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0.99万人。师资严重不足,而且南北疆师资质量差异更大。由此可知,无论是从师资还是从学校分布来看,北疆较南疆都有比较大的优势,新疆南北疆的职业教育失衡。

2.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到了关键时期,制约新疆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师资力量不足。新疆自治区一些职业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管理干部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办学理念和管理能力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新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的问题仍然严峻。同时,新疆基层的职业学校尤其是南疆中等职业学校的现有教师大多来自于普通中小学,不具备技术技能和专业能力,不能够满足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要求,普遍缺少R荡头人和骨干教师。这些因素已严重制约新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新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显著。

3.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国语交流水平低。新疆职业院校对预科教育不重视,导致预科教育质量不高。职业院校预科教育体系亟待完善。部分老师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教应试内容,忽视对学生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预科教学内容缺少专业汉语知识,不能实现和专业教育的衔接,为专业学习和就业埋下隐患,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偏低。

4.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家和自治区已经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历史负担比较重,新疆职业教育投入特别是在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资金缺口仍然很大,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的状况尚未实现根本性改善,尤其是基础设施、实习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亟待改善。

三、新疆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宏观调控,推动新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依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科学规划,构建符合自治区发展实际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资助政策,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其次,完善中高职协调发展,探索本科高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层次,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扩大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最后,推动疆内示范性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南疆地区薄弱职业学校项目,通过托管、联合办学等形式帮助受援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缩小南北疆职业教育差距,使南北疆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新疆职业教育师资整体素质。教师是学校的核心部分,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队伍素质只有不断地提高,才能适应科学技术变革创新的步伐,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等相关政策,探索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其次要开展一系列专项培训活动。再次要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养教师从教学培训为主向教学培训与应用研发并重转变,扎实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双师”素质,提高现有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

3.深化群建设,提高新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关于“高职内涵建设”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内涵建设要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办学理念是内涵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始终引领着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都是在一种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它决定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取向以及发展方向,核心竞争力不是指学校的某一方面,而是一个“能量源”,要把这个能量源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文化和思想。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内涵建设可以从课程改革方面着手。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决定高职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高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汉语课程改革和建设是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汉语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等方面下功夫,形成自身的特色,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语语言交流能力,从而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提高人才培养力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4.完善保障机制,确保新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1)政策措施是保障。近年来,政府通过制定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方式加大办学投入,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自治区层面,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从内涵培养、产教融合和学校管理三个方面,进一步引导规范新疆职业教育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是创新发展,从注重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更多地把工作重心和资源配置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向内挖潜,练好内功,实现软实力的提升。(2)经费投入是关键。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进入一个新的更高起点的发展阶段,为保障新疆职业教育办出特色,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投入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增长,城市教育附加费的30%用于职业教育;加大新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新疆职业学校生均拨款额度和职业学校学生资助额度;拓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担保、职业学校贷款的信用平台;加强对新疆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和检查,建立绩效考评的管理模式,确保新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波澜,黄丽.新疆民族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1).

[2]王新霞.职业教育发展之制约因素述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04).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in Xinjiang

ZHANG Zhi-qiang,GE Liang,ZENG Chuan-jiang

(Xin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Urumqi,Xinjiang 830021,China)

篇4

关键词: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问题;治理路径

目前,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在招生数量、办学规模、政策支持等方面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改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安徽省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建设职教大省,促进安徽崛起居于重要地位。但目前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将面临诸多问题,如教育观念陈旧、经费来源结构不均衡、师资力量缺乏以及机制创新不足等,这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33.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84.9万人;200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3.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88万人;预计到2012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40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达100万人以上。总体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处于良好稳定的发展势头。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如缺少对中职教育的认知、经费来源结构不均衡、师资力量较弱以及机制创新不足等。

(二)发展意义

目前,安徽省正在积极实施合芜蚌自主创新配套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无疑为此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在建设职业教育大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趋利避害积极推动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适应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治理路径探析

(一)观念问题及治理路径探析

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在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西与安徽省同属内地,人口是安徽的66.6%,但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却是安徽的91.2%,相对规模比我们大得多;我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去年招生2.8万人,而江西省是9.7万人。在谈及原因时程厅长指出:思想意识上,传统的人才观念还根深蒂固,重视传统学历教育,轻视甚至鄙薄职业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具体应做好以下两点:

1.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介广泛宣传中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2.加大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如完善并落实投资优惠政策,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办学,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

(二)经费问题及治理路径探析

目前,由于财政困难,安徽职业教育投入多年在全国排名居后。生均经费严重不足,投资模式单一,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表现突出。由于教育经费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保证,要谋求教育的发展,必须有充裕的经费予以支持。因此,为应对以上问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加大生均经费投入力度。生均经费是反应教育投入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教育经费提供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观察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过程。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东、中、西部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差异较大,东部、西部地区普遍高于中部,而在中部六省中安徽省位于后列,这种情况严重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各地政府应加快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并依照标准足额拨付经费,保证生均经费稳定增长,为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建立多元筹资模式。目前,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及学生学费收入,社会捐集资收入用于职业教育较少,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学生负担加重。为解决以上问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政府继续承担作为职业教育主要投资方的责任。(2)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融资能力。(3)积极出台一些法令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三)师资问题及治理路径探析

目前,安徽省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能力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重点应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教师队伍结构与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不协调。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缺乏,严重影响着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对此,应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深层次紧密型合作机制。一方面,建立职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使中等职业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开展技术攻关,真正做到使中等职业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之中。另一方面,引进大量高技能型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并对其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等。同时,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进修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完善学校长期教师轮训计划,进行校企合作,制定个性化实践方案等途径来培养教师能力。

(四)运行机制问题及治理路径探析

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中等职业教育得以运行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多元主体,各自为政,难以寻找到各自利益的契合点,这就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实际上应是利益上的合作,是“利益双赢”的市场行为。那应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即“官校企行”四方联动机制,使多元要素协调发展。

“官校企行”四个字代表了现代高职教育在开放性的运行体系当中的四个相关体。官,即“政府”;校,即“学校”;企,即“企业”;行,即“行业”。所谓“联动机制”,就是“官校企行”四方力量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行动上达成了一致性。同样,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遵循此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政府和学校之间应建立一种“缓冲机制”,即政府应从宏观角度来指导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行为,使学校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办学和开放办学。(2)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互利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节约研发资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也要积极地增加对学校的资本投入和科研经费,以优化学科建设。(3)行业和学校之间应建立一种“保障机制”。行业协会通过制定、指导、实施行业标准、规范来避免企业的短视行为,使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可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这四个重要的相关体,在四方联动机制之下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运行网络。

从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路径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关键;增加投入、优化投资结构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有力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保证;积极构建“官校企行”四方联动机制是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活力的源泉。这四个方面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为安徽省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艺.推进职业与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在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安徽月刊,2006,(6):15.

篇5

自2010年以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已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名片,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的展示平台,受到了各职业院校和教师越来越多的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参赛教师是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水平较高的群体,其年龄、性别、专业、学历、职务、地域、参赛项目等特征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概貌。鉴于2013年是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4年来参赛覆盖面最广的一次,代表性最强,本文试图通过对2013年参赛的中高职教师基本特征的数理统计,勾勒出我国信息化教学水平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师形象。同时,通过不同地区参赛、获奖数量等数据的统计分析,描绘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一、2013年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区域数据比较

2013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赛共收到37个参赛队的667件参赛作品,参赛教师1168人,基本实现了省级单位的全覆盖。其中,中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77件,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204件,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83件;高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68件,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173件,网络课程比赛62件。最终,中职组214个项目获奖,高职组210个项目获奖。

根据大赛报名平台采集的参赛以及获奖信息,首先从地域分布上进行统计。

(一)各地参赛报名情况

从参赛队的报名情况来看,参赛人数排名前十的省市见表1。

以片区统计,可以得到以下饼图,见图1。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教学的参与程度有一定关联,如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华东省份参赛意愿最强,而中部地区参加比例相对较低。大连、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其报名参赛人数超过了很多人口大省,这与其经济、信息化发展水平高有直接关联。其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组织与动员状况,对参赛比例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辽宁、江苏是曾承办过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省份,两省的职业院校、教师对大赛的知晓程度、认可程度非常高,2013年参赛报名人数位列前茅。与之相对,经济较发达的华南片区的参赛人数占比却与西南、西北地区一样,同为9%,而其中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参赛总人数却未能进入前十,甚至低于大连、宁波。这种情况与相关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大赛的组织动员情况有关。

(二)各地获奖数量统计

如果说参赛比例主要反映该省的经济状况、组织工作情况及教师的参赛热情,那么获奖数量应该能更直接地反映当地的实际信息化教学水平。所以,对公布的2013年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的Top10情况做了如下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江苏、辽宁获奖总数并列第一,获得一等奖的数量也并列第一;大连、宁波不仅参赛积极性高,获奖总数也引人瞩目,尤其是大连超越北京,在获奖总数上排名第三;在直辖市中,只有北京、天津两市入围Top10,而上海、重庆在参赛数量与获奖数量都未进入Top10;四川、山东两省虽然在参赛数量榜单中进入top10,但却未能登上获奖总数的top10榜单;而湖南、广东两省虽然在参赛积极性上表现一般,但在获奖榜单上却挤进前10。如果说一等奖是信息化教学成果最高水平的较量,那么从一等奖获奖数量统计,北京、江苏、辽宁明显是第一阵营,一等奖数量远超其他省市,其基本上代表了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最高水平。

(三)各地获奖比例统计

如果用获奖人数与参赛人数的比例以及获奖总数两个参数来统计,排名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西藏派出的人员最少,但2位选手都获得了三等奖,因此获奖比例为100%,但这个是比较特例的情况,可以暂且不考虑。浙江省、海南省虽然在表1、表2中都没能上榜,但在获奖比例表中却处于靠前位置,说明其参赛教师的综合实力较强。江苏、大连、辽宁三个参赛队虽然在之前的获奖总数中排名相近,但在获奖比例表中却出现了位次的变化与分化。在获奖总数表中排名第5的河南省,这次却没能在比例表上榜。另一个比较意外的是参赛人数排名第7的四川省,在获奖比例排行中仅为28位,获奖比例22%。

二、2013年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教师特征统计

(一)参赛教师任教内容

从参赛教师的任教内容来看,公共基础课教师占19.1%,其余均为专业课教师。这一比例,与大赛赛项设置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相关。具体的任教内容、专业比例如图2。

(二)参赛教师的学历背景

统计显示,高职参赛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37%)的比例大于中职(本科83%,硕士15%,博士1%,大专1%),但总体来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是参赛的主体,比例基本都在99%左右。

(三)参赛教师年龄结构统计

为了便于统计,将参赛教师的年龄分为7段:25岁以下,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50岁,51岁以上。中高职参赛教师年龄比例结构如图3、图4。中高职参赛教师的年龄构成总体趋同,45岁以上和25岁以下的比例都较小。中高职参赛的主体人群略有差异。中职26~35岁的教师占62%,而高职则年龄相对上移,31~40岁是主力,占59%,这可能与高职教师的学历背景略高于中职教师,就业年龄相对较晚有关。但抛开差异,可以看出31~35岁是中高职教师教学与科研发展的黄金年龄段。此年龄段的教师既对教育技术有较高的敏感性与较强的接受度,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课程建设体会,有较成型的教研思路,是信息化教学的主力军。

(四)性别

统计显示,中职参赛的女教师(62%)要明显多于男教师(38%),高职参赛的男女教师比例基本对等(男51%,女49%)。而从中高职参赛总人数的性别比例来看,女教师多于男教师。这个结果说明,信息化教学手段正日益人性化,操作和使用日趋简单,性别差异不再是推广信息化教学的障碍。

(五)参赛教师职务状况

参赛教师职务的统计情况如图5。可以看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部分院系主任是信息化教学的主力军。而职业院校中的行政编制人员,如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办公室等行政岗位的人员也能积极投身教育信息化大赛,参与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工作,这样的局面对于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非常有利。企业人员参赛体现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对参赛情况、获奖情况的统计,以及中高职参赛教师特征的分析,可以做出如下描述: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同时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态度与实干精神非常关键,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越重视,推动力度越大,则这项工作的发展越稳健。

其次,我国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人才基础已经具备,其中,信息化教学的“核心人群”面貌特征描述如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31~35岁之间,主要教授专业课,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女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往往更突出。

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并保障对这项工作的组织与引导。

二是正视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通过交流学习、辐射示范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帮扶,以提升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3-0064-02

作者简介:龙俊(1980—),男,汉族,本科,江西传媒职业学院讲师,北京印刷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印刷技术

教学和职业教育规律。近些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需求的促进下,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先分析了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然后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不合理、不完善

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是否完善、合理和培养的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息息相关,也对培养的技能人才的合理使用和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会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利益。长时间以来,受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导致难以提升国内职业教育的层次,一般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都是中等职业技能的人才,混淆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教育。这样的认识导致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很难提升层次。以国内当前阶段的人才需求来看,和过去相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给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职业教育很难承担这样的责任。

(二)职业院校学制不够灵活

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年限一般是两年或者三年,设置的年限过于“一刀切”,不能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趋势合理地制定教育年限,这对培养人才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职业教育与企业衔接不够紧密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学历教育单位转型而来,在专业的设置和技能培养要求方面没有经过严密的市场需求分析调研,与企业的用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个企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综合能力要求没有量化到职业院校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中去,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人不能为企业所用,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四)职业院校自身不足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些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办学条件有待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偏低,管理观念落后,导致办学的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职业院校没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不能以地方经济为依托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和学科。总体来说,以区域优势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建设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一些职业教育院校专业的设置比较盲目,有的追求规模大,导致院校开办的专业、学科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趋势难以协调;一些院校设置的课程、选用的教学方式、培养人才的模式等没有凸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某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不鲜明,没有特色,不仅不了解国际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不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服务意识欠缺。基于以上原因,这对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国家将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进入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共建阶段,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从2003年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资金支持和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出台了若干政策,资金的加大投入能够保证职业院校硬件建设需求,更加完善职业院校实践、实习场所的建设;课程、师资建设完善了学生培养体系,能够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人才选拔机制的改变给更多的受教育对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能够鼓励他们选择职业教育。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态度,给企业、个人明确释放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号。

(二)市场需求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教育也有大众化的趋势,国内职业教育获得极大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然而,不断增大的规模并不一定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此相反,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高技术、高能力的人才,需要他们迅速地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方式,虽然培养的目标也是能力,但是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没有准确的定位,就业能力严重欠缺。所以,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和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持续的发展。

(三)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变到综合能力培养

20世纪末,职业教育探索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任职能力为本,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需求的改变,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难以相适应,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技艺高超,更要有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职能能力、学习能力等。以这样的目标进行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四)职业教育必然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探索

21世纪初,职业教育在类型和层次上经历了长久的争论。随着国内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稳步提升,这一问题在教育界也没有再引起重视。但是,当今社会对学历的重视程度从未减弱,依然希望职业教育能够提供更高的学历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本质上来讲,职业教育属于一种高等教育,这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所以,国内职业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长时间内涵式的发展,未来会向本科层次探索,甚至有可能探索研究生的高职教育。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更是企业和受教育者的愿望,也是职业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总之,职业教育在促进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提供了很多专业性的人才。但是要想让经济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国内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的实用型人才也会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这是国内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实现国内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春笃.基于高职教育新定位的“项目实践—理论整合”课程体系建构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

[2]刘爱平.欠发达地区商贸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趋势与创新:以江西为例[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4).

[3]王宏宇.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篇7

【关键词】职业培训;问题;提升对策

一、重庆职业培训发展现状

1.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形成

表1 2009年重庆职业培训事业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0》整理而成。

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充分也说明了重庆已经认识到职业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措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社会力量办的职业培训机构逐步发展。2010年重庆共有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机构393个,在职教职工总数5129人,投入办学经费538684.3千元。共培训人员120526人次,结业人数115511人(其中下岗职工12250人,失业人员15288人)。在培训结业人员中,取得高级职业资格528人,中级职业资格

10259人,初级职业资格24240人,而大多数人未获得资格证书。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

从表2、表3可以看出重庆市2010年劳动力专业培训任务完成率只完成了分配任务增,总额的32.48%,2010年预计拟转移农村劳动力59万多人次,实际转移人数只有39万多人次,可见重庆市农民工劳动力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工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农民工的个人素质、技能则影响到城市发展的质量。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责任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拥有职业技术的职业者,提高农民工个人素质也促进了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二、重庆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职业培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认识上的偏差是制约职业培训发展的重要原因。社会仍然存在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的现象,不注重就业能力的培训。绝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对就业前景理想化,已工作的人员对继续教育持排斥态度,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倾向于投资基础教育,轻视职业教育投资,社会各方主体的认识偏差导致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2.政府行为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限制。第一,政府对本市职业教育培训在行政法规、条例建设上存在滞后性。第二,政府偏重投资研究型办学机构,对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机构投资不足,制约了本市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速度。第三,本市职业教育培训管理主体主要是由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政府极少参与本市的职业教育管理,对我市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管控力不足,缺乏约束性。第四,政府对我市培训市场规范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培训价格竞争白热化;具有政府背景和行业背景的培训机构,控制了组织报名、培训内容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收费高,不存在议价机会,从而获得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劳动监察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劳动监察大队,对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资格监管难。

3.制约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行业因素。第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我市大部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仍以学历教育为主,对技能培训的发展缺乏市场前瞻性。第二,我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合作办学的互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重庆市场开始实行企业、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和学校作为主体共同合作办学,但只有个别实力强大的企业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因此我市的职业培训机构后续如何开展工作仍处于迷茫期。第三,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办学规模过小,未能适应重庆经济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要求。并且没有具有针对性培训的教育。第四,我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村职业培训的重视不够。

三、提升重庆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对策

1.从政府角度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培训能力。(1)加强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宣传。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大力宣传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对在技能人才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和培训机构大力宣传并实施奖励。(2)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立法。我市应向国内、国外积极学习。比如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的职业培训体系,主要是主体实现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个人共同参与,在层次构件上加强职业培训单项法规建设,可以提出我市促进职业教育培训的政府条例。(3)政府应对职业教育培训实行倾斜政策,主要是:第一,针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政府以直接投资、补贴、协助贷款等方式在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加大投入;专业设置更市场化。第二,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等鼓励民间资本投入。(4)规范培训市场,主要是:第一,制定职业培训的市场准入条件;硬性规定硬件设施、流动资金数量、师资队伍等对正在进入或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评审。第二,规范职业培训行为,避免培训项目重复设置,造成浪费。第三,对每个培训机构特别是社会办的培训机构要严格实施收费审批制。(5)构建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政府应加大对认证制度的投入建设,确保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人的相关利益:一方面,加大资格证书监管,杜绝伪造。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特殊工种执证上岗的监督。

2.从培训机构出发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培训能力。我市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实行立体教学,宽基础,重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最大限度地实现师资共享、学科共享,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才。我市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深入分析市场,深化办学体系的改革,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学校品牌,整合市场内各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向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同时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创新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提升师资队伍的文化、技能水平。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盲目扩大 就业质量 内涵建设

三十年的改革推进,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生产大国。曾经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曾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对全国的职业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暨人力物力,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有了空前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各地区中职教育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都有了有了空前的增长。但是,根据我们的实践和调查发现,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效果甚微,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与其国家投入及不相适应。“中职无用论”在社会上蔓延,形成国家重视老百姓轻视的一头重现象。中职招生举步维艰,不少的中职校招生数急剧下滑,甚至有招不到学生面临“歇业”的状况。如贵州省的黔南州,在十二个县级中职校中,除了瓮安、荔波等几所“重点学校”还能有所稳定以外,诸如贵定、山都、长顺等县的中职校已经空有其名了。特别是近年来在“突破高中阶段教育”政策的影响下,普通高中开门扩招,中等职业教育已面临“生源枯竭”的尴尬境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一幅幅横空而过的大幅空头标语。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措施和政策措施已经到了非改革和调整不可的地步了!

一、影响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尽管当前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资金到政策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然而中职学校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低下;二是地方政府和学校忽视内涵建设。从而导致招生困难,中职教育每况愈下。

(一)影响中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中职生的就业质量是指中职毕业生工作的“专业对口率”、“福利待遇”和“工作稳定性”等几项指标的综合体现。据有关资料显示,70%以上的中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许多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基本上属于“农民工”的岗位,或者是初中毕业生稍加培训就能从事的岗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到位,大部分中职毕业生的工资薪酬只在1200~1600元之间,而且,相当部分就业单位经常加班,每月仅休息1~2天。大部分就业单位每周只休息1天,中职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劳动力打工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体现出中职生受教育的价值;由于中职生的专业不对口、工作胜任能力差、报酬低下,加之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在就业初期的第一年跳槽换岗的学生就达70%左右。2010年5月我校送往苏州一个日资企业的97名学生,到2011年年初就只剩下27人还勉强坚守在岗位上。

造成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认筹度低下。由于社会特别注重学历教育的现实的存在,加之普通高中和本科学历的扩招,使得中等职业教育更加成为广大家长和学生选择的劣势,因之中职招生生源质量就相当不高。据上海市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部分职业学校的平均入学成绩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少则相差100多分,多则相差400-500分,近一半的用人单位表示今后基本不需要中职毕业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对目前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不予认同。

2.教育质量不高是导致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职学校教学设备设施不足,缺乏开创性和技能型的教师队伍,专业设置滞后,教学不切实际等等因素,培养的学生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应对不了社会工作岗位的选择。

3.学生自身存在的职业理想淡化、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怕苦怕累、眼高手低是造成就业质量不高的内在原因。而今的中职生都是90后的独身子女,由于家庭和社会的“溺爱”,在家有父母、祖父母等一大群人的疼爱,很多人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位”;在学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新闻媒体”的呵护,教师重话都不敢说一句,更不敢让其进行“艰苦磨练”,在进行“职业规划”教学阶段也没有进行很好的教育引导,许多学生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知道“春华秋实”的自然因果联系。导致许多中职生形成“这山看见那山高”的盲目追风习惯。

由于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的突出现实,更加导致广大家长和学生对中职学校不予认可的恶性循环。中职学校是一个运动着的动态机构组织,没有很好的出口出路,再加之学校本身如果没有良好的“消化吸收功能”,那么,即使有再多的资源,入口也将被堵塞。

(二)地方政府和学校忽视内涵建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由于技能教学的成本很高,职业教育成为“最费钱”的教育。尽管全国上下都不同程度的增大了对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但总体说来,中职教育的资本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许多地方政府和学校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缺乏整体的推进意识,资金投向不合理,虽然拥有漂亮、气派的教学楼,但用于教学、实训的设施设备却远远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没有一套适于中职教育的建构体系,资源荒废、人才难聚,大量的投资往往得到的是“油去灯不亮”效果。

1.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切实际。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影响下,各地方政府蜂拥而上,每县(市)都积极开办了一所以上的中职教育学校。这种“”的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国情、县情。一方面重复建设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在有限的区域里又没有足够的财力、人力满足职业学校建设的需要,许多县级中职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和师资配备还不如当地的普通高中。

2.职业教育的定位和评价体系不科学。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还处在一种追求规模的层面上,不注重学校的内涵提高。致使学校不是以教学管理为主,而是把很多精力都投入在招生工作和应对上级的人数检查上。以致使社会上出现高额的有偿招生、抢生现象。然而,学校内部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学生进入学校就往往产生被骗的感觉。从而培育不出合格的中职生。

3.缺乏适宜的教学激励机制。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在现实中,许多中职教师工作懒惰、情绪懈怠,教学成绩平平,不尽人意。但是,当他们通过调动进入普通中学或其它单位以后,往往就会很快取得骄人的成绩。究其原因:一是中职教育工作确实很艰难,面对九年义务教育淘汰下来的双差生,理论基础知识严重不到位,行为习惯及道德修养不足,没有基本的学习习惯,许多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感到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从上到下,由主管部门到学校都缺乏对职教教师业绩的科学合理评价体系。也就是没有适宜的教学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事实上就是“就业教育”。他的终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他所面对的人群和教学方法完全不同于普通的高中或初中教育,然而,我们中职学校教师的晋职、晋级还按照普通学校的方式实施,对职教教师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而且,许多学校没有一套严格的“奖勤罚懒”考核方法,在学校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助长了懈怠、懒惰情绪的蔓延,造成了职业教育效果的严重低下。

4.教学资源不足。这里所说的教学资源是指与职业教育相匹配的教学设施设备及其有实际技能的专业教师。许多学校除了有一些漂亮的教学楼以外,作为技能教学的基本设施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大多中职学校缺乏优秀的“技能型”指导教师。这使得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教学几乎没有多大区别,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中职学历不为社会承认的现实。

5.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分配不符合劳动力就业市场发展需求。绝大部分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没有认真进行就业市场的调查分析,对学生缺乏明确的技能培训标准和培养目标,一厢情愿的设置专业,而且,目前中职校的课程还按照过去普通专业学校的课程开设,许多课本还是由大学编写的,很多课程设置脱离专业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脱离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时比例不适宜中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使得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于是出现大量学生上课打睡觉、玩手机游戏、听mp3、逃学、流失,甚至打闹课堂、辱骂教师等现象。

6.缺乏良好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大部分学生没有对口专业的实习岗位,所学专业没有在实习过程中得以继续巩固,让学生在就业发展中感到迷茫和困惑。据今年某次的新闻调查报道:一个中职学生代表,她从学校毕业后一年之内换了几家企业,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一直处在流浪中。其原因就是她在学习期间没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实习时也没有对口的专业实习,就业时也就拿不出实际的专业技能。这样的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与没有读过职校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区别,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中职无用”的感性认识。

7.“国家助学金”资助方式的不尽合理性。由于具有全日制在校的中职生每年都能享受1500元的助学金,以及25%的困难学生增加享受2000元以下的免学费补助。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当前物价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稳定性,在贵州等西部地区,有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些费用是支撑不了他们完成学业的。而有些学生,其家庭经济并不缺这么点钱,在校表现也不尽人意,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旷课缺课,甚至严重破坏教学纪律等,仍然享有这些资助。造成一部分学生读职校只为有资助而来,根本没有认真接受职业教育的基本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助学金·免学费”资助管理工作的滞后,很多学校的资助资金迟迟不能及时到位,往往是学生放假以后或者是学生毕业离校以后才能兑现受助资金,使得“国家助学金”就像“饱餐后的美食”一样,所产生的资助功能和吸引力大打折扣。资助政策的目的是好的,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资助的方法和效果却不是那么好。

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让中职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断提升其就业质量,不仅仅关系着职业学生的前途和未来发展,更关系着学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领导层的责任,也是全民的责任。职业教育不但有助于满足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改善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只有多管齐下、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提高其社会地位,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1.以地(州、市)为基本职业教育建构体系,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尽快改变以县(区)为垄断系统的盲目扩建模式。在现阶段各县(市)都在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下大力建设职业学校。但是,以县为单位割裂建设职业教育的局面是不符国情、县情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的专业项目设置和教学设施设备建设,一般来说,就一个县(市、区)的财力、人力、物力是无法完成的。这需要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政府机构进行统筹协调。根据各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资源特色,让每个学校突出办好1~3个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专业。学生资源和教育资源实行全地(州、市)协调流动。在尽可能增大资金匹配的前提下,以切实优秀的教学资源来满足职业教育工作的需要。

2.尽快制定和完善针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教师工作激励机制和技能型教师的用人制度。应把职业教育系统看成企业型的工作系统,职业教育的终极产品是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只有将各学校所培养的具有高就业质量的学生数作为职业学校的评价依据,才能推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职业学校除了技能教学以外,更重要的内容还在于学生人格魅力的建树、道德修养的教育和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因此,职业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加上职业学校既是学校,又像企业,还兼具行政部门功能。招生艰难、教育困难、就业安置也难。因此,必须建立利于职业学校教师善于工作、勤于工作的晋职晋级评聘制度和奖励机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专门办法,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条件,鼓励职业教育教师成为“双师型”及“技术型”人才。同时,还需改革职业学校的人事、工资管理制度,对于那些具有真才实干的技能型人才,要请得进来,要留得住,使职业学校学生具有“真师”指教,切实提高职业学校的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就业质量。全面加快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建设步伐。

3.加强和深化“校企联合办学”制度建设,或推进“校办企业”建设,增强职校学生实习、实训力度和功能。国内外的许多事实表明,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可以这么说:“没有企业的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必须要对企业里的一切有所了解和体验,包括企业的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等等。现在许多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往往流于形式,由于经济利益的关系,企业往往不愿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种种“麻烦”。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社会强加给学校的各种责任太重,从“安全”角度考虑,学校也不大愿意将学生送离学校去实习实训,从而导致“校企联合”有名无实。

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设备和条件,由企业提供专业操作指导教师、提出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并按照职校学生的特点安排适宜的上岗学习时间,而不是像对待社会工人一样,只求效益的最大化而强迫学生日夜加班加点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双方应慎重思考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利益得失,给对方一定的利润补偿。作为校方不应一味强调学生和学校的劳动付出,向对方索取高额的劳动补偿,而应思考的是给对方带来多少的麻烦和损失,如何给予对方适当的回报和补偿。当然,学校是个“清水衙门”,如果应该需要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这就需要我们上级政府给予“买单”,这也是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5.职业学校本身应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活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目前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遇到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比较脆弱。学校应该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和“心里健康教育”等课程方面,派出资深教师给予严教细导,让学生既具有较为实际的人生理想,又具有良好的人格心态。使他们懂得:在职业选择上要立足现实,切勿好高骛远;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要务实进取。只要努力和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成就自己的职业理想。

6.改革“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办法。不要让“有些学生饿着肚子喝稀饭,而有的学生却酒肉之中穿名牌,并拿国家助学资金戏耍”的现象继续下去。而应当对职校学生实施全部免除学费,并积极开展对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研究和试行。另一方面,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甲、乙、丙等”不同层次的助学政策,对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给予足够的经济补贴,以保证我们的每一个学子能够安心的完成“精技·成才·致富·强国”的梦想。而且,也要允许学校对那些不能履行教学常规、不能完成职业教育的“挂牌”学生,取缔其受助资格的权利。以充分发挥出“国家助学金”应该达到的助学效果,切实推动职业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之,由于现在职业教育中规模盲目扩大,培养学生的素质不达标,就业质量不高而致使职业教育招生艰难的现象,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人员的心头之痛。我们寄希望政府和学校不要被一些空虚的数字冲昏头脑,而要分清形势和责任的需求,切实拿出改革的勇气和态度,迫使职业教育进行改进,使职业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为中华经济的腾飞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安平.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2011(12)

[2]李莲.浅析影响中职学校发展的三大因素[百度文库],2011.10.9

[3]陈嵩.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cn],2009.12.16日、

[4]DLQC、浅析中职学校招生工作的不利因素与对策——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http:///],2012.6.19

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 英语教师 专业化发展 现状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28-03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得到国内外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则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研究,在经历了萌动阶段和初步发展阶段之后,目前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界的研究热点。其研究内容也从外语教师专业素质逐步扩展到教师知识能力、专业发展模式、教师信念等方面。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对“双师型”教育工作者的需求持续增大,因此高职英语老师如何发展也备受关注。“基础+行业”的英语课程模块得到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认可和推广,这也促使高职院校根据需求加大对教师的在岗培训力度和范围,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专业素养和行业知识。因此,如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之一。唯有大力加强英语老师的专业化发展及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使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与深度更上一个新层次。

一、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

(一)高职英语教师的发展背景。一直以来,我国高职英语以提升学习者的英语运用水平为目标,教学改革从未间断,如今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近年所提倡的“基础英语+行业英语”的课程改革模式更是获得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认可。行业英语课程就是把英语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未来可能所从事的职业相结合,让高职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的一致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高职行业英语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业情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通过选取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中所需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作为授课内容,在行业情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旨在增强高职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行业英语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推行,使得高职英语老师不仅要教授英语,而且还要熟悉该行业的基本知识,并且具备将行业知识、专业知识和英语结合起来的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向行业英语教师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显而易见。英语授课内容从基础向行业延伸,要求外语教师必须掌握并了解更多相关行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引导教师走向行业化和专业化。

(二)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1975年William H. Bergquist与 Steven R. Philips在《有效大学教师发展项目的组成部分》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关于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型。1977年,两人在《大学教师发展手册》里又提出了新的概念,认为大学教师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的;教师的个人发展离不开外部制度环境的支持,而且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Foord所提出的教师职业发展五个同心圆理论,强调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校、教师与职业这几个发展关系都是以教师自身职业发展为圆心,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教师的职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需要教师独立面对教材、课堂与学生,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工作。但是教师同时也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在与同事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取鼓励和刺激,从而增加自己的职业发展动力;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需要获得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可以说,教师在追求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让自己、学生、同事等都成为受益者。

由此可以看出,当教师自身职业得到发展,必然可以带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校、教师与职业的关系发展,同时这种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有着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应该为教师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c平台。

二、高职英语教师的发展现状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推行。社会快速进步,对高职英语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这就迫切需要激发老师对自身职业成长的关注与重视。

(一)缺乏相关的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绝大部分的高职英语老师毕业于英语教育方向,他们可以很好地胜任基础英语的授课任务。但是,由于英语教师自身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因此即使使用了行业英语教材,他们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专用名词、常规词汇和行业常规等也并不甚了解,导致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更进一步地对学生进行相关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拓展,只能局限于教材本身的讲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偏向于语言点的讲解,而无法真正引导学生对相关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展开学习。这样的行业英语教学,其实和基础公共英语并无本质区别,虽然是使用本行业英语的教材,但是“换汤不换药”,根本无法体现高职特色,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更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发展空间受限。高职教育顺应社会形势,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才能胜任与行业相结合的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教学。然而,现实中依然有部分院系领导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学好英语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力,对英语教学改革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甚至有个别领导认为高职英语教师只能作为基础课教师,不能列入“双师型”培养范围,因此对本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缺乏明确指引及长远规划。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高职英语课程不仅不受重视,甚至还存在着“英语无用论”的思想和观点。英语教师除了教室,没有其他的实践教学场所,和其他的专业教师也基本没有机会进行专业上的交流、探讨及合作。行业英语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高职英语老师的职业成长空间相对其他学科的老师而言其实空间有限。

(三)高职英语教师的学术地位低。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师普遍存在学术发展受限、科研经历少、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而我国高校外语届的科研则普遍是以学术型的“语言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方向为主,大部分的外语核心期刊把教学研究类的文章排在后面,不重视教学第一线的教育研究。甚至更有些核心刊物要求的老师必须是本科院校的教师或是必须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发表的文章一直都难以登上一类外语类核心刊物。可以说,在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中,高职英语教师的学术地位低,在科研和论著上无法与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进行比较。

(四)教学压力大。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薄弱和英语水平严重不均衡的现状,英语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受英语水平限制,大部分高职学生表示在英语课堂上听不懂、说不出,因此无法主动、积极地融入英语课堂的互动活动,很难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造成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尽管高职英语的改革从未停止,然而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却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现实。同时,高职英语的课程内容与本科大学英语没有太大区别,并没有与行业和专业结合,高职英语并没有真正体现“高职特色”。与此同时,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期总课时统计中发现,英语教师的授课课时普遍高于其他课程的任课老师。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公共英语教师平均每学期300教学课时,每周18课时左右。再加上合班与大班的教学,这些都给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和强度。

三、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高职英语教材。尽管每年针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出版的教材层出不穷,种类繁多,但是真正符合高职培养目标、体现“高职特色”的英语教辅材料却少之又少。但如果一味追求与专业和行业相结合,那么选择专业英语教材的难度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又太大,而行业英语教材有的却又与专业英语难以区分。高职英语教材、专业英语教材、行业英语的教材繁多却水平良莠参差不齐,这些都成为阻碍高职公共英语深化教学改革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二)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是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然而,就当前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而言,高职与本科其实相差无几。也就是说,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偏向于文化方面的选题,虽然强调了教学内容吸引力和文化素养,但是却无法凸显高职特性,缺失了高职教育所强调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三)高职英语教学手段。现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新兴的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也受到推崇。但是,由于高职英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普遍比较有限,加之精力和时间有限,对于翻转课题、微课和慕课的推广,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PPT为主要教学手段。并且要么制作的幻灯片水平较低,要么就是使用教材教参所提供的统一课件。如此单调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无法彰显高职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与特色,另一方面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难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水平。

四、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如何向专业成功转型,等等。本文就高职英语教师如何向行业英语教师转型的议题提出以下几点发展模式,希望能够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自我发展模式。高职英语老师向专业转型已成为大趋势,而向专业转型首先需要确定老师选择的专业方向。老师可以结合所在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拓展自身专业知识,除了系统研修某一相关专业,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教学资源,旁听本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课,与该专业领域的实践者和从业者进行深入交流,还可以参加各种相关的专业学习培训、学术讲座等,以及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各种方法方式进行自我发展,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从而实现专业化发展。

(二)跨学科合作教学模式。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若想向专业化发展,转型为行业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与专业教师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教学,共同承担行业英语的教学任务。各种针对合作教学的研究表明,跨学科的合作教学有助于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是一种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相互学习的过程。如果高职英语教师与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教学,那么英语教师可以直接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及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中获益,从而更快地提升自身的行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三)校企合作模式。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与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以鼓励甚至是要求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目的就是为了让专业教师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不断积累工作经历和经验,从而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师也应该积极到相关专业背景的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从而扩展自身的专业领域和专业知识,促进行业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企业顶岗实践是高职英语教师拓展自身专业知识、提升高职英语教学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要求老师除了能够熟练使用传统的教学技术,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就对高职外语老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翻转课堂和微课的推广,高职外语老师不仅要了解各N教学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的使用,还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掌握各种信息资源,并且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微课视频,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五)增强教学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教师最为有效的自我发展途径之一,然而这也是高职英语老师最为薄弱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以研究者的角度看待教学理论和实践,学会反思和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高职外语老师应该做到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职英语老师的科研能力和职业影响力。

(六)打造高素质的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高职英语教学工作和高职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为高职外语老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帮助外语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包括提高学历、在职培训、企业顶岗、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同时,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与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校方也应该积极促进个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职英语教学团队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与支持。

总之,实现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可以实现高职院校的目标,还可以实现教师的个人目标。从校方角度看来,教师的发展可以满足学院发展的需要;从教师的个人角度来看,在实现教师个人目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因此,重视和加强高职英语老师的专业成长,不论是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还是对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都是有利无弊的。

【参考文献】

[1]黄金花,苏碧英.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讨[J].科技资讯,2014(19)

[2]高小姣.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发展现状研究述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3]刘黛琳,卢丽红.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2012(4)

[4]董金伟.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策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5]李晓荣.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2(14)

[6]凌春风.基于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4(12)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桂职院(2013)125号122212)

篇10

关键词 职业教育;芬兰;历史;挑战;趋势

中图分类号 G7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1-0064-05

芬兰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人均产出超过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老牌强国,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其邻国瑞典相当[1]。作为北欧发达国家,芬兰突出的成就与本国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芬兰教育以拥有广泛的受教育人群而闻名于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一样可以升入上一级高等教育机构继续深造,这为芬兰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平台支撑。如今,芬兰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来自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双重挑战,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战胜挑战是芬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方向。

一、芬兰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

芬兰职业教育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总的发展趋势是在各类法律制度的实施下而逐渐制度化,进而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

(一)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后期――芬兰职业教育发展缘起

当芬兰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个自由大公国(autonomous Grand Duchy)时,芬兰职业教育发展开始起步。在这一期间,芬兰是一个鲜有城镇、交通不发达的农业国家。在19世纪,行会制度负责确保手工艺职业技能代代相传,手工艺人主要从贫穷的农村地区招收学生,对于很多儿童来说,学徒被认为是通往地位之路与谋生的合法途径。19世纪中期以后,芬兰社会与经济开始发生快速改变,其中一个重大改变是:当1879年,允许公民自由贸易的法律通过的时候,劳动者在选择居住与劳动场所方面获得更多自由。没有土地的人们,开始从乡村转移到他们工作的城镇[2]。这一发展的结果是,旧有的行会体系地位开始下降,行会制度开始慢慢失去权威,学徒体系开始崩溃瓦解。手工业地位的低下使学徒变成非技能工厂的雇佣工人,而大师逐渐成为企业家、雇主。学徒与熟练工人像其他雇佣者一样获取工资,学徒制传统变成付薪雇佣制体系的一部分。

(二)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行会到职业教育组织的起步阶段

1899年,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建立了第一所职业院校。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作为芬兰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由此建立,学生在学校教师或者工场大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科、实践手工技能以及工场岗位技能的学习。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兴起了参观国外(尤其是去瑞典、德国、奥地利以及荷兰)的职业教育院校、成人教育机构以及高等教育院校的热潮,这其中以教师、官员以及企业领导者为主。随后,1900-1916年间,伴随着工业与行业公司数量的增加,一些发展中的城镇如波里,波尔沃,科特卡等沿海城市也不断建立职业院校,此外,坦佩雷与库奥皮奥职业院校分别于1912与1917年建立,这是内陆城市的第一批职业院校。1917年芬兰获得独立,1918年内战爆发,这或多或少对学校带来了破坏性。上世纪20、30年代,芬兰职业院校学生数缓慢增长,在1920年,职业院校学生数为14000人,在1940年达到20380人[3]。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职业教育实现勃兴

二战后,新的职业院校建立,职业院校学生数也在不断增加,1958年颁行的职业教育法是芬兰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新的规章制度要求所有超过2万名居民的自治市必须建立一所职业院校,而小的自治市必须将年轻居民送至这些院校学习。新的法规使职业院校学生数快速增加,二战后,婴儿潮增加了社会中年轻人的数量,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场所成为必须。与此同时,人们的生计也在发生快速变化。1950年,大约46%的劳动者以农业谋生,而这一比例在1979年下降至20%,而工业、贸易尤其是公共服务业不断增加,人们从农村转移至城市[4]。工业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了芬兰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1979年以后职业院校学生数超过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数,如图1所示,因此,职业院校数量不断攀升是芬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现行职业教育体系

芬兰提供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才有进入高级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资格,高级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两部分。普通高中学校提供3年的普通教育课程,导向国家入学考试。职业高级中学(初级职业教育)也提供三年学习课程,其导向是职业资格,共有119个职业学习课程面向53个不同的职业资格,由教育与文化部认证。职业教育与培训既倾向于年轻人,也面向于已经活跃在工作领域的成年人。

(一)现行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与大多数欧洲国家相同,芬兰职业教育资格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即学校本位的教育与培训、学徒制培训。在芬兰,基础教育毕业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大部分选择普通高中或者初级职业院校学习,初级职业院校学制一般为3年,除了学校本位的初级职业院校以外,还有可能完成能力本位的职业资格或者学徒制培训,学校本位的基础职业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青年人的教育,而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以成年人为主,学校本位的教育与培训一直保持最受欢迎的地位,占83.6%,学徒制培训占16.4%。初级职业院校的参与者不断增加,而年轻人参与学徒制培训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在2010年和2011年,16~19岁参加学徒制培训的人数仅占0.46%和0.49%。原则上,两者都有资格为普通高中与初级职业院校提供进入传统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等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应地,能力本位的职业资格为大多数成人学习者所选择,而且,学生有权整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习,这给予他们独立学习以及同时完成几个职业资格的弹性空间[5]。

(二)职业资格

芬兰政府规定,初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建立在基础教育教学大纲之上。职业资格(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由120学分组成(包括90学分的职业课程、20学分的普通核心课程和10学分的选修课程),需花费3年时间来完成(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2010)。职业资格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获得:大部分年轻学者在职业院校完成他们的高级中等职业资格;职业资格也可以通过学徒培训来完成;此外,高级中等职业资格还可以通过技能本位的考试来获得。

具有芬兰职业资格的人既可以通往劳动力市场也可以进入高等教育继续学习,职业资格为进入多科技术学校(应用科技大学,芬兰语简称 AMK)和大学学习研究提供资格。

(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与法律保障

教育与文化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是芬兰教育领域的最高行政机关,它决定职业资格的细节、培训的范围,并且为教育机构提供职业教育的授权;它监管公共教育津贴与培训供给(从小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到多科技术大学、普通大学和成人教育)。教育与文化部和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国家教育政策的施行,国家资格标准由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与雇佣组织、工会、教育工会以及学生会共同合作起草。

在芬兰,教育政策是由议会与政府制定的,除了立法,教育政策的目标在不同发展计划、文件以及政府预算中被明确说明与详细规定。政府决定职业教育的国家目标、资格框架与核心课程。国家教育委员会设计核心课程,同时也设置能力本位的资格要求。芬兰职业教育相关的重要立法主要有职业教育与培训法、职业成人教育法、教育与文化供给融资法等。

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尽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稳定增长,但发展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辍学率的居高不下使职业院校的生源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不断改变的工作生活与对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需求[6]。

(一)职业教育辍学率高,生源数量难以保障

虽然职业教育机构的受欢迎度总体上较高,且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中的辍学率也有所减少,但是芬兰职业教育的辍学率仍位居各类教育的榜首。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辍学情况总体上有所降低,但是从横向看,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辍学率明显高于其他教育类型,以2011~2012年为例,普通高中的辍学率最低,仅为3.5%,而职业教育辍学率最高,为8.7%。职业院校辍学率高不仅影响职业院校当前的发展壮大,且不利于职业院校长远发展,只有建立在一定数量保障的基础上,职业院校才有追求更高质量的资本。

(二)职业教育向劳动力市场过渡:对劳动者的要求不断提高

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挑战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即工作所需技能的改变、工作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力要求的改变包括一般技能与具体的专业技能;而工作环境包括国内与国际环境;生活方式改变既包括工作群体也包括个人需求、职业目标等。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原则是提供坚实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生活,并且为终身学习提供宽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与培训旨在基于当前的知识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然而,在当今,可雇佣性与具有广泛知识面、高教育等级的、易于适应和学习专门程序的人密切相关。因此,许多职业教育项目的焦点似乎都集中于转向全能人才。以诺基亚公司为代表的芬兰通信产业曾一度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为芬兰国民生产总值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强大的市场竞争下,芬兰电子通信产业受到重创,芬兰政府只有不断顺应市场变化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面对的一大挑战。

四、芬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挑战,芬兰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在普职融通、职业教育目标制定、政府资金支持以及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提高等方面做出努力。在各方面的综合作用下,芬兰职业教育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普职融通:搭建职业教育上升立交桥

职业教育学生具有进入高等教育学习的机会是芬兰区别于其他北欧国家(除瑞典以外)的典型特征。普通高中院校的学生同时具有进入职业资格学习与入学考试的选择权,两种形式都具有进一步在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大学学习的机会。成年人的教育与培训贯穿于任何阶段。

芬兰教育政策更多地关注于不同教育层级的过渡转换。不同层级的教育之间并不是死胡同,大约有14%来自高级中等院校并持有职业资格的毕业生进入学制三年的应用技术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种选择在女性中更典型,女性占15%,男性12%。除此之外,父母的教育层次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父母的教育层次越高,孩子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继续学习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社会结构层次在人们的教育选择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从芬兰教育体系中可以看出,芬兰的职业教育并非“断头”教育,在芬兰职业教育中学习的学生也能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接受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术性教育一样有自己的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教育阶段,为芬兰培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

(二)引进工作场所学习,培养目标导向职业人才

芬兰职业教育法要求职业教育机构必须与工作场所合作,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迎合工作场所的需求[7]。芬兰职业教育最大的改变之一是将工作场所学习(workplace learning)阶段作为所有职业资格的组成部分,这个新的与工作相关的学习体系被称为工作场所学习。芬兰工作场所学习既可以作为正规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视为职业院校外非正规教育的一部分。职业资格的获得需要通过三年全日制的学习,所有的资格包括至少20周的工作场所学习,在这一新的工作学习体系中,学生要求至少职业资格的1/6要在职业院校以外的真实场所学习,学生们可以自己寻找工作场所,也可以借助职业院校的帮助。在工作场所学习阶段以前,由教师来评估工作场所的适合度,包括学生们学习相关技能的机会、获得指导,职业所需要工具的供给情况以及产品与服务的一般需求量等情况。工作场所学习的评价讨论是由学生、教师以及工作场所培训者共同参与,以确保学生是否达到其在工作场所培训前所设置的目标。工作场所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便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8]。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芬兰最新的教育计划是2011年底通过的2011-2016年教育研究发展计划,该计划主要关注减少贫穷、不公与排斥。目标是,稳定经济增长,维持经济、雇佣以及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年轻人的教育水平,降低辍学率。

相比较普通院校而言,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必须要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引进企业优秀“师傅”,因此办学成本更高,政府教育经费支持是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保障。

芬兰政府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职业教育经费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且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芬兰政府资助的主要对象之一,仅次于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中可见一斑。

(四)职业教育地位不断提高,毕业生前景广阔

近几十年来,芬兰政府不断致力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使职业教育能够为国民所普遍接受。一方面,芬兰教育文化部及社会人士不断改善职业教育形象,所开展的技能竞赛如每年一度的芬兰国家职业竞赛“Taitaja”,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受欢迎度;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具有进入高等教育的资格是芬兰职业教育地位不断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芬兰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应用科学大学(UAS),给职业教育毕业生通往高等教育的系统的路径,职业教育学习人数不断增加,逐渐呈现普职各占半壁江山的态势。见表3。

虽然在职业中等教育继续学习的学生人数比例有所波动,且学生在普通院校继续学数多于职业院校,但总体上是呈增长趋势。

21世纪早期开始,职业教育与培训人口也不断增加,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兴趣不断提高,2012年,有一半的年轻人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在初级职业教育的人数也达到了42%,这与1992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增长幅度。1992年,52%的学生进入普通中学,仅有32%的人进入初级职业教育领域(IVET)。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芬兰的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职业院校社会地位的提高,除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之外,还与职业教育自身办学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为劳动力市场所广泛接受,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无疑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就读职业院校,从而在根源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多科技术学位毕业生的雇佣情况与普通大学的学术学位毕业生相比,雇佣率明显高,与普通学术学位的硕士甚至是博士相媲美;初级职业教育与初级大学学士的雇佣情况大体相当,甚至还略高于初级大学,足见芬兰多科技术大学以及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与市场欢迎度。

参 考 文 献

[1](各国GDP数据 世界银行 官网)http:///country/finland.

[2]Virolainen M H, Marja-Leena S. The History of Finn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J]. 2015.

[3][4]Aaltonen Katri, Isacsson Annica, Laukia Jari, Vanhanen-Nuutinen Liisa .Practical Skills,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HAAGA-HELI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M].2013.

[5]Maarit Hannele Virolainen, Marja-Leena Stenstr?m. Finn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omparison: Streghts and Weaknes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14, Vol 1(No 2):81-106.

[6]Virolainen M H, Marja-Leena S. The Current State and Challen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J]. Nord-VET, Roskilde University, 2015.